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对幼儿的影响

2022-09-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科学探究对幼儿的影响

亲子陪伴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及科学陪伴幼儿的方法探究

◆摘 要:幼儿成长发展中,促进幼儿健康成长需要亲子陪伴,只有从亲子陪伴的角度出发进行落实各项举措,才能为幼儿心理健康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能够为幼儿良好成长发展打下基础。本文主要从理论角度就亲子陪伴的现状以及对幼儿心理健康影响和科学培养的方法进行探究,希望能从理论角度就亲子陪伴的研究能为实际亲子陪伴实践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亲子陪伴;心理健康;影响

亲子陪伴的工作开展过程中,为能有效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这就需要从创新的角度出发,注重在亲子陪伴的方法选择方面保障科学合理,从而才能为实现既定的工作目标打下坚实基础。通过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以幼儿的健康成长为目标进行积极创新,这对实现既定的工作目标能打下基础。

1亲子陪伴的现状以及对幼儿心理健康影响

1.1亲子陪伴的现状

幼儿健康成长少不了亲子陪伴方法的参与,加强幼儿和父母实践活动,能够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但从实际的工作现状能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样,如亲子沟通的模式相对比较单一,没有充分的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需要,缺乏深入的了解认识,沟通的模式单一化这就会影响最终的亲子陪伴的效果。以物质替代亲子陪伴的现状表现的比较突出,没有真正的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出发加强亲子间的联系沟通,注重物质为替代品,而没有真正的做好相应的沟通陪伴,亲子冲突加剧以及缺乏信任等,这些都不利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1.2亲子陪伴对幼儿心理健康影响

亲子陪伴对幼儿的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是比较大的,为能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这就需要从创新的理念融入方面加强重视,加强亲子陪伴,形成多样化的亲子陪伴的方式,能够为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幼儿成长中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对其心理健康发展产生的影响比较大,其中亲子陪伴就是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亲子陪伴能够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给幼儿心理方面安全感以及情感的抚慰,这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

2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优化陪伴的方法

为能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将亲子陪伴的方法进行优化是比较重要的,要能从创新的工作方面加强重视,融入多样化亲子陪伴的方法,从以下方法措施的落实要充分重视:

2.1注重提升父母育儿能力

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这就需要在亲子陪伴的方法创新方面加强重视,要注重培养父母学习能力,有效提升父母育儿能力素质,学习能力是综合性的,父母要在幼儿教育方面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为幼儿教育工作打下基础。为能提高幼儿教育的能力素质,父母自身要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增强学习意识是比较重要的,父母要从实际出发,不断提高以及优化教育的能力和强化意识,父母要能掌握基本养育知识内容,采用网络学习,在亲子陪伴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家庭教育指导以及阅读等亲子陪伴活动的开展,能有助于增强和幼儿心理以及行为理解,能够对改善陪伴行为起到积极作用。

2.2优化设计发挥亲子陪伴效用

为能有效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这就要求在亲子陪伴的方面进行优化,父母要强化亲子陪伴意识,开展多样化以及丰富性的陪伴活动,父母作为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对幼儿的成长发展产生的影响比较大,所以为能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这就需要将亲子陪伴的作用价值充分发挥出来。所以在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方面,要从亲子陪伴的优化设计上加强重视,父母自身要树立亲子陪伴的意识,将亲子陪伴作为是和孩子相处的正常行为,让孩子能在学习习惯以及生活习惯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能够认识到亲子陪伴活动的开展对孩子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父母自身要注重对亲子陪伴的内容丰富化,增加游戏以及阅读和户外陪伴的内容,注重强化幼儿责任感。能够让孩子在亲子陪伴活动当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这对提升亲子陪伴的作用价值有着积极意义。亲子陪伴的设计规划也是比較重要的,注重在材料的完善准备环节进行优化,能够有效指导以及引导幼儿学习进步,积极参与,培养幼儿探究精神以及形成成就感,这是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2.3提高亲子陪伴的质量

亲子陪伴对幼儿的健康发展产生的影响是比较大的,为能保障各项工作的良好推进,这就需要从创新的方面加强重视,有效优化家庭教养关系,将父母陪伴的质量得以保障。亲子陪伴在对幼儿健康成长发展方面有着比较大的意识和作用,所以幼儿的父母自身要能形成正确养育观念,把陪伴幼儿以及教养作为必要的履行责任义务的重要方法,能够珍视幼儿时光,形成一致教养目标以及理念,结合教养目标以及理念进行制定家庭规则,做好角色的分工,从幼儿的日常生活以及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培养等方面进行加强引导,父母要能以身作则,从这些基础工作方面得以优化,才能为实现既定的工作目标起到促进作用。除此之外,要注重在亲子陪伴的过程中能从家庭教育指导的工作方面加强重视,将幼儿园以及家庭教育机构运用网络技术做好沟通,传授亲子陪伴的相关知识内容,这些都能为实现既定的工作目标起到促进作用。

3结语

为能有效保障亲子陪伴的工作顺利开展,这就需要融入创新的工作理念,从创新的工作角度设计亲子陪伴的方案,为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积极促进,能够实现既定工作目标。通过上文中对亲子陪伴的现状以及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分析,提出了亲子陪伴的措施方法,希望能为实际工作开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彭迎萍.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家庭教育策略[J].甘肃教育,2019(12):43.

[2]陈燕玲.关于幼儿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及家庭教育策略的探析[J].新课程(综合版),2019(10):127.

[3]葛兰.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家庭教育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2):127.

[4]吴锡君.探究亲子陪伴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及科学陪伴幼儿的方法[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01):11-12.

作者:杨阳

第2篇:婴幼儿的早期科学教养对终身发展影响重大等6则

20世纪90年代以来脑科学的研究成果表明,0~3岁婴幼儿阶段是人大脑发育、语言习得、智力发展、个性形成、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是今后情感、运动、社会交往等各方面能力发展的基础。大脑细胞用进废退,早期教养的缺失,终身难以补偿。愈来愈多的发达国家认识到,为了人类的发展与进步,必须从0岁开始关注婴幼儿的成长和教养。早期教养与科学育儿水平的提高已成为一个国家或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正如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所指出的:“每个儿童都应该有尽可能好的人生开端;每个儿童都应该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每个儿童都应该有机会充分发掘自身潜能,成长为一名有益于社会的人。”

儿童早期教养不是指简单的知识和技能训练,而是指支持和促进婴幼儿发展的教养,包括情绪和依恋的发展、社交能力的发展、认知和语言的发展、动作的发展。教养者的责任是为孩子营造一个安全可靠、丰富适宜的抚育环境,尽可能多一些目光交流、语言交流、情感交流、动作与游戏的交流,使孩子健康成长,获益终身。

