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情境

2022-03-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教学情境

情境:创设有效教学情境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摘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理念。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教学活动的有效開展。情境的有效性体现在情境的真实性,问题的有效性,参与的全体性等方面。

关键词:创设;有效情境;提高;教学效率

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理念。翻开数学新教材,映入眼帘的是五颜六色的图画,生动有趣的故事,憨态可拘的动物,深受欢迎的卡通,这不仅给枯燥的数学赋予了生命,融入了生活气息,让数学变得可爱、诱人,更为教师教学设计中创设情境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新教材的编排给了我们这样的一个提示,教学要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因此,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时,一定要先想想整个活动是不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还是仅仅为了追求课堂气氛的一时热闹,追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趣味化。情境的有效性体现在情境的真实性、问题的有效性、参与的全体性等方面。

一、情境要有现实性——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

教学情境应从现实背景中提出,它应该是真实的或是可能发生的。如果我们为了迎合学生的情趣,编造一些不能实现的事情,久而久之,他们就会明白老师只不过是“说说而已”,就产生了一种被愚弄的感觉。他们以后面对老师创设的教学情境,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也不会像今天一样充满激情。因此,我们创设的教学情境要有一定的真实性和现实意义。现象:这是一节《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课。开课时,教师提出问题:“到大连想到什么?”然后出示几幅画面,问:“画面主要是什么颜色?”“绿色是由那几种颜色调出来的?”之后布置小组活动,用事先准备好的调色盘、颜料、水等进行调色活动。最后小组汇报按什么比调的色。整个时间持续15分钟后,出示例题,进入新课。

上面现象中,情境缺乏典型性。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没错。把问题情境生活化,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是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有些教师却把“生活原型”的引入当作是一种时髦。如此引入新课,既浪费时间,又与本课的教学内容没有直接关系,况且实际生活中没有这样去调色的。

二、情境要有思考性——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思考空间

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有价值的问题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所以我们在创设情境中更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设法给学生经历“做数学”的机会,让他们在开放性、探究性问题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从而感觉到数学学习是很重要的活动,并且初步形成“我能够而且应当学会数学地思考”。好的教学应让学生“带着问题进教室,带着思考出校门。”现象:这是一节《圆锥的体积》的课。老师让学生拿出事先为之准备的两个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和圆柱体,还有一些设计好的“沙子”。教师提出问题: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动手试一试,你能不能利用这些工具来得出圆锥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之间的关系?学生们四人一组,跃跃欲试。老师边四下巡视,边指导着学生。不一会儿,学生的实验结果就出来了。你听:全班的结果几乎是一个口径的——从实验可以看出:圆锥的体积等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老师显然对孩子的回答非常满意。因为这是老师在课前预设的结果呀,老师继续着新课。学生似懂非懂地听着,没有一丝一毫的愉悦。以上现象中,学生的操作没有任何思考性。老师完全可以选择一些非等底等高圆锥和圆柱,放的沙子也不要那么“适量”,可以更多一些。让全班学生分组实验。这样,有的小组一定能得到那个结论,而有的小组一定是得不出那个结论的。或许是圆锥和圆柱的体积一样多,或许是4倍、5倍关系……老师再让学生来观察实验所使用的工具。让学生明白:只有当圆锥和圆柱等底等高时,他们的体积关系才会出现三分之一(或者3倍)。这样的效果或许才是新的课程所真正倡导的。

三、情境要面向全体—引导全体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

课堂教学要创设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上的成就感。所以问题的提出应面向全体学生,问题情境应有较大的辐射面,既要照顾点又要照顾面,以点带面,培养优生,转化差生,达到共同提高。现象:这是一节一年级的计算教学课。在课的结尾,教师设计了“摘桃子”的游戏。小黑板上有10个色彩鲜艳的桃子图片,图片背面有算式,要求学生摘下桃子并正确算出得数,就可以得到一份精美的礼物。小朋友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纷纷举手,争着摘桃子,一位、二位、三位……这时我们发现拿到礼物的学生已经不再投入活动之中,而是只管个人低头摆弄欣赏礼物。没有轮到的学生明显地低下头。以上现象中,教学情境没有向全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创设的数学情境如果只是针对一部分学生成绩好的学生的话,那么久而久之,会使部分学习困难生最终会成为“数学的老大难”,因为他们失去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和信心。这样一个教学情境由于没有让每人都公平地参与,从而不仅不能达到全面巩固的目的,反而让学生在情感态度上产生消极的影响。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作者:郭成荣,张丽

第2篇:教学情境创设与情境教学模式的研究初探

经过参加小课题研究这段时间的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深刻地认识到了情境创设研究的意义和必要性,使我的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增强了理论学习、研讨、交流的意识,也强化了以科研促教学的意识。通过研究,个人对小学课堂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有了一定的认识。

1创设情境要有目的,不能盲目

兴趣是儿童认识需要情趣的表现,是儿童主动探索知识的心理基础。积极地情感会是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职欲望,而这种浓厚的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因此,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要有针对性,有的放矢,多加思考,创设符合新课标要求的、学生易于接受且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探究活动,真正为教学服务的有 效情境。

2创生教学情境要依据学生的特点

情境的创设主要是为教学服务的,其根本目的是要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不同年龄的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根据教材的内容、目标和要求,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针对低年级学生,尽可能创设趣味性、故事性较强的教学情境,以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能够在无意中产生好奇,从而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

