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油统计工作计划

2022-03-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时光荏苒,一项工作总是在不知不觉间结束,我们又迎来新的任务与挑战,在开始新的任务前,我们要学会撰写计划,那么该如何拟定计划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粮油统计工作计划》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第一篇:粮油统计工作计划

2006粮油加工业统计分析

全国部分省2006粮油加工业统计分析工作,在各级粮食行政主管部门和粮食行业协会的支持下,在广大企业的配合下,经过粮油工业统计人员的辛勤努力,已经完成,对提高粮食行业统计工作效率和数据的准确性起到了保障作用。

2006粮油加工业统计报告

一、基本情况

2006年,全国报送粮油加工业统计报表的粮油加工企业(以下简称入统企业)11719个,比上年增加601个,其中:日加工能力100吨以下企业8625个,占73.6%;100-200吨企业1887个,占16.1%;200-400吨企业767个,占6.5%;400-1000吨企业312个,占2.7%;1000吨以上企业128个,占1.1%。在全部入统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252个,占10.7%;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25个,占1.1%;民营企业10342个,占88.2%。

入统企业现价工业总产值3734.3亿元,产品销售收入3730.2亿元,出口交货值39.4亿元,利润总额76.7亿元,年末从业人数41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24%、24.5%、21.2% 、82.5%和8.5%。

按现价工业总产值排序,前10位的省区依次是:山东、江苏、河南、河北、黑龙江、广东、安徽、湖北、江西、福建。总产值超过100亿元的有13个省,比上年增加4个,其中山东省达545.5亿元,江苏省达525.8亿元。

(一)大米加工业

2006年,全国入统大米加工企业7548个,年生产能力14778.4万吨,其中:日加工能力100吨以下企业6143个,占81.4%;100-200吨企业1059个,占14%;200-400吨企业251个,占3.3%;400-1000吨企业77个,占1%;1000吨以上企业18个,占0.2%。在大米加工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848个,占11.2%;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24个,占0.3%;民营企业6676个,占88.5%。

入统企业大米总产量3844万吨,其中:特等米1304.6万吨,占33.9%;标准一等米2229.4万吨,占58%;标准二等米239.6万吨,占6.2%。总产量超过100万吨的有江西、湖北、江苏、安徽、黑龙江、湖南、福建、吉林、辽宁、四川、广西、浙江、广东13个省,其中江西省达538.9万吨,湖北省达483.9万吨,江苏省达414.1万吨,安徽省达398.5万吨,黑龙江省达302.4万吨。

入统大米企业现价工业总产值1078.9亿元,产品销售收入1065.3亿元,出口交货值10.7亿元,利润总额18.4亿元,年末从业人数15.3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46.4%、41.7%、143.2% 、40.5%和11.7%。

(二)小麦粉加工业

2006年,全国入统小麦粉加工企业3159个,年生产能力9473.2万吨,其中:日加工能力100吨以下企业2014个,占63.8%;100-200吨企业603个,占19.1%;200-400吨企业371个,占11.7%;400-1000吨企业136个,占4.3%;1000吨以上企业35个,占1.1%。在小麦粉加工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296个,占9.4%;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31个,占1%;民营企业2832个,占89.6%。

入统企业小麦粉总产量4345.8万吨,其中:特制一等粉1874.7万吨,占43.1%;特制二等粉1250.6万吨,占28.8%;标准粉456.8万吨,占10.5%;专用粉512万吨,占11.8%。总产量超过100万吨的有河南、山东、江苏、河北、安徽、陕西、湖北、广东、新疆、四川10个省,其中河南省达937.7万吨,山东省达886.7万吨,江苏省达503.5万吨,河北省达420.3万吨,安徽省达326万吨。

入统小麦粉企业现价工业总产值918.2亿元,产品销售收入925.2亿元,出口交货值6.3亿元,利润总额11.5亿元,年末从业人数15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6.3%、16.1%、10.5% 、17.3%和5.6%。

(三)食用植物油加工业

2006年,全国入统食用植物油加工企业1012个,年处理油料能力7177.4万吨,精炼能力2166.2万吨。其中:日处理能力100吨以下企业468个,占46.2%;100-200吨企业225个,占22.2%;200-400吨企业145个,占14.3%;400-1000吨企业99个,占9.8%;1000吨以上企业75个,占7.4%。在食用植物油加工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08个,占10.7%;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70个,占6.9%;民营企业834个,占82.4%。

入统企业食用植物油总产量1730.2万吨,其中:大豆油946.8万吨,占54.7%;菜籽油285.3万吨,占16.5%;花生油87.4万吨,占5%;棉籽油57.9万吨,占3.3%。在总产量中,一级油924.2万吨,占53.4%;二级油170.2万吨,占9.8%;三级油98.7万吨,占5.7%;四级油292.7万吨,占16.9%。总产量超过50万吨的有江苏、山东、广东、河北、天津、黑龙江、福建、河南、上海、湖北、浙江、广西、辽宁、四川、新疆15个省,其中江苏省达311.9万吨,山东省达224.5万吨,广东省达164.7万吨,河北省达117.1万吨,天津市达101万吨。

入统食用植物油企业总产值1737.2亿元,产品销售收入1739.7亿元,出口交货值22.4亿元,利润总额46.8亿元,年末从业人数10.7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23.1%、20.2%、0.1%、145%和8.1%。

二、当前粮油加工业运行的主要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组织结构和产权结构继续调整优化,企业活力增强,生产集中度提高。

2006年全国入统粮油加工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减少202个,比重由上年的13.1%下降为10.7%,减少了2.4个百分点;民营企业增加了798个,比重由上年的85.8%上升为88.2%,增加了2.4个百分点,产权结构继续发生变化。与此同时,一批骨干企业通过改制重组,整合提升,进一步向集团化发展;一些规模小、条件差、质量低的小企业逐渐被市场淘汰,行业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从生产能力来看,在2006年入统企业中,日生产能力400吨以上的企业达440个,比上年增加75个,其中1000吨以上的大型企业达128个,比上年增加27个。