在婴幼儿早期教养中要正确处理好六对关系。教与养的关系:在实践中须使蕴涵在“养育”中的“无意教”变得自觉,减少独立于“养”的“专门教”;成熟与训练的关系:须以婴幼儿生理成熟为依据,以可接受性为前提,为婴幼儿创设丰富适宜的环境,提供自发练习的机会;早期干预和早期开发的关系:干预性训练(对障碍)和开发性训练(对超常)只针对少数儿童,对大部分儿童则是一种常态性练习;心理无意性与发展能动性的关系:教养的策略在于使受动与能动统一,用动力定型的方式培养习惯,用生理节律的特点建立秩序;早期经验与未来发展的关系:要关注长远效应,提供值得早期培养而一生受用的经验机会;发展的连续性与教养的阶段性的关系:早期教养要注重小步递进的发展连续性,划一的阶段教养目标不适合小年龄儿童。

(《上海教育科研》2009年第7期 张民生/文)

教师搞科研要“在身边找课题”

一、在已有的成功经验中寻找生长点。从易到难,在有基础的地方先下手,这是教师进入科研之门的一个重要策略。因为成功经验一般都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成功经验往往包含着实践者的创新,有助于形成特色;由成功经验生长出的课题,实践和研究的基础较好,容易展开。

二、从面临的突出问题中寻找突破点。突出问题往往具有普遍性,一旦取得突破,受教育者得益多,对教育发展的贡献大,成果也容易受到社会注目。

三、从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中寻找挂钩点。有些教师的已有工作基础比较好,对付日常教育教学任务颇有余力。但是,一旦进入了专业发展的高原期,便找不到更高的发展方向了。这时可以关注一下整个教育或某个学科教学领域的一些发展趋势性问题,从中寻找自己今后可以有所作为的阵地。

四、从当代教育理论中寻找支撑点。理论具有深刻性和普遍适用性,能较好地指导实践;在理论指导下,能比较容易地建立起系统的、有深度的实践体系;将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结合起来,能有效提高学习的质量,也会很好地丰富理论的内涵。

(《人民教育》2009年第8期 胡兴宏/文)

北京将建120所公办幼儿园

北京市在未来3年将建设120所公办幼儿园,增加名额约4万个,彻底缓解幼儿入园难问题。

北京市已经制定了幼儿园建设的远景规划。未来3年内,全市将投入十几亿元,新建120所公办幼儿园,新建幼儿园将按北京市一级幼儿园的标准建设。城市中心区将利用已有设施,通过整合教育资源开办新园。城乡接合部、新城(县镇地区)以及延庆、密云、怀柔等生态涵养区,也将同时进行新园建设。在新建幼儿园中,将有一部分是名园办的分园。

为了改变城乡学前教育发展不均衡状况,“十五”期间,北京市已经建设了一批高质量的乡镇中心幼儿园,顺义、房山、大兴等区县将乡镇中心幼儿园纳入统一管理。按照规划,到2010年,北京市10个远郊区县每个乡镇都将有一所幼儿园,其中30%的幼儿园将达到市一级幼儿园标准。

到“十一五”后期,北京小区配套幼儿园中的20%将建成公办幼儿园。到2010年,基本普及0至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初步在全市形成依托社区的0至6岁学前教育网络体系。

(《中国教育报》2009年10月18日 赵正元/文)

好教师之“好”

好老师绝不是所谓“专业化”水平高人一筹的教师。学生学得怎样才应该是评价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标准,而且应该是唯一的标准。

学生学得如何,有时候和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高低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也就是说,学生学得好未必能和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划等号,但一定和是否是“好老师”划等号。在高效课堂教学中,“高效教师”的所有作为最重要的不是其具有怎样高级的专业化水平,而是他是否具有“激励性人格”:能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欲望,并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学会。

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科尔曼通过调查发现,以前我们一直视为决定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比如教师经验、课本质量、班级规模、学校高标准的硬件设施等缺憾恰恰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没有什么关系,学生75%的成功来源于其社会经济、家庭、文化背景,而这些因素不是教师们能控制得了的。

“科尔曼报告”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坏不是由他们的老师决定的。

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在一个学期开始时,“随意”指定其中20%的学生并且郑重告诉他们的教师说这些孩子属于“潜在的学习进步者”。需要声明的是这些学生并非真的不同于其他人,也没有迹象表明他们将比其他学生更能取得好的成绩。让人意外的是,当教师对这些学生充满了“期望”的时候,一个学期下来,这些孩子竟然真的没有让他们的老师失望!

正如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在总结这个研究成果时说的,正是教师对这些学生获得成绩的期望值增加,导致他们获得了进步。然而,遗憾的是,我们总是对学生充满斥责:“一群笨蛋”“木头脑袋”,学生就会因此自暴自弃、丧失信心。

因此对教师而言,或许比学识更重要的是方法,比方法更重要的是人格。

(《中国教师报》2009年9月2日 李炳亭/文)

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近年来,在教育领域对家长误导最严重的一句话,就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些家长由于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通过各种培训班给孩子灌输与其年龄不同步的知识,揠苗助长。

倘若将人生形容为一场竞赛,“起跑线”的比喻是恰当的。但是,“输在起跑线上”只适合短程竞赛,例如百米赛。如果是马拉松那样的长跑,就不存在输在起跑线上的担忧。相反,马拉松比赛中赢在起跑线上的运动员往往由于没有保存体力,致使起个大早,赶了晚集。

长跑的要诀是保存实力,这和孩子学习知识的道理一样。当孩子没有一定的阅历时,给其灌输与孩子年龄不相符的知识,孩子没有生活经验,对知识的感悟不会深刻,不但没有共鸣感,反而会厌恶。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重要。”有想象力的人才能进行创造性劳动。人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想象力可能会逐渐消失。因为知识符合逻辑,而想象力无章可循。上学后,大多数人的想象力将被知识驱逐出境,成为知识渊博但丧失想象力,终身只能重复前人发现的知识的人。很少有人能让知识和想象力在自己的大脑里共存,一旦共存,此人就是能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成功人士了。在孩子童年时,让其晚接触知识,也许有利于想象力在孩子的大脑里安营扎寨。

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输在起跑线上,也许能赢得人生。赢在起跑线上,也许会输掉人生。

(《北京晚报》2009年9月11日 郑渊洁/文)

没玩够的孩子智力低

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坦普尔大学教授凯西·赫胥·帕赛克十分重视玩耍在儿童发育中的重要作用。她认为,如今孩子们玩的时间太少了,最大的后遗症就是影响成年后的心智发育。

凯西教授警告说,成年心理问题和智力问题的根源之一是人在儿童时期没玩够。“儿童没有玩够对于文化和社会的影响,与全球变暖问题一样严重。”她表示,30年后,我们将发现孩子们长大后不聪明了,没有了创造力。这正是由于他们童年时代玩耍的时间被剥夺了的缘故,孩子长大后往往思维僵化,不知变通。

专家表示,两类玩耍会让孩子受益颇多:一类是自由式玩耍,孩子在玩耍过程中任其想象自我定义各种“规矩”;另一类是学习式玩耍,这是基于儿童对生活环境及其内容的探索,孩子们可从中体会到“这世界很好玩”。

(《意林》2009年第12期 李 智/文)

