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文化雅俗管理论文

2022-04-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娱乐至上的当下,部分大众传媒为了迎合受众的喜好,从节目设想、制作、内容、语言等各个层面一味“草根化”,无限放大大众传播媒介的娱乐功能。但是,大众传播媒介更需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传递信息、文化传承、舆论监督等作用。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电视文化雅俗管理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电视文化雅俗管理论文 篇1:

我国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热潮现象研究

摘要:近年来,以《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为代表的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大获好评,并在社会中形成一种文化热潮,对广大受众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当下日益高涨的影视文化传播潮流、观众的文化心理需求以及此类节目的独特性等因素密切相关。同时这种文化热潮的发展仍存在总体力量亟待加强、质量参差不齐、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失衡等问题,需在丰富节目内容、精进制作形式以及平衡文化与经济效益等方面下大力量,从而不断提升节目质量,形成节目的文化品牌,使我国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不仅有热度,更有影响力度和传播效益。

关键词: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文化现象;文化品牌;传播效益

近年来,我国电视综艺市场盛况空前,多个综艺节目人气爆棚,如《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中国好声音》等明星真人秀、才艺大比拼类娱乐节目强势霸屏,极大地吸引了受众,特别是年轻受众的关注。在这种疯狂追求娱乐效果的综艺节目潮流中,《中华好诗词》《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一批以“传播中国文化,弘扬中华美德,展现中国精神”为主旨的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却异军突起,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不仅掀起了收视热潮,而且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称赞,被称为“综艺界的一股清流”。

纵观我国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这类节目的总体发展态势较好,但也经历了不少波折。2013年《汉字英雄》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出现,标志着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开始起步;2014年综艺市场真人秀井喷,虽然《中国成语大会》《中华好诗词》等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表现较好,但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在总体数量、节目质量和类型等方面都没有太大起色,发展相对平缓;2015年广电总局大力整治电视环境,娱乐类综艺节目数量减少,文化类综艺节目获得良好的发展空间;2016年有20多档文化类综艺节目集体亮相,预示着此类节目正在焕发活力;2017年则成为文化类综艺节目大热的一年,有超过50档此类节目制作播出,并出现了一批“现象级”文化综艺,如《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第2季)等都广受赞誉;2018年新春伊始CCTV-1播出的大型诗词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在文化传承与音乐创新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美学高度,其全网平均收视率达1.33%,创文化类节目新高。此外,《朗读者》(第2季)、《中国诗词大会》(第3季)、《上新了·故宫》、《国家宝藏》(第2季)、《国风美少年》等节目也陆续播出,势头良好;进入2019年,除了老牌的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继续发展外,地方卫视和主流视频网站也纷纷试水新的文化类节目,如湖南卫视《神奇的汉字》、河北卫视《成语天下》、安徽卫视《诗中国》等相继播出。截至2019年2月15日,《中国诗词大会》(第4季)节目在央视综合、科教频道首、重播累计不重复观众规模高达3.61亿人,融产品全网触达人次超过32.9亿,微博阅读量和视频播放量超过5.71亿次。[1]可以说,当下我国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热潮迭现,有很大的受众市场,它作为一种影视文化传播现象值得深入研究。

一、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热潮的形成原因

当下,在各种综艺节目的激烈竞争中,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能够抢占一席之地,实现收视和口碑的双赢并形成一股文化热潮,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良好的政策引导

各类型的综艺节目都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弘扬积极的价值观,为此,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引导综艺市场健康发展,其中注重节目原创性、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等内容成为政策引导的重中之重。如《关于做好2014年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编排和备案工作的通知》要求“优化节目结构,丰富节目类型;鼓励自主创新,加强引进管理;抵制过度娱乐,防止雷同浪费”[2];《关于积极开办原创文化节目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通知》要求各广播电视机构“积极开办以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主旨的原创文化节目,对原创文化节目在各方面予以重点支持和充分保障”[3];《关于加强真人秀节目管理的通知》强调“积极鼓励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中國风格、中国气派的原创节目模式”[4];《关于大力推动广播电视节目自主创新工作的通知》要求影视行业“大力推动广播电视节目自主创新,不断研发生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体现中华文化特色的优质节目”[5];《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实施中华文化电视传播工程,组织创作生产一批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具有大众亲和力的动画片、纪录片和节目栏目”[6],并且将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问题写进了十九大报告;《关于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文艺节目管理的通知》再次强调文艺节目“坚决遏制追星炒星、泛娱乐化等不良倾向。”[7]上述一系列政策都表现出国家着力规范当前综艺节目的决心:要大力鼓励原创性文化节目的制作,坚决抵制娱乐节目的低俗媚俗倾向。在政策的引导下,原创性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二)满足受众的多种观看需求

