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护士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输血护士论文(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目的:探索输血质量控制体系对临床输血质量的影响。

第一篇:输血护士论文

加强输血管理 强化输血安全

通过加强输血科建设,健全对输血流程的质量管理,实现临床输血的零差错、零事故,保证临床输血安全。方法:根据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要求,建立和健全临床输血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加强临床输血的组织管理、科室建设,注重输血流程的环节管理,规范操作,充分发挥各环节在输血工作中的作用,强化输血安全。结论:临床输血环节多、涉及广,过程复杂,所有环节都可能隐含着人为因素的错误,从而影响输血安全。临床输血管理是保证输血安全的关键,必须加强教育和培训,使每位从事临床输血的工作人员深刻认识到输血的重要性,以踏实的工作作风、严谨的工作态度,切实做好输血流程中的各项操作,确保临床输血的质量和安全。

1 输血在现代医学中的重要性

输血作为现代医疗工作的重要手段,在临床治疗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合理输血能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然而,临床输血因环节多,过程复杂,稍有大意就可能因差错事故或不良输血反应而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危害患者生命。如何加强输血管理,保证临床输血的科学、合理、安全、高效已经成为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和全体医务人员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2 安全输血的影响因素

2.1 组织管理是临床安全输血的保障

我院根据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要求,成立了由医院主管领导、医务科及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的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贯彻落实临床用血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指导并监督临床用血工作,开展临床科学、合理、安全用血的教育和培训。

2.2强化科室建设是临床安全输血的基础

随着医疗事业的突飞猛进,输血科已发展成为一个专业性强,参与临床的输血治疗与管理的涉及多学科的综合性科室。我院按照《河南省医疗机构输血科( 血庫) 建设管理规范》的要求逐一落实,使输血科建设成为:面积达标,拥有储血冰箱、低温储血冰箱、标本冰箱和试剂冰箱、孵育箱、血浆融化仪,血型血清学离心机,血小板恒温振荡保存箱、普通光学显微镜等输血科必备设备的科室。而且输血科引进并启用了临床输血软件系统,使血液的入库、贮存和发放等过程都实现了网络管理。完备的设施和网络信息管理系统使输血科的管理更加规范,同时也为输血安全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3质量管理是临床安全输血的保证

质量管理是临床输血管理的关键,而建立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是质量管理的核心。这就要求: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健全质量管理网络; 二是建立质量手册,明确各级各类人员的职责; 三是建立各项程序性文件,完善各种规章制度; 四是建立各项输血操作规范; 五是制定各种记录表格,严格规范临床输血质量标准; 六加强检查、考核、评审。通过质量体系的建立,切实强化输血科的质量管理,做到管理制度化、操作规范化,确保临床输血高效安全。

2.4 环节管理是临床安全输血管理的核心

输血工作从申请到输注,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临床输血的安全。因此,加强环节管理,是确保临床输血安全的核心。临床科室环节输血标本的采集和送检输血时,产生致死性输血反应的原因,多是因为输注了与患者ABO血型不配合的红细胞,这常是由于患者身份和标本确认方面出现了差错。因此输血标本采集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输血安全。因此,我院要求护理人员严格按“受血者血样采集与送检流程”进行操作: 血标本的采集应由具有执业资格的护士执行。确定输血后,采血护士根据输血申请单的相关信息逐项填写输血试管签; 由两名护士持输血申请单和贴好标签的试管,当面询问患者本人或家属并核对腕带信息,贴有标签的血样标本连同输血申请单经核审后,送交输血科,双方进行逐项核对并双签名予以确认。血液的领取和输注过程输血差错和事故是由血液的领取或输注发生错误造成的。因此,配血合格后,一律由医护人员到输血科取血; 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制度。无误后,双方签名; 输血前,两名医护人员共同核对血型报告单、交叉配血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准确无误后方可输血; 输血时,由两名医护人员携病历到患者床旁再次以“三查八对”内容核对,无误后,进行输血; 整个输血过程中必须严密观察,以防发生不良输血反应。输血后,认真做好输血记录,将输血报告单贴进病历中。输血反应的观察和汇报处理:输血过程中,尤其是开始的15 min,应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并做好记录。如出现输血反应立即按《输血不良反应登记、报告和处理制度》进行处理: 立即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通知值班医生和输血科,及时查找原因、治疗和抢救,认真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做好相关记录; 如遇重大输血差错或事故,立即向科主任和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汇报,并配合调查处理。输血科环节:仪器设备与试剂管理所有仪器设备、试剂及消耗品都必须对供方进行资格认证。科室质控员负责对每批次试剂进行质控并记录其结果。输血科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质量管理与控制建立输血科质量管理小组,按《质量手册》制定的工作制度和操作规程,对输血科的每个工作环节进行监控,每季度召开质量分析会,及时发现质量管理的薄弱环节和安全隐患,提出整改意见。规范操作和强化核对血型鉴定、不规则抗体筛查及交叉配血是输血科最重要的工作,是临床安全输血的保障。严格执行输血科查对制度。

3 加强输血管理的具体措施

3.1 加强输血安全意识教育使所有医务人员认识到输血安全的重要性,强化“输血无小事”的理念,增强在临床输血工作中的慎独精神。

3.2 更新临床输血观念

更新医护人员的用血理念,充分认识到科学、合理用血的重要性。能不输血决不输血,能少输血决不多输,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制定用血计划。

