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设计的通信工程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嵌入式高精度高速数据采集模块,利用高速多路模拟开关选择8路模拟信号输入,实现程序控制采集任意1路或者轮流采集1~8路信号。论文介绍了系统设计的总体方案及详细的软硬件设计。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系统设计的通信工程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系统设计的通信工程论文 篇1:

“嵌入式系统设计”系列课程实践教学研究

摘要:本文针对“嵌入式系统设计”的教学实践,将“嵌入式系统设计”系列课程实践教学分为三个层面,对课程内容、实践教学方案和实践教学环节等进行探索,确保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自主学习与自主创新的工程实践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关键词:嵌入式系统设计;实践教学;创新

嵌入式系统是相对于通用计算机系统提出的“嵌入式计算机系统”,它是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半导体技术、电子技术与各个行业的具体应用相结合后的产物,是一个技术密集、高度分散、不断创新的知识集成系统,被广泛应用于通信设备、信息家电、工业控制和交通等方面。作为“嵌入式系统设计”的教学应是以应用为中心,结合实践与应用的一系列课程教学,它是本科生在四年学习中进行创新性实践的有力保证。“嵌入式系统设计”需要设计者具有较强的综合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是对设计者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考查。因此,在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理工科院校的实践教学中应特别重视学生嵌入式系统设计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职业技能与就业能力。在此结合地方高校通信工程专业的特点对学生“嵌入式系统设计”能力培养的相关课程内容、实践教学方案和实践教学环节等进行探索,探讨地方高校理工科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性人才。

1嵌入式系统设计实践教学层面

嵌入式系统设计是复合型的新兴技术[1][2]。基于嵌入式系统设计的课程既与计算机、电子、通信、自动控制技术相关的专业课程有关,又与具体的应用背景有关。理工科各专业需结合专业特点和嵌入式系统在专业中的应用进行嵌入式系统设计的研究与教学,根据专业特色开设先进的、具有深入内容的嵌入式系统设计课程,使学生具备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在进行嵌入式系统设计人才培养时必须重点把握实践和创新这两个方面,注意科学对技术所起的基础支持作用,要从嵌入式系统设计动态发展出发,开设具有嵌入式系统设计体系的课程,开设有关含有信息论、系统理论及控制理论等基本内容交叉融合的课程,拓宽学生在专业学习中视野与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这样才能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根据嵌入式系统设计的实践可以按照图1所示三个层面进行相关课程的配置。

层面一是培养学生具备能够针对某个具体嵌入式系统软、硬件平台进行二次开发的能力。要求学生掌握应用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技能,属于嵌入式系统教学的最低层。集中在微处理器(如MCS51系列、TMS320系列、ARM系列)的体系结构及其语言、外围接口的工作原理;嵌入式应用系统开发工具、开发语言、交叉编译环境和调试工具的使用。在此

方面以单片机芯片及其开发应用、DSP芯片及其开发应用和ARM微处理器及其开发应用展开教学,并在实践环节对学生动手制作自已所期望的单片机、DSP和ARM的应用系统进行作品展示,并将作品作为成绩考核的依据。

层面二是培养学生具备能够进行嵌入式系统平台设计与开发的能力。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硬件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技能,还应该掌握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技能。促使学生掌握嵌入式系统体系结构后,掌握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原理及其在特定硬件平台上的移植。使学生具备特定硬件平台下的嵌入式系统裁剪、移植,板载资源的初始化与驱动及外设驱动程序的设计和嵌入式数据库系统开发技能,注重嵌入式系统图形界面和网络通信的设计与开发。在层面一的基础上进行嵌入式操作系统及应用软件开发的教学,并在实践环节对学生动手制作自已所期望的具有图形界面操作、外设驱动和数据信息管理等功能的单片机、DSP和ARM应用系统进行作品展示,并将作品作为成绩考核的依据。

层面三是培养学生具备能够进行基于SOPC嵌入式系统IP内核设计和开发的能力。要求学生在掌握前两层面的基础上,让学生能够进行基于FPGA的SOC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训练,并结合嵌入式系统的发展进行有关计算机体系结构等理论研究。促使学生结合EDA设计、嵌入式系统优化、计算机体系结构理论、微电子等学科知识,将微处理器等以IP内核的方式植入FPGA中,利用FPGA的可编程逻辑资源,按照系统功能需求来添加接口功能模块,既能实现目标系统功能,又能降低系统的成本和功耗。这样就使得FPGA灵活的硬件设计与处理器的强大软件功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高效地实现SOPC嵌入式系统。实践环节以学生参加嵌入式系统设计竞赛、科研创新、发明制作等实践进行作品展示,并将作品作为创新学分修读的依据。

