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管理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德育管理论文(精选5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作为学校的领导者,校长的工作,尤其是德育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校风、校貌、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和学习积极性。因此,如何提高校长的德育管理水平成为当下中学校长的工作重心。本文对中学校长实践德育管理有效措施进行了探讨,希望为中学班级管理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第一篇:德育管理论文

加强德育管理 提高德育实效

学校德育是教育者通过学科教学以及一系列专门的活动对学生施加综合影响的过程。为了使这种综合影响能符合社会的要求并取得相应的成效,学校应当加强对德育的管理。也就是要根据学校教育和管理的总体要求,提出学校德育管理目标,建立德育管理机构,构建德育工作队伍,制定德育管理制度,并通过对德育实施过程的组织协调和对德育工作的质量评估,确保德育目标的实现和德育任务的完成。

一、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1.校长要真正树立以德治校的理念。校长不仅应当精通业务,而且应当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重视学校德育工作,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在学校的切实贯彻与执行。校长应该始终一贯地把德育工作及其常规管理放在学校工作中的突出位置,如制定全面系统的具体德育目标,优化德育环境,建设校园文化等。

2.全面提高教师整体队伍素质。我校充分利用每周政治业务学习时间,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法》《教师法》、邓小平理论、教育政策法规和现代教育理论,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学习科学发展观,按照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引导教师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教育观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建立和健全德育领导机构,完善德育网络管理制度

1.健全德育领导机构。我校成立了由校长、教务主任、事务主任、少先队辅导员、级部长、科组长、班主任、品德科任教师共同组成的德育领导小组,把德育的职责落实到各部门、各年级、班主任和各科任,形成“级级有人抓,班班有人管,层层抓落实,教职工齐抓共管”的德育工作管理体系。我们建立了师德考评制度,每学期都开展师德考评工作。

2.法制建设。加强与公安司法部门的联系,聘请法制副校长。定期邀请派出所、司法部门到学校上法制课,组织法制知识竞赛、“珍惜生命、远离毒品”、“讲科学、驱邪教”签名活动等,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充分发挥家长会的作用。我校每学期召开两次家长会,组织家长学习有关文件、资料,端正家长教育思想,帮助家长掌握教育方法,提高家长的家教水平。还用书信的形式将我校对学生管理的内容、方法和要求发给每位家长,通过电话、书信和家访等形式及时沟通,互通情况,共同教育学生。与部分家长签订协议书,敦促疏于教诲的家长,落实承担教育子女的义务,提高家长教育子女的责任感。

三、加强实体建设,提高管理实效

1.主渠道建设。学科教学通过内容渗透、观点渗透、思想方法渗透,发挥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参加德育实践基地活动等,对学生进行身心教育,磨砺意志;组织学生进行植树活动,增强环保意识;组织学生义务清洁街道,慰问敬老院,为敬老院义务清洁,等等。

2.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墙报、广播等舆论阵地,抨击各种歪风邪气,表扬先进、树立榜样。学校要求各教研组、各班、共青团每月出一次墙报,并进行检查评比。定期举办文艺汇演、校运会、知识讲座和知识竞赛。发挥校园宣传栏的作用,宣传校园好人好事,对取得好成绩、获得荣誉的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

3.团队建设。定期组织少先队员学习团队知识,对少先队进行思想政治、前途理想教育。组织少先队员参加各项活动,如参观叶挺纪念馆,瞻仰烈士陵墓,为敬老院、街道打扫卫生等,丰富团队生活,开阔少先队员视野,增强团队凝聚力。

4.加强班主任工作,完善班级管理。为了使教师安心乐意当班主任,激励优秀的教师当班主任,我校制订了《班主任补助办法》,大大调动了班主任的积极性,在学风、班风、后进生的转化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外,要求班主任每月上交一份工作小结,每月召开班主任工作交流会,互相取长补短。

