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风险制度特征论文

2022-04-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财政风险由多种因素引起,不同因素对风险的贡献不同。本文借助矩阵分析法构建了我国财政风险的评估模型,并对我国地方财政风险进行评估分析。结果表明,当前地方财政风险较大并有逐步累积加强的趋势。通过分析其形成机理,进一步提出防范与化解地方财政风险的制度性策略和思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财政风险制度特征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财政风险制度特征论文 篇1:

财政风险的本质特征及其转化机制研究

摘要: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一些国家债务危机的爆发,使人们开始广泛关注财政风险问题?因此,在债务危机和财政风险形成之前,加强对财政风险本质与特征的了解,分析与掌握风险向危机的转化机制,从而掌握防范及降低风险的措施和手段,就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

关键词:财政风险;债务危机;转化机制

文献标识码:A

文童编号:1007—7685(2011)08—0093—04

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迪拜和希腊的债务危机相继爆发使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发达国家的财政风险问题,并担心未来是否可能进入一个债务危机频发的时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财政监督报告》指出,从全球范围看,如果目前各国反危机的财政政策不发生改变,全球公共债务占GDP的比重将可能较危机前上升40%至115%,各国主权债务的财政风险在不断加剧。另外,2009年的审计结果显示,我国地方债务风险同样严重,这也使人们开始担忧债务危机是否会对我国经济产生影响。因此,在债务危机形成之前,加强对财政风险本质与特征的了解,分析与掌握风险向危机的转化机制,从而掌握防范及降低风险的措施和手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财政风险的本质辨析

(一)不能割裂债务危机与财政风险的关系

自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对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的研究在我国受到很大关注,而对财政风险的研究却较少而且零散。然而,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财政风险的危险性要远大于金融风险。目前国内对于财政风险和债务危机内涵的理解尚未统一,因此,先要从理论上界定财政风险与债务危机的内涵,以便进一步分析债务危机与财政风险的形成和转化问题。国际上关于财政风险的内涵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财政风险主要指直接债务风险;另一种认为,财政风险是指爆发财政危机的可能性。国内有观点认为,财政风险主要是债务风险或损失可能性。还有观点认为,财政风险主要是发生债务危机的可能性。对债务危机的认识比较统一,普遍认为债务危机是指一个国家的主权信用危机,具体是指一国政府失信、不能及时履行对外债务偿付义务的风险。我们认为,单纯从某一个方面理解债务危机和财政风险都是不完全的,必须把债务危机和财政风险联系起来。任何债务都是未来的支出成本,反映的是未来的支出压力,是一种风险的存在,更多地体现出一个时期政府的支出责任和义务。因此,财政风险应当是未来政府出现债务危机的可能性的一种前期反映。但财政风险不等同于债务危机,财政风险是不确定的事件,只是一种可能性,而债务危机是确定性事件。所以说,财政风险是由包括国家、区域性和全球性的各种经济、政治等因素直接影响一国的财政稳定或由财政间接承担损失的,以及所有能够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甚至会导致债务危机的可能性。

