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君壶艺术风格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乾隆皇帝嗜茶如命,曾说:“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不可一日无茶。”饮茶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除了皇帝,古代的文人雅士平时也经常聚集在一起,红炉烹茶,吟诗作赋,充满了情趣。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汉君壶艺术风格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汉君壶艺术风格论文 篇1:

从王寅春的“汉君壶”探其制壶艺术风格

在紫砂壶艺的历史长河中,精品佳作层出不穷,成为后人的宝贵物质与精神财富,王寅春所创制的“汉君壶”(见图1)便是其中出类拔萃的一款,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指导意义。“汉君壶”是传统经典款式,早在清代便已出现其雏形,并源于“曼生十八式”之“扁石壶”之式,后经一代代壶艺人不断改进而走向完善,并在清末民初时基本定型,成为当时的流行壶式。然而,由于壶艺人学养的不同,所制器物的差别亦甚大,这其中尤以王寅春所制款式最为举世公认,乃壶中极品,颇具艺术气场。现以其设计制作的“汉君壶”为例,借此探讨其整体的艺术风格,以期与大家分享。

紫砂壶的艺术风格包括:形象特点,即外在的造型和装饰风格;人文特点,即内在所蕴含的思想文化情感;功用特点,即实用性效果。因此,无论是创作抑或鉴赏紫砂壶,通常会从这几个方面展开。

1 强化制作技巧

王寅春在实际壶艺创作中,除了基于传统制作流程外,他尤为强调制作技巧的规范、严谨和效率。他素以制壶速度快而著称,但高效率并未影响高质量,反而使壶艺作品更为醇厚生动。他以创新品种占领市场,人称“寅春壶”。早期曾率先创用模具制作,提高效率,设计了许多珍贵的制壶样板和特制工具,为壶艺发展作出了贡献。解放后,他多次承制国家领导人出国礼品“13头咖啡具”、“5头梅花周盘茶具”等佳品独具匠心,点土成金,乃留世杰作。在印章方面,除早期使用“阳羡惜阴室王”底章外,后一生一直用蜀山金石篆刻家潘稚亮为其篆刻的“王寅春”三字方印,由此可见其对艺术的珍重和严谨性,这些都是王寅春强化制作技巧的重要体现

2 优化形象结构

王寅春所制紫砂壶讲究在传统基础上进行优化,使形象结构呈现出更严谨的尺度与更舒适的比例。紫砂壶造型丰富,光素器、花塑器和筋纹器各呈姿态,而其中尤以光素器最见功力,也因素面朝天的特征而备受文人雅士亲睐,“汉君壶”便是一把光素器作品,该壶造型非常简练,点、线、面的运用尤其纯熟,各种曲线的有机结合使整体富有了美学含量,其骨架大气、过渡得体、线条张弛有度、配置比例和谐。在整体构造上,壶身方圆并济,腹部以平行的两圈股线分割,并由此分别向上、下两个方向伸展收缩,上下对称,营造出凝重而深厚的氛围。其嘴、把、桥钮的形态风格一致,方中圆浑,嵌盖圆穹与口唇合体,微细中见神韵。“汉君壶”的形象特点不仅体现了王寅春制壶水平之精湛,也充分呈现其形象设计风格,即整体与细节对比恰当,大雅之风呼之欲出。

3 挖掘人文属性

形象,是一把壶的外在包装;而人文,是一把壶的内涵底蕴。王寅春的壶艺创作坚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原则,不拘泥于传统标准和形式要求,善于挖掘内在文化价值,将中华文化内容巧妙融入作品中,制作了很多高水准、高内涵的壶艺作品。长期以来,君子文化一直影响着紫砂壶艺的创作,君子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概念。“君子”二字代表了中国人独特的理想人格,包含了入世有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文质彬彬的君子品格等,在“汉君壶”上,君子文化的蕴意被充分地诠释了出来,给予人强烈的精神共鸣。“汉君壶”的人文特点无疑升华了壶的内在气质,使其核心价值得以体现。

4 注重实用功能

紫砂壶作为实用与美观、人文兼具的手工艺品,其品饮泡茶的基本功效是体现其艺术特点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王寅春的紫砂壶作品具有实用性体验效果,注重使用上的舒适感,从而引起和谐兴致。比如,有选择地考虑壶身的容量,壶嘴的出水流畅,壶把的端拿省力舒适等。“汉君壶”无疑体现出了实用本质,壶身容量恰当,适宜一般性的冲泡需求,壶嘴与壶把前呼后应,看似简练,实则巧妙为之,圈把的高度与大小恰好缓冲了沏茶的力度,从而使端拿舒适轻巧,而壶嘴从壶肩探出朝上,使出水更加利索而有力,桥钮亦有捏拿舒适之效,而壶盖内嵌于壶口,严丝合缝,毫无渗水落帽之忧。整把壶完全实现了功效的最大化体现,是其艺术风格的完整体现。