四、德育实效不断提高,各项工作成绩显著

遵纪守法,助人为乐蔚然成风,多年来,我校学生违纪现象减少到最低限度。好人好事不断涌现,仅本学年度,学生做好人好事900多人次。2007年3月,得知木棉小学学生小强家庭困难后,我校学生纷纷伸出热情的双手,捐助2000多元。2008年5月,师生为四川灾区捐助20000多元。2008年10月,全校师生为惠城区图书馆捐助1000多册书。

由于学科教学发挥了德育渗透的主渠道作用,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一学年来,我校学生参加学科知识竞赛均获得名次,其中3人被评为惠州市“三好学生”,4人被评为惠州市“优秀学生干部”,6人被评为惠城区“三好学生”,6人被评为惠城区“优秀学生干部”。

责任编辑 魏文琦

作者:颜志奎

第二篇:加强德育科研 规范德育管理

我校一贯重视德育科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德育工作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为目标,以强化学校德育实效对策研究为主题,以破解德育难题为突破口,以实验研究为途径,不断探索德育发展新思路和新举措,树立教育新理念,引领学校创建德育特色和品牌,有效促进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一、规范管理,建立健全学校德育管理网络

我校创办于1956年,是广东省较早创办的侨校之一,积累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我校坚持“艰苦奋斗、勤奋拼搏、无私奉献”的办学精神,践行“以德为本、严格管理、高效育人”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师德促管理,以管理出效益,以科研求质量”的办学思路,以创办“高品位、有特色、现代化”名校为奋斗目标,形成了“求实、向上、严明、勤奋”的优良校风。我们建立了校、处、级、班管理网络,明确德育管理的职责。由校长、以及分管德育的副校长、政教主任、团委书记、年级主任、班主任组成德育领导小组,形成一种纵向的联系,并沟通政教处、教务处、教研室、总务处之间的横向联系,这就使学校的德育工作从组织网络方面做到了上下左右联系密切,指挥灵活,步调一致,信息畅通,充分发挥德育管理的效能,从组织上保证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

二、明确责任,充分调动德育工作队伍的积极性

学校只有充分调动广大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德育工作落到实处。而发挥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必须明确学校各类人员德育工作职责。我们要求全校教职工学好《中小学德育纲要》以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等,统一认识,统一行动,制定和落实德育工作目标及工作步骤,使他们既明确自己的责任,又有一定的职权范围和利益。为此,我校首先抓好班主任教师的班级管理工作。因为班级是学校管理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为调动他们育人的积极性,学校制定了班主任工作职责、考核细则,提高班主任津贴,对班主任工作出色的同志在评先、评职、晋级等方面优先考虑,并与绩效工资挂钩,大大调动了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了班主任工作的质量。其次是调动各科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学校制定了科任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以及配合班主任抓好班级工作的具体要求,并根据他们的工作在评选优秀教师中进行衡量,同时纳入教学的量化评价中。第三,充分调动服务者育人的积极性。学校的后勤人员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有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营造校园育人环境方面。学校制定了有关服务育人的职责和制度,加大考核量化力度。这样,在德育管理中,充分发挥了学校各类人员的聪明才智,全校员工形成了合力,使学校德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三、注重科研,全面提升德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

德育科研是德育工作改革和发展的标志,是德育工作科学化的保证。为此,我们开展了由广东省教育厅思政处和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正式批准立项(粤教思〔2009〕65号)的《规范管理,提高学校德育管理效能研究》的课题研究。该课题针对新形势下学生成长的特点,开展了六个方面的教育和研究,即:学校德育管理机制研究;学校德育管理模式研究;提高学校德育管理效能的方法的探索和研究;对特殊学生教育对策的研究;信息化管理和学校网络德育的研究;学生养成教育校本化研究。通过科研实验培养、锻炼、提高了德育队伍素质,大家思想解放,努力实践,勇于探索,获得了良好效果。

四、加强建设,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作用

校园环境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同时又是学校日常德育的载体。优美的环境氛围,高雅的校园文化,给人以奋进向上的力量,学校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创设一个“时时受教育,处处受感染”的德育环境。健全教育阵地,如:宣传栏、黑板报、广播站、阅览室、团委会、学生会活动室等,有统一的校风、教风、学风以及《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等规则和标志,让每一堵墙壁成为无声的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良好行为习惯教育。学校长期坚持不懈地开展升旗仪式和系列化的国旗下的讲话,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兴趣小组活动形成了学校良好的活动传统。这些活动都充分体现了学生参与的全体性、教育目的的素质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使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

