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组织文化论文

2022-04-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现在,企业管理思想已经进入到“文化管理”阶段。现代企业管理应该引入“文化管理”的理念,将组织文化建设作为企业的一种重要战略管理目标提高到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高度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现代企业组织文化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现代企业组织文化论文 篇1:

继承发扬延安精神打造中国特色现代企业组织文化体系

延安时期是我们党领导的中国革命走向高潮,实现历史性转折的关键时期。在延安的13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建构了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组织文化体系,并以此改造和建设了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真正地实现了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为夺取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国有企业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成为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革命年代,需要一支以延安精神改造的人民军队;和平时期,更需要一支以延安精神为指引的国企力量。当前,国有企业面临的机构庞大、效率低下、动力不足、作风软散等难点有了较大改变,但国企转型升级做强做优做大的改革亟待實质性突破,需从根本上解决深层次问题。这不仅要吸收现代企业治理理论和制度的优秀成果,更要发挥我们党在组织文化建设方面的宝贵经验。要将延安精神作为团结奋进、战胜困难的重要法宝,持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研究探索中国特色现代企业组织文化体系,为世界企业治理发出中国声音、输出中国模式、贡献中国力量。这是新时代研究弘扬延安精神的重大意义所在,也是延安精神永放光芒的生命力所在。

一、深刻理解延安精神指导企业治理的现实价值

一是为什么要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组织文化体系?国有企业在规模、能力等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困难和挑战。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形势和组织自身发展的变化,促发出新的现实需要,以往的制度管理如不能快速适应,会形成发展阻力。另一方面,新时代背景下,员工对个人价值的诉求越来越高,亟须从根源上激发活力、强化执行力、增强凝聚力。当前,中国和世界经济增长面临巨大挑战,国家正加速推进国企改革进程,促进企业提质增效,更好地服务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中国企业对全球经济的引领和拉动作用。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国有企业尤其需要以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的企业文化来激发斗志、凝聚共识。同时,在世界企业治理中贡献中国模式。

二是如何建立符合需要的现代企业组织文化体系?世界企业管理理论经历了以量化激励、流程管理、体系管理等多个阶段,目前已进入到组织文化管理的新阶段。延安精神作为中国独特、先进的组织文化体系核心内涵,为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提供了基本遵循。延安时期,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我们党通过建立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价值观的组织文化体系,实现了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锻造了一支具有强大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人民军队,克服了各种艰难险阻,从此战无不胜。今年是国企改革的攻坚之年,我们要像延安时期一样,建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组织文化体系来深度改造国有企业,使之更好地发挥国民经济的支柱作用,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二、全面把握延安精神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

(一)准确领会延安精神的实质,明确国有企业发展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指出:“要坚持不懈用延安精神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用以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查找党性的差距、校准前进的方向。”延安精神不仅是具体内容,更是重要的哲学思想和方法论。

一是确立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有感召力、凝聚力的组织文化思想体系。确保国家、社会、企业和员工价值的高度统一,让每个企业都能成为具有强大凝聚力和战斗力的组织。

二是以核心价值观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建立有激情和活力的队伍。把价值观的认同作为个体对组织价值的评价标准,让每个个体自觉做出有利于组织利益最大化的选择。

(二)全面践行延安精神的精髓,加强国有企业治理建设。

一是始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灵魂。国有企业要始终把政治责任放在首位,始终坚持国企姓党的属性,以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需要明确自身战略,并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

二是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核心宗旨。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中国最广大人民谋利益”作为根本宗旨。国有企业的一切发展都要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坚守“以人为本”的初心,才能实现崇高的价值。

三是建立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组织文化体系。延安精神引领,实现了党的空前团结和统一。作为中央企业,伴随改革的持续深化,经济成分和思想意识日益多元,必须要确立统一内核的价值观,让员工自觉做出有利于国家、社会和企业的选择。

四是确立坚强的领导核心。我们党在延安的成功,关键在于确立了领导核心。新时代,国有企业始终要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两个维护”落实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上。

五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是延安精神的思想精髓。国有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一方面要尊重客观规律、尊重市场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另一方面更要在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下不断创新发展。

六是永葆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延安精神是我们党在困境中奋起、在艰苦中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当前国有企业面临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要始终怀有奋斗意识,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各项准备,始终保持奋进的精神状态。

