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接种异常反应

2023-02-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疫苗接种异常反应

狂犬疫苗接种不良反应与免疫失败的预防

摘要:探讨接种狂犬病疫苗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以及免疫失败的多种原因进行分析,并从多方面提出预防对策。

关键词:狂犬疫苗 不良反应 免疫失败 预防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急性人兽共患传染病。人狂犬病通常由病兽以咬伤方式传给人。临床表现为特有的恐水、怕风、恐惧不安、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近年来,我国家庭养犬数量急剧增长,狂犬病发病率出现上升趋势。卫生部公布的2011年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资料显示:死亡率占首位的仍然是狂犬病。而预防狂犬病最关键的是伤口清创处理及全过程接种狂犬病疫苗。现将我市2011年狂犬病疫苗接种工作情况分析如下:

1.基本情况

2011年1-12 月,姜堰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门诊接待2725 例动物咬伤者,其中三起狂犬连咬数十人事件及5例高危伤者。其中对被动物咬伤后来门诊治疗室注射狂犬病疫苗258例病人,男165人,女93人,年龄3-80岁,均为二级暴露。

2.接种反应

接种不良反应分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局部反应表现为注射部位疼痛、红斑、水肿、瘙痒、硬结,全身反应主要表现为轻度发热、寒战、晕厥、无力、头疼、眩晕、肌肉痛、关节痛、胃肠道功能紊乱。258例接种疫苗出现局部不良反应为27例。其中男15人,女12人,不良反应率为10.46%。主要表现为接种24 小时后出现疼痛的为24例,瘙痒为1例,出现红肿的为2例,未出现红斑和水肿。出现全身反应16例,全身反应发生率为6. 2%,接种第1针狂犬疫苗24 小时内,部分患者出现头晕、头痛、乏力。接种第二针后部分表现为轻度发热,改用进口狂犬疫苗后,症状得以缓解。

3.不良反应的处理

对于不良反应的处理,首先须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耐心地对他们进行解释,消除紧张情绪,争取患者心理上积极配合全程治疗。其次,对于皮肤的局部护理,主要是进行对症处理,如保持注射部位的清洁与干燥,以防感染,对于有红肿疼痛的患者,及时给予局部的热敷等。

4.接种效果评价

2011年我市共检测2315 例,抗体检测阳性2268例,阳性率为97.97%。尚有47 例抗体检测滴度低于1:50mg,其原因是多方面的。(1)没有及时正确地处理好伤口,局部伤口的冲洗和消毒,对发病与否有直接影响。(2)疫苗质量不佳,目前,世界卫生组织 (WHO)规定疫苗效价应为大于等于2.5IU/ml。疫苗效价越高,免疫效果越好。疫苗有效期与抗体水平呈正相关,有效期愈长,抗体阳性率和几何平均滴度愈高,反之愈低。(3)没有及时合理用抗狂犬病血清或人狂犬病免疫球蛋白,人狂犬免疫球蛋白能直接中和狂犬病毒,对于严重咬伤或伤及危险部位时,两者联合应用效果最好。(4)接种方面的因素,如没有及时购苗注射而拖延时间较长,未能按照日程规定注射疫苗。同时接种部位也是影响免疫效果的因数之一。上臂三角肌接种效果最好,臀大肌效果最差。(5)年龄方面的影响,一般青少年最好,老年人较差。这可能与机体的免疫应答反应有关。(6)机体自身因素的影响,被咬伤患者正处于患其他疾病期间,机体重度虚弱或受到强烈的精神刺激或严重受寒情况下,都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使产生抗体效价降低,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保护作用。(7)其他因素的影响,应用免疫抑制药物,有嗜烟、酗酒及其他刺激性的食物,各种恶性肿瘤和在注射期间不良情绪,剧烈的运动,均可影响免疫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再加强三针狂犬疫苗,96.6%已产生中和抗体 ,尚有一例再次加强三针始终没有产生抗体。

5.讨论

狂犬病的预防责任重大,环节很多需要多方面的协同合作。(1)及时严格的伤口处理,及时彻底处理伤口十分必要,伤口局部处理得越早越彻底越好。因为狂犬病毒早期集中于伤口局部,只有及时彻底全面清创,才冲洗掉和杀灭伤口可能存在的部分病毒,有效地防止病毒进一步入侵机体,减少发病机会。一般用肥皂水和清水洗刷伤口,最好20%肥皂水冲洗,彻底冲洗伤口至少30分钟,再用75%酒精或2%-3%碘酒擦涂消毒;除非伤及大血管,尚应暂缓缝合和结扎,即使延迟了1-2天,甚至3-4天,也不应忽视局部处理。(2)及时足量全程注射狂犬病疫苗。免疫全程共5针,分别于0(注射当天)、3、7、14、28天进行肌肉注射。如果咬伤当天未注射,可往后延续,不管任何情况都要坚持全程注射,切不可半途而废,以免影响疫苗应有的作用。但全程注射完毕后25-30天内应抽取静脉血做抗体检测,判断免疫效果,确保疫苗预防作用。(3)使用抗狂犬病血清,提高预防成功率。抗狂犬病血清因其作用快,以弥补注射疫苗后未发挥作用的空隙,以延长潜伏期,发挥出较好的保护作用。

参考文献

[1]黄礼平,唐少令,等.人体接种浓缩或纯化狂犬疫苗后水平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04,30(7):76-77.

