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发展论文

2022-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医学发展论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检验医学”与“医学检验”属于不同的学科概念,前者包括科学、技术和临床三方面知识,而后者主要是应用技术知识。面对新的形势,社会需求的不仅仅是技师型检验人才,更需要复合型检验医学人才结论只有创建现代化的检验医学专业,医学检验才能获得新生。

第一篇:医学发展论文

时间医学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

时间生物学(chronobiology)是一门研究机体乃至单细胞功能活动的生物节律及其产生机制和应用的新兴学科,自时间生物学思想渗入医学领域后,导致了时间医学的加速发展。时间医学研究的是人体生理活动、病理变化过程的周期节律性及其相互关系。也就是专门研究时间结构对人体生理、病理变化和物理、化学、生物因素的影响,以及对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提供对策。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时间医学已显示出其良好前景。本文就近年来时间医学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和发展作一综述。

1 基本特征

随着时间医学的发展,近年来已明确人体随着昼夜、季节的周期性变换其机体功能也发生周期性变化。从系统、器官、组织水平到单个细胞,乃至各种亚显微结构及其物质代谢的变化均有一定的节律性,人体内在的生理活动、细胞的新陈代谢和增殖分化均表现出24小时的节律性。一般认为,下丘脑上位于视交叉背侧,第三脑室腹侧的视交叉神经上核和位于间脑背部的松果体是近日节律产生的结构基础。视交叉上核是生物节律的中枢性震荡器,通过白天光照、夜间松果体分泌的褪黑素调控外周震荡器使机体生物节律与外周环境同步,它是由该处神经元中一组与生物节律有关的基因,称为近日钟基因,在自身表达调控形成一个自激振荡的环路而不断地自激振荡下去。大量的研究发现近日钟基因能否正常表达和调控并形成正常自激振荡不仅仅与生物节律的产生正常与否有关,而且直接与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

2 中医时间医学

2.1 时间藏象论 中国古代虽无时间医学这一说法,但在实际诊治中早已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理论,中医时间学认为疾病的发作、加重与腑脏精气活动的衰弱有直接关系,在某经脉处于功能活动的“旺时”,根据药物性质、方剂类型、不同病证等择时用药是驱除脏腑外邪最有效之法。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大多出现明显的气阴两虚和阴虚症候。故常在午后至深夜病情加重甚至死亡,如肺癌患者清晨(寅卯时)气血行至肺经时症状加重,而在卯时症状减轻或自行缓解,说明气血行至肺经的时辰(寅卯时)是肺癌患者最敏感的时辰。

2.2 时间针灸学 在传统针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时间针灸学,尤其是子午流注纳子法、纳甲法,取得了可喜成果。子午流注针法注重时间因素对治疗的决定性作用,它将昼夜十二时辰分属于十二经脉,每一时辰有一相应经脉的气血循行最为旺盛,其穴位处于开启状态,循时刺穴可获得最佳疗效,这和目前以生物节律为基础的时间治疗学极为相似。

3 生理时间医学

3.1 血压时间医学 (1)血压动态检测:由于血压存在着近日节律的变化,使得24小时血压有时高、有时低,采用24小时动态血压计检测血压可避免出现“漏诊”或“误诊”现象,能客观、准确地诊断出高血压或低血压及不同生物节律特征的高血压,为高血压的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H)高血压时间治疗:对高血压的诊断和治疗较早引入时间节律法。Halberg治疗高血压,在血压波动振幅出现前4小时给药(用1/2药剂量,每天1次)患者血压下降情况与常规抗高血压治疗效果一致。

3.2 睡眠调节 社交活动减少、户外接受光照时间减少,时间感受器的敏感度降低、边缘效应器表达生物时钟的能力下降都会引起时间生物学的改变,包括提前睡眠时相综合征、延迟睡眠时相综合征、非24小时睡眠一觉醒、盲人的睡眠障碍和时差病。Garcia等曾描述了通过光疗、调整睡眠觉醒时间或服用褪黑激素来治疗昼夜节律紊乱疾病。褪黑激素替代疗法可能还为治疗与年龄相关的老人失眠提供了合理的方法。