第3篇:原生家庭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探究

摘 要:原生家庭伴随每个人的成长,对个体的影响不言而喻。正确认识原生家庭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意义深刻、作用深远。究其影响的原因和现状,对寻找原生家庭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应对策略,有很大的帮助。探索问题家庭的行为模式,不是为其找借口,而是对现有家庭的成因作深入地了解,帮助原生家庭直面问题的根本,时刻保持清醒,积极地自我调试,助力幼儿健康成长。

关键词:原生家庭;幼儿;心理健康;影响;策略

原生家庭是个体出生、成长的家庭,一般由父母、兄弟姐妹等家庭成员组成。原生家庭为幼儿的成长提供了心理与物质的环境,在其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3-6岁是幼儿身心发展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幼儿可塑性强,但自我意识薄弱,调节、控制水平较低,心理发展极不成熟和稳定,十分容易受环境及不良因素的影响,其在原生家庭中的生活經历和习得的观念等,都会在成长轨迹上烙上印记,造成影响。因此,对原生家庭问题展开探讨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

1.原生家庭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其人格发展阶段论中提出:学前期幼儿在认知、情感、品质、健康方面都需要良好的家庭氛围的引导和支持。那么,哪些因素影响了幼儿心理健康的成长?

(1)家庭氛围的影响。家是幼儿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良好氛围的原生家庭,多数表现为夫妻和睦,家庭成员之间感情融洽,互相尊重、支持、理解,家庭成员能共同营造稳定的、有爱的家庭氛围,并确保把爱的讯息一致地传递给幼儿,让幼儿收获满满的安全感觉和归属感觉,使其情绪管理能力、学习力、探索力、社交能力、品德修养等方面得到发展。相反,家庭氛围差的家庭势必给幼儿的心理带来伤害,阻碍其健康成长。

(2)家庭结构的影响。家是联系个人和社会的纽带,家中每个成员都会以某种方式影响着家里的其他成员。一般结构组成要素完备的原生家庭,更有利于幼儿的成长,促使幼儿保有童心,聪明好学、积极阳光,形成完善的个性;而有如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父母分居家庭、留守儿童等缺陷家庭,无法充分发挥家的功能与作用,家庭成员之间缺乏沟通交流,家庭物质生活条件不稳定等,幼儿自我认同感缺失,容易造成自卑、抑郁、敏感等身心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3)出生顺序与性别的影响。原生家庭中,父母对待不同顺序出生的子女及年龄、性别差异的子女会表现重男轻女、唯小独尊、溺爱等问题教养方式,父母、兄弟姐妹之间的亲密关系有所差异,幼儿成长后的性格特征、人际关系、学习工作方式均会表现不同。

(4)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在农村、离异、事业型、高干、经商等不同原生家庭中,父母对幼儿的重视程度、关爱陪伴程度不同从而采取的教养方式不同,或放养放任、或专制高控、或过分民主等,也会让幼儿在沟通、倾听与表达方面表现不一,对其性格特点、处事方式、价值观、心态、爱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和塑造也会造成相应的影响。

2.问题家庭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现状剖析

家,是爱与温暖的传递通道,也是恨与伤害的传递通道。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父母就是整个世界的中心。然而,有缺陷的问题家庭体系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幼儿的成长产生了重大影响。

(1)专断型家长心理误区。专断型家长由于自身压力过大,会把压力转移到幼儿身上,这种问题家庭出现在事业型、高干、经商等家庭中居多。家长会违背幼儿的感受与意愿,将未完成的梦想转嫁给幼儿,为其设定过高的成长目标,常以冷漠、忽视、严厉的态度对待幼儿,会给爱贴上标签,让幼儿觉得父母打骂自己都是对的,是为自己好,造成幼儿焦虑、退缩,自我调节能力差,内心不够积极,不能主动感受快乐。

(2)放任型家长行为误区。放任型家长一般来自农村、单亲或离异家庭,这类家长迫于生活的压力,缺乏对幼儿生活上的照顾、情感上的交流,较少陪伴幼儿,一味地把管教责任推卸给学校或他人,他们会将自身遭受的挫折,归结于外因,并将负面的情绪传导给幼儿,有时甚至会视幼儿为出气筒,肆意打骂幼儿。他们很少给幼儿提要求,任幼儿自行做主,纵容其养成不良的生活与学习习惯,在这种问题家庭中成长的幼儿往往没有责任心,很少为别人考虑,行为放纵,具有较强的冲动性和攻击性。

(3)溺爱型家长教育误区。溺爱型家长以孩子为中心,对幼儿的成长充满了爱与期望,他们对幼儿娇惯、包办代替、过度保护,让其享受特殊待遇,这种现象在独生子女和重男轻女家庭中尤其严重。此类问题家庭,缺乏科学的育儿观念,缺少对幼儿的控制和要求,在这类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幼儿十分依赖父母,但缺乏自信、恒心、毅力和责任感,道德品质与价值观严重扭曲,不懂得尊重他人、没有忍耐和吃苦精神,且有较强的冲动性和攻击性。

3.原生家庭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应对策略

对幼儿来说,童年只有一次,其品德养成、潜能开发、个性塑造在幼儿期等都弥足珍贵,家长需要了解和掌握幼儿的成长规律,帮助幼儿掌握生活经验与学习方法。

(1)科学育儿,给幼儿恰到好处的满足。家长要通过各种渠道提高自身的素质,更新教育观念,重视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要有静待花开的勇气,帮助幼儿建立“心理幸福感”,学会与幼儿建立亲密关系,尊重信任幼儿,给幼儿宽松、安心的成长空间,让其形成自主意识和创造力;要了解幼儿在不同时期的需要,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鼓励幼儿乐于尝试、勇于探索,使其天性得到解放、心性得到塑造、个性得到培养,身心愉悦地成长。

(2)自我调节,给幼儿积极的正面示范。养育孩子也是一种成人达己的修行,家长应规范自身行为方式,为幼儿做好榜样,积极营造温馨、祥和的家庭氛围。做好夫妻相爱、合理分工,步调一致,默契配合,民主协商处理家庭问题,高质量地陪伴幼儿,共同制订家庭计划或心愿,发挥幼儿家庭主体责任,让其享有参与权、话语权、自主权,启发其在完成计划或心愿的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合作、分享与感恩的重要性。

(3)正面管教,给幼儿温柔又有边界的爱。正面管教,要求家长既不惩罚,也不娇纵,让幼儿平行成长,不将其与其他子女、他人或自己的童年作比较,用心观察幼儿的行为与变化,理解幼儿的思维特点与行为方式,不简单地给其贴上“好”或“坏”的标签,对幼儿的需求或行为不敷衍了事、不苛责训斥,不嫌弃打击、不挖苦讽刺,不反复唠叨;给予幼儿和善而坚定的爱,包容他们的不完美,允许他们在错误中学习和成长,正确把握表扬、批评和惩罚的尺度,引导幼儿学会自我管理,养成自觉自律的好习惯。

幸福的童年生活,能给人带来更多的积极思维,哪怕日后经历了挫折,也能很快走出来,而不幸的童年经历,会带给沉重的枷锁和心理负担。幼儿的天赋需要开发,品行需要培养,心理健康更需要滋养,认识原生家庭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成因,可以使我们更新育儿理念,重塑家庭文化,使原生家庭成为幼儿成长的航向标、避风港,助幼儿身心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美)罗纳德·理查森.牛振宇.超越原生家庭[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01:119-153

