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记在务虚会上的讲话

2022-07-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书记在务虚会上的讲话

在全省高校书记校长座谈会上的讲话(摘要)

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快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之际,我们在呈贡高校新区召开全省高校书记校长座谈会,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回顾总结2008年以来我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全面分析当前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深入研究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改革发展的新思路和新举措,为全面提高我省高等教育质量,推进云南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而不懈努力。

一、认清形势,把握机遇,推动我省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我省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取得了突出成绩,但新形势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对优先发展教育的坚定决心。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要加强特色优势重点学科建设,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等教育战线肩负着深化改革、推动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使命和责任。一是桥头堡战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对高等教育提出了迫切要求;二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建设创新型云南对高等教育提出了全新要求;三是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新期盼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四是解决高等教育自身的突出问题对高等教育提出了现实要求。我们必须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下决心着力解决高等教育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一)必须主动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促进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要主动适应桥头堡建设的需要。在桥头堡建设中,各高校要加快教育国际化进程,为促进我国面向西南的全面开放,构建和谐安定的国际周边环境做出努力。要积极参与汉语国际推广工作,适应环印度洋区域各国学习汉语的巨大需求,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要着力打造中国与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区域各国开展教育交流、传播中华文化的基地和平台,更多地吸引这一区域留学生来滇学习,扩大来华留学规模。要适应国内对这一区域各国的研究需要,促进云南成为国内研究东南亚、环印度洋区域各国水平最高的省份,成为中国人学习这一区域各国语言最方便的省份。要加强国际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扩大东南亚、南亚小语种专业的招生规模,扩大出国留学规模,加大国际化人才培养力度,尽快培养一批适应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外语、法律、外交、管理等高级人才。同时,要在推进东南亚、南亚地区华人社会的华文教育中作出更大贡献。

二要主动适应产业发展战略的需要。产业不强是云南的软肋。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推动我省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必须依靠科技和人才。各高校要紧紧围绕我省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主动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改变专业设置传统基础学科偏多且同构化现象严重的状况,加大紧缺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加快培养适合云南现代产业需要的人才。要自觉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大力推进校企、校地互动合作,以技术优势多渠道、高层次、大规模为全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服务。

三要主动适应区域发展战略的需要。省第九次党代会明确了新形势下我省区域发展的战略。各高校要注重研究全省区域发展战略,研究各地推进“一圈一带六群七廊”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要发挥高校的人才、科研、办学等优势,主动加强与地方的实质性合作,完善高等教育与区域联动发展的机制,在服务区域发展战略中提升整体水平。

四要主动适应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需要。高等教育在满足人们的终身学习需求、提高国民科技文化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各高校要面向社会积极开展高等学历和非学历继续教育,积极向社会开放教学资源,提供灵活便捷和个性化教育服务。高职高专院校要坚持职前与职后教育、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全日制与非全日制教育并举,面向行业企业开展继续教育。要发挥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的优势,加快建设云南开放大学,积极发展远程开放教育,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多地满足各行各业广大劳动者的持续学习需求。

(二)必须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

一要切实转变高等学校的发展观念。促进高等教育提高质量、内涵发展,转变人的观念是先导。在高校发展观念上,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要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和人人成才观,坚持育人为本,不拘一格培养人才。要树立差异发展、错位发展的观念,推动学校从同质发展向特色发展转变,走特色化办学之路。要树立能力为重的观念,促进教学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重视学生能力培养,让所有受教育者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促进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创新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要深入实施“质量工程”。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使命。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第一标准就是看人才培养水平。各高校要深入实施“质量工程”,深化教学改革,发挥好建设项目的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瞄准国家和我省产业发展战略的需求,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不断加强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把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继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等建设,加快培养教学名师和培育教学团队。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提高研究生创新与科研能力,培养更多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深化评价制度改革,营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制度环境。高职院校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加强特色学科、特色专业建设,完善工学结合、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快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和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要在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要提升高校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能力。高等教育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各高校要自觉坚持教育科技与经济相结合,在努力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同时,继续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和科研平台建设,发挥高校科技人才优势,以实施“2011计划”为抓手,加强高新技术研发,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健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协调发展机制,主动加快与科研机构、行业企业的协同创新。大学是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文化名牌。作为社会文明的载体,大学不仅传承文化,而且发展和创新文化;不仅以学校积淀的文化和精神熏陶、教育学生,而且影响社会、引领国家的文化发展。在推进民族文化强省建设的进程中,各高校要自觉为繁荣发展民族文化、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提升我省文化软实力作贡献。主动为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专业文化工作者服务,为提高文化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服务,为发展云南民族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服务。要加强人文社科研究,深入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和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着力提高咨政育人和文化传承创新水平,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迈上新台阶。

四要大力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关键在教师。面临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考量,高校教师队伍的素质、结构、制度问题凸显,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任务。要继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高校教师要切实担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弘扬优良教风。要着力提高业务水平,不断增强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能力,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优化高校教师队伍结构,加大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大师和领军人物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加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在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同时,提高教师地位,改善教师待遇,关心教师健康,增强教师队伍的活力。

五要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促进高校提高教育质量、合理定位、走特色发展之路,非常重要的措施是发挥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要发挥政府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同时,探索按不同高校、办学质量水平和效益的不同绩效来确定倾斜性资源投入,体现突出重点、奖优罚劣,促进高校致力于优化资源筹集与使用、提高教育质量、办出特色。要健全引导、促进、保障提高质量的制度体系,经费投入、办学资源要更多地向教育教学倾斜,改善教学实验条件,增加实习实训机会,加强课程建设。管理精力要更多地向教育教学倾斜,要拿出更多的时间研究教学工作,解决人才培养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六要创新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完善质量评价体系是引导高校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的关键环节。要继续加强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评估,健全质量标准,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使质量可评估、可监测、可衡量;健全评估制度,建立高校自我评估为基础,政府、学校、专门机构和社会多元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估制度;改进评估方式方法,丰富评估手段,提高评估质量;健全高校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制度;促进各高校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三)必须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争创一流,促进高等教育特色发展

一要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要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需要,根据产业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战略的需要,进一步调整优化高校布局,促进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实现职业教育型、教学型、教学研究型等各类大学并举并重。同时,形成高等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公办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用好中央扶持连片特困地区发展的重大政策,加强滇西边境山区各州市高校建设。要加快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突出发展重点学科、特色专业、前沿与新兴学科专业,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提高高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二要促进学校合理定位。大学不在规模大小、历史长短,关键要有特色。没有特色,难成一流。目前,我省高校的同质化现象没有根本解决,重要原因在于分类不清、定位不准、缺乏特色。要重视培育不同高校的特色。各高校要根据办学历史、区位特点和资源条件等,理清特色发展思路,确定办学定位。要在充分发挥自然赋予条件的基础上,坚持不懈地创造、培育和扩展自身的特色,争创本类型、本层次的一流。

三要全面实施品牌战略。高等教育的竞争力在品牌。随着社会的转型、高等教育市场的细分以及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日益旺盛,高校之间在生源、师资、科研等方面的竞争愈演愈烈。面对这种态势,塑造品牌高校将成为必然之举。品牌体现着高校良好的办学质量,昭示着学校的办学历史,代表着某种成功的文化气质,预示着学生的未来发展。各高校要充分利用人才、学科、专业等资源优势,突出特色,科学规划,着力打造特色高等教育品牌,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培育自己的品牌资产。要通过挖掘学校自身的传统优势和比较优势、坚守学术文化积淀、注重通识教育、培养和引进人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育学科专业优势、树立学术权威等,用心打造名校品牌。

四要强化政府分类管理。各级政府要明确管理权限和职责,更多地在宏观层面和政策层面对高校进行指导和管理,对不同性质的高校要实行分类指导和分类管理,避免千校一面的情况出现。要改变一些地方不考虑条件和基础,盲目追求办综合性大学、攀比升格的状况。要本着“扶需、扶特、扶强”的原则,建立科学可行的分类管理办法,制订相应政策措施,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引导高校根据社会需求理性选择发展定位,促进各类型、各层次高校办出特色,提高质量和水平。

(四)必须进一步激发学校的生机与活力,促进高等教育创新发展

一要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加快建设现代大学制度。要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健全依法治校、自主管理、自我约束的体制机制,增强内部发展动力。要通过制度设计,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处理好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关系,制定大学章程,建立和完善教授委员会,保障教授充分发挥治学的作用,科学设置和管理岗位,推行民主管理,充分发挥广大师生员工的集体智慧和力量,共同推进高校科学发展。要打破封闭的办学体制,扩大社会合作,实行与地方和行业企业共建,形成面向社会、服务社会、吸纳社会主动参与的开放办学格局。

二要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要加快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政府要切实转变高等教育管理职能,逐步完善下放管理权限后的配套措施。对高校的管理要尽快实现从直接管理向宏观指导转变,从重审批向重监管转变,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加强监测评估,强化绩效考核,健全问责机制,推动校务公开和财务公开,促进学校接受社会监督;从项目化管理向制度化管理转变,改变长期依赖项目管理的状况,增加一般性拨款、常规性拨款,扩大学校在经费使用中的自主权。放权和用好权是统一的,也是相互促进的。政府在放权的同时要与学校协商,推动学校建立自我约束、自我规范的内部监督管理体制和制约机制,防止一管就死、一放就乱。

(五)必须不断提升高校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促进高等教育开放发展

一要以构建大学联盟促进高等教育资源共享。建设大学联盟是我省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创新,目前这项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要继续推进大学联盟建设,通过建设大学联盟,实现成员学校间的教育资源相互开放,彼此共享,有效提高投资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益;使校际合作形式由“一对一”上升到“一对多”,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机制;整合资源,融合各校的比较优势和核心能力,产生“1+1>2”的集群聚合效益,提升联盟所有高校整体实力。要促进大学联盟更多地侧重于教育质量的提升,合作内容和范围更加广泛和深刻。

二要引导民间资金、社会力量参与发展高等教育。要推动高等教育向民间资金、社会力量开放。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发展民办教育的措施和各项优惠政策,鼓励民间资金出资、捐资办学,促进社会力量以独立举办、共同举办等多种形式举办高等教育。在坚持政府公共投入为主的同时,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配置教育资源的作用,鼓励高校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鼓励和支持高职院校与企业组建职业教育集团,通过整合资源促进职业教育集约化、连锁化和规模化发展。

三要继续扩大高等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是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有效途径。各高校在桥头堡建设中重点加强与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区域各国交流与合作的同时,还要拓宽与世界其他国家、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要继续加强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知名高校的深度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经验、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拓宽视野,更新观念,增强我省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支持高校发挥人文交流方面的优势,对外开展国际学术交流。要积极走出去,利用高校的人才、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优质教育资源,加快在海外办学的步伐。要适应国家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加快培养大批适应经济全球化、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外向型专业人才。要继续扩大除周边国家外其他国家学生来滇留学的规模,培养更多知华友华亲华人士。

(六)必须统筹好高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促进高等教育持续发展

一要推进学校加快发展。要在保持规模稳步、适度发展的基础上,统筹高等教育的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重点学科和科研平台建设、整合办学资源、加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提高管理水平等方面花大力气,下真功夫,切实提高学校发展质量。

二要结合实际大胆创新。当前,我省高等教育的改革已进入深水区,面临着很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迫切要求各高校从实际出发,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破除阻碍教育改革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通过不断改革创新,形成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三要强化措施确保稳定。各高校要以校园“三防建设”为重点,继续加大校园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力度,严格校园安全管理,提高处置校园安全事故的能力,杜绝政治敏感事件、群体性事件、群死群伤案件。加强对师生的正面宣传,有效抵御和防范传教渗透活动。集中力量深入排查安全稳定隐患,把各种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确保师生安全、学校秩序和校园稳定。

二、加强组织领导,为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第一,认真组织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举世瞩目的党的十八大已经胜利闭幕,这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为党和国家事业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对于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是首要政治任务。全省各高校要迅速掀起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热潮,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八大精神上来,按照秦光荣书记在全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大会上提出的要求和省委的部署,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学习宣传贯彻活动,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趋势,深刻认识推动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和思路措施,为不断提高我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第二,切实加强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领导。要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高校领导班子建设,确保高校改革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高校的指导地位。要落实高等教育工作的领导责任,党委、政府要加强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领导,落实宏观管理的各项措施。各级领导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深入高校、深入广大师生,及时研究解决影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问题,扎扎实实为高校办实事、办好事。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统筹好各方面力量,整体提升区域内高校办学水平。教育部门要加强督促、检查和指导,各有关部门要落实和完善项目资金、人事编制等保障措施,共同推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各高校主要领导要集中精力抓质量,及时推动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第三,不断提升办学治校能力。保障高校的科学发展,关键要有一个办学治校能力强的领导班子。高校领导要增强工作的连续性,尊重学校优良的历史传统和前人的有益积累,不折腾、不翻烧饼。要增强工作的预见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全面分析学校发展面临的各种有利和不利条件,确定工作着力点;增强工作的创造性,不拘泥于老思路、老办法,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增强工作的系统性,注重统筹协调,找准工作结合点,凝聚力量、集成资源,提高工作的整体效应。要提高战略谋划和管理能力,主动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民群众的需要,掌握和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分析和把握高校特点,加强对学校改革发展的谋划设计。要深入推进依法治校。要高度重视制度建设,提高制度设计质量,形成系统全面的制度体系,促进学校科学发展。