4 医学记录与时间

4.1 青光眼眼压测定 青光眼是由于跟内压升高导致眼组织损害的眼病。正常眼的眼内压为2.19~3.16 kPa,时间医学研究表明青光眼昼夜眼压变化大于1.0 kPa。大多数研究表明。青光眼眼压峰值往往在早上6时,谷值在晚上10时左右。专家们认为,鉴于青光眼眼压峰值和谷值相差大,昼夜节律变化明显,单靠门诊时间观察眼压是不够的,为了更好地了解青光眼病情及发现异常眼压波动,有人认为必须在深夜11时至第二日凌晨4时期间至少安排一次眼压测量,以0~1时为宜。

4.2 癫痫发作记录 Quigg等通过长期癫痫发作记录发现脑的不同部位对时间生物调节的敏感性不同,但不同病灶的癫痫发作在24小时内都呈节律性。癫痫小发作主要在白天,不完全癫痫发作主要在夜间。这些数据表明,与癫痫相关并依赖于自主神经系统的神经元的兴奋和抑制可能受生物时钟的调节。

5 肿瘤时间医学

5.1 肝癌时间统计医学 大量统计学资料显示,临床上出现的乃是大量的失去宝贵治疗机会的中晚期肝癌病人,肝癌死亡率逐年上升。现代时间生物学理论给了肝癌治疗和普查很大启发。研究发现,各种临床检测的峰值参数出现在年周期的4~7月份范围,而提示肝癌临床易表现期在4~7月份,也就是说肝癌组织在这4个月内生长特别活跃。进一步研究还发现,4~5月份为早期肝癌临床易表现期,4月上旬为早期肝癌普查最佳时间,经数家医院临床验证,按照这个时间概念加强临床检查,早期肝癌临床发现率可提高30%。

5.2 胰腺癌时间放化疗医学 近来一些研究结果显示时间化疗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胰腺癌患者的生存期。在一组前瞻性研究中,对16例晚期或转移性胰腺癌采用时间用药(其中有7例曾接受过以5-FU为主的化疗,无效后呈恶化状态),5-FU时间用药的高峰浓度在凌晨4时,连用5天,结果客观有效率为21%,中性生存期10个月,1年生存率30%,无显著不良反应发生。

5.3 其他癌的诊断与治疗 除此之外,肿瘤的时间医学还广泛应用于肺癌、乳腺癌、胃癌、卵巢癌、鼻咽癌、肾癌等各种癌患中。

5.4 肿瘤预后的时间医学 有人对200例转移性直肠癌患者静止一活动周期节律性的研究发现,该节律明显的患者较节律幅度降低或节律发生改变的患者生存期长,前者4年存活率是后者的2倍。对104例乳腺癌患者皮质激素近日节律的研究,也有同样发现,即皮质激素节律正常的患者其4年存活率是节律有变化患者的2倍。

6 器官移檀与节律

器官移植是20世纪医学发展的重要成就之一。器官移植成功与否除了精致的外科手术吻合外,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是排异反应。肾移植排异反应的时间差异存在周节律,一般移植后的第7天、第14天、第21天时排异反应的发生率最高。免疫抑制剂的药物代谢及效应也有节律性,临床研究证实,早晨是给免疫抑制剂的最佳时间,早上一次给药其3年成活率大大提高,达82%。

7 自杀与时间节律

大量的文献记录显示自杀存在着季节变化。据欧洲统计资料表明,自杀发生率最高在4~5月。日本学者根据1973年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进行统计发现,北半球在4~6月自杀率最高,南半球在10~12月为高峰。

8 结语

从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科学家初步创立了现代时间生物学理论,其中一重要发现是揭示了人类预言性稳态机制:人类在长期的进化中,为适应各种外环境周期性变化而产生一种预言性反应,即在周期性变化到来之前自动而有效地激活机体稳态调节机制,以适应周期性环境变化。因此,人类在抵抗疾病能力方面存在周期性差异,正确认识这一差异并在未来的疾病预防、治疗和普查中加以充分应用,无疑将推动现代医学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陈乐创