[2](美)苏珊·福沃德.克雷格·巴克.黄姝,王婷.原生家庭[M].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8.06:34-56

[3]李月琴.家庭教育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J].宁夏教育,2016(12):74-75

[4]曹刘霞.儿童积极心理学[M].成都.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06:02-21

[5](美)朱莉娅·卡梅伦.艾玛·莱弗利.培养孩子的创造力[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7.01:15-47

[6]牧之.儿童行为心理学[M]. 北京.台海出版社,2017.07:70-83

作者:赵美华

第4篇: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探究

【摘要】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在已经步入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上网”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而在庞大的网民群体中,青少年占了很大的比例,并且还在逐步增多。据调查,目前网民中18~35岁的青年占85.8,18岁以下的占2.4。面对不可阻挡的青少年上网热潮,如何对其进

行正确引导,已经成为当前学校、教师、家长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互联网络带给我们巨大的影响,其对青少年的影响有积极的方面,也有其消极的、负面的。但是,互联网络毕竟代表了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最高水平,我们没有理由因噎废食,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青少年健康地成长,以使青少年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

【关键词】互联网;青少年;影响

网络为人类带来无限生机和动力,展示出一方美好的乐园。人们对其的喜爱程度,从每年倍增的上网人数可见一斑。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网络与青少年的个性相适应。上网有瘾,这早已成定论,正所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网消得人憔悴”。那么,网络的神奇力量究竟是什么?它对青少年的影响到底怎样?我们如何采取措施克服其不利的影响呢?

一、网络对青少年的正面影响

1.有利于青少年非线性思维方式的形成

线性思维方式强调事物的先后顺序,对事物的认识从头到尾都遵循单一的顺序。而在网络中大量使用的超文本阅读方式是以网状形式来构筑和处理信息的。它是一种跳跃式的、综合的非线性思维方式。从非线性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的同时必须考虑它与周围事物的种种联系,并透过这种网状的联系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思维方式改变了传统线性思维所固有的较狭隘、死板的弊端,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发散性思维、拓展青少年的思路,有利于帮助他们正确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对网络的使用同时又可以培养青少年以一种系统的眼光看待问题和积极利用现代化工具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意识,而这恰恰是信息时代所必需的。

2.青少年的创造能力得到了发展

随着国内几大互联网的崛起,年轻的网络创建者们成为了青少年的榜样。网络创业的神话、网络平等的故事激励着大量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知识与创造力的重要性已越来越深地植根于广大青少年的心中。网络上的信息极其丰富,而且更新速度非常快。青少年在这种浩如烟海的信息面前,不再看重“博闻强记”,计算机和网络就是他们的记忆。他们面临最重要的任务不是获取已知,而是以高度的想象力去创造和运用新知识。网络使青少年的观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无论是在创新观念、锻炼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实现创新内容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他们的智力得到了升华。

3.满足了青少年交流、沟通和理解的需要

网络高效、快速、方便、独特的交流方式与当代青少年偏于好奇、乐于幻想、追求独立的要求相吻合。因此,网络一出现,便注定与青少年紧紧联系在一起。网络使得青少年和世界息息相通,使得他们在有限的学习、工作的重压之外获得了更广泛的空间。当全世界缤纷多彩的信息资源集结在青少年的面前,他们的视野、心胸会与以往完全不同。

二、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网络在为人类进步提供了历史机遇的同时,也为社会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特别是对正在成长发育的青少年而言,这些影响更加严重。

1.在认知方面

大量的网上信息常常使得青少年应接不暇。他们注意力往往随着信息的不断变化而转移,集中注意的时间太短。加之网络诱导他们用“看”的思维方式来认知世界,而排斥“想”,因而对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思维方式会有一定的影响。使之思维有广度而缺乏深度,想象过于虚幻与生活背离。

2.在人格方面

五彩缤纷的网络信息无时空感和压抑感,容易使人产生亲密感。而这种力量是其它任何事物都无法具备的。特别是现在的青少年物质生活富裕,希望展现自我。他们极富好奇心和冒险精神,但自我监控能力又不强。在学习、工作的重压之下,为了宣泄、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互联网成为其沉醉的场所,有的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沉溺其中而欲罢不能,造成心理错位或行动失调。

3.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有报道指出,由于计算机作业面高度欠佳,显示器的高度、角度不合理及缺乏合理的支撑,加之不合格或不合理的网络用品充斥市场,对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构成了危害。同时,长时间面对计算机屏幕,导致青少年生理机能失调、内分泌紊乱、神经系统正常节律被破坏等等。据有关专家介绍,长时间坐在计算机前的青少年中,30患有缺铁性贫血、近视,脊椎及身体其它部位的疾患也明显偏高。

4.民族意识的弱化

互联网的使用跨越了时空的界限,增强了青少年地球村村民的意识

第5篇: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国企绩效的影响探究

一、对国企绩效管理效率提升的影响

要实现国有企业的稳健可持续发展,就需要企业各职能部门和员工在既定的战略目标下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实践。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从战略管理的角度出发强化人力资源管理成效是企业绩效管理提升的关键点。只有企业具备战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更有利于企业完成各项既定的战略目标和工作任务,从而为企业的价值创造提供丰硕的成果。同时,在新常态下做好国有企业的绩效管理已经被纳入企业发展战略规划之中,只有企业人才的价值及能动力得以发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优势才能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因此,企业战略的制定与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的规划是互为统一和促进的,只有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贴合企业战略发展实际,才能促进国有企业绩效管理效率的提升。例如,如若国有企业需要一个运维企业微信公众号的员工,此时,企业管理者就要从战略的角度统筹考虑新招聘与内部培训公众号运维工作人员的管理效率,也要从战略人力资源的视角分析外部招聘与内部培养对企业成本及管理的影响。

二、对国企人才招聘效能提升的影响

企业绩效管理水平的提升需要充分发挥企业“人”的能动性,在战略人力资源规划与管理中,制定符合企业战略发展要求的人才招聘计划,为国有企业发展引进适合企业需要的高技能和专业性人才是保障企业绩效管理水平的根本。其中,招聘工作能否适时有效的推进是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功能与作用发挥的具体表现,因此,可通过如下几个方面做好国有企业的人才招聘工作:

一是,做好招聘的实施方案。

在目前“党管人才”的原则要求下,国有企业要做好人才招聘工作就要拟定科学、完善、可行的人才招聘实施方案,如此才能保证招聘的人才符合当前国有企业岗位空缺及发展的需求。

二是,要做好人岗匹配。

只有做好人岗匹配才能有效的提升企业的效能,因此,在人才招聘的过程中,要重点突出拟招聘人员的素质能力要符合企业空缺岗位的工作需求,负责招聘的HR要结合工作分析及岗位说明书,必要时应辅以人力资源素质模型对拟录用人员进行分析,确保招聘的人才符合岗位需求。同时,在招聘的人员正式录用后,企业要对录用人员进行入职培训与考核,并为人才价值的实现提供展示的平台,以促进企业整体绩效的提高。