[2]肖東楼,唐肯,王显军,等.狂犬病防治手册[M].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作者:卞薇薇

第2篇:精细化护理对儿童疫苗接种及时率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摘要】 目的:探究精细化护理对儿童疫苗接种及时率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择取2018年9月-2019年9月到本院进行疫苗接种的124例儿童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并依据不同的护理方案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6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精细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儿童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儿童家长对临床护理的满意度情况、接种及时率以及依从性情况。结果: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总满意度、接种及时率及依从性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儿童疫苗接种过程中实施精细化护理干预,不仅可有效提高儿童对疫苗接种的依从性,还可有效地提高儿童及其家长对临床护理的满意度,从而减少疫苗接种后的不良反应,这对提升医院的护理水平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应用。

【关键词】 精细化护理 儿童疫苗接种 不良反应 接种及时率

[

儿童接种后若发生了不良反应,造成不良反应的原因不仅有疫苗质量情况,还有儿童间个体的差异,还与家长对接种知识的了解相关。常规护理大多关注儿童接种的过程,而忽略了接种前后的护理工作,因此,很容易引发不良反应,甚至还会对家长的满意率造成影响[1]。精细化护理是以患者为核心的一种护理理念,主要突出了精、严、细、准的理念,临床中对于儿童特别适用[2]。临床研究表明,对进行疫苗接种的儿童实施精细化护理,不仅可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还可提高家长对临床护理的满意度[3]。本次研究主要探究精细化护理对儿童疫苗接种及时率及不良反应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2018年9月-2019年9月到本院进行疫苗接种的124例儿童作为此次的研究對象。纳入标准:(1)身体健康;(2)依从性良好;(3)年龄1~11岁。排除标准:(1)发烧;(2)药物过敏史;(3)先天性疾病。依据不同的护理方案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62例。该研究已经伦理学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具体如下:(1)告知儿童家长关于疫苗接种的相关知识,从而有效地提高其对疫苗接种的配合度。(2)温柔亲切地与接种儿童进行有效的沟通,消除接种儿童的恐惧与焦虑。(3)正确引导儿童家长在疫苗注射前,帮助儿童摆好体位。(4)接种完成后,告知儿童家长,在观察室留观30 min,经接种医生确认无异常情况后方可离开。

1.2.2 研究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精细化护理干预,具体如下:(1)初次进行疫苗接种的儿童家长,临床护理人员应详细告知其关于疫苗接种的效果、目的以及接种期间的注意事项等。同时还要告知其家长,接种前需确保儿童身体与心理等均处于健康状态。同时为儿童建立接种档案,接种前要求家长在接种同意书上签字。(2)儿童对于疫苗接种的依从性普遍较差,所以接种前,临床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接种儿童进行良好的交流,并采用温柔的态度以及亲切的语言对接种儿童进行适当的安抚以及鼓励,从而取得其信任,使其可以配合临床医护人员来完成疫苗接种。(3)接种前,临床护理人员应认真核对接种人员信息以及疫苗情况、名称,注射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注射过程中,速度不宜过快,注射完成后应对注射位置进行适当压迫,从而起到止血的作用。并且,临床医护人员还应告知儿童家长要注意注射部位保持清洁,在观察室留观30 min,需经接种医生确认无异常情况后才可离开。若出现了不良反应,临床护理人员应立即给予针对性的措施。(4)若接种后穿刺点出现感染,临床护理人员应告知儿童家长,如何正确对穿刺点进行处理。若穿刺点出现了化脓的情况,临床护理人员则需对其穿刺点进行引流。接种完成后若出现轻微发热症状,则应采用物理降温的方式进行处理,督促其多饮水。若体温≥38 ℃,应指导其遵医嘱用药,使其体温可以得到有效控制。若出现过敏性紫癜(或皮疹),则应指导其遵医嘱采用抗组织胺药(或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进行治疗。若出现了过敏性休克(或晕厥),应马上协助其保持平卧位,并注射适量的肾上腺素。

1.3 观察指标与评定标准 (1)比较两组儿童接种疫苗后不良反应情况,常见不良反应为腹胀腹泻、皮肤红斑及恶心呕吐和发热乏力。(2)采用满意度调查表对两组儿童家长对临床护理的满意程度进行评估,评估标准:得分≥90分为儿童家长对于临床护理非常满意,70分≤得分<90分为儿童家长对于临床护理满意,得分≤69分为儿童家长对临床护理不满意,总满意=非常满意+满意。(3)比较两组儿童实施精细化护理干预后的接种及时情况。(4)比较两组儿童的依从行情况,评估标准:疫苗接种过程中,儿童非常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接种为依从良好;接种时有轻微的抗拒为一般依从;接种时儿童非常拒绝,并有严重抵触行为为依从较差[4]。总依从=依从良好+一般依从。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研究组,男性儿童36例,女性儿童26例;年龄1~7周岁,平均(3.2±0.8)周岁。对照组,男性儿童33例,女性儿童29例;年龄1~6周岁,平均(3.1±0.4)周岁。两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字2=5.842,P<0.05),见表1。

2.3 两组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字2=5.008,P<0.05),见表2。

2.4 两组接种及时率对比 研究组接种及时61例(98.4%),多于对照组的54例(8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5.950,P<0.05)。

2.5 两组依从性对比 研究组总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5.847,P<0.05),见表3。

3 讨论

因儿童机体生理功能发育还不是很完善,所以其免疫力较差,进行疫苗接种后很容易发生不良反应。临床研究显示,对进行疫苗接种的儿童实施精细化护理,不仅可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还可提高家长对临床护理的满意度[5-6]。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证实了,在临床进行疫苗接种时加以实施精细化护理,可以有效减少接种儿童的不良反应情况。研究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加以实施精细化护理还能提高儿童家属对临床护理的满意度。

疫苗接种是目前控制疾病、预防疾病最经济、有效的一种方法。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预防疾病的认识不断增强,同时对于疫苗接种的认知也在不断增强,而近几年,儿童疫苗接种的普及率不断升高,从而使得儿童预防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也逐渐升高[7-8]。而随着医疗技术、卫生事业持续发展,使得常规的护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人们对预防接种的相关需求,而如何对儿童进行接种时行精细化护理干预,以及如何最大程度降低接種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提高儿童及其家长对临床护理的满意度,是目前临床中需行探讨的主要问题[9-10]。自从本院接种门诊科实施精细化护理以来使得临床体系已经逐渐地完善起来,主要包括改善接种环境、人性化的接种流程以及接种前后对儿童心理护理、健康宣教情况等。临床实施精细化护理对于儿童来说,不仅可以有效缓解儿童在接种前后的恐惧与紧张心理,还可使接种流程更加顺利[11-12]。但是,对于儿童家长来说,能够让其对接种疫苗有更加清晰地认知、了解,可以使其从根本上认可疫苗接种,从而对疫苗接种更加重视,进而起到保障儿童身体健康的目的[13]。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接种及时率高于对照组(P<0.05)。证实,在临床接种过程中加以实施精细化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疫苗的接种及时率。研究组总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加以实施精细化护理以后,使得儿童的依从性得以提高,促进了疫苗接种顺利进行。

