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分组学习

2022-07-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为什么分组学习

信息技术项目学习中的学生分组学习策略

[摘   要]分组学习可以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在学习过程中让组内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其学习效果会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模式。文章就分组学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项目学习;分组学习;策略

[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倡导项目学习(“项目”一词出现了81次),项目学习是基于真实情境,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是输入一段文字、美化一个表格这种简单的技能训练或知识学习。项目一般是由许多不同类型的任务组成,比如策划实施一次研学旅行、通过处理全班学生体质数据促进全班学生健康成长,这些项目显然不是一个人能独立完成的,分组将是项目学习中不可或缺的组织形式。分组学习要想取得实效,必须注重以下几点。

一、座位灵活化

目前信息技术学科基本都是在计算机网络机房中上课,笔者所见到的绝大多数机房,计算机摆放基本和普通教室座位一样,排成几行、几列。在这样的机房中进行分组学习,基本上是一列或一行学生一个组,组内学生上课时基本上不可能互相讨论、交流,因为实在是不方便。所以,要实现真正有效的分组,首先要注重分组的形式。比较适合分组教学的计算机摆放形式是圆形,便于每个学生随时和组内同学进行交流。如果是一体机或云机房,最适合的方式是人坐在圆内,圆上留有一个缺口供学生进出,座椅是可以旋转的,每个学生稍微旋转,就可以观看组内任意一个同学的电脑屏幕,相互讨论非常方便。如果是台式电脑,为方便、安全起见,最好还是人坐在圆外,但这样每个学生只能观看左右同学的电脑屏幕(在不离开座位的情况下),不过讨论将更方便,因为同组学生几乎可以面对面。当然,这种计算机摆放形式需要机房的面积稍微大点,所以在规划新建机房时,信息技术教师应积极参与规划。老旧机房做大的改动可能性较小,也可以组内计算机摆放相对集中,最少可以从形式上看出是一个组。

二、角色固定化

按照管理学理论,一个教师是不可能直接管理好全班学生的,在分组学习中,教师主要管理组长,因此组长要相对固定。分组学习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组员之间相互配合、关系融洽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分组学习的一个关键是,分组要相对固定,组员不随便调整,这样方便组长管理。在学习任务的分配上,要求每个组员按特长完成任务,这样可以提高组内项目完成的速度。分组学习中,教师的任务就是设计合适的学习活动,让每个组员都有均等的参与机会,并照顾到个别成员的特殊需要。

三、資源多样化

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快完成项目,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在备课时应尽可能准备好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学习资源,包括供学生借鉴参考的作品、供学生上网查阅资料的相关网址、供不同水平学生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微课、供学生评价打分的表格等,而且要归类整理好,方便学生使用。采用分组教学,教师的备课工作量会增加许多。如果学校有多个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适当分工,这样经过几个学期积累,工作量会下降许多。

四、讲课边缘化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基本都是教师先讲授、演示,然后学生上机实践。这种模式很难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即使是训练学生技能,效果也未必好,因为学生很难完全理解教师长时间的讲授,很难记住那么多的演示步骤。实施项目学习后,学生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提供帮助、咨询、引导等服务,讲授、演示只能是短时间、有针对性的活动,只有这样,学生的能力才能通过学习实践活动真正得到提升。

五、学习程序化

分组学习就是要利用人多的优势,在教师将学习项目分配给各组后,学生在组内要进行充分讨论,尽可能发现项目中隐含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再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将项目分解出来的任务分配给不同的组员去完成。教师将学生的学习流程通过学案的方式提供给学生,学生按照学案上设定的学习程序一步步学习,但这种纸质学案,教师下课才能收集,而且统计也不方便,因此使用电子学案将是大势所趋。现在已经有出版社或学校教师开发出学习平台,学生每节课上课时打开平台,按照平台上的电子学案开展学习,其学习自觉性、学习效果明显有很大提升。

六、活动多元化

分组学习中,教师将主体地位还给了学生,将大部分时间也交给了学生,学生有了大把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其学习活动方式需要教师设计和引导,否则可能有学生陷于无所事事的境地。学生的学习活动包括思考、讨论、实践、查询、测量、计算、搭建、设计、画图、表演、分享等等,这些不同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始终有一种新鲜感,不容易产生学习疲劳。当然,活动越多,对教师的活动设计能力、过程控制能力等要求就会越高。

七、任务模板化

分组学习中,每个学生完成不同的任务,为了便于后期评价,也便于学生详细了解任务的具体要求,教师可以给每个任务制订相应的模板,模板内最好有作业最终范例或明确的格式参数,甚至是作业文件名都相对统一,每个学生只在文件名中添加自己的姓名即可。如果不是这样,最终学生提交的作业光是文件名都会让教师抓狂,因为每个学生提交的文件名都会不一样,更不用说任务作品本身了。而且,通过长期发布这些任务模板,可以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八、全程可控化

有的教师将学生分组后,或者去做自己的事情,或者无所事事,整个教学过程变成放羊式,其效果可想而知。教师要通过巡视、参与部分组的活动等方式,全面了解分组学习状况,及时处理各组出现的意外状况,把控各组的学习进度,对于学习进度慢的组进行督查,给学习进度快的组适当增加学习任务,对各组出现的共性问题实时集中解决,以解决分组学习的难点。如果各组进展都比较缓慢,要么调整学习规定时间,要么给予更多的帮助,或者对学习任务进行适当调整。在学习任务快完成时,督促各组提交学习成果。另外,可能是组长不管事,或是组员遇到困难,经常会有些组员不做学习任务,互相聊天、玩耍等,这需要教师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总之,在分组学习过程中,教师对全班的学习情况应该是完全掌控的,还要适时进行动态调整。

