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理论课程心得体会

2022-12-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们成长过程中,会面临着各种事情,在事情发生后,以心得体会的方式进行记录,可使我们改进不良思想,留下激励自己的正确思想。怎么写出有意义的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军事理论课程心得体会》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1篇:军事理论课程心得体会

军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类课程教学定位及内容探索

摘要:

在对国内外军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军事院校建筑历史与理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目标不明确和内容军事性不强的问题,提出了本科与硕士研究生阶段此类课程体系的基本构架和内容,即以古代中外军事建筑史为基础,以现当代军事建筑发展特征与趋势为重点,辅以中外建筑简史、建筑哲学和建筑学研究方法等课程,以开阔学生的军事建筑视野,帮助其树立科学的军事建筑观,掌握科学的军事建筑研究方法。

关键词:军事建筑历史与理论;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建筑观;科学方法

10052909(2015)02009205

一、军事建筑历史与理论教学及研究意义

军事建筑工程简称军事建筑,即为军事战争服务的建筑,包括战时攻防双方修筑的,以及平时以防御为目的,国家在边境线和重要军事地点上修建的各类建筑物和构筑物。这类建筑与非军事建筑相比,在建造目的和使用人群上有着明显的不同。在遵循土木工程学科一般规律的同时,军事建筑的选址、规划、设计与建造有着自身独特的规律[1]。军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类课程的教学和研究目的就是要寻求这类建筑在形成过程中的一般理论、方法及演变规律。从研究内容上看,军事建筑历史与理论教学与研究有两个特点:一是研究的范围较广,古今中外军事建筑的选址、规划、设计、结构、构造、材料、设备与施工的相关理论与方法都属于此研究范畴;二是研究的重点在于军事建筑的规划、设计和建设中理论与方法层面的探讨。

因此,军事建筑历史与理论是军事建筑工程的基础研究和教学方向,在军事院校基建营房类专业的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二、军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现状

(一)国外军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现状

国外有关军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的地域范围广,内容

丰富,涵盖了军事防御建筑的发展主线与重要节点,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对古代或近现代军事防御建筑规律的概括梳理;二是对特定地区、特定实例的特征研究。前者研究数量较少,主要是对欧洲古代的城堡与防御工程的梳理与分析,其内容涉及古罗马、中世纪、近代和现代初期的军事建筑[2];后者

研究数量较多,多针对从古代到近现代的某个或多个时期、某个或多个地区的军事防御建筑,其中有以欧洲中世纪城堡为主要研究对象[3],包括十字军东征留下的城堡,涉及到欧洲的大部分国家与地区,如英格兰、爱尔兰、法国、德国、意大利、土耳其和地中海上的岛国[4]等,也涉及到了亚洲伊斯兰国家的军事防御建筑[5];有以近代和现代初期欧洲、美国的军事防御建筑为研究对象,如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等欧洲各国殖民扩张时期[6]、美国国内战争时期[7]等;有以现代及当代的欧美及亚洲军事防御建筑为研究对象,如20世纪初美国在亚洲的防御工程[8]、二战时期欧洲的防御工程[9]与前苏联的西方防线 [10],冷战时期的美俄军事建筑遗址[11] 等;有对当代欧美军事防御建筑的研究,如英国的军用机场建筑[12]、美国的海防建设[13]和海外军事基地[14]等。

这些研究都是通过文献检索与实地考察测绘相结合,获取基础性资料数据,并通过历史性解释的方法,结合政治、军事、经济等多方面因素[15],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进行分析,归纳、演绎,从而揭示军事建筑发展的基本规律。

(二)国内军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的现状

国内相关军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的研究贯穿于古代与近现代。中国古代的军事建筑主要表现为城防工程。虽没有针对军事防御工程的专门著作,但在各时期的治国方略、历史地理论述中都涉及到了军事相关内容。春秋战国时期的《管子》、《孙子兵法》是中国最早一批涉及军事建筑选址、规划与建设的著作,对古代城防的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自《史记》、《汉书》以后,各时期的史书中都涉及了城防建设的内容,反映了不同时代背景下城防建设的基本情况。以唐代的《太平寰宇广记》、明代的《读史方禹纪要》等为代表的地理志中,对各重要城池的军事地理区位优势进行了精辟论述。除此之外,一些著名的将领在其专著中也对城防工程的选址和建设进行了论述,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如南宋将领陈规所著的《守城录》,书中针对火器出现以来对传统的城池形态、结构、构造带来的影响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这对宋代之后的城防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明代的著名将领戚继光总结多年的守边与抗倭斗争经验,在其专著《练兵纪要》中对城防设施的建设提出了独到见解,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清朝中后期,面对来自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一批有识之士提出了边海防工程建设的建议,如魏源在林则徐所著《四洲志》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于1852年出版了《海国图志》,对世界历史和地理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与分析,指出了海防在国家战略安全中的重要地位。

20世纪以来,经历了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洗礼,中国在军事防御工程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有些防御工程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如国民党在抗战全面爆发前建设的宁沪、沪杭阵地[16],但由于战略指挥的失误,军事工程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也建设了大量的军事防御工程,主要以陆、海、空三军的设防工程为主。

针对各个历史时期的军事建筑理论与实践,已有学者以“通史”的形式总结概括了各阶段军事建筑的指导思想和建筑特征,基本建立了中国军事建筑历史研究的时空框架[17-18]。也有学者以“断代史”与“地方史”的形式对特定时期、特定地点的军事建筑进行了研究,扩展了研究的时空范围,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19-22]。

(三)国内外军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现状的比较

从研究的广度看,国内对都城、长城研究较多,对历代战争中曾起过重要作用的其它边防、海防或地方城镇防御工程研究较少,仍以古代的都城和长城为军事建筑遗产研究保护的主要对象,因此,对地方城防和近现代军事建筑遗产的保护层次和质量还亟待加强。

从研究的深度看,现有的研究以对史实的描述为主,对影响军事建筑发展的政治、军事、科技和社会因素研究较少,对军事建筑的功能、形式和技术的科学性解释及国内外军事建筑的比较研究不足,导致对国内军事建筑的功能、技术和形式等方面的研究不够全面、深入,因此,

对当代军事建筑规划、设计与施工的指导意义亟待加强。

三、军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类课程的教学现状及问题

(一) 教学目标与军队基建建设需求有差距

目前,中国军队院校中的建筑学专业设有军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类课程,其教学目标在于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掌握中外建筑发展的基本历程和主要建筑特征,初步树立科学的建筑发展观。这一目标与地方大学的相关课程过于雷同,没有突出为军队服务的特色,没有明确此类课程的重要专业基础作用,难以满足新形势下军队建设的核心工作“能打仗、打胜仗”的总体要求,与军队基建营房的建设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

(二)教学内容与军事建筑结合不紧密

此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沿袭地方院校建筑学专业所开设的“建筑历史与理论”类课程,主要包括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等,采用地方院校通用教材,较少涉及军事建筑相关内容。当军队院校的学生面对实战化训练、抢险救灾或实际作战对军事建筑提出的要求时,由于缺乏经验而无从下手。因此,亟需对现有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增加军事建筑的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军事建筑的发展历程和典型的代表类型与实例。

(三)教学侧重点不适应军事建筑的发展需求

现有建筑历史与理论课程的教学侧重点仍在于建筑风格的演变,对军队院校的学生来讲,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在遇到对防御功能要求较高的建筑时,如果仍把规划、设计与建设的重点放在风格形式上,从而过于关注建筑的视觉形式美,而忽视了结构的坚固、交通的便捷和使用者对室内空间环境的基本物理需求,就偏离了军事建筑的本质,无法有效实现军事建筑的防御功能。因此,有必要将军事建筑历史与理论教学的侧重点转到关注军事与非军事行动的行为特点对建筑提出的特殊要求上来,注重军事建筑的形式、功能与技术特性,帮助学生树立适应部队需求的科学建筑观。

四、军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类课程的教学定位

按照钱学森先生的设想,一个完整的建筑科学体系应包括哲学、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四个层面的研究与实践。这四个层面相互依托,缺一不可[23]。军队基建营房工作的分工细化程度远比不上普通建筑业,军队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往往需要对建筑决策、规划、设计、施工和使用全过程有所了解,要对建筑的科学哲学、技术理论和工程应用知识有所掌握。军队院校基建营房相关专业的教学更需要通过相关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军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类课程就是建筑科学体系中位于“技术科学”层面的课程,同时又涉及哲学与基础科学层面的内容,担负着为军事建筑的发展提供科学哲学与技术理论支撑的重要作用。

