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系统论文

2022-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旅游管理系统论文(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更多范文可通过本站顶部搜索您需要的内容。摘要:本文从为旅游兼职教师指定教学助理、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等六个方面提出了提高高职旅游管理类专业旅游兼职教师的管理和教学能力的对策。

第一篇:旅游管理系统论文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本文论述高校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改革的必要性,针对目前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内容同一化、教学方法单一、实践环节比重小、考核方式片面化等问题,提出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教学评价等四个方面进行改革,有效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实现旅游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旅游管理信息系统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重要的组成部分,该课程主要是教授学生学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处理旅游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更好地为旅游行政管理服务。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很大,因此有必要对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进行改革,使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更加符合旅游用人单位的需求,从而促进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一、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一)旅游信息化发展趋势的需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旅游业的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各个方面,旅游行业中的餐饮、交通、住宿、娱乐都已经大量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业务,人工智能也开始在旅游行业中尝试运用。旅游业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应该紧跟时代发展,将信息化手段融合到旅游业的发展中,发挥信息技术的强大作用。目前,国家已经意识到旅游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措施促进旅游行业信息化的发展进程,2015年1月国家旅游局发布的《关于促进智慧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就是一项重要推进措施。因此,不管是社会的发展,还是国家的重视,充分表明旅游信息化的发展已经成为趋势。旅游行业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发挥信息技术在旅游行业中的作用,促进旅游信息化的发展速度。

(二)旅游行业人才培养的需要。旅游业属于服务行业之一,其对人才的需求主要是以应用型人才为主,旅游行业需要业务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目前传统的旅游教育模式偏重理论性和技术性,这与旅游行业的人才需求存在较大的差异,也无法满足信息时代旅游企业的需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该顺应时代发展,打破传统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思路和培养模式,以市场为导向、以实践教学为主,培养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不仅要提高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业务水平,同时也应该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只有灵活地掌握了旅游管理专业的相关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才能快速胜任旅游管理行业的相关工作。同时,高校不仅要培养能够学以致用的应用型旅游人才,同时还应该加强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以促进旅游行业的健康和快速发展,从而促进我国旅游事业的进步。

(三)旅游管理行业发展的需要。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程,是信息技术在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应用,属于交叉学科,其应用性较强。旅游管理信息系统以信息技术在旅游管理中的应用和管理为主线,强调信息资源在市场营销、景区管理、饭店管理中的作用。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技术手段和知识点也应该紧跟时代发展,及时更新,适应市场的需求,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和认可。同时,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知识点和技术手段应用具备前瞻性和可操作性,能够准确预测未来新技术与旅游管理的有效融合方式。只有超前的知识和技能才能适应未来旅游管理行业的需求,从而实现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最终促进旅游管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应用型较强的交叉课程,注重实践和应用。然而,目前的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存在课程内容同一化、教学方法单一、实践环节比重小、考核方式片面化等问题。

(一)课程内容同一化。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一致,课程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采用同一化的方法,其没有充分利用各地区旅游资源和旅游特色,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课程。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课程设计及内容构成亦是如此,课程内容以信息技术在旅游管理中的应用和管理为主要脉络,强调信息资源在市场营销、景区管理、饭店管理中的作用。课程内容没有结合各地区现有技术水平和地域特色,理论性较强,应用性体现得不明显。我国地缘辽阔,旅游资源丰富,各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本地特色旅游资源,在高校旅游课程设计和开发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地方旅游特色,利用地方旅游资源设计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课程,尤其是高校旅游专业的应用型课程,从而满足各地区旅游行业的人才需求。

(二)教学方法单一。近年来,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不断改革,导致课程的授课学时不断压缩,为了让学生快速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更多的教师选择了讲授式教学,加大课堂容量。然而,这样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的课堂依赖性较大,没有积极思考问题,主动地构建知识,对知识的理解也是似懂非懂,导致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不断下滑,从而导致旅游市场人才紧缺。同时,讲授式教学方法也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意识的形成,更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得不到培养,今后走向工作岗位也无法出色完成相应任务。在工作中,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也无法创新性地完成工作,从而不利于当地旅游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型发展。

(三)实践环节比重小。由于近年来课程改革不断推进,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课时不断被压缩,教师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专业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讲授式教学,学生实践的机會和课时也在不断地压缩,导致实践比重越来越小。然而,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学生的业务水平和操作技能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也直接影响旅游用人单位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印象和评价。因此,高校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是其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初衷。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应该适应社会这一大的市场的需求,以市场为导向,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只有高校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才能为社会所用,发挥其最大价值,从而促进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四)考核方式单一。目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考核方式主要以考试为主,考核形式单一,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不能体现学生的业务水平和实践技能。这种考核方式导致的评价片面化严重,不利于调动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在以考试为主导的评价方式下,学生平时不注意积累知识,通过考前突击也能拿到较高的成绩;考试方式导致考核内容涉及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考核较少,导致平时认真学习、具有创新思维的学生的成绩反而不高,容易挫败这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这样的考核方式也将导致人才评价上的偏差,导致旅游企业选择的优秀毕业生反而不是平时认真学习、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较强的学生,进而导致旅游企业对高校的人才培养丧失信心。

