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产业集群

2022-05-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区域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摘要:产业集群影响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体现在主导产业选择、主导产业兴衰等方面。基于集群视角的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形式表现为产业价值链的整合。具体有两种模式:一是依靠内部集群动力机制,整合集群价值链;另一种是依靠外部力量,嵌入外部价值链(外资和域外资本)来调整产业结构。为此,要通过完善产业集群治理机制,加快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关 键 词:产业集群;产业结构;调整

一、产业集群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一)主导产业选择与发展: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表现为新的主导产业对原有主导产业不断替代的过程。由于产品生命周期规律的作用,主导产业呈现出周期性变化,按照其成长过程一般可分为形成阶段、扩张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正是主导产业的新陈代谢,才导致了区域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换代,使区域经济保持着旺盛的活力与持久的增长。

从地区层次看,由于地理上的接近和经济、文化、社会的一体化,地区间的贸易和经济交往相比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更为密切、广泛,各地区产业结构的演变与地区间的经济关联密不可分,从而源于国际贸易分析的比较优势理论已经广泛应用于分析地区产业结构问题。随着我国各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发挥地区资源比较优势来促进主导产业发展,保证产业持续增长已成为当前各地产业结构调整的出发点。

目前我国各地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落后地区希望加快发展从而缩短和发达地区的差距,但如果按照传统的比较优势原则难以解决这个问题。根据比较优势理论,落后地区总是只能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和劳动力(实际上也是资源)密集型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只能按照产业梯度转移理论接受发达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按照这样的思路发展,落后地区将无法发展技术含量高的产业,产业发展将总是落后于发达地区,这也不符合国家提出的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

按照竞争优势理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将是落后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理论依据。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产业,要形成竞争优势,不一定需要资源优势。从理论上讲,如果某一区域的产业能够形成集群,从而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则该地区的主导产业往往就可以诞生了。当然,从实际情况看,一个区域很难让所有的产业都能够按照集群发展。但一旦该区域某一产业能够形成集群来发展,往往还是可以作为主导产业来选择的。

主导产业发展通过产业转移来实现。根据产业转移的方向将产业转移分为两种方式,一种转移是在主导产业进入了衰退期,集群内大规模的企业外移出去;另一种是某一区域外的产业(企业)转移进入已经形成了的产业集群所在地,从而不断强化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强化又将吸引更多的企业进入。后一种产业转移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所谓地域梯级产业转移的模型。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建立起来的产业梯度转移模型,产业转移往往在具有一定经济梯度的区域间转移,而且是从高梯度向低梯度地区转移。在地域梯级分工规律的作用下,高梯度区域将区内丧失比较优势的产业转往具有比较优势的低梯度区域,随着产业承接地的经济发展,这些产业又转移到其他更落后的区域,由此在不同发展水平的区域间形成了一个循环上升的产业转移浪潮。产业转移的最终结果是使各区域的产业类型和水平与自身的经济要素禀赋、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相适应。在现实中,往往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不一定是按照梯度转移,甚至可能出现逆梯度转移现象。产业集群形成的竞争优势导致的这种产业转移,将促进主导产业发展。

(二)主导产业集群兴衰的原因

1. 产业集群获取竞争优势,促进主导产业发展

一是分享外部经济,降低单个企业支付成本。集群内部的企业由于可以有效地接近产业专门性资源(包括原材料、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以及共享制度资源和公共资源,使每个集群成员都可以低成本地使用互补性资产,因此,它们在不牺牲个体灵活性的前提下获取范围经济收益,这个收益远远超过单个企业的简单叠加。

二是降低交易成本。虽然企业可以选择纵向或横向一体化并购来降低交易成本,但将提高企业的管理成本。产业集群同样可以大幅度降低交易成本,这主要表现在:一是降低企业谈判成本及合同执行成本。由于集群内的企业之间交往频繁,协作关系较稳定,容易建立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这有利于减少谈判环节,提高谈判效率,增进协作关系从而降低谈判成本,提高合同执行的效率。二是企业之间要素交易成本的降低。企业地理位置的邻近,可以降低企业之间的运输成本、信息交换成本,寻找包括熟练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资源的成本等,为企业节约时间和资源,从而大幅度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企业竞争优势。

三是促进企业创新。集群内企业的激烈竞争形成强大的压力,并转而成为多数企业的强烈创新动力,迫使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或者提升产品质量与产业层次,改善服务;或者将同质性竞争转变为差异化竞争,另辟蹊径,开发新的产品品种和工艺,从而形成创新激励效应。作为集群创新网络中的一个角色,集群内企业可以获取“干中学”经济,企业各自在集群中发挥着自己的功能。由于功能互补性的存在,每个角色都可以从各种渠道,从竞争者、供应商、顾客和各种服务提供商那里学到很多知识,产生集群学习效应。由于技术知识和能力的积累性特征,每一个新的技术创新都是在前期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因而积累了许多创新经验的地区拥有更多的储备信息和技术,从而有利于下一轮创新。具有途径依赖的技术积累过程会吸引更多的成员进入集群,并使该区域日益成为某一产业的中心,从而使集群具有技术积累效应。另外,集群的背后有大量的服务企业及提供研究开发和技术支持的机构,为企业提供共性技术和基础设施,为企业创新提供了便利,降低了创新的成本和风险。

2. 集群的自身特性往往导致主导产业衰退

主导产业兴衰的直接原因是产业发展周期,从集群角度看,产业集群化能够形成竞争优势,产业集群从一诞生开始就能够通过自组织而不断发展。但集群特性也是一柄双刃剑,其自身特性也可能使其面临失去竞争优势的风险,导致产业出现衰退。波特在(1998)[1-2]认为,集群产生后就处于动态演化中,可能因为外部威胁(如技术间断、消费者需求变化等)以及内部僵化(由于过度合并、卡特尔、群体思维抑制创新等)而失去竞争力。Tichy G在佛农的“产品生命周期”基础上提出了区域产品周期理论(Regional ProductCycle),他据此论述产业集群生命周期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构性风险(Structural Risk)——一个区域过于依赖一个产业集群的长期后果(随着某个产业或产品走向衰退,可能拖垮整个区域经济)。[3]O.M.Fritz等在Tichy G研究基础上,分析了经济周期对企业集群的冲击——周期性风险(Cyclical Risk)(o.m. Fritz等,1998)。[4]国内学者分析了产业集群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存在不同的风险,特别是在成熟期存在恶性竞争的风险、“柠檬”风险(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低质量产品企业驱逐高质量产品企业,从而出现集群内产品质量下降的风险)、环境应变能力僵化的风险、创新能力弱化的风险,从而导致集群走向衰退(王云平,2006)。[5]具体来看,导致产业集群兴衰的自身特性包括{1}:

一是资产专用性可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但也可能导致产业对环境应对存在脆弱性。产业集群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使产业价值链的不同环节由各专业性企业组织生产或提供相关服务,从而提高了每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与此同时,产业集群内,各价值链环节分工明显,在集群内通过加强企业资产的专用性巩固各企业间的合作关系。但是,集群内拥有专用性资产越强,企业对环境的应变能力则越弱。当集群产业价值链上某一环节出现问题时,很可能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从而威胁整个产业集群的生存。

二是地理位置集中,可以提高企业之间学习效率和降低交易成本,但也可能导致恶性竞争。对于按照产品相同联结成的产业集群,地理空间的临近和文化背景的相同,极大地促进了集群企业间的组织学习。但是,这些地理空间上临近的企业,由于处于集群产业价值链同一环节、层次上,它们除了拥有基本相似的生产技能外,原材料使用状况基本相同,技术水平基本相同,对市场及客户需求的了解也基本相同。因此,当集群内的这些企业面对相同的机会与威胁时,常常会做出相似甚至相同的生产经营决策,从而诱发产业价值链横向上各企业的战略趋同刚性,严重削弱了错位竞争优势,增加了产业集群的脆弱性。集群内部知识外溢的客观性和同行模仿动机的存在,集群内产品雷同和恶性竞争,使得创新者的收益无法得到保障,从而抑制了整个集群的技术创新活动,并可能导致集群组织的分化而代之以企业一体化。

三是“搭便车”行为影响创新。由于在集群内各企业技术与知识的高度外溢,使得众多企业都想坐享创新外溢的好处,而不愿自行研发进行创新。“搭便车”的思维和行为广泛滋生,不仅大大地削弱了企业的创新活力,引发了集群区内企业的创新惰性,而且也严重地削弱了集群应变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

四是网络化导致集群出现封闭。相关企业、地方政府机构、大学与研究机构、中介组织构成集群的网络关系。集群内部这种相互关联的网络化结构,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企业间交易的顺利进行,降低了交易成本。但是,当相同文化背景下的集群内企业习惯基于信任的网络化交易后,会形成一定的路径依赖,渐渐地不想或不敢与集群外企业或机构进行相关交易活动,进而引致集群内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的弱化;这反过来将使它们参与集群外部经营活动的意愿趋弱。久而久之,产业集群区便成为了一个封闭系统,除少数企业外,绝大多数企业完全在这个封闭系统中运作,使整个集群对于外部知识、技术的获取能力以及对外部环境的应变能力减弱乃至僵化。

二、基于集群视角的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形式

(一)产业结构调整的表现形式——价值链整合

价值链整合是指从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逐渐向高附加值的研发、设计和销售及售后服务转变。在价值链条层次,由生产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环节的转移是增值能力和分工地位提升的显著标志。而生产环节又可细分为上游生产(关键零部件的生产,像电脑中的芯片、微波炉的磁控管等)和下游生产(终端的加工组装),越接近于上游的生产,技术含量越高,附加值也越大;越接近于下游的生产,对知识技能的要求越低,附加值也越小。根据有关研究,价值链调整包括四种类型:第一是通过工艺流程改变,引进工艺流程的新组织方式,提升价值链某个环节的生产效率,实现集群的升级与发展。第二是引进、研发新产品或改进现有产品,从而使价值链中的某个环节出现新的内容。第三是重新组合价值链的优势环节或战略环节,调整嵌入价值链的位置与组织方式,专注于产业价值链某个或某几个优势环节,放弃或外包原有的低价值环节,弱化或转移非核心业务,通过拥有该产业价值链的“战略性环节”,最终获得该产业价值链的统治权。第四是在原有价值链的基础上延伸至价值量更高的相关产业价值链,在相关产业领域获得较高的收益率;或者移向新的、更有利可图的价值链。众多研究表明,集群内价值链变动有一定规律可循(gereffi,1999)[6],东亚众多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实践证明,产业价值链的变动是按照以上次序变动的。

(二)两种结构调整的模式

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可以根据集群发展升级的动力机制分为两种模式,一是依靠内部动力机制,整合集群价值链;二是依靠外部力量,嵌入到全球价值链来促进结构调整。