2嵌入式系统设计实践教学方案

(1) 学生实践能力设计

“嵌入式系统设计”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包括嵌入式系统硬件与软件的设计,在以电路与系统集成、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及计算机辅助设计与仿真为工程设计基础教学的同时,加强学生在工程设计能力方面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电路设计和软件开发能力。因而,通信工程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可在基于现代电子技术进行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检测、控制和现代通信网工程应用的同时,以信息与通信工程技术为主线,融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技术于一体,构建通信与信息系统和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方向,使学生实践能力结构如图2所示。

(2) 实践教学方案

在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课程相结合,加强实践与设计课程,设置完善的实践课程体系,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开展工程设计。低年级课程要特别强调基础理论的学习,基本技能的训练;高年级逐步加强技术性,实用性课程,关注信息工业发展的需要。可结合本校学术研究、参与企事业科研及就业市场的方向,分设若干个课程组及专题设计,有利于学生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并缩小大学教育与企业要求之间的期望差距。其实践教学具体实施可参考图3进行。

第一学期培养学生认识、发现、探索实践的主动创新思维模式。如通过军事理论的学习,注重介绍通信技术在现代军事中的应用;通过工程制图的学习,以电子CAD为导引学习AutoCAD、Protel等绘图软件的应用;通过认识实习,下企业进行现代通信方式及通信器械的认识学习。

第二学期培养学生工程创新中结构设计及可视化界面编写能力。如在以国家级计算机等级考核展开教学的同时,注重学生计算机语言编程基础能力的培养,注重VB、VC、VF、Delphi、Java等编程的导向学习。

第三学期培养学生可视化界面及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设计能力,进行有线与无线通信中电子测量仪器设备的使用。

第四学期培养学生基于单片机与EDA的嵌入式系统设计开发能力。在加强电子工艺实践的同时,以数字系统与逻辑设计教学为基础,加强硬件描述语言与电子技术系统级的融合,基本实现计算机软件到硬件的实践创新技能。

第五学期培养学生基于DSP的嵌入式系统设计开发能力,加强生产实践实习。在各专业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以计算机硬件与计算机软件设计来体现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下通信与信息系统和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方向共性的实践操作创新设计。

第六学期培养学生基于ARM的嵌入式系统设计开发能力。以通信与信息系统和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方向构建专业综合课程设计。

第七学期培养学生基于SOPC的嵌入式系统设计开发能力。在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方向以现代通信网络系统为导向,构建有线通信与无线通信的通信系统课程设计。在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方向以语音、图像等多媒体信号与信息为导向,构建语音与图像信号与信息工程应用的通信系统课程设计。

第八学期培养学生综合的嵌入式系统设计开发能力。通过专题进行企事业单位上岗实践,加强毕业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毕业后就能上岗打下基础。

在以上各环节中除了完成课程实践教学外,还要求学生在课外必须参与科技实践及各项竞赛活动或提供自已的创意作品以取得一定的创新学分。因此在“嵌入式系统设计”实践教学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中,要综合考虑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课外科技实践活动等实践环节,统筹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能从课内到课外,充分发挥课外科技活动提高自身工程素质。

3嵌入式系统设计实践教学支持

以嵌入式系统设计为指引,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效合理的整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结合工程实践进行分解,变成可供实际推广操作的学习任务,辅以必要的教育技术支持手段(开发教材、课件、培训计划、教学设计、实验设计、必要的评估手段)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在实际工程环境中掌握和内化工程的理念。

(1) 开放实验室

在以“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 的基础上,为了使学生在高等教育中获取更多的实用知识和创新技能,开辟与课程配套的网上资源系统,鼓励学生遇到问题后上网查找资料,采用基于Web的开放实践教学管理系统[3]。对实验室教学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建立开放式实践教学平台和开放式实践教学管理体系,通过Web页完成学生开放实验的各个环节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使学生由实验申请到实验结束完全网络化管理,有利于实验设备的充分利用,也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设计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实验室开放的对象为所有在校学生,主要以设计性、综合性及研究创新性的实验项目开放为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在实验室内部的各实验分室可根据自身特点和教学实际需要,采取定时开放与网上预约开放两种不同的模式向学生开放。

所谓定时开放是根据教学安排,在指定时间内向学生全面开放。理论课教师和实践课教师根据实验室仪器设备情况,结合课程内容,确定教学计划以外的自选实践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对实践项目进行创新设计组合成综合型、设计型实践课题,在课外独立完成自己的课题方案设计并经指导教师审核通过,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必须独立完成实践并撰写上传实验报告。

