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美术论文

2022-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西方美术论文(精选5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中西方艺术有极大的差异,体现在不同的历史渊源、社会环境、人文信息、精神需求、逻辑思维、设计方式等。这个差异导致东西方美术的发展有巨大差异,造成了东西方绘画观念和表现各具特色。中西方艺术所体现的形态上的差异,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双方截然不同的的精神观念。

第一篇:西方美术论文

西方艺术史观对中国美术史分析

摘 要:中国具有五千年多年的历史,而且还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所以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美术史,就比如中国绘画和书法,都是非常胡煌的存在。到了上世纪,经济的发展,思想的开放,西方艺术的进入,对中国美术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中西方的额美术思想和方法以及特点都影响了中国美术史,向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不断地趋于国际化。本文就探索西方艺术史观对中国美术史的影响。

关键词:西方艺术史观;中国美术史;影响;分析

引言:中国对于美术的研究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至今已经有了很久远的发展史,在中国的美术发展中更加重视传统,就比如在明朝的画作中可以看见唐朝时的影响,清朝的画作可能会与宋朝的画作具有相似性,是在原有的美术作品上进行临摹创新。因此会发现,中国的美术大多都是在宫廷、学院以及田园山水中的创作。一直发展到上世纪,西方的艺术被传入到中国,随着思想上的开放,人们开始学习西方的艺术,也改变了中国美术的发展新方向。

1. 中国美术史与西方艺术

1.1 中国美术史

中国可以说是最早拥有美术史的国家之一,在古代,中国的画作更多的是描绘的古代宫廷,学院以及山水田园,比如北宋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描绘的北方山水,画出了北方山川的险峻和气势磅礴,画面上表现出了全景式的构图。此外还有唐代的仕女图,比如《簪花仕女图》,还有比较著名的《授经图》《备骑出行图》《步辇图》等等,都是我国美术史的代表作品,同时也展现了我国美术的绘画特点。其中《清明上河图》更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北宋张泽瑞作的,生动的记录了当时中国北宋都城的城市面貌以及当时各阶级人民的生活状况,此画内容丰富,描绘繁多,结构严谨、繁而不乱、段落分明。课件中国具有丰富的美术底蕴,其艺术的展现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醇厚的艺术内涵,而且具有生动的历史痕迹,他更多的是当前时代的描述,比如《授经图》《备骑出行图》《步辇图》都是当时唐代的真实描绘,以及《清明上河图》更是现实的写照。另外中国美术作品也体现出了中国时代下的思想意识,就比如中国古建筑绘画,其布局都是有着一个组织规律,其体现了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从画中就可以看出家中的主要人物等。

1.2 西方艺术

相比较中国美术,西方艺术更具有想象力,挡在鉴赏一篇西方美术作品的时候,往往让人不知所措,只有对西方的艺术发展进行一个解读,才能体验到西方艺术真正内涵和艺术中的人文情怀。西方艺术史的发展可以总结三个时期,分别是古希腊罗马时期,其美术崇尚的是理想主义和写实主义相结合的一个原则,具有庄重、和谐的气息,其代表作就有《刺杀者群像》《阿波罗像》等;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思想文化运动,其艺术思想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完成了中世界至资本主义时代过度,资本主义革命开始,其中有比较著名的就是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第三次是十九世纪,技术和经济上得到了进步,其中艺术的古典艺术被浪漫主义替代,开始向着写实主义发展,其中比较著名的任务就是梵高,代表作有《星月夜》、自画像系列、向日葵系列等。

在上世纪,西方艺术引入了中国,中国的画家也开始研究学习西方艺术的手法特点,也让我国的美术史发生了改变,在今天,美术也开始了专业性的研究,就包括了对西方艺术的研究和对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在小学高中都设立么术课程。就像高中,美术课程的内容就是对中西的美术进行鉴赏。

2 西方艺术史观对中国美术史研究

从上世纪开始,西方艺术流入中国,中国的美术史也开始发生变化,逐渐向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2.1 具体的实例分析

