大学美术鉴赏作业

2022-09-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大学美术鉴赏作业

浅谈大学生美术鉴赏课程

摘要:伴随着当代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深入,我国教育部有关部门对于普通高等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政策相继发布。此事实说明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的美术素质教育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实际的高等院校的美术鉴赏课程的学习中,笔者获得了一些关于该课程的体悟和思考。

关键词:大学生;美术鉴赏;审美素养

一、普通艺术教育的现状概述

目前,我国开设的艺术教育分为普通艺术教育、专业艺术教育和师范艺术教育。普通艺术教育不同于专业艺术教育培养艺术“生产者”和师范艺术教育培养艺术的“传递者”,其对象是所有高等院校的学生,其目标是培养艺术的“消费者”。如此看来,普通艺术教育是涉及范围最广也是最为基础的一类课程,是所有艺术类课程的基石,也是作为一个现代化知识分子的必备课程。

国家教委在抽样的364所《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调查报告》中显示,高等学校中开设艺术公共选修课的共301所,占被调查高校总数的82%。被调查的学校类型包括综合性院校、工科院校、师范院校以及医、农、财经、政法、外语、体育等院校,其中综合性院校开设3门以上艺术公选课的学校占被调查的综合性院校的36.36%,工科院校为48.82%,师范院校为50%,医、农、财经、政法、外语、体育等院校为29.59%。从调查结果来看,各类高等学校的普通艺术教育课程的开设率都不是很高,尤其是综合性学校和医、农、财经、政法、外语、体育等院校,并没有达到基础教育的普遍程度。

尽管有制度上的保证和鼓励以及国家教委的关注,但是不可否认普通艺术教育是现在高等素质教育的薄弱环节,需要社会上人们更多的关注与重视,以及大学生自身对其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的宿求。

二、美术鉴赏的作用

美术鉴赏作为普通艺术教育中必要的一部分,对于大学生的素质和素养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主要作用有以下几点:

(一)美术鉴赏可以扩充审美知识

在进行美术鉴赏的过程中,通过了解美术作品的历史背景、民俗风情和文化内涵,广泛涉及古今中外的内容,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审美知识。

(二)美术鉴赏可以丰富审美体验、陶冶审美情趣

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可以带领同学领略不同的民族精神、人生境界,唤起同学们的理性思考,获得身心上的欢愉感。

(三)美术鉴赏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创造力

美术作品可以说是艺术家们的创造性的完美体现,从每一件美术作品的欣赏过程中,学生可以体验艺术家们的想象和创造,从而反映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提供了思维方式创新的灵感。

三、现在的大学美术鉴赏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高

尽管各高等院校开设了公共美术鉴赏课程,但是从公共选修课的课程的性质来说,首先需要学生有兴趣去参与这样一门课程的学习,然后是教师如何从那种一、两百人的课程中充分交给学生鉴赏的方式和锻炼学生的鉴赏能力。

(二)对于课程认识的偏差

对于美术鉴赏课程的认识偏差可以从两个方面来阐述。首先,美术鉴赏的对象肯定是美术作品,然而美术作品的意义实际是非常广泛的,包括绘画作品、雕塑作品、工艺美术作品等等,但是实际授课过程中,许多教师只是执着于绘画作品的介绍。另外,关于“鉴赏”二字的含义,“鉴”应该是鉴定,“赏”应该是欣赏。通过教师的讲解与启发,大多数学生是可以欣赏到美术作品的内涵的,但是说到鉴定,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辨别事物的真伪优劣的,所以实际的课程中,学生接受到的都是欣赏的信息,而没有涉及到“鉴”。

(三)缺乏艺术规律的输入

许多教师的授课过程往往只关注某一件美术作品的外在表象,只接触作品所表现的内容,而忽视了艺术语言和规律的输入,导致学生们的整体审美水平无法得到发展,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描述,无法举一反三。

四、对美术鉴赏的改进建议

(一)加强基础教育中艺术类课程的学习

大学生从小学到中学的基础教育中,接受过12年的艺术类课程的教育,但是反映在实际的美术欣赏的水平却是不够高,说明学生自身没有认真学习的意识,可能也侧面反映基础教育中学校和教师对这类课程的不重视。因此,作为一名想要成为新时代的素质教育下的优秀人才,大学生自己应该积极主动地注意培养自身的艺术鉴赏意识,在课外加强对于这类知识的补充和拓宽。

(二)改变课程性质

对于课程本身来说,公共选修课的形式注定不能满足其普遍教育的意义。因为公共选修课的上课人数过于大,一方面限制老师的授课形式,另一方面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就现在的教育形势来看,如果想要真正培养有审美素养的学生,只有上层做出足够强势的动作——改变其课程性质。

(三)丰富授课形式

尽管在人数过多的限制下,但是教师还是应该尽力丰富其授课形式。不能仅仅限于讲解灌输,还可以采用小组讨论交流、学生自主观点的PPT展示、播放相关美术视频、参观美术馆等形式。更重要的是,课程形式的创新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努力。

(四)结合大学美育等其他课程

鉴于其鉴赏类课程的性质,学生不能自主动手实践,但是可以加强对于艺术语言、规律、理论的介绍,既而可以跟大学美育等有关联课程结合,拓宽其实际的应用能力,打消学生们认为美术鉴赏在其他方面没有用处的想法。

五、总结

在如此强调全面人才的社会中,关于美术艺术教育方面的问题存在很久,但是总没有明显有力的措施使现况有大幅度地改变。本文希望通过对现状的分析、重要性分析、问题分析和建议,引起人们的关注与反思。最终使大学生能全面健康发展,发现美、创造美并且更有创造性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

【参考文献】

[1]黄斌,我国高校公共美术鉴赏课的教学思想及设置概况,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6)

[2]段庆,在美术作品鉴赏教学中提升大学生的审美素质,现代交际,2009(11)

作者:许克 纵翔宇 杨彦宝

第2篇:美术鉴赏课鉴赏方法的分析比较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各种美术鉴赏教学方法的归类分析、比较,为美术教师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美术鉴赏 教学方法 比较

美术鉴赏课是以引导学生运用审美的法则,正确、规范地欣赏美术作品,从各种门类的美术作品中,充分了解美术与现实、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如何引导学生?其关键是教师要灵活适当的运用各种鉴赏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正确运用与否,就一定意义来说是关系着教学成败的重要问题。美术鉴赏课的鉴赏方法,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依据美术鉴赏课堂教学中,教师所采取的主要教学程序方式,可以将美术鉴赏教学方法分为:

(一)、讲述法(演讲法)。

讲述法,即直接叙述鉴赏的知识内容,是多数美术教师采用的一种传统的美术鉴赏教学方法。它主要适用于接触少、难理解的鉴赏内容,如;中国古代艺术、外国艺术作品等,讲述法具有简单易行的特点。讲述法的缺失主要是在于由于所讲述美术鉴赏讲授内容的晦涩,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出现单向教学的问题。由于教师不易掌握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情况与了解的程度,同时也容易发生注入式教学的危险,使美术鉴赏课成为美术教师的“独角戏”,因此,当教师在使用讲述式教学方法之时,应当配合其它一些可以使学生参与的方法来使用,譬如:讨论、问问题、要求作回应等等。教师可以预备一个精简的演讲纲要给学生来配合他的讲述,也可利用黑板、投影机。幻灯机、图片、挂图等,作为视觉与听觉之辅助教具与教材,使讲述更为生动。

