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化学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海洋化学论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党的十八大做出了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习近平同志强调,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具备维护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工业基础,并且已经取得了可喜成绩。

第一篇:海洋化学论文

关于提高海洋化学课程建设的建议

摘要:海洋化学知识是培养海洋类人才必备的基础知识之一,本文通过对课程教学大纲、参考资料和相关实验教学的分析,以及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合学生课外阅读,适当增加海洋化学讲座,培养学生运用海洋化学手段,并试着解释一些现在存在的海洋环境化学方面的问题,提高海洋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海洋化学;课程;建设分析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事关国家安全和长远发展,增强海洋意识,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依靠科技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海陆联动,协调发展,積极发展岛屿经济,注重海洋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今后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而作为海洋经济发展主体的海洋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尤为重要。海洋类大学作为输送海洋人才的一个重要教育机构,肩负着培养海洋类人才的重大使命。“海洋化学”是海洋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原理多、概念复杂、涉及的知识面广、学科交叉性强等诸多特点,常常出现教师讲授困难、学生学习乏味的现象,因此单纯、呆板的授课方式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

一、编制可行的教学大纲

《海洋化学》是海洋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它在很多领域存在着广泛的应用,包括海岸带海洋化学、海洋沉积物界面及深层海水的海洋化学,海气界面的海洋微表层化学以及极地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及有机地球化学,等等,涉及范围广,化学过程复杂。根据上述情况,设置合适教学大纲十分必要。

本课程系统介绍了海洋化学的基本概念、学科进展和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海洋的形成和海水的化学组成、海洋中的常量元素、海水中的各种气体组分、海水碳酸盐体系、海洋中的主要营养盐及其生物地球化学、海水中微量元素和海洋重金属污染化学、海洋有机化学和海洋有机污染化学、海洋同位素化学、海洋化学中的重要理论和原理、海水中重要的元素化学形态及海洋化学模型、海洋界面化学、海洋中几种重要的元素地球化学循环、海洋化学资源等。重点向学生传授各种海洋化学物质组成、分布以及化学变化规律,海洋化学研究的经典理论以及各领域方向的最新研究成果,使得学生对海洋化学基本原理、观点和各个层面的知识有较为全面的熟悉和了解。然而这些方方面面的知识涉及内容繁多,要在短短的一学期之内讲授给学生,就要进行适当的增加或者删减。

绪论要求学生熟悉海洋化学基本概念、研究内容,了解海洋化学的发展过程及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应用、与人类的关系以及海洋化学学科的发展简史,理解并掌握海洋化学的学习内容及特点,学时为2~3个。海水的化学组成要求学生了解海洋的形成过程、海水来源以及海洋形成的有关理论,掌握海水的化学组成及其自古至今的变化规律,熟悉并掌握海水的基本化学组成及其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熟悉并掌握海水的化学组成、盐度与氯度概念及相关理论,熟悉海水中主要化学元素类型以及海水中元素分布的Marcct-Dittmar恒比定律,了解海洋自形成以来的海水化学成分的变迁及其变迁模型,了解影响海水化学组成的因素和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理论。第三部分要求学生熟悉并掌握浅层海水中主要气体的组分类型、它们在海水中的溶解性,特别是海洋中的溶解氧,熟悉海洋中非活性气体和微量活性气体类型以及它们的化学特性,了解中国近海的CO2循环和碳的化学反应特点。海水中二氧化碳—碳酸盐体系(4学时):熟悉海洋碳酸盐体系的重要性、海水碱度与PH值特点,熟悉海水中碳酸盐体系及其化学作用与化学平衡、碳酸盐体系的沉淀与溶解平衡,掌握海水二氧化碳—碳酸盐体系各个分量的计算方法,了解二氧化碳—碳酸盐体系全球循环对人类的意义。主要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要求学生熟悉并掌握浅层海洋中主要营养盐的组分类型,它们在海水中的化学形态、化学转化作用、时空分布、所参与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熟悉海洋中富营养化特征与评价方法,了解海洋中的赤潮及其发生情况。海洋中的痕量金属要求学生熟悉并掌握海水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和分布情况,以及它们在海洋微量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熟悉海洋中主要重金属污染类型及状况,了解海水中金属的腐蚀作用原理和影响金属腐蚀的因素。海洋有机地球化学要求学生重点熟悉并掌握海水中有机碳的来源、时空分布特点和在海洋中的循环特点,了解海水中的有机磷和有机氮化学,理解并掌握海洋中初级生产力及其影响因素,概要了解中国近海及主要河口的有机物质分布情况。同位素海洋化学要求学生重点熟悉并掌握海洋中稳定同位素类型及其在大洋水圈中的变化情况,以及氢氧同位素在海洋科学中的应用,了解海洋中放射性同位素类型及其在海洋科学中的应用,概要了解海洋新生产力的估算及其方法。

总之,该课程的学习对开展海洋科学、海洋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以及海洋资源的综合利用等领域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海洋化学参考资料的选择

在课程教材方面,根据学科的设置选择合适的教材是必不可少的。目前,关于本门课程的教材相对较少,有关授课内容和实验相结合以及有关计算的思考题还是比较欠缺的,在制定教学大纲和授课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设置合适的大纲是十分必要的。本门课程的参考教材主要有张正斌教授编著的《海洋化学》和陈敏教授编著的《化学海洋学》,内容主要包括海洋的组成、海水的组成、海洋中的常量、微量元素、海洋中的营养盐、海洋中的二氧化碳以及海洋中的同位素化学以及界面化学等内容。这两本教科书都是很好的教材,在此基础上适当地补充一些内容,例如最近几年的一些关于海洋化学问题的最近研究成果,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对当下的一些情况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三、实验课中实验的选择

海洋化学实验可根据课程进度适当的安排实验,原来的实验主要包括海水中的溶解氧的测定、PH值测定、总碱度的测定、磷酸盐和硝酸盐的测定等,但是还存在一些缺点,例如海水中的微量元素以及同位素这一块的实验基本没有涉及,然而有一些客观条件使测得的存在可能这块比较欠缺。根据教学大纲课程的安排,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适当分组安排学生去参观一些精密仪器,例如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同位素质谱仪等,让学生对有关课程有一个实质性的认识。针对学院设置,海洋环境的学生对海洋化学方面的要求比较高,可以将海洋化学课程和海洋化学实验分开来,让学生在掌握海洋化学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熟练掌握海洋化学类的实验技巧。