3创设情境要因材施教

小课题的研究为我们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了进步和发展的平台,而创设有效地教学情境、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而情境的创设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内化学习内容,因此,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需要不同的表现手段与表现形式,而不同的情境类型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所起的效果也不相同。创设教学情境不要只注意其故事性、游戏性、新奇性,而要因材施教,既要考虑学生的认知,又要考虑知识的呈现,使创设的教学情境真正起到其应有的作用。

总之,通过这段时间的教学研究,我们有了不小的收获,我们每个人都会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使我们能真正成为科研型教师,并使我们的研究成果能更好地为自己的教学工作服务。

作者:董纯子

第3篇:实施初中语文情境教学如何创设情境

情境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种新突破。何谓情?何谓境呢?情即是指情感,境则是指文本之境,境是情的基础,情又在境中被激发出来。正是通过情境创设,架起一座直观到抽象,教材到生活的桥梁,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到文本之美,品味到人文的馨香。那么,在情境教学中,该如何创设情境呢?

一、创设情境,拉近审美距离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要让学生走进课堂情境,与其强制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不如运用教学手段,给学生营造一个富有吸引力的课堂磁场,让学生不知不觉置身其中,与作者的心灵沟通,与文本对话,展开语文探索的美妙之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有效的导入,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审美距离拉近,使学生能够对课文的审美意境融入其中。

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是这样导入的,她先从春色说起,而后要学生背诵描写春的诗句,像杜甫的《绝句》、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最后要学生从课文《春》中寻找,有哪些美丽的景物,罗列出来有什么?(山,树,草,花,鸟)等,有五彩缤纷的颜色,还有千姿百态的风景。通过这样的导入,学生的心一下子和课文拉近了距离,不知不觉融入到了课文所提供的春景之中,变得无比神往,自然就投入学习中。

我在教学《木兰诗》中,为了让学生对这个古文感兴趣,我先从木兰女扮男装的故事讲起,并播放有关花木兰的戏剧和影视剧等,音乐声响起来,学生都无比熟悉,此时我将课文的内容概略地简述了一遍,让学生了解木兰这个人物,从而拉近了与课文的距离,很快能够将注意力凝聚在课堂教学中。

从以上环节可以看到,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情境创设,进行有效的导入,能够让学生迅速投入热情,吸引其对文本的兴趣,进入课堂的人物形象中与之融合。

二、引入情境,激发情感体验

教材所选文本,都是渗透了作者人生体验的优质作品,这些作品中都蕴含着丰富的作者情感,具有丰沛的个性和鲜明的爱憎,而这正是情境教学中的基础和要素所在。

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中的情感激发点,通过分析教材中的情感触动之处,诱发学生对教材的感悟,从而带领学生走进课文文本,引动遐思和领悟,获得情感的发展和人文的提高。

如朱自清的《背影》中,文本中的细节大多是一些人人都知道,人人都在体验的生活实际,诸如找座位,给儿子买橘子,不放心儿子,拜托人照顾等。这些细节展现出一个父亲对儿子的关爱。就在这样的平凡小事中,却蕴含着深挚的父爱。这样的细节,能够让学生想起自己的父母深情,此时我创设情境,让学生们想想自己父母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想象他们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情,这些普通的往事就会一一涌上心头,让学生与文本共鸣,不知不觉进入文章,激发起惺惺相惜的情感之流,很快理解作者的感受。以上环节中,通过融入情境,学生体会人物所思所感,对作品获得更深刻的理解,对语文课堂的拓展也有了深度。

三、借用情境,理性思考分析

情境教学并非只是情感体验,更多的,还要有赖于教师对学生理性思考的引导。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我从于勒的来信让学生分析,于勒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若瑟夫一家人是怎么评价他的?学生从文本中找到线索,他是全家唯一的希望,全家的恐怖(坏蛋、流氓、无赖),他又是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他还是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但很快又称为是这个贼、这个流氓。在若瑟夫的眼里,他又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此时,我进行情境引导:于勒到底是谁,为何有这样复杂的评价?在这些评价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隐情,于勒到底是何等样人?我们来拨开迷雾,探个究竟。

学生随着情境的设定,逐渐深入其中,发现于勒并不是像家人评价的那样,他原本也是想要给家人幸福的,他有着美好的愿望,但是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背景,无法给予他关爱和宽容,没有人会宽容和体谅他的失败,所以他被戴着这么多的“头衔”,最终连自己的亲人都躲着他,连见都不愿意见一面。那么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悲剧?是否就是于勒的错呢?

学生经过情境的追问,分析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这个金钱横流的社会。由此,学生得到结论,人情淡漠的社会现实,才是悲剧的始作俑者,而无论是于勒,还是若瑟夫一家人,其实都是社会大染缸中的受害者。

通过情境,学生借着情境设置问题,并循着问题的脉络,解读作品,分析作品的人文意涵,由此使得自己作品解读的能力获得发展,也获得个性解读文本的方法。

四、再创情境,留下探究空间

对于语文教学而言,并没有真正的结束,好的课堂模式仅仅是阅读的开始。通过课堂的教学过程,学生获得对文本的理解之后,将会以此为契机,重新展开探索,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深入挖掘,并获得更深刻的理解和体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从情境的再创设这个出发点入手,给学生一个探究的空间,使其将语文教学的触角延伸到更广泛的视野中去。