三是,注重科学录用。

对应聘者做到科学合理的录用,才能确保录用人员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符合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需要,且科学的录用人才,也可以促使录用人员较快的适应工作岗位,以有效满足企业未来市场竞争的需要,进而促使企业价值收益的提升。

三、对国企人才培养与配置能力的影响

做好企业人才的培养是保障企业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中务须将企业未来发展需要及员工的个性特征等多种因素相结合,以不断提升企业员工的技能水平和工作能力。

一是,要注重培训对企业绩效水平的提升。

以培训促绩效提升是当前HR工作的主抓手,新形势下员工培训的层级与频次与企业效能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依附作用。企业员工的培训要注重从未来企业发展及工作的需要为推动点,要改变以往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的传统观念,要以企业战略发展及人力资源战略管理需要为核心点,抓住员工的心理特征及个性需求,坚持“以人为本”的培训工作意识,以企业员工缺什么而去培训什么为重点,推进企业培训工作有创造性的进行提升。

二是,要注重职业生涯对企业绩效的提升。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要以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提升进行定位,给予员工畅通的职业生涯通道是激发员工工作潜力的重要因素。在人岗匹配的原则要求下,通过公平的竞争机制给予优秀员工职业生涯发展平台,从而可以在企业营造积极向上与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可以保证企业的绩效管理处于稳定的发展态势,并以此促进企业绩效水平的提升。

四、对国企薪酬管理水平提升的影响

制定完善的薪酬管理制度是实现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效能最大化的关键点,因此,在制定薪酬制度时要以市场化的薪酬水平为基点,从调动员工积极性及激励作用进行优化调整,并充分发挥薪酬水平的激励作用,树立员工正确的绩效观。另外,要依据当前企业的绩效水平现状,结合当前省属企业工资总额保障性薪酬及效益型薪酬管控要求,对企业的薪酬水平进行合理的设定,在保证企业效益稳定增长的基础上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同时,结合企业的薪酬现状及员工工作效能實际,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驱动下,科学合理地配置企业薪酬资源。并以员工的实际表现为基础合理确定各层级员工的薪酬等级,在企业营造有为有位的工作价值理念,通过公平的绩效考核与评估,提升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及认同感,最大限度的开发员工的动能,以促进企业绩效管理水平的显著提升。

第6篇:探究电子商务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互联网的发展在很多的方面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非常巨大的变化,电子商务不断发展,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诸多便利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企业财务管理实际上正在面临着很多的问题,为了能够让财务管理跟上时代的步伐,让企业更加高效运转,应当进行改进和变革。

一、具体的影响

(一)管理环境

随着电子商务应用越来越广泛,给企业财务管理的环境带来了非常大的变化,首先在产品的个性化发展方面就能够看出这种变化带来的具体影响,电子商务其本身的一大优势就是人们可以在该平台上全方位的对商品进行了解,而且当人们想要购买某一商品的时候,可以同时对比很多同种商品,并综合评价各个商品,然后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那一款,因此,可以看出实际上拉近产品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产品将会朝着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企业在发展的过程当中,首先应当保证产品的质量水平,然后要有针对性的实现产品的个性化发展,不能盲目进行生产,要让产品在本类商品当中具有特色,能够满足个性化的人群。

其次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信息成为竞争当中非常重要的资源。传统的商业竞争主要集中在人力、财力和物力上面,但是现在的竞争中信息是非常重要的资源,企业搜集信息和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发展。在电子商务当中有大量的数据记录,这些数据都是非常宝贵的资源,因此企业应当注重数据的挖掘,并进行合理的分析,利用科学合理的结论指导企业的决策,将会让企业在激烈的竞争当中,利于不败之地。

最后企业财务管理理论方面,由于目前电子商务飞速发展,对企业财务管理方面也提出了很多不同的要求,比如在税收管理和预算等方面都有所变化,因此企业财务理论应当做到与时俱进,构建完整的财务管理网络框架,让理论知识更加完善。

(二)目标

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能够实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但是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目前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已经发生了变化,应当以与企业相关的各方利益的最大化为终极目标。在信息化时代当中,企业所承担的不仅仅是自身的发展,还有和社会相关的责任,实际上目前人们对环境保护等观念越来越重视,企业为了能够维护自身的企业形象,同时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当中,应当在各个方面做到节约能源,让企业的价值和社会的价值能够达到统一的方向,让企业的发展也能够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人们通过各种信息进行监督和管理,对于真正为人们大众利益的企业将会生存下来,而自私自利的企业可能会被舆论淹没。

(三)财务管理的内容

目前财务管理的内容上发生了变化,很多工作的核心和重点内容已将渐渐进行转移,首先财务管理中的无形资产成为非常重要的管理内容,无形资产包括很多的内容,比如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就是无形资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一个企业研发了非常先进的技术,会为一个企业提高工作的效率,而这种无形资产需要在财务管理当中进行计算,还有一些先进的管理技术,能够让企业在激烈的竞争当中仍处于优势的地位,一些著作权和商标权等等是一个企业的形象代表,也应当成为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

其次無形资产也可以参与到企业的利润分配当中,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实际上很多无形资产比如企业的科研技术、管理方法和一些品牌等等,都和现金一样重要,都可以对企业进行投资,因此资金已经不再是投资的唯一方式了,无形资产也都可以转换成为资本进行投资,并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

最后电子商务的应用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网络的安全技术,因此增加了财务管理的风险性,财务管理当中有很多的内容不能泄露,涉及到企业内部的情况,因此企业应当在网络技术安全这一方面加大投入的力度,维护自身网络安全,降低财务管理的风险。

(四)组织结构

传统的财务管理工作是将原本的工作分为不同的部分,各岗位上的工作人员各司其职,但是整体的组织结构是比较松散的,财务管理效率比较低下,并不能帮助企业经营管理更好的进行,没能发挥出原本自身的作用,然而随着电子商务的普遍应用,需要将信息进行快速的传播并进行反馈工作,因此应当将财务管理组织结构进行调节。由于目前需要处理的财务信息量是非常巨大的,但是还应当在比较短的时间当中完成,因此企业应当建立一个强大的服务系统,该服务系统主要有两大部分构成,首先是主站服务系统,主要是处理大量的财务信息,其次就是为主站服务系统提供信息的财务分支机构,在各个地方上都有分支系统,将财务信息输入其中,然后经过局域网递交给主站进行统一的整理和分析,工作效率非常快,而且减少人员的利用,并且在主站当中收集了大量的数据信息,这些信息可以为下一步的决策提供有效的建议。

美国沃尔玛企业在运用财务系统进行财务工作后大量裁剪基层财务工作人员,引起了很多财务工作者的恐慌,目前越来越多的机器代替人们进行工作,大量的人员开始失业,基层财务工作者渐渐已经被计算机所取代。

