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育人模式

2022-07-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家校合作育人模式

新形势下高校家校合作育人模式的构建

摘 要:高校开展家校合作是适应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新变化的需要,是进一步完善高校社会职能的需要,也是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积极作用的需要。为确保家校合作真正取得实效,应遵循目标一致、平等尊重、循序渐进、优势互补的原则。新形势下,构建高校家校合作育人的新模式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家校合作理念,制定“清晰明确”的家校职责分工,建立“和谐融洽”的家校合作关系,探索“科学有效”的家校沟通方式。

关键词:高校 家校合作育人 模式 构建

家庭和学校是学生实现社会化过程中的两个主要的决定性因素。家校合作,是指联合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更多地得到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更多地得到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在当今社会价值观念日益多元,人口流动、文化冲突和社会竞争日益加剧的时代背景之下,加强高校与学生家庭之间的合作,形成家校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一、高校开展家校合作的必要性

(一)是适应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新变化的需要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转型,我国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他们的思想观念也表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如,有的独生子女大学生从小骄生惯养,依赖性强,缺乏独立自主的意识和能力;有的过于自我中心,不懂得换位思考、承担责任;有的缺乏诚信意识,不懂得感恩回报;还有的则是自大与自卑并存,心理素质薄弱。这些思想特点往往会使他们在人际交往失败、情感受挫或者面对学业、就业压力时无法作出正确地处理,并容易诱发各种心理障碍和过激行为,近年来国内高校频发的大学生恶性伤害和自杀事件就是例证。在这样的背景下,仅仅依靠学校教育单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只有结合家庭教育的引导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是进一步完善高校社会职能的需要

高校不仅肩负着继承、传播和创造文化知识,教育培养青年大学生的历史职责,同时还承担着净化民族灵魂、提升国民素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职能。当然,随着时代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高校的职责和功能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其不断发展完善的动力则正是来自于社会。正如美国一著名大学校长所言,大学必须源源不断地吸取来自学生、家长、校友以及社会各界的心声,实现其结构和功能的不断完善。学校与学生家庭联系沟通,一方面实现向家庭渗透教育的社会职能;另一方面能广泛地获取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对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调整学校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办学效益大有裨益。

(三)是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积极作用的需要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位启蒙老师,家庭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家庭教育与目标明确、内容具体、程序规范的学校教育不同,它是一种极具家长个人色彩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家长个人的素质和经验。由于我国大学生家长文化层次的参差不齐,且普遍程度不高,一般家长难以真正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家庭教育缺乏对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的研究,观念缺乏理性,教育内容不尽合理,忽视子女综合素质的提高,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不够科学,一般来说没有明确的目标和专门的考核,它的实施不受监督,没有严格的规范,这种随意性极大降低教育的效果。总的来说,目前我国的家庭教育仍是教育系统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其在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需要高校的科学指导。

二、家校合作育人应遵循的原则

学校和家庭是对学生的教育和成长最具影响力的两个外在因素,为确保高校和家庭两种教育力量在大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的协调统一,使家校合作育人真正取得实效,笔者认为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目标一致原则

学生是学校和家庭共同的教育对象,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既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同责任,同时也是双方的共同目标。在家校合作的过程中,家校双方必须始终保持育人目标方向上的一致,才能进一步开展有效的沟通协作,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是建立与维持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应遵循的一个最基本原则。

(二)平等尊重原则

平等与尊重是基于对主体尊严的认可和维护的信念,在家校联系沟通中只有以“平等与尊重”为基础,双方才能进行真正的合作。作为开展家校合作的重要原则之一,平等与尊重意味着,一方面教师与家长相互尊重,教师要尊重家长作为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利用开放日,主动邀请家长来到校园,近距离感受孩子在学校日常学习表现和思想品德情况。与此同时,家长也应尊重教师的劳动,不要把学校当作是评论和批判的对象。只有这样,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才能在合作的过程中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配合,达成共识,实现预期的教育目标。

(三)循序渐进原则

在家校合作的过程中,作为两个独立的参与主体,家长和学校之间的沟通交流不可能是一帆风顺、一步到位的,而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需要参与合作的双方要有足够的耐心,从初步沟通到深度交流、再到全方位合作,一步一步地地通过合作内容的拓展、合作方法的改进、合作主题的深入逐步达到家校合作的预期效果。如果学校和家长在合作的过程中急于求成,希望在短时间内就取得明显的效果,就会适得其反。

(四)优势互补原则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虽然是两种不同的教育形式,但它们在学生的教育成长过程中却有着各自不同的优势。例如,学校教育的内容计划性、系统性、规范性强,即重视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又重视思想品德的教育和培养,同时教育方法灵活多样;而家庭教育则更具生活性和针对性,由于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密切,有利于对子女进行思想和情感上的沟通引导,在日常生活中实现教育的目的。“优势互补”的原则,就是指要在家校合作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地位,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实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和谐统一,增强家校合作育人的实效性。

三、新形势下构建家校合作育人模式的实践探索

高校作为家校合作的主要参与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探索构建家校合作育人的新模式。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家校合作理念

学校与家庭的联系互动应为学生个体生命的成长创造最有利的环境,以学生的发展为最终目的,有效的家校合作必须指向学生这一目标主体。坚持“以人为本”的家校合作理念,就是要求学校和家长在开展家校合作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尤其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尊严,共同体现服务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高校与大学生家庭的合作只有在这样的合作教育理念的指引下,以大学生的正当发展愿望为合作的基本依据,努力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促进双方的有效沟通,整合双方的教育资源,才能充分发挥家校合作教育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二)制定“清晰明确”的家校职责分工

有效的合作实在明确职责与分工基础上的合作。由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教育的内容、任务和方式上侧重点有所不同,因此在家校合作的过程中必须要明确双方的职责和分工。家庭教育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先天优势,侧重于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提供温馨的学习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性格、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等;学校教育则要按照国家的教育目标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系统性、科学性、专业性的教育培养,并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手段因材施教,使他们各自的才能、特长都能得到充分发挥,自我价值得到体现。明确家庭和学校的分工,不仅可以避免家校合作过程中的重复性、替代性劳动,确保家校合作的实效性,而且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教育上的疏漏和真空,避免家长和学校在合作过程中相互推诿责任的现象。

(三)建立“和谐融洽”的家校合作关系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家长与学校在家校合作的过程中往往处于不平等的地位,高校和教师常以教育的权威自居,成为家校合作的组织者、指导者和领导者,而家长只能是处于被动参与者和被动接受者的地位。这种缺乏民主氛围的沟通造成家长对学校教育管理的反感和参与的消极,在沟通中家长的声音的消失和教师声嘶力竭的呼喊只能让双方僵持于合作的边缘。前已述及,平等与尊重是家校联系沟通的基础,如果合作中的一方总是支配、领导另一方,那么这种合作在本质上就是一种伪合作。因此,在高校与大学生家庭进行家校合作育人的过程中,建立起一种相互信任、相互协调、民主平等的家校合作伙伴关系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只有在这种和谐融洽的家校合作关系下,才能确保家长与学校之间的平等对话和有效交流,才能真正形成家校教育合力,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四)探索“科学有效”的家校沟通方式

家校合作应该是一个家长和学校在沟通交流的基础上相互了解、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过程。由于高校生源地域覆盖面广,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使得家长会、家访等一些在中小学常用的家校沟通方式在高校里受到限制。因此,高校应当立足实际,在充分利用电话、书信等传统沟通方式的基础上,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努力探索家校沟通的新渠道。

1、开好家长会。受地域时空等客观条件的限制,经常性地召开大规模的家长会存在着较大的困难,但高校可以抓住每年新生入学报到、毕业典礼这样的时机由院系组织召开家长会,就学校的办学理念、课程设置、师资状况,以及对学生的教育管理要求、方式、就业前景等方面的情况与家长进行交流,并热心解答家长提出的各种问题。此外,高校也可以选择合适的时机尝试召开地域性家长会,将家长会地点设在学生生源相对集中的地方,为家长的广泛参与提供方便。

2、鼓励家长访校。家访虽然是家校合作的一种有效沟通方式,但是由于高校的辅导员、班主任老师往往要面对几十甚至上百的学生,加之教学科研任务繁重,而学生家庭一般又离校很远,因此老师不可能对学生一一进行家访。为弥补这一不足,高校可以在开展家访的同时邀请并鼓励学生家长访校,家长访校期间可以通过参与学校的教师会议、各类教学和学生活动等更加全面地了解学校的教育环境和学生的学习情况。

3、开展家长培训。在家校合作过程中,处于社会不同阶层的家长在行为上表现出比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受教育经历,也关系到孩子的身心健康。针对我国家长的整体文化素质水平不高的现状,作为家校合作的主导者,高校在家校合作的过程中还要主动承担起对家长的教育培训任务。如高校可通过编制《家校合作指导手册》、举办家长学校、家长讲坛等方式,重点就如何更好地与子女进行沟通、如何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如何帮助子女规划大学生涯、如何引导子女正确地面对情感和心理问题等内容对家长进行培训,从而帮助家长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提升参与家校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4、建立网络沟通平台。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催生了很多新的通讯联系方式,高校与家长的沟通合作也迈进了E时代。基于此,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强大的网络资源优势,通过QQ、MSN、E-mail、微信、微博等聊天通讯工具与学生家长进行及时的沟通交流,同时也可以通过在学校和院系网页上设置家长留言板、开辟家校互动专栏、举办家长论坛、建立班级博客、辅导员、班主任博客等,构建一个家长与学校之间无时空限制的沟通互动平台。

参考文献:

[1]马忠虎.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55.

[2]吴磊,叶芜为.高校与学生家庭联系沟通机制的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4).

[3]高红星.家校合作:高校育人的重要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08,(7).

[4]汪增荣.高校家校合作的德育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22.

[5]张勇.从沟通走向合作——形成家校教育合力的必然途径[J].教育科学研究,2011,(3).

[6]陆瑾,夏骄雄.高校中家校合作教育的策略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5).

[7]肖川.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145.

[8]周月朗.近年来美国家校合作的研究与实践[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4).

