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理论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编精心整理了《军事理论论文(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通过对1985年~2013年间有关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文献的全面梳理,了解已有研究文献的主要涉域及存在的不足。为进一步推动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提出应切实依法办事、加强学科建设、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满足社会人才培养需要的四点建议,以期提高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推动后续研究。

第一篇:军事理论论文

蒋百里与西方军事理论传播

蒋百里 (1882—1938),民国时期一流的军事理论家,曾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高级顾问、陆军大学代理校长,对抗日战略多有建议。20世纪30年代,处于新旧转型时期的近代中国军事,对西方军事学缺乏军事学术、军事理论、军事思想的深入研究。蒋百里利用曾留学日本特别是留学德国的优势,全面、严谨介绍西方军事理论,推动了西方军事科学知识的传播与普及,拓展了近代中国军事学研究的新领域,丰富了军事学研究的新内容。

一、关于战争的定义和本质

军事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战争。那么,什么是战争呢?这是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蒋百里利用西方资产阶级观点对战争定义做出了新的解释。1913年,他在《孙子新释》谈《孙子》开篇“兵者,国之大事”时,征引了德国三位军事学家对战争的定义:一是毛奇《普法战争史》所云“往古之时君主则有依其个人之欲望,出少数军队,侵一城,略一地,而遂结和平之局者,此非足与论今日之战争也;今日之战争,国家之事,国民全体皆从事之,无一人一族可以幸免者”;二是克劳塞维茨《战争论》所云“战争者,国家于政略之欲屈敌之志以从我,不得已而所用之威力手段也”;三是伯卢麦《战略论》所云“国民以欲遂行其国家之目的故,所用之威力行为,名曰战争”。归纳这三种对战争的定义可知,近代资产阶级认为:战争的爆发不依君主个人的欲望,也不是偶然行为和孤立事件,而具有深刻复杂的背景;战争是国家之间政治、经济矛盾和冲突的结果,是矛盾和冲突的特殊表现形式。

战争的本质是什么?克劳塞维茨关于战争的定义最为深刻明确,从某种程度上已经揭示了战争的本质。1917年,蒋百里《军事常识》就根据这一定义,提出战争是政略冲突的结果。他有一精彩的表达:“国于世界,必有所以自存之道,是曰国本。国本者,根诸民族历史地理之特性而成,本是国本,而应之于内外周围之形势,以策其自存者,是曰国是。国是者,政略之所从出也。战争者,政略冲突之结果也。军队者,战争之具,所用以实行其政略者也,所用贯彻其国是者也,所用以维持其国之生存者也,故政略定而战略生焉,战略定而军队生焉,军者,国之华,而未有不培养其根本,而能华能实者也。”[1]这一段文字包含着丰富内涵,寓意深远。一是明确战争是“政略冲突之结果”的本质属性。二是指明建军的目的与意义。军队是进行战争、实行政略、维持国家生存的工具。三是阐明兵、战、政、志的相互关系。“兵者以战为本,战者以政为本,而志则又政之本”。四是阐明了军人是国家的花朵和精华。军事教育之适否,是以左右社会风尚和国民精神。故,重视军队教育训练,提高军人素养,必须提高军人的荣誉和社会地位。

如何判明战争本质?蒋百里认为,研究战争不能被那些纷繁复杂的政治、外交事故所迷惑,关键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寻找总因。蒋百里关于战争是经济问题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相类似。从某种意义上,蒋百里的战争观表明他找到了战争的总因及本质,对此问题已有较好的把握。可见,蒋百里不但赞同克劳塞维茨关于战争定义和本质的思想,而且还积极将克劳塞维茨的观点引入中国,并广为宣传。

二、关于募兵制与征兵制

兵员(人)、军品(物)、军费(钱)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而兵员的数量与质量是重中之重。近代,招募与教育训练兵员主要有募兵制与征兵两种方式。募兵制是以雇佣方式招募兵员,补充军队,应募者将当兵打仗当作一种职业,长时期在军队中服役。募兵制由来已久,但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和对抗程度的激烈,对兵员数量的需求增加,募兵制越来越难以适应战争的需求。18世纪以后,法国等许多国家逐渐改用征兵制。征兵制规定,公民在一定年龄段必须承担一定的军事任务,这是一种强制性的义务,包括定期在军队中服现役和在军队外服预备役。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军事实践证明,义务兵役制度适合现代战争的需要,对保障军队兵员补充和准备训练有素的后备兵员具有巨大优越性。蒋百里对兵役制度进行潜心研究,取得了丰富成果。在《义务征兵役》中,他从“法律上之规定”“行政上之组织”“实行上之事务”三个方面对西方国家的征兵制进行介绍,说:“兵在精,不在多,斯言至矣,盖谓兵力之大小,不在其数量,尤在其品质也。虽然使彼此之精度相等,则求胜之道将何从?数等者求其质之精,质等者求其数之多,自然之势也。既欲其精,又欲其多,而国家之军费则又有一定之范围,不可逾,于是义务兵役之制起,是故纯粹自军事上之目的言,则征兵制者,以少数之经费得多数之军队,而不能不失其精度是已。”[1]他认为,征兵制好处明显:一是自数量言,“兵多而犹不失其精度者”;二是自精神言,“则用其自卫之心以卫国,其职务既极其崇高,其欢欣亦足以相死”;三是自技术言,“则服役时,教之以道,归休时,习之以时,自能于一定时限内遗忘而是为战争之用”[1]。故曰,募兵制以10年练1人而不足,征兵制以一费得数兵而有余。

作为一个好的制度,征兵制不一定能得到人民的支持。蒋百里认为,解决人民不肯服兵役的问题,只有通过“强迫”的办法。“在昔德法,在今英倫,皆当国难至深之时,而勉焉而且为此。人心之好惰也,民非强迫,不肯服兵役,国亦非强迫,不能行征兵也”[1]。从根本上说,征兵制应与立宪制并存,才能解决问题。蒋百里认为,这两种制度是西方国家的根本制度。西方有了这两种制度,“犹若车之有两轮,鸟之有两翼,而二者之间,尤有至深至密切关系”[1]。因为,立宪制度追求人民“个性之发达”,人民“既有闻政治之权利,即当然有保卫国家之义务,是故宪法兄也,征兵令弟也,而双生焉”[1]。显然,蒋百里这些言论包含着十分宝贵的军事思想和政治诉求:一是立宪制与征兵制“双生”“兄弟”,是构建现代国防的两大基石。“兄弟”之间以“兄”为先,它的职责是“发达其国民之个性,利用其乡土观念,以自卫是也”[1];“兄弟”之间,亦以“兄”为重,因为“二十世纪之国防责任,乃不在精练之兵,而在健全之民”[7]。二是一个处于封建专制统治之下、军阀割据、内战不止的国家,是没有国防可言的。三是中国国防建设的首要条件是对目前国内“政治现状非绝对的改造不可”,以“使国内永久不复发生或真或伪之军阀”[1]。改造的方法是什么?蒋百里没有说出明确答案。从他呼吁在中国实行征兵制,就等于要求中国必须实行立宪政治,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无疑,蒋百里介绍西方征兵制的目的是希望中国效法西方,毅然实行征兵制,以解决内忧外患之困境。1933年,国民政府顺应时代潮流,颁布了《征兵法》,规定18岁至45岁的男子,不服常备兵役者皆服国民兵役。常备兵役包括现役、正役、续役,20岁至25岁男子应征入伍,服现役3年,期满后为正役,为期16年,平时在乡应赴规定之操练,战时应召回营。正役期满为续役,任务同正役,至40岁止。在各地陆续设置兵役机构团管区、师管区、军管区。事实上,国民政府一味注重征集现役,其他规定并未执行。而征集现役兵员,也已变味,实则抓丁。