九、成果显性化

学习结束后,要求每个学生将其成果用一幅画、一个动画、一个文档、一个表格等呈现出来,一方面让学生有收获感,另一方面,教师收取这些作品文件后,通过批改,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可以适当调整后续教学。对学生提出这些要求后,学生的学习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其学习积极性将会有很大提高。许多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没有这方面明确要求,学习结束时,只是抽取三五个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点评,其他绝大多数学生的作品被忽略,又不收取学生的作品,长此以往,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外在动力,学习效果显然不会很好。

分组学习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能有好的学习效果,否则很容易陷入形式主义怪圈。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磨合和适应,教学和学习都将变得更轻松。

(责任编辑 周侯辰)

作者:方其桂

第2篇:初中数学分组合作学习实践与思考

摘 要: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通过自主研究、平等合作、发现问题、民主探索、解决问题,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增加学习质量、个体素质,形成一种潜力无穷、生动活泼、人人参与、主动积极学习的活动形式。笔者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尝试性地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获得一些粗浅的认识,与同行们交流,希望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分组合作学习呢?创设合作情境,让学生乐于合作;教给学生方法,促进小组合作;预测学习困难,确保顺利合作。

关键词:初中数学 合作学习 实践 思考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通过自主研究、平等合作、发现问题、民主探索、解决问题,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增加学习质量、个体素质,形成一种潜力无穷、生动活泼、人人参与、主动积极学习的活动形式。该形式为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提供了一种的可能,使孩子们这种与生俱来的天性得到了最大限度地保护,充分挖掘这种极难得的、宝贵的教育资源。寄予上述理论的启发,笔者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尝试性地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获得一些粗浅的认识,与同行们交流,希望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1 创设合作情境,让学生乐于合作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最常见的是基础好的学生能积极参与,但也存在相当一部分学生因羞涩、胆怯,不能很好地与别人交流,或充当旁观者,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合作学习的效率要想有所提高,首先是保证学生有良好的合作意识,主动参与其中,让所有的学生都可以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在课堂教学中,结合选择教材中较重要的内容,将教材创造性地变“活”,创设能激发学生交流的意境或是合作内在动机的情景,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必要性,自觉萌生合作意识,使学生敢于大胆尝试。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平行线和垂线时,笔者提前布置了下一节课讨论的题目:

(1)课本上第18页的拓展探索栏目下的第11题。

(2)如图1是一个长方体,与棱AA1垂直的棱有哪些?还能找出其他线与AA1垂直吗?

对于上述的探索性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各个小组,自然要进行讨论,这无疑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了情境,他们在第二天的讨论时,三个小组做了很好的发言。

2 教给学生方法,促进小组合作

当学生得到表扬,合作小组获得荣誉,学生体验到合作的必要性后,有可能在需要合作的情境中会自发地表现出合作行为,但常常不知道怎样合作。此时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习惯,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指导学生逐步学会如何去合作。

(1)学会分工和协作。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地划分学习小组,加强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首先,教师要进行科学分组,以4~6人为一组。接着,选出小组长,起名字,并宣布合作学习常规等。

偶尔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也可以是同桌二人,一般选择简单的教学内容,不需要过多的讨论。实践中发现前后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最适宜。

(2)学会交流和倾听。合作学习是否能顺利地进行,交流与倾听的能力如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是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进行交流,交流包括表达自己的观点及观点不一致时学生之间进行质疑、讨论。教师应在学生交流前教育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要求声音适当,层次清晰,陈述有条理,充满自信。

例如,在教《有理数的减法》时,笔者让学生计算北京某天温差。

在学生提出用3-(-3)计算北京的温差后,该研究者鼓励学生充分探索计算3-(-3)的方法。

学生凭借印象直接得出结果6,不知计算过程是什么。

笔者采取逆运算的方法,如计算3-(-3),就是要求一个数x,使x与-3相加得3,因为6与-3相加得3,所以X应该是6;或利用温度计直接数读数的方法等。

在学生得出3-(-3)=6后,笔者引导学生比较3-(-3)=6与3+3=6这两个算式及其结果。

对3-(-3)=6与3+3=6的观察、比较,是进一步探索有理数减法法则的基础。

笔者引导学生合作、交流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观察、比较:

(1)等号两边的式子从左式到右式有哪些变化?(思考、与同伴交流)

(2)有没有不变的数?能得到哪些结论?(思考、分组讨论、交流)

(3)你能不能用简练的一句话来概括所得结论呢?(思考、分组讨论、交流)

在学生提出对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初步的猜想,即“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之后,该研究者设问:仅依据3-(- 3)=3+3=6一个例子,你能否断定该猜想成立?

该研究者启发学生列举出有代表性的不同的特例,比如:正数减去0、正数减去正数、正数减去负数、负数减去0、负数减去正数、负数减去负数、0减去0、0减去正数、0减去负数等。

最后引导学生结合以上的合作活动经验对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进行自主归纳总结。

(3)学会总结和汇报。在小组合作交流结束之前,对于本次记录,小组长应组织小组成员进行小组反思,保留小组还存在争议的意见和大部分组员同意的意见,将交流成果整理好。另外,由小组长把汇报方式安排好,向全班及时准确地汇报,而小组合作学习的汇报与众不同,代表的是这个小组集体,所以做汇报时可以是一个或者几个人。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九年级的一元二次方程时,练习一组题,笔者要求各组用一句话揭示因题选法的规律。

解下列关于x的方程,并用一句话,解释你的方法。

①x2-16=0;②5x2-2x=0;③6x2-x-12=0;④mx(x-c)+(c-x)=0.