从产品产量来看,年产量达到10万吨以上的企业达123个,比上年增加20个。其中:年产量10万吨以上大米企业33个,总产量达785.1万吨,占入统大米企业总产量的20.4%。黑龙江北大荒米业有限公司和江西金佳谷物有限公司产量均达到50万吨以上,分别为58.9万吨和52.8万吨。年产量10万吨以上小麦粉企业60个,总产量达1722.2万吨,占入统小麦粉企业总产量的39.6%。河北五得利面粉有限公司和中粮集团小麦粉产量均达到100万吨以上,分别为180.3万吨和115.6万吨。年产量10万吨以上食用植物油企业30个,总产量达1079.9万吨,占入统食用植物油企业总产量的62.4%。中粮集团、嘉里粮油集团、益海粮油集团食用植物油产量均达到100万吨以上,分别为205.4万吨、188万吨、152.3万吨。国有油脂企业九三油脂集团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提高了企业竞争力,继2005年在大连和天津建成两个油厂后,2006年又在广西防城港建成一座日处理5000吨大豆的油脂加工厂,使九三油脂公司年加工大豆能力达到了700万吨,2006年食用植物油产量达到66.9万吨。

前10家企业总产量占本行业入统企业总产量的比重分别是:大米10.4%,小麦粉17%,食用植物油44.7%。

(二)产品结构逐步优化,名牌产品、放心粮油产品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高。2006年,粮油产品结构继续向优质和高档方向调整,标准一等米以上的精制米(含特等米)在大米中所占比重达91.9%,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特等粉(包括特一粉和特二粉)在小麦粉中所占比重达到71.9%,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二级油以上的精制油在食用植物油中所占比重达到63.2%,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

几年来,通过大力培育、宣传知名企业和品牌,普遍增强了企业的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推动了经营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水平的提高,名牌产品越来越受消费者欢迎,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优势越来越明显。被国家质检总局和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授予“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的大米、小麦粉和食用植物油企业产品生产量和经济效益又有大幅度提高。6个名牌大米生产企业的总生产量(不含黑龙江五常市绿风优质米开发有限公司)达199.3万吨,利润总额达0.87亿元,比上年分别提高61.5%和77.2%;13个名牌

小麦粉生产企业的总生产量达581.1万吨,利润总额达5.87亿元,比上年分别提高21.9%和148.3%; 10个食用植物油名牌产品的生产量和利润也都有较大幅度增长,仅中粮集团食用植物油产量就达205.4万吨,利润达8.6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2.1%和395.5%。

2006年,商务部开展了“最具市场竞争力品牌”评价工作。被授予最具市场竞争力品牌的大米品牌有北大荒、国宝、东南香、金佳、乐惠、天山雪;小麦粉品牌有五得利、古船、半球、白樱花、苏三零、鹏泰;食用植物油品牌有九

三、富虹、海狮、鲁花、爱厨、胡姬花、元宝、金龙鱼。

通过开展“放心粮油工程”,大大增强了粮油企业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诚信意识和服务意识,提高了产品质量,扩大了市场。2006年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和各省市粮食行业协会又推出一批放心粮油产品和放心粮店,进一步提高了放心粮油的市场占有率。

(三)粮油加工业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创近年来最好水平。

2006年,入统企业各项主要经济指标都创近年来最好水平,特别是经济效益又有了较大提高。入统企业共实现利润总额76.7亿元,比上年提高82.5%,其中大米企业实现利润18.4亿元,比上年提高40.2%;小麦粉企业实现利润11.5亿元,比上年提高17.2%;食用植物油企业共实现利润46.8亿元,比上年提高145%。按所有制划分: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0.95 亿元,比上年减少44.3%;民营企业实现利润44.37亿元,比上年提高44.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利润31.4亿元,比上年提高224.3%。 在经济效益提高的同时,企业的资产结构进一步优化。2006年入统企业资产负债率平均为64.3%,比上年降低4.2个百分点。其中:大米加工业平均为61.6%,比上年降低2个百分点;小麦粉加工业平均为59.9%,比上年降低2.7个百分点;食用植物油加工业平均为68%,比上年降低5.7个百分点。按所有制划分:民营企业资产负债率平均57.6%,比上年降低4.9个百分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平均为80.7%,比上年降低

2.1个百分点;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平均为70.5%,比上年降低0.6个百分点。

(四)粮油加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粮油加工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生产能力利用率低,企业开工不足。2006年大米企业生产能力利用率平均为37%,小麦粉企业生产能力利用率平均为64%,虽比前几年有所提高,但仍属于较低水平。油脂企业生产能力过剩现象也很严重,特别是近几年各地新建了不少大型油厂,存在着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现象。

2、产品质量及卫生标准制(修)订工作有待加强。目前,大米和小麦粉生产仍在执行1986年颁布的国家标准,已远远不能适应粮油加工业发展和市场变化的需要。而且,按照现行《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过氧化苯甲酰(面粉增白剂)仍在普遍使用,超标问题时有发生,在有些地区还比较严重。

3、粮油加工产业链较短,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发展较慢。虽然近几年来一些地方和企业上了一批深加工综合利用项目,但总的来看,粮油加工业还处在以初级加工为主的状态,许多粮油资源特别是粮油加工副产品资源没有充分开发利用,粮油主食品工业化程度也很低,不能满足市场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

三、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行业管理和行业指导。

要加强对粮油加工建设项目的论证和审核,对新建大型油脂加工厂、大型玉米加工厂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小型米面加工厂要严格审核,建议有关部门在土地使用、银行信贷等方面给予限制,防止盲目投资,以充分利用现有生产能力,提高设备利用率。要加强粮油工业标准化工作,加快制(修)订粮油产品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尽快取消和禁止过氧化苯甲酰在面粉中的使用。

(二)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延伸产业链。

要积极推动粮油加工企业发展订单农业,与农民加强联系与合作,走“公司+基地+农户”的路子,建立优质原料生产基地,保证优质原料来源。鼓励粮油企业特别是大型骨干企业发展粮油主食品工业化和粮油深加工综合利用项目,丰富市场供应,方便人民生活,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企业经济效益。

