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留守儿童论文

2022-04-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农村学校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产物,这些儿童常年缺乏父母关爱与呵护,在心理层面可能存在一些潜在问题。对农村学校留守儿童进行行之有效的健康心理养成教育是当务之急。本文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为切入点,探索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健康心理养成教育的路径,意在起到抛砖引玉之用。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学校留守儿童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学校留守儿童论文 篇1:

城区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情感教育实施策略研究

摘 要:伴随城镇化建设加快的步伐,城区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问题已日益呈现出来。留守儿童的情感教育存在一定问题,这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影响较大。因此,关注城区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的情感教育成为城区寄宿制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应该高度重视起来并付诸实施有效的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策略,以利于城区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关键词:城区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情感教育;实施策略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34.093

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步伐日趋加快,不少城区的青壮年农民已经融入城市之中,成为城市建设的一分子。为此,在城区学校就随之而产生了相当数额的未成年人群体——留守儿童。身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非常清楚,每一位接受学校教育的儿童都是我们国家未来的希望,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儿童身上所呈现出来的整体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对于这些留守儿童所展现出来的情感教育的严重不均衡问题,我们教师应该热切关注留守儿童,帮助留守儿童体验到所缺失的亲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念及价值观念,在学习、生活安全及健康诸方面去关心体贴和爱护留守儿童,使他们能够找回原本就属于自己的最为基本的心理归属及心理依戀,获得较为积极真实的情感体验,让这些城区寄宿制学校的留守儿童心理及自身行为上的偏差得到最为有效的矫正,使他们能够与其他学生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下面,笔者结合城区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究城区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情感教育有效实施策略,以利于留守儿童全面健康发展。

一、城区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学习成绩不理想

一方面,在这些留守儿童当中,不少学生的家长对孩子没有较高的期望,从自己内心就没有高度重视孩子学习的想法,对孩子的教育几乎是听之任之。在这些孩子父母的头脑之中,就存在这样一种错误的理念,他们认为只要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安安全全、平安生活就可以,只要孩子不给自己惹出祸端来就万事大吉。对孩子的学习,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就是自己的孩子上完中学,拿到中学毕业证就可以了。待孩子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就不去学习了,步入打工的行列之中,至于孩子这九年来学习究竟怎样根本无暇顾及,使这些留守儿童的内心自然会生成一种来学校是混日子的扭曲心态,课堂上常常是呈现出无精打采的状态来,对于学习完完全全一副事不关己的姿态。另一方面,这些城区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的父母远离孩子去城镇打工,这些留守儿童脱离了家长在身边的照管,照管孩子的重任就都落在了孩子祖辈的身上。祖辈们对孩子大多都是溺爱,对隔代人几乎都是有求必应。且很多祖辈文化水平有限,对孩子的教育根本无法插手。更有甚者,有的祖辈让孩子为所欲为,不加约束,使孩子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等不良习惯。

(二)性格上存在缺陷

情感上缺少父母的关爱与沟通是留守儿童造成性格缺陷的主要原因,这是因为缺少父母的关爱与沟通,会在留守儿童的内心产生一定的心理障碍。城区寄宿制学校的留守儿童,他们较长时间地与父母分离,使得他们在平时生活当中得不到来自爸爸妈妈的疼爱,在他们遭遇困难的时候也没有来自爸爸妈妈情感上的大力支持,而且他们在生活或是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及差错也得不到及时指导和纠正,长此下去,留守儿童的内心会出现一些的心理问题。他们在与人处事之时,无法辨别好坏是非,无法正确看待问题,特别容易被社会上的不利因素所侵蚀,极易养成一些不良的行为和习惯,如逃课,打架斗殴,抽烟喝酒,满嘴脏话,与教师顶嘴,不服管教等等。

(三)沟通有障碍

不少留守儿童的父母文化知识水平较低,教育观念传统,教育手段粗暴,不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不耐心倾听孩子的话语,因此在与孩子进行沟通的时候障碍重重,与子女之间形成了代沟,使得孩子得不到来自父母方面的良好教育。对于家庭特殊的留守儿童,比如父母离异,更是有沟通障碍,会对留守儿童造成极大的影响,需要我们教师高度重视起来。对于父母离异的留守儿童,他们感觉到自己缺少了父爱或者是母爱,不知如何与家中的所剩一方相处,导致双方之间经常产生矛盾,从而使得孩子毫无心思去上课,即使在课堂上,孩子的思想也经常开小差,会造成学习成绩下滑的不良后果。长此下去,这些留守儿童就会养成厌学的不良习惯。