王寅春是“宜兴紫砂七大老艺人”之一,其制壶技法以纯熟、快捷而著称,从泥片到成器一律用手工制成,功力极深。其制作技艺全面,各类器型均能完美演绎,圆器、花塑器于严谨中流露张扬个性,方器规矩挺括而敦厚朴实,筋纹器雍容大方而秀美可掬。“汉君壶”是王寅春的代表作之一,由此壶可以明显地看出其壶艺的风格特性,即造型雍容大方、规矩挺括、光润和谐、内蕴丰厚,追求一种自然而极致的艺术境界。

作者:潘龙

汉君壶艺术风格论文 篇2:

紫髯伴丹砂,壶中自风雅

乾隆皇帝嗜茶如命,曾说:“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不可一日无茶。”饮茶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除了皇帝,古代的文人雅士平时也经常聚集在一起,红炉烹茶,吟诗作赋,充满了情趣。因此,古人对饮茶工具也颇为看重,唐代以前,茶器与食器不分,随着饮茶风气日甚,茶器也日趋精巧,随之出现了最理想的茶壶——紫砂壶,它以紫砂泥为原料,经艺人精心制作,壶体颜色紫红,质地细腻,造型古朴,气质典雅,贵如鼎彝,被誉为“茶具之首”。今天,就请跟着小编一起观看一出讲述紫砂壶和制壶艺术家故事的大戏,去探究紫砂文化传承千年的秘密。

序幕

出场人物:供春

时间:明正德年间

供春,又名龚春,原是大户人家的书童。据《宜兴县志》记载,明代正德年间,提学副使吴颐山携书童供春,读书于湖父镇金沙寺中。清代吴骞在《阳羡名陶录》中记载:“供春,学宪吴颐山家童也,颐山读书金沙寺中,春给使之,暇窃仿老僧心匠,亦淘细土抟坯……今传世者,栗色暗暗如古如铁敦,庞周正允称神明垂则矣。”由此可见,当时供春和主人吴颐山住在金沙寺里,见一老僧善制茶壶,技艺很高,就私下跟老僧學艺。因没有工具,供春便用一把茶匙挖空胎身,并用手指按平胎面,故茶壶烧成后有指纹隐约可见,因此显得古秀可爱。

当时的文人对于奇石有种独特的审美,他们认为丑到极致就是美,如果一块石头达到了瘦、漏、透、皱的程度,就是一块美石。供春仿照金沙寺旁银杏树的树瘿(即树瘤)的形状做了一把壶,并刻上树瘿的花纹,烧成之后很合文人的审美标准,于是这种仿照自然形态制成的紫砂壶一下子出了名,人们称其为“供春壶”。由于身份原因,供春结交的都是读书人,文人爱喝茶,大家聚在一起一边谈论文学一边品茶,供春壶的名气也在文人间逐渐传播开来。

供春壶创造了斫木为模、削竹为刀等制壶器具,奠定了紫砂壶生产专业化和艺术化的基础,有“中国第一砂壶”的美称。《阳羡名陶录》详细记载了各种紫砂壶,可是单单缺少供春壶,吴骞也以未曾亲眼见过供春壶为终身遗憾,清代金石学家张廷济自诩为陶壶鉴赏家,平生看过不少紫砂壶,但他也曾在《清仪阁杂咏》中自命福薄,没有机会见过供春壶,甚至还感慨道:“这个瑰宝世间已经不复存在了。”

第一章

出场人物:时大彬

时间: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

时大彬,号少山,又名时彬,是著名的“紫砂四大家”之一的时朋之子。时大彬在泥料中掺入砂,由此开创了调砂法制壶,古人称赞其“砂粗质古肌理匀”,别具情趣。在技法方面,时大彬改进了供春斫木为模的制法,把打身筒成型法与镶身筒成型法结合起来,由此确立了紫砂壶泥片镶接成型的基本方法,可谓是紫砂壶制法的一大飞跃。他还首创方形、圆形壶式,成为紫砂壶造型的典型壶式。后来,时大彬听从陈继儒等文人的建议,改大壶为小壶,使紫砂壶更适合文人的饮茶习惯,并将文人情趣引入壶艺,使壶艺与茶道相结合,将壶艺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时大彬一生所制紫砂壶数以千计,流传甚广,其中紫砂胎剔红山水人物图执壶为清宫旧藏,通高13.2厘米,口径7.6厘米,壶为紫砂胎,方体圆口,曲流环柄,壶门足,通体涂红漆,雕山水人物纹样,壶体四面开光,内刻单线回头天锦和方格“卍”字地锦,分别雕刻松树、品茗等山水人物图案,开光外刻龟背锦纹,壶盖面与肩部雕饰吉祥杂宝纹,盖钮雕成莲花形,壶柄与流口雕饰飞鹤流云纹,壶底涂黑漆,漆下隐现描红漆“时大彬造”四字楷书款。以紫砂制漆器胎骨者本就不多见,而以名匠时大彬所制紫砂器为漆器胎骨者仅此一件,实属珍贵,此雕漆壶款识的发现无疑为这类风格的雕漆提供了断代的参照依据。