(三)大力推进名牌战略,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

要加强对名牌产品和优势企业的培育和宣传推广工作。企业要努力加强管理,提高质量,开拓市场,争创名牌。名牌产品生产企业要以品牌、资金、技术、管理为纽带,整合提升,做大作强,走集团化、产业化发展道路,提高领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大粮油企业整合提升、扩大联合的力度,走大品牌、大市场、大企业、大粮食的发展之路。

(四)深入开展放心粮油进农村、进社区工作。

放心粮油进农村、进社区是粮食行业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的具体行动;是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市场销售,增加企业效益,促进行业发展的有效措施。要积极发展城乡放心粮油销售网络,建设规范化的销售网点,推广“两代一换”、连锁经营,扩大放心粮油在城乡市场的占有率,让广大城乡居民放心消费、安全消费。

第二篇:粮油储备库统计工作经验总结

粮油储备库统计工作经验总结2007-02-02 21:53:5

5粮油储备库统计工作经验总结

做好统计工作当好参谋助手

——××*统计工作的做法

近年来,我们在中储粮总公司、分公司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学习粮食方针政策,严格执行《统计法》和粮食统计制度,稳定统计队伍,提升统计人员素质,深入调查研究,搞好分析预测,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统计工作任务,为领导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了大量的数字资料和分析材料,较好地起到了参谋和助手的作用,多次被分公司评为统计工作先进单位。主要做法:

一、强化领导稳定队伍,提高认识转变职能

粮食统计工作既是搞活粮食流通,提高流通效益的晴雨表和指示器,又是中央储备粮计划数量的直接反映,也是上级拨付费用补贴的直接依据。特别是在粮食购销市场化新形势下,统计工作的作用更为突出。当前,以收购、市场、价格三放开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即将全面推广,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大步推进,传统的统计工作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粮食企业改革与发展的要求。粮食统计工作只有与时俱进,大胆创新,积极探索新时期做好统计工作的新方法,主动跳出单纯而简单地提供报表和数据的小圈子,实现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才能发挥好统计工作的“信息、咨询、监督”职能,才能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大局。基于这种认识,近年来,中心库在粮改力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始终高度重视统计工作,不断将统计工作推向前进。

1、稳定队伍。统计队伍的稳定,直接关系统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为此,中心库专门下发文件,要求各承储库企业必须配备专职统计人员,确保统计队伍稳定。中心库所辖4个代储库都配备了专职统计员,为统计工作全面健康发展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各代储库为统计人员配备了较先进的微机设备,并与中心库实施统计联网,实现了报表自动化,完成了超强报表,通用台帐管理系统,中储粮仓储管理系统等软件的应用。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坚强支持,为统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统计人员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显著增强。

2、抓好培训。中心库始终坚持定期与不定期和以会代培等方式,积极组织统计人员深入学习《统计法》、《山东省统计管理条例》、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及粮食统计制度,提高了大家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近几年,先后有8名同志参加了分公司和中心库组织的统计培

训班,有效地提高了统计人员的工作水平,进一步规范了统计工作管理。统计队伍呈现出三个明显的进步:一是树立起了良好的职业道德,大家爱岗敬业,熟悉政策法规,端正态度搞好调查,正确分析市场动态,客观公正据实反映,搞好服务。二是掌握了合理的知识结构。在转变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业务知识和技能,努力学习粮食市场经济、政策法规及文化知识。三是提高了政治素质。能感悟到政策和变化对统计工作带来的巨大影响,提高了认识和实践能力,增强了参与决策,当好参谋助手的主动性。

3、提高待遇。随着粮改的不断深入,个别代储库因重会计,轻统计,重经营,轻管理,导致统计人员地位越来越低,工作越来越多,任务越来越重,统计人员既要兢兢业业搞好统计工作,又要肩负其它任务。针对上述情况,中心库一方面要求统计人员端正态度,树立有为才能有位的意识,努力提高统计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多次召开代储库负

责人会议,强调统计工作重要性,明确要求:统计人员要参与企业经营决策,参加有关会议,阅读有关文件,并规定给予一定岗位津贴,同时单位要尽量少给或不给统计人员分配其它任务,使统计人员有足够时间和精力开展各项工作,确保统计数字准确及时上报。通过多方努力,统计人员在企业经营与管理中的作用较好地发挥出来,统计人员参与企业管理决策的积极性高涨,统计工作的地位有了较大提高。

二、规范统计基础工作,认真执行统计规章

1、健全制度夯实基础。要保证统计数据及时准确,就必须从基础工作入手,大力夯实源头数字,完善手续制度,强化监督落实。一是细化承储企业制度。为更好地掌握统计数字的真实性,在认真执行粮油统计制度的基础上,又结合企业实际制定了《粮油出(入)库情况报单》、《分库点收支存报告单》、《中心库统计百分考核办法》以及溢余、损耗

审批制度,使统计数字的准确性、时效性有了很大提高。二是规范传递手续。大力推进原始凭证传递制度规范化,能够认真执行粮食统计制度,客观反映粮油购销存的实际情况,原始记录齐全,传递手续严格,做到业务处理收有凭、支有据。三是规范台帐登统。通过狠抓统计台帐制度的落实,使各承储企业能够及时根据原始凭证登记统计台帐,改变了统计数字依照会计数字“跑”的不良习惯。四是完善对账制度。中心库制定了《统计、会计、保管三方对账互核薄》,规定:每月底业务终了,统计、会计、保管三方对账,发现问题及时查找原因,并加以解决。统计报表做到“三不报出”,即:不对账不报出,有错误不报出,不经负责人审阅不报出,切实做到了帐帐相符,帐实相符,确保了库存真实。在分公司及农发行的历次库存检查中都顺利通过,并受到了良好评价。