1. 依靠内部集群动力机制,整合集群价值链

整合集群价值链指在集群的同一地域中形成完整或近乎完整的价值链。基于集群竞争优势的特性,一批产业相关的企业群集在一个相对狭小的地区,既彼此竞争又互相协作,竞争和协作互相转化,集群内部企业具有竞争和合作的动力。在这个动力机制下,通过整合,集群中的企业将自己不擅长的环节外包给集群价值链中的专业企业,重新整合自己的业务流程,促使集群产业内部分工愈趋精细,从而满足市场对生产的少批量、多品种、多频次要求。此外,集群发展中必不可少的服务和辅助环节,在产业分工进一步发展中也随之发展起来。同一地域的完整价值链和齐全服务环节配套,保证了集群中的生产企业的物流运作高效、成本降低,生产交货期也趋缩短。地方产业集群利用价格、时间和速度上的优势,为集群中的企业在国内外低端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打下基础。

对于不同的产业来说,整合价值链有所差异。传统产业集群整合的价值链涉及链条更长和更完整,这些产业的推动力来源于市场需求,其集群价值链中的核心企业是销售型企业。集群企业为了满足JIT销售、JIT生产、JIT设计,就必须把产品开发、设计、生产制造、分销和服务整个价值链系统集成起来,按照市场的变动不断调整,实现根据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故产品的开发、设计必须融入集群价值链系统之中。

高新技术产业的推动力更多来源于技术驱动,其集群价值链中的核心企业是技术研发生产企业,其集群不像传统产业集群是根据市场需求量身定做,而是通过技术升级来推动市场。市场与技术研发之间的联系相对于传统产业要强,技术研发趋向从生产集群中分离出来形成技术研发集群,设立于科技研发先进的地域,这种分离模式更有利于价值链系统竞争优势的提高。因为知识密集型的技术研发和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制造在同一地域中不能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同时,由于这种模式的技术研发具有传递便利性的特点,对价值链系统快速反应不会产生时滞影响。不可否认的是,知识技术密集型集群如同劳动密集型集群一样,其发展离不开地方产业集群价值链整合以及嵌入到全球价值链中(黎继子,2004)[7]。

目前,中国地方产业集群,不管是传统产业还是高科技产业,其集群优势环节都表现为制造加工底层环节,而提高集群在制造加工环节的竞争力则反映在产品加工质量、成本和交货期上。

依靠内部动力机制整合价值链的产业集群,往往是渐进式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地方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与本地久远产业积淀是密切相关的。这也决定着集群的网络化程度低、分工粗糙、技术水平落后,并且由于地域上的因素,造成缺乏与外部市场(特别是与全球价值链)的沟通和联系。在国内巨大市场背景下,地方产业集群通过满足层次较低的国内市场来形成价值链式整合,形成了这些地方产业集群完整的产业体系、较为丰富的产品类型,以及相对完善的产业配套组织。但与此同时,产业结构调整则较缓慢,需要巨大的市场压力才能加速结构调整。

这种地方产业集群与具有价值链优势环节的产业集群相比,从短期来看劣势明显,较难获得位于全球价值链核心企业的青睐;但从长期来看,以其在同一地域产业的价值链完整性和产业技术底蕴,以及完善的相关培训机构、中介机构、信息中心等组织支撑,一旦嵌于全球价值链中,其后续竞争力将更长远和持续,而这种集群价值链整合更多表现为集群价值链各环节工艺水平的升级。

2. 依靠外部力量,通过嵌入外部价值链(外资和域外资本)来调整产业结构

地方产业集群在价值链中的某个环节、或区域地理位置、或产业背景具有的竞争优势,将吸引外部资本特别是国际跨国公司进入,从而使地方产业嵌入到全球价值链,获取结构调整的外部动力。

全球价值链中的核心企业,为了面对日益不确定的复杂竞争环境,不得不专注于自己核心竞争力的价值环节,并转向在其它集群地域寻找被自己剥离的非核心价值环节来优化自身价值链,以形成自己价值链的精益物流(Lean Logistics)战略。位于全球价值链的核心企业总是不断在世界范围内寻找新的、能降低生产成本的渠道和价值链的某个环节,当某区域集群的某个环节比其目前进入的集群产地更有潜力时,趋利的核心国外采购商必然舍弃而另求其它。地方产业集群以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某个环节作为基点,通过“出口中学”来强化整个集群,从而摆脱单纯从事某个非核心、低附加值环节的从属地位,并沿价值链向上下游的高附加值环节延伸。

而且,随着产业梯度转移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位于全球价值链核心环节的企业在重视和满足国际市场的同时,也逐步将重心转移到地方产业集群所在国的国内市场。全球价值链的核心企业为了能够及时快速进行本地化的生产和采购,调整由原来追求生产成本最低的精益物流战略,向敏捷物流(Agile Logistics)战略转变,以保证对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的反应速度。

当然,加入全球生产体系本身并不意味着产业集群在能力阶梯上将自动得到提升,但加入全球生产体系可以为企业和产业集群提供创新和学习的机会,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一条捷径。地方产业集群的生产者往往从位于全球价值链中的核心企业(如购买者)中,通过“出口中学”(Learning by Exporting)来提高自身竞争能力。地方产业集群正是利用与全球价值链的耦合机会,沿着产业价值链向着附加值更高环节扩展。Schmitz&Knorringa(2000)[8]以东亚和南美国家纺织服装行业为例,发现地方产业集群的服装生产是由通过全球价值链进行来料加工和不断扩大生产规模,过渡到在跨国企业品牌下设计、出售产品,最后是销售自己专有品牌的服装。Gereffi(1999)将此定义为“组织性续衍”(Organizational Succession),Bair(2002)[9]和Judi(1999)将此种现象称为基于本地一体化集群价值链发展(Fullpackage Sector)。近年来,我国温州的传统产业集群正在通过各种途径融入全球生产体系之中,包括以品牌为纽带,与跨国公司和国际著名品牌建立战略性合作;设法挤进国际销售网络;直接与跨国公司合资、合作等等,不断促进该区域各产业价值链环节的升级。

值得注意的是,地方产业集群一旦融入全球产业链,将导致对外部技术创新的依赖:一方面选择下单生产,可以降低承担创新失败的风险,获得较低的稳定收益,却产生了集群可能长期陷入价值链低端的风险;另一方面选择创新,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则面临承担丧失国外订单的风险。目前我国沿海地区有大量从事外向出口加工业的集群,该类型集群的产生“来源于跨国公司非核心业务的转移或外包”,一开始就嵌入了全球价值链,但是由于对外部技术的依赖性,目前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进展缓慢。

(三)不同地区对产业结构调整模式的选择

区域和产业条件的差异,决定了我国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存在差异。对于有着一定产业基础的东部和中部地区,其地方产业集群的发展往往是先有产品,在专业化分工后,确立细分市场。集群价值链整合往往是在全球价值链嵌入集群价值链之前进行,而集群价值链整合是在本地化发展的基础上向区域化整合的方向发展;而在开放较早,且与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地域上邻近的地方,其地方产业集群的发展往往是先有市场,然后有产品,在发展之初就已经和全球价值链进行了耦合,集群价值链整合是随后进行。

三、完善产业集群治理机制,加快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应该说,产业集群具有开放性和发展性,通过企业之间的竞合机制实现优胜劣汰的“涨落”,具有明显的自组织特性。如果把这个特性不断正强化,集群不断持续创新从而实现调整与升级的能力也将得到增强。

集群治理(cluster-governance)是集群内各种主体(包括上游供应方、集群企业、下游买方、政府、协会等)共同博弈的结果(Propris,2001)。因此,集群治理是对集群内主体角色的正确定位,处理好集群内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完善集群治理机制就是要建立一个促进集群不断创新的机制。

产业集群内最重要的主体是企业,企业之间的关系如何将影响到创新能否持续。地理空间的邻近,导致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关系往往有以下几个方面会影响创新:一是技术创新扩散中导致“搭便车”问题;二是集群内如果以小企业为主会造成过度竞争问题;三是小企业过多容易造成“柠檬风险”,出现单个企业损害集群整体信誉问题。

(一)完善治理机制的关键是建立持续创新的集群内市场结构

建立一个以大企业为核心,大中小企业并存的集群结构,将充分发挥大企业技术创新的“资源优势”,同时能获得较高的技术创新规模效益;技术创新扩散对于大企业而言,由于单一企业的规模经济存在,其边际收益也往往大于边际成本。如果中小企业以大企业为核心,还可以弱化中小企业过度竞争问题。

(二)发挥政府以及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在产业集群治理机制中的作用

1. 正确定位政府的角色

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需要有发达的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性建设项目与之配套。除了要充分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挥作用外,政府对集群调整与升级的作用还体现在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法规、组织行业协会等方式,限制集群内部的不正当行为、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在集群内创造一个良好的相互信任的氛围。政府资助某些中介组织,从而间接扶持产业集群的目的,这样做可以减少政府对经济过多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市场信号的扭曲。要引导金融、法律、物流、信息服务、技术辅导中心等配套体系以及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为产业集群内企业合作创新起到必要的“粘合”和支撑作用;引导和协调科研机构与产业集群的联系。

政府应着力推行教育与培训计划,鼓励本地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联合,不断改善区域创新环境。

2. 发挥以行业协会为中心的中介机构的作用

除了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法律解决“搭便车”问题,以行业协会为代表的行业组织加强对集群内企业的价格、质量等方面的监管,将缓解企业过度竞争问题。行业协会制定行业规则,统一质量标准,协助政府有关部门规范市场秩序,保护知识产权、打击假冒伪劣行为,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创造公正统一的市场秩序,缓解恶性竞争问题。行业协会可以利用自身在经济信息、市场环境等方面的优势,帮助企业形成网络结构,通过垂直或水平联系,举行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活动,加强集群内知识和技术的交流、扩散,为企业间的合作创造条件。

各类中介机构对中小企业提供法律、财务、出口、员工培训等方面的服务,解决中小企业的资金、技术、人才与信息等难题,帮助它们提高产品档次。政府鼓励大学、研究所等和企业经常交流,形成产学研的密切合作网络,快速将学术上的科技信息和知识转化为新产品,同时通过企业的反馈和企业的请求,解决企业在产品或工业创新中的难题。金融部门应促进新企业的诞生,帮助企业的发育与成长;创业服务中心(企业孵化器)在政府优惠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下,为集群提供市场竞争力较强、发展迅速的企业,促进创新、创业企业诞生。

————————

注释:

{1}Tichy G认为产业集群存在生命周期,其四个阶段特点如下:一是诞生阶段。即产品的产生和开发阶段,产品和生产过程还没有标准化,企业最初聚集在一起进行产品生产,集群内企业基于信息网络、分工协作以及资源共享所产生的外部经济获得竞争优势。二是成长阶段。集群发展迅速,增长率高,但也可能使得集群没有压力去创新,而往往只集中资源于最畅销的产品,并以日益增长的速度和规模扩大生产。集群内的资源(知识、信息、技能等)会日益集中,更多地投入到主导产业(或产品)中。三是成熟阶段。生产过程和产品走向标准化,企业追求大规模生产,本地同类产品企业间竞争加剧,利润下降。这个阶段,企业可能更注重成本控制,对专业技能及知识的学习和转化减少,产品技术含量降低并且出现雷同现象,存在“过度竞争”的威胁。四是衰退阶段。这一阶段集群中企业大量退出,只有少量新进入者。集群衰退最重要的标志是失去对市场的灵活反应,缺少应变的内源力。

————————

参考文献:

[1]Porter M E.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a,76:77-90.

