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收入名词解释

2022-06-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财政收入名词解释

财政收入超速增长:一个新的解释

摘 要:多年来我国财政收入超速增长,极大地刺激了国民的“税痛”神经,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本文通过对财政收入超速增长原因的相关研究进行剖析,结合对15省份财税干部的访谈调研,提出了一个关于财政收入超速增长的新解释:财政收入“空转”。本文认为要关注地方官员这种通过“空转”来制造财政收入泡沫的行为,要尽快消除泡沫还原地方政绩,保障地方政府行为理性。建议通过由中央核定地方的财政收入增长率、把财政收入的真实性纳入经济责任审计范围、全面考察干部等方式夯实财政收入,劝阻地方高调宣传财政收入政绩的行为,改变地方财政收入的指标化管理做法,深化体制改革和加强对地方政府约束。

关键词:财政收入泡沫;“空转”;“税痛”;社会风险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财政收入连续16年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个别年份达2倍多。评价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合理与否的重要指标是财政收入弹性,它是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与GDP增长速度之比,一般在0.8—1.2之间,即正常的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与GDP增速间差距保持在20%以内。但是,1996年我国的财政收入弹性大于1,自1997年以后则一直大于1.2的上限,其中,有4个年份大于2。本文所涉统计数据均折合为不变价格。收稿日期:20121212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财政社会学的抑制收入极化系统研究”(11BGL031);辽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课题“辽宁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思路和对策——基于大连市的调研资料”(2011lslktzdian-15);辽宁省科学事业公益研究基金“提高我省公益科研能力的政策诱导系统研究”(2012007002)

作者简介:贺蕊莉(1963-),女,内蒙古化德人,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收入分配、财政理论和福利经济理论等方面的研究。Email:heruili@126.com地方的财政收入增长情况亦如此,近年来财政收入增长具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财政收入增长的波动幅度与经济增长的波动幅度高度相关。二是非税收入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如图1所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财政收入中非税收入占比较高的有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占15%,以国有企业上缴利润为主;第二个时期是2005年以来,土地出让金等资源型非税收入占比越来越高,达10%以上。从图1不难看出,自2005年达到10%以后,非税收入在财政收入中占比呈直线上升趋势,只有2010年有个小幅下挫,应该由房地产市场调控后土地市场趋冷、土地出让金减少引起,但仍在12%的水平。

财政收入缘何可以连续多年超速增长呢?以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等角度的解释最多。曹海娟等[1]认为经济增长保持对财政收入正向作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可以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从而为财政收入提供了丰富的源泉。曾五一和刘小二[2]等还从居民个人收入增长后个人所得税制度没变,在“爬格效应”作用下个人所得税收入大增的角度做了解释;其次是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扩大了我国关税和进口增值税的税基,进出口税大增,但进出口对GDP的影响很小[3];再次是财产性税源增加。胡怡建[4]认为房地产、收藏品、有价证券升值后交易,增加政府税收收入但对GDP的影响很小。这一观点,对近年来我国财政收入超增长问题有较强的解释力,很为人们所接受;税收征管工作的加强和改善也是一种解释。胡立平[5]认为分税制以来我国明显地加强了税收征管力度,大幅提高了税收综合征收率,推动了税收收入的快速增长。吕旺实和王美桃[6]的研究具有综合性,他们以2005年不变价为基点,分析各类GDP(如真实GDP、纯名义GDP等)的数量变化,以及它们各自对财政收入贡献数的变化,得出了真实GDP的快速增长是促进财政收入高速增长的主导因素,贡献数最高,约为60%左右,而纯名义GDP、外贸GDP、非GDP经济也依次为财政收入做出了贡献的结论。吕旺实和王美桃[6]等还通过国际比较提出,财政收入超GDP增长的现象并非我国的专利,一些发达国家和新型经济体也正经历着这样一个特殊的经济发展阶段。如2007—2011年期间,巴西和俄罗斯的财政收入涨幅也远远高于该国的真实GDP的涨幅。

图1 非税收入占财政总收入中的比重

本文以为,目前的研究存在如下问题:(1)不能很好地解释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后财政收入仍然高速增长的问题。一般地,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高度正相关,并随着经济增长的上升曲线而波动性增长,因而方有财政收入弹性在0.8—1.2之间为正常值的说法。1993年利改税以来,我国财政收入增长趋势变化与GDP增长趋势变化也呈高度的相关性,这与吕旺实和王美桃[6]的“60%左右的贡献数”解释一致。但自1997年以后,我国的财政收入弹性从来就没有低于1.2这个正常增长上限值的时候,而且,我国的经济增长经历了先高后低的波动,尤其是金融危机后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外贸进出口额下降,财政收入却仍然以明显高于GDP增长的速度在超速增长,迫切需要新的解释。吕旺实和王美桃[6]以“2007—2011年期间巴西和俄罗斯的财政收入涨幅也远远高于该国的真实GDP的涨幅”为依据,试图为我国财政收入超增长现象寻找“同类”。但是,俄罗斯有财政收入增长率从2008年的22%急速下降到2009年的-15.9%下降了近38个百分点的纪录,巴西也有从2008年的15.8%降到2009年的3.15%的现象。我国的财政收入增长率速度虽然也有下降的时候,却从未低于GDP增速的1.2倍这个正常增长上限值。(2)不能很好地解释分税制近20年来一直保持的财政收入超增长问题。分税制之前,地方出于利益博弈需要而放松征管,“跑、冒、滴、漏”现象严重,因此在分税制初期可以通过加强税收征管而大幅增加财政收入,但随着税收管理越来越规范,加强征管所能增长财政收入的空间越来越小。尤其是在分税制实行了近20个年头的当今,税收增长依然很快,加强征管的解释难以令人信服。(3)不能很好地解释地方财政收入超增长的问题。前述研究中,针对近年来财政收入的超增长,进出口业务增加、流动性推动虚拟资产增值和土地出让金,亦即吕旺实和王美桃[6]所称的非GDP经济增长,是最具解释力的,但是它并不能很好地解释地方财政的收入超增长问题。现行的财政体制下,进出口税属于中央税,证券交易税几乎全部归中央,个人所得税中央得60%地方占40%,因此,进出口业务增加带来的进出口税和有价证券交易带来的印花税只能增加中央的税收收入,对地方几无贡献。除有价证券外,近年增值的虚拟资产还有房产和收藏品,这二者的资本利得性收入所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只有40%归地方所有,对地方财政贡献也不是很大,况且在我们选择的2010年(如图2所示)和2011年(如图3所示),这两年里房产交易下降严重,即使有收藏品交易增加的推动,也难以改变总体下降的形势,但数据仍显示这两年的地方财政收入增长很快。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和农民纯收入增长速度相比,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可谓是一枝独秀。土地出让金是近年来地方财政的重要收入来源,是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的主要动力,但在土地市场低迷、一二线城市出让金收入下滑严重的年份,这些地区的财政收入仍然在超速增长。如2011年的土地市场很冷,多地出现土地流拍,但是除上海和黑龙江外,所有地区的财政收入弹性均大于1.2这个税收正常增长的上限,有48%的省份财政收入弹性大于或等于全国平均1.7的水平,并有25%省份超过了2,更有海南达3.0之巨,说明各地财政收入普遍超速增长。

图2 2010年地方GDP、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增速比较

注:依据《国家统计年鉴》2011年数据整理计算而得。

图3 2011年地方GDP、财政收入、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民纯收入增速比较

注:依据2012年各地方政府工作报告所公布的数字整理而得。

上述分析显示,在推动地方财政收入超增长的因素中,存在着一种非正常的力量,这一力量就是财政收入的“空转”。为此,我们对东三省以及河北、安徽、江苏、浙江、广东和云南等15个省份的财税官员进行访谈,对我国财政收入超速增长问题提出了新的解释,认为我国存在着地方虚增财政收入制造财政泡沫的问题。

二、“空转”是目前地方虚增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

所谓财政收入“空转”,是指地方虚构财政收支业务,人为制造进出国库的资金流,从而做大财政收入规模、虚增财政收入业绩的行为。其基本做法是:政府找一块地杜撰一个买家,权作是把地卖掉了,资金缴入国库后再以土地开发的名义从国库中划出;或者是找一家企业,虚构收入或罚款业务,资金缴入国库后再以财政补贴等名义返还给企业,从而夸大税收收入或非税收入数字的做法。一座山头被卖了又卖,一座矿山被包了又包,财政收入规模随之迅速膨胀,财政收入泡沫随之产生。由于税收是一个会计数字,与GDP等统计数字不同,需要有资金进入国库,地方政府不能像GDP那样可以依赖于统计方法,只好制造出入国库的资金流来虚增收入,于是“空转”便应运而生了。由“空转”所收缴上来的税收被称为“空税”,是政府无法实际支配的、虚假的财政收入,是地方政府为追求政绩而以弄虚作假的方式所“制造”出来的泡沫资金,并不是地方可以实际支配的财力。“空转”会导致财政收入数字与可支配财力严重不符,是财政收入“泡沫”的主因。

(一)“空转”的漫延

我们的调研显示,“空转”这种游戏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存在,经历了由下而上、自北向南、由小到大、由非税收入向税收收入、由全部留在本级的收入向与上级分成收入的变化。最初的“空转”出现在财政收入上缴基数较高的东北乡(镇)级财政,这些地方政府官员为了政绩而制造虚假的财政收入,但规模尚小。“空转”具有很强的自我繁殖能力,某一政府一旦使用“空转”虚增了财政收入,这一虚假的规模就是下一年的财政基数,官员出于业绩考虑,下一年的财政收入规模必须要大于虚假规模,如果“空转”的额度小、以后年度的财政增收潜力巨大还可以把以前的亏空补上,只是大部分的政府都不够幸运,不仅无法消化掉原有的“空税”,而且不得不用更多的“空转”来隐藏原有的“空转”,用更多的泡沫掩盖原来的泡沫,财政泡沫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税收征管“红利”的消失,越来越多的地方无法通过加强税收征管来提升财政收入增长空间,就用“空转”来完成财政收入指标,实现财政收入规模的扩大,“空转”的规模越来越大,财政收入泡沫越来越多,并向多个方面漫延:(1)由乡镇向上漫延至县级、市级。以前只在乡镇政府才有的“空转”,逐渐向上级扩展,目前,县区级以“空转”虚增财政收入的现象比较普遍,个别指标高、压力大的市级财政也出现了“空转”行为。(2)向南漫延至长三角、珠三角乡镇。原来只在东北乡镇才有的“空转”被财政资金相对充裕的省份模仿学习,用以提升官员业绩。据2011年访谈调研,长三角乡镇在2010年约有10%的财政收入是“空转”而来的。(3)“空转”规模越来越大。随着财政收入总规模的不断扩大,通过“空转”拉升“业绩”所需要的资金额也越大。(4)“空转”项目向税收收入扩展、向与上级分成的税收收入漫延。最初的“空转”项目主要是罚款等一般不会与上级分成的非税收入,以及小量的留归本级地方财政支配的税收收入项目,但长此以往财政收入结构就会很畸形,表现为非税收入占比过高、留归本级财政的税收收入占比过高,而上级财政参与分成的收入占比过低。为了财政收入结构看上去“好看”些,越来越多地方的“空转”项目向税收收入项目扩展,向与上级分成的税收项目扩展。