如教学《孔乙己》后,我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有的学生读到了孔乙己的可悲和可怜,还有可笑,并写出了对孔乙己的批判类评价。也有学生写出了对孔乙己所处社会的愤怒,以及对人们麻木精神的愤怒。

再造情境是学生学习的延伸和拓展,也是大语文观所倡导的理念所在。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通过各种方法,再造情境,将课堂教学引向深入,使学生获得独到的见解。

语文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是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过程,不同阶段创设情境的方法不同,设置情境的用意也不尽相同,这正是我们需要不断探索的。

作者:于清玲

第4篇:情境创设:物理教学情境的创设

摘要:物理教学情境的创设随着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方法主要是:1.巧设思维障碍,创设问题情境2.利用多种手段,创设模拟情境。

关键词:创设;问题情境;模拟情境

物理教学情境创设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实验、挂图、模型、故事、幻灯、多媒体等方式和手段,精心设计的趣味横生的教学情境。恰到好处地创设情境,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有趣的事;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其学习能力。那么,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呢?下面举例说明之。

一、巧设思维障碍,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目的在于激发学生求知欲,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做法有:

(一)采用生动的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在讲解浮力产生的原因时,教材只从理论上研究,学生难以捉摸,常感觉枯燥乏味,其教学效果不明显,因而可先做这样一个实验:将一个乒乓球放入剪成漏斗形状的可乐瓶内把瓶口堵住,问向瓶中倒水,乒乓球会怎样?大部分学生可能会回答乒乓球会浮起来。实验结果大大出乎意料,乒乓球并未上浮!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思维冲突,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二)创设新旧知识冲突的情境

例如:布置“电动势和全电路欧姆定律”的预习任务,可暂时不说预习,只出示一硬盒,盒子里事先装一节干电池,两极各引一根导线伸出盒外,问学生盒子里是什么却不打开。然后把盒子与变阻器连接成闭合电路,用演示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盒子外的电压和电流。在这里先用盒子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然后多测量几组电流、电压数据之后,画出图线,发现电流随电压升高反而减小与已学欧姆定律结论截然相反,打开盒子提出电流与电池电压为什么不成正比呢?趁机把新课中心问题明确提出来,却打住不说,告诉学生,想知道就要预习。

(三)创设一种促使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境

发现问题是优秀的物理思维品质。为此教师要创造良好的民主气氛,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大胆提问,敢于思考、善于思考,并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好问的积极性要得到鼓励和尊重,哪怕是表面的、片面的问题,都不要不屑一顾。如在研究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后,我问学生,你对这个实验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至少一个问题。这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各种各样。有的问:既然拉力等于摩擦力,拉力大了,摩擦力也会增大,为什么不说摩擦力大小与拉力大小有关?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有没有关系?与速度有没有关系?对学生的问题,教师既要肯定学生的思维,又要筛选出有意义的问题和学生讨论,必要时让学生设计实验进行探索,如对学生提出的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积有没有关系的问题,学生设计实验探究时,大部分学生能想到应控制压力大小、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因而选用一个长方体木块平放和侧放做实验来验证。这样让学生能在问题的解决中提高能力,让学生在问题的探索中发现自己的长处,找到成功。也能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加强物理学科对学生的吸引力,让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发现,乐于探究。

(四)创设符合认知结构的情境

创设情境要有层次,要符合认知的逻辑性。如在“透镜”一节中,第一次创设情境,平行主光轴的平行光线经(凸、凹)透镜方向怎样?经实验得出答案后;再创设第二次情境不平行主光轴的平行光线射入透镜后又会怎样?又经实验得出答案;然后再创设第三次情境,非平行光线射入透镜后又怎样?再次实验证明,最后总结得出结论。学生对透镜的认识就较为明确。这样,通过问题层层深入,不断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既可使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落到实处,又能启发学生不断地从自己的学习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利用多种手段,创设模拟情境

模拟情境在物理学中主要体现在对实验情境的模拟,物理理论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在教学过程中实验情境的模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绪论课时,利用多媒体优势通过丰富多彩的画面,将腾飞的火箭、神秘的宇宙、变化多端的大自然、绚丽的激光、原子弹爆炸蘑菇云等,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及生活中最简单物理现象一一展现在学生面前,告诉学生,古代的“千里眼,顺风耳”“嫦娥奔月”之类的神话、幻想,随着科学的发展都变成了现实。短短的一节课使学生置身于变化无穷的美丽大千世界中,生动自然地了解了什么是物理学,以及它研究的对象,同时大大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

教学情境的创设应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特点和教材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情境问题的创设要体现平等的师生关系与和谐自由的教学氛围,使问题真正成为打开学生思维的钥匙。要选择学生身边熟悉的事例,设计的问题不能太难或过易,让学生能“跳一跳,摘桃子”,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学习兴趣。

作者:杨夫芹

第5篇: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与情境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一线教师创新出很多新的教学方法。要想保证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积极运用情境教学方法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本文将简单分析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和情境教学模式,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情境 创设 教学模式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应用情境教学方法。良好的情境教学可以激发小学生求知欲望,拓展其思维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一、当前小学数学的教学现状

现阶段大部分数学教师都采用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按部就班地讲课,向学生灌输相应的数学知识,很多小学生对数学知识并不感兴趣,更谈不上充分消化课堂上教师讲解的数学知识。所以,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积极创新,创设教学情境,构建情境教学模式,从而解决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的种种问题。

