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舞蹈传播管理论文

2022-04-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本论文介绍了校园电视台的概念、特征及发展意义,并指出校园电视台存在的问题,运用传播学的理论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最后结合实际提出如何办好校园电视台的建议。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电视舞蹈传播管理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电视舞蹈传播管理论文 篇1:

电视传播对传统民俗的影响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系的发展壮大,更新换代的电视文化传播在平常人家得以使用,并获取新闻资讯,已成为家庭生活必不可缺的一部分。网络电视的普及对传统民俗也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为非物质传统民俗重要的传承手段。电视传播在促进民俗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对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需要正确认识面对,融合发扬传统民俗。

关键词:电视;传播;传统民俗;媒介

一、电视传播对传统民俗的积极影响

(一)电视传播为传统民俗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手段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传统民俗都是主要依靠古老的传承方式进行传播,通过现场的舞蹈演绎、独特的民俗活动、特殊的文字或者语言来传播,因其独特的传播方式,使其传播受到很大的限制,只能在很小的区域内进行传播,因此才有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而电视传播,打破了这种地域的限制,传统的民俗形式可以通过视频影音等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极大的扩大了传统民俗的传播范围。

(二)电视传播促进了传统民俗的发展、革新和融合演化

传统民俗形成于人们长期的劳动和生活活动中,随着生产方式和社会的发展,民俗也在不断的演变,居民的迁徙、经济贸易活动、甚至是战争都会促进民俗的融合和演变,但仍然存在地域限制。而电视传播强有力地打破了这一限制,如近些年,肯德基、麦当劳等快餐饮食文化就对我国传统的饮食习惯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为了推广快餐习俗,各种夺人眼球的商业广告在电视上轮番轰炸,使得这些快餐品牌深入人心,让人们潜意识里觉得吃快餐是一种很时尚的生活。而传统的中国餐馆也应该重新定位,学习这些快餐品牌优秀的营销管理模式,依据实际情况化为己用。

二、电视传播对传统民俗的消极影响

(一)电视传播对传统民俗“重传播”,“轻传承”

正如镜子有两个不同的面,电视传播在对传统民俗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对其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电视传播通过影音视频对传统民俗进行传扬,因为节目需要而保留下来的影像资料至关重要。但同时也有不好的一面,人们过分依赖于这些影响资料,认为只要想看想了解,随时都可以把资料调出来重复观看,从而忽略了对民俗的传承。正如“中国匠人”纪录片中所提到的,很多古老的技艺都面临著因传承艰难而濒临消失的问题,如传统的木雕、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技艺等。简言之,电视传播对于传统民俗只是单纯地推广和再现,并未对传统民俗的传承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电视传播以享受娱乐为目的,忽略了民俗艺术本身的价值

生活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人们每天都会从电视上获取大量的信息,只是单纯地作为一个信息接收者,传统民俗经过电视节目的包装,大众娱乐效应远远超过了民俗本身所具有的艺术效应。因此,有学者感叹,电视传播正在摧毁大众的思考能力和创新力。在传统的民俗活动中,人民大众往往是作为活动的主体参与到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而现在由于电视的普及,很多传统的民俗都变成了电视节目,或者因为观看电视节目而摒弃了以前的很好地活动形式。就拿中国最传统的春节来说,大家都觉得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年味却越来越淡了,以前过年,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放烟花爆竹,熬夜求平安,而现在很多活动都被夺人眼球的电视节目取代了,人们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少了,年味也淡了。还有一些其他的民间艺术也被电视娱乐装点的失去了原来的样子,因失去市场而濒临消失。

三、电视传播对传统民俗产生影响的原因

(一)电视本身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电视节目通常以影音视频等形式向大众展示,电视节目中绚丽的色彩,生动的人物形象,紧凑有趣的情节都紧紧地抓住了大众的注意力,而其所具有的娱乐性更是大众喜欢电视的最主要原因。无需经过思考,只需单纯地观看就能轻松了解所想知道的东西,且娱乐效果越强,越能夺人眼球,收视率越高。