总体上看,乡镇基层的财政收入泡沫严重,东北的情况较其他地方相对严重。如辽南大多乡镇的“空转”收入达总收入的80%以上,甚至在90%之多,一个只有20—30万元真实财力的乡镇,竟能滚出1 000多万元的财政收入来,县本级也有1/2的收入不实,个别指标高压力大的市本级收入也会有1/5甚至更高比例的收入是“空转”出来的。

(二)“空转”存在的外部判断

除逻辑推断和实践调研外,能够从财政外部证明财政收入“空转”存在、财政收入泡沫存在的迹象有二:一是财政年末突击花钱问题,二是第四季度财政收入激增,尤其是12月份的财政收入占比过高,远远超出了正常经济规律。

我国的财政支出主要有两大部分:一是各类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支出,二是基本建设支出。在目前的预算资金管理体制下,行政事业单位和基本建设单位都没有必要进行年末突击花钱。我国财政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供给以包干为主,年末尚未支用的经费可以留待以后年度支配,单位是没有必要年末突击花钱的;对于基本建设资金,越来越多的项目采用财政包干性资助加单位自筹的方式,财政很少再用计划经济时期的“超支补贴结余缴回”这种鼓励单位乱花钱的办法进行资金管理了,建设单位也没必要在年末突击花钱。

但近年来不断有媒体报道称我国财政年末突击花钱现象严重,如2012年年底财政突击花钱2万亿元的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反响,甚至有人认为达3.5万亿元。虽然财政部专家出面予以否认,但质疑的理由还是很充分的。认为财政存在年末将突击花钱问题的推断依据是“财政部网站数据显示,2012年1—11月财政支出10.49万亿元,同比增长17.9%,而年初的预算安排为12.43万亿元,这意味着最后一个月有近2万亿元待支。如果考虑到2011年全国公共财政支出决算额超过预算额的9%,那么年底支出的钱可能会更多”。 “又到一年财政‘突击花钱’时”,大公网,2012年12月28日,http://news.takungpao.com/mainland/yangguang/q/2012/1228/1356929.html。这种推断是基于两个“惯例”,可靠性很强:一是我国财政历来都是能够完成预算的,不论预算数比上年决算数大多少,从来就没有完不成预算指标的时候;二是 “收支相等略有结余” 是我国多年来坚持的预算原则,地方财政不能有赤字,也不能有太多的结余,不论收入多少,年末都是要支拨出去的,在账面上保持一个小额的结余,如果收入预算指标完成,支出指标亦须完成,如此算来,财政还真是必须突击花掉这2万亿的资金。

上述可见,从我国预算资金管理制度看,是不应该出现年末突击花钱问题的,但从财政活动情况看还真存在年末有大量的资金被从财政拨付出去。真实的情况如何呢?本文以为,“空转”应该是财政年末突击花钱的主因。从操作过程看,“空转”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把资金以各种名义入到国库,二是把资金以各种名义弄出国库。对于财政工作人员来说,把钱入到国库容易,弄出国库则就难了。在现行的制度下,有支出名义、预算指标、用款计划、接收单位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因“空转”是一个假戏真做的事情,既费周折又可拖延,往往平日里一拖再拖,到年末不得不完成“空转”这个下半场规定动作的时候再集中精力弄虚作假,以免年终结余过大,同时也须“迎接”新的“空转”收入高潮,及时消化“空转”进来的资金,故而出现年末收支两旺的“财政繁荣”景象。

近年来,关于我国经济状况在第四季度开始好转、财政收入增长加快的报道常见于报端,不论在之前是以“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最为困难的一年”、“中国经济最为复杂的一年”还是“中国经济不比任何一年轻松”来开端,到了第四季度都会好起来,财政开始增收,尤其是12月份的财政收入占比很高,远远超出了正常经济规律。这种经济年年都会在第四季度反弹、财政收入在第四季度大幅增收、财政年末突击花钱的热烈场面,与普通百姓的感受差距很大,一定程度地证实了“空转”问题的存在。

三、“空转”的成因及其社会风险

(一)“空转”的成因

财政收入“空转”,表面上看是财政收入不实的问题,是地方政府弄虚作假的行为。深层次分析则不难发现,财政收入“空转”是财政收入最大化冲动和财源不足之间矛盾的集中体现,是对地方政府行为约束不力的必然结果,也是由现行的官员考核、任免、升迁等功利化标准造成的。

1.“空转”与地方官员升职冲动高度相关,成为一些地方官员虚增政绩的秘密武器

“空税”盛行的利益驱动有二:一是官员政绩。官员政绩越大,晋升机会越多。二是眼前利益。凭借“空税”增加财政收入,比实实在在地发展经济见效快,省事省力,至于财政欠账则是后任的事情,况且为后任留下包袱还可以突显本届官员的行政能力,“空转”便成为官员制造政绩的秘密武器。官员的升职冲动会引起多级财政收入不实:一是用“空税”虚增本级财政收入,二是推虚上级财政收入基数,三是通过对下级下达指令的方法,拉虚下级财政。如要求下级达到某一指标,在真实财力无法满足时,下级只能以“空转”交差。

“空税”制造的财政收入政绩对地方官员的重要程度,从其对财政收入政绩宣传的重视程度上可见一斑。图4是以2012年各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为例,依据对财政收入政绩宣传的突出程度,我们将其分为极不显著、不显著、一般、显著和极显著五个等级。结果显示,在31个省份中, 58%的省份为极显著,29%的省份为显著,一般和不显著的省份各有3%,有7%的省份为极不显著,即有87%的地区以极显著或显著的方式宣传其财政收入政绩,反映出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态度。

展示财政收入增长政绩的位置,并不包括政府工作报告的序言部分;我们将展示位置分为极显著、显著、一般、不显著和极不显著五个等级。

2.官员的保职冲动也是“空转”的重要推动力量

受政绩基数的影响,虚假财政收入有很强的自我繁殖性,只要出现了就很难自行消弭,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其规模只能越来越大。因此,即使是没有升职冲动的官员,一旦他承继了一个有“空转”前科的位置,为保证达到或略超前任的政绩基数,也会“沉默而努力”地继续推动“空转”,把财政泡沫越做越大。

3.“空转”与多年来的税收指标化管理高度相关

政府向财政税务机关下达收入指标、上级向下级下达收入指标的管理方式,往往是出于官员的政绩考量而并不考虑地方的经济承受能力,导致地方的税务任务繁重,最后只能以“空转”来应付差事。尤其是历史上财政上缴基数一直较高的东北地区,其“空转”的历史长,累积的问题也多。

4.对地方政府约束不力是“空转”问题的本因

“空转”是一项私密性很强的地方政府行为,我们目前的监督机制和约束方式都没有把抑制财政收入泡沫纳入监督和约束的范围,在对官员的经济责任审计中,也没有把财政收入的真实性列入审计范围,没有把官员行为对地方经济的长远影响纳入考核。即,地方官员在制造财政收入泡沫时便捷又安全,收益可观成本却为零,致使“空转”不断地漫延盛行。从深层原因看,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非程序化安排,是由于地方政府对官员利益最大化的过度追求和对政府行为没有约束的结构性缺陷而导致的非理性行为,是“空转”问题的本因,也是我国经济运行中诸多问题的本因。

(二)财政泡沫的社会风险

与同期GDP、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相比,财政收入的非正常增长,极不利于社会稳定,易引起社会风险。

1.刺激民众的“税痛”感

“税收和死亡是人生无法避免的两件大事”的名言,说明税收之于纳税人有切肤之痛;“拔最多的鹅毛、听最少的鹅叫”是西方国家所致力的减轻“税痛”的目标;而我国的一些地方政府官员恰好相反,竟用虚假财政收入来刺激民众的“税痛”,并诱发纳税人与政府间的矛盾,需要高度关注。生活中我们常用“打肿脸充胖子”来批讽那些为炫耀而暗自忍痛受苦的人,但是,“打肿脸充胖子”痛的是炫耀者自己,为虚假财政收入而痛的却是观者——纳税人,他们以为自己真的缴了那么多的税而痛苦,无端地增加了国民对政府的抱怨。连吃财政饭的人也认为政府有那么多的财政收入还不肯提高工资是很不对的,因为固定的薪水正在因物价上涨而缩水;面对各地财政在突击花钱的报道,百姓也在抱怨何不解决一下实际的民生问题。

2.基层组织机构濒于瘫痪

如果“空转”仅限于能够全部留归本级政府的收入项目,是不会造成额外经济负担的,后果也比较可控。但越是基层政府,不参与分成的收入越少,因此,乡(镇)政府是最早因“空转”而出现巨额亏空的政府。随着“空税”规模的扩大,和中央与地方、省以下政府分成的收入项目增多,如中央与地方的所得税共享等,“空转”的可选项目也越来越小。一旦选择了与上级共享或分成的项目,本级把实实在在的资金交给上级,上级把虚假收入当作实际收入而安排了支出,致使该级政府无法弥补“空税”缺口而债台高筑、经费紧张、拖欠工资,最终影响政府机构的正常运转。我们的调研显示,许多乡(镇)政府在依靠上级对农村的各级专项转移支付维持运转,诸如水利补贴、农产品加工与促销补贴等,都被挪用于干部工资和政府机构运转经费,无法真正全部用于发展农业。一些乡(镇)政府为避免被问到“何时才能发工资”之类的问题,长期不肯召开干部会议,遇有事项则由党委书记向负责干部单独传达,严重制约了基层政权作用的正常发挥。