三、关于国防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国防经济学是研究国防与经济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的学科。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对国防经济不甚明了,嗣后,西方才逐渐产生了国防经济的新思想[1]。蒋百里考察“世界民族兴衰”,总结出一个精辟诊断,即“生活条件与战斗条件一致者强,相离者弱,相反者亡”[1]。这是蒋百里研究国防经济学的精髓所在。他用举例证、对比论证的方法,说明了上述道理的极端重要性。他说:在古代,蒙古人因游牧生活而成功地利用以马(骑兵),欧洲沿海民族因经商而成功地使用了船(海军),马和船本是吃饭的家伙,同时又是战斗的工具,因此,蒙古人和欧洲沿海民族都曾征服世界。在近代,法国人花巨资修建马其诺防线,工事设在地下,平时没啥用处;但德国人用巨款修筑战备公路,平时战时两得其利,经济军事融合共进。通过比较,蒋百里称前者是“消费的国防”,而后者为“生产的国防”。

“生活条件与战斗条件一致”的原则,强调能生活就能战斗,战斗与生活是一件东西。它的深刻含义强调战争的力量深藏于现有力量尤其是经济力量之中,并使其战时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和发展,反之,就是对现有力量的极大浪费。蒋百里认为,从历史上看,中国国民的军事特色就是“生活条件与战斗条件相一致”,这是我们祖宗的真实本领,也是今日国防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和国防建设的根本原则。因此,他希望中国政府及整个社会注意两点:一是国防建设必须与国民经济配合一致。必须按照“军事生活与民事生活融成一片”的原则进行,做到平战结合,军民兼顾。二是军需生产及军品生产与农业及民品生产相互兼顾。即使在战时也不能只重视军需生产和军品生产而忽视农业及民品生产,否则必将造成社会商品短缺和物资供应困难,如果“经济生活,根本的动摇了,社会的不平衡一天重似一天,而百战百胜的雄师,遂至一败涂地”[1]。他提出,建设国防必须提前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国防设备费怎样才能对国民产业发展有益;二是怎样才能使理论与事实形成密切沟通。现在的问题,不是空谈,就是盲动[1]。前一个问题是讲国家国防费用与这些费用所取得的成效的关系,应使国防投资做到国防效益与经济效益兼收并蓄,“我们太穷了,应当一个钱要发生二个以上的作用”。后一个问题表面上是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其实是讲掌握知识的人(知识分子)与做事的人(统治者)之间的关系问题。蒋百里直截了当地指出:“中国近来衰落的原因,在于知识分子与行为的分离。读书的人一味空读,不适事实;做事的人一味盲动,毫无理想。因此将我们祖先的真实本领(即经济生活与战斗生活之一致)丧失了。”[1]北洋军阀及新军阀一味追逐一己私利,不惜耗费巨资,不断扩充私人军队,购买外国淘汰的武器装备,当然谈不上任何国防效益与经济效益,反而造成连年不绝的兵灾战祸。可见,蒋百里国防经济新思想的介绍和传播,对这些“做事的人”及其所做出的“事实”当然是一种直接有力的批判和否定。

四、关于世界新军事的主流

1935年,德国军事家鲁登道夫《总体战》一书出版。提出现代战已演变为一种总体战,认为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平时就应服从战争准备的需要,一旦开战,就必须充分发挥国家的全部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采取一切手段甚至是野蛮的手段,对敌国的武装力量、工业目标及其居民进行全方位作战。战争的进程是闪电式的,力求速战速决。1936年,该书就由张君劢译成《全民族战争论》(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在中国发行,影响巨大。中国的一批国防理论研究者如蔣百里、杨杰、董问樵、吴保生等人很快接受了鲁登道夫的思想,并结合中国实际,加以改造,产生了中国的理论体系“全体性国防”思想。

作为“全体性国防”思想的重要提倡者,蒋百里对此起过很大作用。他总结道:“新军事的主流,是所谓‘全体性战争’。”[1]他欣然为鲁登道夫《总体战》中文译本作序,明确提出,未来的战争不是“军队打仗”,而是“国民拚命”,同时警告中国读者说:“世界的火,已经烧起来了——逃是逃不了的——不过三四年罢?”[1]事情的发展正如蒋百里所言,他的确抓住了世界新军事的主流是全体性战争的要害。“全体性国防”理论认为,现代战争是国力的较量。所谓国力,蒋百里认为有三个方面:一是人。此人非“自然人”,是指身体健康,拥有技能、爱国守法的“国防人”。二是物。指国土、资源以及对它们的开发所产生的各种产品。三是“组织”。核心内容是“国制”和“军制”。他认为:“而国制组织之根本者,则立宪制度是也……而国军组织之根本者,则义务征兵制是也。”[1]中国并不缺乏人力、物质资源,最缺乏的是精良的“组织”,当务之急,中国国防的首要任务是加强“组织”建设。

五、关于杜黑的空军战略学说

1921年,意大利将军杜黑的《制空权》一书出版,标志着他的空军战略学说正式创立。杜黑空军战略学说的基本思想是:未来战争是总体战;航空武器的巨大威力可以给敌国带来毁灭性打击,空中战场已经成为决定性战场;夺取与控制制空权是夺取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为了做到这一点,必须建立一支独立的空军。作为第一个系统论述空中力量运用的军事理论家,杜黑的空军战略思想对各国空军建设、空军使用作战、空军战略等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1935年,法国元帅贝当不但为《杜黑将军及其军事学说》一书在法国出版写出长篇序言,而且高度评价杜黑的巨大贡献,认为:“战后的许多理论家中只有杜黑创立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从总体上看,他的理论组织严密,从局部看,他进行了详细的论证。只有他建立了精确的原则以决定多种武装力量之间的比例。”因此,“杜黑的理论是值得认真研究的。他是新思想的无穷源泉。他所创立的杰出学法对未来战争有着决定性影响”[2]148。正在欧洲考察战时总结动员法的蒋百里见到这篇文章,就郑重其事地将其译成中文,及时向国内军界介绍杜黑的空军战略学说及其贝当的相关评论。

回国后,蒋百里对杜黑的学说作了进一步的介绍和传播。他在应邀为《军事杂志》介绍世界军事新趋势的撰文中,称赞杜黑是“最近兵学界的彗星”。说:“最近意大利杜黑将军之《制空权》一书刺激了许多青年军官的脑筋,望新方向走,杜将军反对经验论,以为经验是庸人之谈,以创成其空主陆(海)从之原则,他的立论,在当时虽专为空军,但是思想涉及战争与兵学之全体,他的运用思想方法,也别开生面,杜黑可名为最近兵学界彗星!能运用杜黑思想于陆军,恐怕是将来战场上的胜者。”[1] 1937年4月1日,蒋百里在中央航空学校作题为“兵学革命与纪律进化”的演讲中,两次盛赞杜黑,宣传其空军战略思想:“杜黑的学说,已经动摇了德法两大军事及首领的精神了。”又说,“将来战争,要怎样才能取胜呢?我可以说,陆军强不中用,海军大不中用,空军勇也不中用;将来得胜的要诀,你要从陆海空中间去寻。这个方向是杜黑发明的。”[1]

蒋百里是中国首倡空军独立理论的人。他在欧洲多次考察,亲身受到意大利、德国、法国、英国等国大力扩充空军的逼人事实,深感未来战争中空军将成为主力,空中战场将成为主战场之一。相比之下,中国只有陆军,没有空军,工业落后,财力单薄,国土辽阔,防空薄弱。面对如此窘境,1935年秋,蒋百里在罗马就电呈国民政府集中力量首先发展空军,使之成为与陆军、海军鼎足而立的独立军种,以便肩负起防空、空战、空中攻击的重担。四周后,他首先提出的建议也是关于空军建设,说:“中国建设国防,无论从政治、外交、经济、工业、军事哪一个角度来看,都已万万赶不及了,此时唯一快而有效的方法,就是积极发挥空军,加速训练航空人才。”[3]4118