在疫苗接种中,加以实施精细化护理,主要目的就是为贯穿整个接种流程。接种前,接种医生需对儿童及其家长进行比较全面化的接种知识宣教,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儿童家长对接种知识的认知水平,还可根据要求及时对儿童进行疫苗接种,并对接种后儿童的身体变化情况进行观察,若出现不良反应情况应及时进行相关干预措施[14-15]。在接种过程当中,临床护理人员通过实施精细化护理干预,有效地提高了接种儿童的临床配合度,还减少了因恐惧、紧张等产生的不良情绪。临床医护人员应对儿童健康史进行充分了解,而后仔细选取注射区,并安排注射,这样主要就是为有效减少接种疫苗后发生不良反应[16-17]。在接种疫苗后30 min,需在观察室留观,主要目的是提高接种的安全性,还可促进疫苗接种的落实以及普及。除此之外,实施精细化护理干预后,使得儿童家长对于接种知识了解程度以及对临床护理的满意度等均得到有效提高[18]。

精细化护理理念最初起源于欧洲国家,其主要通过极其严格的临床管理,并依据规范化要求严格执行,从而可以体现出在临床管理过程中的精心与精细。精细化护理主要以患者为中心而发展出来的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强调以患者为核心[19-20]。虽然来本院进行疫苗接种的儿童均为健康人群,不能将其归类为患者,但是其作为本院的服务对象,因此也是适用的。本次对于儿童疫苗接种中,采用不同的临床护理方式,并且护理效果比较显著。临床中实施精细化护理干预不仅可以降低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规范临床护理人员的操作以及服务质量,优化儿童家长对疫苗接种的行为,在临床中对疫苗接种的安全以及有效性非常的重要。

综上所述,临床上在进行儿童疫苗接种中加以实施精细化护理干预,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儿童对于疫苗接种的依从性,还可有效提高儿童及其家长对于临床护理的满意度,从而减少疫苗接种后的不良反应,这对于提升医院的护理水平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映耿.儿童疫苗接种的不良反应及护理干预的效果[J].海南医学,2017,28(18):3095-3096.

[2]蔡维芳.儿童预防接种常见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干预措施[J].临床检验杂志,2017,6(2):283-284.

[3] Oku A,Oyoita A,Glenton C.Factors affec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childhood vaccination communications trategies in Nigeria:a qualitative study[J].Bmc Public Health,2017,17(1):200-211.

[4]黄建明,胡小芳.儿童预防接种的精细化护理效果评价[J].预防医学,2018,30(3):308-310.

[5]曾祥越,何国宽,李海,等.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知识态度行为干预效果评价[J].医学动物防制,2017,5(10):1039-1042.

[6]姚畅.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认知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18,44(5):83-85.

[7] Gill M.The global effect of maternal education on complete childhood vaccination: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Bmc Infectious Diseases,2017,17(1):801-816.

[8]钱月,李越,及春兰.特殊问题儿童预防接种的护理措施及相关质量控制[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8,24(6):115-117.

[9]乔晓芳,魏俊妮,黄万锋,等.社区儿童家长疫苗及安全接种知信行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7,32(19):4785-4787.

[10] Aaby P,Jensen H.Routine vaccinations and childsurvival:effect of gender[J].BMJ,2017,321(7274):1435-1439.

[11]王超霞.多种形式护理模式对儿童健康体检的相关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17,19(1):98-99.

[12]万朝敏,朱渝.科学评估与指导儿童疫苗的预防接种[J].西部医学,2018,30(5):625-627.

[13]李潇潇.儿童与成人接种疫苗后发生过敏反应的风险[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17,15(2):95.

[14]苏琪茹,姚开虎.疫苗时代疫苗可预防疾病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的变化[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9,21(3):7-10.

[15]杨配英.疫苗接种不良反应原因及预防对策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19):161-162.

[16]张森乔.儿童流感疫苗接种干预的疾病预防的效果分析[J].临床检验杂志,2018,7(4):156-157.

[17]郑少清.规范化接种护理管理在儿童预防接种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创新,2018,15(23):89-91.

[18] Niederhauser V.Parents and informal caregivers feel they receive insufficient communication about routine childhood vaccination[J].Evid Based Nurs,2017,20(3):81-82.

[19]中華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及说明[J].中国病毒病杂志,2017,7(2):81-86.

[20]陈白菜.预防性护理在减低乙肝疫苗接种过程不良反应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8,16(35):93-94.

(收稿日期:2019-11-07) (本文编辑:程旭然)

作者:金明

第3篇:甘井子区2009——2012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甘井子区2009——2012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发生特征,评价AEFI监测系统的运转情况。方法通过AEFI监测系统,收集2009——2012年全区AEFI个案数据,采用描述性方法对AEFI分布特征和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甘井子区2009——2012年共报告50例AEFI,以一般反应居多,占84.00%;AEFI主要分布在9月份占44.00%;≤1岁占44.00%;以接种第1剂居多,占40.00%;以国家免疫规划(NIP)疫苗为主,占98.00%。结论甘井子区AEFI监测工作质量仍有待提高。

【关键词】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dverse Event Following Immunization,简称AEFI)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或事件。随着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的实施,接种疫苗种类、剂次和对象的大幅增加,AEFI报告例数逐年增加,公众更加关注AEFI。为了解甘井子区2009——2012年AEFI监测系统的运行情况,分析其流行病学特点,评价监测工作质量,提高监测工作。现对甘井子区2009——2012年AEFI监测情况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收集

