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对环境的影响

2023-02-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科学技术对环境的影响

论环境难题对法律科学的范式影响

摘要: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传统法学以主客二分法为范式的缺陷越来越明显,这促进了以主客一体化为范式的环境法学的兴起。与西方生态主义提倡的自然权利观点不同,中国环境法学的新范式仍然应该以人为本。在当代中国,为了运用法律方法应对环境难题,法律科学的范式应调整和重塑,新型的法学范式应走综合法学的道路,突破传统法学中事实与价值分离的樊篱。

关键词:范式;主客体一体化;综合法学;以人为本

文献标识码:A

范式是某一科学共同体在长期的探索、教育和训练中形成的共同信念,是某一门科学诞生的标志。解答难题是新范式形成的契机,观念革新是范式转换的核心。在环境难题日益复杂的当今社会,如何运用法律方法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开发自然资源,以及环境难题会对中国整体法律科学的范式转换产生什么影响,学界观点并不一致。2003年我国著名环境法学者蔡守秋教授的著作《调整论——对主流法理学的反思与补充》(以下简称《调整论》)的出版,在法学理论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环境法学领域的学者甚至认为这本书提出的观点是对主流法理学研究范式的革新。但是该书提出的有些观点还值得商榷,笔者对此略述管见。

一、环境法学与传统法学的范式有何不同?

蔡守秋教授所界定的传统法学,指的是笛卡尔、培根、牛顿以来到20世纪60年代生态主义开始时期的西方现代主义法学,也包括目前中国的主流法理学。综观蔡守秋《调整论》全书,其提出的观点之一是:西方传统法学的研究主题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忽略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我国主流法理学也只注重研究人与人的“法律关系”,没有将法律调整的人与自然关系纳入分析框架。传统法学研究方法最大的失误是主、客二分法,即提倡以人为中心,人只能是主体,自然只能是客体,主张人对自然的征服与支配。既然主流法理学只将“法律关系”界定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此,蔡守秋提出一个新概念“法定关系”,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之与“法律关系”加以区别,补充传统法学研究的不足。蔡守秋提倡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研究范式,应该以“人与自然关系”为核心来思考环境难题的解答方法。蔡守秋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乃至整体法学研究范式的开拓性思考,笔者是相当钦佩的,但蔡守秋认为“传统法学的研究主题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环境法学的研究主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观点值得商榷。

法律科学是以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研究为重点的,但不是没有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西方的传统法学,蔡守秋主要指的是法学理论中的实证主义法学流派。实证主义将法学作为自然科学对待,而自然科学研究对象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该学派的研究对象其实主要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不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蔡教授提出将“人与自然关系”作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研究的中心的观点恰恰是逻辑实证主义思想的复归。在实证主义法学看来,“自然”概念的外延很广,包括法律规范等一切客观存在。实证主义法学又可分为分析实证主义法学和社会实证法学,前者将法律限定为权威性的规范体系进行逻辑分析,后者以经验实证的方法研究法律,都试图将法律现象作为一种确实、明确的东西。分析实证法学者将“法律规范”作为独立于主体人之外的分析对象,试图通过一套精确的法律术语,例如权利、义务等概念来概括人们的行为模式,将人们的行为程式化。例如美国分析实证法学者霍菲尔德在《司法推理中适用的基本法律概念》论文中,提倡运用权利(Right)、义务(Duty)、特权(Privileges)、权力(Powers)和豁免权(Immunities)来分析人与人的关系。分析实证主义的法律关系分析模式不是对人的重视,而是剥离了法律规范的人文特征,将人与法分开,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变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至于法社会学派,也是将法律作为一种社会控制的工具,注重法的社会作用与效果,而忽略了法律的人文性及其对人的价值关怀。正是受实证主义法学的影响,法律调整的人与自然关系才变为人与物的关系,人成为了法律关系中主体,物则只能是客体。因此,传统法学中设计的物权或财产权,本质是主体“人”对客体“物”具有的“意思力”、“利益”或“法力”和“意思自由”的支配。

在我国,主流法理学中法律关系概念的含义是指根据法律规范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事实社会关系,这与实证主义所界定的“法律关系”概念是不同的,它不是一种法定关系,而是在一定法律事实基础上对法律规范的人文思考。蔡守秋将我国法理学中“结果性”的“法律关系”概念与“规范性”的“法定关系”混同,把法律关系仅仅理解为法律只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没有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对法律关系概念的实证主义解读。其实法律关系的提法并没有否认法律也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是在描述法律作为规则被有意识能力的“主体”人接受和遵守的实际情况,法律调整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生活世界中还是会变为人与人的关系。传统法律科学范式的弊端不是没有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是过分彰显人类社会中个人的权利或人类对自然的权利,对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关系不够。环境问题的出现,不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协调,还是人与人之间为利用环境这种“公共资源”而产生的冲突现象。环境问题的根本解决,不仅需要运用法律规范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还需要理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关系,环境法律关系就是这种具有“主体间性”的连带社会关系的事实体现。尤尔根·哈贝马斯有感于因为工具理性过度膨胀所产生的意义失落及人类丧失自主和反省能力的异化现象,提出沟通理性之主张,希望个人能从系统扭曲的沟通情境或僵化封闭的意识形态束缚中获致解放。在哈贝马斯看来,目的理性着眼于社会行为中如何以手段满足其目的之部分。因此,对人的理解集中在个人如何利用外界的资源满足个人的目的之层面上;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亦主要被视为满足目的之手段。这是一个单向的理解历程。究其原因,在于没有能够深刻把握住人的存在结构,忽视了人的交往存在。这样就不得不提出所谓人的沟通理性,从而能够把人类行为的分析重点放在“真诚沟通”的层面上。例如,学术界极力倡导的环境公益诉讼,其实质就是在呼吁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所以,笔者认为环境法学与传统法学研究对象并非是人与人关系或人与自然关系的区别,而是前者侧重研究“利己”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后者侧重研究“共生”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西方法律科学在破解环境难题中范式转换的表现

《调整论》观点之二是:认为传统法学研究范式是主客体二分法,只把人作为主体,死守着“人不能是客体”这个底线,其实自然物也可以成为主体。在西方国家,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为运

用法律方法破解环境难题,西方的法律科学实现了“主、客一体化”的范式转换。例如《德国民法典》规定:动物不是物Things,而是Beings。法律可以把自然物当作客体,也可以把自然物当作法律主体,赋予其权利。因此,环境法学的研究范式应该是“主、客一体化”,即主体与客体是相对的,主体与客体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不是截然分开的,人既可以是主体,也可以是客体。笔者赞同蔡守秋提出的“主、客一体化”,但并不认为这种“主体与客体”对应着“人与自然”。“主、客一体化”并不是主体人成为了客体,客体自然成为了主体,而是“心与物的一体化”。也就是说,是主体人与客体自然之间存在一种和谐的、情感性的平衡关系,而不是纯粹的支配和利用关系。该结论可通过回顾西方法学的范式转换过程来印证。

西方传统法学范式的典型特征是“心与物的二分法”,即将主体与客体绝对对立,没有看到二者的和谐关系。传统法学,不管是分析实证主义法学还是社会实证法学,他们的共性是将自然科学的原理直接运用到社会科学之中,喜欢用一种客观的态度来追求规则和方法知识,没有顾及社会生活中人类的行动的主观意义,过分夸大人的理性能力,忽略了人的情感、态度等非理性因素。人类是自然的产物,又是自然的改造者。人类在同自然界的斗争中,运用自己的智慧,通过劳动不断地改造自然,创造新的生存条件。人类一度对自己的理性和认识能力充满自信,以为在大自然面前无所不能。笛卡尔说:“借助科学,我们就可以使自己成为自然的主人和统治者。”然而,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意料不到的后果,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西方发达国家八大公害案件等环境问题的频繁发生,迫使人类开始反思科学的负面效应。库恩的范式理论反驳了逻辑实证主义的“唯科学论”,提出科学价值观是科学革命的关键。随着环境资源问题的频频出现,法学的科学实证范式在应对环境难题时显得力所难支。在全球化生态危机的压力下,要求对旧范式进行理论和观念上调整。哈特的法理学是分析实证主义的,但是他关于内在观点与外在观点的区分则表明了其理论中主观意向分析的特征,展现了分析实证法学从主体、客体二分法到“主、客一体化”的范式转换。批评法学或批判法律研究运动(The Critical Legal Studies Move—ment),对传统法学视法律为客观中立的观点进行了猛烈批评,这对西方法学的范式转换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后现代主义(包括诠释学、生态主义等)对促进环境法学的兴起和法律科学从主客体二分法到“主、客一体化”的范式转换发挥了重要作用。后现代主义是一种精神、一套价值模式,它表征为;去中心、非同一性、多元论、解“元叙事”、反理性、不满现状、不屈服于权威和专制等特征。在诠释学看来,环境法律规则不仅是一个技术规范问题,还是一个价值取向问题,包含着人类情感、态度等非理性因素,因此不能仅仅根据逻辑实证方法来分析、论证环境法律规则的合理性。人不光利用自然,也尊重自然。弗洛姆在其著作《占有还是生存》当中,把人与外界的关系分为两种:“占有的方式”是要把外界的物质尽可能多地据为己有,“生存的方式”则是以博爱、奉献、创造的精神与外界和谐相处。弗洛姆指出,只有当人的“生存的方式”居主导地位的时候,人才能获得真实的存在,其精神才是健全的。因此,诠释学所界定的主体、客体不是逻辑上对立的关系,客体不仅是主体所支配的“物”,还是一种包含人类情感、态度等因素的自然存在。在实证法学范式下,自然环境就是我们称谓的“物”,作为有体物给人带来经济利益,作为无体物带给人类生态价值,但忽略了环境的文化价值。根据诠释学理论来理解环境保护,那么环境不仅是人类的衣食之源,也承载着人类的精神价值。与实证法学相比较,诠释学理论不将主、客体绝对对立,而是提倡应关注二者的统一性,主张“主、客一体化”。生态主义中“绿党”更是从“主、客一体化”的范式转换中提出了“自然权利”。美国学者梭罗和缪尔是自然主义者,他们提倡一种回归自然的简约生活。法国学者施韦泽主张动物具有权利,人类对一切生命应有敬畏之心。美国学者利奥波德、罗尔斯顿以及挪威学者A·内斯等将环境伦理扩张为一种生态整体主义,主张包括大自然都有权利。在生态整体主义看来:人应与自然保持和谐相处、协调进化的关系;人以外的其他生物及自然界的所有存在物,除了对人类的工具价值外,还具有其内在价值,生态系统和自然界还有其系统价值,有继续存在下去的权利;人类是“自然权利”的代言人,对其他生命和生命支持系统负有伦理责任。生态整体主义认为,法律主体范围是随历史变化的,从部分自然人被当作法律客体,而不具有法律主体资格;到后来,所有的自然人都被认为应当具有法律人的资格;再到后来,法律人的范围扩大到非自然人主体的范围(如财团法人、对物诉讼中的被诉主体),由此可以推断,法人、甚至自然界都可成为环境权利主体。

不过生态主义不是一种统一的学术流派,内部观点纷杂,意识形态呈现多元化的格局,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者就反对“自然权利”。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的著名人物马尔库塞通过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研究,认为把自然的解放当作人的解放的手段的思想是马克思上述手稿的中心思想。他认为,自然的解放就是恢复那些自然中所产生的向上的力量,恢复那些与生活相异的、表示着自由新特性的感性美的特征,主张应按照马克思提出的“对自然的人道的占有”。他还认为,人类在反对生态危机,重新检讨自身对自然界的态度的同时,不应放弃“人类尺度”。大卫·佩珀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他坚持生态社会主义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反对生态中心论。库恩的范式理论,不仅批评逻辑实证主义的“唯科学论”,也反对后现代主义的这种“反理性论”。“绿党”的生态主义价值观更是与库恩的范式理论不相容,是一种反对“范式”的批评理性主义思想。因此,生态主义价值观,虽然使人们意识到西方国家现代化法治范式的危机感,是促进西方法学范式转换的一种动力,但由于其指导思想不一致,观点多元化,不容易成为法学的常规范式。不过,其理论折射出的许多亮点还是促进了西方法学从科学实证到人文关怀,从主客体二分法到“主、客一体化”的范式转换。

三、中国法律科学在破解环境难题中应如何进行范式转换?