(一)树立科学的军事建筑观

建筑观是认识和评价建筑好坏的基本价值观,是指导人们从事建筑活动的基础。作为军队院校建筑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军事建筑历史与理论最根本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军事建筑观,从而为建筑设计、建筑技术和景观规划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提供学习与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该类课程虽然并不系统地讲授军事建筑的规划、设计和建造技术,但却能够使学生通过对国内外建筑的发展历程和经典实例的学习,初步树立一种建筑理念,即认识到在军事建筑生成的过程中,哪些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这些内容又受到了什么因素的影响?通常采取的措施有哪些?解决了上述问题,才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建筑观,将来在面对实际工作时,能够迅速地把握重点,实现军事建筑的主要功能。

(二)开阔学生的军事建筑视野

军队院校建筑学专业学生为适应将来岗位的需求,必须具有更加开阔的视野,才能站在指挥者的高度,规划与实施军事建筑,为战斗力的有效生成和充分发挥提供保障。军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国内外军事建筑发展演变历程的渠道。通过学习不同时代政治、技术、社会和经济条件下,不同地域自然环境中军事建筑的主要特征,包括不同战略战术、武器装备条件下军事建筑的选址、规划、设计和建设特征,让学生逐渐明白不同条件下的军事建筑“是什么”,从而为其从事实际的建筑工作提供历史的经验指导。

如果将具体的基建营房工作看作一个点,那么军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类课程就是帮助从业者建立一张古今中外军事建筑的大网,使其能够站在这张大网的上方,高屋建瓴地进行观察与思考,准确地找到具体点的定位,高效地完成任务。

(三)使学生掌握解决军事建筑问题的科学方法

目前,军队院校的建筑学专业较少涉及到研究方法的教学。学生在从事相关工作时难免停留在简单的模仿或描述层面,遇到具体的棘手问题,往往找不到合理的解决方法,因此,亟需在教学中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科学的建筑分析方法,在学生掌握军事历史建筑主要特征的基础上,引导其分析经典军事建筑实例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原理;分析影响其生成的如地形地貌、战术战法、武器装备、后勤供给等机制性因素;分析其规划、设计和建设中的应对措施,等等,使学生逐渐明白“为什么”会产生此类或此处军事建筑,从而引导学生在面对具体的军事建筑设计或建设任务时明白“如何做”,怎样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军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类课程的主要内容

(一)构成体系

针对军队院校基建营房教育的特殊需求,军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类课程应成体系、分层次、分阶段地展开教学。军事建筑是建筑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对军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的学习应建立在普通建筑历史与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因此,现有的建筑历史与理论类课程可以保留,压缩内容和学时,同时在本科教育阶段增加军事建筑史的内容,针对国防建筑学专业开设“中国军事建筑史”和“外国军事建筑史”两门必修课,针对其它基建营房相关专业开设“中外军事建筑简史”选修课;研究生教育阶段则开设 “当代军事建筑发展”必修课和“建筑学研究方法”、“建筑哲学”和“军事建筑遗产保护”选修课,针对其它营房专业开设“当代军事建筑发展”选修课。通过上述课程的设置构建较为合理的军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类课程体系。

(二)各阶段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及重点

军队院校建筑学专业本科阶段的教学以中外军事建筑史为主要内容,辅以普遍性更强的中外建筑简史、现代建筑思潮和中国民居课程。其中,中国军事建筑史与外国军事建筑史两门课程为主干课,以军事建筑的发展演变历程为教学内容,考虑到本科教学的基础性与实用性双重要求,教学内容将贯穿人类军事建筑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但17世纪工业革命以后,尤其是19世纪以来,机械化、信息化战争中军事建筑的发展演变成为了教学重点。

硕士研究生阶段则以当代军事建筑发展为主干课,辅以建筑哲学、建筑学研究方法和军事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等课程。其中当代军事建筑前沿以当代西方强国军事建筑发展的最新动态为主要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把握当代高技术战争条件下军事建筑发展的趋势,深入思考中国军事建筑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发展的重点方向。针对当前研究生普遍存在的对建筑及建筑学的科学本质缺乏认识,对建筑学科学习研究方法不甚了解的现状,开设“建筑哲学”与“建筑学研究方法”两门选修课,以弥补学生现有知识体系的不足。其中“建筑哲学”是连接建筑科学与哲学的重要桥梁,研究建筑与人、建筑与社会的关系,解决建筑学的本体论、认识论等根本问题,“建筑学研究方法”课程则通过引进西方先进的研究与分析方法,探索建筑学研究的定性、定量方法,为进一步从技术层面去开展研究及解决军事建筑问题打下理论基础。

另外,对所有基建营房类专业,包括军事土木工程和营房管理专业开设“中外军事建筑简史”选修课,帮助学生熟悉军事建筑发展的基本历程,便于从更为宏观的层面理解军事建筑,使其能够全面地把握基建营房工作。

六、结语

军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的教学是基建营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首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清军事建筑发展演变的历史,其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介绍不同时期和地区的军事建筑功能、形式和技术;分析影响军事建筑发展演变的机制性因素,从而帮助学生把握当代军事建筑的整体特征与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为军事建筑遗产的保护提供技术性的支撑,提高其保护水平和利用效率。另外,通过中外建筑简史、建筑哲学、建筑学研究方法等选修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在人类建筑整体发展演变的背景下,从本体论、方法论的层面认识与理解军事建筑。因此,此类课程是军队基建营房事业发展的科学哲学与技术理论基础,为军队院校建筑学学科提供基本支撑,其最终目的在于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军事建筑观、具有开阔的军事建筑视野,进而掌握解决现实问题的科学方法。

军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类课程的教学及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课程的教学定位及内容也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国内外对军事建筑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与演变的系统、深入研究才刚起步,更为详细的一手资料与数据还需要进一步搜集。有关建筑学研究的理论、方法与工具更需要结合国情加以深化与拓展。参考文献:

[1]陈德第,李轴,库桂生.国防经济大辞典[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

[2]Viollet-le-Duc, Military architecture 1907 [M].Montana USA: Kessinger Publishing, 2010.

[3]J.E.Kaufmann, H.W.Kaufmann.The Medieval Fortress: Castles, Forts, And Walled Cities Of The Middle Ages[M].Cambridge, Massachusetts USA :Da Capo Press, 2004.

[4]Quentin Hughes.Fortress: Architecture and Military History in Malta[M].London UK: Lund Humphries Publishers.1969.

[5]Kate Raphael.Muslim Fortresses in the Levant: Between Crusaders and Mongols[M].London UK: Routledge Pfess.2014.

[6]Jānis Langins.Conserving the Enlightenment: French Military Engineering [M].Cambridge, Massachusetts , USA:MIT Press.2003.

[7]Angus Konstam.American Civil War Fortifications (1): Coastal brick and stone forts[M].OxfordUK: Osprey Publishing.2003.

[8]Mark Berhow.American Defenses of Corregidor and Manila Bay 1898-1945 [M], OxfordUK:Osprey Publishing, 2003.

[9]J.E.Kaufmann, Robert M.Jurga.Fortress Europe: European Fortifications Of World War II[M].Cambridge, Massachusetts USA : Da Capo Press, 2002.

[10]Neil Short,Adam Hook.The Stalin and Molotov Lines: Soviet Western Defences 1928-41[M].Osprey Publishing, 2008.

[11]Paul Francis .British Military Airfield Architecture: From Airships to the Jet Age[M].Sparkford SomersetUK :Patrick Stephens Ltd, 1996.

[12]Mark Berhow.US Strategic and Defensive Missile Systems 1950-2004[M], OxfordUK:Osprey Publishing, 2005.

[13]EmanuelRaymond Lewis.Seacoast Fortific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An Introductory History[M].Annapolis, Maryland, USA: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3.

[14]Mark L.Gillem.America Town: Building the Outposts of Empire [M].Minneapolis, USA: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07.

[15]Paul Hirst.Space and Power: Politics,Warand Architecture[M].Cambridge, UK:Polity press,2005.

[16]中国军事史编写组.中国历代军事工程[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6.

[17]中国军事史编写组.中国历代军事工程[M].解放军出版社,2006.

[18]吴庆洲.中国军事建筑艺术[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19]王琳峰,张玉坤.明长城蓟镇戍边屯堡时空分布研究[J].建筑学报,2011(S1):1-5.

[20]王绚,黄为隽.传统堡寨聚落研究——兼以秦晋地区为例[J].新建筑,2007,02:124.