在上世纪,西方艺术史观念和方法被大量的引入到中国,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有腾固、柯律格等,其中腾固是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现的,也是现代形态的中国美术史学奠基人,其具有在日本和德国的留学经验,他的中国艺术史写作中就体现了西方艺术的特点,另外是采用西方艺术史观来研究中国艺术史,他就是李朴园在研究中国艺术的时候受到了唯物主义史的影响。此外还有就是在上世纪中后期的英国学者柯律格等一系列西方艺术人员开始了中国美术史的研究,也就让中国美术史在国外得到了发展。

2.2 西方艺術史观对中国美术史具体影响

2.2.1 艺术风格

艺术风格学是西方美术史研究的一种新的方法,在研究的重视作品的艺术的风格分析,管理艺术风格学的研究,最早是在德国留学的腾固将这一史学方法引入了中国美术史研究中,其中著作了《唐宋绘画史》,就朱咋混个根据风格划分历史时期,将风格作为一个新的划分依据,完全打破朝代的限制,提出可以将唐宋绘画根据其风格分为五个时期,分别是前史至唐初,盛唐,盛唐之后,五代及宋代前期,宋代中期和后期,虽然他这一观点海村子啊很多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不符合实际发展,但是其艺术风格学是真正的引入到了中国美术史的研究中,在今天的教学中,把艺术风格也作为其中的一项,不论是对古代美术还是现代美术的鉴赏,都会涉及到对其风格的鉴赏,进一步的了解其内涵。

2.2.2 视觉结构方面

在上世纪,海外华人更是加强对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就提出了视觉结构分析,其主要是在中国某一作品断代的时候,就可以从形式结构上来进行分析,根据中国传统画史的特点,从形式结构上来进行分析,鉴定断代作品的相关信息。其中代表人物方闻就从视觉结构方面分析了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对艺术风格学进行了新的探讨,对每一时期的画作都进行了一个研究,提出了相关的观点。同时也反对了艺术风格学,提出了其存在的弊端和问题,这一方法在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得到了修正和补充,也为传统的只凭借经验坚定中国美术作品进行了一个拓展。

2.2.3 图像艺术

中国的图像艺术具有很久远的历史,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图像艺术,比如在东汉的墓室和祠堂,首次将绘画艺术与礼器艺术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东汉时期的绘画艺术也引起了学者的关注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巫鸿,对东汉美术进行了研究,并且发表了《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起终点就是对图像的一个研究,根据图像来分析其流行和解读人类历史,采用图像的方法分析东汉时期作品的相关装饰的意义。他发现了图像子啊研究中的中啊哟性,并阐述了图像法在没啥事中研究的意义。之后,中国美术史的研究也就更加重视图像的研究与判断。

3.结束语

文章主要是探索西方艺术史观对中国美术史的研究,第一部分对西方艺术史和中国美术史进行一个详细的阐述,并且列举了相应的代表作和其特点。第二部分就分析了西方艺术史观对中国美术史的影响,通过实际的案例提出了艺术风格学、视觉结构方法以及图像研究法。

参考文献:

[1]何文婷.西方艺术史观对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影响[J].美与时代(中),2017(11):6-7.

[2]杨兰亭.中国美术史研究受西方艺术史观的影响及其对策[J].美术教育研究,2016(03):61.

[3]常宁生.建构与整合——中国艺术史研究与西方艺术史理论[J].艺术学界,2015(02):21-36.

[4]陈池瑜.中国美术史研究受西方艺术史观的影响及其对策——以滕固、李朴园、柯律格、方闻为例[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5):133-140.

作者:程文

第二篇:《申报》与西方美术的传播

摘 要:20世纪初,众多欧美留学生回国,重振中国艺术,为西方美术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申报》为留学生传播西方美术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客观上促进了晚清美术市场的形成。

关键词:《申报》;留学;美术;传播

《申报》1872年4月30日在上海英美租界的山东路197号创刊。1949年5月26日停刊,共出报2560号。《申报》先后历时78年,所刊稿件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一套《申报》实际上就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史资料的百科全书。明末清初,西方美术潮水般地涌入中国,影响了中国画的发展进程。作为中国近代历史悠久、影响广泛的商业性报纸,《申报》对西画东进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1 《申报》关于晨光美术会传播日本美术的报道