第二章

出场人物:陈鸣远

时间:清康熙年间

陈鸣远出生于宜兴紫砂世家,字鸣远,号鹤峰,又号石霞山人。陈鸣远喜欢以生活中常见的栗子、核桃、花生、菱角、蘑菇、荸荠、荷花、青蛙等造型入壶,精雕细镂,造型更加形象生动,使传统的紫砂壶变成了有生命力的雕塑艺术品,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其作品瓜形壶、莲子壶、束柴三友壶、松段壶、梅干壶、蚕桑壶等极具自然生趣,为后来的制壶家们广泛沿用。

此外,陈鸣远还开创了壶体镌刻诗句装饰,署款以刻名和印章并用,把中国传统绘画书法的装饰艺术和书款方式引入紫砂壶的制作工艺,使原来朴素无华的壶体增添了许多隽永的装饰情趣,也使紫砂壶具有了浓厚的书卷气,再加之诗铭、书款的书法雅健娟秀,富有晋唐气韵,从而把壶艺、品茗和文人的风雅情致融为一体,极大地提高了紫砂壶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使其成为真正的艺术品进入了艺术殿堂,这是陈鸣远在紫砂壶艺发展史上建立的卓越功勋。

甜瓜壶,原名南瓜壶,是陈鸣远的代表作之一,壶身镌有“仿得东陵式,盛来雪乳香”的诗句,款刻楷书“鸣远”,钤“陈鸣远”阳文篆书方印,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陈鸣远多才多艺,还制作有许多案头陈设的清供雅玩和文房用具,像菱角、扁豆、花生、玉米、栗子、藕片、荸荠、核桃、白果等形象,无不精妙,将果蔬的自然生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再配以契合果蔬肌理的泥色,给人以鲜活的审美感受,令人拍案叫绝。

第三章

出场人物:陈鸿寿

时间:清乾隆至道光年间

陈鸿寿是清代中期的著名书画家、篆刻家和制壶名匠,他倡导“诗文书画不必十分到家”,但必须要见“天趣”,并把这一艺术主张付诸于紫砂壶的设计,为制壶界做出了两大贡献:一是把诗文书画与紫砂壶陶艺结合起来,在壶上用竹刀题写诗文和画作;二是凭借天赋设计了诸多款式新奇的紫砂壶,为紫砂壶的创新带来了勃勃生机。

陈鸿寿使紫砂陶艺更加文人化,其制作技术虽不如明代中期制壶艺人精妙,但对后世影响很大。他曾与当时的制壶名家杨彭年合作题写铭文,这种富含文人艺术的紫砂壶以“曼生壶”闻名于世,尤为后世珍爱。上海博物馆现藏有三幅陈鸿寿的册页,构图相近,均以紫砂壶和菊花入画,画面简洁,清秀可爱,足见陈鸿寿嗜壶之癖。

第四章

出场人物:顾景舟

时间:现代

顾景舟,原名景洲,别称曼希、瘦萍、武陵逸人、荆南山樵,自号壶叟、老萍,被海内外誉为“壶艺泰斗”,作品被世界各大博物馆、文物馆收藏。

顾景舟少时就读于蜀山东坡书院,聪慧出众,常得到书院导长的褒扬,18岁时继承祖业,随祖母邵氏制坯,亦承袭家中制壶客师的诀窍,又凭借文学功底,出手不凡,一举成名,跻身壶艺名家行列。顾景舟20岁左右曾应上海郎氏艺苑聘请仿古作陶,所仿陈鸣远款龙凤把嘴壶和竹笋小盂,因技艺高超被当作陈鸣远的传器,为故宫博物院及南京博物院收藏,直到几十年后他参与故宫博物院及南京博物院紫砂藏品鉴定时,才发现原来是自己的作品。

顾景舟的代表作有汉云壶、雪华壶、鹧鸪壶、提壁壶、上新桥壶、凤嘴壶、僧帽壶、仿鼓壶、石瓢壶、牛盖莲子壶等,其中牛盖莲子壶和鹧鸪壶获国家金质奖,僧帽壶和井栏壶获国家银质奖,还有许多佳作被国内外收藏家和博物馆收藏。顾景舟40岁以后完全掌握了从选料、泥料配制、烧制到成品加工的整套工艺技术,又潜心于紫砂壶造型的研究,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制壶技法。他制作的三线咖啡壶高13.5厘米,宽9.8厘米,为紫砂胎内施白釉,底钤“曼希陶艺”方印,盖内钤“顾景洲”小章,有壺、杯、碟、糖缸、奶杯,按咖啡具配套,是五六十年代为紫砂工艺品出口需要设计打样之作。三线咖啡壶形制极简,但最见制作者的功夫:壶身直挺,依三条圆浑线分割装饰,尺度权衡,嵌盖式,盖面隆起,桶式嘴型,桥钮,扁圆圈把,玉璧底与壶体统一协调,平淡的造型中透出灵气,此壶制作难度极大,完全靠线面转折和色调来完善整件作品,壶面平滑,技艺严正,几乎无可挑剔。

画外音

紫砂艺术的发展由实用品到工艺品,再由工艺品到艺术品,这种有序的发展虽然经历了较长的时间,但我们从中看到了紫砂陶艺艺术家对美的极致追求,而这种美更多是一种灿烂至极复归于平淡之美,一种不加雕琢的天然朴素之美,一种精、气、神完备的简约之美。

