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财政收入

2022-12-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各省财政收入

中国税收收入与财政收入的实证分析

大量的理论分析和实际情形都表明了税收收入与财政收入有密切的联系,而且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的一部分。我国财政收入逐年增长,而各地区的财政收入存在明显的差异,本文选取了2003年到2019年中国华北、东北、华东15个省级地区的税收收入与财政收入的数据,分析各地财政收入与税收收入的关系,得到不同地区财政收入差异的原因,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两点建议。

一、绪论

现阶段,关于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关系的实证研究一般采用协整检验确定两者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我国对此问题的研究也较多。但是,对于税收收入和财政收入之间的实证研究寥寥无几,在进行对此问题实证分析时,针对模型的建立,理论研究表明采用财政收入与税收收入变量选择的合理性,而各地各年的财政收入与税收收入是面板数据,应该采用混合模型、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就需要通过Eviews软件的使用来检验哪种模型更为合理。同时,一般使用变量的对数数据来建立模型,因为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序列的异方差性。

本文以2003~2019年我国15个省级地区的财政收入和税收收入数据为样本,运用Eviews 8.0计量经济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对各地的财政收入和税收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检验各地财政收入与税收收入之间的关系。

二、模型设定、检验和估计

为了全面反应中国财政收入的增长,当然我们需把财政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反映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同时我们还必须确定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一是税收收入,二是税收政策,三是管理水平。财政收入是通过设计收入制度和建立相关的征管机构来获得的。因此,在既定收入政策下,收入制度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征管机构的设置和工作是否讲求效率都会对征收成本进而对最终形成的财政收入规模产生影响。

关于数据的选择,本文主要考虑税收收入对财政收入的影响,因此选取了2003年到2019年各地财政收入(FP)与税收收入(TP)的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去建立模型。

由图1可知,原数据存在显著的异方差,所以应该使用对数变量建模。

面板数据模型包括混合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本文通过F检验和Hausman检验来判断究竟应该选择哪一类模型。首先,建立混合模型的Eviews估计结果如公式1:

(公式1)

其中,R2=0.9857.

其次,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的Eviews估计结果公式2:

(公式2)

其中,R2=0.9974

1,如果属于第i个城市,i=1,2,...15

Di=

0,其他

最后,个体随机效应模型的Eviews估计结果如公式3:

(公式3)

我们现在用F统计量来检验应该建立混合模型还是个体固定效应模型,由结果知,因为F检验(H0:混合模型,H1:个体固定效应模型)相应的p值小于0.05,所以应该拒绝原假设,接受备择假设,即在混合模型与个体固定效应模型中,选择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

接下来再用H统计量检验应该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还是个体随机效应模型,由结果知,因为H检验(H0:个体随机效应模型,H1:个体固定效应模型)相应的p值小于0.05,所以应该拒绝原假设,接受备择假设,即在个体随机效应模型与个体固定效应模型中,选择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

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说明不同地区的截距项是不同的,从个体固定效应模型的Eviews估计结果可以看出,税收收入每增加1%,财政收入增加1.0378%,财政收入的增加快于税收收入的增加。

三、模型的预测

由前面的结果可知,财政收入与税收收入的关系应该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下面以北京为例,对其财政收入与税收收入做静态预测,Eviews的预测结果如图2:

由以上结果可知,个体固定效应模型有较高的拟合性,能很好地预测模型,如果已知北京市2010年税收收入,通过以上的个体固定效应模型,能够预测出北京市2010年的财政收入。

四、结论与建议

由Eviews结果可知,各地税收收入对财政收入确实存在较为明显的影响,因为我国的财政收入绝大部分是来源于税收的。除了税收收入和随机波动因素以外,由于各地税收政策和管理水平等因素有差异,因此不同地方的财政收入有所不同,北京、上海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财政收入较高,一部分原因是这些地方的税收收入较多,另一方面,可能由于管理水平的差异也导致其有较高的财政收入。

根据F检验和H检验,这15个地区的财政收入和税收收入应该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即各地的截距项是不同的,并且解释变量,即税收收入与截距项是相关的,说明税收收入和税收政策、管理水平等因素存在着某种关系,而不是完全无关的。本文只在混合模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和个体随机效应模型之间选择,没有考虑时点固定模型和回归系数不同的面板数据模型,因此本文的结论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最后,我国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税收,无论从总体上来讲,还是从各地区来讲,都是如此。每年庞大的财政收入也意味着巨大的税收收入,同时也说明我国各地纳税人的税收负担是较为严重的,尤其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其税收负担更加沉重,而且我国是以流转税为主体的国家,一方面,税收的大幅增加,也说明这其中的营业税、消费税、增值税是很庞大的,我国应收之有度,若过多的去征收税收,反而会影响经济的发展,过重的税收负担也可能导致企业偷税漏税等问题较为严重。同时,我国的企业所得税也是较高的,虽然其税率已经从33%降到25%,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这一比率还是较高的,如此高的税收负担可能会导致企业入不敷出,所以,我们觉得应该适当降低企业所得税,减轻企业负担,促进经济的发展。

既然税收收入是取之于民,所以也应该用之于民,出了政府的合理开支外,其他的财政收入应该用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我国的贫富差距正在加大,經济发达的地区应该向经济落后的地区施以援手,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缩小各地区之间的贫富差异,使我国的经济能够平稳地向前发展。

(作者单位:成都师范学院)

基金项目:共享单车优化停放问题研究,项目号:201814389074。

作者:代文娜

第2篇:广西财政非税收入现状分析

摘 要:非税收入作为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起到很好作用。但是目前政府非税收入呈现项目繁多,收费环节多,管理混乱的局面,对构建和谐社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广西作为后发展地区,虽然近年来社会经济取得很大的发展,但财政收入仍相当有限。对广西近十年的财政非税收入的现状从规模、增长速度和内部结构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对理顺政府分配关系,完善财政分配职能,优化财政收入结构,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广西;非税收入;现状

引言

非税收入作为财政收入,尤其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国通用的非税收入概念是2004年,财政部发布《关于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通知》(财综[2004]53号)明确指出:“政府非税收入是指除税收以外,由各级政府、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依法利用政府权力、政府信誉、国家资源、国有资产或提供特定公共服务、准公共服务取得并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或准公共需要的财政资金,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形式”。非税收入在中国财政史上不是一个新事物,但是确实是一个新的概念,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没有非税收入的概念和管理,一直使用的是“预算外收入”的概念和管理体系。一直到2004年才启用“非税收入”逐步取代“预算外收入”这个概念。具体来看,按照财政部2007年预算收支分类改革的内容,非税收入包括政府性基金、专项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彩票公益金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和其他收入八类。

按照财政部《关于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通知》(财综[2004]53号)中明确的政府非税收入范围,有必要从微观层面更近距离对地方政府的非税收入规模及结构进一步加以把握,深入分析地方政府非税收入规模、增长速度及其结构,有利于更好地把握非税收入目前的发展现状,找出地方政府非税收入所面临的问题,为寻找改革创新的路径提供更加坚实的决策依据。本文以广西2004—2012年的数据为样本,样本数据来自《广西统计年鉴》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区与自治区本级各年预算执行情况和各年年预算草案的报告》,另外,还有2012年各地市对地方政府《预算执行情况和各年年预算草案的报告》,对非税收入规模、增长速度及结构做更深入全面的剖析。

一、广西非税收入的规模分析

200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条例》正式颁布实施以来,由于各级财政部门依照法规,加大了征管力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广西非税收入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

(一)全口径下非税收入绝对规模及相对规模分析

21世纪以来,广西非税收入迅速增长,规模逐渐扩大,已成为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除税收以外的重要收入来源,并且占各种收入的比重也是居高不下。

从绝对规模上看,广西自治区在按照2004年财政部《关于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通知》(财综[2004]5号)中明确的政府非税收入范围,全口径计算的非税收入规模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由2004年的240.17亿元扩大到2012年的1 047.61亿万元,增长了4.4倍。

从相对规模上看,非税收入占全区财政总收入的比重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尤其是2007—2009年这下降速度较快,这主要是200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条例》正式颁布实施。然而,2010年又有所上升,并且除了2009年低于30%之外,其他年份都高于30%,也即是占到财政总收入的1/3,可见,非税收入在广西财政总收入所处地位的重要性。占广西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总体呈现比较平稳的趋势,都在百分之五六十,也即是非税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已经成为超过税收收入的一种重要来源,而且一直居高不下。占广西一般预算收入(2011年之后也即是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总体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但是所占比重非常之高都在将近百分九十以上。占广西GDP的比重总体呈现逐步增长的趋势,从2004年的6.99%增长到2012年的8.04%,所占比重也是非常高。