[21]王兆春.军事工程技术史(宋元明清)[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

[22]刘文斌.明辽东地区海防聚落工程体系研究[D].天津大学,2012.

[23]顾孟潮.建筑哲学概论(本体篇)[J].建筑学报,1997(01):52-57.

Based on the summary of research on military architecture history and theory course, we presented problems lied in the course including the blurry course target and weak relations with army, and proposed an basic framwork and contents of the course system for both undergraduates and postgraduates, which was based on the history of military architecture, took the development and tendency of contemporary military architecture as major contents, and adopted the Chinese and foreign architecture history, architectural philosophy and research methods as auxiliary courses. They can broaden students’ military architecture vision and help them to establish a scientific outlook and grasp scientific research methods on military architecture.

(编辑梁远华)

作者:李震等

第2篇:“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军事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探索

摘 要 “微时代”是新媒体时代的典型特征,它對高校大学生军事理论课程教学提出了新挑战,同时也提供了机遇。当前军事理论课程教学呈现出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学内容狭窄、教学模式传统等弊病,借助“微时代”的新媒体革新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是大势所趋,由此需要在“微时代”背景下利用新媒体手段革新对大学生军事理论教育的传统认识、构建“微”教学平台、创建学生军事理论教育“微”社团等手段推动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改革。

关键词 微时代 高校 大学生 军事理论课 教学改革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和蓬勃发展,“微”成为了新时期的一个代名词,同时也成为了新时代的一个典型特征,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凭借其方便、快捷、及时等特点,成为了当代人日常交流、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微时代是新媒体时代的典型特征,它对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了新挑战和机遇,在微时代背景下,对于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改革路径的探索将成为推进高校军事理论教育的关注焦点。

1“微时代”的内涵

“微时代”是以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微网站,微APP为传播途径的一种营销方式。[1]微时代主要通过上述几种途径作为传播媒介,以简短而又精炼为表现特点来实现文化的传播,同样也是由于其内容具有简短精炼的特点,使得它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的内容更加具有影响力,形式更加容易被大众接受。

对于“微时代”的含义,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有着不同的解释。从产生的基础角度,微博的出现是微时代到来的基础和标志。微博,也就是我们说的微型博客,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据相关数据统计2011年10月,中国微博用户总数达到2.498亿,成世界第一大国。[2]随着微博在网民中的日益火热,很多在微博上流行的词汇、概念等逐渐进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并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所谓的微博效应。从信息传播的角度而言,“微时代”指的是以信息的数字化为基础,运用视频、音频、文字、图片等多种形式,通过终端设备,进行以高效、实时、互动为主要特征的传播活动的新的传播时代。[3]从包含的内容而言,“微时代”主要包括微信、微博等相关平台,从内容的表现形式来看,又包含微小说、微电影、微课等。从受众方面来说,当代社会的人可以说都是“微时代”的受众,从前文我们提到的相关数据来看,“微”在当今社会的占有率,或者说使用率正在逐渐提升,而且提升的速度很快,由此可见它的社会认可度和接受度是比较高的,人们要不就是“微”的直接使用者,要不就是正在受着“微时代”的影响,我们用“微民”来表示这些受众,每一个微民都可以通过微时代的平台来发表自己的微看法,做一些微小的事情。

“微时代”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微动力,而微动力也造就了这个时代。

2 “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学生参与度不高

当代的教育理论认为教学过程应该是双向的,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过程。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则是单向的,即教师的单向输出,学生的接收,少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课堂的活跃度与教学效果将大幅降低。在当代高校的军事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由于所教授的内容不是像语数外之类学生较为熟悉的内容,也不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特别关注的内容,故而大部分学生对军事理论课表现出的热情度不高,大多将该门课程当做是入学教育之类的必修课,只要考试通过就可以,而不求是否真的吸收了这门课程的真正内涵。只有少部分对国防、军事、时政感兴趣的同学会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复习,并积极思考问题,但是这样的同学确实少之又少。

2.2 教学内容局限于课本

对于高校军事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有研究者指出应包含:军事思想、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以及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三方面的内容。[4]而王春雪在《大学生德育融入高校军事理论课探析》一文中提到,[5]应将德育融入到高校的军事理论课程教学,例如愛国教育、集体主义、奉献精神等。陆海燕在《战例教学在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中的运用》中提到: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运用战例教学,符合军事课自身特点和当代大学生实际。其实施过程包括甄选战例、课堂讨论和总结评价三个步骤,[6]并且认为将战例放入到军事理论课程中,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从上述情况来看,理论研究认为军事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应该是包含思想教育、军事理论和实战案例的,但是从当前大多数高校的实际军事理论课程开展的情况来看,大部分的高校在教学内容上仍局限于《军事课教程》这本教材,由上课教师根据教材教授相关的知识,包括:军事思想、军事高技术、信息化战争、非传统领域安全威胁、国防建设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以及学生应了解和掌握的军事技能理论知识等。除了少部分老师会在授课过程中穿插一些国内外政治形势、实战案例等以外,大部分教师都是按照书本内容进行教学。由此可见,当前大学军事理论课程在教学内容上面来说,过于局限于书本、教材,而少了与实际的联系,更加没有与当前微时代的大背景相联系。

2.3 教学模式传统

传统的教学模式指的是在教学场地上,局限于课堂教学,在授课方式上,局限于教师讲学生听。从当前高校军事理论课的教学模式来说,大部分高校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集中学习,也有利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提前备课,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局限性太大,将很多新时代的新教学元素挡在了教室门外,例如微时代背景下流行的网络微课平台,这个平台只需要学生用手机下载相关的APP,就可以实现只要在有网络的情况下,随时、随地、随需的进行学习,学生也不需要到指定的地点进行授课,在时间安排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来安排学习,同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来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学习更加灵活自由,少了传统模式的局限。

3 “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改革的实践路径

3.1 革新对大学生军事理论教育的传统认识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出现了多元化的特点,价值观的导向直接影响了军事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中的认识和地位。因此,首先高校应该从思想上改变学生对军事理论课的认识。[7]军事理论课不是一门仅仅是为了考试、考查而开设的功课,而是为了进一步完善大学生作为社会公民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保护自己的国家,而开设的一门课程。虽然在初高中阶段也有开设军训课程,但是初高中阶段的军训更多的是强调对学生身体素质、意志、团队意识的磨砺,还没有上升到军事理论的层面。而大学的军事理论课相对而言是非常正式的,具有真正国防教育意义的。因此,必须革新大学生对大学军事理论课的认识,意识到其真正内涵和意义。为提高军事理论课教学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也应改变对军事理论课的传统认识,改变拘泞于书本的教学内容,改变老师全堂讲授学生只做听众的传统教学模式,采取归类式、模块式教学,学会运用微时代提供的各类便利方式,收集学生感兴趣的和关注的热点新闻事件作为教学的案例材料,注重对当前国内外形势、最新的军事发展和军事是想的把握,结合搜集到的案例,用现实的案例对枯燥的理论和思想进行分析,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讨论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8]同时,要注重学生课后的反馈,传统的军事理论课大多课后不给学生留作业,或者仅留应付式作业,在微时代背景下,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微信群、微信公众号、微博朋友圈等方式,给学生留下讨论类作业或者各类需要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后才能完成的作业,并改变传统的上交书面报告的形式,改为学生通过上述“微”途径进行交流的方式,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兴趣,也能让教师在更大程度上了解学生的思想,并进行思想引导,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2 构建“微”教学平台

当前,在各大高校已经开展了各类学科的微课大赛,以此来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在高校的学科教学中,微课已经成为了一中创新的、受欢迎的形式,就目前而言,探索和构建“微课堂”数字化教学平台已经成为了当下的热点,军事理论课作为各高校的必修课,以可以对“微”教学平台进行探索。从思路上来说,“微课堂”讲究的是实现随时随地随需学习,将学习从教室移至“掌上”,形成掌上学习,同时实现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该教学平台可以将教师提前录制好的微课、作业、考试、互动等融合到一起,同时支持学生在线问答和交流,学生只需要在手机中下载该学习平台,就可以实现学习。军事理论课“微”教学平台的使用,可以营造非常浓厚的网络学习氛围,学生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获得丰富的网络军事理论课知识,获得学习的乐趣,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就目前已有的资源来说,建立军事理论课微信公众号,通过公众号普及军事理论方面的知识,时政新闻等是可以实现的,事理论课微信朋友圈,通过朋友圈实现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学生和军训教官之间的互动和交流,通过微平台进行军事理论课、实训课网络直播也是可以实现的,由此看,我们具备一定的现实条件,但是需要对这些条件和资源进行整合,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