(二)应正确把握财政风险的几个方面

无论人们是从债务危机,还是从损失可能性的角度对财政风险加以分析,都只有深入研究财政风险与债务危机的特征,才能明确财政风险与债务危机的内涵,更准确地把握其本质。对财政风险的本质,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首先,应当从宏观性、系统性两方面确定其本质。财政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宏观性风险,通常会带来经济全局性、体系性的影响。另外,从系统角度研究,社会经济活动中充满了各类风险,社会经济系统中任何一个子系统的安全状态都可能影响到财政风险的变化。由于财政风险就是那种宏观意义上的、会对整个经济体系产生重大影响的体系性风险,因此,财政风险的本质应放在国家经济安全的大环境中去考察。其次,应从公共性角度把握其本质。人类社会的风险形式多种多样,有人类现有力量难以抗拒的自然风险,如地震、风暴、旱涝等,有投资风险、债务风险和价格风险等经济风险,也有道德和法律风险等社会风险。诸如此类的风险对企业或家庭来说,可以适当通过各类保险公司、担保公司以及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等各种途径转移、分散出去,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上述风险都可能综合成为财政风险。可见,财政风险在本质上不同于一般的经济风险,会受到社会经济风险的影响。有时财政风险甚至会影响到国家经济安全。可见,财政也起到了对市场机制难以化解的所有各类风险的兜底作用,因而财政也是防范公共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线,是公共风险的最终承担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财政风险并不单纯是财政部门的风险,而是整个国家及社会的公共风险,其危害性是其他各类经济风险所无法比拟的。最后,应从动态性角度把握其本质。财政风险动态地表现为,相对于债务危机而言,经济系统即使在平稳状态下,依然蕴含着财政风险。随着财政风险不断累积和扩大,财政作为一切社会经济风险的最终承担者,其应对各种危机的能力将下降,可能导致一国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因此,积极防范财政风险就是要确保政府在应对各类风险和危机上实现本质与能力的统一。

二、财政风险的新特征

(一)财政风险转化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与其他微观经济风险相比,财政风险转化为债务风险是具有一定隐蔽性的。这主要由于财政是以国家政权为依托,可以通过发行货币和扩征税收等强制性手段来扩大收入来源,使人们忽视潜在的财政风险,而微观主体却不具备这种能力。因此,对财政风险不能仅从显性因素考察,要充分考虑到以政府权力和信誉为担保的主权信用风险的不可测性。否则,只有当财政风险超出整个国民经济的承受能力时才会真正显现。如,迪拜危机的实质就是政府过度举债而没能及时控制和化解的财政风险最终转化为债务危机。另外,由于财政风险转化的隐蔽性特征,容易使人麻木而缺乏敏感性,进而导致财政风险逐渐积累,直到内部矛盾激化或外界因素突然发生变化时,一旦风险达到某种临界点,就会形成突发性危机。在中外历史上,因国家财政丧失支付能力,财政风险突发为债务危机并引起社会动荡,由此演化为政治、经济的全面危机而导致政权垮台的例子并不鲜见。

(二)财政风险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财政风险的复杂性源于风险形成原因的复杂性,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的所有不确定性因素,最终都会反映为国家财政的困难和压力。所以,财政风险实际上是财政负担和其他风险转化的结果,财政风险的大小随着政治经济制度中不确定性因素的变化而变动,内生性与外生性并存,交织在一起,远比一般风险复杂。一方面,这些因素可能是制度内部的。如,在国家发展过程中,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分配体制不规范、管理制度不完善出现的改革风险;由于宏观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而产生的政策性风险。另一方面,这些因素也可能是外部政治经济环境变化,导致国家财政运行和政策措施在实施中产生预期效果与实际结果的偏差甚至背离。如,1998年的俄罗斯债务危机就是国家在转轨过程中,由于内部和外部各种复杂因素所导致债务危机的典型案例。

(三)财政风险的形成与转化具有互动性、传染性和转嫁性

由于财政风险形成和转化存在互动性或转移性,所以必须以联系的观点去认识。一方面,各种财政风险的形成因素存在互动现象,致使财政风险与其他社会经济风险之间相互影响和转化。另一方面,经济风险最初是以其他风险如金融风险、企业财务风险等形式表现出来,但财政风险是各种风险的最终承担者及最深层次的宏观经济风险,所以这些风险最终都会演变为财政风险。因此,无论内生风险还是外生风险,从财政风险形成和转化的根源来看,由财政直接引发的风险较小、易于发现和控制;由经济运行、政策调整或体制因素造成的其他风险更容易引发经济运行的连锁反应,需要加以高度重视。另外,由于财政风险的转化存在传染性和转嫁性,所以必须从区域性和全球性的角度去把握。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伴随着世界经济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的高度流动性,跨国企业迅猛发展,以及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一国的风险更容易“殃及四邻”,从而更容易大范围地传染。如,希腊主权债务危机将使爱尔兰、葡萄牙和意大利的经济增长受到明显拖累,其杠杆效应已对欧元区和全球金融体系产生了较大影响。