四、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学生是国家海洋发展的未来,也是教学的主体,了解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兴趣、掌握程度是十分必要的,对此我们进行了一次学生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从调查结果不难发现,学生希望在学习这门课程方面有更自由的空间。作为基础专业课,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必不可少,实例以及专题的讲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分析讲解。然而,众口难调,加之學生的知识储备不一,在学习时,还要进一步进行课程的革新。例如适当增加海洋化学知识讲座,可以将最新的研究成果以介于科普与专业知识之间的难度介绍给学生。实践证明:学生对这一教学形式兴趣浓厚,如此也得以适应海洋化学学科不断发展的现状。

五、教学方法和形式上的注意事项

能使学生对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认真学习本门课程是教师授课的初衷,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十分重要。在教学方法上和形式上,根据授课的情况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课之前可以对本次课要讲的内容先做一个引导,例如一个简短的视频、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图片,都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2)在课堂开始时,先对上一次课所讲授的知识点进行简单的复习,让学生对上堂课所讲的内容有一个简单回顾和复习,克服“狗熊掰玉米”的学习方式。(3)在上课的过程中,通过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的回答问题并积极的提出问题,就学生感兴趣的相关内容结合理论知识进行分析。(4)下课前对本次课程的有关内容进行一个简单的小结,在正常的课堂教学之外,部分主要章节讲授完之后,对有关的内容布置适当的作业,巩固学过的知识。有关章节结束的时候,适当的布置一些思考题或者文献阅读,让学生自由讨论,目的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把握本门课程的最新进展。(5)培养学生的实际观察和动手能力。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设计实验方案,并通过某些实验试着来解释某些海洋里的现象。(6)提高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针对某个专题,通过查阅文献、整理资料,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对一些争议性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7)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积极鼓励学生,通过已有的海洋化学知识,结合实际情况参与一些创新活动,做到学以致用,而不是墨守成规,被动的接受。总之,在灵活教学基础上让学生活学活用,最后能学以致用才是学习这门课的最终目标。

六、结语

通过近年来课程建设与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经验,结合教学内容与课程特点并切实结合学生问卷调查,提出了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提高教学质量的几点建议,但是要把这门课程建设成精品课程仍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不断的进行教学改革,使得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做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http://baike.baidu.com/view/9579943.htm

[2]向云波,徐长乐,戴志军.世界海洋经济发展趋势及上海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初探[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26).

[3]张正斌.海洋化学[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

[4]陈敏.化学海洋学[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1.

[5]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高等地球化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6]国家海洋局908专项办公室.海洋化学调查规程[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6.

基金项目:上海市海洋化学重点课程建设项目(A-2601-12-0004);上海海洋大学“青年教师资助计划”(B-5301-11-0202-0217)

作者简介:李鸿莉(1978-),女(汉族),陕西渭南人,博士,上海海洋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海洋化学。

作者:李鸿莉 印春生

第二篇:海洋化学专业海洋微生物学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針对海洋化学专业学科特点,结合我校科研基础和培养目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几个方面对海洋微生物学教学进行了改革探索。注重教学、科研和实践三者相结合,以科研带动教学,突出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其能动性,培养适应海洋科学发展的新型创新性人才。

关键词:海洋化学专业;海洋微生物学;教学改革;能动性

当前,各种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应用到海洋微生物领域,极大丰富了海洋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海洋微生物在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不断获得新的认识,由此带动了相关应用领域的快速发展,这些领域包括海洋污染物的控制和修复、海洋天然产物的降解、海洋微生物药物的开发、废水的处理、海洋石油和天然气的开发等等。海洋化学是研究海洋中物质的化学组成、分布、化学性质和过程的学科,主要内容包括海洋水体、海洋生物体和海底沉积物的化学组成、分布和转化以及其中的化学资源开发和利用。在海洋化学专业中开设海洋微生物学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海洋中各种元素分布的规律和转化的过程,有助于学生从整个海洋生态系统角度认识海洋中物质和能量流动,为学生未来走上工作岗位和继续深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对于海洋类高校海洋化学专业来说,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根据海洋化学专业的特点,结合未来学生的就业前景,提出了一些符合海洋化学专业培养目标的教学方法和措施,希望能借此完善学生的海洋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的学习和创新能力。

一、教学内容改革

1.结合科学研究,突出重点,形成特色。我校海洋学院海洋化学专业创建时间仅3年,为了形成自己的特色,整合学院的力量,学院提出了将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物理过程的耦合作为学院未来重点研究方向,以科研带动教学。2015年我校海洋科学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学科。借此机会,学院召集物理海洋、化学、地质和生物团队对粤西近海进行每月一次的海洋调查。这对全院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实践机会。为了利用这个调查航次,我在课堂上对海洋微生物参与海洋元素的转化过程进行了重点讲解,特别对海洋微生物在碳循环、氮循环、硫循环和磷循环中的关键作用进行了分析。由于学院航次都安排在周末,因此我们可以有组织地派学生轮流参与航次调查,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了海洋水体和沉积物中微生物的采样方法。同时,利用学生采集到的样品,我们在本科生创新实验课上,开展了一系列实验,如参与海洋主要元素循环微生物的富集培养、分离和纯化;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氮循环相关微生物的丰度和多样性。学生在这种高度的参与中,学习热情高涨,对海洋科学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利用学校基础,增加实践性教学。海洋微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单纯的理论教学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我校水产科学和食品科学专业历史悠久,科研实力雄厚,这两个学科都具有鲜明的海洋特色,水产科学重点研究海洋鱼、虾贝的养殖和病害治理,食品科学重点研究海产品的加工和相关的功能食品开发。借助这个基础,我查阅了大量关于海洋微生物在水产养殖和海产品加工方面的文献资料,在课程上有针对性地给学生讲解微生物在水产养殖中对池塘生态系统的影响,微生物和海洋生物病害之间的关系,以及微生物在海产品发酵中的作用。在理论教学的同时,组织学生参观和考察了水产学院的东海岛养殖基地、病害防治实验室以及食品学院的海产品加工实验室。通过这样的考察,加深了学生对海洋微生物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了他们的专业认同感。

3.引入最新科研成果,开阔学生视野。海洋微生物学是海洋科学中发展非常迅速的学科,生命和化学领域的新技术和方法不断应用到海洋微生物学中,使得人类对于极端环境海洋微生物多样性和生存机制、海洋病原微生物的防控、海洋污染物的生物修复、海洋微生物代谢途径等方面有了更深的认识。近年来,由于认识到95%左右的海洋微生物无法培养,许多分子生物学技术(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被应用于海洋微生物研究,在海洋微生物中发现了大量新基因和新功能,大大推动了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的发展。本课程以海洋微生物分子生态学为专题,从国际环境微生物主流期刊《The ISME Journal》、《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和《Molecular Microbiology》上摘录最新研究论文,通过归类、总结,向学生介绍氮循环微生物的种类、时空分布以及影响因素,同时,结合全球变暖、海洋酸化以及深海可燃冰开采,引导学生认识海洋微生物在吸收二氧化碳、甲烷产生过程的重要作用。