(二)传统民俗本身具有演变性

传统民俗大多诞生于人们对日常劳作和生活的思考中,随着生产活动和实践变迁不断发生变化,有时为了适应社会大发展,还不断地与其他民俗融合创新。民俗也深谙“适者生存”之道,那些能随着时代变迁而变化的民俗被流传了下来,而那些不懂的变通和改变的民俗因跟不上时代洪流而消失。而如今电视深深影响了人们的思维,进而也对民俗产生了影响。

四、结语

电视传播对传统民俗的冲击不可避免,我们应该扬长避短,积极宣扬和传承传统民俗,使传统民俗与现代电视文化融合发展,摒弃有伤风化的传统陋习传播。新时代的网络电视文化更多的是以娱乐方式传播,吸引年轻人的关注来获取流量提高经济效益。面对这一现象,我们更应该将创新融入到民俗艺术中,在提高收视率的同时,发扬传承非物质文化民俗。

作者:王彦茹

电视舞蹈传播管理论文 篇2:

校园电视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建议

摘要:本论文介绍了校园电视台的概念、特征及发展意义,并指出校园电视台存在的问题,运用传播学的理论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最后结合实际提出如何办好校园电视台的建议。

关键词:校园电视台;问题;原因分析;建议

● 校园电视台的发展概述

校园电视台,是由学校投资创建,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声、光、色全方位的信息传播形式,主要针对学校内的教师和学生提供宣传教育、教学科研、精神文化娱乐等服务的电视传播媒介。校园电视台作为电视台的一种,自然具备了电视台传播迅速、形象生动、利于接受等普遍特征,同时也由于校园的特殊性,又具有教育性的重要特点,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

1.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

校园电视台的实体场所、设备等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文化设施,校园电视台的内容是校园文化的具体呈现和诠释,校园电视台营造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氛围。

2.学校重要的舆论工具

校园电视台通过长期的宣传和教育,可以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人生观,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引导校园文化向良性的方向健康发展。

3.学校重要的宣传媒介

校园电视台是校园文化向社会展示的窗口、沟通的桥梁,与校园广播、宣传栏、校刊等校园转播媒介相比,校园电视台具有传播迅速、形象直观、传播效果好等独特优势。通过形象生动的电视节目向外界展示校园形象、传播校园文化,扩大学校影响力。

● 校园电视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校园电视台总量巨大、数量惊人,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其发展也存在两大问题:一是节目质量不高,二是传播效果较差。下面,我将对照传播学香农-韦弗模式理论,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的方法及意见。在这一模式中,传播被描述为一种直线性的单向过程,包括了下页图的几个因素。由于整个传播过程是一个封闭的循环,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影响整个传播过程,从而导致校园电视台在传播过程中出现问题。

1.在信源上,缺乏电视节目制作人才

当前,多数校园电视台的办台资金都来源于学校拨款,经费有限,有些学校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购置设备,却忽视了制作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一般来讲,负责管理的教师是由其他岗位的教师兼任,用于指导校园电视台技术工作的时间较少。而负责日常工作的在校学生,虽然积极性较高,但大多缺乏技术素养,很难在短期达到独立完成节目制作的要求,而当他们熟练掌握相关技术后,又多因毕业而离开,以致校园电视台的人才缺乏,制作质量得不到有力保证。

2.在编码中,节目信息把关过严

校园电视台在把关时会根据自己对受众需要与兴趣的理解在众多的信息中加以选择,特别是考虑到受众特点,校园电视台在信息编码时就非常谨慎严格。而有的校园电视台因为过分严格把关,在屏蔽不良信息的同时,也有可能屏蔽了学生受众想看到的一些正常信息,最终使电视节目说教内容过多,缺乏与当代青少年相适应的青春活力,使学生失去收看的兴趣。

3.在信道中,传播媒介单一

学生收看校园电视台节目的时间和地点受到学校作息时间的限制,尤其是有的校园电视台的传播媒介还局限在校内闭路电视,播放时间不科学,没用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视频服务等新兴媒介,从而减少了学生对校园电视台的关注。

4.在译码过程中,缺少合理引导

校园电视台的粗放管理,模式化节目制作,没有充分考虑传播对象的特点,节目形式死板,大多内容单一,更新频率低,缺乏对学生兴趣和需求的深入了解,当制作出来的节目无法让学生产生兴趣和共鸣时,学生自然采取抗拒或者漠视的态度,导致“说者有心,听者无意”的结果;只有在重大活动或有重要新闻事件时,才会引起短暂的关注,使得校园电视台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传播作用。