综上所述,要把握财政风险对经济的全局性影响,不应仅从国家的财政内部去考察;要了解深层次的、逐渐累积的财政风险,不能仅关注外部的或显性的财政风险的形成和转化;对于由于政治因素、制度变革乃至自然灾害等因素造成的财政风险,不应仅从经济系统内部考察;要重视财政风险形成和转化的传染性和转嫁性。

三、几种主要的财政风险转化机制

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影响财政的诸多风险因素具有隐蔽性、突发性和全面危害性等特点。同时,财政风险本身具有了新的本质和特征,它突出地表现为国家主权的弱化趋势、对财政税收主权的挑战以及国家能否自主执行财政政策和能否抵御外来风险冲击的影响。更为严重的是,资本市场开放压力、资本非法流动和外债的负面效应,都可能引发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这对预防财政风险的形成和转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预防财政风险的形成和转化对于整体经济安全的极端重要性,所以重视整体经济安全的国家也必须重视财政风险。积极防范和消除影响财政风险形成与转化的各种因素,是保证政府履行这一职能的前提条件之一。以下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财政风险的转化机制:

(一)财政风险转化的经济政策机制

财政风险的形成及其向债务危机转化的直接原因是财政政策导致的财政收支不合理,这主要由于财政收支的不规范性、不确定性及其他问题给社会经济发展和财政本身带来损失和危害的可能性。其中,财政收入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税收体制不完善和征管不力。当财政收入不稳定、无法确保政府收支平衡时,财税调控功能的发挥将受到影响,进而引发过度举债和财政风险扩大,降低政府应对债务危机的能力。在财政支出因素中,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和效率低下及预算软约束,都可能导致债务和风险增大。而且行政和福利的支出刚性会使财政资金浪费严重,财政支出规模不断膨胀,财政风险不断扩大。另外,较高的产出增长率通常会有效抑制债务增长率的上升,而当经济增长速度较快时,政府收入的增长也较快,就会掩盖财政风险的危险性。针对发达国家财政风险转化的实践分析表明,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因缺乏增长动力而出现经济停滞趋势,宏观经济增速与债务增速之间的差距明显拉大,债务飙升成为过去40年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在经济增长率普遍偏低的情况下,税收收入增长缓慢,政府支出能力下降,所以只能以借债的方式促进经济增长。虽然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发达国家政府债务的可持续性并未受到较大质疑,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与债务增速总体上并未脱节,而且充裕的融资来源显著降低了融资成本,财政支出中债务利息支出维持在较低水平,然而2008年以来,发达国家政府债务的增长速度显著加快,而经济却出现深度衰退。尽管在当前宽松的货币政策下,主要发达国家政府债券利率还维持在低位,但是欧元区债务危机的冲击以及货币政策收缩的可能性使利率上升的压力日益积累。而利率上升将引起利息支付、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的连锁反应,发达国家债务对财政支出和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将突显,由此导致的财政风险扩大预期将逐渐削弱国内外投资者对政府债券的购买意愿。可见,宏观经济政策对财政风险的转化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二)财政风险转化的制度机制

财政风险的形成与转化一定程度上是体制中的消极因素长期积累的结果,如果不对这些体制进行改革,从长期来看,必然导致财政风险的扩大。发达国家财政风险的上升既有国际金融危机的促成作用,也是历史上长期存在制度性困境的结果,其发生与深化是必然的。市场经济制度会导致金融债务的不断膨胀和财富的日益集中,从而在一定的条件下演化为经济危机。由于社会福利制度涉及利益相关方众多,既得利益群体有强烈的欲望抵制改革,较大幅度改革将引起不可避免的社会动荡,以致福利制度僵化,财政支出的可压缩性小,而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和劳动力数量减少等将使福利开支在未来呈现进一步增大的趋势。以上是造成多数发达国家政府长期赤字、债务负担沉重的体制性原因。据此分析,希腊危机的制度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由制度因素导致的希腊国内高福利政策以及官员腐败。长期以来,希腊国内的左中翼和右中翼两大政党为了各自党派利益,争相抬高福利水平,导致财政资源被无谓消耗,与此相伴的官员腐败以及“全民逃税”更加侵蚀了税基、恶化了财政收支状况。二是希腊政府为加入欧元区,通过金融衍生工具掩盖债务,加重了债务负担和人们的不信任。三是欧元区的制度建设不足。欧元区有统一的货币政策,却没有形成统一的内部救援机制,从而导致其他欧元区成员国政府没有及时出手援救希腊。