除了直接从文献中摘取研究例子之外,我还布置一些最新文献让他们在上课之前阅读,告诉他们将不理解的地方记下来,并提出自己的问题,课堂上拿出来讨论,通过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文献阅读,显著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求知的愿望。通过对文献的分析,使学生明白科学家是如何提出科学问题,设计实验,分析结果,并从结果中获得问题的答案的。需要指出的是,对于海洋化学专业来说,分子生物学知识比较薄弱,因此,适当推荐一些相关的书籍让他们课下阅读很有必要,便于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

二、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1.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由于微生物肉眼无法观察,学生无直观性的印象,因此充分利用多媒体、视频进行课堂教学很有必要。特别是在讲解海洋微生物形态结构的时候,图片和视频增加了学生的记忆,培养了他们的兴趣。同时,为了使学生印象更为深刻,提高他们的参与性,我们在课前让学生自己去搜索资料,制作幻灯片,每节安排若干个人在课堂上讲解,随后大家分组讨论,最后我进行总结发言。这种参与性教学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能动性,避免了教师的一言堂,学生低头率高的现象。

此外,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不能仅仅局限于理论课堂上,为此我们充分利用实验课来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的具体措施有:增加实验课和实习课的内容和次数;增添了实验员人数。特别是增加了一些有利于海洋化学专业学生未来发展的实验课程,如海水中特定微生物的富集培养(硝化细菌、海洋光能营养菌、海洋嗜盐古菌)、海水和沉积物中微生物的荧光显微镜计数,利用流式细胞技术计数海水中微生物。为了提高学生的主动性,每次实验前,要求学生提前到实验室与教师或实验员一道准备实验器材、化学试剂和实验样品,让学生充分了解整个实验的目的和过程,避免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另外,为了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我们在每次实验课结束之前,带领大家对这节实验课涉及的理论知识进行了回顾并讨论,让学生在掌握实验技能的同时,深化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考核方式的改革。海洋化学专业的学生大部分选择继续深造,如果单纯采用以记忆知识点的卷面考试,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创造能力,因此我们减少了试卷考试的权重,增加了专题讨论、实践实习和研究报告的比重。学生的试卷考试仅占50%,课堂专题讨论占10%,实践实习占20%,研究报告占20%。课堂讨论根据学生发言的踊跃性、分析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进行评判;实践实习根据学生的参与度、实习报告的质量进行评判。研究报告是我们专门精心设计的一种考核方式,报告内容基于学生做过的创新实验,参考科研项目撰写方式,从研究意义、研究方案、研究方法和可行性等几个方面进行撰写,最后做成幻灯片进行答辩,教师根据研究报告的书面材料和答辩表现进行综合打分。通过这样的考核,学生主动查阅大量文献,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大大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思考和科研创新能力。

三、结束语

海洋科学本身就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前言科学,内容涉及海洋生态、海洋地质、物理海洋、海洋化学等学科,作为海洋化学专业的学生,从宏观角度了解和认识海洋对于他们未来热爱海洋事业非常重要。海洋微生物在世界大洋水团的物质和能量循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在海洋化学专业中开设海洋微生物课程,使学生灵活运用海洋微生物相关知识、掌握研究海洋微生物方面的实验技能对于培养合格的海洋化学高层次人才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刘玉香.环境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4):107-109.

[2]刘慧玲,杨世平.浅谈微生物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J].教育现代化,2016,37(12):30-32.

[3]杨金龙,许丹,吕利.海洋类高校海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8):360-361.

[4]袁生.微生物学课堂教学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尝试[J].微生物学杂志,2008,28(2):111-112.

作者:董宏坡

第三篇:维护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党的十八大做出了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习近平同志强调,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具备维护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工业基础,并且已经取得了可喜成绩。但在新形势下,维护海洋权益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的转变仍然任重道远。

当前,中国正处于由大向强、由陆权国家向陆权海权兼备国家迈进的关键阶段,维护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已成为时代的呼唤、人民的选择。

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为维护

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综合国力的大幅跃升,中国前所未有地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和现代化海军使得维护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有了重要依托和战略支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长期保持快速增长,当前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制造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第一大债权国。201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已达74.4万亿人民币(约合11.5万亿美元),是世界上经济总量突破10万亿美元的两大经济体之一。中国也建立起了相对独立、比较完整的国家科技体系、工业体系以及比较系统的国防科研体系和国防工业体系,船舶、航空、航天、兵器、核工业、电子等军工企业拥有较强的研发与生产能力,在一些关键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步缩小。

与此同时,军队转型建设不断深入,尤其是海军建设逐步向远洋海军转变。一大批新型装备陆续服役部队,人才队伍建设水平不断提升,体制编制不断优化,海军战斗力建设得到了实质性增长,战略性、综合性、国际性军种的特征逐步显现:海军主战武器装备呈现快速发展势头,中国首艘航母16舰正处于形成战斗力的过程之中,首艘自主研制生产的航母、万吨级驱逐舰也先后下水,新型核潜艇、052D型驱逐舰以及轻型护卫舰、大型护卫舰、大型船坞登陆舰、新型综合补给舰等一大批新型武器装备相继列装服役,海军作战平台向大型化、远程化方向迈出了坚实步伐;随着新一轮国防和军队建设改革的深入推进,海军的兵力结构和整体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体系重塑迈出重要步伐;抢抓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机遇,实现了水面舰艇编队、海军航空兵、核潜艇和常规潜艇走出去常态化,在吉布提成立了首个海外保障基地;走向深蓝、走向世界的步伐明显加快,先后完成了环球航行访问、亚丁湾护航、利比亚撤侨、叙利亚化武护航、马航客机搜寻、马尔代夫紧急供水、也门战火中撤侨等重大远海任务,彰显了大国担当,赢得了国内外各界的广泛好评和高度赞誉。

总之,雄厚的物质基础、良好的外部条件和强大的力量支撑为维护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八大以来维护海洋权益、

建设海洋强国成效显著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这标志着维护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站在维护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深刻总结历史上世界性大国兴衰发展的经验教训,深入分析中国由陆权国家向陆权海权兼备国家迈进面临的形势任务,围绕维护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加强海军建设、做好海上军事斗争准备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判断、重大战略决策、重大战略部署,深刻阐述了海洋、海权、海军在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全局中的突出地位作用,揭示了海洋、海权、海軍与国家崛起、民族复兴的内在联系,发出了经略海洋、维护海权、建设海军的伟大号召,充分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略海洋、走向海洋的坚定政治意志和深远战略筹划,为维护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描绘了宏伟蓝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科学指南、开辟了广阔发展前景。