(四)有失学辍学情况

对于城区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的调查表明,留守儿童的失学和辍学现象较为严重,特别是当这些孩子进入初中二年级时,失学和辍学的情况更为严重。在留守儿童刚从小学升入初中时,他们的头脑中还有一丝的新鲜之感,可是到了八年级或是九年级时这种新鲜之感就荡然无存了,再加上八、九年级的学习任务逐渐增大,就会导致留守儿童从心理上产生出厌学,最后促成了辍学现象的发生。再者,部分留守儿童在外打工的父母,他们的头脑中有读书无用的错误思想,从而会放松对自己孩子学习上的要求,任其发展下去,并会使这样的想法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导致他们产生厌学思想。还有一些留守儿童的家长思想消极,没有积极向上的行为,并对孩子的事情不闻不问,不负责任,这会给留守儿童的思想造成消极影响,容易形成沉重的情绪包袱,使他们内心担负着较为沉重的精神压力,对他们正常的文化知识学习和健康成长造成极大的障碍,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城区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情感教育实施策略

(一)转变教师教育理念,关注留守儿童的情感教育

之所以称之为留守儿童,是因为学生与自己的家长不能长时间地生活在一起,因此,教师是留守儿童情感教育实施的重要角色,转变教师教育理念,是城区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情感教育有效实施的前提保障。

首先,我们教师必须要从自身洞悉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的深刻含义,了解注重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的历史意义。要懂得,我们城区寄宿制学校关注留守儿童的情感教育问题,并不是在为留守儿童的家庭解决孩子的问题,这是我们学校乃至社会各界需要全心倾注爱心的大事,是关爱我们祖国未来建设者的成长大事。尤其是对留守儿童直接实施教育的工作者更应该肩负起关注留守儿童的历史重任,担起留守儿童进行情感教育的责任来。

其次,我们对留守儿童实施情感教育的教师,必须要将自己的教育理念进行更新和转变,以适应留守儿童情感教育之需求,正确面对留守儿童的情感教育问题,充分把握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的发展性及烦琐性,恰当地遵照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的准则,关注留守儿童的情感教育。

(二)积极为留守儿童创设情感教育的良好氛围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我们人类情感是必须处在一定情境氛围中而产生的。因此,我们教师应该积极为留守儿童创设情感教育的良好氛围,有效利用各种有利时机,使学生能够在教师创设的良好氛围中受到深刻的影响,受到教育的启迪与熏陶。

首先,对留守儿童实施情感教育的教师及学校必须关注留守儿童的情感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要呈现文明向上、团结友爱、健康活泼的主题,使留守儿童产生一种对学校眷恋与向往。

其次,我们施教教师要时刻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氛围及学习氛围的创建情况,要用心规划和设计,创设利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及发展的教育情境氛围,有效激励留守儿童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劳动、奋发向上。这是因为,只有留守儿童身处于有效且宽容的情感教育氛围中,他的情感教育才能真正有效。

(三)依据留守儿童情感教育发展的规律实施情感教育

留守儿童的年龄有大有小,他们的情感需要必然与他们的年龄存在一定的关系。当留守儿童的年龄越小时,他们的情感需要更为强烈,这其间最为主要的还是渴望来自留守儿童父母方面的情感需要。留守儿童每当出现问题之时,诸多的因素还是与缺乏父母的情感支持有关,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施教教师在对留守儿童进行情感教育的时候,必须要坚持以情来育人的教育理念,以情感来感化留守儿童,让学生能够从教师这里获取到犹如父母之爱的情感。只有这样,我们教师才能够真正意义上打开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的那扇门。

