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旅途

2022-12-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成长的旅途

旅途不仅是物理的移动

2019年米兰家具展-路易威登Objets Nomades展厅 ? Tommaso Sartori

以一种灵巧感、渴望感与愉悦感为特色,路易威登Objets Nomades旅行家居系列延续了路易威登的品牌传统,以别出心裁的创意设计,让人眼前一亮。优质材料、造型 可塑、比例和谐、复杂的制作工艺、对细节的专注,这一切在融合了知名设计师创意与路易威登精湛工艺的Objets Nomades旅行家居系列上,体现得淋漓尽致。Objets Nomades系列的灵感取自路易威登的特别定制部门,这是一个曾诞生无数经典佳作的设计实验室,包括1880年探险家Pierrede Brazza委托设计的卧床旅行箱,1923年的书箱以及1875年的衣柜旅行箱等。斗转星移,今天,每款新产品仍和当初一样追求特色,只是在其中融入现代化的“灵魂”。每款产品均在向该品牌过往的经典创作和标志性产品致敬。

今年,路易威登为Objets Nomades旅行家居系列请来两家新的合作伙伴:AtelierBiagetti与Zanellato/Bortotto设计工作室。位于米兰的AtelierBiagetti曾创造出一款名为Anemona的餐桌,玻璃桌板下设有曲面基座,外层裹有柔软的米黄色皮革,与内侧深蓝色路易威登大漆形成醒目对比,格调不凡。同样来自意大利的设计师双人组Zanellato/Bortotto则奉献了一款惊艳十足的处女作:Mandala三联式屏风,编织皮革构造凸显游牧民族特有的粗犷与细腻,柔和的渐变色调宛如威尼斯湖面上微微荡漾的残阳斜影。

那些一直与路易威登合作的设计师们也悉数回归,为不断壮大的Objets Nomades旅行家居系列增添兼具创意与诗意的新作。Campana兄弟推出Bulbo皮革软布茧形座椅,如一株热带花卉,温柔地托裹躯体。AtelierO?设计的Serpentine餐桌展现了力与美的周旋与交融,质地光滑的美国黑胡桃木桌腿纵横交错,并配有精美的路易威登蓝色皮革带,兼做固定与装饰之用,桌腿可轻松折叠,便于存放。出自RawEdges之手的Dolls为一套风格谐趣的座椅,融入传统路易威登旅行箱的特色,可进行个性化手绘装饰。

MarcelWanders一连推出三件作品:Diamond沙发与扶手椅的奇妙组合,交缠的灰木底座裹有质感饱满的皮革饰面;摹仿威尼斯特色灯笼设计而成的Venezia提灯;以及Diamond花瓶,由Murano手工吹制玻璃制成的晶红瓶身绑有皮革带,呈悬吊状。IndiaMahdavi的Talisman漆盘表面绘有醒目的“慈爱之眼”,而吉冈德仁的Blossom花瓶则以厚片Murano手工玻璃再现Monogram花纹的经典美感。

2019年米兰家具展-路易威登Objets Nomades展厅? Tommaso Sartori

Atelier Biagetti

2019年米兰家具展-路易威登Objets Nomades展厅 ? Tommaso Sartori

LouisVuittonXAtelierBiagetti

Q:这件家居作品的设计灵感是什么?

A:我们想要创造一款“体验性作品”,传达“旅途不仅仅是物理的移动,更是精神的漫游”这一理念。我们并不打算设计一款便携式物品;相反,我们希望这件作品能够将人们吸引过来。所以,我们就想到了一款绝妙的家居物品——桌子——因为它能够将人们聚集起来;并带有一种欢乐的意象,能够鼓励人们分享故事和经历。然后我们就想到了大海。大海象征着自由,同时也是当代一大旅行地点。这款桌子仿佛从海浪中涌现而出,象征着友好、庇护与和平。

Q:这款家居作品的名称是什么,为什么采用这一名称?

A:Anemona。我们希望作品名称与大海及其深幽的神秘感之间能够存在一种直接联系。在我们的想象中,这款桌子来自异域世界,那里是奇花异草和珍禽异兽的天堂,散发着全然不同的光晕和声音,令人目眩神迷。

Louis Vuitton X Zanellato/Bortotto工作室

Q:为什么会想到为路易威登设计一款Objets Nomades旅行家居系列作品?

A:对我们而言,为路易威登这样一个拥有悠远历史传承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品牌进行创作,本身就十分吸引人。此外,打造一款Objets Nomades旅行家居系列作品也意味着可以将我们的创造力与路易威登的精湛工艺和价值理念相结合。例如,我们能够探索不同皮革的潜力及其特征。

Q:你的创作灵感是什么?

A:我们的灵感来自一些游牧民族的编织手艺、花纹和特色图案,他们使用织物和皮革来制作篮子、地毯和其他日用品。屏风造型 取鉴蒙古和西伯利亚地区的游牧居所——蒙古包的圆形结构。此外,我們采用了路易威登和Objets Nomades旅行家居系列的标志性材质——皮革;最终成品的细致精美也得益于路易威登的创新技术和非凡工艺。

Q:可以用一句话描述你的旅行家居作品吗?

A:我的旅行家居作品是一件能够重新定义其周围空间的奇妙之作。

作者:陈胤萱

第2篇:学习鲁迅哲学 迈向人生旅途

摘 要:《野草》包含着鲁迅先生的人生哲学,“90后”青年通过阅读《野草》来学习鲁迅哲学是很有意义的。《希望》告诉了我们永怀希望,反抗绝望;《死火》阐释了鲁迅的生命哲学:与其冻灭不如烧完,要让生命发出光辉,没有白活白死,生死都要有价值;《过客》则讲述了过客明知前面是坟,都要坚持向前的那种向死而生的精神。

关键词:《野草》;“90后”青年;鲁迅哲学;反抗绝望

一、《野草》中鲁迅的生命哲学对“90后”青年的意义

《野草》是一部鲁迅的散文诗集,也是大家公认的鲁迅最难读懂的作品之一,阅读鲁迅,学习品味鲁迅的人生哲学,从《野草》入手是最合适不过的了。鲁迅的老友许寿裳在《我所认识的鲁迅》里说:“至于《野草》,可以说是鲁迅的哲学。”[1]哲学是抽象的、难以定义的,胡适曾对什么是哲学下了一个定义:“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2] 那么鲁迅用整个人生来经营的哲学便是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胡适先生还对哲学进行了分类:“因为人生切要问题不止一个,所以哲学的门类也有许多种。例如:一、天地万物怎样来的。(宇宙论)二、只是思想的范围、作用及方法。(名学及知识论)三、人生在世应该如何行为(人生哲学旧称“伦理学”)。四、怎样才可使人有知识、能思想、行善去恶呢(教育哲学)。五、社会国家应该如何组织、如何管理(政治哲学)。六、人生究竟有何归宿(宗教哲学)。”[2]显而易见鲁迅先生《野草》所表达的正是第三类,告诉我们人生在世如何行为的人生哲学,是“90后”青年值得学习、值得倾听的人生指导。