2012年12月,习近平同志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后的第一次出京视察,就到了海军主战部队。2013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做出了设立高层议事协调机构国家海洋委员会的决定,并重新组建国家海洋局,整合海上执法力量。7月30日,习近平同志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专题研究海洋强国问题,深刻指出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12月,习近平同志倡导要“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5年5月发布的国防白皮书《中国的军事战略》明确提出“根据战争形态演变和国家安全形势,将军事斗争准备基点放在打赢信息化局部战争上,突出海上军事斗争和军事斗争准备,有效控制重大危机,妥善应对连锁反应,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统一和安全”,要求“海军按照近海防御、远海护卫的战略要求,逐步实现近海防御型向近海防御与远海护卫型结合转变,构建合成、多能、高效的海上作战力量体系,提高战略威慑与反击、海上机动作战、海上联合作战、综合防御作战和综合保障能力”。2016年2月,海军在濒海方向成立北部战区、东部战区、南方战区,健全和完善了海上方向联合作战指挥体制。2017年5月24日习近平同志视察海军机关并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人民海军的突出贡献和重要地位作用,鲜明提出努力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海军,激励海军全体指战员“要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担起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海军的历史重任”。

正是在习近平同志的指导和关怀下,维护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取得了巨大成就。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衷心拥护维护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决策,海洋、海权、海军观念不断强化,在涉海重大行动、重大建设中形成了维护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深厚社会基础和强大力量源泉:在强化对涉海工作的领导、统筹、协调,突出顶层设计方面,研究制定了一系列上下衔接、相互配套的涉海重大战略、规则、计划和工作安排;在贯彻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方面,军地合作、中外合作深度推进,多个重大项目进展顺利;在远海科考方面,南北极科考、深海科考、环球大洋科考不断实现新突破,可燃冰试采圆满完成;在海洋经济建设方面,渔业、造船、海运、滨海旅游、海底资源勘探开发蓬勃发展,海洋经济持续稳步增长,2016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70507亿人民币,比上年增长6.8%,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5%;在维护海洋权益方面,坚决维权、积极维稳,后发制人、综合施策,在东海、南海方向开展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既有效维护了国家海洋权益,又保持了局势稳定可控,赢得了党心、军心、民心。

新形势下维护海洋权益、

建设海洋强国面临新的挑战

随着“一带一路”国际战略布局的全面推进,中国发展的战略重心进一步向海上方向倾斜,国家战略利益向海上方向迅速拓展,海洋方向面临的战略形势正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中国维护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面临新的挑战。

一是美日海上遏制围堵不断强化。近年来,出于对中国迅速崛起和自身全球霸权衰退的焦虑,美国奥巴马政府提出“亚太再平衡”战略,不断强化美日、美韩、美澳新军事同盟,把军事重心移至东亚,通过直接插手南海、东海问题全面加强对中国战略围堵,企图迟滞和遏制中国发展进程。特朗普上台后,虽然抛弃了奥巴马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但是进一步加强了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日本明确提出以中国为主要战略对手,政治右倾化加剧,国家安全战略和军事战略的进攻性、扩张性、冒险性进一步凸显,并以西南方向为战略重心加紧兵力部署调整,着力打造新型“动态威慑”力量。特别是在美国的纵容和支持下,日本加快修宪步伐,解禁集体自卫权,强行通过新安保法,公然挑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对中国海上军事安全威胁的现实性、严重性明显上升。

二是岛屿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错综复杂。中国主张管辖海域约300万平方公里,其中一半以上与周边国家存在争议,海域内大量资源被掠夺、部分岛礁被占领。美、日、印等域外国家的介入,使地区海上争端与大国博弈更加紧密地交织在一起,中国解决海上争端局面更加复杂。日本利用钓鱼岛制造事端,使得擦枪走火引发海上冲突甚至逐步升级为海上局部战争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南海周边国家不断加强军备建设,加紧购买先进战机和舰艇,海上军事力量快速发展,对中国构成实质性威胁。

三是台海局势充满变数。民进党上台后,不但拒不承认“九二共识”,反而加紧推进“台独”路线,竭力煽动两岸的敌意和对立,严重威胁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美国坚持“以台制华”战略,近期又悍然提出对台军售和美台军舰相互停靠对方港口。围绕台湾问题的斗争将是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台湾问题事关国家统一和长远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是必须迈过的一道槛、必须经受的一场大考。

四是海上战略通道安全风险增大。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海运船队,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居世界第一,海上航线连通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多个港口。但世界上诸多海上战略通道大部分不为中国所有和控制,一旦发生危机或战事,海上运输将面临严重威胁。特别是马六甲海峡,它是中国海上石油运输必经之地,但中国对马六甲海峡的控制能力极其有限,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五是海外利益安全问题日益突显。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特别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以来,中国的国家利益已经远远超出国境,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和更深的层次。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石油进口国、第二大对外投资国,经济对外依存度长期保持在60%左右,中国经济已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当中,是典型的经济外向型国家。2016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7万亿美元;中国对外直接投资1701.1亿美元,同比增长44.1%;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1594.2亿美元;有3万多家企业遍布世界各地;几百万中国公民工作学习生活在全球各个角落,全年出境旅游人数达1.22亿人次,年末各类在外劳务人员约97万;全年进口石油3.8亿吨,进口铁矿石10.24亿吨。未来五年,中国对外投资总额将达到7500亿美元,出境旅游将达到7亿人次。在此大背景下,海外利益已成为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国家海外利益安全问题日益突显。

维护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需要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海军

维护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是希望工程、战略工程、系统工程,立意高远,目标宏伟,涉及领域广,建设内容多,可预见和不可预见的矛盾、困难、问题、风险十分复杂,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外交、法律等多个领域协调推进,需要运用好斗争、合作等多个手段,需要几代人持续推进、接力推进、长期推进,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其中,海军建设是重中之重,它不但是维护海洋权益的中坚力量,而且是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支撑,更是开展海上维权斗争和海上军事斗争的兜底工具和保底手段。

中国历代领导人都对海军建设十分关注。早在1953年2月,毛泽东同志视察海军舰艇部队时就连续五次题词:“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此后,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始终是人民海军建设发展的奋斗目标。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提出:“建设一支强大的具有现代战斗能力的海军。”在庆祝人民海军成立50周年的时候,江泽民同志提出:“为建设具有强大综合作战能力的现代化海军而奋斗。”进入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同志再次提出:“努力锻造一支与履行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军队历史使命要求相适应的强大的人民海军。”