(二)、问题教学法。

这种方法在专题欣赏的美术鉴赏课中应用居多。问题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就是利用系统的步骤,引导学生解决美术鉴赏中的问题,以增进学生的美术知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这种方法的目的在于刺激学生的思考能力,逐步养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教学法的优点如下:1、 可引起学生自动的学习兴趣或对美术作品的好奇心。2、可激发与集中学生的思考。3、可激发学生继续去解决下一个美术鉴赏问题的动机。4、可增加学生参与讨论的机会。5、可提供复习的机会。6、可增加学生对问题相关知识的了解。7、可加强学生在生活中应用知识的能力。8、可藉此考核学生的领悟与吸收的情况。如专题鉴赏中,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的引导方式。即使学生沿着正确的思想、艺术轨道进行欣赏,又启发了学生,调动了他们的积极主动性,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

(三)、评论式。

美术鉴赏活动应积极采用评论的方法。这种方法学生之间容易产生活泼与共鸣的气氛,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非常重要。评论活动是在鉴赏的基础上开展的,它使欣赏活动进一步深化.,使学生把平日学得的知识与技巧应用到对作品的评论中去,分析评论作品的思想、艺术、着重艺术形象是否真实典型,情感是否健康、真挚、深厚,艺术形式是否完美,风格是否新颖、独特等。同时,学生又从评论过程中获得有系统的知识.感受到思想上、精神上的力量,从而提高审美水平。欣赏一些现代作品,同龄学生作品等,都较适用评论法。

二、依据鉴赏过程中,教师安排讲解和鉴赏先后的不同,可以将美术鉴赏方法分为:

(一)、先欣赏后讲解

先让学生欣赏作品,为分析作品打下形象基础。引导学生从感知入手.经过教师的综合分析.最后获得理论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独立观察和欣赏,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定期组织讨论,让学生发表个人的欣赏见解,交流欣赏体会,达到互相启发的目的。最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把学生的体会再上升为新的理论从而达到教学的要求。这种教法符合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般规律,易于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师的分析讲解中获得提高。但重要的不是教师讲解本身,而在于“读”的环节。使学生能够真正独立进入对作品的解读,这是授课能否成功的关键。

(二)、边欣赏边讲解

这种方法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讲解的着重点根据学生的反映可以作适度的调整,比较迎合学生的兴趣。一般选择形象鲜明、艺术特色突出的作品为对象。例如:在让学生欣赏米开朗基罗的代表作—大卫雕像时,学生首先会惊叹作品中男性躯干的雄壮,这时通过讲解大卫故事的背景和经过,让学生知道大卫原来是一个儿童英雄,让学生领悟大卫是男性美的象征。作者通过对其表现形式理想化,塑造了一个成熟、健壮、怒视敌人、准备战斗的男人形象。这样把学生的体验和教师的分析归纳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备感新鲜活泼,同时,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鉴赏感知,使学生受到强烈的震撼,从而受到作品的感染而激发探究的兴趣。

(三)、先讲解后欣赏

这种教法易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应加强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引导,切忌用从归纳思想内容到概括艺术特征的程序化的教法。除对欣赏作品所需的背景知识进行必要介绍之外,应紧扣作品本身,从分析意象、情节、造型、色彩、线条到艺术表象入手,启发引导学生去探索作品在构思与立意上的特色,及整体艺术风格和艺术表现方而的特点,使学生真正学习到欣赏方法。让学生带着教师的“观点”到作品中去具体感觉和体验,鼓励学生得出与教师不同的判断或深化教师结论的认识,并在课堂讨论中开展交流,教师在交流中再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三、依据对美术作品进行鉴赏的着眼点的不同,可以将美术鉴赏教学方法分为以下几种:

(一)、从对作品的直观感觉入手。

美术是造型的艺术、空间的艺术、视觉的艺术.人们欣赏作品以视觉为引导,以外形、体积、材料、颜色等为开端。最初的直观感受是整体的把握,是新鲜的、生动的,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二)、理性分析。

美术鉴赏的理性分析包括和涉及的方而较广;如1、美术作品的时代性;2、从历史、哲学、艺术批评不同视点审视美术作品;3、各流派的演变;4、美术作品的思想内涵;5、作品的构成形式分析;6、作品的人文精神等等。随着理性分析的层层深入,美术作品的魅力就会逐渐清晰地显示出来。

(三)、比较鉴赏。

比较鉴赏是一种综合性的鉴赏方法,其鉴赏过程在较大程度上就包含了诸如“直观”“分析”等方法在内。比较鉴赏通过对欣赏对象相关现象的比较,而使鉴赏本身具有特别的新意和深度。尤其是对作品的艺术风格技巧而言,如不同的画种、不同风格的作品,常常不易用文字语言来描述清楚,但如果把这些作品摆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各自的艺术特点就容易区分开了。比较欣赏的方法从比较的角度而言,大体上分为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横向比较如艺术种类间的比较、文化背景下的比较、艺术家间的比较等;纵向比较如艺术种类不同发展阶段的纵向比较、艺术流派不同发展时期的纵同比较、艺术家不同成长阶段的纵向比较等等。从比较的指向而言,可分为求同比较和反差比较。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重要的是要依据多方面条件,使各种方法进行合理的组合,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教学艺术。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如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需要美术鉴赏课教师的不断探索和辛勤耕耘。

参考文献:

[1]、李新生主编.中西绘画鉴赏比较[M] 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2]、尹少淳著.《美术及其教育》[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6□

作者:冯 佳

第3篇:美术鉴赏作业

对美术鉴赏的认识

美术鉴赏即是对美术作品进行评价和欣赏,实际上是一种审美活动,它是鉴赏者用自己的感知能力、情感、审美经验和知识修养,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理解和评价,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和艺术知识,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的过程。它也是鉴赏者面对足以引起审美情感的作品,二者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心物感应、物我交融的复杂心理过程。

通过对美术作品的鉴赏不仅可以学到美育知识,更可以培养创造美的能力。对我们的性格,感情,认识,人生观,思想观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培养我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使艺术素养、人文修养得到提高。我们在欣赏这些美术作品的过程中会被其中真实而生动的形象所打动,唤起我们优美崇高的思想感情。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我们会得到心灵的净化,情感的陶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健康向上的精神品质和道德情操,从而改善人的情感状态,影响人行为。同时也得到视觉的愉悦和享受,扩大我们的知识领域,开阔了我们的视野。

对《向日葵》的鉴赏

《向日葵》作者凡·高是法国后印象主义画家,其被作于1888年,这幅当年只能卖到400法郎的作品,1987年在伦敦克里斯蒂拍卖行却以创纪录的价格3990万美元被日本的一家企业买走,引起了世界的轰动。既然世界都在推崇凡·高的作品,说明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欣赏这样的作品,一定会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