所谓网上预约开放是学生提前申请拟做实践项目和所需仪器设备及元器件,由实验室根据学生人数、实践内容和网上预约时间安排实践设备、器材和指导教师。学生根据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的条件自行拟定科技活动课题并提供方案,在网上预约相应的实验室与指导教师,开展创新发明、科技制作、论文撰写等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学生都必须进行独立的思考,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综合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在实践设备和操作环节上不受任何限制的情况下自行分析、设计和调试实践系统,最终得出实践结果并撰写上传实践报告或论文。

(2) 实践教学组织

联系专业提供工程设计课题,结合前面所讲的教学层面与科研、科技竞赛工作开展学生设计性实践项目,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如将行走机器人的制作分解为语音识别、图像识别、高精密电机进给控制等实践项目。强化实践过程,选派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参与指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通过提供的对比示例来启发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实验方法与实验措施上实现多元化,使学生在不断改进、反复锻炼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过程中真正做到举一反三。

学生须进行嵌入式系统的软硬件设计,为了使实践内容和教学内容联系得更紧密,可结合前面所讲的教学层面要求学生设计实践核心板与扩展板。核心板提供相对应微处理器的最小系统,包括了处理器、RAM、ROM、寄存器接口等;扩展板提供电源、LCD显示、串口、USB、以太网口等模块。

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单片机技术、DSP技术、EDA技术、嵌入式系统、可视化程序设计等技术课程的考核成绩全部采用实践环节,实验占总成绩的40%,课程设计(要求有硬件和软件制作)占总成绩的40%,创意制作占总成绩的20%。学生在完成实验基础上,完成选定题目的课程设计,实验与课程设计题目每年不断更新,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掌握的程度选择不同难度的题目,分值依据题目难易程度而定。

这样将“嵌入式系统设计”系列课程实践教学融合到地方理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通过加强开放实验与科技制作及科技竞赛等创新学分的管理,改革相关课程考核方式,综合考虑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的关系,统筹实践教学体系,提供丰富的工程设计课题,加强学生对“嵌入式系统设计”的工程训练,促进大学教育的创新性人才培养。

参 考 文 献

[1] 沈连丰,宋铁成,叶芝慧等. 嵌入式系统及其开发应用[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 沈文斌. 嵌入式硬件系统设计与开发实例详解[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8.

[3] 伍宗富,陈日新,王建君. 基于Web的开放实验教学管理系统[J]. 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7,(2):78-80.

作者:伍宗富 李 敏 李晓峰 杨如曙 陈日新 王建君 王南兰

系统设计的通信工程论文 篇2:

基于嵌入式的高速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

【摘要】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嵌入式高精度高速数据采集模块,利用高速多路模拟开关选择8路模拟信号输入,实现程序控制采集任意1路或者轮流采集1~8路信号。论文介绍了系统设计的总体方案及详细的软硬件设计。

【关键词】高精度;数据采集;USB总线

1.引言

数据采集在现代工业生产及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日益突出,并且对实时高速数据采集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在信号测量、图像处理、音频信号处理等一些高速、高精度的测量中,都需要进行高速数据采集。基于计算机和嵌入式的分布式数据采集系统架构以其开发成本低、开放性、运算能力、通讯能力强、易于使用,逐渐成为设计应用的主流[1],而目前在微机系统中,外设与CPU的连接存在接口标准各自独立、互不兼容、无法共享的问题,并且安装、配置亦很麻烦,而通用串行总线(USB)的优良特性对此提供了极佳的解决方案[1]。

2.系统硬件设计

如图1,系统的工作方式为,模拟信号输入部分实现采样多路信号的选择,同时对输入的模拟信号进行调理后送入A/D采样,而利用FPGA作为逻辑控制器实现系统内器件逻辑控制信号的产生,并且控制A/D的采样频率。在FPGA内部配置双口RAM实现数据缓冲。嵌入式处理器负责读取数据,并通过USB总线传输到计算机,嵌入式处理器还负责整个系统的协调工作[2]。

2.1 模拟输入和调理电路

信号输入通道为多通道输入,系统可以采用ADG608高速多路模拟开关组成,由1条片选线和3条地址线实现从8路单端信号中选择其中一路,送入后级电路处理。同时,在高速数据采集系统中,由于现场输入信号大小范围广,因而需要将信号放大或者衰减,满足A/D转换器模拟输入要求(0~5V),并尽可能的使A/D转换后有效位数大。AD8551是一款低漂移,单电源的轨对轨输入/输出运算放大器,可由+2.7~+5V的单电源驱动。它具有极低的失调、漂移和偏置电流[3]。