3.3临床用血工作检查制度化

通过检查了解临床科学、合理用血情况和安全输血管理的现状,及时排查输血安全隐患,不断改进临床输血工作。

4 加强输血管理,强化输血安全的讨论

加强临床输血管理,保证输血安全,是临床用血工作的重点。不仅要使临床医生和输血技术人员明确科学合理用血的目的和意义,严格掌握适应症,熟悉输血技术和输血保护,提倡自身输血和成分输血,还要转变患者的传统输血观念,大力普及合理科学的输血知识。

作者:鲍瑞玲 杨庆峰

第二篇:输血医学的发展—从全血输血到成分输血

[摘要] 从全血输血到成分输血,是现代输血医学的标志性的发展。去白细胞输血不仅大大降低了输血的不良反应,同时也满足了补充血容量、补充携氧能力等临床需求;血小板、血浆及凝血因子等的单独应用,不仅提高了血液的利用率,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其临床适应症的治疗效果。随着基础医学和相关学科的发展以及研究的不断深入,必将推动输血医学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关键词] 血液;不良反应;祛除白细胞输血;成分输血

[

输血医学的发展史是从20世纪初卡尔·兰德斯塔纳发现红细胞ABO血型系统开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引入了抗凝血剂柠檬酸三钠来防止凝血,自此以后临床输血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世纪中期以前临床输血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如何提供充足的血液供应;20世纪70年代以来科学家开始研究输血引发的不良反应,以及如何正确的处理血液来防止输血后给输血者带来的疾病或感染,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1,HIV-1)、T病毒和朊病毒等的感染[1-2]。如此引发了一场输血医学上的革命,包括滤除白细胞的临床输血和成分输血的诞生和应用。

1 输血的不良反应

截止2009年2月,已发现人类红细胞的近260种血型抗原,分为30个血型系统;白细胞抗原有160余种,血小板有24种特异性抗原[3],血液成分的复杂多样,是造成输血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

1.1 输血不良反应的类型及标准

临床上因输血引起不良反应有: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febrile non-haemolytic trans-fusion reaction,FNHTR):输血前无发热,输血中或输血后2h体温升高1℃以上(≥38℃),并伴有寒战、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者,为发热反应。输血中或输血后即刻出现的皮肤瘙痒、潮红、荨麻疹、呼吸困难或胸闷者为过敏反应。而患者没有明显的指征,只是感觉全身不舒服,该症状可确定为全身不适。在这些不良反应中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占得比例最高,达到了54.8%;其次为过敏反应[4]。

1.2 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

FNHTR的发生主要原因是由于输入的血液中存在白细胞从而导致的。人体内的白细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差异巨大,不同的个体之间几乎没有完全匹配的HLA[5]。因此,每次输入全血液,就相当于一次组织移植,引起接受个体发生免疫反应,如发热、免疫排斥和免疫抑制等;而同时伴随着异体白细胞的进入,可能会同时带入了亲白细胞病毒,如HIV、巨细胞病毒(cytomegaoviyns,CMV)、T淋巴细胞病毒和疯牛病病毒等[6]。另外,活化的白细胞所分泌的细胞因子[7],如白细胞介素-1IL-1、IL-6和TNF-α,作为内源性致热源也可引起发热反应。经统计,临床上还有30%的血小板输血也可导致发热,但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通过大量的试验证明,血小板不是导致发热的主要原因,仍然是由白细胞释放的趋化因子导致的。

过敏反应的原因主要是受血者的血液中缺乏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A),在第一次输入含有IgA的血液时会产生相应的IgA抗体,当再次输入含相应的IgA的血液时,就会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引发过敏症状的出现。在血液的保存过程中,白细胞活化所产生的活性物质,如白三烯和组胺等,也可引起过敏反应。

输血后移植物抗寄生病是一种罕见但是高死亡率的输血并发症,其发病原理是输入的血液中带有大量具有免疫活性的淋巴细胞,而受血者免疫功能较低,未被宿主识别为外来物而植入,就会引起严重的反应。如果将血液过滤,尽量的祛除血液的白细胞,可使此类病症发生率大大降低[8-9]。尤其是生活在寄生虫高发区的供血者,更要提倡去除血液中的白细胞,也降低输血后不良反应的发生。

供血者的生活环境决定了所接触的抗原,造成供血者血液中的抗体种类不同,其结果就是白细胞所带有的抗体差异,这一切是造成输血不良反应的罪魁祸首。

2 去白细胞的方法及意义

明确了输血不良反应主要是由白细胞引起的。袪除白细胞就成为临床成分输血所采用的首要技术手段和方法。

2.1 袪除白细胞的方法

袪除白细胞所采用的方法需满足以下条件:首先,白细胞的去除率要高,至少达到99%以上;然后,祛除白细胞的过程中,有效细胞的生理活性不受损坏,如红细胞(RBC)的回收率应达到90%以上[10]。最后,该方法应具备操作简单,设备简化,费用低廉等特点,以便大范围的推广应用。

目前,临床上祛除白细胞的方法主要有离心法﹑冰冻融化法﹑洗涤法﹑照射法和过滤法。

过滤法祛除白细胞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方法[11-14],采用无纺布合成纤维做成的白细胞过滤器,能特异性吸附血液中的白细胞,滤除在血液采集和储存过程中出现的细小血液凝块、死亡的细胞﹑细胞碎片等,能提高输血质量和输血的流畅性。过滤不仅可以祛除巨细胞病毒(CMV)﹑HIV-1﹑HIV-2等病毒,还可以将克氏锥虫等寄生虫滤除,降低寄生虫病的发病率。试验论证将血液用白细胞过滤器过滤后,白细胞滤除率达到99.6%,红细胞回收率96.3%,而凝血因子﹑红细胞脆性无明显变化(P>0.05),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为1.7%,较应用之前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率明显降低。两者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55.38,P<0.01)[15]。现代透析技术以及透析材料的发展,为这一方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离心法也是临床常用的去除白细胞的方法。采用离心的方式将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等密度不同的血液成分进行分离。实验证明,离心去除白细胞后,血液中的其他成分生理活性基本保持正常[16]。根据不同功能需求所设计的离心机,可以将微小比重差异的物质分离开来,因此,离心法成为现代生物技术中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从祛除白细胞这一医学方法就可看出,每一项技术或应用的发展,都需要多学科、多门类技术的进步和支持才能实现并得到完善。