首先,文化类综艺节目满足了人们渴望减压的心理需求。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压力大,而一些娱乐类综艺节目中嘉宾哗众取宠,故意炒作搏出位的行为有时不仅无法减轻观众疲惫感,反而增加烦躁情绪。而类似《朗读者》《阅读阅美》等节奏和缓、简单纯朴的“慢综艺”,通过朗读的方式,使快节奏生活下难以静下心来读书、倾听的观众能够享受难得的宁静时光,实现内省与反思[8],让观众在情绪共鸣中产生观看兴趣。

其次,文化类综艺节目满足了人们渴望创新的心理需求。综艺市场大同小异,抄袭、借鉴现象比比皆是。一个节目火了,必然跟风出现一批类似的节目。打开电视,无论是婚恋交友类节目《非诚勿扰》《爱情连连看》《我们约会吧》《百里挑一》;还是歌唱类节目《中国好声音》《我想和你唱》《我是歌手》《蒙面歌王》;又或是亲子类节目《爸爸去哪儿》《爸爸回来了》《妈妈是超人》;明星旅行类节目《花样姐姐》《花儿与少年》;明星竞技类节目《了不起的挑战》《极限挑战》《极速前进》《全员加速中》……电视荧屏上换台不换人的明星嘉宾,毫无二致的节目流程已经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这时《中国诗词大会》等原创性文化类节目凭借其知识性、文化味等新鲜格调令人眼前一亮,满足了观众们渴望创新的心理需求。

再次,文化类综艺节目满足了人们认知和审美的心理需求。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当下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当物质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后,人们开始追求更高一层的精神满足。早在2001年,文化讲座类节目《百家讲坛》的走红便可证实这一点。在当今娱乐至上的年代,观众们看着一群明星在荧幕上你追我赶、高声嬉笑,虽然能获得片刻的欢愉,但喧嚣过后便愈发感到心灵空虚,毫无意义。因此,在这样一种亟需用文化来滋养心灵的语境中,文化类综艺节目让汉字、诗词、美文重新回归,观众在观看过程中既能丰富知识,又能愉悦精神,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知识和审美的渴求。

(三)互动传播效果好

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走红离不开营销有力、传播高效这一必要因素。当下,各大电视媒体全面采用联动营销策略,连接TV端、PC端和移动端等播放媒介,充分利用多种社交软件,为观众们提供了广泛的观看和参与渠道,以此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例如,此类节目除了在电视平台播出外,还在腾讯、优酷、爱奇艺等视频网站播出,节目中的配乐、朗读音频也在酷狗、QQ音乐、网易云等音乐播放平台同步上线,传播方式非常广泛。另外,制作方突破传统电视媒体的限制,不但号召观众通过手机APP跨屏答题、参与投票等方式与节目实时互动,而且注册了官方微博、微信账号,开通了节目话题、贴吧、论坛等,及时灵活地与受众交流,将单向传播变成了双向互动性传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朗读者》节目不仅注重线上传播,而且开展了“寻找朗读者”的线下活动,真正激发了全社会的参与热情。

在未来,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还应继续灵活地运用新媒体传播思维,在传播渠道上多样并举,在传播形式上改进创新,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传播效果。

(四)节目制作精良

文化类电視综艺节目受欢迎的原因除了外部因素影响外,其自身的制作水平也至关重要,如大受欢迎的《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经典咏流传》等,它们均是高质量的精品节目。

首先,这些节目在内容上有内涵,富有文化底蕴和人情美感。如《中国诗词大会》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经典咏流传》选唱经典诗歌,感受诗词魅力。其次,这些节目在形式上新颖有特色,让人耳目一新。如《朗读者》采用背景介绍、嘉宾诵读与专业赏评三位一体的模式,节目流程简洁大方,情蕴呈现条理清晰。再次,节目的舞台设计将艺术与科技融合,或磅礴大气或素雅别致,令人赏心悦目。另外,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主持人也为节目增添了亮点,如董卿、撒贝宁等人凭借高水平的文化素养,妙语连珠,精准控场,成为节目的宣传名片。由上可见,文化类综艺节目制作精良,雅俗共赏,自然而然地赢得了观众好评。

二、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困境

当前,一些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获得成功,甚至形成文化品牌,这是传播者、讯息、媒介及受者综合作用的结果。但从整体来看,这类节目在发展中还存在诸多不足。作为《中国诗词大会》主持人和《朗读者》制作人的董卿曾坦言:“文化类的节目真的很难做,我并不认为中国文化类节目真的迎来了一个春天”。[9]现阶段,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一)个别节目突出,总体实力不强

虽然文化类综艺节目成为当前综艺市场上新的亮点,但其收视率、话题度、网络播放量等指标仍然与娱乐类综艺相差较大。将文化和娱乐综艺的两大王牌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和《奔跑吧兄弟》相对比,其收官战收视率数据如表1所示。