六、关于军事学的

理论基础和方法

1936年,毛泽东在红军大学以“军事辩证法”为题作了演讲,首次提出“军事辩证法”的概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创造了一系列生动体现军事辩证法的战例,表明军事辩证法的极端重要性。军事辩证法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军事学的理论基础和思维方法,是反映和研究军事领域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和认识战争、进行战争实践的哲学武器。德国是近代辩证法的诞生地,也是最早运用辩证法研究军事的国家。蒋百里留学德国期间,深受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加上他又喜爱哲学,对德国文化涉猎广泛,因而在他著述及演讲中,处处闪烁着辩证法的思想火花。

蒋百里对军事领域内敌与我、攻与防、进与退、胜与败、新与旧、动与静、主动与被动、时间与空间、全局与局部、持久与速决、前方与后方等一系列矛盾关系作出了辩证的分析,提出了许多精彩的看法。在论述新与旧的关系时,他以法、德两国对火炮的运用加以说明。普法战争时,法国的火炮不如普鲁士,吃了败仗,但战后法国人竭其所能,发明了新的管退炮,震动欧洲。自愧不如的德国人除改良管退炮外,又发明了野战重炮。马仑战役前,法国乘德国野战重炮无法赶到之际,以一旅炮兵摧毁了德国一师之众。这里可以看出,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是“故”,发明管退炮是“新”,从管退炮发展到野战重炮是由“新”而变为“故”,法国人善于运用野战重炮,收到意外效果,又从“故”而翻“新”。蒋百里又用德法两国对铁路的运用来阐明新与旧的关系。普法战争时,铁道在欧洲已出现30多年,德国老毛奇用铁道集中或展开德军,从而打败了法军。战后,法国人努力研究铁路运兵法,发明了新的调节车站制,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打败了德国。可见,铁路早已发明,是典型的“故”,老毛奇则将它活用了,成了他的“新”战略,法国人再次从老毛奇运兵法中进行创新,德国的“新”又变成了“旧”。

蒋百里从战史的视角解释了分与合的关系。“师”,英文为division,原意是“分”的意思。18世纪,步、骑、炮都是分开为集团,各自使用,并无联系。拿破仑一世独具匠心,将迟重的炮兵轻快地使用,又将步、骑、炮3个兵种联合成一个能单独作战的单位——师,即合成。这里面的含义是,样样都有(合),才能独立(分)作战,合与分有连带的条件。这是战争的真理,也是人生活的原则。如果种田的人反对织布的人,那么他有饭吃但他就没衣穿。推之百工,均为这样,因此,只有“合”才能“分”,反之,也可说,只有“分”才能“合”[1]。蒋百里设想,将来的陆军、海军、空军就同步兵、炮兵、骑兵一样,既有分也有合,而且“将来得胜的要诀,你要从陆海空中间去寻”[1]。

蒋百里从军事辩证法视角认识速决战与持久战。他指出,历来兵家一般多忌旷日持久的战争,主张速战速决,老毛奇、鲁登道夫等军事家概莫能外。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军事实践表明:德国由于“偏重于速决而不顾及于如何持久,所以失败”。蒋百里认为,速决与持久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速决是目的,持久是手段,“国防的部署是自给自足,是在乎持久,而作战的精神,却在乎速决,但是看似相反,实是相成”。所以,开战前一定要有持久打算和准备,只有能够持久,才能达成速决;但一旦开战,则贵在速决,如果“一味靠持久,而忘了速决,其过失正与当年相等”。原因是“现在天空里没法造要塞,空军、海军都是极端的有攻无守的武力,所以主帅底根本战略,不是向速决方面走”[1]。

蒋百里能够娴熟地运用辩证法思考和分析军事问题,并把这种思维方法介绍到国内,与国内军事理论人员交流切磋,推动了辩证法理论与方法在军事领域的传播,促进了中国军事学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蒋百里.国防论[A].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52辑[M].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

[2]谢钢.影响历史的四大军事名著[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6.

[3]陶菊隐.蒋百里传[M].中华书局,1985.

(作者系中国人民解放軍陆军工程大学教授)

作者:陶德臣

第二篇:现代军事理论标准问题

现代军事理论到底有什么标准?什么样的理论是好的?什么样的理论是不好的?如何评判?这实际上是一个“真理标准”问题。只有搞清楚军事理论标准问题,才能更好地推动军事理论与作战概念创新工作。
现代军事理论三大标准

笔者认为,现代军事理论应把握三条基本标准:

意大利军事思想家、《制空权》理论提出者杜黑有句名言:“战争只向那些能够预见未来战争特性变化的人微笑,而不是向那些等待变化发生后才去适应的人微笑。在这个战争样式快速演变的时代,谁敢于先走新路,谁就能取得新战争手段,并获得无可估量的利益。”早在20世纪20年代,飞机诞生仅仅数年后,杜黑便率先提出系统的制空权理论。当时,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并未意识到飞机将给战争带来的颠覆性影响,意大利当局甚至一度将他们认为“离经叛道”的杜黑关进大牢。但是,后来的战争(包括近几年多场现代化局部战争)一次又一次佐证、诠释了制空权理论的无穷魅力与长远价值。刘亚洲将军的《百年空军》一书对此有十分精辟的分析。

同样,从1917年坦克刚刚诞生并用于实战到1939年二战爆发之间约22年中,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人对坦克给战争带来的潜在影响有非常清醒的认识,并对如何在现代战争中运用坦克有深刻的洞见。他们的代表性人物是:英国的富勒和利德·哈特、法国的戴高乐、德国的古德里安、苏联的图哈切夫斯基。但是,“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当时,除了这些洞悉战争特性及其走向的卓越的军事家、军事理论家外,大部分人对这种战争特性的演变非常麻木。于是,历史上留下了波兰人的马队向德国人的坦克英勇冲锋的悲壮故事,留下了法国人固守马奇诺防线,却丢了巴黎甚至整个国家的可悲笑料,留下了英国人在非洲战场上被“沙漠之狐”隆美尔以少胜多打得落花流水的大量失败战例。可以说,只有那些卓越的军事家、军事理论家,才能看到军事发展的动向,才能看到指导人们顺利走出战争迷雾、经受战争考验的“微光”。这种“微光”就是军事理论的预见性和前瞻性。

世界发展到今天,人们已经普遍意识到“预见性”与“前瞻性”的重要性,各国军队都十分重视预判与研究未来战争。美国人提出的各种创新作战概念(如“多域战”“分布式杀伤”“马赛克战”等)都具有此类性质。但是笔者认为,身处这个知识爆炸、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未来究竟如何演化,永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军事理论领域并不会被美国人垄断,而一定有许多有待发掘的领域。唯一需要的,就是一双能够在复杂的现实迷局中洞悉战争本质的慧眼。然而,这双慧眼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坐在那里空想便可以得到的,而必须是经过积极投身军事科研、作战训练实践反复“淬炼”才能得到的。
杜黑的经典军事著作《制空权》

逻辑性与科学性 经常会听到有人讲:“现在又不打仗,什么样的军事理论都是文字工作,都没法检验;美军不一样,天天在打仗、年年在打仗,可以经常接受检验,所以人家的军事理论成熟。”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至少是片面的。军事理论固然来源于实践,但只有实践是远远不够的,从实践到理论之间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条路叫“逻辑”。换言之,一定要讲逻辑、重科学,不然天天演习是没有用的,天天打仗也不会必然地提高战斗力。另一方面,这样的说法只考虑了从实践到理论的单向过程,而根据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理论与实践應当是一个双向的辩证统一的过程,即:“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理论来源于实践,又用于指导实践”。也就是说,上述这种观点只看到“美军打仗打得好,所以军事理论好”,没有看到“美军军事理论好,所以打仗打得好”,而这两方面因素实际上都是存在的。

事实上,冷战结束以来,美军几乎在打每一场局部战争之前,都要经过多轮推演。实战之前,已经做到“成竹在胸”了;实战胜利的“逻辑”只不过是对理论世界逻辑的展现、检验与验证。发展到现在,更是如此。2018年8月,美陆军组建了专门的“未来司令部”,旨在探索未来战争、引领战备建设(之前,此项职能主要由美陆军条令与训练司令部承担)。但至于如何探索、如何引领,最根本的就是要讲逻辑、重科学。就像做一道数学题或物理题,逻辑正确是结果正确的必要条件和保证。试想,如果逻辑推导都是有问题的,都是不符合实际的,军事理论怎么可能是正确的呢?