(三)财政风险转化的外部冲击机制

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外部冲击同样会加速财政风险的形成与转化。人们有理由认为,以高盛为首的美国大投资银行和以索罗斯为首的对冲基金的投机行为是导致希腊危机恶化的重要外因。虽然有专家认为,对冲基金的投机行为只是使债务问题更早地、更全面地暴露出来,而没有从根本上造成或者严重加剧希腊债务危机。但事实上,2010年1月底,在希腊多笔债务即将到期时,希腊出现支付能力问题的传言四起,市场上出现对希腊债务和欧元的金融攻击。其结果是欧元下跌,希腊融资能力下降,融资成本剧增。在债务危机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高盛主要通过外汇掉期和信用违约合同(CDS)两种金融衍生工具获取高额利润,却使希腊更快地滑入债务危机的深渊,并对欧元区金融系统造成了重创。事实证明,投机活动给市场带来重大不确定性,会使债券价格不再准确反映供求信息,单个国家的融资成本升至不合理的程度,以致危机爆发。所以,即便外部冲击并不是造成债务危机的根本原因,但也确实严重加剧了财政风险的形成和转化。

四、结论

决定财政风险大小的不仅是一定数量的赤字或债务,由制度因素导致的、不可持续的赤字或财政风险转化路径更加危险。为了不使这些财政风险过度累积,通过合理设计经济政策和各种法律制度,使其平稳过渡而不向债务危机转化,就成为非常重要的化解措施。财政风险以及债务危机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政治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它甚至影响着一国上层建筑的存在,与国家社会稳定和政治安定有着密切的联系,决定着社会稳定和政权稳固的程度。

参考文献:

[1]陈学安,侯孝国.财政风险:特点、表现及防范对策[J].财政研究,2001,(3).

[2]曾纪发.财政风险定义辨析[J].江西财税与会计,2001,(7).

作者:刘志强

财政风险制度特征论文 篇2:

财政风险的矩阵分析及我国地方财政风险的评估与控制

财政风险由多种因素引起,不同因素对风险的贡献不同。本文借助矩阵分析法构建了我国财政风险的评估模型,并对我国地方财政风险进行评估分析。结果表明,当前地方财政风险较大并有逐步累积加强的趋势。通过分析其形成机理,进一步提出防范与化解地方财政风险的制度性策略和思路。

[关键词]财政风险;地方财政;矩阵分析法

王启友(1978—),男,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成都行政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央与地方财政研究。(四川成都 610064)

传统的财政风险分析主要是从政府债务总量着眼,这不利于查找其产生的原因,从而很难对财政风险及其危害对症下药。本文将构建财政风险的一个评估模型,以此对我国地方政府财政风险作出评估,并提出防范与化解地方财政风险的对策和思路。

一、财政风险及其评估

财政风险是指政府财政政策的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之间的偏离程度。根据概率与统计的基本理论、风险应用实际效益与预期效益的偏离程度来衡量,如果某项财政措施的实际效益为r,期望效益为E(r),则其风险程度R可表示为:[r-E(r)]2。当财政风险由n项因素共同引起时,则需计算它们各自的风险,然后加权平均计算总的财政风险,即R=∑n i=1[ri-E(r)]2×pi。其中pi为不同财政因素的实际收益偏离预期收益的概率。[1]诚然,这种算法在理论上无懈可击,但运用时却存在一个难以突破的瓶颈,即pi的确定十分困难。不过,它却启发我们在考虑财政风险时,必须从财政效益的角度出发:只有分析财政的实际效益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才能真正判断出财政风险的大小,而不能仅仅分析风险的总量指标;更重要的是,由于财政风险往往来自多个方面,我们除了注意财政收支的总量均衡,更要注意财政风险的结构因素,因为不同因素引起的pi大小不同,对财政风险的贡献程度也不一样。