胡适先生说过:“儒学久已消失,我确信中国哲学的将来有赖于从儒学的道德伦理和理性的枷锁中得到解放。”[3]其实这一观点早已和鲁迅先生改革国民性的本质思想不谋而合。鲁迅先生有很多的作品都是对国民劣根性、对儒家封建伦理道德的批驳。而《野草》就通过象征主义的艺术方法,写下了鲁迅对人生的深刻探讨,对自我生命的解剖,对改造国民性的深刻思索。

鲁迅先生的作品中有诙谐睿智、反抗绝望的文章,还有他对青年们痛心疾首的告诫。“我想,我们总得将青年从牢狱中引出来。路上的危险,当然是有的,但这是求生的偶然的危险,无从逃避。”[4]他愿为青年们引路,但路上却险阻重重。他不放弃抗争,也不轻言牺牲。他曾对青年满怀期待,给了青年很多宽容和指导。“我一向是相信进化论的,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对于青年,我敬重之不暇,往往给我十刀,我只还他一箭。”[5] 即使在他目睹了广东青年分属两大阵营并且进行了血腥的明争暗斗后,他开始失望了,对青年产生怀疑,“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后来便时常用了怀疑的眼光去看青年,不再无条件的敬畏了。然而此后也还为初初上阵的青年们呐喊几声,不过也没有什么大帮助。”[5] 他从没有放弃过青年,他还是一直为青年指路,给青年以鼓励。

鲁迅是这样的一个人:反抗绝望,热爱生命。不放弃抗争,也不轻言牺牲,是鲁迅的壕堑战术,也是他“生”的哲学。在《生命的路》中鲁迅写道:“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以前早有路了,以后也永远有路。人类总不会寂寞,因为生命是进步的,是乐天的。”[6]鲁迅先生在给青年指路的同时也不忘给予青年一些实际的建议:“一要温饱,二要生存,三要发展。有敢来阻碍这三事者,无论是谁,我们都要反抗他,扑灭他。”“我之所谓生存,并不是苟活。所谓温饱,并不是奢侈。所谓发展,也不是放纵。”[4]在《忽然想到〈五〉》中写道:“世上如果还有真要活下去的人们,就先该敢说,敢笑,敢哭,敢怒,敢骂,敢打,在这可诅咒的地方击退了可诅咒的时代!”[7]这些都是他对我们最真诚的嘱咐与告诫。让我们明确自己的目标,还要勇于反抗,敢说,敢笑,敢哭,敢怒,敢骂,敢打。不畏阻挠,但也不苟活,不奢侈,不放纵。我觉得这就够了,这就是我所看到的“路”,也是鲁迅先生希望我们青年当走的“路”。有着独立人格,勇于反抗,追求自由,坚持原则。这是鲁迅先生对青年的期望,也是我们“90后”青年阅读鲁迅的作品,学习鲁迅人生哲学的意义所在。

《野草》是鲁迅作品中最为难懂、也是最璀璨的篇目,所以在这里就从我们“90后”大学生的角度来重读《野草》,感悟其中的哲学智慧。

二、活在当下:永怀希望,反抗绝望

《野草》中包含着鲁迅先生的人生哲学,其中“希望”与“绝望”是《野草》中一对既对立又并存的词语。而“永怀希望,反抗绝望”是贯穿《野草》的永恒主题,也是鲁迅用整个人生来诠释的人生哲学。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8]这是《希望》中鲁迅借裴多菲的话语对希望与绝望的阐释,这句话在《希望》中出现了两次,但是不难发现这同样的两句话所表达的感情有所不同。

“但是,可惨的人生!桀骜英勇如Petǒfi,也终于对了暗夜止步,回顾着茫茫的东方了。他说: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他描述了桀骜英勇的裴多菲终于对了暗夜止步、回顾东方后说了这样的一句话。所以这句更像是有着一种消极的感觉,认为人生的希望就是一种不知自己身处绝望中的虚妄,所有的希望都是徒劳,都只不过是一个虚妄。而相反的是第二次引用这句话时,出现于文章结尾,并以“!”收尾。

“我只得由我来肉薄这空虚中的暗夜了,纵使寻不到身外的青春,也总得自己来一掷我身中的迟暮。但暗夜又在那里呢?现在没有星,没有月光以至笑的渺茫和爱的翔舞;青年们很平安,而我的面前又竟至于并且没有真的暗夜。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这恰恰相反,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充满希望的心情。这里是鲁迅先生一种反抗绝望,与暗夜相搏后的高呼,所以这里的表述更像是一种明知自己身处绝望之中,身处于没有星和月光的暗夜之中,但是也要在这绝望之中心怀希望、哪怕是虚妄。因为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这就是鲁迅的反抗绝望的精神所在,明知身处绝望,却还是永怀希望,这样的意思也常常出现于鲁迅先生后来创作的很多作品之中。

《希望》所包含的思想是很复杂的,鲁迅先生说过:“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9]有了这样的经历后,他已经不是那个刚开始弃医从文、创办《新生》时满腔热情的青年了。他在《希望》里写道:“这以前,我的心也曾充满过血腥的歌声:血和铁,火焰和毒,恢复和报仇。而忽而这些都空虚了,但有时故意地填以没奈何的自欺的希望。希望,希望,用这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虽然盾后面也依然是空虚中的暗夜。然而就是如此,陆续地耗尽了我的青春。”曾经的努力只是曾经,青春耗尽但是希望的盾后面还是空虚的暗夜,于是他开始失望,开始疑虑,所以对青年对自己发出了疑问:“然而现在何以如此寂寞?难道连身外的青春也都逝去,世上的青年也多衰老了么?”对于《希望》,鲁迅先生曾说过:“又因为惊异于青年之消沉,作《希望》。”[10]所以《希望》写出的不只是那种反抗绝望,永怀希望的精神,还写出了鲁迅先生对青春的感慨,对青年的疑虑,还有对未来的担忧,这才会发出那种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反抗绝望的呼声。然而不只是从前,现在的青年也正需要这样的呼唤,很多“90后”青年都没有人生目标,没有奋斗精神,想要有所作为却总是一事无成,对生活多是消沉又迷茫的。鲁迅先生一直对青年很友善,满怀期待,也一直在努力唤醒更多的国人,一生致力于改造国民性,所以在经历了这些变化后不得不产生怀疑,但最后还是回归自我内心:“我只得由我来肉薄这空虚中的暗夜了,纵使寻不到身外的青春,也总得自己来一掷我身中的迟暮。”

鲁迅对于永怀希望、反抗绝望的诠释,还有很多,如《秋夜》里的那两棵枣树,它们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明知生命、四季的轮回但还是坚韧的站在那里。历经风霜,落尽了叶子,被打枣的杆子打去了所有的果子,只有打枣杆子留下的皮伤,但却正因为这样原本被压弯的弧形却伸得更直了,直刺向凛冽的高空。这不正是对生命的敬畏,反抗绝望的精神吗?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里说道:“正无需乎震骇一时的牺牲,不如深沉的韧性的战斗。”[11]《野草》中有不少篇章包含了这种思想,《秋夜》就是其中之一,鲁迅先生一方面表达了自己反抗绝望的精神,一方面在呼吁青年们对黑暗势力要进行韧的战斗。