3.增加了地方财政风险

如果从地方政府自身承受能力出发,“空转”项目以非税收入和不参与上级分成的税收项目为主,但日积月累下去,财政收入结构会变得比较畸形。有些地方官员为了财政收入“好看”,越来越多的县、市级政府卷入了以与上级分成的财政收入为“空转”项目的浪潮中,因“空转”而“失血”的政府级次越来越高,财政收支的实际缺口规模越来越大,地方实际可支配财力越来越少,越来越依赖通过政府公司借款等方式举借债务的融资路径,累积了更多的地方财政风险,值得关注。据透露,某知名城市政府贷款的利息支出每天约1亿元,虽然许多利息是可以资本化到公共工程的成本中去,但与其仅600多亿元的年财政收入相比,风险依然很大,需要警惕。

四、对策建议

“空税”带来的财政收入规模扩大并不能增加政府的可支配财力,而高额的奖励和依据收入虚假增长幅度提拔使用干部的做法,令此风气愈演愈烈,有百害而无一益,必须尽快刹住。因此,治理目标应是还原地方财政收入业绩,消除财政收入泡沫,并通过制度建设来约束地方政府行为,使其回归理性。

(一)加强监管,夯实财政收入

夯实财政收入,还原政绩的办法有三:第一,可以比照GDP增长率由国家统计局核实的办法,实行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率由中央核定。由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牵头,国家统计局和审计署配合,对地方财政收入进行查实核定。我国实行地方GDP由国家统计局核定以来,地方自行报告的GDP增长数字越来越“靠谱”,泡沫越来越少。第二,把财政收入的真实性纳入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让上级更客观地评价干部。各级审计机关在预算执行审计中,要在报告中客观地反映本地的财政收入,指出“空税”等收入不实问题,使上级领导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便于领导正确决策。第三,在干部任用上,要对干部有一个全面的考察,不能只看财政收入这一项指标。既要看官员的当前政绩,又要看潜在政绩,要引导干部树立通过发展本地经济增加财政收入的观念,而不是弄虚作假。

(二)劝阻地方高调宣传财政收入政绩的行为,降低民众的“税痛”感

近年来大多数地方的政府工作报告把GDP增长率、财政收入增长率、城市居民收入增长率和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率等数字排列公布,财政收入指标明显地高于其他收入指标,并在报告的显著位置做高调宣传,极易刺痛纳税人的“税痛”神经。我们要建立服务型政府,其定位是政府即是服务员又是保姆,“两会”就是服务型政府在向主人、向纳税人汇报其工作的一种仪式,因此,应遵循保姆向主人汇报工作以做了哪些事情为主而不是强调自己挣了多少钱的一般规则,建议淡化财政收入政绩宣传,劝阻地方的高调宣传行为,尽量减少对民众“税痛”神经的刺激。

(三)改变财政收入的指标化管理的做法,适当降低税收增长指标

税收是经济活动的结果,是纳税人在经济活动中取得收入、发生纳税行为后缴纳的税收款额。但我国却存在把结果当目标的问题,许多地方把税收计划当作必须完成的指令性指标,以至于到了需要用“空税”充数的程度,这需要我们反思和校正。西方财税理论认为,税收是纳税人向政府支付的特别“费用”,亦即保姆费,在达到相同社会管理效果的前提下,当然是费用越低越好。现代社会是一个有税的社会,但绝不是多多益善、税收越多越好,而是要有一个适当的水平。因此,要改变一些地方将财政收入作为指令性指标管理的做法,控制地方的财政收入增长目标,将其税收收入增长目标与GDP增长速度结合起来考察,不能严重脱离GDP增长而独自增长。

(四)深化体制改革,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约束

除了进一步强化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控效力外,还须深化体制改革,依赖法治手段和合理的制度安排来控制地方政府的权限、范围、手段、程序及责任,引导地方政府行为在一个合理的、法制化的框架内充分、积极地发挥作用。充分发挥地方人大、政协机构的监督作用,建立高效敏感的非理性行为预警机制,及时觉察在萌芽阶段的非理性行为并予以制止,实现地方政府行为的理性回归。

参考文献:

[1] 曹海娟,胡怡建,冯苏苇.城市转型期影响上海财政收入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1,(2).

[2] 曾五一,刘小二.中国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9,(7).

[3] 王春雪.财政收入超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建议[J].海南金融,2010,(4).

[4] 胡怡建.中国税收发展面临的四大转变[J].财贸经济,2011,(10).

[5] 胡立平.财政收入超经济增长原因分析:湖南邵阳个案[J].经济研究参考,2009,(35).

[6] 吕旺实,王美桃.2012年财政收入增长超GDP增长的预测以及对财政收入超速增长的再认识——财政收入为什么大幅度超GDP增长研究之三[J].经济研究参考,2012,(32).

(责任编辑:于振荣)

作者:贺蕊莉

第2篇:金融改革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研究理论解释与实证分析

摘 要:通过构建的内生门限的金融改革与收入不平等理论模型表明:金融改革与收入不平等之间具有门限效应,深化金融改革有利于提高经济体人均收入。当金融改革水平低于门限值时,金融改革会扩大收入差距;当金融改革水平越过门限值时,金融改革有利于收入差距的缩小。采集55个新兴市场国家的非平衡面板数据,使用动态门限面板模型实证结果表明,金融改革与收入不平等间存在明显的门限效应,金融改革门限值为0.6310。多数新兴市场国家金融改革对降低收入不平等已经发挥正向效应,为缓解新兴市场国家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问题,必须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关键词: 金融改革;收入不平等;动态门限面板模型