《向日葵》给我们最强的感受是色彩对感官的刺激,整个画面充满着强烈的黄色运动,花、罐子、背景甚至桌面都由鲜明的黄色组成。黄色是饱和度最高的色彩,它表示阳光、智慧、成熟、神圣、激情。在这幅画中,凡·高用黄色表现对生命的渴望和对崇高理想的追求。画中的另一个主要颜色是绿色。绿色表示生命、青春、希望、晦暗。作品中的绿色在黄色的强烈对比下,显得脆弱和幼稚,象征着人类精神软弱的一面。黑色是黄色的对立面,作品中的黑色具有双重性:一种表现罪恶、悲伤、命运,一种表现坚强、反抗、现实。画中的蓝色,则表现了画家对自己、对社会的怀疑和失望。 其次,我们分析一下构图。《向日葵》的构图属于“对称式”和“放射式”的组合样式,它具有庄重和扩散的作用和力量。画中物体扩展至边框,将背景分割,是典型的现代绘画手法,其用意是将画中的力量向外辐射,使作品更富有力度,更加感染观赏者。

再次,我们分析画面的造型和结构。画中有两种形式的葵花组成,一种是饱满的圆形,朝向一致,由直线连接,相互重叠或隔开形成了一种有规则的节奏变化,它与罐子的对称和桌子的水平线构成了画面的稳定成分;另一种带角形叶边的葵花,朝向不一,相互分离,并由斜线和曲线连接,构成了画面不稳定的因素。葵花的两种形态的强烈对比,使画面产生了巨大的张力。凡·高的《向日葵》充满整个画面的。大地、阳光、赤金,象征着理想、圣洁、奋发向上。被两组相互对立、相互联系的,象征着宇宙自然运动、人类自身矛盾的葵花所吸引。被代表着正义、善良的成熟葵花,战胜了代表邪恶、反动的未成熟葵花所鼓舞。我们被能在如此有限的空间中,把整个人类的理想和现实表达得如此完美深深打动。不仅如此,每一次重新欣赏它,都能发现新的含义,享受到新的审美愉悦。这就是《向日葵》被世界人民所爱戴的原因。

第4篇:美术鉴赏作业

油画《向日葵》鉴赏

与中国的画家总是偏好梅兰竹菊不同,西方的一些画家并不是很喜好这类幽静,委婉,清秀的植物。相反,他们更钟情于那些热烈,奔放,富有表现力,充满生命活力的植物。梵高的《向日葵》就是这样的一幅代表作。 文森特·威廉·梵高(1853-1890),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他是表现主义的伟大先驱,并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的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德国表现主义。梵高的作品,如《星夜》、《向日葵》与《有乌鸦的麦田》等,现已挤身于全球最具名、广为人知与昂贵的艺术作品的行列。其中《向日葵》就是他广为人知的作品,也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 梵·高在自己绘画的成熟期创作了《向日葵》这幅作品,画面上朵朵葵花夸张的形体和激情四射的色彩,使人头晕目眩。画家用奔放不羁、大胆泼辣的笔触,仿佛使其中的每一朵向日葵都获得了强烈的生命力,在这里你用“栩栩如生”来描绘这些向日葵,已经显得软弱和浅薄,因为那火焰般的向日葵及仿佛是一朵朵燃烧的生命,是那样艳丽,华美,同时又是和谐,优雅甚至细腻,那富有运动感的和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然而,在这种粗厚和单纯中却又充满了智慧和灵气。画家赋予它们一种生命蓬勃燃烧的冲动和张力。有人说这是“梵·高的向日葵”,因为那是他内心火热感情的写照,是他精神力量的外露,就如同没有曹雪芹就没有《红楼梦》一样,没有梵·高就肯定没有梵·高式的《向日葵》。天才的艺术家往往能在某个领域树立起划时代的艺术高峰,后人只能膜拜,绝不可以企及。观者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入到凡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总之,梵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

梵·高就是如此。作为现代表现主义的先锋,极端个性化艺术家的典型,梵·高更强调他对事物的自我感受,而不是他所看到的视觉形象,他大胆追求线条和色彩自身的表现力,不拘一格,恣意妄为。他曾说过:“为了更有力地表现自我,我在色彩的运用上更为随心所欲。”其实,在这幅作品中不仅是色彩、线条,就是透视和比例也都面目全非,彻底变了形,以适应画家随心所欲表现自我的需要。梵·高这种无拘无束的创造风格,使他把不同类型的人物、花卉和静物,都拿来当作了“习作”的对象,并一丝不苟地把它们直接写生出来的,从这个层面看他是在描写印象,但外在的手法已经不再重要,他更注重画中的内涵和神韵。从而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从印象派那儿得到不可或缺的艺术启蒙后,他以超越印象派极远。正如他说过的那样:“关于„艺术‟一词,我找不到比下述文字更好的阐释:艺术即自然、现实、真理,但艺术家能以之表现出深刻的内涵,表现出一种观念,表现出一种特点,艺术家对这些内涵、观念、特点有自己的表现形式,其表现形式自成一格,不落窠臼,清晰明确。”后来的法国的野兽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以及20 世纪初出现的抽象派,都曾经从梵·高的艺术中汲取了营养。他对西方20 世纪的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而又广泛的影响。

作为一位用生命创作的画家,梵·高将自身的主体创作意识、内心的情感意识与东方绘画的因素加以巧妙融会,在最惨烈的生活境遇和对艺术狂热执著的追求中,树立起了划时代的丰碑。这样的《向日葵》堪称梵高的化身。《向日葵》是他内心火热感情的写照,是他精神力量的外露,表明了他强烈的个性和和形式上的独特追求。也许这就是《向日葵》能在世界美术史中能成为永恒作品的原因吧!

《掷铁饼者》米隆 历史背景 公元前449年到公元前334年是希腊雕塑艺术的全盛时期,艺术史上称为“古典时期”,大量优秀的雕塑作品出自这个时期,《掷铁饼者》就是现存流传最广的艺术杰作之一,也是古希腊著名雕塑家米隆的代表作。这个作品是古希腊雕塑艺术的里程碑,显示出希腊雕刻艺术已经完全成熟。雕塑赞美了人体的美和运动所饱含的生命力,表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虽然原作已经失传,但我们仍能从复制品中感受到那生命力爆发的强烈震撼,也是我们研究古希腊雕刻的重要资料。 艺术价值

《掷铁饼者》取材于希腊的现实生活中的体育竞技活动,刻画的是一名强健的男子在掷铁饼过程中最具有表现力的瞬间。雕塑选择的铁饼摆回到最高点、即将抛出的一刹那,有着强烈的“引而不发”的吸引力。虽然是一件静止的雕塑,但艺术家把握住了从一种状态转换到另一种状态的关键环节,达到了使观众心理上获得“运动感”的效果,成为后世 艺术创作的典范。

作者米隆在这一作品中创造了一个出色的充满活力的运动员形象。尤见作者匠心的是,他出色地概括了掷铁饼这一运动的整个连续的过程,表现了一种动态的美。掷铁饼者张开的双臂像拉满的弓,使人产生一种发射的联想。铁饼和人头的两个圆形,左右呼应;紧贴地面的右腿如同一个轴心,使曲折的身体保持稳定。整个雕塑给人的印象是:健美、壮重、和谐,洋溢着青春的活力。