作者:贺艳洁 杨浩强

第2篇:新形势下高校家校合作育人机制研究

[摘 要] 新的社会形势下,高校与家庭通力合作,共同教育学生发展成长,这在社会、学校以及家庭三者间已经达成共识,育人效果明显。主要分析高校、家庭合作育人机制构建的可行性以及重要性,明确家校合作原则,定位两者在合作过程中的角色,创新合作模式,优化合作事宜等。

[关 键 词] 高校;家校;合作;机制;

[

《有关深入强化与改进大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意见》中指出:“高校应当积极构建和家庭交流沟通的育人机制,两者合作共同提升大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与意识。”因此,构建高校家校联盟机制,共同提升大学生政治思想觉悟,使得大学生能够积极健康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一、分析家庭、高校合作育人机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分析其必要性

首先,站在社会学层面来讲。虽然大学生的生理年龄已然成熟,然而心理年龄并未实现与生理年龄同步。大学生在高校求学期间,存在一些心理问题与学习问题,其产生因素不仅限于其努力不足、教学资源不充分,最为根本的原因在于其成长的环境与条件。家庭是大学生成长为社会人的起点,直接决定了其思想品格。大学生在幼年的时候在家庭的影响下,就会养成一些不良习惯,思想道德就会出现一定偏差,如若不能及时予以纠正,当其进入高校,由于管理机制相对宽松,更多地要求学生自立、自制,因此将会暴露更多的问题。这就需要学校和家庭进行交流沟通,使得大学生在学校中暴露的问题得到解决。

其次,站在教育的层面来讲。目前高校的教育模式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革,以往封闭的教学环境已经转变成信息化、系统化以及网络化的教育环境,教育环境的转变,催生了大学生生活模式、学习模式以及思维模式的转变,这种转变为学校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大学生从网络环境中接触到更多的信息,高校特有的开放性以及多元文化冲击校园,进一步加大了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难度,为摆脱当下困境,学校应当联合家庭,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为高校教育提供重要支持。

最后,站在管理学的层面来讲。家庭与学校合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高校教育的责任,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大学生在校期间出现问题的时候,家庭与学校之间的矛盾冲突。除此以外,学校学生工作人员还能够和家长分享教育心得,使家长在和学校沟通的过程中,获取更为详细的教育信息,从而帮助学校提升管理效能。最为重要的是,家庭参与高校的管理,有助于高校社会影响力与地位的提升,对高校的毕业实践、毕业生就业、办学资金筹措、招生等都起到促进作用。

(二)分析其可行性

1.学校与家庭达成共识。家校合作的重要主体为教师与家长,两者积极参与到家校合作中,并达成共识是家校合作机制构建的基础。本文利用调查问卷与访谈的方法得出,高校的老师非常赞同家校合作机制的建立,认为其意义重大,有其必要性与可行性,高校、家庭对大学生成长发展都起到关键作用。调查表明,家长强烈表示愿意更为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在校表现,并强烈赞同家校合作育人机制的构建,表现出了强烈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其中三分之二的家长将会与学生辅导员主动联系,三分之一的家长表示当学生出现异常的时候,将会与学校积极联系,绝大多数家长都表态,一旦学校有任何需要,家长都会和学校就学生的问题及时沟通交流,并表态,如有需要也将会参与到学校的教学管理中,推动高校的教学管理再上新台阶。

2.高校与家庭各自具备的教育优势与特点。高校与家庭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分别扮演着不同的重要角色,这两种角色相互补充且无法取代彼此,两者只有通力合作方能实现教育最优化。家庭与高校具备教育共同点,在教育目标上,都希望大学生能够成长为优秀的社会人才,身体与心理健康发展;时间空间的连续,家庭教育始终贯穿在学生的教育过程,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教育呈现阶段性,并贯穿于整个学生生涯,两种教育模式都伴随着学生成长,都有各自的优势与特点,家庭教育具备的优势为家长与学生长期生活在一起,学生对家长更加信赖与依赖,家庭方面的教育更能针对学生自身,效果更为明显。学校教育具备的优势为教育内容更为系统,教育活动更具规划性,教育办法更为科学,教育设备与场地更为专业。

二、构建家校高校合作育人机制

新形势下,构建高校家校合作育人机制应当将“交流—合作”作为基础。交流是育人机制构建的基础,将学生作为交流的中心,在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中形成教育共识;合作是育人机制想要实现的终极目标,利用家庭、学校的合作形成教育联盟,最大限度地提升教育工作的质量与水准,在提高家长素质的同时,提升学校的管理质量。

(一)家庭高校合作应当遵循的原则

1.目标一致

家庭与高校合作育人机制构建最为根本的原则为目标一致。高校与家庭合作的时候,家庭教育存在短视性与功利性的缺点,高校教育更多的是与时代接轨,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双方所处立场不同,教育观念存在一定差异,教育形式就会存在差异,教育内容侧重点也会不同。在这种情形下,家庭与高校合作的最终目标首先要一致,都要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作为目标,引导其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观。

2.尊重理解

家庭与高校合作育人机制的构建需要双方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尊重理解是双方合作的基础。家庭与高校,家长与教师应当相互了解,在合作的时候,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在交流过程中应有足够的诚意,真心关心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双方在尊重理解的基础上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合作的时候,高校往往占据主导位置,高校应创造轻松的气氛,为家庭教育合作提供便利,家庭与高校都应当以谦遜的态度、真诚的情感以及宽阔的眼界来教育并指引大学生的发展成长。

3.分层分类

高校与家庭在实际合作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困难,比如:高校的教师科研任务繁重,精力不足;大学生生源地较为广阔,一些地区较为偏远,交流过程存在很大困难;大学生问题涉及的方面较多。这些现实问题为家校合作造成一定困扰,为解决上述问题,高校与家庭合作过程中应当遵从分层分类的基本原则,不论工作的时机、对象、方式、内容、方法、程度都应当抓住关键时机以及核心矛盾,准确划分,学校层面、院系层面以及教师层面,提升合作育人机制的实际效用。

4.循序渐进

对家庭与高校来讲,家庭与学校合作不仅是目标,还是共同培育人才的一个过程,整个过程应当遵从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合作的过程中,教师与家长都不能急功近利,并且彼此需要深入交流,在彼此尊重的前提下展开合作,提升教育质量,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与高校的管理水准。

(二)定位角色

1.定位高校(教师)角色

首先,高校在家校合作过程中处于主导位置,是合作的倡导者。高校是培育高等人才的专业机构,主导教育工作,该特质直接决定了高校倡导者的角色。高校在合作的时候,应当主动引导家庭,使其成为教育合作战友。高等院校的教师一般文化素养、专业水平都较高,客观来讲,教师具备主导教育工作的条件,必将为提升大学生道德修养、身心发展竭尽全力。其次,学校与家庭在合作过程中处于平等位置,然而事实上,教师因其得天独厚的教育优势,往往处于优势地位。站在社会学的立场来讲,在此过程中,双方合作状态存在不对称性,这样的状态造成家庭与学校难以达成真正合作,难以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教师应当调整心态,并重新定位在合作中的角色,实现平等交流。最后,充当家长和学生沟通的中介。大学生的生理年龄已经趋于成熟,渴望独立自由,加上学校离家较远,在交流沟通上,非常容易存在不足的情况。此时,大学生和教师在相处的时候,由于年龄差距较小,更加容易彼此信任,建立朋友关系,教师更能够掌握学生的动态,了解学生的困惑与难题。此时,教师应当担当家长和学生的中介角色,将学生在校情况积极传达给家长,与家长积极主动交流沟通。

2.定位家庭(家长)角色

首先,家长是合作机制中的行动者。大学生虽然在生理上已经成熟,心理上尚不独立。大学时期作为大学生角色转换的关键阶段,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家长应当认识到家庭与学校合作的重要意义,充当合作机制行动者的角色。除此以外,还应当改变过去仅有事才和教师联系的情况,应当主动参与高校培育人才的不同阶段。其次,家长在家校合作机制中担任重要角色,由于长期和学生生活在一起,家长是对大学生脾气秉性最为了解的人,这是家长独具的教育优势,其在家校合作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家长应当发挥自身优势全力支持学校管理与教育,使得家校合作取得显著效果。

(三)合作内容

1.大学生在校情况

经过调查发现,家长急切想要知道学生在学校中的各种情况,排在第一位的是学习状况,其次则是生活情形与情感生活,接下来则是在校表现,最后才是个人规划。教师则希望与家长沟通除去学习等常规问题外,主要为心理问题与情感问题,特别是心理素质、道德品质等,家庭与高校合作不仅是培育大学生的一种模式,还是关键的教育资源。

2.学校未来发展

大学生的成长与教育都和学校改革与发展息息相关,为学校的发展着想,家庭应当参与到高校的建设中,并为其发展规划出谋献策,涉及的内容有培育新时代人才规划、实习基地建设与选择、提高学校知名度以及社会助学活动等,提升高校的社会影响力。

3.学生的健康成长

站在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层面来看,大学生在高校学习中出現的问题与家庭环境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与道德情操问题,不仅需要家长密切配合,还需要家长改变价值观念,提高家长的道德水准。由此可知,家校合作的关键内容之一是指导家庭教育,使其为大学生发展成长服务。

(四)合作模式

1.以沟通视角来看

学校利用家校合作网络数据库,借助互联网平台,利用网站、手机APP、公众号等媒体平台,实现家长与高校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的沟通与交流,使得家长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大学生的在校状况。学校、院系能够借助重要节日以及重大活动作为契机,召集学生家长召开家长会,或者就某个学生问题与学生家长进行单线联系,使得学生的问题控制在可控范围内。

2.以合作视角来看

高校可以联系家长,成立合作机制推动会、教师家长沟通会等组织,使得家长的意见与决策得到系统性管理,搭建服务平台,提高合作机制层次。高校根据学生在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困惑与问题,共同商讨解决办法,为学生未来发展献言建策。

参考文献:

[1]张建勇.家校合作教育的必要性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16(8).

[2]叶肖.家校合作—教育改革[J].世界教育信息,2015(5).