文献标识码: A

二、金融改革与收入不平等:一个简单的理论模型

在借鉴Holmstrom和Tirole(1997)、刘纯斌等(2010)、李志阳等(2011)相关研究基础上[20-22],构建内生门限的家庭投资周期模型,考查金融抑制对居民收入的影响,借此阐明金融改革与收入不平等的关系。(一)模型基本假设及分析假设经济体中的个人只生存一期,并在下一期有一个后代,即经济体人口总量固定。经济体中只存在一种产品,该产品既可用于消费,也可用于投资。每个人具有来自于代际之间的遗产作为初始财富进行资本投资,并提供有效劳动获得工资。每个时期个人都面临两种投资方案:一是将个人财富存入金融机构,获取实际利率为r的储蓄收入;二是通过股票、债券、直接投资等形式,将个人财富投资于收益率为R的固定项目,且投资收益率r0。(二)模型基本结论1.金融改革对收入不平等影响具有明显的门限效应,二者存在非线性关系。模型门限内生于经济体的金融制度,由经济体金融改革程度决定。当金融改革使得富有家庭把全部财富投资于固定项目时,此时的金融改革指标值即为门限值。当金融改革水平低于门限值时,富有家庭收入增长更快,金融改革会扩大两类家庭收入差距,加剧收入不平等现象;当金融改革水平超过门限值后,贫困家庭收入增长更快,金融改革会缩小两类家庭收入差距,降低收入不平等程度。不同程度的金融抑制政策会对家庭投资产生不同影响,进而影响居民收入水平。在金融改革初期,金融抑制程度减轻,两类家庭开始把部分财富投资于收益更高的固定项目,家庭收入得到提高。由于投资项目普遍存在较高的初始投资规模要求,申请金融机构信贷往往需要提供抵押品,加上金融市场投资种类和规模有限等因素影响,家庭参与投资项目的渠道有限,这使得贫困家庭参与投资项目明显不足,而富有家庭能够把更高比例的财富投资到固定项目,获得更高的投资收益,直到所有财富投资于固定项目。这一期间,金融改革推动金融发展,金融抑制程度下降会更有利于富有家庭收入提高,从而扩大了金融收入差距。随着经济体金融改革的进一步推进,金融体系更加健全,弱势金融消费者保护措施不断完善,利率逐渐市场化,两类投资的收益率差距逐渐减少。贫困家庭参与投资固定项目的机会不断加大,存款比例下降,贫困家庭收入会迅速提高。此时,富有家庭已经实现最优投资配置,财富维持稳定增长比率。此时两类家庭收入差距会逐渐减小。2.深化金融改革有利于提高经济体人均收入。一方面,金融改革能够消除金融约束,逐步改变金融脱离实体经济和低收入者的现状,有效改善国内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另一方面,金融改革会促使成本的社会化以及更合理的风险分担。此外,金融改革可通过提供获得信贷服务的平等机会和降低边际收益率的波动产生对收入分配的公平效应。随着金融改革深化,金融体系提供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以满足各类需求者,更多的个人能参与高收益投资项目,从而提高家庭居民收入。三、实证模型及指标选择(一)计量模型为捕捉金融改革与收入不平等之间存在的门限效应,借鉴Dang(2012)[23]提出的动态面板门限模型,设定金融改革(FI)与收入不平等(GINI)的动态门限面板数据模型如下:其中,下标i=1,2…N和t=1,2…T分别代表国家(或地区)和年份。被解释变量GINI为国家(或地区)的基尼系数,反映地区内的收入不平等程度。x为一组影响收入差距的解释变量,包括金融改革程度指标(FI);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GDP),用于衡量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CPI指数用来衡量国家的物价水平; GB代表一国(或地区)政府支出水平;AD为社会抚养比,代表一国(或地区)人口结构状况;EU为教育支出,用来衡量一国(或地区)人力资本投资水平;考虑到基尼系数的变动往往具有累积效应,其影响可能存在一定的时滞效应,本文引入GINI滞后项以捕捉这种效应,控制变量同样包括GINIi,t-1;εit是未观测到的既随国家又随时间改变的误差项,εit~idd(0,σ2);μi为个体固定效应;q为模型门限变量,γ为待估门限值,是本文关注的重点参数之一,I(·)为逻辑函数。(二)估计方法考虑到被解释变量的滞后项可能导致模型产生内生性问题,使用OLS法估计模型参数存在偏差,借鉴Anja Baum等(2013)、Dang等(2012)和Stephanie Kremer等(2013)的相关研究[24-26],将时间序列门限模型建模方法和动态面板门限的GMM估计结合起来,并采用网格搜索法来获取门限值,利用差分广义矩方法来估计模型参数,以避免误差项的序列相关导致的内生性问题。具体分三个步骤:第一步,估计门限值。首先,对门限变量进行从小到大逐一排序,然后,将两端的数值去掉,在分位数5%~95%之间取样本进行门限搜索。给定门限值,先把内生变量对所有工具变量进行回归,得到其估计值,再用估计值代替内生变量重新估计模型,获得模型的残差平方和S(γ)。在门限变量的取值区间内搜索S(γ)的最小值,并以此最小值为门限值的估计值,即=arg min Sn(γ)。第二步,确定门限值后,进行Wald统计量检验。Wald统计量检验是用来检验单个解释变量和模型总体门限效应的显著性,原假设为H0:Rβ=0,其中,R=[1,-1]。若拒绝原假设,则说明金融改革水平对收入不平等存在门限效应。Wald统计量定义为:W()={R()}′{RVar∧(())R′}-1{R()}(2)由于Wald统计量分布未知,借鉴Hansen(1999)[27]使用的自助抽样法来获得Wald统计量的渐进分布,从而检测变量门限效应的显著性。最后,依据变量门限效应检验结果,确定最终回归模型,再运用面板数据的两步差分广义矩法来重新估计模型,得到各解释变量的系数估计值。(三)指标说明与数据来源1.基尼系数①。本文的重点是考察金融改革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作为收入不平等的衡量指标基尼系数成为研究的关键环节。采用的基尼系数的数据来自于the Standardized World Income Inequality Database Version 4.0。2.金融改革指数。本文采用的金融改革指标来自Abiad et a1.(2008)建立的金融改革数据库[28],其计算的金融改革指数涵盖金融改革涉及的信贷控制、利率控制、金融市场准入壁垒、银行监管、银行私有化程度、资本开放程度和证券市场等7个方面,能够比较全面反映各地区的金融改革情况②。他们对金融改革的7个方面分别进行评分,分数控制在0~3之间,而后将7个方面的评分进行算术平均得出金融改革综合指标,并将金融改革变量标准化在(0,1)之间,分数越接近1表示金融改革成效显著,金融抑制程度低;反之,分数越趋于0表示金融改革成效不显著,金融抑制程度高,其中1表示完全金融自由,0表示为完全金融抑制。3.控制变量。(1)政府财政支出(GB)。使用政府财政支出占GDP比重来表示一国或地区对经济活动的干预程度包括对商品和服务的购买与消费,但不包括国防、军事支出。政府支出通常投资于使私人投资受益的公共基础设施,尤其使富人会更加富有。同时,政府支出还包括降低收入不平等的政府转移支付。(2)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是衡量通货膨胀的主要指标之一,如果消费者物价指数升幅过大,表明通货膨胀已经成为经济不稳定和收入不平等的因素。已有实证研究显示,通货膨胀与收入不平等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Al-Marhubi Fahim,2000)[29]。相对穷人,富人可利用更多的金融工具缓解通胀冲击。(3)经济发展水平(GDP)。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变化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更为复杂,但长期表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有助于降低收入不平等,预期符号为负。(4)社会抚养比(AD)。是被抚养人口(15岁以下或64岁以上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人口)之比,数据体现为每百名劳动年龄人口中被抚养人口所占的比例。因此,抚养比值越高,家庭负担越重,可能会增加一国的收入不平等。(5)教育支出(EU)。使用教育支出总额占GDP的比例来衡量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更多的教育投入意味着投资于人力资本更多,人力资本的提升会提高人们的生产效率,特别是低收入者的劳动生产率,从而使他们能够获得更好的工资待遇。表1列出了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指标。这里收集了包括中国在内55个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1981~2005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共计1060个观测值,其研究范围覆盖欧洲、亚洲、美洲和非洲。其中,包括12个欧洲国家、15个南美国家、11个非洲国家、16个亚洲国家(地区)。四、实证及其结果分析首先,将金融发展水平按照从小到大顺序排列,去除两端5%的数值,以保证每个区制至少包含5%的数据。排序后的数据依次作为门限值进行回归估计,遵循Arellano and Bover(1995)[31]的研究,使用内生变量的滞后项作为工具变量进行2OLS回归,最小残差平方和所对应的数值即为门限估计值。然后,构建Wald统计量进行门限效应检验。通过1000次自助抽样,得到统计量的显著性水平。相关统计结果见表2③。检验结果表明金融融改革对收入不平等影响存在门限效应,门限估计值为0.6310,模型门限效应非常显著,以该门限值为标准可分为不同的区制。单变量检验结果表明:金融改革水平、人均GDP增长率和社会抚养比门限效应显著,系数估计值的区制依赖性较明显;而其他解释变量的门限效应不显著,系数估计值具有区制独立性。根据检验结果,使用两步差分广义矩法重新估计模型,估计结果见表3。由动态面板门限模型估计结果可知:以金融改革为模型门限变量,以门限估计值0.6310为界将样本划分为两个区制,不同区制下金融改革对收入不平等影响明显不同。金融改革系数的符号在低于门限值0.6310时显著为正,金融改革与收入不平等是正相关的,金融改革加深会扩大居民收入差距,增加收入不平等程度;而在高于门限值0.6310时显著为负,金融改革与收入不平等是负相关的,金融改革深化会缩小居民收入差距,降低不平等程度,但是金融改革对居民收入差距影响强度明显弱于低金融改革区制。该结果同时印证了前文的理论模型研究结论:在早期阶段,金融改革会恶化收入分配差距,但越过拐点后,随着金融发展的深化与成熟,收入差距逐渐缩小。此外,从时间角度分析,落入高金融改革水平区制的样本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增多(如表4所示)。1987~1990,只有1~3个新兴市场的金融改革水平超过门限值,这主要是由于本文选取非平衡面板数据而造成的;而到1995已有15个新兴市场的金融改革水平越过门限值,2004这个数值更是达到43,近80%的新兴市场国家金融改革对缩小收入不平等已经发挥正向效应。表明目前新兴市场的金融改革与收入不平等的关系正处于倒U型曲线的转变期,为此,各新兴市场国家仍必须根据自身金融改革所处的不同阶段继续深化,发挥其对缓解收入分配不均的积极作用。

从地区角度分析,55个新兴市场中,金融改革水平越过门限值的年份数基本上集中在10年(7个新兴市场)和9年(5个新兴市场),最少的为2年和最多的为20年。具体就各新兴市场每年的金融改革水平超过门限值的年分数而言,非洲6个新兴市场国家超过了9年,欧洲多于9年的国家有7个,亚洲新兴市场中金融改革水平超过门限值的个数为6,而美洲有9个国家超过了9年。尽管各洲新兴市场国家或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差异很大,但总体呈现出上升的趋势。社会抚养比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的系数符号在两区制下没有发生变化,但数值有明显差异,且均比较显著。社会抚养比的系数符号为正,抚养比的系数由低于门限的0.0543增加为高于门限时的0.1020,社会抚养人口的增加会加重家庭生活负担,尤其对贫困家庭影响更大,直接加剧了居民收入不平等。GDP的系数符号均显著为负,表明经济增长对缩小收入差距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经济增长是消除收入差距的主要手段。收入不平等滞后项的系数符号显著为正,说明基尼系数存在一定的时滞效应,上一期的收入不平等状况会影响到当期收入分配。教育支出的系数符号为负且显著,国家教育支出的增加会促进穷人人力资本的积累、生产效率和工资的提高致使收入差距的缩小。财政支出对基尼系数的影响系数显著为负,通过金融改革政府支出也能使穷人受益,再加上政府的转移性支出,因此,政府支出表现出有利于收入差距缩小。消费者物价指数系数符号显著为负,说明通货膨胀是有利于缩小收入不平等。五、结论与政策建议以上构建了内生门限的金融改革与收入不平等理论模型,并基于55个国家非平衡面板数据,以金融改革为门限变量,应用动态面板数据门限模型,考察金融改革与收入不平等之间的非线性效应。研究发现金融改革与收入不平等之间的关系存在非线性门限效应,金融改革的门限值约为0.6310。这意味着金融改革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取决于自身金融改革水平的高低。当金融改革水平处在低于门限值时,金融改革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为正;当金融改革水平处在高于门限值时,金融改革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为负。因此,为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必须推动金融体制的改革和重构,保持超过门限值的最低金融改革水平。放松金融约束以促进金融市场的充分发展,降低低收入者参与金融市场的门槛,使其获得更多的金融服务以增加其人力资本投资,从而提高工资水平和改善收入分配状况。在对金融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逐步稳妥地推进利率市场化,促进资金的合理流动,加大针对低收入者和小微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创新其融资渠道。同时,完善银行业信贷结构和资本市场结构,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降低投资门槛。 注释:①基尼系数是比例数值,处在0~1之间,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其数值越大预示着国家的收入差距更大;同时基尼系数的降低可能反映为低收入者收入的增加或者高收入阶层收入的减少。②由于一国的金融改革涉及金融发展指标的多个方面,如果仅采用其中单一的指标来衡量,则很难全面、准确反映一国或地区的金融改革的实际情况。③本文同样检验了以初始不平等和其他控制变量为门限变量的门限效应,均未发现金融改革对收入不平等的非线性作用,限于篇幅没有列出相关检验结果。参考文献:[1]Solt, Frederick.Standardizing the world income inequality database[J]. Social Science Quarterly,2009, 90(2):231-242.[2]Asli DemirgucKunt, Levine R. Finance and inequality:theory and evidence[R].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Series,No.4967,2009.[3]Galor Oded, Joseph Zeira.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macroeconomics[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93,60:35-52.[4]Clarke G, Lixin C. Xu, Hengfu Zou. Finance and income inequality:test of alternative theories[R].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2003.[5]Beck Thorsten, DemirgüKunt Asli, Levine Ross. Finance,inequality and the poor[J].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2007,(12):27-49.[6]Agnello L, Mallick S K, Sousa R M. Financial reforms and income inequality[J]. Economics Letters, 2012, 116(3):583-587.[7]Jie Li, Han Yu. Income inequality and financial reform in asia: the role of human capital[J]. Applied Economics, 2014, 46(24):2920-2935.[8]Maurer N Haber. Related lending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evidence from mexico[J].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2007,(67):551-581.[9]Arestis, Philip, Caner, Asena.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and poverty:channels of influence[R]. Levy Economics Institute Working Paper No. 411,July 2004.[10]Agnello L, R M Sousa. How do banking crises impact on income inequality?[J]. Applied Economics Letters,2012,19(15):1425-1429.[11]叶志强,陈习定,张顺明.金融发展能较少城乡收入差距吗?来自中国的证据[J].金融研究,2011(2):42-56.[12] 刘玉光,杨新铭,王博. 金融发展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形成基于分省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南开经济研究,2013(5):50-59.[13]何静.金融发展与收入不平等关系的再检验基于1960~2012年跨国数据的实证分析[J]. 现代财经,2014(10):46-54.[14]叶凡,邹东涛,苑西恒.经济金融化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差异化影响基于1978~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15(6):61-68.[15]Greenwood Jeremy, Jovanovic Boyan. Financial development growth,and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98(5):1076-1107.[16]Aghion P, Bolton P.A theory of trickledown growth and development[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97,64(2):151-172.[17]Matsuyama. Financial market globalization and endogenous inequality of nations[R]. Northwestern University,Center for Mathematical Studies i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ience, Discussion Papers 1300,2000.[18]胡宗义,刘亦文.金融非均衡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库兹涅茨效应研究基于中国县域截面数据的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10,(5):25-31.[19]杨楠,马绰欣.我国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动态倒U演化及下降点预测[J].金融研究,2014,(11):175-190.[20]Holmstrom B and J Tirole.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loanable funds,and the real sector [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7,112(3):663-691.[21]刘纯彬,桑铁柱.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收入分配:理论与证据[J].上海经济研究,2010,(12).[22]李志阳,刘振中.中国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不平等:理论和经验解释[J].经济科学,2011,(6).[23]徐宽.基尼系数的研究文献在过去八十年是如何拓展的[J].经济学季刊,2003,(3):757-778.[24]DANG.Asymmetric capital structure adjustments: new evidence from dynamic panel threshold models[J].Journal of Empirical Finance , 2012,19(4) :456-482.[25] Anja Baum,Cristina ChecheritaWestphal,Philipp rother. debt and growth:new evidence for the euro area[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2013,(32): 809-821.[26]Stephanie Kremer,Alexander Bick and Dieter Nautz. Inflation and growth:new evidence from a dynamic panel threshold analysis[J]. Empirical Economics,2013,44(2): 861-878.[27]Hansen B. E. Threshold effects in nondynamic panels:estimation,testing,and Inference[J]. 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99,(93):345-368.[28]Abiad A, Detragiache E, T Tressel. A new database of financial reforms[R]. IMF Staff Papers,2008,57(2):281-302.[29]AlMarhubi Fahim. Export diversification and growth: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 Applied Economics Letters,2000,7(9):559-562.[30]Janvry Alain de and Elisabeth Sadoulet. growth,poverty,and inequality in latin america:a causal analysis, 1970-94[J]. 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2000,46(3):267-287.[31]Arellano M, Bover O. Another look at the instrumental variables estimation of error -components models[J]. 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95,68:29-51.