三、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一)课程内容体系的创新改革。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培养目标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当时市场需求确定其培养目标,从而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满足旅游企业的需求。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对于应用型较强的实践类学科,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应该结合当地旅游发展的情况动态改革教学内容,适应市场的需求,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和开发网络课程资源,通过网络课程资源和教材资源相结合,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从而更好地实现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根据课程需求规划课时,只有足够的课时才能使学生完全掌握相应的知识点并灵活运用知识点;合理规划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通过足够的实践课时让学生掌握所需的业务技能,从而为今后的就业和工作打下基础。

(二)教学方法多元化。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属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发挥学生的主观能能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实现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在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搭建脚手架等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利用网络学习资源进行充分有效的学习,采用小组汇报的形式将学生的学习结果呈现出来,供其他学生借鉴和学习。通过多元的学习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旅游管理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从而使相应的理论知识为自己所用。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属于应用型课程,只有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了自己的主体作用,才能更好地构建知识,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三)注重实践教学。旅游管理专业属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应该让学生掌握相应的旅游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应该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从实践中深化理论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业务操作水平,只有理论知识扎实、业务操作熟练的毕业生才是市场所需要的人才。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应用型较强的课程,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应该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通过多次实践教学以及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教学改革和创新的过程中,应该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和分量,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有学生自己养成了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为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四)考核方式注重学生综合能力。考核方式主要是为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量化的一种方式,其直接影响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旅游管理专业属于应用型较强的专业,其相关课程大部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传统的笔试闭卷考核方式无法考核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更无法考核学生的创新能力。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特点和学科特色,在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考核方式方面应该根据课程目标制定多元化的评价方法,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针对应用性较强的实践课程,在采用过程性评价方式的过程中,需要制定详细可行的考评手册,包括考核内容、要求、评分细则、成绩量化标准等,通过考评手册对学生的日常学生行为进行评价;在采用结果性评价的过程中,应该通过综合案例分析、答辩等形式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只有采用合理有效的考核方式,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下转第102页)

(上接第86页)

综上所述,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应从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形式培养学生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通过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现在信息技术的运用,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使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更加符合旅游用人单位的需求,从而促进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潘华丽.基于实践的《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9(18)

[2]高海霞.我国旅游专业教育发展初探——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2017(3)

[3]贺斐.论旅游管理创新人才的培养——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江西社会科学,2017(4)

[4]李晓琴.案例教学在《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2)

[5]贾红丽.旅游课程教学现状与改革措施[J].教育與职业,2015(24)

【基金项目】2016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PBGS理念的《非营利组织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2016JGB143);广西师范学院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合作教学理论的《旅游管理信息系统》互动式教学创新研究”

【作者简介】方世巧(1981— ),男,广西南宁人,博士,广西师范学院旅游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教学与旅游市场开发。

(责编 卢 雯)

作者:方世巧

第二篇:生态旅游管理下的旅游管理模式创新

摘要:近年来,在国民经济高度发展的背景下,旅游产业快速兴起。与此同时,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也相应推动了人们的旅游需求,生态旅游理念由此应运而生,并成为旅游产业再行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在简要阐述生态旅游管理概念、内容以及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生态旅游管理理念导向下旅游管理模式三大创新路径,包括政府主导的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社会组织主导的生态旅游委托管理模式以及社区主导的生态旅游自主管理模式等,以期为进一步推动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生态旅游管理;机制;模式创新

1生态旅游管理概念

伴随着全球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问题层出不穷,由此,生态旅游管理应运而生。所谓生态旅游管理,即是指以生态学思想为指导,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前提,并以生态旅游系统作为其管理对象的一种管理活动,究其实质,其实是对生态环境因素与生物因素进行有机管理的一个过程。其主要任务有两点:一是为消费者即景区游客提供满意的生态旅游产品;二是为景区环境之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而这点也是更为重要的一项任务。

2生态旅游管理内容

生态旅游管理是指在生态学思想指导下的景区生态旅游线路管理决策过程,旨在保护生态系统。究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制定生态旅游科学规划。为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旅游管理主体需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为指导,以旅游环境承载量及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情况为依据,制定方向目标明确的长短期结合性规划,从而更好地推动旅游景区建设与发展。

(2)进行生态旅游环境评价。评价对象涉及旅游景区特色资源、景区地理环境与环境变化规律、景区开发方向与手段,以及旅游开发或可能为当地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等。该环节是旅游管理主体在认真观察旅游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发现既存问题并着力寻找解决措施的过程,旨在确保旅游景区保护成效与发展空间。

(3)提供生态化游客管理与服务。旅游管理工作核心要务包括两点:一是保护生态环境;二是提升游客满意度。因此,旅游管理者需要在以人为本理念指导下,正确处理自身与游客间的关系,在为游客提供良好服务的同时,积极引导游客树立生态保护观念并切实参与到景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来,进一步提升生态旅游管理工作成效,推动生态旅游管理工作朝着更加有利的方向发展。

3生态旅游管理机制

3.1环境评价机制

生态旅游管理理念指导下的旅游管理工作重点便在于保护生态环境与人文资源。因此,构建完善的旅游景区生态环境评价机制意义重大。具体而言,需要遵循以下两点原则:

(1)以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为例,其中都包含与旅游景区规划、建设以及管理工作相关的条例规定,皆可为景区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建设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2)以专业人才队伍为基础。旅游景区生态环境评价工作带有鲜明的技术性与专业性特征,因此工作开展需以专业人才队伍作为支撑。打造优秀环境评价队伍方式多元,旅游景区既可以自主培养所需人才,也可以从外部吸收有用人才,如可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引进其中的优质教师资源与毕业生源。

3.2环境监测机制

环境监测机制以旅游景区环境保护成效及环境评价工作开展情况作为监测对象,重点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

(1)合理选择监测点。在检测旅游景区环境过程中,旅游管理部门需做好科学规划并择定能够覆盖全旅游景区的监测点。

(2)持续完善检测工作制度。如可以推行团队/个人负责制,首先制定季/年度任务,然后再将此任务作进一步细分并将细分后任务落实到团队/个人。

(3)以会议形式汇总并分析环境监测工作重难点问题。在一个阶段的环境检测与保护工作完成之后,旅游管理部门需要召开汇报会,将此阶段中存在的重难点问题汇总到一起并进行细致分析,以更好地开展下一阶段旅游景区环境监测工作。

(4)将环境检测结果作为重要工作考核指标。将环境检测结果作为旅游景区环境保护工作与评价工作重要考核指标,对提升两项工作成效具有重大意义。

4生态旅游管理理念下的旅游管理模式创新路径

我国生态旅游资源依地区不同而特征不同,若以旅游价值与非旅游价值差异来分,主要包括以下三类:

(1)旅游资源开发价值较高或非旅游资源价值较高的生态旅游资源,具体是指那些自然保护价值或文化传承价值较高的生态旅游资源,如自然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2)旅游资源价值明显高于非旅游资源价值的生态旅游资源,不可复制性突出,主要包括名胜古迹、山川湖泊以及森林公园等。

(3)旅游资源价值高于非旅游资源价值但总体价值较低的生态旅游资源,具有可复制性与一定观赏性,如人工造景等。生态旅游管理理念指导下的旅游管理模式创新工作开展,不应采用千篇一律的开发模式,而是需要结合不同类别生态旅游资源特点,有针对性地选取适配性模式,方可取得良好成效。对于发展地方旅游而言,选择正确、能够突出当地特色的旅游开发模式至关重要。针对上文所提三类生态旅游资源,本文现从政府、社会组织以及社区三个管理主体出发,深入探索各主体主导下的生态旅游管理模式创新之法。

4.1政府主导的生态旅游管理模式创新

(1)“国家公园”管理模式+“志愿者参与”管理模式。针对第一类生态旅游资源自然保护及文化传承价值较高等特点,政府宜充分發挥自身资源保护职能,单独负责这类旅游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工作,进一步来说,其资源保护管理工作的开展应以“保护为主,开发为辅”作为基本原则。一方面,政府确立了“国家公园”管理模式。结合旅游资源组成要素开设专门机构如自然资源保护机构、文化与文物资源保护机构等,与此同时,采用垂直管理模式落实具体工作。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管理模式并不意味着政府享有“包办权”,在具体的旅游管理工作中,政府只是处于核心主导地位,举例来说,国家旅游局既负责为地方政府管理部门提供政策指导与资金支持,同时也会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以不断丰富“国家公园”管理模式。另一方面,政府还确立了“志愿者参与”管理模式并自觉担负起监督职责。地方国家公园管理局与当地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校企合作项目,在培养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的同时,依托国家公园旅游资源不断调整优化管理工作内容,征召志愿者并由其负责其中的日常景区维护工作、游客服务以及绿色环保宣传工作等,使其能够真正参与到旅游资源管理工作中。同时,地方政府还充分发挥自身监督主体作用,深入游客、志愿者及地方管理者群体收集反馈意见,有效评估景区管理者与志愿者工作情况,不断提高生态旅游管理工作水平,以更好地满足公众旅游需求。

(2)“政府主导+企业经营+社区参与”综合性管理模式。鉴于第二类与第三类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程度均已较高之现实,若全赖国家财政拨款来维持其运行与管理工作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其所有的市场价值,因此,必须探索更为合理有效的资源管理模式,而“政府主导+企业经营+社区参与”综合性管理模式即为一例有益尝试。第一,政府部门发挥主导作用,利用政策引导、财政投入等宏观调控手段初步培育旅游市场,为推动旅游产业健康发展构建良好环境。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初期,政府部门需以进行招商引资和制定开发规划为己任;而到了资源开发后期,还需担负起逐步提升旅游企业与社区旅游资源管理质量水平的重要工作职责,在提供专业发展建议的同时,积极协调各方利益。此外,政府部门还应充分发挥自身监督职能,在开发项目完成后,及时切断自身与旅游资源运营主体间所存在的经济关联与依附关系。第二,旅游企业充当参与主体,可于短期内为旅游资源开发项目提供较大资金支持,并为减少亏损、增加盈利而尽量提升旅游资源管理工作效率,推高旅游资源经营运作的市场化程度。第三,社区参与构建旅游资源管理利益共同体,可在进一步推动旅游资源开发工作的同时有效保护自然环境。以近年大热的“农家乐”项目为例,旅游企业若可与社区方面形成合力,引导社区居民参与特色文化打造、旅游资源宣传、住宿餐饮服务开发、旅游纪念品销售等活动,不但可以有效提升自身旅游资源管理运营成效,还可以帮助社区居民创收并有效提高其旅游资源保护意识。