源于北宋、盛于明清的宜兴紫砂陶历经千年的衍变,见证了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历史,也积淀着中国民族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内涵。

紫砂壶艺的兴起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由于明清制茶术的发展出现了炒青茶,茶风随之改变,冲泡法替代了原先的烹煮法,需用新式饮茶器具,紫砂的特质可使茶的香味得到最佳发挥,宜于茶水冲泡;另一方面紫砂壶逐渐被精于茶理的文人学士所关注,并有文人参与设计制作,赋予了它更多的文化艺术品位。文人历来有将俗事变得文雅的传统,他们的审美追求往往会对时代艺术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绘画、书法、诗词、文赋莫不如此。到了明代,文人的审美趣味变得更加雅致,因此紫砂壶的制作风格向古朴凝练、浑厚敦实的方向发展,简括大方之形、温润典雅之色和素洁恬静之态正符合文人那种淡泊虚静、自然无为的审美要求,于是素面素心的紫砂壶便从诸多饮茶器具中脱颖而出,发展成为文人雅士吟诗品茗、风花雪月时的把玩物和高雅生活的代言物。

文人对紫砂壶的评价:“温润如君子,豪迈如丈夫,风流如词客,丽娴如佳人,葆光如隐士,潇洒如少年,短小如侏儒,朴讷如仁人,飘逸如仙子,廉洁如高士,脱尘如衲子……”可见,紫砂壶是言之有物、咏之有情,充满了雅和逸,寄托着浓浓的文人情结,用时大彬壶题写的铭文“一杯清茗,可沁诗脾”和“山中杯水,可清天地心”便可佐证。

透过紫砂壶雅逸淡泊的审美追求,可以折射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观照下的中国文人精神。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博大精深,主要由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构成,而中国文人精神也主要折射了这两种思想。在历史上,我国的日用器具代表了一个人的身份和地位,因此在夏商周时,它是礼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器以载道”之说,器是具体的物质,而道则是在器中包含的一种文化内涵,即一种理想精神。儒家思想提倡人工美和内在质地美的完美结合,体现的是一种雄浑浓烈的阳刚之美;道家则主张人的本性在于自然,其美学追求是真和淡,即一种朴素自然之美和淡远寂静之美。这两种美学思想一刚一柔,一直影响着我国历代美学思想和陶瓷艺术风格的形成。

我国古代士大大儒道相兼,各有偏重,于是儒家的“文以载道”、“天人合一”和道家的“见素抱朴”、“大音希声”便成为历代文人不同的精神追求,他们或孝父忠君,齐家治国,以尽对宗法社会的责任,或雅意林壑,寄情山水,以获得精神上的解脱。“外以儒行修其身,中以释教治其心”即是对他们这两种人格对立统一的诠释。进入宋代以后,文人心态几乎完全倾向于亦道亦释的艺术思想,宋瓷和紫砂壶便是体现道家清远淡雅、以神写形的美学风格之物。道家和神宗美学追求的最大特点就是对美的领悟和自然美的体验,这是一种脱离有形活动而专注于无形生命境界的体验,即在其静穆和枯寂中体验自然的神秘韵律的过程。因此,反对人为的雕琢藻绘之工,追求自然天成是多年来文人的美学主张,这种追求在紫砂壶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一把好壶讲究形、神、气、态以及必需的简、朴、雅的品质,即如已故壶艺泰斗顾景舟所云之形式美、神韵美、气质美、仪态美。紫砂材质砂而不涩,光而不亮,粗而不糙,细而不腻,不施釉的素面陶胎色一般较深,沉稳内敛,有种深不可测的感觉,这些正符合道家思想所追求的万物自然性的美学观点和禅宗追求的无为而为、崇尚自然率真的最高境界。

我们再看紫砂壶的造型款式,其实也是这一追求的结果。北宋以后,艺人和有品位的文人设计制作出一大批优秀的作品,造型千姿百态,可大致分成几何形体、自然形体和筋纹形体三类。其中,几何形体茶壶是宜兴紫砂壶中最为常见的款式,俗称“光货”,包括圆器和方器,这类作品非常讲究器形侧面线条和形体组合以及身筒、嘴、把、盖等附件的协调统一,除了采用一些线条装饰外,全靠简洁的形态来表达作品自身的内涵,掇球壶、仿古壶、石瓢壶、僧帽壶等都是传统紫砂光货的代表作,虽历经岁月仍熠熠生辉。

宜兴紫砂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文人的参与和推崇,紫砂特有的品质与文人淡泊无为的审美追求相契合。紫砂文化中所蕴含的中国文人精神源于儒道相兼的传统哲学思想,“文以载道”、“道艺合一”被后世奉为圭臬。

(选自钱红芬《紫砂陶的人文精神》)

“凝神昵古得古意,宁与秦汉官哥殊。”紫砂壶不但形美、质优、韵深、实用,还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发展,不但带给人们极佳的视觉享受,更提升了饮茶活动的品位。紫砂壶的制作追求内在的精神价值,既通过壶器造型、装饰的搭配,将特定的意象烘托而出,充分表现出制壶艺人的艺术修养与文化品位。历史浮沉,沧海桑田,紫砂壶一直以来都以其温润的色泽和婉约的气质散发着属于它的独特光芒,也正是凭借着这种宜古宜今的意韵,才使得紫砂文化传承至今。