第二篇:急诊医学的发展与发展中的急诊医学

【摘要】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急诊医学就正式进入了专业的医学领域当中,占据了第23个专科位置。80年代初,我国首个急诊科在北京协和医院正式成立,至今还在不断挖掘存在的作用与未来发展方向。在急诊医学的服务体系当中,包括院前急救、灾害医学、院内急诊以及加强治疗等方面,在实际的运用当中能够体现与其他学科所不同的特点,包括时效性、临床决策特殊性、与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的关联性等。本文将针对发展当中的急诊医学提出建议,改进政府以及医院运用急诊医学的临床应用举措,通过政策的改良、制度的建立、专业医师的培养、风险的分摊以及保障制度等,将急诊医学在我国的发展进行积极的促进与推动。

【关键词】急诊医学;发展方向;临床决策

引言:目前全球范围内的绝大多数国家都将急诊医学列为了专业医学领域当中的二级学科,主要针对外伤以及突发性医学问题的发展进行深入的研究,而主要研究的对象为发生外伤或各类医学难题的患者,研究的主要课题包括:患者的分诊、转运、就诊时的评估、稳定病情、临床的诊断、治疗以及如何预防等。另外,研究课题还包括了:院前急救的流程、急诊科室对患者的处理措施、危重症监护室对患者的抢救、评估以及病情的稳定、灾害发生后的急预案、大规模中毒事件的急救以及预防等方面[1]。由此可见,急诊医学覆盖面较广,由于具有其独特性,使得急诊医学可以准确反映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甚至能够代表一个地区、国家整体的医疗水平。

1 急诊医学发展史

在急诊医学独立成为一门学科之前,各个临床当中的医学学科均具有独立处理紧急措施的方式与方法,运用这些方法对部分有所需求的患者进行紧急处理。但是在长期的临床经验当中进行总结,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加强,这种各个科室进行分别处理紧急事件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时效性、特殊性以及人们的需求,因此世界范围内的各国政府开始致力于建立急诊医学服务体系,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医学急救网络。急诊医学在实际的应用当中进行不断的改进与完善,并且通过政府对相关政策进行调整后的大力支持,同时逐渐整理出一套适宜急诊医学的运作模式与教学理论,使得急诊医学在二级学科当中成为了不可替代的一部分。1979年,急诊医学在全世界的认可下成为了医学领域当中的第23门学科,1980年,急診医学的概念流入我国,卫生部就此颁布了“加强城市急救工作”的重要文件。1981年,卫生部医政司召开了有关医疗机构组件急诊科室的研讨会,而到了1983年,急诊科室在北京协和医院院长陈敏章教授的批准下正式成立,这也是我国首个正轨的急诊科室[2]。自此,急诊医学在临床应用当中不断获得发展经验,通过大量实践工作的印证与改革,我国急诊队伍也在逐渐壮大。但是直到目前位置,我国范围内的急诊医学在某些地区、医疗机构当中的发展达不到预期的目标,部分医疗机构当中的急诊科室在管理上是单独学科,运作上成为了其它学科的附属,使得急诊医学的科研与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制约。

2 我国急诊医学的现状

在急诊医学的运作当中,要采用专业的模式、固定的急诊医师作为发展基础,塑造全国性的急诊医学组织,并能够强化急诊医学专著、期刊以及文章的出版[3]。尽管如此,急诊医学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不足的现象,例如缺乏专业的急诊医师培训计划、专业的急诊医学考核制度、专业的准入制度等,另外在急诊医学的理论体系建立方面仍有待加强。

借鉴国外成熟的急诊医学体系后得知,急诊医学的系统越完善,其覆盖的领域才能越来越广阔。因此我国逐渐开展了急诊医学的学术体系,例如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急救网络以及病历数据库,成立急诊医学的亚专业研究小组,将急诊医学的专业医师培训计划提到日程当中,同时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与准入制度,通过科学、合理、规范的急诊医学管理系统对这一独特学科进行细致的归纳与总结,使其能够逐渐的成熟与完善。