二、企业财务管理创新

(一)组织结构

传统的企业财务组织结构是比较单一的,但是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企业的财务组织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因此势必会发生改革,目前已经有很多的转型和变化的案例,一些财务专家也在投入精力进行分析,为企业的财务组织结构提供不同的发展方向。

(二)流程

以前在很多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都是比较繁琐的,很多无效而且浪费精力的环节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的麻烦。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信息共享化和管理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在流程整合的过程中应当利用这些新型的技术,让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更加高效。

(三)控制方法

在电子商务发展起来之后,很多的发达国家已经意识到,财务处理控制方法可以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这样处理相关的财务内容时,不仅效率更好,而且效果也更好,我国目前也正在努力向着这个方面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的现实情况有很多的限制条件,首先是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并没有与时俱进,很多人的思想传统守旧,不愿意接受新的事物和新的处理方式,其次我国的经济环境本身也有一定的限制条件,最后是相关财务工作人员的素质问题,很多工作人员本身的技能水平并不能满足财务管理建设的需要。

将现金的信息技术方法运用到财务控制管理当中仍是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应当不断向着这个方向上去努力。

(四)合适的财务软件

企业财务工作人员需要有更好的管理软件才能更高效地进行工作,目前我国在财务软件开发方面投入的精力仍不够,应当根据已经有的理论,并结合工作当中的具体要求,进行开发,在期间需要投入的人力和资金水平都是比较大的,因此目前相关研究仍有待进行。

(五)人才

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实际上为企业用人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从业人员有扎实的财务相关知识,还要求应当具有一定的网络技术,并有一定的管理方面的知识,这样综合性人才,在市场是比较少见的,因此也为企业财务管理招纳相关的人才提高了难度,一方面企业应当加强和高校的合作和交流,对于一些在高校中表现优秀的学生提供学习和发展的机会,提前做足人才储备,让学生明确目前企业的具体要求,还可以在市场上聘请专业的有工作经验的财务管理人员,带动企业共同进步。另一方面,企业应当加强培训和教育工作,定期对财务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对于表现优异者可以提供深造学习的机会,让企业的中高级财务管理人员渐渐多起来。

第7篇: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科学技术发展对基础教育的影响

20世纪50年代以来,特别是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到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引起科学技术成倍增加、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科学技术和生产的整个体制发生变化。新的科技浪潮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特点标志着智力已成为决定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科学技术面临的知识快速增长、知识更新率加快和向综合性方向发展的趋势,这一切都对基础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征

1、科技发展速度加快,信息量呈几何级数增长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最突出的特点,是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知识更新加快。这不仅促进技术和生产的变化,也引起科学内容和人的思想的变化。加快感知新事物的速度,加快先进的科学技术的转换速度是我们所处时代的一个重要特点。随着科学技术加速转换,信息处理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并且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以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最终给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乃至高等学校教学过程带来了巨大变化。科学信息量不断增长,新的科学规律、新的科学原理和新的事物的不断涌现,科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范围不断扩大,不但扩充了某一学科的内容,也把该学科的知识扩展到其他科学技术领域。这样,阐明科学内容的信息量成倍增加。因此,必须对教学过程进行控制。在所谓的“知

识爆炸”面前,高等学校要做好两件事:一是科学的组织教学过程:二是培养信息评价的专门人材。

2、科学理论和科学手段作用不断增强

科学理论的作用随着科学发展而不断加强,要求高学生的各科科学理论准备水平;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根据地预测所学学科的发展途径。建立科学理论储备,虽然不能立即应用于实践,但它为未来的专门人材,其中包括科学理论的创新发展指明前进方向。当代科学认识手段的作用是巨大的,这是由现代科

学的特点决定的。尤其是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因特网的巨大信息资源为广大师生所用。网络不但使现代个人电脑进入课堂教学,而且通过高速的声像和资料连接,使所有的课堂和学生在彼此之间以及同外部世界联系起来。很多教育工作者坚持认为,把计算机网络结合运用于现有课程的课堂教学计划势在必行。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基础,归根结底还是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活动。因此,教学技术手段,即使是最完善的也只是教学手段的一种,不能过高估计它对教学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作用。

3、学科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现代科学发展的特征,是不同的知识领域之间彼此联系,各学科的相互渗透,不同的学科利用其他学科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各学科间相互结合常常导致新学科的出现,例如:控制论、仿生学、数学语言学、物理化学、生物物理学等。各学科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也影响到高校教学过程的组织和方法,普通教学论和高校教学理论也相继采用了控制论、信息论、工程心理学、数学心理学以及其

他学科的知识。

4、科学技术和生产紧密联系,相互促进

科学技术和生产间的相互联系日益密切,科学研究成果的物化时间逐年缩短,是现代科学发展的重要特点。科学成为生产力的作用与日俱增,而技术日益成为科

学发展的要素。企业对专家的要求与其说是参加实践工作,不如说要他们对科技原理以及它和生产的联系和关系作出科学的解释。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一是技术科学化,二是科学“技术化”。因此,学校与社会其它各部门进行综合的创新丁作,对于高等教育意义重大,这也是培养管理自动化生产的高级专门人材的必不可少的步骤。

二、现代科技发展对基础教育的影响

1、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培养综合性、创新型人才

二十世纪中叶以来,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同时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也正在不断缩短,而在这其中,不论是科学技术的理论发展,还是向生产力转化的具体技术,都表现出了高度综合化的特征,这就对教育提出了培养综合性人才的现实要求。

首先,科学理论的发展趋向综合化和科学与技术趋向一体化预示着当代科技的重大突破,不能只靠某一个学科或某一方面人才去解决问题,也就是说,单科的或局部的知识其应用度是十分有限的,而整体的、综合的知识才

具有广泛的、巨大的应用价值。 这就要求基础教育不能过份地强调对单一学科知识的继承,而需要基础教育培养融合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天体力学、计算机科学、地理学、生物学、大气科学等等众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人才

其次,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趋向于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论是科学理论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还是人类社会生存质量的提高,都不再是一件孤立的事件。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紧密联系,呼唤着既具有“有价值的科学知识,又掌握科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又具有正确的科学价值观、道德观”的高科学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最后,面对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当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我们的基础教育应在承认教育的继承功能的同时,强调学生的创新和发展。有创新才有发展,这是当今社会基础教育的根本目标。所以学校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具体的科学知识,更要注重对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探究精神的教育,探究是连接教学与科学的桥梁,是创新意识的灵魂。可见,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基础教育以自然本身的综合性为背景,将自然科学教育视为一个统一的、综合的整体,适当软化已有的学科边界,以大科学观为出发点,通过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思维的策略与技能,减少对琐碎知识细节的记忆。只有这样,我们的基础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新世纪的创新人才。

三、科学技术发展对基础教育学科课程设置的影响

高等院校各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培养人才的基本模式。当代科学技术、经济的发展向培养人才的模式提出了挑战,这就需要对课程设置的整体结构进行认真的研究。虽然诸多设课程理论各执一端,但都在促使课程设置朝着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要求的方向发展。我们从国外大学的情况,可以看出以下一些发展趋势:

1、强调理工文学科综合化教学

当前,许多国家都认为:工程科学发展是以社会需要为根据,又为自然、经济、政治等领域所制约的。因此,在大学课程设置上普遍重视理工文学科综合化,并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近几十年来,由于科学的高度分化与综合,要求工程技术人员必须进入社会科学领域,和社会工作者共同解决建设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这就使人们逐步认识到,只有做好理工文学科综合化,才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才能扩大工程师的智力界限,从而增强适应性。因此,许多国家都在改变狭窄的专业训练或单纯的工程训练,在理工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安排一定比例的文科课程。从美国高等理工科院校来看,特别是一流的工科院校,都十分重视文科课程的设置。

2、强调基础理论课程教学

早在30、40年代,由于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一些国家的高等院校普遍偏重于专业技术训练,比较忽视基础理论教学。由于五十年代后期的“空间冲击”,促使这些国家的高等院校意识到:只有掌握了坚实、宽厚的基础理论,工程师才能有所发明创造。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他们又发现:应用科学比基础科学变化快,但应用科学又都是在基础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只有牢固的掌握宽厚的基础理论,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应用科学的需要。基于这种认识,许多国家的高等学校又都普遍重视基础理论的教学。在美国,理工科大学一般都强调基础宽厚、能适应将来变化的“通才”,整个四年的教学都是围绕加强基础进行的。在日本,大学新生必须先进“教养部”读一般教育科目,然后进入基础和专业基础课学习。西德在培养工程师的教育中,头两年也用来进行基础教育,称为“基础学习阶段”,后两年为“主课学习阶段”。从上述几所理工科大学的设课情况来看,我们可以看到基础课教学在朝着强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并且具有起点高、基础厚、课程宽、选修多等特点

3、强调实践性课程教学

国外高等理工科院校在加强基础理论教程的同时,也强调实践性课程的教学,以便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比如美国许多大学的实验室和计算机都日夜开放,十分注重实验课程教学、课程设计和科学研究。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现代科技冲击的浪潮下,各国高等院校都已经意识到了课程设置的问题,在朝着综合性、基础化和实践性的方向发展。无疑,对于我们培养人才的模式也提出了挑战,应该针对目前我国的现状进行思考。这些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是否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否能够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新要求。

3、科学技术发展促进基础教育手段现代化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手段是直接联系的。原始社会以前,人类是凭借着体态姿势和咿呀之语来进行信息交流的,教育的方式只能是口耳相传;经过若干年的演变,人类慢慢学会借助音节来表情达意,口头语言称为教育的主要手段;之后,文字的出现,特别是印刷术的出现,出现了书本。书本是以文字来表达、传递和储存教育信息,书本的出现是教育史上的一次大革命,教科书的普遍使用,促进了教育方式方法的

变革,这样,小组教学和班级教学模式就得以实现。;到了十九世纪末,幻灯、无声电影等视觉媒体应用到了教育领域,形象教学方式的引入,使教学别开生面;进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电影、广播、电视、录音、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等相继投入教育领域,六十年代开始,教育领域出现了闭路电视、录像、语言实验室、电子计算机、人造通讯卫星、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等教学工具和手段。这些媒体共同构成了人类教育的立体传播时代,教育方式突破了时空和地域的限制,出现了没有围墙的学校,使教育摆脱了手工业方式的束缚,走向现代化的道路,向着高效率、优质量的方向发展。

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知识的总量也在迅速增加,知识爆炸的出现要求学生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多,要在有限的在校学习时间里提高学习效率、扩大学习容量和加快学习进程,只能靠教学手段的现代化。随着人口的增涨,需要受教育的人越来越多,而传统的教育方式又适应不了人口爆炸所代来的普及教育和扩大教育规模的要求,因此,必须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来达到目的。为了解决传统教学形式和方式存在的比较抽象、受时间空间的局限较大、施教范围小和表现手法少等许多弊端,人们将新技术引进教育领域,研制出新的教学工具。广大教育工作者也不再满足于书本上的知识和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式,而是运用现代科技成果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逐步构建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总之,为适应科技进步、知识增长和现代生产的需要,现代教育技术就应运而生了,并且成为人们接受教育最快捷最经济的途径。随着以通信技术、视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兴起、凝聚着现代传播技术的各种现代教学媒体的不断涌现,人们开始借助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等理论来共同探讨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利用问题。

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教育理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以实现扩大教育规模、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率和促进教育改革为目标。现代教学传播媒体的应用促成了现代教育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人们对于许多教育教学问题的新思考。与传统教育方式相比,现代教育技术有其自身的优势。

现代教育技术大大促进了人们对学习资源、学习过程、教学内容、教育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等问题重新思考,以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客观上促进了社会大教育观、学生主体观、教师主导观、学习效率观、教学媒体观、终生学习观和终生教育观等现代教育观念的形成和更新。

第8篇:对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探究

平昌县五木小学 苟能健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个教师的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一贯提倡的“课堂教学向40分钟要质量”„„要什么质量?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大量的成功教学案例已经证明,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就科学探究目标来说,虽然科学探究不仅涉及到提出问题、做出假想、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数据、进行解释、表达和交流;虽然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一般要经过提出问题→做出假说或猜想→收集证据→解释→评估→交流和推广。但是小学科学教学各学期各年级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以小学科学教材为例:三年级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上,包括体验知道什么是科学观察、不断扩展观察内容、不断学习和扩展观察的方法。四年级在此基础上重点是提高观察的准确性和精确性,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五年级重点是调查研究,调查和研究有关的科学的问题,在调查研究有关科学问题中理解科学概念、培养探究能力。重视了对数据的收集、加工、整理和分析以及充分讨论,发展运用数据解释和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概括、逻辑推理能力。即使是同一学段,教学的侧重点也是不同的。虽然教材规定设计的活动都能够使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做出假设→收集证据→解释→交流的过程,但是前者重点在收集、加工数据,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后者侧重于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尤其是如何制定科学探究计划。

因此,为了实现科学课程的应有教学价值,首先教师应该把握课程标准的性质和基本理念,把握课程目标;其次要对整个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有整体性认识;其三至少应该切实研讨教材,把握教学目标和重点,避免教学目标的偏离,避免探究过程的无效重复。

二、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通过研究,我们认为,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一方面,它保证科学探究活动的开放性、自主性、探究性和生成性。另一方面,为了追求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还要保证给予学生开展“自主探究”以必要的指导、帮助和激励。因为新课程所提倡的科学探究承载着科学知识的掌握、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习惯的培养等多重任务。 首先要创设平等和谐的探究环境。教师要倡导课堂教学民主、和谐、宽松、平等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中,教师要把心交给学生,与学生做到融合,是科学探究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教师要拉近与学生的身体距离和心理距离,经常面带微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用亲切的抚摸,赞美的手势,蹲下来和学生交谈等激励的动作都能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心理氛围。在这种氛围中教师还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或需要,巧妙地利用课堂上出现的情况变化,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增强心理合作,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