二、财政风险的矩阵分析法

正是从探讨财政风险的结构因素出发,Hana·Po-lackova以分析政府债务为切入点,提出了著名的“财政风险矩阵”分析法[2]。该方法将政府债务分为四类,即:(1)直接显性负债,是指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发生的政府法定或是合同规定的责任,如欠发教师工资等。这类债务是确定的、透明的,一般都有相应的补救措施,出现风险的可能性很小。(2)直接隐性负债,是指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发生,但并非基于法律或合同关系的政府责任,如社保资金支出缺口等。这种债务表现为政府道义上的一种责任,其形式较为隐蔽,容易被忽视,一旦发生,则会使政府因面临公众预期的强大压力而陷入被动之中,对财政形成较大的冲击。因此,其效益不确定的概率较大,风险也相对较高。(3)或有显性负债,是指在某一特定事件发生的条件下政府应履行的法定或合同约定的责任,如被剥离的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等。这类负债,一方面由于它在某一特定事件发生的条件下必然产生,其风险较高;另一方面由于它是政府法定或合同约定的支出责任,其不确定性较小,风险又较低。(4)或有隐性负债,是指在某种特定情况下政府承担的非法定性的责任或义务,如产业保护政策支出等。政府只是在市场失灵、迫于来自公众和利益集团的压力,或者不这样做的机会成本过高的情况下才会承担这些负债。由于这类债务是在特定事件发生的条件下产生的,并且不属于政府的法定支出责任,因此,其不确定性概率最大,风险也最高。

根据Hana·Polackova的观点,每一种财政风险从广义上都可以定义为政府负债。每种负债都具有以下四个特征中的两个:显性与隐性、直接与或有。把上述四种债务及其风险度放在一张表中,并考虑与我国实际相结合,可以得出我国财政风险的矩阵,如表1。[3]笔者将借此对我国地方政府财政风险加以评析。

三、我国地方政府财政风险及其评估

(一)地方财政风险的形成机理

目前,中央与地方之间财权与事权的不对称使得地方财政事实上处于“小马拉大车”的局面。这不仅降低了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的能力,也破坏了其应有的财政决策机制。面对日益沉重的支出压力和《预算法》对地方举债的严格限制,它们不得不寻求各种预算外财政来源,使财政风险问题日渐突出。

根据利益与风险对等的基本原则,地方政府不论以何种形式去追求利益,也不论其动机是不是出于公共利益,都应当承担相应风险。但我国还没有建立起符合这一原则的风险责任机制。我们虽然打破了“利益大锅饭”,形成了多元化的利益主体,但对风险责任的界定却相当模糊,“风险大锅饭”还依然如故。[4]我国现行的收付实现制的政府会计体系,即不论责任是否发生,只有在产生现金收支时才进行费用和负债的核算,也为地方债务的产生提供了很大的运作空间。[5]其结果是各级政府都在预算外进行各种准财政活动,却不承担风险责任;下级政府的所有债务实际上都是上级政府的“或有”负债;本届政府可以通过大量融资来搞各种“建设”,风险却留给下届政府等等,这又进一步导致地方政府的避险动机不强,避险能力不足;地方财政风险不断地积聚和集中,财政成本隐性扩大。

(二)地方财政风险的评估

当前,地方财政风险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赤字大量增加,二是利用地方金融机构贷款等方式举借了大量债务,现已进入还债高峰期。此外,地方社保基金缺口、地方国企的坏债等,都需要由地方政府承担全部或部分责任,这使地方政府的“隐性”和“或有”债务有了明显的增加,如表2。[6]