《秋夜》中小花有梦,叶子有梦,枣树也有梦。

“猩红的栀子开花时,枣树又要做小粉红花的梦,青葱地弯成弧形了……。”我又听到夜半的笑声;我赶紧砍断我的心绪,看那老在白纸罩上的小青虫,头大尾小,向日葵子似的,只有半粒小麦那么大,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12]。

那笑声是花儿的笑,是枣树的笑,是生命的笑。鲁迅先生曾说过:“生命不怕死,在死的面前笑着跳着,跨过灭亡的人们向前进。”所以这忽而传来的笑声是生命的笑声,在生命面前我们不怕死,怀着希望向前走,即使面对绝望也要乐观向上,就像《野草·题辞》中所写的:“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13]鲁迅的人生哲学在这里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那个时代的反抗绝望,韧的战斗的意义了,还通过他对生与死的看法,给我们传达了一个对于现在的我们比较实际的人生哲理:“要活在当下”,人生看重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昨天”和“明天”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现在。要像枣树一样虽然也有小粉红花一样的梦,梦着青葱的弯成弧形,但是现在哪怕是寒冬,哪怕掉光了枝叶也要站得直直的,直插苍穹,发出生命的欢笑。

三、冻灭与烧完:明知前面是坟仍然向前走

《过客》是鲁迅人生哲学最好的诠释,是对“生命”最清晰的表白,生命的过程中,在人生的路上像过客一样,即使未知,哪怕前方是坟,都毅然向前。鲁迅在给读者赵其文的信中也谈道:“《过客》的意思不过如来信所说那样,即是虽然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要走,就是反抗绝望,因为我以为绝望而反抗者难,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更悲壮。但这种反抗,每容易蹉跌在‘爱’——感激也在内——里,所以那过客得了小女孩的一片破布的布施也几乎不能前进了。”[14]

《过客》是《野草》中被研究讨论得最多的作品之一了,它反抗绝望的主题不只是《野草》这本散文诗集的思想主旨,更是鲁迅先生整个人生的精神写照。《过客》以独幕剧的形式出现,人物设置简洁,只有三个人:小孩、老人和过客,实则代表了三种人,不谙世事、天真幼稚的青年,历尽沧桑随波逐流的老人,而过客,像是鲁迅自己,一个经历世事黑暗但还是坚持自我独立,清醒的孤独向前的反抗绝望的战士。

《过客》中老翁向过客提出了:“你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样的三个简单又复杂的问题,过客给出的答案都是“不知道”。在常人看来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了,但是在《过客》中我们可以看到,这里就包含了鲁迅的人生哲学。过客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但是他很明确自己要去向何处,即使不知道自己要去往的地方会遇到什么,哪怕是坟也要向前。

过客与老翁有这样一段对话:

翁——那也未必。太阳下去了,我想,还不如休息一会的好罢,像我似的。

客——但是,那前面的声音叫我走。

翁——我知道。

客——你知道?你知道那声音么?

翁——是的。他似乎曾经也叫过我[15]。

过客拒绝停下休息,拒绝了布施,但是拒绝不了那个在前面叫他,让他向前的声音,而这个声音是老翁也曾听到过的声音。其实很多人都可以听到反抗绝望的叫喊,但却渐渐都麻木了,不愿也不敢坚持地跨出那一步,向前走去,因为前面是坟,是未知,所以就退缩了,最终像老翁一样在路途中老去,并一直绝望地相信前面是坟,却从不知不想坟的后面会是什么?而生活于现在的我们,很多时候其实我们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因为我们很多人都过着别人所期盼的人生,没有自己的信念,没有向前走的动力,安于现状,这也是“90后”很多大学生的弊病。来到大学只是想着可以毕业后找到一个好的工作,却没有想过该如何提升自我。《过客》中的人生哲学就是鲁迅先生给我们很好的指导。

有人说鲁迅是一个孤独者,孤独地反抗绝望,孤独地走着。但我觉得不够恰当,他既不是麻木庸俗的凡人,也非积极乐观不谙世事的青年。他不像那些没有出过象牙塔的青年不谙世事,随波逐流,冲动盲从,他是经历了世事黑暗后仍旧坚持自我,明知前面是坟也要向前走的行者。这样的精神是很可贵的,也是我们现在所缺乏的。有的人成长于温室,不知道自己该追求什么,还没有出发就迷失方向。也有的人走得太久了,忘记了自己的本心,庸庸碌碌地度过生命。所以我们要通过学习鲁迅的人生哲学,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

而当读到《死火》,我们对于生命的选择又会有一个全新的感悟。《死火》以“我”的口吻将我们带到了一个奇幻的梦境,而“我”是“奔驰”而来,坠于冰谷,然后遇到了“死火”。“火”这种元素我们是都见到过的,要么烧成灰烬要么被人为地扑灭,这也是我们平日间可以体会到的常识。而鲁迅就用这每个人都见识过的“火”作为主角描画出了我们没见识过的“死火”:“这是死火。有炎炎的形,但毫不动摇,全体结冰,像珊瑚枝;尖端还有凝固的黑烟,疑这才从火宅中出,所以枯焦。”[15]而后“死火”被“我”唤醒,被唤醒的“死火”由全体冰洁的珊瑚枝变成了流动的红焰并与“我”对话:

“你的醒来,使我欢喜。我正在想着走出冰谷的方法;我愿意携带你去,使你永不冰结,永得燃烧。”

“唉唉!那么,我将烧完!”

“你的烧完,使我惋惜。我便将你留下,仍在这里罢。”

“唉唉!那么,我将冻灭了!”

“那么,怎么办呢?”

“但你自己,又怎么办呢?”他反而问。

“我说过了:我要出这冰谷……。”

“那我就不如烧完!” [16]

这样的“死火”不禁让我想起了一些曾经麻木的、被蒙蔽了内心的人,被唤醒后决心度过一个“烧完”而非“冻灭”的人生。“死火”与“我”的对话是鲁迅的心理活动,是他作出的人生选择,也是他的人生哲学。有的人说死火代表的是鲁迅自己,有人说代表的是革命者,也有人认为这里说的是青年。然而我认为“死火”象征的就是我们每一个人自己。当阅读《死火》时我们其实都像死火一般在与自己的内心对话,“冻灭”还是“烧完”,并不是像“To be or not to be.”[17]这样一个生与死的是非题。在《死火》中可以看到生与死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所有的生必将走向死亡,那么我们不可以选择生与死,但是可以选择如何度过由生到死之间的这个过程。鲁迅先生的作品高超之处就在于,他并不直接与我们讨论这个生死的大命题,而是用“死火”的故事让我们看到自己,看到我们应该选择的生命的形式。