3 急诊医学与急救医学的区别

目前我国有很多的医疗机构、专家以及医师无法区分急诊医学与急救医学,尤其是参与到院前急救当中的部分急救学科的专家,认为急诊医学应该被称为急救医学,因为工作内容当中就是对突发情况当中的患者进行紧急抢救。实际上,急诊医学从出现开始一直到现在,其专业领域所包含的知识远远超过了急救的范畴,其中知识内容包括教学、医疗、研究、管理等多个方面。急诊医学在世界范围内的研究内容在几年之前就包括了中毒学、灾害医学、运动医学等关于急诊医学的多个亚专业。

虽然急诊医学不像其他学科那样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但是在实际的临床应用当中,急诊医学所起到的作用绝不仅仅是对病危伤重的患者进行抢救,而是起到了预防、诊断、治疗、应急一系列的内容。在急诊医学的发展当中,要对自身进行清晰深刻的认识,这样才能够在大众以及医学领域当中寻求新的发展方向,扩大研究队伍,使得这一学科得到蓬勃发展。

结语:与其他专业医疗学科相比,急诊医学属于新兴的特殊学科,在医学研究的内容、临床的应用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是与其他学科之间能够形成完善的互相补充效果,通过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衔接确立自身的位置,并且无法替代。通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急诊医学已经逐渐形成了属于自身发展的专业体系,虽然仍旧处在成长期当中,却依靠稳定的发展节奏、政府决策的支持以及医疗机构的大力开展,能够使得急诊医学在各个专业领域当中迸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参考文献

[1]徐腾达,马遂.急诊医学临床决策[J].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2013,4(3):1800-1803.

[2]Veronica Pei,于学忠.急诊医学专业住院医生培训课程的标准化探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2,15(12):95-96.

[3]张彤,付研.中外急诊医学比较与中国急诊医学发展初探[J].世界危急重病医学杂志,2013,3(3):1289-1292.

作者:吕飞静

第三篇:试谈医学检验与检验医学的发展

[摘要]“检验医学”与“医学检验”属于不同的学科概念,前者包括科学、技术和临床三方面知识,而后者主要是应用技术知识。面对新的形势,社会需求的不仅仅是技师型检验人才,更需要复合型检验医学人才结论只有创建现代化的检验医学专业,医学检验才能获得新生。

[关键词]医学检验;检验医学;转变分析

进入二十一世纪,世界科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高技术的渗透必将不断引申生物医学领域深刻的革命。医学检验从形式上而言,由原始手工操作发展成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操作。从内容上而言,以分子生物学技术、免疫标记技术的出现为代表,为医学检验赋予了新内容和新的发展空间。循征医学的提倡,又为检验医学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随着实验医学、临床医学飞速发展以及二者不断结合,使医学检验这个以实验技术为主的学科逐步走向前台。以下从三方面阐述由医学检验向检验医学的转变。

1检验技术水平的转变

1.1仪器方面的转变

目前大型医院的仪器从单机自动化到成组仪器组台(例如将血液分析仪、自动血涂片染色机、网织红细胞计数仪及血凝仪构成一个血液学分析仪模块式组台)以至整个实验室通过传送带连接各种仪器,构成全实验室自动化(Total Laboratory Automation简称TLA)。

1.2检验方法实现标准化

过去测定一种化学成分有不同方法,即使用同一种方法,具体步骤也有微细差别,所得结果和参考值也不一致,给临床医师、病人以及检验人员带来困扰。现在国内外不少学术组织都在研究和推行一個国家或地区以至全球的方法标准化。方法标准化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它不仅使全球方法和结果表达得到统一,有利于统一诊断标准,而且更便于试剂生产,质量控制和保证检验准确性和可比性。尤其是在这个人性化的时代,除了准确快速地检验出各项生理指标外,病人在各个医院甚至不同地区医院的化验结果能够通用也是十分必要的。医学检验的标准化就是为实现“一单通”提供保证。