据《申报》载:晨光美术会发起成立之初,就抱定“使中国明白东西洋美术的精义”志向和兴趣,特别注重西洋美术的引进。晨光美术会会员张聿光、朱应鹏二人赴日本考察美术,该会专门设宴欢送。[1]张聿光、朱应鹏在日本逗留期间,参观了展览厅、博物馆、学校、美术商店等,并拜会日本美术名家。对日本美术的创作、展览、教育、收藏和研究等方面作了全方位的考察,并由记者出身的朱应鹏完成《日本美术之观察》的考察报告,发回国内由《申报》予以连载。《日本美术之观察》为晨光会员及广大民众了解日本美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来源,在近代中日美术交流史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21年10月31日,《申报》刊载了《日本美术之观察》中对日本的二科会、美术院展览会和帝国展览会、印刷文化展览会等,并对重大展览活动进行了详细介绍。日本人称秋季为美术季,意谓美术展览会多设于秋季也。其实日本艺术之发达,一日千里,展览会几乎每月有之,每日有之……二科会为新派画家所组织。帝国展览会,则是政府所特设。二科会纯乎西洋画,帝国展览会则有西洋画、日本画及雕刻,两会之关系,适如法国之新旧沙龙。张聿光、朱应鹏还考察了日本的美术教育,介绍说:“日本竭力从事小学艺术教育之注意”、高等师范学校设图画手工科、“均延聘美术家主任其事,小学图画手工教员,并受严格之试验,非有真实学力者,断无侥幸,非如中国学校视图画手工为无足轻重也”。[2]张聿光、朱应鹏对日本的美术收藏,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他们指出:中国社会对外国艺术品,素不注意,而“日本多事收藏,近时富豪巨族及有志研究者,对于西洋艺术品,尤不惜巨资,广事收罗”。他们还向国人详细地介绍了大阪的本吉左卫门,东京的中村彦吉、松方侯爵、太仓男爵、中村石折等著名的美术收藏家的情况。1924年3月,晨光美术会会员柳圃青、张德荣赴法国留学,晨光会员吕文彬4月也赴法国研究美术。晨光美术会非常重视中外美术界信息的沟通与交流,在法国设立通信机构,选举萧公权为美国通讯联络员,“函约法国图画留学徐悲鸿、赵廷良两君,传递法国美术界消息”。[3]

2 《申报》关于倡导西洋美术教育的报道

据《申报》载:1921年3月,天马会会员陈晓江、江小鹣去法国考察美术。[4]同年7月,天马会收到江、陈自法来函,详细介绍了他们在法国所见所闻之罗佛宫、大画院、小画院等博物馆的陈列及艺术沙龙的活动情况。[5]1919年9月,留日画家汪亚尘特邀刘海粟、俞寄凡、陈国良、贺伯锐赴日本考察美术。刘海粟一行不仅参观了帝国美术院第一回展览会、日本美术院第六回展览会、二科会第二次展览会,草土社第七回美术展览会、日本美术协会第六十一回展览会等,还参观了东京美术学校、东京女子美术学校、太平洋画会研究所、日本美术学校、日本美术研究所、京都高等工艺学校、川端画学校等。他们还会晤了日本的美术家、艺术教育家藤岛武二、石井柏亭、纪叔雄、本野精吾、松本亦太郎等。为了第一时间与中国美术界同仁们分享在日本的所见所闻,汪亚尘和刘海粟还共同撰文《日本之帝展》刊载于《美术》上。

3 《申报》关于美术名家演讲的报道

据《申报》载:民国期间,一些绘画社团常常以座谈会、演讲会等形式,安排关于西洋美术的专题讲座,通过多种渠道向会员和民众普及西洋美术知识。1921年3月6日,晨光美术会开学术谈话会,汪英宾以《我们中国人要学的是哪一种西洋画》为题,作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演讲。汪英宾在演讲中对西洋画之印象派、新印象派、后期印象派、立体派、未来派等绘画派别的发生、发展与艺术特征进行了全面阐述。他指出:真正之西洋画,其性质是自然的、活泼的、客观的。中国人学西洋画,不应该迷信主义,必须从艺术根本研究。[6]1926年7、8月间,晨光美术会假上海南光中学举办夏令文艺演讲会,“每逢星期六、日下午四时演讲,凡有志文艺者均可前往听讲,并不取费”。[7]著名的演讲有:雕塑家李金发关于《今后中国到文艺复兴的路》的演讲,音乐家傅彦长关于《中西艺术思想不同之要点》的演讲,画家陈抱一关于《写实与美术之趣》的演讲,画家周一舟关于《最近德国艺术状况》的演讲,学者徐蔚南关于《近代法国文学》的演讲。这些名家精彩的演讲,对中国大众了解西洋艺术和西方文化,活跃社会的艺术氛围,产生了积极作用。