作者:梁华荣

第3篇:发达地区家长感知到的家校合作状况与学校育人环境的关系探究

关键词:家校合作;学校育人环境;潜剖面分析

一、问题提出

家校合作是指学校和家庭形成连结,共同承担儿童教育责任的过程。大量实证研究也发现,高质量的家校合作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1],提高社交和情绪能力[2],促进心理健康的积极发展,并减少行为问题[3],而且还有助于改善教育生态环境、促进教育公平[4]。党和国家强调要坚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政府和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采取多种措施有力推进家校合作的发展。家校合作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虽然近十几年我国家校合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家校合作水平发展仍存在不充分、不平衡的现象,不同地区存在显著差异[5],实践问题仍比较突出[6]。在我国,发达地区更早开展和普及家校合作工作,也做出了很多积极的探索和尝试[7],然而效果并不都很理想,例如家校冲突事件频频发生[8]。那么,如何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家校合作、如何提升家校合作的有效性仍然是教育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家长作为家校共育中的重要参与者,从家长的视角探讨家校合作的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能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一)家长感知到的家校合作状况

随着我国家校合作实践的推进,家长在家校合作中正在由“客人”逐渐向“主人”转变,由“配角”逐渐向“主体”转变[9],家长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研究发现,与学校开展家校活动的频率相比,家长参与家校合作的频率对家校合作效果的影响更大[10]。由此可见,家长对家校合作工作有重要话语权,从家长视角出发,了解家长眼中的家校合作、倾听家长的声音很重要。根据以往的研究,家长在家校沟通中的客观和主观的评价与家校合作质量都有密切关系。有研究对家校合作的重要方面——家师沟通进行研究,发现家师沟通的频率和家长对家师关系的评价都会显著影响师生关系,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业表现、生涯规划、社会性发展[11]。本研究从家长视角,以沟通和参与频率作为客观指标,以家长对工作效果的评价作为主观指标,了解家长在家师沟通、家校合作活动等两方面的情况。

不同家长对家校合作的认识不同,参与程度不同,需求也不同。已有研究发现,个体感知到的外界因素比外界因素本身对个体的认知、情绪、行为影响更大[12]。家长感知到的家校合作状况是指家长对家校合作的个性化感受与认知,是家校合作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那么,家长感知到的家校合作状况存在哪些类型呢?不同类型有什么特征呢?同一所学校的家长感知到的家校合作状况存在很大差异吗?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研究。已有关于家校合作的研究多为理论研究,较少实证研究,而已有的实证研究多将家校合作作为一个整体,探讨群体层面的规律,较少关注家校合作状况中的异质性亚型。本研究将采用潜剖面分析,探讨家长感知到的家校合作状况是否存在异质性亚型及其特点。

(二)家长感知到的家校合作状况与学校育人环境的关系

探索促进家校合作效果的关键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但以往的研究多停留在工作总结、经验提炼或理论探讨上,实证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量化研究。已有关于家校合作影响因素的研究,多关注家长的因素[13],较少关注学校的因素;而关于学校因素的影响研究多关注学校外部特征,较少关注学校内部特征。例如,有研究探讨了家长自身特征、儿童个人特征、学校因素等对家长参与家校合作程度和类型的影响,其中的学校因素仅考虑了学校规模、学生寄宿与否、农村学生比例等因素[14]。学校作为家校合作的核心和纽带,其特征、环境、工作开展等既会影响家长的参与情况,也会影响家校合作质量。因此,学校相关因素在家校合作中的作用值得深入研究,尤其是学校的内部特征。

学校是教师和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家校合作发生的重要场所之一。学校教育环境通过外显和内隐的环境对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家长在家校合作中的表现等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有研究发现,学校教育环境与资源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成就[15],会对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沟通与合作等产生直接影响[16],还会影响家长参与家校合作的积极性和参与频率[17]。学校教育环境包含硬环境和软环境,其中学校教育软环境由人的主观活动创造,但又反过来影响学校发展。我国教育发展已进入内涵发展阶段,学校教育软环境的影响更值得深入研究。学校育人环境是学校教育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重教书轻育人”现象仍然普遍存在,有必要唤起人们对学校育人环境的重视,认识到塑造良好育人环境的价值。那么,学校育人环境会对家校合作产生什么影响?目前还没发现关于家校育人环境对家校合作状况影响的量化实证研究。

综上所述,本研究将从家长的视角,揭示家长感知到的不同家校合作异质性亚型,并探讨家长感知到的家校合作状况类型与学校育人环境的关系。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设计,在我国浙江省某城市抽取某个区的所有初中学校(11所)的初一学生及其家长参与家校合作状况问卷调查。该区教育管理部门高度重视家校合作的工作,在2009—2019年间,采取了系列措施规范家校合作工作、完善区校两级家校合作组织机构、加强学校对家长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家校合作实践也取得显著成效[18],是发达地区开展家校合作实践的典型代表。而且该区全区所有初一学生及家长均纳入测评,样本包含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层次的学校、学生。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除了请假和作答无效外,2019年最终有效样本有2481名初一学生(有效作答率99.00%,其中,男生占52.77%,女生占47.23%)和2313名家长(有效作答率92.30%)。其中父母受教育程度方面,0.81%的父亲和0.32%的母亲没上过学,63.58%的父亲和57.45%的母亲为高中以及上,6.30%的父亲和7.93%的母亲为中专或职高,13.13%的父亲和16.74%的母親为大专,12.70%的父亲和14.89%的母亲为本科,3.48%的父亲和2.67%母亲为研究生及以上。

(二)研究工具

1.家校合作状况评估工具。采用Miller-Johnson和Maumary-Gremaud 1995年开发的“Parent-TeacherInvolvement”的家长版问卷[19],共26个题目,评价了家长和教师的联系情况、家校合作活动的情况。问卷采用5点计分,其中教师联系家长的频率、家长联系教师的频率、学校开展家校合作活动频率、家长参与家校合作活动的频率等四个维度题目的选项是“1=从不,2=一年一两次,3=几乎每月一次,4=几乎每周一次,5=一周不止一次”,家长对家师沟通效果的评价、对家校合作活动效果的评价等两个维度题目的选项是“1=完全没有,2=有一点,3=有一些,4=比较多,5=非常多”。在本研究中,该问卷六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在0.70—0.92之间。

2.学校育人环境调查问卷。参考学校教育环境、教师育人行为等问卷,通过访谈、预试、问卷修订等自编形成学校育人环境调查问卷,由学生作答。该问卷主要考察学校和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营造的氛围和环境,共包含课外活动创设、评价导向、教学方式与策略、教师育人理念等四个维度。课外活动创设是指学校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供学生参与;评价导向是指学校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仅依据成绩,而是采用多方面、综合性的评价;教学方式与策略是指学校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情况使用合适的方式与策略;教师育人理念是指学校教师能够关心、尊重、支持和信任学生。问卷采用4点计分,选项是“1=很不符合,2=不太符合,3=比较符合,4=很符合”。在本研究中,该问卷四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在0.76—0.82之间。

3.自编人口学资料调查表。通过自编的调查题,了解学生的性别、年龄、年级,了解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环境等情况。

(三)数据分析

学生问卷采用集体(以班级为单位)施测的形式,由经过专业培训的心理学研究生和初中教师担任主试,发放纸质问卷,统一指导语,向被试说明调查内容、注意事项等。学生问卷完成后当场回收。家长问卷采用网络作答的形式,学生把问卷填答操作说明带回家给家长,家长登录网络问卷系统进行问卷填答。纸质问卷统一采用Epidata2.0进行数据录入,纸质问卷和网络问卷的数据均采用SPSS20.0和Mplus8.3进行数据清理和统计分析。

(四)数据分析

本研究将采用潜剖面分析方法(Latent profileAnalysis,LPA)对家长感知到的家校合作状况进行分类。LPA 类似于聚类分析,是潜类别分析(LatentClass Analysis,LCA)在连续外显变量上的拓展。它不依赖于预先设定的划界分数,而是假设某个潜在的分类变量决定了个体的类别。和聚类分析不同,LPA是一种基于模型或概率的方法,这意味着模型可以采用独立样本重复验证[20]。在确定分类数量时,可以根据统计拟合指数确定分类数量,包括Entropy(熵值,越接近1越好),AIC、BIC、ABIC(越小,说明模型拟合越好),LMRT和BLRT(当前k分类模型和k-1分类模型拟合情况的比较,如果不显著,则表明k-1分类模型优于k分类模型)。Nylund等人的模拟研究发现BLRT和BIC是确定类别数量最可靠的指标[21]。在确定分类数量时,除了考虑各项拟合指标,还应考虑到研究问题及结果的简洁性、理论合理性和可解释性[22]。

三、研究结果

(一)基于潜在剖面分析的家校合作状况类型

1.最优模型确定

采用LPA对家校合作状况进行分析,确定分类数量。首先,从指定2分类模型开始,逐渐增加潜在分类的个数,直到模型的拟合指标没有进一步改善为止。在确定潜类别的数量时,需要结合模型的拟合指标和结果的可解释性进行判断。由表1可知,随着划分类别数量的增加,模型的AIC、BIC、ABIC持续降低,分成6类、7类和8类时较低且基本相近;同时,随着划分类别数量的增加,Entropy值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生成6类、7类、8类时Entropy值较高,介于0.87-0.88之间,而分成6类时的Entropy值最高;并且,分成7类时LMRT和BLRT不显著(p>0.001),分成8类时LMRT和BLRT不显著(p>0.05)。因此,综合以上模型拟合指标情况,家长感知到的家校合作状况类型分成6类最优。采用判别分析对上述潜在剖面分析的六种类别最优模型结果的准确性进行验证,发现第3类的预测准确性略低,为82.70%,其他类别的预测准确率较高,为88%以上。这表明选定的潜剖面分析所获得最优模型结果较合理可信。

2.潜在剖面的特点分析

探讨家校合作状况类型的分布及在六个维度上呈现的特点。从下页图1可以看出,6个类别上存在交叉,各自具有明顯的特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不同家长感受到的家校合作状况是不同的,需要深入分析。结合各类家校合作状况类型在六个维度上的特点,对每个类别进行命名。

第1类,命名为“家师沟通频率低-家师沟通效果评价低-家校合作活动频率低-家校合作活动效果评价低”,简称“低-低-低-低”,占12.75%。该类家长感知到的家师沟通频率得分在1.8—1.9之间,沟通频率较低;对家师沟通效果的评价也较低,平均得分为1.96;感知到的家校合作活动的频率得分在1.0—1.2之间,活动频率较低;对家校合作活动效果的评价也较低,平均得分为1.93。

第2类,命名为“家师沟通频率低-家师沟通效果评价低-家校合作活动频率中等-家校合作活动效果评价低”,简称“低-低-中-低”,占6.32%。该类家长感知到的家师沟通频率得分在2.0—2.1之间,沟通频率较低;对家师沟通效果的评价较低,平均得分为2.35;感知到的家校合作活动的频率得分在1.5—2.0之间,中等;对家校合作活动效果的评价也较低,平均得分为2.39。

第3类,命名为“家师沟通频率中等-家师沟通效果评价高-家校合作活动频率低-家校合作活动效果评价高”,简称“中-高-低-高”,占29.70%。该类家长感知到的家师沟通频率得分在2.4—2.5之间,中等;对家师沟通效果的评价较高,平均得分为4.00;感知到的家校合作活动的频率得分在1.0—1.5之间,较低;对家校合作活动效果的评价较高,平均得分为3.77。

第4类,命名为“家师沟通频率中等-家师沟通效果评价高-家校合作活动频率中等-家校合作活动效果评价高”,简称“中-高-中-高”,占40.07%。这类家长感知到的家师沟通频率得分在2.5—2.6之间,中等;对家师沟通效果的评价较高,平均得分为4.30;感知到的家校合作活动的频率得分在2.0—2.2之间,中等;对家校合作活动效果的评价较高,平均得分为4.13。

第5类,命名为“家师沟通频率中等-家师沟通效果评价高-家校合作活动频率中上-家校合作活动效果评价高”,简称“中-高-中上-高”,占8.21%。这类家长感知到的家师沟通的频率得分在2.8—2.9之间,中等;对家师沟通效果的评价较高,平均得分为4.06;感知到的家校合作活动的频率得分在2.7—3.0之间,中上;对家校合作活动效果的评价较高,平均得分为3.98。