掷铁饼的强烈动感与雕像的稳定感结合得非常好。雕像的重心落在右腿上,因此右腿成了使整个雕像身体自由屈伸和旋转的轴心,同时又保持了雕像的稳定性。掷铁饼者张开的双臂象一张拉满弦的弓,带动了身体的弯曲,呈现出不稳定状态,但高举的铁饼又把人体全部的运动统一了起来,使人们又体会到了暂时的平衡。整尊雕像充满了连贯的运动感和节奏感,突破了艺术上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传递了运动的意念,把人体的和谐、健美和青春的力量表达得淋漓尽致。体现了古希腊的艺术家们不仅在艺术技巧上,同时也在艺术思想和表现力上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这尊雕像被认为是“空间中凝固的永恒”,直到今天仍然是代表体育运动的最佳标志。这尊男运动员塑像标志着古希腊人体雕塑达到了无与伦比的完美。 米隆的这尊雕像解决了雕塑的一个支点的重心问题,为后来的雕塑家创造各种运动姿态动作树立了榜样。

对《洛神赋图》赏析

《洛神赋图》中国东晋顾恺之((348— 409)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汉族。约364年在南京为石棺寺画维摩诘像,引起轰动。366年当上大司马参军,392年为殷仲堪参军,405年升为散骑常侍。顾恺之多才,工诗赋,善书法,被时人称为“才绝、画绝、痴绝”,他的画风格独特,被称为“顾家样”,人物清瘦俊秀,所谓“秀骨清像”,线条流畅,谓之“春蚕吐丝”。 他提出的“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著名论点,对中国绘画的发展有深远影响。)所作。画中的曹植带着随从,在洛水之滨凝神怅望,仿佛见到思念已久的洛神。远处凌波而来的洛神,衣带飘逸,动态委婉从容,目光凝注,表现了关切、迟疑的神情。原作已佚,今存有宋代摹本5卷,皆绢本设色,分别藏于中国大陆、台湾台北及美国。一纵27.1厘米、横572.8厘米,藏故宫博物院;另一纵26厘米、横646厘米,藏辽宁省博物馆。

作品将不同情节置于同一画卷,洛神和曹植在一个完整的画面的不同场景中反复出现,以山石、林木及河水等背景,将画面分隔成不同情节,使画面既分隔又相联接。图中山石、林木,反映了早期山水画的表现技法和面貌。画面和谐统一,丝毫看不出连环画式的分段描写的迹象。图中树木、山石造型稚拙,比例关系较为混乱,确如张彦远为我们在《历代名画记》中所描述的那样:“魏晋已降,名迹在人者,皆见之矣,其画山水,则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或水石容泛,或人大于山,率皆附以树石。映带其地。列植之状,则伸臂布指。”从而为我们在理论与实物考据上都提供了早期山水画面貌的特征。作品线条,前者飘逸,人物动态委婉从容,后者人物形体较低矮,线条圆转短拙,色彩较浓丽。顾恺之的《洛神赋图》虽然是人物画,但以大量的山水为故事展开的背景。从线色本身来看,《洛神赋》图中线条细劲有力,如张彦远所言:“顾恺之之迹,紧劲连绵,循环超乎,调格逸易,风趋电疾,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线条的表现力内在含蓄,以表现意态为先。线条内部勾勒产生的块面以青绿填色,色彩变化较少,只在坡脚岸边施以泥金。山石树木,结构单调,状物扁平,但富于装饰性。在《洛神赋》图中一些树、石的表现上,作者以凹凸晕染的方法来增加立体感,这来自于对当时青铜铸造艺术和帛画艺术手法的借鉴,来自于那一时代随着佛教的不断传人,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和相互影响。此外,图中人物的塑造也是极其成功的,人物虽散落于山水之间,但相互照应,并不孤立,神情的顾盼呼应使人物之间产生了有机的视觉联系,这不能不归功于作者对人物神态的准确刻画。画面采取分段连续形式,概括描绘了几个重点。通过对洛神神情、动作的描绘,传达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无限惆怅情意。直接表现在礼教束缚与封建势力压迫之下,男女爱情受到压抑和苦闷的主题。画面色彩很柔和,加上画家对周围环境生动的描绘,突出了画面的诗意气氛。全图设色艳丽明快,线条准确流畅,充满动感,富有诗意之美。青绿山水是重彩山水画产生和发展的最早也是最为重要的形式之一,它继承了早期传统绘画的艺术特征,并直接脱胎于魏晋时期的人物画传统,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并为山水画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也创造了两宋重彩山水画的巨大成就。保留有早期人物画的某些艺术特征,而这正是顾恺之《洛神赋》图的重要价值之一。 。以三国时代曹植的浪漫主义爱情名篇《洛神赋》为题材,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 作品将不同情节置于同一画卷,洛神和曹植在一个完整的画面的不同场景中反复出现,描绘了作者对洛水之神宓妃的爱慕以及神人殊隔、不能交接的惆怅。以山石、林木及河水等背景,将画面分隔成不同情节,使画面既分隔又相联接。作品线条,前者飘逸,人物动态委婉从容,后者人物形体较低矮,线条圆转短拙,色彩较浓丽,内在含蓄,以表现意态为先。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但又神情顾盼,遥相呼应,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 通过对洛神神情、动作的描绘,传达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无限惆怅情意。直接表现在礼教束缚与封建势力压迫之下,男女爱情受到压抑和苦闷的主题。画面色彩很柔和,加上画家对周围环境生动的描绘,突出了画面的诗意气氛。全图设色艳丽明快,线条准确流畅,充满动感,富有诗意之美。青绿山水是重彩山水画产生和发展的最早也是最为重要的形式之一,它继承了早期传统绘画的艺术特征,并直接脱胎于魏晋时期的人物画传统,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并为山水画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也创造了两宋重彩山水画的巨大成就。保留有早期人物画的某些艺术特征,而这正是顾恺之《洛神赋》图的重要价值之一。

第5篇:美术鉴赏作业

这个学期选修了美术鉴赏,第一节课老师讲的并不是美术,而是美育。老师说过不会像其他选修课那样讲得那么闷,尽量会用他的方法去让我们喜欢上美术鉴赏,说实在老师做到了,因为我看到很多同学是抬头看着屏幕听课的。我通过学习美育,让我懂得了其实我们身边是有很多值得去留意去欣赏的东西,例如人跳健美操的弧线,留在相机里起跑的那一瞬间的动作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平时觉得很常见而缺少欣赏的目光。美育对我们的生活,人生观,审美观都会有一定的影响。平时我们除了上课之外就在宿舍上网,看那些八卦新闻,火星语之类的,这样会使我们沉迷网络而缺少与别人来往,人缘关系没有扩大。我觉得我们在大学四年应该好好的计划一下自己的学习生涯,美育的内容和实际生活是相结合的,用陶冶的感觉去生活,提升自己的道德,对这个社会充满希望。