2、严肃统计工作纪律。严格遵守统计纪律,求真务实,排除干扰真实反

映统计数据。是统计人员的神圣职责,也是义不容辞的义务。在工作中我们大力倡导说真话、报实数的工作作风,对各种统计报表的统计范围,数字口径,报送时间等按照统计制度要求做到落实坚决,并定期对统计数据的质量进行评议评估,对在统计工作中表现出色和坚持实事求是,敢于同弄虚作假行为作斗争的统计人员中心库给予通报表彰;对违反统计纪律的有关领导和统计人员,根据《统计法》的有关规定给予严肃处理,从而维护了《统计法》的严肃性,杜绝了虚报、迟报、瞒报、漏报、篡改统计数据现象的发生。

3、开展检查评比活动。为保证中心库统计工作的快捷,健康发展,我们按照“先自查,后互查”的原则,在每年3月份及9月份,组织一次统计质量大检查,通过检查,既肯定了统计工作中的成绩,也发现和纠正了存在的问题,杜绝了违法乱纪行为,达到了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提高统计数字质量的目的。

同时在辖区内开展了统计评比竞赛活动,对评出的优胜单位给予一定的奖励,有效地起到了鼓励先进,带动中游,鞭策后劲的作用。

三、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努力搞好统计服务

通过开展粮食统计调查,可以为粮食企业研究粮食流通的新特点,探索粮食产销发展变化的新规律,促进企业发展提供极具价值的参考资料。为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我们站在服务于企业改革发展大局的高度,按照上级部署,积极组织调查研究,切实加强粮食统计调查工作。

1、实事求是搞好夏秋两季生产情况调查。我们坚决杜绝估计等于统计的不良现象,发动代储库统计人员,配合种子部门,深入到田间地头,走村入户,在调查中测算数据,在亲朋好友中求证数据的真实性。近几年来,辖区内的夏秋两季产量调查准确程度达到95%以上,调查数据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高

度重视,成为各级领导预测市场,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

2、关注市场搞好服务。一是搞好信息发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粮食价格由市场供求规律自发形成。因此,我们积极组织力量利用现代化工具——互联网搜集信息,派人出去到周边省、市、县搜集信息,广布收购网点,强抓信息。我们还下发文件,要求各承储库设一名业务信息员,每季度上报一次粮油综合信息分析报告。然后中心库进行汇总,去粗取精,上报分公司和有关部门,为领导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二是当好参谋助手。我们在当前粮食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转轨重要阶段,广泛调查研究,搜集信息,依据政策、事实和有关数据资料,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对反映粮食经济现象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问题,查明原因,找出规律,提出建议,作出结论,为领导正确决策提供了有价值的分析报告10余篇。特别是我们根据上级提出的发展“订单农业”

这一要求,先后走访有种植优质小麦经验的农户,了解他们的需求,并搜集各方面的信息加以整理,最后形成一份紧紧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促进优质小麦产业化生产》的分析报告,提出了择优品种,以点带面,逐年增加,让利于农,提供服务,按量收购等建议,被政府采纳并下发实施意见。菏泽国储库在这方面起步早,效果好。该库采取订单种植,订单收购的模式,先后与全市20个乡镇签订了订单种植收购优质小麦合同,每年合同收购量3万多吨,形成了粮库+基地+农户的产业链条,有力地促进了粮食生产和流通,提高了经济和社会效益。

第三篇:宁夏2006年度粮油加工业统计报表分析

根据国家粮食局办公室《关于做好2006年度粮油加工业统计工作的通知》(国粮办[2006]231号)精神和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关于做好粮油加工业统计工作的要求,我会及时向各市、县粮食局、粮食行业协会下发了《关于做好2006年度粮油加工业统计工作的通知》(宁粮协发[2006]21号),提出工作要求,明确统计方法,规定上报时间。为了保证统计报表的准确性和建立区、市、县三级统一的粮油加工业统计数据档案,我们于2007年3月20日召开了由各市粮食局、粮食行业协会负责统计工作人员参加的统计报表汇总会。会上,一是各市粮食局、粮食行业协会汇报了2006年度粮油加工业统计工作情况;二是汇总粮油加工业统计和挂面加工情况统计;三是对粮油加工业统计业务进行现场培训,相互进行了交流学习;由于各市、县粮食局、粮食行业协会对此项工作的高度重视和统计人员的努力,较好地完成了今年的粮油加工业统计。现就2006年度统计报表做如下分析:

一、统计范围

根据我区粮油加工业现状和实际,为使统计工作顺利进行,我会对设计日处理小麦、水稻能力在20吨以上(含20吨);日处理油料5吨以上(含5吨)的粮油加工企业进行了全面统计。- 1 -

二、统计结果分析

1、粮油加工业企业单位数

统计汇总报表结果显示:全区共有粮油加工企业215个,其中大米加工业93个,小麦粉加工业112个,食用植物油加工业10个。企业总数较去年189个实际增加26个,其中大米加工业增加25个,小麦粉加工业减少2个,食用植物油加工业增加3个。

2、生产能力变化情况

(1)、现有粮油加工业215个中,日处理原料100吨以下的182个,100—200吨的25个,200—400吨的7个,400—1000吨1个。年设计生产能力为3356400吨,较去年2507250吨的生产能力增加了849150吨。增加原因一是企业数增加,二是部分原有企业经过改造增加了生产能力。

(2)、大米加工业93个,较去年68个增加25个。增加的企业中主要是设计日处理原料100吨以下的,由去年64个增加到81个;日处理原料100-200吨的增加7个;200-400吨增加1个。年设计生产能力为1331000吨,较去年增加了528250吨。增加的企业中除部分新投产的外,不排除有个别的单位是去年漏统漏报的小企业。生产能力的增加包括企业数增加和部分企业改造扩建等因素。

(3)、小麦粉加工企业112个,较去年114个减少2个。其中,日处理原料100吨以下的减少7个,100-200吨的增加3个,200-400

吨的增加2个。年设计生产能力为1910250吨,较去年1662750吨增加了247500吨。减少的企业中,主要是部分小企业因生产规模小,无市场竞争力、内部经营管理不善而迫使停业;5个增加企业,都是经改造后扩大了生产规模,生产规模发生变化。