第6類,命名为“家师沟通频率高-家师沟通效果评价高-家校合作活动频率高-家校合作活动评价效果高”,简称“高-高-高-高”,占2.95%。这类家长感知到的家师沟通频率得分在4.1—4.2之间,较高;对家师沟通效果的评价也较高,平均得分为4.38;感知到的家校合作活动的频率得分在3.9—4.7之间,较高;对家校合作活动效果的评价也较高,平均得分为4.24。

深入分析图1,将第1类、第2类和第3类、第4类的家校合作类型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上述四类家师沟通频率、家校合作活动频率差异不是很大,但家长对家师沟通、家校合作活动效果评价差异很大,后两类得分明显高于前两类,说明当家师沟通和家校合作活动频率达不到一定频率时,家校合作效果较低。将第3类、第4类、第5类和第6类家校合作类型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上述四类家长对家师沟通、家校合作活动效果评价相近,均较高,但前三类的家师沟通和家校合作活动频率明显低于第6类。这说明当家师沟通和家校合作活动达到一定频率时,家校合作效果较高;而当达到一定频率后,频率的增加对家校合作效果的影响就减小了。

进一步分析发现,每个学校都有六种家校合作状况类型的家长。以编号为“30”的学校为例,该校共有148名初一学生家长参测,其19名(12.84%)属于第1类,9名(6.08%)属于第2类,45名(30.41%)属于第3类,53名(35.81%)属于第4类,11名(7.43%)属于第5类,11名(7.43%)属于第6类。这表明,即使是同一所学校,家长们对家校沟通、家校合作工作等的感知不同,而且存在较大差异,有必要进行区分。

(二)不同家长感知到的家校合作状况类型与学校育人环境的关系

采用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控制了父母受教育程度后,学校育人环境对家长感知到的家校合作状况类型的影响。首先,将父母受教育程度作为控制变量,将学校育人环境四个维度依次单独放进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如下页表2所示。仅控制父母受教育程度的影响时,课外活动创设、评价导向、教学方式与策略、教师育人理念等四个维度均对家长感知到的家校合作类型都能单独产生显著影响,p<0.001,模型都显著。

然后,将父母受教育程度和学校育人环境四个维度同时放进回归模型,-2倍对数似然值为5296.32,自由度为50,p<0.001,模型整体显著。从表3可以看出,当控制了父母亲受教育程度的影响后,只有课外活动创设这一变量对家长感知到的家校合作类型有独特的显著预测作用,其他三个变量的影响被“掩盖”了。

为了进一步分析学校课外活动创设对家长感知到的家校合作状况的影响,将影响因素的父母受教育程度和学校课外活动创设放入多项Logistics回归方程,六种家校合作状况类型作为结果变量(其中,第1类家长为参考类别),结果如表4所示。首先,对第2类(低-低-中-低)的家长来说,在控制了父母受教育程度后,课外活动创设对家校合作类别的影响不显著;对第3类(中-高-低-高)、第4类(中-高-中-高)、第5类(中-高-中上-高)、第6类(高-高-高-高)的家长来说,在控制了影响因素后,课外活动创设对家校合作类别的影响显著。这说明增加课外活动的丰富程度,有助于提升家长对家校合作沟通和活动的参与频率、提升家长对家校合作的评价。

四、对策建议

家校合作的良好状态是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学校、教师、家长等各方需明确自身责任,担当职责,厘清边界,实现和谐有效的合作。家长是家校合作的重要参与者。基于本研究的结论,家长应该从外围走向中心、从“配合者”转向“积极参与者”“主动建设者”。学校是家校合作的主导者,只有学校真正发挥主导作用,家校合作才会有稳定的发展和良好的效果[23]。基于本研究结论,学校更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对于不同的家长感知到的家校合作状况类型采取针对性的、差别化的措施,尤其是家师沟通、学校育人环境建设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促进促进家校合作工作质量的提升。下面从学校的视角提出具体可行的对策建议。

(一)关注不同家长的需求,针对不同家校合作状况类型采取针对性措施

本研究发现,家长感知到的家校合作状况可以分成六种具有不同特点的异质性亚型,而且参与研究的每个学校都有六种家校合作状况类型的家长。这表明,不同家长对与家师沟通的需求、参与家校合作需求不同,评价标准也不同。在开展家师沟通、家校合作活动时,需要根据家长的情况进行设计和调整,增加个性化和针对性。

首先,第1类(“低-低-低-低”)和2类(“低-低-中-低”)的家长家师沟通频率较低,参与家校合作活动也不多,对家师沟通和家校合作活动的评价也偏低,占19.07%。面对这两类家长,学校应该注重加强家师沟通,将促进家长参与家校合作纳入到教师职业发展体系[24],通过专业培训为教师赋能,提升其家校沟通能力。研究发现家校合作的效果取决于家师关系的质量[25][26],接受家校合作、家校沟通等相关培训的教师能掌握有效的促进教师开展家校互动的技巧和方法[27],从而有助于提升家师沟通质量,增加家长家师沟通的频率。学校还需要重视培养家长的家校合作意识,通过家长讲座、家长沙龙等方式帮助家长提升参与家校合作的能力,使家长乐于参与家校合作工作。在学生入学初期,学校可以与家长签订“家校合同”,明确和细化双方的职责,在当好家长、互相交流、志愿服务、在家学习、决策、与社区合作等六种参与家校合作类型的工作都有具体条款,双方签字,相互监督,使得双方明确各自职责。其次,第3类(“中-高-低-高”)和第4类(“中-高-中-高”)家长对家师沟通和家校合作活动效果评价都较高,与教师沟通频率中等,但家校合作活动频率偏低,占69.77%。面对这类家长,在设计家校合作活动时充分考虑他们的需求,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例如,组织独立的教师、学生、家长三方家长会而非集体家长会[28],让每个家长都有机会与教师单独交流,提高家长参与度;根据家长遇到的家庭教育“难题”设计家长学校的课程,提高家长学校活动的吸引力和有效性。此外,第6类(“高-高-高-高”)的家长参与教师沟通、家校合作活动的频率高,对家师沟通和家校合作活动效果的评价高,占2.95%,学校和教师可以注重发挥这类家长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其在家校合作渠道中扮演重要角色,带动其他家长理解学校的理念、积极参与家校合作,并积极向学校和教师反馈家长们的心声和需求。

(二)多途径加强学校育人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家校合作氛围

本研究发现,学校育人环境四个维度能单独显著预测家长感知到的家校合作类型,包括课外活动创设、评价导向、教学方式与策略、教师育人理念。具体来看,当孩子所在学校注重创设丰富的适合学生的课外活动,评价更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而非智育,懂得根据学生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尊重信任学生,家长更可能积极与教师沟通、参与家校合作活动,对家师沟通和家校合作活動的评价也更高。

学校可以从课外活动创设、评价导向、教学方式与策略、教师育人理念等多途径加强学校育人环境,相互促进,共同营造良好的家校合作氛围。首先,改变“重教书轻育人”的理念和现象,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出发点,重视创设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通过改革教育评价的导向,发挥评价的杠杆作用,促进教学方式与策略的改进、促进教师育人理念的转变。以评价改革为例,改变以“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和教师的唯一评价标准,将课外活动创设情况、教师教学方式与策略、育人理念等纳入评估范畴,进一步细化评估细则,实现“以评促建”。其次,可以通过专业培训、育人导师制、强化集体教研等方式帮助教师在转变育人理念的同时将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融入到日常教育教学中,如据不同岗位和职业阶段教师的群体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分级、分类教学方式实训模块;采用“以老带新”,“以优带新”等方式帮助新教师掌握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建立集体教研的制度,通过专题研讨、课题研究、打磨示范课等方式帮助教师在实践中提升教学能力。

(三)充分发挥课外活动的独特价值,灵活利用家校合作的优势和资源

本研究发现,在学校育人环境中,课外活动创设情况对家长感知到的家校合作类型预测作用最大。因此,学校应该重视创设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课内活动的重要补充和拓展,具有独立价值。学校承担课后教育的主体责任,创设丰富的课外活动能为儿童成长提供更多的支持[29],也能让家长在课外活动中感受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教学设计的用意。

学校可以遵循学生发展同一性与差异性互补、规定性学习与选择性学习兼顾、单一性学科教学与综合性实践活动相结合等原则,根据学校课内活动统筹设计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化发展。例如,通过模拟联合国、机器人设计、动漫设计等丰富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将课内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融会贯通,增强学习动力。此外,学校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到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增加家校合作类的课外活动,将课外活动变成家校合作的重要途径,包括邀请家长参观课外活动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发挥家长的专业优势,邀请家长作为课外活动的助教或主讲人,为学生带来丰富多元的课程和活动;组织亲子趣味运动会、亲子文艺汇演、寻找最美家庭、感恩父母等活动,将家校合作和课外活动有机融合在一起。

作者:梁丽婵 陆彩霞 孙丽萍

第4篇:家校沟通 合作育人

江夏区第一小学 丁红群

班主任工作既辛劳又琐碎,要管理好班级,教育好学生,提高教学成绩等。但是要想做好各项工作,只靠自己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新时代的班主任,我们应该做一个智慧型的班主任,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我们的家长。我们应当努力调动起学生家长的积极性,让家长做到主动、积极的理解和配合学校,共同教育好孩子,起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如天平的两翼,只有双方的通力合作,天平才有可能达到平衡 ,也才能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儿童的和谐发展。”

二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深深感受到只有当老师与家长之间的合力最大时,产生的效果也是最明显的。所以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始终本着尊重与协作的原则,注重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以自己的执着和坦诚去争取家长的密切配合,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效果。

一、家校沟通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事实证明,学校与家庭教育配合密切协调,学生就能全面发展;班主任善于做好家长工作的,学生的进步就比较显著。

1、家校沟通会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

俗话说:“家长是孩子的样子,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孩子的一举一动常常是家庭教育的结果。在校的日常情况和周围的环境信息能及时被家长了解,得到来自家庭的及时的鼓励和引导。会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

2、家校沟通帮助家长在教育观念与方法上与学校达成一致,更好地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教育。

要做好学生的工作,首先应做好家长的工作。而家长的素质是制约家长工作成效的重要因素。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我们的时代,据我看来,没有比指导母亲和父亲教育儿童更为重要的任务了。”由于家长素质参差不齐,导致在教育孩子时要么溺爱,要么简单粗暴。而且,绝大部分家长缺少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必要的教育经验,这就需要教师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3、家校沟通对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起很大促进作用。

要做好家长工作,教师首先要进行必要的理论学习,要认真学习有关教育方针和政策,学习家长心理学等专业知识,还要学习优秀班主任的成功经验,使自己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其次要有正确的工作方法,如家长的文化层次不同,认识不同,经历不同,教师既要尊重家长,又要关心、帮助家长,使家长乐于交流,使自己的指导意见能变为家长的具体行动。