《调整论》观点之三是:主张走综合法学的道路。蔡守秋认为,“主、客一体化”运用到法学研究领域,就是提倡整体论世界观或生态世界观的法学研究范式。因此,他提倡通过学派之间的相互吸收、借鉴,取长补短,通过部门法学之间互相学习、交流,通过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综合,来促进法学的成熟、法学的革命、法学的科

学化,促进整个法学理论的发展。笔者赞同蔡守秋教授提倡的综合法学研究方法,但认为还没有全面揭示综合法学范式的内涵。

第一,从规范分析的角度看,综合法学范式应重视学科间的交流合作。在这点上,笔者是赞同蔡守秋的观点的。根据既定的思维模式和标准,确定某一领域法律规范的部门法归属,是我国传统法学范式的典型特征。长期以来,我国法学理论研究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就是以确认部门法归属为主要内容和基本目标,这种分析方法实际上已经成为我国法学理论研究中的一个基础性的研究范式。有学者甚至提出,将部门法研究范式应用于环境法的理论研究,形成了“环境法是独立部门法”的观点,这种观点在解决环境难题时显得思路封闭,对环境法律体系的完整性等方面产生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其实,法理学(法哲学)、宪法学、民法学、刑法学、诉讼法学等法学各学科都在寻求解决环境难题的法律措施,因此在应对环境难题时,法学界应肃清部门法研究范式的影响,寻求新的理论进路和科学范式来解决环境法律问题。笔者认为,环境法学从地位上讲应是独立的,但独立不是封闭,在研究范式上应是开放的,吸纳一切学科的参与。范式概念是对科学共同体的价值观描述,中国法学各领域都能关注环境问题,这正说明一种新法律科学范式的产生。生态世界观的研究范式和研究对象的主体间性关系,使得环境法学具有很强的学科沟通性。我国现行的环境法学研究范式的缺陷是过于强调学科的独立性,忽视了环境法学的综合法学特征。在吉林大学张文显等倡导下,法理学者与部门法学者多次联合举办部门法理学论坛,这对中国法学研究范式的转换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综合法学研究范式之提倡,有利于环境法学打破学科化和部门法化的思维模式,加强其与法学各学科之间的沟通性,出现一种“综合法学”范式的态势。

第二,从价值分析的角度看,综合法学具有诠释性法学的特征。我国法学界近年来对“范式”概念进行广泛研究,将主流的法律科学归纳为“权利本位研究范式”、社科学派、现代化范式和本土化范式等。邓正来在《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中对具有代表性的四种理论模式进行了分析。这四理论模式是“权利本位论”、“法条主义”、“本土资源论”、“法律文化论”。他认为中国法学研究的通病是缺乏“理想图景”和“问题意识”,上述四种模式都没有有效解决“主体中国”的实践“问题”和描述“中国理想图景”。换句话说,这四种研究模式都是西方现代化法学的翻版,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现实问题无涉。邓正来曾用环境权与生存权背后潜隐的不同正义观——即“多代人正义”VS“一代人正义”——来表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社会问题的复杂性。与蔡守秋“自然权利”观点不同,邓正来不是将环境问题归为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协调,而认为是环境权主体“多代人”与“一代人”的利益难以平衡。笔者也认为,蔡守秋提倡的以“人与自然关系”、“自然权利”等范畴建构环境法学新范式的观点,仍是西方国家的研究范式,没有关注“主体中国”的实践“问题”和描述“中国理想图景”。与西方实证主义法学长期处于常规范式不同,中国法学在应对环境危机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衡平、生态危机与发展问题的矛盾等影响,这使得中国法学的“范式”从一开始就不是纯粹的“科学范式”,而是夹杂着价值分析法学、诠释性法学等诸多流派特色。按照格尔茨的说法,法律是一种地方性知识,所谓地方性,“不只是指空间、时间、阶级和各种问题”等差异,而且也指“特色”(Accent)。因此,不应把具体的差别化约为抽象的共通性;不应用不同称谓指称相同的现象;比较法得出的任何结论,必须是应用在处理差异而非消灭差别。具体到法律发展,法律领域不会衰变成封闭的单一体,而会拓展成一个复合式的多元体。法律与直觉和直接个案相连,是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由不同的人群根据不同的场景创造出来的,在创造时人们固然要顾及某种社会需求,但其中也注入了创造者的想象、信仰、好恶、情感和偏见,这样的法律表达了特定的文化选择和意向。诠释学者主张应该将环境问题和“地方性知识”联系起来,这样才能真正解决环境难题。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对于环境难题的解决范式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例如关于环境权的理解,西方国家的“自然权利”观点就不适于中国。在中国,环境权变为了“可持续发展权”。

第三,从社会实践的角度看,综合法学应是回应型的法学。主客一体化范式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的,是实践主体与客体的统一。环境法学向综合法学的范式转换,是在解决环境难题的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其正确性也应该在实践中检验。为了适应社会需求、解决现实问题,在法律的稳定与发展变革之间保持一种平衡,美国的伯克利学派提出了一种回应型法的规范性建构模式。回应型法学在扬弃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基础上,将自然法学派的价值分析方法和实证分析方法结合起来,使法学的科学性和人文性得以结合。在现代社会,全球化的进程带来了当今世界经济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同时也带来了全球气侯变暖、污染加剧、自然枯竭等一系列环境问题。面对人与自然失调的严峻态势,传统科学的范式受到了挑战。为应对片面的经济增长产生的环境外部效应和解决这些环境难题,许多有关环境正义的原则,如经济、生态和文化协调发展原则,国际社会共同但区别对待的原则,土著人环境权等等“软”规则在法律体系中分量加大,使得法律变得更为弹性,法律发展到回应型法阶段。在环境保护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环境保护就不是纯粹的自然保护,而是一种第三代人权——连带性的环境权维护。中国要在社会实践中解决环境难题,建设和谐社会,法律科学的研究范式就不仅是科学实证的,而且应该将价值分析方法引入法律规则,以便在现有法律秩序的基础上,矫正僵硬法律规则的缺陷,衡平和满足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的要求。

四、小结

库恩的范式理论对我国法律科学的革新具有重要启发意义。以逻辑实证主义为指导思想,法学的主要作用是工具理性,即为法律实践提供基本概念、范畴和逻辑推理方法。与逻辑实证主义将法律作为自然科学对待不同,批判理性主义则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批判理性主义的学者认为法律规则不是“规律”,而夹杂着情感、态度等非理性因素,主张法律规则的合理性证实不可能。波普尔是批判理性主义的创始人,他认为科学的增长是通过猜想和反驳发展的,理论不能被证实,只能被证伪。波普尔的学说虽然否定了的科学客观真理性,但他提倡的论辩的“科学精神”是值得法学研究借鉴的。阿列克西也认为,法律决定的证立过程并非是“真”的问题,而是其是否有效、有意义的问题。而对价值问题必须进行论证,是要在众多交谈者之间论辨达成共识的过程。例如国际社会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则,从1972年的斯德哥尔摩环境会议的单纯环境保护到1992年联合国《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的“可持续发展”,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法律论辩的结果。阿列克西的法律论证理论作为一种法律方法论是值得我国法制建设借鉴的,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是”(Is)与“应当”(Ought)二分主体与客体二分的难题。库恩的范式理论与诠释学、生态主义等思潮共同推动了主客关系一体化,这些思想对我国法律科学解决环境难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库恩的范式理论也存在一些缺点。例如,库恩认为科学理论不具有实践检验性,这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中国法律科学的革命,需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为指导,根据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论、本体论和实践认识论将法律的价值、事实与规范分析结合起来,克服库恩范式理论的局限。在应对环境难题中,中国法学的范式转换,不仅是价值观的革新,更是法律实践的推动,其真理性也需要实践来检测。因为,法学科学范式的形成和转换,不仅与有形的各学术流派的争鸣和论证有关,更是一种无形的社会实践在推动。

作者:余俊

第2篇:技术环境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效应研究

摘 要: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技术环境影响企业创新的收益和成本,从而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产生影响。为考察技术环境对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文章从理论上分析了技术环境对企业技术研发的配置效应、集聚效应、激励效应以及对企业技术应用的反馈效应、保障效应和聚合效应。利用2008—2019年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省级面板数据建立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以技术市场、知识产权保护、技术服务表征的技术环境变量对企业技术研发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均产生正向影响。分地区的考察发现,技术环境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存在差异。总体而言,技术环境对中部地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最为显著,东部次之,西部最小。

关键词:技术环境;创新能力;技术研发;技术应用;影响效应

Key words:technical environment;innovation capability;R&D;technical application;influence effect

0 引言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日益突显。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有效利用创新资源,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既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破解西方国家技术壁垒的关键着力点,又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因此,企业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和科技强国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其影响机理成为倍受重视的热点问题。

企业是理性的组织,资源禀赋状况和所处的环境条件影响着企业决策,进而影响技术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比一味地增加要素投入能更有效地激励创新[1]。很多文献从政策环境、市场环境、经济环境等方面,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研究。政策环境降低了创新活动的不确定性,促进创新主体提高技术创新效率[2]。技術创新活动前期投资大,风险高,存在“市场失灵”,因此需要政府通过相应的激励政策,克服“市场失灵”。如给予创新政策优惠和研发资助,分担企业创新活动中的部分风险,激励企业创新[3 - 4],促进企业增加创新投入[5],提高企业创新绩效[6]。也有研究认为,政府支持不利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其主要原因是政府资助对企业研发产生“挤出效应”,未能形成长期的创新动力[7],抑制企业创新[8]。还有研究表明,政府补贴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之间是非线性关系,如呈倒U型关系[9]、U型关系[10]。市场是资源有效配置的方式,市场化程度越高,企业创新资源配置更为合理,技术创新能力相应较高。一是完善的市场环境能快捷显示价格信号,科技创新信息传递便利;二是要素市场发育更好,创新资源流动充分;三是非国有经济发展较快,市场竞争性较强[11 - 13]。经济环境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的研究主要包括经济基础、产业发展和金融发展等几个方面。经济基础好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较高,对创新人才和创新资本的吸引力较强,从而促进创新资源集聚,有利于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产业发展能够促进产业集聚,形成技术溢出效应,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14 - 16],催生技术服务业发展,促进技术知识外溢,增强企业创新能力[17 - 18]。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信贷市场与股票等金融市场健全的国家,由于其对国内金融体系融资的依赖,显著提高了创新绩效[19]。金融发展促进企业创新的主要原因有缓解融资约束[20]、优化资本配置等[21]。