第四,努力提高高校党建工作水平。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引,进一步提高高校党建工作制度化、科学化水平。坚持和完善党对高校的领导,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充分发挥高校各级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继续加强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继续加强党员队伍建设,重点做好在优秀青年教师、大学生中发展党员的工作,保证党员发展质量。积极推进高校党内民主,完善党委会议制度和议事规则,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落实和完善党员代表大会制度、党代会代表任期制度和党代表参与学校重要工作制度。积极推行高校党务公开,不断提高党员对党内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和监督权。进一步推进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实现规范化、制度化。要深入推进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加快廉政风险防控制度体系建设。强化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目标考核。进一步纠正不正之风,继续推进治理教育乱收费和高校招生“阳光工程”。不断加大办案力度,坚决惩治腐败行为。大力推动廉政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廉政文化的独特作用。不断加强高校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师生员工特别是青年大学生头脑。积极探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等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式和途径。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在青年大学生中形成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动力和良好道德风尚。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建立一支以专职人员为骨干、专兼职相结合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同志们,回顾过去,我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突出成绩,令人振奋;展望未来,推动我省高等教育科学发展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要在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实践中,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抢抓机遇、锐意进取,不负重托、扎实工作,努力开创云南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作者:李培

第2篇:罗崇敏在全省高校书记、校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这次全省高校书记、校长工作会主要是传达学习和贯彻落实省委第四十三次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和省政府第六次常务会议关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决定精神,统一思想,认清形势,明确任务,增强信心,扎实推进当前高等学校的各项工作,迎接全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工作会议的召开,全面完成今年高校改革发展的各项任务。

下面我讲四个问题:

一、求真务实,不断推进思想解放

今年,省委决定开展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科学发展为主题的解放思想大讨论,省委高校工委及时贯彻落实省委的决定,加强对各高校解放思想大讨论的领导和指导,各高等学校结合实际,认真、扎实、有序地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首先,提高了对解放思想大讨论重要意义的认识,认识了解放思想的本质、规律和方法;其次,认真查摆思想观念问题、高等教育发展问题、高等教育改革问题、高等教育管理问题、领导干部履职问题;三是边查边改,取信于民,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整改影响学校改革发展和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高等学校解放思想大讨论,紧紧围绕确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科学发展的观念、民生至上的观念、和谐共振的观念、创新进取的观念的要求,扎扎实实开展各个阶段的工作,获得求真务实,广泛深刻,与时俱进,推动发展的成效,受到省委的充分肯定。

解放思想大讨论进入到关键性的阶段,在查摆问题的基础上,要以务实的精神,有针对性地进行全面整改。一要完善各个学校的发展思路,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用新的发展理念、思维方式、工作方法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持续发展;二要真诚务实地解决好查摆出来的问题,取信于民,推进当前的各项工作;三要建立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建设服务型机关的规章制度;四要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形成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的长效机制;五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搞好督促检查,切实加强舆论宣传引导,真正实现思想上的真解放,认识上的真提高,改革上的新突破。开放上的新跨越,发展上的新飞跃。

二、坚定不移,努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各高等学校必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我们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履职治校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着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各高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发展云南现代高等教育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

一要进一步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要努力创造公办高等教育、民办高等教育一视同仁、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环境。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现代大学筹资模式,在坚持政府公共投入为主的同时,鼓励高校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配置教育资源的作用。要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的各项优惠政策。要适应市场需要,大力发展民办高职院校,积极支持高职院校与企业组建职教集团。积极支持有实力的学校和企业整合公办教育资源。二要进一步推进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理顺外部关系,激活内部要素。要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促进政事分开和管办分离,确立大学自主办学、自主发展的法人地位。要主动弱化大学管理行政化倾向,强化大学管理规律化意识。要深化学校内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绩效分配制度改革和管理机制改革,积极推行校长、副校长公选竞聘,教职工全员聘用和收入绩效分配。三要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要创新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注重因材施教,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构建现代高等教育评价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努力构建大力推进重点学科和科研平台建设的体制机制。四要进一步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建立“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职能部门监管”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机制,推进高校后勤服务实行市场运作,运用现代企业模式进行有效管理,提高后勤服务的能力、质量和水平,实现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要本着整合资源、共享资源、提高资源效益的原则,鼓励企业和学校跨行业、跨学校组建后勤服务集团,大力发展高校现代服务业。

三、锐意进取,大力发展现代高等教育事业

我省的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审视我省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现状,仍然存在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不太合理、质量不太高、创新动力不足、体制不健全等问题。我们仍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初级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矛盾仍然是、也必将长期是高等教育机构所能提供的公平的教育机会与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之间的矛盾。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强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领导;各高校办学条件、办学质量不断改善和提高;中央部门、省外教育部门和大专院校对云南高等教育的发展关注度和支持力不断提高。我省高等教育发展处在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审时度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勇于肩负起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使命。大力推进“以人为本。维护公平,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智和创新思维,提高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引领时代前进的现代高等教育。”努力开创云南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

一要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我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达到14.61%,每万人中高等教育在校生只有108.1,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高等教育资源总量小,结构不合理,严重地制约着我省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我们要千方百计扩张高等教育资源,切实加强现代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按期完成呈贡新校区建设的任务。加快地方专科院校升本科的进程。要努力争取招生计划指标,加强与各省教育部门和各大专院校的联系,整合内外资源,增加招生规模,为更多的孩子提供上大学的机会,通过5年的努力,使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2%以上,各类高等教育在学规模达到80万人左右,为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和质量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要积极调整高等教育结构。要按照大学所肩负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社会、传承文化的任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进一步调整高等教育结构。要调整所有制结构,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使民办高校在校生比例提高到30%以上;要调整办学层次结构,大力发展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适应市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

需要,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有机对接;要调整学校区域布局结构,加强地方高等学校的建设,加快州市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进程。要调整生源结构,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一手抓普通高中教育发展,一手抓职业高中教育发展,努力提高生源质量。

三要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质量是高校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核心,教师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灵魂。必须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知识才学素质和传承能力素质;必须加强重点学科和科研平台建设,建设一批在国内外有较高学术影响力的特色学科、优势学科、前沿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建设一批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必须大力提高高等教育信息化水平,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整合和使用各种优质教育资源,使更多的学生享用到优势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必须努力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全面开设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和区域经济合作、周边国家研究等有关国际和区域合作的公共基础课程,扩大招收外国留学生规模,鼓励各高校到国外合作办学;必须加强校际合作,以改革的精神,开放的胸怀,互利互惠的原则,加强与省内外、国内外各大学的校际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必须以科学管理观为指导,全面加强学校管理,完善管理机制,推进以人为本的民主管理、科学管理和依法管理。

四、改革创新,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工作

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高校党的建设工作,充分发挥高校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为高等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教育师生、推动工作,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设能力型、和谐型、清廉型的高素质领导班子。切实加强高校民主政治建设,落实民主集中制,扩大高校党务公开,深化高校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切实加强高校党组织建设和党员发展工作,切实加强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条件建设工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以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进学生公寓(社区)、进学生社团为着力点,管好和用好大学的讲坛、论坛、研讨会及各种宣传文化阵地。以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为支撑点,切实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生活实践能力和事业创造能力。以培育大学精神,塑造大学形象为突破口,以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为依托,切实加强学生学风、教师教风和领导者服务作风“三位一体”的校风建设。进一步完善高校形势报告会制度,切实加强辅导员工作和辅导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学生管理和服务工作。积极探索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和谐教育模式。

要切实加强省委高校工委的职能。省委高校工委是省委领导高校党的工作的派出机构,肩负着对各高校政治思想的领导、办学方向的指导和建设领导班子的任务。高校工委要全面加强自身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全面提高履职能力,全面履行省委赋予的工作职责。要建立民办高校党委书记委派制度。要加强对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导班子建设、校园安全稳定等方面工作的指导和督查。

同志们,云南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正在为实现新的目标和任务而努力奋斗。我们坚信,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高等教育系统的艰苦努力,我们一定会迎来云南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曙光!

作者:罗崇敏

第3篇:中共湖北省委书记罗清泉在湖北省社会科学界第七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2008年11月18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在湖北省社会科学界第七次代表大会隆重开幕之际,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与会代表和全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

湖北省社会科学界第六次代表大会以来,全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宣传研究,在筑牢共同思想基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高水平的决策咨询服务;全面加强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与交流,形成了一批富有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的优秀成果;广泛开展社科知识普及活动,在提高公众社科素质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这六年是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最好时期之一。在此,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全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是指导实践的思想理论武器。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不断开创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新局面。下面,我就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 提高认识、振奋精神,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希望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认清形势、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凝聚力量,勇敢地担负起新的责任和使命。

(一) 充分认识党的十七大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赋予的新使命,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党的十七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保证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根本保证。希望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我们党在伟大实践中创造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中,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同时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作出自己的贡献。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增强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感情认同。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同时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为龙头工程,把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作为战略重点,把发挥思想库作用作为重要目标,把深化改革作为强大动力,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重要基础,努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的大发展、大繁荣。

(二) 充分认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希望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积极投身到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来,深入持久地学习、宣传、研究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要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与为湖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发挥思想库作用结合起来,努力做到在服务科学发展的认识上有新提高,在服务科学发展的能力上有新提升,在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上有新进步。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走向社会、深入基层,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宣传普及科学发展观,使之入耳入脑、深入人心。

(三) 充分认识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肩负的新任务,主动为湖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多作贡献。胡锦涛同志在视察我省时指出,要把湖北建设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这是党中央对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定位,为我们今后的发展明确了目标和方向。省第九次党代会规划了我省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蓝图。随着国家加大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力度,沿海地区产业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方案,湖北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希望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认清形势、振奋精神,深化对世情、国情、省情的认识,紧密结合湖北的实际,不断研究探索推动我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途径,为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推动湖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推动湖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需要社科界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希望广大社科工作者紧紧围绕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更好地为党委、政府决策服务,更好地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

(一)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强化服务意识。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的优良学风,也是深化和拓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途径。哲学社会科学只有研究好、回答好现实提出的问题,才能体现自身价值。目前,湖北最大的实际还是发展不够,推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主要任务。希望全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树立和强化中心意识、大局意识、发展意识、服务意识,准确认识现阶段湖北经济社会运行的新特点,全面把握当前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任务,深刻理解科学发展的新要求,精心策划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课题,集中力量开展超前研究、跟踪研究,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和智力支撑。

(二) 把握湖北发展大局,明确服务重点。近几年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还存在一些亟待破解的难题。今年以来,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复杂的变化,给我省改革发展的各项工作带来严峻挑战和考验。要实现把湖北建成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目标,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很多,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也还存在一些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希望全省社科工作者围绕破解发展难题、丰富和创新发展思路,保持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态势,积极贡献聪明才智,为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提供理论支撑。

(三) 紧贴湖北发展实际,提高服务水平。一是要开展战略性研究。战略性问题事关方向、事关全局。希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围绕关系湖北发展的重大战略,进行前瞻性研究和科学论证,使之不断丰富和完善。二是要开展关键性问题研究。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努力寻找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突出问题的思路和办法。比如,如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如何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把湖北的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三农”工作,尽快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跨越;如何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等等,进一步创新发展思路,形成具有湖北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三是要开展对策性研究。哲学社会科学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在重大现实问题攻关方面发挥作用,为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和重点工作谋划行动方案和工作举措。比如,如何破解资金短缺、能源紧张、土地供应不足等难题,如何有效改善教育、卫生、就业、社会保障、食品安全等方面事关群众利益的重大民生问题,都迫切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提出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三、 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实现湖北由社科大省向社科强省的跨越

改革开放以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方针政策,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和支持。经过全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湖北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健全,形成了多层次、多类别、有特色的科研组织和机构,科研队伍发展壮大,科研实力雄厚,科研水平不断提高,科研成果丰硕。但大师级学者还不多,话语权和影响力还不够;决策咨询、对策研究等社科成果转化率不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还不大;具有重大社会影响、富有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的精品力作还不多,与社会科学强省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希望全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进一步解放思想,在体制机制、研究方法、人才培养等方面开拓创新,努力构建具有湖北特色的现代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现湖北由社科大省向社科强省的跨越。

(一) 构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体制机制。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理顺体制,整合资源,建立起既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又符合哲学社会科学自身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一是改革管理体制,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尊重学术规律,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主动性、积极性。二是创新研究机制,树立协同攻关理念,鼓励各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社会科学内部各学科之间打破壁垒,建立协作机制,加强交流合作,开展联合攻关。三是构建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统一的评价体系,规范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制度,营造公平、公正的学术氛围。在抓好基础研究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决策咨询和应用对策研究,不断提高科研成果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四是建立完善成果转化应用的体制机制,把服务决策、服务发展的水平作判断科研成果价值的重要标准,大胆探索借鉴市场机制,强化对重大课题的扶持力度,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促进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切实提高科研成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 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的社会科学精品力作。湖北科教资源、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基础学科理论研究扎实,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独树一帜。我们要充分重视并利用这些优势、特色学术资源,加大投入,巩固地位,增强品牌意识、精品意识,着力打造精品力作,努力推出影响深远的传世之作,不断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水平与质量,增强学术研究的竞争力。要围绕庆祝建国60周年、庆祝建党90周年、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等重大课题,提早谋划,精心组织,培育并打造一批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的学术精品,推动我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三) 努力探索人才队伍建设的新途径。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靠人才,发展靠人才,出精品也要靠人才。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创新型人才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条件和宽松环境。要优化人才结构,在加强基础学科、优势学科、特色学科人才培养的同时,加大应用学科的人才培养力度,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要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和学风建设,倡导德学双馨,提倡为学与做人、做事相统一,自觉担负起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树立并维护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良好形象。要加强中青年学者的培养扶持,争取在各学科都培养一批中青年骨干,同时还要努力推出一批学贯中西、汇通古今,在国内有较高权威、在国际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大师。