拉斐尔,这个擅长画圣母像的伟大作家,其中《西斯廷圣母》是他的著名代表作。这幅画我看到了西方人心目中的圣母是一个温柔善良很有母性的女人。这幅画用了明暗的对比,黑色调的窗帘下还有很多个小孩的脸容,圣母脚才云雾,前面两个丘比特画得非常神似。这幅画主要用了红黄蓝三种颜色就能把圣母的慈爱,母性表现的极好,也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新生的感觉。我觉得拉斐尔把圣母话得那么慈善,是觉得人应该要亲善远恶。我觉得每个人的生活都不能是完美,总会遇上痛苦的事,拉斐尔的画让人有了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人活在当下不容易,可是想要活得好是要看你是积极生活还是悲观面对。

米开朗基罗是一个既幸运又不幸的人。他虽然有一个当法官的老爸,而且从小就能进入一些比较高级的学院学习,但他的人生经过三起三落。他这一生主要是从罗马和佛罗伦萨两个城市奔波,主要是为教皇办事。其中有著名的西斯廷教堂天顶壁画、《最后的审判》、《哀悼基督》、《大卫》,这些都并不是一两天能完成的,是需要经过几年的坚持才能完成。他一生为几个教皇做事,可是并不是所有事都一帆风顺,他经历几起几落之后真正的让自己名垂千古。这告诉我们遇上困境是一件不可缺少的事,不可能一生总是平平安安的过。我们遇上了困难是要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去积极进取而不是一蹶不振。太过美好的生活,是难以锻造出一个让人惊叹的伟人。

以前,我高中门口对面挂着一幅很大的《蒙娜丽莎的微笑》,那一幅让人看了总觉得应该学她那样需要微笑。这幅画用了明亮的手法画出蒙娜丽莎的丰满,白皙,优雅的神态,让人一看就觉得是个贵妇人。达·芬奇画工精湛,如果将画放大一定程度竟然能看得出主人公的皮肤纹路,眼睛的轮廓清晰,用了三角的构架把人画出来,后面的背景也是呈三角的。她那神秘的笑容,眼睛像是注视着远方,每一个手指都清晰而且能看出有点水肿,像是个孕妇。我看到她的微笑,我觉得我们平时是不是缺少了些什么,那就是微笑。现在的人生活节奏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加快了,早上起床一幅疲惫的样子,看到舍友也很少会笑着打声招呼早上好;坐公交车的时候,都是眼睛盯着远方看有点迷茫,或者只是坐着看不到笑容。所以,这幅画我觉得我们应该好好反省下自己该有怎样的生活。《最后的晚餐》也是达·芬奇的著名作品,他在画里把十三个人的不同表现呈现出来。虽然现在很多广告会利用这画来做一些搞笑的广告,可是这画还是深入到人们的心里。背叛,是别人难以接受的。我觉得背叛已经超过了人们所能忍受的道德底线。因为自己的利益而出卖了对自己没有防备的朋友或者同伴,即使别人的牺牲成就了自己的未来,可是会感到心安吗?

在这课上,我还看到了西方国家的建筑各具特色,让我为之惊叹那时候的西方人确实才华满溢。早期的有罗马式建筑,比较典型的就是他们当时的教堂,正如巴黎圣母院、比萨主教堂。这种特色的建筑的特点屋顶都是属于拱顶的,窗户很小而且离地面较高,采光少,里面光线昏暗,门窗上方均为半圆形。后期出现了哥特式的建筑风格,米兰大教堂为哥特式知名建筑。它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窗户是比较大的而且是彩色的玻璃窗。我觉得罗马式的建筑看上去比较宏伟,霸气,有种皇族的高贵感,而哥特式是比较整齐的,里面比较色彩缤纷。

第6篇:美术鉴赏论文作业——清明上河图

美术鉴赏——《清明上河图》

宋代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是一个给人以比较软弱之感,但它的经济文化却是一片繁荣。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文化相比于前朝有了更大的发展,而这一时期的画坛出现了一代佳作,那就是《清明上河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典型的风俗画,因而饱含风俗画反映城乡生活、思想、感情与审美时尚的特点,把视野从描绘贵族仙佛的领域扩大到城乡生活的广阔天地中,并在深入观察了解对象的基础上进行生动具体的刻画,把宋代风俗画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清明上河图》全卷以全景式构图,以严谨精细的笔法,展现了清明时节北宋都城汴河沿岸的风光。画卷分为三段:轿子,首段为市郊风景,田野、树木、村落等点出了清明的特定时节,中断是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及其两岸船车,手工业和商贸活动,后段位市区街景,接到纵横交错,人流汹涌,车水马龙,一派繁荣景象. 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几家茅舍、草桥、流水、老树和扁舟。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一片柳林,枝头刚刚泛出嫩绿,使人感到虽是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顶内坐一位妇人。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着骑马的、挑担的,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中段,繁忙的汴河码头,汴河是北宋国家漕运枢纽,商业交通要道,从画面上可以看到人烟稠密,粮船云集,人们有在茶馆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饭铺进餐的。还有“王家纸马店”,是卖扫墓祭品的,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卸货。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宛如飞虹,故名虹桥。有一只大船正待过桥。船夫们有用竹竿撑的;有用长竿钩住桥梁的;有用麻绳挽住船的;还有几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只通过。邻船的人也在指指点点地象在大声吆喝着什么。船里船外都在为此船过桥而忙碌着。桥上的人,也伸头探脑地在为过船的紧张情景捏了一把汗。这里是名闻遐迩的虹桥码头区,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名副其实地是一个水陆交通的会合点。后段,热闹的市区街道,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等等。商店中有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等的专门经营,此外尚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大的商店门首还扎“彩楼欢门”,悬挂市招旗帜,招揽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贾,有看街景的士绅,有骑马的官吏,有叫卖的小贩,有乘坐轿子的大家眷属,有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有问路的外乡游客,有听说书的街巷小儿,有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子弟,有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备。整幅画中的交通工具也是一应俱全:有轿子、骆驼、牛马车、人力车,有太平车、平头车,形形色色,样样俱全,绘色绘形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从《清明上河图》中除了能看出那些写实的场景外,我们更可以发现它的几个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第

一、内容丰富。《清明上河图》在表现手法上,以不断移动视点的办法,即“散点透视法”来摄取所需的景象。大到广阔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细到舟车上的钉铆、摊贩上的小商品、市招上的文字,和谐地组织成统一整体,在画中有士、农、商、医、卜、僧、道、胥吏、妇女、儿童、篙师、纤夫等人物及驴、马,牛、骆驼等牲畜。 有赶集、买卖、闲逛、饮酒、聚谈、推舟、拉车、乘轿、骑马等情节。画中大街小巷,店铺林立,酒店、茶馆、点心铺等杂陈,还有城楼、河港、桥梁、货船,官府宅第和茅棚村舍密集。《清明上河图》中画有1695人,各种牲畜六十多匹,木船二十多只,房屋楼阁三十多栋,推车乘轿也有二十多件。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为历代古画中所罕见。各色人物从事的各种活动,不惟衣着不同,神情气质也各异而且穿插安排着各种活动,其间充满着戏剧性的情节冲突,令观者看业,饶有无穷回味。第