2.2 祛除白细胞输血的临床意义

祛除白细胞输血可降低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如果一次输入的血液或血液成分中白细胞的含量低于5×109cells/L,就能有效的防止非溶血性发热反应;预防HLA同种异体免疫反应,降低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发生率[17];防止与输血有关的疾病传播,有效阻止巨细胞病毒、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Ⅰ型病毒和新型克亚氏病毒等高亲白细胞病毒[18];以及降低输血后移植物抗寄生病的发生率。另外,去除白细胞更利于血液的储存,研究表明,去除白细胞的血液储存一段时间后,平均红细胞体积(MCV),pH值,游离血红蛋白(Hb),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红细胞的形态等血液指标变化率,明显小于未去除白细胞的对照组[19-20]。祛除白细胞这一输血医学上的改革,目前已成为输血医学重大进步的标志性举措,在临床医学的应用技术方面具有具足轻重的地位。

3 成分输血的诞生

大量的临床资料证明[21],80%以上的患者不需要传统的全血输注,而只需要血液的一种或两种成分。因此,从20世纪70年代成分输血开始代替全血输血。成分输血具使所需血液成分中的有效成分的浓度﹑纯度﹑活性高,治疗疗效好,输用安全、不良反应少以及一血多用、节约血液等优点。临床成分输血的使用度,可用来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医院掌握与运用现代输血技术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22]。

目前,我国临床上常用的的成分血主要有:洗涤红细胞、红细胞悬液,白细胞悬液,血小板悬液,新鲜或冰冻血浆和冷沉淀凝血因子。

红细胞悬液[23-25],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红细胞制剂,适用于血容量正常的慢性失血性贫血,以及手术前后纠正贫血或手术中的出血患者。洗涤红细胞,是用生理盐水洗涤红细胞,祛除其中的血浆等物质后,制备的红细胞制品,适用于血浆蛋白过敏的人群或新生儿溶血等。浓缩血小板制剂可分为单采或手工浓缩血小板,该制剂用于血小板功能异常导致的出血患者,因化疗,放疗引起的骨髓抑制﹑再生障碍性贫血﹑脾功能亢进﹑血管性内凝血等引起血小板减少出血或血小板减少的患者[26]。新鲜冰冻血浆是血液的液体成分,包括全部的凝血因子,用于补充蛋白质,维持酸碱平衡,运输调节和维持胶体渗透压等。适用于消耗性疾病患者引起的重度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以及大面积烧伤引起的血液浓缩症等[27]。冷沉淀凝血因子[28]是在控制条件下融化新鲜冰冻血浆而采集的沉淀物,含有原血浆中大部分的凝血第Ⅷ因子。适用于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缺乏症,儿童性﹑血管性血友病,大面积烧伤,严重感染,白血病和肝功能衰竭的患者。由此,祛除白细胞的血液,不仅降低了输血带来的不良反应,同时各种成分血,为不同患者提供不同了的不同需求的满足,使每一个供血者的血液得到充分的应用,这不仅是满足了受血者的需求,同样使供血者所提供血液发挥了最大限度的作用。

4 总结

目前,去除白细胞血液制品已在加拿大和欧洲许多国家实施,在发展中国家也得到了一定的推广应用[29],它减少了FNHTR和CMV的传染风险,但去白细胞输血在降低癌症复发的风险上似乎并没有明显的作用[30];而它在外科手术患者的术后感染和死亡率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地统计和研究。另外,去白细胞输血在经济效益上也存在一定争议[31]。

临床成分输血在我院开始应用之后,跟踪的输血发生的不良反应,尤其是针对免疫力下降和手术过程中的用血情况,其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病例大大减少,所发生的类似输血后的不良反应,其反应的厉害程度也大大减轻。具体数值有待统计学的统计和归纳。

输血是在临床广泛应用的一种安全的治疗方法,1998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的实施,已将我国的输血工作纳入到法制化的轨道。但在理解和具体实施方面还存在许多的误区。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首先要提高血液捐助者的筛选标准,谨循输血的原则,同时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降低输血过程中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和感染的风险。做到确有输血指征的,尽可能应用成分输血,不输或少输全血。未来随着基础医学和相关学科的发展及研究的不断深入,必将推动输血医学不断地向前发展,从而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参考文献]

[1] Conor T,Martin F,Patricia H,et al.Cost-effectiveness of prion filtration of red blood cells to reduce the risk of transfusion-transmitted variant Creutzfeldt-Jakob disease in the Republic of Ireland[J]. Transfusion,2012,52(11):2285-2293.

[2] Shapiro MJ.To filter blood or universal leukoreduction:what is the answer?[J].Critical Care,2004, 8(2):27-30.

[3] 包福德,严仲文.输血不良反应的回顾性调查[J].中国热带医学,2010,10(11):1368-1369.

[4] 黄碧,庞伟君,林晓霞.30例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2,18(17):2583-2584.

[5] David L,Allen,Geoffrey F.Platelet and neutrophic antigen[M].Practical Trans- Fusion Medicine,2009: 44-54.