现有研究就政策环境、市场环境、经济环境等方面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有益的研究,为本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基础和视野,但没有考虑到企业创新能力的内生性,因而不能从根本上揭示其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机理。因为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自组织形式在创新活动中的直接体现,企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理性人,其创新决策必然受到所处的环境条件的影响,这取决于创新成本和收益的比较,当从事创新活动的净收益大于零时,企业必然会选择最优的形式从事创新。影响创新收益和成本的因素很多,但从力量来源看主要包括市场、政府和企业。技术市场配置创新资源,是企业创新的动力源,政府通过知识产权保护等制度稳定了创新者的预期收益,技术服务通过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为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提供平台[22]。因此,从技术市场、知识产权保护、技术服務三方面界定技术环境,我们认为,企业会根据所处的技术环境进行创新决策,因为技术环境直接影响着创新收益和成本。技术创新能力直接体现了企业创新活动的绩效,其背后蕴含着创新活动过程中收益与成本的比较,这说明技术环境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的研究更具价值。

从创新过程看,企业技术创新包括技术研发、技术研发阶段,创新的不确定性更大,成本更高,也就是说在不同阶段,技术应用两个阶段。在创新成本与收益的变化存在较大差异,技术环境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效应也可能不同。基于此,文章试图从技术研发和技术应用两个阶段,分别研究技术环境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效应,并利用2008—201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

1 理论分析

1.1 技术环境对企业技术研发能力的影响效应

技术环境完善时,企业技术研发面临的成本更小,创新收益更容易实现,企业更有动力加强技术研发活动,主要表现为创新资源的配置效应、集聚效应和创新活动的激励效应,其影响效应如图1所示。

1.1.1 配置效应

技术市场的核心功能是通过价格机制配置创新资源,技术市场活跃使价格信号更为有效,促进了技术信息传递,降低技术交易成本;技术服务为科研交流和合作提供平台,降低技术信息的搜寻、谈判、学习等交易成本等。技术研发往往是开拓性的研究,面临着很高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这说明企业对技术研发趋势和方向的判断尤为重要,这就要求企业具有迅速准确掌握充分的科技信息。完善的技术市场和健全的技术服务可以促使科技信息高效传递,促进创新资源有效配置。市场化水平的提升可以减少寻租行为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行政性强制措施导致创新资源配置扭曲,增强企业技术研发能力[23]。

1.1.2 集聚效应

技术市场和技术服务促进了科技信息的传递,缩短了创新主体之间的经济距离,促进技术交易和转化,实现创新价值;知识产权保护为原创者独享创新收益和防止侵权提供制度保障。所以,在技术环境完善的区域内,创新资源的收益会更高,风险成本更低,因而更能吸引创新人才和创新资本流入,从而促进创新资源集聚,形成集聚效应。创新人才的流入降低了知识信息共享成本,承载着丰富创新知识的研发人员汇聚一起,相互交流学习,加速了知识的传播扩散,产生知识溢出,提高研发能力。随着技术环境的完善和科技信息传播的便利,资本将会迅速流入到预期收益高的创新领域,使得创新活动所需要的投资得到保障,尤其是技术研发初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才能保障研发活动各环节的工作顺利开展。资本集聚使得金融资源能够更细致地适配企业的研发活动,如有的研发项目需要高效、大量资金,有的需要持续稳定的资金,只有资本集聚地才会有多种来源的异质性金融资源满足企业需求。资本集聚也会产生竞争效应,在“趋利”机制下,资本会促使技术研发单位提高创新效率,否则资本会流入其他单位或者其他领域,而自身难以长期获得创新资本。

1.1.3 激励效应

高收益、高风险是技术研发的典型特点。对于既定技术,创新收益主要由市场决定,是外生的,但创新风险既受到市场的影响,也受到创新单位及其所处环境的影响,是内生的,因此,创新风险是影响技术研发的关键因素。知识产权保护以法定的形式,保护创新者的合法权益,防止创新成果和知识产权被模仿、被盗用等侵权行为,降低了创新风险。与一般商品不同的是,技术和创新产品交易属于典型的信息不对称市场,在技术合作与交易中面临着更大的风险,而技术市场和技术服务可以促进技术资源配置和交易中信息的流动,有效降低交易风险。同时,技术市场是实现创新价值的通道,技术服务为创新价值实现提供了多种方式和便利,知识产权保护为创新者独享创新收益提供了法律保障,为技术研发提供稳定的预期。因此,技术环境有助于降低技术研发的成本,保证技术研发收益的实现,技术环境越好,企业更有动力提高技术研发能力。

1.2 技术环境对企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影响效应

技术环境通过有效信息传递,推动技术成果快速转化应用,实现创新价值,其对技术应用阶段的影响效应主要包括反馈效应、保障效应和聚合效应。如图2所示。

1.2.1 反馈效应

技术应用是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为创新产品并商业化推广的过程。只有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创新价值才能得以实现。该过程等需要创新资源的优化组合、共享、信息传递、创新产品的试验、推广、商业化应用等诸多环节,这就需要充分有效的信息传递。创新者作为新技术的供方,对新技术的信息了解相对充分,但对其在未来新产品市场上的信息了解没有技术需方即产品市场经营者充分,往往会造成技术供需错位,致使新技术成果不能转化应用,甚至沉淀在研究领域。技术市场可以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降低科技信息的搜寻成本和交易成本,使得技术供需双方更为了解。技术服务促进了技术信息的交流与传播,形成创新链中的分工与合作,为技术供需双方沟通甚至合作提供便利,双方各自了解的信息得到及时反馈,使得创新者能够了解市场的实际偏好,快速开发出符合市场需要的新产品和服务,促进技术成果的交易和转化应用。

1.2.2 保障效应

创新人才和资本是创新活动不可或缺的要素,是技术应用活动开展的基础和保障。技术市场通过价格信号等传递信息并实现技术交易,技术服务通过专业化的服务促进技术开发项目的合作,促进技术成果转化等,降低技术转化应用的成本,实现创新收益,因而更能吸引创新人才和创新资本并发挥其集聚作用,保障技术转化应用的顺利进行。同时,知识产权保护通过法定形式,保护创新者的收益,打击非法模仿、盗用技术的行为,保障和激励创新者获取长期稳定的创新收益。

1.2.3 聚合效应

技术市场和技术服务促进科技信息的传递和流动,降低了创新成本和风险,并促进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实现创新价值,知识产权保护维护创新者的创新收益和防止知识产权被侵犯,降低创新风险。因而,技术环境影響创新的净收益,技术环境越完善,更能吸引创新资源,形成集聚效应。创新资源集聚又会产生聚合效应。一方面,创新资源之间存在竞争,因为创新资源具有逐利性,即从创新净收益低的领域流向净收益高的领域,这样一来技术创新单位必须提高效率以吸引更多创新资源;同时创新资源之间又会形成一定的合作,如创新人才之间的学习交流、合作,进而提高整个团队的创造力。

2 模型设定与数据描述

2.1 模型设定

模型(1)为技术研发模型,TD为技术研发能力。常用的衡量技术研发能力的指标有创新投入指标、产出指标、绩效指标或者综合指标。考虑到产出指标是技术研发能力的直接体现,而且数据较易获得,同时为了更好地体现创新绩效,所以选用人均专利申请数,具体为专利申请数/R&D人员全时当量。Env为技术环境,依据前文对技术环境的界定,选用技术市场(Mar)、知识产权保护(Pro)和技术服务(Ser)3个变量。技术市场越发达,技术交易则更为活跃,选用技术交易额反映技术市场发展情况。参照已有文献的思路,计算出用修正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表示知识产权保护。技术服务的指标选择面临诸多困难,一是数据限制,难以找到准确反映技术服务的指标;二是与技术服务业发展相关的指标有多个,如果选择多了容易引起多重共线性等问题,试图选择反映技术服务业发展规模的指标,但现有统计资料中没有单独反映技术服务业规模口径的数据,综合考虑,选择最为接近的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勘探业固定资产投资指标,用其近似代表技术服务。创新资本(K)是技术研发投入的基本要素,将其纳入模型之中,用R&D经费支出存量表示。企业规模(Sca)大,企业的资金实力和抗风险能力相应较强,故引入企业规模作为控制变量,用企业资产总计表示。信息化水平(Inf)促进科技信息传递和降低技术交易成本,所以模型还引入了信息化水平。但衡量信息化水平的指标有多个,为避免多重共线性和不损失自由度,选择反映信息化水平的基础性指标“互联网接入端口数”反映信息化水平。

模型(2)为技术应用模型,TI表示技术应用能力。技术应用是创新成果经过推广转化,到商业化生产新产品,接受市场检验的过程,最终体现为新产品销售,同时考虑到绩效因素,所以用人均新产品销售收入衡量,具体为新产品销售收入/R&D人员全时当量。除了技术环境外,新产品开发项目是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的重要途径,经费投入为创新成果应用提供了物质保障,因此将两者纳入模型,分别用新产品项目数(NP)和开发新产品经费(NK)表示。同时,企业规模不同,技术应用能力可能存在差异,为检验这种影响效应,将企业规模也引入模型(2)中。

2.2 数据描述

现有资料中,如《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的企业统计口径于2010年前后发生了变化(2010年之前大中型工业企业,之后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保持口径统一和尽可能增加样本时间跨度,我们在国家统计局网站的数据查询链接中可以追溯到2008年的分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新的相关数据。基于此,我们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选择2008—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由于西藏的数据不全,故样本包含除西藏自治区、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以外的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共360个观测。所用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知识产权统计年报》、国家统计局网站、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各省(区、市)的统计年鉴和人大经济论坛。其中,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测算中用到专利行政执法数据包括专利侵权纠纷立案数和结案数、律师人数等,但2019年知识产权统计年报中未提供该类数据,只查找到2018年及以前年份的相应数据,为保持数据的连续性,我们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查找到2019年各月的各省(区、市)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数据,将各月数据加总得到2019年的专利侵权纠纷结案数,再利用2013—2018年间各省(区、市)的专利侵权立案数据计算出其平均发展速度,再与2018年的该数据相乘估算出2019年的专利侵权立案数;个别省份2008、2019年的律师人数没有找到,用相邻年份的环比发展速度估算,具体为,假定相邻年份律师人数的环比发展速度相等,本年律师人数=上年律师人数×上年的环比发展速度(或本年律师人数=下年律师人数/下下年的环比发展速度)。

实证分析中涉及到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创新资本的测算。国际上较为通用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测算方法为GinartePark方法,涉及覆盖范围、国际条约成员、权利丧失的保护、执法措施、保护期限5类,每类中包含若干指标,每个指标1分,计算出每类得分(即拥有指标得分/总指标得分,总分为1),然后计算总得分。但据此计算出来的中国知识产权水平会被高估,因此,国内学者提出了通过执法水平进行修正[24 - 25],具体为

式中:F(t)为执法力度,借鉴孙赫[26]的思路,执法力度选取法制化程度、法律体系完备程度、执法程度、经济发展水平、国际社会的监督制衡五个指标(见表1),以指标的平均得分作为执法力度。PG(t)为按GinartePark方法计算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PA(t)为修正后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

创新资本按通用的永续盘存法,用R&D经费支出测算。其中,折旧率按多数研究认为的15%计算,资本初始年份存量为2008年的R&D经费支出/(折旧率+R&D经费支出平均增长率)[27]。

变量的数据统计性描述见表2。除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外,多数指标的变异系数都很大,如专利申请数、新产品销售收入、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勘探业固定资产投资、R&D人员全时当量、R&D经费支出、新产品项目数、开发新产品经费等指标的变异系数均超过了100%,而技术市场交易额的变异系数高达220.26%。由此说明,在样本年份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和产出实现了快速增长,技术市场和技术服务有了较快发展。但也同时说明,不同地区之间,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和产出、技术市场发展和技术服务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变动幅度较小,区域间差距不大。这是因为,一是知识产权保护具有制度范畴的属性,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二是作为统一的国家,中国区域间的制度环境比较接近。