责任编辑龙建刚

作者:蔡文钊

第三篇:探索新形势下德育规律,提升德育管理实效

摘 要:作为学校的领导者,校长的工作,尤其是德育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校风、校貌、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和学习积极性。因此,如何提高校长的德育管理水平成为当下中学校长的工作重心。本文对中学校长实践德育管理有效措施进行了探讨,希望为中学班级管理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德育管理;教育者;初中生

正如孔子所说的,“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作为一个合格的教育者,一方面需要让学生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另一方面也需要让品德教育流传在学生和教师的心中。作为教育工作中的重点,德育是学校为实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素,它是学校教育教学和学生日常生活启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那么如何加强德育管理,使学生全面的受到德育就成为了学校工作的重点。

一、德育管理的定义

德育管理是依据德育的目标、任务和学校教育教学以及学校管理的总要求,对德育工作系统以及德育活动过程进行的规划、组织、实施、监督与协调等活动。德育是教育者通过学科教学以及一系列专的活动对学生施加综合影响的过程。

二、德育管理的重要性

德育管理在中学教育教学工作中是比较重要的。社会发展不能离开教育,发展教育教学需要用德育作为基础。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之迅速,复杂的社会关系,青少年的自我放纵与不乖巧,作为教育者,对待这些问题我们力所不及,原因在于德育工作没有真正起到管理作用。为此,我们更应该去重视今后德育的工作,将德育更好地让所有学生所认知。

三、加强德育管理的方法

(一)建立健全学校德育管理系统

首先我们需要健全的组织机构来进行学校德育管理。可以通过创建校长、教务处、班级的三级管理网络来明确德育管理的任务,这样就不会因为职责的不同导致实施德育工作而增加困难。德育领导小组由校长、德育主任和班主任构成,垂直联系由校长到班,横向联系可以沟通教导处、总务处,使学校的德育工作在组织方面做到聪明灵活,步调一致,要充分发挥德育管理的有效之处,才能保证学校中德育工作的全面实施。

(二)确立责任制度,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其次要明确学校各类工作人员对于德育工作职责的发挥作用。充分发挥德育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让德育工作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就如何提高全校教職工德育工作的积极性,可以先增强管理者对于德育的积极性,学习好《中小学德育工作流程》等,让员工统一认识,行动一致,以明确自己的责任,落实好德育工作。

德育管理是需要在学校、社会、家庭多方面的环境背景下,一起努力,相互配合,这样才能加强德育工作的管理,形成一种良好的管理网络。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大部分时间是生活在家庭和社会中。实践出真知,社会是一门学问,而社会中的现象五花八门,应该是作为德育教育的主阵地。通过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面结合,做好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把社会知名人士请到学校中,让其进行德育教育专题讲座,能让德育工作者了解加强德育教育对于学生的重要性,以此来加强德育管理。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家长了解德育教育的基本内容,让学校德育工作得到延伸,以此来扩大德育教育的空间,让更多人了解德育,使德育教育的队伍越来越大,提供良好的德育氛围。

(三)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的德育素质

然后提高德育工作者和教师的职业基本素养,是做好中学德育工作的基本条件。通过教育理论的学习,不定期的举办德育专题讲座,培养德育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德育工作者要做到教书育人的工作职责,所以,教师自身德育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学生的德育的发展。作为精神文明的创建者,提高自身的道德教育,来树立德育的良好形象,完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信息,这样才能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升更好的档次。

(四)校园环境的建设也有着育人的作用

之后对于学生来说,培养学生德育发展,需要学校创建校园环境。学校可以坚持长期的开展升旗仪式和国旗下的报告,把爱国主义的教育行为作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工作的要求。通过多姿多彩的校园活动和小组活动,形成学校的“体育节”“文化节”等校园活动。这些校园活动也能体现学生的自主参与性、教育形式的多样变化,通过这样的教育环境背景下,有利于学生建立健全自身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同时也能帮助学校对于德育工作的实施。