当前,地方债务的基本特点是各种债务总量都较大。从数量和结构上看,虽然或有隐性债务小于直接隐性债务,有助于降低财政风险,但或有显性债务多于直接显性债务却使风险增大;虽然或有负债小于直接负债有利于缩减财政风险,但隐性负债强于显性负债又使风险的发生几率提高。结合我国地方财政运行机制,并考虑到表中的一些缺损数据,可以认为我国地方财政的债务风险较大并有逐步累积加强的趋势。虽然我国地方债务表现为直接和显性负债较低,而隐性和或有负债较多,但隐性和或有负债在一定条件下均有可能转化为直接、显性负债,几年前农村合作基金会的清理事件已经告诉我们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尤其在“隐性”和“或有”负债规模过于庞大的情况下,甚至还可能突然爆发。

四、地方政府财政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党的十七大报告特别强调要改善民生,这意味着地方财政支出将不断扩大。但对多数地方而言,财政的可持续性问题却十分突出:一是财政收入质量不高,很多地方财政是建立在资源开发基础上的。随着资源的逐渐枯竭,财政的增长将会很难。二是在地方收入中,非税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大。非税收入调控空间小,如果比重过高,会造成收入“虚胖”。在财政支出即将大幅增加,而财政收入不容乐观的现实面前,地方财政风险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了。

“阳光是最好的杀毒剂”。既然地方发展中财力不足是无可争议的事实,那么通过实施严格监控的地方公债制度让地方债务透明化,从而得到有效控制或许才是防范财政风险的上策。当然,对既存的地方债务,我们也要有化解的思路。

(一)地方公债:防范财政风险的制度性策略

虽然我国《预算法》规定地方政府不能发行地方公债,但地方举债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实际上,资金短缺的压力已使不少地方采取变通措施,通过一些与之有密切联系的企业变相发行债券来筹集资金。尽管如此,当前我国推行地方公债制度首先还需要解决好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发行地方公债的目的问题。目前,地方债务量很大,通过发行地方公债就能解决这一问题,这种认识是大谬特谬的。地方债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政府举债过度的问题,又有财政包袱过重等问题,直接发行公债来填补地方债务无异于承认这些问题的合理性,很容易掉入“债务陷阱”。实际上,发行地方公债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规范地方财政收支体系,为地方政府提供一种财政补偿机制;同时又通过公债资金的有偿性、规范性和公开性来控制地方财政风险。二是地方公债的监管问题。通过规范的方式发行地方公债必须与发达市场相适应,而我国的市场体制还不太完善。因此,现阶段我国发行地方公债的关键不在于能不能发,而在于相应的监管机制能否建立。如果不能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地方政府对于资金的需求就是无底洞,发行地方公债也不可能起到规范收支、防范风险的目的,甚至会加重地方财政的风险程度。

(二)趋势分析:化解财政风险的一个思路

应该承认,不论采取什么样的措施,短期内中央政府还难以对地方债务进行有效控制,地方“或有”和“隐性”负债还可能继续增加,并成为地方财政运行中最具风险的因素。因此,我们应从“或有”和“隐性”债务着手来考虑逐步解决地方财政风险问题。[7]

假定Q0表示既存的隐性及或有“债务存量”,而gg表示其增长率;GDP0表示当前地方经济水平;g表示地方GDP增长率; t表示时间,以年为单位;DBR表示地方政府“隐性”和“或有”债务负担率。在地方财政与经济的动态过程中,有:DBRt= 。如果gggg,就必须同时控制好债务增量。为此,首先要着眼于体制改革,严格控制各种高风险债务的发生。从近期看,必须打破“风险大锅饭”,构建有效的风险约束机制和风险内化机制,这可以通过逐步推行地方公债和加强对地方债务的监管来实现。从长期来看,则需要理顺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明确地方政府的权力和责任边界,规范地方财政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王贵民、封北麟.財政赤字风险:一个新的分析框架[J].理论导刊,2006,(5).

[2]Hana Polackova Brixi. Contingent Government Liabilities:A Hidden Risk for Fiscal Stability[M].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World Bank,1998.