3.3 创建学生军事理论教育“微”社团

生社团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兴趣培养、能力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将军事理论课教育渗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可以进一步提升军事理论课的教学效果。社团的主体是大学生,通过让学生自己组建社团,不但可以发挥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亲自的参与,可以让学生对军事理论教育、国家安全等有更加亲密的接触,从而让他们真正深入到军事理论和国防教育之中,有助于他们从思想上改变对军事理论教育的传统认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作为国家公民的责任感。在具体操作上,可以是以学生为主体,安排一名专业教师作为指导,以微信平台、微博、公众号、为依托,成立“微”社团,社团的具体活动的开展可以是通过上述“微平台”,例如开展军事理论知识普及宣传、开展时政探讨、网络连线当地国防军事教育基地等,同时也可以开展实地活动,例如邀请部队相关军事理论专家开展讲座、带领社团成员参观军事教育基地、体验相关军事器材的使用、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等。由于社团的成员规模相对而言较小,在开展实训课等方面相对于全校而言更加容易组织和开展,这样一来可以再一定程度上弥补之前提到的理论课时和实践操练课时比例不均衡的现象,通过在校园中对一部分人开展专业的实训教育来带动其他学生,最终实现高校中大部分人都能掌握或者了解基本的军事理论知识。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评审委项目“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絡社群中的舆论领袖研究”(项目编号XSP19YBC130);湖南省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工程资助项目“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的形成及引导研究”(项目编号:18B14)

参考文献

[1] 徐曼.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54.

[2] 微博是什么,http://jingyan.baidu.com/article/a501d80cd6a5e0ec630f5eb6.html.

[3] 林群.理性面对传播的“微时代”[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3).

[4] 刘婷婷,陈新新.浅谈高校军事理论课应有的三项内容[J].人力资源管理,2014(6).

[5] 王春雪.大学生德育融入高校军事理论课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5(12).

[6] 陆海燕.战例教学在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中的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6(8).

[7] 何珺.关于提升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思考[J].教育文化论坛,2017(1).

[8] 付强.强化军事理论课育人功能 实现立德树人使命[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3).

作者:杨杨

第3篇:重大军事活动饮食卫生保障的做法和体会

随着军事斗争准备的需要,我部大型军事活动逐年增加,其特点是演习规模大、时间长;参会人员多、层次高;进驻地方宾馆,点多、面广。针对这些因素,我们应用危害因素关键控制点(HACCP)原理,采取了行之有效的综合保障措施,多次圆满地完成了重大活动的食品卫生保障任务。现将做法与体会报告如下。

1 危害因素分析

接到任务后,迅速派卫生监督员,对观摩人员食宿的宾馆进行卫生学侦察,分析判定影响食品安全的各种因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1卫生监督员 每个宾馆只派一名卫生监督员,因对宾馆情况不掌握,保障环节又多,有时顾此失彼;临时接受任务,准备时间短,对各类食品、餐饮具的卫生检验,难以在会前作出全面评价。

1.2宾馆从业人员 有的从业人员未经健康体检或卫生知识培训上岗,有的是通过熟人介绍或劳务市场招聘,文化水平不高,食品卫生知识欠缺;从业人员更换频繁,对其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方面摸不清,给卫生监督带来隐患。

1.3后厨布局及设施 多数宾馆虽然是星级标志,但建筑年代早,食堂布局未按“生进熟出一条龙”建造;凉菜间不规范,卫生设施简陋,熟食刀、板不一餐一消毒,大肠菌群检测超标,加工荤、素菜及水果的刀板混用;消毒设施不完善,有的没有餐具保洁橱,或开放式架子,有的保洁橱不清洁、不通风,有霉菌生长;冰柜食品不分类存放,无保鲜膜封盖;操作间生熟容器、厨具无明显标记。

1.4食品原料及加工 经抽查发现,个别宾馆为提高经济利益,降低进货成本,采购质量差的食品。如:瓶装和罐装食品有的无生产日期及厂家标识,袋装调料包装不严或过期,发现有沉淀料酒和发霉酱油;库房物品未上架分类存放,放置无序;冰柜食品生熟不分,主食、副食混放;菜谱中列有虾、蟹、贝类及野菜等高危食品;烹饪时强调鲜、生、嫩、色等感官性状,忽视是否煮熟和营养搭配;部分凉菜制作工艺复杂,时间较长,利于细菌繁殖;生活垃圾不日产日清,苍蝇密度大,有的无防蝇、防鼠设施;个别宾馆没有执行食品留样制度,无专门留样设备。

2 关键控制点

针对上述危险因素,我们着重从以下环节提出对策:

2.1提高认识,确保卫生监督工作万无一失 大型军事演习,食品卫生监督既是一项业务工作,更是政治需要,一旦出现失误发生食物中毒,后果不堪设想。一是我们选派政治思想过硬,业务素质较高的专业技术骨干做卫生监督员,这是做好工作的首要条件;二是根据不同等级的宾馆,在调查了解掌握情况的基础上,认真制定保障方案,提高“快速反应,应急保障”能力;三是,加强与当地卫生监督机构的合作,协助开展工作,加大执法力度。

2.2挑选优秀从业人员到重要岗位 观摩人员进驻宾馆前,对参加保障的食品从业人员重新进行健康体检和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者方能上岗;与宾馆负责人筛选从业人员,对其进行政治审查和业务能力把关,把优秀骨干放到关键部门;每日工作前,由宾馆部门经理和卫生监督员,共同检查从业人员有无上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腹泻的人员,严禁带病上岗;规定炊事员进操作间前,必须按规定穿戴工作衣帽,严格洗手,凉菜制作人员戴口罩和一次性手套;禁止用炒勺直接品尝食物,不得有碍于食品卫生的一切行为。

2.3卫生设施要达到基本完善和配套 由于地区差异,各宾馆在功能房间的设置和布局,卫生设施的配套建设上有一定的差距,短期内令其改造有一定困难。因此,主要对重点环节进行监控:要有消毒间,消毒设施和药品必须齐全,有专人管理,有保洁柜,消毒后的餐具要达到光、洁、涩、干要求,微生物检验必须合格;凉菜间必须与其他操作间分开,紫外线灯的高度、强度符合标准,有流水洗手设施,熟食冰柜和空调设备运转正常,室内温度不能高于25℃;厨房、餐厅有防蝇防鼠设施,功能房间通风、防潮,泔水桶带盖。

2.4严把食品采购关 所有食品、副食品的进货渠道,必須到军供站或大型正规超市购买;查看供应方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和卫生许可证,索取该批食品检验合格证或报告单;严禁购买、食用散装熟肉制品、贝类海产品和扁豆、山野菜、鲜黄花菜等高危食品;对采购的食品原料如蔬菜、水发产品等进行抽检,开展农药残留、甲醛和亚硝酸盐等有毒有害物质的快速检测,若有问题及时封存,取消其供应渠道;建立采购人、厨师长、部门经理、卫生监督员四方对食品卫生质量把关签字制度。

2.5严把食品制作关 加工前,必须检查食品原料感官性状;配菜必须设专区或专案,配菜用的刀、墩、盘等工具专用并有明显标记,用后洗刷干净、归位存放;食品必须充分加热,防止外熟内生;动物性食品切块不易过大过厚,避免加热不透;盛生、熟食品的容器不得混用,烹饪好的熟食及时离开操作间,生、熟食品要严格分开;厨房内冰箱、冷柜必须做到生食与熟食分开,半成品与原料分开,主食与副食分开,食品不得直接与冰箱、冷柜接触;凉菜制成后须在4h内食用;洗净后直接食用的水果、蔬菜需用1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5min后,再用流水冲洗;食品制作完毕至食用前,须冷藏至10℃以下或热存于60℃以上,当餐剩余熟食品不得再重复加工食用;制作好的主、副食,由专人负责,各取100-200g,盛于专用留样器皿内,置于专用冰箱保存48h,;卫生监督员每天要对食谱进行审查,对高危食品或未吃过的食品坚决不允许制作,严禁在外购买成品食品直接上桌食用。

2.6落实各项卫生管理规定 宾馆要有当地卫生监督部门颁发的《卫生许可证》,各项卫生管理制度健全;从业人员持证上岗,个人卫生良好;环境清洁卫生,生活垃圾日产日清,无蚊蝇孳生场所,无鼠害;餐厅、客房消毒设施、药品使用正常,消毒方法正确,有专人负责登记,保洁柜封闭、清洁,特殊情况下加锁;凉菜间专人管理使用;会议期间,加强警戒,严禁非工作人员出入后厨、餐厅;客房卫生洁具及时洗消,保持空气清新干燥。