[2]Porter M E.Clusters and Competition:New Agendas for Companies,Governments,and Institutions[A].Porter,M.E.(eds.).On Competition[M].Boston,Mass:Harvard Business Review Books,1998b.197-287.

[3]Tichy G. Are today’s Clusters the Problem Areas of Tomorrow?in Competence Clusters Ed.M Steiner(Leyam.Graz).1997.

[4]O.M.Fritz,H.,Vhhringer,M.T.Valderrama,A Risk-Oriented Analysis of Regional Clusters[A].in M.Steiner (ed.),Clusters and Regional Specialization[C].London:Pion,Ltd.,1998.

[5]王云平. 产业集群:发展动力和风险防范[J]. 当代财经,2006,(4).

[6]Gereffi G..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9,43(2):3211-3223.

[7]黎继子,蔡根女. 价值链/价值链视角下的集群研究新进展[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7).

[8]Schmitz H.and Knorringa P. Learning from Global Buyers [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2000.

[9]Bair. J and Gereffi. G. Local Clusters in Global Chains: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Export Dynamism in Torreon's Blue Jeans Industry[J]. World development,2002.

责任编校:一诺

The Influences of Industry Clusterson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WANG Yun-ping

(The State Reform & Development Committee, Beijing100038)

Key words:industry cluster,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作者:王云平

第2篇:浅析茶叶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

摘 要:信阳毛尖是信阳市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面对日益竞争激烈的茶叶市场环境,信阳茶叶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就显得十分必要。但市场不规范、管理不统一、科技支撑不到位等问题制约着信阳茶叶产业的发展。根据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相关理论和信阳茶产业自身特点,推动信阳茶叶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应该给予茶叶产业政策扶持和制度保障,加大茶文化的建设研究等,并不断进行品牌创新,是“信阳毛尖”区域品牌保值、增值、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信阳毛尖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品牌日益成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产业集群若要在品牌同质化竞争中突出重围,与国内外区域品牌角逐市场高地,基于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是一个产业必然的战略选择。本文以河南信阳茶叶产业集群区域品牌“信阳毛尖”为例,对建设区域品牌进行分析、探讨。

一、信阳茶叶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截至目前,信阳市共有8县3区,其中有133个行政乡镇、1 245个村庄产茶。信阳茶园面积随着政府和企业的推动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2005年以后更取得了快速发展,信阳市茶园面积以16万亩至20万亩的年增长迅速发展,已经从2006年的8亿元和9亿元增长到现在的35亿元和45亿元。到目前来看,信阳的茶产业已初步形成。根据市场需求,2010年新研发的“信阳红”外形纤细,味道甘甜,茶汤清香,上市后迅速打开郑州、北京、上海等市场。信阳市已经拥有绿茶和红茶两种茶叶品种,发展势头都非常良好。新开发的红茶更是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是从市场情况来看仍然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经过不断的科技创新,对信阳茶叶深加工的不断加强,各种茶叶品种也不断涌现。信阳茶产业附加价值得到了不断发掘,使以前浪费的夏秋茶得到了有效利用,信阳茶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升级。目前,信阳茶叶现有中国名牌3个,中国驰名商标4个,河南省名牌6个,省级著名商标9个,市级知名商标19个。茶叶已经成为信阳的代名词,是信阳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支撑,更是信阳市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二、信阳茶叶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的国内外形势来看,区域品牌的建设会给地域经济的发展带来更多机遇。尽管信阳茶叶产业集群快速发展,但从国内外茶产业的发展高度进行分析,信阳茶产业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和问题:

(一)市场不规范,质量安全意识不强

茶叶市场混乱不堪,当地不少企业在销售过程中利用含糊不清的名字去欺诈消费者,各种茶叶店各自为营,价格不符合茶叶本身质量,严重损害信阳毛尖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许多茶商在包装上大做文章,普通的绿茶经过茶商精心包装后写上“毛尖王”,就变成了高档信阳毛尖。依照国家相关规定,在茶叶包装上应标明质量级别、保质期、泡饮方法、生产厂商和贮存方法等,但是许多信阳毛尖茶叶包装上仅有品名,影响了市场上茶叶的的整体质量。

(二)没有知名的茶叶品牌脱颖而出

信阳有数百家大大小小的茶叶企业,在信阳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品牌,但知名品牌却寥寥无几。长期以来,绿茶非健康发展中积累而形成了“假、大、空”的现象。在信阳茶叶产业貌似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品牌的危机。没有品牌,就没有市场竞争力。中国虽然是世界茶园种植面积最大的,但是对茶叶的经营层次还处于探索阶段。

(三)产业链条较短

信阳茶产业在再加工领域,特别是在茶产品的深加工、综合开发利用方面,明显不够。目前,尚未开展具有实质性的科技研发和市场投入。除了茶油外,其他和茶相关的如茶食品、保健茶、茶饮料等产品开发还很少,虽然近些年开发了毛尖凉茶,但从市场份额来看,市场占有率还不是很高。信阳茶叶产品处于产业链的低端,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不高。

(四)茶叶品牌创建、营销力度不够

目前,全市虽然有茶叶企业注册商标200多个,但是品牌意识不是很强。“信阳毛尖”和最新开发的“信阳红”虽然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企业的营销力度还是不够,产品开拓还是不到位,信阳茶叶产业区域品牌建设任务仍然艰巨。

(五)双重管理,效果不佳

目前,信阳毛尖茶原产地标记管理工作虽然已经得到落实,但对信阳毛尖进行管理的有两个部门:一个是茶办,一个是茶叶协会。茶办是代表政府职能的部门,但是政府对茶叶质量的监管还处于模糊状态,由于相关的政策还不到位,政府没有明确的监督事项。茶叶协会是民间自治机构,由于茶叶协会是民间团体,对区域茶叶质量没有执法权,很难对其进行监管。

(六)科技支持欠缺,科技附加值不高

河南省级财政三年来直接拨付给茶叶科研所等专业研发机构的资金为1 900万元,而福建省直接用于茶叶科技研发的财政专项拨款仅仅2009年就超过7 000万元。信阳市近3年市级财政投入茶叶科研专项资金为700万元。而福建省宁德市2012年市级财政列支茶叶科研专项资金为1 260万元。企业作为研发主体其直接投入也与外地市企业相比同样也存在很大差距。

三、促进信阳茶产业区域品牌建设的措施

打造一个区域公共品牌,发挥政府的主体引导作用,相关的政策和扶持措施不可缺少。而且区域品牌的建设和发展,既要平衡龙头企业品牌与小品牌的利益冲突,不断提升茶叶品质,加大科研投入,加快市场拓展和产品开发,制定行业准入制度,进行相关资源整合和文化挖掘,同时也要改变品牌混杂的局面,更要用体制机制促使个体农户的冠名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给予茶叶产业政策扶持和制度保障

信阳的茶叶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特色产业和重要支柱产业。为促进信阳茶叶产业区域品牌建设,各种有利于茶产业发展的措施必须出台,不断提高信阳茶叶产业的市场竞争力。用活茶政策,走跨跃发展之路。建立健全茶叶采摘、加工、包装、销售法规,规范市场运作体系,及时发现漏洞,给予修订。政府法规要做好服务,为茶叶产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二)导入全面质量管理方法,严格执行质量标准

按照无公害化生产地方标准体系,实施绿色生产管理,严格控制药剂残留。构建全面质量保障体系以及追溯体系。首先,茶协、农技、茶办等部门要做好质量普及教育和服务工作,让企业和个人经营者认识到质量对一个品牌的重要性,是关系到一个产品的生命线。再次,政府各部门要加强协调监管,让消费者真正感受到信阳毛尖的质量安全性,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形成口碑媒体效益,对信阳毛尖的推广有积极作用。

(三)加快市场拓展和产品开发

市场是产业发展的引擎,通过内外并举,加快市场开拓步伐。重点对外抓信阳毛尖专卖店,对内抓茶叶贸易城建设和管理。营造亲商、安商的市场氛围,吸引外地茶商留驻信阳。加快与茶叶相关产品的研发是拉长茶产业链条的必经之路。提升茶产业附加值的科研能力确保信阳茶产业保值增值的基本有效途径,一是研发信阳毛尖茶系列饮料,二是研发保健医疗茶制品,三是研发茶叶速溶制品,四是研发含茶食品。五是研制信阳毛尖茶酒的生产。通过市场调研,瞄准市场需求,快速占领市场高地。

(四)实施品牌工程,提升“信阳毛尖”品牌知名度,整合资源要素

21世纪是产品各个品牌之间的竞争年代,信阳茶叶要想在一个茶叶市场上取得成功,提升茶叶自身价值和品牌影响力是当今发展茶叶经济的必然趋势。在消费者所熟知的信阳毛尖这一公共品牌的基础上,应该不断加强这一公用品牌的知名度和有计划、有步骤的发展茶叶龙头企业。在信阳毛尖这一公用名牌下,整合一切有利于茶产业发展的资源和现有地区内众多小品牌到五云、龙潭等龙头企业品牌下,改变品牌混杂的现象。统一生产加工包装和监督管理标准和奖惩机制,规范品牌管理。以统一的标准促进品牌的有效整合,以统一的质量管理强化产品质量,确保品牌优势。

(五)制定准入制度

统一规范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数万家“信阳毛尖”茶叶经营点、茶艺馆、会所宾馆酒楼超市专柜。采用“虚拟”特许加盟、联锁经营形式。集中培训指导,统一标志、统一操作流程,标准化经营,备案准入。

(六)加大茶文化的建设研究

信阳产茶历史悠久,有关茶的传说在民间也流传甚广。一是要加强茶文化的挖掘、研究。组织相关专家,整理与挖掘信阳茶文化故事与民间传说,编定《信阳毛尖》书籍,以及进一步挖掘信阳市深厚的茶文化底蕴。二是要进一步加快茶产业与茶文化的融合步伐,通过举办茶叶节、茶叶展销会、茶艺茶道表演等文化活动。三是将茶文化与旅游有机地结合起来。可利用茶园大多地处丘陵山区,山清水秀,景色怡人的优势,与周边的旅游资源相结合,开展集“观光—采茶—制茶—品茶”于一体的特色休闲趣味旅游活动。进一步培育信阳茶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延伸信阳茶叶的产业链。

结语

信阳毛尖的内在品质特征以及信阳茶文化悠久的历史,使得信阳毛尖具备成为具有较广泛市场知名度、较好市场美誉度和较高市场占有率的“中国名茶”的条件。截至目前,阻碍着信阳毛尖的发展主要因素是在信阳毛尖质量安全意识不强、产业链条短,营销力度不足等方面。如能在规范市场管理、不断进行产品研发和制订相应的营销策略等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将会大大促进信阳毛尖名茶品牌的建立和形成,进而形成一个运行良好的信阳毛尖茶产业体系,这无疑将会更好地带动信阳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http://www.xinyang.gov.cn/viewpage?path=/index.html,2007-08-20.