二、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和情境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积极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

知识源于生活,数学知识也同样如此。所以教师讲解相应的数学知识的时候,就可以为学生创设出同知识点密切相关的一些生活情境,这样学生就能更容易理解知识,并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1]比如讲授分数相应知识点的时候,教学目标就是使学生理解几分之几的意义,并能够读写分数。该知识点相对而言比较抽象,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就可以创设同生活紧密相关的情境。比如,教师可以提问:“你们喜欢吃蛋糕吗?”学生们就会高兴地回答喜欢。教师继续提问:“那你们过生日的时候,是怎们跟家人一起分着吃蛋糕的呢?”然后学生就会回答将蛋糕切成几块,每人分一块吃。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在黑板上画一个蛋糕,然后利用彩色粉笔将蛋糕平均分成6份。然后导入本课知识,这时候学生就会对分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与自身生活紧密相连,学生就能够充分理解分数的知识,使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感到有趣而不是畏惧。[2]

(二)积极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

学习数学是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课堂中的提问这一环节,从而为学生创设出更加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讲解完轴对称图形之后,就可以为学生们创设一个这样的情境:“孩子们,在生活中你都看过哪些轴对称图形呢?找一找,看谁找得多?”然后让学生们说出自己看到过的轴对称图形。在教师的引导下,很多学生就会说出数字、蝴蝶、轮胎、餐桌面等。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与形成,还有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展,促进学生更加细心地观察生活,进行深入思考。

(三)积极创设游戏的教学情境

利用游戏能够唤起小学生的愉悦感。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在课堂中积极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使学生们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提高教学质量。[3]比如,复习数学加减法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玩“找朋友”的游戏,在班内选出8名学生,其中4人手中拿着预先写好的算式卡,其他4人手中则拿着算式结果卡。分好小组后,手拿算式卡的学生喊:“我是3加4,我的好朋友在哪里?”然后拿着数字7的学生就大声喊道:“我是你的好朋友!”该游戏以速度判断获胜者,也就是说哪组在最短时间内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哪组就获胜了。在课堂上玩这个游戏,一方面能够有效锻炼小学生数学运算的能力,还能激发其竞争意识。将枯燥的数学知识变为有趣的游戏,实现寓教于乐,教学质量必然会得到保证。

小学数学直接关系到小学生各学科的成绩,更关系到其理性思维的形成。在实际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积极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采用科学的情境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士超,张彦真.乐学,从创设问题情境开始——探析小学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 2016 (26)

[2]胡雅楠.浅谈新时期小学数学的情境式教学[J].高考(综合版). 2015 (09)

[3]孙薇.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教学分析[J].赤子(上旬).2017(12)

作者简介:

夏汝丽(1978-),女,吉林榆樹人,吉林省榆树市环城乡中心小学教师,小教一级,从事教学情境创设与情境教学模式研究。

于成军(1964-),男,吉林榆树人,吉林省榆树市环城乡中心小学教师,小教高级,从事教学情境创设与情境教学模式研究。

作者:夏汝丽 于成军

第6篇:中职数学教学情境创设与情境教学模式的研究

【摘要】数学是中职教育的重点与难点,其对学生思维能力、创造力以及空间想象力等都具有较高要求,增加了中职学生的学习难度.为了帮助中职学生突破数学学科知识的学习难关,教师必须采取有效的教学模式.本文立足中职数学教学现状,重点对情境教学模式的应用意义、原则与对策进行了研究,旨在帮助中职学生顺利突破数学学科知识的学习难关.

【关键词】中职;数学;情境教学模式;教学对策

中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国家建设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摇篮.但是,中职教育面对的对象主要是一群经历过中考失利,并且平时学习能力比较差,缺乏自主学习意识的学生,他们平时也不喜欢学习,尤其是不喜欢内容枯燥且难度比较大的数学学科知识的学习.为了突破当前中职学生学习数学学科知识的难点,采取常规的授课模式显然不可取,加快融入能够激发中职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一、情境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情境教学模式是一种基于情境创设方式与手段来辅助教学活动高效开展的教学模式,即在实际的授课中结合有关教学内容与目标,通过创设一些有利于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保证可以利用良好的教学情境来引发学生本身的情感共鸣,降低他们理解所学学科知识的难度,最终帮助他们快速、深刻理解所学的学科知识.从特征角度来讲,情境教学模式的核心为调动学生的思维,以情感为沟通师生的纽带,力求借助良好教学情境氛围的创设来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强化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实时、有效互动,最终提升教学效果,并保证预定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情境教学模式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中职数学教学的对象是一群综合学习能力比较低,自主学习意识缺乏且尚未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他们平时在面对数学学科知识的时候容易因为知识的抽象性、繁杂性等特征而增加学习难度,如果教师直接单独采取侧重讲授或灌输的常规教学模式,就必然会影响中职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难度.如果教师在中职数学教学中创新融入情境教学模式,那么可以有效弥补传统数学教学模式的不足,有效提升中职数学课程教学的质量.比如,在常规数学教学模式下,许多数学教师可能会采取“概念界定—推导分析与计算—结果论证与分析”这种抽象化的数学授课模式,从而使得中职学生常常失去学习兴趣.如果教师可以结合数学学科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兴趣,灵活地运用图片、视频等生动、形象的素材来创设适宜的情境,那么可以有效增强学生学习数学学科知识的直观性,从而帮助他们快速理解与掌握所学的数学学科知识.