《死火》很大程度上表明了鲁迅对“生”与“死”的哲思,提出了是平静无为的“冻灭”还是奋起一搏的“烧完”的选择题,最后毅然说出“那我就不如烧完”。从“生”到“死”的道路上,我们的生命没有选择的余地。生的尽头便是死,这谁又能摆脱呢,但是就算不能摆脱,那我们也有选择如何死去的权利——冻灭亦或是烧完。而鲁迅便是那一团死火,选择了以烧完的方式与黑暗同归于尽,用他向死而生的精神给与我们方向。“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中,那就真真死掉了。”[18]鲁迅便是那位活在我们心中,永存的人。这正是鲁迅的生命哲学,与其冻灭不如烧完,要让生命发出光辉,没有白活白死的,生死都要有价值。

四、孤独的战士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

叔本华说过,“一个人,要么孤独,要么庸俗。”[19]而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孤独的战士。没有人可以站到他的那个思想高度,所以他是孤独的,但是也是坚强的。反抗绝望可算是鲁迅先生的人生哲学,而他所反抗的“绝望”很大程度上是他对国民性的绝望,鲁迅尽其所能的为改造国民性奋斗着,但是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其实从鲁迅作品中所表现的对青年的期望也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青年的态度,从满怀希望到失望怀疑。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也越来越激烈,越来越痛彻,越来越无奈。最后改造国民性的工作还是没有在鲁迅先生生前得以完成。

在《野草》中也不乏表现鲁迅对中国国民性批判的作品,《立论》、《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幽默诙谐却很巧妙地反映了中国国民性的一大特点“瞒和骗”,而瞒和骗的背后就是根深蒂固的奴性。《立论》简洁精辟,却用简单的故事情节道出了中国人普遍存在的问题,互相恭维,互相说假话奉承,说真话的反而被人责备,最后鲁迅还教了大家一个巧妙又讽刺的方法,就是什么都不说,只要附和着“呵呵”带过。而《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就道出了根深蒂固的奴性,真正帮忙的“傻子”却得到了奴才的背叛,而在一旁说空话的却被视为“聪明人”。鲁迅先生认为中国人缺少的便是“诚”与“爱”,中国人与人之间弥漫着“瞒和骗”、“自欺欺人”,并逐渐变成“怯弱”、“贪婪”,这离不开中国由古至今的等级制度下的“愚民政策”。《论皇帝》中就提到过,皇帝对人民用的是“愚民政策”,但是人民也不傻,也对皇帝用“愚君政策”来应付皇帝,那么国家就“太平”了。中国人就是这样自欺欺人,互相欺瞒。最后对于不好的方面谁都避而不谈,就像《立论》里说的:“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但是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10]每个人都明知道是空话谎话,却也偏偏爱听,这不是自欺欺人么?

《狗的驳洁》又以一个梦境开头,用简单而寓意深刻的故事道出中国国民性“势利”的一面,“我”与狗的对话,看似荒诞实则很现实,势利的人以自己高“狗”一等的姿态来指责、呵斥狗势利,反被狗嘲笑最终落荒而逃,归根结底反映的也是“奴性”的一面。鲁迅先生在《野草》英文译本序中说:“因为憎恶社会上旁观者之多,作《复仇》第一篇”[20]。抨击中国人的“看客”心理是鲁迅先生笔下常常出现的题材,有名的作品还有小说《示众》、《药》等,在这些作品中都描绘了形形色色的看客形象。不过《复仇》又有所不同,因为其他的作品多是写看客“看成”的状态,而在《复仇》中写的就是看客“看而不成”的状态。路人们从四面奔来,“拼命地伸长脖子,想要鉴赏这场拥抱或杀戮”[21],但是“他们俩这样地至于永久,圆活的身体,已将干枯,然而毫不见有拥抱或杀戮之意。”最后路人无聊散去,“于是只剩下广漠的旷野,而他们俩在其间裸着全身,捏着利刃,干枯地立着;以死人似的眼光,赏鉴这路人们的干枯,无血的大戮,而永远沉浸于生命的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中。”这也许就是文中对“旁观者”的复仇吧。而《死后》又从一个死在路边的人的视角出发,极强烈地表现了对“看客”、“文人论客”的批判,并且从另一个方面也表现了鲁迅刚烈的性情,“就连仇敌也不使知道,不肯赠给他们一点惠而不费的欢欣”。即使死去也不愿给敌人哪怕一点快意,要作最彻底的斗争。

《墓碣文》里有一句“抉心自食,欲知本味”[22]。鲁迅自我解剖的精神让人钦佩,他用不断追求探索,跳出牢笼寻求真实自我的精神,告诉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自己,直面人生。无论生活如何困顿,前路如何绝望,但也要敢于面对坚持下去。就像鲁迅改造国民性一样,虽然最后失败了,但是也为其倾尽一生精力。所以我们要认识中国国民性的优缺点,为改革国民性继续努力。然而要改革国民性就要先看清楚什么是国民性,从自身做起,先做到清楚地认识自己。鲁迅的改革中国国民性思想是失败了,甚至在20世纪中国国民性可算是倒退的,但是我认为鲁迅精神还在,他的文章、思想仍在指引着我们。即使不能改变所有或很多,但是我们仍在一点一滴地改变,这也是当今我们学习鲁迅的意义所在。

五、对《野草》的误读:以“爱情说”为例

《野草》写于鲁迅人生中最为动荡的几年里,在这段时间里鲁迅经历了很多事情,有1925年的女师大风潮,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从北京到了厦门大学任教后来又至广州中山大学任教,而在广东任教时又目睹了革命阵营分裂的血腥,这让他为之震动。这些动荡、这些变迁也让鲁迅的内心有了更多的想法,更加深刻的认识。当然对于这段时期不可忽略的就是他与许广平的爱情,在这段时间里萌芽并成长成为可以支撑之后在一起长长久久的情感。我们不能完全否认这种情感可能会流露于《野草》中,如《腊叶》。有的人就此做文章,并举出许多不能自圆其说的例子将《野草》曲解成为一个爱情散文诗集,这是很不合适的。

《野草》是含蓄隐晦的散文诗,是用象征主义艺术方法表现鲁迅的人生哲学。所以对于《野草》的解读就众说纷纭,对其象征的意义也有各种各样的解释。现在有些研究鲁迅作品的学者、专家在研究鲁迅大流中开始走猎奇路线,有人去挖掘鲁迅的私人生活情感,甚至有人从情爱的角度来解读鲁迅的《野草》,将《野草》定义为爱情诗集。一篇学术论文还就《风筝》所表述的是兄弟情还是爱情提出了讨论,认为文中的“小兄弟”其实代表的是许广平,而围绕风筝发生的故事说的则是他们之间在讨论公布恋情的事情。这是很荒谬的说法,时间节点也是不符合的。《风筝》写于1925年1月25日,而许广平给鲁迅的第一封信写于1925年3月11日[23],也就是说在作《风筝》时,鲁迅与许广平根本没有开始通信,更别说两人需要讨论是否公布恋情[24]。