4、家校沟通是树立学校形象和师德品牌的最有效途径

事实证明,如果教师平时与家长有良好的沟通,建立了协调、融洽、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的人际关系,那么无论遇上什么事情,都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终顺利解决。家长信任教师,理解支持教师的工作,教师的形象在家长心中越来越高大了,学校的声誉在社会上也就越来越好了。班主任的工作不是代表个人,而是代表教师集体的形象。因此,必须认真研究与家长沟通的问题,形成合力,增强教育的效益。

二、当前家校沟通中存在的问题

在影响孩子成长的各种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两个最重要的因素,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对孩子的健康发展非常必要。但要做好这个工作却是相当的不容易。许多班主任一提起家长,就摇头叹息,平时在与一些班主任交流中,他们通常以一句带有情绪色彩的话来道出自己的无奈:“现在的家长,怎么说呢,素质太低------”。

1

案例一:

出现的问题:学习委员向老师报告,XX学生没做家庭作业,老师让学习委员把XX叫到办公室,可是他不来。老师把家长叫到学校,下面是老师和他妈妈的一段对话 。

师:您知道您的儿子这段时间经常不写作业吗? 家长:我问他,他说没有作业。

师:鬼话,我们每天都有作业,他说没有就没有?我告诉你,你伢习惯特别不好,特别爱撒谎,上回偷了别人的小本子硬是说没有,后来在他书包里找出来了,他才不作声了。

家长:我每天工作太忙了,实在没时间管教孩子。

师:你忙,哪个不忙?那我们全班六十多个学生,都像他这样,那老师还不忙死?你的孩子是班上成绩最差的一个,学习习惯很不好,经常说把作业本忘在家里,如果还这样下去,他会越掉越远,那会害死人的,你们家长看着办。就这样,你回去好好想一想。

家长:好的,谢谢老师。 (家长欲言又止,含泪离开,老师摇头叹息:“现在的家长,怎么说呢,素质太低------”)

以上案例也反应了当前家校沟通上存在的第一个问题:有些教师在观念上的误区。认为家校沟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家长配合学校,这也是传统教育对二者关系的定位。于是,在这种理念指导下,沟通不是双向交流,而是单向告知,即家长只要记住学校或老师的要求并照此执行就可以了。教师不但很少询问家长对教育的看法,而且还有一种不自觉的判断标准:凡是和老师意见不一致的,凡是不照老师要求去做的,都是素质较低的家长,有的还缺乏应有的尊重。比如:我就遇到我们有这样的一位老师,学生家长在家校联系簿上签了一句意见说作业太多,我们的这位老师看到后马上把这位学生叫到办公室,对她说,你以后就不要做作业了,你父母不是说作业太多吗?我们可以想一想这样的话家校沟通还能很好的进行下去吗?在这里,教师无意中扮演了“独裁”代言人的角色。

任何教师,无论他具有多么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理论修养,都不可能把复杂的教育工作做得十全十美、不出差错。而且随着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家长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他们的许多见解值得教师学习和借鉴。加之“旁观者清”,有时家长比教师更容易发现教育过程中的问题。因此,教师要放下“教育权威”的架子,经常向家长征求意见,虚心听取他们的批评和建议,以改进自己的工作。这样做,也会使家长觉得教师可亲可信,从而诚心诚意地支持和配合教师的工作,维护教师的威信。

二是家校沟通内容的片面。我们平时的家校沟通在内容上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老师首先在个别沟通时负面信息占了绝大多数,仿佛优点是不需要沟通的,孩子的进步家长肯定知道,需要反映的只是问题和缺点(学困生尤其如此)。长久下来,产生了一种“条件反射”,即家长接到老师的电话,最经常的联想就是孩子出问题了。其次老师反映问题时往往只是陈述现象,不分析原因,也很少给出意见和建议。类似这样的语言是常见的“孩子最近学习退步了,上课不听讲,作业不做,在学校又打人了”等等。总之,用学生的话来说就是老师喜欢向家长告状,而这样的沟通往往会以家长对孩子的责骂或惩罚告终,不但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还导致孩子憎恨老师,这样的沟通越多家长越没有信心,甚至会放弃对孩子的教育,产生出大量的我们一些老师所说的“素质太低”的家长。

三、家校沟通必须遵循的两个基本原则

案例二:

出现的问题:学习委员向老师报告,XX学生没做家庭作业,老师让学习委员把XX叫到办公室,可是他不来。

李老师回到办公室给他妈妈打电话。

2

师:XX妈妈你好,我是李老师! 家长:哦,李老师您好!

师:早就想认识你,知道你很忙,一直没有机会,你看这两天有没有时间,到学校来一趟,我们聊聊天,要不我来找你也行!

家长:不忙不忙,李老师,我马上来。 家长到校,老师和家长对话。

师:请坐请坐,不好意思,有没有耽误你的工作呀? 家长:没有没有,我已经请好了假了。

师:你伢几聪明呀,前天,同学们下课都在操场活动,我抱了一大摞本子往教室走,他看见了,从教师跑过来,把本子接过去。我心想这伢真懂事!

家长:是的,有时在家里,我没有回来,他都是自己把饭蒸好,把菜摘好洗好,他爸爸在外地打工,每年只能回来两三次。

师:那你一个人在家又要工作又要带孩子,真不容易。

师:他很聪明,课堂作业完成的很好,不知什么原因,这段时间家庭作业经常没做。 家长:啊?我问他,他说没有作业。

师:家庭作业是对当天所学知识的复习巩固,我们每天都会适量布置一些,对了,你可以给他准备一个记录作业的小本子——他很想要一个记作业的小本子!每天把作业记下来,你可以对照检查,应该不会耽误很长时间,等孩子学习习惯养成了,你就轻松了。

家长:谢谢您老师,我平时又忙,没时间管他,也不知道怎样教育!

师:忙是好事,你忙是为了老公在外更加安心,为了孩子将来生活的更好,但如果因为忙而忽略了对孩子的监督和管教,结果只是百忙!你想你和老公的忙碌不都是为了孩子将来能有出息吗?从小好好学习,将来才能有更美好的前程!

家长:好的,谢谢老师,小孩不懂事,给你添麻烦了。

师:没关系,如果是你也会这么做的。都是做母亲的,望子成龙。再说,我的工作也离不开你的支持和配合呀!以后有什么需要我帮助的给我打电话。

家长再三感谢,离开。

面对同样的问题,两位老师与家长的沟通效果截然不同,体现了沟通必须遵循的两个原则。

(一)尊重原则

对学生来说,家长与班主任同是教育者,不存在地位之分,只存在教育期、教育水平不等之别。在教育期上,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位教师,最了解子女情况的是家长。班主任必须尊重家长;其实教师、家长、学生只是角色不同而已。当然,家长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学历、职位、性格均有所不同。但无论家长间存在什么样的差异,从孩子入学那一天起,他都与我们有着共同的目标——教育好孩子。因此,对家长要一视同仁,让每位家长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或重视。

(二)协作原则

班主任与家长交往的根本目的是寻求对学生教育的协作。为实现这种协作,就要主动家访,主动与家长沟通学生的情况,主动征求家长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意见,与家长共同商量教育方法。但是,由于班主任与家长对学生的期待不同,观察、了解和处理问题的角度、思想、文化水平不同,教育思想与教育方法也不一定相同,难免出现矛盾。如何克服?我认为,需要班主任与家长双方的共同努力。其中,因为我们是专业人员,具有较为成熟教育理念,所以就必须学会去给学生和家长合理的建议和意见。

现在出现的老师和家长之间的矛盾,很多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没有从家长的实际出发,一 3

味地从我们老师的角度要求他们怎样配合。因此,必须树立换位意识,学会理解家长。要站在家长的立场想问题,不指责,不教训,考虑实际的家庭教育问题。必须始终不渝的说明我们教师,家长,学生,目标一致,利益相同。为了共同的目标,必须合作、沟通,才能把共同的事情做好。还要适时地向家长提目标和要求。这样,家长会觉得自己的孩子是被重视的,正在被拔高,自己的孩子是很有希望的。教师要以自己的执着和坦诚去开启家长的心锁,就一定能得到家长的密切配合,目标一致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就能有效地提高教育效果。

三、家校沟通要讲究方式方法

我们在与不同类型的家长沟通时,侧重点也各不相同。

1、对“溺爱型”家长要重说服。“溺爱型”家长对子女往往宠爱过深,看不到子女的缺点,甚至护“短”。与这种类型家长交往,首先要注意不轻易揭学生的“短”,要从充分肯定孩子的优点入手,引导家长自己认识其子女的不足,从期望入手引导家长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从未来成才入手引导家长多看到子女的缺点;对“护短”的家长,可从其子女存在的缺点所造成的危害入手,引导家长认识“护短”对子女成长的危害。

2、对“放纵型”家长要重事实引导。“放纵型”家长,多对子女的个性发展不闻不问。对这种类型的家长要重事实教育,可用其子女所存在的缺点、错误所带来的对其子女的个人成长、对班集体乃至对社会的影响与危害的事实,使其家长醒悟。但这种引导应该是实事求是的,感情应该是关怀的、诚恳的。

3、对“打骂型”家长要重劝告。“打骂型”家长多出于“恨铁不成钢”与不懂得教育方法所致。与这种类型家长交往,要注重用其错误的教育方法所带来的反面的教育效果的事实劝告他们改变其打骂教育,并从对他们的教育方式的深刻分析中,帮助他们提高对教育方法的认识,以此帮助他们不断改进教育方法。

案例三:我班有个叫耿然的学生,他妈妈对他要求非常严格,学习上不允许有丝毫差错,做作业字写得不好,全部撕掉重写,做错的题抄写十遍等,否则挨打。有一次听写,他错了三个,中午他妈妈来接他知道了,把他狠狠批评了一顿,回到家把他关在门外,不要他进去,让他站在门口反省。结果等她打开门一看,孩子不见了,她一下吓傻了,赶紧沿路寻找,最后在学校找到了,这才松了口气。事后她把这件事原原本本讲给我听,我严肃的对她说:“耿然妈妈,你真是万幸啦,如果伢在路上出了什么事,我看你怎么活!”她直点头:“丁老师你批评得对,我自己想着也后怕!”我接着说:“我知道你非常疼爱孩子,对孩子严格要求是对的,但不能过头,弦拉得太紧容易折断,孩子还小,要允许他犯些错误,一个孩子就是在犯错改错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你的孩子非常优秀,我们都很喜欢他,以后在发脾气之前先问问我值不值得发脾气!”“老师我一定改,一定改!”