[6] 欧阳显楚.去除白细胞,临床输血更安全[J].健康必读,2004,4:47.

[7] 刘相富,林东军,刘文达,等.白细胞滤器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价值—附50例报告[J].新医学,2008,39(5): 295-297.

[8] 方晓蕾.去白细胞输血[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5,26(6):F004.

[9] Sen A,Khetarpal A,Jetley S.Comparative study of predeposit and bedside leucodepletion filters[J].Medical Journal Armed Forces India,2010,66(2):142-146.

[10] Vincent JL,Sakr Y,Sprung C,et al.Are blood transfusions associated with greater mortality rates? Results of the Sepsis Occurrence in Acutely ill Patients study[J].Anesthesiology,2008,108:31-39.

[11] 周红梅.不同型号滤器去除白细胞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3,5(4):281-282.

12] Eleftherios C,Vamvakas,Morris A,et al. Transfusion-related mortality: the ongoing risks of allogeneic blood transfusion and the available strategies for their prevention[J].Blood, 2009, 115(15): 3406-3417.

[13] Smith D, Lu Q, Goldfinger D, et al. Survey of current practice for prevention of transfusion-transmitted cytomegalovirus in the United States:leucoreduction vs.cytomegalovirus-seronegative[J].Vox Sanguinis, 2010,98(1):29-36.

[14] Munira J,Shahina T,Abdul A,et al.Transfusion associated CMV infection: Transfusion strategies for high risk patients[J].Bangladesh Journal of Medical Microbiology,2010,4(2):2072-3105.

[15] 沈长新,夏琳.白细胞过滤器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J].陕西医学检验,2001,16(4):5-6.

[16] 金宗骧,刘亦武.离心法制备少白细胞血小板的研究[J].中国输血杂志,1994,7(2):64-66.

[17] 王佃爱,李峰,王新红,等.滤除白细胞输血器在防治HLA抗体引起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中的作用[J].哈尔滨医药, 2005,25(30):37-39.

[18] Carson JL,Berlin JA.Will we ever know if leukoreduction of red blood cells should be performed?[J]. Canadian Journal of Anesthesia,2004,51(5):407-410.

[19] Ran Q,Hao P,Xiao Y J, et al.Effect of irradiation and /or leucocyte filtration on RBC storage lesions[J]. PLoS One,2011,6(3):e18328.

[20] Zimmermann R, Wintzheimer S, Weisbach V, et al.Influence of prestorage leuk-oreduction and subsequent irradiation on in vitro red blood cell(RBC)storage variables of RBCs in additive solution saline-adenine-glucose-mannitol[J]. Transfusion,2009,49:75-80.

[21] 热西旦,敖英.成分输血的临床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26):29.

[22] 杨爱莲.临床输血的发展及血液成分的应用[J].医药论坛杂志,2009,30(17):29-30.

[23] Middelburg RA,van de Watering LM,van der Bom JG.Blood transfusions: good or bad? Confounding by indication,an underestimated problem in clinical transfusion research[J].Transfusion,2010,50:1181-1183.

[24] Pape A,Stein P,Horn O,et al.Clinical evidence of blood transfusion Effectiveeness[J].Blood Transfus,2009,7:250-258.

[25] Marik PE,Corwin HL.Efficacy of red blood cell transfusion in the criticallyill: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Crit Care Med,2008,36:2667-2674.

[26] Wandt H,Wendelin K.Therapeutic platelet transfusion versus routine prophylactic transfusion in patients with ha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an open-label,multicentre,randomised study[J].The Lancet,2012, 380(9850):1309-1316.

[27] Teixeira PGR,Inaba K,Shulman K,et al.Impact of Plasma Transfusion in Massively Transfused Trauma Patients[J].Journal of Trauma-Injury Infection & Critical Care,2009,66(3):693-697.

[28] 林力红.血液成分制品的安全输注[J].福建医学杂志,2005,27(4):157-158.

[29] Sharma RR,Marwaha N.Leukoreduced blood components: Advantages and strategies for its implement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Asian journal of transfusion science,2010,4(1):3-8.

[30] Fergusson D,Khanna MP,Tinmouth A,et al.Transfusion of leukoreduced red blood cells may decrease postoperative infections :two meta-analyse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 Canadian Journal of Anesthesia,2004,51(5):417-425.

[31] Nicholas G,Gina C,Mary H,et al. A policy case study of blood in Australia[J].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2010,71(9):1677-1682.

(收稿日期:2013-09-17)

作者:孙波 刘术臻 程聪

第三篇:输血质量控制体系对临床输血质量的影响关键探索

摘要:目的:探索输血质量控制体系对临床输血质量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选取起始时间为2020年5月,截止时间为2021年6月之间,选取对象为190例同期在我院须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按照患者入院的先后顺序将这190例患者分为两组,分别将2020年5月至2020年11月入院的95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并给予常规方式进行输血;并将2020年12月至2021年6月入院的95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并采用输血质量控制体系进行输血质量管理。对比两组患者的输血质量以及两组患者的输血成分。结果:观察组的各项输血质量指标的符合率或完整性均比对照组的更高,两组对比(P<0.05)。观察组的红细胞指标和血浆用量均比对照组患者的更低,血小板治疗量比对照组的更高,两组对比(P<0.05)。结论:在临床输血质量管理中应用输血质量控制体系能有效改善输血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推广意义。