加拿大华人李天明博士的《难以直说的苦衷——鲁迅〈野草〉探秘》[25]一书,甚至将《秋夜》、《影的告别》、《死火》等篇目都归入爱情诗,将其解释为鲁迅在婚姻道德与自由爱情之间的纠结。这都是过于主观的、不切实际没有证据的解读。许广平给鲁迅的第一封信写于1925年3月11日[23],而《野草》中很多篇目都是写于鲁迅与许广平开始通信之前的。比如《秋夜》中对两颗枣树并没有分别描写,都是落尽了叶直刺高空的样子,并且全文都是积极乐观反抗绝望的,枣树直刺奇怪而高的夜空,小粉红花还在开着,瑟缩地做着梦,并没有一点表现鲁迅对婚姻不满的形象。李天明则认为:“这两株分别描绘的枣树,不但是鲁迅寂寞孤独感的形象体现,也是他对自己婚姻形态不满、沮丧和无奈复杂心情的形象体现,他们可以被视为鲁迅窘困夫妻生活的象征。”[26]这样片面、主观的看法是毫无依据的,明明文章中枣树直刺夜空,而花也在冷气中开放,满怀梦想,却被解读为寂寞孤独的体现、对婚姻的不满无奈,曲解了鲁迅的本意。鲁迅在《秋夜》最后写道:“我打一个呵欠,点起一支纸烟,喷出烟来,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12]把小青虫看作是“苍翠精致的英雄”,说明文中的这些形象是正面的,态度是乐观的。我们研究鲁迅是为了更好的理解鲁迅,让更多的人读懂鲁迅,但是为了所谓的“创新”从而曲解鲁迅的思想精神的做法是必须反对的。

对于这种荒谬的见解,论者褒贬不一,表面上出现了鲁迅研究的一种创新,满足了世俗对于名人爱情的八卦、好奇心理,但却掩饰不了过于世俗化的肤浅走向。从爱情的角度来解读《野草》虽然打破了常规的思考,但却不知不觉走上一条超出学术范畴的路。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阅读鲁迅的作品特别是《野草》这样比较难读懂的作品,更需要好的导师的正确引导,而不可被这种猎奇作伪以求文章新颖的学者误导。

参考文献:

[1] 许寿裳.我所认识的鲁迅·鲁迅的精神[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76.

[2] 胡适.中国古代哲学史导言·胡适文集(第6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63.

[3] 胡适.先秦名学史导论逻辑与哲学·胡适文集(第6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0.

[4] 鲁迅.华盖集·北京通信·鲁迅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54.

[5] 鲁迅.三闲集·序言·鲁迅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3-5.

[6] 鲁迅.热风·随感录六十六·生命的路·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386.

[7] 鲁迅.华盖集·忽然想到五·鲁迅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4.

[8] 鲁迅.野草·希望·鲁迅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81.

[9] 鲁迅.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鲁迅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68.

[10] 鲁迅.《野草》英文译本序·鲁迅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11] 鲁迅.坟 娜拉出走后怎么样·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16.

[12] 鲁迅.野草·秋夜·鲁迅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66.

[13] 鲁迅.野草·野草题辞·鲁迅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63.

[14] 鲁迅.至赵其文·鲁迅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15] 鲁迅.野草·过客·鲁迅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93.

[16] 鲁迅.野草·死火·鲁迅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00.

[17]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84.

[18] 鲁迅.华盖集续编·空谈·二·鲁迅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96.

[19]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建议与格言(第五章)[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43.

[20] 鲁迅.野草·立论·鲁迅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12.

[21] 鲁迅.野草·复仇·鲁迅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76.

[22] 鲁迅.野草·墓碣文·鲁迅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07.

[23] 鲁迅.两地书·鲁迅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9.

[24] 余放成.《风筝》是兄弟之情,还是爱情——兼与胡尹强先生商榷[J].淮北技术学院学报,2009,(6).

[25] 李天明.难以直说的苦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73.

[26] 李天明.《野草》情爱道德主题辨析[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研究丛刊,2000,(9).[责任编辑 陈 鹤]

作者:朱昱瑾

第3篇:琴台雅集·才贝生活 在旅途中发现更美的自己

《边玩边学》深度旅游定制商——武汉儒文商企业发展顾问机构 服务专线 13307119191

喧闹的都市生活白日车水马龙,夜晚灯火如昼,城市经济建设飞速发展,物质满足并不能让人的精神和灵魂富足,你该选择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姿态来排解生活中的疲倦与压力,释放心灵呢?当中国传统文化与习俗渐渐被人遗忘,都市人梦想着追求一种更文艺而有质感的生活方式,生活在紧凑与忙碌中的你,需要一缕隐香,一方净土,听梵音四起,看云卷云舒。

从旅行快餐中慢慢改变心态,向内回溯,让心灵平静下来。冬日里,感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意境,听风雪夜归人;春日里,看屋外草长莺飞,陌上花开,感受生命的活力;夏日里,瞧窗外流萤飞舞,郁郁葱葱,体会盎然的生机;秋日里,看风扫落叶,满目金黄,思考那小桥流水处是否有人家。

禅修、登山、辟谷、收藏、小话剧、慈善……企业家管理生活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如何从繁冗的工作之外通过这些爱好解压?物质成功的人有着更多的诉求。王菲的禅修;李连杰的太极禅;还有人关了手机,去少林寺过几天与世隔绝的日子,让自己吐故纳新。

感受自然,聆听教化,在旅行中汲取传统文化的养分,高端乐活之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不管是家门口闹中取静的文化休闲,还是跋山涉水的探幽寻隐,琴台雅集的沙龙里都能让参与的清客们提前体验到定制旅游的独到之处。

“琴台雅集”始创于2010年,它延续中国文人传统的交友形式,琴棋书画诗酒茶成为厚重的平台,承载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梦想。沙龙常围绕一个特定的话题,邀请对主题感兴趣的嘉宾、业内资深专家引导大家欣赏不同类型的艺术形式,解读各类文化现象,甚至于文化现象背后的经济现象。在这种颇具新意的文艺沙龙里,参与者很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甚至是价值观近似的合作伙伴。

禅茶夜话悟道,两江游轮璀璨,三年以来,琴台雅集举办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不仅仅局限在某个时间、地点、对象。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定制专属琴台雅集活动,以此培养员工的文化素养,丰富企业的文化内涵,扩大行业的影响力。

2012年5月4日,“琴台雅集”首次走出湖北,和省内知名文化人、企业家一同前往庄子故里——安徽蒙城游学,和中国开心文化书院、连山堂道文化传习所共同举办了百年来首届布衣祭庄大典,来自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和香港等海内外的100位老庄文化研究专家、学者及《庄子》爱好者齐聚一堂,表达对先哲庄子的敬仰,再现中华民族的传统祭祀文化。

今年11月,琴台雅集邀请一群爱好佛教文化艺术的文人雅士秋游天台山,在天台寺参禅祈福。晨起登高望远,夜里品音论道,体验与自然美景、人文美景合一的绝妙境界。

琴台雅集和“边玩边学”就好比文化产业里的O2O模式,沙龙呈现形式和内容,边玩边学则作为集文化旅游和体验式学习为一体的深度旅游服务定制平台,将国内外时尚、优雅、健康的工作方式,科学的植入行程,把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美学的欣赏和研习植入行程,让参与者体验学习,改变生活,寓教于乐。不需要导游,取而代之的是专家和当地“土著”的一路随行,在游山玩水、畅游名胜、欣赏古建时,真正融入旅游目的地的文化习俗,了解历史渊源。在琴台雅集里,北大中国文化书院院长王守常揮毫泼墨;当代庄子张真“鼓盆而歌”;国家一级作曲家徐元嘉老师引导大家欣赏古典音乐;戏剧大师沈承宙先生和大家畅聊中外音乐剧的发展、古琴广陵派第12代传人刘扬大师“一指轻挑,十分断肠”地演绎着知音文化,还有湖北电视台著名制片人聂文老师,国际色彩俱乐部创始人伊卉老师……他们用自己的专业,勾勒中国文化的风骨,他们以这样的方式,传承华夏民族的文脉。