七是锤炼担当作为的工作作风。国有企业在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同时,更要锻造过硬的工作作风。要主动担当作为,扛起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责任,扛起社会发展的责任,扛起服务人民美好生活的责任,扛起为员工创造价值的责任。

三、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现代企业组织文化体系

当前,中国新一轮国企改革步入攻坚期。国有企业提倡延安精神,不仅是单纯的革命历史传统的回忆,而是要赋延安精神以时代特色。尤其是要以延安精神为引领,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组织文化体系,更好发挥国企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

中国城乡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城乡)秉承着“美丽城乡、美好生活”的企业使命,肩负着践行国家战略和中央企业改革探索的重任。组建初期,面临成员企业体制多种、员工思想多元、组织复杂多样等现实问题,我们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从苦难辉煌的党史中萃取精华,尤其是学习研究“延安精神”,探索打造以“坚定信念、敢于担当、乐于奉献、团结拼搏”价值观为核心的组织文化体系。

以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号召全体干部员工讲政治、讲大局、讲规矩,时刻怀有责任意识、危机意识、机遇意识、奋斗意识,逐层深入开展作风建设活动,培育“让领导放心、让同事舒心、让自己开心”的“三心队伍”和“有定力、有道德、有担当、有规矩、有能力”的“五有干部”。将组织文化体系建设更加聚焦到“人”这一关键要素上,打破行业、企业、经历等壁垒,成为直抵人心、以文化人、融合发展的强健精神内核,推动干部员工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锻造一支能吃苦、能战斗、能奉献的城乡铁军。

坚定信念——坚持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保持正确航向。中国城乡紧扣国家需要和人民期待,在水务、清洁能源、生态环境等核心業务领域持续深耕。尤其是围绕践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城乡融合发展战略,探索乡村振兴模式、打造乡村振兴样板。

敢于担当——在没有前人的经验和借鉴的情况下,探索出一条发展之路。作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双试点”单位,我们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秉持延安创业精神,探索并购收购、改革改制、创新培育的发展路径,为优化国资布局、提升产业竞争力而不断创新实践,积累试点经验。

乐于奉献——作为新兴业务领域的后来者,要想做到领先,必须要乐于奉献。依托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组织文化体系,我们以过硬的工作作风,快速实现了市场规模扩容、产业实力跃升,拥有国内一流的产业品牌,为各级政府破解提升产业发展力和环境承载力难题提供了城乡解决方案。

团结拼搏——五湖四海的干部员工走到一起,如果不团结起来形成统一的力量,将一事无成。我们充分融合延安精神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组织文化理念,从思想上将全体员工紧紧拧成一股绳,让员工自发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贡献力量,汇聚企业发展的澎湃动能。

今年,中国城乡以庆祝建党100周年为契机,围绕“初心、成就、经验、教训、传承、力行”12个字,探索深化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组织文化体系建设,将学习延安精神进一步抓实、抓细、抓牢。

延安精神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新时代,我们要继承发扬延安精神优良传统,积极打造中国特色现代企业组织文化体系,为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实现中国共产党“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贡献力量。

(本文作者 中国城乡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作者:胡国丹

现代企业组织文化论文 篇2:

谈组织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

[摘 要]现在,企业管理思想已经进入到“文化管理”阶段。现代企业管理应该引入“文化管理”的理念,将组织文化建设作为企业的一种重要战略管理目标提高到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高度上。

[关键词]组织管理文化管理 组织文化

作者:姚益顺

现代企业组织文化论文 篇3:

职业学校组织文化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摘要: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的灵魂,具有独享性、不可交易性、不可复制性等特征,是一个组织内在的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当前面临竞争压力和生存考验的职业学校应正视管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加强组织文化建设,以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职业学校;组织文化;竞争优势;可持续发展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的社会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职业学校在获得发展机遇的同时,更多的是面临竞争的压力和生存的考验,为此,很多职业学校顺应历史潮流,对外主动出击,通过合并组建、申报评级、升格等方式,谋求发展;对内则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深化改革、加强管理等来增强学校竞争力。在此过程中,一个值得学校领导思考的重要问题是学校组织文化建设,因为无论是学校间的合并组建,还是学校内部改革,困难或阻力不在于制度的制定修改、财务的合并结算、工作岗位的调整等,而在于对学校原有组织文化的重新构建。建设学校组织文化,实际就是从根本上构建学校管理运行机制,它关系到对教职员工群体意识的统一、调整,关系到教职员工对学校领导的管理思想、管理意图、未来设想的认同,实质上就是在新的环境条件下如何得到教职员工对学校做出的选择或改革的认同,而得到教职员工的认同就得到教职员工的支持,就意味着选择或改革的成功。因此,建设什么样的组织文化以及怎样建设组织文化,是关系到学校改革能否取得成功、学校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笔者认为,职业学校在建设组织文化过程中应注意下列问题:

领导作为学校组织文化的权威人物,组织文化建设的倡导者和组织者,应对组织文化的内涵、本质、功能有一定的认识 组织文化(或企业文化)是指一个组织或企业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在长期的营运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总和。从内容看,它指由组织员工统一的意识、思想、行为、意愿及组织经营管理哲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组织精神、价值观念、组织制度、文化环境、组织产品等多种要素融合而成的,具有历史积淀性和鲜明个性特征的组织团体氛围。其中,精神理念和价值观是组织文化的核心,员工的共同意愿是它的基础。从本质看,组织文化是组织内在的营运机制,是组织人格化特征的具体反映,是一种组织意识,是组织中无形的群体规范。组织文化具有下列特征:(1)积累性。组织文化是组织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组织行为模式,组织发展的过程就是组织文化积累、形成的过程。(2)独特性。组织文化是在组织自身特有的背景下形成的,它是一个组织的灵魂,是组织“骨髓”里的东西,难以复制,只可独享,不可交易。(3)发展性。组织文化是一个时代的特征在组织的反映,它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4)群体性。组织文化是一种群体现象,没有组织群体的存在,就不可能产生组织文化。一般学者都认为它具有五大功能,即目标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融合功能、约束功能和激励功能。相对硬性的制度管理而言,组织文化作为软性的管理理念和手段,它的功能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组织理解和认识。有人甚至认为,组织文化是组织竞争优势的重要内容,是一个组织获得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很多组织,尤其是企业界,十分重视组织文化建设。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有组织的存在,就会产生组织文化,职业学校也是如此,只要学校存在,就会有自身的组织文化,就有必要搞好学校组织文化建设。

学校领导要树立组织文化意识,关注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势,不断学习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这是建设有效组织文化的关键,因为学校领导既是组织文化的重要元素即权威人物,又是组织文化建设的倡导者,在组织文化建设中发挥旗舰作用。树立组织文化意识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学校领导对组织文化的内涵、本质以及其对学校管理、改革、发展的意义作用的认识、理解和把握,只有这样,领导才会从学校发展战略的角度系统地思考学校组织文化的目标、内容、模式以及建设的方法和步骤,才能为建设良好的组织文化打下基础。否则,一个缺乏组织文化意识的领导不会思考上述问题,更谈不上对组织文化建设的重视,由此而形成的学校组织文化也是松散和缺乏效率的,不可能和学校的发展目标、教职员工的共同愿望形成良性互动。另一方面,组织文化与时代的发展是紧密结合的,学校对组织文化的要求是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以及管理思想的变革而变化的,不可能有一劳永逸的组织文化模式。因此,学校领导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组织文化,要关注职业教育的形势,不断学习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善于更新管理观念,为学校组织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思维。只有这样,才能建设适应时代要求和学校发展需要的组织文化,进而促进学校的发展。

组织文化是一种群体现象,组织文化建设要考虑到群体的共性与需求 作为学校,要充分注意到教职员工对学校的组织文化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组织文化与教职员工的共同愿望相结合,从而与学校的培养目标相匹配。教职员工作为学校组织的成员,在客观上对学校具有下列几方面在层次上递进发展的意识要求,即归属认同意识、利益共济意识、感情交融意识、献身奉献意识等。如果绝大部分教职员工具有较高的这些意识要求,可说明两方面问题:一是学校重视,注意发挥教职员工群体的作用,二是广大教职员工能融入学校的管理中,认同学校的管理与文化,达到了教职员工利益和学校利益的真正互动,因而学校的组织文化是有效的;如果大部分教职员工这些意识淡薄,则反映出学校的组织文化有问题,学校管理运行机制缺乏效率。因此,认识到教职员工群体意识需求的存在,理解它对组织文化建设的真正意义,是组织文化建设获得成功的关键。