(4)、食用植物油10个,较去年7个增加了3个。

三、主要经济指标说明

1、现价工业总产值215072.1万元,较去年204307.5万元增加10764.6万元,增幅 5.26%。

2、产品销售收入219609.8万元,较去年209772.8万元增加9837万元,增蝠4.68 %。

3、出口交货价1万元,去年为零。

4、利润总额3742.324万元,较去年6748.47万元减少3006.146万元,减幅为44.54%。

5、资产总计98631.9万元,较去年83366.2万元增加15265.7万元,增蝠18.3 %。

6、负债合计42690.9万元,较去年44476.9减少1786万元,减幅4.01 %。

7、年末从业人数3489人,较去年3291人增加198人。

四、主要产品生产量说明

2006年全年实际生产大米357477吨,较上年292126吨增加

65351吨;小麦粉559265吨,较上年663074吨减少103809吨;食用植物油16151吨,较上年20713吨减少4562吨;

五、设计生产能力与实际生产量对比

大米的生产,年设计能力为1331000吨,实际生产大米357477吨;小麦粉的生产,年设计生产能力为1910250吨,实际生产小麦粉559265吨;食用油的生产,年设计生产能力为:油料处理97500吨、精练17650吨,2006年实际生产16151吨。

六、存在问题及建议

在进行粮油加工业统计的实际工作中我们感到,面对全社会的粮油加工业统计是一项艰巨而细致的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需耗费一定的时间、人力、财力,但由于行政机构改革,市、县级粮食局机构调整比较大,尤其是县一级粮食局,有的虽然保留了牌子,但编制的人员很少,有的合并到计经局,有的连机构都没有了,做这项工作即无人员又无经费难度很大,加之现在的粮油加工企业绝大多数是私有企业,而且分布于城乡各地,聘用的人员流动性大,统计专、兼职人员不稳定,造成部分企业统计人员业务不熟,统计数据无连续性,要保质保量搞好统计,还需市、县抽出专人逐个企业去登记核实,这样一是难免出现个别漏统漏报现象;二是没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很难再把统计工作做下去;三是个别企业对统计的认识还不到位,填报的数据不是十分准确。鉴于以上问题,我们

建议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向国家粮食局争取给粮油加工业统计工作安排一定数额的专项经费补贴,一是解决市、县粮食局(粮食行业协会)购置用于粮油加工业统计所需的电脑设备,以便统一使用粮油加工业统计软件,健全统计资料档案,减轻基层工作负担;二是解决基层没有统计经费之困难。

第四篇:陕西省2006粮油加工业统计报表分析

近年来,粮油工业统计工作日益得到我省各级粮食行政主管部门和粮油加工企业的重视,统计工作力度和统计范围逐年加大。2006年,在中国粮食行业协会的科学指导下,在我省各设区市粮食局和省局直属有关单位的支持配合下,我们采用特定软件进行报表填报和汇总,圆满完成了2006粮油加工业统计工作。现将我省2006粮油加工业有关情况分析如下:

一、粮油加工业基本情况

2006年,我省粮油加工业统计报表填报单位共266家,比上年增加39家。其中,国有企业36家,占14%,比上年减少3家;民营企业230家,占86%,其中合资企业1家。

在266家填报单位中,日处理原料100吨以下的企业181家,占68%,日处理原料100-200吨的企业54家,占20%,日处理原料200-400吨的企业19家,占7%,日处理原料400-1000吨的企业11家,占4%,日处理原料1000吨以上的企业1家,占0.4%。大米加工企业55家,年生产能力81.6万吨,比去年增长27.6万吨;小麦粉加工企业179家,年生产能力460万吨,比去年增长23.5万吨;食用植物油加工企业32家,年油料处理能力71.3万吨,比去年减少26.4万吨;食用油年精练能力61.6万吨,比去年增长41.9万吨。

全省全年米、面、油总产量236.8万吨。大米产量29.4万吨,比去年同期增加21.4万吨,增幅73%;小麦粉产量185万吨,比去 1

年同期增长27万吨,增幅15%;食用植物油产量22.3万吨,比去年同期略有降低。与去年同期相比,米、面的机能利用率大大提高,食用植物油的机能利用率略有降低,但均未达到企业生产能力水平。其中,大米加工业生产能力利用率为36%,小麦粉加工业生产能力利用率为40%,食用植物油加工业为17%。

2006年陕西省粮油加工企业现价工业总产值66亿元,比去年增加20亿元;产品销售收入63亿元,比去年增加7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2亿元(其中国有企业亏损1003万元);企业资产总计45亿元,比去年增加8亿元;负债总计31亿元,比去年增加6亿元;年末从业人数11676人,比去年增加938人。

二、我省粮油加工业主要特点

1、行业经济运行基本平稳,小麦粉加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全省粮油加工企业的生产、经营和销售情况稳定,产品总产量、工业总产值、产品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等指标比上年同期均有所增长,行业经济运行较好。在整个行业中,小麦粉加工业的各项指标占据了相当比重,处于主导地位。其企业数量、产品产量、产品销售收入、年加工能力约占全行业的70%左右,工业总产值占60%左右,利润总额占50%左右,资产总额占65%左右。

2、粮油工业布局特色鲜明,加工产业带基本形成。

从我省粮油加工企业的分布和企业加工能力的布局看,具有显著的地域特色,小麦粉、大米、食用油加工产业带基本形成。全省四分之三的小麦粉加工企业和小麦粉加工能力集中在关中地区,四分之三的大米加工企业和大米加工能力集中在陕南地区,90%左右