四、 加强领导、创造条件,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提供有力保证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离不开党委、政府和全社会的支持。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切实加强和改进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领导。

(一) 不断提高领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认真研究和把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规律,改进领导方式,提高领导水平,增强驾驭意识形态复杂局面、引领社会思潮的能力。要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听取工作汇报,经常给社科界出题目,经常就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听取哲学社会科学界专家的意见,注重把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运用于各项决策中,运用于解决改革发展稳定的突出问题上。要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广交朋友,关心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加深了解、增进感情。

(二) 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创造良好条件。要认真落实好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各项政策,加大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投入,规划建设一批哲学社会科学基础设施,在经费保障等方面积极扶持一批重点科研项目,努力改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基础条件。要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单位的领导班子建设,着力提高领导班子的思想理论水平,确保理论宣传阵地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人手中。

(三) 充分发挥社会科学组织的重要作用。省委社会科学工作领导小组要进一步加强对全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指导、组织、协调和管理。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对各级社科联组织的领导,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努力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要通过加强党的领导和社科联自身建设,使社科联真正成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之家”。要加强对全省社会科学学术团体、研究中心、研究基地的指导、管理和引导,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合力。

同志们!伟大的时代,呼唤着哲学社会科学的大发展;创新的实践,期冀着哲学社会科学大繁荣。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求真务实、扎实工作,努力开创湖北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新局面,为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责任编辑 张国强

第4篇:书记在务虚会上的讲话

经济开发区务虚会议上的讲话 (二○一一年九月一日)

同志们:

昨天和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开发区务虚会议,这次会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说两年前的BB务虚会议是解决开发区的“前进”问题,那么这次务虚会议则是解决“提速”问题。一是开发区经过四年多的风雨历程,已经到了一个关键时期,是继续按照原来的思路、速度“平台盘整”,还是审时度势、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发展,需要我们静心思索,作出抉择。二是HZ经济技术开发区提出了“实施主攻江东、决战江北三年行动计划”,HZ高新开发区(滨江)提出了“实施大项目带动三年行动计划”,目标之高、措施之强、决心之大、发展之快都是前所未有的,我们深感压力巨大。QH经济开发区作为“HZ市第三大产业高地”,怎样突破常规,采取有力举措,实现又好又快发展,需要进一步统一思想。三是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将来开发区视察调研,我们汇报些什么,交上一份什么样的答卷,也需要我们集思广益,研究确定。因此,这次务虚会议是确定开发区今后3—5年发展方向、战略目标、思路举措的会议,是一次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振奋精神的会议。

1 昨天以来,与会同志都围绕全局、开拓思路、查找短板、提出措施、畅所欲言、建言献策,作了很好的发言。这对统一思想、振奋精神,理清工作思路、确定发展目标、制定行动计划、提升各方面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可以肯定,这次会议,将会成为开发区建设历程中又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成为跨越式发展的一个转折点。下面,我结合大家的发言,讲四方面意见。

一、回顾总结成绩

今年以来,开发区以发展为中心,以“招商引资、工程建设、征地拆迁”三大硬仗和项目推进为重点,以提升全面工作为举措,加快建设进程,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招商引资呈现良好势头。截止8月底,开发区已引进项目18个,总投资40亿元人民币,总注册资本11.92亿元人民币。其中工业项目16个,总投资达35亿元人民币,总注册资本11.32亿元人民币,协议引进外资5389万美元,达产后年销售产值可达100亿元;引进综合用地项目2个,总投资5亿元人民币,注册资本6000万元人民币。引进项目质量总体都较好,工业项目平均投资强度267.1万元/亩,平均产出675.7万元/亩,平均利税118.67万元/亩;其中今年新引进的6个工业项目各项指标又有提高,平均投资强

2 度287.3万元/亩,平均产出783.5万元/亩,平均利税137.4万元 /亩。

今年1—8月,招商引资呈现良好势头,共接洽项目120家,累计接待客商360批、891人次,多个优质项目已签约或将要签约。

2、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到目前为止,开发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入7.8亿元,道路等基础设施的骨架已经形成。启动区块内星河、兴元、宁桥大道3条主干道,北六路、东一路、西二路3条次干道以及部分支路已基本建成;泉漳、朱家角2个大型安臵社区已建成两户联体安臵房178幢、多层公寓2幢,在建两户联体安臵房180幢,到年底可安臵入户298户。今年计划建成的“9路”、“4河”、“3所”、“2站”、“2安臵区”等20个基础设施项目及商贸配套、小学、污水处理和电力线路迁移等8个项目,通过落实责任、工程例会、检查考核等办法,目前工程进展顺利,基本上可按计划完成。

3、征地拆迁和社会事务管理工作顺畅。由于政策合理,公开公平,工作过细,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征地拆迁工作形成了良好局面。到8月底,开发区对下共征地8221亩,已拆迁833户;累计办理征地农转非5436人,参保3175人。在对托管村搞好各项社会事务管理的同时,开发区投入

3 1700万元资金,全面实施自来水安装、村道修建、环境卫生整治、有线电视和广播安装、新型合作医疗、困难群体救助等“民心工程”,反响良好,深得民心。现在总体上是人心安定,社会稳定,干群融洽,气顺心齐,为开发区建设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4、综合管理及项目推进走上轨道。为解决发展瓶颈制约,千方百计争取土地指标,至今已经省批准农转用土地3987亩,办理供地手续2387亩。做好供地和工业地块招拍挂,取得西二路、北六路的供地批复;完成005号、009号、010号3宗工业地块(共128.3亩)的招拍挂前期条件征询、材料组建并挂牌公告;初步完成了《HZ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涉及QH经济开发区的分规划;在争取农保田外移代保、解决发展空间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强力推进项目开工建设。目前,开发区已经入地的项目有10个,总投资为23.2亿元,用地面积1057亩。这10个项目中,现已开工建设的有8个。通过召开新开工企业项目推进会议、领导联系、月度例会、进度督查、全面服务等制度,预计年内5家企业将竣工或完成主体厂房23.6万平方米,7家企业将开工建设39.5万平方米。

同时,在创建“五型机关”、加强队伍建设、财政财务管理、对外宣传等方面也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开发区与市和

4 余杭区各部门的工作关系日益融洽,配合日趋密切,形成了较好的外部环境。

二、正视存在问题

开发区成立以来,经过全体上下的艰苦努力,开发区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走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进入了发展新阶段。但就整体而言,发展速度不够快,成效还不理想;理念、思路、服务和办事效率都存在不少问题;埋头苦干有余,开拓创新不足,有加快发展的强烈愿望,但缺乏新思路、大手笔、大举措。这次考察江苏省昆山、苏州、无锡四个开发区,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敢想敢干、敢冒风险,一以贯之抓发展,咬定青山不放松,千方百计打破常规,抢抓机遇发展自己;经济运行是高位起步、高速增长、高质运行、高效产出;最突出的举措和经验是理念新、服务优、效率高、环境好。这些宝贵经验都值得我们好好领会。

大家的发言也对开发区发展理念、工作举措、招商引资、规划建设、征地拆迁、项目推进、内部管理、财政财务和办事效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批评、意见和建议,体现了大家要求加快发展的强烈愿望和责任心。对开发区存在的这些问题、不足和“短板”,都迫切需要加以解决,其中又有四个方面的问题最为突出:

1、理念不够先进,思想不够解放。一个新兴的开发区,

5 应该有一种扑面而来的生机和活力,应该有开拓创新、打破常规的浓厚氛围。但我们开发区总体上是循规蹈矩、埋头苦干有余,敢作敢为、开拓创新不足,缺少虎虎生气,缺乏与时俱进的理念,缺乏敢闯、敢冒、敢于打破常规的精神,缺乏敢于承担风险的勇气。开发区成立四年多来,面对国家新政策、新形势,应对能力不强,开发建设进程虽年年有变化,但老牛拖车,速度不快。特别是企业开工建设的不多,建成投产的更少。这虽有客观原因,但更应在主观努力上找原因。对照先进开发区,主要差距在理念上,思想观念上,思路上、决心、措施和勇气上。

2、服务观念不够强,服务水平不够高。一是机关作风比较浓,“亲商”意识不够,服务意识不强,没有充分体现出一个开发区应有的服务精神,即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企业的需求就是我们的责任”;遇到问题,说“不”字多而换位思考少。二是服务水平不高,不少同志专业知识不够、协调能力欠缺,合作精神不强,习惯于单兵作战、生疏于团队协作,缺少高质量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3、执行力不强,办事效率不高。一是执行力不强,对管委会决定的事打折扣现象多,缺乏强烈的主观能动性,遇到难题推诿拖延,以致许多工作是重复布臵,效率低下,会议多而落实差。二是办事效率低,面对复杂的审批程序和办

6 事环节,按部就班,缺少创新精神和敢于负责的精神,与开发区应有的快节奏工作、高效率办事的要求差距很大。

4、体制尚未理顺,制约仍然较多。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开发区与HZ市、余杭区各方面的体制比前大为顺畅,但“异地开发、飞地建设”带来的根本障碍不可能在短期内完全解决,而且在近期尚无改变的可能,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开发区手脚,影响了办事效率。因此,体制不顺仍然是开发区的“短板”之一。

对于以上问题,作为开发区的主要负责人,我负有主要的责任。

认清形势,正视不足,才能更好地前进。在面临常规发展还是跨越式发展的历史关头,全委上下必须更好地发扬“团结拼搏、克难攻坚、奋发有为、合力兴区”的精神,以决战决胜的勇气,奋发有为,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经济发展取得新跨越,基础建设形成新规模,社会管理跃上新台阶,开创开发区发展新局面。

三、明确发展目标

经过前一阶段的研究和讨论,开发区未来三年和五年的发展目标已经大致确定。按照市委领导的意见,三年目标的时限是2007年至2009年,五年目标的时限是2007年至2011年。这次会议要基本确定发展的目标、思路和举措,会后经

7 主任办公会议研究后以管委会文件下达。开发区全体同志,都要紧紧围绕奋斗目标,坚定不移,奋发努力,确保目标的全面完成。

1、招商引资目标。要全力抓好招商引资工作,到2009年,计划累计协议引进内外资120亿元,实际到位40亿元,其中:合同利用外资2.5亿美元,实际到位资金0.8亿美元;引进企业60家以上(其中年销售产值超10亿元的3家,5亿元6家),工业产值50亿元,产能100亿元;累计固定资产投入100亿元,其中工业性投入70亿元,基础设施和配套项目投入30亿元。到2010年,累计引进企业80家,产出100亿元;引进商贸项目要有大的成效,要形成一定规模。到2011年,计划累计协议引进内外资220亿元,其中:合同利用外资8亿美元,实际到位资金3.3亿美元;引进企业100家,(其中年销售产值超50亿元的1家,超20亿元的3家,超10亿元的6家),实现工业产值200亿元,形成300亿元产能;商贸企业形成较大规模。

在对入区企业的扶持方面,将按照国家、省、市产业发展导向和开发区产业定位,有针对性地扶持相关企业,坚持大项目带动,同时抓好对中小企业的培育。2009年,计划在入区企业中发展上市企业3家,上市准备期企业10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0家。建设各类孵化基地10万平方米,

8 引进孵化企业50家。

2、规划建设目标。一是要尽快完成公共主中心城市设计,以利指导建设。二是要根据新的政策形势,按照优化用地、节约用地、集约用地的要求制订实施方案、搞好规划优化。三是到2010年,将在启动区块基础设施基本建成的基础上,按照资源利用最大化原则,向西、北、东三个方向拓展,使可用土地范围从5.9平方公里扩大到10平方公里,三年内新建道路29.7公里、河道 6公里。四是加快城市建设,城市建设形成一定规模;争取2008年公交车市区直通开发区,地铁一号线延伸到开发区工程早日开工;完善城市配套服务,建设一批公交、电力、污水排放等基础设施,建设社区公共中心、中小学、幼儿园、综合性医院及商贸配套等项目,建成24班完全小学一所;新建农居安臵用房31万平方米。五是提高开发区品位,新建一批公共绿地、生态公园,新增公共绿地4.5万平方米,对已建河道及绿化带进行升级改建,建设园林、小品。六是加强能源保障,三年内计划投入5000万元,迁移110KV高压线8公里,扩建110KV变电所1座,新建110KV变电所1座。

4、征地拆迁和社会管理目标。一是围绕开发区3年和5年发展目标,全力做好征地拆迁工作。2007—2009年,做好第二批5000亩农田外移代保,保证开发区新发展的空间