4.2社会组织主导的生态旅游委托管理模式创新

生态旅游委托管理模式以社会组织为主导,以三权(所有权、经营权以及管理权)分离为主要特征,强调政府与企业双方共同参与旅游资源管理工作,各自履行其职能并进行相互制约。在这一模式下,生态旅游项目的所有权仍归国家所有,而项目的经营权却归属于企业。企业作为被委托方,可以承包、租赁等形式参与生态旅游管理工作,享有对项目的绝对领导权。与此同时,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还可以获得政府扶持,从而更好地发挥自身经营管理潜能,推动生态旅游产业健康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推行这一模式,政府方需注重受委托企业的经营思维,并针对各个环节制定科学化限制政策,以有效避免企业借助政府权力形成市场垄断的现象发生,确保生态旅游产业实现其利益最大化、服务最优化目标。

4.3社区主导的生态旅游自主管理模式创新

相较于前述各类管理模式,由社区主导的生态旅游自主管理模式更具开放性特征,主张由社区居民自主进行社区生态旅游项目管理工作,并通过满足其所需利益的方式进一步激发其管理工作参与积极性。作为确保社区生态旅游地域性、人文性特点之关键,社区居民与社区团体的参与有利于推动社区生态旅游产业人文化发展。因此,社区居民与社区团体应当认清自身重要地位,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生态旅游产业进入社区后可以产生的生态价值与商业价值,树立并发挥主人翁意识,积极构建社区综合管理体系,推动社区生态旅游向前发展,实现多方利益主体之共赢。具体而言,当前的社区自主管理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两种类型:

(1)松散型社区自主管理模式。各地方经营户自发成为或组织形成社区生态旅游项目管理主体并相对独立地进行生态旅游经营活动,如前文所提“农家乐”即为一例。该模式特点在于缺乏合作协调机制,管理效率偏低。

(2)协会型社区自主管理模式。地方各经营户自愿自发形成协会,并由协会统一管理社区生态旅游资源的经营、开发以及保护工作。该模式兼有利弊:一方面,管理内容颇为丰富且管理方式相对自由;另一方面,协会所用柔性管理模式对经营户来说尚且缺乏足够的管制力度。

5结语

总之,生态旅游管理理念导向下的旅游管理模式不但颇具创新性特点,还凭其丰富的内容与较强的针对性,有效提升了生态旅游管理工作效率。通过打造政府、企业、社会三方利益共同体,实现旅游管理工作取得经济社会双重效益之良好局面。可以说,生态旅游管理理念向旅游产业的渗透,很好地落实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构想,实现了环境保护前提下的旅游資源开发,推动了新形势下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谭亚楠.生态旅游管理理念的相关研究[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0,34(04):152-154.

[2]张琰飞,向蓉.共享经济视角下乡村民宿商业模式创新多案例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19,38(09):26-30+32.

作者简介:

欧宗鑫(1999.03.04),男,汉族,海南省三亚市,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汤明举(1999.10.12),男,汉族,内蒙古赤峰市,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珠牡(1999.09.07),女,藏族,甘肃省甘南州迭部县,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辽宁大连 116000

作者:欧宗鑫 汤明举 珠牡

第三篇:高职旅游管理类专业旅游兼职教师的管理和教学能力提高

摘 要: 本文从为旅游兼职教师指定教学助理、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等六个方面提出了提高高职旅游管理类专业旅游兼职教师的管理和教学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 旅游兼职教师 管理制度 教学能力

引言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指出,新增100所左右骨干高职建设院校,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提高专业教师双师素质,与企业联合培养专业教师。3年建设期内,使具有双师素质专业教师比例达到90%;加快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聘任(聘用)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一批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3年建设期内,使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50%。因此,随着高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进,仅依靠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授课已无法满足实践教学要求,需要加强专兼职教师结合教学团队的建设。旅游兼职教师是高职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师团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兼职教师大多是旅游行业中的佼佼者,有着丰富的旅游专业管理经验,聘用旅游兼职教师,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大学文化与旅游企业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另一方面有利于积极开展旅游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但是,由于旅游兼职教师并非专职教师,在管理方面和教学能力提高方面有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因此,如何让旅游兼职教师更好地发挥作用,无疑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旅游企业兼职教师的教学现状

旅游兼职教师具有流动性大、实践经验丰富但教学技能欠缺的特点。流动性大主要体现在旅游兼职教师大多是聘用企业的精英在职人员,他们的工作本就较为繁忙,难免会与学校安排的授课时间发生冲突,导致临时安排教师顶代课情况的发生。另外,旅游企业兼职教师并非都毕业于师范院校,长期在旅游一线工作,他们对于酒店管理、旅游景点的规划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却对高职院校的教学大纲知之甚微,欠缺教学技能及教学手段,太过注重实践教学而欠缺理论支撑。