[3]候荣华、葛建新.中国财政风险研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4.

[4]刘尚希.中国财政风险的制度特征:“风险大锅饭”[J].管理世界,2004,(5).

[5]姚绍学.地方财政运行系统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6]林国庆.公共债务地方财政经济发展——中国地方公共债务问题研究[D].2003.

[7]邹江涛.论我国地方财政运行中的道德风险问题[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1).

【责任编辑:叶 萍】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王启友

财政风险制度特征论文 篇3:

新形势下的地方财政风险

摘 要:欧债危机的愈演愈烈使得中国的地方财政问题受到关注,地方财政风险也在金融危机后不断地积累。新形势下,财政风险还有不断加剧的趋势,及时发现致险因素,并提出防范和治理的政策建议,有利于维护财政安全,保证经济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地方财政;财政风险;金融危机

爆发于美国的次贷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唤醒了人们的安全意识和风险意识。而肇始于希腊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使得财政安全受到高度关注。此次欧洲债务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是政府的高负债和高赤字,中国部分地方政府也是债台高筑。政府的高负债源自高赤字,高赤字源自高支出,而负债、赤字、支出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如果不加以控制会不断地积累恶化,影响财政安全。财政安全是一国经济安全的核心,如果财政风险不断积累最后演变成财政危机,将很可能导致经济危机甚至政治危机。因此,须持续关注和细致研究财政风险,并提出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的政策建议,以保证财政安全。

一、财政风险的概念和特征

(一)财政风险的概念

目前学术界对财政风险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说法。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其定义为未来政府面临的筹资压力,即政府的负债,包括政府的借款和支出。刘尚希认为财政风险指财政不能提供足够的财力致使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还认为财政风险不是财政部门的风险,而是整个国家和政府的风险。[1]

(二)财政风险的特征

第一,财政风险是指向未来的。风险是一种不确定的因素,是未来的一种可能性。[3]

第二,财政风险属于公共风险,政府需要兜底。这种风险不能通过转嫁给企业的形式转移,因为企业如果不行了,会将企业的风险转化成财政风险,最终回流到财政上,重新形成甚至加重财政风险。现实中还存在个人和企业风险向财政风险的转移。失业是一个大的问题。

第三,财政风险存在政府内部的传递性。这种传递包括向下级的传递,财力和事权的不合理分配,导致地方的财政风险加大。也包括向上级的传递,下级政府的债务是上级政府的或有债务,当下级政府难以履行职责时,上级政府不能袖手旁观,上级政府需要为下级政府兜底,承担着最后清偿债务的责任。还有上届向下届政府的传递。主要是收入方面的寅吃卯粮,支出方面的推迟拖延,债务方面的通过地方融资平台的大量借贷由下届政府偿还。[2]

第四,对于地方政府来说,财政风险具有非均衡性。财政风险的程度如何,一方面取决于致险因素的大小和危害的程度,另一方面取决于地方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主要是财力,即获取财政收入的能力。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后者是财政风险非均衡性的主要原因。

第五,财政风险显性、隐性并存。财政风险本身具有隐蔽性,因而很容易导致风险累积,增大风险压力。这使财政风险的爆发呈现出突发性的特点。不爆发则已,一旦爆发成为财政危机,就具有很大的破坏力,对经济、社会产生难以估量的严重伤害。[3]

二、现阶段加大财政风险的情况

地方政府财政风险在新形势下有加剧的风险,原因是: 第一,结构性减税导致的地方财政收入规模减少。结构性减税的目标是降低企业和居民的税收负担,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在国内经济面临巨大下行压力的情况下,实施结构性减税,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值得期待,但结构性减税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减少。另外,增值税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在税率不变的情况下,对当年新增机器设备所含税款进行抵扣,会造成增值税的收入额下降。2011年个人所得税改革,提高了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调整了工资薪金所得税税率结构。同时对小型微利企业实行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是地方税,上述政策直接减少了地方的税收收入。上海正在进行营业税改增值税的试点。营业税是地方税,增值税是共享税,改革会减少地方税收收入。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减少会降低地方政府抵御财政风险的能力。