从表1数据可看出,虽然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收视不俗,但与娱乐类明星真人秀节目在收视率上还存在较大差距,在综艺市场大环境中并不占优势。文化类电视综艺的成功不能仅靠一两个出彩的节目,而应是一批节目的共同繁荣。中央电视台作为展示中国形象的窗口,拥有最好的制作资源和最广泛的收视群体,当下备受瞩目的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多是央视出品。相比之下,各地方电视台所制作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则略显逊色。在吸收和借鉴央视制作优点的基础上,各地方电视台应充分挖掘当地文化优势,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类综艺节目。

(二)节目雷同化倾向明显,质量参差不齐

从内容上看,近年来引起较大反响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如《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多以文学知识为主打内容,存在着选材视野狭小的问题。如何将我国优秀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民俗工艺等中华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入到节目中,还需仔细斟酌。

从形式上看,一方面,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表达方式略显单调,如各“大会”类文化节目大多采用的是答题竞赛、专家讲解模式,朗读类节目采用的是嘉宾朗读、观众共情模式。另一方面,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参与人员相对固化,如凭借着深厚文学素养和不凡谈吐而走红的文化名人康震、郦波、蒙曼等,成了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常客。有些节目表面上看似不同,实际上却相差无几,使观众虽有亲近感,却丧失新鲜感。

除了内容和形式上的趋同外,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还面临着质量参差不齐的尴尬处境,有精品,也有拙作,综合评分从6分到9分不等。当前市场上有一些节目因跟风或应付任务等原因,匆忙制作出来,质量不佳,并不被观众认可。例如东方卫视《诗书中华》节目,豆瓣评分6.1分,三颗星,网友评价其内容和形式比较粗糙,节奏不好,选手、嘉宾、主持人之间默契度有待提高。

(三)招商引资难

对于电视节目优劣的评价标准,纵然不能以收视率作为唯一依据,但收视率确实与节目的生死存亡和招商引资工作密切相关。《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等娱乐类综艺节目冠名费多达上亿并屡创新高,与之相比,文化类综艺的招商则显得颇为困窘。《见字如面》第一季节目无赞助商投资的“裸奔”状态,让人倍感心酸无奈。投资商抢着高价投资娱乐类综艺,却对文化类综艺持观望犹疑态度,归根结底是因为文化类综艺尚未给予投资者盈利的信心。这信心从哪里来?还是要看观众对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接受度和喜爱度,最为直观的表现就是节目的收视率。

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快速、高质量发展非常需要资金投入,提高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收视率,使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能既叫好又叫座,让商家看到其市场潜力,显得尤为重要。

三、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对策

目前,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除了需要社会大环境有所改善外,针对上述困境,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进行改进。

(一)借力成功经验,强化“内容为王”,形成发展的总体合力

文化类综艺肩负着传承中华文化,提高全民文化素养,提升国人文化自信的重任。目前,我国文化类综艺节目已有成功的个案,形成了一定的成功经验。吸收和借鉴现有节目的优点,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展现独特风格,是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今后发展的方向。

文化类电视节目制作者应谨记,吸引受众的关键在于优质的节目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超凡的魅力和强大的吸引力,中华儿女都有着文化根、文化情,都或多或少地受其熏陶与感染。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的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有着其他节目所无法媲美的文化底蕴和灿烂风华,容易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也更易形成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广泛的收视市场。因此,发挥文化类节目的优势,对中华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内容讲好,讲得生动有趣,才会赢得口碑和收视,才能使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最终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

(二)不断创新节目形式,加强原创,提升此类节目整体质量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只有在增强文化底蕴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形式,对观众熟悉的内容进行“陌生化”的艺术处理,才能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收看需求。在节目形式上,尽管市场上娱乐类综艺节目模仿、购买国外版权、抄袭的现象十分普遍,但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则需走一条原创之路。《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見字如面》的总导演关正文曾说,中国文化非常独特,文化类节目想要套用国外成熟的节目形式是很困难的,中国的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道路必须自己探索。[10]质量是节目存活的基础,创新是节目发展的动力,当下文化综艺为实现形式革新,加强原创,就要探索传统文化当代表达方式和优秀文化的多样表达方式,还要精进电视制作技术,提升节目编辑水平,做到让传统文化“新”起来,让优秀文化“活”起来,贴近群众生活,引发受众共情。

(三)多维传播,拓宽宣传渠道,在文化效益中提升节目经济效益

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传播状况是影响其收视率的重要因素之一。要想提升传播效果,一是要多屏互动,强化参与。要把握新媒体时代脉搏,充分利用网络手段,采用线上跨屏传播、线下口碑传播等方式来提升互动效果。如《经典咏流传》中演唱的诗歌通过微博文案、微信公众号文章、节目短视频、音频等形式实现裂变式传播,取得了良好效果,值得参考借鉴。二是要注意精品IP的开发,积极开发电视节目的周边产品,打造节目品牌。如娱乐类综艺《快乐大本营》《奔跑吧兄弟》《极限挑战》出品同名手游,《爸爸去哪儿》衍生综艺大电影、系列图书,不仅对节目起到了一定的再宣传作用,也让投资商看到了其市场潜力。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发展应借鉴上述节目的成功经验,不断拓展自身的生命力和商业价值,把优质的节目内容、新颖的节目形式与多样的传播方式有机融合,拓宽宣传渠道,解决招商引资难的问题。