需要说明的是,为排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和便于对照,我们以样本初始年份2008年为100%,换算出相应的价格指数,对实证数据进行消减。具体为:新产品销售收入、技术市场交易额用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消减;R&D经费支出、新产品开发经费参照已有文献的做法[28],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的权重分别为0.55、0.45计算出加权的价格指数,对其进行消减;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勘探业固定资产投资、企业资产总计按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消减。

利用文中数据,我们分别绘制了技术环境各变量与技术研发能力、技术应用能力的散点图,如图3所示。首先,技术环境与技术研发能力、技术应用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散点图3的(a)、(b)、(c)分别表示技术市场、知识产权保护、技术服务与技术研发能力的关系,技术环境各变量均与技术研发能力呈现出共同的变化趋势,3个图均为正的斜率,说明技术环境对技术研发能力产生正向影响。图3的(d)、(e)、(f)分别为技术市场、知识产权保护、技术服务与技术应用能力的关系图,技术环境各变量与技术应用能力均表现出共同的变化趋势,说明技术环境对技术应用能力具有正向影响。其次,技术环境与不同阶段创新能力的关系存在差异。散点图3的(a)、(b)、(c)与(d)、(e)、(f)有较大的差异。前者较为分散,而且随着技术环境变量数值的增加,散点图有集中的趋势,这说明,技术环境对技术研发能力具有基础性、长期性的影响,而且存在一定的门槛,当超过某个临界值时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因为技术研发阶段的成果往往是无形资产,还不能完全实现显性价值。后者相对集中,说明技术环境对技术应用能力的影响更为显性,因为创新成果应用更接近市场需求端,技术市场和技术服务推动创新成果转化,促进创新价值实现,知识产权保护对创新者的权益进行保护,所以技术环境的功能和作用更容易凸显。

3 实证结果分析

3.1 技术环境对企业术研发能力影响的检验

3.1.1 全样本情形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完成创新各项活动的综合能力,具有典型的累积性,为了更好地捕捉这种影响和动态变化特征,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是不错的选择。因此,我们利用相关数据以模型(1)为基础,建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技术环境对企业技术研发能力影响。由于模型中引入了被解释变量的滞后项,容易产生内生性问题,因此采取基于工具变量的广义矩估计方法(GMM)。同时,考虑到技术环境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较强,容易引起多重共线性,加之数据年份较短,为了取得较好的拟合效果,我们将表征技术环境的三个变量技术市场、知识产权保护、技术服务逐个引入模型进行估计,分别得到估计结果(1)、(2)、(3)。另外,GMM估计只给出了J统计量和工具变量的秩,没有给出检验结果,但利用这两个数据在Excel中可以方便的得到检验的P值,其与回归结果见表3。由表3可知,3个回归结果中,χ2检验的P值均远大于显著水平,说明不能拒绝原假设,也就是说模型估计中工具变量是有效的。同时,多数变量回归系数显著,模型整体回归效果较好,说明模型设置和变量选取比较妥当,可有效检验技术环境对企业技术研发能力的影响。

回归结果表明:首先,技术环境对企业技术研发能力产生正向影响。模型(1)的三个结果中,技术市场、技术服务、知识产权保护的系数均显著为正,说明技术环境有利于提升企业技术研发能力,即技术环境越好,企业技术研发能力越高。实证结果可以有效检验技术环境影响企业研发能力的机理,当技术环境利好时,技术市场活跃,技术服务业专业化发展,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较高,推动了科技信息交流和创新资源共享,降低了技术信息搜寻、技术合作与交流等交易成本,促进创新资源的有效配置。其次,技术环境不同代理变量对企业技术研发能力的影响存在差异。技术服务、技术市场对企业技术研发能力的影响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而知识产权保护的影响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说明技术服务、技术市场对创新效率的影响最为显著,知识产权保护影响的显著性较低。该结果可以进一步揭示技术环境各变量的作用特点。技术市场、技术服务的主要功能是创新资源配置、加快科技信息流动和传递,有效降低创新的交易成本,有利于降低企业研发成本和风险,这对企业技术研发至关重要,因为技术研发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短期内还无法实现创新收益,这时企业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节省创新成本和减少风险,所以技术市场、技术服务对技术研发的影响更为显著。知识产权保护的核心功能是创新权益保护,技术研发是知识生产过程,其创新收益还不能在短期内兑现,而且知识产权具有制度层面的属性,对企业技术研发能力的影响较为间接,所以,其回归系数的显著性相对要低一些。

在3个回归结果中,被解释变量滞后项系数均为正且高度显著,说明企业技术研发能力受到自身前期水平的重要影响,即具有累积性。进一步讲,企业技术研发能力提升是一项长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長期的积累和沉淀,只有持续研发和创新,特别是基础知识和技术的研发,才能为企业技术研发能力提升固本。

其他控制变量中,信息化水平的系数在3个结果中均通过1%的显著水平,说明信息化水平是影响企业技术研发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原因可能是,技术研发多数是原始创新,对未来的预期和风险掌控需要更充分的科技信息,信息化水平的提高节省了信息交流的成本,从而促进资源配置和降低创新风险。创新资本的系数在三个回归结果中有正有负,只有且都不显著,其可能的解释是,技术研发具有投资大、风险高,周期长的特点,面临着较大的沉没成本。企业规模的系数在3个结果中均显著为负,其可能的原因是,规模大的企业研发投入能力大,但也面临着更高的管理成本,存在效率损失。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和高质量发展的推进,企业对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不断增加,但创新管理能力提升滞后,创新效率偏低。

3.1.2 分地区情形

不同地区资源禀赋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不同,技术环境对企业技术研发能力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为进一步检验,我们以模型(1)为基础,分别对东、中、西三大区域实证。在分地区情形下,数据样本大大减少,如果仍运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进行估计,不能给出理想的估计结果,为此,我们选择静态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回归,经检验选择变截距模型,加之样本中的截面每年都相同,所以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见表4。

回归结果显示,不同技术环境变量对企业技术研发能力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首先,技术市场的影响效应不同。在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回归结果中,技术市场的系数都显著为正,但中部的系数更大,而西部结果中该系数为正且不显著,为进一步检验技术市场的这种影响效应是否存在滞后效应,我们引入了技术市场滞后一期,其系数显著为正。究其原因,这种现象与我国三大地区技术市场发展的地区差异密切相关,东部地区技术市场最为活跃,对企业技术研发能力的影响效应已经进入稳定阶段,中部地区的技术市场发展处于中游水平,对企业技术研发能力的影响效应进入快速增长阶段,西部地区技术市场发展规模最小,对企业技术研发能力的影响效应正处于起步阶段。其次,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从东部地区看,知识产权保护的系数为正但不显著,中部地区的系数为正且较为显著,西部地区的系数为负且不显著,其滞后一期的系数仍然为负且不显著。出现这种结果差异的原因是,知识产权保护对创新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两者之间为非线性关系,可能存在一个创新效率临界值,小于该值时,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创新,高于该值时则不利于创新[29]。东部地区整体创新水平较高,可能已经接近临界点,所以影响不显著,而中部地区创新水平居中,仍然处于临界点左侧,知识产权保护发挥正向效应。西部地区创新水平较弱,属于创新资源流出地,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可能会导致“创新陷阱”[30],不利于创新。再次,技术服务影响的显著性呈现出梯度差异。从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回归结果看,技术服务系数均为正,但东部的显著性更高,该系数的值由东、中、西依次递减。这种现象与创新资源流向正好相反。由于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等原因,创新资源主要流向发达地区,发达地区创新资源基础逐渐丰裕,引致技术服务发展,技术服务的作用发挥更为充分。需要重视的是,西部技术服务滞后一期的系数更为显著,说明提高技术服务水平,是提升西部地区企业技术研发能力的基础性工程。

从控制变量的回归系数看,信息化水平、创新资本与全样本大体相似,信息化水平的系数均显著为正,创新资本的系数都显著为负。耐人寻味的是,企业规模的系数为正,与全样本下的正好相反。这一看似奇怪的结果也有其原因:企业规模大并不必然提升技术研发能力,在全样本条件下,企业间规模和技术研发能力差异较大,如果规模小的企业的技术研发较为出色,两者之间呈现出负相关,但在分地区情形下,同一区域内企业间规模和技术研发能力的差异要小一些,极端情况较为少见,两者可能都呈现出共同的变化趋势,从而正相关。进一步看,在分地区的回归结果中,仅有东部的回归结果(1)、(2)和中部的回归结果(1)显著,其余结果均不显著,这意味着企业规模对企业技术研发能力的影响效应还取决于其它因素,如企业创新管理水平等的影响,这有待于今后进一步探究。

3.2 技术环境对企业技术应用能力影响的检验

3.2.1 全样本情形

以模型(2)为基础,通过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技术环境对企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影响,见表5。技术环境各变量的系数都为正且高度显著,说明技术环境对企业技术应用能力产生正向影响。总体看来,技术环境对企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影响和对企业技术研发能力的影响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但与之不同的是,表5中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显著性更高,说明知识产权保护对企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影响更为显著,这与前文分析基本一致,因为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越高,创新收益实现更有保障,其作用在技术应用阶段更能体现。

动态观察,技术应用能力滞后项系数均为正且高度显著,反映出技术应用能力同样具有累积性。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进程中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重研究、轻应用”等问题致使不少研究成果沉淀在立项、评审领域。因此,积极探索有效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充分发挥企业的市场适应性,提升技术应用能力,显得甚为重要。

从控制变量看,新产品项目数的系数全部为正且不显著,说明新产品项目对创新成果转化有潜在的促进作用,但可能由于存在滞后,所以不显著。企业规模的系数有正有负,只有结果(1)显著,说明企业规模对技术应用能力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开发新产品经费的系数显著为负,其原因是创新成果转化应用需要经历一定周期,前期投入的效应存在滞后。

3.2.2 分地区情形

以模型(2)为基础,进一步对东、中、西三大区域分别建立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结果见表6。通过分析比较可知:技术环境对东、中、西三大区域企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影响存在差异。技术市场的系数全部为正,但显著性不同,东部、中部的系数高度显著,而西部的系数不显著,对西部技术市场滞后一期回归,其系数为正,但仍不显著。反映出东部、中部技术市场发展较好,技术市场作用能够有效发挥,但西部地区技术市场发展较为缓慢,其作用还没有充分体现。知识产权保护的系数同样存在差异,中部和东部的系数都为正,但只有中部显著,而西部的为负且不显著,其原因是,西部地区创新基础更为薄弱,区域发展的巨大差距,使得西部创新资源更为稀缺,知识产权保护对创新可能存在“抑制效应”,弱化了创新能力,这预示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增强西部地区企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基础性工程和艰巨任务。技术服务的系数都显著为正,说明技术服务对企业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西部滞后一期的系数显著性增加,说明技术服務在西部地区也存在滞后效应,说明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特别是促进西部地区的技术服务能力对增强企业创新成果应用转化后劲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控制变量中,新产品项目数的系数有正有负,显著性也不一,东部显著为负,中部有正有负但显著性较低,而西部的系数都为正但显著不一。这预示着新产品项目数存在最优区间,东部地区创新资源和科研基础较为雄厚,新产品项目数已经到了“规模报酬递减”,中部可能在“最优规模报酬”阶段,而西部创新资源和科研基础最少,新产品项目数则正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这说明,新产品开发项目的立项应该进行充分的市场考察和评估,且不可一拥而上,降低创新资源利用效率。开发新产品经费的系数在不同区域间也不相同。东部地区显著为正,中部地区有正有负且均不显著,西部地区都为负,结果(1)和(3)都显著,呈现出梯度性特征。揭示了创新成果应用转化中投入效应的滞后性,东部地区创新成果转化应用起步早,前期投入的效果已经显现,中部地区即将显现,而西部地区该方面的投入起步较晚,其作用发挥仍需时日。企业规模的系数也呈现出由东向西由负变正的趋势,这与新产品项目数的变化极为相似,其原因可能是,总体看,东部企业规模最大,中部次之,西部最小,折射出企业规模对创新成果应用能力的影响符合规模报酬递减规律,呈现出“倒U型”变化趋势。