李成革等在其文章中提到,旅游职业教育聘用企业兼职教师更多的是形式上的合作,导致兼职教师与学校之间没有行政制约和人事管理关系,教学效果的好坏与其切身利益没有直接的必然联系,在这样一个管理大背景之下,旅游兼职教师难免对学校缺少归属感,只求完成教学任务即可,教学态度难以得到端正。因此,在对兼职教师的系统管理上,相关的制度没有得到完善,导致了兼职教师流动性大、教学技能欠缺的实际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2.旅游企业兼职教师的管理和教学能力提高

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定位,决定了其人才培养必须由职业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为更好地促进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共赢,为高职学生营造更良好的学习与实践氛围,加强对旅游企业兼职教师的管理以及提高旅游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是紧迫且必要的。本文将从制定教学助理、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参加教学能力培训、参与听课评课、参与学生考证和技能竞赛培训、完善管理机制等六方面,谈旅游兼职教师的管理和教学能力的提高。

2.1指定教学助理

高职院校对兼职教师资源利用率不高,兼职教师到高职院校授课,大多是上课前到达,下课后立即离开,与学生几乎零沟通。因此,设置教学助理十分必要。教学助理是链接高校教师与学生的重要纽带,主要承担课前管理、课堂管理和课后管理的责任。课前可以帮助兼职老师搜集教学资料,根据课程开展情况沟通好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可以协助老师做好课堂考勤工作,维护好课堂秩序;课后可以协助老师做好作业的布置与收发工作,经常性地开展学习研讨活动,组织同学们到各个景点或者酒店进行资料的收集和考察,采纳同学们的意见,及时向任课老师反馈。因此,学校若能为旅游兼职教师指定好教学助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兼职旅游教师减轻不必要的工作量,有利于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联系,更好地协调授课时间与内容,为旅游课程的有序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2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院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性指导,是组织教育教学过程、进行教学改革的主要依据。让旅游兼职教师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一方面有利于让兼职教师更好地了解学校旅游专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更好地确定在本学科中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让教学工作有章可依,有迹可循,以方便日后落实教学任务。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允许兼职教师直接参与专业改革和教学计划的制订,提供经费合作进行科研开发,如与各大酒店及景点单位沟通合作,让其感受到自己的受重视程度,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增强他们的归属感、责任感。

2.3有参加教学能力培训的机会

旅游兼职教师大多非毕业于师范院校,且长期在企业一线工作,缺乏在高职院校执教的经验,缺乏必要的高职教育理论支撑,对于教学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不够。在教材使用上,企业兼职教师容易出现完全脱离或者过分倚重的现象,不能很好地借助教材按照教学大纲完成授课内容,或课程的总体安排不合理,随意性大,可能会造成为赶进度“前松后紧”的局面。在课堂教学中,兼职教师有时过于侧重实际,忽视理论,重点不突出,难点被忽视,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较少,也不考虑学生的接受情况。不善于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中缺乏创造性,影响了教学效果。李国杰在《“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加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一文中指出,一方面,政府应把兼职教师纳入高职师资队伍培养中,建立兼职教师专门培养机构,并由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出台相应政策允许兼职教师考取高校教师资格证。另一方面,可以由高校师资培训中心牵头实施兼职教师的培养工作,针对兼职教师群体的特点创新培训内容,培训合格后颁发兼职教师岗前培训合格证,作为获取兼职教师资格证书的必要条件。因此,高职院校若有条件,可以适当地为旅游兼职教师创造参加教学能力培训的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关于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当代培养旅游专业人才的最新走向。另外,可以将参加教学能力培训纳入继续教育范畴,让兼职教师更好地明确自己在学校里的职责。

2.4参与听课和评课

听评课是教育同行进行教材分析、教法研究、教学经验交流的一种好形式。教师之间开展听评课活动,就能达到交流教学经验、切磋教艺的目的。听评课既是教研活动,又是科研活动。它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它既是一个验证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实践操作、升华为理论的过程。在听评课中可以学习吸收大量的教学理论、经验和先进的教改信息,在执教中运用,也可把自己的经验总结概括形成理论。如此循环反复,教师的教学业务素质必然会有很大的提高。让旅游兼职教师多参与听课和评课,可以在比较中了解到别人的长处,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取长补短,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

2.5参与学生考证和技能竞赛培训

根据高职教学的特点和任务,改变现阶段职称评定偏重学术水平的现状,制定高职教育教学系列职称评定标准,将职业资格证书、学生技能大赛获奖情况、实践类项目成果、实践教学能力考核成绩等列入评审指标,使评审工作向实践教学倾斜,充分体现高职特色。改革后能使高职教师切实将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与自身职业发展紧密结合,促使其主动把实践教学能力提高作为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重要部分。学习旅游专业,学生要考导游证、酒店经理资格证等多项证书,作为旅游专业兼职教师,在学生考证和技能竞赛培训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职院校的旅游兼职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身在旅游行业中的优势,帮助学生紧密联系星级酒店、各地区的景点,加强校企合作关系,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不仅为学生进行实习创造条件,也可为教师提升实践能力、开展科研等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学校可以有计划地组织专业毕业生到各大景点调研、顶岗实习,使教师及时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制订出符合人才培养目标、满足社会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让旅游兼职教师参与学生考证和技能竞赛培训是十分必要的,不仅能为在校学生开拓更广阔的就业局面,同时也能更好地拉近师生间的关系,让兼职旅游教师在这一领域中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2.6完善对旅游兼职教师的管理机制