三、情境教学模式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1.目的性原则

在以往的应试教育思想下,中职数学教学更多地侧重引导学生死记硬背或者机械化记忆所学的知识点,但是,职业教育改革强调引导中职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勤于动手、动脑以及乐于开展探究性学习.而在中职数学教学实践中融入情境教学模式时,为了确保情境创设的有效性,除了考虑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开放性、趣味性与生活性等基本特征之外,还需要考虑情境创设的有效性与目的性.而目的性情境创设原则主要体现在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引导学生高效理解与掌握所学的数学学科知识点.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概率”这一基本数学概念时融入情境创设法,可以带领学生一块做“抛硬币”游戏,借助这种游戏情境创设可以辅助学生理解概率的概念内涵.

2.新异性原则

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根本目标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他们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认真听讲,讨论和交流,保证提升他们的听课效果.同理,在将情境创设模式融入中职数学教学过程中时,为了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数学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可以结合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规律来创设能够激发他们求知欲的教学情境.因此,为了提升情境创设的效果,教师要注意创设新奇性和特异性比较强的教学情境,保证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热情.比如,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内容需要对学生有足够的吸引力,使他们想要参与;情境创设的形式要具有新颖性和新奇性,使学生可以产生强烈的学习欲.如,故事化、生活化和游戏化的情境氛围,情境氛围的创设要保持形象、生动,力求使中职学生产生亲切感与真实感,借助这种新異性情境氛围可以调动学生参与数学知识学习的积极性.

3.启发性原则

在中职数学教学情境创设期间,除了结合特定教学内容与目标,符合中职学生现有数学知识学习水平之外,还要保证所创设的情境处于学生“悱”和“愤”的状态,这样才能引导他们开展有效思考,才能保证中职数学的教学质量.因此,在数学教学情境创设期间同样需要遵从启发性原则,保证可以借助良好情境的创设来直接引导或者暗示学生分析和求解问题,最终帮助他们通过有效思考活动来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比如,在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期间可以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但是,问题设计要结合中职学生的现有生活经验和数学认知结构;可以有计划地为他们在数学教学中设计一些学习障碍,使他们无法一下子跨过去,必须要经过仔细推敲和思考之后才能跨越障碍,这样的情境创设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问题分析和求解能力.

四、情境教学模式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基于故事情境创设,培养学生良好品质

在中职教育课改背景下,数学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即要促进中职学生关键学科能力与良好学科品质的同步发展,不能只注重知识能力的发展.同时,中职学生需要树立正确的“三观”,养成良好的学科品质.而考虑到中职学生本身喜欢听故事,且许多故事中包含着丰富的哲理思想与文化知识,集趣、理与事为一体,所以,在中职数学教学实践中可以创设故事情境,将学习的数学知识融入数学教学之中,使学生可以学习到故事背后蕴含的良好品质或哲理思想,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所创设的良好故事情境下开展高效学习活动,从而可以实现学生智力和品质协同发展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学习等比数列部分的知识时,由于这部分知识本身的抽象性与繁杂性比较强,尤其是其中涉及前n项和求解公式,知识难度比较大,许多学生学习起来感觉非常枯燥.为了帮助中职学生快速理解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求解公式,提高他们学习这部分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在讲解这部分知识前为学生讲解下面一个相关的趣味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课堂授课做好铺垫:在很久以前,一个国家的国王觉得自己棋艺已经无人能比,所以贴出了一张榜文:如果在下棋中胜了国王,那么可以得到一万枚金币.但是皇榜贴出去很久,依旧没人来揭榜.而后,国王又换了皇榜,将奖励改为了胜者自己提要求.然后某个少年在揭了皇榜后赢了国王,但是国王也比较大度,没有因为输而恼怒,反而让少年自己选择奖励.最后,少年提出了如下奖励:在第一个棋盘格子中放入一枚金币,第二个格子中放入2枚金币,第三个格子中放入4枚金币,后面格子里的金币都比它前一格增大一倍,直至最终填满整个棋盘.这时候国王丝毫没有犹豫,觉得棋盘这么小,肯定不多,所以马上答应了少年请求.在讲到这里的时候,教师可以询问学生:“你们觉得赢一次奖励一万枚金币划算,还是按照少年的奖励方法划算?为什么?”通过指导学生思考,学生会逐渐列出相应的求解计算式,这样无形中向他们渗透了等比数列前n项和求解的知识,同时,借助这种富有幽默的故事情境创设使学生懂得做人应该谦虚,不能够骄傲自满,更要正确认识自己,不能因为别人吹捧就迷失了自己.