二、 结构严谨,繁而不乱,长而不沉,段落分明。可贵的是,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主体突出,首尾呼应,全卷浑然一体。画中每个人物、景象、细节,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简、动静、聚散等画面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达到繁而不杂,多而不乱。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画面组织和控制能力。第

三、在技法上,大手笔与精细的手笔相结合,善于选择那些既具有形象性和富于诗情画意,又具本质特征的事物、场面及情节加以表现。十分细致入微的生活观察,刻画每一位人物、道具。每个人各有身份,各有神态,各有情节。房屋、桥梁等建筑结构严谨,描绘一笔不苟。车马船只面面俱到但不失全貌,不失其势。比如船只上的物件、钉铆方式,甚至绳索系扣都交待得一清二楚,令人叹为观止。总之整幅作品中,人物五百余位,牲畜五十多只,各种车船二十余辆艘,房屋众多,道具无数,场面巨大,段落分明,结构严密,有条不紊。技法娴熟,用笔细致,线条遒劲,凝重老练。反映了高度精纯的绘画功力和出色的艺术成就。同时,因为画中所绘为当时社会实录,为后世了解研究宋朝城市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作为封建王朝,在北宋以前,中国的人物画主要是以宗教和贵族生活为题材,大部分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而《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虽然是在翰林图画院供职,但他却把自己的画笔伸向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之中,创作出描写城乡生活的社会风俗画。《清明上河图》画了大量各式各样的人物并且每个人物的动作和神情,都刻画得非常逼真生动。《清明上河图》描绘的虽是实景,但也并非一日之景,而是长期观察之后的印象合成,即将真实的诸多细节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宏大的整体。这充分说明,张择端有丰厚的生活积累和娴熟的创作技巧,同时他将自己的画笔伸向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之中,其人格的可亲可敬,在很多方面还是创举,为后世画坛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清明上河图》我国历史上一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栩栩如生描绘出了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很好的反映了北宋都城汴京的日常社会生活与习俗风情。其在绘画手法,服务对象等各个方面都具有典范作用,此后历代绘制的都市风俗画,无不受其影响。

第7篇:2016年大学书法鉴赏作业答案

第一次作业

10.0 分)1. 书法中的“墨分五色”、即是_A_。 A.A:浓、淡、干、枯、湿 B.B:浓、淡、润、枯、湿 C.C:浓、淡、干、枯、黑 D.D:浓、清、干、枯、湿

(10.0 分)2. 王献之的行草书代表作_B_被米芾称为“天下子敬第一帖也”,《中秋帖》即是仿于此帖。 A.A:《玉版十三行》 B.B:《十二月帖》 C.C:《鸭头丸帖》 D.D:《地黄汤帖》

(10.0 分)3. 在秦代,_A_在通用文字小篆推广上做了大量工作。 A.A:李斯 B.B:刘邦 C.C:许慎 D.D:罗振玉

(10.0 分)4. __是现存战国时期青铜器中的铭文字数最多的。D A.A:《墙盘》 B.B:《石鼓文》 C.C:《毛公鼎》 D.D:《中山王舋鼎》

(10.0 分)5. 宋代书家__学书道路为由“集古字”开始,临帖求法,最终法随我出、自由戏笔。A A.A:蔡卞 B.B:米芾 C.C:梅尧臣 D.D:姜夔

多选题 题目说明:

(10.0 分)6. 汉代的隶书有_CD_。 A.A:《马王堆帛书》 B.B:《居延纪年简》 C.C:《石门颂》 D.D:《曹全碑》 (10.0 分)7. 从甲骨文字形体看,甲骨文已具有__形式美。ABCD A.A:均衡 B.B:对称 C.C:和谐 D.D:统一

判断题 题目说明:

(10.0 分)8. 金文是写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错误 正确 错误

(10.0 分)9.

书圣王羲之《快雪时晴帖》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错误

正确 错误

(10.0 分)10.篆书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小篆,一是大篆。正确 正确 错误

第二次作业

10.0 分)1. 柳公权的《玄秘塔碑》是_A_书体。 A.A:楷书 B.B:行楷 C.C:草书 D.D:隶书

(10.0 分)2. 在书法成就方面,_B_与苏轼、黄庭坚、蔡襄一起合称“宋四家”。 A.A:米远 B.B:米芾 C.C:赵洁 D.D:赵构

(10.0 分)3. 就时代书风而言,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代尚_D_。 A.A:气 B.B:质 C.C:味 D.D:意

(10.0 分)4. 苏东坡《黄州寒食帖》被称为“_C_”。 A.A:天下第一大行书 B.B:天下第一大楷书 C.C:天下第三大行书 D.D:天下第三大草书

多选题 题目说明:

(10.0 分)5. “初唐四家”欧阳询、褚遂良、_AC_、__的书法代表了初唐楷书的最高成就。

A.A:虞世南 B.B:颜真卿 C.C:薛稷 D.D:杨凝式

(10.0 分)6. 书法作品的幅式,有许多种,包括_ABC_、__、__、条幅、条屏、中堂、匾额等等。 A.A:扇面 B.B:横幅 C.C:对联 D.D:草书

(10.0 分)7. 概括起来,隶书笔法最为重要的就是_ABCD_、__、__和__。 A.A:中侧并用 B.B:逆入平出 C.C:背分取势 D.D:转折互用

(10.0 分)8. 汉代著名的摩崖刻石除《石门颂》外,还有现在陕西略阳的_AC_、甘肃成县__的等。这几件摩崖并称“汉三颂”。 A.A:《郙阁颂》 B.B:《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 C.C:《西狭颂》 D.D:《石门颂》

(10.0 分)9. 魏晋时期的代表性书家有_AB_、_ A.A:钟繇 B.B:王羲之 C.C:张旭 D.D:孙过庭

(10.0 分)10.唐代在草书方面,著名的有_ABC_、__、__等 A.A:孙过庭 B.B:张旭 C.C:怀素 D.D:黄庭坚

第三次作业

(10.0 分)1. 1976年出土的《墙盘》现藏于___C___。 A.A:甘肃博物馆 B.B:故宫博物院 C.C:陕西博物馆

D.D:台北故宫博物院

(10.0 分)2.

《大盂鼎》是___A__时期的金文。

A.A:西周 B.B:春秋 C.C:商代 D.D:战国

(10.0 分)3. 现存最早的石刻书迹之一是__A_____ A:A.石鼓文 B.大盂鼎 C.墙盘 D.石门颂

(10.0 分)4.

《散氏盘》现藏于__B_____。

A.A:故宫博物院 B.B:台北故宫博物院 C.C:陕西博物馆 D.D:甘肃博物馆

(10.0 分)5. 文房四宝是—C—。 A.A:钢笔、纸、墨、砚 B.B:笔、墨、纸、碗 C.C:笔、墨、纸、砚 D.D:笔、墨、绢、砚 判断题 题目说明:

(10.0 分)6. 吴门三家指明代苏州书家祝允明、文徵明、王宠正确

正确 错误

(10.0 分)7. 唐代草书代表人物以张旭、怀素、贺知章三人并称正确

正确 错误

(10.0 分)8.