的食用植物油加工企业和食用植物油加工能力集中在关中和陕南地区。

3、非国有企业发展势头良好。

近年来,我省粮油加工企业产权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民营企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全省粮油加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06年的统计中,民营企业和合资企业占企业总数的86%,其年生产能力占粮油加工业的92%,基本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不仅如此,非国有企业的实力大大增强,2006年现价工业总产值62亿元,占粮油加工业总产值的94%;产品销售收入60亿元,占粮油加工业产品销售收入总额的95%;资产总额为41.6亿元,占粮油加工业资产总额的92%;实现利润总额1.3亿元,而国有企业利润总额为负数。同时,涌现出一批大中型粮油加工企业,如陕富、老牛、祥和等面粉加工企业和嘉里、邦淇、石羊、八鱼等食用植物油加工企业。

4、粮油名牌产品和“放心粮油”工程初见成效。

近年来,我省积极引导和推动粮油加工企业提高产品质量,以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产品的知名度,粮油名牌产品和“放心粮油”数量不断增加。目前我省已有“爱菊”、“老牛”、“陕富”“邦淇”等11个品牌荣获“陕西名牌产品”称号;34家生产企业生产的38个品牌119个品种的粮油产品获得了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授予的“放心粮油”称号,9家粮油经营店获得了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授予的“粮油销售放心店”称号。

三、我省粮油加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规模普遍偏小。

在全省粮油加工企业中,日处理原料在200吨以下的小型企业有235家,占企业总数的88%,日处理原料在200吨以上(含200吨)的大中型企业有31家,只占企业总数的12%。其中,大米加工企业中日处理原料在200吨以下的53家,200吨以上的2家,分别占大米加工企业总数的96%和4%;小麦粉加工企业中日处理原料在200吨以下的157家,200吨以上的22家,分别占小麦粉加工企业总数的88%和12%;食用植物油加工企业中日处理原料在200吨以下的25家,200吨以上的7家,分别占食用植物油加工企业总数的78%和22%。全省日处理原料在1000吨以上的大型企业只有1家,为食用植物油加工企业(西安邦淇制油科技有限公司)。小型企业在我省粮油加工企业中占据了绝大多数,大型企业屈指可数,难以形成龙头带动作用和规模效益。

2、企业加工机能利用率低。

近年来,全省粮油加工业的产品产量保持稳定并略有增长,但远远未达到企业生产能力水平。2006年粮油加工业总体机能利用率仅为35%,其中大米加工的机能利用率为36%,小麦粉加工的机能利用率为40%,食用植物油加工的机能利用率为17%,粮油加工业亟待资源整合和挖潜改造。

3、国有企业发展困难,整体运行较差。

2006年,国有粮食加工企业整体亏损1003万元,其中小麦粉加工企业亏损549.47万元,食用植物油加工企业亏损465万元,只有大米加工企业盈利11.3万元,相当一部分国有粮油加工企业

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高。2006年国有企业资产总额3.4亿元,负债总额4.4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129%,致使国有企业背上了高额利息、融资和经营困难的包袱,还时刻面临着资不抵债、濒临破产的困境。二是规模偏小,缺少大型龙头企业。在国有粮油加工企业中,日处理原料在200吨以上(含200吨)的国有粮油加工企业只有3家,占全部大中型企业不到10%的比例,难以形成规模效益。三是技改资金缺乏,工艺落后。我省大多数国有粮油加工企业,建于八十年代,老型号磨机、榨机多,工艺比较落后,加之技改资金困难,没有力量进行大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

4、企业结构还需进一步调整。

目前我省粮油加工业在企业所有制结构、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等方面还存在不合理、不科学、不完善的地方,机制和体制创新能力滞后,竞争力不强,还需进一步调整结构,创新机制和体制,加大科技和技改投入,提高产品的多样化、专用化、标准化和工业化。

综上所述,2006年,我省粮油加工业总体运行稳定,特色粮油加工带基本形成,非国有企业发展态势良好,企业产品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但同时也存在着企业规模小、行业机能利用率低、国有企业发展困难等诸多问题。因此,我省粮油加工业急需进行资源整合,加大技改资金的投入,提高加工机能效率,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培育大型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从而带动我省粮油加工业的健康发展。

四、几点建议

1、为粮油加工业的发展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

粮油加工业是粮食流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国家制定具有积极指导意义、可操作性强的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为粮油加工业的发展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使粮油加工企业在项目建设、融资、流通等方面享受一定的优惠,充分调动粮油加工企业的积极性,从而促进粮油加工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2、加大对粮油加工业的资金投入

建议国家加大预算内资金对我省粮油加工业的投入,加大对粮油加工业的资金投入或进行财政贴息,以提高我省粮油加工企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对有一定竞争力与发展潜力、具有相当规模、列入扶持名单的粮油加工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进行重点和优先扶持,设立专项扶持经费,用于支持重点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以及对龙头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和奖励等。

3、建立科学的统计体系和有效的激励机制

随着粮改的深入,仅靠国有粮食部门统计的数据,在很大程度上已不能全面反映粮油工业的整体情况。民营企业已成为粮食市场中的活跃分子,而目前对他们生产情况的统计尚不够全面。建议加强粮油加工业统计信息体系建设,设立粮油工业统计专项经费,以扩大统计覆盖面,逐步提高统计数据的全面性、真实性和彻底性,切实为行业指导、宏观引导和监测预警等提供依据。

第五篇:粮油仓储企业仓储设施统计指标解释(范文模版)

附件3

粮油仓储企业仓储设施统计指标解释

1.组织机构代码:填写技术监督部门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上给出的代码。

2.企业性质:指企业的所有制形式。填写“国有”、“外资”或“民营”。其中,国有控股、国有独资和国有企业填写“国有”;外商独资、中外合资和中外合作企业填写“外资”;国内资本投资经营的私营企业、个人独资、个人合伙企业以及非国有控股的股份制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填写“民营”。

3.隶属关系:填写上级主管部门或产权隶属单位。省级粮食集团公司控股企业填写省级集团公司全称;其它企业填写对企业资产有管理权的上级单位或实际控制人。

4.经营范围:填写“储备”、“加工”、“物流”。主要从事粮油购销、储备业务的企业选填“储备”;主要从事粮油加工业务的企业选填“加工”;主要从事粮油转运业务等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企业选填“物流”。