2科研力量和工作理念的发展促使转变

2.1随着大量有关人类组织细胞结构、功能、代谢及分子间相互作用的信息被发现,医学研究的目标均是通过一组数据全面反映人体特定组织器官的功能、代谢等。过去检验医学多是对特定单一项目的定性、定量分析,难以反映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貌,如今众多的生命科学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希望和挑战,科研力量的强大使得检验项目向整体化方向发展。

2.2工作理念的转变,检验管理更加科学化和人性化

医学检验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纽带,是多学科的组合体。现代的医学检验是一个庞大的部门,其业务范围不断扩大,能够进行上千种试验,每天发出成千上万的报告。如何管理好这一庞大部门,保证其正常地科学地运行,特别是保证其发出报告的可靠性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在50~60年代,依靠几台显微镜、离心机就可以完成三大常规工作,有一台目测比色计就可完成大多数生化测定项目,依靠医师的知识和经验就能管理或控制检验科的检查质量。

3检验医学发展中的问题

从“医学检验”转变成“检验医学”,不仅是文字顺序的颠倒,但确蕴藏着深刻的内涵。检验学科发展的理念与定位也随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检验科工作的重点已不再是方法学的研究,而是在及时、准确提供报告的同时,协同临床进行诊断和治疗。此外,是为提高医疗质量、加强医院管理,或是循证医学的发展,都要求加强检验与临床沟通。

检验通过与临床有效沟通,可促进临床标本的正确采集和检验结果的正确解释及应用;同时又可从临床获得许多反馈信息,借此进一步综合评判实验方法学及其临床价值,以便不断完善操作规程并推进新项目的开展和普及。

4结论

4.1实际上,检验学科的发展更多体现在检验医学理念的变化上。在确保检验结果可靠性的前提下,在发展大型精确的自动化分析手段的同时,“床边检验”技术也有自身发展所特有的应用价值,各类床旁试验(pointof care test,POCT)使检验人员可在患者身边进行各项试验并即刻得出结果,大大方便了病人和临床,充分体现了人性化。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医院检验科从事检验工作,医生或病人把标本送到实验室,再将检验结果报回临床,被称为“医学检验”。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实验室工作不再是机械的标本检查,要综合病人变化、临床诊断,结合数据做判断,还要对临床医生得出的试验诊断提供咨询,称为“检验医学”。从“医学检验”到“检验医学”不仅是一个词汇顺序的变更,对学科发展理念、服务模式、工作范围、知识结构都有深远影响。过去检验科“以标本为中心,以实验数据为目的”,而现在检验医学“以病人为中心,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为目的”。

4.2“检验医学”与“医学检验”属于不同的学科概念,前者包括科学、技术和临床三方面知识,而后者主要是应用技术知识。面对新的形势,社会需求的不仅仅是技师型检验人才,更需要复合型检验医学人才。尽管国家教委规定医学检验系本科定位于“检验医师”,但高校的专业设置取决于市场需求。我国检验科大多没有医师岗位,所以本科毕业生是在从事技师工作,从而导致高校培养模式仍是培养技师型检验人才,尚不能就临床问题与医生进行良好的沟通。检验人员将报告单送临床医师参考,但并不负责解释其临床意义。而临床医师又不甚了解检验项目的原理及过程或对检验结果存有疑虑,久而久之造成检验与临床之间隔阂愈演愈烈的现状,正如杨运昌教授所言:“现行独立建制的检验科不具有什么特色,是没有跟上现代医学潮流的落后体制。只有创建现代化的检验医学专业,医学检验才能获得新生。”