总体来看,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出现和热播为当下的电视文化产业注入了新鲜血液,形成全新的收视热点。我们在为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流行感到欣悦的同时,也应该正视它发展中的不足,文化类综艺节目在同质化、小众化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仍旧面临着难题和挑战。

四、结语

近年来,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独树一帜,《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成功,标志着中国传媒工作者们已经可以较熟练地运用符合当下社会观众审美需求的艺术方式表达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11]现今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热播,向全社会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精神价值,有利于培养国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认同感、自豪感,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正能量、促进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后,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制作者更应加强对节目内容、形式及传播方式的不断创新,守住节目的文化风骨,坚持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融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的高品质节目。

参考文献:

[1]黄立安.欣赏花开四季 品味诗词文化——谈《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的传承与创新[J].当代电视,2019(4):30-33.

[2]广电总局五年来政策汇总[EB/OL].http://www.sohu.com/a/166514433_279374,2017-08-22.

[3]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积极开办原创文化节目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通知[EB/OL].http://www.sapprft.gov.cn/sapprft/contents/6588/328738.shtml,2014-01-23.

[4]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加强真人秀节目管理的通知[EB/OL].http://www.sapprft.gov.cn/sapprft/govpublic/10551/332986.shtml,2016-03-23.

[5]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大力推动广播电视节目自主创新工作的通知[EB/OL].http://www.sapprft.gov.cn/sapprft/contents/6588/299196.shtml,2016-06-20.

[6]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1-26.

[7]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文艺节目管理的通知[EB/OL].http://www.nrta.gov.cn/art/2018/11/9/art_113_39686.html,2018-11-09.

[8]康弘哲,王旻.我國慢综艺节目现状及发展策略[J].西部广播电视,2018(1):97-98.

[9]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春天到来?[N].武汉晨报,2017-02-23.

[10]杨丽娟.电视综艺节目的创新之道[J].现代视听,2015(7):57-59.

[11]杨宾.文化类综艺节目的艺术塑造与价值提升[J].创作与评论,2017(10):89-95.

责任编辑:艾 岚

Research on the Phenomenon of Cultural TV Variety Show Craze in China

Tian Yuefang, Cai Mengmeng

(School of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Hebei Shijiazhuang 050061, China)

Key words: cultural TV variety shows, cultural phenomenon, cause of formation,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作者:田悦芳 蔡萌萌

电视文化雅俗管理论文 篇2:

从《星光大道》看草根文化对传媒的冲击

【摘 要】在娱乐至上的当下,部分大众传媒为了迎合受众的喜好,从节目设想、制作、内容、语言等各个层面一味“草根化”,无限放大大众传播媒介的娱乐功能。但是,大众传播媒介更需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传递信息、文化传承、舆论监督等作用。电视媒体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必须肩负社会功能,不应该一味迎合部分受众的不良品味,更不能偏离道德底线,需要找好定位,贴近生活,贴近受众,充分传播大众文化,起到舆论引导的正向作用。

【关键词】电视媒体 草根文化 星光大道

从2003年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到2004年中央电视台的《星光大道》,从2009年中央电视台的《我要上春晚》到2012年的《中国好声音》,一个个平民明星的闪亮登场,造就了今天草根文化的盛行。

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查尔斯·赖特最早将娱乐功能视为大众传媒的基本功能之一,在商品经济主导社会的今天,娱乐功能在大众媒介作用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从根本性上来说,大众媒介作为大众传播的载体,迎合大众的消费需求是其生存下去的前提。正如麦克唐纳所说的一样:“大众文化的花招很简单——就是尽一切办法让大伙高兴。”

但是,大众媒介片面追求收视率、发行量、点击率,使得媒介的娱乐功能开始异化,以草根文化为代表的大众文化逐渐让媒介失去其本身功能。

一、草根文化的兴起

草根(grassroots)一说,始于19世纪的美国,彼时美国正沉浸于淘金狂潮中。当时盛传,山脉土壤表层草根生长茂盛的地方,下面就蕴藏着黄金。后来“草根”一说被引入社会学领域,“草根”就被赋予了“基层民众”的内涵。

草根文化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大众意识形态进步而产生的。特别是科技的进步使得自媒体越来越发达,以互联网为主的微博、微信、论坛等自媒体平台广泛传播,为草根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土壤。

提起草根文化,人们总会联想起:底层、弱势、平民。而基于底层意识所形成的文化现象自然会带有平民化、大众化、广泛性的特点,也正因为产生的阶层平民化,所以草根文化往往更容易被社会大多数人所接受。