作者:王培辉 袁薇 王征

第3篇:中国货币流通速度下降解释:基于实际收入和利率水平决定的货币流通速度模型

摘要:本文基于实际收入和利率水平决定的货币流通速度模型解释中国货币流通速度下降之谜,并结合中国经济转型的特征建立了计量模型。 实证分析表明,经济持续增长、利率连续下调、市场化进程和产业结构调整共同导致了中国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利率上调的预期和财政支出比率的持续上升将有效阻止货币流通速度进一步下降。

关键词:货币流通速度;货币需求理论;经济转型

文献标识码:A

作者:李治国 唐国兴

第4篇:地方财政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的区别

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地方财政收入=基金收入+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我发现好多同学没搞清楚他们的关系,两个县比财政的时候,一定要同口径..

你不能用一个县的地方财政收入去比另一个县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比出来的结果是,怎么那个县GDP那么高,财政收入才那么点..

其实不是人家不高,你比错了,,

很多县的统计公报,有的写的是地方财政收入,有的写的是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地方财政收入包括营业税、地方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城镇维护建设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屠宰税、农牧业税、农业特产税、耕地占用税、契税、增值税25%部分, 证券交易税(印花税)的50%部分和除海洋石油资源税以外的其他资源税。

而基金收入的解释是:亦称为专款收入或预算外收入,指具有专门用途或对应的支出科目的财政收入。主要包括:工业交通部门、商贸部门、文教部门、农业部门、其他部门的基金收入和社会保障基金收入、地方财政税费附加收入、基金预算调拨收入等。

通过这样说来的话,那地方财政收入中的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屠宰税等等,就属于基金收入..首先要明白基金收入不是税收收入

在基金决算表上一般来说基金收入分为九大类

一、工业交通部门基金收入

二、文教部门基金收入

三、社会保险基金收入

四、农业部门基金收入

五、土地有偿使用收入

六、政府住房基金收入

七、其他部门基金收入

八、地方财政税费附加收入

九、其他

上面9大类中目前很多地方第一收入是土地有偿使用收入

其次是以养路费为大头的工业交通部门基金收入

另外虽然基金决算表上有社会保险基金收入,但是这个收入还是单独的,在基金决算表上可以忽略不记

还有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下面27项,这个全国口径一样

下面的税中有些税全部归地方,有些税和国家按比例分.

税收性收入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越高越好,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可以理解为地方可以支配的税收收入.

四川地税局要征收农业5税(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牧业税,耕地占用税,契税)

重庆则由地方财政局直接征收

不管哪个部门征收都最后汇入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中

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牧业税现在可以忽略不记但是,耕地占用税,契税有几十亿的收入 重庆地税部门要代收5大社保费用,而四川地税部门不收这些

一、增值税

二、营业税

三、企业所得税

四、企业所得税退税

五、个人所得税

六、资源税

七、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

八、城市维护建设税

九、房产税

十、印花税

十一、城镇土地使用税

十二、土地增值税

十三、车船使用和牌照税

十四、屠宰税

十五、筵席税

十六、农业税

十七、农业特产税

十八、牧业税

十九、耕地占用税

十、契税

二十一、国有资产经营收益

二十二、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补贴

二十三、行政性收费收入

二十四、罚没收入

二十五、海域场地矿区使用费收入

二十六、专项收入

二十七、其他收入

第5篇: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关系

{一}、知识目标

(1)知道财政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了解财政收入的形式和我国财政支出的具体用途;懂得如何确定财政收支的合理关系。

(2)识记预算、决算、财政收支平衡和财政赤字的含义,

(3)领会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4)理解财政的巨大作用。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2)通过分析当前的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分析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具体数据、大型工程的投资等资料,归纳财政的作用。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教学,明确财政作为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参与经济生活、关心国家和社会发展,认同我国目前实行的财政政策,增强主人翁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

财政收入,财政收入是支出的前提,讲清财政收入需要把握筹集财政收入的具体渠道和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两个方面的内容。

财政作用(B)我国财政支出更加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通过财政的作用表现出来的,而且消除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也是要发挥财政的作用。

2.教学难点

财政政策,特别是国家运用财政政策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财政政策和学生生活实际有一定距离,而且理论性较强。

三、教学背景分析

1、课标要求

内容目标:评议一个由政府财政承担的工程项目,说明政府的财政支出对大众生活、经济发展的影响。 学习要求:了解财政收入的构成,说明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了解财政支出的种类;根据统计数据,描述财政收入与支出的状况。评析财政赤字现象;结合实例,评析财政支出对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重要影响。

2.教学内容 本课课题是高一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第八课第一框内容。它在本单元中起

承前启后作用,因为国家财政实际上涉及到的是国家参与收入分配的问题,就整个经济生活而言,在学生了解了“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后,本课要解决的是“为谁生产”的问题。

3.学生情况

知识背景:学生已经学习了个人参与社会财富分配的有关知识,了解了我国的分配制度,但对国家如何参与社会分配还缺乏了解。

生活背景:本框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遥远,再加上高一学生对政治课不够重视,学生学起来会有一定困难。因此,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就成为教师在备课中重点考虑的问题。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4页材料:。那下面请大家想想个人有财力兴建地铁项目,如果不能‘应该有谁来建设?钱从哪里来?

1. 若回答个人可提醒这类工程投资巨大,成本收回周期长,是追学生可能的回答:○

求利润的个人无力也不愿投资的。

2税收或财政收入。可以说: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

有关国家财政的知识。

进行新课

财政及其作用

(—)国家财政含义

【板书】国家财政

那么,什么是国家财政呢?国家要想投入大量的财政资金,就必须有一定的财政收入。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叫做国家财政。

【板书】收入和支出

财政收入和支出对国家来说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每年财政收入多少支出多少,国家都要做计划,上一财政收支的情况怎样,国家还要做总结,接受人大的审查、批准和监督。

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的第三项议程:审查和批准2009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0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批准2010年中央预算。

这种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收支计划,称作国家预算;上一国家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称作国家决算。

需要说明的是,预算和决算又都可以分为中央预算和决算、地方预算和决算。比如河北省的预算就是地方预算。

(二)国家财政作用作用

1、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

请看P65最上边的例子思考财政的作用?你能想出关于这一作用的其他例子吗?