各个小组通过合作交流总结出各题相应的规律分别是:①缺“一”选“直”的策略;②缺“常”选“因”的策略;③遇“大“选“配”的策略;④遇“字”讨论的策略等。这种比较准确的描述,是老师事前没有预料到的。

3 预测学习困难,确保顺利合作

(1)在进行合作学习之前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基础上的,当解决某个数学问题学生个体遇到障碍、苦思而不得其解时,才能体现合作学习的价值和成效。

(2)合作学习应将组内优生和学困生的关系正确处理好。第一教师鼓励学困生大胆发言;第二,在组内安排学困生优先发言;第三,要求他们认真仔细地听取别人意见;第四,教师行间指导时,应重点指导学困生学习操作活动。

(3)在进行合作学习之前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主线就是问题。课堂教学没有问题就是没有生命。问题是展开合作交流的导索,是打开思维的钥匙,有问题才有自主、发现、创造、体验。另外,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有利于促使学生动脑,主动探究数学知识。

如学习二次根式后,笔者设计了一道探究题:

解关于x的方程:(√ ̄a+√ ̄b)x=a-b(a>0,b>0)

张新:方程两边同乘以(√ ̄a-√ ̄b)得(√ ̄a-√ ̄b)(√ ̄a+√ ̄b)x=(a-b) (√ ̄a-√ ̄b)

[(√ ̄a)2-(√ ̄b)?]x=(a-b) (√ ̄a-√ ̄b),

(a-b)x=(a-b) (√ ̄a-√ ̄b)

方程两边同除以a-b得x=√ ̄a-√ ̄b

所以x=√ ̄a-√ ̄b

李建:由方程(√ ̄a+√ ̄b)x=a-b变形得(√ ̄a+√ ̄b)x=[(√ ̄a)2-(√ ̄b)?],

(√ ̄a+√ ̄b)x=(√ ̄a-√ ̄b)(√ ̄a+√ ̄b)方程两边同除以(√ ̄a+√ ̄b)得

所以x=√ ̄a-√ ̄b

这两位同学的解法都正确吗?为什么?

这样精心设计的问题,学生阅读,都各自有自己的想法,便于交流与合作。

4 奖评合作学习,使学生享受合作

世界上不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但是每个学生对“赞扬”的渴望是一样的。相关心理学家分析指出“渴望关注、渴望欣赏、渴望赞扬”是每个学生的心理需要,对孩子来说,一声赞扬的话语,一个欣赏的动作,一个鼓励的眼神,比精美的食品、五彩的服装更为重要。在小组合作的学习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给予鼓励和赞扬。

比如,在讨论方程组{2x+3y=6①,4x+5y=12② 的解法时,各学习小组有不同的意见。

第1小组:由①得:x=3-3/2y③,将③代入②消去x,求解;

第4小组:由①得:2x=6-3y③,将③代入②消去x,求解;

第7小组:由①x2-②得:y=0,进一步求解;

第8小组:由①得:6=2x+3y③,把③代入②,得:4x+5y=2( 2x+3y),整理得:y=0,进一步求解。

笔者对各个小组都给了奖励性的评价:第1小组用常规的代入消元求解,用常规的方法的优势是不易出错,风险小,获得常规方法奖;第4小组用的是整体代入法求解,用整体思想解题可以简化计算,有时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获得整体思想解题奖;第7小组用的是加减消元法,计算量小,获得方法简单奖;第8小组是消常数项的方法,有创新意识,获得创新奖,真可谓:通过解答此题,各组都获奖,人人喜洋洋。笔者评价结束,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奖评学生导致成功,指责学生导致失败。不是等小组合作学习搞好了才奖评,而是奖评引导学生们参与小组的合作学习。

综上所述,“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还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与交流表达能力,促使学生持续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柿.数学教学生成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李玉花.浅谈数学教学中思想和方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5):75.

[3] 汪艳萍.数学课改中的几点体会[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5):137.

作者:谭秀玲

第3篇:应用“分组学习”教学法转化差生 

“分组学习”的特征是把本班的学生按好、中、差一定比例搭配,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定2个组长,课堂和课后的教学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老师监督小组长的学习,小组长监督组员的学习,并在各小组之间进行比赛,应用学生互教互帮的方式来拉动差生的学习,从而实现转化的目的。“分组学习”的实施过程如下。

1. 按学生实际情况分组

初三化学刚开始的第一、二、三单元,学生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好奇,这时所有的学生会积极的求知,往往无太多的差生出现。但到第四单元时,由于教学内容较抽象,记忆的东西多,这时学生会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每年到这里便有一半左右的学生不愿意学习了。怎么办?要在刚接手时对所有学生进行调查摸底,查看初二时学生的各科成绩,对学生的发展有较准确的预测。到第四单元有些学生出现分化现象时,及时对学生进行分组,每个小组以6至8人为宜,每个小组安排2至3个差生,2至3个中等生,2个优生。每个小组的整体实力和平均水平要尽量相当。并且哪个差生安排在哪个小组必须先征求差生本人的意愿,因为只有他们能主动融入小组中,才能较好地发挥小组的力量。这样每个教学班一般会分成6个学习小组。同小组内的学生上课座位也安排在临近的位置,以便讨论和监督学习。

2. 制定切实可行的小组学习制度

学习制度的制定必须以尊重学生意愿为原则。初三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很好强,很注重同学对他/她的看法。所以有些事情老师说的他们不一定能听进去,但是同学安排的事情他们一定会做好。基于这一点,小组内的学习形式,组间的竞争机制,老师必须跟同学们一道来制定,这样执行和实施难度会减轻很多。一般能达成以下共识:每组选2个组长,组员服从组长的管理,答问题时,以差生为主,其他同学补充,小组之间进行比赛,赢的整组加分、输的整组扣分,定期给排名靠前的小组成员奖励。对有一段时间较落后的组进行额外辅导,以增强他们的竞争力。这样又能给胜利的组员压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3. “分组学习”在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分组学习”在教学中分为课前预习环节、课堂教学环节和课后反馈环节三个模块来实施。

预习环节分为几个步骤:首先是师生共同明确预习目标,然后教师提出预习要求和方法,最后是学生分组收集各种信息完成预习任务。比如在化合价的教学中,教师布置每个小组学生要预习记忆的化合价以及化合价在书写化学式中的应用,指导他们可采用一对一互问的形式来进行。这时小组长充分发挥其作用。首先是考查中等生有无预习,然后再发动中等生和优生一起来监督差生,逐个过关。这些都要求学生找课余时间来完成,所以教师要跟家长多沟通联系,争取改变家长的观念,争取家长的支持,以便安排充足的时间来进行学习。又如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教学中,教师布置每个小组学生根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来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优生便带着整组的学生走进实验室,跟着差生一起研究制取的装置,甚至是在课前先制取气体。上课时可由差生来演示实验。