4 结语

《申报》不仅为传播先进的西方美术提供了重要的平台,也促进了晚清美术市场的形成。《申报》关于西洋美术的报道,基本上呈现出了《申报》在传播西洋美术方面所做的努力。可以肯定地说:经过欧美留学生们的努力,以校园为阵地,以适应社会发展的美术观念为宗旨,以培养现代社会发展所需的美术人才为目的的新型的美术教育体制在中国逐渐建立起来。留学生为西方美术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美术教育体制在中国的确立,促进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此外,还应该指出的是:《申报》在传播西洋美术的过程中,明显带有洋务派“中体西用”的实用主义思维,就事论事,未能系统地介绍西洋美术。

参考文献:

[1]申报[N].1921105.

[2]申报[N].19211031.

[3]申报[N].192176.

[4]申报[N].1921322.

[5]申报[N].192178.

[6]申报[N].192137.

[7]申报[N].1926723.

作者简介:段伟(1963—),女, 辽宁黑山人,本科,副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图书情报学。

作者:段伟 周祎

第三篇:论中西方美术发展过程中的异同点

摘要:中西方艺术有极大的差异,体现在不同的历史渊源、社会环境、人文信息、精神需求、逻辑思维、设计方式等。这个差异导致东西方美术的发展有巨大差异,造成了东西方绘画观念和表现各具特色。中西方艺术所体现的形态上的差异,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双方截然不同的的精神观念。我们应抓住中西方美术双方独一无二的特性,总结它们差异的原因,学习其观念上、表现上的优异之处,来建设中国当代艺术文化,建设中国的现代艺术设计。

关键词:东西方美术;差异性;共同性;观念与表现

一、中西方美术差异的原因

中西方艺术有极大的差异,中国的历史悠长,其经济模式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原始古老的耕作方式使古代人民极其重视农业,重视自然,更为和谐。中国古代人的世界观更多的是一元论,设计思维上倾向于感性主义。而西方古代人民世界观主要是二元论,思维上偏向于理性主义。另一方面来看,东方是集权统治,西方是民主统治:东方逻辑思维具有唯心主义,西方逻辑思维体现唯物主义,二者表现为中西方艺术的不同表达方式。中西方艺术所呈现的差异导致东西方美术的发展不同,造成了东西方绘画观念和表现各具特色。

二、中西方美术差异

(1)中西方美术具有表现上的差异

中西方艺术所体现的形态上的差异,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双方截然不同的的精神观念。在东西方美术范围下,以中国绘画为主要的东方美术和以法国为首的西方美术具有很大差异性。究极原因,是因为东方中央集权统治,艺术设计发展历史悠久,在这漫长的长河里,从石器到陶器,从青铜到瓷器,艺术是美和实用并存,讲究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崇高境界。而西方民主政治,人们崇尚自由,认为模仿是人类的生存本能,主张掌控自然、改造自然。在自然与人的相处上,东西美术的表现有很大差异。

例如在绘画上,中国画讲究构图的疏密表现,注重画面上的留白,绘画中的留白是整个作品充满了表现力,通过此抽象的表达给人留下遐想空间,“此处无声胜有声”,很多时候并不是真的实在刻画人物或景色,而是超越时空的羁绊,在描述一个崇高的,意味深长的意象,帮助观者了解到作品要 表达的意境和感觉。西方绘画情感上对比中国画表达得更直接[3],构图以所述事情发展情况为基调,将真实的故事场景描绘下来,追求视觉上的真实性,注重透视感在美术绘画作品中的应用。如法国画家米勒的《拾穗者》中苍蓝的天空与黄金色的麦田优美又寂寥,画风质朴,人物形象上感人真摯,具象的形象描写与中国人物严肃又缥缈的形象相区分。