(二)纳入一般预算管理(公共财政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绝对规模及相对规模分析

2003年5月,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监察部、审计署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中央部门和单位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的通知》(财综[2003]29号),广西针对全区非税收入管理存在的问题,不断进行改革,逐步把非税收入纳入预算管理的范围,取得了一定成效,所以在全口径分析非税收入的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的基础,有必要从纳入预算管理(公共财政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的角度,进行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的分析。

从绝对规模上看,广西自治区纳入一般预算管理(公共财政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规模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由2004年的74.2亿元扩大到2012年的403.52亿万元,增长了5.4倍。一方面反映广西非税收入的规模不断扩大,另外一方面反映出广西在加强了非税收入的管理。

二、广西非税收入增长速度分析

自从东盟博览会长期落户南宁,近年来,一方面广西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政府非税收入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伴随广西区非税收入征收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全区各地加强征管力度,提高非税收入征收管理的法治性、科学性、合理性,也带来了非税收入的快速增加。当然,非税收入的快速增长,不排除仍存在着大量不合理收费的因素。

从总体趋势来看,广西区非税收入,不管是全口径下的非税收入还是纳入一般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自2004年以来,一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总体上远超过同期GDP和税收以及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尤其是纳入一般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增长速度更快,这也是广西区加强非税收入管理的必然结果。

从平稳性来看,其增长速度较GDP、税收和地方财政收入的波动性较大,起伏较为明显,全口径下的非税收入在2011年出现猛增,达到了29.19%,而纳入一般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在2012年出现猛增,达到了33.21%,将近是同期税收增长速度的2倍,是同期GDP增长速度的3倍多,是同期地方财政收入增长速度的2倍。不过,从与国民经济发展的相关性来看,除2007年之外,这几个指标基本上是同步增长或同步下降。

三、广西非税收入内部结构分析

(一)分项目构成情况

在中国,非税收入按资金来源划分为专项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其他收入6个项目。近年来,广西区非税收入也是以行政事业性收费、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罚没收入为主体,其他非税收入为辅助的非税收入结构体系。而由于2007年开始实行政府收支科目分类改革,因此,2007年及以后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包括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和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

从各类收入的增长情况看,这六类收入总体上都是呈现上涨的趋势,除了2009年专项收入、行政事业收费、罚没收入和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有所下降,及2007年其他收入有较大幅度下降之外,其他各类非税收入总体上保持着快速稳定的增长势头,尤其是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在近两年获得了大幅度的增长。

从各项目的比重情况来看,起初行政事业性收费、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和罚没收入一直占主体地位,其中行政事业性收费始终占最大的比重,尤其是2004—2006年期间,比重一直处在80%以上。2006年以后,随着2007年开始实行政府收支科目分类改革,因此,2007年及以后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包括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和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罚没收入所占比重也不断下降,逐渐失去了主体地位。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近三年来比重有较大的提高,成为非税收入新的增长点。

(二)分地区构成情况

根据表6可以看出,广西区各地市的非税收入分别占各自财政收入的比重看,各地比重大小不一,可以反映出非税收入在各地市财政收入中所扮演的角色,其中,比重偏大的有柳州市和百色山市,分别有占69.19%和64.24%,比重偏小的有南宁市、河池市

小结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目前广西非税收入的现状表现出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居高不下;发展速度过快;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等特点,有待进一步找出存在的问题,创新管理路径理顺政府分配关系,完善财政分配职能,优化财政收入结构,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江传龙 张帅.中国的非税收入分析[J].铜陵学院学报,2011,(4).

[2] 汤丹.中国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及相关措施建议系[J].经济研究参考,2011,(12).

[3] 高伟华.中国政府非税收入研究:理论与实证[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0,(6).

[4] 刘志雄.中国政府非税收入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商业研究,2012,(5).

[5] 张振玉.政府非税收入管理问题及对策[J].河北学刊,2012,(5).

[6] 冯任佳,黄国希,骆平原.广西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居高不下的原因及对策[J].经济研究参考,2010,(7).

[责任编辑 陈丹丹]

作者:张飞翔

第3篇:财政分权与农民收入增长

摘要:利用省级数据来估算中国财政分权在农民收入增长上所产生的作用,结果表明:在控制了同时期其他各项改革措施后,财政分权总体上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而且财政分权的收入增长效应存在明显的跨区差异。在引入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作为中间变量时,实证分析发现,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削弱了财政分权对农民增收的积极效应。

关键词:财政分权;农村公共物品;农民收入;面板数据

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经济改革以来,中国经济以年均接近10%的高速度增长。得益于中国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实施,农村地区居民收入也得到长足增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3.6元增加到2008年的4 760.6元,剔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6.9%,这一增长速度低于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47%的涨幅水平,农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不同步。在这一过程中,农民收入增长出现了放缓的迹象①,与此同时,存在着城乡收入差距、区域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等问题。民乃国之本,对于“民富与国强”的关系,是先有民富而后才有国强,而不是相反。为此,藏富于民,提高中国居民收入,尤其是农村居民收入显得格外迫切和重要。农民收入增长问题不再是简单的农民收入增长的问题。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过上好日子是保证中国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一个重要课题[1],是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建设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在农民收入增长以及农民收入增长问题出现的这一过程中,中国出现了很多重要的改革,它们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农民收入的增加。例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2]、土地流转改革、农产品价格改革、农村金融发展[3]、乡村级行政体制改革、城镇化以及农村经济的开放等。在众多的改革措施中,一个重要的但是没有得到充分研究的方面就是财政分权改革对于农民收入的影响。财政分权是中国发展中的一个典型事实。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财政税收体制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4],在财政分权的三个不同阶段,中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呈现出不同的增长率水平,具体见表1。

一、财政分权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机理分析

迄今为止,财政分权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仍然鲜有研究,财政分权通过何种机制影响农民收入增长亦是未知的。笔者认为,财政分权主要是通过制度改进和影响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来影响农民收入的。一方面,财政分权作为一种经济制度安排,使得财政权力向各级地方政府转移,明确了各级政府责任,规范了地方政府行为。这种制度安排将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率和行政效率,最终在制度层面上对农民收入的增加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财政分权使得地方财力得到增强,且地方政府在提供地方公共物品方面有信息优势,这种优势使得地方政府能够更好地提供满足各地农村地区需要的农村公共物品,最终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在本文的研究中将着重分析财政分权、农村公共物品与农民收入之间关系。财政分权、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与农民收入之间关系可用图1表示。

在农村公共物品能否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的讨论中已得到普遍认可的结论[5-9]:农村公共物品供给能够促进农民收入增加。正如图1所示,一方面,改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从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改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可以为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创造条件,增强农村居民从事非农产业的能力,获得非农产业就业的比较优势,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但是囿于数据的限制,在本文的分析中,我们只是选取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医疗卫生、农村能源基础设施这四项以表示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状况。

二、财政分权与公共物品供给:理论演变与中国的实践

关于财政分权影响公共物品供给的研究汗牛充栋,Hayek(1945)[10]讨论了社会中知识的运用,强调地方政府更了解地方信息,它们比中央政府能更好地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Tiebout(1956)[11]引入了各地管辖权竞争观点,认为这样的竞争机制会有助于地方政府提供更适合消费者需求的公共物品与服务。在Hayek、Tiebout观点的基础上,Musgrave(1959)[12]和Oates(1972)[13]等人建立了AMS视角的公共经济学②和第一代财政分权理论,他们强调财政权力和责任向各级地方政府的转移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率,因为和中央政府相比,各级地方政府在资源配置上具有信息优势。换言之,地方政府可以更好地提供各种公共物品的服务以满足本地的需要。Shah和Qureshi(1994)③则从另一视角强调了这种观点,认为当地方政府的官员承担起提供公共物品服务的责任时,他们也就处于当地居民更严密的监督之下,从而也就更有动力去行使他们的财政职能以为公众谋求最大利益。