2.基于生活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活实际上是一本活的数学教材,涵盖了中职数学教材中的全部内容.数学知识同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之间具有紧密联系,或者说中职数学教材中涉及的知识都来源于现实生活,同时,数学知识学习的根本目标是为了利用所学的数学学科知识更好地服务于现实社会生活,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数学知识学习的最终目标.而中职学生本身对生活抱有很强的情感,所以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有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求解实际问题,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针对性创设符合中职数学教学要求的生活情境,那么可以更好地辅助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或分析实际生活问题的同时,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集合的概念”这部分数学知识期间,为了激发中职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兴趣,帮助他们高效地理解相关抽象性数学知识,教师可以联系中职学生的现实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为他们创设如下数学教学情境:先从班级中选出一些喜欢唱歌且唱歌比较好听的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排队集合,借助这一设定可以有效活跃数学课堂教学氛围.但是,许多学生因为害羞而不敢到课堂前面来,这时候教师可以继续询问他们:“请我们班身高超过170 cm及以上的学生站到教室前面来.”话刚说完,许多学生主动走到了课堂前面,这时候教师再询问学生:“为什么大家刚才都不到教室前面呢?”有的学生会觉得他不知道什么样的唱歌才能称得上“唱歌好”这一标准,但是身高超过170 cm以上则是明确的标准.通过这一生活情境创设,可以使学生意识到集合本身具有确定性这一特性,提高了学生学习集合概念知识的效果.

3.基于史料情境创设,引导学生有效学习

任何数学知识的诞生与发展都不是随机的,而是经历了许多数学家前赴后继的研究才逐渐实现的,这个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数学史料.可以说,数学史料是使中职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所学数学知识,帮助他们突破数学知识学习难关的一类重要学习素材.正如弗兰登塔尔所说:“数学教学中有效应用数学史可以极大提升数學教学效果.”实际上,数学史料非常丰富,不仅包含丰富数学教学方面的知识,也包含许多伟大数学家的个人生平以及研究经历等,蕴含着哲理思想与文化观念等众多类型的知识.如果教师可以在中职数学教学实践中有效地挖掘和应用数学史料,那么可以帮助中职学生更加深刻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更有利于帮助他们突破数学知识的学习难关.

例如,在中职数学教学实践中,复数、向量与解析几何等方面的数学知识都是非常重要但是抽象性比较强的知识.教师在为学生讲解这些数学知识期间,可以有效拓展教学内容,利用相关知识的史料来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如可以为学生介绍笛卡儿的生平情况,使学生通过了解笛卡儿的生平来帮助他们快速了解相关的知识,提高学生实际的学习效果.又如,在学习“等差数列前n项和”部分知识期间,为了有效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教师可以联系高斯这一伟大的数学家关于“1+2+3+…+100=?”这一道数学问题求解中所用简便算法的故事来创设一个史料情境,然后引导中职学生对高斯计算这道题中所用求解方法进行仔细的分析,借助这种情境创设方式可以有效地导出本堂课所学的等差数列前n项和方面的知识,同时,借助这种史料情境的创设为后续关于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求解教学奠定坚实基础.但是,在挖掘相关数学史料期间,为了引导学生有效学习,教师可以在创设史料情境的过程中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技术、电教媒体设备等,保证所创设的史料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是确保所创设数学情境质量的重要基础.

综上所述,情境教学模式是构建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高效数学课堂的一个有效教学模式.如果情境教学模式运用得当,那么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帮助他们快速突破数学知识的难点,提高知识的学习效果.但是,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融入情境创设模式,可以在遵从目的性、新异性和启发性几个基本情境创设原则的基础上,灵活选用生活情境、故事情境和史料情境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证提升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贺云锋.中职数学情境教学的情境创设和实践[J].数学大世界(下旬),2018(03):84.

[2]杨亚辉.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堂“情境”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外交流,2019,26(37):33.

[3]熊文进.信息化环境下中职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初步探索[J].视界观,2019(04):250.

[4]陈炎坤.信息化环境下中职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初步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20,23(05):150-151.

作者:孙海鹰

第7篇:教学情境创设与情境教学的尝试

情境教学凭借情境,促进儿童整体发展,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化感性认识;以发展思维为核心,着眼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以激发情感为动因,渗透品德教育;以训练语言发展为手段,贯穿课堂始终。 教学情境的创设的素材来源于生活,与生活密切联系,从学生生活中截取,强化生活的关系。课堂教学坚持以科研为先导,以课程改革为动力,扎实体现创新精神,推进素质教育。以现有教材为核心,适应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工作,情境交融,通过各种生动、具体的生活环境的创设,拉近了学科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发展开辟途径。同时也能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拓宽学生乐学、会学、主动学的知识空间。

我们的教学远离学生的生活,远离语言学习应有的真情实感,学生的学习乐趣被淹没在大量枯燥乏味的字、词、句、篇的分析和各种习题的训练中。为了努力突破传统的条条框框、改变灌输式教学,我们的教师必须进行情境教学的探索。让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 课堂情境教学,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转变了教育观念,将课堂教学变成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多边活动,师生之间是民主、平等、合作的交流关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是活动的参与者、探索者和创造者。依据学科特点,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和归宿,构建了“创设情境—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能让学生逐步由以教师主导的“他主学习”,走向以独立自学为主的“自主学习”。由创设情境,进行片断语言训练到带入情境,提供学习的主题。通过引导学生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通过观察、角色扮演等操作性尝试,获取知识,以自己的所感去表达。直观手段与语言描绘结合。我们每位教师都清楚教材中的美文是以语言为中介,以抽象的符号呈现教材画面的,要让学生感受其美,就要让艺术走进课堂,走进我们的教学。我们教师就要把直观的画面与语言描绘结合起来来创设情境,再现课文描写的情境,从而完成阅读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任务。