1.1.1AEFI监测范围AEFI监测覆盖所有接种疫苗的人群;统计数据为2009年——2012年甘井子区所有接种单位上报的AEFI个案。

1.1.2AEFI分类及报告范围按照《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1]。

1.1.3AEFI报告方式辖区医疗机构和预防接种单位发现AEFI后,及时填写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个案报告卡并上报甘井子区疾控中心,区疾控中心通过《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信息管理系统》将AEFI个案报告卡、个案调查表和调查报告通过网络报告。

1.2方法

1.2.1资料整理与分析通过《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信息管理系统》将甘井子区2009——2012年AEFI个案导出数据,利用Excel200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1.2.2分析方法采用描述性分析,对AEFI分布特征和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一般情况甘井子区2009——2012年共报告50例AEFI,其中2009年13例、2010年23例、2011年2例、2012年12例,无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2.2AEFI发生原因50例AEFI中,一般反应42例,占84.00%;异常反应6例(过敏性皮疹4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1例),占12%;偶合症2例,占4%。

2.3时间分布50例AEFI病例主要分布在9月份占44.00%,其次11月份占26.00%;除1月份、10月份和12月份无AEFI报告外,其它月份均呈散在分布。

2.4AEFI发生的年龄与性别在50例AEFI中,男性25例,女性25例,男女发病相等。<1岁7例,占14%;其中2月龄、3月龄、4月龄、8月龄和10月龄各1例,各占2%;11月龄2例,占4%。1岁15例,占30%;2岁4例,占8%;3岁5例,占10%;4岁6例,占12%;20-60岁13例,占26%。

3讨论

从甘井子区2009——2012年报告的50例AEFI来看,以一般反应为主,占84%;主要发生在9-11月份,占70.00%;≤1岁22例,占44.00%,>15岁组由于接种疫苗剂次远低于儿童,因此报告发生AEFI的较少[2];以国家免疫规划(NIP)疫苗为主,占98.00%,以麻疹疫苗、甲型流感疫苗和无细胞百白破疫苗报告居多;发生在接种第1剂的占40.00%;接种后≤1d出现AEFI的占78.00%。

自2008年实施AEFI网络直报以来,特别是2010年《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出台以来,甘井子区AEFI监测工作逐渐步入正轨,敏感性有所提高,报告数量呈逐年增多趋势,但質量有待提高。为进一步提高全区AEFI监测质量,今后将采取以下措施:

3.1在加强AEFI被动监测的同时,可以在部分接种单位开展主动监测[3]。

3.2对基层人员培训培训,提高AEFI报告及时性和准确性。

3.3开展规范化门诊建设,提高预防接种服务质量[4]。

3.4加强AEFI监测督导工作,定期分析督导情况。

3.5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公众正确认识AEFI,营造良好的预防接种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办公厅.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办公室.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S].2010-06-03.

[2]袁丁.新化县2009——2011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2,19(10):1504-1506.

[3]吴殚,王凤双,肖雷,等.北京市顺义区2008——2010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2):5969-5971.

[4]武文娣,刘大卫,吴冰冰,等.全国2007——2008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检测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2009,15(6):481-490.

作者:郭建华

第4篇:麻疹疫苗基本认识、安全接种和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理

麻疹疫苗基本认识、安全接种和预防接

种异常反应处理

胡亚平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长沙410004)

摘要:麻疹是全球性的疾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在使用麻疹疫苗(MV)前,每人一生均要患一次麻疹。因此,平均每年麻疹发病数应等于出生人口数。估计全球每年约发生麻疹1亿例以上,死亡数百万人[1]。在未进行广泛预防接种前,每隔1~2年流行一次,我国麻疹发病占法定报告传染病的首位或第二位,城市流行的发病率在2000/10万以上,自1996年广泛使用麻疹疫苗后,骤降至100/10万以下[2-3]。尤其是1978年开展计划免疫后,麻疹报告发病率显著下降,1995年报告发病率为4.48//10万,降到历史最低水平[4]。但目前麻疹仍造成大量儿童发病或死亡[5]。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对麻疹病毒的认识及对麻疹疫苗的要求均 有新的进展。

关键词:麻疹疫苗、免疫、接种、过敏、预防

一、麻疹疫苗基础知识

麻疹疫苗简介:

目前应用的为皮下注射减毒活疫苗,系由麻疹病毒减毒株接种鸡胚培养制成。

常规免疫策略:初免年龄为8个月龄的儿童,18~24月龄再注射1针作为复种。

本次强化免疫策略:1994年3月1日至2008年7月1日期间出生的儿童,无论以往是否接种过麻疹疫苗,均需接种1针次麻疹疫苗。

注意事项 1.复溶后为橘红色或淡粉红色澄明液体。如发现颜色变紫(瓶体有微细裂纹)、变黄(有杂菌生长)、溶解不好等情况,均不可使用

2.消毒皮肤用75%酒精,待干后注射。禁止使用碘酒消毒。 3.注射免疫球蛋白后4周方可接种麻疹疫苗;接种麻疹疫苗后至少2周才可注射免疫球蛋白。

二、安全预防接种

安全预防接种目的:

1、对受种者安全;

2、对实施者安全;

3、对环境安全。

怎样做才实现安全预防接种

1.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进行实施预防接种。 2.熟练掌握正确的预防接种技术操作。 3.加强工作责任心。 接种

1、预诊

核实受种对象:

1.查验接种证、摸底登记册,核对受种者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及接种记录,确认是否为本次接种对象。

2. 询问并记录儿童健康状况。有接种禁忌而不能接种的受种者,应提出医学建议并记录。

2、接种

(1)告知家长或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

(2)再次核对受种儿童基本情况;

(3)消毒皮肤 (严禁用含碘消毒剂);

(4)接种。(接种后不要用酒精棉球按压或涂擦注射部位)

3、登记

(1)在接种证上填写疫苗名称、针次、批号、接种时间、接种单位、接种者签名等;