作者:薛红

第四篇:对超声医学的发展趋势及超声医学教学的探讨

摘 要:随着超声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医学已成为集诊断和治疗为一体的学科。为此,加强超声医学教育工作,大力培养超声医学人才,成为目前各高等医学院校专业教学工作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超声诊断学是近10年来发展最快、普及最广、渗透最深和实用性最强的新兴学科之一。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医学教育的发展,各医学院校对于影像学专业超声医学示教方法进行了较大调整,结合超声医学教学的特殊性,着重于实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医学生实践能力。本文结合超声医学专业学科的特点和教学实践,提出在重视对学生基础学科知识传授的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应用技术并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及加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超声医学发展趋势教学探讨

引言: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对医学教育中教学工具的使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本专业年轻、发展迅速,导致很多高等医学院校的超声诊断学教育未能跟上这种变化,及时调整教育思路,导致了一些问题的发生。在影像学专业教学过程中,超声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其示教课程具有连接理论学习和临床实习的“桥梁”作用,因此,如何在医学生的示教过程中应用不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其理解并掌握超声理论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并为进一步的临床实习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打好基础,值得探讨。

一、超声诊断学发展趋势

20世纪40年代,超声技术开始用于人体检查,并研制出了最早的一维超声技术仪———A型超声仪,从此揭开了超声医学的历史篇章。随之至60年代初,相继研制出了超声光点扫描诊断法———M型超声、超声显像诊断法———B型超声、多普勒技术———D型超声。70年代初,超声被应用于心脏结构的检查。8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和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成像技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提高,其在显示组织的微细结构、血流等方面彰显出了巨大的优势,所提供的诊断信息越来越准确、可靠,适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临床医生对超声的依赖越来越大,超声诊断技术目前已成为在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

二、超声仪器旁现场示教的应用

单纯的课堂演示和超声图片会让学生感到抽象,不易理解,因此示教过程中超声仪器的现场操作必不可少。常规示教课程中,通过教师的示范讲解,学生可认识和熟悉超声诊断仪器,了解超声科的就诊流程和科室概況,以及实际工作中如何操作成像、各个扫查切面的手法和超声诊断仪器上图像的识别,能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很好地结合,提高了学生对疾病的认知能力,更好地掌握超声检查在临床中的基本应用,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但由于现场示教课时短暂,以及示教课上临床科室超声诊断仪器的使用受限,减少了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导致进入临床后需要更多操作技能的培训。

三、加强实践操作能力的锻炼

超声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更需加大对实践性教学重视的力度。要让学生通过见习和实习过程中的观摩、上机操作,亲身体验获取所需图像,即让学生从患者的体位上感受探头的位置、方向、角度和施加在探头上的力度,以及图像清晰度的调节。这样做可以进一步巩固书本上的知识,使书本枯燥的知识变得具体,加深对图像的理解。同时,学生与患者广泛接触,并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养成良好的医德医风,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1.1报告书写规范化

超声报告是临床医生诊断患者的依据,更是患者的法律文书。因此,超声报告规范化书写十分重要。超声报告的书写过程是一个思维的逻辑推断过程,超声医师根据影像所见,通过全面分析、判断,然后做出诊断。所以超声报告可以直接反应对疾病的认识,一份规范的超声报告可以给临床医生提供更多准确的信息,也便于学生以后对相类似的病症进行比较。因此,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报告的规范化教育,做到描述准确,层次分明,使报告具有参考性。

1.2加强人际沟通能力培养

人际沟通能力对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以及在诊疗时深入了解患者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十分的重要。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具体可选用医疗实践中具有特点的病例,通过临床跟踪,及时反馈病例情况,展开专题讨论,形成诊断结果。在讨论时,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对于学生的发言,要有专人进行记录,并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师生间的双向交流,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及科学思维能力。

1.3搭建良好的科研平台

近年来针对超声造影、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超声引导下活检和介入治疗的科研方向,进行了相关设备的配备和投入。通过申报自然科学基金,来满足医院实验室做动物实验、细胞实验基础研究的资金需求。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学术调研,参加学术会议和课题研究,并向学生介绍超声医学学科的前沿知识、先进成果和发展动态,以开拓学生视野,激发他们的科研意识和科研兴趣。同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等手段进行文献检索,并完成一些英文摘要及综述的书写。通过这一系列科研实践的过程,促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增强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研创新意识。