在武汉,小众的特色文化场所很多,它们散落于城市的各个角落,以不同的格调,承载着一些人的精神世界。

开在这些地方的琴台雅集能让人在短时间内体验到文化艺术的魅力,也许一壶茶,一炉香,就足以荡涤心智。除了近距离接触国学,琴台雅集还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游学,去欧洲体验文艺之旅,去亚特兰大感受美国式生活方式,琴台雅集让每一次旅行活色生香。

“文以载道,化成天下”,人类精神世界丰富多彩,随音乐、绘画、戏剧、摄影引发而来的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将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挥到极致。在多媒体网络互动时代,如何发掘自身优势,打造自身文化,探寻自身潜能,让每个人更加了解自己,成为所有人极力追求的精神境界。

如果你是一个喜欢远足的人,请放慢节奏,享受高品质的深度旅游,如果你是一个热爱多元文化的人,请加入琴台雅集,寻找文艺生活风向标。

琴台雅集是武汉儒文商企业发展顾问机构倾心打造的全公益性文化艺术体验沙龙,专家团队肩负文化艺术工作者的社会责任,秉承华夏文化传承的使命,致力于政府职能部门、书院、会所的文化共建服务。

第4篇:旅途中的成长

作者/张维中

前阵子,登上了甫开幕的日本热门新景点“东京晴空塔”。花不到一分钟,就从地面冲上三百多层楼高的高速电梯里,除了惊叹其快速却保持平稳的技术之外,我一直在想的是,每一个人看似是如此轻松的在转瞬之间就登上了展望台,但其实从塔下攀爬到塔上的过程,乃至于在乌瞰东京的背后,必然是一件不可能只靠单枪匹马就能完成的工程。

这感觉很像是每个人的成长,仿佛都是单独的个体向上拉拔茁壮的,但一路上肯定都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和影响。直接也好,间接也好;或许察觉了,也或许一直没有发现。他们的影响转化如养分灌溉了我们,融合成如今“自我”的模样。

在过着自己理想生活的每一天,我常常想,都说每个人应该活出自己,可是这话只说了一半。因为,每个人都该活出自己,但每个人也不可能只靠自己就活下去。以为只靠着自己的力量就能成功的人,恐怕永远是长不大的。

成熟的大人会明白,目标的达成固然得靠自己的努力,但若少了过程里影响与帮助过自己的人事物,多半也很难顺利达成。

于是乎,所谓的“天时地利人和”,其实说的正是这些外在的力量。

和朋友分享登上东京晴空塔的感想时,朋友笑着说,同样都在同一班电梯里搭上晴空塔的人,恐怕并不会想到这些事情吧。接着又问我,我经常到这个地方采访并撰写报导,到底“旅行”这件事,对我的意义是什么呢?

我想,旅行最有趣的事情,就是超乎想象的期待。(人生励志 )这些文化冲击的触动,成为旅行写作里的最佳题材。风景人人都能看,唯有自己的心境才是专属的收获。那些在我们日常生活里接触不到的,唯有在异乡才能有所发现。

旅行为自己开阔视野,旅行写作记录下那些思考的感受,并且与更多人分享,让即使尚未出发的人,也有了离开原点,俯瞰自我心境的机会。

例如,旅行到横滨“杯面博物馆”的时候,在馆内看见了速食面创始人日清泡面的安藤百幅先生曾经说过六个“创意盒”的概念。他以自身创业和经营的“惊艳”,鼓励后进在日常生活里,如何培养源源不绝的创意。

这六个创意盒分别装的是:

(一)去发掘还没有的东西

(二)把任何东西都当作暗示

(三)时时把各种小想法放在心上

(四)从横的直的斜的,不同的角度去看事物

(五)别被先入为主的常识给困住

(六)不要轻易放弃。

六个创意盒里装的佳句,我想不仅仅只是培养创意的关键而已。其实无论是作为创业、学习、成长或旅行的过程,都是非常受用的人生态度。

倘若让我再补充的话,我想说的是,成长,到底要学些什么,才能使我们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呢?对我来说,其中两件事就是要懂得不轻忽以及懂得要感谢。

不轻忽此刻你以为没什么的小事,因为那些细微的种种都在滋养着我们,有一天可能成为改变的关键。要感谢一路上给我们机会的人,感谢包容并鼓励过我们的人。因为那会使我们变得谦虚,同时也善待起身后的人。

谦虚将使我们纵使有一天幸运地站在高处了,也不会忘记蹲下来的风景。抬头仰望的星空很美,海中和土里其实藏匿了更多的秘密。

第5篇:平凡在成长的旅途中

那是豆蔻年华,高中青葱岁月;我们因为相爱,所以深爱。纯净得不掺一丝杂质。那是弱冠之年,七月微凉初秋;我们因为梦想,所以离别。悲恸得惊天动地。三载同窗,白衣少年,定下这一世不解情缘。离别之后,散落天涯,沉淀

那一段青涩青春。如今,白衣褪去,素颜不再。再次相聚,举杯推盏,彬彬有礼,欲表熟络却更显生疏。面孔依稀熟悉,话语却欲吐还止。猛然惊觉,他们仅是旧时相识,已非当时少年。

一直梦想那样一种生活,纵马游历天下;青竹折扇,白衣胜雪。马背左侧挂书卷,右侧悬铁剑。哒哒的马蹄声回响于都城,飘荡在荒野。用一身风尘去见证岁月的改变。书卷记录我行走的誓言,铁剑刻划对自由的眷恋。这个梦想没随我白衣年代的结束而结束,也没有因现实生活的平凡而弥现。它像某个娴静的女子,在我心的一隅里安静的呆着;当某一时刻寂寞来袭,当某一瞬间伤感降临,它就安然登场,在我心里呢喃,提醒我还有那样一个梦想。并且我从未忘却,它也从不曾离去。

或许是因为八零后与九零后彼此的看不懂,所以我这处在两个年代交界的人在前者眼里幼稚,在后者眼里深沉。深夜一人,梦想醒转,月落星稀,现实继续。做不到随时精神奕奕,亦不会极度颓废堕落,中庸二字在我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其实我只是还想去相信一些别人已经不再相信了的东西,去在乎一些别人已经无所谓了的东西。因为害怕被指责为虚伪或是做作,所以偷偷地执着

着我的执着。有人说我永远长不大,有人说我永远看不懂;我没有辩解。我们的生日已经定下了我们在岁月这辆列车上的位置;从此我们在这辆列车上原创着各自的起点和终点尽皆相同的轨迹。在这一趟因穿梭于不同地域而冷热不一的列车里,有人穿上了白衣,有人抛弃了白衣;但是却没有一个人彻底重蹈了另一个人得覆辙,也没有一个人能完全模仿了另一个人的轨迹。与众不同是我们的本质。

曾在某四月黄昏,身着白衣,独自出行。穿越大街小巷,至民族村,乘缆车直上西山,慢步至龙门;通行数位陌人,皆已不知去向;俯视山下都市,灯火渐起,却无人望归,心中怅然。往高处登攀,至西山之巅,届时夜幕笼罩,晚风吹来,白衣飘舞,在黑夜里更显洁白无瑕;那一瞬间,我突然明白,我的梦想也会如这白衣一样,在平淡的生活里存在得更加浑然天成。 走过轻狂的岁月,平凡在成长的旅途中。 我那一袭白衣,湮没在谁的紫色眼眸里? 我那一袭白衣,湮没在我的深邃眼眸里。 刻印在我的平常心坎上!!