(2)录入电脑

4、留观

告知家长或其监护人,儿童接种后留在接种现场观察15-30分钟,如出现异常反应,及时报告和处理

5、接种现场疫苗管理 接种后工作:

1、清洁冷藏容器。

2、使用后一次性注射器及其他医疗废物严格按照《医疗废物处理条例》的规定处理。

3、镊子、治疗盘等器械按要求灭菌或消毒后备用。

4、记录疫苗的使用及废弃数量,剩余疫苗按以下要求处理:

(1)废弃已开启的疫苗。

(2)冷藏容器内未打开的疫苗做好标记,放回冰箱保存,下次接种时首先使用。

(3)清理核对接种告知书和预防接种证,及时录入电脑。

三、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理

麻疹疫苗常见预防接种反应及其潜伏期

一过性发热、皮疹等反应 6-12天

过敏性皮疹、过敏性休克 24小时内(通常1-2小时) 血管性神经性水肿、惊厥 10小时内 休克/虚脱(HHE) 12-48小时 癫痫发作(诱发) 7-12天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5-35天

脑炎/脑病 3—5天,长至7-12天 神经炎 5—7天或长至28天

(一)过敏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

是由致敏原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以周围循环衰竭为主要的症侯群。有过敏体质的儿童在接种含有微量鸡胚细胞、小牛血清的麻疹、风疹和乙脑疫苗时可能会发生。属于Ⅰ型变态反应。 • 临床表现

1. 一般在接种疫苗后数分钟至30分钟内发生(个别可达1~2小时,一般不超过4小时)

2. 首先出现全身发痒,随之出现局部或全身广泛性的红疹或荨麻疹、水肿等皮肤症状

3. 以后出现胸闷、气急、面色苍白和呼吸困难等,甚至出现喉头水肿、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而导致四肢发冷、脉搏细弱、血压下降

4.脑节率障碍,发生昏迷等一系列严重症状,如 救治不当可致死亡 • 处理

1、立即皮下注射1:1000肾上腺素,小儿为0.01ml/kg/次,最大量为0.33ml(1/3支)。如体重不明,用量为2岁以下0.0625ml(1/16支);2-5岁为0.125ml(1/8支);5-11岁为0. 25ml(1/4支);11岁以上为0.33ml(1/3支)。必要时重复注射。注意:如受种者有心脏病史,应请专科临床医生紧急会诊。

2、吸氧、输入皮质激素、口服或注入抗组胺药。

3、由于过敏性休克为低血容量性,就地处理或搬运时均需采取头低足高位,并立即输氯化钠溶液。以尽快扩充血容量。严重情况下需行心肺复苏急救。

4、至少留观12小时,以防止晚期过敏反应的出现。

(二)不伴过敏性休克的过敏反应

● 皮疹可出现在全身各个部位,多少不一,在不同部位引起不同症状和后果。 ● 常见的皮肤、粘膜血管反应性皮疹,表现为时隐时现的瘙痒性风团,俗称 “风疹块”。

● 荨麻疹发生眼睑或结合膜可妨碍视觉;

● 发生视神经周围可导致视力减退或复视,甚至一过性失明; ● 发生在尿道可致尿闭;

● 发生在呼吸道可出现喉头水肿、胸闷、呼吸困难,甚至窒息;也可引起心悸、心率加快、心率紊乱心电图异常;

● 发生在胃肠道者可有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

(三)晕厥 原因

 受种者在接种时,由于过度精神紧张,而造成暂时性脑供血减少或能量供应不足,导致脑缺氧或神经元能量代谢障碍而引起的短时间失去知觉和行动能力的现象

 由于情绪紧张、恐惧心理造成;受种者在接种时适逢空腹、疲劳,注射地点气温高,空气不流通 类 型

(1)晕厥样感觉:表现为短暂的意识模糊状态,伴有眩晕、恶心、苍白与站立不稳,或称为晕厥前兆

(2)真正的晕厥:常由晕厥样感觉发展而来,意识丧失可持续数秒或数分 (3)惊厥性昏厥:意识丧失持续时间长,并伴有短暂而轻度的肢体与躯干阵挛性抽动及面肌抽搐,但很少呈全身性痉挛性惊厥,可伴有尿失禁

具体处理方法

1、宣传教育、预防为主:

做好接种前的宣传发动工作,使受种者在接种前心理上有所准备,避免接种时的思想紧张和恐惧;避免在空气不通畅场所接种;注射时避免一过性刺痛而引起晕针。

2、排除干扰、疏散患者

一旦有个别异常反应病例出现,应及时疏散患者,进行隔离治疗,不应集中处理。避免相互感应,造成连锁反应,尽量缩小反应面。

3、避免医疗行为的刺激 如无需吸氧者吸氧、无需补液者输液等。

4、疏导为主、暗示治疗

正面疏导,消除恐惧心理,稳定情绪,防止顾虑,辅以药物治疗(不得使用兴奋剂),可酌情使用小剂量镇静剂。

5、仔细观察、处理适度

一旦出现,应及时报告学校和家长,要求积极配合做好治疗工作。尤其要防止不明真相者谣言惑众。

参考文献:

1.楚金贵,曾秀芬、侯晓涛,等. 麻疹可能是全球候选或消灭的第三个传染病. 中国计划免疫,1995,1(7);13 2.上海第一医学院, 武汉医学院主编. 流行病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171-177. 3.王天根,魏承毓主编. 流行病学.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8.205-201 4.孟庆丽;计划外免疫 如何选择[N];大众科技报;2001年

5. 基因疫苗防病——长期发展方向[N];中国中医药报;2000年

6. 陈刚;改善流动人口妇幼卫生保健服务利用的策略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7. 俞雪莲;新疆部分地区麻疹野病毒分离与基因型测定分析(2001~2002)[D];新疆医科大学;2003年

8. 田建勇;太原市杏花岭区2000年~2005年麻疹流行特征的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06年