不可否认的是,地方官员是否有足够的激励去很好地提供公共物品值得怀疑。首先,地方政府可能实际上并没有明显的信息优势。中央政府可以向地方派遣对当地偏好拥有足够信息的官员,因而在集中使用的财政制度下,他们也可以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作用。其次,在人口自由流动下,税收和居民的转移限制了公共部门提供公共物品的能力(Musgrave[12],1959),而且地方政府间税收的竞争会扭曲资源配置的效率(Wildasin[14],1996)。第三,在地方官员追求高经济增长率以谋求晋升的前提下,如果简单地将政府投资分为经济建设投资和公共服务投资的话,地方官员就会把更多的资源配置到经济建设投资方面而忽略公共服务的提供。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标志分权度的联邦制程度指数都处于增长状态,并推动了第二代财政分权理论的发展。与第一代财政分权理论假设政府官员是“公共利益守护者”不同的是,第二代理论拥护者们认为政府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而不是无条件地最大化社会福利。他们的研究改变了财政分权理论的前提假设。Keen和Marchand(1997)[15]假定资本的流动性大于劳动力流动性,那么政府间为争夺有限的资本,就会采取有利于资本所有者的财政行为,增加生产性的公共投入,而事关当地居民福利的地方公共物品和服务支出就会受到挤占。Qian和Weingast(1997)[16]认为传统理论只从地方政府的信息优势说明了分权的好处,但并没有考虑制度问题,忽视了政府间的政治关系,也没有考虑政府官员的激励。Qian和Roland(1998)[17]则用三级博弈模型解释了财政分权对公共服务的影响机制,从数学建模的角度说明财政分权下政府对公共服务的投资是最少的。在Keen、Marchand、Qian、Weingast和Roland等人观点的基础上,第二代财政分权理论认为,财政分权会导致地方政府行为变异,从而导致公共物品和服务供给不足。

财政分权与公共物品供给的理论是否在中国的实践中得到体现呢?乔宝云等人(2005)[18]研究了中国的财政分权对小学义务教育的影响,发现分权无助于教育服务的提升。傅勇、张晏(2007)[19]发现,中国的财政分权对政府的公共支出结构产生了扭曲作用,导致文化教育类公共物品供给不足。郑磊(2008)[20]利用中国1997—2005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对省级政府的教育支出比重的影响因素进行经验研究,发现在中国当前的分权程度和地方官员的相对绩效考核机制下,政府支出会从文教卫生等公共服务上更多地转移到基础设施等生产性投入上。于长革(2008)[21]也持类似观点,认为在中国财政分权体制下,追逐本地区经济利益的动机和以GDP为核心的政绩考核机制构成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两大动力。这一方面造就了中国近年来GDP的高速增长,另一方面使地方政府只关心本地区经济增长速度,而长期忽视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物品的提供。刘成奎、王朝才(2008)[22]的研究得出了与以上研究者相反的结论,他们以中国大陆31个省级地区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财政分权对农村公路供给具有较强的正向效应。

综合以上文献,传统财政分权理论指出,财政分权体制将有助于地方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提供;第二代财政分权理论则认为,财政分权会导致地方政府行为变异,从而导致公共物品和服务供给不足。在对中国财政分权与公共物品的经验研究中,由于研究模型、指标选取、研究时间段等的不同,得出了不尽一致的结论;而且大多仅研究个别类型公共物品,对影响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综合研究较少。为此,利用中国的数据,实证研究中国财政分权通过公共物品供给层面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及区域差异显得意义十分重大。基于此,本文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运用计量回归方法,采用中国大陆29④个省份1995—2008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三、实证分析

(一)理论假说

1994年中国全面实行分税制,明确了中央与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的划分,规范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而且由于分税制稳定了地方的事权,反映在财权上就是各相关支出数据的稳定化。因此,本文确定的时间段为1995—2008年。不容忽视的是,1994年分税制改革将大量财权收归中央,却下放更多的事权给地方政府,导致地方政府财政的纵向不平衡──在财权上集权,在事权上分权[23]。结合中国的这一实际情况,本文认为财政分权、农村公共物品与农民收入之间应表现如下关系,为简便分析我们称之为四个理论假说:

假说1:财政分权应该是赋予地方政府更多的独立利益和权力,而且地方政府有信息优势提供农村公共物品。但结合1994年分税制改革──在财权上集权、在事权上分权的事实⑤,财政分权对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显著效应是不确定的。

假说2:正是由于1994年中国财政体制改革——在财权上集权、在事权上分权的事实,中央政府的财力得到充实,对于依赖于转移支付促进地方发展的西部地区来说,财政分权对其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有显著的正效应。

假说3: 因为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水平远不及东部,所以从农村公共物品对农民收入的贡献力大小来看,东部地区应该大于中西部地区。

假说4: 财政分权主要是通过制度改进和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来影响农民收入的。考虑到分税制改革后财政分权对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不确定性显著效应,在引入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影响因素后,财政分权对农民收入的积极效应可能降低。

(二)分析方法

为了检验前文的理论假说以及实证分析财政分权、农村公共物品与农民收入之间关系,这里主要采用了中国大陆1995—2008年的29个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本文选择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被解释变量。对于农村公共物品指标的选定,为使指标不过于繁琐并尽可能具有代表性,选用各省份农村地区人均非农户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pfai)、各省份乡村人口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人数的比重(edu)、各省份农村地区每万人拥有的医疗机构床位数(bed)及各省份全年乡村人口人均用电量(ele)(以千瓦时计量)。其中非农户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表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的供给状况⑥,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可以综合反映该地区基础教育设施情况,医疗机构床位数可以综合反映该地区医疗基础设施的情况,人均用电量可以反映该地区能源类公共物品供给情况,由于农村地区交通类公共物品往往受地域、历史因素限制并且受中央政府调控的影响较大,所以不予讨论。同时,为了避免数据大小的过大差别并提高变量间的内部一致性,我们对变量分别取对数,表示为lpfai、ledu、lbed以及lele。其他变量还包括:反映财政分权制度改进的指标Fd,反映财政分权度的指标有很多⑦,本文则采用乔宝云、温娇秀[24]等文献中的方法,计算公式为:省级人均财政支出/(省级人均财政支出+中央人均财政支出);反映农业收入的人均农业总产值Agdp;反映农村人口就业结构的农村从事第一产业的比重Apro。本文所有指标均从1995—2009年各年的《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以及《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中直接或经简单计算得到。

如果同时将表示农村公共物品的四个变量加入回归模型就会出现多重共线性等问题,所以这里采取主成分分析法来提取主成分。主成分分析法是指通过降维的思想,将所有指标的信息通过少数几个指标来反映,即从N个变量中选取M个隐含因素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N>M),其主要目的是以最少的信息丢失为代价将众多的观测变量浓缩为少数几个因素,从而简化问题,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

我们这里按照主成分分析方法,从相关矩阵出发,采用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90%(一般选取85%即可)的标准选择了两个主因素,并以两个主成分作为各地区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情况的代理变量。经研究发现,PAC1主要代指各地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基础教育、能源类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综合情况,PAC2主要反映各地公共医疗类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综合情况。下面我们依据已经得到的反映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情况的指标PAC1、PAC2进行实证分析。

(三)实证分析

为了使各地区之间能够进行比较,我们对选择的基本指标进行单位化计算,使大多数绝对数指标转化为相对数指标。由于选取的指标量纲不同,数值差距巨大,分布各异,为了使它们相互之间能够进行比较,我们首先对指标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同时,由于我们只是对样本自身的效应进行分析,并且我们也非常关心各地区的特定情况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在这方面Panel-Data的固定效应模型更具优势,所以在本文分析中除特殊说明外,一般都为固定效应模型。

针对前文的理论假说,我们首先估计财政分权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被解释变量为农民人均纯收入Pin,解释变量分别为农民人均纯收入滞后一期Pin(-1)、乡村人口中从事第一产业的比重Apro、人均农业总产值Agdp、财政分权Fd以及反映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综合状况的PAC1和PAC2。具体回归结果见表1。

由表1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果:

其一,回归模型中加入反映农村公共物品的PAC1、PAC2之后,除西部地区外,财政分权的参数值和显著性降低,这验证了假说4,即财政分权主要是通过制度改进和农村公共物品层面来影响农民收入的,考虑到分税制改革后财政分权对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不确定性显著效应,在引入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影响因素后,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削弱了财政分权对农民收入增长的积极效应。而对于西部而言,分税制改革──财权上集权、在事权上分权的事实,这样的财政分权增强了中央政府的财力,使得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能力得到增强,从而促进了西部地区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其二,东部地区的农村公共物品对农民收入的贡献明显大于中西部地区,这验证了假说3。

其三,无论是否考虑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国的财政分权都对西部和中部的作用较大,对东部的作用较小。这是因为分税制改革后的财政分权增强了中央政府的财力,增强了对西部地区转移支付能力。