9 需要。二是做好新发展区域的征地拆迁工作,有效保证工业、商贸和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的需要,预计征地5000亩,拆迁1000户左右(具体根据开发建设需要和资金情况确定)。三是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统筹发展各项事业,提高农民富裕程度,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000元,构筑塘南和谐社会;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村级可支配资金总量达到900万元以上,村均100万元。四是搞好农村社会事务管理,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率达90%以上,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98%以上,社会治安良好,社会秩序稳定,人们安居乐业,社会环境良好。到2011年,村级可支配收入达到1260万元,村均1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000元,富裕程度有新的提高。

5、财政工作目标。到2009年,实现财政总收入7亿元,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亿元;到2010年,实现财政总收入9亿元,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6亿元。财政工作要开源节流,努力培植财源,做大财政“蛋糕”,保证开发建设的需要;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促进开发区和谐发展;要完善财政制度,强化财务管理,各项财政、财务、会计方面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管理制度等执行有力;财政收支预算编制科学合理,执行严格规范;预算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提高;收入管理措施进一步完善,

10 支出管理能力不断增强。

四、落实发展举措

(一)全力以赴招商引资,强势推进项目开工投产 必须坚定不移地把招商引资作为开发区“生命线工程”来抓,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来对待。牢牢记住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开发区一切问题的根本。一是必须进一步形成全委上下齐心协力抓招商引资的共识、机制和氛围。二是必须加强招商引资的力量,“一把手”负总责,分管主任和招商部门是主力,全委各部门形成合力,在人力、财力、物力上给予有力保障,在机制上进一步加以完善。三是坚持产业定位,坚持质量,严把项目入区关,完善评估办法,全面提升招商引资水平和入区项目整体质量。四是坚持大小企业并举、内外资并重、工业商贸项目并举的方针,着眼点是项目质量要优。要大力拓展招商渠道,要千方百计在大项目、好项目上有突破,要排出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主动出击,上门招商;商贸项目要有大进展,以加速城市中心的形成和配套功能的完善。要新建一批标准厂房和科技孵化基地,满足中小企业和科技企业成长发展的需要。五是强力推进项目进程,要把项目推进作为重点工作来抓,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在统筹安排的前提下,全部项目实行领导班子成员联系制度,各部门密切配合;招商和综合部门要形成合力,形

11 成齐抓共促机制;项目推进要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方法,以加强服务、帮助企业及时解决问题为主要方式促进早开工、早投产、快发展。六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开发区的知名度,增强社会影响力,吸引企业注意力。

(二)解放思想更新理念,敢于负责开拓创新 “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我们要实现3年和5年的奋斗目标,实现新跨越,必须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我国改革开放近三十年的历史,就是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过程。HZ今天的发展成果,更是不断解放思想、克难攻坚、自加压力、奋发努力的结果。作为开发区人,更应具备与时俱进、解放思想、更新理念、勇于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和素质。我们要好好向兄弟开发区学习,与时俱进、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创新,树立“千错万错发展经济没有错”的理念,敢闯、敢冒、敢于承担风险的勇气,大思路、大手笔、大发展的举措。在体制不顺的情况下,更好地探索“特事特办、手续照办”,既打破常规,又不留后遗症的有效方法,这既需要有开拓创新的理念、服务企业的强烈责任心,又要有无私无畏的品质,还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要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作为切入点,带动思路、机制、举措的创新,把发展是硬道理真正落到实处,体现在每一个项目上,体现在每一项工作上。

(三)加强服务提高效率,合力营造良好环境 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提高办事效率,是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增强开发区竞争力的事半功倍的有效举措。因此,我们必须在服务意识、服务水平上有大的提升。大家都学习了《富士康缘何落户河北》的调研文章,考察了兄弟开发区全心全意服务企业的经验,一定要把他们的好经验变成为我们的财富,融入到日常工作中。招商引资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所有部门,每一个人都是投资环境,环境好坏取决于所有部门、所有人员的共同努力。能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就是个人、部门和开发区的最好形象,就是最好的威信,否则,就是损害自己和开发区的形象。每一个人都要牢固树立“亲商、安商、富商”的理念,站在投资商的角度考虑问题,努力为企业排忧解难,象河北廊坊人那样“用心”工作,把一切细节做到极致,不要轻易说“不”,而要千方百计帮助企业解决困难,要不遗余力、超常规地运作和创造性地工作,以优质高效的服务赢得投资商的信任,促进企业的发展,使投资商体会到开发区大家庭的温暖,把开发区作为创业的天堂,进而形成“以商引商”的良好的局面。因此,各部门都要自觉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一致,密切配合,把服务意识、办事效率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共同营造良好投资环境,最终实现“经济总量增加、社会效益增进、

13 投资客商增利、区级财政增收”的多赢局面。

(四)搞好综合保障,确保目标实现

要确保3年攻坚、5年决战、跨越式发展目标的实现,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全面提升各项工作。为此,还应做好以下工作:

1、队伍建设要实现从常规动作向素质教育、用人机制、薪酬体系、奖惩措施等综合措施转变,为开发区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2、理顺体制要实现从单项解决、部分授权向统盘考虑、办事不出开发区转变,为开发区建设提供体制保障。

3、基础设施建设要实现从基础配套向提高品位、营造环境转变,为开发区建设提供硬环境保障。

4、征地拆迁要实现从克难攻坚向和谐推进转变,为开发区建设提供群众基础保障。

5、千方百计解决“两规”制约和农保田外移代保,为开发区建设提供发展空间保障。

6、科学计划、注重投资效益、搞好风险评估、防止资金断链,为开发区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7、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搞好社会事务管理,为开发区建设提供社会环境保障。

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为实现3—5年的奋斗目标提供

14 强有力的保障。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三年攻坚、五年决战必须从今天开始,时间紧、光阴迫,我们一天也不能耽误!

开发区人,一刻也不能忘记历史使命!一刻也不能淡忘危机意识!一刻也不能松懈前进的步伐!

我们每一位同志都肩负着历史的重任,光荣而艰巨!每一位同志都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团结拼搏,奋发有为,为实现奋斗目标坚定不移,义无反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让我们在三年、五年后为圆满实现奋斗目标而欢庆,上不辜负市委市政府的重托,下不辜负群众的期望,无愧自己,无愧后人!

第5篇:区委书记在区委务虚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市委×届×次全会精神,围绕“一个定位、两个目标、三大战略、三件大事、四条新路、五个前列、六个攻坚战”主题,谋划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为顺利开启“十四五”打下坚实基础。刚才,参会的各位领导紧紧围绕会议主题,联系实际,畅谈思路。大家准备的非常充分,发言非常踊跃,提出了很多富有思想性、前瞻性、建设性和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下面,我先讲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加快发展的信心要更加坚定

今年以来,我们积极应对极其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各项工作总体进展顺利。项目推进、经济指标完成情况都保持了较好的态势。最为可喜的是,干部作风得到了有效转变,“精气神”十足,上级领导对我区干部精神面貌也给予了充分肯定。但是,我们也面临着一些前所未有的问题和困难。比如,经济下行的压力增大,资金、能耗等资源要素的制约日趋严重,少数企业经营困难,以及与其他县市差距不断拉大等,这些问题和困难造成部分领导干部以及部分企业经营者对未来发展信心不足。面对问题和困难怎么办?经济形势越是复杂多变,我们越要坚定信心,把坚定信心变为战胜困难、加快发展的有力武器。信心从哪里来?我认为,信心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

一是来自于外部环境蕴藏的重大机遇。

经济发展优势明显。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一些政策,如:宏观政策要稳,就是要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产业政策要准,就是要准确定位经济结构性改革方向,发展实体经济,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激活存量增长动力,着力补齐短板,加快绿色发展,加快共享发展。微观政策要活,就是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潜能,在制度上政策上营造宽松的市场经营和投资环境,营造商品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市场环境。改革政策要实,就是要加大力度推动重点领域改革落地,加快推进对经济增长有重大牵引作用的国有企业、财税体制、金融体制等改革。社会政策要托底,就是要守住民生底线,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以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为抓手推动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根据这些政策,为我们在新时期抢抓中央、省、市政策红包提供了新的机遇。区域发展势头强劲。省委、省政府突出抓好“大数据”战略行动,市委、市政府提出“大数据·大健康”两大战略行动,大力推进“百千万”工程和“双服务”活动,集中打造“5个100工程”“1+7”等重大平台,支持“五大产业”发展等一揽子方针政策。这些政策含金量很高,都是发展机遇。这些机遇,哪些是可以在×落地生根?哪些是各乡镇、各部门可以有作为、可以抢抓的?各级各部门要认真研究,对号入座。今年以来,融资政策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农发行、国开行等国有政策性银行信贷幅度大幅提升。在这么大的盘子里,我们能争取到的有多少?如何组织好第二批专项基金项目上报,如何精准包装、策划符合政策性银行投向选择的好项目?如何完善好相关资料及手续,尽最大努力争取更多政策、资金、项目支持?区位优势愈发凸显。国家把×市作为全国×个区域级流通节点城市,“高速时代、高铁时代”的到来,彻底地打破了我区的交通瓶颈,交通基础设施的突飞猛进使我区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生态优势、人文优势叠加释放,为我区弯道取直、后发赶超奠定了坚实基础。另外我区依托交通区位优势,积极融入黔中经济圈、与市中心及盘县同城化发展,打造×的双向桥头堡,建设最具魅力的现代精品城市、物流节点城市、大健康旅游目的地城市。

二是来自于我们长期打下的工作基础。

历届区党委、政府的拼搏奋斗,为我们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尽管当前发展面临不少困难,但从GDP、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速来看,仍然保持稳健态势。一是产业发展基础。已实施农业特色产业工程×万亩,×电厂×年可建成投产,×加工厂开工建设。二是园区平台建设基础。建成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个,入驻企业×家,组建合作社×家,农业增加值达×亿元。×风景名胜区、×景区、×古镇文化旅游区被评为全省×个重点旅游景区。×园区初具规模。三是干部作风建设基础。今年以来,通过疫情防控、重大项目推进、土地征迁等工作的历练,干部的精神面貌、作风状况都有了很大改变,这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加快发展的最大优势。

因此,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我们可以心存忧患,但不能妄自菲薄、否定自己,而是要坚定信心,乘势而上,主动作为。

第二个问题:加快发展的思路要更加清晰

我们×要如何加快发展?要走什么样的道路?必须要有一条正确的思路。我认为,历届区党委、政府对×发展思路的探索非常认真、非常务实,尤其是区委第×次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市委的决策部署,坚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新跨越主基调,积极适应和准确把握县域经济发展新常态,牢牢守住发展、生态、安全三条底线,突出抓好大数据、大健康两大战略行动和循环经济、农村改革、山地旅游三件大事,着力在走好山地特色产业生态路、山地特色现代农业路、山地特色健康旅游路、山地特色城乡一体路“四条新路”上走前列,在实现循环经济发展、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城乡一体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五个前列”上当尖兵,打好精准脱贫、山地特色农业、山地循环工业、山地特色城镇、山地特色旅游、社会事业发展六个攻坚战,努力将×建成×节点城市、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精品城市。这是对×不同发展时期战略思想的传承、深化、拓展和提升,是加快×发展的既定目标、思路、方法,必须一以贯之,一抓到底。

一是实施三大战略行动。

省委×届×次全会提出实施大数据、大扶贫两大战略行动,市委×届×次会议上,市委提出了突出抓好大数据、大健康三大战略行动,这是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实际举措,是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重要路径,是深入实施主基调主战略的现实要求。要打好精准扶贫这场输不起“攻坚战”。×区虽然已经完成脱贫任务,但是我们要清醒地看到,返贫户仍有发生,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势在必行。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四个切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的要求,落实“六个责任”,解决好“四个问题”。认真开展领导干部带头遍访工作,推进“三变”改革,坚持把金融扶贫、电商扶贫、“六个小康”建设、异地扶贫搬迁、城镇保障房建设等政策叠加起来,紧盯政策谋划项目,认真做好产业扶贫,坚持“四个不脱”。要打好大数据这场抢占先机的“突围战”。大数据是我省弯道取直、后发赶超的大战略、大引擎和大机遇。我们要按照省委要求,以发展电子商务为突破口,构建×区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快递物流综合配送中心、镇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站;建立培训体制,培养农村电商带头人;加快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加快推动互联网金融发展。要打好大健康这场后发赶超的“遭遇战”。充分发挥文化厚重、生态优美、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做好“产城旅文”结合新文章。发展以“养”为支撑的保健养生产业,重点发展休闲养生、滋补养生、康体养生、温泉养生四大业态,抓好×度假村、×温泉小镇的打造提升。发展以“健”为支撑的运动康体产业,重点发展山地户外运动,抓好×多梯度运动训练基地建设,建设西部重要的户外运动基地。发展以“管”为支撑的管理服务业,充分发挥文化、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实施一批精品酒店、商务楼宇、总部经济项目,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发展以“游”为支撑的山地旅游业,创新×文化特色旅游产业集聚区、×健康养生特色旅游产业集聚区,推进×文化特色旅游示范小镇、×休闲度假特色旅游示范小镇、×地特色旅游示范小镇、×特色旅游示范小镇等特色小镇建设,力争通过3至5年,将×建成大健康旅游目的地城市。