四、临床医学生超声诊断学课程教育改革策略

1.临床医学生学习超声诊断学的目的

1.1了解超声成像的原理、特点及发展方向,从而能根据不同患者、不同疾病、不同部位、不同要求正确选择超声检查方法。

1.2熟悉常用超声专业用语,能正确解读、分析超声诊断报告。③能根据临床实际需求,充分发挥超声诊断优势,不断拓展超声诊断应用范围。

1.3了解超声成像的常见干扰因素,并能向患者解释某些组织器官超声检查前特殊准备的意义。

2.高等医学院校应当对临床医学生的超声诊断学教育进行改革

2.1思想上重视超声诊断学课程教育,临床医学生的课程设置需符合医学发展的趋势和要求;

2.2编写适合临床医学专业的超声诊断学教材,明确学习目的和内容,完善医学生的知识结构;

2.3将超声诊断学纳入临床医学生的必修课程,增加学时及上机观摩、实践的机会,帮助学生加强对超声成像的理解和应用体会;

2.4加强师资队伍力量建设,随着超声医学的快速发展,目前各大医院都紧缺超声医师,教学任务的增加无疑会进一步凸显超声医生人手紧缺的矛盾,各高等医学院校应当着力培养优秀的超声医学专业的教师队伍。

总之,随着当今超声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学医院的教师不仅要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更要在教学方面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同时,教师还应更新教学观念,切实提高教学水平,提高科研素质,并在学术上有所创新,从而培养符合现代医学需要和适应超声医学发展的医学人才。还要了解超声诊断技术的复合型医学人才无论对于大型医院的临床医师、乡镇卫生院还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师,意义都极为重要。

参考文献:

[1]王茵,赵宝珍等.临床医学生超声诊断教学改革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

[2]邢晋放,曹铁生,段云友.超声医学专业教学问题分析与改革构想的初步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10)

[3]卓忠雄.超声诊断学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5(12)

作者:孙玉香

第五篇:浅析医学检验与检验医学的发展

[摘 要] “检验医学”与“医学检验”属于不同的学科概念,前者包括科学、技术和临床三方面知识,而后者主要是应用技术知识。面对新的形势,社会需求的不仅仅是技师型检验人才,更需要复合型检验医学人才结论只有创建现代化的检验医学专业,医学检验才能获得新生。

[关键词] 医学检验;检验医学;转变分析

进入二十一世纪,世界科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高技术的渗透必将不断引申生物医学领域深刻的革命。医学检验从形式上而言,由原始手工操作发展成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操作。从内容上而言,以分子生物学技术、免疫标记技术的出现为代表,为医学检验赋予了新内容和新的发展空间。循征医学的提倡,又为检验医学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随着实验医学、临床医学飞速发展以及二者不断结合,使医学检验这个以实验技术为主的学科逐步走向前台。以下从三方面阐述由医学检验向检验医学的转变。

1 检验技术水平的转变

1.1仪器方面的转变

目前大型医院的仪器从单机自动化到成组仪器组台(例如将血液分析仪、自动血涂片染色机、网织红细胞计数仪及血凝仪构成一个血液学分析仪模块式组台)以至整个实验室通过传送带连接各种仪器,构成全实验室自动化(Total Laboratory Automa-tion简称TLA)。

1.2检验方法实现标准化

过去测定一种化学成分有不同方法,即使用同一种方法,具体步骤也有微细差别,所得结果和参考值也不一致,给临床医师、病人以及检验人员带来困扰。现在国内外不少学术组织都在研究和推行一个国家或地区以至全球的方法标准化。方法标准化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它不仅使全球方法和结果表达得到统一,有利于统一诊断标准,而且更便于试剂生产,质量控制和保证检验准确性和可比性。尤其是在这个人性化的时代,除了准确快速地检验出各项生理指标外,病人在各个医院甚至不同地区医院的化验结果能够通用也是十分必要的。医学检验的标准化就是为实现“一单通”提供保证。