习近平同志先后多次到海军部队视察调研,对海军建设和海上军事斗争予以悉心指导,倾注了大量心血。2017年5月24日,习近平同志在视察海军机关时强调指出,“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海军是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重要标志,是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支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同志的重要指示,站在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战略高度,科学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推进海军建设发展带有根本性、全局性、方向性的重大问题,为建设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战略性军种指明了前进方向。

习近平同志关于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海军的战略思想,与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贯强调的“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海军”的重大战略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为新形势下加强海军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开辟了广阔空间。海军部队要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和长远发展的角度,深入贯彻习近平同志经略海洋、维护海权、建设海军的重大战略思想,以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为引领,以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为指导,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瞄准世界一流,紧紧抓住当前世界海军信息化、智能化、远洋化、核动力化的发展潮流,切实采取超常措施,在战略决策上重点关注,在建设经费上重点投入,在力量建设上重点倾斜,在技术发展上重点扶持,在发展环境上重点优化,深入推进战略转型,促进中国海军由近海型向远海型、由机械化向信息化、由常规动力向核动力、由数量规模型向質量效能型整体转型、加速发展,不断提高基于网络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促进海军现代化水平和综合作战能力跃上一个新高度,为打赢信息化条件下海上局部战争、高标准履行新形势下中国军队历史使命,为维护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提供坚强力量支撑。

(第一作者系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海军大校;第二作者系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副研究员,海军专业技术大校)

(责任编辑:甘冲)

作者:杨晓丹 杨志荣

第四篇:发展海洋经济 建设海洋强省

近年来,随着沿海开发战略深入推进,江苏港口物流条件大为改善,综合开发全面推进,海洋经济加速发展,沿海地区正在成为全省发展快、活力强的新经济增长极。江苏应抢抓海洋经济发展新机遇,在深化沿海开发基础上,实施陆海统筹并进、江海联动发展,拓展新的增长空间,再创区域竞争新优势。

一、江苏海洋经济步入后发快进关键阶段

江苏海洋资源丰富,海洋资源综合指数位居全国第四。随着沿海开发战略推进,江苏海洋经济发展提速、成效显著,呈现以下四个特点:

海洋经济总体实力加快提升。“十一五”期间,江苏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8.9%(按现价计算),远高于同期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率明显提高,在全省经济中的比重由5.9%提高到8.6%。2012年,海洋生产总值超过4800亿元,同比增长13%,占全省GDP比重为8.9%。

沿海基础设施明显改善。连云港港“一体两翼”组合港初具规模,30万吨级航道一期工程完工,主港区25万吨级船舶通航。盐城港大丰港区二期工程建成通航,三期工程和疏港航道加快建设;滨海港区10万吨级航道防波堤工程完工,并通过引港定位。南通港洋口港区10万吨级航道、10万吨级LNG专用码头建成投入使用,吕四港区10万吨级挖入式港池建设稳步推进。区域综合交通网络不断完善,东陇海铁路复线及电气化改造顺利完工,临海高等级公路今年将基本建成通车,长江口12.5米深水航道已延伸至太仓。所有这些基础设施,对加快发展海洋经济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保障作用。

海洋产业发展势头迅猛。近年来,江苏海洋交通运输、海洋船舶、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加快发展,优势实力与经济效益同步提升。2012年,全省沿海沿江港口货物吞吐量达14.96亿吨(其中沿海2.5亿吨),同比增长10.7%;集装箱运量达1591万标箱,同比增长13.0%。尽管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省造船完工量、新船承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三大指标近五年来一直稳居全国榜首。尤其是依靠科技创新驱动,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突飞猛进。目前,江苏海洋工程装备产品数量与增加值约占全国的1/3,均居全国首位。江苏沿海地区被列为国家首个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建设基地,沿海风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均居全国前列,风力发电机、高速齿轮箱等关键部件产量约占全国的50%。通过突破海洋生物活性物质提取技术,形成了一批发展前景好的新型海洋复合药物和保健品。2012年,江苏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增长20.8%,大丰海洋生物产业园被国家海洋局批准为“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持续加大。江苏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和规划,为沿海开发划定了生态“红线”。按照科学合理可持续开发的原则,将围区农业、生态、建设用地比例控制在6:2:2,有序推进沿海滩涂围垦。严格执行海洋伏季休渔制度,海洋渔业资源养护和海洋生态保护得到加强。

江苏海洋经济发展也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海洋经济总量相对落后。目前居全国第六,列广东、山东、上海、浙江、福建之后,无论是总量规模,还是发展水平,都与江苏经济发展和海洋资源地位不相称。2012年,广东海洋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大关,达1.1万亿,同比增长12.3%,占全省GDP的19.3%;山东海洋生产总值达9460亿元,同比增长15%,占全省GDP的18.9%;江苏海洋生产总值仅4800亿元,占全省GDP的8.9%,低于广东、山东等发达省份占比,也低于全国占比9.6%的水平。二是省级统筹协调力度亟需加大。沿海发展规划层次不高,沿海产业空间布局不够合理,缺少对港产城联动发展统筹考虑,产业结构雷同单一,未能形成陆海统筹发展格局。沿海21个区块偏重于滩涂围垦,偏重于置换用地指标,缺少三次产业统筹发展的立体式开发规划,围填滩涂开发利用程度不高。从2009年以来已围垦48万亩滩涂,其中建设用地真正开发利用的不到20%,产出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规划到2020年可围垦270万亩滩涂,还有很大的围垦空间和开发潜力。三是沿海开发水平有待提升。近年来引进的产业项目层次不高,百亿元级以上的基地龙头型大项目偏少,海洋新兴产业比重不到10%。四是海洋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由于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方式比较粗放,沿海工业园区特别是化工园区企业达标排放率低,近岸海域污染加重。

二、加快建设海洋强省刻不容缓

开发利用海洋是大国崛起和地区振兴的必由之路。现在世界上75%的大城市、70%的工业资本和人口集中在距海岸100公里内的海岸带地区。面对国际国内海洋开发竞争新趋势,江苏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加快推进海洋强省建设,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海洋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海洋经济年均增长11%,远高于同期全球经济3%~4%的增速。美国、日本海洋经济对GDP贡献都超过50%,欧洲涉海产业占到欧盟GNP的40%以上。近年来,国际上对海洋资源的争夺愈演愈烈,欧、美、日、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海洋战略纷纷升级,我国也将海洋问题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党的十八大做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决策部署,实施这一战略部署,对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江苏作为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大力实施沿海开发战略,条件和基础都已具备,应当走在前列。