其四,中部地区PAC2的回归系数较大,这说明中部地区的农村公共医疗对农民收入的贡献较大,进一步加强中部地区的公共医疗卫生建设能有效促进农民收入增加。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在引入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影响因素后,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削弱了财政分权对农民收入增长的积极效应,为探析这一原因,下面我们以PAC1、PAC2为被解释变量(因变量),以财政分权Fd,人均GDP的滞后一期变量Pgdp(-1)为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以探讨财政分权对农村公共物品的影响力问题。仍使用前文的面板数据,具体回归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从Fd的统计检验和显著性水平看,财政分权促进了公共医疗类农村公共物品PAC2的供给,但是,除公共医疗类农村公共物品外,无论全国,还是东部、中部,财政分权都没有显著性地促进了农村公共物品的提供,反而抑制了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从数值大小来看,财政分权对中部地区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抑制作用力更大。这一结论验证了原假说1。但纵观西部,我们可以看出,财政分权显著地促进了西部地区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这与原假设2的内容不谋而合。这正如本文的假设所言,财政分权应该是赋予地方政府更多的独立利益和权力,而且地方政府有信息优势提供农村公共物品,但结合1994年分税制改革──在财权上集权、在事权上分权的事实,财政分权对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显著效应是不确定的;正是分税制改革后财政分权对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不确定性显著效应,在引入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影响因素后,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削弱了财政分权对农民收入的增加的积极效应。

四、主要结论

本文采用中国大陆29个省份的1995—2008年面板数据,对财政分权通过制度改进和影响地方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以促进农民收入增长进行了实证分析。考虑到由于地区差异的存在,同样的财政支出所形成的地方性农村公共物品存在差异,本文选用了反映农村公共物品的实物指标,并使用主成分分析法选用了两个主成分代指各地区农业生产、基础教育、公共医疗和能源基础设施情况。通过财政分权、农村公共物品与农民收入回归模型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在制度改进层面上,财政分权每提高1个百分点,全国、东部、中部、西部的农村人均纯收入分别提高0.092个百分点、0.058个百分点、0.107个百分点、0.153个百分点;在农村公共物品层面上,财政分权每提高1个百分点,东部、中部、西部的农村人均纯收入大约分别提高0.06个百分点、0.04个百分点、0.035个百分点。在引入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影响因素后,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削弱了财政分权对农民收入的增加的积极效应。总体而言,财政分权通过制度层面对农民收入的贡献大于财政分权通过影响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对农民收入的贡献。从农村公共物品对农民收入的贡献度来看,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基础教育、能源类农村公共物品对农民收入的贡献较大,其次是公共医疗类农村公共物品;从不同地区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结构来看,中部地区的农村公共医疗对农民收入的贡献较大,这意味着,进一步加强中部地区的公共医疗卫生建设能有效促进农民收入增加。

注释:

①改革开放初期的“七五”到“八五”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28%,到“九五”期间,由于国家在此期间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1991—199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22.16%,然而这一增长速度并没有维持多久,“十五”到“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速度降至6%,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明显放缓。

②是由Samuelson(1954、1955)、Musgrave(1959)和Arrow(1970)所构筑的对公共部门性质的理解。他们定义了公共部门的主要职责和目标,产生了AMS视角的公共经济学。

③摘引自林毅夫、刘志强:《中国的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原载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第5页。

④本文按照一般的区域划分方法,东部地区包括:北京、

天津、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以及海南10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河北、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以及湖南9个省;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以及新疆10个省、自治区。另,由于重庆市直辖较晚,将其数据合并到四川省中;西藏自治区数据缺失严重,故将其踢出样本之外。

⑤1978年,中央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是15.5%,1993年为22%。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除了1996—1998这3年外,中央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都超过50%。其中,1994年为55.7%,2008年达到53.3%。与此同时,地方财政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一直处于上升趋势,1978年其比重为52.6%,1994年为69.7%,到2008年,比重升至78.7%。

⑥《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把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分为农村集体固定资产投资和农村居民个人固定资产投资。农村居民个人固定资产投资主要用于房地产业投资,对农村水利灌溉设施、水、电、路、信息传递等设施投资较少。

⑦林毅夫(2000)对财政分权度指标的选取中,采用了边际分成率——即由省一级政府从财政收入增加额中所提留的比例。

参考文献:

[1]韩兵,崔阳.论增加农民收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现实意义[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9-61.

[2]林毅夫.发育市场——九十年代农村改革的主线[J].农业经济问题,1992,(9):8-14.

[3]温涛,冉光和,熊德平.中国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J].经济研究,2005,(9):30-43.

[4]黄君洁.中国财政分权的现实问题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97-104.

[5]王国华.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与农民收入问题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1):1-3.

[6]张秀生,柳芳,王军民.农民收入增长:基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视角的分析[J].经济评论,2007,(3):48-55.

[7]沈坤荣,张璟.中国农村公共支出及其绩效分析──基于农民收入增长和城乡收入差距的经验研究[J].管理世界,2007,(1):30-40.

[8]唐国华.农村公共品供给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9-24.

[9]睢党臣.基于贡献率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实证分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98-105.

[10]Hayek F.A.The use of knowledge in societ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45,(35):519-530.

[11]Tiebout Charles. A pure theory of local expenditure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56,64(October):416-424.

[12]Musgrave R.A. The theory of public finance :a study in public economy[M].New York:Mc Graw-Hill. 1959.

[13]Oates.W.E.Fiscal Federalism[M].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72.

[14]Wildasin D. Introduction:fiscal aspects of evolving federations[J].International Tax and Public Finance, 1996,(3):121-135.

[15]Keen,M and Marchand,M. Fiscal Competition and the Pattern of Public Spending[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1997,Vol 66,33-53.

[16]Qian.Y. and Weingas B.R.t.Federalism as a Commitment to Reserving Market Incentives[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 1997,(11):83-92.

[17]Qian Y.and G.Roland. Federalism and the Soft Budget Constraint[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8,(77):265-284.

[18]乔宝云.中国的财政分权与小学义务教育[J].中国社会科学,2005,(6):37-46.

[19]傅勇,张晏.中国式财政分权与支出结构偏向:为增长而竞争的代价[J].管理世界,2007,(3):4-12.

[20]郑磊.财政分权、政府竞争与公共支出结构——政府教育支出比重的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科学,2008,(1):28-40.

[21]于长革.中国式财政分权与公共服务供给的机理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8,(11):84-89.

[22]刘成奎,王朝才.财政分权与农村公路供给——以我国省级面板数据为例[J].财贸研究,2008,(1):78-83.

[23]黄佩华,迪帕克.中国:国家发展与地方财政[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24]温娇秀.中国的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J].当代经济科学,2006,(5):109-113.

责任编辑、校对:王岩云

Finance Separation of Powers and Peasants' Income Increase

Zhuang Pengfei, Xia Yu,Sui Dangchen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 China)

Key words: financial decentralization; rural public goods; farmers' income; panel data

作者:庄鹏飞,夏禹,睢党臣

第4篇:地方财政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的区别

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地方财政收入=基金收入+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我发现好多同学没搞清楚他们的关系,两个县比财政的时候,一定要同口径..

你不能用一个县的地方财政收入去比另一个县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比出来的结果是,怎么那个县GDP那么高,财政收入才那么点..

其实不是人家不高,你比错了,,

很多县的统计公报,有的写的是地方财政收入,有的写的是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地方财政收入包括营业税、地方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城镇维护建设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屠宰税、农牧业税、农业特产税、耕地占用税、契税、增值税25%部分, 证券交易税(印花税)的50%部分和除海洋石油资源税以外的其他资源税。

而基金收入的解释是:亦称为专款收入或预算外收入,指具有专门用途或对应的支出科目的财政收入。主要包括:工业交通部门、商贸部门、文教部门、农业部门、其他部门的基金收入和社会保障基金收入、地方财政税费附加收入、基金预算调拨收入等。

通过这样说来的话,那地方财政收入中的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屠宰税等等,就属于基金收入..首先要明白基金收入不是税收收入

在基金决算表上一般来说基金收入分为九大类

一、工业交通部门基金收入

二、文教部门基金收入

三、社会保险基金收入

四、农业部门基金收入

五、土地有偿使用收入

六、政府住房基金收入

七、其他部门基金收入

八、地方财政税费附加收入

九、其他

上面9大类中目前很多地方第一收入是土地有偿使用收入

其次是以养路费为大头的工业交通部门基金收入

另外虽然基金决算表上有社会保险基金收入,但是这个收入还是单独的,在基金决算表上可以忽略不记

还有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下面27项,这个全国口径一样

下面的税中有些税全部归地方,有些税和国家按比例分.

税收性收入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越高越好,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可以理解为地方可以支配的税收收入.