(五)树立大局观念,提高整体效益

最后,现在的社会中,仅仅依靠学校教育,很难完成培养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人,我们需要用大教育观念的思想指导中学德育教育的研究。要用整体的目光来对付德育教育工作的发展,通过加强教学研究,加强德育管理理念,才能提高学生德育的素质教育,帮助学校完成德育工作的目标。

综上所述,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应将中学德育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与青少年自身年龄特点相结合,通过不断加强学校教育教学的水平,提高师生关系和壮大师资力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人。

参考文献:

[1]杨廷睿.综合初中德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中等职业教育,2015,(12).

[2]谢育波.为心灵“护航”,为成长“扬帆”:新时期加强初中学生德育教育的做法和体会[J].教育科学探讨,2010,(01).

作者:徐树东

第四篇:基于“一校三门”德育管理模式的小学德育教育研究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绝大多数学校都将培养学生素质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现阶段,我国部分小学开始应用“一校三门”办学模式,即多校区模式,这为小学德育教育造成了一定困难。在“一校三门”办学模式下,对小学德育教育的发展策略进行了探讨。

“一校三门”德育管理模式小学德育教育问题对策小学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时期,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也就尤为重要。随着“一校三门”办学模式的形成与发展,小学德育教育面临着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小学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基于“一校三门”办学模式对小学德育教育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树立统一性的德育教育主题

小学生年龄较小,尚没有形成成熟的价值观以及道德观,因此在开展小学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在三个校区间树立统一性的德育教育主题,明确德育教学的核心价值取向。由于“一校三门”办学模式是以年级组作为校区划分手段,将一年级学生统一在一个校区、二三年级学生统一在一个校区、四五六年级学生统一在一个校区,不同年级段小学生由于知识结构的不同,对于德育思想的重构过程难免存在一定的冲突。因此,在开展小学德育教学的过程中树立统一性的德育教育主题,可以使“一校三门”办学模式下的小学的与教学实现共性与个性的对立统一,从而打破年级段间知识结构与思想的界限,使不同校区的德育教学融入到统一性的德育教育主题中去,加强不同校区间德育教学的沟通与合作。

二、加强德育教学的体制建设

“一校三门”办学模式下的小学德育教学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校是否建立起了多校区德育统一管理机制。在开展小学德育教学的过程中,学校管理层应当在各个校区间统一德育管理制度,在学校管理层面设置统一性的德育领导机构,保证德育管理机制的高效性。同时学校管理层应在各个校区间构建相应的校区德育管理机构,根据不同校区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实际管理需求,开展科学合理的德育教学工作。与此同时,应当加强学校管理层德育领导机构与不同校区德育管理机构的沟通与合作,加强二者的纵向配合,完善小学德育教学的日常教学工作,明确管理层与各校区间的权责分工,提升“一校三门”办学模式下小学德育教学的教学质量。

三、明确各校区学生道德水平的差异性

“一校三门”办学模式下三个校区的划分是以年级组作为划分依据的,由于各个校区学生年级组存在差异性,各个校区学生的道德水平也就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小学道德教学的教学质量。为了实现“一校三门”办学模式下小学道德教学模式的合理化开展,应当在明确各校区学生道德水平的基础上,根据三个校区的实际情况,对道德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尽可能地实现办学资源效益最大化,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此同时,在道德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大学生对于道德教育的自主选择性,鼓励学生自行选择课后作业以及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对于道德教学的学习兴趣,增添小学道德教学的教学活力。