4、对“隔代”家长要重尊重。“隔代”家长(如爷爷奶奶、外祖父外祖母)对子女溺爱更深,对其缺点视而不见或见而不以为然。与“隔代”家长交往要十分注意尊重他们,肯定他们对孩子的爱与期待,以期待入手渗透对孩子的正确要求,防止直言不讳地在他们面前批评学生,以避免他们由于感到孩子受了批评很可怜,而产生对班主任老师的逆反心理。

案例四:我班的胡建军是一个有视力障碍的孩子,先天性青光眼,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大,不能容忍孩子受丝毫的委屈,上午有学生惹了他,他爷爷下午一点会找到学校来,接孩子放学时不遵守值日老师疏导,非要站在大门中间,经常和值日领导争执。针对这种情况,我首先做的事情是在班会上向同学们讲述胡建军的不幸,让大家平时多关心多帮助他。每周换座位,我都征求他本人的意见,让他坐在光线最好,看得最清楚的地方;平时经常抱抱他,问问他的生活学习情况,他爷爷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非常感谢我。我顺势向他宣传了学习的管理制度,他非常乐意的接受了。但因为视力问题他写得字笔画对不准,有的很难辨认,严重影响了学习成绩,家长对此并不介意,所以孩子自身也很随意。我及时找到家长,询问了孩子的治疗情况,得知家长每年都要带孩子到上海跟踪治疗两次,以后时机成熟还要做手术, 4

说:“孩子的眼睛一定会治好的,现在我们不能一味放松要求,要为他的将来打好基础。”在家长的配合下,孩子的进步很大。

四、家校沟通的主要途径

(一)建立家校联系本

家校联系本是很好的沟通渠道,最好与孩子们一起设计封面、格式,使他们从心里喜欢这种方式。不要把它当成单纯的“作业交待簿”。除了交待作业、提醒携带物品外,没其它用途,我把对学生的关注、鼓励、评价写在联络簿上,让家长了解到“老师很关心孩子的成长与表现”。沟通的内容要以赏识为主,绝不能成为“状纸”,要做到既沟通情况,争得家长的积极配合,又没有损伤学生的自尊心。

(二)运用现代通讯手段进行联络

现代信息技术为家校沟通提供了更多的方便和快捷,如电话、微信、QQ、电子邮件、网络论坛、班级主页等。其中,电话联络还是最方便、最普遍的。如果我们能够善用,那一条线会成为拉近距离,凝聚力量的“感情专线”。

(三)适时进行家访

家访既是教师的一种教育手段,更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一种感情投资,它可以加固家庭、学校之间的桥梁,缩短教师和家长的距离,拉紧教师、学生、家长间的关系,促进学校与家庭共同担负起培养学生成才的责任。在担任这个班的班主任的两年中,我利用各种途径对全部95%以上学生进行了家访,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家庭成员的职业、工作地点,学生在家表现等,同时也向家长宣传了我校教育理念、管理制度,介绍了孩子在学校的动态、通过这一切,让家长相信:老师是诚恳且负责的,愿意尽最大的努力配合老师的工作。

(四)、精心组织好每一次家长会

组织家长会是家校教育过程中的必要环节,是班主任同家长沟通,凝聚教育合力的主要方式之一。我们学校每学期都要组织两次家长会。我抓住机会,精心组织。向家长汇报学校教育教学的工作情况及今后工作计划,并向家长提出教育的具体要求,听取家长的意见,共同研究改进工作,从而协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家长通过家长会,不仅能了解到自己子女的学习成绩、思想表现,还能了解子女所在班级其他学生的成绩与表现等,从而能更客观地了解自己子女发展水平在集体中的位置,这是对学生施以教育不可缺少的信息。

家长会开好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有些家长会越来越让学生们感到害怕,参加家长会成了学生和家长的一种无形的精神压力,尤其对于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和家长来说,家长会千万不能开成告状会。否则,个别学生就会编出各种理由,谎称家长不能参加家长会。而有些家长也会因为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差,或道德品质表现不好,借故不来出席家长会。这种情况的出现会严重影响学校与学生家长的互相沟通,不利于学校的教育工作,更不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

(五)、理性对待临时性的会面

有时在路上遇到家长,或家长直接来校找老师,我都会真诚平和对待。专心聆听,了解家长的感受,并表示理解他们的心情,肯定他们的用心,耐心细致地解答疑问,表达对学生的关心。让家长觉得丁老师非常关心自己的孩子。

不管何种沟通方式,都应让家长觉得老师关心自己的孩子。因此,我们自己首先要做好自己,做好一名教师,让自己成为一个乐观、开朗、愿意倾听和努力解决问题,艺术性工作的人。

1、多赞美,少批评。孩子都是父母心目中的宝贝,没有一个家长喜欢听老师只诉说罪状。所以,老师要多表扬孩子的优点、成就,例如:“这孩子长得很可爱”“挺聪明的”,家长在听了这些好话后,自然就比较听得进去老师诉说孩子的其他缺点,以及需要父母加强管教孩子的种种了。所以在沟通时,赞扬就是一种认可,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其实表扬孩子 5

的同时也表扬家长。教师一个细微的举动,一句微不足道的称赞,都会让家长感到高兴,直至影响对待孩子的态度。

2、因人而异,运用共同语言。老师如与家长语言不通,或受教育程度不一致,不注意语言的运用,就难以沟通。对于受教育程度低,平常也不关心教育的家长,满口“教育改革”、“期望教育”,家长哪里听得懂。应针对不同对象,转化成家长能理解的语言,才能达到沟通的目的。

3、注意电话中的语辞和声调。电话看不到对方表情,所有的感觉、印象都来自电话中的声音,不论家长的语气、言语如何?老师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要至始至终以亲切、自然、流畅的语调,心平气和地、耐心地与家长交谈。

4、要充分发挥语言艺术的魅力。在家校交流中,双方难免会谈到孩子的缺点,这时教师就要巧妙使用语言。首先,要先扬后抑,可先从孩子好的方面说起,或先说些无关痛痒的闲话,委婉表达其意。如,谈孩子做事情很慢。可说:“孩子很文静,做事情不急不慢,女孩子这样蛮好的,就是有个小问题,在集体活动中如果什么都比别人小朋友慢一些的话,有很多机会就失去了„„”对于内向型和容易焦虑的家长,教师尤其需要考虑合适的表达方式。 教师面对家长不能居高临下,我们尽量不要使用“你应该”或“你必须”这样命令性的字眼,而应该说“我认为„„”“我觉得”“我需要您的协助”。如果是征求家长的意见,如“您觉得如何?”“您的想法是„„”这些婉转、协商性质的词语来拉近与家长的距离。这样家长更乐意也更容易接受我们的建议。当然也不能过于谦虚,在确定无疑时,语气也应该十分肯定,让家长相信你的意见是不容质疑的。

老师们,家校沟通——是一本读不完的书,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是一段说不完的话,需要我们一起分享;是一道解不完的题,需要我们共同探讨;是一件做不完的事,需要每个人的行动。家长沟通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探索,将所学融会贯通,运用自如,从而形成一套具有自己风格和特色的沟通方式,进而达到家校沟通的良好效果。

第5篇:家校合作育人制度

家校联系是教师与家长之间直接沟通的重要形式,是学校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手段。全校教职工都必须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家校联系。为此,特作如下要求:

1、家校联系的意义。家校联系是“三结合”教育的有效形式。全体教职工要高度重视,并积极参与,要克服家校联系只是班主任的事,与已无关的思想。

2、家校联系的目的。家校联系是向家长反映学生在校的表现情况,并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表现情况,通过互通情报,掌握学生的动态,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使学生能健康成长。

3、家校联系的内容。要克服过去只有学生出了问题犯了错才家访的错误认识。这种“无事不登三宝殿”的告状式家校联系应当废止。家校联系中,教师应当向家长如实全面汇报学生的优点和缺点,不能只讲缺点和错误。通过家校联系,教师不仅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同时,也可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

4、家校联系的形式。家校联系的形式可以直接登门访问,也可以书信、电话联系、短消息以及召开家长会等形式进行。

5、具体要求:

(1)与每个学生家校联系一学期不少于一次,一学期召开一次家长会。

(2)采用“给家长的一封信”的家校联系,应及时收齐反馈卡,并检查有无家长签回意见,如空缺的应及时补做这一工作。

(3)凡犯了错误或受纪律处分的学生,班主任一定要进行家访,把情况如实反映,取得家长配合,以便进行教育。

(4)班主任进行各种形式的家校联系,都必须做好记录,形成家校联系档案,学期结束时家校联系工作情况向德育办公室汇报。

(5)家访时,教师必须清正廉洁、光明正大、为人师表,维护教师的良好形象和学校的声誉,以取得家长的信赖和支持。

第6篇:家校合作?共建育人摇

龙源期刊网 http:// 家校合作共建育人摇

作者:

来源:《新课程·小学》2014年第07期

乔治·赫伯特说:“一位好母亲抵得上一百个教师。”一个人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意志性格的形成都离不开家庭。家长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孩子,家长的人生观、日常道德规范、待人处事都会对孩子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可见,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作用。家庭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实现家庭、学校、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育人环境才能得到进一步优化。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相连、密不可分;家庭教育也需与学校教育有效合作,互动共赢。

为实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我做了以下工作:

一、召开家长会

召开家长会,是所有班主任最有利的法宝,也是每个班主任必选的工作方法。

我打破传统的“批判会”,不向家长打小报告,采取多种多样形式,让家长会开得既活泼又受益匪浅。

比如,我们举行“换位思考”的活动,让学生、家长都和老师说说自己的心里话,从而使学生、家长、老师之间的心灵得到进一步沟通。

安排“迎家长才艺展示”,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吹、拉、弹、唱,只要是能展示学生才艺的项目,都积极采纳。

通过才艺表演,让学生尽情地展现自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家长也了解孩子的特长。通过这些活动,使家长会开成学生、家长和老师真诚交流感情的集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

安排一些家长介绍育儿经验报告,让其他的家长有个学习的机会。

利用感恩节,让学生表达对自己父母的爱。献给父母的礼物,有自己做的卡片,有亲手叠的千纸鹤,有写给父母的一封信。把家长叫到教室,让学生给父母捶背、洗脚等。

二、家长坐班

龙源期刊网 http:// 把班级课程表给家长,一周安排几个家长轮流来校听课,让家长挑选自己喜欢的科目,使其了解自己孩子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为家长正确引导、施教奠定基础。

孩子们看到家长和自己共坐一个课堂,既新鲜又好奇,上课的表现欲也增强了。

家长听课,同时能给上课的老师提出建议。我们通过共同研究、探讨,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时也加深了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感情,为班级的工作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互动学习 1.共建交流平台

许多家长期望自己的孩子进步速度加快,在生活和学习中能有成功的体验。

为此,我建了个QQ群,让所有的家长和各科任课老师加入进来,交流育儿经验,讨论孩子的成长。在群里,我经常给家长发一些教育孩子的材料,把孩子在学校的表现用相机拍下来,做成视频发到论坛里。 2.同学互访

