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产业发展工作报告

2022-04-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根据工作的内容与性质,报告划分为不同的写作格式,加上报告的内容较多,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写报告。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中药材产业发展工作报告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中药材产业发展工作报告1

林区是全国唯一一个以“林区”命名的行政单位,因其生物多样性而著称于世,享有动植物基因库的美誉。林区地处亚热带和温暖带的过渡地带,山体高大,地形复杂,各种地貌类型均有分布,由于土壤种类繁多,气候温暖,光热条件好,雨量充沛,适宜于多种植物生长,中药材资源极为丰富,尤其是野生地道中药材如头顶一棵珠、石斛金钗、江边一碗水、天麻、文王一枝笔等,因疗效独特,开发潜力极大。中药材栽培历史悠久,上世纪五十年代始建立了药材场,所产当归等药材俏销市场。改革开放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大力发展中药材生产,建立中药材商品基地,逐步形成了一村一品,柴胡、桔梗,冬花、天麻、党参,高山黄连、当归、党参种植的生产格局。年又以专业村建设为抓手,发展种植专业户,中药材面积不断扩大、品种不断增加、效益不断提高、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一)中药材资源情况

是一座天然药库,据《中药材名录》记载,林区有中药材资源2023种,其中动物药213种,植物药1800种,矿物及其他10种。药用植物种类占全省52%,占全国的33%。丰富的资源为中药材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中药材基地建设初具规模。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区中药材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到年中药材总面积达到5.5万亩,其中木本药材(黄柏、银杏、杜仲、厚朴)4万亩,草本药材1万亩,年新发展中药材(草本)0.5万亩,其中由我区中药材公司与武烟集团合作,新建柴胡种植50亩。年中药材产量371吨,产值达1526万元。年中药材产量721吨,年中药材产量903吨,产量比年增25%。聚能药业引进三号柴胡在新华、长坊、宋洛、松柏种植成功,为我区中药材出口打下了基础,全区建香菊基地500亩,进生了野转家生试验品种达5个如开口箭、苍术、麦冬等。

中药材龙头企业快速发展。我区现有中药材加工企业3家--聚能药业有限公司(以生产中药饮片为主)、绿源食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金银花基地60亩)、林区中药材公司。成立中药材协会2个。

中药材种植经济效益不断提高。随着中药材种植技术不断提高,产量不断增加,加上中药材市场回暖,价格上涨(杜仲、天麻、厚朴、二花、黄连、独活、柴胡等价格均不同上涨,柴胡从年的13元/公斤上涨到年的24元/公斤),年柴胡40元/公斤,中药材种植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出口创汇有新的突破。年聚能药业公司与韩国签订了厚朴、独活、杜仲、黄柏、冬花、二花、柴胡等10余个品种的出口合同,出口数量200吨,创汇100多万美元。

(四)中药材产业得到省、地方政府大力支持

我区中药材发展得到省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省农业厅先后下拨我区中药材资源调查和基地建设补助资金13万多元,林区人民政府也从紧张的财政资金中安排部分资金扶持基地和中药材协会建设。年我区和武汉大学生命科学系合作,利用疗效独特的道地药材,开发了三种不同疗效药酒,正着力推向市场。

二、中药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区中药材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与我区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优越的自然条件、“”品牌优势相比,生产潜力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一)种植规模偏小

中药材品种多,种植规模小而散。我区中药材大多数是由农户利用田边地角、坡地、稀疏果园、退耕地发展起来的。由于耕地资源不足(全区耕地总面积10万亩),适合中药材发展的面积不多,加上中药材生长周期长,比较效益低,连块成片面积小,规模化程度低。中药材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成规模优势。

(二)受市场影响波动大

中药材素有“药疯子”之称,“种多了是柴,种少了是财”,中药材市场价格波动性大,也直接影响到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稳定。药农受小农经济思想的束缚,基本上延续传统的种植经验摸索种植,处于一种自发、随意状态。行情看涨时,一哄而上,市场疲软时,一哄而下,缺乏对市场的理性认识。加上山区信息不畅,经常导致药材品种积压,挫伤药农生产积极性。而中药材企业与药农未形成利益共同体,生产与销售脱节,给农民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三)品牌建设滞后

我区中药材加工企业规模小,深加工的产品少,大多数以原材料和初加工产品直销外地。品牌意识淡薄,大部分产品无注册商标,产品包装粗糙简陋,散包装或无包装直接外销。由于没有自已的品牌,市场竞争力弱,好的产品,卖不出好的价格,产品的附加值低。

(四)资金、技术缺乏

中药材板块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由于缺乏工作经费,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中药材栽培技术的指导与培训等工作难以开展。缺乏科技人才和中药材科研机构。我区没有一家机构专门从事中药材种类、种质资源、药用植物品种、生长发育特性、药理性、环境对药用植物影响、产地加工和炮制等方面的研究。中药材发展缺乏产业发展后劲。