拿破仑说过,“所有伟大将领之所以能够成就丰功伟业,全在于遵循兵法的规律与自然的法则。”逻辑与科学,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划等号的(文科通常用“逻辑”一词,理工科通常用“科学”一词),而逻辑与科学的基础是哲学。任何军事理论都建立在深厚的哲学基础之上。没有深厚的哲学基础,就很难演绎出精深的军事理论,就很难打通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通路。看看《孙子兵法》、毛主席的《论持久战》、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博伊德的OODA环理论……但凡在世界军事理论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军事理论著作,如果抽取军事特色,哪个不是活脱脱的哲学著作?当然,研究军事理论不一定非要上升到哲学层面,但一定要以哲学为基础、以逻辑为基础、以科学为基础,这样研究出来的军事理论才有生命力,才有内涵,才能走得更长远。

实践性与适宜性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用于指导实践;军事理论也是如此。军事理论好不好,就看能不能指导打仗、能不能指导打赢战争;否则,一切都是空谈。打个形象的比喻,军事理论与军事实践就像鞋子与脚的关系:有多大脚穿多大鞋,就能健步如飞;否则,鞋大鞋小都不行,再昂贵、再漂亮的鞋子也没用。可以说,没有正确的军事理论,只有合适的军事理论;军事理论不是越先进越好,而是适度超前最好——之所以要“适度超前”,是要发挥军事理论对军队转型建设的牵引作用。

抗战时期,我国在世界文明版图上完全是一片“洼地”,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没有飞机、坦克、大炮,没有西方先进的制空权、制海权、装甲战、闪电战理论,但是毛主席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模式,创造了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和伟大的人民战争理论,最终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这就是军事理论的“适宜性”,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坦克的出现给二战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举一个外国军事理论的例子:“五环打击论”。众所周知,该理论是美国空军沃登上校于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来的。那么,为什么那个时候才提出来?为什么以前没有人提出来呢?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当时美国人刚刚掌握了一种颠覆性武器,即精确制导打击武器,有了精确“点杀”的物质基础。精确制导武器和五环打击论一结合,立即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出强大战力。海湾战争期间,沃登上校直接用他的五环打击理论,参与制定盟军空军打击计划,确定打击目标、打击顺序,结果取得举世瞩目的空前成功。这也是军事理论的实践性和适应性。

再比如,如今美国人提出“马赛克战”理论,也可谓来得及时。为什么呢?因为当前方兴未艾、迅猛发展的无人技术与智能技术正好支持这一创新作战概念——无人技术支持将传统高价值平台分解为无人的、低价值、数量众多的功能单元;先进通信、网络技术与智能化指挥控制技术则有助于形成强大、敏捷的杀伤网。
1986年,沃登提出了著名的“五环打击论”

如何看待美国纷繁复杂的军事理论

对于美国涌现出的纷繁复杂的军事理论,国内大致有两种典型的看法。一种抱无视、鄙视态度,认为美国人尽搞些花里胡哨的概念,又没什么实质性东西,因而宁可不管不顾;另一种抱有过于重视的态度,甚至有些膜拜,片面地认为美国人提的什么都好。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均有失偏颇。正确的态度是:既无需仰视,也不应鄙视、无视西方(包括美国)创新军事理论,而应当平视,抱着一种谦虚的态度、一种理性的心态,深入分析其讲得对不对、究竟有没有什么需要吸收借鉴的成分。

在此,需要确立两种基本认知:一是军事理论属于一门“科学”,科学是客观的、是没有国界的。既然美国人可以学习中国的《孙子兵法》和毛泽东军事思想,中国人当然也可以学习美国人提出的先进军事理论与作战概念。“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同样,“世界的,也是中国的”。二是根据马克思唯物主义世界观,军事理论的发展演化主要是由物质技术基础决定的,同时代军事理论在本质上不应有什么太大区别,尽管表述方式可以不同。例如,机械化时代,英国人提出的“装甲战”理论、德国人提出的“闪电战”、苏联人提出的“大纵深战役理论”以及后来美国人提出的“空地一体战”,本质内涵并无太大区别,只是叫法不一样——这在根本上是由机械化时代的物质技术水平决定的。

美国人提出的所有创新作战概念都一样,将它解构并打回原型后便会发现:这些理论或作战概念并没有那么玄乎,无非是现实物质技术基础在人脑中的“映射”而已。区别仅在于,面对同样的物质技术基础,有的人对军事问题的本质认识深刻,而有的人对军事问题的本质认识是肤浅、是过时的、甚至是混乱的、错误的。美国人由于长期注重技术、具有更好的科技素养,并且常年作战、具有更深切的战争体验,因而他们对战争规律的演变更敏感,其提出的作战概念往往也就更能反映客观世界的演化以及战争形态的嬗变。笔者认为,这才是真正需要注意的。
乔良、王湘穗的经典著作《超限战》

应当承认:当今世界军事发展,最大、最重要的变量是先进科技,而这一点对于长期崇信科技的西方人(包括美国人)而言是一种很重要的优势。从这个角度讲,国人要有清醒的认识,应当向西方人学习,向美国人学习。而面对具体的军事理论或作战概念,就是要抱着一种谦虚的态度、一种理性的心态,正视它、解剖它、研究它,看看它讲得对不对、究竟有没有什么值得吸收借鉴的成分。
增强军事理论创新的自信和自觉

“自信”讲的是要坚信中国人有能力创建具有中国军事特色、具有现代化特征、面向打赢未来战争的先进军事理论;“自觉”讲的中国人必须迎难而上,努力开创先进军事理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原因很简单——“落后就要挨打!”