1到2015年我省将高水平、高标准、高质量普及15年教育,财【举例】义务教育免费 (○

政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比例高于省里核定的比例,全社会教育投入增长高于地区生产总

2中央财政再次下拨特岗教师2010-2011学年工资性补助经费12.2亿元,截至目值增长。○

前,2010年中央财政安排的特岗教师工资性补助经费30.5亿元已全部下拨,比2009年增加8.3亿元,全国14.8万特岗教师年人均享受补助20540元。) 先从农村开始,促进社会

3国家财政部日前已会同民政部对今公平。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民种粮补贴,家电下乡等。○

冬明春受灾群众生活救助工作进行了部署;并将会同民政部指导各地采取适当调整城乡低保标准或补助水平、发放临时生活补助、一次性补贴等措施,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不因物价上涨而受到影响。

4学校保持食堂价格稳定 加对大中专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学生食堂补贴, ○各大中专

5中央财政拨付123亿元助力地方医改 院校要保持学生食堂饭菜价格基本稳定。○

【归纳】根据学生回答,分别归纳出财政可以促进社会公平和财政可以改善人民生活。

【板书】作用

1、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

2.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过渡语:国家为什么要花大力气搞预算决算参与到社会财富分配中来呢?也就是说国家财政究竟有何作用呢?第四课我们将会学到市场调节的缺陷,市场在调节中作用是基础性的价值规律作用很大,但是市场并不是万能的,由于个人企业的追逐利益很多行业不原投资或者容易唯利是图而危害消费者的权利或公共安全,你比如说三鹿奶粉,假疫苗,楼歪歪等现象发生,因此需要国家调节而财政正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上面说的地铁属于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周期长、风险大,投资回报周期长。

【提问】请大家回顾思考,在实际生活中,还有那些工程或项目涉及到国家财政。

【讨论】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奥运会,亚运会,世博会场馆建设,

(四大工程,大家知道新世纪的四大工程是什么吗?青藏铁路、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四项工程。此四项工程是2001年3月,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的。四大工程总投资超过2000亿元。) 如果完全由市场配置资源,会导致一些行业、一些地区资源严重不足,影响社会经济生活。国家投入这么多资金,会起到什么作用呢?

通过地铁项目建设,归纳出财政投入支持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新世纪四大工程,进一步概括出财政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财政还可以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板书2.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作用3.财政促进经济平稳运行。

在“蒜你狠”、“姜你军”、“豆你玩”之后,“糖高宗”和“苹什么”又浮出水面。而随之10月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增速达4.4%,也创下24个月以来新高。11月20日国家出台16项措施其中发放价格临时补贴、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等都与财政部有关因为需要国家财政拨款来实施。

请大家看P65中间的两个镜头(补充知识:长期国债是指偿期限在10年或10年以上的国债,可以使政府在更长时期内支配财力,但持有者的收益将受到币值和物价的影响。一

般被用作政府投资的资金来源,在资本市场上有着重要地位)

回顾之前的4万亿

4万亿元投资属于财政支出,目的就是要刺激国内需求。当前受金融危机影响,经济运行并不平稳,那么从图中看,经济平稳运行的条件是什么? 【回答】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看P66名词点击)

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经常会不平衡,表现为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或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

【思考】如果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从经济现象看,表现为经济萎缩或通货紧缩。请大家思考,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应对通货紧缩?回顾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扩大财政支出、发行国债、减少税收,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叫做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也叫积极的财政政策。

【思考】反之,如果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从经济现象看,表现为经济过热或通货膨胀,国家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予以应对?

【讲解】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这种抑制总需求,给经济降温的政策叫做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也叫稳健的财政政策。

刚才大家提到的还有一些政策,我们把它叫做货币政策。

【板书】3.财政促进经济平稳运行。

(三)财政收入与支出

过渡语:财政作用的发挥离不开“钱”,这“钱”从何而来?又用向何处?这就是财政收入与支出的问题了。其中收入是前提,要花钱首先得有钱是吧?下面我们就来详细看看财政收入。

(一) 财政收入

1.【板书】财政收入含义 2.来源

请同学们看看P66的相关链接

财政收入的形式有哪些?

【归纳】形式有税利债和其他收入,其中最主要的形式是什么?(看p66相关链接 强调)税收占90%以上,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可见,税收对于国家来说是多么重要,我们应该自觉纳税。

【思考】请大家思考,非税收入可能包括哪些收入形式?

非税收入包括国有企业的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及其他形式,如收费、罚款等。

【板书】财政收入的形式:税、利、债和其他收入

2.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过渡语:我们知道了国家财政收入来源有税利债和其他收入那么如果要使2010年的中央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大家有什么建议?

【板书】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回答】征税,提高利润,债务收入 归为一类即分配比例所以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之一是分配政策【板书】。

【点拨】还有没有其他因素,在分配政策不变的情况下,什么因素会影响财政收入呢?今年我国财政税收入预计达8万亿, 那大家想一想建国初1949年的财政收入与现在相比哪个多,为什么?对,显然是经济发展程度不一样:当时由于连年战争而且生产力水平显然不如现在所以影响财政收入的另一个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板书】,而且这个因素更重要是基础性的,为什么这么说,经济不发展,没有钱,你国家再怎么提高分配比例也没用(把书翻到p66看最下面一行画出“基础性的”一词。)

财政收入越多越好?

我们再回到刚才同学们提到的增加税收的方法,请大家思考一下能不能一味增加税收呢?显然不可以,我们回顾前面的课程便知道参与社会财富分配的有个人企业和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创造的总财富是一定的,国家要的多,企业和个人的分配收入就减少;反之,企业和个人要的多,国家收入就减少,它们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国家只有按照一定比例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才能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结合下半年预期,2010全年可能将实现8万亿,这意味着中国政府将成为全球第二富裕的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应伴随着劳动者收入的普遍提高,让劳动者感受到国富带来的好处。老百姓上不起学了,看不起病了,退休生活没有保障了,生活在江南水乡的人竟然没水喝了,电、气、水都要涨价了。GDP和财政收入的增长与国民福祉的提高不成比例。如果说以前老百姓尚能理解自己在个人福利方面的牺牲是为了国家富强的话,现在就不得不问一下:GDP和财政收入增长究竟给公众带来了什么?)

国家财政收入也不宜过少,因为它会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降低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如可以比较2010南非世界杯场馆建设进展缓慢和我国大型场馆建设速度之快。

【总结】所以,经济发展水平也会影响财政收入,而且影响是基础性的。如同我们“要把蛋糕切好,首先要把蛋糕做大”,做大之后考虑如何切好也就是要处理好国家企业个人的关系。

(二)、财政支出

财政收入有了,下面就看怎么花了,也就是财政支出的问题。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财政支出的具体用途(P67相关链接)【板书】财政支出的含义 具体用途

从图中可看出财政支出的具体用途有经济建设支出、科教文卫、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和债务支出等。目前在我国,经济建设支出居于财政支出的首位,这是我国特定的历史阶段的政策的反映,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的公共服务类和保障类的支出将越来越大。(财政社保“十二五”规划要求各级财政加大社保投入,将目前社保支出占财政支出的10%提高到25%左右。同时,要将“各类未纳入社保制度的群体尽快纳入覆盖范围,实现真正的全民社保”。)(可以和三个作用相联系)

(三)、财政收支对比关系(A)

财政收入是财政支出的前提,但财政支出也会影响财政收入,二者之间的大小关系会是怎样的呢?大家把书翻到66页

【板书】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关系

财政收支关系可以表现为三种情况: 财政收入﹥财政支出----有节余-----财政盈余;

财政收入≒财政支出-----收支相等(几乎不存在)财政收入﹤财政支出----有赤字------财政赤字

其中收支平衡是相对的动态平衡: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都属于收支平衡。{补充:略有节余的状态,一般认为财政以财政节余数占财政总收入的3%为度。根据历史经验,财政节余占财政收入的2%以下可视为财政收支完全平衡。略有赤字以财政赤字占财政总收入的3%为度。}

【本课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财政的含义和作用,知道了财政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了解了财政收入的4种形式和财政支出的5个主要用途,懂得了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重点探究了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三个巨大作用。

知识结构:

第6篇: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的区别和一些其它财政概念

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的区别

和一些其它财政概念

财政总收入是最大的一个概念,财政总收入包括财政部门组织的收入、国税组织的收入、地税组织的收入等,是财政大收入的概念。一般预算收入是指地方实际可用财力,扣除了上缴中央部分的税收,比如上缴中央财政75%的增值税、上缴中央财政60%的所得税等属于财政总收入的盘子,没有计入一般预算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包括国税、地税扣除上缴中央财政部分的地方留存部分再加财政部门组织的收入。

地方财政总收入(全口径,如北京市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上划中央收入=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基金预算收入(包括政府性基金收入和社会保险基金收入)+上划中央收入

注:包含有基金收入的财政总收入叫做全口径财政收入,否则仅叫财政总收入。

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通过一定的形式和程序,有计划有组织并由国家支配的纳入预算管理的资金。包括:(1)税收收入。国内增值税的25%、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纳入分享范围的企业所得税的40%+未纳入分享范围企业全部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的40%、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印花税(证券印花税的3%+其余印花税的全部)、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船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烟叶税、其他税收收入。(2)非税收入。专项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其他收入。

一般预算收入是最容易造假的数据,其含金量并不高. 因为在一般预算收入里面有很大一部分是非税收入,而非税收入是地方政府最容易注水的数据. 有的地方政府把市属公交公司的车票收入,市属自来水公司的水费收入,甚至市属电视台的广告收入都纳入了非税收入,这样的数据岂不是很无聊? 含金量最高的是国税收入,国税中70%以上是要上划给中央收入和省级收入的,上缴的都是真金白银,地方政府根本不可能造假. 地方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区别

基金预算收入:指按规定收取,转入或通过当年财政安排,由财政管理并具有指定用途的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等。主要包括:工业交通部门、商贸部门、文教部门、农业部门、其他部门的基金收入和社会保障基金收入、地方财政税费附加收入、基金预算调拨收入等。

行政区本级财政收入指的是行政区本级政府与下级政府之间经过分享、返还之后可供行政区本级政府支配的财政收入。如,北京市财政收入中还包含了下面区县的财政收入,北京市政府本级财政收入仅占其中的一部分。

摘一段关于深圳市财政收入的报告,可以看出几个概念的差别。

2008年来源于深圳市的全口径财政收入2830亿元,是在消化了2008年证券交易印花税大幅减收因素后实现的(2008年证券交易印花税大幅减收350亿元),剔除此因素,增幅达19.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800.36亿元,比上年增加142亿元,增长21.6%,其中市本级完成527亿元,比上年增长23%。在国内外经济形势日趋严峻,对深圳市外向型经济造成较大冲击的背景下,这一突破来之不易,也尤显可贵。

基金预算收入

通过财政安排或按规定收取,由财政管理,并具有指定用途的政府性基金。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2001年政府预算收支科目)的通知》(财预[2000]129号)的规定,2001年基金预算收入划分为8类:即工业交通部门基金收入、商贸部门基金收入、文教部门基金收入、农业部门基金收入、土地有偿使用收入、其他财政税费附加收入、基金预算调拨 什么是政府性基金?政府性基金是什么意思?