四川地税局要征收农业5税(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牧业税,耕地占用税,契税)

重庆则由地方财政局直接征收

不管哪个部门征收都最后汇入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中

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牧业税现在可以忽略不记但是,耕地占用税,契税有几十亿的收入 重庆地税部门要代收5大社保费用,而四川地税部门不收这些

一、增值税

二、营业税

三、企业所得税

四、企业所得税退税

五、个人所得税

六、资源税

七、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

八、城市维护建设税

九、房产税

十、印花税

十一、城镇土地使用税

十二、土地增值税

十三、车船使用和牌照税

十四、屠宰税

十五、筵席税

十六、农业税

十七、农业特产税

十八、牧业税

十九、耕地占用税

十、契税

二十一、国有资产经营收益

二十二、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补贴

二十三、行政性收费收入

二十四、罚没收入

二十五、海域场地矿区使用费收入

二十六、专项收入

二十七、其他收入

第5篇: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关系

{一}、知识目标

(1)知道财政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了解财政收入的形式和我国财政支出的具体用途;懂得如何确定财政收支的合理关系。

(2)识记预算、决算、财政收支平衡和财政赤字的含义,

(3)领会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4)理解财政的巨大作用。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2)通过分析当前的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分析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具体数据、大型工程的投资等资料,归纳财政的作用。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教学,明确财政作为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参与经济生活、关心国家和社会发展,认同我国目前实行的财政政策,增强主人翁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

财政收入,财政收入是支出的前提,讲清财政收入需要把握筹集财政收入的具体渠道和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两个方面的内容。

财政作用(B)我国财政支出更加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通过财政的作用表现出来的,而且消除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也是要发挥财政的作用。

2.教学难点

财政政策,特别是国家运用财政政策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财政政策和学生生活实际有一定距离,而且理论性较强。

三、教学背景分析

1、课标要求

内容目标:评议一个由政府财政承担的工程项目,说明政府的财政支出对大众生活、经济发展的影响。 学习要求:了解财政收入的构成,说明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了解财政支出的种类;根据统计数据,描述财政收入与支出的状况。评析财政赤字现象;结合实例,评析财政支出对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重要影响。

2.教学内容 本课课题是高一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第八课第一框内容。它在本单元中起

承前启后作用,因为国家财政实际上涉及到的是国家参与收入分配的问题,就整个经济生活而言,在学生了解了“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后,本课要解决的是“为谁生产”的问题。

3.学生情况

知识背景:学生已经学习了个人参与社会财富分配的有关知识,了解了我国的分配制度,但对国家如何参与社会分配还缺乏了解。

生活背景:本框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遥远,再加上高一学生对政治课不够重视,学生学起来会有一定困难。因此,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就成为教师在备课中重点考虑的问题。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4页材料:。那下面请大家想想个人有财力兴建地铁项目,如果不能‘应该有谁来建设?钱从哪里来?

1. 若回答个人可提醒这类工程投资巨大,成本收回周期长,是追学生可能的回答:○

求利润的个人无力也不愿投资的。

2税收或财政收入。可以说: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

有关国家财政的知识。

进行新课

财政及其作用

(—)国家财政含义

【板书】国家财政

那么,什么是国家财政呢?国家要想投入大量的财政资金,就必须有一定的财政收入。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叫做国家财政。

【板书】收入和支出

财政收入和支出对国家来说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每年财政收入多少支出多少,国家都要做计划,上一财政收支的情况怎样,国家还要做总结,接受人大的审查、批准和监督。

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的第三项议程:审查和批准2009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0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批准2010年中央预算。

这种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收支计划,称作国家预算;上一国家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称作国家决算。

需要说明的是,预算和决算又都可以分为中央预算和决算、地方预算和决算。比如河北省的预算就是地方预算。

(二)国家财政作用作用

1、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

请看P65最上边的例子思考财政的作用?你能想出关于这一作用的其他例子吗?

1到2015年我省将高水平、高标准、高质量普及15年教育,财【举例】义务教育免费 (○

政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比例高于省里核定的比例,全社会教育投入增长高于地区生产总

2中央财政再次下拨特岗教师2010-2011学年工资性补助经费12.2亿元,截至目值增长。○

前,2010年中央财政安排的特岗教师工资性补助经费30.5亿元已全部下拨,比2009年增加8.3亿元,全国14.8万特岗教师年人均享受补助20540元。) 先从农村开始,促进社会

3国家财政部日前已会同民政部对今公平。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民种粮补贴,家电下乡等。○

冬明春受灾群众生活救助工作进行了部署;并将会同民政部指导各地采取适当调整城乡低保标准或补助水平、发放临时生活补助、一次性补贴等措施,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不因物价上涨而受到影响。

4学校保持食堂价格稳定 加对大中专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学生食堂补贴, ○各大中专

5中央财政拨付123亿元助力地方医改 院校要保持学生食堂饭菜价格基本稳定。○

【归纳】根据学生回答,分别归纳出财政可以促进社会公平和财政可以改善人民生活。

【板书】作用

1、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

2.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过渡语:国家为什么要花大力气搞预算决算参与到社会财富分配中来呢?也就是说国家财政究竟有何作用呢?第四课我们将会学到市场调节的缺陷,市场在调节中作用是基础性的价值规律作用很大,但是市场并不是万能的,由于个人企业的追逐利益很多行业不原投资或者容易唯利是图而危害消费者的权利或公共安全,你比如说三鹿奶粉,假疫苗,楼歪歪等现象发生,因此需要国家调节而财政正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上面说的地铁属于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周期长、风险大,投资回报周期长。

【提问】请大家回顾思考,在实际生活中,还有那些工程或项目涉及到国家财政。

【讨论】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奥运会,亚运会,世博会场馆建设,

(四大工程,大家知道新世纪的四大工程是什么吗?青藏铁路、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四项工程。此四项工程是2001年3月,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的。四大工程总投资超过2000亿元。) 如果完全由市场配置资源,会导致一些行业、一些地区资源严重不足,影响社会经济生活。国家投入这么多资金,会起到什么作用呢?

通过地铁项目建设,归纳出财政投入支持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新世纪四大工程,进一步概括出财政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财政还可以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板书2.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作用3.财政促进经济平稳运行。

在“蒜你狠”、“姜你军”、“豆你玩”之后,“糖高宗”和“苹什么”又浮出水面。而随之10月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增速达4.4%,也创下24个月以来新高。11月20日国家出台16项措施其中发放价格临时补贴、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等都与财政部有关因为需要国家财政拨款来实施。

请大家看P65中间的两个镜头(补充知识:长期国债是指偿期限在10年或10年以上的国债,可以使政府在更长时期内支配财力,但持有者的收益将受到币值和物价的影响。一

般被用作政府投资的资金来源,在资本市场上有着重要地位)

回顾之前的4万亿

4万亿元投资属于财政支出,目的就是要刺激国内需求。当前受金融危机影响,经济运行并不平稳,那么从图中看,经济平稳运行的条件是什么? 【回答】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看P66名词点击)

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经常会不平衡,表现为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或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

【思考】如果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从经济现象看,表现为经济萎缩或通货紧缩。请大家思考,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应对通货紧缩?回顾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扩大财政支出、发行国债、减少税收,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叫做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也叫积极的财政政策。

【思考】反之,如果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从经济现象看,表现为经济过热或通货膨胀,国家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予以应对?

【讲解】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这种抑制总需求,给经济降温的政策叫做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也叫稳健的财政政策。

刚才大家提到的还有一些政策,我们把它叫做货币政策。

【板书】3.财政促进经济平稳运行。

(三)财政收入与支出

过渡语:财政作用的发挥离不开“钱”,这“钱”从何而来?又用向何处?这就是财政收入与支出的问题了。其中收入是前提,要花钱首先得有钱是吧?下面我们就来详细看看财政收入。

(一) 财政收入

1.【板书】财政收入含义 2.来源

请同学们看看P66的相关链接

财政收入的形式有哪些?

【归纳】形式有税利债和其他收入,其中最主要的形式是什么?(看p66相关链接 强调)税收占90%以上,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可见,税收对于国家来说是多么重要,我们应该自觉纳税。

【思考】请大家思考,非税收入可能包括哪些收入形式?

非税收入包括国有企业的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及其他形式,如收费、罚款等。

【板书】财政收入的形式:税、利、债和其他收入

2.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过渡语:我们知道了国家财政收入来源有税利债和其他收入那么如果要使2010年的中央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大家有什么建议?

【板书】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回答】征税,提高利润,债务收入 归为一类即分配比例所以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之一是分配政策【板书】。

【点拨】还有没有其他因素,在分配政策不变的情况下,什么因素会影响财政收入呢?今年我国财政税收入预计达8万亿, 那大家想一想建国初1949年的财政收入与现在相比哪个多,为什么?对,显然是经济发展程度不一样:当时由于连年战争而且生产力水平显然不如现在所以影响财政收入的另一个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板书】,而且这个因素更重要是基础性的,为什么这么说,经济不发展,没有钱,你国家再怎么提高分配比例也没用(把书翻到p66看最下面一行画出“基础性的”一词。)

财政收入越多越好?