课堂环节中坚持培优在课外,辅差在课堂,师生共学的原则。预习时教师对优生已有辅导,所以上课内容一般来说对优生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可是差生的积极性和理解能力较差,肯定有不懂的地方,上课时根据教学的中心知识,分组过关。这时提问的对象要找组内的差生来回答,其他的同学可作补充。这样教师就能对差生作较全面的了解,适时调控。一节课45分钟采用15+10+15+5的模式分配时间。前15分钟是小组展示预习情况,中间10分钟教师答疑,后15分钟是小组内消化知识,最后5分钟是学习效果检测。比如在化学反应类型的复习中,教师在课前布置“化学反应类型有哪些”的作业,要求学生每个反应类型用2至3个化学方程式来表示。各个小组都能整理出四个反应类型,并且能按要求写出对应的化学方程式,课堂上各个组都能展示出来。但教师要举出一些特殊的反应提醒差生也要及时归纳。上课时还发现学生举例的化学方程式不够全面,并且差生的化学方程式多数都从书上抄来的,他们自己还写不出来。这时就要有足够时间让优生去监督差生理解、记忆和归纳整理。在课堂上如果哪个组有学生分心或不学习,则整个组的学生都要受一定的惩罚。相反,做得好的,则整个组受到一定的奖励。迫于面子和好胜心的因素,整个课堂学生都表现得比较主动。差生在组员的带动和监督下也不例外,慢慢地就跟上来了或是不至于太差。

责任编辑 潘孟良

作者:范珍芹

第4篇:为什么分组交流时不想说

大班的语言集体教学活动中,丛老师围绕“快乐采摘”的主题,设计并组织了谈话活动。活动前,教师组织幼儿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采摘柿子活动,幼儿具备了丰富的采摘经验;活动中,教师投放了大量拍摄于活动现场的个人、小组、集体采摘柿子的图片和视频,不仅激发了幼儿的谈话兴趣,而且唤醒了幼儿关于谈话主题内容的已知经验。一开始的集体谈话环节,幼儿争先恐后地举手,充分展示了分享交流的愿望,显得表达积极性非常高。当有四名幼儿表达后,教师适时请幼儿与身边同伴、相邻的好朋友,围绕话题继续交流,希望给幼儿提供更多的表达交流机会,满足孩子们的表达需求。

可分组后,幼儿完全没有了集体谈话时的积极表达状态,取而代之的是纷纷交谈话题以外的其他内容,或坐着发呆。不过,一旦教师以同伴身份、以询问方式参与小组谈话时,幼儿又恢复了之前集体谈话的状态,变得积极主动、想说会说。但当教师离开参与他组谈话后,该组幼儿又恢复了教师没参与之前的状态。如此的情景相继出现在谈话活动每一个环节的分组交流中。

为什么幼儿在集体谈话时积极表达、大胆交流,但小组谈话时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呢?小组谈话和分组交流形式如何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呢? 真正的支持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区级机关幼儿园新区分园 陈金娣

支持一:合理的环节设置

活动开始,丛老师为唤醒幼儿的已有经验,激发谈话兴趣,借助了图片和视频,引发了第一次集体交流。个人认为,这一支持策略略显不妥。因为这个环节看似激起了幼儿的谈话积极性,但实质上让幼儿的谈话演变成对图片和视频内容的简单讲述。尤其是在开始的导入阶段中,大量的图像从一开始就限制了采摘经验比较丰富的大班幼儿自由表达的经验和愿望,让幼儿的思维受阻,只能跟着老师的提问进行讲述,所以在分组谈话时一旦失去了老师提问,幼儿难免会出现岔题或不说的现象。

而且,谈话主题不变,从集体到分组,表面上是让幼儿获得更多的谈话机会,但实际上谈话的内容不变、幼儿的角色不变,导致幼儿的分组谈话无挑战、无新意,不能激起彼此交谈的兴趣,分组交流变成了集体交流的重复。

因此,围绕快乐采摘的谈话活动可以设计以下环节:谈话导入——自由交谈——集中分享——分组谈话——集中交流并拓展——总结后结束。自由交谈环节,可让幼儿自主地两两或三两结对,实现自然交谈;分组谈话环节,可让幼儿按采摘的小组结伴,这样幼儿因为共同的经历,相对容易保持注意力倾听同伴的讲话,对同伴讲话及时作出反应并适时补充。经验交流在前,分享交流在后,幼儿始终是谈话活动的主体。支持二:富有层次的话题设计

案例中提到,“教师投放了大量拍摄于活动现场的个人、小组、集体采摘柿子的图片和视频”,但多不代表有层次。“快乐采摘”是个大主题,在突出“快乐”这一重点的同时,本活动可分为“我的快乐采摘”、“小组的快乐采摘”、“大家的快乐采摘”等的谈话主题层次。这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围绕话题进行多方面的信息交流,从不同角度挖掘采摘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想。

同时,多不代表适宜。如果教师能提前梳理出谈话主题的层次,那么也就能够从大量的活动图片和视频中筛选出经典的、适宜的材料,根据不同的谈话层次出示,配合分组、集中谈话的不同情境,引导幼儿从看一幅图谈一个经验,到看一幅图谈几个经验;从看着直观的图片谈话到发挥想像谈话;从谈自己的个人采摘经验和情感体验,到谈与同伴共同采摘的经验和情感体验等,引发幼儿表达出更多精彩的话语,避免出现幼儿面对大量图像资料说不深、重复说的问题。