作者:槑槑

汉君壶艺术风格论文 篇3:

近代紫砂名家作品赏鉴

1912年前后,受商业发展的影响,宜兴紫砂开始蓬勃发展,并且出现了不少专营紫砂陶器的商家,紫砂茗壶上开始印有陶器店号的标记。当时较著名的有“葛德和陶器公司”、“阳羡紫砂陶艺公司”、“利用(利永)陶业公司”、“艺古斋”、“上海铁画轩”、“宜兴吴德盛陶器店”、“陈鼎和陶器厂”等。他们在宜兴开设作坊,在上海、杭州等地开设商行,积极拓展外贸业务。产品远销日本、东南业,甚至欧美。营销区域逐步扩大,遍及东北、华北、华南各省。

陶业生产是以窑户为龙头,前店后坊自产自销,并形成紫砂陶器的生产中心——蜀山南街。附近农村潜洛、上袁、中袁、西望、洋渚的农家,农忙时种田,农闲时做坯,提供窑决心很大户烧成壶坯。其时,有匠师客串各窑户坊间制作坯件。亦有紫砂名手亲自开店烧窑经营,一部分地主凭自身经济实力从事陶业。整个宜兴紫砂窑场:蜀山七条龙窑、潜洛四条龙窑、川埠一条龙窑。

紫砂艺术蕴育着一代又一代的紫砂名艺人,有邵大亨、黄玉麟、王东石、何心舟、王南林、程寿珍、范大生、俞国良、范鼎甫。江案卿、范福奎、汪宝根、冯桂林、吴云根、朱可心、裴石民、王寅春等制壶名家。同时亦产生邵云儒、韩泰、陈少亭、任涂庭等陶刻名家,他们承上启下,将紫砂壶艺不断向前推进。

近代紫砂壶艺名家

邵大亨,宜兴上岸里(今上袁)人,生卒年不详。传世作品有龙头一捆竹壶、鱼化龙壶、掇球壶、德钟壶等。大亨壶艺出众,技法超群,年少即成名,制壶以浑朴见长,玉色晶光,气韵温雅。为人性情孤僻清高。壮年殁于乱世,留存世间茗壶无几。可谓“一壶千金,几不可得”。其作品构思新颖,将紫砂的特质发挥到极致,将视觉美、实用美和材质美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气度不凡,神韵俱佳。世间仿冒者往往只得其形而不得其神,似是而非也。

黄玉麟(1842—1914),宜兴蜀山人,祖籍丹阳。幼孤。年十三从同乡邵湘甫学艺,三年即青出于蓝。曾受苏州吴大及顾茶村之聘,从中汲取青铜和古陶技法,融进造壶艺术中,技艺日精,名声益高。吴大手镌印章“斋”赠之,在壶底钤“斋”篆书阳文印,盖内钤篆书阳文“玉麟”方印。所制茗壶选泥十分讲究,每制一壶要精心构撰,积年累月而成,非其人重价弗予。

黄玉麟所制仿供春壶,既不像瓜,又不似椽,结构巧妙,实为吴大与黄玉麟共同创作的精品。他是清末最重要的艺人,作品供春、掇球、鱼化龙、弧菱、斗方等壶,以其严谨精巧的技艺风范,色泽莹润,气格浑厚,深受鉴赏家的珍爱。

俞国良(1874—1939),又名祖琳。江苏无锡锡山人。所制陶艺气格浑成、端庄秀丽、角线分明,为人称颂。曾为吴大、端方等造壶。以技师身份受聘为各陶艺公司制壶。其人名高艺精,大半生行踪漂泊,带徒授艺,其中有名的为李珍宝。传世佳作“大红泥传炉壶”,精选最好的大红泥制作,烧成火候绝佳,色泽光彩鉴人,肌理滋润,是宜兴朱泥器中之罕见者,现存于马来西亚。盖印“国良”,底印“江苏省全省物品展览会特等奖状俞国良民国念六年时年六十四”。他的名作有传炉壶、线元壶、仿鼓壶、汉君壶、松竹梅壶、鱼化龙壶、百果壶、梅花围盘壶等流传于世。作品多钤“国良”和“锡山俞氏 ”印章。

程寿珍(1865—1939),号冰心道人。宜兴川埠上袁村人,为名艺人邵友运的养子,继承家学,功底扎实、形态质朴,不务妍媚。年过七十尚制作不辍,其格调粗中有细、韵味犷朴,中晚年时,仅制三式:掇球、仿鼓、汉扁,他是一位勤劳多产的艺人。其作品底钤“冰心道人”,盖钤“寿珍”,把下“真记”二字小印。

所制的掇球壶最具个人风格特点,是紫砂陶艺的典范。屡屡获得国际展览的奖项,是紫砂壶界的头名状元,壶底镌文:“八十二老人作此茗壶、巴拿马和国货物品展览会曾得优奖”。程寿珍为最早的紫砂技师,在江苏省立陶器工厂陶工传习所授艺。其子程根迫于生计,年近五十方随父开始制壶,并沿用“冰心道人”等名款,父子水准相差较大,识者不难辨别。