增强军事理论创新的自信。前述内容对现代西方(特别是美国)活跃的军事理论创新讲得很多,而且认为讲逻辑、重科学是西方军事理论创新的显著优势所在。但这并不是说中国军事理论不讲逻辑、不重科学。事实上,读读《孙子兵法》《论持久战》《超限战》等中国著名军事典籍便会发现,中国最优秀的军事理论都充满精彩的哲学思辨和逻辑思维。因此说,中国人是有这样的传统和基因的,也是有优秀军事理论创新的潜力的。

近年来,我国也涌现出一些优秀的军事理论作品,如国防大学石海明副教授所著《人工智能颠覆现代战争》等。特别要提及的是,石副教授在该书后记部分写道,“争取创作一部让美国西点军校翻译的军事学著作。”这显然是一个富有雄心的宏愿。据说,当前西点军校“必读书目”中仅收录了三本中国人的军事著作,即上述《孙子兵法》《论持久战》和《超限战》。当然,当代中国军事理论界更应形成群英荟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而不是一枝独秀。

增强军事理论创新的自觉。当代中国人有以弱胜强的传统和心理优势。在红军长征期间、土地革命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乃至抗美援朝战争年代,人民军队在武器装备和物质基础处于明显劣势的背景下屡战屡胜,靠的就是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和更胜一筹的谋略。然而,需要认清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下,尽管西方国家(或者受西方国家支持的敌人)在技术装备上明显强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但是这种技术装备优势是很有限的,这就为人民军队更好地施展谋略留出很大空间。

然而,随着国防科技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与武器装备在战争中的影响因子极大提高,对传统谋略的施展空间造成极大挤压。在刚刚结束的新一轮巴以冲突(2021年5月)中,以色列再次显示出对敌领导人精准猎杀、对敌地下设施精确定位与毁瘫的强大战力。这表明:现代战争的“不对称性”正在逐渐增大,强者愈强、弱者恒弱将成为常态。可以想象,在未来战争中,如果没有先进技术手段做支撑,任何谋略(包括过去人们引以为傲的地道战、麻雀战、游击战等经典战术)都将显得苍白无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军事理论创新中必须考虑国防科技发展这个重要变量、核心要素。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与国防工业能力蒸蒸日上,但是只有拥有先进军事理论,才能最大限度地凝聚各方面、各领域的能力与潜力,建设强大而巩固的国防,为国家与人民安全保驾护航。因此,一定要增強军事理论创新的自觉。

责任编辑:刘靖鑫

作者:杜燕波

第三篇: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综述

[摘 要]通过对1985年~2013年间有关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文献的全面梳理,了解已有研究文献的主要涉域及存在的不足。为进一步推动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提出应切实依法办事、加强学科建设、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满足社会人才培养需要的四点建议,以期提高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推动后续研究。

[关键词]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综述

[

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也是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弘扬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大学生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后备兵员具有战略意義。自国办发【2001】48 号文件和《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2006年修订)颁布以来,明确规定军事课(含军事理论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是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的必修课,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军事理论教学时数为36学时,学界对军事理论课教学领域的研究就不断增多,主要体现在对教学质量、教学方法、教学改革等方面的研究,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涌现出了一批学术成果。本文通过对近年来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的梳理与回顾,从而把握当前研究的总体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期推动后续研究。

一、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朔源

我国1984年颁布的《兵役法》规定:“高等院校的学生在就学期间,必须接受基本军事训练”。1985年起全国许多高校开展了军训,于是以集中军训为主要内容的国防教育开始为广大高校和社会认可,但此时的军事理论课尚未进入高校视野。2001年,国办发【2001】48号文件颁布,规定从2002年起,各地要将学生军训列入普通高校本、专科学生的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列为考查科目。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的军事理论课教育时间为36学时,军事技能课训练时间为3周。此时的军事理论课虽已被提上高校议事日程,但没有像军事技能课那样列入高校学生的必修课,因此还不被广大师生重视和认可,在教学中也存在诸多问题。2002年6月19日,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联合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并把其作为普通高校实施学生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课教学的基本依据。《大纲》明确规定“军事课是城市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至此,军事理论课正式列入高校的教学计划,成为一门必修课。2006年修订的《大纲》中又强调指出:军事理论教学时数为36学时,学校在完成规定的学时外,应积极开设选修课和举办讲座。从此,军事理论课教学领域的研究才逐渐增多。

在CNKI总库中,以“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等为题名跨库初级检索1985年~2013年间的文献,共检索有58篇文献(检索时间为2013年12月2日),其中期刊全文数据库56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库2篇。

不难看出,学界对军事理论课教学领域的关注是从2006年逐渐增多的,2006年至今的成果数量占到了总篇数的87.93%,而1985年至2005年20年间的成果数量才7篇,仅占总篇数的12.07%。这表明之前军事理论课教学并未作为高校国防教育的主阵地引起应有的重视,到了2006年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对《大纲》进行了重新修订,明确规定“军事课(含军事理论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是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的必修课”、“军事课列入普通高等学校的教学计划,考试成绩记入学生档案”,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才受到重视和得到相应发展,有关研究成果也才不断涌现。从所检索文献来看,军事理论课教学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军事理论课教学模式”等方向。可见,如何上一堂大学生爱听的军事理论课、提高军事理论课的教学质量、确保军事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已成为授课教师和学界同仁共同关注的话题。

二、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的主要涉域

近年来,学界对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研究,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关于提高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的研究

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对军事理论课的兴趣,以及能否有效发挥高校国防教育的“国防”和“育人”双重效益。学界对此论述多从课程定位、教学重点、教材建设、师资力量培养等方面展开,主要观点有:邓秀金、郭大为认为,要提高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确立学科地位是前提,建立规范的教学运作机制是保证,重视教师队伍培养是关键,加强教材建设是基础,加快设施建设是物质条件〔1〕。陈世利指出,要提高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必须加强军事理论课师资队伍的建设;改革军事理论课教学的内容体系,更新、充实军事理论课教学内容;改进军事理论课教学的方式方法,使军事理论课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改进军事理论课考试的内容及形式,通过考试促进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提高〔2〕。彭易纪、彭欢强调,只有瞄准课程定位,突出教学重点,保证内容鲜活,开展课外活动,改进教学方法,才能在教学质量上求突破〔3〕。

2.关于优化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的研究

军事理论课“怎样教”,直接影响着军事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如何优化教学方法,对提高军事理论课的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学界在这一领域做了诸多探讨,主要有:张湖北从目前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现状出发,着重分析了影响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优化的主客观因素,创造性地提出合格的思政素质、先进的科技素质、博厚的军事素质、教师的人格特征等是影响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优化的主观因素,并提出了教学方法优化的原则〔4〕。李国杨认为,要改进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授课教师精心设计、认真备课是基础,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是核心,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是保障〔5〕。强军锋等则从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等方面入手,探讨了如何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军事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6〕。

3.关于推进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研究

自国办发【2001】48号文件和《大纲》颁布,明确规定军事课(含军事理论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是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的必修课以来,学界致力于军事课教学改革的研究就不断增多。代表性的有:邹晓芟以三明学院为例, 认为课程设置规范化、课程教材体系化、教学目标科学化、教学内容特色化、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交流制度化等军事理论课教学模式,可为地方性高校更好地开展军事理论课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7〕。胡勇胜、贺幸平提出,高校军事理论课实行模块化教学将会极大地改变现有的军事理论课教学困境,并探讨了实行模块化的教学理念设计、模块化的教学目标定位、模块化的课程内容构成、模块化的师生角色互动、模块化的教学策略实施、模块化的教学评价组织是构建军事理论课模块化教学模式的有效途径〔8〕。唐高峰认为,军事理论课在知识技能教育和德育上对高职院校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具有较高道德修养的复合型技术人才起到了重要的特殊作用,因而研究了基于德育创新的高职院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9〕。

4.关于构建军事理论课教学模式的研究

学界关于构建军事理论课教学模式的研究不多,从检索的文献来看,只有3篇直接论述这个主题,其他只是部分涉及。徐敏从精简和优化教学内容、探索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教学、改革课程考试环节四方面提出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确保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10〕。张曦从大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出发,分析了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军事理论课程的特点,并提出积极认同教学法、高科技信息教学法、榜样教学法、集体价值观教学法等课堂教学方法,以探索基于学生主体性的军事理论课教学模式〔11〕。易文安、苏红磊则汲取地方高校开展混合教学的成功做法,结合军队院校的实际,积极探索了信息化条件下军事理论课混合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12〕。

三、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已有研究文献的分析可以发现,学界对于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问题的研究仍有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多研究是在相关法律和文件“外力”推动下展开