加快推进海洋强省建设,是赶超海洋经济发达地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国务院先后批复了山东、浙江、广东、福建等四个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天津也即将获批试点,并在战略规划、重大政策、项目安排等方面得到了重点支持。“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每年安排各试点地区6~8亿元专项资金,并在用海政策上予以倾斜。广东、山东分别作出关于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决定,浙江、福建分别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若干意见,并专门召开海洋工作会议,在组织领导、财政资金、产业规划、项目建设等方面进行全面部署,加大工作推进力度。同时,正在高起点规划、大力度推进国家级新区建设,如广东的深圳前海、广州南沙和珠海横琴,福建的平潭,浙江的舟山群岛等,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获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这些沿海新区、试验区改革创新步子大,国家政策支持多,必将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江苏只有学习借鉴先进经验,集全省之力推进海洋强省战略,才能推动海洋经济跨越发展,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争先进位、赢得优势。

加快推进海洋强省建设,是发挥江苏沿海开发优势、培育新经济增长极的战略选择。江苏沿海具有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重要战略地位,江海交汇提供了独特的区位条件。江苏广袤的海域滩涂提供了宝贵的土地后备资源,丰富的海洋资源为发展新兴产业提供了物质基础,发达的苏南经济与科教人才优势为沿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海洋是战略资源的重要基地,在经济发展格局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更加重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角色更加显著,在综合实力竞争中的战略地位显著上升。江苏只有扬长避短,面向海洋要空间、要资源,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才能突破人多地少、陆域资源要素的瓶颈制约,形成新的增长空间和新的经济增长极。

三、推进海洋强省建设的总体思路与重点举措

今后一个时期,江苏推进海洋强省建设的总体思路是,坚持陆海统筹、江海联动,以优化沿海产业空间布局为引领,以提升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为核心,以海洋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实施海洋经济倍增计划,努力建设海洋经济示范区。主要目标是,保持海洋经济年均增长高于全省经济增长速度,到2020年,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5万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3%以上,力争海洋经济总量在全国“保五争四”,初步建成全国海洋经济示范区、海洋科技人才集聚区、海洋生态宜居区和海洋综合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区,基本实现海洋强省战略目标。围绕海洋强省的总体思路与目标,确立六大战略重点:

以优化海洋开发空间布局为引领,重点建设“L”型海洋经济集聚区。统筹规划沿海、沿江两大区域发展,促进沿海、沿江区域产业配套和联动发展。以沿海中心城市为核心,以主要交通轴线为纽带,促进岸线开发向纵深拓展,产业项目向园区集聚,城市建设向沿海推进。利用长江下游深水岸线和深水航道的独特优势,建设具有世界竞争力的船舶及海工装备产业集聚区和区域性国际航运物流枢纽。坚持错位发展、合理分工、良性竞争的原则,规划建设临海工业园区,重点开发盐城条子泥滩涂综合开发试验区与大丰港经济开发区、南通通州湾滨海园区、连云港徐圩东中西合作示范区,在此基础上打造以沿海沿江为两轴的“L”型海洋经济集聚区,形成江海联动、陆海统筹的开发新格局。

以培育优势产业集群为突破,加快构建特色鲜明、国内领先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针对江苏沿海产业结构趋同和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加强海洋产业规划和指导,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加快发展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海洋产业,促进沿海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临海、临江产业园区为载体,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海洋交通运输及港口物流、海洋船舶修造、滨海旅游、海洋新能源等海洋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一批海洋产业龙头企业。以建设国家级海洋生物产业示范基地为重点,大力发展远洋渔业,积极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加快研发海洋新药物和生物制品,着力推进海洋生物质能源、海洋生物化工、海洋生物材料发展,积极打造海洋生物产业链。改造升级传统海洋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海洋服务业,培育壮大临海先进制造业。

以完善基础设施为支撑,促进陆海统筹、港产城共同发展。提升港口、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水平,促进基础设施网络化、立体化发展。充分发挥港口的龙头带动作用,整合港口岸线资源,加快重点港口建设,完善集疏运通道、口岸通关、仓储物流等各种设施,实现“点—线—网”的有机衔接。加快沿海中心城市建设,增强城市的产业集聚、人口承载、现代服务等功能,发展壮大临海、临港新兴城镇,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加快培育辐射带动力强的沿海城市带,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载体支撑。

以加快海洋科技创新为驱动,打造海洋资源开发与人才集聚新高地。加大海洋科技投入力度,争取国家重大海洋科技专项,推进海洋核心技术攻关,力争在深水、绿色、安全的海洋高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深入开展政产学研合作,加快建设海洋科技创新载体,建设一批海洋科研中试基地和孵化器,积极打造海洋科技示范园区。整合省内涉海科研、教育资源,加强海洋科教服务,打造国内领先的海洋科技人才创新高地。

以坚持绿色低碳发展为指导,推动海洋开发方式向循环利用型转变。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并举,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海洋开发总体布局,维护海洋自然再生产能力。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以海洋环境容量确定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严格控制入海排污总量,提高陆源污染排放标准。建立海洋环境分级责任制,强化海洋环保跨区域跨部门的协调和合作,完善海洋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努力营造碧海蓝天的生态家园。

以强化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不断提升海洋综合管控服务能力。健全海洋法规体系,完善海上执法体制,加强海域和海岛使用审批管理,建立海洋污染控制和生态环境保护新机制,提高海洋综合监管水平。创新陆海统筹管理模式,重点支持南通市争创国家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鼓励其在统筹江海资源开发、促进港产城融合发展等方面先行先试;支持连云港市东中西合作示范区建设,探索建立跨区域联动合作机制。