元朝书家代表人物有虞集、鲜于枢等人,其中,鲜于枢被称为“书坛盟主”错误

正确 错误

(10.0 分)9. 书法史上的二王指王羲之与王献之父子,大小欧指欧阳询、欧阳通父子正确

正确 错误

(10.0 分)10.清代碑学代表人物有王铎、赵之谦、张裕钊、康有为错误

正确 错误

第四次作业

论述题:

1.汉隶基本特征与代表书作。

答:隶书的特点:

(1)“方劲古拙”,隶书是从篆书简化演变而成。把篆书的圆转笔画改革为方折,所以有“篆圆隶方”的说法,而隶书是比较古老的书体,“方劲古拙”道出了隶书的概貌。(2)“蚕头雁尾,笔必三折”指的是隶书特有的横画——波横的形状与隶书笔画的写法步骤。写波横时先用力向左“藏锋逆入”,然后转笔往右。形状就像蚕虫的头;随即笔稍为提起,使笔毫至中锋向右运笔,这是“平出”;最后写挑脚时,笔锋下按,再慢慢提起,向右上挑出,形状就像大雁的尾巴,一般是露锋收笔,亦有尚未露锋即缓缓的收住的处理。写挑横时要注意,采用“提引”的写法。这样,笔势才舒展自然。“笔必三折”是说写隶书笔画要注意落笔、行笔、收笔三个步骤,亦称“三折法”,不要横扫直抹一滑而过、“藏锋逆入,中锋行笔”是隶书用笔的基本方法。

(3)“雁不双飞,蚕无二色”,说的是在隶书的一个字里面,笔画的挑脚不要重复。如一个字有两笔或两笔以上的横面,只能把一笔写成波横,其佘写成平横,这就叫“雁不双飞”;而“蚕无二色”是指起笔蚕头的写法基本相同,但蚕头的形状可以有微小的变化。

(4)由于隶书字形方扁取横势,很多笔对称展开,尤其撇、捺的组合,有明显的横势增加了生动的感觉。

汉隶代表作品《曹全碑》《张迁碑》《礼器碑》《汉鲁相乙瑛奏臵孔庙百石卒史碑》《史晨前后碑》《史晨碑》《张景造土牛碑》。 2.简述唐代楷书的艺术成就。

答:在书法发展史上,唐代是晋代以后的又一高峰。唐代楷书是唐代书家集体创造的旷世杰作,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气势恢宏、法度森严、气象正大、格调雍华”是唐楷艺朮的主要特征,唐楷代表人物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四大家的作品虽风格炯异,但总体艺术特征都一致地反映了唐代经济、文化对书法艺术的影响和作用,是唐大国国度在书法艺朮上的时代性标志。 楷书的特点,从总体上看,楷书呈长方形,结体也比隶书紧密,用笔也很丰富细腻。写起为也要比隶书灵活捷便,从楷书创立之后,它就代替了隶书正统地位,经过长期的试用证明了它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结合较好的一种书体。千年来一直是官方所采用的正式字体,也成为书法史上的一大宗。我们常说的“真、草、隶、篆”四体,楷书居四体之首。楷书的开创和确立之功,应首推钟繇。 3.论述草书的发展历史。

答:甲骨文时期有草写的痕迹。“周宣王太史作籀书”、“李斯作小篆”、“程邈作隶书”以及蔡邕以八分书写熹平石经等,都是两周、秦、汉各自对当时流行的字加以规范化而颁定的标准字样,也是公认已形成的新的书体为正体字的开端。 但是要求简易的趋势并不因此停止。早在记录帝王公卿大事的商代甲骨文、周代金文里就有简笔和潦草的字迹,史籍中“屈原属草藁”、“董仲舒藁书未上”,说明战国古文和西汉隶书在急速书写时也非正体。据魏晋人记载,东汉北海敬王刘睦“善史书,当世以为楷则”,刘睦死前,明帝派驿马“令作草书尺牍十首”。章帝时,齐相杜度善作习字的范本,章帝曾诏令杜度草书奏事。可见公元 1世纪中叶以来,草字已经不尽是出于匆促书写而是被珍视和仿习的字体了。从近世出土的汉简可以看到,西汉武帝时字划省简的隶书已经通行。到新莽时期,有更多省划和连笔的字。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年)简就已经完全是草书了。但是从周代到新莽时期都不曾把草书列为一种书体。 《说文解字》成书于和帝十二年(公元 100年),许慎在《叙》里说“汉兴有草书”,是以草书为一种书体之始。东汉末期,张芝其同时以及稍晚的钟繇等名家辈出,各成流派。当时赵壹有《非草书》之文,蔡邕有类似之议,以维护正体字的地位,这反映出草书已极一时之盛。汉末直到唐代,草书从带有隶书笔意的章草发展成韵秀宛转的今草,以至奔放不羁、气势万千的狂草。

章草起于西汉,盛于东汉,字体具隶书形式,字字区别,不相纠连;历代对章草的名称有不同的说解。有见汉末以来《急就章》有草书写本而说章草因《急就章》的章字得名的,最为无稽。有以章帝爱好草书或曾令用草书作奏章,甚至说章帝创造草书的,都属臆测。有以章法之章与章程书、章楷的章同义,符合早期草书略存八分笔意,字与字不相牵连,笔画省变有章法可循的事实,近人多信此说。今草起于何时,又有汉末张芝和东晋王羲之、王洽两种说法。从传世的表、帖和出土的汉简、汉砖看,在汉末以八分书为正体字的同时,已经出现近似真书的写法。草书也会随之变异。略晚于张芝的草书家崔瑗作《草书势》,对草书有“状似连珠,绝而不离”、“绝笔收势,馀綖纠结”、“头没尾垂”、“机微要妙,临时从宜”的描述,可见汉末的草书笔势流畅,已不拘于章法。书体演变本来没有截然的划分。说今草起于张芝是从新体的萌芽看;说今草起于二王,是着眼于典型的形成。唐代以来真书沿袭至今。

草书在唐代出现了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狂草,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狂草亦称大草,笔意奔放,体势连绵,如唐朝张旭《千文断碑》、《古诗四道》,怀素僧《自叙帖》等等,,张旭史称“草圣”,孙过庭《书谱》字字区别,不相连接,而笔意活泼、秀媚。“大草”与“小草”相对称,大草纯用草法,难以辨认,张旭、怀素善此,其字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清朝冯班《钝印书要》谈学草书法云:小草学献之、大草学羲之,狂草学张旭不如学怀素。怀素的草字容易辨认,字迹清瘦见形,字字相连处亦落笔清晰易临。张旭字形变化繁多,常一笔数字,隔行之间气势不断,不易辨认,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提到张旭草书以“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而有动于心,必于草书挥毫发之”,故学张旭难。近常见隶书笔法中带草笔飘逸之体,谓隶草,有些像章草,这与平时善写隶书精熟有关,故书隶草能独树风格。也是书写表演的一种手法。

“破草”是现代书家中最常见的,如狂草书法家杜浩平、梅湘涵的书法作品,它的特点是点划结体,使转和用笔,多为从古到今各书家中的结体演变成自己风格,王羲之书体中学一些,王铎法帖中取一些,祝允明、孙过庭等等历代名家中取其长处,集自己之品貌,任意发挥,洒脱自如,这种写法和今草相似。