4 结语

基于创新成本和收益角度,分析了技术环境对技术研发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影响效应,利用2008—201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省级面板数据,建立计量经济模型进行验证。

1)完善技术环境,能够提升企业技术研发和技术应用能力。技术创新具有外部性强、风险高等特征,使企业创新面临着较高的机会成本和风险等。由于技术环境具有降低技术创新成本,保障创新收益实现的功能,因而能吸引创新资源流入,发挥配置效应、集聚效应和激励效应,提升技术研发能力,还可促进科技信息快速流动,实现创新价值等,发挥反馈效应、保障效应和竞合效应,促进技术成果转化,提高技术应用能力。

2)技术环境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其显著性呈现出由中、东、西递减趋势,其主要原因是技術环境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受规模报酬递减规律支配。总体而言,东部技术环境更为完善,发展水平最高,对企业创新能力的作用已经稳定发挥;中部次之,对企业创新能力的作用快速增加;西部最低,对企业创新能力的作用刚开始显现。特别注意的是,知识产权保护对西部地区企业创新能力存在潜在的“抑制效应”,西部地区属于创新资源流出地区,创新基础薄弱,如果不加强技术环境建设,这种负面效应可能会进一步显现。

3)加强技术市场建设。进一步发挥企业在技术市场中的主体地位,培育技术市场主体,加强企业与科研机构等其他技术市场主体的合作,充分发挥技术市场的信息传递和创新资源配置功能,促进技术研发和创新成果转化应用。

4)健全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充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搭建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构建社会化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引导技术服务机构专业化、规模化、规范化发展,促进创新信息有效传递,整合创新资源,促进科技信息交流与共享,推动各创新主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及协调创新。

5)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确定合理的专利保护宽度,探索最优专利保护制度。利用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发挥其对创新的积极效应,保障创新者获得预期收入,降低技术创新风险,激励企业创新。

参考文献:

[1] TODTLING F.Technological change at the regional level[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1992(11):1565 -1584.

[2]VITTORIA M P,LAVADERA G L.Knowledge networks and dynamic capabilities as the new regional policy milieu:A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of the campania biotechnology community in southern italy[J].Entrepreneurship & Regional Development,2014,26(07 - 08):594 -618.

[3]SZCZYGIELSKI K,GRABOWSKI W,PAMUKCU M T,et al.Does government support for private innovation matter? Firmlevel evidence from two catchingup countries[J].Research Policy,2017,46(01):219 - 237.

[4]海江涛.企业工艺改进过程与政府部门提供研发补贴的策略[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9(01):65 - 40.

[5]夏媛,姜娟.政府补贴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基于新能源汽车企业经验证据[J].技术与创新管理,2021(03):237 - 243.

[6]BAYONA VELASQUEZ E M,ERAZO ORTIZ D S,MARTINEZ GONZALEZ E F.Innovation in the colombia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2013—2014[J].Dimension Empresarial,2018,16(01):15 - 28.

[7]CATOZZELLA A,VIVARELLI M.The possible adverse impact of innovation subsidies:some evidence from italy[J].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and Management Journal,2016,12(02):351 - 368.

[8]李玲,陶厚永.技术信息获取、政府科技资助影响企业创新能力吗[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0(02):34 -41.

[9]LIU D,CHEN T,LIU X,et al.Do more subsidies promote greater innovation?Evidence from the Chinese electronic manufacturing industry[J].Economic Modeling,2019,80:441 - 452.

[10]HUANG Q,JIANG M S,MIAO J.Effect of government subsidization on Chinese industrial firm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fficiency:a 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J].Journal of Business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016,17(02):187 - 200.

[11]齐亚伟.区域创新环境对三大创新主体创新效率的影响比较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07):41 -46.

[12]钟廷勇,许超亚,李江娜.产业政策、市场竞争与企业创新策略选择[J].江海学刊,2021(02):105 - 112.

[13]张永安,关永娟.市场需求、创新政策组合与企业创新绩效——企业生命周期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1(01):87 - 94.

[14]MICHAEL STORPER,ANTHONY J VENABLES BUZZ.Facetoface contact and the urban economy[J].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04,4(04):351 -370.

[15]劉军,杨浩昌,李廉水.产业集聚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J].中国科技论坛,2015(06):65- 69.

[16]何守超,陈斐.生产服务业集聚与技术创新:理论及实证——基于2003—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J].经济体制改革,2017(05):188 - 194.

[17]曾庆军,王纯,张晴云.生产服务业集聚与区域创新效率的空间效应研究[J].软科学,2019(01):24 - 28.

[18]李桢,欧光军,刘舒林.高技术企业颠覆性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识别与提升探究——基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J].技术与创新管理,2021(01):20 - 28.

[19]POHSUAN HSU,TIAN X,XU Y.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crosscountry evidenc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14,112(01):116 - 135.

[20]严若森,姜潇.关于制定缓解、政治关联、融资约束与企业研发投入的多重关系模型与实证研究[J].管理学报,2019(01):72 - 84.

[21]吕承超,王媛媛.金融发展、贸易竞争与技术创新效率[J].管理学刊,2019(04):21 - 31.

[22]王爱民,李子联,张培.外商直接投资、技术环境与企业自主研发[J].南大商学评论,2016,13(04):1 - 20.

[23]张治栋,廖常文.区域市场化、技术创新与长江经济带产业升级[J].产经评论,2019(05):94 - 107.

[24]韩玉雄,李怀祖.关于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定量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5,23(03):377 - 382.

[25]殷洪飞,殷群.FDI影响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溢出效应及政策分析[J].科技与经济,2016,29(01):31 - 36.

[26]孙赫.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执法水平的度量及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5(09):1372 - 1380.

[27]王爱民,李子联.技术引进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吗?——对技术环境调节作用的解释[J].宏观质量研究,2018,6(01):109 - 117.

[28]朱平芳,徐伟民.政府的科技激励政策对大中型工业企业R&D投入及其专利产出的影响——上海市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3(06):45 - 54.

[29]LORENCZIK C,NEWIAK M.Imitation and innovation driven development under imperfec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12,56:1361 -1375.

[30]郭春野,庄子银.知识产权保护与“南方”国家的自主创新激励[J].经济研究,2012(09):32 - 45.

(责任编辑:王 强)

作者:王爱民

第3篇:数字技术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研究

摘 要: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室内外建筑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受到国外先进设计理念的影响,国内的设计师的设计风格也在不断的调整之中。其中以环境艺术设计表现最积极。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数字技术;影响

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在获取信息与分享信息方面发发生了根本上的变化,特别是数字技术广泛的运用到社会的各行各业,为环境艺术设计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推动环境艺术设计向更高的水平发展。国内环境艺术设计借鉴西方的设计思维比较多,对中国传统的环境设计理念进行了重新定义,设计手法与形式也更加新颖。数字技术在提高环境艺术设计美学标准、欣赏层次的提高以及让生活变得更加舒适方面,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与现代人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保持同步,获得了优质的设计肯定。但是,不能笼统的用好与坏作为判断环境设计的标志,应该注重理性分析与数据对比,科学、合理的研究不同设计方式的优劣,相互弥补,取长补短。

1环境艺术设计与数字技术的相互关系分析

1.1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阶段

环境艺术设计是通过特定的设计材料将使用者对周围环境的特殊喜好,通过设计师的规划与实施,进一步完善建筑内外舒适程度的设计活动。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水平与人们的生活品质密切关联,主要体现人们对所处的工作或生活环境的美观与合理程度。环境艺术设计属于一个交叉学科,需要多个领域知识的综合,在设计阶段主要有草图规划等,设计手法与表现形式多样。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环境艺术设计与数字技术的结合变现出强劲的市场竞争力。数字技术延伸了环境艺术的变现形式,实现了设计理念上的创新,提高了设计的品位与档次。

1.2数字技术的科技推动效果显著

数字技术是计算机技术的升级,利用诸多数字设备,如计算机、工作站和数据库技术,完成数字编码,传输与处理信息。数字技术的范围广泛,突破了只在技术领域运用的限制,能够将数字技术与数码技术联系起来。基于环境艺术设计对数字技术的采用,也就是通过数字信息将环境艺術设计中的草图、声像等传达出来。延伸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实际应用范围,能够将时尚、流行的设计元素呈现在大众面前。成为未来环境艺术设计的助推器。

2现阶段环境艺术设计中数字技术应用现状及分析

2.1推动设计师设计理念的转变

数字技术发展的时间不长,但是已经对环境艺术设计师的理念产生了较大触动,并且在传统设计观念的基础上,不断结合数字技术的具体工具,进行多个领域的尝试。为了使数字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运用更有针对性,对设计师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比如,数字技术的应用首先要考虑改善环境艺术设计程度有多高,在传统设计观念与现代设计需要之间的矛盾怎样协调等。只有这样,数字技术才能够更好的为环境艺术设计服务。环境艺术设计本身的发展,也是艺术与科学的不断融合,数字技术的发展影响的是人们的设计理念与表现手法,而设计师的智慧与理念也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发生新的变化,吸收新的经验,对数字技术应用更加熟练。对于设计师而言,任何新技术的出现,都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要认清新技术的发展潜力与优势,善加利用,勇于自己的设计过程,提高环境艺术设计作品的质量。

2.2数字技术加速环境艺术设计的进步

数字技术一经与环境艺术设计结合,就获得了不错的市场认可。利用数字技术可以对设计材料进行数字模拟,而不是事必躬亲,去跑现场,选材料。同时对图形的有效处理,可以在环境艺术设计的初期就对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及最终结果有整体上的把握。对于进入环境艺术设计行业的人员来说,能够迅速而熟练的掌握数字技术,则意味着能够取得创作出优秀的作品。由此可见,数字技术对环境艺术设计的推动力度。环境艺术设计是为了满足消费者对环境要求的,在传统观念下的环境艺术设计概念之下,设计的质量与精度没有严格的标准与程序,这在数字技术运用之后,都得到了根本改变。

2.3数字技术改变了环境艺术设计的表现形式

环境艺术设计,充分融入数字技术,将图像与文字用数字工具表现出来。这样为设计者的构思呈现提供了现实可能,而且便于后期修改。数字技术必须借助具体的工具,在工具上展现环境艺术设计的层次与实际效果。改善了传统手绘图形工作量大,且修改困难的局面。

2.4数字技术增强了环境艺术设计的竞争力

数字技术可以储存海量的图文与声像数据,通过常用的工具软件,将数字文件进行转换,然后进行处理,进一步优化环境艺术设计的效果。同时,降低环境艺术的设計成本,减少人为错误导致的成本增加,保证设计的质量,使环境艺术设计的竞争力显著提高。借助现代网络技术,可以实现文件共享,提高了行业的工作效率。

3数字时代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趋势探索

世界范围内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人类对环境艺术设计的要求将越来越高,不再是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转向了高标准、高要求的生活品质追求方向。传统的环境设计理念应适当的保留,但是不能裹足不前,对数字技术手段的重视与融合将是未来的趋势。

设计人员要加快环境设计能力的提高:

一方面,对于传统设计中的精髓要深入挖掘,继续推动与传承民族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理念,获得更多的消费者情感认同。同时抓紧学习与掌握数字技术时代的软件工具与专业知识,在设计理念上要与世界接轨。

另一方面,数字技术在环境艺术的作用要持肯定的态度,在环境艺术设计层次上要注意保持与社会发展水平同步,按照标准化、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环境艺术设计各环节的工作。融会贯通数字技术与环境艺术设计,为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服务现代经济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马洪伟.新媒体艺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美与时代(中),2014(10):85-86.