情境教学运用暗示导向、情感驱动、角色效应、心理场景的整合。运用暗示导向。在情境教育中,把跨度宽阔的教育、教学空间,用各种暗示手段联动起来,以不同形式、不同途径渲染教师的亲切、学习的愉快、书籍的智慧及学生蓬勃向上的氛围,可以使学生的无意识倾向处在忘我的境界中,趋向教育者既定的方向,还可以使学生从无意识的加工中最大限度地受益,让学生潜能得到充分地发展。实践证明,学生在情感的驱动下,会主动积极地投入认知活动。在优化的情境中,学生将经历“关注——激起——移入——加深——弥散”的情绪发展过程。随着情境教育的实施,学生的情感将在不同学科、不同年级延续、反复、发展,让学生的审美情感、道德情感和理智情感,在其间受到了很好的陶冶,并作为相对稳定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逐渐内化、融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中。情境教育创设的情境,总是蕴含着教育者的意图。结合教材特点和活动需要所设计的角色,让学生扮演或担当角色,其角色扮演的热烈情绪将渲染整个学习情境,不仅是角色扮演者,全体学生都在无意识作用下,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角色,最深切、最生动地经历了角色的心理活动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儿童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由等待接纳的被动角色成为积极参与的主动角色。情境创设能够使学生的生活空间成为富有教育内涵、富有美感、充满智慧和学生情趣。丰富形象的感染,真切情感的体验,潜在智慧的启迪,使学生得到一种满足,很自然地形成了一种向着教师创设情境的目标推进的“力”。在这种推力下,学生主动投入教育教学活动的态度、情绪、语言和行为,使已创设的情境更为丰富,。置身其中的教师也即时感受到教学成功的快乐,又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教学活动。这样,“情境——教师——学生”三者之间在心理场中得到整合。推进和促使儿童的顿悟加速产生,从而不断改变他们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结构。最后达到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目的。 那么什么是教学情境呢?

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性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教学情境就其广义来说,是指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从狭义来说,则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它可以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外显的教学活动形式,营造一种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过程。

教学情境可以贯穿于全课,也可以是课的开始、课的中间或课的结束。

在传统课程的教学中,课堂教学强调以教学大纲为纲,以教材为本,课堂教学过程中基本以教材安排的内容和顺序进行,学生以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教师基本不需或很少创设与教材不同的教学情境,因而,创设教学情境在传统课程的条件下还不是教师必须掌握的专业能力。

新课程的实施,课程功能和目标的调整,使传统教学模式面临着变革。基于问题情境,以问题研究为平台的建构性教学成为课堂教学主流,教师的“创设教学情境能力”也随之成为重要的教师专业能力。 为什么要创设情境呢?

传统教学也注重情境创设,新课程从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注重发展的教育理念出发,大大丰富了情境的内涵,并对情境创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情境创设因此成为了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热门话题。

知识是人类从实践活动中得来的,是对实际事物及其运动和变化发展规律的反映。这也就是说,知识本身是具有丰富生动的实际内容,而表现它的语言文字(包括符号图表)则是抽象和简约的,学生所学的正是语言文字所汇集成的书本知识即教材。这就要求学生不论学习什么知识,都要透过语言文字、符号图表把它们所代表的实际事物想清楚,真正把两者统一起来,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这样的学习就是有意义的学习。相反,如果学生只记住一大堆干巴巴的文字符号,而没有理解其中的实际内容,这样的学习便是机械的学习。

教学情境就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显然,教学情境解决的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地放在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在孩子的眼前,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并促进理性认识的发展。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教师更应该注重创设情境。 如在教学面积单位时,为了让学生初步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面积概念,教师就可以直观的给学生一个1平方厘米大小的东西,让学生直观的感知到1平方厘米就这么大。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学生基本上知道了一张饭桌面的大小约为1平方米,一个小学生的手掌面的大小约1平方分米,那么自己的大拇指的指甲面大约为1平方厘米。将面积单位与学生比较熟悉的物体进行比较,使学生对这三种面积单位有了深刻的认识。再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低年级的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不足,只知道人民币的不同面,不同面值人民币上的图案不同、所表示的意义是什么,学生都不了解。如果教师能打出课件,在大屏幕上出示讲解再加上生活中的认知,学生会对人民币认识的很透彻。在教学中这只是情境的一个维度“境”,它是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认知背景,情境的另一个维度是“情”。

教师必须用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这是有意义学习的情感前提。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山泉里流出来的是水,从一位充满爱心的教师的教学里,涌腾出来的是一股股极大的感染力。它可以使学生产生同样的与之相联系的情感。教师在教学生识记“晶”字时问学生:天空一个大太阳天亮不亮?学生答:“亮”。那在大太阳下面还有两个并排站的小太阳天空会怎样?“更加明亮了”。师:不仅明亮还有些耀眼,三个太阳在闪闪发光这就是“晶”字。这种让学生充满想象的教学,把本来死板板的、不会动弹的文字,变成了有生命的东西,钻进了孩子的脑海里。相反,如果照着教学法的指示办事,做得冷冰冰的,干巴巴的,缺乏激昂的热情,那是未必会有什么效果的。在教学中,如果教师上课冷漠毫无激情,那么学生听课也必然是冷漠、无激情的来听。课堂教学就像一潭死水,是没有质量的课堂。只有激情和真情才会在师生间产生一种互相感染的效应,从而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诱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情感激发的目在于为课堂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情绪背景,学生兴致勃勃、兴趣浓厚,甚至兴高采烈,这是教学的最佳精神状态。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得好:“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