通过我们,使家长们成为好朋友,让家长定期将优秀的孩子接到自己家中做客,学习优秀孩子的生活方式及学习方法,真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的模式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更新和转变,要与孩子交朋友,相互理解和尊重,增进情感交流,家庭中要充满和睦、民主、上进的气氛,这才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总之,在家校共建上我取得了一点成绩,摸索出了一些经验,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还有许多新的想法有待于去论证、去探索。今后我们一定要在目前的基础上,扬长避短,求实进取,以热爱美的生活为底蕴,以创造美的环境,拥有美的心灵,追求美的人格为己任,力争把家庭教育抓得更实、抓出自己的特色,积极探索家庭教育新途径,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共同创建实验小学充满生命律动和活力的美好明天而努力奋斗。 ·编辑 郭晓云

第7篇:家校共建合作育人发言稿

家校共建合作育人

一年来,在学校和老师们的辛勤教育培养下,我们的孩子成长进步很快,可以简要说一下孩子的成绩。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坚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培养人才的第一所学校”理念,积极配合学校,一起搞好家校共建合作育人。

一是加强自学,学会当一名称职的家长。教育好孩子不仅仅是学校单方面的,家庭教育十分重要,作为家长也要不断学习,我们自己购买了许多家庭教育的书籍和光盘讲座,并经常向许多成功孩子的家长请教,还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各种教育培训,学习掌握了许多家庭教育的新理念和方法。

二是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的沟通、联系,及时掌握了解孩子在校表现情况,特别孩子是否有突然性的变化,做好家庭的教育引导。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学校运动会,取得了好成绩,与学校一起组织同学们参观博物馆,既使孩子学习了知识又让孩子在集体活动中得到了锻炼,增强了班级集体荣誉感。

三是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氛围,多与孩子沟通,既做孩子的导师,更希望家长成为孩子心目中可信任的朋友。随着孩子不断长大,他们的思想意识和心理行为会不稳定,有可能出现心里话对成人闭锁对同伴开放,不愿意与大人交流,我们及时关注关爱,使孩子保持一个稳定愉快的心情,帮助他解决一些思想障碍。同时,通过许多事例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运营网络,筛选信息,防止不良信息对孩子的侵害。

第8篇:家校合作德育模式实践探索

夏淑平

摘要:家庭教育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_学校教育要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才能实现德育目标。广州市开发区第一小学通过创新家长培训方式,建立家长委员会,开展家长义工活动等,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与合作,有效地形成了“三结合”教育网络,取得较好效果。

关健词:家校合作;家长义工;德育模式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一特殊重要的作用,要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实践证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是乘法的关系,一方为零,满盘皆输。从马加爵杀人到中学生跳楼、持刀伤人等各种各样的恶性事件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的问题植根于家庭,显现于学校,恶化于社会。因此,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保障,社区教育是平台一只有家校和谐联动,夯实家庭教育这项基础工程,形成“三结合”教育网络,构建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保障机制,才能实现德育目标。

一、提升家长教育素养

幼稚教育创始人、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曾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在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更是作为教育主体,影响着代又一代人的前途和命运。家庭教育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谈吐举止等都在不停地给予影响和示范,并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孩子的一生。

家庭教育如此重要,但由于家长素质普遍不高,导致家庭教育问题丛生例如,有的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职责,只要进到好学校就万事大吉;有的家长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的陈旧理念,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有一的家长溺爱独生子女,重养轻教,造成孩子自私骄纵,抗挫折能力差;有的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导致孩子不堪重负、心理失衡„„除此之外,父母不和、单亲家庭、空巢家庭、隔代教育、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等社会问题也都很容易对成年人的思想道德产生不良影响,成为未成年人成长道路上的潜在阻力一因此,只有切实提升广大家长素质,才能让家庭教育的基础更坚实。 (一)推行三级家委会制度

全国妇联最近公布的《全国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状况抽样调查报告》显示,家长获得家庭教育知识的渠道按比例高低依次为“成功家长的交流”(57%)、“家教电视节目”(43.6%)、“专家的直接指导”(34.7%)、“各类家长学校的帮助”(30.7%)、“家教图书/报刊”(30.2%)、“辈指导”(20.5%)、“家教广播节目”(19.4%)、“家教网站”(12.2%)及“各类家教指导机构的咨询服务”(12.2%)等,其中成功家长的交流在其中占的比例最高。

鉴于此,学校推行了班级家长委员会、年级家长委员会、学校家长委员会三级‘家长委员会”制度,将那些家教有方又热心于公益的家长代表组织起来,立章程,发聘书,树榜样,并建立定期沟通制度。

(二)让成功家长教育家长

为发挥家长委员会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示范作用,学校积极引导和鼓励各班级、年级将成功家长的经验加以总结,通过各层级家长会、家长学校、家教经验交流会、家教妙法分享会等形式在广大家长中推荐、传播这种经验通常是最直观最实用的,再加上家长们交流时鲜活通俗的语言、生动典型的事例以及大众参与讨论的方式,令广大家长愿意去听、乐意去学,大大增强了家庭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部分家长的家教心得还被《家长》等杂志刊登一让会教的家长教家长,这个方法在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中很好地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

(三)让专家贴身指导家长

学校早在多年前就已开设家长学校,并任命专职人员担任家长学校辅导员,由班主任等德育骨干组成家长学校讲师团。当时的家长学校主要利用全校或级组家长会在周末对家长进行集中培训讲座。几次培训下来听到了一些家长的意见,主要是觉得这种集中式讲座的针对性不太强,也希望学校能请到更高层次的专家来进行贴身指导。 那么,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到底有怎样的需求呢,全国妇联近期公布的《全国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状况抽样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家长对家庭教育知识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孩子的心理健康知识”( 60.0%)、“管教孩子的方法”(55.0%)、“孩子的学习辅导”(50.5 % )、“孩子的道德引导”( 48.8%)和“孩子的人生理想”( 37.9%)等方面。这个调查结果与我校家长培训后回收的反馈表是基本吻合的。

于是,学校通过了解、比较后与《北大学生中小学阶段素质养成与成功家庭教育研究》课题项目组(简称“专攻北大”课题组)取得联系,希望能通过参与这个课题研究提高家长培训的针对性,使更多的家长有机会得到专家贴身指导,全面提升学生的家庭教育质量。

实践证明,这种“专家引领,贴身指导,学校协助,家长自学”的培训方式是广受家长与教师欢迎的。它充分发挥了专业家庭教育学术团体的作用,针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开展利一学研究,为指导家庭教育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通过专家的理论引领、具体的方法指导、系统的专题讲座、精彩的教育案例分析,帮助家长开阔了视野,转变了教育观念,树立了现代家庭教育意识,进而增强家庭教育的责任和使命,对提升自身家庭教育质量充满了信心。

现在,学校定期送部分德育骨干到北大参加课题专项培训,并依托“专攻北大”课题组的专家、讲师系统地每学期对全体家长进行二至三次集中学习培训,平时家长还可以通过网络、电话与专家进行沟通,让专家贴身指导自己的家庭教育。学校还定期将最新家教动态、国内外家教案例结编成文,发放给广大家长阅读参考。

此外,学校每个学期组织召开两次集体家长会,就学校取得的成绩、重大的改革举措以及学校面临的问题等向家长进行宣传、汇报和说明,并系统地介绍一些利-学的教育方法,让家长进行交流、讨论等每个级、每个班又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不定期地召开级组家长会、班级家长会、家教经验交流会、家教妙法分享会、青春期心理健康讲座等,有一针对性地与家长进行沟通并辅导对于一些问题家长、特殊家长,学校还会组织专人进行跟踪和个别辅导。随着数字化校园的建成,学校将加快网上家长学校的建设,通过校讯通、学校网站、电子信箱和博客等实现家校网上互动,进一步创新家长培训方式,把家长学校建设成家长成长的摇篮。

二、拓宽家校联动渠道 (一)、开展家长义工活动

为加强家长对学校管理及运作的认识,增强家长对学校的归属感,加强家长与教师、家长与家长的联系,有效运用家长资源,学校近年来开展了家长义工活动。

2005届学生谢某的爸爸是个灌篮高手,虽然他的女儿并没有参加篮球组,可当他听说学校的篮球兴趣小组需要一个教练时,欣然答应每周都抽空一小时到学校“义务任教”孩子已读四年级的吴爸爸、萧爸爸、张爸爸自身工作特别忙,可只要学校开展活动总少不了他们的身影。在他们的帮助下,班级定期组织全体家长外出进行登山、郊游等联谊活动,加强了家长与教师、家长与家长的感情联络_唐妈妈、黄妈妈、刘妈妈家境殷实,丈夫事业有成,平时比较空闲,便自发地担任起班级的艺术编导,从家长的小合唱到孩子的舞蹈编排,大到组织家长排练,小到打印歌词都是她们在张罗在这些家长义工的带动下,更多的家长自发地参与到学校的教育、管理中来,在学校艺术节、体育节等大型活动中无处不见这些家长义工活跃的身影,一会儿帮助维持秩序,一会儿帮助收拾道具,一会儿进行现场辅导,俨然是学校的又一批教师。

不少家长感慨:直接参与学校的活动,不仅可以近距离了解学校的办学特点,也可以跟孩子多沟通,同时亲身体验、感受到了老师工作的辛苦,从而使家长与老师之间多了一份宽容与理解。更有不少家长表示家长义工不仅能将自己的所能展示、奉献出来,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行动引导孩子从小培养爱心,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

前不久,东南大学对该校100多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学生每周和父母的通话次数、谈论话题、写信频率、是否记得父母生日等方面统计显示,82%:的学生与父母的联系方式是电话,主要动机是要钱,仅8%的学生保留了和父母通信的习惯,与父母每周联系一次的学生只有8%,仅9%的学生每年都能记得父母的生日,有74%的学生承认有一时向父母撒谎。

这种现状令人忧心父母含辛茹苦地养育子女,子女理当感恩和回报。古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讲的就是要尊敬父母,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难以想象,一个对父母都日渐忽略的大学生,又如何会对他人乃至整个社会怀有感恩之心?