(四)有效利用各学科课程对留守儿童实施情感教育

学生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关注留守儿童也应关心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要知道,留守儿童的学习活动才是他们情感发展的重要渠道。也就是说,留守儿童的情感体验是与他们所参与的学习活动以及集体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由于对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因此,关于社会性情感的培养,我们可以通过各学科课程的教学来呈现。具体来说,我们任课教师必须充分利各科课程来对留守儿童实施情感教育。此外,我们教师应该针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亲情,专门为留守儿童开设情感教育课,让留守儿童通过各学科课程的学习而潜移默化地受到情感教育。

三、结语

总而言之,城区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的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性热切关注的问题,留守儿童情感的发展与培养直接关系到国家下一代建设者的健康成长问题。所以,留守儿童的情感教育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且重要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需要全员参与且艰巨的任务,只要我们付诸爱心和行动,留守儿童的情感教育之花必将灿烂绽放。

参考文献:

[1]安德虎,赵淑琴,张世礼.农村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策略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34).

[2]黄文群,李玲.农村留守儿童亲情缺失问题研究——基于江西省的调查[J].经济研究导刊,2018(20).

[3]郑媛.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研究[D].宁夏大学,2016.

[4]胡永妹.农村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的缺失与对策[J].新课程(小学),2014(2).

[5]段俊霞,许远理.论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0).

[6]周扬.农村留守儿童情感缺失問题研究——以延边地区留守儿童为例[D].长春理工大学,2013.

[7]程雪.农村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的调查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

[8]郭大勇.农村留守儿童情感教育实施策略[J].科教导刊,2009(27).

作者简介:李守栋(1976.2— ),男,汉族,甘肃民勤人,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科学教学。

作者:李守栋

学校留守儿童论文 篇2:

马斯洛理论与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健康心理养成教育研究

【摘 要】 农村学校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产物,这些儿童常年缺乏父母关爱与呵护,在心理层面可能存在一些潜在问题。对农村学校留守儿童进行行之有效的健康心理养成教育是当务之急。本文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为切入点,探索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健康心理养成教育的路径,意在起到抛砖引玉之用。

【关键词】 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健康心理;养成教育;马斯洛理论

作为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特殊产物,农村学校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农村劳动力纷纷转移到城市中,留下自己的孩子交给祖辈照顾,这样一来,农村学校的留守儿童越来越多,他们常年缺乏父母的呵护,因而变得抑郁、沉默。如今,农村学校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使留守儿童养成健康心理,可以为他们日后的幸福生活奠基。本文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为切入点,探索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健康心理养成教育的路径,意在起到抛砖引玉之用。

一、农村学校留守儿童的心理现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快速流动成了我国的重要特征之一。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国目前约有1.3亿流动人口,他们外出务工,留下大量未成年孩子留守在家中,这就形成了中国社会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村留守儿童。这些儿童缺乏亲情照顾,是名符其实的“有家的孤儿”。

众所周知,留守儿童正处于形成健全人格的关键期。但是他们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缺乏父母的呵护与关爱,久而久之,这些儿童就产生了一些心理问题,不利于他们形成健全人格。我国已有大量学者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过研究。王东宇、林宏通过研究认为,目前30%的农村留守儿童都有心理健康问题,包括敏感、易怒和孤独等;刘霞、赵景欣等人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存在自卑敏感、委屈难过等不良心理。由此可见,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亟需得到关注。

正所谓“嫩枝易弯也易直”。农村留守儿童年纪尚小,对他们进行健康心理养成教育是当务之急。所谓养成教育,就是通过对儿童进行日复一日地反复训练,使他们做到“习惯成自然”,形成健康的心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为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健康心理养成教育提供了有力的借鉴。

二、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健康心理养成教育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将精神分析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有机结合在一起,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他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比如对空气、水和食物的需求)、安全需求(比如对生活安定和人身安全的需求)、社交需求(比如对爱情、亲情和友情的需求)、尊重需求(比如对成就的个人感觉)和自我实现需求(比如发挥潜能,实现个人价值的需求)。马斯洛认为这五个层次要依照次序逐个实现。这个理论对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健康心理养成教育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1.生理需求

生理需求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农村学校留守儿童满足这个需求没有什么困难,不管是隔代教养,还是亲戚监护,在吃穿方面,留守儿童不会存在很大的问题。满足留守儿童的生理需求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很多留守儿童都知道父母外出务工是为了谋求更好的生活。教师的职责就是要将留守儿童的这种想法转成系统认识,加强他们对父母的理解,使他们多从父母角度思考问题,以此改善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这样也更有利于孩子形成健康心理。