我们再回到刚才同学们提到的增加税收的方法,请大家思考一下能不能一味增加税收呢?显然不可以,我们回顾前面的课程便知道参与社会财富分配的有个人企业和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创造的总财富是一定的,国家要的多,企业和个人的分配收入就减少;反之,企业和个人要的多,国家收入就减少,它们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国家只有按照一定比例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才能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结合下半年预期,2010全年可能将实现8万亿,这意味着中国政府将成为全球第二富裕的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应伴随着劳动者收入的普遍提高,让劳动者感受到国富带来的好处。老百姓上不起学了,看不起病了,退休生活没有保障了,生活在江南水乡的人竟然没水喝了,电、气、水都要涨价了。GDP和财政收入的增长与国民福祉的提高不成比例。如果说以前老百姓尚能理解自己在个人福利方面的牺牲是为了国家富强的话,现在就不得不问一下:GDP和财政收入增长究竟给公众带来了什么?)

国家财政收入也不宜过少,因为它会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降低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如可以比较2010南非世界杯场馆建设进展缓慢和我国大型场馆建设速度之快。

【总结】所以,经济发展水平也会影响财政收入,而且影响是基础性的。如同我们“要把蛋糕切好,首先要把蛋糕做大”,做大之后考虑如何切好也就是要处理好国家企业个人的关系。

(二)、财政支出

财政收入有了,下面就看怎么花了,也就是财政支出的问题。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财政支出的具体用途(P67相关链接)【板书】财政支出的含义 具体用途

从图中可看出财政支出的具体用途有经济建设支出、科教文卫、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和债务支出等。目前在我国,经济建设支出居于财政支出的首位,这是我国特定的历史阶段的政策的反映,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的公共服务类和保障类的支出将越来越大。(财政社保“十二五”规划要求各级财政加大社保投入,将目前社保支出占财政支出的10%提高到25%左右。同时,要将“各类未纳入社保制度的群体尽快纳入覆盖范围,实现真正的全民社保”。)(可以和三个作用相联系)

(三)、财政收支对比关系(A)

财政收入是财政支出的前提,但财政支出也会影响财政收入,二者之间的大小关系会是怎样的呢?大家把书翻到66页

【板书】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关系

财政收支关系可以表现为三种情况: 财政收入﹥财政支出----有节余-----财政盈余;

财政收入≒财政支出-----收支相等(几乎不存在)财政收入﹤财政支出----有赤字------财政赤字

其中收支平衡是相对的动态平衡: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都属于收支平衡。{补充:略有节余的状态,一般认为财政以财政节余数占财政总收入的3%为度。根据历史经验,财政节余占财政收入的2%以下可视为财政收支完全平衡。略有赤字以财政赤字占财政总收入的3%为度。}

【本课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财政的含义和作用,知道了财政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了解了财政收入的4种形式和财政支出的5个主要用途,懂得了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重点探究了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三个巨大作用。

知识结构:

第6篇: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的区别和一些其它财政概念

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的区别

和一些其它财政概念

财政总收入是最大的一个概念,财政总收入包括财政部门组织的收入、国税组织的收入、地税组织的收入等,是财政大收入的概念。一般预算收入是指地方实际可用财力,扣除了上缴中央部分的税收,比如上缴中央财政75%的增值税、上缴中央财政60%的所得税等属于财政总收入的盘子,没有计入一般预算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包括国税、地税扣除上缴中央财政部分的地方留存部分再加财政部门组织的收入。

地方财政总收入(全口径,如北京市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上划中央收入=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基金预算收入(包括政府性基金收入和社会保险基金收入)+上划中央收入

注:包含有基金收入的财政总收入叫做全口径财政收入,否则仅叫财政总收入。

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通过一定的形式和程序,有计划有组织并由国家支配的纳入预算管理的资金。包括:(1)税收收入。国内增值税的25%、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纳入分享范围的企业所得税的40%+未纳入分享范围企业全部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的40%、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印花税(证券印花税的3%+其余印花税的全部)、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船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烟叶税、其他税收收入。(2)非税收入。专项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其他收入。

一般预算收入是最容易造假的数据,其含金量并不高. 因为在一般预算收入里面有很大一部分是非税收入,而非税收入是地方政府最容易注水的数据. 有的地方政府把市属公交公司的车票收入,市属自来水公司的水费收入,甚至市属电视台的广告收入都纳入了非税收入,这样的数据岂不是很无聊? 含金量最高的是国税收入,国税中70%以上是要上划给中央收入和省级收入的,上缴的都是真金白银,地方政府根本不可能造假. 地方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区别

基金预算收入:指按规定收取,转入或通过当年财政安排,由财政管理并具有指定用途的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等。主要包括:工业交通部门、商贸部门、文教部门、农业部门、其他部门的基金收入和社会保障基金收入、地方财政税费附加收入、基金预算调拨收入等。

行政区本级财政收入指的是行政区本级政府与下级政府之间经过分享、返还之后可供行政区本级政府支配的财政收入。如,北京市财政收入中还包含了下面区县的财政收入,北京市政府本级财政收入仅占其中的一部分。

摘一段关于深圳市财政收入的报告,可以看出几个概念的差别。

2008年来源于深圳市的全口径财政收入2830亿元,是在消化了2008年证券交易印花税大幅减收因素后实现的(2008年证券交易印花税大幅减收350亿元),剔除此因素,增幅达19.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800.36亿元,比上年增加142亿元,增长21.6%,其中市本级完成527亿元,比上年增长23%。在国内外经济形势日趋严峻,对深圳市外向型经济造成较大冲击的背景下,这一突破来之不易,也尤显可贵。

基金预算收入

通过财政安排或按规定收取,由财政管理,并具有指定用途的政府性基金。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2001年政府预算收支科目)的通知》(财预[2000]129号)的规定,2001年基金预算收入划分为8类:即工业交通部门基金收入、商贸部门基金收入、文教部门基金收入、农业部门基金收入、土地有偿使用收入、其他财政税费附加收入、基金预算调拨 什么是政府性基金?政府性基金是什么意思?

政府性基金是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规定,为支持某项公共事业发展,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无偿征收的具有专项用途的财政资金,包括各种基金、资金、附加和专项收费。 征收政府性基金必须严格按国务院规定统一报财政部审批,重要的报国务院审批。地方无权批准设立基金项目,也不得以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名义变相批准设立基金项目。 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办法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国发〔1996〕29号)要求,从1996年起,将养路费、车辆购置附加费、铁路建设基金、电力建设基金、三峡工程建设基金、新菜地开发基金、公路建设基金、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基金、农村教育费附加、邮电附加、港口建设费、市话初装基金、民航机场管理建设费等13项数额较大的政府性基金(收费)(以下统称“基金”)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为了做好政府性基金的预算管理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一、关于预算管理原则与预算级次划分

纳入预算管理的政府性基金管理总原则是:基金全额纳入预算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收入全额上缴国库,先收后支,专款专用;在预算上单独编列,自求平衡,结余结转下年继续使用。

基金的预算级次划分为中央基金预算收入、地方基金预算收入和中央与地方共享基金收入。在未作出新的调整之前,有关收入的划分暂以原规定为准,即目前属于中央政府的收入,仍作为中央基金预算收入;目前属于地方政府的收入,仍作为地方基金预算收入;目前作为中央与地方政府共享的收入,仍作为中央与地方共享基金收入。

地方财政部门按国家规定收取的各项税费附加,根据国务院〔1996〕29号文件要求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后,也视同地方政府的基金收入,预算级次为地方预算收入。

二、关于预算编制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要求,由国务院规定复式预算编制办法。上述基金收支预算在国务院复式预算办法正式颁发前,在财政预算上暂采用单独编列办法。即各级财政部门单独编列一张“政府性基金收支预算表”,将基金收入与基金支出按照一一对应的原则排列,不计入一般预算收入总计和一般预算支出总计。

2.各基金征收部门和使用部门应于每年第四季度根据财政部门的部署,汇总编报下的分项基金预算。分项基金预算经财政部门按规定程序批准后执行。

3.基金预算内容包括基金收入预算与基金支出预算,以前基金结余也应在基金预算中反映。基金收入预算根据上征收任务完成情况和本征收任务及征收标准调整变化情况等确定;基金支出预算根据基金收入情况,按规定的用途、支出范围和支出标准编列。属于基本建设项目应按基本建设投资管理的有关规定编报基本建设支出预算。 基金预算按规定的程序报经批准后,由财政部门及时向各部门批复。

地方财政部门应于预算开始后的10日内,将汇总的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报财政部。