为了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学校结合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重阳节等开展“感恩系列活动”。在活动中,孩子们被老师们引导着回忆父母为自己成长付出的点点滴滴,甚至计算了一下父母在自己身上到底花费了多少钱,使孩子了解和理解父母的苦心美术老师教孩子制作感恩卡、小手工向父母表达节日的祝福;音乐老师教孩子边做手语边演唱《感恩的心》;语文老师教孩子为父母献上一首感恩诗。有的班主任让孩子为父母做按摩,有的班主任让孩子为父母做一天的家务,还有的班主任让孩子给父母写一封感谢信„„

不少家长觉得,通过开展“感恩系列活动”,孩子与自己更亲了,也变得懂事了,能体谅父母的辛苦一位二年级的家长说:“通过感恩教育,孩子在吃饭时会给我们碗里夹菜,还会说‘爸爸妈妈辛苦了’这种感觉真的特别温暖。”

不仅如此,感恩教育也拉近了家长与学校的距离,教师节时不少家长会主动给老师发一段感谢的短信,有的还会亲自捧着花束带着孩子来感谢恩师一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朋友„„感恩意识在孩子、家长、教师心间生根发芽,并进一步萌生出感恩成长、感恩生命、感恩挫折等更广更深的情感。 (三)、开展“亲子共读”活动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书籍,没有一些藏书的家庭,往好处说,不能对学校教育有任何帮助,而往坏处说,这样的家庭环境会使几童变得头脑迟钝,会限制儿童的智力发展,而学校则不得不花费巨大的努力去补偿家庭智力兴趣的这种缺陷”的确,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对于家长教育素养的提高也十分重要为此,学校除开展“书香校园”、“书香家庭”的活动外,还在部分班级试行“亲子共读活动”,要求参与的家庭至少汀有一份报纸或杂志,每天至少要抽出半小时以上的时间与孩子一起读书,营造一种多读书、读好书的氛围有的家长在一段时间的实践后惊喜地发现,原来不爱读书的孩子在家长的带动下爱看书了,甚至因为全家在一起读书、交流的时间多了,看电视、打麻将的时间少了,家人的感情更和谐温馨了,家庭教育的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四)、每学期一次“家长开放日” 学校每学期都有一天作为“家长开放日”一家长被邀请到学校,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来听,坐在课室的一角留心观察自己孩子的一举一动。课后教师主动请家长到自己的办公室评课、议课,帮助自己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如此,一方面,教师耐心细致的教育艺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家长,改变着家长的教育方式;另一方面,教师倾听家长对学生在家庭表现情况的反映、对学校教育的建议和意见,随时与家长交流育人心得体会,耐心帮助家长分析解决棘手的问题,指导家长改进教育子女的方法,帮助家长做孩子生活上的朋友,心理上的医生、学习上的伙伴、社交上的向导,改变了家长打压、溺爱、放纵等不良教育习惯,切实增强了家校联动的教育效果。 (五)举办“艺术节”等活动

为了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学校举办‘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等活动,联动家庭、社区,为孩子们提供学习的条件和展示的平台,也为家长、教师、孩子之间提供沟通的渠道。

例如,在“和谐校园”化妆游园会中,全体教师、学生、家长及社区热心人士每人或戴头饰,或装扮成自己喜爱的卡通童话人物,玩亲子二人三足赛、猜谜语、摸鼻子„„不仅加强了家校的互动交流,也使父母与子女在各种益智游戏、亲子体育游戏中体验了共同挑战自我和品尝成功的喜悦。

在“和谐家庭”表演海选活动中,学校200多个学生家庭组合成156个表演单位参加了家庭才艺表演、创意表演。他们有的表演温馨朴实,浓浓的亲情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有的表演诙谐幽默,赛场上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有的母女台上“姊妹花”,有的台前台后“父子兵”;有的三代同台乐融融,有的叔叔姨妈来助阵-表演家庭各出绝招、各使法宝,或吹拉弹唱,或唱打画演,歌舞、器乐、武术、双簧、相声、小品、诗朗诵、三句半等形式活泼生动这次活动共评选出“和谐家庭”十佳才艺表演奖、“和谐家庭”三佳优秀创意表演奖及各类优秀奖近百人,其中不少的节目在“庆六一文艺汇演”中获得好评。

“十佳才艺家庭”中与jL子表演双簧《跳水》的袁姓男家长从来没上台表演过原本帮儿子排练这个节目是让他与同学表演的,后来听说必须要以家庭为单位表演,他死活也不肯上,最后被儿子一句“你还想不想做我老爸”逼上了梁山更想不到的是,这位家长越演越好,一路从海选“杀”进了汇演,现在被大家戏称为“开发区的大兵”(“大兵”是湖南籍小品名星)。像他这样“一演成名”的家长还有不少呢。

三、结语

“只有学校而没有家庭,或只有家庭而没有学校,都不能单独地承担起塑造人的细致、复杂的任务。”家庭和学校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载体,只有实现功能互补,才能形成教育合力;只有家校和谐联动,夯实家庭教育这项基础工程,才能有效地形成“三结合”教育网络,构建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保障机制。

第9篇:让家校合作的教育模式落到实处

执子之手,育人成长

反思

反复拜读了田校长《在初一年级家长会上的讲话》,让我再次感悟到家长的素质、家庭的氛围决定了孩子今后发展的高度和广度。家长的理念、意识和做法决定了孩子未来的走向——成长为怎样的人。田校长的讲话让作为家长的我醍醐灌顶,受益匪浅。现将自己的感受做如下总结:

基础教育, 基础决定高度,这两个概念,有了进一步的解读。家庭教育的成败决定孩子的基础教育牢固与否,家长只有不断学习新的科学的知识才能跟上孩子成长的需要,有专家讲:“孩子的成长,其实也是家长的再次成长。”我们如果不学习,将会用以往我们父辈教育我们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的孩子,可是时代发展了,环境也改变了,涉取信息的方式等都有了巨大的变化。因此,我们必须与时俱进,结合我们自己的家庭实际情况,不断学习,摸索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的方法、方式来教育我们的子女。这就使得家长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曾记得,儿子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就发现自己的教育方法有问题,那种无力感时常萦绕于心,于是学习了家庭教育指导师的课程,又学习了二级心理咨询师的课程,不断吸取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才找到了帮助孩子支持孩子成长的一些方法。但困惑还是蛮多的。与田校长的讲话结合起来发现其实就是我们家长在“人化”的过程中就局限性,甚至是问题。因此,我们家长的学习也是势在必行。郑州外国语学校为我们准备了这么有针对性的学习材料和机会,我很感激。同时,我做为一名学生家长,早就对外国语学校有所期待,也经常和孩子一起关注郑州外国语学校,和孩子一起努力进入了该校。经常听孩子讲咱郑外的老师多么的敬业,多么的优秀。特别是翻看孩子的作业,看到老师改作业那样的细致认真,一丝不苟,对孩子的习惯养成做的那样的到位,我对郑外的老师深表敬佩和感激。

通过学习田校长的讲话,我觉得我还要继续努力学习,为孩子起好模范带头作用。对孩子的习惯养成方面还需下功夫,和老师配合好,和家庭成员配合好,让孩子不仅在学业上有进步,在孩子的其他方面也加以重视,形成其健全的人格,如遇事有进取心、自信心、对人有感恩心;教育孩子作为一名男子汉要对自己、家庭、社会有高度的责任感;培养他对生活的幸福感、对自我的价值感;在为人处事、学习上的自制力;对生活中遇到的艰难险阻时的耐挫力;平时学习等方面的创造力都要进行规划和实施。从而让孩子成为会做人,能团结会学习、能创造、会竞争、能合作、会生存、能发展的新时代少年。

今后对孩子的教育做进一步的整改的:

一.针对孩子的学习,让孩子彻底弄清我校的五步学习法的内涵,并认真在学习过程中加以实践,找出真正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学习时收效更大,玩耍时心无旁骛,学玩结合,轻松学习,愉快生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绝不姑息,和孩子一起努力修正。如合理利用时间,让学习的效率再高些,能挤出时间做些有益的事情,如体育锻炼,看望姥姥、姥爷,增进亲情教育,体验丰富多彩的的生活。

二.做好孩子的楷模。

继续不断学习,每周向孩子汇报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中的得与失,找出自己的目标和努力方向。增进与孩子的有效交流沟通。和孩子讨论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孩子接人待物方面进行不断地探索与交流,让孩子更好的适应中学的生活学习,与同学交流更顺畅,同学关系更融洽和谐,学会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也不断去感知自己的内心世界。在学习中有目标,有积极乐观的态度,有毫不气馁,不妥协的顽强精神,刻苦学习付出努力与勤劳的做法,收获更多的知识。

三.阅读更多更好的书籍。

让孩子的阅读的书籍,作为家长要先睹为快,和孩子交流心得体会,分享书籍带来的精神食粮。我最清楚自己孩子的弱势与强势,实施素质教育其实更多的是在家庭教育上。孩子阅读的目的、质量的优,对孩子的哪些方面有益,作为家长的要有所辨析,给孩子更多指导,让孩子在阅读有益的书籍上,知识的广博上,再有一个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

四.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

每过教师节,提醒孩子主动为老师献上自己的感激之情。孩子会很有计划的想办法为老师选礼物或做些什么,增进孩子与老师的情感交流,让孩子和任课老师之间的关系更融洽更和谐,让孩子知道老师就是自己应该尊重的人,老师的一言一行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理解老师的辛苦和老师的用心良苦,时常怀一颗感恩的心,虔诚的心对自己的老师。给孩子的心中树立“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意识,引导孩子客观的看待老师的一丝不苟,接纳老师与长辈。

平时让孩子与长辈相处时,多为老人做事,多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为长辈赠送礼品,为长辈购买纪念品,每次外出或长辈过生日、春节等记着买些礼物等,让孩子心中有他人,只有关心体贴别人,别人才会相应地关心体贴他。

教育孩子要时常反省自己的行为,有时想想自己的情绪来自哪里,是自己的问题,还是其他的问题。教育孩子树立“智慧的人改变环境,凡人适应环境,愚者埋怨环境”的理念。让孩子不断去适应,在有限的范围内还可以去改变环境、去创新。

有时候我也反思周围家庭的孩子的发展,给我很多启示。孩子的成长,家长替代不得,一直以来,我们比较重视孩子的体验教育,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学校组织孩子到近郊游,当时我们就让孩子报了名自己去参加,回来孩子兴致勃勃,感到孩子收获很多。小学一年级下学期就让孩子自己独立地乘坐公交车上学,老师也曾多次批评我们家长说这样太危险,但孩子的爸爸和我都认为这样才能让孩子得到锻炼。小学二三四年级时,让孩子独自跟夏令营外出旅游,锻炼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与人沟通能力,五六年级就让他和自己的伙伴自己制订旅游线路,自助游上海、广州、云南大理、香格里拉,让孩子得到充分的锻炼,在小学五六年级鼓励孩子参加学校的体育及心理剧表演等活动,让孩子对各类知识都充满兴趣,因此,孩子至今对个学科都很感兴趣,对孩子来讲没有主科与副科之分。

孩子在某些细节上还是有点跟不上,比如字迹不十分优美,学习深入程度不十分到位,在今后的教育中,更严格要求,与孩子一道改正不足,发挥优势

总之,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得有失,在今后的日子里需要更多地学习、更多地智慧来支持帮助孩子,和我们郑州外国语老师携起手来,为孩子更好的明天而努力学习实践。

执子之手,育人成长

《初一家长会上的讲话》反思

郑州实验外国语

七 七班

王昊宇家长 2012.12.1

上一篇:勇敢传说观后感英文下一篇: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