范大生(1874—1842),字绳武,号承甫,世居蜀山西望圩,师从范鼎甫,以技师身份受聘于各陶器公司,所制茗壶造型浑朴雅致,色泽匀称古穆。传世代表作有合菱壶、四方隐角竹顶壶、合梅壶等。曾参加1915年的芝加哥博览会并获奖。范氏家族三代人潜心紫砂壶艺。范大生的父亲范生大、儿子承甫、锦甫均用一个“大生”印款名号,也曾用“范庄农家”“静安”以世袭传承为荣。

冯桂林(1907—1945),宜兴蜀山人,民国时期紫砂艺人的杰山代表,是江苏省立陶器工厂“利永陶工传习所”第一批艺徒,师从程寿珍、范大生等名师。他勤奋好学,从仿制名作入手,转向创作新品,式样新颖、精致,声望日隆。1930年前后,杭州汪裕泰茶行聘冯前往做壶,所制茗壶以壶店老板号记,壶上留“卷翁”章。汪氏借西湖美景,常请书画家店中和冯桂林一起探讨壶艺,绘样制作,令人叫绝。如四方竹段壶、梅桩壶、玉笠壶等,壶盖内则用“桂林”小方章。其作俗中山新,巧为组合,生机勃发,能够成就茶具的功能美,其作品既有整体完美气势,又能细部深入刻划造型特征,工艺精,质感强,故每成一作,皆为精品。其传世力作有四方折角壶、五竹壶、龙头玉杯壶、木瓜壶、合桃壶等。

汪宝根(1902—1954),号旭斋,蜀山西街人,随伯父汪春荣(生义)学艺,与吴云根、朱可心同为师兄弟,秉性耿直,好强争胜,1932年宜兴陶业紫砂公会筹措展品之际,他曾费时数十天制成“大东坡壶” 和 “三友壶”参加芝加哥博览会,并获优奖,成为一时佳话。他时常向名师黄玉麟请教,喜用樱桃小嘴包嘴型显其特色,出水流畅,广受欢迎,他是创新品种较多的艺人之—,仿古葵壶为最。

陈光明(1859—1930),字匡庐,名润宝、小名顺定,原籍金陵。白幼侨寓蜀山,善作玩具、果品、细巧玲珑、色形逼真、询绝技也。传器朴雅古茂、格调高雅。人或有所求,辄付百金或数十银元不等,交货且不限年月,尤能筑小窑、独自烧成。早期用风形“慕匋制”章为摹古之作。后期改用“陈”圆章、“光明”方章搭配印记,或“陈光明制”方印,镌刻甚精。

江案卿(1886—1953),宜兴大浦洋渚人,清末民初著名紫砂艺人,制壶技艺精湛,惜传世不多,其作品以薄胎供春茶具为胜,和大中小三种不同规格的狮球壶为最。

蒋彦亭(1890—1943),原名宏高,鸿鹄,曾用名志丞,后改名燕廷、燕亭,宜兴川埠潜洛人。早年师承家学,随父蒋元祥制壶,从友学雕塑,善于观察花草包虫生态,摹其形状,写真作陶。擅制水盂、水滴,文房用具杂玩等项,尤以雕塑器型为佳。30年代,被聘至上海专门仿制古董及紫砂古器,仿制“大彬”、“友泉”、“鸣远”等传统经典之作。作品古色古香,运用紫砂五色土,意趣横生。无论仿品或新作,均以历代名家面貌印记,真假难辨。蒋蓉随其学艺,受益匪浅。

紫砂企业及其他名家

当时的江苏省立陶业工厂,为改良陶器,曾延揽名师程寿珍、范大生、俞国良传授技艺,聘名工技师范福奎、江案卿、陈光明、李宝珍、汪宝根、吴耀庭、王熙臣、邵六大、储银兰等专门生产紫砂陶器。开办“利永陶工传习所”,招收以冯桂林为代表的20名艺徒,其中出色的有储铭、束金寿、叶德喜、强义海、陈西汉、陈纪全、诸葛勋、史盘大等。

江苏省宜兴初级陶瓷职业学校,由日本留学归来的王世杰担任校长,聘名师吴云根、朱可心、施福生、吴纯耿等为实习工场技师,研制开发紫砂新型茗壶。

当时有一技之长,经商开办陶器商行的陶器公司,他们招聘名工,自定壶式,并注册商标成为宜兴紫砂的品牌。

“吴德盛陶器行”1916年设于蛟桥边上,由店主吴汉文,号歧陶主人、岩如主人,室名松鹤轩,他能亲白制壶,镌刻。壶上铃印“松鹤轩”、“歧陶发明”等方章。出品的紫砂陶器署款“歧陶”“企陶”“漱石”“岩如”“石溪”“友石”“缶硕”“涂庭”“北岩”等,皆是这一时期的紫砂陶刻名艺人。