支持三:养成交流的规则意识

皮亚杰认为:幼儿的发展是在与主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的,幼儿与客体环境的交互作用愈积极、主动,发展就愈快。要想组织好分组谈话,实现幼儿间的有效互动,在幼儿自由和分组交流前,教师应该明确谈话规则。如当别人讲话时,要注意认真倾听、不随意插话打断别人,等别人讲完了再讲出自己的想法、对别人所说的话给予适当的应答以保证谈话的延续等等,让幼儿能专注地听别人的讲话,并能迅速掌握别人讲话的主要内容,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提升听辨和理解的交流技能,实现和同伴的积极主动的互动与交流。

分组交流时,教师参与时幼儿则想说会说,不参与却相反。这种现象从另外一个角度也说明教师适时介入和有效指导的重要性。因此,建议老师应关注幼儿间的交流,鼓励和支持幼儿的表达,在此基础上引发幼儿的继续交流。如观察谈话内容是否围绕主题、幼儿是否注意倾听、是否注意轮流等,并用微笑、点头等体态语给幼儿以鼓励和肯定;再如,关注幼儿交流的个别差异,用适度的期待激发不太积极的幼儿大胆表达等。这样,给幼儿的谈话营造充满民主和宽松的交流氛围,让幼儿在遵守规则中人人有机会说,在老师和同伴更多的积极回应中更加有信心地说。

“领头雁”和“指南针”

北京市平谷区第五幼儿园 李丽霞

大班经常需要进行分组讨论或者探究。最初进行分组时,我们班也曾出现过类似情况。通过比较和分析,我发现孩子分组交流时不想说和说跑题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分组交流时,老师把问题设计得太大,高估了大班幼儿的交流水平。围绕一个话题进行讨论,需要交流双方能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积极回答。虽然大班幼儿的语言水平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毕竟生活经验、思维和语言能力有限。如果交流主题只有一句话,那对他们来说很空洞,再加上不像集体谈话时老师会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问题进行引导,孩子们更没了思考、谈话的明确方向。二是没有了老师及时的表扬,失去了集体谈话中那种争先恐后的气氛,孩子也容易失去积极参与交流的动力和激情。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语言领域的实施要点中写道:伴随着幼儿的绘画、图画记录等活动,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需要进行简单的文字记录,帮助他们建立文字与画画、口语之间的关系。我尝试把这种方法运用到分组交流活动中,把分组交流的引导工作做得细致而有序。提供分组交流的“指南针”

在大班的分组交流中,很多孩子还没有形成较强的独立组织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更别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发现,给幼儿提供纸笔,进行文字或图画记录很有效。记录纸既是孩子们交流时的参照物,也是孩子们发言的记录表,还可以供教师在最后的总结评价环节进行有根据的点评。例如,我们在创编故事《小蜗牛走过四季》时,按照春夏秋冬的不同季节特征进行分组交流。每组的记录纸上也采用相同的结构进行简单装饰,并通过细节突出季节的独特信息,暗示交流线索。记录纸起到了很好的提示作用,分组活动中很少再出现发呆、跑题的孩子。

安排分组交流的“领头雁”

在集体讨论中,老师是“领头雁”,根据活动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再从孩子的回答中去发现更多的关联信息,拓展问题,组织讨论。孩子们会在老师的带领下越来越有参与发言和交流的兴趣,思维和表达能力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怎样让分组活动中也有这样的“领头雁”呢?于是,我把能力强的孩子安排在各小组中,让他们当“小小领头雁”,带领能力弱的孩子一起沿着话题的方向进行讨论,并做记录;寻找有趣的信息,形成新话题,再讨论„„我在各组轮流指导时,还会在每个发言记录边上画一朵小红花作为奖励,让孩子们不断产生投入谈话的热情。

虽然大班幼儿在语言方面的发展比中班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是无论在集体谈话还是分组交流时,仍然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这样才会真正实现想说、敢说、知道怎样说。

实现有意义的分组交流

江苏省如皋市东皋幼儿园 陈美华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在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同时,也在发展着人际交往能力、对交往情境的判断能力、组织自己思想的能力等,并通过语言获取信息,逐步使学习超越个体的直接感知”。小组交流是幼儿之间互动学习的最好方式,这正是分组讨论的真正意义。但不少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分组讨论时,经常会说的一句话就是:“请你去和身边的好朋友去说一说,为什么„„”如果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幼儿听了很难理解,为什么要跟身边的人说,也体会不到教师希望幼儿自主交流的用意。

如何才能实现从教到学之间的有效转换呢?我尝试了以下两点策略。

策略一:提前设计带有明确目标的开放性话题,合理把握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激发幼儿互相学习。

首先,我们应当明确,并不是为了讨论而讨论,而是需要讨论才讨论。因此,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适合用来作为小组讨论的话题,什么样的话题是需要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来解决的,这就需要老师根据本班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来决定。

比如,大班语言活动《幸运的一天》,第一次试教时,在小组讨论环节,我让孩子们看图讨论“小猪用了些什么方法保护自己”,孩子们都很积极地发表着自己的意见,但都是自说自的,七嘴八舌,好像很热闹,其实效果一般。在第二次试教时,我没有出示图片而是让孩子们调动积极性,自己想像:“如果你是小猪,你会想什么办法保护自己呢,和旁边的小伙伴商量一下,看看谁的办法比较好。”话音刚落,就听到孩子们在各个小组中争先恐后地说着自己的想法,“你这个不行,大灰狼会很快识破的„„”,“你听我说”等等。孩子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技巧,想出了许多对付大灰狼的办法,小组讨论的效果较好。

对于“对付大灰狼”这样目标明确的情境,幼儿都很感兴趣,而且开放的问题让幼儿能有话可说,这样才能将话题讨论深入地开展下去。

策略二:教师要适度指导,从“教导者”转变为真正的“引导者”。

很多教师会有这样的困惑,当幼儿讨论的时候,自己的角色很难定位,不知道自己以什么样的身份介入引导。不少教师在指导幼儿分组讨论时,惯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如“你们在说什么呢”、“想到什么办法”、“你怎么不说呢”。这些教师介入分组讨论的常用指导语更让幼儿认为分组交流不过是集体活动的重复,是教师在“教”自己。既然如此,教师来了,孩子们就会应付一下;老师一离开,孩子们自然认为“教”结束了,又会恢复之前的“自由谈话”状态。