第5篇: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置

糜杆桥镇何家堡村卫生室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置

①局部化脓:分有菌性化脓感染与无菌性脓肿,前者在疫苗分装时胺致病菌污染,或因注射器、接种局部消毒不严所致,后者多因接种含有吸附剂疫苗,或注射部位选择不正确,注射过浅,剂量过大等。处理方法,早期均可用热敷,每日3~5次,每次20分钟。化脓性脓肿可用抗生素治疗。无菌性脓肿切忌切开排脓,可用注射器抽脓。

②晕厥(晕针):接种者由于精神过度紧张和恐惧心理而造成暂时性脑贫血,引起短时间失去知觉和行动能力的现象。在空腹、过度疲劳、接种场所空气污浊等情况下易发生,多数在接种时或接种后数分钟发生,轻者有心慌、恶心、手足发冷、发麻等,经短时间即可恢复正常。严重者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心跳缓慢、脉搏无力、血压下降伴失去知觉,数十秒至数分钟清醒。处理方法,患者平卧、头部放低,注意保暖,口服糖水,亦可针刺人中等穴位。如仍未见好转者应送医院抢救治疗。

③过敏性休克:在接种时或接种后数秒钟至数分钟内发生,也有少数延至30分钟或1~2小时发作。突然感到全身发痒、胸闷、气急、烦躁、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发凉、血压下降、心律减慢、脉细或无。如不及时抢救,死亡常发生于抗原进入机体后15~20分钟。死亡原因多为窒息和末梢循环衰竭。处理方法,让病人平卧、头部放低,注意保暖,立即肌肉内注射1:1000肾上腺素0.5~1.0ml,同时肌肉内注射苯海拉明25~50mg.呼吸衰竭者可肌肉注射尼可刹米250mg,并吸入氧气。

④过敏性皮疹:各种疫苗接种后均可使一些过敏体质的人发生过敏性皮疹,常在接种后数小时或数天发生,多少不一,大小不等,色淡或深红,周围呈苍白色。处理方法,给抗过敏药物,如苯海拉明,每次25~50mg,每日2~3次。

⑤急性精神反应:为精神或心理因素所致,轻少见,最常见表现为急性休克性反应和癔病性发作,这类病人最大特点是临床表现与主观症状和客观体征不符,而且意识不丧失。各种症状常在患者注意力转移或进入睡眠后明显减轻,预后一般良好。一般不需特殊治疗,大多数用针灸、暗示疗法即可恢复,严重者可给些镇静剂。

第6篇: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

为防止预防接种事故发生,妥善处置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和事故,确保预防接种工作安全有序地开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与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一、组织机构:

1、成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和事故处置小组:

长:赵增辉

员:金红、杨玲、王艳丽、辛君

2、职责:

依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和事故的控制措施,及时组织和妥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和事故,配合有关部门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和事故的调查和处理。

二、常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处置原则:

1、晕厥:

1.1保持安静、空气新鲜、平卧、松开衣扣、注意保暖。

1.2轻者给予热开水或糖水、针刺人中、合谷等穴位。

1.3观察生命体征:神志、血压、呼吸、心率、脉搏等。

1.4皮下注射1:1000肾上腺素。

1.5以上处置后未见好转,立即送往就近的医院。

2、过敏性休克:

2.1使病人平卧、头部放低放松衣扣、保持安静注意保暖。

2.2立即皮下注射1:1000肾上腺素,观察生命体征,必要时重复注射1:1000肾上腺素、地塞米松、呼吸兴奋剂等。

2.3速请医院急诊科会诊或立即送往医院急诊科救治。

3、群发性癔症:

3.1做好预防接种前宣传教育工作。

3.2及时疏散病人,进行隔离治疗;正确疏导,消除恐慌心理,暗示治疗为主,对症治疗为辅。

3.3做好思想教育与沟通工作,防止少数人利用不明真相的 群众聚众闹事。

三、预防接种事故的处置原则:

预防接种事故一般是由于疫苗的质量原因,或由于接种时的差错,或由于污染造成严重的个体或群体反应的事件。接种事故的处置重在预防:加强接种人员业务能力的培训,提高其责任心,加强接种门诊的规范化建设,严格执行安全接种制度,按照说明书和规程进行接种,正确掌握各种疫苗接种的禁忌症。接种事故一旦发生,首先应积极诊治病人,如实地向中心领导与有关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保留与该事故中使用的有关物品、原始记录等证据,接受和配合单位及有关部门的调查工作,接受处理。

四、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与事故的报告及处理:

1、发生预防接种反应或疑似预防接种反应,应当及时向区卫生局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并填写接种异常反应或疑似异常接种反应的报告卡。

2、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群体性反应或者引起公众高度关注的事件时,应当在发现后2小时内向区卫生局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3、因免疫接种异常反应造成受种者死亡、严重残疾或者器官组织损伤的应当给予一次性补偿;因接种第二类疫苗引起免疫接种异常反应需要对受种者予以补偿的,补偿费用由相关的疫苗生产企业承担。发生群体性反应或者有死亡发生的,按照应急条例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4、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损害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处理。因接种时违反免疫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和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损害的,依照《医疗事故处理原则》的有关规定处理。

五、预防措施:

为尽可能减少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防止预防接种事故的发生,应采取事前预防的各项措施,包括培训合格人员,健全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等。

1、承担接种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执业医师或职业护士资格,且经过区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取得预防接种资格。

2、建立健全疫苗管理制度,做好疫苗的储存、分发和运输工作;购进疫苗时,进行检查,审核疫苗生产企业及疫苗批发企业的资格,索取由药品检验机构依法签发的生物制品每批检验合格证;购进进口疫苗时,索取进口药品通关单并保存;疫苗的储存、运输和温度按照我国药典和疫苗使用说明书的规定执行,做好冷链系统的管理。

3、遵守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和接种规范,确定受种对象。告知受种者或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严格掌握禁忌症。