5.在信宿方面,低估受众水平

在传播过程中,受众是考察传播效果的基点与立足点,特别是在复杂的传播环境下,受众是传播问题的交叉点,传播者如何对受众进行定位将直接影响传播的效果。而校园电视台的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容易陷入传播学的“靶子论”模式,过分低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辨别能力,错误定位,最终导致没有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

6.在反馈环节,经常忽视反馈意见

校园电视台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反馈,促进传播过程良性循环。但有的学校仅仅将校园电视台的信息传播看作一个单向的传递过程,忽视了学生对电视台的意见反馈,导致不能及时准确地根据学生的需求调整传播的内容和形式。另一方面,学生非常关注自我价值实现,渴望成為信息传播的主体,会因为自己的意见得不到采纳而慢慢失去对电视台的认同感,慢慢疏远,甚至产生抗拒情绪。

7.没有有效减少干扰

以上六个环节构成的传播过程都是在特定传播环境中进行的,某些外在因素可能会阻碍传播过程的顺利进行,这些阻碍因素就是干扰。传播环境产生的干扰只能通过采取正确措施来减少,而不能完全消除。校园电视台的传播环境相对封闭,干扰主要来自学校的监管干预和作息时间等。有的校园电视台没有采取合理的措施来减少干扰的不利影响,导致传播过程不能顺利进行,传播效果不理想。

● 如何办好校园电视台的建议

1.加大投入,提高节目质量

(1)加大资金投入,加速设备更新换代

学校应重视校园电视台的建设,加大资金投入,根据需要及时更新设备、维护设备和优化组合,为节目的制作提供强有力的硬件保障。同时,校园电视台自身也要转变思路,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现有技术条件,挖掘技术设备的潜能,确保校园电视台正常运作。

(2)做好人才培养和储备,提高制作技术水平

设置专人专岗管理校园电视台,加强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培养和利用,提高节目制作水平。成立专门的社团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电视台工作,建立各年级的“梯度”培养模式,高年级学生毕业后,技术熟练的低年级学生能迅速补缺,保证各项工作正常运转。

2.打造综合性传播平台

将网络、手机等学生经常使用的传播媒介与校园电视台融为一体,建立校园电视台网络平台,包括主页、网络电视、论坛、共享服务器、播客等板块,将校园电视台打造为一个综合性的传播平台。

(1)打造高效的教学平台

将校园电视台与日常教学充分结合,可以将优质课例、专家讲座、课外拓展知识等视频上传到校园电视台视频服务网站,学生根据需要,自由下载或在线点播,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了解其他专业知识,扩大知识面,培养自学能力,提高自身素质,又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风气。

(2)打造缤纷的娱乐平台

校园电视台根据学生需求制作他们喜欢的节目,或引进积极健康的娱乐节目、电影、音乐等,进行播放或者上传到网站上,供学生观看。另外,可将校园内各种文体活动与校园电视相结合,学生除了可以通过校园电视台观看现场直播外,还可以了解活动的历史、规则等相关知识。这样既满足了学生对娱乐的需求,吸引他们关注校园电视台,又有利于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娱乐方式,培养积极向上的校风。

(3)打造广泛的交流平台

校园电视台同区域内的各学校应加强联系,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交流节目资源;在硬件设施和技术、人才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密切合作,对部分具有共性的节目可以采取共同拍摄制作的方法,做到资源共享,互通有无,共同进步。另外,校园电视台应适当报道其他学校的新闻,互相了解校园动态、学术研究、管理经验等,还可以通过网络交流学习资源、学术成果等,尤其是相同专业间的学术交流,对学校的教学质量的提高有重要的意义。校园电视台还可适当报道毕业校友的生活工作的信息。一方面可以鼓励在校学生以优秀的校友为目标努力奋斗,另一方面可以吸引毕业校友对母校保持持续的关注,有助于加强学校、在校学生、毕业校友之间的交流和指导帮助,有助于优秀校园文化对内和对外的传播、发扬和传承。