二是做好三件大事。

着力抓好循环经济。积极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和复工复产,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循环型工业,依托华润、路喜园区,进一步完善煤电化、煤电材循环经济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支持和加大煤层气、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等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力争建成一批×燃料厂、风电场和集中式光伏发电站,争取完成一批煤层气项目建设。到2025年末,力争煤层气抽采量达到×亿立方米。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加强与大型医药企业、科研机构合作,不断发展壮大医药企业规模,支持宏奇制药、圣济堂药业等企业做大做强;加大天然营养保健品的研发和生产,逐步开发魔芋、苦荞、黄精等保健产品。做大做精电子信息、医药养生、新型建材、现代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优化工业结构,推进发展从温饱向环保、从生存向生态转变。着力抓好农村“三变”改革。强化金融资本入户增强“三变”后劲。与金融机构积极探索“三变”企业和银行的合作模式,引导贫困户充分利用“特惠贷”等优惠政策,由村集体或合作社把分散的贫困户集中起来,统一贷款入股龙头企业,由龙头企业经营使用并偿还,贫困户持有股份,按年固定分红。三是引进科技人才帮企提升“三变”活力。创新开展“百名科技人才进企业”活动,合理安排引进的农业科技人才挂帮“三变”企业,指导企业的生产、加工、销售。创建知名农业品牌固化“三变”成果。积极引导本地龙头企业树立品牌意识,鼓励、支持企业积极申报贵州省著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等,以山地特色猕猴桃、刺梨、茶叶、核桃、车厘子为重点,创建一批本地农产品知名品牌。结合农村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构建“互联网+山地特色农业+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农村电子商务新模式,让×特色农产品既能“出山”,又能“上网”,为我区特色农产品卖得掉、卖得快、卖得好提供支撑和保障。着力抓好山地旅游。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下决心走全域旅游的发展路子,使旅游业成为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扶贫攻坚的主力军、对外交流的主渠道,努力把山地旅游打造成为具有全域全景理念的大产业、承载核心文化价值的主载体、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依托“现代精品城市”框架的拓展和城市功能的完善,借助承办全省小城镇建设发展大会的契机,着力提升城市综合旅游功能、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力争在“十四五”期末,将×建设成为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全省知名的旅游景观多元,国家公园型、民族文化型、度假休闲型、健康运动型、康体养生型,农旅、体旅、文旅、城旅深度融合的省级重要旅游节点城市和山地特色旅游目的地。

三是蹚出四条新路。

一是山地特色产业生态路。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天然林保护、防护林建设、石漠化治理等生态工程建设,大幅提高森林覆盖率。2025年,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深入实施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三位一体”综合规划,全面推进涵养区、源头区等水源地环境整治,突出抓好三岔河流域、黄果树瀑布源源头保护,加强供水全过程管理,确保饮用水安全。大力开展生态乡、村创建活动,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加大对退化、污染、损毁农田改良和修复力度。加大生物多样性和森林湿地保护力度,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实施铁路、公路两侧绿化工程,构筑最美高速示范带。二是山地特色现代农业路。突出特色化发展。大抓特色农业、抓大特色农业,到2025年,全区特色农业种植面积达×万亩,粮经比达到×:×左右,农业特色产业产值达×亿元以上,畜牧业产值占一产产值×%以上。突出品牌化发展。依托×等特色产品,打造和提升一批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突出组织化发展。深入推进“三变”改革,把分散的资源、资金、农民整合起来,大力培育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业产业园区做大做强。突出市场化发展。充分利用“互联网+”模式,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农超对接,拓展商业服务,促进农产品销售。同时,围绕特色主打产品,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增加特色产品的附加值。三是山地特色健康旅游路。打通山地旅游通道走廊。积极融入南北盘江—红水河旅游产业带,加强与×旅游合作,打造跨省喀斯特山地旅游圈,实现转型升级和差异发展。改扩建×等一批重点旅游城镇和景区的旅游交通道路,实现景区景点串点成线。构建“东、南、中、北”四线旅游网络,串线连片全域化。培育山地旅游产业集群。依托全区小城镇整区推进、美丽乡村和农业园区建设,构建山、水、城、景、田“五位一体”,规划建设一批以农业观光体验、城郊休闲度假、民俗文化风情、休闲养生等不同主题的“农旅一体化”乡村旅游度假区,推进乡村旅游集群发展,形成“全域旅游”产业体系。大力实施“夜郎文化出精髓、三线文化出精神、民族文化出精彩、农耕文化出精致、生态文化出精品”文化旅游发展战略,全力打造山地旅游发展“升级版”。立足于“深度化”市场需求,积极开发生态观光、健康养生、避暑休闲、度假疗养、文化体验、户外运动、科普探险、修学旅行等新兴业态和慢游产品体系,打响一系列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山地旅游品牌,吸引更多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四是山地特色城乡一体路。着力打造精品城区。坚持规划引领,强化规划执行,加快旧城改造和南部新区开发步伐,大力推进中心城区综合管廊、“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到2025年,力争拓展城区×平方公里以上。着力打造特色城镇。依托大数据、大健康、现代山地高效农业、文化旅游、新型建筑建材业等新兴特色产业,着力打造历史名镇、数字小镇、电商小镇、药业小镇、养生小镇等特色小镇。到2022年,全区×个乡镇均列为省、市级示范小城镇(省级×个、市级×个),率先建成全省第一批整体推进区域小城镇建设发展示范县。着力打造美丽乡村。整合“六个小康”建设、农村危房改造等资源,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十四五”期间,实现×%以上的村庄“脏乱差”问题得到治理。

第三个问题:加快发展的举措要更加有效

做好“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必须着力把握好三点。

一是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

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我区所有问题的关键。今后五年是实现高质量发展跃升的重要阶段,各种矛盾和风险明显增多。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科学发展,妥善应对挑战。

二是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

当前发展中总量问题与结构性问题并存,结构性问题更加突出,要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现在横在供需关系之间的主要障碍是:较重的税费负担(目前各种税费在商品价格中占有一个很大比重)、居高不下的物流成本(我国的物流成本至少比西方发达国家高一倍)、昂贵的场地租金(在零售和服务业当中,房租已经成为成为承重负担)、层层剥皮的流通环节(如药品价格)、混乱的消费环境(如旅游)。我们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突出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做减法,又做加法,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使供给和需求协同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三是加快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

经济发展必然会有新旧动能迭代更替的过程,当传统动能由强变弱时,需要新动能异军突起和传统动能转型,形成新的“双引擎”,才能推动经济持续增长、跃上新台阶。当前我区发展正处于这样一个关键时期,必须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发展新经济。要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成长,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分享经济发展,建设共享平台,做大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集群,打造动力强劲的新引擎。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推动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重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改造提升传统动能,使之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从根本上说,发展的不竭力量蕴藏在人民群众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我们最大的资源和优势。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发展转向更多依靠人力人才资源和科技创新,既是一个伴随阵痛的调整过程,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升级过程。只要闯过这个关口,×经济就一定能够浴火重生、再创辉煌。

第四个问题:加快发展的氛围要更加浓厚

今后工作的发展思路、方向路径、以及具体举措明确以后,全区广大干部要以更大的力度解放思想,以更高的目标引领发展,以更好的作风狠抓落实,着力营造加快发展的氛围,要做到四个“必须”。

营造加快发展的氛围,必须要有“解放思想、勇于进取”的开拓闯劲。不论是转型升级、改革创新,还是发展提速,首先需要思想的解放、理念的转变。党员领导要带头解放思想,带头敢闯敢试,以思想的解放、观念的转变来适应“新常态”,推动新发展。我们也要有追赶的方向和目标。那么,我们要与谁对标、向谁看齐?我认为,要敢于同×等先进地区、发达县市比,只有与他们相比,我们在工作定位、眼界思路、责任担当等方面,才能突破以往的思维定势,才能形成进位争先的赶超氛围。

营造加快发展的氛围,必须要有“只争朝夕、争创一流”的干事激情。任何地方要把工作抓实抓好,关键是广大干部要有“只争朝夕、争创一流”的干事激情。领导干部要如何富有激情地开展工作?我认为,要体现在以下三点:一要体现在振奋精神上。激情干事、激情作为,首先是精神要振奋、斗志要昂扬、信心要充足。今年我们主攻全省第五届小城镇发展大会和全市第四届旅发大会。二要体现在用心干事上。一个人对工作有激情,就能把工作当事业,在其位、尽其责、干其事。不论是县级领导还是乡镇主要领导、部门局长,我们在一个岗位上工作的时间都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我们更加珍惜岗位,更加珍惜有限的时间,更加珍惜干事创业的机会,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的激情,积极投身到×各项事业中。三要体现在自我加压上。工作有激情,就是不满足于既得的成绩,不满足于容易取得的成绩,而是要敢于自我加压、善于负重奋进。比如,今年的全省小城镇发展大会筹备工作,我们提出按照整区推进要求,大力实施“十大提升工程”,形成独具区域特色的发展架构。这就是工作自加压力的体现。因此,其他工作也要敢于自我加压,把目标定得更远一些,把标杆拉得更高一些。

营造加快发展的氛围,必须要有“不畏艰难、敢于担当”的勇气胸襟。俗语讲:“大事难事看担当,顺境逆境看襟度。”习总书记指出,“看一个领导干部,很重要的是看有没有责任感,有没有担当精神”,并把“敢于担当”作为好干部评判的重要标准。担当是每一个干部的责任所在,更是提升执行力的关键。不担当,这个干部就不称职;不担当,这个部门就没有存在价值。当前,不论是乡镇还是职能部门,工作任务重、困难多、压力大,已成为各级领导需要面对的“新常态”。越是在这样的“新常态”下,越是要敢于担当,在困难面前不动摇,在风险面前不躲避。

营造加快发展的氛围,必须要有“真抓实干、狠抓落实”的工作作风。第一,抓落实要有求实的态度。要坚持摸实情、讲实话、干实事、求实绩,干一件成一件。第二,抓落实要有实干的精神。第三,抓落实要看工作的实效。“实干就是能力,落实才是水平”。明年,对于重要经济指标、重大项目推进,以及等重要工作,要继续实施进度情况通报制度、约谈制度,定期把各乡镇、部门的“成绩单”亮一亮、晒一晒,让群众来评判,以实绩论英雄。同时,严格督查考核,推动部门、乡镇将工作落到实处。

第五个问题:加快发展的合力要更加强大

加快×发展没有“旁观者”,只有“参与者”;没有“裁判员”,都是“运动员”。身为×干部,加快×发展是我们的神圣使命,更是责任所在。全区上下必须团结一致、合心合力、同舟共济,按照既定的目标,一以贯之、一干到底,切实凝聚起推动×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县级领导要带头聚合力,冲在一线、率先垂范。习总书记多次强调,打铁还需自身硬。县级干部是推动工作、带动发展的“风向标”、“导向牌”,一定要走在前、当表率、作示范。无论当前的重点工作,还是抓项目攻坚、招商引资等发展要务方面,区县级干部都要始终做到合心、合力、合拍,自觉把责任扛在肩上、把工作抓在手上、把鞭子举在头上,不仅党委、政府的同志要冲在一线,人大、政协、经济开发区、园区的同志也要走到一线、冲上火线推进项目、督导工作,齐心协力破难题、聚合力、抓发展。

乡镇、部门要协同增合力,团结共事、紧密协作。全区各乡镇、机关部门是落实具体工作的责任主体,无论是部门之间、乡镇之间、乡镇与部门之间,还是班子成员之间,都要树立“一盘棋”的思想,切实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聚,劲往一处使,形成“九牛爬坡,个个使劲”的生动局面。部门要解决勇于担当的问题,解决好服务保障的问题,坚决根除部门“利益至上”的顽疾,特别是拥有审批权限的重要部门,一定要解放思想、敢于负责、特事特办、急事快办。对属于职责范围内的事情要责任上肩,全力做好;对需要配合的事情要加强沟通,全力支持;对需要共同参与的事情要主动有为,全力协作,真正形成部门、乡镇间合心合力、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

社会各界要凝心筑合力,风雨同舟、共荣共兴。加快×发展是全区人民的共同心愿、共同目标,也是我们的共同事业、共同责任,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凝聚起全社会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特别是要切实加强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的联系联络,加强与新经济组织、新社会阶层的联系联络,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努力把更多的有志之士、有识之士动员起来,推动全区上下“思想同心同德、目标同心同向、行动同心同行”。

同志们,今年×的各项工作千头万绪,发展任务十分繁重。全区县级领导干部要善于学习、勤于思考,认认真真进行调查研究,把十四五发展的思路理得更清,把工作的举措抓得更实,为加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6篇:区委书记在区委务虚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和省委X届X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市委X届X次全会精神,围绕“一个定位、两个目标、三大战略、三件大事、四条新路、五个前列、六个攻坚战”主题,谋划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为起好步开好局打下坚实基础。刚才,参会的各位领导紧紧围绕会议主题,联系实际,畅谈思路。大家准备的非常充分,发言非常踊跃,提出了很多富有思想性、前瞻性、建设性和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下面,我先讲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加快发展的信心要更加坚定