关键词:临床输血质量;输血质量控制体系;输血成分;影响

在临床中,输血是一种治疗和抢救患者是最常见的方式之一。在临床输血治疗中,一直坚持着减少输血次数的原则,主要原因是为了避免患者在输血的过程中,所造成的血液疾病或感染事件的发生,从而影响了患者的生命安全[1];但是在针对一些不可避免的输血患者时。就需要在临床输血中采取或应用一定的手段加以控制,来提高输血的质量,避免患者受到二次伤害。基于此,本文选取起始时间为2020年5月,截止时间为2021年6月之间,选取对象为190例同期在我院须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就“输血质量控制体系对临床输血质量的影响”这一问题进行了相关探讨和分析,现有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起始时间为2020年5月,截止时间为2021年6月之间,选取对象为190例同期在我院须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按照患者入院的先后顺序将这190例患者分为两组,分别将2020年5月至2020年11月入院的95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并给予常规方式进行输血;并将2020年12月至2021年6月入院的95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并采用输血质量控制体系进行输血质量管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1.2.1对照组:该组患者应用常规方式进行输血,输血前护理人员需仔细询问和了解患者的基本状况,在输血过程中采用无菌用品等。

1.2.2观察组:该组患者在常规方式的基础上采用输血质量控制体系进行管理,首先要建立一个专门的输血质量管理的小组,小组的职责在于研究并明确相关工作制度、制定小组成员所需要进行的工作以及任务,并且确定在每一个季度的第1天召开一次相关会议,在会议中讨论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的方式;在临床输血中,需要输血的工作人员秉承着规范性原则,于输血前详细了解和掌握患者的基本资料,并与申请单上所填写的信息进行仔细的核对,核对后进行登记[2];于输血前血液科的工作人员进行再一次严格的核对工作,核对内容主要包括接受输血的患者以及血液的详细信息,并按照相關规定进行血工作,最终签上自己的名字;配血结束后,培训人员需要对所有的信息进行再一次的核对并签字;在整个输血流程结束后,进行输血的相关工作人员要将输血的数据进行准确的比对并核实,应用记录的方式,将输血中所产生的数据以及信息进行完整且准确的记录[3]。

1.3观察指标

计算两组输血申请单填写符合率、输血前检查的完整度、数学指标的符合率和输血记录的完整性,以及红细胞指标和血浆用量、血小板治疗量,并进行对比。

1.4统计学方法

(%)表示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表示,用t检验,本次采用SPSS 21.0版本的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两组对比P﹤0.05有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的输血质量

观察组的各项输血质量指标的符合率或完整性均比对照组的更高,两组对比(P<0.05)。见表1

2.2对比两组输血成分

观察组的红细胞指标和血浆用量均比对照组患者的更低,血小板治疗量比对照组的更高,两组对比(P<0.05)。见表2

3、讨论

输血质量控制体系主要是通过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让输血工作的操作流程更具完整性,在每一个环节进行仔细的核对,最大程度上加强工作人员的责任心,提高血液的质量和控制输血质量[4-5]。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各项输血质量指标的符合率或完整性均比对照组的更高,两组对比(P<0.05)。观察组的红细胞指标和血浆用量均比对照组患者的更低,血小板治疗量比对照组的更高,两组对比(P<0.05)。

综上所述,在临床输血质量管理中应用输血质量控制体系能有效改善输血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周炜,江光荣,罗立. 输血质量控制体系对临床输血质量的影响[J]. 实验与检验医学,2020,35(001):131-132.

[2]刘志勇. 输血质量控制体系对临床输血质量的影响研究[J]. 心理月刊,2019,000(018):P.194-194.

[3]袁世海. 输血质量控制体系对临床输血质量的影响[J]. 饮食保健,2019,6(010):48.

[4]陈立升,陈椿慧. 临床输血管理系统对输血科输血质量及安全性的影响[J]. 中外医学研究,2019,17(04):184-185.

[5]李海涛. 闭环式信息管理系统对临床输血质量的影响[J]. 中国农村卫生,2019,v.11(01):60-61.

作者:申宝鸣

第四篇:郑州地区门诊输血患者输血反应分析及风险管理

[摘要] 目的 通过整理郑州地区门诊输血患者的输血资料,分析门诊输血患者输血反应情况,处理方法及疗效,旨在探讨如何有效避免和处理输血反应,确保门诊输血患者的输血安全。 方法 统计分析本门诊部2010~2012年共计430名门诊输血患者输注各类血液成分的输血反应情况及处理情况。 结果 根据统计,输注各种血液制品后发生的不良反应有一定区别,在门诊患者范围内,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冷沉淀,悬浮红细胞,洗涤红细胞的比例最低。结论 门诊输血为需要长期输血,经济条件受限的血液病患者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医疗服务,降低了医疗成本,但是由于医疗硬件不如医院,尤其是输血反应的存在要求必须加强门诊输血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才能保证门诊输血安全。

[关键词] 门诊输血;输血反应分析;输血风险管理

[

血液病患者因为部分血液成分的减少、缺失或异常改变,出现以贫血、出血、发热为主的一系列临床症状。输血在对血液病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一种不可取代的治疗手段。但是输血同时也会引起输血反应,轻者引起患者不适,重者可危及生命。门诊部自1998年成立以来开始收治血液病患者,依托血液中心的用血和科研优势为患者提供方便、快捷、安全的输血服务,随着输血人数和输血量的日益增多,输血反应也时有发生,我们在输血过程中严密观察,及时处理,至今无一例安全事故。下面对2010年1月~2012年1月到我门诊部就诊的430例血液病患者门诊输血资料进行系统性分析,旨在进一步加强门诊输血风险管理,有效避免和处理输血反应,降低输血风险,保证输血安全。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门诊部2010年1月~2012年1月430例门诊输血患者,主要包括急性出血(消化道出血、月经出血过多及外伤出血)而导致的缺铁性贫血,慢性血液病患者(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铁幼粒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白血病等),血友病患者及癌症患者的对症治疗。共有效申请输血4212例次,实际发放并输注悬浮红细胞195200 mL、血小板52个治疗量、新鲜冰冻血浆81600mL、冷沉淀6060 U,血小板52个治疗量,除血小板和个别时期血液制品短缺而造成患者预约等候,患者基本都在当天输血完毕,共发生输血反应39例,输血反应率0.93%。