5.统计对象:从事粮油购销、储存、加工等经营业务,且自有仓房容量不小于500吨或油罐罐容不小于50吨的各类粮油企业。

6.占地面积:指企业仓储业务实际用地面积。填写统计时 1 点企业各库区仓储业务所占用的土地面积。包括仓房、地坪、办公、检验等设施占用的土地面积。可用空地面积指库区占地中目前空置且可用于工程建设的土地面积。单位:亩。

7.库区数:填写统计时点企业拥有的包括主库区在内的库区数量。此处所说库区是指企业自有或通过租赁等方式用于粮食收购、整理、储存等作业,有一定封闭措施,相对独立的粮油储存区域。企业为管理方便而人为地将连成一片的粮油储存区域划分为几个管理区的,不能作为独立的库区进行统计。单位:个。

8.从业人员:填写统计时点由企业雇佣并支付劳动报酬的全部工作人员数量。有加工业务的企业仅统计企业负责仓储业务的从业人员数量。单位:人。

9.粮油保管员:填写统计时点企业从业人员中专职从事粮油保管工作的人员数量。单位:人。

10.粮油质量检验员:填写统计时点企业从业人员中专职从事粮油质量检验工作的人员数量。单位:人。

11.储粮药剂:填写统计年度内储粮药剂实际使用量。储粮药剂指在粮食储藏过程中,用于防治危害储粮、储粮设施设备的害虫、螨类和有害微生物的药剂。储粮药剂包括熏蒸剂、防护剂、空仓与器材杀虫剂等。单位:公斤。

12.铁路专用线:填写统计时点产权归本企业所有,通过自行管理或委托其他单位管理,主要为本企业粮油运输服务的,从铁路主线、或支线、或编组站引入企业库区内的铁路岔线长度。 2 单位:米。

13.有效长度:填写统计时点铁路专用线中能够停放车辆进行装卸作业的铁路专用线长度。单位:米。

14.专用码头:填写统计时点产权归本企业所有,由企业自行或委托其他单位管理,主要为本企业粮油运输服务,且能够停泊100吨及以上级别船舶的泊位数量。单位:个。

15.接收能力:填写企业以机械方式接收铁路、公路和水路来散装粮食的能力。有卸粮坑设计能力的,按设计能力核定;无法确认设计能力的,按该卸粮坑实际接收散粮的最大能力计算。水路来粮有码头接卸装置设计接收能力的,按设计能力核定;无设计能力的,以吸粮机、吊机的卸货能力,或入仓输送线的输送能力核定。单位:吨/小时。

16.发放能力:填写企业以备载仓、装船机或吸粮机等方式向铁路、公路、水路运输工具发放散装粮食的能力之和。如果有备载仓装车或装船机设计能力的,按设计能力核定;无设计能力的,按实际装车能力核定;通过吸粮机装车的,按吸粮机实际装车能力核定。单位:吨/小时。

17.符合储粮要求仓房容量:填写符合《粮油仓储管理办法》和《粮油储藏技术规范》相关要求,投入使用未超过20年,能够安全储粮1年以上的仓房的设计储粮能力。无法取得设计仓容的,按以下方法计算:

散装平房仓仓容=建筑面积×装粮高度×粮食密度×93%。

3 包装平房仓仓容=建筑面积×堆包高度×粮食密度×70%。 筒状粮仓仓容计= [3.14×内径半径2×装粮高度+漏斗锥体体积]×粮食密度。

粮食密度统一按750kg/m3。单位:吨。

18.因结构调整无法利用仓容。填写虽然能够满足储粮安全要求,但受当地农业种植结构或粮油加工产业结构调整,无法有效利用、失去储粮价值的仓房的设计能力。单位:吨。

19.平房仓:用于储存粮食且满足储粮功能要求的单层房式建筑物。

20.浅圆仓:用于储存粮食且满足储粮功能要求,仓内直径一般在20米以上,仓壁高度与粮仓直径之比小于1.5的筒式建筑物。

21.立筒仓:指用于储存粮食且满足储粮功能要求的除浅圆仓之外的筒式建筑物。

22.地下仓:建于地面以下或三分之二储粮体积在地面以下的、用于储存粮食且满足储粮功能要求的仓房。主要有:岩体地下仓(如平洞仓、立洞仓)和土体地下仓(如窑洞仓、喇叭仓)等。如平房仓等其他仓型的三分之二储粮体积在地面以下,按地下仓统计。

23.低温仓房:指具有特殊隔热密闭措施,配备了人工制冷源(包括空调、谷冷机或其他制冷设备等),能够实现低温储粮的仓房。低温储粮指粮堆平均温度常年保持在15℃及以下,局 4 部最高粮温不高于20℃的储藏方式。

准低温仓房:指具有特殊隔热密闭措施,配备了人工制冷源(包括空调、谷冷机或其他制冷设备等),能够实现准低温储粮的仓房。准低温储粮指粮堆平均粮温常年保持在20℃及以下,局部最高粮温不高于25℃的储藏方式。

24.简易仓容:填写简易仓的仓房容量。简易仓指封闭式的,安全储存粮食时间不超过1年的简单建筑物,包括钢化玻璃仓、PVC仓等。单位:吨。

25.危仓老库:填写危仓老库仓容。危仓老库包括需维修仓房和需重建仓房。单位:吨。

需维修仓房:指使用年限超过20年,或符合《粮食仓房维修改造技术规程》(LS/T8004-2009)维修基本要求,需要进行仓房结构,或三分之一以上墙体、屋面、地面、门窗等维修,以保证储粮安全的仓房。

需重建仓房:指使用年限超过设计年限或结构出现损坏,已经不能安全储粮且没有维修价值的仓房。

26.已完成维修仓容。填写利用国家补助或自筹资金,对“危仓老库”进行了全面的维修改造,达到了《粮油仓储管理办法》和《粮油储藏技术规范》相关要求,能够安全储粮1年以上的仓房的设计储粮能力。单位:吨。