四、海洋强省建设需要的政策保障

为确保海洋强省建设顺利推进,需要进一步深化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保障措施。

提升海洋强省战略地位,适时召开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进行部署。中央已经把海洋经济发展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江苏也应从战略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统一思想,增强认识。建议省委、省政府择时召开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把推进海洋强省建设作为落实中央战略决策的重大举措,加以全面部署。加强海洋强省战略研究,搞好海洋发展规划工作,促进重大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强化协调领导机制,建议组建海洋与渔业厅。按照国家与省机构改革总体部署要求,对应国家海洋局机构设置与管理职能,建议对相关涉海管理部门进行整合,组建省海洋与渔业厅。为更好地统筹协调、综合管理涉海事务,提高海洋管理行政效能,建议借鉴沿海发达省市的做法,成立由省政府领导挂帅的省海洋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主要负责海洋经济的规划管理、政策研究、重大项目推进,统筹协调海洋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适当调整行政区划,优化沿海生产力布局。为适应产业空间布局需要,推动海洋经济加快发展,需要对现有行政区划作适当调整。建议:一是将沿海地区若干县城、乡镇撤县、镇设区,并入省辖市,以做大新的区域经济中心,增强对沿海地区发展的辐射带动力。二是选择2~3个经济实力强、区位条件重要的省级开发区,报批升格为国家级新区或经济开发区,争取国家海洋经济示范区试点政策支持。三是扩大省直管县改革试点,选取1~2个沿海县(市),赋予其更大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为促进沿海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探索改革新经验、走出发展新路子。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海洋经济加快发展。产业政策方面,抓紧制定海洋产业发展指导目录,研究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加快建设一批省级海洋产业示范园区。财税政策方面,设立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海洋产业、海洋生态和资源保护等项目的支持力度,落实国家支持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渔业、风力发电等发展的优惠政策。鼓励苏州、无锡等到沿海滩涂大县兴办或共建开发园区,财政、税收收入享受省支持苏北的政策。金融政策方面,组建沿海发展银行,探索组建服务海洋经济发展的大型金融集团。加快建设区域性投融资平台,积极争取国内政策性贷款和国际贷款,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海洋经济信贷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涉海企业发行债券和上市融资,鼓励开展海洋产业保险业务。

责任编辑:黄 杰

第五篇:向海洋进军 建设海洋强国

近年来,我国海洋经济持续稳步增长,海洋经济已成为拉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且未来前景无限。海洋科技是建设海洋强国的推动力,海洋生态环境是海洋强国的重要标准,海洋资源开发能力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基础,海洋综合管控能力是建设海洋强国的保证,上述五个方面相互依托,方可实现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

一、我国海洋建设基本情况分析

海洋经济总量逐年增长,但比例不足,结构失调。从海洋局的统计数据看,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海洋经济总量每年都保持较大的增长幅度:至2012年,我国的海洋经济总量达到50087亿元。虽说总量不小,但它占我国经济总量的比例却很小,2012年的比例是9.6%,到2015年的目标也才是10%。相比海洋强国而言,这个比例实在太小。此外,我国的海洋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第一产业偏少,多来源于滨海旅游业和海洋渔业等。海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5.3%、45.9%和48.8%。这种格局不利于海洋强国的实现,因此,必须优化海洋产业结构。

海洋开发有所作为,但规模和程度还远不够。我国对海洋的开发利用进程逐渐加快,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海洋战略资源的开发利用。第一,随着海洋油气业的快速发展,海洋石油产量日益增多,2010 年海洋油气当量已突破 5000万吨,成为我国原油增量的重要来源。第二,深海矿产资源勘探取得重要进展。继 1999 年获得夏威夷东南方7.5万平方公里的海底多金属结核调查“区域”之后,2011年又在印度洋西南部获得了1万平方公里具有专属勘探权的多金属硫化物资源矿区。近年来我国在东海和南海针对天然气水合物的调查也取得重大突破。第三,海洋资源、能源开发的技术日渐成熟。在潮汐能、波浪能等新能源方面的开发技术已基本成熟、日趋完备,并积累了丰富的建站经验,海洋生物基因技术也获得较大进展,在过去十多年中,有超过 6500 种新药物从海洋生物中产生,海水淡化技术也已成熟,在沿海一些严重缺水城市水资源问题的解决中发挥出明显作用。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海洋战略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还很有限,深度和广度也都不够,总体大约落后10~15年。统计数据表明,我国近海油气探明储量仅占资源量的1%,累计开采量仅占探明储量的5%;近海渔业资源过度开发,同时外海渔业资源又利用不足;可养殖滩涂利用率不足60%,宜盐土地和滩涂利用率只有45%,15米水深以内浅海利用率不到2%;海水和海洋能的开发程度和利用水平较低;南沙群岛附近深海区油气开采不足,国外油井已达上千座,而我国却一座也没有,等等,这些都是目前我国海洋战略资源开发面临的突出问题。

海洋科技有所突破,但离发达国家仍有一定距离。近年来,我国在海洋环境探测技术、海洋再生能源实验研究、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工程技术、海水资源利用技术、海洋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技术以及海洋装备制造上取得较大突破。但是,与发达国家的海洋科技水平相比,我国仍有着较大差距。譬如,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因素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达到了80%左右,而我国只有30%多;我国在海洋调查科研、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海洋预报和信息服务、深海矿产资源勘探、海洋渔业资源开发和海洋农牧化等领域,还都需要大批引进国外技术设备;在海洋工业科技方面,尤其是在特殊船舶、材料、设备的制造上,我国存在技术瓶颈。可以说,我国在海洋科技队伍、科学研究领域、海洋技术发展结构以及海洋科技产业化的能力等方面都有待完善和提高。只有提高海洋科学技术水平,才能走出薄弱,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

海洋生态环境有所恶化,引起国家高度重视。虽说《海洋环境保护法》已施行多年,但状况好转并不明显。目前,污染和损害我国海洋环境的因素主要有陆源污染物、船舶排放的污染物、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的污染、人工倾倒废物污染以及不合理的海洋工程的兴建和海洋开发。污染物进入海洋,污染海洋环境,危害海洋生物,甚至危及人类的健康;渔民对某些海洋生物的过度捕捞,导致海洋生物资源数量减少,质量降低,也使部分物种濒临灭绝;有些海岸工程建设和围海造田缺乏科学论证,破坏了海岸环境和海岸带生态系统,致使部分滩涂荒废,滨海环境遭到损害,等等。就海区而言,渤海沿岸污染较严重,东海和黄海次之,南海较轻。据统计,我沿海各种类型的主要污染源有200多处,黄渤海沿岸有100多处,东海、南海沿岸100处左右。

海上安全总体稳定,但不确定因素增多。与周边国家海上争端和摩擦呈上升趋势,成为影响我海上安全的重要因素。我国和平发展需要良好的安全环境,特别是对于海上方向的安全。我们必须居安思危,清醒认识面临的主要海上安全威胁:国家尚未完全统一,领土有被割裂的严重危险;国家海上武装力量,特别是海军的正常活动空间受到严重挤压,军事安全利益受到侵害;随着国家经济日益向全球化方向发展,海洋运输、海洋生产和海洋环境面临着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安全威胁。随着美国亚太战略的逐步调整,针对海洋权益争端,美国在背后的推波助澜角色会更加明显,有关国家联手对我的态势也日益明显,地区安全环境中的对抗因素上升;随着海洋环境的变化与科技的进步,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利用将更加广泛和深入。各国也在从关注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向深海、国际海底和极地延伸。各国为维护和拓展海洋权益的力度将会加大,其海军为谋求海上发展优势而引发的军备竞赛也将更为激烈。