对于这些交流能力和技巧还比较薄弱的大班幼儿来说,教师的“引导者”身份不可或缺,但引导绝不等于“教导”。幼儿小组讨论时,我经常会“串门”,会“报信”,告诉孩子们其他组的讨论情况,激发幼儿心底的挑战欲望。这样,分组交流时,整个教室也不是一个个分散的小集体,而是无形中被我这个“串客”巧妙串联在一起,形成资源共享、经验共享、不断挑战的合作学习氛围。

第5篇:如何分组及分组学习的意义

如何分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现代课堂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孩子们在小组学习活动中由于角色相同,地位平等,因而无拘无束,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提高,自身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当他们自己或小组成功时,他们会无比喜悦。通过小组学习活动,他们学会了互相纠正、补充、帮助;学会了 要互相合作,树立小组的荣誉感。 要使小组合作学习发生功效,关键在于我们每位教师怎样操作。我认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过程如下:

一、教师提出学习任务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小组 合作学习的“问题”,可以是教师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设计的探究性、发散性、矛盾性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在质疑中主动提出的问题。

二、形成合作学习小组

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合作小组的人数,一般而言,2人配对、4人相邻合作学习,对空间场地的变化要求不是很高,较容易实现。6人分组可以采取马蹄形排座,8人分组可采用双排课桌前后相邻,等等。合作学习小组一般不提倡学生自愿组合,学生个人的意愿职能作为参考。二是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三是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或交流,也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

三、小组内成员分工

小组成员之间要合理分工,明确指责。小组内应设小组长、纪录员、汇报员各一名。

四、小组内成员协商讨论,教师参与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发挥。同时,教师也平等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并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及时地进行鼓励、引导和帮助,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五、各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开展评价活动 开展评价时注意:一是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二是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

在分组之前,老师首先要向学生讲解综合实践活动课分组意义、方法和要求。

(一)、分组的意义:未来是信息化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许多“高技术”任务都不是一个人单打独奏能完成的,它需要许多人,甚至是许多团体的共同努力,才能成功。而现在的大多数中学生都有以自我为中心的,缺少团队精神。通过分组活动的方式,能有效地培养同学们和谐相处、合作共事的意识和能力,为每名学生的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分组的方法和要求:

1、学生主要通过自由组合的方式组成了五至六人的活动小组,教师对组内成员过多或单个人的组进行适度地调整,当然,这要在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进行的微调;

2、各组以自己的方式选出组长,起出组名;

3、对组长的要求:组长要有团队意识和奉献精神,要有领导能力,带领全组成员一道学习研究,协调组内成员的关系,有领导艺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各组可以根据组内活动的情况更换或*换当组长,使大家都有锻炼的机会;

4、对组员的要求:组内成员要服从组长的安排,支持组长的工作,把自己融合在组内成员之中,使小组成为一个整体,学会合作,参与学习研究的全过程,学会分享共同研究的成果和成功带来的喜悦。

例:你看他们开始选组长了,大多数组的同学们都很快地选好了组长,可是有的小组却怎么也选不出来,一会儿利用“石头、剪子、布”的方法,一会儿又利用“手心手背”的方法,一会儿又“举手”选举,甚至“无记名投票”,折腾了快一节课了,最后终于选出了小组长,接着就是一阵掌声。由此可见,同学们的重视程度非同一般。组长产生了,还没有组名呐,同学们又开始大声地讨论起来,起组名可是个大事,它关系到我们小组今后地发展,你听他们还真有点迷信。名字起好了,有的叫胜利组,有的叫幻想组,他们起的名字五花八门,千奇百怪,真是叫绝。课*观察每位同学脸上的表情,各个都是红光满面 ,精神焕发 ,充满着青春的活泼气息。

(三)、小组长到台上发表就职演说,你看那架势简直就像“总统”竞选。二年三班的王婉同学是这样说的:“我在这次小组长竞选中,获得成功,这说明了同学们对我的信任,对我能力的肯定。我决不辜负大家的希望,团结组内所有成员一道学习、实践,带头完成我们承担的研究任务,最后,以新颖的方式、丰富知识含量向大家汇报。”

在这次课上,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方式,调动了所有学生的积极地开动脑筋,出主意,想办法,发挥了学生的潜能和创造性,为以后的教学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下课时,我随即采访了一位平时在班级里表现较落后、自己主动争取当小组长的同学。我问;“你们组想要研究的课题是什么?”他说:“我们组内的其他人都要研究当前最重要的问题—禽流感,我也得跟他们一起研究这个课题,要不然,我这个组长就当不成了。”这就是平时厌学的学生在这次综合活动实践课上的第一次表现,这是一件多么可惜可贺的事情啊!还有一名学生在下课铃声响起的时候,边往教室外边走,嘴里边念叨着:“怎么这么快就下课了呢?!怎么这么快就下课了呢?!”你说老师看到此情此景能不高兴吗!学生的点滴进步都会给老师带来无限的快乐,只要学生在健康、正确的轨道上发展,那就是学生的成功,也是老师的成功。

附:分组的利与弊

在经过了一个学期的分组教学实践之后,我对分组情况进行了总结与反思,具体内容如下: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式多种多样,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有利的方面和不利的方面。那么,采用分组合作探究式教学有哪些利与弊呢?怎样才能在教学中能够更有效地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一)、组合作教学的研究

2004年3月,在我校初二学年,将学生按照自由组合的方式,每组3—5人。小组成员自己选组长、起出组名,上课时按小组坐座位,教学中的一切活动都一小组为单位进行。在3月底,我们对学生进行一次问卷调查:你认为分组学习的利与弊各有那些?调查结果显示如下:

A、 有利方面

1、提高了组员之间的凝聚力。学生说:“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使独生子女,是父母的心中宝贝,认为自己总是那么伟大。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更深刻地懂得了集体的含义,有困难的时候,我们一起共同解决,如在知识竞赛中,都愿意为小组夺得高分,为集体增光的思想日趋增强;当我们有快乐的时候,我们共同分享,更增加了我们的友谊。

2、调动了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说:“因为我们都是在一起玩的好朋友,分到一个组非常开心、快乐,平时什么活动都不参加同学都参加进来了,因为他看到他的好朋友在那学习,他也去学习,感到了学习的乐趣。

3、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学生说:“分组学习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充分体会到社会有多大,团结有多难。还让我们发现了自身隐藏得极深的缺点和潜能,以前我从未当过班干,现在我当上了小组长,我们班有很多人都不服我,我一定要干出个样来给她们看。

4、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组内成员制订同一学习目标,大家为了完成同一项任务,进行更多、更细致的分工,同学之间在一起表达各自的想法,探讨所遇到的问题,在互相交流、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提高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自学能力,真正地把学习当作自己的事,他们主动查找资料进行学习前的准备工作,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如果有那位同学想偷懒,其它的同学就会给予督处,大家相互促进,推进学习进度,提高了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

5、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你知道一点,我知道一点,最后每个人都知道两点。全班学生的思路开通了,思想活跃了,就容易蹦出智慧的火花,产生灵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6、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一些在全班学生面前不敢讲话的学生,在自己所选择的组内就不怕了,她们都能说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由于意见不统一,经常发生争论,最好她们各自都能够取长补短,互相谦让,在大家都充分议论后达到统一。就在这样热烈的讨论和激烈的争论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与人合作,懂得了和谐相处,培养了团队精神。

B、弊的方面

1、小组讨论免不了会有声音,有的学生借机会开始说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极个别学生还会出现打闹的现象,如果不及时纠正,加强管理,不但学不到知识,而且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没有任何好处。

2、由于学生的分组是自由组合,有一些纪律较差的学生,她们会组合在一起,由于每各人自我约束力都很差,彼此之间互不服气,互相不听指挥,结果造成组内气氛紧张,不团结,很难共同完成任务。这需要老师的直接参与。

3 、分组学习时,如果老师不能在活动初期阶段进行有效的指导,在资料分享时不能进行恰到好处的帮助,分组学习可能走向与利相反的另一个方向,十分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有的学生打着讨论的幌子,借机闲聊,不参加讨论,认为这是小孩做的事或是其它人做的事,于己无关,对这样的学生要进行思想工作。

4、分组学习会增加同学的攀比心,只想表现自己的组是最好的,不管别的组说的如何正确,这种做法应该及时纠正。组与组之间进行对抗赛时,有的学生担心会伤害同学之间的情谊。

5、

分组活动式的课题研究,次数搞的不能太多,容易占用学生更多时间和精力,影响对三大主课的学习,有的学生担心会受到家长的批评。

6、

如果组内发生了不团结的问题,组长又没有能力解决,就造成学生之间的分裂,这时做思想工作又是所必须的。

总之,任何一中教学方式都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好有利的一面,控制好不利的一面,把它和其它的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的搭配和组合,灵活的运用于我们的教育教学之中,相信,我们就能不断地获得成功。

第6篇:分组讨论学习心得

团校第四期培训班组讨论学习活动心得

——如何加强团干队伍的建设

加强和改进团干部队伍建设,是夯实团组织基层基础的必然要求和迫切需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如何更好地弘扬团的优良传统,培养一支思想成熟、勤勉敬业、开拓进取、自觉奉献的团干部队伍是团组织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所以,本组于十月三十日在教学楼D419开展了关于如何加强团干队伍的建设的活动主题。期间我们针对“如何做好团支部工作”这一课题进行分组讨论,讨论内容主要有:

1、如何加强自身学习与引导青年进步相结合

2、怎样正面引导、加强教育,提高团员青年的思想素质

3、以人为本,真抓实干,怎样加强团支部队伍建设

4、团组织怎样开展工作要有新意

5、团组织怎样开展各项工作要积极主动地争取党政的支持和重视

6、怎样做好团的工作以广大团员青年服务的责任心相结合

7、怎样做好团总(支)部建设与下层组织的交流

8、怎样做好团的工作以强化团组织的号召力。经过十分钟的分组讨论后,由各小组派代表谈论如何加强团干队伍的建设。团员青年是我们完成各项目标管理任务的主要力量,要充分发挥团员青年的作用,挖掘其潜力。这就是要求作为青年组织的团支部。要找准工作的着力点,更好的服务于党政工作,准确把握团员青年的思想动态,主动地有创造性地灵活开展各项工作,使团的工作具有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所以,讨论结果总的有以下几个方面:重视团

干培养,切实加强团的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通过培训增长团干的工作知识,提高团干的素质,树立起团干应有的形象。为建设好各支部的团组织结构、增强支部与学院团总支的联系、并使各支部更好的融入与共同建设团总支的工作、树立学院团总支团干部的良好形象做出贡献;通过培训进一步发挥团干队伍的“三自作用”,即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促进团干迅速成长,为开创团的工作的新局面注入新鲜血液。团组织开展工作要有新意。既要使大家积极参加,又要达到预期的效果,活动的形式要多种多样,要把团的组织活动由“追求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变。要寻找合理的切入点,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团组织开展各项工作要积极主动地争取党政的支持和重视。积极主动的向党政领导请示汇报。活动要围绕党政的中心工作开展,为生产管理服务。通过这次课题的讨论,我了解到了作为团支部的核心,团干部在整个基层团支部工作中负有主要责任,一个支部工作开展的好坏关键是有没有一个工作积极主动、富有组织能力、不断思索进取的团干部。