3 体会

我们采用危害因素分析和关键控制点方法,几年来我们共对演习地域21个宾馆进行57次食品卫生监督检测,保障人数达2500余人。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还注意把握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3.1开展食品卫生学指标检测 过去我们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只强调宏观监督,忽视了微观监测技术,本次保障证明,开展微观监测是评价宾馆消毒效果、保证食品卫生质量的重要技术手段;在现场使用军事医学科学院生产的《食品理化检验箱》和《食品微生物检验箱》,快速简便,实用性强。

3.2培训宾馆兼职卫生监管骨干 在每个重要环节上,充分调动宾馆采购部门、厨师长、餐厅领班、部门经理等管理人员的积极性,通过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监管知识,避免因卫生监督人员少,出现盲点。

3.3加强与地方卫生监督机构的合作 地方卫生监督机构对宾馆有监督执法权,掌握宾馆的全部动态,我们卫生监督员要主动联系,咨询相关业务,加强协同,保证监督工作到位。

3.4重视客房卫生的监督 一般会议只注意餐厅饮食卫生的监督,有时忽视了客房公共用具卫生以及房间配置的食品、饮用水卫生质量,卫生监督要全面,不能留有任何死角。实践证明:在卫生监督人员少,保障环节多,特别是食宿地方宾馆的情况下,合理应用危害因素关键控制点方法,把卫生监督的重点,放在预防食物中毒的各个环节控制上,就能保证食品卫生质量,大大提高卫生监督效率。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S].200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消毒技术规范[S].2002.

作者:和志强 刘桂涛

第4篇: 军事理论课程心得

学习军事理论知识是继我们军事训练之后的第二次国防教育.在我们进行军事训练之后,让我们更加深入地学习基本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促进我们综合素质的提高,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新世纪大学生.

此阶段的我们正经历着从未成年人到成年人的转变,从依赖到独立的转变.此时的军事理论教育有助于我们强化自我的思想意识,开始体会自我,民族和国家的关系.在增加理论知识开阔眼界的同时也教给了我们作为一个公民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的责任和义务,教给了我们分析和评价问题的思路方法,为我们培养正确的人身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奠定了十分重要的基础。

首先,我们了解了中国历代军事概况和当今我国的国防现状。纵观历史,统揽全局,给了我们更高远的起点;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给了我们更优质的发展。学习历史是为了让我们汲取先人的智慧,更重要的是要了解现状、立足今日、脚踏实地发展我国的国防事业,保护我们的国家和人民。

然后,世界军事概况让我们在了解自己的同时放眼世界,了解个各国的军事思想技术和国防现状。既是借鉴学习,促进发展也是了解情况,未雨绸缪。同时,不同的知识和思想也给了我们新的视点视角和思维方式。

其次,我们学习了军事高技术和信息化战争,对新时期的军事力量和军事对抗方式有了新的认识,矫正了我们以往错误的观念。同时科学技术的力量也又一次激起了我们努力学习的斗志。

最后,老师着重讲解了古今中外几种优秀的军事思想。《孙子兵法》传承千年依旧被军事理论家们奉为经典。虽世殊时异,合理变通,适当取舍,《孙子兵法》依然有它不可小觑的力量。毛泽东军事思想是近现代军事理论界的一颗明珠。毛泽东军事理论思想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创造。它不拘于形,从现实出发,实事求是,汲取了历史经验,借鉴了西方思想,并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先辈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时至今日,毛泽东军事思想不仅在我国军事领域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在全世界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可以说,毛泽东军事理论思想是当代最先进的军事科学。老师的课堂讲解让我们如沐春风,引人思考,课下的视频观赏更让我们醍醐灌顶,感悟甚深。通过课堂听讲和视频观赏,我们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国防,即国家的防务.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安全保障。自古以来,有国就有防,国无防而不力.作为一个主权国家,国防是否坚固,军事是否强大,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兴亡.因此,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对国家和民族的重任.志存高远,心系祖国,努力学习才是无愧于青春年华的选择.在学习过程中,我们的人生目标从无到有,从不坚定到坚定,从碌碌无为天真无知到脚踏实地刻苦努力.自此,中华民族不再是一个虚无的概念,而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和坚定的信仰。科学知识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词语,而是我们保护祖国的武器和创造未来的工具。

第5篇:军事理论课程培训心得体会(模版)

军事理论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如何上好军事理论课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意识形态激烈斗争的国际环境与形式下如何把国防意识根植于新一代的大学生的脑海里,开展好第二次国防教育:在互联网及新媒体信息爆炸时代传统军事理论授课如何转型,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教学模式。这一系列的问号在这几天的培训实践学习当中,我找到了许多答案。

作为一名授课教师,我感到非常光荣。作为一名军事理论课教师,我以此自励:讲课的目的在育人——责重于山;讲课的功夫在课外——厚积薄发;讲课的效果在规律——适应特点,并应在教学中积极认真地实践,努力增强授课效果。

但是如何把军事理论课的主要内容:中国国防、世界军事形势、军事思想、新军事变革、军事高技术、高技术战争、军兵种知识、空天战及人民防空等内容教授给学生,让他们给乐于学习,并且接受,传统的授课方法已难以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通过王跃进教授《军事理论》创新教育的讲座,我感受颇深总结为积累常识、培养兴趣、共同交流、追忆名人。主要有以下二点:

1、由单一的讲授法向综合讲授法的方式转变

学会完善常规教学手段,采取军事理论教学与实践战例相结合的授课方法。军事理论课是进行军事理论教学的主要渠道。而单纯的理论讲授往往会招致学生的强烈抵触,如果授课教师能将热点、难点军事问题与军事理论课结合起来,会最大能量地激发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如结合阿富汗战争、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美伊战争等实战战例,有重点地选择“高技术局部战争”、“信息化战争”专题等对学生讲授,既生动形象又通俗易懂;既能让学生深受启发,学习、积累更多的军事理论知识,又能使教学能更加科学有效地进行下去。

2、由“教师主动讲”向“学生主动学”的方式转变

教师主动讲向学生主动学的教育形式转变,合作学习式教学法。它尤其适用于政治敏感问题、军事思想理论、军事高技术等相对敏感、枯燥、专业性强的内容的教学。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围绕主题寻找材料,各抒己见,最终他们的支撑材料来自于不同的书籍,有的还从网上、课外书中找来;再次对内容进行评价。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合作教学下,学生对所有材料进行综合后得出结论,台湾问题、南沙群岛、钓鱼岛、中俄关系、中日关系、中美关系等内容是我国周边安全环境;最后学生理解该问题,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和学生的合作学习讨论中,使学生轻松地理解中国周边的安全环境这一内容,增强了对军事理论课的兴趣,从而认识学习的坚定性和自觉性,这是常规教学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通过听取肖月总经理和石翡博士的“互联网时代下的教师发展路径”和“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的专题讲座,意识到利用好现代信息技术是军事理论课程教学创新的基础,互联网资源丰富,海量的信息资源库,利用好这一手段能够为军事理论课课堂教学和课后辅导教学提供很好的支持,互联网也会成为高校军事理论课教育的一种有效的新的支持手段。利用互联网沟通平台,可以与学生在课前和课后展开多层次、多渠道的讨论和交流,补充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军事理论课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军事理论课教学网站、建立军事理论课教学BLOG日志,使教育教学形成立体化、网络化、开放化的空间,使资源能够互补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军事理论课教学的特点。

通过听取张旭霞教授的“新时期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挑战和对策”和陆锋主任的“认清当前国际国内安全形势,筑牢中华强国梦”的专题讲座,认识到当前国际国内安全形势紧张,意识形态斗争尤为激烈,强化军事理论课程效果的重要性势在必行。

高校的军事理论课教学担负着利用课堂传授各种军事基础知识和军事技能的职责,同时,也是增强学生们的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根据地。重视教学内容的生动鲜活及其安排的科学合理,重视教学形式的多样,重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灵活运用,从而提高高校军事理论课堂教学质量,保证教学效果。使大学生对军事理论课充满热情和兴趣,激励其努力学习,达到掌握基本军事知识和技能,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树立现代国防观念,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最终目的。