[2] 严敏,薛云建.信阳毛尖品牌为何走不出河南[J].企业研究,2007,(4):42-45.

[3] 陆国庆.区位品牌:农产品品牌经营的新思路[J].中国农村经济,2002,(5):59-62.

[4] 刘怀廉,王铁,郭瑞民.中国茶都说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6.

[5] 郭桂议,孙慕芳,孙建华.信阳毛尖茶存在问题探讨[J].中国茶叶,2009,(11):40-42.

[6] 钱远昭.河南茶叶[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5.

[7] 李永刚.企业品牌、区域产业品牌与地方产业集群发展[J].财经论丛,2005,(1):26.

[责任编辑 王 佳]

作者:邹君华

第3篇: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

摘 要:江苏省的苏北地区是江苏省欠发达地区,大力发展苏北经济,缩小与苏南地区的发展差距,是实现江苏省“两个率先”目标、促进江苏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产业集群能够通过深化产业分工、大力吸引生产要素集聚,促进集群内企业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新,形成区域品牌及集群文化,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本文结合苏北地区市场化程度不高、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的现状,提出苏北地区要立足当地优势,抓住世界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着力培育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集群,加强区域品牌建设和制度创新,促进苏北地区产业集群发展。

关键词:区域经济 苏北地区 产业集群 政策措施

江苏省苏北地区圉于区位条件、思维观念的影响,与苏南、苏中地区业已存在着较大差距,是江苏省的欠发达地区。缩小该地区与江苏其它地区的差距,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对于江苏省“两个率先”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1 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效应分析

促进企业深度分工,加快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产业集群内某一特定产业的中小企业和机构大量聚集在一起,分工度较高,企业间关系密切,一个企业的技术发展不仅会促进本企业的发展,还会对产业链上的大量相关企业产生较大影响,产生“带动效应”,推动产业集群升级。

获取规模经济效应,大幅提升群内企业成本优势。集群内企业聚集在一起,产生规模经济效应,给集群内企业带来低成本优势。一是集群内企业通过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的分享,有效降低基础设施的建设成本和使用成本;二是集群内企业通过广泛专业协作和信息共享,大幅降低信息采集等交易成本;三是集群内企业通过集中采购,可以扩大订货规模,降低单位产品的采购、仓储费用。

打造区域品牌,提升群内企业的市场优势。市场竞争离不开品牌,好的品牌是有效竞争的利器。集群内企业通过相互合作,推动集群市场的发展,推进区域品牌的创立,从而使集群内的任何一个企业都能够利用区域品牌的影响力,提高本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促进集群内企业技术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增长。集群内企业由于关系紧密,能够迅速进行信息传递和沟通,一旦有新技术、新工艺的产生和传入,群内各企业就会竞相采用新技术、新工艺,以提高自身生产效率,保持竞争优势,新技术、新工艺的广泛运用会促进地区的区域经济增长。

高效吸引生产要素,培育地区经济增长极。集群内产业的快速发展,会对集群外的其它投资者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大量生产要素会迅速流入集群区内。随着大量新企业和配套企业的产生,产业规模迅速提升,拉动区域经济增长,成为地区经济的增长极。

促进文化创新,形成集群文化优势。集群内企业通过长期合作,会逐步形成群内企业共同接受的文化理念,形成企业特有的集群文化。比如美国硅谷特有的勇于冒险、广泛合作、不断进取的集群文化,大力激励硅谷企业的发展。

产业集群是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地方各级政府的管理职能部门都应重视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利用产业集群效应,强化区位优势,推动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

2 江苏省苏北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后,江苏省产业集群获得较快发展,当前比较成熟的产业集群有一百多个,既有传统的纺织、建材、金属制品等产业,也有诸如IT产业、多晶硅产业、园艺等新兴产业。苏南地区通过与上海进行分工协作,已形成外向型经济主导的产业集群。苏州主要有电子、环保、医药等产业集群;无锡主要有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集群。江苏沿沪宁高速公路以IT产业为主的信息产业带和沿江以新材料和重化工产业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群获得迅速发展,开创了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局面,并将对苏北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产生导向和示范作用。

江苏省苏北地区包括徐州市、连云港市、淮安市、盐城市和宿迁市五个城市,该区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省的51%和43%,而经济总量仅为全省的21%左右,人均收入仅为苏南人均水平的40%,属于江苏省落后地区(见表1)。

近年来,苏北地区产业集群发展迅速,徐州在苏北地区产业集群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目前已形成机械、板材、盐化工、食品、冶金、新能源等产业集群。苏北其它地区的产业集群也有长足发展,如连云港的医药、硅产业集群;盐城的汽车产业集群等。但苏北地区产业集群的规模较小、市场化不高。如,江苏省2002年有71家上市公司,苏南地区有54家, 苏北不足10家;2009年,江苏省有30个特色产业集群,苏北地区仅4个。苏北地区产业集群发展水平和苏南地区存在较大差异,尚待发展。

3 江苏省苏北地区产业集群发展思路

苏北地区应该借鉴发达国家(地区)产业集群的运作机制和经验,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大力培育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主要思路如下。

抓住世界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大力移植产业集群。中国是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江苏也一直是中国引进外资最活跃的地区,因而苏北地区要充分利用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紧抓住苏北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机遇,特别是美国、欧洲等国家进行产业调整的契机, 制订产业集群目标,改善投资环境,遵循产业集群演进、升级的基本规律,扩大招商引资,促进产业集聚,实现苏北地区产业集群的跨越式发展。

立足当地优势,着力培育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集群。苏北产业集群发展要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等因素,从苏北全局出发,充分考虑产业关联度及其成长性,解决各市“贪大求全、一哄而上、产业雷同”等问题,着力培育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集群。比如,徐州工程机械集团处于国内工程机械行业的龙头地位,应积极扶持、引导该企业进行集约化经营,促进集群进一步发展;徐州是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号称 “五省通衢”,应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形成物流产业集群;连云港要充分利用港口优势,提高海运和海陆运输能力,形成港口物流中心。

调整既有园区产业结构,促进园区产业集群发展。产业园区建设是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之一,但园区建设必须具有明确的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杜绝一些没有产业关联的企业入驻,园区要随企业的入驻而产生集聚效应。因此,要依据园区集群发展战略,调整既有园区产业结构,抓住主导产业进行招商引资,促进园区产业集群发展。

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产业集群,推进产业升级。苏北地区工业基础相对较差,农业科技水平较低,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要因地制宜的利用当地富余劳动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群,增加农民收入,维护社会稳定。比如邳州可利用当地丰富的银杏、大蒜等资源优势,进行农产品深加工,生产高附加值的银杏茶、黑蒜等系列保健品;连云港可大力发展远海捕捞业、海产品加工业。

加强区域品牌建设,完善区域中介服务体系。区域品牌能有效表达区域产业优势和产品特点,如:法国香水、嵊州领带等。江苏省苏北地区可通过引导企业实施名牌战略和举办博览会等方式展示区域整体形象,加强区域品牌建设。同时,还要建立一套由专业咨询机构、教育培训机构等构成的中介服务体系,为集群内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

加强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构建区域创新文化体系。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也是产业集群发展的源动力。通过建立专门化的技术研发公司、加大研发扶持、引入外部资源等方式,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并以创新和发展为目标,培育敢于冒风险、诚信合作的创业精神,使产业集群拥有持久的创新力。

参考文献

[1] 吴进红,黄秀娟.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2012(5).

[2] 张建.江苏区域要素差异实证与协调政策创新——基于区域竞争核心要素假说模型[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3(3).

[3] 梁誉,韩振燕.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江苏商论,2012(2).

[4] 梁琦.产业集聚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4).

[5] 江苏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

作者:刘增科 刘军兰

第4篇:壮大区域品牌 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随着全球竞争的加剧,产业集群面临着如何实现产业升级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问题。区域品牌作为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政府的关注。为推进区域品牌建设,加快我省产业集群发展,11月7日至9日,我省举办了产业集群品牌建设培训班。省工信厅副厅长、省中小企业局副局长王雅君,湖南省中小企业局局长黄东红,省中小企业局产业指导处处长张江乐,省品牌战略促进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武志辉,省中小企业局产业指导处副处长吴志国等参加了开班仪式。培训期间,参训人员就产业集群品牌建设的相关情况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近年来,湖南的非公有制经济保持高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一大批中小企业迅速成长,为促进湖南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增强财力、保障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特邀参加培训班的湖南省中小企业局局长黄东红介绍了湖南省产业集群品牌发展的有关情况和经验。他说,湖南省中小企业局按照“政府扶持中介,中介服务企业”的理念,把推进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措施,作为促进中小企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措施,切实加大工作推动和引导支持力度,突出抓好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并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初步形成了以省、市、县三级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为核心,各类市场化专业服务机构积极参与的服务网络架构。

在培训班上,省品牌战略促进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武志辉就如何推进实施品牌战略,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这一话题,进行了专题演讲,对品牌的概念、推进实施品牌战略的重要意义,以及社会各界形成合力培育发展品牌、打造品牌强省等方面的经验和建议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随着我国自主品牌建设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品牌竞争力已经逐渐成为国家和地区之间综合实力竞争的最重要表现。”武志辉谈到,一个地区或企业要想创建属于自己的强势品牌,首先应全面认识品牌的重要性,真正意识到实施品牌战略是转变城市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发展、企业发展、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并通过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形成合力,共同打造强势的区域品牌产品,积极引导企业加快自主创新,加大技术改造,推动自身转型发展,使其充分发挥对区域发展、结构调整、产业振兴、企业重组等方面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同时,还应当建立健全良好的培育扶持机制、激励机制和保护机制,为品牌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和各种有利条件,使企业不断增强品牌创建意识和争创一流的进取精神,积极投身到品牌兴省战略中来,使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特色品牌能持久健康

成长,进而带动区域经济加速发展,塑造城市良好的品牌形象。

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一项关系我省长远发展和质量、效益的重点工作,也是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对此武志辉说,政府职能部门应把品牌建设工作摆在重要位置,进一步健全组织机构和激励保护机制,搞好规划指导,完善政策措施,强力推进落实,努力创造出更多的河北名牌、中国名牌、世界名牌,进而不断提升我省产业、企业和产品的核心竞争力。“首先要立足培育一批中小企业名牌产品,坚实中小企业基础,扩大行业覆盖面分布。”