三、中药材发展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搞好规划布局

制定切实可行中药材发展目标和主要措施,合理规划布局,引导药农有组织、有计划生产。做到“三个坚持”:坚持市场导向、适度规模原则。我区中药材总体规模控制在6万亩左右,其中草本药材规划面积2万亩,管护好4万亩的木本药材(杜仲、黄柏、银杏)。坚持因在制宜,突出地方特色的原则。在扩大房党、黄连、独活、桔梗、冬花等道地药材种植面积,在宋洛乡、新华乡、阳日镇、松柏适度规模发展天麻、柴胡,在全区范围和武烟集困合作,建立前胡、香菊、白布、矮生茶等企业原料基地,建立药酒(和武汉大学生命科学系联合开发)中药材原料基地。坚持科技创新,产业化经营的原则。加大高新生物技术、规范化技术、新品种、新产品的示范推广力度,坚持产业化发展方向,把好质量关。

(二)保护好现有的中药材资源

加强法制宣传,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资源保护法》、《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保护好现有的中药材资源。

建立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保存圃。在老植物园、珍稀植物保护园建立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保存圃。被称之为“药用植物基因库”,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多样性,为药材作物品种改良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将我区的主要活用植物收集入圃保存,可以有效挖掘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国内外的重要药植物,通过良种选育增加新品种;研究药用植物引种驯化方法,扩大引种范围,使种类不断增加,而且在产量、品质、有效成份含量、抗逆性方面不断提高;通过驯化,研究药用植物的生长、发育、适应性、经济性状、有效成分含量的形成及抗逆性和遗传性变异等,总结其规律,探索引种驯化经验;还可以为游客提供一个采药识药的新景点,丰富旅游文化内涵。

(三)大力推广中药材生产的先进实用技术、促进中药材标准化生产

中药材生产标准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给中药材生产带来的新的课题。出于对全球性农产品普遍使用化学农药及化学激素等药剂的担忧,同时为了保护本国的天然药材市场,日本及欧美等一些传统的中药材进口国对进口中药材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我国也相继颁布了一系列关于规范药材种植、加工、经营的法规和标准,进入各个药材市场和制药厂的门槛也越来越高。因此,就的中药材生产而言,首先要加强药材生产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根据中药材的品质特点和生长特点,建立完善的、全过程的中药材生产质量标准控制体系,立足源头控管,强化生产管理,规范中药材种植,提高中药材质量;其次要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切实加强中药材市场管理。不断健全和完善检验检测设备,加强中药材检验检疫管理,凡是不符合质量标准的中药材不出区(林区)不入市(市场),凡是达不到出口标准的中药材不准申报出口。大力推行和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等一系列技术规范,有效地控制中药材生产及中药研究、开发、生产和流通过程,不断提高中药材生产的标准化水平。要坚持科技兴药方针,不断创新科技推广方式、方法,推进我区中药材生产的标准化。充分发挥和利用现有的录象放映、图书发放、卫星远程教育等技术推广手段,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组织相关部门、企业、中药材协会、中药材种植大户到中药材生产较好的地(市)如恩施州学习参观。聘请外地专家到我区为农民实地指导,培养一批土专家、示范户。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生物防治、林药间作高效生态种植模式,促进中药材标准化生产。

(四)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

积极扶持聚能药业等中药材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发挥“天然植物园”的优势,突出“”绿色、天然品牌。在产品开发上,积极推进中药饮片生产,天麻、当参、银杏等药食两用药材进行小型化、精品化、礼品化包装,保健药酒,药膳、药饮、药浴开发。建立企业、市场和农户间的联动。鼓励企业通过合同形式,直接与药农建立种植、购销关系,形成企业+市场+药农+基地现代化种植经营模式。企业为药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供药种、药苗、肥料、技术服务,以市场保护价回收药材,形成以经济利益为纽带的公司与基地、公司与药农利益共同体,推进中药材生产的产业化经营。同时积极发展中药材生产协会,把千家万户的药农组织起来。

(五)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

林区人民政府要制订、出台具体扶持中药材加工企业、中药材协会、中药材种植大户、中药材基地建设相关政策,加快中药材技术人才的培养,促进我区中药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等方面的投资要适当向中药材产业发展上倾斜。同时,在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要制定贷款、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在资金上对中药材加工企业、协会、种植大户予以扶持。要加大中药材科研经费和人材培训经费的投入,把中药材科研经费和人材培训费用纳入林区财政预算。紧紧抓住省启动中药材板块的机遇,加大中药材项目的申报,积极争取省财政、省农业厅对我区中药材板块的支持。