曾峰 2015/6/9

第6篇:军事理论课程感悟

是义务更是一种责任

进入大学,第一次听说并且学习了军事理论这门课程。我们从接受军训开始,接触国家的军事教育,尽管只是点到为止的学习,我们却受益良多。而军事理论这门课程则从另一方面向我们阐释了国家的军事只是。与其说这门课程是国家给予我们大学生的一项学习任务,是我们需要履行的义务,不如说是我们每个人都要承担的一种责任——对国家军事的基本了解。

军事理论课教学与军事训练,是开展大学生国防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军事理论课是一门综合性和普及性的军事知识课程,旨在系统地向大学生讲授国防史、现代国防、军事形势、军事思想、现代武器、现代军事科学技术、现代战争、军事地形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一个拥有基本素质的人应该具备基本劳动素质,即将经营事业的专业素质;基本常识素质,包括日常生活中对一些问题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基本应对素质,有对紧急状况的反应和常见问题的处理能力。虽然好多人在大学教育中提出大学生不仅要成才更要成人,但是很少能提出具体实施方案的,而军事理论可恰恰就是对基本应对素质和基本常识素质的深入传授。对于各种国防军事类突发事件我们大学生承担的责任与义务。通过军事理论课程的学习我们会清楚地认识到这些时候我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而不再只是喊着“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然后茫然不知所措,我们是国家的主人,我们要去我们应该做的。

说到国家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就不能不提及服兵役,绝大多数大学生都到了可以服现役的年龄。因为此前从来没有人传授过国防知识,我们此前只是对兵役、国家军队建设有一个极其片面狭窄的认识,总以为那都是离我们很遥远的事情。通过军事理论课程的学习,我们深刻认识到我们在国防建设中所处的地位、我们的责任。

通过军事理论课程的学习,我们对于国家荣誉、国家利益、民族

自尊心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升。比如同外国人打交道的时候,我们会更加注重我们的行为是否有损于我们的国格,做到不卑不亢,与他们平等的交流,坚决不做有损于国家分毫利益的事情。

军事理论课是大学生必修的一堂重要的课程生不仅仅是多少点的学分提升知识体系的完备

一个绩点的评介国防意识的强化

它给予我们大学

更是一种人格素养的国家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的养成。它对于我们大学生一生的操守必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第7篇:军事理论课程复习提纲

第一节军事科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对象

1.军事科学:亦称军事学,是研究战争的本质和规律,并用于指导战争的准备与实施的

科学。

2.军事科学的研究对象:军事科学源于战争,并以战争为研究对象。

第二节军事科学的任务和性质

3.军事学的任务:是从客观实际出发,透过极其复杂的战争的现象,探索和把握战争的

性质和规律,从而预测战争的发生、发展及其特点,提出准备与实施战争的原则和方法。 4.军事科学的性质:(1)军事科学是一门具有特定范畴的综合性科学;(2)军事科学

属于社会科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民族性。

第三节军事科学体系

5.军事科学体系分为军事理论科学和军事技术科学两大部类,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军事

理论是先导,对军事技术的发展和运用起着指导作用;军事技术是基础,对军事理论的变革和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第四节军事科学的地位和功能

6.军事科学的地位和作用:军事科学对战争和军事活动实践具有重要的先导地位和作用。 7.军事学的主要功能:(1)为国家的军事战略提出建议和咨询;(2)为国家规划武装

力量建设提供理论依据;(3)为国家发展武器技术装备进行科学论证;(4)为国家准备战争和实施战争提供理论依据。

第五节大学生学习军事学的意义和方法

8.大学生学习军事学的意义:(1)大学生参加军事训练,学习军事学是法定的公民义务,

责无旁贷;(2)大学生参加军事训练,学习军事学有利于提高全民国防意识,振奋民族精神;(3)大学生参加军事训练,学习军事科学有利于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4)大学生参加军事训练,学习军事学有利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 9.大学生学习军事学的方法:(1)拓展思维领域,综合运用各种科学的思维方法;(2)研究

战例,借鉴历史;(3)善于“合成”,融会贯通。

第二章军事思想概述

第一节军事思想的基本概念

10.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的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

11.军事思想的内容:(1)军事哲学问题,主要内容有战争观、军事问题的认识论和方法

论;(2)军事实践基本指导原则问题,主要内容有战争的基本方针和原则、军队建设的基本方针和原则、国防建设的基本方针和原则等。

12.军事思想的特性:(1)具有鲜明的阶级性;(2)具有强烈的时代性;(3)具有明显

的继承性。

第二节军事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13.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主要代表作:有《孙子兵法》;(2)《吴子》;(3)《司马法》;

(4)《黄石公三略》;(5)《六韬》;(6)《尉缭子》;(7)《李卫公问对》等。 14.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主要观点:(1)提出了“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

续”的著名论断;(2)比较系统地探讨了战争的目的,论证了消灭敌人和保存自己的关系;(3)阐述了民众战争的作用及使用原则;(4)认为指导战争必须考虑精神的和物质的要素,物质要素是“刀柄”,统帅的才能、军队的武德和民族精神等精神要素

才是“刀刃”,打败敌人就是要剥夺对方的抵抗意志;(5)强调集中兵力是首要的战略原则,兵力优势是战争中普遍的制胜因素,防御是较强的作战形式,并最早提出了积极防御的作战思想;(6)论证了战争是充满暴烈性、偶然性、盖然性以及作为政治工具的从属性的领域等理论观点。

第三节军事思想的作用及其发展规律

15.军事思想的地位和作用:(1)为认识军事问题提供基本观点;(2)为进行军事预测提

供思想方法;(3)为从事各项军事实践活动提供全局性指导。

16.军事思想发展的基本规律:(1)以新的生产力和新的社会关系为前提;(2)依赖于军

事实践,特别是战争实践;(3)在激烈尖锐的对抗中发展;(4)在继承和借鉴优秀成果中发展;(5)在与哲学思想的相互促进中发展。

第三章毛泽东军事思想

第一节毛泽东军事思想概述

17.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领导中国革命战争、军队建设、国

防建设和反侵略战争的指导思想。

第二节战争观与方法论

18.毛泽东战争观与方法论主要内容: 战争观:战争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战争是流血

的政治;战争是经济的竞赛;用正义战争消灭非正义战争。战争方法论:研究和指导战争要把握战争运动的客观规律;要着眼其特点、着眼其发展;要关照全局、掌握关节;要使主观指导符合客观实际等。

第三节人民军队思想

19.毛泽东人民军队思想主要内容: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

宗旨;执行打仗、生产、做群众工作的三大任务;实行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民主;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实行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和瓦解敌军的政治工作三大原则;强调政治工作是我军的生命线;加强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等。

第四节人民战争思想

20.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主要内容: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反抗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战争伟力

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兵民是胜利之本;人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坚持党对战争的全面领导是人民战争的根本保证:人民军队是实行人民战争的骨干力量;广泛深入地动员群众是进行人民战争的基本条件;巩固的革命根据地是进行人民战争的战略基地;“三结合一配合”是进行人民战争有效的组织、斗争形式等。

第五节战略战术思想

21.毛泽东人民战争战略战术思想主要内容: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战争目的;积极防御的

战略指导思想;歼灭战的作战方针;运动战、阵地战、游击战的作战形式;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法则;审时度势、灵活机动的指挥艺术。

第四章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

第一节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科学含义

22.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科学含义: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是邓小平在中国社

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为指导中国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而提出的系统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毛泽东军事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我军建设和军事斗争的根本依据和指导思想。

第二节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23.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全面成熟阶段(1978-1985)的思想精髓:解放思想,实事

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创造性地研究和解决新时期军队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节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基本内容

24.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基本内容:当代战争与和平理论、新时期国防建设理论、

新时期军队建设理论、新时期军事战略理论。

25.邓小平战争与和平理论:(1)判明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丰富了分析国际形

势的科学方法;(2)指出战争的可避免性和危险性同时存在,揭示了战争运动规律;

(3)指出了霸权主义是现代战争的根源,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战争根源的理论;(4)提出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的新思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战争消亡的理论。 26.邓小平新时期国防建设理论:(1)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2)

正确处理国防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的关系;(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国防。 27.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理论:(1)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2)

新时期军队建设要以现代化为中心;(3)注重质量建军,走精兵之路;(4)加强和改进军队政治工作,保证军队在政治上永远合格;(5)适应新情况,把整个后勤管好。

第四节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28.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1)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继承和

发展,是最富有时代精神的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2)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3)是新时期军事斗争和军队建设的科学指南。

第五章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

第一节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基本含义和形成背景

29.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是关于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等问题的系统理性认识,是对毛

泽东军事思想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指导新时期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根本依据。