今年以来,我们积极应对极其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各项工作总体进展顺利。项目推进、经济指标完成情况都保持了较好的态势。最为可喜的是,干部作风得到了有效转变,“精气神”十足,上级领导对我区干部精神面貌也给予了充分肯定。但是,我们也面临着一些前所未有的问题和困难。比如,经济下行的压力增大,资金、能耗等资源要素的制约日趋严重,少数企业经营困难,以及与其他县市差距不断拉大等,这些问题和困难造成部分领导干部以及部分企业经营者对未来发展信心不足。面对问题和困难怎么办?经济形势越是复杂多变,我们越要坚定信心,把坚定信心变为战胜困难、加快发展的有力武器。信心从哪里来?我认为,信心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

一是来自于外部环境蕴藏的重大机遇。

经济发展优势明显。区域发展势头强劲。国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网络强国等重大战略,将脱贫攻坚上升为国家战略,项目审批进一步放宽门槛,加大对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等投入;省委、省政府突出抓好“大扶贫·大数据”两大战略行动,市委、市政府提出“大扶贫·大数据·大健康”三大战略行动,深入实施“XX”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及系列配套措施,大力推进“百千万”工程和“双服务”活动,集中打造“5个100工程”、“1+7”等重大平台,支持“五大产业”发展等一揽子方针政策。这些政策含金量很高,都是发展机遇。这些机遇,哪些是可以在XX落地生根?哪些是各乡镇、各部门可以有作为、可以抢抓的?各级各部门要认真研究,对号入座。今年以来,融资政策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农发行、国开行等国有政策性银行信贷幅度大幅提升。在这么大的盘子里,我们能争取到的有多少?如何组织好第二批专项基金项目上报,如何精准包装、策划符合政策性银行投向选择的好项目?如何完善好相关资料及手续,尽最大努力争取更多政策、资金、项目支持?区位优势愈发凸显。国家把XX市作为全国XX个区域级流通节点城市,“高速时代、高铁时代”的到来,彻底地打破了我区的交通瓶颈,交通基础设施的突飞猛进使我区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生态优势、人文优势叠加释放,为我区弯道取直、后发赶超奠定了坚实基础。另外我区依托交通区位优势,积极融入黔中经济圈、与市中心及盘县同城化发展,打造XX的双向桥头堡,建设最具魅力的现代精品城市、物流节点城市、大健康旅游目的地城市。

二是来自于我们长期打下的工作基础。

历届区党委、政府的拼搏奋斗,为我们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尽管当前发展面临不少困难,但从GDP、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速来看,仍然保持稳健态势。一是产业发展基础。已实施农业特色产业“XX工程”X万亩,XX电厂2020年可建成投产,落别XX加工厂开工建设。二是园区平台建设基础。建成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X个,入驻企业X家,组建合作社X家,农业增加值达XX亿元。XX旅游区被评为全省XX个重点旅游景区。XX初具规模。三是干部作风建设基础。今年以来,通过重大项目推进、土地征迁等工作的历练,干部的精神面貌、作风状况都有了很大改变,这是我们XX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加快发展的最大优势。

因此,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我们可以心存忧患,但不能妄自菲薄、否定自己,而是要坚定信心,乘势而上,主动作为。

第二个问题:加快发展的思路要更加清晰

我们XX要如何加快发展?要走什么样的道路?必须要有一条正确的思路。我认为,历届区党委、政府对XX发展思路的探索非常认真、非常务实,尤其是区委第X次代表大会第X次会议上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市委的决策部署,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新跨越主基调,积极适应和准确把握县域经济发展新常态,牢牢守住发展、生态、安全三条底线,突出抓好大扶贫、大数据、大健康三大战略行动和循环经济、农村改革、山地旅游三件大事,着力在走好山地特色产业生态路、山地特色现代农业路、山地特色健康旅游路、山地特色城乡一体路“四条新路”上走前列,在实现循环经济发展、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城乡一体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五个前列”上当尖兵,打好精准脱贫、山地特色农业、山地循环工业、山地特色城镇、山地特色旅游、社会事业发展六个攻坚战,努力将XX建成XX融入XX的节点城市、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精品城市。这是对XX不同发展时期战略思想的传承、深化、拓展和提升,是加快XX发展的既定目标、思路、方法,必须一以贯之,一抓到底。

——三大战略行动。省委X届X次全会提出实施大数据、大扶贫两大战略行动,市委X届X次会议上,市委提出了突出抓好大数据、大扶贫、大健康三大战略行动,这是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实际举措,是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重要路径,是深入实施主基调主战略的现实要求。

(一)要打好精准扶贫这场输不起“攻坚战”。

XX区作为XX连片特困地区片区县和XX省XX个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目前全区尚有贫困乡镇XX个,我区精准扶贫建档立卡XX万户XX万人,贫困发生率XX%。扶贫开发工作与全国全省全市一样到了最后的攻坚拔寨和决战决胜阶段。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四个切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的要求,落实“六个责任”,解决好“四个问题”。认真开展领导干部带头遍访工作,推进“三变”改革,坚持把金融扶贫、电商扶贫、“六个小康”建设、异地扶贫搬迁、城镇保障房建设等政策叠加起来,紧盯政策谋划项目,认真做好产业扶贫,确保通过产业帮扶脱贫XX万人、转移就业脱贫XX万人、易地搬迁脱贫XX万人、生态修复脱贫XX万人,剩余XX万无力脱贫人口通过农村低保实行政策兜底脱贫。

二是要打好大数据这场抢占先机的“突围战”。

大数据是我省弯道取直、后发赶超的大战略、大引擎和大机遇。我们要按照省委要求,以发展电子商务为突破口,一是构建XX区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二是构建XX区快递物流综合配送中心;三是构建镇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站;四是建立培训体制,培养农村电商带头人;五是加快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六是加快构建本地生活平台;七是加快推动互联网金融发展。现已建成乡镇电商运营点XX个,实现乡镇(社区)全覆盖,村级网点XX个(XX)。抓紧制定和实施我区大数据发展规划,既要通过大数据产业创造GDP、创造税收、创造就业,又要运用大数据引领经济发展、服务广大民生、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推进我区与全省、全市同步进入大数据时代。

三是要打好大健康这场后发赶超的“遭遇战”。

围绕2020年全市第X届旅游发展大会做文章,充分发挥文化厚重、生态优美、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做好“产城旅文”结合新文章。发展以“养”为支撑的保健养生产业,重点发展休闲养生、滋补养生、康体养生、温泉养生四大业态,抓好XX的打造提升。发展以“健”为支撑的运动康体产业,重点发展山地户外运动,抓好XX多梯度运动训练基地建设,建设西部重要的户外运动基地。发展以“管”为支撑的管理服务业,充分发挥文化、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实施一批精品酒店、商务楼宇、总部经济项目,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发展以“游”为支撑的山地旅游业,创新XX文化特色旅游产业集聚区、岩脚健康养生特色旅游产业集聚区,推进XX等特色小镇建设,力争通过3至5年,将XX建成大健康旅游目的地城市。

——三件大事。着力抓好循环经济。积极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和复工复产,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循环型工业,依托XX园区,进一步完善煤电化、煤电材循环经济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支持和加大煤层气、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等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力争建成一批XX和集中式光伏发电站,争取完成一批煤层气项目建设。到2020年末,力争煤层气抽采量达到XX亿立方米。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加强与大型医药企业、科研机构合作,不断发展壮大医药企业规模,支持XX等企业做大做强;加大天然营养保健品的研发和生产,逐步开发XX等保健产品。做大做精电子信息、医药养生、新型建材、现代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优化工业结构,推进发展从温饱向环保、从生存向生态转变。着力抓好农村“三变”改革。一是引导城市资本下乡做强“三变”载体。通过招商企业的良性发展,促进“三变”改革有效推进。到2020年引进X家以上市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三变”的承接载体。到2020年,培育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达X个、市级龙头企业达X个;培育产值上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X个以上;培育产值达X万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X个以上、X万元的X个以上,实现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总产值达X亿元。二是强化金融资本入户增强“三变”后劲。与金融机构积极探索“三变”企业和银行的合作模式,引导贫困户充分利用“特惠贷”等优惠政策,由村集体或合作社把分散的贫困户集中起来,统一贷款入股龙头企业,由龙头企业经营使用并偿还,贫困户持有股份,按年固定分红。三是引进科技人才帮企提升“三变”活力。创新开展“百名科技人才进企业”活动,合理安排引进的农业科技人才挂帮“三变”企业,指导企业的生产、加工、销售。用2-3年的时间,实现农业科技人才挂帮“三变”企业的全覆盖。村集体积极引导、鼓励本地手艺人、种养殖“土专家”用技术入股企业,为企业搞好技术服务,探索工资+分红模式,增强用技术入股农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2年的时间,实现农户用技术入股“三变”企业的全覆盖。四是创建知名农业品牌固化“三变”成果。积极引导本地龙头企业树立品牌意识,鼓励、支持企业积极申报XX省著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等,以山地特色猕猴桃、刺梨、茶叶、核桃、车厘子为重点,创建一批本地农产品知名品牌。结合农村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构建“互联网+山地特色农业+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农村电子商务新模式,让XX特色农产品既能“出山”,又能“上网”,为我区特色农产品卖得掉、卖得快、卖得好提供支撑和保障。着力抓好山地旅游。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下决心走全域旅游的发展路子,使旅游业成为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扶贫攻坚的主力军、对外交流的主渠道,努力把山地旅游打造成为具有全域全景理念的大产业、承载核心文化价值的主载体、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依托“现代精品城市”框架的拓展和城市功能的完善,借助承办全省小城镇建设发展大会的契机,着力提升城市综合旅游功能、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力争在“十四五”时期,将XX建设成为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全省知名的旅游景观多元,国家公园型、民族文化型、度假休闲型、健康运动型、康体养生型,农旅、体旅、文旅、城旅深度融合的省级重要旅游节点城市和山地特色旅游目的地。

——四条新路。

一是山地特色产业生态路。

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天然林保护、防护林建设、石漠化治理等生态工程建设,大幅提高森林覆盖率。2020年,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深入实施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三位一体”综合规划,全面推进涵养区、源头区等水源地环境整治,突出抓好XX源源头保护,加强供水全过程管理,确保饮用水安全。大力开展生态乡、村创建活动,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加大对退化、污染、损毁农田改良和修复力度。加大生物多样性和森林湿地保护力度,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实施铁路、公路两侧绿化工程,构筑最美高速示范带。

二是山地特色现代农业路。

突出特色化发展。以猕猴桃、刺梨、茶叶、核桃、中药材等产业为重点,大抓特色农业、抓大特色农业,到2020年,全区特色农业种植面积达X万亩,粮经比达到X:X左右,农业特色产业产值达X亿元以上,畜牧业产值占一产产值X%以上。突出品牌化发展。依托XX等特色产品,打造和提升一批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突出组织化发展。深入推进“三变”改革,把分散的资源、资金、农民整合起来,大力培育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业产业园区做大做强。突出市场化发展。充分利用“互联网+”模式,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农超对接,拓展商业服务,促进农产品销售。同时,围绕特色主打产品,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增加特色产品的附加值。

三是山地特色健康旅游路。

一是打通山地旅游通道走廊。积极融入南北盘江—红水河旅游产业带,加强与XX旅游合作,打造跨省喀斯特山地旅游圈,实现转型升级和差异发展。改扩建XX、XX、XX等一批重点旅游城镇和景区的旅游交通道路,实现景区景点串点成线。二是构建“东、南、中、北”四线旅游网络,串线连片全域化。规划建设东线-XX景区,打造XX上游旅游休闲、体验后花园、温泉度假区;南线-XX江景区及森林公园,打造休闲、体育及农旅、文旅一体核心经典景区;中线-XX景区、XX景区,打造温泉度假、自然与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北线-XX区景区,打造复合型生态休闲度假区和红色旅游产业带。加强区域联合和产品联线,把景点连成线路,线路建成产品,夯实旅游产品文化底蕴。三是培育山地旅游产业集群。依托全区小城镇整区推进、美丽乡村和农业园区建设,构建山、水、城、景、田“五位一体”,规划建设一批以农业观光体验、城郊休闲度假、民俗文化风情、休闲养生等不同主题的“农旅一体化”乡村旅游度假区,推进乡村旅游集群发展,形成“全域旅游”产业体系。四是创建山地旅游特色品牌。大力实施“XX出精髓、XX出精神、民族文化出精彩、农耕文化出精致、生态文化出精品”文化旅游发展战略,全力打造山地旅游发展“升级版”。争取将XX江景区申报为全国航空飞行营地,建成XX国家级多梯度体育训练基地、龙井温泉生态旅游度假区。建设好XX、XX自然与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等文化旅游景区,丰富人文景观旅游产品。立足于“深度化”市场需求,积极开发生态观光、健康养生、避暑休闲、度假疗养、文化体验、户外运动、科普探险、修学旅行等新兴业态和慢游产品体系,打响一系列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山地旅游品牌,吸引更多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让游客走到哪里都能停下来尽享XX胜境·XX之美。