1.2 实验室检查

由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血型研究室操作,对所有申请输血患者在输血前进行ABO血型正反定型鉴定、RhD血型鉴定、不规则抗体筛查(微柱凝胶技术)、交叉配血试验(凝聚胺法)。

1.3 输血反应诊断标准

依据《输血治疗学》[1]的标准诊断,即将输血不良反应分为免疫性不良反应和非免疫性不良反应两大类。在临床上多表现为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急性溶血反应及低血钙症状等。

1.4 方法

根据2000年卫生部发布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2]和2012年发布的《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的相关要求,医护人员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正确应用成熟的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严密觀察和详细记录患者输血期间的生命体征、临床表现、不良反应、处理办法及处理后恢复情况。一旦发生输血反应,立即中断输血,静脉输注生理盐水维持通路,积极治疗抢救,最后根据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统计、分类并分析。

1.5 血液制品来源

门诊部所用血液制品均来源于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

2结果

2.1 用血情况

本次调查共采用病历430例,其中男298例,女132例,首次输血者41例,两次及多次输血者389例。见表1。

表1 用血患者人数及用血量

注:输血患者可以一次性输注血小板和悬浮红细胞

2.2 输注各种血液制品的输血不良反应情况

门诊输血患者共430例,申请输血4212例次,发生不良反应39例,占0.93%。患者以慢性贫血患者(包括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和血友病患者居多,其中慢性贫血患者病情基本稳定,根据医嘱长期口服中西药治疗,辅以输血治疗,大多都输注悬浮红细胞,阵发性血红蛋白尿患者及连续两次以上出现输血不良反应者给予输注洗涤红细胞,部分化疗患者使用辐照红细胞。血友病患者输注冷沉淀和新鲜冰冻血浆。根据统计,输注各种血液制品后发生的不良反应有一定区别,在门诊患者范围内,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冷沉淀、悬浮红细胞,洗涤红细胞的比例最低。见表2。

2.3各种血液病患者输血次数及输血反应率

各种血液疾病输注血液成分不同,输血频率不同,发生输血反应率也不同。血友病甲患者一般输注冷沉淀,有些患者因为经济原因或输注冷沉淀效果差输注冰浆治疗。血友病乙患者通常输注冰浆治疗,严重时输注人凝血酶原复合物。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及白血病患者大多输注悬浮红细胞治疗,有过严重输血反应患者输注洗涤红细胞,放化疗患者一般选择辐照红细胞。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患者输注洗涤红细胞治疗,各种血液病患者输血次数及输血反应率见表3。

表3 各种血液病患者输血次数及输血反应率[n(%)]

3 讨论

本次研究表明,本门诊部输血反应发生率为0.93%,低于相关文献的1%~10%[3]。反应以过敏反应和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为主。门诊输血给需要长期输血,经济条件受限的血液病患者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医疗服务,同时降低了医疗成本。但医疗条件还和医院存在一定差距,输血反应如果得不到及时处理,后果不堪设想。根据门诊部10余年输血及输血反应的病历分析,本人将避免和处理输血反应以及加强门诊输血风险管的经验理总结如下。

4.1 加强输血服务质量,优化门诊输血流程

(1)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熟悉各种血液制品的种类、应用及注意事项,优化门诊输血流程,根据患者的病情对其合理用血,建立规范化的用血制度,严格把握输血指征,每次输血前详细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血常规,结合患者具体身体情况和血常规进行合理输血[4]。

(2)严格执行每人每次输血前进行交叉配血和抗体筛查,如有异常嘱患者暂缓输血。

(3)提高医疗护理质量,严格进行无菌操作,悉心总结护理经验,如将刚从冰箱中取出的血液用毛巾缓慢捂热,减少患者输入过冷血液引起的不适反应;冷沉淀,冰浆等冷冻制品放入全自动融浆机中化冻15~20 min后,拿出后用毛巾擦干水分,对着光线好的地方轻轻晃动血袋,如有较大和较多的沉淀物或液体浑浊时立即向药房反映并更换,极大程度地减少了输血反应的发生。

4.2 完善门诊输血病历,实行信息化管理

门诊部自2007年开始建立血液病病历档案,对患者一般情况,诊断过程及在门诊输血过程均进行详细记载。从2012年9月开始启用门诊输血信息系统,对门诊输血病历进行更全面、更完善的管理,尤其强调记录输血反应的发生和处理过程。对于曾经反复发生过敏反应或上次发生较严重过敏反应的患者采取一定预防措施,如嘱其使用洗涤红细胞,提前口服抗过敏药物(如氯雷他定等),对经常发生较严重输血反应(通常为输注冰浆的血友病患者)的患者采取静脉穿刺两路给药,一路输注血液制品,另一路给予葡萄糖酸钙加入高糖液体防止过敏反应。

4.3 输注过程中反复巡视,严密观察

医护人员在患者输注血液制品过程中必须反复巡视,严密观察,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停止输血并将管路中存血排除,输注生理盐水保持静脉通路,给予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加入管中,对过敏反应一般有迅速的疗效。对于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立即给予糖皮质激素和解热镇痛药的同时进行物理降温,边降温边观察,直至体温下降至正常范围。患者如大量快速输血后出现循环负荷过重等反应,如呼吸困难、胸闷、头晕,立即中止输血,嘱其端坐位,双腿下垂,同时给予低流量吸氧。

综上,输血能为患者带来明显疗效,也同样能带来意想不到的风险,作为医务人员必须时刻本着为患者负责,减少患者痛苦的原则,充分认识输血安全的重要性,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密切观察输血过程,及时制定处理方案,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输血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田兆嵩. 临床输血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46-265.