第二节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基本内容

30.江泽民的军事战略思想:一是正确认识战争与和平问题,抓紧做好军事斗争准备;二是

用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统揽军队各项建设和一切工作;三是立足于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

31.江泽民的军队建没思想:(1)保持人民军队的性质本色和作风;(2)坚持依法治军从

严治军,全面加强军队建设;(3)按照“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江泽民的国防建设思想:(1)注重增强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家战略能力;(2)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3)大力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建立和完善国防科技建设体制;(4)大力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

第三节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科学价值

32.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科学价值:(1)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把我国

的军事指导理论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2)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宝库;(3)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是我们在新世纪继续开拓前进的行动纲领和理论指南。

第六章军事高技术概述

第一节军事高技术的基本概念

33.军事高技术,就是应用于军事领域的高技术。具体地说,它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对武器装备起巨大推动作用的那部分高技术的总称。 34.军事高技术的构成:(1)军用微电子技术;(2)军用电子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3)军用信息技术;(4)军用光电技术;(5)军用核技术;(6)军用航天技术;(7)军用海洋开发技术;(8)军用生物技术;(9)军用新材料技术;(10)军用定向能技术。

第二节高技术对未来战争的影响

35.高技术对武器装备的影响:(1)提高了武器的杀伤性能;(2)提高了武器系统的综合作战能力和自动化水平;(3)提高了武器装备的生存能力;(4)提高了武器装备的全天时、全天候的作战能力;(5)提高了武器装备的可靠性和可维修性;(6)促进了新型武器系统的诞生。

第三节打赢高技术战争的对策

36.正确认识高技术武器装备:(1)要正确认识高技术武器装备的优点长处和局限;(2)要正确认识人是决定作战胜负的重要因素。

第七章侦察监视技术

第一节侦察监视技术概述

37.现代侦察技术:是指为发现、识别、监视、跟踪目标,并对目标进行定位所采用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第二节现代侦察监视技术的主要种类

38.现代侦察监视技术的主要种类:无线电侦察技术;照相侦察技术(可见光照相侦察、红外线照相侦察、紫外线照相侦察、多光谱照相侦察、微波照相侦察、激光照相侦察);雷达侦察技术(预警雷达、中近程对空侦察雷达、炮位侦察雷达、战场侦察雷达、海岸侦察雷达);传感器侦察技术及其他侦察技术。

第三节侦察监视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

39.现代侦察监视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按空间地域及其运载工具的不同,可分为:(1)地面侦察:地面侦察是指陆地上进行的侦察,可分为便携式侦察、固定侦察和机动侦察,可执行战略、战役、战术侦察任务。(2)海上侦察:主要分为水面舰艇侦察、潜艇侦察、海军航空兵侦察和两栖侦察,可用于执行战略、战役、战术侦察任务。(3)航空侦察:航空侦察是指使用航空器在环绕地球的大气层内,对敌方活动、阵地等情况进行的侦察与监视。用于执行战略、战役、战术侦察任务。(4)航天侦察:可分为卫星侦察、宇宙飞船侦察、空间站侦察和航天飞机侦察。主要用于战略侦察,也可以进行战役、战术侦察。

40.地面常用的技术侦察设备包括:声测器材、电话窃听器、观察镜、地面传感器、瞄准镜、可见光照相机、望远镜、潜望镜

第四节对抗侦察监视的技术措施

41.对抗侦察监视的技术措施:(1)伪装技术。伪装就是进行隐真示假,为欺骗或迷惑对方所采取的各种隐蔽措施。其原理就是减少目标与背景在可见光、红外、微波等电磁波的散射或辐射特性上的差别,以隐蔽真实目标或降低目标的可探测性特征;模拟或扩大目标与背景的这些差别以构成假目标欺骗敌方。主要技术有天然伪装、迷彩伪装、植物伪装、烟雾伪装技术、示假目标伪装。(2)隐身技术。又称隐形技术或降低可探测技术,是通过降低武器

装备等目标的信号特征,使其难以发现、识别、跟踪和攻击的综合性技术,主要有主动(有源)隐身技术和被动(无源)隐身技术。

第8篇:军事理论课程论文

论述我国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与加强国防建设的关系

国防,即国家的防务,是指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

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地方活动。国防意识,则与国防需要相适应而倡导和产生的以维护国家根本利益为标志的群体行为观念。它不仅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而且也可以转化为一种巨大的物质力量,在政治上是向心力和凝聚力,在军事上的可转化为战斗力,在经济上可转化为生产力。国防意识的强弱,历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衰的主要标志。国防观念关系到国家的存亡,民族的兴衰,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国防教育,极力宣扬“大国防”观念,动员全民投入和关切国防事业。与当代大学生有着密切的、不可分割的关系。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当代大学生尤其如此,他们是民族的脊梁。加强对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尤其是爱国主义教育,能极大地激发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在当代大学生的鼓舞和带动下能凝聚全中华民族的意志和力量,任何困难都能战胜和克服。

民族精神是一个有着丰富历史内涵的与时俱进的概念,具有传统性和现代性。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而又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而中华民族精神则是渗透于其血脉、贯穿于其历史、熔铸于其文化的性格特征、意志品质、社会心理及其所蕴含的生命力与创造力,它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历经五千年的发展,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

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国防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必不可缺的基本教育,是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

一、领土完整和安全,对全体公民进行的一种具有特定目的和内容的教育活动。高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与加强国防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国高等教育的宗旨,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育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大学生是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在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高等院校是信息、知识、人才的聚集地,承担着中华民族精神的传递任务,在科技发展、经济繁荣和文化传承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等院校不仅要培育大学生良好的专业素质,而且要培育他们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能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弘扬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只有把中华民族精神灌输给他们,树立起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起他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才能使大学生真正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高等院校受到了很大冲击,不良风气对学生成长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影响。例如高校的产业化趋势明显、高校的学术不良行为泛滥,使大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功利思想在发展。要迅速扭转这些风气,必须依靠切实可行的制度进行规范,而要彻底消除这些影响,就必须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八荣八耻”的荣辱观教育,实质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同样让大学生理解其中的含蕴,并激励大学生奋发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有利于大学生抵御一切消极思想和外来文化的侵蚀,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利于大学生自觉捍卫民族尊严和民族利益。

国防教育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加强新时期高校国防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从战略全局的高度来看,深化高校国防教育对弘扬民族精神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大学生的思想有着重大的作用。

高校国防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属于精神价值范畴。国防教育中所表现出来的国防精神实质是公民对祖国安危、对民族富强的一种道德情感和责任意识。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迫切需要弘扬和培育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爱国主义,尤其要在大学生中形成稳定的富有时代特征的民族精神。

通过国防教育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具有便利条件。战争总是围绕着国家和民族的切身利益进行的,中华民族长期维护国家和民族的统

一、抵御外敌的斗争史,本身就是一部教科书。特别是人民军队中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人物,更成为激励人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强大力量。而这些内容,正是高校国防教育的基本内容。大学生是高知识群体,易于接受,容易感染,能迅速将许多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的国防教育,更能激发大学生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责任心。 高校国防教育努力培育大学生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品质,尤其是国防教育中的集中军事训练环节,离不开严格的纪律约束、友好的合作精神和积极的奉献精神。这些精神一旦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对民族精神的培育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大学生有着重大的意义。让他们了解到自己的使命及责任,明了自己背负的东西,才有勇往直前的勇气及信心。不会因挫折停步不前。

高校国防教育的内容、教育手段、教育环境的特性,决定了国防教育是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最佳途径。高校国防教育是集思想性、知识性和技术性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其内容丰富,覆盖面广。大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将学习马克斯主义的国防观、战争观,学习中国军事思想、学习信息化战争、学习军事高技术等内容,同时接受军事技能训练。这些内容从政治到经济、从古代到现代、从国内到国外、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门类齐全,丰富多彩。通过这样的教育,有利于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习这样的知识,也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高校国防教育的目的与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目的是一致的。国防教育是为了适应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需要,增强国防观念,在教育过程中,既能让大学生学习到理论知识,又能认识到国防与国家安危、民族荣辱兴衰的密切关系;既能加深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精神的认识,又能接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首先,这是世界形势发展的需要。国防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使大学生树立全面的国家安全观,当今世界,国家安全的含义是多方位的,军事、经济、政治、文化等都对国家安全造成重大影响。文化力量贯穿于其中,其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而文化力量实质就是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高等学校,是文化的集中地,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是增强综合国力、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途径。