2006年被认为是“草根”文化强势亮相的一年,《超级女声》、《梦想中国》、《星光大道》、《我型我秀》等一批电视选秀节目逐鹿中国,草根文化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随之而来,一些“草根”文化现象的词语也迅速流行。例如,“玉米”、“凉粉”带来的浪潮,开启了“草根文化”中“粉丝文化”的先河。“忽悠”、“小样”、“美眉”、“灌水”、“囧”等文化口语,也被一些群体所接受并广泛传播。

而随着草根文化从互联网上传播至人们的生活中,大众传媒为了迎合受众的喜好,无论在报道语言、节目制作上,还是主持人日常用语上都开始“草根化”。

二、《星光大道》中的草根狂欢

2004年,中央电视台倾力打造了一档大型综艺节目——《星光大道》,节目设置了周赛、月赛、年赛,此节目最大的吸引点在于参赛选手的平民化,2005年节目年度总冠军阿宝是由一个普通农民成长为原生态歌手的典范。而凤凰传奇、阿尔法、李玉刚、风云组合、王二妮等一批草根歌手也家喻户晓。主流媒体传播加上层层紧扣的节目设置,以及平民歌手的走红,使得《星光大道》在短短几年间成为全国热门的综艺选秀节目。

《星光大道》节目的迅速蹿红也带动了人们对草根文化的欣赏,参加《星光大道》节目的有普通农民、煤矿工人、家庭主妇、清洁工等,这些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人拉近了观众与节目的距离,使观众产生一种感同身受的享受。此外,主持人毕福剑的另类主持流露出主持人生活化的一面,贴近了平民路线的节目定位。

可以说,《星光大道》是观众、媒体、参赛者三者之间的狂欢。央视作为国家级主流媒体适时的抓住了大众文化走向的脉络,打造了一个展示平民自我的舞台,满足了一般受众的文化消费快感,也满足了台前观众的文化诉求。由此,使得《星光大道》成为草根狂欢、大众叫好的节目。

三、媒介娱乐功能异化的冷思考

“草根文化”的风起云涌,从一定意义看,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补充了人们的精神需求,体现了文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主流文化进行了辅助和补充,使文艺体现出了真正的“雅俗共赏”之特点。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看到大众媒体过分迎合大众文化的需求,过分追求节目娱乐化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以《星光大道》为例,节目中故事化的元素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评比嘉宾煽情化严重,未语泪先流的现象频出,观众越来越追求情感刺激,而节目本身与一开始定位的“寻找我们身边的艺术家”的宗旨有所游离。

《星光大道》采用赛制残酷的淘汰赛,其中情感因素已经影响了评委评分的天平,煽情化和作秀成为常态。大众媒介过分迎合受众娱乐化的需要,使得自身的其他功能无法发挥,而且传媒的过分娱乐化不仅会降低节目的质量,也会影响受众的文化品味。

四、传媒娱乐化对大众文化的再构建

眼下,大众文化成为传媒内容娱乐化现象的重要构成者,传媒娱乐化凭借大众媒体的强大后盾,反作用于大众文化,对大众文化进行了再构建。

1、传媒娱乐化容易使大众文化趋于低俗化、浅薄化

以《星光大道》旭日阳刚走红为例,当普通市民接触到旭日阳刚之后对草根明星有了喜爱,这种喜爱又促使更多的平民选秀节目出现。而当草根明星变多,人们接触草根文化越来越频繁,一些草根用语也开始盛行,而这种影响又反馈给了大众传媒。所以当大众文化的生产者不够清醒、不够理性时,传媒所提供的虚拟的娱乐化现象就将渗入大众文化中,而这种看似前卫的文化,可能只是传媒迎合大众所传递的庸俗、浅薄的文化。

2、传媒娱乐化助长了大众文化生产者的疯狂与自我

传媒娱乐化借助大众媒介为载体,对现实进行娱乐化处理,不断制造“娱乐狂欢”。使得大众文化的生产者沉浸在娱乐狂欢中,疯狂得难以自拔,而大众传媒为了更好的迎合受众的需求,不断附和着大众文化生产者的疯狂。

以《星光大道》为例,当人们沉浸在草根文化盛行的喜悦里时,就会忽略节目本身的低俗、作秀甚至虚假的成分,这会让一些人受到商业利益驱使,试图创造另一个大众文化流行浪潮。

五、正确对待草根文化对传媒的冲击

“传播学之父”威尔伯·施拉姆在对前人理论进行广泛研究的基础上,把传播的功能归纳为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一般社会功能三个方面。他认为,大众传播的政治功能主要包括:监视、协调、社会遗产、法律和习俗的传递;经济功能表现为:关于资源以及买和卖的机会的信息、解释这种信息、制定经济政策、活跃和管理商场、开创经济行为等;一般社会功能包括:关于社会规范和作用等的信息、协调公众的了解和意愿、行使社会控制、向社会的新成员传递社会规范和作用的规定等等。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大众传播媒介除了娱乐功能之外,对社会的发展还起着监视协调、文化传承等重要功能。草根文化作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还应该传递正能量,减少草根精神导致节目低俗化等负面影响,这样才能扬长避短。