信号调理电路如图2,AIN为模拟输入信号,AO信号输出。第一级放大倍数N1=1+R2/R1,第二级放大倍数N2=1+R3/R4,总的放大倍数N=N1×N2,通过R1、R2、R3和R4的不同取值,可实现不同倍数放大或衰减。

滤波部分包括信号滤波和电源滤波,主要是减少噪声的干扰。电容C3和C4为电源去耦电容,对电源进行滤波。信号滤波共有4级,滤波器均采用RC滤波器。其中R6和C6组成第一级信号滤波;R2和C1组成第二级信号滤波;R5和C5组成第三级信号滤波;R4和C2组成第四级信号滤波。RC滤波器的计算方法:f=1/(2πRC)。其中f为截止频率,也就是说大于f的频率的信号通过RC滤波器以后都会有较大的衰减抑制。

2.2 嵌入式处理器

本系统选用ATMEL公司的AT91RM9200。AT91RM9200是完全围绕ARM920T ARM Thumb处理器构建的ARM系统,AT91RM9200集成了许多标准接口,其中包括USB2.0(全速)的主机和设备端口,USB2.0全速(12Mb/s)主机端口含片上收发器(208引脚PQFP封装中仅为一个)和集成的FIFO及专用的DMA通道;USB2.0全速(12Mb/s)器件端口含片上收发器,2K字节可配置的集成FIFO。

3.软件设计

3.1 主程序设计

如图3所示,主程序首先完成硬件初始化,初始化内容包括初始化嵌入式处理器的I/O口状态、中断寄存器以及定时器/计数器的寄存器等等。然后进入一个循环体,在此循环中通过检测USB接口中的电源端)输入到嵌入式处理器I/O口上的电平高低来判断USB设备是否插入到主机设备中,如果USB设备插入到主机设备中,USB接口中的电源端输入到嵌入式处理器I/O口电平为高,程序进入到USB设备端点枚举过程,完成USB设备枚举后,进入采样服务程序,等待上位PC机的命令,设置采样状态,开始数据采集。主程序将AD转换采样后得到的数据写到USB端点缓冲区中,等待上位PC机发送命令读取USB端点缓冲区中的数据;如果主程序已经工作在USB设备插入到主机设备中的状态下,而将USB设备从主机设备中拨出,主程序会跳到本循环体的入口处检测电平的高低;如果嵌入式处理器I/O口上的电平保持为低,主程序将停留在这个循环体中,等待USB设备插入到主机设备中,嵌入式处理器I/O电平发生变化后进入数据采集和传输工作状态。

3.2 USB固件程序的设计

固件程序包含在主程序中,如图4所示,作为主程序的一个子程序,USB设备在正常使用之前,必须由主机完成USB设备的配置。主机一般会从USB设备获取配置信息后再确定此设备有哪些功能。作为配置操作的一部分,主机会设置设备的配置值,如果必要的话会选择合适的接口备选设备。在发出连接USB命令后,主机先读取设备描述符,然后发出设置USB地址SETUP包,设置USB地址后,进行主机客户驱动与设备初始化,其余端点依此类推。

4.结论

本文设计采用USB总线传输数据,USB总线具有USB总线传输具有速度快、支持热插拔和即插即用、使用灵活和易于扩展,能够采用USB总线供电方式,无需外部电源,更好的适用于室外场合的数据采集。该系统能够外置于计算机,避免了传统内置式集卡需要插入计算机内部插槽才能采集数据,能与便携式计算机配合使用,提高系统的便携性。

参考文献

[1]周俊蓉.高速数据采集系统[J].通信与信息技术, 2004, 10:32—35.

[2]马凯,刘要文.高速数据采集卡的设计[J].计算机工程.2004,24(30):180—182.

[3]何朝阳,石菡贞.高速高精度实时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国外电子测量技术,2005,6(12):30—33.