[2] 卫生部.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S]. 卫医发[2000]184号.

[3] 石坚,王淑容,邓克非. 成分输血的临床应用分析[J]. 中国输血杂志,2004,17(3):219-220.

[4] 江欣. 加强输血质量控制保证输血安全[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3):185-187.

[5] 乐道利,张青,饶神宗. 283例临床输血反应的分析[J]. 临床血液学杂志,2009,2(12):655-656.

[6] 杨向萍,陈姬妙,冯飞. 建设和谐的血液生态:中心辐照型采供血网络在海南省的建立、实践与创新[J]. 中国输血杂志,2009,22(1):8-10.

[7] 安万新. 合理用血保证输血安全[J]. 中国输血杂志,2008, 5(21):229-230.

[8] Gu JY,Shi XL,Zhang Y,et al. Study on the effects and mechanisms of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on porcine primary hepatocyte culture in vitro[J]. Zhonghua Gan Zang Bing Za Zhi,2009,17(11):867-871.

[9] Hohberger C,Davis R,Briggs L,et al. Applying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 technology in transfusion medicine[J]. Biologicals,2012,40(3):230-231.

[10] 胡立功. 血站信息化建設的几点思考[J]. 血液管理,2006, (9):58-60.

(收稿日期:2013-10-31)

作者:蒋慧 王芳

第五篇:输血医学人才教育中输血实习工作方法的探讨

[摘 要] 输血医学学科快速发展,而高校输血人才的培养力度不足,存在输血后备人员严重供需不平衡。输血从业人员主要来自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的学生。面对非输血专科的学生在输血科实习时间短的现状,从实习前的策划、实习中的實践及内容安排和实习后的考核等方面做了深刻的思考和总结,旨在探讨如何最大化地提高输血实习效率和学生对输血医学、输血专业的有效认知。

[关 键 词] 输血科;实习生;带教模式;人才

[

输血医学是一门技术性和实用性很强的多学科交叉的独立学科,2016年已经升级为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在临床贫血、失血等患者救治中担负着重要的使命。目前开设输血专业的医学院校少之又少,一些院校只有几门输血医学课程被安排在检验专业中作为必修课,所学知识有限,无法满足输血行业对人才的需求[1]。现阶段输血从业人员仍然大多数来自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的学生[2-4]。多数血站机构检验科工作人员、医院输血科和检验科(血库)医技人员的输血专业背景只是在医学院校学习时接受过少量的输血检验相关知识的教育,难以胜任输血医学学科发展的需求[5-6]。重视输血医学高等教育的开展,强化输血医学学科建设势在必行[7]。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的关键时期,是实习生学以致用的过渡阶段,是影响实习生就业选择的黄金点,需要高校、教学办和医院输血科工作者重视对实习生的培养。在尽可能加强在校本科输血理论知识教育的同时,狠抓输血实习是弥补培养输血人的后备力量先天不足的有力措施。本文以本院输血科实习模式为例,结合本校对输血实习的培养经验,从实习前、中、后的各个方面做了深刻的思考和总结,现阐述如下:

一、输血实习前的安排

(一)输血教育师资的加强

无论是在校期间的的授课还是实习期间的带教,都需要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实现强化输血培养的核心是高校、医院和教学办对输血培养的重视,以及提高输血授课老师和带教老师的自身教学素质。本校医学检验本科生的输血教学由本院输血科具备研究生学历且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工作人员担任,在输血理论课过程中不断渗入对输血专业的认知和强化实习对输血专业学习的重要性,而实习阶段,在本院输血科实习的学生均有指定的带教老师进行实习指导和考核。

(二)实习单位的选择

培养输血方向人才需要高校教育与输血科实习带教相结合,缺一不可[8]。实习生实践教育基地是高校学生教育培养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为输血人才的培养提供坚强有力的教学资源保证[9]。大连医科大学依托检验学院和采供血机构、医疗机构等合作单位开展实习活动,如大连市血液中心、深圳市血液中心两家血站及一些医院输血科等,加大输血检验辅修专业教育与教学的创新步伐,为我国的输血医学教育提供更丰富的经验与更完善的模式。目前,本校医学检验学生的实习定点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苏州市立医院和苏州传染病医院等,学生均参与输血科的实习轮转。从出科考核的反馈中以及部分往年毕业生选择输血科就业的情况可以看出,本校输血科对输血从业人员的培养有相当好的成效。

(三)重视入科前的培训

学生实习入科前,完善、系统的入科前培训是非常必要的。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强调实习的重要性以端正学生学习心态、强调实验室的生物安全以保证实习安全、强调对输血专业的认识与感知以备就业或考研时的选择,强调输血专业知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和输血科与临床医护、血站等血站间必要的沟通交流,以及实习大纲和实习的考核制度以保证实习的基本效果。以本院实习生为例,实习生以各科、组轮转的形式进行实习,意味着同时轮转在输血科的学生只有1~3人,多数时间为1~2人,而输血科对实习生的实习要求与考核办法,在学生入科前统一进行系统、规范化的培训优于同样的要求对每位轮转学生的逐一讲解。