穿过不同的岁月,身处不同的环境。 你是否也曾拥有一袭白衣? 你又让它湮没在谁的紫色眼眸里?

第6篇:爱在旅途中成长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让我们带着爱出发,让我们的爱洒满阳光,让我们的爱在旅途中渐渐成长。

如果说,人在出生时,就开始登上人生旅途的列车,那么,在列车的停停走走间,会有不同的人车,陪自己走过人生的一段旅程。但是,不久,他们又相继离去。当老的名字渐渐模糊时,又是一个故事的结束和另一个故事的开始。于是,有了我们所说的“缘散缘聚”。在不断的相遇和错开中,终于明白:身边的人只能陪自己走过或远或近的一程,而不能伴自己一生;陪伴自己一生的是自己的名字和那些或清晰或模糊的名字带来的感动,还有那人世间最美好的事物——爱。

爱,有很多种,有亲情之爱,友情之爱,有感激的爱,同情的爱„„爱的天空没有边际,生活里到处充满爱的阳光,风淡云清的爱,醇厚浓香的爱,日思夜想的爱,我们一直在这些爱的沐浴下成长,成熟。但是,有一种爱,是我们耗尽毕生的精力所追求的。那就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不离不弃的爱。所谓永恒的爱,就是从红颜到白发,从花开到花落,看尽繁华落尽,细水长流,亦是我们毕生所追求的——爱情。

人的感情,是最难理解的事物,曾有人曰:谁人懂爱,笑看苍穹,一场繁华一场梦,一抹朱砂一记红,千年风华过烟云,道不尽情意相思浓!所以,爱耗尽了我们毕生的心血去琢磨,去感受。张爱玲说过:“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眼之间坠入他(她)的眼眸,没有早一步,亦没有晚一步„„”所以,初恋成了最难忘,亦是最纯最真的感情。而现在大部分人的初恋,发生在校园。校园的爱情,纯洁、天真,亦是发自内心的。而又正是因为如此,校园爱情最终能够走完的,亦是不多。

现在,人情窦初开的年龄,越来越早了。现在,在小学时,你就可以看到两小无猜的一对对可人儿们开始他们的“爱情”之旅。当然,我并不认为这是真正的爱情。应该说,这只是单纯的好感。小孩子的心思,真的是特别简单,那时候的他们,是容易满足的,对方一个小小的笑容,足可以让他们高兴好几天。或许,这些,都算不上爱情,但是,或许,已经是异性相吸的开始。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昔日的孩童们逐渐的褪去幼稚的外衣,慢慢的迎来了青春期。青春期的少年,是阳光的,活力十足的,亦是叛逆的。这时的人已经懂得追求自己所喜欢的人了。他/她们会采取行动让对方感受自己的喜欢,是的,就是喜欢。他们,还不懂得怎么爱,如何去爱。只是凭着一股热劲,而非用心去爱。他/她们还不知道该怎么去理解,包容,一味的只顾到自己的喜好,而把自己的喜好强加到对方的身上。俗话说,喜欢是通往爱的桥梁。所以,有一些真正喜欢对方,有比较早找到通往爱的桥梁的人,他们成功的到达了爱的彼岸,只差走过那条相隔喜欢与爱的桥梁。然而,那桥并不是那么的好走过的,它,犹如悬挂在两座大山之间的铁索桥,想要度过它,必须要有足够的勇气,还要有足够的信任。所以,能够度过的人并不多。不过,还是值得庆幸,有人到达了爱的此岸。亦有人最终相携走下去,最终走进爱的殿堂——婚姻。身边并不缺乏这样的例子。他们从学生时代开始恋爱,最终进过磨合,走进彼此的生活,最后决定踏入爱情的殿堂——婚姻。所以说,校园爱情虽纯,虽然还不成熟,但是,如若能够坚持以往,那么,能够执子之手,与子携老也是有可能的。只是,这样的人又有多少呢?

我们的爱,在人生的旅途中,满载着阳光,一步步的成长。孩童的爱,凭感觉,只顾自己喜爱,很纯净,不含杂质,但是,当有着另外更好的感觉出现时,冉然忘记了之前的感觉,它,太易变,随性;少年的爱,凭喜好,只因自己喜爱,但有着外貌的限制条件,他们喜欢赏心悦目的人,但却忽视了再赏心悦目也会有衰落之时,于是,当现实的丑恶无情的击碎他们的梦时,他们会毫不留恋的转身而去,寻找另一个美丽的梦;青春期的爱,凭相属,因为互相吸引而爱,他们张狂而爱。但是,他们忘记了最为重要的一点,爱需要真心的阳光的沐浴,爱需要理解、支持、包容的时时滋润,爱需要信任的土壤提供养分。他们有的完全遗忘了或是缺失了一些爱所需要的物质,所以,最后鲜艳美丽的爱逐渐的枯萎了,最终,终是缘浅的分离了。或许,他/她们会伤心,会难过,但是,随着时间的渐渐地疗养,最终心伤的痕迹渐渐被遗忘。于是,他/她们重新满载着对爱的期望,重新踏上人生的寻爱旅途,继续寻找自己毕生想要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爱。

无疑,一件东西只有失去时,我们才会懂得其真正的价值。同样,一件东西在得到之前,我们并没有意识到它的缺少。佛说:“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换今生一次的擦肩。那我们要用几生几世的回眸,才能换来与所爱的人的相遇?”或许是上天的安排,在最终找到真爱之前,我们总要遇到一些不尽如意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真爱这份礼物充满感激之情。于是,才会倍加珍惜,用心去经营这份来之不易的爱。