3.学生参与,增强活力

(1)建立反馈机制

校园电视台要设置舆论议题,开展主题征文、广告语征集、台标设计比赛等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讨论校园电视台;同时,校园电视台也要积极采纳优秀的建议,保持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这既利于校园电视台的自身发展,又有助于培养民主的校园氛围。

(2)搭建学生自我展示平台

校园电视台应鼓励学生通过电视节目展示自身表演、舞蹈、摄影、导演等才艺,还可以在网站开设播客模块,鼓励学生将自己喜欢的视频上传到网上。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开朗和自信的性格,也增加了学生对校园电视台的关注度和认同感。

(3)招募学生参与校园电视台工作

校园电视台可以招募学生为工作人员,参与到采访、节目制作、网站维护等工作中。一方面可以补充校园电视台的人手和人才储备,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在参与各项工作时锻炼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并积极地为校园电视台和校园文化的建设贡献力量。

总的来说,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电视台,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在正确的舆论引导下,只要把握好机会,充分利用生动形象、直观有趣的电视传播优势,不断创新,积极发动学生参与,就一定能办好校园电视台;在營造积极向上的校园舆论氛围,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人生观,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方面起到行之有效的宣传教育作用,从而对校园文化的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施拉姆.传播学概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张咏华.大众传播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4]〔美〕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和未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5]熊澄宇.新媒介与创新思维[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6]印兴娣.略谈校园电视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

[7]王剑梅.校园电视的德育功能刍议[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03).

作者:汪涛

电视舞蹈传播管理论文 篇3:

移动互联时代电视综艺节目的营销策略

【摘 要】当前,电视综艺与网络综艺在营销领域的角逐日益白热化,移动互联时代的电视综艺节目营销面临内容生产加速垂直化、传播渠道趋向多屏化和评判标准走向多元化的新背景。电视综艺节目要依托打造节目内容的核心竞争力、强化节目营销的深度、强化差异化营销的精准度等新思路,通过营销前置、互动营销、整合营销等路径去提升电视综艺节目的营销效果,捍卫其市场地位。

【关键词】移动互联时代;电视综艺节目;营销策略

【基金项目】2017年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互联网+”背景下电视综艺节目的转型与创新研究,编号:17C0326。

不论从哪个维度进行判断,综艺节目依然是当前各大媒介和平台的创作热点,面对综艺节目市场百花齐放但内容又趋于同质化的现实背景,电视综艺节目和网络综艺节目纷纷在营销方面展开角逐,并且日益白热化。众所周知,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电视综艺节目的营销生态发生了较大改变,传统的营销模式被逐步消解,一度以主流媒体自居的电视媒体,如何通过营销创新,实现节目价值的延伸,守住原有的市场地位,成为摆在电视从业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移动互联时代电视综艺节目营销的新背景

(一)内容生产加速垂直化

移动互联时代,大屏小屏的形态和品类越来越丰富,使得用户群体的注意力越来越分散,“爆款”电视综艺节目出现的概率将会大大降低。据国家广电总局“中国视听大数据”(CVB)系统统计,2020年在全国卫视频道共播出328档周播综艺节目,但首播综艺节目中单期收视率超1%的仅67档,刚刚超过20%,客观上来讲,这个成绩的取得还得益于疫情期间人们普遍居家的大环境。一个更现实的选择是,各大电视媒体纷纷扎进垂直细分题材领域,综艺节目的边界不断扩大,服饰、舞蹈、科幻、手作、直播、减肥、动物等小众题材争相进入创作领域,仿佛“万物皆可综”。一方面,这说明现代综艺节目从单一的娱乐性属性正向社会复合属性转变;另一方面,也折射出电视媒体基于现实生存需求所作出的无奈选择。

(二)传播渠道趋向多屏化

与内容生产台网融合的“举步不前”形成明显反差的是,电视综艺节目在内容分发与传播方面早已迈出“流星大步”。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智能设备的普及,我国快速步入多屏时代,多屏传播中开放、双向、互动的传播优势,极大地迎合和满足了年轻观众群的需求。必须指出的是,多屏传播的意义绝不局限于分发渠道的多元化而带来传播范围的扩大,更大的价值在于,按照电视端、互联网平台、移动端各自属性量身定制不同的内容产品,实现优质内容的二次传播甚至是多次传播,层层拓展内容产品的深度和广度,形成注意力资源的叠加效应,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湖南都市频道《萌宝去哪儿》通过快手平台小屏挖掘内容和用户,把拥有百万级粉丝的10组快手原生用户家庭反向输送到大屏,节目一经播出,就形成高流量的影响力和高效的传播力,可谓是创新大小屏联动的新模式。