如何更好地激发兼职教师的上课积极性,秦文在其文章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兼职教师是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加强制度建设,从资金投入、资格认定以及相关培训上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把兼职教师纳入政策范围,从国家的宏观政策上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可靠的保障。为实现专兼职教师优势互补,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提升学校内涵发展,进一步深化校企人力资源的互动共享机制,提升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学校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对旅游兼职教师进行系统地管理与考核,以更好地激发兼职教师的积极性。

3.结语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注重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对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旅游兼职教师能够很好地完成这一目标。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旅游兼职教师资源的优化利用依然存在着流动性大、教学专业性不强等实际问题,笔者从为旅游兼职教师指定教学助理、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等方面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改进设想。虽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相信随着国家教育政策的日渐完善,高职院校对兼职教师聘用制度的不断改革,可以更快地实现“专兼结合,以兼为主”的教学团队,最终达到聘用兼职教师的真正目的,完成国家对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目标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陈琦,曹红.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1(06):112-113.

[2]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876/201008/xxgk_93891.html.

[3]李成革,贾晓东,李欣.企业兼职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0(18):42-43.

[4]李国杰.“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3(11):72.

[5]李露.《高职院校兼职教师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D].2014.5.

[6]秦文.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兼职教师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D].2012.11.

[7]王云龙,周立.聘用企业兼职教师的思考[J].中国旅游报,2013.03.13.

(本文为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4年课题“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旅游英语专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2014JGB29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张小竹 钟卫红

第四篇:探析生态旅游管理理念下的旅游管理模式创新

【内容摘要】 旅游业近年来在我国有了长足发展,但随着旅游业的兴起,一些旅行者对景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因此,对景区的管理是旅游业发展下的一个重要工作部分。随着我国对生态环境的重视,景区的生态环境管理也得到了重视,由此,生态旅游管理理念孕育而生,生态旅游管理理念注重在促进旅游业继续发展的情况下保护人文资源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本文主要就生态旅游管理理念下的旅游管理工作进行完善和管理机制的构建,为旅游管理模式的创新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 生态旅游; 管理理念; 管理模式

1 引言

在当前我国的旅游管理中,仍然存在着大量的旅游管理工作不合理的情况,体现出来就是经济利益与生态保护不能兼顾,相互冲突。开发景区则直接破坏了景区的生态,不开发景区又不能获得经济利益。因此,加强生态旅游管理理念在旅游管理模式中的宣传,用生态旅游管理理念来指导景区的管理工作,是实现旅游管理的经济利益和生态文明和谐统一的有效手段,有利于实现旅游管理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1]。

2 生态旅游管理体系的构建

生态旅游管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理念,其所做的工作不仅包括旅游景区对生态人文景观的保护和管理,还需要有专业的监测评价体系、景区的服务管理和日常经营方面的内容。在当前的生态旅游管理中,其体系主要有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对生态旅游进行科学的规划管理,是基于旅游管理主体对当前的生态环境管理和保护的需求,因此需要对景区的开发状况和对旅客的容纳程度进行综合判断,使生态旅游的建设能够做到长期与短期计划的有机结合,保证生态旅游管理能够具有方向性和目的性[2]。二是开展对生态旅游的环境评价,环境评价是景区管理中的必要步骤,主张通过对环境开展评价及时发现景区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解决问题,从而促使景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保护,目前景区的生态环境评价主要是对景区的地理环境、景区的资源和未来的开发方向和开发手段做出综合评价,同时,评价也要兼顾考虑景区的环境变化和景区的进一步开发为当地的生态环境的影响。三是将旅游的游客管理与服务做好生态化,旅游的主体是人,因此生态旅游管理理念不仅需要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还需要综合考量促进旅游游客的游览体验,提升服务水平,并且还可以通过宣传,促使来游览的游客也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份子,参与到景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中来。

3 生态旅游管理机制的构建

3.1 构建环境评价机制

所谓生态旅游管理,也是在管理中注重对生态环境和人文资源的管理,注重两者间的管理和保护,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有更加成熟合理的评价机制。一个足够完善的环境评价机制对于生态旅游管理有着重要作用,因此,需要一支专业的环境评价队伍来对生态环境做出测评。首先环境评价的机制需要在法律的基础上进行制定,目前我国对旅游景区管理的法律主要是《環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律条例,在构建环境评价机制时,这些我国制定的法律是进行环境评价的最基本的依据,在法律的基础上,景区的环境评价还需要有专门的一支团队,景区的环境评价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它需要有专业的具有丰富知识的和具有很强的技术性的人才[3]。所以目前景区需要做的就是引进人才或者通过自身的培养方式建立环境评价的一支专业团队。具体方法如,可以与当地的高校合作,利用高校的广阔生源,定向的培养环境评价人员。