其次,这是大学生成长的特殊阶段所决定的。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特殊时期,当代大学生处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的思想日趋活跃,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社会生活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腐败现象,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导致不良信息的传播,给大学生成长带来了负面影响。面对这些新情况,必须加强高校国防教育,通过国防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之心、强国之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全民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只有大学生对国防教育有深刻的认识,才能激起其爱国热情。才能更深刻的了解国家建立的艰辛,才会用心的去守护它、爱护它、保护它,不让外来势力有可趁之机。才能不辱使命,让我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第9篇:高校军事理论课程论文

“三位一体”体系下的高校军事理论

摘 要: 开设军事理论课是普通高校在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强化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形式。文章在分析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军事理论课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基于“三位一体”体系下的高校军事理论课的课程定位、教学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见解。

关键词: 军事理论课 课程建设 “三位一体”

据国防部统计,2009年全国征集新兵60万,有近13万来自全国各级各类高校,比例超过20%,预计今后大学生将成为我国兵员征集的主体。高校军事理论课具有专业化军事教育课的性质,高校应该明确课程定位,通过军事理论课教育教学,为学生打下一定的军事知识和技能基础,为学生今后在军营建功立业服务。

1.军事理论课课程建设的基本情况

作为2010“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预征工作先进集体”,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坚持科学发展观统领学生军事理论课教学工作,切实贯彻全国学生军训发展规划,紧密结合学校具体实际,采取政策引导、制度规范、基础夯实,重点突出、检查促改、稳步推进的发展思路,初步构建基于“三位一体”体系下军事理论课程规范化建设的平台,为全面推进国防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自1986年开始,我院每年都坚持按上级要求对入学新生进行为期两至三周(含入学教育时间)的军事训练。从2007年开始,在严格执行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联合下发的《普通高校学校军事理论课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结合我院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针对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勇于创新的特点,不断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逐步构建了军事必修课为主干、以军事类公共选修课和国防教育系列讲座为拓展、以国防体育活动为补充的“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通过几年来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些较好的经验。

二、军事理论课课程建设的基本经验

1.充分发挥课程建设政策导向作用,不断完善课程建设总体规划。

学生军训和军事理论教学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增强国防意识、强化个人纪律观念的有效形式。我院历年来都将军事理论课教学纳入学校的整体教学计划,军事理论教学为2个学分,做到统筹安排,统一管理,统一考试,统一检查评估,制定《学生军事技能训练考核标准》,考核成绩记入学生档案。为保证军训计划落实,做到早计划、早准备。为解决聘请军事教官难的问题,从1990年开始,我院就与海军陆战队第一旅正式建立共建关系,双方互帮互访、互相支持,每年在进行军事训练时,部队不管工作和训练任务多么繁重,都给予我院军训工作大力支持,选派军政素质好的官兵来院担任军事教官,从而保证了军事教学工作顺利完成。本科学生军事教官来自海军陆战队第一旅,专科学生军事教官来自武警茂名市支队。同时,为了完成好学生军事理论课的教学任务,我院还先后选派5名军事理论课教学骨干到广东省教育厅举办的军事理论课培训班学习;同时,我院武装部每年在课前都召开军事理论课教师布置会,要求以二级院(系)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这些教师从事军事教学工作多年,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讲课生动,在授课时能够做到授课与举例相结合,气氛非常活跃,深受广大学生的好评,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保证了教学质量。

2.坚持以课程建设为载体,全面落实军事理论课教学大纲要求。

(1)坚持以课程建设为载体,抓好课程内涵建设与发展。我院从2007年开始,按照广东省教育厅、省军区有关要求,实施“新军训”计划,即按照《学生军事训练工作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军事理论课教学大纲》和我院《学生军事技能训练计划》、《军事理论课教学计划》的要求,抓好课程规范化建设,从计划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组织保障、考核评比、制度建设、师资培养、科研工作、教材建设等方面,全面系统地进行规范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了保证训练质量,我院做到了科学施教,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严格管理,严格制度,从而确保了军事教学工作的顺利完成。

(2)充分发挥教官行为施教作用。海军陆战队第一旅、武警茂名市支队每年派来我院担任教官的官兵,整体素质都较高,有的还曾多次来院担任过教官,对学生军训熟悉,他们在训练中处处以身作则,把部队严明纪律和整洁的军容带到训练场上来,他们的良好形象和模范行为,成为学生积极参训和刻苦训练的动力,教官严格、耐心施教,调动了学生的训练积极性,从而确保了训练效果和质量。

3.坚持教研并重,确保课程建设的正确方向和可持续发展。

就本质而言,高等教育应该是一种创新教育,军事理论课教学也不例外,只有在内容创新、方法创新上有所突破,才能为军事理论课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军事教研室成立两年多以来,在国防教育学术课题研究方面取得显著成果,承担校级课题1项,一人荣获广东省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比赛三等奖。

在教学改革方面,军事教研室目前正在进行的研究有两项:一是着手建立“学生军事技能训练评价系统”。军训工作由于存在参训学生多、训练科目多等特点,考核难度增加,要真正发挥评价机制的激励作用,就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相对公正的评价系统。二是抓好“军事理论拓展教学”。为了突出课堂师生互动,将军事理论课划分为知识传授课和拓展课两种类型,知识传授课以教师讲解为主,拓展课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项改革目前已收到明显成效,接下来我们将不断进行探索、总结和完善。

三、下一步的努力方向

目前,我院军事理论课的保障工作虽然能适应和满足正常教学的需要,但是从更高的标准来要求,仍需着手解决以下问题。

1.有效解决军事理论课教学的配套资源问题。

军事理论课教学要让学生真正感兴趣,必须实时创新、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军事教师要加强自身学习,把最新的军事信息融入教学内容和多媒体课件之中。我院对学生军训经费问题十分重视,下发了《关于加强学生军训工作的意见》,将经费纳入学院预算予以保障。在学院经费较紧张的情况下,2008年至2010年分别拨出专项经费60万(含每年征兵工作和慰问部队经费),保障了军事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今后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我院及将时采购相关的军事书籍和教学课件等,安排军事理论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会、研讨会和授课比武、竞赛活动,并在参加学术研讨、外出交流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有效解决军事理论课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

2.拓宽保障工作的内涵,强化军事教研室的协调职能。

过去一提军事保障,总是把它框定在校内,考虑最多的也是教官的食宿问题、饮用水的保障、医疗点的开设、会场主席台的搭建等。实际上,军事保障作为一个大概念,包括内部保障和外部协调两个方面,对外联系与交往也是保障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在这一点上,过去重视不够,军事教学工作基本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状态,与军分区的联系和沟通也不够,导致轻武器射击等科目难以落实,野外训练用的发烟器材、警报器材等也难以保障到位。我院需要“走出校门”,由军事教研室加强和主管部门及承训部队的联系,并和地方的电视台、报社等新闻媒体建立良好关系,通过军事教学这个窗口,向社会展示学院严谨办学的校风,以期不断提高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的本文世纪论文网()提供社会知名度和认可度。

四、结语

据统计,三年来,我院军事理论课共培训学生共13959人,收到学习心得体会文章17000篇。对于军事理论课教学,每一个学生都能端正训练态度,将其当作一次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锻炼自我、挑战自我的机会,静下心来思考问题。学生都有较多的收获,提高了综合素质,增强了国防观念,增强了组织纪律观念,培养了生活自理能力,磨炼了意志。军事理论课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是一件终身受益、永不遗忘的事。同学们普遍感觉是:苦中有乐,累中有笑,学到了许多之前学不到的知识。实践证明,将军事理论课纳入学校素质教育体系既保持了该课程的相对独立性,充分发挥其在学校整体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又保证了学院素质教育体系的完整与统一,增强了军事理论课在素质教育的功能。

今后,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将将坚持科学发展观统领学生军事理论课教学工作,切实贯彻全国学生军训发展规划,紧密结合学校具体实际,采取政策引导、制度规范、基础夯实,重点突出、检查促改、稳步推进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合理安排和使用军事理论课教学场地,按规定逐年配备专职军事理论课教师,有效利用学院先进的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进一步提高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力争使学院的军事理论课教学走在广东省内同类学校先进的行列。

参考文献:

[1]鲁伟.论高等职业院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实践——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09).

[2]陈伟.高职学院军事理论课“三位一体”化建设的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1,(02).

课题资助:广东民革省委会2011年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GDMG2011-1)和广东石油化工学院2011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资助。

本篇文章来源于世纪论文网:http:///zzlw/1202/1330259792_1.html

上一篇:学校雪凝天气应急预案下一篇:依法执政与依法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