(2)中西方美术具有观念上的差异

中西方美术是在不同地理自然环境下、不同的人文、社会差异下上发展的。

比较鲜明的是传统观念有所不同, 西方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人是宇宙的核心, 是世界的主宰,人类能够掌控自然[4];而东方特别是中国则认为,天、地、人是一个整体,主张“师法自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相存。

在中国艺术观念里,自然是先于人形成于世界的,人必须依靠自然生存,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这个观念在灵异故事、东方传统神话中显示得淋漓尽致了。中国的艺术之美是不可说的,中国的传统艺术精神追求优美而温和,精致又含蓄。中国画讲究“意象”、物随心动。一幅优秀的人物画,画师画人不照人实画,而是根据当代的社会评价,重视体现人物内在与品德。与东方美术不同,西方古代美术在美学上讲究逻辑性,从古罗马时代就开始尊重事物的逻辑性,是能够辩证和总结的。“西方的艺术精神,黑格尔总结为‘静穆的哀伤’”[5]。西方绘画艺术理论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从印象主义到后印象主义,西方绘画艺术都有阐述一种观点的论证,有其逻辑性。西方美术在艺术的表达上喜欢追求真实的感受,在描述上热衷于表现绘画的情境。从而表现出绘画者对人生的思考,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出绘画者对西方人文主义思想上的追求。

三、中国美术的未来发展

中西方传统美术的发展是从原始艺术到现代艺术的发展,吸收了各自的优秀历史文化。在差异中传递发展艺术文化,这些艺术文化携带着各自的文化特色,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来认知、学习和接受,在被人们经过长期的继承过程中得到创新。

(1)中国美术应从差异性得到发展

中西方传统美术均有着各具特色的表现,艺术特色是区分艺术作品的重要方法,如一名优秀的艺术家与设计师创作的作品应保持自己的风格,中国美术想要脱颖而出,就应保持其原有的纯粹的艺术特色与风格,减少现代美术发展中急躁、功力性的面貌,保留中国式“仆之所谓画者, 不过逸笔草草 ,不求形似, 聊以娱而”[6]的从容。艺术爱好者要从内心的热爱出发,带着真挚的情感,摆脱中国传统艺术思维中的消极因素——受传统艺术的影响作用,注重秩序之美、中庸之道,具有稳定性的特征,利弊相生,这也造成了传统艺术中保守,艺术上个性的发展受到抑制。

同时艺术间的创作形式可能会不同,表达艺术美的方法也许会千差万别,探索艺术创作的过程也会有曲折和直径,但是人们的追求是一致的。在艺术探索的过程,人会直觉性表达对“真、善、美”的喜爱。

(2)中西方美术应从共同性得到发展

中西方美术内化的精神是相通的,这是一种殊途同归,艺术的形式具有差距,内容也有差别,但艺术对人类内心的追求和探索情感上是一致的。而中国未来艺术就是应该从中西方美术中找到连接点,寻找这一体现中国美术内在本质的精神力量,来付诸于艺术表现。中国未来美术在发展过程中,首要目标是保持中国传统绘画所含的内在特征,不但需要做到保护并维持中国绘画艺术的原有纯粹的风格特色,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汲取西方优秀艺术表现形式和方法的表达。在这多元化的艺术环境下,中西方艺术二者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互相对比。剔除糟粕。

四、结语

中西方艺术所呈现中西方不同的精神理念,在东西方美术范围下,以中国绘画为代表的东方美术和以法国为首的西方美术具有很大差异性。二者相互对比、相互碰撞在现代艺术上迸发出新的火花。我们应抓住东西方艺术双方在传统文化中表现得独一无二的特性,学习其观念上、表现上的优异之处,转变当代艺术局势应,吸收中国传统艺术的核心,剔除其与时代相悖的过分守成,结合现代艺术发展时代性特点,来建设中国当代艺术文化,建设中国的现代设计。

参考文献:

[1] 程卓,马卫平.浅析中西方古代人物画的艺术表现差异[J].艺术评鉴,2020(07):43-44.

[2] 樊佳琛,赵玉琢.中西水彩画之差异与融合[J].艺术科技.2015,(8).108-108.

[3] 王建荣.美学理论视域下的中西艺术精神本体论比较研究[J].戏剧之家,2019(22):217-218.