据介绍,我省今年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培育100项以上生产规模大、市场占有率高的中国名牌及区域品牌产品,争创100项以上驰名商标等战略目标,为全省品牌建设指明了方向。“在实施品牌战略的过程中,不能只依赖大企业,因为如果长期以来只依赖少数的大企业,必定会使经济发展出现后续力不足的问题。”武志辉建议,各知名企业之间应当加强合作沟通,使各项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不仅要自己发展也要促进整个行业的共同发展。在品牌战略上,通过合作构成强大的产业链,进而带动全省整体经济发展。

省中小企业局产业指导处副处长吴志国对中小企业名牌组织申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进行了讲解。他说,各地区一是要搞好宣传发动工作,动员企业积极申报,使企业认识到此项工作对于促进自身品牌建设发展的重要意义;二是要认真协助企业收集整理申报材料,做到资料全面、真实、准确,严格把关申报资格;三是要在评审过程中坚持“科学、客观、公正”原则,严格按评价程序和规则要求为申报企业服务,评价产生质量水平、市场占有率、用户满意度和知名度居本省同类产品前列,企业信誉好、经济效益显著的河北中小企业名牌,促进我省中小企业提档升级。

省中小企业局产业指导处处长张江乐在培训班上阐述了产业集群建设的重要性和有效举措,并对省中小企业名牌评审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他说,经过省市县镇多年培育,我省以特色产业为依托的区域品牌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与发达省份相比,也存在争创区域品牌意识不强、产业集群总体规模小、产业链条体系不完善、品牌影响力不强等问题。

对此张江乐说,要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实施产业集群示范工程,集中培育发展一批规划科学、主业突出、特色明显、竞争力强、年营业收入50亿元以上的示范产业集群和“国字号”的区域品牌;着力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积极推进专业化分工协作,通过积极引导地方政府、企业和其他渠道投资公共服务平台和区域品

牌建设,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平台发展,健全产业链条体系;抓好企业名牌和区域品牌培育,下大力做好中小企业名牌产品工作,要通过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提高产业集群产品质量。“今年的申报工作已经基本结束,下一步将进行材料审核和现场审核。材料审核主要依靠省品牌战略促进会负责,现场审核将由促进会和省局形成现场审核组,赴各设区市、县、企业开展现场审核。省局将按照申报条件要求从严掌握,真正做到严格把关,宁缺勿滥。”

座谈会上,省工信厅副厅长、省中小企业局副局长王雅君就产业集群发展进行了强调:面对新机遇新挑战,我们必须以创新的思路,发展的眼光,有效的措施,扎实的工作,研究解决产业集群发展中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抢抓机遇,把加快工业聚集区发展融入产业集群工作之中,以各项措施的贯彻落实,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集群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第5篇: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

一、产业集群是拉动区域经济增长、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的战略方式

以产业集群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催生了新一轮的区域经济发展浪潮,在此期间长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发展成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和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先进产业制造基地,有力的支撑着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产业集群能够产生高效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形成更好的供应、销售市场和渠道。企业更容易获得熟练劳动力、技术人才、设备和原材料。由于学习效应和竞争效应的存在,产业集群能够使原来基于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发展为基于区域创新能力的竞争优势,大大加快企业的创新步伐。同时,产业集群有利于形成专业市场,建立区域性品牌,使企业获得区域营销优势。产业集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载体,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例如:浙江产业集群现有82个县形成了产业集群,全省年产值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达601个,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约为64%,吸纳就业人数800万人;襄阳以东风汽车公司为主的汽车产业集群,2010实现产值1570亿元,力争到2015年,襄阳汽车产业集群工业产值突破2500亿元;2010年签约的中国教育装备产业新城(专业教育装备产业集群),项目运营5年后,将形成超过200亿的年销售生产总值,创利税24.5亿,财税收入5亿。实现超万人的就业,间接带动的就业机会超过5万人。

二、产业集群转型机制

产业集群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竞争日益激烈的条件下发展和壮大的,集群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何保持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成功实现产业集群升级,对区域经济的长期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创新、竞争与协作。产业集群必须保持集群持续的竞争优势。持续的创新使得集群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与活力,从而获得持续的竞争力。促进创新实现的机制是竞争与协作,竞争为创新提供压力与动力,协作为创新提供有效的实现形式。实践证明,产业集群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因为,产业集群有助于形成外部规模经济、降低交易成本、促进知识和经济的创新与扩展,有效地结合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的优势,产生集群效应,即在产业集群区域内,形成高度的既竞争又合作的产业氛围,使分工更专业、更精细,使成本降得更低、技术创新节奏更快,形成高效率的生产组织方式,有效地提升区域内产业的竞争力。

三、如何实现产业集群持续发展

1、完善投融资机制

产业集群要发展,集群内的企业必然要进行投融资。政府应积极制定政策,改善投融资机制。首先,要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尽量减少行政审批程序。其次,应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设立集群的产业发展基金,由担保公司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支持。再次,应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工具为企业服务,加强金融机构同企业之间的沟通。最后,积极鼓励民间资金投入集群内的各种项目建设,推进各类风险投资机构的发展,建立完善风脸投资服务体系和投资机制。

2、塑造学习型产业集群

面对愈发激烈的竞争,一个企业组织要想生存,必须具备不断寻求新的战略对策以及迅速变革和创新的能力。地方政府可以运用舆论的力量,大力宣传、引导集群形成学习型的文

化氛围,构建一个自由、开放、便于信息交流和知识传播的系统,使集群内的企业不断地吸收和创造最新的知识,从而企业得到不断的改进和提高。进而集群也成为一个大型的学习型组织,这也就是推动集群不断发展的核心动力。

3、发挥行业协会对产业集群的促进作用

协会是集群内企业与政府沟通的桥梁,产业集群内的协会对实现集群内企业与政府的高效沟通起到巨大推动作用。协会是产业集群内外企业价值链联结的纽带,通过协会向集群外的企业介绍集群内企业现有情况,集群内企业的优势资源,集群的软硬环境以及集群内企业 未来的发展战略。协会促进产业集群内部资源共享,协会就如同一个资源共享的平台,表现为协会为其内部的企业制定统一的行业规则,信息沟通机制,项目研发机制,为集群内的企业产品提供着共享的营销资源。

4、协调企业战略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一个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3个方面,分别是经济效率、独特的企业战略和企业所在产业集群为其生产力和创新能力提供的便利条件,而这3个方面彼此是互相联系、相互促进的。一个企业的战略就是企业对自身未来发展的市场定位。在一个产业集群中包含有主导性产业 与支持性产业,所谓主导性产业是指产业集群中的基础性产业,在产业集群的价值链中联结上、下游产业的中间环节,是产业集群中最为重要的产业群。支持性产业是指为主导产业提供原料、中间配套产品以及物流、销售等产业部门。在产业集群中,主导产业中的企业与支 持性产业中的企业的发展战略是不同的,两者只有形成互补才能使集群内企业的合作与分工更有成效。

5、进行区域营销,创建区域品牌,帮助集群开拓市场

地方政府可以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努力为企业疏通市场渠道,扩大集群在国际和全国的知名度,引导和帮助集群开拓市场。政府可以建立专业化的产品交易市场,牵头举办产品博览会贸易洽谈会、招商引资会,加强对产业集群的宣传,邀请各路媒体对集群进行报道,知名人士为产业集群担任顾问等。

6、坚持产学研结合之路,加强创新力量

集群可持续健康发展需要产品升级与多样化。就需要有过硬的技术支撑做后盾,即要求有较强的创新能力。除了便于创新的集群效应之外,地方产业集群本身应该在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平台基础上,主动地与各个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不断在产品开发、技术改进、降低成本等方面有所突破。现在有些企业开始将自己的研究部建立到省会城市,可以就近与高校、科研单位合作,但这种做法要考虑产品特性。当集群发展到一定规模和程度,知识的溢出效应,技术外部性会影响企业开发新产品的积极性,根据外部经济性理论,需要给开发出新产品的企业一定的补助来弥补外部性。

7、培育骨干龙头企业并形成以价值链为基础的分工

一个健康的产业生态系统,需要大小企业相互补充。在竞争中融合发展。要努力形成以价值链为基础的分工协作网络,增强产业竞争力。为此,首先产业集群要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开发、建设行业性研发中心、质检中心、博士后流动站,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政府可在技改贴息、科技创新补助、项目融资、股票上市等方面对龙头企业给予重点支持。其次要搞好集群内产业协作与分工,形成产前、产中、产后,及中间品生产、成品生产和服务企业的分工协作体系,形成以少数大企业为主导、大量中小企业配套协作、产业链专业分工为基础的分工组织网络,在此基础上要不断延长产业链条,发展终端产品,促进产业优化和升级,增强产业竞争力。

8、以工业园区为依托,着力培育产业集群孵化器

孵化器的本质是为创业者提供资金、人才、设备和场所等所有相关服务,使创业者只要带来创意就可梦想成真。产业集群是最好的孵化器,它可以使创意到梦想成真的成本降至最

低。在发展产业集群的过程中,工业园区的构建者首要任务就是要尽力去创造一个支撑生产率提升的良好环境,即培育孵化器。为此,前期要完善硬环境。产业集群的设施和公共产品很难由单个企业自主提供,政府应弥补“市场失灵”,在提供良好行政服务的同时,增加公共产品的供给。应大力加强交通、通讯、能源等产业发展基本载体建设,重点建设对产业发展拉动力强、辐射面广、具有决定性影响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完善产业发展支撑体系。还需要完善软环境建设,即集群内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包括金融服务、技术服务、法律服务、信用担保、信息收集、经营管理、市场调查、国际贸易、职工培训、质量检查等。这些服务机构既是企业的帮手,也能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6篇:基于产业集群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论文

[摘要]培育区域性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战略,是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本文在分析产业集群对区域产业竞争力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地方政府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提升策略。

[关键词]产业集群区域产业竞争力作用机理提升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竞争战略大师迈克尔?波特认为:“国家(区域)之间的经济竞争实质上是各国(区域)产业发展能力的竞争”。而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却较为普遍地存在着产业集中度低、产业结构层次低、创新程度低、产业配套能力低、产业国际竞争能力低的一系列问题。为此,克服产业发展中的“五低”障碍,从理论上认清产业集群的本质尤其是产业集群对区域产业竞争力的作用机理,对于区域经济管理层的公共经济政策选择无疑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相关概念概述

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现象。它是一种介于市场与科层组织之间的中间产业组织形态;区域产业竞争力是一个综合性的动态概念,是由区域内产业的资源、技术、管理、机制等一系列要素有机融合而形成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主导优势。