政府性基金是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规定,为支持某项公共事业发展,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无偿征收的具有专项用途的财政资金,包括各种基金、资金、附加和专项收费。 征收政府性基金必须严格按国务院规定统一报财政部审批,重要的报国务院审批。地方无权批准设立基金项目,也不得以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名义变相批准设立基金项目。 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办法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国发〔1996〕29号)要求,从1996年起,将养路费、车辆购置附加费、铁路建设基金、电力建设基金、三峡工程建设基金、新菜地开发基金、公路建设基金、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基金、农村教育费附加、邮电附加、港口建设费、市话初装基金、民航机场管理建设费等13项数额较大的政府性基金(收费)(以下统称“基金”)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为了做好政府性基金的预算管理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一、关于预算管理原则与预算级次划分

纳入预算管理的政府性基金管理总原则是:基金全额纳入预算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收入全额上缴国库,先收后支,专款专用;在预算上单独编列,自求平衡,结余结转下年继续使用。

基金的预算级次划分为中央基金预算收入、地方基金预算收入和中央与地方共享基金收入。在未作出新的调整之前,有关收入的划分暂以原规定为准,即目前属于中央政府的收入,仍作为中央基金预算收入;目前属于地方政府的收入,仍作为地方基金预算收入;目前作为中央与地方政府共享的收入,仍作为中央与地方共享基金收入。

地方财政部门按国家规定收取的各项税费附加,根据国务院〔1996〕29号文件要求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后,也视同地方政府的基金收入,预算级次为地方预算收入。

二、关于预算编制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要求,由国务院规定复式预算编制办法。上述基金收支预算在国务院复式预算办法正式颁发前,在财政预算上暂采用单独编列办法。即各级财政部门单独编列一张“政府性基金收支预算表”,将基金收入与基金支出按照一一对应的原则排列,不计入一般预算收入总计和一般预算支出总计。

2.各基金征收部门和使用部门应于每年第四季度根据财政部门的部署,汇总编报下的分项基金预算。分项基金预算经财政部门按规定程序批准后执行。

3.基金预算内容包括基金收入预算与基金支出预算,以前基金结余也应在基金预算中反映。基金收入预算根据上征收任务完成情况和本征收任务及征收标准调整变化情况等确定;基金支出预算根据基金收入情况,按规定的用途、支出范围和支出标准编列。属于基本建设项目应按基本建设投资管理的有关规定编报基本建设支出预算。 基金预算按规定的程序报经批准后,由财政部门及时向各部门批复。

地方财政部门应于预算开始后的10日内,将汇总的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报财政部。

三、关于预算科目设置

各部门、各单位在办理基金收入缴库时,适用1997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科目;各级财政部门办理基金支出时,适用1997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科目。政府性基金收支科目具体内容由我部另行规定。

四、关于预算执行

(一)关于基金缴库

政府性基金纳入预算管理后,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库条例》办理收入缴库。各项纳入预算管理的政府性基金除农村教育费附加由税务或财政部门负责征收管理外,其余各项基金由财政部驻各地专员办事机构同级财政部门或经同级财政部门委托的部门负责征收管理。为做好收入的征收管理工作,原则上仍按现行管理办法收缴,即原由财政部驻各地专员办事机构就地监缴的中央基金预算收入仍由专员办监缴入库,原由中央主管部门集中收缴的基金,仍由中央主管部门征收,并根据基金收缴情况每月分次办理缴库。原由地方部门收缴的基金,仍由地方收缴。缴库时应按基金所属预算级次分别缴入中央国库或地方国库,即属于中央基金预算收入的全部缴入中央总金库,属于地方基金预算收入的全部缴入地方金库,属于中央与地方共享的基金预算收入由地方收款部门按规定的比例分别将留归地方的收入缴入地方金库,属于中央收入的部分,汇解中央主管部门集中缴库。对于规定缴纳税款的基金收入,在扣除应缴税款后办理缴库。 为加强基金收入缴库的管理,防止出现混库,各中央主管部门与地方收款部门或单位之间应建立健全基金收入上划和缴库对帐制度,特别是要严密共享收入汇解的对帐。 基层收款单位及主管部门对应缴国库的基金收入应严格管理,并应在国家银行开立待缴款专户,将每日收取的收入全部送存专户。任何单位、部门不得将应缴专户的资金转为储蓄存款或混入本单位的经费存款帐户。专户的资金应在规定的期限内清缴,不得坐支、截留。

基金收入的缴库一律使用“一般缴款书”。缴款书所列各项内容必须填列完整、正确。其中:缴入中央金库的,填写方法如下:“财政机关”栏填写“财政部”,“预算级次”栏填写“中央级”;“预算科目”栏按财政部制发的“基金预算收入科目”填写。缴入地方国库的按相应的财政机关、预算级次和财政部制发的“基金预算收入科目”填写。

(二)关于支出管理

基金的支出本着“先收后支”的原则办理。财政部门办理各项基金支出的拨付,应根据核定的支出预算及基金收入入库的进度办理,并应保证用款单位的用款需要。部门和单位使用基金时,应严格按资金渠道,在规定的开支范围与开支标准内使用,不得与单位其他资金和正常经费混淆,也不得擅自改变支出用途。

各级财政、各部门、各单位应加强对基金支出的管理,建立健全财务制度,严格会计核算程序,确保基金按规定的用途合理使用。

(三)各基金征收部门和基金使用部门与单位应按同级财政部门的要求及时报送有关基金收入、支出情况的报表和文字说明材料。

财政部驻各地监察专员办事处负责监督检查基金收入的征收缴库情况及使用管理情况。各基金收入部门和基金使用部门应按要求如实提供有关资料。对查出的违纪问题,专员办按财政部有关规定就地处理,对检查发现的混库问题,应就地及时予以调库,个别因特殊情况无法就地更正的问题,按财政部《关于改进中央预算收入对帐办法的通知》(财监字〔1995〕87号)文件中有关规定上报,由财政部通过财政结算扣回。

五、关于决算编报

各基金征收部门和使用部门于每一预算终了时,应根据财政部门的要求及时编报基金决算草案。基金决算草案应在对全年基金收入和基金支出进行清理核对的基础上进行,不得随意调整收支数字,转移资金。基金决算各项数字必须以经过核实的基层单位会计数字为准,汇总编报,不得由主管部门估列代编。一个部门管理使用多项基金的,应分别基金项目逐一编报。

各单位应当按照主管部门的布置,认真编制本单位的基金决算草案,在规定期限内上报。

各部门在审核所属各单位决算草案的基础上,汇总编制本部门决算草案,并附决算草案详细说明,经部门行政领导签章后,在规定期限内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核。

六、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科目设置

为了核算基金收支余存,在财政部1988年制发的《财政机关总预算会计制度》核算预算资金部分增设以下会计科目:在资金来源类增设“基金收入”一个总帐科目,用于反映各项基金的收缴入库及结存情况,总帐下按基金种类分设明细科目;在资金运用类增设“基金支出”一个总帐科目,用以反映各项基金的拨付使用情况。基金收入根据同级国库报来的入库情况记账;基金支出按实际拨付数记账。

七、其他

本办法自1997年1月1日起执行。

1996年各项基金按我部规定已纳入预算管理的,继续执行原规定。1996年尚未纳入预算管理的,各基金征收部门和单位应在清理核实的基础上,将截至1996年12月31日止应纳入预算管理的基金滚存余额,于1997年1月30日前足额缴入同级国库。

有关各项基金的征收使用监督管理办法,由同级财政部门另行制定。

地方财政部门可以根据本办法制定地方基金管理的具体规定。

我部及各有关部门过去制定的政策和规定凡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一律以本办法为准。

第7篇:财政收入分配

1 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实现方案设计

一.我国收入分配现状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很多突出问题,如国民收入不平衡,人力资本投入不足,土地开发冲动与调控目标相互矛盾,居民收入占GDP 比重持续下降从而制约了居民消费需求的扩大等。此外,由于市场秩序不规范、竞争条件不平等等原因,使得不少生产性企业效率低下,转而从事炒房、炒股等分配性努力,扭曲了资源配置格局和利益关系。这些问题的存在,已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对此进行的测算结果显示: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中,企业所得增长较快,居民所得增长较慢,政府所得波动不大;再分配格局中,由于各种制度外收入和土地出让收入的快速增加使政府所得份额上升明显,企业在再分配格局中居于弱势地位,居民所得继续呈下降趋势。各主体内部分配结构的变化特点是:政府部门内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收支结构不平衡,地方政府的非预算收入激增;企业部门内部垄断行业利润增加大于竞争性行业,利润向少数行业集中;居民劳动报酬份额不断下降且会在较长时间内延续,居民部门内收入差距持续扩大。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企业、居民三者分配关系的演变大体分为向居民倾斜(1978—1995 年)和向政府、企业倾斜(1996 年以后)两个阶段。2000—2007 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从65.5%下降到57.5%,下降8 个百分点,政府和企业占比则分别提高5.2 个和2.8 个百分点。这一期间,居民收入差距呈扩大态势,不同行业就业人员之间(尤其垄断性行业与竞争性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更是不断扩大,低收入群体收入增幅明显放缓。就此看,不是城市经济发展太快了,不是房地产业发展太快了,而是城市普通居民(包括企事业单位职工、普通公务员)尤其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化发展进程和内生性有效需求的提升要求。