四、构建网络道德教育平台

“一校三门”办学模式以年级组作为划分依据将小学生划分为三个校区,虽然在空间上存在校区分散的概念,但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三个校区的小学道德教育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统一教学,使多个校区形成网络化、信息化的大校园。“一校三门”办学模式下的小学道德教育教学可以通过构建网络道德教育平台,实现多校区统一性道德教学。在设计道德教育平台的过程中,应当兼顾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不仅应当引入高性能的硬件基础设施,保证道德教育平台的构建质量,而且应当优化平台设计,调动起小学生的浏览兴趣。在构建网络道德教育平台的过程中,应当制定合理的网络规范,结合学生道德教育的实际情况,利用有针对性的道德教育加以辅助与引导,从而突破多校区道德教学空间与实践上的限制,提升小学道德教学的教学质量。在网络道德教育平台的构建过程中,各校区间可以构建相应的电子校园系统,将本小区学生班级活动、学习状态、优秀事迹等内容在网络道德教育平台上呈现出来,通过对学生的优秀表现进行鼓励,可以有效地调动起小学生的道德教学积极性。

五、结论

总而言之,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现阶段我国小学教学的主要目标,同时也是小学德育教育的核心内容。现阶段“一校三门”办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为小学德育教学带来了挑战,为了提升不同校区小学生的道德观与价值观,应当明确小学教学的主要目标,合理开展小学道德教学。

参考文献:

[1]康冬梅.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研究[D].吉首大学,2013.

[2]胡金木.变革中的小学德育课程的文本分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02):51-56.

[3]吴琳琳.小学德育教科书中榜样插图配置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

作者:黄莹

第五篇:增强德育实效离不开德育管理创新

[摘 要]本文针对《德育管理论》的出版,结合《德育管理论》的内容,阐述了研究和创新德育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概括了《德育管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肯定了《德育管理论》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方法创新上的突出贡献,高度评价了《德育管理论》在德育管理本质研究上的独特视角、对德育管理原则体系的科学总结和创新以及关于德育管理技术的引进和转化。

[关键词]德育管理 实效性 创新

[

[作者简介]张澍军,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吉林长春 130022)

如何增强德育的实效性一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人们逐步把提高德育实效性的目光聚焦在德育管理上。由我主编的《德育哲学研究丛书》现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陆续出版,《德育管理论》是其中的一部。《德育管理论》是我指导的博士研究生赵志军教授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

德育管理始终是德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德育管理问题,虽有少量著述发表,但随着近些年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前后人类世界的变化、我国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以及思想文化的深刻变动,加强系统研究和创新性开拓,仍属一个重要的前沿性迫切性课题。在我看来,德育中的“管理”乃至一切合理性管理,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规范或者说是某种社会共同体性规范,它本身就具有德育的意义。因为它总要现实地或潜在地告诉人们,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怎样做是合理的、怎样做是不合理的,因而总是蕴涵着人的价值观导向和思想道德追求。好的管理,一定会使人习惯养成好的德行。单就德育管理而言,它“根据一定的德育目标,通过决策、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有效地利用各种德育要素”(参阅鲁杰、王逢贤《德育新论》),在这里,重要的还不在于发挥管理的约束功能和惩戒作用,而是通过管理,自觉规范、组织德育活动,不断提升德育工作的有序性、制度化、组织化的程度,使之成为德育长效机制的根本保证。实践表明,只有把广大德育工作者组织好、调动好,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只有把“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与“科学规范的严格管理”结合起来,做到“爱”与“严”、自律和他律、激励与约束的统一,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只有加强德育的整体规划、科学管理,才能增强德育的整体实力和有效性。可以说,赵志军教授创作《德育管理论》,在很大意义上就是力图解决这一重要课题。

作者认为,加强德育管理研究是实现德育管理思想、管理理论与时俱进的需要。时代的发展决定了管理思想的发展变化。从国际上看,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日趋发展,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们争夺青年一代的斗争更加尖锐复杂,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巨大冲击;从国内来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学生面临着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等的很大考验;从教育自身来看,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学校德育工作在目标、任务、途径等方面必然要做出深刻变革。新的形势下,德育工作究竟应该怎样加强和改进?这是德育管理研究需要回答的课题。德育的社会条件变化要求德育管理思想、德育管理理论随之发展。

《德育管理论》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回答了德育管理是什么的问题。作者综合哲学和管理学两个研究视角,从德育资源的有限性与德育任务的艰巨性的矛盾运动中揭示德育管理的本质,揭示了德育管理的六条本质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释德育管理的价值以及德育管理的思想先导原理、系统原理、人本原理和效益原理,从而进一步回答了德育管理是什么的问题。