27.罩棚:指无墙身或无完整墙身的棚状建筑物。包括铁路罩棚、货场罩棚、机械罩棚等。单位:平方米。

5 28.储粮罩棚:指专门用于粮食储藏的罩棚。单位:平方米。 29.地坪:指企业储粮区内已进行混凝土硬化处理的场地。包括库区道路、晒场、仓间地坪等。单位:平方米。

30.油罐罐容:填写企业拥有的单罐罐容1吨以上的油罐罐容之和。其中:罐容规格小于1000吨不包括1000吨,1000—5000吨包括1000吨不包括5000吨,5000—10000吨包括5000吨不包括10000吨,10000吨以上包括10000吨。单罐容量按照设计容量或标定容量计算。如未进行标定或设计容量不详,按照以下公式计算:

圆柱体立式油罐容量(吨)=油罐底面积(m2)×油罐柱高(m)×0.9×0.9。

卧式油罐、油槽、地下油罐等异型油罐,可按照安全储存的最大容量填写。

31.露天囤:填写统计时点企业存量露天囤的数量及存储粮食数量。单位:个、吨。

32.露天垛:填写统计时点企业存量露天堆垛的数量及存储粮食数量。单位:个、吨。

其中:“已消防改造”指利用双面涂塑PVC等有阻燃能力的材料对露天囤垛进行改造的货位数量及这些货位储存的粮食数量。单位:个、吨。

33.其它临时储粮设施:填写企业以土堤仓等其它临时储粮形式储存粮食的数量。单位:吨。

6 34.烘干能力:填写用于粮食烘干的设备的设计能力。单位:吨/小时。

35.装备环流熏蒸系统仓容量:填写装备了符合《磷化氢环流熏蒸装备》(GB/T17913)要求设备的仓房的设计仓容。单位:吨。

36.装备粮情测控系统仓容量:填写装备了符合《粮情测控》(LS/T1203)要求设备的仓房的设计仓容。单位:吨。

37.实现机械通风仓容量:填写装备了符合《储粮机械通风技术规程》(LS/T 1202)要求设备的仓房的设计仓容。单位:吨。

38.其他移动式设备:包括清仓机、打包机、补仓机、吸粮机、扒粮机等各类移动式大中型粮机设备。单位:台。

39.汽车衡:填写企业库区内称重能力30吨及以上的汽车衡台数。单位:台。

40.运粮设备:包括企业自备用于粮食运输的汽车、火车和船舶等运输工具。其中汽车仅统计载重量5吨及以上的汽车。单位:辆、节、艘。

41.检化验仪器:填写企业拥有的用于粮食品质检验的仪器设备的数量。包括:扦样器、分样器、谷物选筛、害虫选筛、容重器、电热烘箱、水分快速测定仪、实验砻谷机、实验碾米机、电动粉碎机、超级电动粉碎机、粮食粘度测定仪、培养箱(发芽箱)、面筋测定仪、降落数值仪、实验磨粉机、电动粉筛、磁性金属测定仪、粉质仪、拉伸仪、吹泡示功仪、实验和面机、面团 7 醒发箱、面包馒头成型机、实验焙烤箱、面包馒头体积测定仪、凯氏定氮仪、脂肪测定仪、纤维素测定仪、近红外粮食品质分析仪、油脂烟点测定仪、罗维朋比色计、黄曲霉毒素测定仪、天平、分析天平、水浴锅、电炉、马福炉、振荡器、离心机、蒸馏水器、电冰箱、物理显微镜、化学检验玻璃仪器、生物显微镜、白度仪、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薄层扫描仪、荧光分光光度计以及其他价值2000元以上的仪器设备。单位:台(套)。

42.粮油经营量:填写企业本年度粮油购进量和销出量总和。单位:吨。

第六篇:粮油工作简报

第6期

四川省粮食局

二〇一〇年三月十一日

倾听群众呼声

真心为民解忧

——省粮食局值守《阳光政务》热线认真解答群众关心的粮食问题

2010年3月2日至8日,省粮食局副局长石恩祥带领法规处、调控处、产业处、财会处、仓储处、监检处和监察室等有关处室负责人值守《阳光政务》热线,就广大听众关心的粮食最低价收购工作、粮食清仓查库工作、粮食质量监管措施以及节粮爱粮宣传活动的相关情况进行了交流,并针对听众反映的问题及时调查处理。

在一周的上线时间里,共接听了11个热线电话。其中:大部分听众咨询粮食直补的相关问题,有两位听众咨询了粮食部门

— 1 — 执行最低收购价的情况和收购库点的分布情况,有一位听众咨询了开办粮食加工企业需要的手续以及相关的政策。对于听众询问的最低收购价和开办粮食加工企业的问题,相关处室负责人在节目中进行了解答。节目下线之后,针对广元、泸州、乐山、达州、眉山、南充、成都等地听众咨询的有关粮食补贴问题,石恩祥副局长高度重视,立即安排有关处室了解情况,认真办理。由于粮食补贴款的发放不属于我局职责范围,我们均委托听众所在地粮食部门及时与听众取得联系,并协调财政部门对情况进行调查,所反映的问题均得到了有效处理,听众对处理结果都表示满意,对粮食部门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表示赞赏。

全程参与节目的省人大代表刘建军、省政协委员干胜道高度评价我局此次上线工作。认为省粮食局历来十分重视阳光政务工作,上线人员熟悉政策、精通业务、准备充分、灵活应对,达到了宣传政策、倾听呼声、解决问题的目的。同时也建议加强对粮食流通的全过程管理、发展农村信息员监测粮食市场波动,并号召大家要节约粮食反对浪费,为保障我省粮食安全贡献力量。石恩祥副局长在总结中指出,听众朋友提出的宝贵意见以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的中肯建议,省粮食局将认真研究和总结,力争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让广大人民群众更满意。

2010年,省粮食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清醒认识粮食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担负的新任务、面对的新挑战,求真务实, — 2 —

上一篇:联系帮扶工作计划下一篇:离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