1、发挥电视节目平民化功能

草根节目的优势在于平易近人,贴近大众生活,老百姓喜欢看。但是有些选秀节目却逐渐偏离了“邻家气质”,淡出了老百姓的视野,成了娱乐和敛财的“机器”,草根群众被“贵族观众”取代。

2、树立节目的草根精神

草根文化是一种扎根群众的文化,人们对其倾注的热情是最真诚的,感情也是最纯洁的。草根电视节目在制作节目本身时,也应该不忘塑造草根英雄的形象。这些草根英雄成为舆论领袖时便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在传递正能量宣传正确的文化思想时,往往比大众传媒更有影响力。

3、加强媒介的社会责任意识

一方面草根文化娱乐类节目受到收视率和商业利益的挑战,媒体往往容易过分迎合受众的心理,使得节目流于低俗化、煽情化;另一方面,“草根”具有散漫的特征,多元化造就了他们杂乱无章的一面。电视节目在草根文化传播的影响下,往往容易随大流,丧失节目的新鲜感和生命力,因此,需要注重电视节目社会责任的培养。

因此,面对日益热捧的选秀节目,新闻媒体人需要重塑选秀节目的文化价值。电视节目在发挥娱乐消遣功能的同时,更要注重社会教化功能。节目不应该一味的迎合部分受众的不良品味,更不能偏离道德底线,需要制作人找好定位,既贴近生活,贴近受众,也充分传播大众文化,起到舆论引导的正向作用。□

(作者单位:安徽商报社)

责编:刘冰石

作者:张永

电视文化雅俗管理论文 篇3:

NHK母语对外传播频道传播理念探析

NHK World Premium是日本放送协会NHK以母语播出,面向海外的收费电视综合频道。自1998年4月1日开播以来,它一直以服务于海外日侨为宗旨,意在传承日本文化,提升侨民素养,维系民族共同感。截至2012年3月,NHK World Premium的信号已覆盖全球108个国家与地区①。本文从栏目编排、栏目内容等方面入手来解读其对外传播理念,探讨NHK World Premium如何在全球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和民族文化冲突不断升级的时代背景下履行其作为公共媒体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以为我国华语电视的对外传播提供借鉴。

美国文化研究的代表人物詹姆斯·W·凯瑞曾提出,传播的最高境界不是单纯的信息传递,而是建构并维系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②NHK World Premium作为NHK唯一的母语对外频道,它不仅是展示日本文化的窗口,更是传递传统价值观念和维系国民情感的纽带。

以服务海外侨民为宗旨

NHK在《国内电视节目基准》中规定,日本放送协会作为公共媒体机构,必须立足于全体国民的利益,坚守不偏不党的立场,确保言论的自由并提供丰富、优秀的电视节目,以增进公共福祉和促进文化的发展。③

“一切为了受众的利益”是NHK运营的基本理念。与NHK一样,NHK World Premium实行公共制度型的管理体制,其主要收入来源是观众交纳的视听费。这一方面使其免受资金短缺的困扰,可以全心全意地投入节目的研发与制作,另一方面也使其得以保持媒体自身的独立性,坚持以受众的利益为中心,不偏不倚。

首先,NHK World Premium对栏目进行细分以不同内容和不同风格的节目来迎合受众的不同需求。NHK World Premium的节目基本上实现了主题差异化、形式多样化。以音乐类节目为例,NHK World Premium共设有9档音乐类节目:从内容上看,这些音乐类节目包括本土怀旧金曲《BS日本的歌》和最新流行音乐《音乐日本》、最新英文歌曲《J-MELO》、世界经典名曲《世界名曲集》、日本童谣《大家的歌》等节目;从形式上看包括综艺娱乐节目《Za少年俱乐部》、以介绍音乐人价值观念为主的纪实节目《SONGS》、真人秀节目《NHK业余歌手大赛》。

其次,NHK World Premium标榜中立的价值立场,承诺不作任何利益团体的代言人。NHK的高层曾表示,其世界电视台不会成为宣传机器,不会光贩卖好的东西,他们要展示真实的日本形象。④除了展示“主旋律精神”,NHK World Premium确实还经常播放讨论国内各种争议性话题的节目。但值得一提的是,这类以争议性话题为主的节目从来都是高端、严肃性节目,如新闻评论节目《视点·论点》《新闻深度解读》等;相反,面向大众的娱乐资讯类节目则基本上以正面信息为主,如综艺娱乐节目《COOL JAPAN》、旅游类节目《新日本风土记》等。根据霍夫兰说服实验,正反面信息有利于说服高学历者,而单面信息则多适用于低学历者。这一栏目编排似乎又为日本价值观念的传播起到“曲线救国”的作用。