4、按照接种操作规范,做好皮肤消毒,实施安全注射。使用后医疗废弃物循章处理,保持接种环境的整洁、宽敞舒适、定时通风消毒。做好院感控制的监测与消毒工作。

5、急救物品的储备:肾上腺素、地塞米松、呼吸兴奋剂、诊疗床、血压计、听诊器、担架、氧气、糖、开水、人丹、十滴水、银针等。

6、定期进行医、护人员的救护培训。

第7篇: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制度

一、预防接种门诊工作人员在接种时务必注意态度和蔼、

动作轻柔,避免发生接种对象的心因性反应。发生严重过敏反

应病例时,应主动配合临床医生争分夺秒快速救治。

二、建立预防接种反应登记簿。预防接种门诊要有专人监

测接种反应及接种事故并及时处理。

三、发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事故,除及时进行必要的救

治处理外,城镇要在6小时、农村要在12小时内首先报告至

辖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并同时向县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机构报告。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及时向所在地的县级卫

生行政部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报告,并填写疑似预防接种异

常反应报告卡,各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应按照有关规定,

通过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逐级上报。

四、预防接种反应及事故病例的诊断必须由县级或县级以

上卫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小

组会诊确定。任何医疗单位或个人均不得做出预防接种异常反

应诊断。

2011年1月23日

第8篇: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理机制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及处理

病例定义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Adverse event following immuni zation,AEFI)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或事件。

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

医疗机构、接种单位、疾控机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疫苗生产企业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为AEFI的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

报告程序

1.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发现AEFI(包括接到受种者或其监护人的报告)后应当及时向受种者所在地的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AEFI、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AEFI时,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应当在发现后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在2小时内逐级向上一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报告。

2.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应当在发现AEFI后48小时内填写AEFI个案报告卡并向受种者所在地的县级疾控机构报告。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AEFI、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AEFI时,在2小时内填写AEFI个案报告卡或群体性AEFI登记表,向受种者所在地的县级疾控机构报告

1.3.2.1有网络直报条件的乡级接种单位应当直接通过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管理 系统进行网络报告;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应当由县级疾控机构代报

1.3.2.2县级疾控机构接到上述报告后,将属于本辖区预防接种后发生的AEFI 立即通过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不属于本辖区预防接种后发 生的AEFI,应将AEFI个案报告卡立即转报至其预防接种所在地的县级疾控机构 由预防接种所在地的县级疾控机构进行网络直报。

1.3.3各级疾控机构应当通过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实时监测AEFI报告信 息

271.3.4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死亡或群体性AEFI,同时还应当按照《家发公 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报告。 2调查诊断 2.1核实报告

县级疾控机构接到AEFI报告后,应核实AEFI的基本情况、发生时间和人数 主要临床表现、初步临床诊断、疫苗预防接种等,完善相关资料,做好深入查 的准备工作 2.2组织调查

221除一般反应(如单纯发热、接种部位红肿、结等)外的AFI均需调在 2.2.2县级疾控机构对需要调查的AEFI,应当在接到报告后48小时内组开展 调查,收集相关资料,在调查开始后3目内初步完成AEFI个案调查表(附件 表5-3)的填写,并通过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223对于不属于本辖区预防接种后发生的AEFI,也应当收集相关资料,填写 AEFI个案调查表,并及时转报至受种者预防接种所在地的县级疾控机构,出预 防接种所在地的县级疾控机构进行网络直报。

22.4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AEFI、对社会有重大影 响的AEFI,市级或省级疾控机构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组织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 查诊断专家组进行调查

225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死亡或群体性AEFI,同时还应当按照《突发公 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调查和报告。 2.3资料收集

2.3.1临床资料:了解病人的预防接种史、既往健康状况(如有无基础疾病等

家族史、过敏史,掌握病人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及有关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已采取 的治疗措施和效果等资料。必要时对病人进行访视和临床检查。对于死因不明需 要进行尸体解剖检查的病例,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尸检。

2.3.2预防接种资料:疫苗供应渠道、供应单位的资质证明、疫苗批签发报告和 购销记录:疫苗运输条件和过程、疫苗储存条件和冰箱温度记录;疫苗的种类、 生产

企业、批号、出厂日期、 有效期、来源(包括分发、

取目期等:预防接种服务组织形式、预防接种现场情况、预防接种时间和地点 供应或销售单位

接种单位和预防接种人员的资质;知情或告知相关资料;预防接种实施情况、接 种部位、途径、剂次和剂量、打开的疫苗存放时间;安全注射情况、注射器材来 源、注射操作情况;预防接种同批次疫苗其他人员的反应情况、当地相关疾病发 病情况等 2.4病例诊断

2.4.1省、市和县级疾控机构成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调查诊断 专家组由流行病学、临床医学、药学等专家组成,负责对AEFI调查诊断。 2.4.2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接到AEFI报告后,对需要进行调查诊断的,交由 受种者预防接种所在地的县级疾控机构组织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 进行调查诊断

2.4.3发生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AEFI,或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AEFI,由受

种者预防接种所在地的市级或省级疾控机构组织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 家组进行调查诊断。

2.4.4AEFI的调查诊断结论应当在调查结束后30天内尽早作出。预防接种异常 反应调査诊断专家组应当依据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技术规范,结合临床表现、 医学检查结果和疫苗质量检验结果等,进行综合分析,作出调査诊断结论,出具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书(附件三表5-4)。

2.4.5调查诊断怀疑引起AEFI的疫苗有质量问题的,应及时提交药品监督管理 部门。

2.4.6省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对市、县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 诊断进行技术指导

2.4.7任何医疗单位或个人均不得作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 2.5调查报告

2.5.1对发生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AEFI,或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AEFI,疾

控机构应当在调查开始后7日内完成初步调查报告,及时将调查报告向同级卫生 计生行政部门、上一级疾控机构报告,并向同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通报 2.5.2县级疾控机构应当及时通过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上报调查报告。 2.5.3调查报告包括以下内容:对AEFI的描述、诊断、治疗及实验室检查;疫 苗和预防接种组织实施情况;发生AEFI后所采取的措施、原因分析;对AEFI 29

的初步判定及依据;撰写调查报告的人员、时间等 有

2.6分类

AEFI经过调查诊断分析,按发生原因分成以下5种类型

2.6.1不良反应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预防接种后,发生的与预防接种目的无 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包括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