通过我国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格局与世界部分国家的对比,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政府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格局中收入比重都较大。这反映了我国政府部门干预经济的程度较高。相对于企业和居民而言,政府在市场上的地位不仅是市场秩序的维护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更表现为强势的市场参与者和利益竞争者。从分配格局上看,政府部门对经济的强势干预对企业部门的影响要大于对居民部门影响。企业所得在初次分配中比较适中,而在再分配中居于弱势地位。主要是由于来自政府部门(尤其是地方政府部门)的非规范的各种费用负担较重,导致以制度外收入为代表的各种收入流入政府部门而提高了政府在再分配中的份额,并降低了企业所得份额。约束某些政府部门的非规范收入并使之透明、公开、公正,积极推进“费改税”改革,对企业显得尤为必要。居民所得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份额都较低。居民初次分配份额较低,意味着劳动收入份额较低,相对应的资本收入份额会较高。由于资本所得的投资倾向要高于劳动所得,而消费倾向低于劳动所得,所以初次分配格局中居民份额较低就决定了我国今后几年的发展模式将仍然以投资和出口带动型为主,而非消费拉动型。居民再分配份额较低反映了政府收入调节职能的缺位和作用的不完善。2000~2006 年,我国国家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由526 亿元增至2121.5 亿元,在GDP中的比重由3.31%增加5.28%,而2006 年美国政府仅社会保险福利支出一项占GDP 的比重就高达12%。我国政府收入调节职能尚需加强。国民收入分配向政府倾斜的失衡现象为我国经济可持

2 续发展埋下隐患。政府所得对企业所得的挤压,使得企业持续扩大投资动力不足,使国内投资出现政府主导倾向,受政府部门政治周期的影响,经济发展波动幅度会增大,最终会影响经济增长效率。政府所得对居民所得挤压,一方面政府财政收入快速增长挤压了居民收入增长空间;另一方面政府的转移支付和社会保障支出相对滞后,居民不得不更多地自己考虑医疗、养老和教育等支出,两方面导致居民消费倾向下降,储蓄倾向上升,从而影响了国内居民消费。国内消费需求不足使得我国经济增长对国外需求依赖性增加,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现存制度问题

这些现象的出现说明了我国在收入分配制度上还有一定的欠缺。2010年5 月10 日,《经济参考报》“深度”版刊登的《我国贫富差距正在逼近社会容忍“红线”》的一组调研报道引发了社会巨大反响。在引发社会对收入分配不公诟病的几大因素中,理应成为调节收入差距的税收杠杆被认为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拉大了贫富差距。《经济参考报》记者进一步的调查表明,由于目前的税收监管在富贵阶层面前存在一定的“盲区”,由此造成了贫富阶层实际税负不公。有关专家指出,如果不首先解决对高收入者的税收监管难题,出台再好的政策也将是一纸空文。应在加强税收征管的同时,设计更合理的税制结构以改变目前税收在收入分配差距上出现的“逆调节”,避免“该收的收不上,不该收‘挖地三尺’”的税收困局。

其实许多富人是靠偷税漏税迅速发家的。除了通过虚报收入、不开发票等虚假手段逃税,一些纳税人还利用现有的税收制度漏洞“合理合法”逃税,如长期不分配企业利润,纳税人还通过多头“收入”来逃避税收等等。不少税务还对一些小餐馆收税只简单数桌子、点人头。不少税务干部承认,为了完成税收目标,他们只能把着力点放在容易征管的企事业单位和小企业、小摊贩身上,该收的不该收的都想方设法收上来,“挖地三尺”收“过头税”的情况并不少见。这几年税收征管的矛盾和摩擦越来越多,主要来自于与小户的税收征管矛盾。“事实上,我们也觉得不合理。”基层税务干部无奈地表示。该收的收不上,但税收的任务却是层层下达,年年增长。为此,税务部门就只好对不该收的税“挖地三尺”。这就造成税收对中低收入者管控苛刻,甚至出现收“过头税”的情况。据介绍,目前税收征管对小规模纳税人管得过死,扼制了中小企业的发展。目前国税增值税中小规模纳税人起征点已由过去2000 元调整到现在5000 元。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目前5000 元的起征点对很多小规模纳税人而言也显得过于苛刻。

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税收“逆调节”亟待扭转。如今的富人收入越高,越有资源和关系偷逃税款,由此进一步增加其财富集聚的速度。而本应获得税收支持的中小企业和小商贩,却被迫课以重税,发展速度和步伐缓慢。这无疑会导致富者越富,穷者愈穷,不利于缩小收入差距,调节收入分配。有税务干部表示,目前税收征管的难点主要是企业老板、自由职业者等高收入群体。一方面,由于这些企业和个人善于利用目前市场交易和税收征管的漏洞,进行避税逃税。另一方面,由于一些企业对解决地方就业发挥了较大作用,因而不同程度受到了地方保护,也影响了税收征管。这就造成原本国家该拿的拿不到,个人应缴的却不用缴,国家与个人口袋分配失衡,税收调高的杠杆未能发挥有效作用。

炒房现象已不是什么新鲜的事了。城市房地产业发展,近年来出现的种种异象以及对于房价问题产生的太多争议,事实上正是我国收入分配制度领域多重矛盾的一个集中表现。如果不加快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仅仅从高压的行政手段和财

3 税措施解决目前高企的房价问题,不仅会产生很多经济运行后遗症,也最终不能提高城镇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不能解决普通城市居民的住房问题。当前,从提高经济效率、增强发展后劲着眼,从维护社会稳定、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实现和谐发展的角度考虑,都需要尽快把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作为重要抓手。 三.制度改进方案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我们应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高度,从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高度,充分认识提高职工工资、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职工工资收入水平逐步提高。但在国民收入分配中还存在着普通职工工资收入水平偏低、低收入职工比重过大的突出问题,制约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和企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收入是决定消费的根本因素,消费需求不足归根到底是由于劳动报酬占比偏低。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加快提高职工工资的重要性。

提高职工工资收入首先要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最低工资制度是政府调节企业工资分配、保障低收入劳动者取得合理报酬的重要手段。目前,最低工资制度在实施中面临不少问题。一是最低工资制度刚性不强。虽然我国最低工资制度在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中均有规定,但具体实施主要是通过国务院相关部门的政策性文件来指导的,约束力较小。二是最低工资调整机制不健全。最低工资如何设定、如何调整,有关法律规范中只有原则规定,各地在确定最低工资标准时参考因素不一,一些地区没有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及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三是一些用人单位规避最低工资制度。相当多的企业把法律规定的最低工资作为职工“标准工资”,一些企业以食宿费、福利费充抵工资,有的企业采取延长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定额等手段变相违反最低工资规定。四是最低工资标准偏低且提高较慢。最低工资与平均工资的比例,是衡量最低工资水平的重要指标。目前绝大部分省区的最低工资标准低于当地平均工资的40%,而国际上一般为40%至60%。同时,最低工资增速大大落后于经济增速和职工平均工资增速,这也是普通职工和农民工工资偏低、低收入职工比例偏大的重要原因。五是近1/3 的职工工资徘徊在最低工资标准附近。据全国总工会2009 年底的调查,职工月工资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相比,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占4.8%,高出当地最低工资标准50 元以下的占10.9%,高出50 元至100 元的占12.5%,三者合计占28.2%。考虑到超时劳动的普遍存在,制度工时内实际工资在最低工资标准附近的职工更多。

加快建立健全最低工资标准 。正常调整机制提高职工工资不能仅仅依靠市场机制,而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形成最低工资标准正常调整机制,促进最低工资水平持续稳定提高。

提高最低工资制度的立法层次。尽快制定最低工资条例或修改最低工资规定,适时研究制定最低工资法,对最低工资制度作出更具体、更明确的规定。加大监管力度,强化对违反最低工资制度的制裁措施,及时纠正和严格查处压低实际工资、变相违反最低工资制度的行为。建立最低工资标准定期上调机制。应明确规定,除特殊情况外,最低工资标准每年调整一次,每次调整不应低于GDP 和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提高最低工资占社会平均工资的比例。制定时间表,促使各地最低工资标准普遍达到社会平均工资40%—60%的水平,确保最低工资标准

4 跟上经济社会发展。各地在研究确定最低工资标准的上调幅度时,应充分考虑医疗、教育、住房、养老等方面支出增长的因素。充分发挥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的作用。由政府牵头,劳动行政部门、工会、企业共同组成三方委员会,适时提出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意见和实施方案。研究确定特殊形式、特殊行业的最低工资标准。完善对实行计件工资制、提成工资制等特殊工资形式的劳动者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研究制定部分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最低工资标准,以更好地体现最低工资标准的适用性。

我们需要像治理房市乱象而实施多管齐下的精准政策一样,多层面、多环节、多角度系统认识已经形成的社会阶层多元化的收入分配格局,抓紧制定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政策措施,深化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切实解决收入分配领域中的问题。需要把握的原则是,既要增进公平,也要兼顾效率;既要尊重历史,又要考量现实;既要重新审视财税体制改革过程中存在的倾向性问题,又要深刻评估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的方向。

参考文献:《从国际视角看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常兴华

《完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的必要手段》--李滨生

《税收监管“逆调节”加剧收入分配不公》--记者 杨玉华 冯雷丁文杰

5

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实现

方案设计

班级:0809121 成员:01 袁永

06 张兵

13 李炎

第8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编辑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是指政府凭借国家政治权力,以社会管理者身份筹集以税收为主体的财政收入,主要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持国家行政职能正常运转、保障国家安全等方面。 完整的政府预算体系包括公共财政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以及社会保障预算。为了避免与预算体系中其他预算收入混淆,从2012年起各级政府一般预算收入改称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在口径上与2012年之前的“一般预算收入”相同。 词条标签:

公共财政 , 财政收入

第9篇:什么是财政收入

什么是财政收入?什么是全口径财政收入、预算收入、预算外收入?

财政收入:

即政府为履行其职能的需要而筹集的一切货币资金的总和。

全口径财政收入:

根据分税制财政体制,地方政府按预算级次集中的财政收入加上当年的消费税和增值税75%部分即为全口径财政收入。

预算收入:

指国家为实现其职能需要,通过国家预算所集中的资金。我区预算收入,是指按目前财政预算体制规定应上缴区级国库的税收收入、国有资产经营收益、罚没收入、以及其他收入、政府性基金和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等。 预算外收入:

指各级财政部门按照国家规定代地方政府征收、集中、提取或留用的各项预算外资金

上一篇:又见秋风起作文600字下一篇:升学宴学生讲话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