最后,NHK World Premium倾力为受众提供雅俗共赏、具有实用价值的优质节目。NHK节目制作团队善于对传统文化进行时尚、娱乐包装,并挖掘其中的各种实用价值,以一种更容易为观众所理解的方式来对之进行推广,例如以真人秀的方式来介绍日本生活方式的综艺节目《COOL JAPAN》。历史上,文化的区隔一方面阻碍了民族文化的交流,另一方面也使民族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保持自身的完整性而得以延续。⑤日本文化本为日本本土居民所独有,但在当代要借助现代化电子媒介对此加以传播则必须打破文化上原有的隔阂,寻找与受众间的共鸣点。NHK World Premium在对日本文化进行传播时,其对相关点的挖掘必着眼于受众的日常生活体验,而这在栏目内容上的表现就是雅俗共赏、注重实用、贴近生活。

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

基于NHK World Premium作为母语对外频道的历史使命,其在专注于提升服务能力的同时,致力于促成国民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继承与发展。

NHK在国际传播中素来以“文化”取胜,其两套对外频道——英文频道NHK World TV与母语频道NHK World Premium的显著区别就在于,前者侧重文化的传播,而后者更注重文化的传承。文化的传播是横向的,指的是本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而文化的传承是纵向的,指的是子孙后代对本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2007年12月21日,日本《广播法》修正案通过,NHK建立新的对外传播制度,即对“面向本国侨民”与“面向外国人”的节目进行区分。⑥目前,NHK World TV节目类型主要为新闻、资讯、娱乐,而NHK World Premium的节目类型除此以外,还有大量的教育、教养类节目。

日本《广播电视法》将电视节目划分为四大基本类型——“新闻、娱乐、教育、教养”,并规定必须保持这四大类节目比例的平衡,教育、教养节目的重要地位可见一斑。⑦事实上,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社会一直高度关注国民的教育与教养问题。1925年,东京放送局首任总裁后藤新平的开播演说,代表了其后日本政府在教育广播电视工作的理念,即成就“文化的机会平等、家庭生活的革新、教育的社会化、经济机能的活泼化”。战后,因对民族文化的危机感,教育与文化界强烈主张开发教育节目来捍卫日本文化,这催化了日本教育电视体制的发展。⑧1953年起,日本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纷纷创办了社会教育的专题节目,以此教养国民,进而凝聚社会舆论、强化民族的集体意识。进入21世纪以来,在日本数位汇流的M型社会中,电视仍是广大国民,尤其是资讯弱者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对此,日本著名的媒体史学家佐藤卓己在其新著《电视的教养:一亿总博知化的系谱》(2008)中评论电视媒体应成为社会基本的“教养安全网”,维持高品质的电视文化仍是日本社会努力的方向。⑨

在这样的社会和历史背景下,NHK作为立足于全民利益的公共放送机构,成了这场全民教育运动的舵手,它将“提升以教养、情操、道德为基础的国民人格,培育其理性精神”列为节目播出的基本原则之一。在《国内电视节目基准》中,NHK规定教养类节目必须“以提升一般性的教养和文化水准作为宗旨”,“不只是满足大多数人的希望和要求,要尽量努力满足所有阶层的希望和要求”,“提升社会参与能力,深入解读生活文化相关的知识”。而教育节目则“应明确节目受众,节目内容要有益于、适合受众”,“为提升教育效果、应有组织地、持续地制作节目”,“通过节目努力达成教育机会均等”。10

当前,NHK World Premium每周播放近120个栏目,其中具有“教育、教养”特色的电视栏目超过4成。除了37档社教类节目、13档纪录片、16档儿童节目外,NHK World Premium中还有大量融合新闻、娱乐、教育与教养节目风格的“资讯类节目”,可以说“教育、教养”是NHK World Premium的重要特征。这些教养、教育类节目全部精选于国内频道,不仅通俗、实用,而且具有浓郁的日本文化气息。以《NHK短歌》《NHK俳句》《知惠泉》《周日美术馆》《今日料理》《园艺入门》《大家的体操》《美的标志》《恋上杂货》等为代表的教育、教养类节目,不仅培养了侨民对本民族文化的感知能力,而且也向侨民传授文化参与的知识与技巧,提升侨民对于本民族文化的实践参与能力。总之,NHK World Premium的节目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文化推介,而是借此引导受众养成符合本民族价值规范的生活习惯和处世态度,从而传承和维护民族文化,促进侨民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

凝聚民族集体意识

“Japan,closer to you”(日本,伴你左右)是NHK World Premium的口号,意为 “无论你身处何时何地,日本永远与你相伴”。这一口号有两层含义,一方面代表了NHK World Premium对受众的承诺,是其服务意识的体现;另一方面则体现了民族国家的集体意识,暗示着NHK World Premium是民族集体意识的发动机,在对外传播中为受众构建起“想象的共同体”。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认为,由大众电子媒介所创造的“想象的共同体”并非幻影,而是深植于人类深层意识的心理建构。11在信息社会中,受众间无需朝夕相处也可通过电子媒介所构建的“视听世界”获知集体的动态,形成对集体文化的认同感及心灵上的归属感。而NHK World Premium对这一“想象的共同体”的构建还巧妙地利用“同舟共济、患难与共、永不放弃”的心态来凝聚民族集体意识,进而共谋国家利益。