三、产业集群对区域产业竞争力的作用机理

从作用机理上看,产业集群对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作用主要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的。

1.竞争合作途径。在一个产业集群中,大量相关企业间存在着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通过竞争能提升集群成员的竞争力和整个集群的效率。同时,集群企业间又开展着如联合研发、联合采购、联手建设区域品牌、联合开拓市场、联合融资、共同打造产业链的各种层次的合作。

2.规模经济途径。规模经济的实现过程中总会遇到以下两种挑战:其一,规模不经济问题,即企业规模有一个合理的内部边界,若超越这一边界,往往因规模过大导致组织失灵、管理成本上升;其二,遭遇法律壁垒问题。而通过发展产业集群这一中间产业组织形态,可以在避开上述壁垒的同时获取规模效益,实现低成本竞争优势。

3.创新激励途径。通过发展产业集群来提升区域产业整体创新能力效果显著。一方面,集群企业的独立创新可以为企业提供一种良好的创新氛围。另一方面,集群企业的集体创新,可以通过联合各自的研发力量与资源共同开展创新工作,成员企业的研发资源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和更高的层次上进行有效配置,减少重复性投入,共担研发成本与风险,提高创新效率。

4.区域品牌途径。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效应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区域品牌的辨识促销效应,一旦建立了知名的区域品牌,就有利于购买者对该产品的辨识,区域品牌产品就可以凭借良好的品牌认知来扩张市场,由此可以明显节约营销成本;二是区域品牌的品牌伞效应,一旦区域品牌建立起来,群内企业就可以以这一品牌为支撑,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壮大集群产品队伍,丰满优势产品线,甚至实施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新产品就可以在区域品牌的大伞荫蔽之下减少市场开拓的成本投入与可能风险

5.资源集聚途径。无论是何种类型的产业集群都具有资源集聚效应。一旦集群形成,以集群的早期发端企业为核心,就会吸引群外与产业有直接联系的高等要素如资本、技术、企业家等加入到集群中,壮大集群实力。

四、区域产业竞争力提升策略

针对当前我国区域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基于产业集群思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基本对策。

1.明确地方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角色定位。国内外成功的集群实践表明,完全靠市场机制自发作用无法保证集群的健康成长,适度的政府参与是必要的。这就需要明确地方政府在集群发展中的角色,尊重产业集群的内生机制,以“引导、扶持、服务”为己任,是地方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正确的角色定位。地方政府可以通过以下工作来发展产业集群:通过制度与政策安排,支持集群中龙头企业,使其发挥带动作用;与成员企业共同打造区域品牌,创造品牌资产;提供质量监管、信用监督、知识产权保护等服务,以促进集群成员间相互信任与相互合作关系的建立;建立公共服务平台,为产业集群提供信用担保、组织会展、市场信息、咨询服务;鼓励科研机构、学校与企业广泛合作;引导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提升集群的国际竞争力。

2.科学地制定区域性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对一个具体区域而言,很难做到产业发展上的均衡,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地产业发展的特点和优势,科学地选择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性主导产业,并进一步形成以主导产业为中心的产业集群,在刺激自发产业集群不断出现的同时,突出产业链整体设计和战略联系,注重引导产业集群内部专业化分工和横向配套协作,切实避免以“堆”代“群”,并尽可能地创造一些本地不可移动的生产要素,促进区域性产业集群健康有序发展。

3.加快技术进步,加强区域创新系统建设。我国区域产业布局中主导产业技术含量还比较低,因此,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上,还应注重加大技术投入力度,增加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同时,要注重区域创新系统建设,通过创新系统主体构成有效的网络,互动创新,加速形成产业集群。

4.明确产业集群战略在区域经济政策的应有地位。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源泉在于区域产业的低成本或差异化优势,而这种低成本与差异化要持久就必须依仗产业整体创新能力与产业价值链的竞争力。因而,发展产业集群,培育区域创新体系,打造产业价值链,是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为此,各地区应将产业集群战略放在区域经济规划的重要地位,科学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以此引导区域资源的合理配置,解决依靠传统产业政策无法解决的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2]郑胜利:论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J].当代经济研究,2004,(3)

[3]梁文玲:基于产业集群发展的区域产业竞争力提升策略[J].生产力研究,2007,(16)

第7篇:湖北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力提升研究

2009-10-13 17:37:15

集群;一种是政府行政色彩浓厚的产业集群,主要是政府出土地出政策,吸引相关企业落户,也称为嵌入型产业集群;一种是地区自发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形成的产业集群,有点类似于衍生型产业集群。嵌入型产业集群和衍生型产业集群并没有严格的界限,有的学者也将两者合并称为嵌入型或衍生型产业集群。通常来说,开始时纯粹的由政府出土地出政策,吸引相关企业落户,随着产业集群通过发展,会逐渐向衍生型产业集群演变。

(1)湖北省的原生型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最初的形成是利用和提升地区的地理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例如德国的Soligen的刀具业的迅猛发展得益于当地丰富的铁矿资源、木材资源和水利资源;意大利的Carrara的石制品业得益于当地丰富和高品质的大理石矿产。湖北省的原生型产业集群主要是县域型和小城镇的产业集群。湖北省经济贸易委员会2005年3月2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湖北省县域已有80多个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产业集群,例如,仙桃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无纺布生产基地,大冶成为全国最大的保健酒生产基地,鹤峰成为全国最大的氨基酸生产基地,通城成为国内最大的涂附磨具生产基地和第二大云母生产基地。随州市三里岗香菇产业集群是中南地区最大的香菇集散地,并且成为中国香菇出口第一镇。蔡甸索河镇有劳保手套和五金制锅两个产业集群,生产的劳保手套和铁锅分别占全国市场的40%和汉正街市场的100%。湖北这些以自发为主形成的产业集群主要是依赖资源优势或者当地的特定劳动技能,但是,这种原始的产业集群优势往往会因为技术创新和资源的转移而弱化或者消失。从2001年开始,全国的百强县市评比中,湖北省一届不如一届。在第一届中,湖北有仙桃、潜江、襄阳、枣阳、宜昌和天门六个县入选。第二届中有仙桃、枣阳入选;第三届和第四届中只有仙桃入选,而且第四届评选结果显示,仙桃下滑至97位;第五届和2006年的第六届评选结果中,湖北省没有一个县市入选,而刚刚发布的2006全国小城镇综合发展水平1000强名单中,湖北省也没有一个小城镇入选。

总的来说,湖北省的原生型产业集群力量较弱,没有形成大的气候,对经济的提升作用不明显。

(2)湖北省嵌入型产业集群。湖北省的嵌入型产业集群通常带有很浓重的政府导向色彩,通常是以某个大型企业为中心构建,湖北的钢铁产业和汽车产业就属于此种类型。东风汽车公司1969年成立之初以二汽的身份选址在湖北的山城十堰,1984年在湖北襄樊基地规划总面积1.2万亩,迄今已经建设一个集整车生产、配件服务、汽车试验等配套设施完备的的汽车工业基地,都是政府力量主导。政府试图以东风汽车公司为中心,打造一个汽车整车和配件制造的嵌入型产业集群。事实证明,这种政府导向的产业集群发展并不理想,2003年东风汽车公司出于市场的选择,还是将总部地址迁往武汉。十堰、襄樊作为中国较早发展的以汽车整车与配件制造为中心的产业集群太过于依赖总公司,竞争力不强。东风神龙汽车公司的零部件采购不得不舍近求远,40%的零部件供应商选择在上海、江苏和浙江一带;仅有30%的零部件采购来自武汉及周边城市。调查显示,湖北省的汽车零配件的生产多数是重复的简单再生产,企业以生产低端产品为主,地区内企业相互竞争,没有形成互补优势,导致东风集团不得不向湖北省外采购。

湖北是产钢大省,拥有武钢、鄂钢、冶钢等钢材研发和生产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但是钢铁产品的后加工企业薄弱,湖北所谓的钢结构产业集群都是从原来的钢铁企业剥离,依赖性过强,竞争力薄弱。湖北的钢铁企业处于“孤军奋战”状态。纵向没有构成完整的链条,横向不能“成群”,产业发展缺乏“邻里效应”。在有限的市场环境中,钢铁生产上游企业产品还没有形成较大的规模,与现有的钢铁生产能力不配套,如矿石不够、辅助材料不够;钢铁生产与用钢产业的需求不对称,如湖北汽车产业生产能力强,但其需要的型板、型材却多

产自外地。直接导致的结果是湖北市场钢结构项目订单中约有六成被外地企业拿走。湖北省嵌入型产业集群没有以市场机制为主导,围绕在核心企业周围的小企业习惯于依赖大企业而缺乏竞争力。

(3)湖北省衍生型产业集群。与前两种形态的产业集群相比,湖北省衍生型产业集群是发展得比较好的一种集群形态。依托已有的自发形成的人力或者产业优势,地方政府积极引导相关企业入户,并争取相应的优惠政策,推动了该地区的产业集群的发展。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典型的衍生型产业集群,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是仅次于北京中关村的中国第二大智力密集区,拥有非常丰富的高新技术人才资源,2004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在50平方公里

范围内集聚了18所高等院校,56个省部属科研院所,65个国家重点学科,1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3名两院院士,20多万名各类专业科技人员,35万在校大学生。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知名光电子生产企业包括长飞光纤光缆公司、烽火公司、NEC日电公司、武汉邮科院、华工激光公司、楚天激光公司、团结激光公司、NEC移动通信公司、武汉精伦电子公司等。该地区光电产业集群的形成与武汉市政府的引导是分不开的。长飞光纤光缆公司1987年在做选址决策时,武汉市政府及时将交通等基础设施配套,并将该公司门前的路命名为长飞路。在当时,武汉市政府的意识还是比较超前的。

在传统产业中,武汉市东西湖区利用当地的交通优势和已有的物流集散地优势,积极建设武汉国际物流园,该园还在建设过程中,就吸引了美国普洛斯公司,该公司于2006年2月20日与东西湖区政府签约,合作将其打造成华中最大物流集散地,必将促进武汉物流产业集群的发展。这种以市场机制为导向,推动当地已有的产业集群的发展的做法是值得进一步推广的。