3.2 环境监测机制

环境监测机制不仅局限于景区的环境监测,还要包括环境评价工作的开展,环境监测机制首先需要选好景区的环境监测位置,选好监测点才能够有效的开展环境监测工作。同时在环境监测机制下,需要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尤其是为了避免工作的正常开展不能得到落实,应尽快的制定一个工作负责制度,制定监测团队或成员的工作任务,使全年的任务能够细化到每个工作人员身上,贯彻落实环境监测的工作需求。环境监测机构得到的结果应当引起重视,用于评估景区环境管理工作的成效。

4 生态旅游管理理念下的旅游管理模式创新

4.1 “国家公园”和群众参与的结合

景区的旅游资源管理主要还是国家的力量来进行管理,其中政府是主要的管理者,而政府近年来推行了“国家公园”模式到景区的管理中,“国家公园”模式主要的改变是设立了自然资源和文物以及人文景观的保护机构进行日常的管理,而政府则是垂直管理,并不直接参与,但是会给予工作指导和资金的支持,从而保证旅游景区的正常运行和管理[4]。与此同时,国家也号召人民群众参与到高校的景区管理中,从而形成有机结合,即专业的景区管理人才和群众中的志愿者对景区开展形成合力共同做好景区的资源管理和生态文明建设。如景区的管理,可以移交一部分的权力给志愿者,让志愿者参与到具体的景区管理中,如游客的休息室管理、游客的景区导游、生态环保的宣传和景区的环境保护等。同时政府部门需要收集来自游客的意见和志愿者服务过程中的声音,同时评估志愿者的工作情况,保证景区在开放过程中能够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利益的平衡,满足人们对出行需求的同时,不断的提升生态旅游管理的水平,让政府与民众共同参与景区管理,促使景区管理水平不断的提高。

4.2 政府主导作用下,让企业和社区参与旅游管理

当前我国的第一类旅游资源主要是保护,而第二类和第三类的旅游资源已经得到了部分的开发,因此对于第二类和第三类的景区资源管理不能仅仅依靠国家财政解决,这不仅会加重国家财政部分的负担,还会导致旅游资源不能够展现出自身的市场价值[5]。因此在生态旅游管理理念下,对第二类旅游资源和第三类旅游资源的管理也就需要更加合理更加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如,让社区直接参与到管理中,社区参与可以直接构建起社区居民和景区的利益共同体,让利益来协调当地居民与景区的关系,可以使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环境保护有社区的参与和支持,同时结合政府参与,配合旅游企业,事实证明有着更好的管理效果。政府部门发挥主导作用,进行财政的投入和宏观政策上的调控,从而规范旅游市场,让旅游业的市场环境得到净化。再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参与到景区管理中,让民间资本投入到生态旅游管理中来。企业注重经济利益,在管理中往往会注重提升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以获得更高盈利,因此发挥旅游企业在市场化运作景区的作用是生态旅游管理的重要创新。而当地民众则可以打造一些民间特色项目,如“农家乐”,民宿等,配合企业共同进行旅游资源的管理和运营,通过这种模式,既可以让企业和当地社区居民盈利,还可以提升居民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意识。

5 结语

生态旅游管理理念下,旅游的管理模式将由政府负责管理改为政府、企业、社区三方合力这种新型管理模式,注重市场在管理中的参与,有利于我国的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促进我国的景区生态环境保护。

【参考文献】

[1]王昆欣. 旅游业要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者[N]. 中国旅游报,2019-02-25(003).

[2]张继方.谈湿地旅游景区生态旅游管理体系的构建思路[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7(11):138.

[3]雷扬.茶叶生态旅游企业管理新模式探究[J].福建茶叶,2018,40(08):123.

[4]张继方.智慧旅游视域下生态旅游管理体系的优化设计途径[J].中国市场,2018(01):247-248.

[5]陈新华.生态旅游管理理念下的旅游企业管理新模式[J].海峡科技与产业,2017(07):87-88.

作者:彭崇耕

第五篇:生态旅游管理理念下的旅游管理模式创新

摘要:生态旅游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旅游形式,它不仅涉及旅游领域,還涉及生态领域、人文领域等。生态旅游目前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助推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生态旅游的蓬勃发展,传统的旅游管理模式暴露出很多问题。基于此,政府、旅游中介、旅游管理部门等应积极探索生态旅游管理的新模式。就目前来看,“政府主导+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和社区主导管理模式适合我国当前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关键词:生态旅游管理理念;旅游管理模式;创新

引言

生态旅游作为新兴的一种旅游形式,对于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生态旅游背景下的旅游资源管理,可以有效的保护环境,促进资源管理工作有效开展。

1生态旅游管理的积极意义

生态旅游作为国内外多年实践的一种新的旅游理念,不仅可以有效地促进生态环境的发展,而且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生态旅游,顾名思义就是“生态+旅游”。当一个企业真正实施生态旅游管理理念时,其投入的经营成本和管理资源会随着生态旅游理念的深入落实而逐渐降低。此外,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旅游业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对行业必须进行创新、优化和升级,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跟上时代的潮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从这个角度来看,生态旅游管理的理念对旅游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发展理念已经从最初的经济优先发展,发展到形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认识。这体现了国家提倡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的发展理念。因此,提出生态旅游不仅是为了促进产业创新和经济升级,也是为了落实保护环境和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理念。对于任何领域来说,坚实而深刻的环境基础都是经济稳定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只有充分保证环境效益,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不断提高。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效益,将会严重阻碍旅游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推行生态旅游管理的理念势在必行。