三、关于预算科目设置

各部门、各单位在办理基金收入缴库时,适用1997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科目;各级财政部门办理基金支出时,适用1997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科目。政府性基金收支科目具体内容由我部另行规定。

四、关于预算执行

(一)关于基金缴库

政府性基金纳入预算管理后,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库条例》办理收入缴库。各项纳入预算管理的政府性基金除农村教育费附加由税务或财政部门负责征收管理外,其余各项基金由财政部驻各地专员办事机构同级财政部门或经同级财政部门委托的部门负责征收管理。为做好收入的征收管理工作,原则上仍按现行管理办法收缴,即原由财政部驻各地专员办事机构就地监缴的中央基金预算收入仍由专员办监缴入库,原由中央主管部门集中收缴的基金,仍由中央主管部门征收,并根据基金收缴情况每月分次办理缴库。原由地方部门收缴的基金,仍由地方收缴。缴库时应按基金所属预算级次分别缴入中央国库或地方国库,即属于中央基金预算收入的全部缴入中央总金库,属于地方基金预算收入的全部缴入地方金库,属于中央与地方共享的基金预算收入由地方收款部门按规定的比例分别将留归地方的收入缴入地方金库,属于中央收入的部分,汇解中央主管部门集中缴库。对于规定缴纳税款的基金收入,在扣除应缴税款后办理缴库。 为加强基金收入缴库的管理,防止出现混库,各中央主管部门与地方收款部门或单位之间应建立健全基金收入上划和缴库对帐制度,特别是要严密共享收入汇解的对帐。 基层收款单位及主管部门对应缴国库的基金收入应严格管理,并应在国家银行开立待缴款专户,将每日收取的收入全部送存专户。任何单位、部门不得将应缴专户的资金转为储蓄存款或混入本单位的经费存款帐户。专户的资金应在规定的期限内清缴,不得坐支、截留。

基金收入的缴库一律使用“一般缴款书”。缴款书所列各项内容必须填列完整、正确。其中:缴入中央金库的,填写方法如下:“财政机关”栏填写“财政部”,“预算级次”栏填写“中央级”;“预算科目”栏按财政部制发的“基金预算收入科目”填写。缴入地方国库的按相应的财政机关、预算级次和财政部制发的“基金预算收入科目”填写。

(二)关于支出管理

基金的支出本着“先收后支”的原则办理。财政部门办理各项基金支出的拨付,应根据核定的支出预算及基金收入入库的进度办理,并应保证用款单位的用款需要。部门和单位使用基金时,应严格按资金渠道,在规定的开支范围与开支标准内使用,不得与单位其他资金和正常经费混淆,也不得擅自改变支出用途。

各级财政、各部门、各单位应加强对基金支出的管理,建立健全财务制度,严格会计核算程序,确保基金按规定的用途合理使用。

(三)各基金征收部门和基金使用部门与单位应按同级财政部门的要求及时报送有关基金收入、支出情况的报表和文字说明材料。

财政部驻各地监察专员办事处负责监督检查基金收入的征收缴库情况及使用管理情况。各基金收入部门和基金使用部门应按要求如实提供有关资料。对查出的违纪问题,专员办按财政部有关规定就地处理,对检查发现的混库问题,应就地及时予以调库,个别因特殊情况无法就地更正的问题,按财政部《关于改进中央预算收入对帐办法的通知》(财监字〔1995〕87号)文件中有关规定上报,由财政部通过财政结算扣回。

五、关于决算编报

各基金征收部门和使用部门于每一预算终了时,应根据财政部门的要求及时编报基金决算草案。基金决算草案应在对全年基金收入和基金支出进行清理核对的基础上进行,不得随意调整收支数字,转移资金。基金决算各项数字必须以经过核实的基层单位会计数字为准,汇总编报,不得由主管部门估列代编。一个部门管理使用多项基金的,应分别基金项目逐一编报。

各单位应当按照主管部门的布置,认真编制本单位的基金决算草案,在规定期限内上报。

各部门在审核所属各单位决算草案的基础上,汇总编制本部门决算草案,并附决算草案详细说明,经部门行政领导签章后,在规定期限内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核。

六、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科目设置

为了核算基金收支余存,在财政部1988年制发的《财政机关总预算会计制度》核算预算资金部分增设以下会计科目:在资金来源类增设“基金收入”一个总帐科目,用于反映各项基金的收缴入库及结存情况,总帐下按基金种类分设明细科目;在资金运用类增设“基金支出”一个总帐科目,用以反映各项基金的拨付使用情况。基金收入根据同级国库报来的入库情况记账;基金支出按实际拨付数记账。

七、其他

本办法自1997年1月1日起执行。

1996年各项基金按我部规定已纳入预算管理的,继续执行原规定。1996年尚未纳入预算管理的,各基金征收部门和单位应在清理核实的基础上,将截至1996年12月31日止应纳入预算管理的基金滚存余额,于1997年1月30日前足额缴入同级国库。

有关各项基金的征收使用监督管理办法,由同级财政部门另行制定。

地方财政部门可以根据本办法制定地方基金管理的具体规定。

我部及各有关部门过去制定的政策和规定凡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一律以本办法为准。

第7篇:财政收入分配

1 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实现方案设计

一.我国收入分配现状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很多突出问题,如国民收入不平衡,人力资本投入不足,土地开发冲动与调控目标相互矛盾,居民收入占GDP 比重持续下降从而制约了居民消费需求的扩大等。此外,由于市场秩序不规范、竞争条件不平等等原因,使得不少生产性企业效率低下,转而从事炒房、炒股等分配性努力,扭曲了资源配置格局和利益关系。这些问题的存在,已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对此进行的测算结果显示: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中,企业所得增长较快,居民所得增长较慢,政府所得波动不大;再分配格局中,由于各种制度外收入和土地出让收入的快速增加使政府所得份额上升明显,企业在再分配格局中居于弱势地位,居民所得继续呈下降趋势。各主体内部分配结构的变化特点是:政府部门内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收支结构不平衡,地方政府的非预算收入激增;企业部门内部垄断行业利润增加大于竞争性行业,利润向少数行业集中;居民劳动报酬份额不断下降且会在较长时间内延续,居民部门内收入差距持续扩大。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企业、居民三者分配关系的演变大体分为向居民倾斜(1978—1995 年)和向政府、企业倾斜(1996 年以后)两个阶段。2000—2007 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从65.5%下降到57.5%,下降8 个百分点,政府和企业占比则分别提高5.2 个和2.8 个百分点。这一期间,居民收入差距呈扩大态势,不同行业就业人员之间(尤其垄断性行业与竞争性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更是不断扩大,低收入群体收入增幅明显放缓。就此看,不是城市经济发展太快了,不是房地产业发展太快了,而是城市普通居民(包括企事业单位职工、普通公务员)尤其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化发展进程和内生性有效需求的提升要求。

通过我国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格局与世界部分国家的对比,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政府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格局中收入比重都较大。这反映了我国政府部门干预经济的程度较高。相对于企业和居民而言,政府在市场上的地位不仅是市场秩序的维护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更表现为强势的市场参与者和利益竞争者。从分配格局上看,政府部门对经济的强势干预对企业部门的影响要大于对居民部门影响。企业所得在初次分配中比较适中,而在再分配中居于弱势地位。主要是由于来自政府部门(尤其是地方政府部门)的非规范的各种费用负担较重,导致以制度外收入为代表的各种收入流入政府部门而提高了政府在再分配中的份额,并降低了企业所得份额。约束某些政府部门的非规范收入并使之透明、公开、公正,积极推进“费改税”改革,对企业显得尤为必要。居民所得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份额都较低。居民初次分配份额较低,意味着劳动收入份额较低,相对应的资本收入份额会较高。由于资本所得的投资倾向要高于劳动所得,而消费倾向低于劳动所得,所以初次分配格局中居民份额较低就决定了我国今后几年的发展模式将仍然以投资和出口带动型为主,而非消费拉动型。居民再分配份额较低反映了政府收入调节职能的缺位和作用的不完善。2000~2006 年,我国国家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由526 亿元增至2121.5 亿元,在GDP中的比重由3.31%增加5.28%,而2006 年美国政府仅社会保险福利支出一项占GDP 的比重就高达12%。我国政府收入调节职能尚需加强。国民收入分配向政府倾斜的失衡现象为我国经济可持

2 续发展埋下隐患。政府所得对企业所得的挤压,使得企业持续扩大投资动力不足,使国内投资出现政府主导倾向,受政府部门政治周期的影响,经济发展波动幅度会增大,最终会影响经济增长效率。政府所得对居民所得挤压,一方面政府财政收入快速增长挤压了居民收入增长空间;另一方面政府的转移支付和社会保障支出相对滞后,居民不得不更多地自己考虑医疗、养老和教育等支出,两方面导致居民消费倾向下降,储蓄倾向上升,从而影响了国内居民消费。国内消费需求不足使得我国经济增长对国外需求依赖性增加,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现存制度问题