总之,创设情境既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倾向。这是情境的两大功能,也是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的两个先决条件。 情境教学要求教师做到:

1、教师要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真正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桎梏,打破“教材是唯一知识源”的传统思想。

2、根据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把教材作为课程资源来使用,要根据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突出个性化的风格和特点,进一步落实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的全新理念。

3、密切学生学习生活和实际社会生活的关系,教师发挥引导者的作用,让学生利用现代化手段主动去获取知识,并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充分利用手中的各种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

4、教师创设多种情景,多方面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广泛地挖掘学生的巨大潜能,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学习,行之有效地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5、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小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策略,目的是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体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吸引其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提高技能,获得学习经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创设的教学情境必须突出趣味性、思考性、现实性。 实施情境教学的措施:

1、强调教师进一步改变教学方式,彻底改变“换汤不换药”的做法,倡导教师利用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发挥多媒体短时间、大容量、资源共享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极大地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拓展教学活动领域,形成独特的教学特色。获得情感体验、心灵感受,拓宽视野,磨练意志。

.创设情境:通过各种手段,创设生动、具体的语言环境,拉近语言学习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使死的语言成为活的生活。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录像、动画片、学生表演等多种方式,以活动为载体,设疑激趣,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并利用书中的情境图和儿歌的表演,让学生在愉悦之中巩固知识。

.自主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知识,教师分层指导,有针对性地启发、引导学生围绕目标进行观察、阅读、思考、尝试、联系等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去分析、解决问题。 .合作交流: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还要组织好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边共同研讨活动,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迸发出灵感的火花,从而体验成功的乐趣。教师要创设一种情景引导学生提出疑问,用实际行动去尝试、去讨论,最终得出结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发展多向思维。师生关系应是解决难题的合作关系,教师要善于运用诱导的语言,紧扣目标,引导学生逐层深化,激活学生的思路。 在实际教学中,创设情境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可以依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实际情况,课堂教学的方式进行。

情境教学拓宽了教育空间,追求教育的整体效益。通过多样性的课外教育活动、主题性大单元教育活动、野外情境教育活动,拓宽教育空间,形成多维结构的情境,促进儿童身心发展,提高了教育的整体效益。同时,缩短心理距离,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通过创设一种“亲、助、和”的师生人际情境和“美、趣、智”的学习情境来缩短老师与学生、学生与教学内容以及同学之间的心理距离,促使儿童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主动投入,主动参与,获得发展。情境教学利用角色效应,强化主体意识。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担当教材中的角色、扮演童话角色、还是现实生活中的角色,都顺应了儿童的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的规律。在角色意识的驱动下,儿童忘我地由“扮演角色”到“进入角色”,由教育教学的“被动角色”跃为“主动角色”,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其主动接纳知识、主动想象、探究、主动操作训练等一系列学科素养连同良好的学习习惯都可以得到培养和提高。

情境教学注重创新实践,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注重拓宽教育空间,缩短心理距离,利用角色效应,为儿童的创新、实践提供最佳的外部环境,促使儿童获得尽可能大的发展。

第8篇:教学情境创设与情境教学模式研究实施阶段总结

教学情境创设与情景教学模式研究

实施阶段计划

一、课题的提出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情境教学从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教学中的弊端,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生动的场境,使抽象的语言形式变成生动具体的可视语言,它将言、行、情境融为一体,有较强的直观性、科学性和趣味性。

由于师资、环境、设备条件、观念等诸方面因素影响,导致英语教学质量偏低,学生英语学习状况形成了较严重的两极分化,过去的教学方式方法有些不适应了,甚至使得不少学生过早地丧失学习信心而厌恶英语学习。为了遏制这种“初一热情大,初二便分化,初三见了就害怕”的英语学习消极状况,我们提出此课题进行尝试。我们设想依靠课堂这个主渠道探讨用情境教学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英语语言环境及进行听、说、读、写、译的训练,学生的学习由机械的、被动的学习转变为通过自身体验、参与、实践、合作与交流,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二、课题研究目标

1、在新目标英语教材中,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创设情境的途径的研究。

2.情境教学过程中,情境创设与课堂教学环节相整合的途径的研究。

3.在情境教学过程中,在不同课型(词汇、听力、阅读、写作)中情境教学的策略研究,形成不同课型的情境教学策略。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思路

1、按照计划开展研究和观摩教学活动,探索情境教学和课堂教学环节整合的途径。课堂教学环节分三大板块:导入板块、新知学习板块、运用语言板块。在不同板块创设情境的策略,形成基本的践行模式。

2、在词汇教学课、听力教学课、阅读教学课、写作教学课中,教师如何创造不同的教学情境,更好地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通过更好的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协作学习、对话,进行讨论、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此过程中既促进了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深化,又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创造思维和合作学习习惯的形成,真正实现英语情境教学的目的。

四、研究的实施步骤和方法

(一)实施步骤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1.7——2013.7)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创设情境教学的途径,按照计划开展研究和观摩教学活动,探索情境教学和课堂教学环节整合的途径,总结交流实验情况,促进实验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收集研究国内外有关英语教学情境化的文献资料,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的研究水平基础上有所突破和提高。

2、行动研究法:要求研究者遵循“学习计划——实践应用——反思改进”的研究过程,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创设教学情境的能力。

上一篇:建筑监理下一篇:交通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