2生态旅游管理现状

2.1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的范围非常有限

现代社区不是一个孤立的封闭社区,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社区。只有促进社区开放,增加流通密度,增加人才、物质、信息流、车流的流动,才能取其精华,有利于促进社区的发展。显然,部分社区在基础设施和信息流通方面还没有达到现代社区的标准,对外开放程度明显较低。因此,公众参与旅游开发的范围非常有限。

2.2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不协调

对于沿线的旅游景区和游客集散地在旅游管理方面更具优势,并从生态旅游的发展中获得更多的利益。但是,远离旅游景区的居民仍然从事低收入的传统产业,一定程度上导致旅游景区内外社区居民之间的矛盾。可持续发展必须考虑到区域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将会形成区域“马太效应”,贫富分化严重增加了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2.3在经济时代缺乏人文关怀

除了经济利益的划分和管理体制的协调外,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还面临不同文化相互冲突的问题。在旅游业发展之前,社区居民大多从事传统的经济社会活动,而在发展后,大多从事与旅游有关的产业。群体利益与居民利益之间以及游客与居民之间的冲突通常反映在文化冲突中,加剧了当地文化的侵蚀,使得原汁原味的社区文化失去特色。当地人文旅游资源通常是社区旅游的重要旅游标志,如果当地文化失去原来特色,将影响对社区生态旅游的体验。

3生态旅游管理理念下旅游管理模式的创新

3.1因地制宜,加强保护,合理开发旅游资源

根据旅游资源的分类,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自然保护区的旅游资源需要加强保护,合理的开发。需要政府部门发挥引导作用,提供政策以及资金支持,促进旅游资源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可以根据旅游资源中的组成要素,分设不同的管理机构,有针对性的对资源进行保护,比如可以开设自然资源保护机构、文化资源保护机构以及文物资源保护机构等,发挥不同部门之间的作用,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沟通,明确职责范围,避免多头管理现象的出现,提高资源管理的效率。加强资源保护的宣传工作以及日常保护工作,构建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在符合国家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实现政策透明化的管理。可以征集公众的反馈意见,积极吸收科学的建议,优化资源管理工作,有效的保护自然资源,科学的开发旅游资源,最大限度的发挥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满足公众对于旅游的需求。

3.2规范企业经营,引导社区参与

对于已经具备一定开发程度的旅游资源,管理模式如果只依靠政府的话,这类资源的自身的市场价值不能很好的发挥出来。因此,对于第二类和第三类旅游资源,要开发符合实际的合理的管理模式。整体思路是政府主导,规范企业经营,鼓励社区参与。首先,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政策支持,构建健康的旅游产业环境。在旅游资源开发的初期,政府要积极的招商引资,科学规划,发挥地区的资源优势,在旅游资源开发后期,要引导旅游企业和社区提高旅游资源管理水平和质量,协调各方的利益。在旅游资源开发完成后,进入正式的运营状态,政府部门要及时的将管理权交由企业和社区,最大限度的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其次,发挥旅游企业的主体地位,加强企业的参与,让旅游资源在开发的过程中有充足的资金保障,也有利于实现旅游资源管理效率的提升。在旅游资源管理的过程中,需要重视社区参与,与当地社区共同开发资源,打造利益共同体。与当地的社区形成合力,更好的提升旅游资源管理效率。

3.3“政府主导+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自然界中的山川、湖泊、森林、名胜古迹等是大众非常喜爱的一些生态旅游资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保护区不同,这些生态旅游资源已经具备一定的开发条件,所以对这类旅游资源的管理不能完全依赖政府方面的管理,而需要将其放入市场大环境中,通过企业经营体现其潜在的市场价值。基于此,针对山川、湖泊、森林、名胜等生态旅游资源,可以采用“政府主导+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该模式实现了政府和企业在生态旅游管理中的优势互补,两者共同管理,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使生态旅游资源的市场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对于政府而言,将企业引入生态旅游资源管理,使本地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得到了更多资金,减轻了自身的财政负担。同时,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还能够有效把控整个生态旅游市场,有利于构建一个良好的生态旅游市场环境。对于企业而言,该模式使自身参与到生态旅游管理工作中,获得了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方面最新、及时的政策信息,从而使自身旅游资源经营运作更有实效。

结语

我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景点众多,旅游企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有关旅游企业应该对自身发展进行深入剖析,认识到自身发展中存在的管理缺陷并及时改正,然后基于生态旅游进行旅游管理模式的创新,并制订一系列相关旅游企业管理方案,以促进旅游企业的发展,增加游客的数量,推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凤玲.浅谈智慧旅游在旅游企业管理中的运用[J].福建茶叶,2019(11):81.

[2]单凤霞.生态文明视域下我国城市休闲体育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9.

[3]夏杰长,顾方哲.习近平关于旅游业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指引[J].学习与探索,2020,(4):122-129.

[4]陈邦杰.社区保护地生态旅游的社区参与模式研究[D].云南大学,2016.

[5]刘汀.生态脆弱地区旅游发展的社区参与模式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

作者:李松霖

上一篇:农村文化建设论文下一篇:农村区域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