中药材产业发展工作报告2

为全面深入了解掌握__县中药材资源的分布、种植、销售等情况,进而为拟定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提供依据, 20__年5月至7月初,__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深入县科技局、林业局、农业局及部分乡镇对__县中药材的分布、种植、销售等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对调研情况做如下报告。

一、基本情况

__县位于乌蒙山脉西北面的金沙江南岸,介于东经103°15′–104°01′,北纬27°30′–28°30′之间,总面积2789平方千米,东西横距46.6千米,南北纵距121.2千米。全年平均气温16.3℃,降水量670毫米,全年日照时数为1172.8小时。全县辖溪洛渡、黄华、大兴、茂林、桧溪、团结、细沙、青胜、务基、马楠、水竹、莲峰、伍寨、墨翰、码口等5镇10乡,其中马楠为苗族彝族乡、伍寨为彝族苗族乡。全县共有4个社区,133个行政村,2772个村民小组。人口总数44万余人。

__县沟谷河流纵横,海拔高差大,气候类型复杂,生物植被多样,野生中药材资源丰富。全县有原始森林7万亩,竹林20万亩,有草山72万亩。山间蕴藏当归、天麻、吴萸、杜仲、党参、竹荪、蛤蚧、花椒等名贵中药材。

二、__县中药材的种植情况

__县境内,中药材种植非常零星,目前没有成规模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只有农民自发散种植的吴萸和天麻; 10年前,通过相关部门的引导一些农民在溪洛渡镇新拉村等地人工种植一定量的天麻,但由于没有经费投入,市场前景又没有新的保障和起色,近年已无人种植。20__年细沙乡政府经过组织考察后,引进了葛根种植项目,分别在细沙、大同、凉水、石坪4村进行种植。但由于规模小、加工粗浅,销售渠道有限等原因,农户多有怨气,现细沙乡政府已放弃葛根种植计划。当归、党参、竹荪、杜仲等可以在__境内种植的中药材至今没有种植历史。

三、__中药产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虽然广大农民和相关部门对种植中药材作了一些努力,但是__县中药材种植一直不成规模、形不成产业,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缺乏人才,信息闭塞。虽然10多年来,__县一直都有一定量的中药材种植,但多数规模小、种植方法单一,没有中药学技术人员,质量标准控制不严,没有开拓中药材市场的业务拓展人才,对市场的需求盲目不清,导致种植中药材的农户,没有目标,没有计划,产出的中药材数量不大、质量不好,市场拓展不开,没有产生经济效益,造成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浪费,打击了农民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

2、规模意识落后。因为多数中药材种植农户都自发的,没有组织牵头的单位和企业,且多数药农还停留在我种我的,其他人最好不要跟着我种,市场才会有价的狭隘市场供需关系里,规模意识、共同发展意识落后,导致中药材种植规模小,且分散,产业化程度低。素不知他所种植的中药材销不出去的主要原因是产量太小。

3、投入不足,引导不够。虽然相关部门都做了很多努力,但是由于对药农的帮扶力度跟不上,加之多数药农经济实力弱,投入跟不上,导致中药材种植只是小打小闹,当作副业,没有太在意中药材的发展前景,相关部门在引导方面也找不到具体的、有发展前景的中药材种植,导致中药材的种植就像农家的常规庄稼种植,各打各吹,没有统一发展的方向。

四、中药材种植发展对策

__县海拔高差大,气候类型复杂,生物植被多样,拥有丰富的野生中药材资源。适于当归、天麻、吴萸、杜仲、党参、竹荪等名贵药材的生长,具有中药材种植的地理优势。发展中药材种植有着广阔的前景。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开展中药材产业发展道路。

1、充分利用__县天山食品有限公司在对金江魔芋、天麻、花椒等产品的开发经验,拓展开发范围,增加其他中药材的市场占有量。

2、将花椒引入中药材市场,提高花椒的附加值。目前,除伍寨、茂林、马楠几乡镇外,__县其余的地方都有大规模的花椒种植,全县的种植数量大概在几万亩以上。花椒除作为香料外,还有很好的药用价值。作为已经形成规模的花椒种植,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在适当的时候,将__县的花椒引入中药材市场,提高花椒的附加值。

3、引进中药饮片生产加工企业来__投资,带动中药材产业发展。可以通过为企业提供优厚条件的方式招商引资,让有一定实力的中药饮片生产加工企业来__开加工分产;政府或相关部门出面协调,由农户与企业签订种植收购协议,在保证中药材的销路的前提下,选择优势中药材产品在一定区域内开展规模种植。

4、出台产业保护措施,推进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可以借助新农合药品招标等时机,将我县种植并加工出的中药饮片纳入招标范围,并给于一定的政策倾向,进一步保障我县中药材的市场占有量,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

上一篇: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论文下一篇:高校学生读者心理探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