上海“铁画轩”戴宝国,金陵人,擅长刻瓷,改行从事紫砂陶业,来宜兴定制紫砂壶,均镌刻“铁画轩”为记,享誉沪上。

“艺古斋”主人赵松亭(1859—1934),名支泉,号九龄,艺名东溪,宜兴川埠上袁村人,仿古器,创制砂壶,以贡壶名扬天下。

“利用、利永陶业公司”成立于1913年,总部设蜀山,并在上海老城隍庙内设店,经营紫砂器,产品远销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公司拥有自己的龙窑——永安窑,烧制紫砂器,由水路运至上海。30年代是“利永公司”的鼎盛时期,名工云集,产品种类齐全。壶上多署款“利永公司出品”字样。曾用“盛协”和“良友”为商标。

“陈鼎和陶器厂”没在宜兴县城,经理陈元明,在产品上刻有“陈鼎和陶器厂”和“陈鼎和造”的印记,英“C·T·H·CO”字样的为出口产品。传世作品包括茶具、笔筒、笔洗、花瓶等。

当时,许多紫砂艺人以家族为单位,兴办陶器店,自产自销,定购名工作品,请名工陶刻装饰。如:毛顺生创办的“毛顺生陶器店”,储银兰开办“裕丰陶器店”,邵巨宝、邵全章合开的“巨宝陶器店”,许立生开的“立信陶器店”,还有“艺光”、“艺新”、“吉德昌”等陶器店。

清末,何心舟、王东石等人去浙江宁波地区烧制紫砂壶,款式沿袭曼生壶格调,与上海书画家胡公寿、梅调鼎、任伯年等合作,底款为“浙宁玉成窑造”。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仿古之风盛行。一些古董商利用古籍、图谱和古陶、青铜器史料,聘请高手仿作,不惜工本,刻历代名工签款,或仿制历代名工的印鉴。真假难辨,远非一般收藏爱好者能识别。当时作品水准较高,商家从宜兴制壶名工中百里挑一,揽至家中,并为名工创造优裕的环境条件,构思、设计、制作优秀紫砂壶,精益求精。这批艺人已成为一代紫砂精英,他们是:裴石民、王寅春、蒋彦亭、蒋蓉、顾景舟、范正根、叶德喜、陈光明等。

清末民初,紫砂壶尚有不少以斋、堂、馆、所之名定制的名品。底部署款印记,如:清德堂、澹然斋、筠石居、染香馆、盛德等,也有以龙窑为名生产的茶壶,如:玉成窑、永安窑、省立官陶等。

近代紫砂的工艺

宜兴紫砂陶艺,源于生活,将日用陶器提升到工艺美术的位置,兼具文化与实用的功能,综合体现了人们对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追求。将实用艺术与工艺美术相结合的作品,为人们所喜闻乐见,视为陶中精品。当然,鉴定其是否为紫砂精品,可以从陶瓷最基本要素:矿土、泥质、色泽、造型、制作手法、装饰手法、窑炉烧成等方面入手,解析整个生产工艺的过程,找出时代特征,鉴定优劣与真伪。

矿土、泥质与泥色

宜兴紫砂成熟期的界定在明代万历年间。紫砂泥产于宜兴丁蜀镇的黄龙山,世称为本山。它是二亿五千万年前生成于石英砂岩下的泥岩。其特征是具有合理的矿物化学元素和合理的颗粒级比,含铁量较高,烧成后呈双重气孔的胎体结构。故使用后色泽古朴、细腻圆润,呈现玉质光感般的包浆。它集实用、鉴赏、把玩、珍藏于一体,与茶结合,天然和人工的高度统一,受到人们经久不衰品茗的喜爱。照片组图二 昔日的紫砂窑址,紫砂泥藏于石英砂岩之下,紫砂泥三种基泥(紫泥、红泥、本山绿泥)

紫砂泥即紫泥、红泥(朱砂泥)、本山绿泥(团砂泥)三种基泥的总称。这三种泥,存在于陶土之中,在矿层的分布不同,烧成气氛、温度的不同,其色泽变化多端,有紫红色、紫褐色、紫色、红色、米黄色。1920年,现代工业技术的介入,在基泥中加配适量的着色剂,生成诸多色泥,如墨绿泥、古铜泥、黑料泥。基泥之间相拼,如:紫泥和本山绿泥相拼,烧成黄灰浅绿的团砂泥。色泽外观是泥质的表象,凭个人的喜好而定,好的泥质恰似紫檀木色,深紫泛青。大红泥似枣红色,红中透亮。

近代紫砂泥的采掘,开矿的称塘户,掘坑道,人工采集,从甲泥中择选紫砂泥,分高、中、低三档泥质,即底槽青泥、中槽紫泥、红棕泥、红皮龙泥等。按质论价售给磨坊加工成生泥。

紫砂造型与成型方式及装饰

紫砂壶造型千姿百态,用紫砂泥通过塑造方式产生。宜兴紫砂有其特有的制作技巧,在分析造型时,通过形态美,透过造型构件的结构美,去体味作者的艺术精神。紫砂行内大致可分:光素器、筋纹器、花塑器三大类。这三种形态各自有独特的仪态。