作者论述了德育管理的基本原则,提出了坚持哪些原则才能使德育管理更有效的新观点,主张不能把一般管理原则简单套用到德育管理上。根据德育管理的本质和基本原理以及国家对德育的要求,结合德育的现实状况提出了坚持科学的德育发展观,即坚持德育为先原则、坚持德育目标的合理性原则、坚持德育的多管齐下原则和坚持德育工作有效性原则。

作者认为,德育管理包含许多环节,如调研、预测、决策、计划、执行、组织、指挥、协调、监督、检查、激励、教育、评价、总结等等。他将德育管理内容系统归结为五个重要方面,阐述了德育目标管理,德育计划管理,德育组织管理,德育队伍管理,德育过程管理的内涵、作用和方法,探索性地构建了德育管理内容体系。同时,从德育组织管理的角度对“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的高校德育领导体制,做了深入分析,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领导体制的意见。

在德育管理机制的构建上,作者认为,德育管理的最高境界是道法自然、不管而管、自然而然、无为而治。为此,他提出要搭建定向驱动、自动调控、长效运行的德育管理新机制,并充分阐述了德育管理导向机制、德育管理激励机制、德育管理协调机制、德育管理约束机制的内涵及其构成,旨在联接德育管理主体、德育管理客体、德育管理目的、德育管理环境和德育管理信息等五个要素,使其构成有机整体向着实现德育管理目标的方向运行,促进学校德育协调、有效和可持续地发展。

为了帮助人们提高德育管理的绩效,作者阐述了德育管理的主要技术。主张管理是实践的哲学,德育管理技术是德育管理体系中实用性最强、最贴近实际、对管理效果影响最直接的要素,也是德育管理研究最欠缺的问题。认为德育管理最需要提高四项技术:德育管理者自我提高的技术,德育人员甄选及任用的技术,德育管理中的沟通技术,德育管理中的授权技术。对每项技术作了细致、具体的阐述,以作为德育管理研究的落脚点,为提高德育管理的实践水平、增强德育管理的实效性提供技术支持。

据我所知,赵志军教授本科是学工业企业管理的,后来又获得吉林大学管理学硕士学位,在东北师范大学先后攻读了思想政治教育二学位和博士学位,为其从事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并且长期从事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和思想品德课教学工作,有多年在高校党委宣传部、省教育科学院、省委高校工委等部门和高校领导岗位工作的丰富阅历,了解高校德育状况,积累了大量德育管理经验。同时,他曾做过知青、当过工人,勇于实践、发愤进取、善于反思、勤于著述,恐怕也是他选择这样一个课题做博士论文的重要缘由。在学期间,他就出版或发表了较多高校德育管理方面的研究成果,有些还获得了省政府颁发的科研奖励。这些,都为写就这样一部著作奠定了基础。

我认为,《德育管理论》一书可贵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以哲学的视野,从德育资源的有限性与德育任务的艰巨性之间的矛盾运动把握德育管理,从而实现对德育管理本质认识上的突破,科学界定德育管理的概念,并以此为基点,较好地构建了德育管理理论体系。二是以管理学为依托,构造了德育管理原则体系,即德育目标合理性原则、德育主导原则、德育工作有效性原则、人文管理与科学管理融合原则、无形管理与有形管理相统一原则、层级式管理与探究式管理协调共用原则。这是以往德育管理研究所没有或忽略的。三是以“管理是行动的哲学”为导向,提出了“德育管理技术体系”概念,研究和阐述了德育管理中最需要提高的,如甄选及任用技术、沟通管理技术、绩效管理技术、参与管理技术、授权管理技术等管理技术,为提升德育管理水平和增强德育管理有效性提供了方法参照。

当然,德育管理研究任重道远,“同志尚需努力”。但愿赵志军教授《德育管理论》一书的出版,能够为这一领域的开拓进取,奉献一份有益的“一石”。

(责任编辑:王庆玲)

作者:张澍军

上一篇:大学就业论文下一篇: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