要理解组织文化的精神和现象之间的关系 不要将学校组织文化理解为学校的文化现象,认为学校组织文化建设就是搞CIS(组织形象识别系统)工程,就是对学校进行包装。其实,组织文化具有精神和现象两个层面,组织文化的精神是指组织的文化氛围带给员工的共同心理感受,是“内化”于员工群体的组织精神和价值观念,它驱使全体员工去实现共同的追求,是组织文化的内在形式。组织文化的现象表现为组织的规章制度、标语口号、仪式活动、建筑风格、环境布局、员工行为等,是组织文化的外显形式。组织员工是通过参与、观察、感受组织文化现象来感悟、理解组织文化的精神,组织文化的现象只有被员工理解和认同,才能实现精神和现象的统一,二者是互补和不可分割的,即精神需要现象来表达,现象传递着精神。因此,写在纸上、贴在墙上的反映组织的精神、经营哲学、价值观念的标语口号,只有被员工理解和认同,“内化”于组织员工的心理并成为约束和激励员工的精神力量,才能转化为真正的组织精神。否则,那种流于形式的搞组织文化的CIS建设,把学校的组织文化建设变成了简单、花哨、空洞的口号、标志与装饰行为,即使一时间搞了很多种娱乐活动、文艺演出,那最多只是做出来让别人看,起不了多少作用。

学校在组织文化建设中,不要只强调组织文化中的精神现象,而忽视了作为精神现象存在的物质基础,将组织文化简单地理解为做教职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教职员工的精神力量是组织文化的重要内容,但精神力量的产生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计划经济时代那种“画饼充饥”式的鼓动效应今天已难以奏效。组织文化是市场竞争的产物,它所倡导的精神力量产生于教职员工命运与企业命运的紧密结合。因此,学校领导在大力号召教职员工勤奋工作、无私奉献的同时,也要认真思考自己所倡导的管理模式能带给教职员工多少实实在在的东西。

不可急于求成,盲目照搬、模仿其他学校成功的组织文化模式 组织文化的形成过程其实就是教职员工与学校的互动过程,组织文化是二者在共同经历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以组织特定的历史为背景,它的形成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因为教职员工对组织的精神理念、价值观的理解、认同是有一定过程的。因此,要想在短时间内达到理想的组织文化状态是不可能的。我们在搞组织文化建设时提倡借鉴成功的组织文化经验,但如果不结合本学校的实际,看着别人的好就搬过来用将起不了实际作用。因为文化是一个组织“骨髓”里的东西,它可以学习和借鉴,但不能复制。因此,只有总结和思考,学习和借鉴他人,才能建设和营造出适合自己的有效文化。

领导要正确认识自身在学校组织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作用 首先,领导是组织文化中的权威人物,是组织文化建设的倡导者、组织者,树立了领导的权威,就是树立了组织文化的权威。因此,在工作中,领导要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做教职员工工作的榜样,不能仅靠标语、口号。其次,如果过于强调领导的绝对权威就会导致将学校组织文化视为领导个人的文化,即所谓老板文化。老板文化本质是专制式、独裁式的文化,在此观念指导下的组织文化是没有民主氛围,缺乏群众基础的,并将导致领导、学校、教职员工三者在学校组织文化机制中缺乏有效的互动。

总之,在学校组织文化建设中,领导是关键,而良好的组织文化的形成要通过学校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并在学校管理的具体运行中逐渐将其精神文化“内化” 于教职员工的心理之中,同时通过一定的文化仪式和文化网络得以保留和发展。可以肯定,良好的组织文化是一所学校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是学校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是学校不断走向新的发展平台的重要支柱。

参考文献:

[1]张建军.现代企业经营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郭咸纲.西方管理学说史[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张红梅(1973—),女,硕士,海南省农业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

霍绍先(1968—),男,硕士,楚雄民族中等专业学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企业并购。

作者:张红梅 霍绍先

上一篇:秦汉文化消费行为论文下一篇:民族地区网络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