我国学校国防教育起源很早,但由于历史和客观的原因,发展缓慢。从检索的文献可以看出,1985年~2005年长达二十年间有关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研究成果只有7篇,此后才逐渐的增多。显然,只有当《国防法》(1997年)、《国防教育法》(2001年)、《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级中学开展学生军事训练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1】48)、《大纲》(2006年修订)、《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发【2011】8号)、《教育部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学校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教体艺【2011】6号)等法律和文件的相继出台,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国防教育活动在各高校才逐渐展开,也是直到此时,才引发学界同仁对高校国防教育理论的研究高潮(此特点在表1中已得到充分体现,研究成果大多集中在2006年至今)。这种长期在相关法律和文件“外力”推动下的课题研究,不是处于内心的主观愿望,恐怕缺乏长期的、持久的内在动力。

2.已有研究成果不够系统深入

从目前检索到的文献可以发现,除刘浩波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高校国防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研究”从问题的提出、国内外研究现状、教学方法改革的理论基础、新教学方法及其应用的角度对高校国防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做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外,再无其他学者把这一课题作为硕博学位论文来做深入系统研究,绝大部分学者在CNKI上发表的学术期刊论文都是从某一个方面来研究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的,从而导致对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的整体研究不足。目前已有研究成果虽涉及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军事理论课教学模式等领域,但大多是停留在对“重要性”、“紧迫性”、“意义”、“现状”等内容的研究,涉及“对策”、“思考”、“实践”等深层次内容的研究较少,从部分期刊论文使用“初探”、“刍议”、“试论”等措词也可见其论证的内容深度。

3.研究成果重复严重,创新不够

国办发【2001】48号文件和《大纲》的颁布,引起了众多学者纷纷参与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课题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由于创新精神不够,创新观点不多,尤其在如何开展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可操作的实践层面研究不多,导致众多研究思路一致、研究内容相仿甚至雷同,论文标题也只是在他人基础上增加或删减或替换其中个别用词。再有极少数学者一篇论文或一个观点翻来覆去的变换表述形式,投到不同刊物上多次發表,过于追求提高自己的学术产量。试想一项研究成果如果不做注释的被多人转抄挪用,以至不能查清其原创及原作者,这既是对原创作者的极为不尊重,浪费了学术资源,也会导致该领域研究停滞不前,缺乏创新,不利于该课题的深入研究。这类行为性质与生活中的小偷并无二样,应该为权威学术界所杜绝和不齿。

4.理论层面研究很多,实践层面研究较少

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既有赖于纯粹的理论推演,更需要科学的调查研究与实证分析作支撑。已有研究成果基本上是从文本到文本,即从“是什么”、“为什么”的理论层面研究较多,而从“怎么样”的实践层面研究较少,缺乏充分的实证性的调查数据支撑。邹晓芟在实践层面虽做了一些研究,他结合三明学院, 通过对三明学院军事理论课教学经验和成效的介绍,为地方性高校更好地开展军事理论课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但这样的研究实在太少。其他学者要不就是纯粹从理论到理论,根本未涉及实践层面研究,要不就是虽有部分涉及,但论证浅显,比较零散,提出的解决办法多是对策性、阶段性的,缺乏深入、科学、系统的分析,亟待进一步深化。

四、推动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的几点建议

1.将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切实置于法制化建设的话语体系中

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目的是使大学生增强国防观念,掌握国防知识,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自觉履行国防义务。为加强学校国防教育,国家在先后颁布的《兵役法》、《国防法》、《国防教育法》的条款里都有涉及学校国防教育的有关规定,如《国防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应当设置适当的国防教育课程,或者在有关课程中增加国防教育的内容。”《国防教育法》第十六条规定:“学校应当将国防教育列入学校的工作和教学计划,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国防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为进一步贯彻落实这些国防法规精神,又先后出台了国办发【2001】48号、《大纲》、中发【2011】8号、教体艺【2011】6号等文件。不可否认,这些法律和文件的相继出台,推动了全国各高校陆续开设军事理论课,学界对高校军事理论课的研究和探讨也不断增加,但是,从笔者所掌握的情况来看,各地学校国防教育发展很不平衡:明显中东部地区发展趋势较好,西部地区尚在起步阶段;本科高校虽大部分已开设军事理论课,但高职高专院校很少开设;即使已开设军事理论课的学校,基本未按照《大纲》要求开足36课时,不是偷工减料就是随便应付。可见,关于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问题,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待于各部门、各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法律规定,规范高校军事理论课程建设,学界全体同仁也需要长期不懈地艰苦努力,深入挖掘和研究这一课题。我们要将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切实置于法制化建设的话语体系中,严格依法办事,加强监督管理,用国防教育法规和相关文件为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研究提供充足的法律政策支持。

2.加强学科建设是推动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学科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母体和重要依托,不仅为课程建设提供学科教学理论支撑、方法论引导,也为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培养建立可靠的学科依托,还从外部建制层面为课程建设提供必要的政策合法性依据,有助于保持课程建设持续发展的后劲和活力。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要走规范化可持续发展之路,客观上必然要求创建国防教育学科,以学科的引领和支撑促进高校军事理论课程建设质量和水平的全面提升。然而,当前缺乏学科理论支撑正是制约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规范化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高校军事理论课要突破这一瓶颈,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解决课程建设的三个核心问题,一是系统理论知识体系问题,即传授什么,二是学科教学理论问题,即怎么传授,三是学科专业人才培养问题,即谁来传授。这三个问题解决的关键就是加强学科建设。因此,一方面,我们必须按照国家相关法律和文件规定在全国范围内抓好军事理论课程建设,将之真正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要适时推进部分条件成熟的高校搞好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坚持课程建设和学科建设的协调发展,以促进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深入持久地发展下去。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的关键

高校军事理论课是一门集历史与时事、人文与理工、军事与政治于一身的综合性课程,教学内容丰富,知识涉及面广,这不仅对军事教师的综合知识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更对军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军事理论课“怎样教”,直接影响着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如何真正把军事理论课教学搞好、搞活?新时期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应该如何改革?笔者认为,学界不能再囿于以往的纯文本到文本、纯理论到理论的纸上谈兵式探讨,而要更多强化实证研究,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一方面,必须紧紧围绕《大纲》的课程目标,精选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过程,大胆突破当前传统讲授式教学,不断研究、探讨符合青年学生知识结构和身心特点、适应新军事变革需要的新型教学方法,如战例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信息化教学法、导问式教学法等,既要从概念、特点、理论依据、一般模式上展开纯理论研究,更要在教学实践上具体实施这些方法,以达到教学大纲所提出的基本要求,确保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还可结合各校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国防教育活动,开辟一条国防实践教育途径。如在革命传统佳节期间,组织大学生参观访问烈士陵园;针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热点,组织大学生深入社会开展调查研究;组织大学生进军校、军事基地开展“军营一日”活动等。可见,当前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到底开展得怎样,需要在实证层面铺开兼具科学性、普及性、权威性的实践研究,以便切实提高军事课教学质量、发挥军事课“国防”和“育人”的双重效益。

4.满足社会人才培养需要是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目的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旧的冲突根源远未根除,局部动荡时有发生,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天下并不太平。同时,新的不稳定因素不断出现,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跨国犯罪、传染性疾病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上升,国际安全领域的不稳定、不可测因素明显增加。我国周边安全环境也不容乐观,当前日本政府为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所显示的挑战我国和亚洲人民感情和一意孤行的扩张主义行为日渐嚣张,南海周边国家在中国的传统海域上侵占岛礁、分割海域、掠夺资源的事端络绎不绝……。实现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目标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也受到空前的挑战。要维护我们国家的安全,除了加强自身各方面的建设外,还必须加强学校国防教育,因为未来战争需要大量高素质后备力量,而普通高校在培养预备役军官和专业技术人才方面,具备诸多的有利条件,是培养高素质国防后备力量的重要基地。因此,各级领导、各个部门要高度重视,特别是直接担任这一光荣培养任务的高等院校和军事教员要高度重视,紧紧围绕满足社会人才培养需要的目的,切实把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这一利国、利民、利军、利校、利学生的工作做好。

〔参 考 文 献〕

〔1〕邓秀金,郭大為.努力提高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J〕.国防,2006,(10).