二、关于推进海洋强国建设的战略思考

切实扩大海洋开发规模,优化海洋产业结构。鉴于我国海洋目前的开发状况,需要抓紧时间扩大规模,优化结构。首先,加强深海资源开发能力,脱掉深海区零油井的帽子。从目前形势来看,对我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海洋油气、海洋生物以及海底矿产的开发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海上维权斗争的形势和深海开发能力的不足。当务之急,必须加快提高深海开发能力,及时把握形势,在国家“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下,尽快推动我国对争议海域以油气为主的海洋资源的开发活动。其次,拓展国际海域与极地科学考察活动。随着人类对海洋开发利用的不断深入,各国关注的重点向国际海底、北极和南极延伸。我国也应该在此方向有所作为,以免因他国的蓝色圈地运动而影响我国的利益。再次,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海洋第一产业的比重。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多个蓝色经济带,应充分加以利用。可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建立资源利用节约集约化程度较高的海洋工业基地。再以工业为基础,带动整个产业链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在拓展开发深度和广度的同时,我们还应提升海洋调查评价能力,注重海洋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就我国的海洋事业发展而言,在2020年前后,我国应将探测海区从西太平洋扩展至印度洋、南北极;在南沙地区有能力开采油气矿产资源;在海洋生物新资源利用上取得新突破;海洋工业化程度大大提高。同时,努力实现2020年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

持续扶持海洋科技创新,提高海洋发展动能。要想实现海洋强国,科技进步必不可少,它是发展的引擎,前进的动力。真正的海洋强国应当是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很强、海洋科技创新对海洋产业发展的贡献率较高的国家。对以海洋强国为目标的我国而言,应从以往依靠扩大海洋资源开发,转为依靠技术进步,以技术创新改造传统海洋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具体措施有:一是推进海洋科技开发。尤其是对科技薄弱点进行攻关研究,减少核心设备或技术对国外的依赖程度。二是加大海洋科技经费投入。鼓励相关机构进行海洋科研,扶持重大海洋项目的立项、研究与投产运用。三是构建高素质的海洋科技队伍。以科研项目为牵引,以经费投入为支撑,努力形成由海洋科技创新人才、海洋业务专业人才、海洋科技产业人才及海洋科技管理人才相结合的年龄结构合理、专业结构完善、以高级科技人才为主力军的高素质海洋科技队伍,保证未来我国海洋事业发展具备强有力的海洋科技支撑。

有效开展海洋生态维护,确保海洋环境美好。建设海洋强国就必须构建美丽海洋。美丽海洋的前提是陆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近海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根本扭转,海洋生物多样性下降趋势得到基本遏制,海洋环境监管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海洋生态安全格局基本建立。要想实现海洋强国,必须要高度重视海洋生态环境,切实开展保护工作。第一,健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领导机制,设置行使有效的海洋环境科研机构和监测机构,积极组织广大科技人员,开展对我沿海及重点港湾的污染调查监测工作,为控制和治理海洋污染提供科学依据。第二,确立正确的海洋开发政策,避免过度开发或不科学的海洋工程建设。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谋发展,坚持集约用海,科学用海、生态用海。第三,设置一整套科学的、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主要是抓好污染源的管理,限制高污染、高耗能、高生态风险的工业项目用海,减少海洋开发对近岸渔业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冲击。第四,制定和健全必要的法制和规章制度,保障海洋生态环境管理的有效落实。第五,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净化污染,应对自然灾害的破坏,提升海洋防灾减灾能力。

显著增强海洋管控能力,保障海洋秩序井然。海洋管控能力是衡量海洋国家强弱的一项重要指标。建设海洋强国就必须强化综合管理海洋、控制海洋的能力。我国目前面临的复杂而多样的海上威胁,也亟待国家拥有强大的海洋管控能力去解决、去应对。基于目前规划,至2020年,我国海洋综合管理体系应趋于完善,海洋事务统筹协调、快速应对、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并且,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安全得到有效维护和保障。要想实现这个目标,推进海洋强国事业,迫切需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要增强海上实力,提高海上竞争力。海上实力是海上一切活动的支撑和安全保障,实力强则具有更多优势,拥有更多话语权,可更多地达成自己的意图。二是要健全海上执法体制,提高有效监管、监视监测和维权执法能力。目前,国家海洋局已经重组,海上执法力量也趋于统一,但体制调整是个复杂的过程,必须做好衔接和融合,真正做到执法体制统一、高效。三是要完善海洋法律法规,弥补海洋综合法律和相关配套法规的空白和滞后。在我周边,已有多个国家出台海洋法律,为侵占我国海洋权益披上了“合法外衣”,去年越南海洋法的颁布则再一次刺痛我们的神经。我们也应加大对海洋法律的研究,早日出台海洋基本法,为海上维权执法提供依据和法理支撑。四是要全面参与国际海洋事务。对我国来说,需要准确把握国际海洋秩序发展形势,提高参与国际海洋规则制定和海洋事务磋商能力,譬如深入参与海洋环保、海底资源开发、渔业资源管理、海事与救助等涉海国际公约、条约、规则的制定和修订工作。

努力营造和谐海洋局面,促进地区繁荣稳定。海洋强国并非一国之强,它应有更多地义务去帮助他国。我们要深化拓展与其他国家在海洋领域的合作。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虽然我国维护海洋权益的任务十分艰巨,但仍致力于使海洋成为沿海国家的合作之海、友谊之海。譬如,建立海洋灾害预测、应对机制,做好南海区域的海洋预报减灾工作;推动我国与南海及印度洋、太平洋周边国家在海洋环保、科技、海啸、风暴潮等领域的合作,进行技术交流,促进并带动周边地区海洋经济发展。需要强调的是,我国建设海洋强国势必会给周边国家带来顾虑,这种顾虑若被西方右翼势力所左右,则会演变成类似于“中国威胁论”的敌对心理。我国海洋强国建设的最大特点是将通过和平发展的路径,对周边国家来说并不是威胁,而是机遇,是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历史担当。我国一直倡导并践行“和谐海洋”的理念,遵循《联合国宪章》、《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及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积极参与国际海上安全对话与合作,愿与各国一道,共同维护海上安全,切实为地区繁荣稳定做贡献。

(朱金龙:海军指挥学院博士研究生;冯梁:海军指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黄 杰

作者:朱金龙 冯梁

上一篇:宏观经济学论文下一篇:结构工程职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