行草有“草行”之说,书体中带有许多楷法,即近于草书的行书。笔法比较流动,清朝刘熙载《书概》云:行书有“真行”、有“草行”。“真行”近似真书而纵于真,“草行”近于草书而敛于草。唐朝张怀瓘《书议》云: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故有此别论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它出现较早,从汉代初期,书写隶书时有时才“草率”地书写而形成的,由于汉章帝喜好草书,因此被称为“章草”,是一种隶书草书。章草字字**,接近于行草,但对难写之字简化不多,书写不变。后来楷书出现,又演变成“今草”,即楷书草书,写字迅速,往往上下字连写,末笔与起笔相呼应,每个字一般也有简化的规律,但不太熟悉的人有时不易辨认。一般也把王羲之、王献之等人的草书称为今草。

今草简化的基本方法是对楷书的部首采用简单的草书符号代用,代入繁体楷书中(尽管草书出现得不比楷书晚),往往许多楷书部首可以用一个草书符号代用,为了方便,字的结构也有所变化。因此,不熟悉的人较难辨认。草书符号的整理可以查阅《标准草书》。到唐朝时,草书成为一种书法艺术,因此演变成为“狂草”,作为传递信息工具的功能已经减弱,成为一种艺术作品,讲究间架、纸的黑白布臵,是否让人能认清写的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在狂草中,有“词联”符号,就是把两个字(常见词组)写成一个符号。由于当时书写多是从上到下地竖行书写,词联符号的设计也类似。“顿首”“涅盘”等都有草书词联符号。日语中的平假名是以汉字的草书形式为蓝本创作的。现代人学习草书一般以今草为起点。普遍认同的草书写法有于右任先生编著的标准草书(有同名字帖)。 4.小篆的艺术特征。

答:小篆是古文字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实行“车同轨、书同文”政策时颁布的标准字体。小篆在古文字中属于纯线条构形的字体。它的笔画无论横竖、正斜、曲直,都一定是粗细等均的线条。其直者似陈玉著,曲者如弯铁线,藏头护尾,不露锋芒,圆润之中又颇函筋力。小篆笔画的分布十分讲究均匀对称,整体结构环抱紧密,多取团聚内向的神情。字体外缘呈长方形,凡横竖拐角处,无论内外均作弧形而绝不作死折,因而小篆的体势方中有圆,刚中有柔,脉络圆活而流畅。另外,在小篆中,象形字虽然都高度抽象化了,但也有极少数字的图画性质仍依稀可见(如朋、鸟等字),别有情趣地保留着一丝丝早期汉字象形、表义的特点。小篆的章法只有一种,字群的排布平正划一,横竖成行,字的大小一样,各占一格之地(草篆除外),因此小篆的章法跟它的字体构形十分协调,很能给人以整齐美。

在品式众多的我国传统书法中,小篆一体无疑是别有风采的。所以,尽管它在历史上作为官方正式字体使用的时间只有极短暂的十几年,但它在书法艺术史上却占有一定的地位。平常人们所说的“真草隶篆”,其“篆”就主要是指小篆(广义地说,古文字时代的主要字体都叫篆书)。历代书法家习小篆者不乏其人,特以小篆著称于世的,唐有李阳冰,宋有徐核、徐楷兄弟,明有李东阳,清有王澎、钱站、邓石如等。直到现在,小篆仍然为广大书法爱好者所喜欢。不过从文字学的角度看,小篆的结构和用笔都太刻板化,把古文字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极端,作为实用文字极不适宜,因此可以说小篆的形成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背道而驰的。它作为官方正式字体的时间短暂,并不是因为秦王朝的寿命不长,而是因为它自己走进了死胡同而激化了隶变的结果。

第8篇:大学生美术鉴赏与个人修养提升探析

美术欣赏论文

姓名: 张

舟 贸 学 院 险 学

六7~8节 教 室 学号: 100306237 院系: 经 专业: 保

上课时间:周

地点:01B101 大学生美术鉴赏与个人修养提升探析

摘要:美术鉴赏教学是高中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美术素养,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要达到这个目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在长期的鉴赏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去实现。

关键词:美术鉴赏;人文素养;融合。

正文:

随着社会经济改革的深入,我国的教育改革也在不断地深化。进入21世纪后,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现代化的新阶段,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教育必须进一步发展,不断扩大规模和提高质量。教育改革和发展包括诸多方面的内容,但中心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普通高等院校的素质教育应高度重视,要加强文、史、哲、艺术理论的教育。为此,高等院校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模式,通过对学生全面的素质培养和人文艺术精神的陶冶,培养出适合时代要求的人才。 人文精神乃美术教育之灵魂,人文教育的最高目标也是素质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美术鉴赏课是高校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升美术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升人文精神的重要学科。人文与科技之间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与人才培养之间存在着极其重要的关系。高校美术鉴赏课的开设,进一步促进了大学生的自由与和谐发展。

一、高校美术鉴赏与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关系 美术鉴赏课以一种选修课的形式出现在普通高校教育之中,对于学生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教育目标非常明确,即是一种素质教育。如果说其他课程赋予学生的多是理性知识的话,美术赋予学生的则是敏锐的眼睛、灵巧的双手、丰富的想象力和一颗善感的心。美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本质在于理解自然和社会的美,理解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的美,在于以艺术眼光来认识周围现实,也在于培养艺术上美的创造力。美术鉴赏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指导,对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的欣赏和学习,广泛地接触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态,了解不同时期的不同艺术流派及特色,感受文化艺术中不同的审美趣味,达到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情操及创造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普通高校美术鉴赏课根据美术教育的目标、要求,结合学科内容多元化的特点,采用综合型的教学方式,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鉴赏为主线的审美活动,实施“创造性地教与学”的新型教学模式。

二、美育中的人文精神内涵与价值

人文精神是人本教育的核心。人本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视人格完善为教育的最终目标。突出人文科学的价值,将人文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部过程中,使整个教育人性化、人格化、个性化。强调学生自己去思考、感受和发现,自己体会人生道理和文化价值;强调人的自由、尊严和人格,重视学习者的自发性和主动性及发展潜能。鼓励学生自己求知、自己探索、自己去澄清、判断价值,从探索和澄清中获得知识和成就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相互尊重、相互接纳、相互关怀。在人本主义教育内涵中,不仅强调自我意识的完善,并且倡导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培养学生能够与他人合作,有效交流、和谐共处。

三、美术鉴赏课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舞台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具有人文教育的功能。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我国的美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美术共同构成世界美术的多元文化。

1.通过对美术鉴赏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熟悉美术的媒材和形式,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并对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2.美术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在鉴赏中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使大学生较为全面地理解美术与自我、美术与社会、美术与自然等方面的关系,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理解美术文化,形成文化素养。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 总之,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美术鉴赏课的开 设,对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 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美术鉴赏课的学习发展大 学生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培养文明合格的下一代,具有重要的意义。

上一篇:人才培养模式总结报告下一篇:中学美术教学设计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