二、提升湖北产业集群竞争力和区域竞争力分析

从以上分析可知,湖北的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湖北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升。2006年10月湖北省经委出台了“关于促进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从指导制订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加强人才培训、指导产业集群推进科技进步、加强与金融部门联系与协调、支持产业集群开拓市场、加强煤电运的管理与协调、加强产业集群的监测、加强产业集群服务体系建设和加强领导共十个方面进行了阐述,非常全面,有较强的指导性,不过具体操作中,还需要结合湖北省产业集群的现状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1.湖北省原生型产业集群的提升。资源的有限性和可以取代性决定了原生型产业集群必须把握并且找寻新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够提升自我。湖北省是我国农业核心生产区,可以结合本地区农产品结构上的特点,大力发展现代食品制造业、水产加工业。以德国的Soligen的刀具业为例,当电力代替了水力、在锻造上煤代替了木材、高质量的钢铁更容易获取后,Soligen的自然优势逐渐消失,但是,该地区把握住刀具制造的关键性的专业知识,借助品牌效应,终于保住了刀具制造的王牌地区称号。湖北省原生型产业集群的提升关键在于推进科技进步,让地区集群产业与时俱进,另外,还需要配合地区性品牌的强势推广。例如京山大米、三里岗香菇采用地区性品牌,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2.湖北省嵌入型产业集群和衍生型产业集群的提升。湖北省嵌入型产业集群和衍生型产业集群的提升关键在于遵循市场机制,这两种产业集群是湖北省第

二、三产业的主导力量。作为全国的老工业基地,湖北省有较好的产业基础,有着较好的教育资源基础,但是科研成果的转化力度不够,产业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够,省政府需要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的引导,深入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由重投入、重规模转变为重知识、重创新,由拼成本、拼有形资源转变为拼智力,开发无形资源,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更多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形成新的产业集群优势,从而获得更多的新商机。另外,地区政府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特别

是针对地区性的工业园区和科技园区,明确招商引资的方向,增强地区内产业集群的互补性和科技含量。只有以市场机制为导向,推动当地已有的产业集群的发展,才能够更好地提升湖北省嵌入型产业集群和衍生型产业集群。

参考文献:

[1]阿尔弗雷德·韦伯.工业区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Coleman,J.S.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 [M].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3]Malmberg,A. Spatial Clustering,Local Accumulation of Knowledge and Firm Competitiveness [J].Geografiska Annaler 1996,78B/2:85-97.

[4]Brown,S.L. and Eisenhardt,K.M. Product Develop-ment: Past Research,Present Findings,and Future Directions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5,20/2:78-343.

[5]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6]孙祖荣,施萍.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J].

产力研究,2006,(7).

[7]马鸣萧,王林雪,易芳菲.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

[8]吴翔阳.产业集群优势与“以群引外”策略[J].华东经济管理,2005,(9).

[9]涂人猛.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发展[J].决策与信息,2005,(8).

[10]毛汉英.武汉城市圈经济一体化的途径与对策[J].学习与实践,2005,(10).

[11]赵凌云.深化省情认识,提升湖北发展层次[J].湖北社会科学,2006,(1

第8篇:产业集群促进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的对策思考

摘要:产业集群是区域创新的坚实基础,是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的重要推动力。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体系存在着地域关联、结构关联、功能关联与目标关联四方面的紧密联系。产业集群促进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的内在机理表现在:有利于区域创新体系获得创新资源;有利于促进知识和技术的转移扩散;有利于加快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依托产业集群发展促进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的思路为: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强产业集群整体的创新建设,充分发挥政府相关部门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产业集群;区域创新体系;对策

一、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涵及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1.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涵

区域创新体系是相对于国家创新体系而言的,是创新体系的两个层面之一。1992年英国卡迪夫大学的菲利普•库克(Philip Cooke)首次提出了区域创新体系的概念。在此之后,关于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文献日益增加,研究领域涉及区域创新环境、企业创新行为及创新支持体系等方面。一般而言,区域创新体系是以参与技术开发和扩散的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为主,并有市场中介服务组织广泛介入和政府适当参与的互动创新网络系统,服务于知识、技能及新产品的创造、储备和转让。构成区域创新系统的三个基本要素是:面向市场的科技资源;不断衍生和壮大的机制灵活的新型企业;新的经济政策和政府治理。

2.区域创新体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区域创新体系作为一个网络系统,有其系统目标,即通过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最终增强区域竞争力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区域创新系统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区域创新体系可以优化、整合区域内的创新资源,提高区域的创新能力,形成区域的创新合力,从而保证了区域内经济增长的质量;第二,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必然促进区域内高科技创新和高科技园区的发展,从而有利于区域内新兴产业和新经济增长点的形成;第三,区域创新体系有利于提高企业对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有利于逐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从而不断催生区域内的新产品和高新技术含量高的产品;第四,区域创新体系可以为区域内的中小企业提供新技术和各种技术服务,加速了技术扩散,产生明显的经济增长效应。

二、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体系的关联性分析

产业集群是某一产业及其相关联产业的众多企业和机构基于专业化协作网络,在相邻近的地理范围内集中而形成的空间聚集体。产业集群作为介于企业和市场之间的中介组织,是产业组织发展的新形态。产业集群的产生形成了新的技术创新主体,它把单个企业的创新行为聚集起来,联合成在更大产业与区域范围内进行的集体创新行为;并且通过整合产业集群内企业的专业知识、技能、资金、设备、管理、培训等因素,形成集群整体创新优势,从而成功提升了产业、地区和国家的技术创新能力。因此,从区域创新层面而言,产业集群实际

上就是一个特殊的区域创新系统。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体系的这种必然联系表现为:

1.地域关联

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体系均属于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领域,其研究范围均局限于特定区域范围内。由于存在社会文化及历史传统、市场需求、生产要素、自然地理等形成条件的差异,产业集群的形成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产业布局的有效形式。在特定的地理范围内,依托产业集群形成的纵横交错的创新网络,构成了次一级的区域创新体系,从而使产业集群成为了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载体与组成部分。

2.结构关联

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体系的创新主体(企业、大学、中介机构等)及基础设施等环境要素具有很大的重合性。产业集群的核心是企业群体和专业协作网络;当区域创新体系的主体位于产业集群区域时,就成为了产业集群的主体。通过构建主体间的联系网络和学习机制,形成本地的竞争优势,是产业集群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相同之处。此外,区域内共有的知识、技能、人才、市场、基础设施及产业文化等要素构成了区域创新的必备条件,同时也是产业集群产生外部效应的原因。

3.功能关联

区域创新体系的主要功能是促进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产生、扩散和应用,强调通过促进本地创新主体的互动来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产业集群实现创新的主要途径是建立有效的合作网络,促进知识在本地扩散流动,集群内部的技术创新和扩散也是企业互动的结果。因此,促进区域内的知识流动和创新主体互动是区域创新体系与产业集群的共同功能。

4.目标关联

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目标是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产业调整与升级,从而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和形成区域竞争优势。产业集群的目标是通过企业集聚获取外部经济优势及创新优势,提高产业和区域竞争力,该目标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目标紧密相关。产业集群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和重要战略模式,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已成为当前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的着力点。

三、产业集群促进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的内在机理

产业集群是区域创新的坚实基础,是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的重要推动力,产业集群促进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的内在机理体现为:

1.产业集群有利于区域创新体系获得创新资源

创新资源越容易获取,创新就越有优势。创新资源主要包括人才、资金和技术。就人才资源而言,产业集群将各种人才吸引到同一区域,从而使企业更容易获得所需要的人才。就资金资源而言,产业集群使投资者容易了解区域特定产业的发展态势,更容易判断拟投资企

业及项目的发展前景,从而有利于降低投资风险。同时,产业集群也降低了投资者寻找投资项目的信息成本与谈判成本等交易成本。因此,越是产业集群蓬勃发展的区域,越容易获得资金支持。就技术资源而言,完善而集中的产业体系有利于深入开展相关产业的技术研发活动,有利于提高对新技术的快速反应能力。因此,产业集群集聚资源的优势为集群企业创新提供了便利,从而加快了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

2.产业集群有利于促进知识和技术的转移扩散

产业集群与知识技术扩散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产业集群内由于区域的邻近以及共同的产业文化背景,不仅可以加强显性知识的传播,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加强隐性知识的传播与扩散,并通过隐性知识的快速流动进一步促进显性知识的流动与扩散。产业集群内技术领先的企业会主导产业技术发展方向,一旦某项核心技术获得创新性突破,产业集群区内沿产业链分工的各企业,常常通过技术转移来协同创新,从而缩短创新周期,减少研发成本并及时满足市场需求。

3.产业集群有利于加快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

创新网络是一种为实现资源共享而结成的企业联盟,通常围绕某个核心企业组成,以达到共享技术、分摊费用以及满足市场需求的目的。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建立创新网络的目的不仅包含设计及生产工艺的创新,还包含供货方法的根本性变革。这一网络成员通常包括供应商、技术提供者和客户,网络的结构可以根据特定的生产研发任务进行调整。此外,创新网络的成员还包括提供质量检验、测评及维护保养等区域培训与支持体系。上述网络成员构筑起了区域创新网络。区域创新网络十分有利于企业迅速吸收新技术,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进而最终提高区域创新的能力,形成区域竞争优势。

四、大力发展产业集群,促进区域创新体系构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是促进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的重要战略选择。如何充分发挥产业集群作为区域创新体系重要载体的创新优势,提升区域竞争力已经成为当前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关键点之一。下面笔者依照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的逻辑顺序,逐一对作为创新主体的集群内单个企业、产业集群及政府的创新发展思路进行分析,从而为产业集群促进区域创新体系构建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一)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首先,对有一定发展规模和研发实力的企业而言,要建立自主研发为主的研究型技术中心;其次,对总体实力和技术力量相对较弱的中小企业而言,则要求建立起消化、吸收型的开发机构或产品开发部,设置负责技术引进的专职技术人员,注重对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再次,要重视大、中、小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和共同成长,不仅要重点扶持龙头骨干企业,而且要对中小企业给予足够的支持,努力为不同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创造条件。同时,加强企业与高校及科研机构的联系,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高校与科研机构聚集了大量的人才、科研成果等创新资源,通过密切产学研联系,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充分发挥高校与科研机构对企业的创新支持作用。

(二)加强产业集群整体的创新建设

1.建立依托产业集群的科技创新平台,形成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区域科技创新网络。在产业集群中构建有效的科技创新平台,是实施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体系构建战略的切入点。作为产业集群科技创新平台的核心,产业集群内的科技创新中心有着重要的地位,需要重点建设。不同的产业集群可以结合自身特点选择适宜的科技创新中心组建方式,既可以通过产业集群内相关行为主体共同组建科技研发中心,也可以依托产业集群内某核心企业的研发中心进行组建。产业集群中不同行为主体的积极参与而形成区域科技创新网络,是产业集群科技创新平台进行有效科技创新的关键。

2.培育产业集群的产业创新文化环境

产业创新文化环境直接影响人们是否有追求创新的热情、人与人之间能否建立起相互信任与合作的关系。具体内容包括:(1)行为主体的创新精神。它包括人们对创新的接纳、认可程度、敢于冒险的热情与勇气等。(2)彼此信任的协作关系。彼此信任的协作关系是集群创新的关键。(3)开放的思想交流氛围。开放的信息交流环境有利于新思想、新技术在区域内的传播与学习。相互信任和开放的心态,使得人们之间交流和互动频繁,加快了新思想、信息和创新扩散的速度。这种产业创新文化不仅能够维持产业集群的良性运行,而且使其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文化特色明显,地方政府在制定区域产业集群创新政策时,要充分考虑本地文化的特点,鼓励文化创新,营造一个有利于区域内集群创新的文化氛围,形成崇尚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敢于创新的价值取向。