〔2〕陈世利.关于提高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思考〔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

〔3〕彭易纪,彭欢.略论提高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的途径〔J〕.湘南学院学报,2012,(08).

〔4〕张湖北.刍议优化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J〕.文论博采,2010,(10).

〔5〕李国杨.普通高等学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研究〔J〕.科教文化,2012,(02).

〔6〕强军锋,王国新,赵佩燕.对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探索〔J〕.科教论丛,2008,(01).

〔7〕邹晓芟.地方性高校军事理论教学改革的经验和成效〔J〕.福建论坛,2008,(02).

〔8〕胡勇胜,贺幸平.基于模块化的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J〕.当代教育论坛,2013,(04).

〔9〕唐高峰.基于德育创新的高职院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J〕.职业教育,2013,(02).

〔10〕徐敏.关于高职院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9,(06).

〔11〕张曦.基于学生主体性的军事理论课教学模式的构建〔J〕.中国-东盟博览,2013,(08).

〔12〕易文安,苏红磊.信息化条件下军事理论课混合教学模式构建〔J〕.中国信息界,2012,(06).

〔责任编辑:侯庆海〕

作者:陆海燕

第四篇:国防视域下高校军事理论课的创新研究

摘 要:军事理论教育是高校大学生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针对军事理论课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效果差的现状,探讨军事理论教育对国防教育的重要意义,分析进行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并从教学主体、教学互动方式和教学渠道三方面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为改善军事基础理论的授课方式提供借鉴。

关键词:国防建设;军事理论;大学生;创新

军事理论课作为地方高校的必修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国防观,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目前,在军事理论课教学中,一些教师仍沿用对照资料和PPT照本宣科的老套授课方式,导致军事理论课成为大学生“平时不走心,考前搞突击”的课程。因此,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使军事理论课教学内容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为其学好这门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主要对国防视域下高校军事理论课的创新进行研究。

一、军事理论课对国防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1.军事理论是什么

科学研究表明,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身的结构和知识体系框架,而军事理论也自然有与它自己相适应并且不断更新变化的理论体系,用于指导军事理论的研究、教学工作并且为军事实践服务。

军事理论体系,是指若干有关理论互相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是有关军队和战争的概念、范畴、原理、原则等的体系。科学的军事理论是军事活动的本质及其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军事领域各个方面的理论,按性质和作用进行分类,并以此构成相互关联的理论体系,是军事学学科理论建设的基本任务。

2.进行军事理论授课的重要意义

一是能够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国防观。俗话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再优秀的人也需要适当引导和细心培养,才能成为栋梁之材。就像新生入学军训一样,开学第一课的军事化管理,可以起到正风肃纪的作用,让大学生养成严格要求自己的习惯。可以说,刚从高中题海战术中脱离出来的大学新生,在价值观和责任感方面有所欠缺,更需要教师通过军事理论课来对他们进行教育。一方面,教师可以为大学生讲授国防知识,帮助他们了解当前的国际形势;另一方面,教师在军事教育中要渗透爱国主义、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国防观。

二是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和科研方向。军事理论课教学涉及国防、军事科技、军事条令等方面的内容,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厚植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教师要让大学生了解军事斗争、部队与国防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启发他们的军事思维,培养他们军事方面的兴趣。高校要为大学生提供去军工企业、军事院校、军事科研院所等就业的机会,或者鼓励学生继续深造去研究军事类高精尖的科技领域。这样不但能够缓解当前各行各业严峻的就业形势,还能够为国防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三是为军队和国防建设提供后备人才。研究军事理论的目的,在于提高官兵素质、军队战斗力和增强国防实力,为赢得军事斗争胜利服务。因此,军事理论必然要与军队、国防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的现实需求紧密结合,否则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但是综合国力的提升还需要更多的人才去建设军队,投身伟大的国防事业。而除了现役和预备役的军人,大学生就是加强国防建设的中坚力量和后备人才。当前,武器装备的维修、军事设施的建设、军事任务的执行都需要地方人员协同进行。因此,军队需要一大批为国防建设积极投身奉献的地方人员。好的军事理论教育可以启发大学生的从军信念,将国家的兴旺发达融入到自己的人生理想中,使自己成为以建设祖国、巩固国防为己任的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创新军事理论教学的方法与手段

1.变更授课主体,拓展教学内容

目前,高校的军事理论课程大多由固定的教师或者大学辅导员进行授课,基本上是对照资料讲完后下发相应题库,再进行考试。这种模式会使大学生提不起兴趣,不会去主动进行学习。要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高校从授课源头上入手,聘请省军区、周边部队的现役军人或退伍军人等来本校进行理论授课,并讲授自己军旅生涯的切身经历,以吸引大学生的注意,提高他们的听课兴趣。在授课的内容方面,授课人应适度进行深入拓展,不要局限于基本常识,也可以穿插渗透一些无保密要求的军事战争情况、军兵种分类和军队常见的武器装备操作使用等知识。在军事理论课教学中,授课人可以将社会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军事新技术、大阅兵中展示过的新武器的性能型号以及国防部相关的军事新闻动态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并将国内外最新的军事动态讲授给大学生,对大学生的思想进行正确的引领,培养一批“军迷”,从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的热情。

2.开展互动研讨,提高政治站位

在军事理论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师要积极革新军事理论课教学方式,充分将军事理论课教学与思想政治教学相结合。在以往的授课方式中,通常是教师单向输出教学内容,大学生理解和学习效果差。因此,教师应改变上课形式,采用互动的方式营造课堂气氛,积极开展“战例研讨小讲堂”活动,课前由教师进行活动编组,提前布置战例研讨内容,一组一个小课题,由大学生收集资料并授课,然后大家集体讨论。教师在战例研讨中穿插军事理论的相关知识,既可以活跃大学生的思维,也能让大学生真正感觉到军事理论在实际战争中的巨大作用。教师还要提高政治站位,让大学生从“听课者”转变为战例研讨的指挥者和策划者,让大学生充当“指战员”的角色。这样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军事指挥才能,还可以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军事力量对于国防建设的重要性,将“强国”与“强军”结合起来,实现思想上的转变,进而掌握更多的军事理论。

3.开辟多种渠道,延续军事理论教学

军事理论课在高校一般只有2个学分,也就是一个学期的课时,授课并考试完毕后该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就算完成。这样的传统结课方式,会使军事理论教育起到的效果非常有限。軍事理论不仅仅是一门理论课程,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非常关键的内容,为了将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一直贯彻下去,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延续军事理论教学。比如,每学年定期开展一次军事类专题讲座,实现军事理论教学的常态化;集中组织有兴趣的大学生以夏令营的方式去部队、军工企业参观学习等。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但自制能力差,思想容易开“小差”,对于当前的一些军事热门话题、信息化战争战例,以及热播影视作品所反映出的救援行动、信息化作战平台、综合电子信息系统、信息化杀伤武器、军事高技术等学习兴趣浓厚,但对于理论性知识却缺乏深入的学习。因此,教师在进行军事理论教学时,要运用现代化技术,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让大学生乐学、善学,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军事理论课的课堂内容完成后并不是结束,大学生应运用新的方式继续学习。结业考试也不是衡量学习情况的唯一途径,教师要让大学生明白这门课不是以成绩来评定好坏的,而是其内心是否有了正确的价值取向,是否明白自己将来要走的道路。

三、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使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成为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而国防教育的主体和对象正是这些年富力强、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大学生。在这种形势下,高校要对军事理论课进行创新,通过让大学生学习军事理论课中的国防教育内容,让他们清醒地认识到:面对我国目前的严峻形势,应该时刻保持警惕,始终保持学习的劲头,随时听从祖国的召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诸葛健.论军事理论课程建设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J].国际公关,2019(12).