这些现象的出现说明了我国在收入分配制度上还有一定的欠缺。2010年5 月10 日,《经济参考报》“深度”版刊登的《我国贫富差距正在逼近社会容忍“红线”》的一组调研报道引发了社会巨大反响。在引发社会对收入分配不公诟病的几大因素中,理应成为调节收入差距的税收杠杆被认为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拉大了贫富差距。《经济参考报》记者进一步的调查表明,由于目前的税收监管在富贵阶层面前存在一定的“盲区”,由此造成了贫富阶层实际税负不公。有关专家指出,如果不首先解决对高收入者的税收监管难题,出台再好的政策也将是一纸空文。应在加强税收征管的同时,设计更合理的税制结构以改变目前税收在收入分配差距上出现的“逆调节”,避免“该收的收不上,不该收‘挖地三尺’”的税收困局。

其实许多富人是靠偷税漏税迅速发家的。除了通过虚报收入、不开发票等虚假手段逃税,一些纳税人还利用现有的税收制度漏洞“合理合法”逃税,如长期不分配企业利润,纳税人还通过多头“收入”来逃避税收等等。不少税务还对一些小餐馆收税只简单数桌子、点人头。不少税务干部承认,为了完成税收目标,他们只能把着力点放在容易征管的企事业单位和小企业、小摊贩身上,该收的不该收的都想方设法收上来,“挖地三尺”收“过头税”的情况并不少见。这几年税收征管的矛盾和摩擦越来越多,主要来自于与小户的税收征管矛盾。“事实上,我们也觉得不合理。”基层税务干部无奈地表示。该收的收不上,但税收的任务却是层层下达,年年增长。为此,税务部门就只好对不该收的税“挖地三尺”。这就造成税收对中低收入者管控苛刻,甚至出现收“过头税”的情况。据介绍,目前税收征管对小规模纳税人管得过死,扼制了中小企业的发展。目前国税增值税中小规模纳税人起征点已由过去2000 元调整到现在5000 元。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目前5000 元的起征点对很多小规模纳税人而言也显得过于苛刻。

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税收“逆调节”亟待扭转。如今的富人收入越高,越有资源和关系偷逃税款,由此进一步增加其财富集聚的速度。而本应获得税收支持的中小企业和小商贩,却被迫课以重税,发展速度和步伐缓慢。这无疑会导致富者越富,穷者愈穷,不利于缩小收入差距,调节收入分配。有税务干部表示,目前税收征管的难点主要是企业老板、自由职业者等高收入群体。一方面,由于这些企业和个人善于利用目前市场交易和税收征管的漏洞,进行避税逃税。另一方面,由于一些企业对解决地方就业发挥了较大作用,因而不同程度受到了地方保护,也影响了税收征管。这就造成原本国家该拿的拿不到,个人应缴的却不用缴,国家与个人口袋分配失衡,税收调高的杠杆未能发挥有效作用。

炒房现象已不是什么新鲜的事了。城市房地产业发展,近年来出现的种种异象以及对于房价问题产生的太多争议,事实上正是我国收入分配制度领域多重矛盾的一个集中表现。如果不加快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仅仅从高压的行政手段和财

3 税措施解决目前高企的房价问题,不仅会产生很多经济运行后遗症,也最终不能提高城镇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不能解决普通城市居民的住房问题。当前,从提高经济效率、增强发展后劲着眼,从维护社会稳定、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实现和谐发展的角度考虑,都需要尽快把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作为重要抓手。 三.制度改进方案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我们应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高度,从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高度,充分认识提高职工工资、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职工工资收入水平逐步提高。但在国民收入分配中还存在着普通职工工资收入水平偏低、低收入职工比重过大的突出问题,制约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和企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收入是决定消费的根本因素,消费需求不足归根到底是由于劳动报酬占比偏低。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加快提高职工工资的重要性。

提高职工工资收入首先要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最低工资制度是政府调节企业工资分配、保障低收入劳动者取得合理报酬的重要手段。目前,最低工资制度在实施中面临不少问题。一是最低工资制度刚性不强。虽然我国最低工资制度在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中均有规定,但具体实施主要是通过国务院相关部门的政策性文件来指导的,约束力较小。二是最低工资调整机制不健全。最低工资如何设定、如何调整,有关法律规范中只有原则规定,各地在确定最低工资标准时参考因素不一,一些地区没有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及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三是一些用人单位规避最低工资制度。相当多的企业把法律规定的最低工资作为职工“标准工资”,一些企业以食宿费、福利费充抵工资,有的企业采取延长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定额等手段变相违反最低工资规定。四是最低工资标准偏低且提高较慢。最低工资与平均工资的比例,是衡量最低工资水平的重要指标。目前绝大部分省区的最低工资标准低于当地平均工资的40%,而国际上一般为40%至60%。同时,最低工资增速大大落后于经济增速和职工平均工资增速,这也是普通职工和农民工工资偏低、低收入职工比例偏大的重要原因。五是近1/3 的职工工资徘徊在最低工资标准附近。据全国总工会2009 年底的调查,职工月工资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相比,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占4.8%,高出当地最低工资标准50 元以下的占10.9%,高出50 元至100 元的占12.5%,三者合计占28.2%。考虑到超时劳动的普遍存在,制度工时内实际工资在最低工资标准附近的职工更多。

加快建立健全最低工资标准 。正常调整机制提高职工工资不能仅仅依靠市场机制,而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形成最低工资标准正常调整机制,促进最低工资水平持续稳定提高。

提高最低工资制度的立法层次。尽快制定最低工资条例或修改最低工资规定,适时研究制定最低工资法,对最低工资制度作出更具体、更明确的规定。加大监管力度,强化对违反最低工资制度的制裁措施,及时纠正和严格查处压低实际工资、变相违反最低工资制度的行为。建立最低工资标准定期上调机制。应明确规定,除特殊情况外,最低工资标准每年调整一次,每次调整不应低于GDP 和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提高最低工资占社会平均工资的比例。制定时间表,促使各地最低工资标准普遍达到社会平均工资40%—60%的水平,确保最低工资标准

4 跟上经济社会发展。各地在研究确定最低工资标准的上调幅度时,应充分考虑医疗、教育、住房、养老等方面支出增长的因素。充分发挥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的作用。由政府牵头,劳动行政部门、工会、企业共同组成三方委员会,适时提出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意见和实施方案。研究确定特殊形式、特殊行业的最低工资标准。完善对实行计件工资制、提成工资制等特殊工资形式的劳动者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研究制定部分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最低工资标准,以更好地体现最低工资标准的适用性。

我们需要像治理房市乱象而实施多管齐下的精准政策一样,多层面、多环节、多角度系统认识已经形成的社会阶层多元化的收入分配格局,抓紧制定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政策措施,深化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切实解决收入分配领域中的问题。需要把握的原则是,既要增进公平,也要兼顾效率;既要尊重历史,又要考量现实;既要重新审视财税体制改革过程中存在的倾向性问题,又要深刻评估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的方向。

参考文献:《从国际视角看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常兴华

《完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的必要手段》--李滨生

《税收监管“逆调节”加剧收入分配不公》--记者 杨玉华 冯雷丁文杰

5

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实现

方案设计

班级:0809121 成员:01 袁永

06 张兵

13 李炎

第8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编辑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是指政府凭借国家政治权力,以社会管理者身份筹集以税收为主体的财政收入,主要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持国家行政职能正常运转、保障国家安全等方面。 完整的政府预算体系包括公共财政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以及社会保障预算。为了避免与预算体系中其他预算收入混淆,从2012年起各级政府一般预算收入改称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在口径上与2012年之前的“一般预算收入”相同。 词条标签:

公共财政 , 财政收入

第9篇:什么是财政收入

什么是财政收入?什么是全口径财政收入、预算收入、预算外收入?

财政收入:

即政府为履行其职能的需要而筹集的一切货币资金的总和。

全口径财政收入:

根据分税制财政体制,地方政府按预算级次集中的财政收入加上当年的消费税和增值税75%部分即为全口径财政收入。

预算收入:

指国家为实现其职能需要,通过国家预算所集中的资金。我区预算收入,是指按目前财政预算体制规定应上缴区级国库的税收收入、国有资产经营收益、罚没收入、以及其他收入、政府性基金和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等。 预算外收入:

指各级财政部门按照国家规定代地方政府征收、集中、提取或留用的各项预算外资金

上一篇: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下一篇:饭店餐饮管理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