作者简介:欧阳娣(1982—),女,湖南长沙人,大学本科,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助理实验师,研究方向:电子通信工程。

作者:欧阳娣

系统设计的通信工程论文 篇3:

研究生教育中的电子系统设计课程改革

摘 要: 本文提出了如何在研究生教育中加强电子系统设计类课程的顶层设计,优化内容,实施分层,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并重的研究生电子系统,设计课程的改革目标,具体分析研究生教育在电子系统设计课程建构中的缺陷,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电子系统设计理论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形成多学科的知识结构及综合型实验教学平台和实践教学体系,旨在提高研究生创新及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 电子系统设计课程 研究生教育 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一、研究生层次的电子系统设计教学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大多高等院校的研究生层次的电子系统教学存在教学内容滞后时代发展、学科单一等问题。知识体系学科单一是导致学生知识面窄、创新思维受限的主要原因。

研究生教学与本科教学一样都存在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多门理论和实践课程相互独立、课程内容重复或脱节的现象,造成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研究生电子技术操作和设计能力较差。

因此,如何改进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的热情,把设计和加工、制作、自主创新结合起来,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程体系中确定下来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构建层次化、教学与实践并重的课程体系

本校的研究生从理论实践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安排、实验基地建设等方面入手完善电子系统设计课程体系。

1.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建设遵循“顶层设计,分层实施,基础扎实,综合创新”的原则,将课程体系划分为五个层次:工程感知层、理论基础层、技能训练层、综合应用层和创新研究层,以机器人技术为载体,建立机电、控制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知识体系。多学科交叉的电子技术教学体系从感知训练的工业技术、制造过程认识开始,在理论课程中增加部分其他学科基础知识,在实践应用中主要通过综合训练和创新研究层次锻炼学生的理论与工程实践综合应用的能力。

各专业方向的不同,课程教学内容侧重点也不同。对于电路、通信、信号类专业,侧重信号运算、处理、变换等电路分析、计算与设计;对于控制等专业来说,侧重对电路组成、控制的分析与设计,注意学科交叉,注意技术性、综合性与探索性之间的关系,知识结构合理,理论和实际紧密联系。

2.实践性教学模式改革。

实验教学模式注重形成多学科的知识结构,尤其利用学校优势学科将机器人创新设计,机电控制系统引入教学环节,建设电子信息类多专业综合型实验教学平台和实践教学体系。实验教学模式将被动式、建制班式的实验模式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式、开放式的实验管理模式,采用具有不同特色、不同教学要求和较大发展空间的实践性教学模式,创造EDA/SOPC联合实验室、DSP技术联合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实验室和电子加工实训基地等实训环境,为电子系统设计课程提供最重要的创新性实践教学支撑中心。

3.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加强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在第二课堂,通过组织有关大赛和竞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专业自主学习和训练。在第三课堂,与多个科研院所及企事业单位联合共建多个校外创新实践教学基地,引导学生将工程中的问题带回学校,有针对性地学习和研究。聘请企业科技人员作为课程兼职教师和实验教师,使学生广泛进入社会,了解生产过程,体验工程氛围,树立工程意识。

4.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改革。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课题组采取“一仿二改三放”三阶段的设计思想进行实践教学设计。“一仿”是指在实践教学的初期,通过精选新器件的几个典型应用,让学生掌握新的设计方法,练习新的开发手段,熟悉新器件;“二改”是提出一些新的设计任务要求,激发学生学习和设计热情,通过对电路改造,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型设计;“三放”是指放开内容,让学生自主选题,利用新器件,进行电子系统设计,得到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全面训练和培养。

以FPGA的可编程集成电路构建多学科综合设计平台,通过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综合训练,将信息类各专业的电子类课程中,包括控制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信息与信号处理引入基于FPGA的现代数字系统设计教学内容,进行综合多学科的复杂系统电路的定量分析、模拟与仿真、系统集成的训练,使学生掌握现代数字电路系统仿真分析与ASIC设计手段,吸取新的设计思想,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架起一座有机联系的桥梁,目的在于使学生理解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明确自己将来从事的专业方向,为后续的毕业设计做好准备。该课程的开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实现了学生在校培养和市场需求有机接轨,学生反应热烈,普遍感到学以致用,受益匪浅。

三、结语

针对目前研究生电子技术设计课程理论和实践脱节、创新能力缺乏等不足,对研究生电子系统设计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以构建电子技术基础能力训练为主链,通过整合和优化课程,强化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突出课程的链状性、延展性、灵活性、模块化的特点,并且把设计和加工、制作、自主创新结合起来,建立一个全面完整的研究生电子系统设计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通过以问题驱动教学内容学习,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以产学研结合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搭建学生与产业界交流的平台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应用、创新能力,达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谭泽富,谢小维.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3T”培养模式的探索,教育探索,2008,16(6):41-42.

[2]熊琦,周少华,李锐敏.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29(10):48-50.

资助项目:校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资助(编号:12jpk003)

作者:刘桂华 龙惠民

上一篇:环保上半年工作总结(3篇集合)下一篇:行政复议后行政诉讼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