NHK World Premium善于利用“患难与共”的心态来维系民族情感。日本学者土居健郎在《日本人的心理结构》中提出,依赖心理是日本文化心理中最突出的特点,这种心理广泛地反映在人际关系的各方面。12王志强在《如此日本人》中分析日本处于地震带,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度。为了抵抗自然灾害,日本形成了相互依靠、团结对外的传统。13自然灾害一直是NHK的报道重点。自东日本大地震后,这一关注度又进一步升级。在新的2013年度计划中,NHK World Premium被明确要求增加有关报道灾后复兴进展的栏目。14在凝聚民族集体意识上,加强对自然灾害事件的关注度是一个讨巧的手段。因为相较于“太平盛世”,人类更倾向于在灾难中保持团结。著名的“码头工人哲学家”埃里克·霍弗曾说“恨是最有利的凝聚剂”,尤其是当人们受到伤害、欲进行反抗时,总会希望有别人站在自己一边。15自然灾害是一个相对安全的议题,作为人类共同的敌人,这一议题不仅可以避免产生宗教种族主义冲突,而且可以有效地引发受众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情绪。

同时,NHK World Premium的节目往往充满励志色彩,为受众的前途及个人命运点亮希望。NHK World Premium此类栏目的叙事模式多以人物为中心,遵循人物的心路发展历程,或以今人的视角重新审视过去的人,借其智慧来探讨当代问题的解决路径,或以他们如何战胜坎坷命运的故事来激励当代国民要展望未来,奋发图强。这类节目的代表是教养节目《知惠泉》、纪录片《历史秘话》《想和那人会面》《专业人的工作方式》以及大河剧等等,这些节目为处于失意状态下的日本社会注入了一股正能量。如今,日本内阁风雨飘摇,经济状况江河日下,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失业率屡创新高,整个日本社会大有从“失去的20年”向“失去的30年”转变的风险,国民日渐焦躁不安,对整个社会及国家的担忧也日益加深。在这失意的社会氛围中,希望弥足珍贵。埃里克·霍弗曾说:“如果只有共同苦难而没有共同希望的话,人群既不能产生团结,也不能患难与共。因为希望一旦丧失,人群就会分裂,每个人都只会拼命去照顾自己的利益。”16只有对美好未来有着执着的信念,人们接受与他人分享眼前事物、自我牺牲和相互扶持的行为才有可能发生。恰恰在现实生活中,失意者总是更愿意追随梦想的布道者,与其说期许梦想的实现,不如说这是他们寻求逃离不想要的自我的方式。基于此,为了团结侨民、共谋国家利益,NHK World Premium必须在强调“患难与共”的同时,也积极地撒播希望的种子。只有以希望的火炬护航,国民才能真正做到同舟共济、万众一心。

(本文为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中国电视对外传播创新研究——基于境外电视跨国传播之启示” 的研究成果,项目号:12YJA860020)

「注释」

①NHK Annual Report 2012/2013 http://cgi2.nhk.or.jp/pr/english/publication/pdf/ annual_report.pdf

②[美]詹姆斯·W·凯瑞著,丁未译.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社会论文集[M].北京:华夏出版.2005第7页

③NHK《国内番組基準》http://www.nhk.or.jp/pr/keiei/kijun/index.htm

④何明智、郭醇.中日电视英语频道的比较——解读NHK World TV的定位兼与CCTV-9对比[J].对外传播.2009(04).第39页

⑤杨善民、韩锋著.文化哲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 P209

⑥李宇.日本NHK国际传播的“文化战略”及启示[J].传媒.2010(12).P66

⑦日本《广播电视法》第106条

⑧[台]林鸿亦.电视:形塑日本国民教养的媒体机制[J].新闻学研究.2011(4).P335

⑨[日]佐藤卓己著.テレビ的教養:一億総博知化への系譜[M].日本電信電話株式會社.2008

⑩高昊.日本广播电视机构媒介素养实践研究[J].新闻界.2012(22).P69

11[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吴叡人译.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于散布[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5,第16页

12土居健郎著,阎小妹译.日本人的心理结构[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13王志强著.如此日本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14NHK《平成25年度国際放送番組編集の基本計画》 P3 http://www.nhk.or.jp/pr/ keiei/kihon/pdf/kokusai.pdf

15[美]埃里克·霍弗著,梁永安译.狂热分子——群众运动圣经[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第123页

16[美]埃里克·霍弗著,梁永安译.狂热分子——群众运动圣经[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第98页

作者:池敏 谢毅

上一篇:输油管线工艺流程论文下一篇:法律服务所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