[4] 梁红燕. 传统美学范畴”逸”的辨析[D].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1998.

作者简介:程玲,1997.4.18,女,汉族,河南省荥阳市,中原工学院 2019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室内设计;张梦消, 1995.10.05,女,汉族,河南省周口市,中原工学院 2019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室内软装

作者:程玲 张梦消

第四篇:当代中西方中小学美术教育之不同

【摘 要】十九世纪末,中国在血与泪之中开始了现代化的进程,现代化即是全面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徐悲鸿、李叔同等人前往法国、日本等地学习西方美术。在西方美术教育的影响下,中国也开设了专门的美术学校,综合类、师范类学校也开设了美术课程。在当代中小学教育中,美术成为了一门与“德、智、体”并列的必修课程。但由于中国现代化的时间还不长、国民观念参差不齐、曾照搬前苏联美术教育模式等原因,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上相较于西方还有较多不足,本文期以能从对比中找到改进的方向。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 美术教育 中西对比

引言

美术教育诞生于何时,并无明确史料记载。但它势必是与人类美术起源同步[1]。从考古资料来看,中国最早的绘画作品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和岩石上——各种纹饰图案和简单的象形图案。西方最早的绘画则是出现在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洞窟壁画。不管在我国还是西方,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无论是宗教绘画还是器物的图案,最终都是为了实用。基于这个目的,美术教育以父子相承、师徒相授为两大途径。中西都曾有“行会”,即绘画作坊,学徒先给师傅打下手,慢慢“偷学”机要,逐渐成长为“良工巧匠”。但是中西亦有不同,在中国与工匠画并行的是文人画,文人画地位在十世纪之后迅速提高。文人画是文人士大夫将笔法植于绘画,不求形似,逸笔草草直抒胸臆。文人画的教育多是通过临习画谱和“师造化”(写生)。西方文艺复兴之后,艺术摆脱了宗教的束缚,艺术家亦不再是行会的学徒,走进了学院,开始以科学的视角学习绘画。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后,美术课程在中国中小学成为了必修课程,但是中国较西美术教育依旧有较大差距。

一、对于“美育”重视程度的不同

西方宗教改革以后,教育不再被宗教所垄断,教育史开始了新的一页。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也日渐丰富,他们从“教育”本身的发掘了美育对于人的教育意义。被称为“近代教育之父”的十六世纪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一书中提倡“周全的教育”[2],这其中便包括美育。卢梭、康德、皮亚杰也都注意到审美在人一生中的作用。德国美学家朗格认为,一个国家的国民的艺术素质是商业竞争中的重要因素。十九世纪,西方建了很多美术馆,美术馆承担起了对包括中小学生在内的国民进行美术教育的职责。1987年,法国以立法的形式将美术教育固定下来,法律规定,小学每周不得少于两节美术课,初中不得少于一节。总得来说,西方国家对于美术教育比较重视,他们对中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视旨在培养国民的审美水平、个人修养、对世界历史的了解。在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王国维在《教育之宗旨》一文中说:“盖人心之动,无不束缚于一己之利害;独美之为物,使人忘一己之利害而入高尚纯洁之域,此最纯粹之快乐也。”蔡元培也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中小学堂开设了绘画课。新中国成立后,数次教育法的修订,也都把美术归为必修之列。在美术的普及上,有了比较大的成效。但是,国人对于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是远远不够的。首先,中国美术教育忽视“美育”,而将美术教育简单理解为教学生画画——技法的学习。其次,国人对“智育”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美育”。中国的学校和父母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重视孩子的文化课学习而轻视不属于考试科目的美术。在部分初中以及高中,美术课形同虚设。尤其是临近考试的时候,美术课、音乐课都被其他应试科目占用。这和西方普遍流行的观念是不同的。西方的美术教育具有全民性,而中国的美术教育仅仅限于“报美术特长班”的学生。社会对“美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造成了美术教育在中国的中小学极其尴尬的境遇。