(三)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1.制定城市化与区域创新相结合的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规划

城市化是实现小康社会和国家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城市是区域发展与创新的核心,尤其是城市所具有的集聚效应是城市化发展和区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因此,应充分发挥城市集聚资源优势,引导产业在城市区域集中布局,依托现有城市,将其做大做强,避免出现新城镇、工业区遍地开花的分散布局。为此,政府应将产业园区的规划与城市化发展总体规划、区域创新发展政策结合起来,一方面通过建设创新环境形成产业集群和新的增长极;另一方面通过科学规划引导和约束企业,防止企业过于分散或集中规模过小,以合理和高效利用城镇土地,提高集聚效应。

2.完善区域创新环境建设

(1)进一步完善区域基础设施环境建设,尤其是应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适应知识经济和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要求,建设内容包括计算机网络、图书馆、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各级政府应为此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

(2)形成促进区域创新的制度环境。在明确政府作用和政策重点基础上,政府应制定一系列促进区域创新的政策和法规,为创新提供制度条件。激励创新的政策体系包括科技、产业、财政、税收、知识产权保护等若干政策。同时,通过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投入结构,对区域内的产业有选择地重点支持,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3.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加快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区和科技园区

政府应选择好区域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链,作为带动全地区经济增长的切入点,以新兴技术为重点,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依托,以高市场占有率、高效益的优势产品为龙头,集中实施应用基础研究、科技攻关、技术改造等科技支持计划,培育高科技产业集群,并重视加快产业集群各类园区载体的建设。

4.统筹东、中、西部区域创新体系的共同建设与发展

在东部产业集群发展较好的地区,建设重点应是引导原有集群向高新技术集群升级发展,提高集群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区域创新体系发展;中西部地区则应结合当地要素条件,学习东部地区经验,加快区域创新体系的发展。政府应努力消除阻碍创新资源在区域间流动的各种制度壁垒,加强区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不同区域创新体系的协调与共同发展。

第9篇:产业集群概念辨析及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贾若祥2005年11月01日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我国北京中关村电子产业集群、广东东莞电脑零配件产业集群以及浙江、江苏、上海等地产业集群的迅速发展,产业集群已成为区域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我国经济学界关注的焦点。随着产业集群概念的普遍应用,往往容易与其它类似概念相混淆,同时,由于不同学者的研究角度不同,他们对产业集群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有必要对产业集群的概念进行辨别,并区分与其它类似概念的不同。

一、产业集群概念辨析

(一)产业集群

集群或簇群(cluster)本意为相同或相似的事物在某地集中出现,早在20世纪70年代或更早的时间,就有国外学者(Czamanski S 1974)将集群引入到经济学,提出了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的概念,1990年美国波特教授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重新提出产业集群的概念,并用产业集群的方法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争优势,从此,产业集群的概念得到学者的普遍接受并风靡一时。按照波特教授的理解,产业集群是由与某一产业领域相关的相互之间具有密切联系的企业及其他相应机构组成的有机整体。产业集群至少应包括如下几个因素:首先,与某一产业领域相关。一般来说,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和其它机构往往都与某一产业领域相关,这是产业集群形成基础。其次,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及其它机构之间具有密切联系。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及相关机构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整个联系网络中的一个个节点,这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关键。第三,产业集群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产业集群内部不仅包括企业,而且还包括相关的商会、协会、银行、中介机构等,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这是产业集群的实体构成。

(二)产业集中与产业集群

产业集中(industrial concentration)是指某一产业内规模最大的几个企业在整个产业内的份额,是产业组织研究的一个重点。产业集中可以通过绝对集中指标和相对集中指标来反映,绝对集中指标通常用位于某一产业内规模最大的几个企业的某项指标(如市场占有率等)在整个行业中的占比来反映,从中可以看出规模最大的几个企业对整个行业的垄断程度,而相对集中指标主要以洛伦茨曲线(Lorenz Curve)及以洛伦茨曲线为基础的吉尼系数来衡量,可以反映整个产业内所有企业的集中程度。一般来讲,如没有特别说明,产业集中主要反映产业内企业垄断程度的高低,而与产业的空间分布没有直接关系,同时也没有对产业内企业间联系进行特别关注。因此,产业集中与产业集群的概念相差比较远,两者没有直接联系。

(三)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

集聚(agglomeration)是指事物的空间集中过程,早在一个世纪前韦伯在《工业区位论》中就开始使用聚集(agglomeration)的概念,主要是讲产业的空间集聚。产业集聚(industrial agglomeration)是指产业在空间上的集中分布现象,是经济地理学的研究重点。产业集聚主要是研究产业的空间分

布形态,特别注重产业从分散到集中的空间转变过程。产业集聚在某一共同空间发展,可以共享基础设施,带来规模经济受益。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关系密切,但是两者又有区别。产业的空间集群可以形成产业集群,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产业集聚都可以形成产业集群。虽然有的产业集聚在一起,但是相互之间没有联系,就不能形成产业集群。因此产业集聚只是产业集群形成的一个必须条件,而非全部条件。

(四)产业链与产业集群

产业链(industrial chain)是一个十分传统的概念,是指某种产品从原料、加工、生产到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关联,早在1958年赫希曼的《经济发展战略》中就从产业的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的角度论述了产业链的概念,目前,与产业链相关的还有价值链、生产链、供应链、商品链等不同概念。尽管说法发生了变化,但其内容的实质没变,只不过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对产业的联系进行阐述。与产业集群相比,产业链也强调产业之间的联系,但产业链主要侧重于产业间联系,对于产业以外的机构如商会、协会、中介机构等关注较少,此外,产业链没有空间集聚的概念。产业集群的概念则要比产业链的概念丰富得多,它既包括产业间的联系,还包括产业及其他相关机构间的联系,而且还强调空间的集聚。

(五)工业园区与产业集群

我国的工业园区建设是与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密切相关的,1984年中央开始在沿海地区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当时国家对开发区的基本要求是“三为主、一致力”,即以工业为主、以出口为主、以利用外资为主,致力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随着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开发区在我国全面展开,各种类型的工业园区也相应建设起来。工业园区建设的初衷是以利用外资为主,因此,园区内的工业主要以区外企业为主。因此,工业园区是典型的外力驱动型经济增长方式。正因为如此,就使得很多工业园区在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很好的考虑自己的区域背景,致使园区的产业定位与周边地区相脱节,缺少与当地企业的联系,不能实现园区与所在区域产业的联动发展。与工业园区不同,产业集群强调产业之间的紧密联系,是依靠内力发展的理论。但是,在有的工业园区内,企业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形成了产业集群。因此,工业园区为产业集群形成提供了空间,能否形成产业集聚则要看企业之间的联系状况。

二、产业集群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产业集群依靠内部联系网络,有力推动了当地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很多国家的地方政府通过培育地方产业集群,使本地生产系统的内力和国际资源的外力有效结合,提高了区域竞争力,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近几年,我国部分沿海地区开始形成了一批有较大影响力的产业集群,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方式。产业集群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集群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产业集群实际上是把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通过分工专业化与交易的便利性,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有效的生产组织方式,是推动地方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

首先,发展产业集群,可以提高区域生产效率。大量的中小企业集聚于一定区域,可以进一步加深区内生产的分工和协作。在这种集群内发展,除了可以分享因分工细化而带来的高效率外,而且还由于空间的临近性,大大降低因企业间频繁交易而产生的交通运输成本。

此外,在现代产业集聚体内,经济活动主体的合作交易往往能够在社会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上达成共识,这种基于社会网络信任基础的合作分工,可以减少企业之间的相互欺诈,对于维持集群稳定和提高生产效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次,发展产业集群,可以产生滚雪球式的集聚效应,吸引更多的相关企业到此集聚。扩大和加强集聚效应。集聚本身产生的外部经济就是外部企业进入的动力,产业集群的雏形一旦形成,便进入了内部自我强化的良性循环过程,即吸引更多的相关企业与单位向该集群聚集,而新增的企业与单位又增大了集群效应,如此产生滚雪球效应,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第三,发展产业集群,可以促进集群内新企业的快速衍生与成长。在集群内部,不仅有很多的相关企业在此集聚,而且还有很多相应的研发服务机构及专业人才,新企业在此发展,可以面临更多的市场机遇,获得更丰富的市场信息及人才支持,从而降低市场风险。而且由于集群内部分工的不断细化,可以衍生出更多的新生企业,从而进一步增强集聚体自身的竞争能力。

(二)产业集群是区域创新系统的一种重要实现方式。创新是区域发展最根本的内在动力,但是由于创新活动的复杂性,企业很难单独开展创新活动,往往需要多个相关企业及科研部门的共同参与,创新才可能获得成功,这一要求恰好为产业集群的网络特性所体现。首先,在产业集群内部,容易产生专业知识、生产技能、市场信息等方面的累积效应。在产业集群内部,集聚着数量众多的相关生产企业、科研机构、商会、协会、中介机构等,在产生较强的知识与信息累积效应的同时,大量生产企业也时刻面临同行竞争的压力,这一方面为企业提供了实现创新的重要来源以及所需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使集群内的企业时刻保持创新的动力。其次,企业之间紧密的网络关系,使得生产企业和相关机构之间更容易形成一个相互学习的整体,推动了集体学习的进程,降低了学习成本,促进更多有创新价值的活动发生。

(三)产业集群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方式。产业柔性集聚体与区域竞争力理论研究与发展的实践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优势的获得来源于产业在其内部集聚过程中的所获得的优势。以柔性专业化为特征的大量中小企业集聚群体,它们彼此之间通过分工与合作而结成稠密的区域网络组织,共同面对快速变化的外部市场环境和技术条件,这些专业化的产业集聚体内部的生产率不断提高,创新活动不断涌现,从而呈现很强的区域竞争力,如意大利东北部与中部地区、美国的硅谷地区、德国的南部地区等。回顾区域和企业发展演变的历史,可以发现在工业时代,区域经济相对独立,除了资源争夺外,相互之间的联系较少,企业追求的是个体利益的最大化。在信息时代,现代交通通讯技术极大的削弱了地理空间对区域经济联系的影响,资源、技术、信息的全球性流动增强,区域成为全球生产网络下的一个个节点,相互联系密切。在区域经济联系网络化的推动下,企业不仅仅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更重要的是在合作中追求整体利益最大化,然后从整体利益中分成,企业之间的合作也不断加强,形成了联系密切的产业集群,并成为增强区域竞争力的主要方式。所以,通过产业的柔性集聚而快速发展起来的区域,往往具有更强的创新功能和竞争力。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上一篇:各种经典家常菜的做法下一篇:优秀教研组申请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