其次要激活学生的内趋力。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中就强调: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上。如在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时,我出示了插有一支吸管的灌满果汁的瓶,放在两只已包装好的冷水盆和热水瓶中,学生发现在热水盆中的吸管中的果汁会喷出来,而放在冷水盆中却不会喷出来。学生被这个情景牢牢地吸引住了。接着我就请学生分析猜测其中的原因,学生猜测可能是盆中的有冷热差别,热的能使物体膨胀,冷的能使物体收缩。然后学生就想出各种方法进行验证,得出结论,最后与自己的分析相比较。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教学环节一环紧扣一环,抓住了学生对未知的好奇心,成功地创设探究的情景,使学生有一种验证预测的迫切感,使探究成为学生内在的一种需要,学生探究积极性高,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的自主性。

再次要有开放的课堂设计。在科学教学的过程:

1、收集事实;

2、整理事实材料;

3、研究事实材料,得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结论;

4、解释学到的科学。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环节设计要有开放性,幅度要大,这样学生才有可能真正进入探究状态,进行充分的探究;只有开放的幅度大,学生才可能少受教师的遮断刺激。如在《教学电路出故障了》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一上课就出示了带底电池和灯泡,让学生用电线接亮小灯泡。一开始,我还以为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活动,却还是难住了学生,学生上台演示时,接来接去都搞不明白这线该接在何处,后来请同学们共同探讨,终于得出了结果,原来只要把底座的弹簧压倒,就能把电线插进去就行了。虽然花去不少的时间,却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合作探究。

从以上的教学环节看,教师没有过多的干预学生的活动,只是作为一个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的角色参与,保证学生研究的时间和空间,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而且这样开放性的教学环节的设计,是一种易于掌握,又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因为环节大,学生才能真正独立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究,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体,体现他们的自主。 因此,教师要从建构主义出发,安排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把每一个环节都做细了,做透了,使学生真正高度地投入。一节探究课,教师都希望学生经历整个探究过程,像科学家一样真刀实枪地干科学,但有时却不能如愿。学生可能只对探究活动的某一环节感兴趣,探究目的不明确,说不出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教师的心里只能留下遗憾。如制作彩虹时,只往空中一次又一次地喷水,却不分析彩虹不会出现的原因。教学《热胀冷缩》时,学生只对吸管中的水滴会往外推,向里流感兴趣,到底是水还是空气在热胀冷缩,全然不顾。一节课下来,热热闹闹,为动手而动手。究其原因,是教学活动与学生的思维相脱节,探究只成为一种外在形式。

因此,在学生探究动手前可以先请学生设计一份实验方案,把原来直接向学生提供材料而让学生想一想需要什么材料,怎样做比较合理,在动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在探究中一边动手一边做记录,再想想探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留一点时间请学生进行课后反思,谈谈探究的体会和感受,相互之间做一些评价。这些环节教师决不能包办代替,指手划脚或省略,使学生真正懂得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

在探究中教师要预想到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提醒学生注意,达到探究的有序,而不凌乱。因此,备课要备两头,课前向学生调查。一般学生探究中出现的问题都有根源,教师要善于疏导或对症下药。

三、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保障。 科学课最易被察觉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认为科学教育评价可有可无;往往以笔试为主,偏重知识记忆、理解的考查;测量的结果是学生“知道”什么,而不是学生“会做”什么。而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科学课程的评价理念:“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不强调科学知识的系统传授,而重视学生探究过程的体验,重视科学素养的养成。”因此,其评价体系必然不同于传统单一的一张考卷、一份成绩的评价,而应该紧扣新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重点从学生动手、动脑及科学的志趣、态度、技能、方法、思维水平、活动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为了体现上述评价理念,我们设计、尝试了几种评价方法,把评价嵌入到教学活动中。将课程、教学、评价融合在一起,使教师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把从评价中得到的信息,及时地反馈到对学生的激励、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设计的调整上,以动态的发展历程促进学生学习、全面达成教学目标,从而取得更好的评价效果。

第9篇:试析科学技术对环境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利用,对社会生态具有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可以这样说,没有科学技术,就没有人类的现代文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强烈冲击着社会的各个角落,改变着社会生态环境。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改变着人类生活的条件、状况和环境,有利于社会生态的发展;另一方面,某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使用又导致生态环境污染和巨大灾难,危害社会生态的发展。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生产力的大大提高,经济规模的空前扩大。只有科技的发展和普及,才能使单位生产量的能耗、物耗大幅度下降,才能不断地开拓新的能源和材料,才能实现既减少投入,又能增加产出的理想发展模式,进而使发展越来越减少对资源、能源的依赖性,并相应减轻对环境的污染。人类通过采用有效的技术手段开发自然资源,低科技水平下的非资源变成高科技时代的资源,诸如核能技术的进步,使原子潜能变为有效的能源。高科技的投入也使环境系统发生变化,太空技术的发展,使外空环境改变;另一方面,科技进步也使环境的有效保护更加先进、合理。

改善生态环境的质量,防治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同样也需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绿色的森林不断消失,臭氧层出现巨大空洞,全球气候异常,都是人类活动不符合自然界发展规律带来的恶果,已经给人类敲响了警钟。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技术应用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最终还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来解决。例如,解决汽车尾气污染问题,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科学技术都是关键因素。当前,一些发达国家就是依靠先进的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已经消除和控制了其主要的工业污染,同时加强了对自然生态的保护,环境质量显著改善,使当地居民生活在蓝天碧水的环境之中。 总之,科学技术发展是改变人类社会生态环境的根本因素,而人类社会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终结果。

正如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一样,任何科学技术的使用都会导致生态平衡的失调。只不过科学技术的成就往往比破坏更加为人类所重视。所以有时即使有一定的负效果,也会采用这类科学技术。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药品的使用。虽然医生都清楚地知道药品的副作用,但仍然要使用,正是由于这对于治疗疾病具有重要意义。虽然有些科学技术目前尚未能指出其对环境生态的破坏作用,也仅仅是因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有限,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类实践的过程,其破坏性会逐渐显现出来。

工业技术的发展,直接导致了人类历史上的3次技术革命,使人们步入工业社会直至信息社会。然而,蒸汽机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煤的燃烧,这使得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与二氧化硫的含量剧增;内燃机的出现造成了光化学烟雾;化工技术的进步,每年都能推出大批没有经过诱变性检验的新产品。即使是被认为“洁净能源”的电能,也由于它在输送和运动电机时对原有的电磁平衡产生影响而损害人类的神经系统、改变动物所处的静电场而影响其血清成分。另外,全球变暖与海平面上升、臭氧空洞、森林资源日益减少、放射性核污染等等人类生态环境的恶化,无一不与工业技术的应用有关。

生态环境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力量和作用的总和,构成生态环境的各种要素是人类生活与生产的物质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发展的前提,同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社会得以安定的基本条件。因此生态环境是关系到人类生存的大问题,考虑到地球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不能只依靠环境治理解决环境问题,必须把环境与发展统一起来思考,可持续发展是解决科学技术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战略方法。地球只有一个,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不仅属于当代人也属于世世代代的后人。因此,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促进科学技术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上一篇:苏教版恩师难忘下一篇:张家界旅游的最佳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