二、博物馆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角色不同

刘琬珍在《美术馆教育理念与务实》中对“博物馆”一次这样定义:“一所以服务社会及社会发展为宗旨的非盈利常设机构、并对大众开放;它为了研究、教育、娱乐等目的,征集、保存、研究、沟通传达和展示人类及其环境的物质证据。”[3]在西方,博物馆出现于十九世纪上半叶。1841年,加拿大成立了第一个博物馆,并为中小学开设艺术课。1960年代的美国博物馆已经有四千多所,90%以上的可以为中小学提供美术教育课程。日本相对晚一些,博物馆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大量出现,并与学校合作。在西方国家,博物馆逐渐成为对中小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的主角且模式已相当成熟。不容置疑,博物馆美术教育比起课堂美术教育更加直观、潜移默化。以日本雕刻之森美术馆为例,它是建在公园草坪的一个美术馆,漫步于公园,就能欣赏到毕加索、罗丹等大家的作品。在中国,博物馆对中小学美术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尽管不乏像故宫博物院、国家历史博物馆等藏品丰富的展馆,但是依旧没有发挥其该有的社会功能与教育功能。笔者曾做过一个简单地调查,在所在城市随机调查了一百名中小学生,有大约三成的学生没有或者极少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究其原因,首先,博物馆数量、质量总体还不高。目前,国内大约仅有2200所博物馆,并且分布极不平均,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二三线城市就差了很多,更不要说偏远地区。这便使得生活在中小城市的学生有极少的机会去参观博物馆。其次,博物馆管理行政化、投入不够、思想观念陈旧。长此以往,便无法使学生的眼界、审美认识有整体的提升。和国内外大师的名作”面对面“对学生心灵的触动要远远大于观看印刷品或者PPT。如果不能很好地利用博物馆这个平台,中小学生在认识美、发现美的道路上便少了太多的学习的机会。况且,如果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受到良好的美育,这对此人一生的益处都是无法估量的。

三、教学方法的不同

这里的教学方法主要指学校美术教学的方法。在西方,艺术的创造力之所以会经久不衰,和他们的艺术教育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有关。以日本为例,在课堂上老师通常会因材施教并和学生单独交流,鼓励学生画出不同的面貌,并引导他们大胆发挥想象力和探究未知领域。在中国,一方面局限于班级授课制,教师通常在黑板上做范画和讲解,学生模仿老师即可,这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尝试精神;另一方面,由于早年受到前苏联契斯恰科夫教学体系的影响,在中学往往就开始练习素描和速写。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创造性的扼杀。近年来,对学习绘画是从学习素描还是中国传统国画入手有较大的争议,是否可以不选择“一刀切”,而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而选择不同的入门方式,值得中国美术教育者深思。

四、结语

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在这个阶段所受的教育也奠定了他们一生的基石。美术教育的意义是不容忽视的。我们与西方在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对美育观念的差异、博物馆功能的不同、课堂授课方式的不同。不回避差距、冷静思考、奋起直追是每位美术基础教育者该做的。

参考文献

[1]郑勤砚《中国传统美术教育思想》,河北美术出版社2010版,第2页

[2]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55页

[3]刘琬珍《美术馆教育理念与务实》,台北台南书局2002年版,第8页

作者:叶潇筱

第五篇:中西方高等美术教育研究方法论对比

◆摘 要:中西方美术有着不同的发展历程,在20世纪,中国美术的发展经历了从传统到近现代转型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段中,西方美术对中国美术转型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在研究近代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当中,中西方美术交流带来的美术教育模式、美术传播理念等的变化都是需要我们关注的。

◆关键词:美术发展;美术教育;对比研究

中国的美术有着悠久的历史,虽然我国的美术教育在某些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优势和长处,但是从整体和宏观方面来看,我们所面对的美术教育现状依然不容乐观,更不能故步自封。在整体的美术教育观念上,中西方美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需要对那些不符合美术教育规律、不适应现代美术的观念进行改革和创新,从而使其能够更好的促进美术教育的发展。

1西方美术教育包含实践与理论认识

德国的阿恩海姆通过大量的事实证明,感知特别是视知觉是思维的一切本领,这种本领不是指人们在观看外物时,高级的理性作用参与到了低级的感觉当中,而是视知觉本身并非低级,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维功能,具备了认知和理解的能力。而我国的教育界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是非常片面的。[1]长期以来,我们常常将知觉和思维割裂开来进行研究。在这样的前提下,我国的整个教育系统仍然是建立在对词语和数字的研究之上的。由于教育的精力主要放在了学习语言和数字上,其与艺术的血缘关系就逐渐冷却消失了。美术课就被降低为一种随意的副科,很多大学生在小学、中学阶段对于美术非常的陌生,从而导致了很多大学生对于美术的基础知识都知之甚少,影响了高等美术教育的开展。