2.安全需求

农村学校留守儿童需要生活在安定、良好的环境中,免受焦虑、恐惧和混乱的折磨,这样才有可能促使留守儿童形成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缺乏安全感是常见问题。针对这种现状,农村学校教育者需要引导家长多与孩子加强联系与沟通,要尽量消除留守儿童的心理阴影,学校也要为儿童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并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良好习惯,为留守儿童的长远发展奠基。

3.社交需求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家人、朋友的关心和理解,农村学校留守儿童也不例外。但是留守儿童的家庭现状导致他们在社交需求中缺乏亲情的互动,导致他们产生社交焦虑现象,甚至出现自我封闭。为此,农村学校教育者要经常与留守儿童交流,引导他们敞开心扉,诉说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想法,满足他们的社交需求,帮助他们形成正常心理。

4.尊重需求

满足人们自我尊重的需求,可以使人们增强自信,肯定自我价值。留守儿童没有父母的贴身呵护,常常形单影只,久而久之就形成自卑之感,而且缺乏自信心。针对这种情况,农村学校教育者要正确引导留守儿童的价值观,要多表扬这些学生,鼓励他们,尊重他们,使留守儿童认识自己的价值,不要妄自菲薄,以坚定的信心面对人生。

5.自我实现需求

每个人都有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希望能在家庭中和社会中发挥一定的作用。留守儿童也有强烈的自我实现需求,针对这种心理,农村学校要多为留守儿童提供展示的机会,可以让留守儿童在学校联欢会、文娱活动中担任一定的角色,使他们参与到这些活动中,使他们感受到参与集体生活的快乐,也帮助他们形成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

总之,马斯洛理论对留守儿童教育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教师要认识这个理论价值,引领留守儿童迈向更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冯建,罗海燕.“留守儿童”教育的再思考[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2).

[2]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倪春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短缺之调查与思考——以苏北泗洪县为中心[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4]赛缪尔·斯迈尔斯.品格的力量[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作者:史晶晶

学校留守儿童论文 篇3:

不可忽视的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的德育思想工作

摘 要:县域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的德育思想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思想教育工作决定学校教育管理的效果,效果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县域山区寄宿制学校教育管理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思想工作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7.108

自县域农村学校实施寄宿制管理模式以来,在寄宿制学校工作的教师们,深深感到学校留守儿童思想教育工作的难度,可以说,面对这些山区的留守儿童们,每天都会出现新情况,工作牵扯方方面面。下面,我结合工作的实际,谈谈县域山区寄宿制小学留守儿童思想德育工作的几点做法。

一、不可否认“以人为本”的主体作用

从哲学观点来看,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否则,就显得毫无作用。我认为做好思想教育工作的关键还在于留守儿童本人,如果留守儿童从思想上不配合教师教育工作,即使教师再怎么劳心费力也无济于事。为此,我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1.“结对子”活动。俗语说得好: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寄宿制学校的留守儿童自然有他们自身的优势,被父母长期留在家中的孩子们,其中有一些在特殊环境中已经成长的非常优秀,他们已经养成吃苦耐劳、独立自主的精神,其思想和行为已是其他孩子的表率。若其他留守孩子思想上有异常状况,学校就会组织这些品学兼优的留守儿童与思想型的学生结成对子。他们就会像家人一样相互安慰,互相帮助,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给予帮助。

2.“手拉手”组织。俗话说得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学生同样有心中的小秘密,个别学生也许不愿把心中的想法说给教师,但会容易说给身边的同学,而身上的缺点也只有其人才能看得比较清楚,这样就能发挥“手拉手” 小帮手的作用。小组中的成员人人伸出援助之手,你一言,我一语,现身说法,群策群力,就会把思想有问题的留守儿童轻松搞定,让个别留守儿童感受学校这个大家、班级这个小家的集体温暖。