[2]李熙成.虚拟现实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4(17):68-71.

[3]甘俊.数字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现代装饰(理论),2013(10):115-117.

作者:邓浩

第4篇:试析科学技术对环境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利用,对社会生态具有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可以这样说,没有科学技术,就没有人类的现代文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强烈冲击着社会的各个角落,改变着社会生态环境。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改变着人类生活的条件、状况和环境,有利于社会生态的发展;另一方面,某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使用又导致生态环境污染和巨大灾难,危害社会生态的发展。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生产力的大大提高,经济规模的空前扩大。只有科技的发展和普及,才能使单位生产量的能耗、物耗大幅度下降,才能不断地开拓新的能源和材料,才能实现既减少投入,又能增加产出的理想发展模式,进而使发展越来越减少对资源、能源的依赖性,并相应减轻对环境的污染。人类通过采用有效的技术手段开发自然资源,低科技水平下的非资源变成高科技时代的资源,诸如核能技术的进步,使原子潜能变为有效的能源。高科技的投入也使环境系统发生变化,太空技术的发展,使外空环境改变;另一方面,科技进步也使环境的有效保护更加先进、合理。

改善生态环境的质量,防治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同样也需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绿色的森林不断消失,臭氧层出现巨大空洞,全球气候异常,都是人类活动不符合自然界发展规律带来的恶果,已经给人类敲响了警钟。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技术应用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最终还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来解决。例如,解决汽车尾气污染问题,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科学技术都是关键因素。当前,一些发达国家就是依靠先进的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已经消除和控制了其主要的工业污染,同时加强了对自然生态的保护,环境质量显著改善,使当地居民生活在蓝天碧水的环境之中。 总之,科学技术发展是改变人类社会生态环境的根本因素,而人类社会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终结果。

正如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一样,任何科学技术的使用都会导致生态平衡的失调。只不过科学技术的成就往往比破坏更加为人类所重视。所以有时即使有一定的负效果,也会采用这类科学技术。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药品的使用。虽然医生都清楚地知道药品的副作用,但仍然要使用,正是由于这对于治疗疾病具有重要意义。虽然有些科学技术目前尚未能指出其对环境生态的破坏作用,也仅仅是因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有限,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类实践的过程,其破坏性会逐渐显现出来。

工业技术的发展,直接导致了人类历史上的3次技术革命,使人们步入工业社会直至信息社会。然而,蒸汽机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煤的燃烧,这使得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与二氧化硫的含量剧增;内燃机的出现造成了光化学烟雾;化工技术的进步,每年都能推出大批没有经过诱变性检验的新产品。即使是被认为“洁净能源”的电能,也由于它在输送和运动电机时对原有的电磁平衡产生影响而损害人类的神经系统、改变动物所处的静电场而影响其血清成分。另外,全球变暖与海平面上升、臭氧空洞、森林资源日益减少、放射性核污染等等人类生态环境的恶化,无一不与工业技术的应用有关。

生态环境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力量和作用的总和,构成生态环境的各种要素是人类生活与生产的物质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发展的前提,同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社会得以安定的基本条件。因此生态环境是关系到人类生存的大问题,考虑到地球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不能只依靠环境治理解决环境问题,必须把环境与发展统一起来思考,可持续发展是解决科学技术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战略方法。地球只有一个,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不仅属于当代人也属于世世代代的后人。因此,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促进科学技术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5篇:潍坊市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山东省潍坊市北部,渤海莱州湾南畔。成立于1995年8月,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四港四区一带"优先发展区域、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九个集中集约用海区和三个海洋经济新区之

一、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最大的生态海洋化工生产和出口基地,2010年4月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该区自然资源尤其是地下卤水资源极其丰富,是全国最大的盐场——羊口盐场的一部分;在该区正式成立之前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氨碱法纯碱生产企业——潍坊纯碱场。并最终以山东羊口盐场、潍坊纯碱厂和寿光市大家洼镇为依托,成立潍坊海洋化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面积283平方公里。

可以说,地下卤水资源是该区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的重要条件。地下卤水,即矿化度大于50克/升的地下水,其中第四纪滨海相地下卤水是新型盐矿资源。至今,许多人对海盐的生产的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盐都是海水蒸发得到的。其实不然,海水晒盐是比较传统的晒盐方法,在我国的众多大规模盐场中,只有海南省莺歌海盐场因为没有发现有地下卤水存在,同时由于周围海水含盐度较高,仍然采用海水晒盐。地下卤水晒盐有其巨大的优势,其浓度比海水高2-6倍,利用高浓度地下卤水不仅可直接提取溴素等化工产品,还可节约盐田面积60-80%。地下卤水的利用主要是通过在盐滩附近打井,抽取地下卤水至浓缩池,经浓缩后,流入结晶池蒸发结晶。因为地下卤水层位于淡水层之上,所以只要控制打井深度即可抽取,开采方便。

在该区成立之初,海盐和纯碱的生产对环境影响有限,工人人均工资收入已经远高周边地区。然而,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开发区领导过分重视经济发展,大力引进外资,同时由于产业集聚效应,众多以卤水或海盐为原料的化工厂落户该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中以合作建设的世界上最大的溴化物生产厂以及一些私营的农药生产厂。这些厂家投产后,高薪雇佣了很多工人和农民工,创造了巨额利润。然而由于该区环保局工作不到位;企业自身只追求利益,毫无社会责任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其中,大气污染和海水污染尤其严重,同时还有在2010年出现的卤水污染。

毫无疑问,大气污染主要来自各个化工厂的未处理废弃,海水污染主要来自未处理的工业废水。该区许多化工厂为了躲避环保部门的检查,只在夜间生产,最终导致该区居民许多时候晚上睡觉不敢开窗。相应的,海水污染也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浅水区域海水发黄,近岸出还会有许多黄色的泡沫,该区居民已经开始拒绝使用本区捕捞的海产品。如果说这些污染仍然不能引起只重视经济发展的领导的重视,那么卤水的污染则是对该区环境和经济的一个严重警告。

2010年前后,该区内的许多盐场生产的海盐被测不达标,原因是这些生产的海盐中存在农药杂质。经调查,该区内的一些农药生产厂,将未处理的废水用高压的方法通过卤水井压入地下卤水层。大家都知道,要想治理地下水是非常困难的,至今也没有出现什么很有效的办法。因此这种行为必将会造成长期持久的严重后果。

现在,该区正在努力转变从前的发展方式,面向全球公开招标,确定了"一城四园"的规划布局。"一城"就是滨海水城,包括科教创新区、中央商务区、高档商住区、旅游度假区四部分。"四园"就是规划建设四大产业园区,包括先进制造业产业园、临港工业园、绿色能源产业园、海港物流园。成功举办了三届中国潍坊滨海国际风筝冲浪邀请赛和首届中国国际风筝冲浪公开赛,创造了海上万人风筝放飞吉尼斯记录。打造环渤海地区最大的职教园区和蓝色高端产业科教基地,商务、办公、金融、会展为主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和山东“蓝色逍遥游”国内知名的滨海休闲旅游目的地。

该区的经验再次告诉我们,一味追求经济发展,弃环境保护于不顾,只会在日后的发展中自缚手脚,不利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实现可持续发

展,才能够保证经济与环境的双丰收。

第6篇:养殖环境对种猪繁殖性能影响及调控技术

养殖环境对种猪繁殖性能影响及调控技术摘 要:养殖环境对种猪繁殖性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特别是瘦肉型种猪在高强度人工选择条件下,一方面提高了种猪的品质和生产性能,提高了瘦肉率、日增重和饲料转换效率;另一方面,也导致种畜抗逆性和繁殖力的明显下降。本文介绍“一种公猪人工授精三位一体养殖方法”和“一种提高种猪繁殖性能的药物组合物”等综合方法,有利于调控极差温度环境和提高种猪繁殖性能。关键词:养殖环境;应激;极差温度;性欲低下;Leptin激活剂1 养殖环境对种猪性能的影响

1.1 主要表现

研究表明:养殖环境对发挥种猪生产性能有着直接的影响。当自然气温和相对湿度超过34℃、75%以上时,高温(湿)必然影响动物体的热量交换。由于血液主要分布于体表,机体为了散发热量,血液循环加快,消化系统血液分布量就会减少,直接影响饲料的消化吸收;由于机体用于散热能耗增加,导致饲料利用率下降。低温、高湿使畜禽体内热量散发加剧,耗能增加,生产性能降低。现实情况下,高温环境种公猪约有25%~30%出现繁殖机能生理性障碍,性欲减退或丧失;有性欲,但不爬跨母畜和丧失交配能力;有性欲,精液品质异常,无受精能力等等。低温“冷应激”发生在10℃以下(临界值18℃),饲料营养消耗增加15%左右,饲养成本增加。同时,精神沉郁或不安、呻呤、食欲旺盛、躯体寒颤、肌肉紧缩或颤抖,性功能迟缓、采精延长、射精量少,密度降低、精子“云雾状”活力下降等。母猪生存环境温度在28℃时会受到热应激伤害,使繁殖性能不同程度地下降,性腺机能减退。限制能量可直接影响FSH、LH的释放,并导致采食量降低,能量和蛋白质摄入

不足,下丘脑和垂体分泌活动受到抑制,间接性作用于卵巢类固醇激素的产生而影响母猪的正常发情,使发情周期延长,同时高温不利于卵子的受精及受精卵在输卵管里的运行,致使卵子受精率和胚胎成活率降低。当温度下降至母猪临界下限温度10℃时,由于寒冷的刺激母猪会出现卵巢机能减退、受胎率下降、胚胎存活率降低、窝重减少、流产等。

伴随全球气候变暖,特别是夏季持续高温和昼夜温差缩小,对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也在加大。因此,越来越多养殖企业在着力建设标准化人工授精站和母猪繁殖车间,有效地改善养殖环境和种猪繁殖机能,减缓极差温度对繁殖力的影响。

1.2 作用机理的探究

实践证明:高温高湿使种猪日采食量明显减少、精神烦躁不安、呼吸急促、肌肉颤抖、睾丸长度、宽度分别扩张3cm,体温升高0.5~1℃,每分钟呼吸增数15~16次,性欲低下,冲动抑制、射精量少、密度降低、畸形精子和死精数目增多、活力减退,导致母猪受胎率低于65%(正常在90%以上),这种高温气候即或是短期影响,在3~5个月内也难于恢复;当环境温度高于37℃且持续一周以上时,公猪性欲明显减退,精液品质明显下降,采精量迅速减少,精子体外存活时间和保存时间明显缩短。严重时造成睾丸生精机能永久性丧失或诱发睾丸炎。