2中西方高等美术教育的目的不同

在现代,美国的美术界有一个普遍地认识,认为美术只是培养人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手段,课程设置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艺术家,而是为了提高全体公民的素质。因此表达思想被看成是第一位的,技巧则是次要的。在美国,技巧培训师进行完独创概念实现以后的事情,中国的美术教育在发展历程当中,一直是以人为主的美术教育理念,其基本上注重的是人在艺术修养和审美熏陶方面的培养,并且对于技艺的美术教育观念。[2]例如,在高考当中因为美术特长生的录取分数线要比普通学生的录取分数线低一些,所以很多学生到了高中阶段才开始突击学习美术,其目的是为了上一所更好一些的大学,而不是对美术有深入的研究,通过几个月技艺的学习与强化,使学生在美术艺考当中取得一个相对不错的成绩,但是这种侧重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这些学生对于美术教育的理念认识不够深刻,对于高层面的美术教育会显得非常吃力,从而也影响到整体的美术教育效果。

3中外高等美术教育思想观念的比较分析

我国一直以来都是将美术教育作为一项德育教育,是提升人们情操和修养的重要手段。[3]当前的高等美术教育可以说是社会主义精神文件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德育教育当中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内容。这种情况在西方国家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假如在西方国家有人说美术教育能够提升人民的道德水平以及精神修养,那么其必然遭到很多人的反对。在西方国家,人们认为美术教育其实就是一种能够提升自我表现的的方式。即使他们明白美术教育与道德教育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但是其美术工作者基本上也不会将这种联系公布出来,作为估计人们学习美术的一种方式,因为思想观念的不同,当其将美术教育与道德水平的联系当作一个“卖点”,必然会遭到其他人的反对。

西方在美术技能上的看法与我国在美术技能上的看法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西方的美术教育界,他们将技能当成是美术教育做必须要掌握的一种手段,但是却不是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西方美术教学者认为学生通过美术的学习,可以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到国际上先进的美术作品,能够理解和认识美术作品中独特的符号语言,更能够通过美术了解世界,开阔学生的眼界。[4]通过美术教育能够促进个人的成长,能够不断积累丰富的间接经验,能够更好的掌握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而促进学生的情感和人格的发展,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美术不应该成为达成某一目的的一种工具,而是应该成为人的生命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在我国,基本上都是将美术教育视为一种技能训练,只有通过旷日持久的练习才能够在美术上取得一定的成就,其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掌握美术技能,进而为自己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种选择。在国内美术教育中,这种现象比比皆是,很多学生在进行美术学习的时候,只能被强迫或者拼命的学习绘画技能,这种教育方式对于学生的创造能力有着较大的阻碍。例如有的美术学习者具有较强的技能,所从事的也是绘画相关的工作,但是一直在临摹别人的作品,虽然画出来的作品也是惟妙惟肖,但是其缺乏属于自己的特点,缺乏神韵,这样的只能是作为一名画工,很难成为真正的画家。因此,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对于绘画的创新思维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将自己的情感和思维真正的融入的绘画创作当中,才有可能成為真正画家。

4结语

美术教育不能仅仅作为学校美育工作的一个基本内容,而是要将其看成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摆正美术教育在高等教育当中的地位,改变传统的美术教育观念,借鉴西方优秀的美术教育理念,进而促进我国美术教育取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魏媛.谈近代中外美术交流与美术教育发展[J].艺术教育,2020(02):155-158.

[2]冯鹏辉.中外美术教育的概况和对比[J].神州,2014(12):80.

[3]邵士德.中外美术教育之我见[J].艺海,2013(01):144-145.

[4]周浩然,黄婵.关于中外美术院校之美术教育的现状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10):198-200.

作者简介

王星阳,男,辽宁,研究生,教育学研究、艺术设计教育、美术教师教育、美术教育研究。

作者:王星阳

上一篇:小学科学教学论文下一篇:小学生数学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