2 科研力量和工作理念的发展促使转变

2.1随着大量有关人类组织细胞结构、功能、代谢及分子间相互作用的信息被发现,医学研究的目标均是通过一组数据全面反映人体特定组织器官的功能、代谢等。过去检验医学多是对特定单一项目的定性、定量分析,难以反映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貌,如今众多的生命科学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希望和挑战,科研力量的强大使得检验项目向整体化方向发展。

2.2工作理念的转变,检验管理更加科学化和人性化

医学检验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纽带,是多学科的组合体。现代的医学检验是一个庞大的部门,其业务范围不断扩大,能够进行上千种试验,每天发出成千上万的报告。如何管理好这一庞大部门,保证其正常地科学地运行,特别是保证其发出报告的可靠性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在50~60年代,依靠几台显微镜、离心机就可以完成三大常规工作,有一台目测比色计就可完成大多数生化测定项目,依靠医师的知识和经验就能管理或控制检验科的检查质量。

3 检验医学发展中的问题

从“医学检验”转变成“检验医学”,不仅是文字顺序的颠倒,但确蕴藏着深刻的内涵。检验学科发展的理念与定位也随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1]。检验科工作的重点已不再是方法学的研究,而是在及时、准确提供报告的同时,协同临床进行诊断和治疗。此外,是为提高医疗质量、加强医院管理,或是循证医学的发展,都要求加强检验与临床沟通。

检验通过与临床有效沟通,可促进临床标本的正确采集和检验结果的正确解释及应用;同时又可从临床获得许多反馈信息,借此进一步综合评判实验方法学及其临床价值,以便不断完善操作规程并推进新项目的开展和普及。

4 结论

4.1实际上,检验学科的发展更多体现在检验医学理念的变化上。在确保检验结果可靠性的前提下,在发展大型精确的自动化分析手段的同时,“床边检验”技术也有自身发展所特有的应用价值[2],各类床旁试验(pointof care test,POCT)使检验人员可在患者身边进行各项试验并即刻得出结果,大大方便了病人和临床,充分体现了人性化。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医院检验科从事检验工作,医生或病人把标本送到实验室,再将检验结果报回临床,被称为“医学检验”。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实验室工作不再是机械的标本检查,要综合病人变化、临床诊断,结合数据做判断,还要对临床医生得出的试验诊断提供咨询,称为“检验医学”。从“医学检验”到“检验医学”不仅是一个词汇顺序的变更,对学科发展理念、服务模式、工作范围、知识结构都有深远影响。过去检验科“以标本为中心,以实验数据为目的”,而现在检验医学“以病人为中心,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为目的”。

4.2“检验医学”与“医学检验”属于不同的学科概念,前者包括科学、技术和临床三方面知识,而后者主要是应用技术知识。面对新的形势,社会需求的不仅仅是技师型检验人才,更需要复合型检验医学人才[3]。尽管国家教委规定医学检验系本科定位于“检验医师”,但高校的专业设置取决于市场需求。我国检验科大多没有医师岗位,所以本科毕业生是在从事技师工作,从而导致高校培养模式仍是培养技师型检验人才,尚不能就临床问题与医生进行良好的沟通。检验人员将报告单送临床医师参考,但并不负责解释其临床意义。而临床医师又不甚了解检验项目的原理及过程或对检验结果存有疑虑,久而久之造成检验与临床之间隔阂愈演愈烈的现状,正如杨运昌教授所言:“现行独立建制的检验科不具有什么特色,是没有跟上现代医学潮流的落后体制。只有创建现代化的检验医学专业,医学检验才能获得新生。”

参考文献:

[1]谭红军.我国检验医学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检验医学教育,2006,13(4):1-5.

[2]仝人斌,陶启敏.自动化免疫分析的进展.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6,19:329-331.

[3]康红.对现代医学检验人材培养与定位的几点思考———兼论检验医学基地教学人才构架建设[J].中国临床实验室,2002,3:14-15.

作者:李秋 武鸣凤

上一篇:药学学位论文下一篇:医学化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