第二,地方缺少主体税种导致地方财政收入规模不稳定。我国地方财政收入分为预算内收入和预算外收入,地方预算内收入主要来源是税收收入,而预算外收入主要来源是行政事业性收费。而行政事业性收费是不确定的,且缺乏稳定增长机制,没有可以依靠的主体税种将影响地方财政收入的稳定。

地方税类如财产税和资源税所占比重过低,难于适应地方财政的最低需要;现行的房产税,极不健全,且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低于10%,不能成为基层政府的主体税种。目前我国基层政府财政相当困难,缺乏主体税种是重要原因之一,为此普遍采用卖地、借债和乱收费手段弥补财政收入的不足,扭曲了地方政府行为。过分依靠土地出让收入,会促使地方政府拉高地价,在供给方面导致房价的居高不下。而借债导致某些地方政府的地方债风险。

第三,地方竞赛机制导致财政支出膨胀和低效率。  地方间经济发展的竞争本身无可厚非,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但是以GDP作为政府官员职位晋升标准,会导致官员行为政绩化,为地方政府的竞争行为提供激励,使得财政支出更加的低效率和盲目,造成财政支出规模和结构的不合理。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行为会表现为:直接利用财政资金越权参与市场活动发展经济,通过政府担保、优惠贷款上马项目形成或有债务并可能重复建设形成产能过剩,利用政府资源大搞形象工程,在民生工程和公共服务方面的缺位。

第四,利用地方融资平台弥补地方赤字积累的巨额地方债。为抵御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地方政府需提供大量的配套资金,尽管《预算法》规定地方政府不能自行发债,但地方政府通过地方的投融资平台借了很多的地方债。2012年,应对危机借的地方债务集体到期,很多地方无力偿还,但由于高额利息,推后偿还风险只会愈加积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隐藏的各种潜在风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三、地方财政风险的防范与治理措施

政府不适当的财政活动或财政行为导致的财政风险只能通过规范行为主体的活动范围、方式、方法和通过政府自身的制度变迁加以解决。而制度变迁不是快变量,使得财政风险无法快速动态的化解。所以地方财政风险的防范和治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任务,不能一蹴而就。如建立财政风险预警机制、建立风险管理体系、推进信息化建设和完备财政预算编制系统、改革地方事权和财权的不匹配等制度建设方面的建议很多人一直在提,但完成需要时间,产生效果也需要时间。

本文提出一些政策措施:

第一,结构性减税应该有增有减。增是为了更好的减,在资源税、环境税和房产税上应该增税,上述税种都是地方税,可以增加地方税收,同时可以调控经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第二,地方应逐步建立主体税种,扩大税收在地方财政收入中的比重。在许多国家,房产税在地方财政收入中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例如,英国和澳大利亚为100%、美国为50%-80%、法国为69%、加拿大为85%,中国房产税只占地方税收的6%,可以相应的提高。同时应加强税收征收的监管,保证税收的足额入库。

第三,加强财政投资的监管,提高财政支出效率。在政绩考核上,应更加细致,在考察成绩的同时,关注风险,防止财政支出无约束的扩大。同时防止财政风险在上下届政府之间的传递,建立责任追究制度,追究前任领导的责任。[4]

第四,通过地方债透明化减少隐性地方债,使地方债规模受到监督和控制。2011年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深圳市已经开展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规范性管理十分必要。如果对于地方政府债务缺乏有效的管理体制,地方政府就会过度举债,引发地方政府债务风险。[3]

参考文献:

[1] 刘尚希.财政风险及其防范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 李建英、于科鹏.地方政府财政危机国际经验综述[J].工商管理,2007,(07).

[3] 王陆迪、许正中.我国地方财政风险防范及其化解[J].江西社会科学,2009,(06).

[4] 侯攻.规避财政支出风险创造和谐财政环境[J].时代经贸,2008,(04).

作者:王超 郭亚伟

上一篇:如何与同学相处下一篇:培训活动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