“热应激”对母猪繁殖性能同样造成不利影响。其一,“热应激”改变了内分泌机能状态,使甲状腺功能异常,促甲状腺素分泌量改变,血浆中促肾上腺皮质素显著增加;其二,“热应激”使甲状腺素利用受阻,使机体对甲状腺素的产生造成反馈抑制。当遭受持续“热应激”也会间接地影响卵巢机能,严重时会诱发卵巢囊肿。高温对初情期和断奶再发情影响更加直接,使青年母猪初情期推迟22d,温度高于28℃时母猪性成熟会迟延。Johnston等(1999)报道,在27.1~29.2℃的热环

境中母猪断奶后15d发情率为79.2%,极显著的低于17.7~20.4℃温暖环境中的相应发情率(93.4%)。Keith(1982)报道:初产母猪断奶后恢复发情的时间在前7~9月的要比其它月份更长,断奶后无发情症状的初产母猪中46.2%的卵巢有黄体,而38.5%的卵巢无黄体。环境温度对断奶母猪的发情行为影响极大,当猪舍环境温度高于23℃时发情配种成功率将明显下降。

1.3 品种差异

不同品种的瘦肉型种猪对环境温度的敏感程度和影响程度也不相同,这与该品种抗逆性、体质和调节能力有关。一般来讲,对环境温度敏感性排序依次为皮特兰猪>丹麦长白猪>台系杜洛克猪>大约克夏猪;从品种来源上看,外来品种>培育品种>本地品种。这是品种进化和人们追求经济目标所实施的选育强度差异所造成的。从季节影响程度上分析,我国长江流域和部分南方省区7~10月份的高温期间,特别是昼夜持续性高温,某些敏感个体表现出更加明显的繁殖机能抑制所致。从饲养管理环境上分析,频繁使用的种公猪比较于间歇使用的种公猪,繁殖机能更加弱化。时下更多企业的养殖车间小气候环境调控能力差,加之饲料营养缺乏和管理水平低下,促成了种猪繁殖机能障碍的发生。

1.4 常规调整

一直以来,对种猪繁殖机能生理性障碍调整多见于应用性激素调控方法,例如对公猪使用丙酸睾丸酮,母猪使用氯前列稀醇、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或孕马血清。但生产上使用注射性激素既不方便,同时频繁使用可能引起生理内分泌紊乱或导致种猪应激反应。且性激素作用时间短(仅维持数小时),需要连续注射数天。注射性激素也只能暂时增进种猪的性行为,很难从根本上解决种猪繁殖功能障碍和精液品质低下等问题,反而加速种猪繁殖功能退化,缩短了种用年限。

2 应用环境调控技术

2.1 改进养殖工艺

应用“一种公猪人工授精三位一体养殖方法”专利技术,以改善传统养殖方式和“养殖—采精—管理”分段操作过程。将“公猪饲养—精液采集—检测稀释—分装保存”等环节紧密相扣,免去了驱赶公猪异地采精,易受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环境的干扰和影响,也极大地提高了人工授精效率。

“一种公猪人工授精三位一体养殖方法”专利技术的主要内容包括:将公猪集中在有小气候环境调控能力的人工授精车间内饲养,配备专门采精间、精液检查和存放实验室,与工作人员休息室同为一体,营造了养殖、采精、精检、保存和生产操作工作环境优越的硬件条件。从建设工艺及材料选择上:要解决夏季和冬季两种极差温度的降温、隔热和供暖、保温,为其提供优越舒适的生存环境。屋面采用双层金属彩瓦0.2~0.35cm+夹层PVC复合材料及轻钢压模面板墙体。

第7篇:旅游对环境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旅游已经成为重要的第三产业,在有些国家和地区旅游业甚至成为最大的经济支柱,但是在旅游业给人类带来有利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潜在的威胁。比如环境的压力,世界遗产地的破坏,旅游中存在的安全问题等都是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 在发展旅游的初期阶段,只注重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忽略了旅游发展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对于旅游环境的影响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旅游和环境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一方面,旅游的发展以优质的环境为前提;另一方面,旅游发展又给环境带来巨大的影响。优质的环境是旅游发展的前提。为了吸引游客,旅游管理者势必会力求早就并维持良好的环境,这些活动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环境。比如,:道路改善,服务设施的增加,遗迹的翻修和维护,旅游目的地及周围的的环境卫生等。同时相比重工业,旅游业是投入少,见效快,污染小的一个产业,并且可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减少社会上无业人民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对维持社会的秩序起着积极的作用等。这些都是旅游活动对环境的积极影响。

旅游对环境的消极影响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1 旅游开发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威胁

旅游产品在开发过程中的不利影响。在开发的时候,旅游交通造成的影响,如遇山开路,遇水搭桥,砍伐树木,采集矿石等,都破坏了环境的协调完整性。以华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例,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风景名胜区的建设,产生了许多不良效应。如华山峪人行道路与黄浦峪山公路的建设,产生大量的碎石和石渣堆积河道,造成水泥流的隐患。景区沿路所建设的金矿和石渣厂对山体和植被造成大量破坏。

盲目的开发会造成景观的破坏。

旅游食宿措施的建设过程中造成的影响。废水,废渣,垃圾的处理不及时造成的污染。 2旅游产品消费过程中造成的破坏

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产生的生活污水,粪便,随手乱扔的垃圾,废品等都是对生态环境产生污染。旅游离不开交通,产生的废气,噪音也是一种对环境的污染。

3对历史文化遗产造成的破坏

在经济效益的驱使下,许多旅游地超负荷接待游客,滥造旅游设施,这些都给旅游地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传统文化变得更加的商业化,舞台化,使其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4对当地文化的冲击

来自各地的游客或多或少都有自己地区的文化传统,来到旅游地后自然把当地的文化带劲了旅游地,对当地的文化都会造成影响,甚至有些商家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败坏当地的社会风气。

5大规模的旅游活动使生态失调

第8篇:化肥对环境的影响

环境学导论结业论文

程渊

化肥对环境的污染及防治措施

程渊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08农村能源与环境技术)

摘要:现代农业中,最常用的化肥是无机肥料,这些肥料是由工厂生产出来。就是化肥。化肥一般包含一种或多种植物所需要的营养,比一般自然肥料的营养要高。故对提高农业产量起着重大作用。本文阐述了农业生产中化肥使用与环境污染,以及化肥污染对环境的影响。提出防治化肥污染的措施

关键词:化肥,环境,污染,

我国是世界上使用化肥、农药数量最大的国家之一。有关调查表明化肥的利用率低、流失率高,不仅导致农田土壤污染,还通过农田径流造成了对水体的有机污染、富营养化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

一、化肥对环境的影响

我国的化肥利用率平均只有30%~35%。每年有大量肥份流入水体,对环境产生了严重污染,对水体、土壤、大气、生物及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1.造成江河湖及地下水源的污染:农田径流带入地表水体的氮占人类活动排入水体氮的51%,这些江河湖水域中氨氮和硝酸盐都是主要污染物,富营养化日趋严重,同时造成地下水污染。

2.威胁近海生物:大量氮肥流失为"赤潮生物"的迅猛增殖提供了丰富的氮营养条件,已成为赤潮的主要诱发因素之一。 环境学导论结业论文

程渊

3.影响人类健康:人或牲畜食用大量含有硝酸盐的植物后,导致高铁血红素白血症,使人们出现行为反应障碍、工作能力下降、头晕目眩、意识丧失等症状,严重的还危及生命。饮用水、食物中硝酸盐超过一定含量,人食用后会受到很大毒害。

4.破坏土壤结构:长期大量地使用氮肥特别是大量施用铵肥,使土壤逐渐酸化,板结普遍严重。一些地处热带的农田长期大量施用氮肥而不用有机肥,致使土壤严重板结,最终丧失了农业耕种价值。

第9篇: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摘要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出生后接触的第一个社会小环境。家庭在孩子的生活环境中起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家庭对孩子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是通过家庭环境来实现的。不同的家庭环境会给孩子不同的成长空间,进而给孩子带来不同的影响。家庭环境不仅影响着孩子的性格,还影响着孩子的认知能力,情绪反应等各个方面。家庭作为一个社会单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本组旨在通过分析不同家庭环境条件下孩子的成长情况,研究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认为只有良好的家庭环境,才能给孩子提供健康的成长氛围,促进孩子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 家庭结构 教育方式 家庭氛围

家庭环境在日常生活中长年累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使孩子养成不同的行为习惯,性格方式。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社会,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作为“制造人类性格工厂”的家庭,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者至关重要的角色。就学校、家庭、社会三维环境而言,孩子在家庭中度过的时间有三分之一多。而且,对于心智正在发育的青少年来说,家庭的影响甚至超过社会。因此,为了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我们要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是我们青少年和父母及所有家庭成员的共同责任。

朱永新说过,家庭教育是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其

一、我们的父母大多没受过专门训练。无论是小时候,还是长大恋爱成家,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很少有人对我们说怎么做父母。父母不同的语言、行为会在孩子的身上留下不同的烙印,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父母们难免会出错。其二,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易使家庭教育偏离方向。父母与孩子间有天然的感情联系,特别是母子一体,自然产生期待,把自己没实现的、没做成的都转而寄期望于孩子来完成,难免不切实际。其三,很多父母忽略了自己的教育职责。由于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是学校教育,父母更多的考虑也是学校教育,忽视了他们自己才是真正的教育基础,才是决定孩子命运的关键。对教育职责的漠视,教育理念的偏颇自然导致家庭教育容易出错。

有效的家庭教育依赖于良好的家庭环境。怎样才算是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有益环境应当是健康的,和谐的。而良好的家庭环境应当有相对正常的家庭结构,优秀的教育方式及和睦的家庭氛围等。

家庭结构对孩子的影响

家庭结构,理论上就是家庭成员的角色分工,其间具有某种性质的联系,怎样相互配合与组织,相互作用与影响,以及这种相互作用和影响所形成的家庭模式类型。

最常见的家庭分类是以家庭代际层次和亲属关系为标准的,它包括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和其他家庭等四中家庭。

核心家庭:有父母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仅有夫妻组成的一家庭也叫核心家庭。 主干家庭:父母和一对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联合家庭:父母和多对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如果已婚子女在父母去世后人不分家,也叫联合家庭。

其他家庭(单亲家庭,残缺家庭)

单亲家庭:离婚者或未婚者与子女组成的家庭

残缺家庭:未婚子女组成的,残缺父母或残缺一方的家庭。

健全的家庭结构对子女的成长起着积极地促进作用。在这样的家庭里,往往家庭气氛融洽,家庭所扮演的各个角色恰如其分,父母互敬互爱,有足够的精力关心,照顾子女,他们共同承担教育和抚养子女的责任,使其能够在正常的环境下健康成长。

相反,家庭结构的不健全,则会对子女的成长产生副作用,影响子女的社会化。不健全的家庭结构,通常表现为:1.虽然还保持着夫妻关系,但感情不和,已经破裂的家庭;2.单亲家庭和残缺家庭。

有些夫妻感情不和,其品质缺陷暴露无遗,他们互相攻击,谩骂,即使在子女面前也毫不避讳,子女在无形中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孩子性格品质的养成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有些父母婚姻生活不如意,一时又难于彻底解决,就会拿子女当出气筒,对子女态度恶劣,行为过激,给孩子的心理造成阴影,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更有些父母因为对对方的不满怨恨,视子女为对方的责任,对子女过度冷漠,漠不关心,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单亲家庭或残缺家庭,由于一方家庭成员的缺失,一般会导致对孩子的过度溺爱,过度保护。溺爱主要表现为一味的满足孩子过度的物质要求。这不仅会养成孩子挥霍无度的个性,一旦无法得到满足,要么一蹶不振,要么不顾一切采用非法手段攫取钱财,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过度保护,看似疼爱孩子,实际上是一条无形的绳索捆住了孩子的双手,使他们毫无生活和学习能力,在家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出家门什么都不会做,举手投足都会带来挫败感。不懂人情世故,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在社会上不受别人欢迎。孤僻,自卑,同时兼有强烈的妒忌心理,直至采取极端行为毁灭强于自己的人。留美中国留学生卢刚持枪杀害自己的同学和导师就是典型一例。