2.6.1.1一般反应: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 常

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 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 5 2.6.1.2异常反应: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预防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预防接 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 的

2.6.2疫苗质量事故:由于疫苗质量不合格,预防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 急

官、功能损害

2.6.3预防接种事故:由于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 5 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预防接种方案,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 5 2.6.4偶合症:受种者在预防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预防 天, 接种后巧合发病 达

2.6.5心因性反应: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或预防接种后因受种者心理因素发生 疫

的个体或者群体的反应 5 数据审核与分析利用 乏

3.1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AEFI监测模块由各级疾控机构维护管理。 3.2县级疾控机构应当根据AEFI调查诊断进展和结果,随时对AE个案报告信 息和调查报告内容进行订正和补充。

3.3各级疾控机构对AEFI报告信息实行日审核、定期分析报告制度。中国疾烟 预防控制中心和省级疾控机构至少每月进行1次分析报告,市、县级疾控机构至 每季度进行1次分析报告 处置原则

4.1因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造成受种者死亡、严重残疾或者器官组织损伤的,依照 《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有关规定给予补偿。

4.2当受种方、接种单位、疫苗生产企业对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结论 30

有争议时,按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的有关规定处理。

4.3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健康损害的,以及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 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预防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健康损害 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有关规定处理 4.4建立媒体沟通机制,积极、主动、及时、客观回应媒体和公众对预防接种异 常反应的关切。开展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科普知识的宣传,做好与受种者或其监护 人的沟通,增进公众对疫苗安全性的信任 5常见反应的处置

接种人员对较为轻微的全身性一般反应和接种局部的一般反应,可给予一般 的处理指导;对接种后现场留观期间出现的急性严重过敏反应等,应立即组织紧 急抢救。对于其他较为严重的AEFI,应建议及时到规范的医疗机构就诊。 5.1全身性一般反应 5.1.1临床表现

5.1.1.1少数受种者接种灭活疫苗后24小时内可能出现发热,一般持续1~2 天,很少超过3天;个别受种者在接种疫苗后2~4小时即有发热,6~12小时 达高峰;接种减毒活疫苗后,出现发热的时间比接种灭活疫苗稍晚,如接种麻疹 疫苗后6~10天可能会出现发热,个别受种者可伴有轻型麻疹样症状。

5.1.1.2少数受种者接种疫苗后,除出现发热症状外,还可能出现头痛、头晕、 乏力、全身不适等情况,一般持续1~2天。个别受种者可出现恶心、呕吐、腹 泻等胃肠道症状,一般以接种当天多见,很少超过2~3天。 5.1.2处置原则

5.1.2.1受种者发热在≤37.5℃时,应加强观察,适当休息,多饮水,防止继发 其他疾病。

5.1.2.2受种者发热>37.5℃或≤37.5℃并伴有其他全身症状、异常哭闹等情 况,应及时到医院诊治 5.2局部一般反应 5.2.1临床表现

5.2.1.1少数受种者在接种疫苗后数小时至24小时或稍后,局部出现红肿,伴 疼痛。红肿范围一般不大,仅有少数人红肿直径>30mm,一般在24~48小时逐 步消退。

5.2.1.2接种卡介苗2周左右,局部可出现红肿浸润,随后化脓,形成小溃疡, 大多在8~12周后结痂(卡疤),一般不需处理,但要注意局部清洁,防止继发 感染。

5.2.1.3部分受种者接种含吸附剂的疫苗,会出现因注射部位吸附剂未完全吸 收,刺激结缔组织增生,而形成硬结。 5.2.2处置原则

5.2.2.1红肿直径和硬结<15mm的局部反应,一般不需任何处理。

5.2.2.2红肿直径和硬结在15~30mm的局部反应,可用干净的毛巾先冷敷,出 现硬结者可热敷,每日数次,每次10~15分钟。

5.2.2.3红肿和硬结直径≥30mm的局部反应,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5.2.2.4接种卡介苗出现的局部红肿,不能热敷

第9篇: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置程序

一、省级、设区的市级和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成

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各级预防接种异常反 应调查诊断专家组要严格按照《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 例》《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 测方案》等相关规定,开展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调查 诊断。

二、调查诊断专家组在做出诊断后应将调查诊断结论报 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同时书面告知当事 人。

三、受种方、接种单位、疫苗生产企业对‘预防接种 异常反应调查诊断结论有争议时,可向接种单位所在地设区 的市级医学会申请进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

四、受种方收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或鉴定结 论,认定是异常反应的可向疫苗接种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 门提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一次性补偿申请。同时应提交以下 材料:

(一)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申请书;

(二) 受种方身份证明材料:包括受种者及法定监护人有 效身份证明材料。如委托他人申请补偿的,被委托人应提供 授权委托书、有效身份证明材料及委托人身份证明材料。

(三)受种者接种疫苗的原始证明材料; (四)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或鉴定材料;

(五)受种者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就诊病史复印材料;

(六)受种者就诊相关费用原始票据和费用清单;

(七)受理方要求提供的其它资料。

在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当事人或其法定监护人知道或应 当知道最终诊断(鉴定)结论一年内不提出补偿申请的,视为自动放弃相关权利。

五、接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申请的县级卫生行政部 门,应对申请补偿的相关材料和各项程序进行审核,审核合 格的填写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申请表,经设区的市级卫 生行政部门复核后,报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六、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成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核算 小组,定期对各地报送的异常反应补偿申请进行审核,并按 照本规定计算一次性补偿经费。

七、省卫生厅按照专家小组的计算,将补偿经费一次性 拨付异常反应发生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由当地卫生行政部 门与受种方达成一次性补偿协议,并由当地人民法院出具民 事调解书。

八、因接种第二类疫苗引起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需要对受 种者予以经济补偿的,由疫苗接种单位协助异常反应当事人 或其法定监护人,向疫苗生产企业办理补偿事宜。

上一篇:怎样当好一名中层干部下一篇:商业银行审计工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