第7篇:小组合作学习,分组是基础

在以往的合作学习中,教师经常采用就近分组、就近合作的原则,或是让学生找自己喜欢的人一组,其实这样是不科学的。因为,第一,这样分组,随意性太强,学生会找和自己学习水平相当的同学学习交流,对自己的语言发展帮助不大;第二,这样分组,造成各个小组间层次差异较大,好学生和好学生一组,中等生和中等生一组,学习较弱的学生自然被“暴露”在一边,无人问津。长此以往,班内的学习差距越拉越大。

基于以上原因,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我是这样分组的:现在以我所任教的四年级一班为研究对象,本班共有学生34人,分成8个小组,其中有6组是4人,有2组是5人。第一步,选组长。我把班内英语学习成绩最好的8个学生任命为各组的组长;第二步,组长挑选组员。从第一组开始,组长依次挑选一名组员,第一轮完成后,再进行第二轮和第三轮,直到全班学生被全部挑选完毕为止。但要注意,经过1个月的学习后,要重新分组。这样分组的优势是:基本符合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避免了好同学“扎堆”,学习较弱的学生被冷落在一旁的局面。对于全班学生来说,从一定意义上讲,增加了与他人交流的机会和空间,因为,在这样分组之前,可能很多学生的交流面总是集中在他周围的几个人身上,而现在他要面对的同学可能是他以前从未面对的。对于组中中等水平的学生来说,增加了更多的向好学生学习的机会。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尽管大部分学生喜欢表现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主动参与而使自己的英语学习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但值得注意的是,有小部分学生,因为基础较差或者个性内向的关系导致的自卑心理使得他们不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只是等到老师注意到他们,点到他们的名字时才愿意开口。给他们的英语学习带来了消极的作用。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那些平时不敢在全班级面前发言的学生愿意在小组里面与其他同伴交流,会在小组中得到同学的赞赏或者得到同学的帮助意见。通过交流,基础差的学生得到了较优秀学生的帮助从而得到了提高,原本心理内向的学生也渐渐对自己和自己的想法树立了自信。最终学生们都敢于大胆地展示自我,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案例二:合作学习,教师组织是关键

小组合作学习我们都在尝试着做,但要想做好它,还真要动一番脑筋,教师组织是关键。我经常在以下环节使用小组合作学习:

第8篇:分组学习自我评价表

我们的小组成员:———————————————— 我的名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工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小组要完成的任务:

多媒体介绍

我们决定制作以下幻灯片:

内容:

介绍:

我的发现:

我的学习:

我的感悟:

工作表扬:

其它:

幻灯片完成状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的困难:

第9篇:尝试教学法与学生分组学习

尝试教学法的核心要求是“先学后教”,学生怎样先学、老师后教什么?是所有正在实践“尝试教学法”的老师们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对此,我在课堂教学中体会较深。

刚开始,我让学生先自学、练习,然后再讲解,结果时间花了不少,相当一部分学生因基础差,自学练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把宝贵的课堂时间给浪费掉了。

后来,我事先(备课时)预设许多问题(写在小黑板上),让学生按座位分成三个自然组,采取“互点题”(由一组组长指定二组某一同学上台做某一题,二组组长指定三组某一同学做某一题,三组组长指定一组某一同学做某一题,其他同学在下面做本组的同一题)的形式,让学生先练,给三个组积分,一周累计总分最高的为优胜组计奖。这种方法比过去好,学生积极性比较高,有竞争意识。但依然有许多差生蒙混而过,整体效率不高。

最近,我把全班学生分成九个小组(座位邻近的3人或4人为一组),并根据数学成绩确定九个小组长,上课时让小组长组织本小组的几名同学带着老师预设的问题自学或练习,这个过程中,小组的几个同学可以合作讨论,互相帮帮助,小组长检查指导,直到大家都会(当然也会有统一的时间限制)。这种分组模式能够让全体同学正真动起来,在有限时间内让更多同学达标。

昨天,我在上“模拟实验

(二)”的数学课中,上课伊始,就让学生做“石头、剪刀、布”的游戏,这个活动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玩”游戏,在模拟实验中得出接近随机事件的理论概率。活动开始前,我让各小组长统一指挥,两人一组玩十次“石头、剪刀、布”的游戏,记下其中有几次是打平手的(即手势相同的),然后把全班九个小组的情况合起来分析计算,这样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了更多的模拟实验次数,达到了更佳效果(模拟实验次数越多越接近理论概率),这样的活动使全体学生参与其中,增强了实验结论的可信度。

实践证明,课堂上采取“学生分组学习”的方法,小组长既是组织者,又是指挥员、战斗员,还是裁判员,他能带领全组同学积极开展活动,及时发现问题,更能便于老师真实掌握学生学习状况,是一种较好的组织学生学习的方法。

如何培养和发挥小组长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我想:

一是合理分组、选定小组长。分组要按座位顺势安排,人数不能太多,一般以3至4人为宜,小组长应该选数学成绩稍好、组织能力更强的同学担任。小组长选定以后,要召集他们开个会,告诉他们这个职务应该扮演的角色:教师助理;这个职务的职责:带领本组全体同学共同学习,还是一个监督检查员。指出他们的工作不仅能帮助同学完成学习任务,协助老师顺利开展教学活动,还能培养锻炼自己的能力。

二是要预设好学生学习或练习的内容,上课开始时就出示具体问题,明确具体要求(包括活动规则、时间限制等),让小组长“有章可循”,易于组织和操作。

三是在课堂上营造学生分组学习的氛围,舍得给时间学生,敢于“放权”给小组长。要有意识的在活动中培养小组长“小老师”、“监督员”、“指挥官”形象,使其产生领导力,发挥积极作用。

四是教师要始终明确自己的身份:“课堂的总导演、总设计师”,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老师们千万不要“喧宾夺主”。

卢有洲

2008.11.14.

上一篇:村镇银行品牌建设下一篇:督查问题整改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