[2]白国仁.论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的深化创新[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2).

[3]吴承波,李先兵,傅佩贞.高职院校军事理论课教学初探[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12(03).

作者:聂恒辉

第五篇:军事理论教学中增强爱国情感的相关分析

[摘 要] 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需要始终坚持的教育主题,在高校军事理论教学实践中加强对爱国主义的教育,能促进大学生爱国情感的激发和爱国责任感的进一步增强,对强化人才综合素质产生相应的积极影响。特别是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学校而言,学生容易受到思想的侵蚀,因此在军事理论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爱国情感的培养,全面突出人才培养工作的综合效果,为人才的未来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

[关 键 词] 军事理论教学;爱国教育;爱国情感

[

爱国是中华传统美德之一,发挥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作用对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中外合作办学学校对学生实施有效教育和培养的过程中,应该认识到引入的合作办学方既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同时也要面临国外多元文化思想对大学生群体的冲击和影响。按照中外合作办学学校人才培养的特色,以军事理论教学为载体,对爱国情感教育进行强化,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创新化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撑。

一、在军事理论教学中增强爱国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对高校大学生培养工作而言,爱国情感的激发和爱国责任感的形成需要长时间不断积累和培养,只有循序渐进地对学生实施正确的引导,长时间坚持教育学生和培养学生,才能全面系统地突出教学科学性和有效性,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得到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具有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爱国情感在不断的发展实践中也积累了丰富的情感内涵,在新时期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思想指引作用,能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同时,爱国情感的激发能促使学生增强民族认同感,对全面提升我国民族凝聚力有积极影响。因此新时期在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要正确认识高校大学生培养工作中渗透爱国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并从多个角度制订渗透爱国情感教育的措施,力求能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提供良好支持。此外,针对中外合作办学而言,受到国外多元化教育思想的影响,学校大学生群体的个人主义思想、利己主义思想增强,集体主义思想弱化,部分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爱国主义情感弱化的情况,甚至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存在抵触心理,不仅严重限制大学生综合学习效能的提高,也会对大学生的未来发展造成制约。因此为了改善中外合作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情况,在学校开展军事理论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加强对爱国情感教育的重视,明确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进而发挥出军事理论教学的价值,实现对学生爱国情感的有效培养,为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二、在军事理论教学中培养学生爱国情感的方法

在军事理论教学中积极探索对学生爱国情感的培养,能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认识到自身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的责任,进而强化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历史使命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得到明顯提高,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践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下面结合军事理论教学情况,对有效培养学生爱国情感的方法进行研究和探索,增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一)CAI的设计和应用

当前,在组织开展军事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受到信息化教学和现代化教学理念的影响,教研人员已经积极探索了CAI课件的设计和应用,希望能够进一步增加军事理论教学的内容丰富性,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的教学指导,增强教学组织效果。从整体上加以解读,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环节对CAI的设计和应用能够促进教学系统的构建,且由于课件自身兼容性和实用性相对较强,能够在教学环节实现合理应用,因此可以辅助军事理论教学中对学生爱国情感的激发和培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爱国情感,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理想化的条件。在具体对CAI课件进行设计和应用的过程中,要注意选用具有感染力的图片内容,适当引入新时代背景下与军事理论和爱国情感相关的信息,进而在反映爱国主义思想主题的基础上实现对学生的良好感召和熏陶,震撼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切实突出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综合效果。

例如,在针对军事高技术方面“精确制导技术”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军事理论教师在对CAI课件进行设计和规划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引入官方公布的技术成果视频以及我国国庆阅兵的视频内容等,辅助学生加深对这方面技术内容的学习和了解,并在国庆阅兵场面的作用下实现对学生爱国情感的激发,使学生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我国军事技术研究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果,激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进而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说服力,使学生的爱国情感得到良好培养,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探索这方面的知识奠定坚实基础。

如此,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军事理论教学中,爱国情感教育教学效果也会明显增强,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二)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情感投入

教师爱国情感投入对学生爱国情感的形成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高校军事理论教师对相关内容进行教学指导的过程中,自然流露真实的情感,教育学生和感染学生,促进学生爱国情感的激发,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教师组织开展军事理论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对相关教育情感的投入,为学生良好爱国情感的形成和培育做出正确的指引。具体分析,军事理论教师在教学中情感投入,发现教师可以从以下角度发挥榜样作用,对学生的爱国情感加以培养。

1.在军事理论教学中融入崇高使命感。军事理论课的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军事理论方面的知识和内容,也要促进学生心灵的塑造,将学生培养成为新时期国家建设的接班人和中国梦的践行者。因此,在工作实践中,教师要认识到自身历史使命,并将使命感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开拓崇高的理想境界,以真实的情感对学生实施相应的教育和指导,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如在针对我国周边国际安全环境现状方面知识内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针对“情况复杂,战争危机依然存在”进行解析,就要适当融入崇高的使命感,让学生认识到复杂国际形势下教师和学生群体在建设国家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方面的重要历史使命,并与学生一起讨论作为教师、学生在建设国家方面所能够做出的贡献等,使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使命感得到充分激发,切实提高教学组织活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2.军事理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始终保持爱国热情。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师在教学组织活动中为了形成对学生的有效情感感染,促进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激发,就要在讲解相关知识和内容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爱国热情,实现对学生思想情感的正确引领,为学生群体学习军事理论内容、强化自身爱国情感提供不竭的动力支持。如在讲解日本军事情况基础上,教师要融入适当的爱国情感教育,并指导学生以史为鉴,正确认识中日关系,客观看待中日历史遗留问题,进而对中日军事情况进行深入探索,在有效渗透教学情感的基础上实现对爱国情感的激发,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三)组织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在高校军事理论教学中,要想实现对学生爱国情感的激发和强化,不能将教学内容停留在理论学习方面,还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教育教学组织活动实践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爱国情感加以激发,使学生在参与课外活动的过程中自身综合素质水平得到明显增强,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将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相关内容作为依托,设计相应的爱国情感教育课外活动,如成立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小组、世界先进武器探寻小组、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展历史研究小组以及中国现行战略方针学习小组等,在成立专业学习小组的基础上利用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参观学习,对本小组的研究成果进行验证,加深对军事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实现对学生爱国情感的激发。在此基础上,也可以组织开展报告会,让学生对本小组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报告,使学生对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形成更加明确系统的认识,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如此才能真正发挥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学生的课外活动学习效果也会逐步增强,对学生全面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对中外合作办学学校军事理论教学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加强对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视,积极探索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的措施,能全面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良好的培养,为学生爱国情感的形成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新时代背景下,针对中外合作办学学校特色,要从爱国主义情感教育角度對军事理论教学内容进行挖掘,革新教学方法,突出教学特色,辅助人才培养工作逐步实现优化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建宏.基于军事理论课程的高校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研究[J].山西青年,2018(13):56.

[2]王伦,柳炳祥,汪国昌,等.高校军事理论课程对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作用[J].法制博览,2015(32):293-294.

[3]马淑君.浅析军事理论学习对大学生爱国热情的培养[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70-72.

[4]付强.强化军事理论课育人功能实现立德树人使命[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3):127-129.

[5]沈莉萍,张伟东.大学生德育路径研究:基于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的视角[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39-41.

[6]文彦波.军事理论课的德育功能及其实现途径探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7(9):819.

[7]陈石军.军事理论课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科教导刊,2016(9):68-69.

编辑 武生智

作者:林成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下一篇:景观园林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