可以预见,随着台网深度融合的不断推进以及现代科技创新的持续赋能,电视综艺节目在全网多终端的多屏立体传播,将会催生更多元素的融合与交汇,直至内容、传播和经营融合的全面打通。

(三)评判标准走向多元化

在传统电视综艺时代,收视率是评判电视综艺节目传播效果的唯一标准,而在移动互联时代,由于电视综艺的传播内容发生较大变化,既包括电视综艺节目的正片文本,又包括预告片、先导纪录片、宣传片、创作花絮、幕后故事、短视频等衍生内容,基于精准化传播的考虑,制作方会根据传播平台的特点量身定制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因此,除收视率和点击率这些显性标准外,广大网民的点赞率、转发率、相关话题热度、节目粘度、影响力指数以及网民自发创作的反馈性、评论性内容将合力构成新的电视综艺节目评价体系。因此,移动互联时代的电视综艺节目传播内容具有明显的多元化、碎片化和裂变化特征,势必会催生更为立体、多元、科学的效果评判标准,从而取代收视率、点击率等唯一性評判指标。

二、移动互联时代电视综艺节目营销的新思路

(一)以“看点”为统领,打造节目内容的核心竞争力

从根本上说,内容始终是造成电视综艺节目营销困局的症结,没有高品质的内容,营销成本会成倍增加,效果也差强人意。打造电视综艺节目的“看点”,一要注重层次性。纵向层面,按照节目内容的时间逻辑围绕节目的各个环节、板块打造优质内容,如大高潮与小高潮,大悬念与小悬念,大冲突与小冲突;横向层面,围绕节目的构成要素打造“看点”,如元素的丰富性、嘉宾的故事性、互动的独特性、道具的新鲜性、舞美的科技感等。二要注重情感性。通过巧妙的场景营造传达出节目内容的情感魅力,让用户产生类型丰富、层次不一的情感体验,并且以不同方式和频率与节目产生情感共振。三要注重娱乐性。娱乐性是电视综艺节目的核心属性,除提炼内容本身的娱乐性之外,还要充分利用各种现代视听手段,如花字、拟声、特效、剪辑等制造多感官的娱乐效果。

(二)以“互动”为核心,强化节目营销的深度

互动,不仅是一种节目形态,更是一种深度营销的商业模式。“受众从来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相反,他们是积极的参与者,甚至可以说是整个传播过程中的决定者”。[1]移动互联时代,伴随着通讯技术的成熟和社交平台、视频网站的纷纷加入,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电视综艺节目单向输出、互动性缺失的现状,为节目互动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以2020年的现象级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为例,据艾媒数据显示,从6月12日首播开始,话题热度一路飙高,各项数据断层式领跑,正向口碑不断输出,权威媒体齐力打call。截至9月8日,节目累计全端热搜共2303次,其中微博热搜645次,96次TOP1,成团之夜24小时霸榜40个热搜,同屏最高15个同时在榜。新浪综艺势力榜短视频播放量、官微阅读量、主话题增量9周登顶TOP1,艺恩数据12周连冠,骨朵数据11周登顶,Vlinkage数据38次登顶,微博综艺榜28次登顶。[2]

(三)以“数据”为支撑,强化差异化营销的精准度

移动互联时代,海量的数据能为电视综艺节目的差异化营销提供更为精准的支撑。要指出的是,这些数据不仅指传统的收视率、满意度参数,还要涵盖点击量、点赞量、转发量、微博热搜、话题榜、推荐位、二次内容生产量、网络口碑、明星商业指数、品牌商价值等多个维度的指标。“运用精准营销工具,制作有特色的电视节目,通过差异化精准营销手法,锁定细分群体,满足特定受众群体的某种需求,形成电视节目的独特领先优势。”[3]一是运用大数据技术搜集、观察、分析用户行为和观看偏好,精准锁定核心用户。二是科学制定营销方式。包括营销渠道的设计、营销平台的选择、营销时段的安排等。三是设计个性化的传播内容。根据用户的兴趣和审美偏好设计个性化的内容产品。