彼时,我们来到了成年的爱的站点,重新整装,找寻我们的真爱。在经历我们多年的寻爱之路之后,我们都渐渐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自己所追求的爱是怎样的。于是,大学生的爱,是比较成熟的爱。他们带着自己的心去找寻真爱。他们不再追求华丽的外表,不再一味追求赏心悦目的美丽事物。因为,他们已经明白,外表常常具有欺骗性。他们在努力寻找那个可以使自己的心灵微笑的人,因为他们知道,只有微笑才能使黑暗的日子变得光明。他们懂得了,光有爱还是不足够两个人相携一世看尽繁华落尽、细水长流的。所以,他们相互理解,包容,支持,信任。理解对方的难处,理解对方的感受,理解对方的需求;包容对方的缺点,包容由双方的性格差异所导致的矛盾,包容各自生活习性的冲突;支持对方的决定,支持对方所想所为,支持对方的事业;相互信任对方以抵御流言蜚语的袭击,或是防御有心之人的挑拨离间。如果说,爱是一座美丽的大厦,那么,大厦美丽的外表就是由理解,支持,包容所装饰而成的。而信任,则是这美丽的大厦的基底,大厦的坚固与否和寿命长短全取决于信任的基底的稳固性有多强。所以,爱,离不开理解,支持,包容。更加不能够没有信任!离开信任,爱,只是一有着华丽外表但却不实用的东西罢了。所以,他们用心寻爱,寻找心灵的伴侣,寻找精神的共鸣。所以,这时的爱,身高不是问题,年龄不成问题,距离不是问题,只要有爱的存在,有爱的滋润。这时的我们都知道将爱全部付出,并不能确保一定会得到回报,也不指望爱有什么回报。我们在耐心地等待着它在我们所爱的人的心里生根发芽,成长壮大。即使不会那样,也感到满足,世界上有一种爱叫争取,有一种爱叫放弃,如果很爱只要有一点希望在一起,你都要努力争取,因为错过就是一辈子;如果很爱却让大家都很痛苦,也许最好的方式就是放手,给对方一个空间。所以爱是希望彼此都幸福,而不是让它成为彼此的一种伤害。假若我们的爱已经成为对所爱的人的一种伤害,那么情愿选择离开,让各自重新找到真爱的幸福终点站。因为我们始终相信,相信着爱,并且它已经在自己的心里一点点的成长。所以,在人生的寻爱旅途上,我们又一次的进一步地成长了。 人生的旅途的列车走走停停,每到一个站点,我们都会有所收获。或许很少,或许很微不足道。但是,却可以让你在余生中受益无穷。在人生的寻爱的旅途上,我们的爱在离离合合中一点点的磨合,一点点的成长成熟,在最后的最后,我们中运找到了真爱,找到了那个肯与我们“执子之手,与子共著。执子之手,与子同眠。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执子之手,夫复何求?”的心灵的伴侣。

第7篇:永远的旅途

我愿永远的旅行。把脚下当做起点,把起点当做终点,用不停歇,永远的走下去。让我的身影留在所有的角落。

我想周游世界,走向每一片土地,踏入每一条河流。在高山上向着太阳的方向喊叫,在河流边向每一条过往的鱼问好。

我带着一个行囊。那里有我的衣物,我的帐篷,一只笔,一个本子,一些食物——不需要太多,着写就已经足够了——当然还有一心——向着远方的心。一双眼——一双能看到花草树木,山川河流,飞禽走兽的眼。一双腿——一双能行走千里的腿。仅次而已。

我会去那些使诗人发出千古绝叹的古老地方。那里也许会很拥挤吧,会有许许多多的游客,也许我还能遇上和我一样的旅行者。那里也许至今还留着许多古代文人的真迹。我会一一的欣赏。也许会探出他们当时内心的想法呢!我会去那些不曾被人发现的地方。那里一定会留着一方土地。没有喧嚣。没有满眼的楼房。只有一片树林。偶尔会传来几声鸟叫,树林深处有泉水奏着音乐。阳光透过树叶在湿湿的地上留下足迹。

白天我会四处行走。把任意一座山,一条河当做目的地。我会走的很慢,因为我想尽情的感受这一切的一切。像当初的一位苦行的僧人一样:注意着路途中的一切事物,甚至是一颗小小的石子。爬上山顶眺望远方。然后搭起帐篷,靠在大树下,拿起笔和本来记录这一切——山、水、天空、大地。等待着傍晚的到来,等待着鸟的回家,听他们为我唱歌唱去这整日的疲劳。

在晴朗夜晚我会看着天空,看着淡淡的月光,然后让那柔柔的光披在我的身上。在月色隐去的夜晚我会闭上眼,让凉爽的晚风带走我身上的尘土。我会进入自己的黑夜,一个充满梦境的黑夜。

走在路上,走在向着梦想的地方。不会停留,把脚下当做起点,把起点当做终点,永远的走下去。

第8篇:人生的旅途

人生的旅途,总是蜿蜒曲折坎坷不平的,人的一生不可能平坦如意,走平坦人生之路的人,可能是平庸的。而一个有为的人,他的道路多半是曲折的,当恶运向你袭来的时候,最要紧的是要有宽广的胸怀,远大的理想,顽强的意志和坚韧不拨的毅力,用笑脸去面对现实,用微笑去对待生活!

人生之所以迷茫,归根结底主要是没有远大的理想;人生之所以精彩,归根结底主要是因为有理想并不断地为之奋斗,从而战胜一路上的荆棘与坎坷

第9篇:一个人的旅途

人生就像一场旅途,有起点也有终点,一个人的旅途未必不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题记 每个周末,都要坐车经历一个小时左右的车程才能从学校回到家。起初对这一路的景色充满了好奇心,久了也就乏味了。所以,我每次都把它当成是一次旅途。

一个人坐在靠窗边的那个位置,窗边的那个单人座位一直是我的首选。也许是因为不太习惯自己的身边坐着陌生人,也许是我的心特享受这一份只属于我自己的宁静。打开窗,戴上耳机,听着音乐,观赏着不断变化着的沿途的的风景。车上有许多结伴而行的人,二三人一堆,四五人一伙,嘴里不停的议论着什么。也许他们认为与众人一起前行是美好的,而我认为一个人的旅途更是珍贵的。一个人的时候,就享有更多的自由,你不必被朋友所束缚,可以想自己所想,做自己所做。

人多的时候难免就会有分歧,要么顺从要么离开。因为顺从,所以多了“犯罪团伙”,一个人犯罪了,他会牵扯一大堆人跳入犯罪的陷阱,从而同流合污,最后接受法律的制裁。但并不是众人在一起一定是不好的,所以也有令人赞赏的一面。志愿者起初只是一个人,但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志愿者的队伍中了,使他愈来愈壮大,后来也就有了“红十字会”“慈善机构”,这些人因为他们的目的是一样的而聚集在了一起。不行又降临在了四川,雅安发生了7.0级的地震,又组成一队前去支援的,也有只身一人前去献出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虽然他只身一人,孤独的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也是被人们所称赞的。

一个的旅途,看似孤寂,其实它并不空虚,因为在这其中有着许多力量陪伴着而他,与他在一起孤独的旅途者,他是好强的,他不愿别人为他铺垫好顺畅的人生之路,他想要的是靠他自己的力量拼搏出来的一条光明大道。她不愿做温室的花朵,他宁愿做一棵露天的小草,因为他知道,只有磨难和挫折才能使他变成一棵坚强的小草。而不会被轻微的风雨打倒。

一个人的旅途,他不在乎旅途的终点和起点,在乎的是这充实的过程。——————

------雪花

上一篇:党员培训总结工作总结下一篇: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