四是山地特色城乡一体路。

着力打造精品城区。坚持规划引领,强化规划执行,加快旧城改造和南部新区开发步伐,大力推进中心城区综合管廊、“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到2020年,力争拓展城区X平方公里以上。着力打造特色城镇。依托大数据、大健康、现代山地高效农业、文化旅游、新型建筑建材业等新兴特色产业,着力打造历史名镇、数字小镇、电商小镇、药业小镇、养生小镇等特色小镇。到2020年,全区X个乡镇均列为省、市级示范小城镇(省级X个、市级X个),率先建成全省第一批整体推进区域小城镇建设发展示范县。着力打造美丽乡村。整合“六个小康”建设、农村危房改造等资源,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十四五”期间,实现X%以上的村庄“脏乱差”问题得到治理。

当前,目标、思路、方法都已经明确,要坚持不摇摆、不空谈、不折腾、不变道,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抓落实,真正做到立足实际、打实基础、注重实干、务求实效。

——六个攻坚战。

一是精准脱贫。

(同三大战略的“大扶贫战略”)

二是山地特色农业。

(同四条新路的“山地特色现代农业路”)

三是山地循环工业。

(通三件大事的“循环经济”)

四是山地特色城镇。

(同四条新路的“山地特色城乡一体路”)

五是山地特色旅游。

(同四条新路的“山地特色健康旅游路”)

六是社会事业发展。

以更多的投入强化公共服务。深入实施教育提升工程,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大力加强基础教育,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基本均衡,促进普通高中优质多元特色化发展。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争取建成XX区文化博物馆、XX博物馆、XX文化产业走廊建设项目。深入实施医疗卫生“十百千”工程,完善区乡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以更大的力度推进社会管理。加强矛盾排查调处力度,坚决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化“平安XX”建设,积极推进社会治安管理网络化、智能化建设,整合数字化城市资源,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增强社会治安管理能力。以更实的举措保障改善民生。深入推进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新增城镇就业X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X%以内。全面加强社会保障,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和残疾人事业,扎实做好关爱农村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工作。深入实施城乡危旧房改造,加快推进城镇保障房、扶贫生态移民房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

第三个问题:加快发展的举措要更加有效

做好“十四五”时期XX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必须着力把握好三点。

一是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

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我区所有问题的关键。今后五年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阶段,各种矛盾和风险明显增多。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科学发展,妥善应对挑战。

二是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

当前发展中总量问题与结构性问题并存,结构性问题更加突出,要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现在横在供需关系之间的主要障碍是:较重的税费负担(目前各种税费在商品价格中占有一个很大比重)、居高不下的物流成本(我国的物流成本至少比西方发达国家高一倍)、昂贵的场地租金(在零售和服务业当中,房租已经成为成为承重负担)、层层剥皮的流通环节(如药品价格)、混乱的消费环境(如旅游)。我们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突出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做减法,又做加法,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使供给和需求协同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三是加快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

经济发展必然会有新旧动能迭代更替的过程,当传统动能由强变弱时,需要新动能异军突起和传统动能转型,形成新的“双引擎”,才能推动经济持续增长、跃上新台阶。当前我区发展正处于这样一个关键时期,必须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发展新经济。要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成长,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分享经济发展,建设共享平台,做大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集群,打造动力强劲的新引擎。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推动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重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改造提升传统动能,使之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从根本上说,发展的不竭力量蕴藏在人民群众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我们最大的资源和优势。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发展转向更多依靠人力人才资源和科技创新,既是一个伴随阵痛的调整过程,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升级过程。只要闯过这个关口,XX经济就一定能够浴火重生、再创辉煌。

第四个问题:加快发展的氛围要更加浓厚

今后工作的发展思路、方向路径、以及具体举措明确以后,全区广大干部要以更大的力度解放思想,以更高的目标引领发展,以更好的作风狠抓落实,着力营造加快发展的氛围,要做到四个“必须”。

营造加快发展的氛围,必须要有“解放思想、勇于进取”的开拓闯劲。不论是转型升级、改革创新,还是发展提速,首先需要思想的解放、理念的转变。党员领导要带头解放思想,带头敢闯敢试,以思想的解放、观念的转变来适应“新常态”,推动新发展。我们也要有追赶的方向和目标。那么,我们要与谁对标、向谁看齐?我认为,要敢于同XX等先进地区、发达县市比,只有与他们相比,我们在工作定位、眼界思路、责任担当等方面,才能突破以往的思维定势,才能形成进位争先的赶超氛围。

营造加快发展的氛围,必须要有“只争朝夕、争创一流”的干事激情。任何地方要把工作抓实抓好,关键是广大干部要有“只争朝夕、争创一流”的干事激情。领导干部要如何富有激情地开展工作?我认为,要体现在以下三点:一要体现在振奋精神上。激情干事、激情作为,首先是精神要振奋、斗志要昂扬、信心要充足。今年我们主攻全省第X届小城镇发展大会和全市第X届旅发大会。二要体现在用心干事上。一个人对工作有激情,就能把工作当事业,在其位、尽其责、干其事。不论是县级领导还是乡镇主要领导、部门局长,我们在一个岗位上工作的时间都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我们更加珍惜岗位,更加珍惜有限的时间,更加珍惜干事创业的机会,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的激情,积极投身到XX各项事业中。三要体现在自我加压上。工作有激情,就是不满足于既得的成绩,不满足于容易取得的成绩,而是要敢于自我加压、善于负重奋进。比如,今年的全省小城镇发展大会筹备工作,我们提出按照整区推进要求,大力实施“十大提升工程”,形成独具区域特色的发展架构。这就是工作自加压力的体现。因此,其他工作也要敢于自我加压,把目标定得更远一些,把标杆拉得更高一些。

营造加快发展的氛围,必须要有“不畏艰难、敢于担当”的勇气胸襟。俗语讲:“大事难事看担当,顺境逆境看襟度。”习总书记指出,“看一个领导干部,很重要的是看有没有责任感,有没有担当精神”,并把“敢于担当”作为好干部评判的重要标准。担当是每一个干部的责任所在,更是提升执行力的关键。不担当,这个干部就不称职;不担当,这个部门就没有存在价值。当前,不论是乡镇还是职能部门,工作任务重、困难多、压力大,已成为各级领导需要面对的“新常态”。越是在这样的“新常态”下,越是要敢于担当,在困难面前不动摇,在风险面前不躲避。

营造加快发展的氛围,必须要有“真抓实干、狠抓落实”的工作作风。第一,抓落实要有求实的态度。要坚持摸实情、讲实话、干实事、求实绩,干一件成一件。第二,抓落实要有实干的精神。第三,抓落实要看工作的实效。“实干就是能力,落实才是水平”。明年,对于重要经济指标、重大项目推进,以及等重要工作,要继续实施进度情况通报制度、约谈制度,定期把各乡镇、部门的“成绩单”亮一亮、晒一晒,让群众来评判,以实绩论英雄。同时,严格督查考核,推动部门、乡镇将工作落到实处。

第五个问题:加快发展的合力要更加强大

加快XX发展没有“旁观者”,只有“参与者”;没有“裁判员”,都是“运动员”。身为XX干部,加快XX发展是我们的神圣使命,更是责任所在。全区上下必须团结一致、合心合力、同舟共济,按照既定的目标,一以贯之、一干到底,切实凝聚起推动XX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县级领导要带头聚合力,冲在一线、率先垂范。习总书记多次强调,打铁还需自身硬。县级干部是推动工作、带动发展的“风向标”、“导向牌”,一定要走在前、当表率、作示范。无论当前的重点工作,还是抓项目攻坚、招商引资等发展要务方面,区县级干部都要始终做到合心、合力、合拍,自觉把责任扛在肩上、把工作抓在手上、把鞭子举在头上,不仅党委、政府的同志要冲在一线,人大、政协、经济开发区、园区的同志也要走到一线、冲上火线推进项目、督导工作,齐心协力破难题、聚合力、抓发展。

乡镇、部门要协同增合力,团结共事、紧密协作。全区各乡镇、机关部门是落实具体工作的责任主体,无论是部门之间、乡镇之间、乡镇与部门之间,还是班子成员之间,都要树立“一盘棋”的思想,切实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聚,劲往一处使,形成“九牛爬坡,个个使劲”的生动局面。部门要解决勇于担当的问题,解决好服务保障的问题,坚决根除部门“利益至上”的顽疾,特别是拥有审批权限的重要部门,一定要解放思想、敢于负责、特事特办、急事快办。对属于职责范围内的事情要责任上肩,全力做好;对需要配合的事情要加强沟通,全力支持;对需要共同参与的事情要主动有为,全力协作,真正形成部门、乡镇间合心合力、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

社会各界要凝心筑合力,风雨同舟、共荣共兴。加快XX发展是全区人民的共同心愿、共同目标,也是我们的共同事业、共同责任,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凝聚起全社会推动XX发展的强大合力,特别是要切实加强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的联系联络,加强与新经济组织、新社会阶层的联系联络,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努力把更多的有志之士、有识之士动员起来,推动全区上下“思想同心同德、目标同心同向、行动同心同行”。

同志们,今年XX的各项工作千头万绪,发展任务十分繁重。全区县级领导干部要善于学习、勤于思考,认认真真进行调查研究,把十四五发展的思路理得更清,把工作的举措抓得更实,为加快XX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7篇:郭声琨书记在自治区党委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务虚会上的讲话

郭声琨书记在自治区党委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务虚会上的讲话(原稿上) 2008-03-15 09:45

同志们:

两天的务虚会议就要结束了。这次务虚会开得很好,很成功,达到了预期目的。两天来,大家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特别是认真学习了胡锦涛总书记在广西考察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继续解放思想这个主题,以科学发展观为主线,以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中心,紧密结合我区改革发展实际,敞开思想,畅所欲言,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大家既务虚,又务实;既讲成效,又查找问题;既回顾过去,又着眼未来;既谈发展思路,又提对策建议。听后很受启发,收获很大。这次务虚会是我区开展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前奏和热身,为在全区开展好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做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对于推动我区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

我觉得这次务虚会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收获:一是统一了思想,达成了共识。大家认为,面对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在全区开展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非常适时、非常及时,很有必要,意义重大。广西要实现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四个新”的目标,首先必须在继续解放思想上迈出新步伐。二是分析了问题,剖析了原因。大家在发言中,对我区思想解放不够的主要问题、热点难点问题、深层次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并深刻剖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讲问题实事求是,剖析原因客观深刻。三是提出了许多颇有见地的建议。大家对我区如何在继续解放思想上迈出新步伐,如何在坚持改革开放上实现新突破,如何在推动科学发展上取得新进展,如何在促进社会和谐上见到新成效,提出了思路清晰,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好建议。对这些建议,自治区党委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认真研究采纳。

下面,我着重就全区开展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谈几点意见。

一、立足新起点,面向新时代,充分认识继续解放思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区与全国一样,改革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全区各族人民正在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而努力奋斗。面对新时期新任务新要求,我们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要实现确定的奋斗目标,关键是继续解放思想。特别是在改革开放30年和自治区成立50周年之际,在胡锦涛总书记刚刚到我区考察工作并提出新要求之后,我们在全区开展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要立足新起点,面向新时代,充分认识继续解放思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一步增强继续解放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是行动的指南。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并始终坚持顺应时代,求新求变,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党成立以来,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始终把解放思想视为党的生命线。党执政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冲破层层思想障碍,打破种种思想桎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回顾历史,每当我们党、国家和民族处于重大历史转折时期,都是紧紧依靠解放思想这个强大思想武器,才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实践证明,解放思想是我们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一大法宝,是我们国家不断走向繁荣富强、兴旺发达的一大法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保持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一大法宝。

回顾广西的发展历程,解放思想同样是推动我区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们开展发展生产力问题的大讨论,有力地促进了全区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大解放、观念大更新,经济社会实现了大发展。“八五”时期,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7%,分别比“七五”、“六五”时期高10.6、8.4个百分点,比全国同期高5个百分点,提前5年实现国内生产

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党的十六大以来,尤其是2003年在全区开展的解放思想再讨论和去年开展的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活动,使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进一步转变,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进一步增强,发展的环境进一步优化,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十五”以来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3%,继2000年突破2000亿元后,连续突破3000亿、4000亿和5000亿元大关;人均生产总值连续突破1000美元和1万元人民币;全区财政收入从2002年突破300亿元后,连续突破400亿、500亿、600亿元大关;重大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改革开放实现重大突破。实践充分证明,我们在理论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实践上的每一个重大发展,工作上的每一个重大进步,发展上的每一个重大跨越,都离不开解放思想。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走出一条新路,才能干出一番全新的事业。

应当说,改革开放30年,我们形成了很多新思想新理念,破解了许多大难题,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思想观念是时代和实践的反映,随着时代的推移,实践的深化,解放思想不会也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特别是当今时代,我们正处在一个转型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新思想新观念层出不穷,新矛盾新困难不断显现,而且错综复杂、相互交织,如果我们思想僵化、观念陈旧、停滞不前,如果我们前怕狼后怕虎、瞻前顾后、左顾右盼,没有敢闯敢冒、敢为人先的精神,没有勇于探索、勇往直前的气慨,就会贻误发展的大好机遇,就会愧对前辈,就无颜面对八桂父老乡亲。因此,我们一定要继续解放思想,鼓足勇气,下定决心,艰苦拼搏,开拓创新,奋力开创我区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当前,我区又处在一个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到广西考察,要求我们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国家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宝贵机遇,努力在继续解放思想上迈出新步伐,在坚持改革开放上实现新突破,在推动科学发展上取得新进展,在促进社会和谐上见到新成效,不断把广西各项事业推向前进。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高瞻远瞩、总揽全局,情真意切、语重心长,具有很强的思想性、针对性,对于做好我区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各项工作,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胡锦涛总书记要求我区要实现的“四个新”,第一个新就是要在继续解放思想上迈出新步伐。我们只有在继续解放思想上迈出新步伐,改革开放才能实现新突破,推动科学发展才能取得新进展,促进社会和谐才能见到新成效。我们一定要站在全局和时代的高度,把全区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人民的思想统一到胡锦涛总书记的要求上来,用科学发展观重新审视我们所走过的历程,充分认识继续解放思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断增强继续解放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以思想大解放推动我区各项事业的大发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夺取新的胜利,创造新的业绩。