三、移动互联时代电视综艺节目营销的新路径

(一)营销前置

区别于传统的把内容生产与营销推广割裂为两个独立的不同阶段,营销前置就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把营销思维贯穿节目立项、制作、宣传、播出、迭代等制播全过程的一种新型营销模式。这种营销模式能够倒逼创作者在内容生产的各个环节自觉设计“看点”和“卖点”,优化节目资源和要素,节省制作成本。以2020年火爆荧屏的某综艺节目为例,在前期策划阶段,就明确选用“大流量、大话题”的选手,培养二次元三次元的粉丝,粉丝的圈层传播无形之中为节目造势。在播出的当天,同步上线同名漫画,不仅满足了用户对多元化内容的需求,也为节目营销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支持。

(二)互动营销

互动营销是精准营销的核心,通过节目与用户之间充分、密切、良性的互动,有效实现营销目标。移动互联时代的互动营销,一要多方拓展互动的方式。充分利用现代通讯手段和移动互联工具开展电话连线、短信投票、有奖问答、扫码关注、游戏闯关、现场弹幕、个人直播等多形式互动。二要不断丰富互动的渠道。通过制作预告片、宣传片、主题海报、短视频、花絮、H5吸引用户点赞、评论和转发,达到预热、引流和造势的目的。《经典咏流传》率先采用“1+4”(1个大屏视频、1个互动H5、1篇微信公众号推文、1个小屏短视频、1个节目音频)跨屏交互传播模式,观众通过微信“摇一摇”实时分享,同时分发,使得每一首歌都有千万人次的人群跨屏交互,从而实现了裂变式传播。三要不断拓展互动的深度。如《中国新歌声》设置了观众微信竞猜学员的梦想导师选择结果的互动游戏,观众可以实时看到竞猜结果,享受“打败”全国其他观众的心理快感,增强了节目的参与感和代入感。《奔跑吧,兄弟》《极限挑战》等综艺节目邀请路人与明星嘉宾共同完成互动任务,更易拉近观众的心理距离而引发共鸣,增强代入感、亲切感。

(三)整合营销

移动互联时代,电视综艺节目要打破传统电视节目营销的固有模式,以受众需求为出发点,采取整合营销的思路和策略。一方面,要明确“内容即价值”的理念,以挖掘和凸显节目价值为目标,对节目内容进行调整和动态化的修正,内容点对应价值点,内容链体现价值链,整体放大节目价值;另一方面,運用系统化、网络化思维,充分发挥电视节目营销的整体协同效应,与各种媒介建立良性互动,整合运用多元化营销手段,实现多手段、多介质的优势互补。比如,《乘风破浪的姐姐》《我家那闺女》等综艺节目通过建立线上线下全媒体传播矩阵,充分利用话题营销、热点营销等方式,采取更为年轻化的样态与语态进行受众互动与破圈,既不断打造多个热点话题,实现节目口碑与流量的双收益,又为电视节目的品牌化、商业化提供了新的操作路径。

结语

移动互联时代的电视产业正朝着精细化、智能化、复合化的方向发展。互联网化的综艺节目营销绝非传统意义上的盲目跟风和自我颠覆,而是应对媒介新生态下新一轮商业浪潮的冲击对其生存逻辑的自我调整和价值重塑。只有理性面对纷繁复杂的发展现状,修正自身结构,探寻合理的突围策略,才能有效利用互联网带来的效能,催生自身更大的现实价值。

注释:

[1]拉斯韦尔.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65.

[2]《乘风破浪的姐姐》完美收官!各项数据全面领跑,https://mp.weixin.qq.com/s/v9OuZ6QFsuzryGHzweK_yA.

[3]任锦鸾,李涛,李波.基于大数据的电视综艺节目精准营销[J].现代传播,2015(05):95-98。

(作者: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文化创意与策划教研室主任)

责编:周蕾

作者:肖俊

上一篇:短期工劳务合同下一篇:道路施工质量控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