3.他山之石。父母不在身边,对留守儿童来说,是多么需要别人的关爱啊!即使是亲属、邻里及社会爱心人士的关怀和帮助,同样需要。的确,一些留守儿童存在思想问题,仅靠老师是不能完全解决的,学校老师是发现不了的问题,亲属或邻里却能容易地看到。亲属、邻里及社会爱心人士在外围,学校、教师在內围,要想把工作做到位,需要大家的齐抓共管。我们相信,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身边的留守儿童感受不到自己是一名留守儿童,这就是他山之石的效果。

4. “代沟”影响。“代沟”问题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留守儿童大部分都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顾,祖孙一起生活,在教育问题上,孩子受祖辈们思想的负面影响多少还是有一点,毕竟,这些老一辈人生活的时代和现在不一样,他们之间的“代沟”是不可能消除的。为了孩子们的健康发展成长,这些老人们要尽量当个新时代的老顽童,多一份童心,多与孩子交流,千万别让孩子对自己的思想教育做法产生反感,否则,孩子的思想和行为就很难预料。

二、不容忽视巧设“心桥”的辅助作用

1.从与父母的沟通开始。孩子对父母的感情是天意,谁都无法替代,即使是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婆外公也不能例外。若是留守儿童思想出现问题,父母和孩子的沟通是关键,首先让父母及时补充留守儿童心灵上的情感缺失,利用电话多跟孩子说说话,或用手机进行视频,虽远在千里,当孩子听到你的声音或看到你的庐山真面目时,孩子感觉会是怎样?如果家长忽视了这一点,就得不到自己孩子的尊重;如果老师忽视这一点,就很难做好留守儿童的思想工作。

2.发挥“心桥”的杠杆作用。从物理学角度看,杠杆的作用是巨大的。在留守儿童的思想教育问题上,用好了“心桥”,就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教育效果,否则,教师就会枉费心机。有一案例可以证明:我教的二年级的班级中,有这样一个学生,性格内向,不与人交往,班级活动也不参与,被其他同学视为异类。她是一名留守儿童,她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听同学说,似乎一年当中没有几天和家人团聚,医学上讲其表现就是抑郁症。为此,家访才了解到该生的真实情况。乘学生家长回家的一次机会,和家长进行沟通,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说出了心中的想法,解开了该学生的心结,同时,要求家长至少要和学生通电话一次。从这件事上,说明家长和学生的沟通是至关重要的,弥补学生的亲情缺失是多么的重要。

三、不可缺失活动育人的主导作用

寄宿制学校的学生思想情况较为复杂,尤其部分留守儿童值得关注,由于父母常年不在身边,缺少父母的关爱,因此,这些学生心理上有一种自卑感和失落感,必须在思想教育上加强。为此,我们开展了以下活动进行弥补。

1.晒晒想法。开好每周一次主题班会,利用班会制造氛围,班主任根据一周以来出现的思想动态,从整体上入手,事先设置专题,人人参与,给头脑洗洗澡,除除心中的思想杂草。

2.打开心锁。寄宿制学校中,留守儿童的思想动态时刻要引起每位老师的关注,不仅仅是班主任,其他任课教师也如此。谈心是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的开心钥匙,通过谈心打开心扉,与“留守儿童”交流感情,进而培养他们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思想。

3.优先参加。学校常常有一些文艺、体育、科技等方面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要优先让留守儿童参加,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的关爱,即使是一点点的集体温暖,都会焐热留守儿童的心灵,通过活动升华了思想。

4.成就梦想。人长大了要做什么,这是一个人最初的理想。这个梦,需要学校引导他们变成现实,学生端正思想是根本。为此,学校可以利用“留守儿童之家”,组织学生畅谈心中的理想,激发学生心中的理想火花,将学生的思想引向健康的轨道。

四、结语

可以说,农村留守儿童是特定时代下的产物,将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而且,留守儿童的思想教育又是当今寄宿制学校教育面临的一项新的課题。为此,我们在县域山区工作的教师们,为了山区留守儿童美好的明天,只能无怨无悔,别无选择。

参考文献:

[1] 彭金兰.对农村“留守孩子”问题的透视[J].农村·农业·农民,2005(2).

[2] 王智勇.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分析及辅导措施[J]. 教育, 2017(1).

作者:王丽红

上一篇:构建社会主义论文下一篇:行政公共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