据扬子晚报1月27日消息:瑞典近日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不健全家庭结构的孩子患各类疾病的可能性比一般家庭的孩子要高两倍以上。这是在瑞典全国人口中进行了近10年之久调查后得出的结果。由此可见,家庭结构的健全与否不仅关系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同时也对孩子的身体健康起着不容忽视的影响,所以,只有健全的家庭结构,才能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为孩子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

教育方式,一般是指父母在教育、抚养子女中所通常运用的方法和形式,是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综合体现。 经过相关专家统计分析,归纳出父母所采用的6种教养方式类型,即:溺爱、否定、民主、过分保护、放任和干涉。

这6种类型基本反映了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同状况。统计结果表明,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道德发展有着很强的相关性:

溺爱的教育方式是过多地满足孩子的各种愿望,包办孩子的一切。爱子之心,人皆有之。孩子得不到父母之爱,将产生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但如今有些年轻父母缺乏教育子女的经验,对孩子过分宠爱。他们虽有望子成龙之心,却无科学教子之方。只要孩子有些什么要求,都想方设法满足他们。日久天长,要求如果得不到满足,孩子就会大哭大闹,要达到目的才罢休。正是溺爱使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只知道受人爱,不知道爱别人。

否定的教育方式是父母经常批评、责怪、打骂孩子,对孩子否定多于肯定,管教过于严厉,使孩子较少接受正面的教育引导,这样不利于孩子的社会道德的养成和努力学习精神的养成,表现出文明素养较差、个人信用较差、勤劳节俭精神较差。

民主的教育方式是父母给孩子自我发展的自由空间,尊重和信任孩子,并以平等的身份与孩子交流,鼓励孩子上进,给予孩子适度的关爱与限制,能以平等的身份与孩子进行交流与沟通,并能接纳孩子们合理的意见和想法。对儿童的兴趣加以引导,就能够更好的挖掘他们的潜能。尊重孩子是家庭教育得首要原则,而爱而不娇,严而有格,宽松而不放任,自由而不放纵,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处理好“度”这个问题,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道德规范。而且孩子在和谐的家庭气氛中容易产生发挥自身潜能的动力,在学习上表现出主动性较强。只有尊重孩子,以理服人,才能使孩子形成健康得心理。

过分保护的教育方式是父母把孩子囿于父母控制之下,将自己的感情以物质全身心地投入到孩子中去,他们为孩子付出一切,包揽一切,一切以孩子为中心,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并且为孩子提供一切地帮助和保护。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事事包办,并且一味地迁就孩子,具有过度保护性。对孩子给予关爱是需要的,但也要注意适度。如果过分宠爱,处处袒护,事事包办,将会对孩子得身心发展带来不利得影响。会妨碍了孩子独立性的发展和勤劳节俭道德的养成,同时助长了孩子的不良习惯和不思进取的思想。

放任的家庭教育方式是父母对孩子的独立行为了解较少,家长对孩子不闻不问,放任自流,任期发展。在这种家庭里成长的孩子,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爱,家长无视孩子的健康和需要,并且也缺乏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久而久之,孩子幼小的心灵将会受到极大的创伤。孩子虽然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他毕竟还是一颗未发育成熟的幼苗。还是需要受到关爱和呵护。产生分歧或矛盾时,交流沟通地机会少,时间长了,就会在彼此之间隔上一层厚厚地屏障。这种家庭最大地特点就是家庭结构不“紧密”。该教育方式下的子女有孤僻,对人冷酷,缺乏自信心和上进心,但有些人也具有较强地创造性甚至对不良行为也不加干涉或过分迁就,孩子缺乏来自父母的道德规范教育,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道德,同时导致孩子学习不努力、勤劳节俭精神较差。

干涉的家庭教育方式是父母对孩子的日常活动包括自由玩耍、看电视、交友等日常活动限制过多,管教过于严厉,使得孩子经常处于被动状态,孩子受到很少得关爱并且受到极大得限制。父母往往一味地按照自己地主观意愿行事,要求孩子绝对服从。在这种家庭里,从早到晚都弥漫着“火药味”。父母根本不从孩子地立场考虑问题,早已经习惯了对孩子发号施令。他们往往把自己地主观愿望强加到孩子地头上,全然不顾孩子们地感受,当自己地愿望孩子还未达到时,做父母的往往不问缘由地大声呵斥、责骂,甚至大发雷霆、体罚。缺乏自制能力。因而在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表现较差,学习不努力的情况十分突出。

在黑龙江省家庭教育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上,由家长、孩子、家庭教育工作者评选出“10句孩子最喜欢的家庭教育用语”和“10句孩子最不喜欢的家庭教育用语”。

十句孩子最喜欢的家庭教育用语

1、孩子,我爱你!

2、我们相信你能行!

3、你太棒了!

4、别难过,下次再努力,你一定会做得更好!

5、谢谢你,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6、孩子,对不起,这件事我错怪你了。

7、我为有你这样的好孩子而骄傲。

8、你的想法很独特,再深入思考一下,提出更妙的创意!

9、把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10、犯了错误不怕,谁都有做错事的时候,只要明白错在哪儿,改正了,就是好孩子!

十句孩子最不喜欢的家庭教育用语

1、你真笨!

2、你简直是个废物!

3、你长个猪脑子,什么事都做不好!

4、你这辈子算没出息了!

5、人家孩子都能学得那么好,你为什么就不行!

6、你把我们的脸都丢光了,这么不争气,让家长都抬不起头来!

7、我求求你,别玩了,快学习吧!

8、我真后悔,生了个你这么不争气的孩子!

9、算了吧,别异想天开啦,你不是那块料!

10、滚!

由此可见,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极其巨大的影响。综合以上的六种情况,从根本上来说,如果父母在关心的基础上,给予充分的理解与信任,并且包容孩子的失误,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则会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增强他们的自信与自己以后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一味的否定,批评则会对孩子产生极大地消极影响,不利于他们自我肯定和自我改进。

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影响

家庭氛围是一种家庭精神环境,家庭氛围作为一种综合的教育力量,是思想作用、生活习惯、情感、态度、精神、情趣以及其他心理因素等多种成分的综合体。正如法国教育家卢梭所说“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现在有些家长太过于重视物质环境,为了孩子有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大写字台、新型电脑、変光台灯、一包包的练习本,但是孩子任然学习差。为什么?就是只有物质环境,缺乏良好的精神环境与家庭氛围。母亲成天热衷于涂脂抹粉,父亲沉迷麻将,家里出入的朋友五花八门,在一起谈论的是吃喝„„父母间经常争吵,相互埋怨„„这对我们青少年的成长影响不利。家庭氛围的好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孩子的思想和心理健康,从而影响孩子的发展。

家庭氛围从正、反两方面影响孩子的生活、学习、心理。宁静、和谐、团结、上进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健康生活,高效学习。而嘈杂、争吵、懈怠、落后的家庭氛围则难以培养出健康、进取的优秀孩子。家庭的不良氛围,比如玩牌、酗酒、唱歌、看电视等更是让孩子无法进入学习状态,甚至让孩子陷进了“近墨者黑”这样一个不健康的境地。而和睦幸福的家庭,则让孩子拥有一个温暖安全的生活港湾,孩子会拥有更多的拼搏进取的力量。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以及父母之间形成的家庭氛围等都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般和睦的、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在事业和生活上互相支持的家庭气氛,对孩子的性格有积极的影响。相反,家庭成员之间存在过大强弱对比,父母间的争吵、隔阂、猜疑甚至关系破裂(父母离异或父母病故)青少年犯罪率高。

由此可见:家庭氛围作为家庭环境的组成元素之一,对孩子的成长及健康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其不可或缺性。因此构建良好的家庭氛围,保证孩子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迫在眉睫。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 平等,平等是创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的前提。父母、子女任何一方的优越感都会对其他家庭成员造成心理压力、产生心理隔阂。

② 理智,只有理智能够克制自己的心理冲动,并冷静地对待和处理问题,这样有利于保持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而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孩子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

③ 开放,这里所说的开放是指家庭成员能够坦率地平等地以其他成员可接受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是毫无顾忌地发泄。

另外,家长的教育能力和家长之间关系的好坏,也直接影响良好家庭氛围的形成。父母之间要形成和谐融洽的关系,让孩子在和谐的环境中成长和发展,拥有健康,纯净的心灵。

总之,家长应根据时代的要求和孩子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庭环境与子女成才 江苏省靖江市电大工校 徐慧

200年前美国康乃狄克州有一位集神学家、哲学家和道德学家于一身的学者,他的名字叫嘉纳塞·爱德华。目前,他的子孙已传了8代。其中,有13人当了大学校长,100多人任大学教授,14人创建了大学或专科学校,80多人成了文学家,一人就任副总统,一人做了大使,20多人任上下两院的议员,18人成了报社、杂志社的负责人或者主编。

但是,同是200年前,美国纽约有一个叫做马克斯·朱克的酒鬼、赌徒,他的子孙也有8代,其中,有300多人成了乞丐和流浪者,7人因杀人被判处死刑,63人因偷盗、诈骗等被判刑,因喝酒夭亡或成为残废者也甚多。

50年前,美国纽约成立了一个儿童救护会。该救护会专门收容和抚养弃儿、孤儿和贫儿。它的做法同普通的孤儿院不同,其方针是心须让这些孩子到可靠的家庭里接受良好的教育。因此,他们把这三类儿童送到可靠的农家寄养。在该地50多年的历史中,共收容、照顾了28000名这种孩子,最近的报告指出,有87%的孩子成了出色人物。其中,有的当了州长、总督、高级审判官、市长及州会计检查宫,还有24人被选为美国议会议员,有9人被选为州议会议员。此外,在教育、农业、商业等方面卓有成绩者也不胜枚举。更为有趣的是该救护会曾把前面提到的马克斯·朱克的第九代子孙收容到儿童救护会,照例把他送到良好的家庭寄养,据说他现在已经20多岁了,是地方上的模范青年,前途大有希望。

以上三个例子,令人感慨。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上面讲到的第一个例子中,嘉纳塞·爱德华家由于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良好,因此人才辈出;第二个例子中,马克斯·朱克由于家庭环境恶劣,从小缺少良好教育,因此,其子孙大都走上歧途。可见,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并影响其一生的发展。在此,可能还会有人提出遗传素质的作用。对此,第三个例子就是

很好的回答。从遗传素质上看,美国纽约儿童救护会所收容的儿童与第二个例子中马克斯·朱克子孙的遗传素质类似,而且其中还包括马克斯·朱克的第九代子孙,但由于他们被收容后改变了家庭环境,因此,他们的成长方向也就发生了变化。

目前,我们有不少的家长有较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学历水平也较高,但是在家中却没有为自已的孩子创造良好的成才环境,经常在家中打麻将、跳舞。学生放学后,想找个安静的环境学习、做作业都很困难,而学习打麻将却很方便。据说现在有的小学生学习一塌糊涂,而麻将却玩得很精通。长此下去,孩子怎么能健康成长?

总之,望子成龙,是每个父母的美好愿望,而要把愿望变为现实,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必不可少。只有这样,才能为孩子的成才创造有利的条件。

上一篇:物业管理保安培训资料下一篇: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