二、输血实习过程中的要点

(一)实习时长与带教形式

实习生在输血科学习时间较短在各高校输血培养的实施中普遍存在,主要为2~4周不等。由于输血科工作的严谨性,有的操作工作人员不放手给实习生做,实习生只能观看老师操作,动手的机会不多,学习积极性不高[10-11]。如何让学生在短期内了解并掌握输血实习要求、提高输血实习质量?本院近几年采取了一系列改进措施,主要为通过教学办、输血科、检验科等管理老师的充分沟通,实习时间由原来的每人2周增至2~4周不等;带教模式改为指定带教老师负责实习的实习纪律,完善实习大纲并按照大纲内容进行规范化系统的带教;完善考核内容,包括ABO、Rh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等的技术操作考核和通过出科试卷考试的专业知识应用考核;部分学生指定毕业论文书写以输血为主题等。结合运用在对疑难血型和疑难配血的实例解析教学,可提高实习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促进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带教老师也能在教学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激发教学热情,增强责任心,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12]。

(二)实习内容

在输血从业人员主要来源于医学检验的现状下,激发优秀学生对输血医学的兴趣,引导其对输血行业的关注,进而促使优质的实习学生在就业、考研等时,有对输血方向的考虑和选择。因而,输血科实习的重点从以输血专业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对输血科职能的了解与认知为中心,实习内容的重心也因而发生了转变。经过入科前培训使轮转至输血科的实习生对常规的实习要求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入科后实习内容主要按照以下顺序进行。首先,初步认识输血科。带教老师引导学生对输血科科室分区(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房屋分布(储血室、发血室、配血室、标本接收区、仪器室等)、所开展的所有检测项目、所有种类血液制品的存放要求和合理用血指征等相关内容有初步的认识。其次,在掌握原有实习大纲所要求的检测技术和专业知识的同时,强化学生对输血医学、输血科职能的认知和了解,如输血科在医院应发挥的作用,输血科指导临床合理用血的途径与方式,输血后的疗效评价与跟进措施,自体输血的实施与管理,输血相关检查项目的结果解读、临床应用和质量控制以及输血科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了解等。尽管在很短的实习期限内无法详细了解各项内容的细节,但在带教老师和其他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本着提高学生对输血的总体认知的宗旨,做到对实习学生有针对性地对以上内容进行涉猎和讲解。

三、输血实习效果的把握

(一)出科考核

考核是要实习生认识到输血科的重要性,以认真、严谨的态度对待实习,充分利用实习期间达到自我提高的目的,也是输血科掌握学生实习效果的重要途径。建立临床实习考核机制,出科考试分为笔试考核和技能考核。笔试内容包含输血基础知识、相关法律法规,输血相关检查项目的原理及临床意义、输血指征、输血疗效评价指标、自体输血、输血科职能等,还包含一些日常工作场景的沟通内容及输血相关案例的解析。技能考核以操作能力为考核的重点,主要考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试验、效价检测等。

(二)实习的职业教育

除出科考试外,在学生的实习生手册上还需带教教师参照学生日常实习表现进行综合评分。督促实习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独立操作及分析判断能力。实习期间要求实习生工作过程中做到有条有理,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养成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对输血科的科室职能和输血专业有整体的认知和了解。

综上所述,输血医学作为一门新兴而发展迅速的独立的专业学科,以往的教学经验和实习模式无法满足各输血相关单位对输血人才的需要,必须更新教育理念,重视输血课程的教学,实习阶段的培养与带教模式的改善具有更重要意义。输血人才的培养任重而道远,高校临床输血专业的增设能够从根本上促进输血教育的前进步伐,也是培养更优质输血人才的根本途径。现阶段,在输血从业人员来源于医学检验专业的形势下,狠抓输血实习对输血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从实习前、中、后的各个方面入手,多管齐下,最大化地提高输血实习效率和学生对输血医学、输血专业有有效的认知,充分吸引学生对输血的关心与关注,继而为输血医学储备更优质的后备军。

参考文献:

[1]金晶纯,李晓丰,郝一文,等.辽宁省临床用血管理及输血科(血库)建设现状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8,31(8):891-894.

[2]王文敬,李婷婷,张玲,等.输血医学专业高等教育模式的探索[J].中国输血杂志,2012,25(10):1100-1104.

[3]康丹,郝一文.辽宁省医疗机构输血科(血库)建设和临床输血管理情况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6,29(8):833-836.

[4]石天,余莹莹,袁杰.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临床输血学教学与实践[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6,37(10):1439-1440.

[5]禹莉,张军,郝艳梅,等.改革输血医学人才教育模式的研究[J].中国输血杂志,2018,31(10):1202-1204.

[6]綦霞,叶萍,孙文平,等.高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开设输血检验辅修专业的探索[J].中国输血杂志,2020,33(2):176-178.

[7]刘忠.以学科建设促进输血医学的发展[J].中国输血杂志,2014,27(1):4-5.

[8]吴雪萍,杨文勇,陆兴热,等.输血科实习生带教体系的建立与应用研究[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9,21(5):544-548.

[9]章昊,洪文旭.多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教学基地的建立[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0,12(7):56-60.

[10]江晓明,杜平,王丽莉.论输血专业的实习带教[J].基层医学論坛,2016,20(13):1832-1833.

[11]刘慧,李青,詹廷西,等.输血定向实习生带教模式探索[J].重庆医学,2015,44(13):1861-1862.

[12]粟明丽,陈宇.提高输血科实习生实习能力的带教模式探索[J].中国医学创新,2019,16(22):169-172.

编辑 郑晓燕

作者:杜鸿 杨欢 林军 王奕淳 温会燕

上一篇:通过本科毕业论文下一篇:全球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