光素器指各种方壶或圆壶。注重权衡比例的形态美和茶壶的实用功能,表面光润,手感舒适。

筋纹器指几何形体的壶上,分割纵线、横线、旋转线,它源于金银器,线型精确流畅,内外纹线精炼,舒适实用。

花塑器,即在几何形体壶上作贴塑装饰或模拟各种瓜果、虫鱼、禽兽装饰点缀,并作图案变化处理的造型。它要求生动自然、刻划有致、实用美观、人们对美的认识,可通过意会、取舍,达到理解共识,所谓好坏之别,就是能否从形态中显示出艺术的感染力,让人爱不释手。造型与制作功底,是相辅相成。紫砂泥的优点,可增可减,长时间的磨炼修饰,反复推敲,上品壶与普通壶,经过对比即可分辨。每个陶艺人与书画家一样,有各自的风格特点,采用的制作手法都不尽相同,并有自己特有的标识。

近代紫砂造型的品种

日用品壶(俗称粗货):寿星壶、龙蛋壶、洋桶壶、底壶。规格有大、中、小三种,容量较大在1000毫升左右,产量甚大。

工艺壶:供茶馆、酒肆用的茶壶,俗称细货。如:柿圆壶、桃梅扁壶、四方壶、六方壶、梅段、竹段、柿子壶、海棠壶、狮球壶等,农村坊间大量生产,工艺粗糙,价格不高。

特艺品类:俗称上品紫砂壶,出自名工之手。品种甚多,产量甚少,价格不菲。如同一品种,水平相差甚大。如:仿鼓壶、掇球壶、一粒珠、汉君壶、书扁壶、线圆壶、莲子壶、印包壶、玉笠壶、双竹提梁壶、合菱壶、佛手壶、木瓜壶、松树葡萄壶、鱼化龙等。

宜兴紫砂壶的装饰,基于造型制作之中,光素器,采用泥料质地变化及关键部位简洁的线条装饰。筋纹器和花塑器用纹线、浮雕、贴塑作添饰。附加装饰以陶刻为主。好的作品蕴含着作者的文学、书法、绘画的艺术内涵,以及对造型的谋篇布局和镌刻用刀的功力。上个世纪30年代是紫砂陶刻的顶峰。刻工价格往往比制坯工的价格还高,刻工刻有自己的字号、纪年,为后人考证留下依据。此时陶刻名家有崔克顺、陈懋生、陈研卿、沈瑞田、卢兰芳、韩泰、陈少亭、任淦庭、饶寿川、戴雪生、杜顺六、蒋永西、诸葛勋、谈尧坤、邵云儒、白应生等。

紫砂印记与款识

紫砂陶器作品一般由作者个人完成,印记和款识是说明身份的标志。通常壶底部钤作者印记或定制者的斋号,壶盖内及壶柄稍钤制作者的小章,特定的时段有着不同的艺术特征,如曼生壶的底部钤“阿曼佗室”,壶把下有“彭年”小印章,上海“铁画轩”定制壶,底部铃“铁画轩制”,盖内铃吴云根的名号“芝莱”印章。

紫砂壶钤印方式是在制壶将近完工时操作的,用顶柱支撑着壶内,底部着印章,用木榔头敲击印出文字。铃印用力要均,方能体现出治印用刀的金石味风格。用印大小、治印风格须与壶艺相对应。材料有木质、骨质、石质种种,上品壶字体工巧,有篆刻家镌刻赠与作者的,也有作者自己所刻的。它与商品壶上刻印社刻的,水平相差较大。印章、款识是紫砂艺术的组成部分,也是鉴别作品真伪的依据之一。

近代壶艺鉴赏的界定

近代紫砂壶是—个特定时代的产物,它从生活日用品到艺术品之间的档次相差甚大。紫砂壶爱好者因文化艺术修养的差异,品鉴标准时,表现出各自的偏向与喜好。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鉴赏作品应立足于精品,它体现出作者的制作工艺和文化艺术含量,是艺人用紫砂泥表现自身理念的方式,是艺人智慧的结晶,具有历史价值,但价格不菲。应分清日用品、产品与作品的界定。

近代艺人的作品,有着特殊的经历,是历经大浪淘沙后精选出来的,数量不多,精品中的精品更是寥寥无几,其泥质大多是纯净的黄龙山紫砂土,造型精工细作,体现陶艺所蕴含的本质美,功能上,强调实用性,使用上的舒适性,成型手法技术娴熟,在紫砂龙窑中烧成,装饰手法以陶刻为主,气韵刀法皆属上乘。造型完美,且特别讲究整个生产过程的工艺质量,时至今日,经茶汁滋润,壶身光可鉴人,外似紫玉,内如碧云。

赏鉴近代名品时,要注意各个时期特定的款式,真正的老壶,除名章签款外,制作水平和方式没有当今制作人技艺的刻意追求,有其历史原因。凡精品需自己细心体味,在品赏中,认同、喜爱。

综上所述,一把精品壶的基本要求为以下几点:土好、形好、工好、款真、价高,来路明,讲的故事少。好壶洁净温雅,素心素面是紫砂壶返璞归真的本源。

作者:夏俊伟

上一篇:任职以来工作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扶贫工作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