二、找准问题,认真剖析,着力解决那些不合时宜的思想和观念

应当肯定,经过几次思想解放讨论活动,我区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不少党员干部包括领导干部仍存在思想不够解放的问题,不利于加快发展,甚至阻碍加快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不想解放思想。有的认为经过几次解放思想讨论活动,思想解放差不多了,不需要再解放思想了,继续解放思想的动力不足。有的是因为我区经济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自认为形势大好,沾沾自喜,小富即安,小进则满,不思进取,固步自封,错误地认为没有必要再解放思想。评价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有的习惯于纵向比较而忽视横向比较,加快发展的紧迫感不强,忧患意识淡漠。由于改革是利益格局的调整,一些部门囿于自身利益而不想解放思想,甚至想方设法拖延改革,阻碍改革。

二是不敢解放思想。一些党员干部思想僵化、因循守旧,“怕”字当头,怕越雷池半步,怕犯改革探索的错误,在贯彻上级决策时生搬硬套、形而上学,在实际工作中习惯于按轻车熟路的

办法办事情,不敢突破“惯例”,不敢超越“本本”,前怕狼后怕虎,工作求稳怕乱,当改不改,当断不断。

三是不会解放思想。有些党员干部不注重学习,缺乏科学知识;不认真调查研究,不把握事物客观规律;不善于借鉴,经验不足;缺少胆识和才智,难于抓住问题的实质,面对新矛盾新问题束手无策,解放思想不知从何入手,工作找不到突破口,解决问题的思路窄、办法少,打不开新局面。

四是开放合作意识薄弱。有的同志视野狭隘,不明世界大势,缺乏世界眼光,自我封闭,画地为牢,以邻为壑,只管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担心“肥水流入外人田”,缺乏合作意识。更有甚者,为了局部利益,对外来投资者百般刁难,割“唐僧肉”,口头“开门欢迎”,手上“关门收拾”,影响十分恶劣。

五是事业心责任感不够强。有的党员干部形式主义严重,工作只图轰轰烈烈的效应,“只打雷、不下雨”,说的多、干的少;有的官僚主义严重,只在办公室听汇报,不下基层察实情;有的弄虚作假,虚报浮夸,搞假政绩;有的八面玲珑,四平八稳,只做好好先生,满足于当“太平官”、做“太平事”,工作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在这种精神状态下,许多该抓住的机遇抓不住,许多该办的事情办不成,贻误发展,损害人民利益。

上述这些主要问题及一些其它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我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开展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就是要切实解决这些影响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思想观念,切实解决领导干部工作作风存在的突出问题,以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作风的转变,以强烈的竞争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以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精神状态,为推动科学发展、加快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第8篇:在工作务虚会上的讲话

在工作务虚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刚才,各条线的分管领导都对2005年来的工作作了简要的回顾,并结合实际,提出了2006年的工作思路。其中很多想法和意见建议都很符合昆阳实际,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在各位讲话的基础上,下面我再讲几点想法,和大家讨论。

一、简要回顾一下2005年

政府亮点工作

一年来,我们按照各项工作走在前列的要求,扎实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到11月底,全镇工业经济指标增长良好,完成工业工业总产值37.74亿元,同比增长15.26;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13.40亿元,同比增长31.60;外贸出口供货值2.95亿元,同比增长78.66。主要亮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经济发展稳步提升。今年我们连续遭受“海棠”、“麦莎”等四个强台风的袭击,农业生产遭受巨大损失。但是我们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没有放松,认真做好效益农业发展、水利基础设施、抗台救灾、森林防火、动物防疫等各项工作建设。工业经济是近几年来发展情况最好的一年。招商引资工作进一步加大。完成招商项目18个,实际利用外资489万美元,完成年任务数的122.25;实际到位内资2446万元,完成年任务数的132.30。引进显峰汽配、耐拉力服饰、嘉诺美卓食品、一鸣牛奶等一批“大、高、外”项目。支柱产业先导作用明显,服饰、塑编、皮革、机械、商务礼品、通讯配件等六大支柱产业产值保持较大的增长,其中服饰、塑编业产值分别比上年增长19.75和22.37,塑编企业产值增长幅度与利润总额创近15年来新高。重点工业项目建设情况良好,昆阳服饰工业园区企业新进场10家,共入园31家,其中20家已投产。G52已顺利进场施工,显峰汽配已基本完成征地工作。组建完成服装航母G52集团,商务礼品龙头企业浙江鸣峰礼品有限公司,通讯配件行业龙头企业浙江高翔电子有限公司,塑编行业巨头温州九凰实业有限公司。“品牌兴业”战略取得累累硕果,金狮啤酒有限公司双鹿啤酒荣获中国名牌称号,浙江乔治白公司荣获国家驰名商标称号,浙江远东公司成为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之一,金萨克公司荣获省著名商标称号。

二是城市化建设稳步推进。城乡规划不断完善,完成了昆阳城北示范小区北侧地块总平调整,鹭鸶湾地块修建性规划方案完成编制,城北雅河北路设计出图。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完成了平宋公路口道路排污排洪工程、联东北路人行道工程、安海大厦前人行道工程、雅河简易道路工程、平瑞路歇脚亭景观工程、平瑞路城网改造地龙工程、联东路城网改造土建工程、人民路东侧城网改造土建工程、汇水河路路灯工程和新桥头景观改造工程等十大工程建设。“十百”工程深入实施,童桥村改造正在进行,前宕村正在准备前期工作,蒙洋、雅山等村已列为整治范围,镇政府已安排了专项资金。全镇共有5村1000多户改水,改造公侧12座。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珊溪引供水平阳城区片工程已经完成政策处理工作,全线7公里管道铺设已经完工。昆鳌大道一期工程、体育场路雅山大道临时道路建设、人民路拓宽一期和二期工程相继完成并交付使用,体育场西路桥进入最后的桥面施工阶段。“康庄工程”建设取得较好成绩,步廊至鲍岱等5条道路已完工,莲花村至雅村、蒙洋至南岙康庄工程等道路建设已经启动。商住小区开发建设加快,佳乐花园、新湖庄园、大自然商住小区、雅河人家等项目正在抓紧建设。

三是社会各项事业统筹发展。文明创建推向深入,通过整治环境卫生、交通秩序、违章建筑和市容市貌县城面貌有了很大改变,上周,省文明检查考核组刚刚对我县进行创建工作先进县考核。深入创建“平安昆阳”,加大反邪教警示宣传力度,在九凰社区、前宕村开展“无邪教社区”、“无邪教村”试点工作建设,深入实施综治“网络扩张工程”,积极推进综治进企业、进村居,普及综治组织建设,投资100万元建成全市第一个乡镇级街面治安动态电子监控系统。专项整治工作稳步推进,禁毒帮教尿检进一步深入,严打斗争全面开展,组织全镇机关干部参与社会治安大巡逻活动,营造强大的严打整治斗争声势,龙舟管理切实加强,较好地控制了大局,确保了社会稳定。计划生育工作扎实开展。全年落实四项手术1177例,征收社会抚养费167万元,积极开展“惊雷行动”,严厉打击拒不全额缴纳社会抚养费的“钉子户”,开展“计划生育百日大行动”,加大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做好民政扶贫工作,向灾后群众发放救济款29.5万元,实行“五保”集中供养和低保对象生活保证金制度。

二、2006年工作思路

2006年是“十一五”新时期的开局之年,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基础的重要一年。归纳前面各分管镇长的发言,下面我把2006年政府工作思路初步理一下。

2006年政府口重点工作任务很重,总的讲要突出抓好五个方面工作:

一是突出重点产业发展,

第9篇:在集团党建务虚会上的讲话

2017年,对大家来说,是党建任务最为繁重、最有压力感的一年,也是最有目标感、方向感的一年。这一年,十九大胜利召开对党建作出了新部署、新要求,党建工作有更明确的方向指引;集团党委也紧扣新时代党建趋势,发布了“1+N”党建制度,搭建了很好的制度规范,填补了空白,使得党建工作更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对明年的党建工作,个人的思考是,要注重改进四个关系,强化三个提升。

一、党建工作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第一,要处理好上下的关系。对各基层党组织而言,要向上看,看中央最新在提倡和要求什么,看公司在关注什么,要把这个作为开展党建工作的重要切入点,做好落实。比如,前期,集团股份党委均对学习贯彻十九大发了相关文件,大部分支部落实的比较好,有动作有力度,但也有个别支部动静不是很明显。还比如,上次☆董在十九大专题辅导课上,讲到各单位可以组织时政专题片的学习,有些支部已经行动起来。大家有时困惑党建不知怎么抓,其实上面的要求就是党建的重要内容。这是对基层单位的,对党群部门而言,要向下服务,向下指引,形成上下紧密联动互动。

第二个,处理好松紧的关系。党建工作要有计划性,不能此一时彼一时安排。尤其对我们这么一个生产任务较为繁重的保障型行业,更要统筹好时间安排,突出阶段性重点、热点。比如,上半年☆较多,是生产保障繁重的时候,党建活动要着重服务生产运行和☆保障,重在发现队伍的问题,调动服务的积极性,确保队伍的稳定,做好关爱宣传,多加油鼓劲;在生产保障压力相对较轻的时候,多开展一些参与面广的活动,调节员工的生活,提升队伍的向心力和活力。

第三,处理好左右的关系。要把党建工作当作大合唱来抓,不能单打独奏。仅仅靠几个书记,靠政工人员,靠综合部门是很难抓出成效的,要让横向的班子成员、横向的业务单元动起来,一起抓党建,形成合力,形成氛围。这里面就要有抓手。公司层面加大了考核的力度,单位内部也要有抓手,要传导压力和责任。

第四,处理好点面的关系。当前普遍抓点多一些,抓面力度小一些,点面结合才有好的成效。面上就是要形成自身的党建体系,在人才培养、理论学习、宣传、班组建设、基础管理等方面形成一个体系,固化下来后就可以按这个框架持续开展。点上主要是进行创新,以落实党委的各项任务为目标,做一些活动、项目的创新,各个支部要做自己有影响力的、体现自身特色的活动。

二、党建工作要强化三个提升

在处理好上述关系基础上,我想党建工作可以从三个方面去提升、突破。概括起来就是提纲、提质、提高、提效。

第一,提纲,就是提纲挈领,抓重点。我们各支部书记在观念上要有两个转变,第一个观念转变是不能把党建、业务视为矛盾体。党建做不好,队伍管不好,业务工作也很难做好。第二个转变,是党建工作要突出重点,不能为搞党建而做党建。公司的业务工作部署到哪里,党建工作就要跟到哪里,支撑和保障作用体现到哪里。要围绕公司的战略、围绕部门的重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党建工作,不能出现两张皮现象,党建只有融入业务重点才有活力和生命力,才有影响力。

第二,提质,就是保质保量。这里面,也有两点,首先是抓基础工作。我们看了下国资委对机场的党建考核,很多都是基础性的工作,比如两学一做,三会一课,信息规范、党员发展程序、党组织配置等等,这里面更多是量上的要求,更有规范性的要求。因此,基础工作需要抓牢,抓实,这是党建提质的前提。所以大家要对照规范要求,结合1+n党建制度规范,查缺补漏。

提质还要求抓创新,要有亮点。树立自己的品牌。比如,☆书记☆项目今年就入选了国资委党建案例汇编。每个支部都可以结合自己的业务特点、队伍特点,结合书记抓党建工作责任制要求,结合集团倡导的树标对标的要求,创新党建工作形式、方法,形成一个有影响力的品牌项目。

第三,提高,就是要提高队伍的精神面貌,提高整体思想认识,提高队伍的能力。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们各基层党组织责任重大。在前两天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中央组织部部长陈希提了六点要求,其中两点我也特别关注到,一个是强调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统筹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另一个是强调要持续建设模范部门。这两点都是对党组织的要求。

为此,我们专兼职党务人员首先要加强自身建设,公司会创造一些条件开展培训,也可以到外面走走看看。但是更关键的还是靠我们自身要努力,要多学习,多提升,尤其是各支部的书记要表率,书记队伍自身要过硬,才能带出好团队。

其次,是让基层多出典型,多树标,多带动。当前一线还是有不少工作踏实的、技能突出的、积极进取的员工,要善于挖掘,善于捕捉,善于宣传。此外,提高的重点还是提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单位内部要搭建学习的平台、展现的平台,让员工得到锻炼、培养和发展。

上一篇:市场监管所工作总结下一篇:优生优培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