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惠民特色校

2022-06-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初中惠民特色校

康庄惠民工程特色亮点

沱江乡“康庄惠民工程”特色亮点工作总结 今年我乡公路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在资金压力大、施工难度高的情况下,修建公路21.02公里,总投资达1212.33万元,使全乡交通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实现了村村通、户户连的大好形势,下面将我乡“康庄惠民工程”亮点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程度高。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高度重视公路建设,乡委书记李焰、乡长康华多次亲临施工现场督导工程建设;副乡长李方庆作为项目牵头领导坚持了每周至少一次现场办公,监督工程进度和质量,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沿线各村积极主动参与公路建设,在征地、拆迁、赔偿、协调纠纷等方面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配合。为项目推进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筹资模式新。“康庄惠民工程”公路建设项目总投资达1212.33万元,资金压力巨大,为此,除省级补助资金18万元每公里外,针对项目建设资金缺口大的矛盾, 乡党委、政府组织乡村社三职干部,成立领导小组,到村社逐村逐户的进行讲解,通过“一事一议”组织村民积极筹资、投工投劳,村三职干部积极对在外务工人员进行电话联系,对外出创业的成功人士进行沟通,通过这些举措,起到了宣传的目的,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三、施工难度大。公路建设地段沿线地质结构复杂,部分路段为乡主干道,保畅保通压力大;涉及10个村,牵涉大量的房屋及杆管线搬迁、环境保护和民事协调工作。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与沿线各村施工单位通力配合,通过广泛宣传,动员各方,营造了良好的施工氛围,确保了项目顺利推进。

四、推进速度快。乡委、乡政府成立了交通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乡交管办,实行倒排工期计划,加强督查督办。成功克服了里程长、天气条件差、地质结构复杂、施工难度大、征地拆迁矛盾多等诸多困难,在限定的完成时间2011年12月底前圆满完成了工程建设。

五、投资控制好。“康庄惠民工程”包括望云路、中兰路、尤兰路、土张路及土地整理项目公路建设。该工程是我乡交通基础建设史上最大的一项工程,其建设投资也是历年交通项目投资之最。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严格控制工程投资,厉行节约,尽管建筑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并且增加了加固、安保工程、图章路、尤兰路、望云路路面加厚加宽等项目建设,但1212.33万元的总预算投资没有突破。

六、建设质量优。在科学规划下,将我乡10个村有机串连在一起,受益人口达3万多人;因地制宜,按公路技术标准,乡主要交通干道公路实施路基宽5.5米,路面宽

4.5米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建设,部分连社公路实施路基宽4.5米,路面宽3.5米水泥混凝土路面建设;严格管理,业主代表负责现场质量、安全监督,委托监理单位负责现场施工监理;质量保证体系健全,重点规范和加强施工建设程序,确保了公路建设质量优良、程序规范,每项工程质量鉴定均为优良工程。该公路工程赢得乡老百姓的高度评价,特别是中兰路、尤兰路、望云路,让老百姓在经济作物地运输上节约了大量的资金。

第2篇:突出民族特色推进信息惠民

本刊讯 2015年4月25日,中国民族卫生协会信息化专业委员会成立暨学术交流大会在四川省成都市隆重召开。来自广西、内蒙、西藏、宁夏、新疆、青海等地卫生信息中心负责人和卫生信息化工作者以及企业代表200人参加了会议。

国家卫生计生委规划与信息司司长侯岩、四川省卫生计生委主任沈骥、四川省卫生计生委巡视员彭杰、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监督中心党委书记兼主任陈锐、中国民族卫生协会副会长云秀梅、中国民族卫生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郁德水、中国民族卫生协会副会长伊丽苏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科学院信息中心主任朱佳卿、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信息中心副主任胡建平、中国民族卫生协会副会长南俊华等领导出席。

信息化对民族卫生发展有重要意义

中国民族卫生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郁德水代表李德洙会长对专委会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他说:目前,我国卫生行业信息化建设突飞猛进,中国民族卫生协会成立信息化专业委员会显得格外重要和及时。这标志着我们有了一个可以依托的平台来推进民族地区卫生信息化工作。专委会一定能助推全国民族地区卫生信息化建设,提升民族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改善人民群众就医感受。

郁德水在讲话中指出:发展民族卫生信息化,需要我们围绕民族卫生特色做一些研究和探讨,如民族地区的软件、语言问题,标准规范、安全规范以及人才培养等。信息化专委会在这几个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和广阔的合作空间。要把民族医药、民族医疗融入到信息化中去;要通过中国民族卫生协会信息化专业委员会专家团队力量,把各民族好的经验、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推广推进;把发达地区好的项目、好的技术引到民族地区,促进民族地区卫生信息化的发展。

国家卫生计生委规划与信息司侯岩司长致辞中指出,加强民族卫生信息化建设是探索民族地区医疗卫生服务新模式,落实人口健康信息化总目标,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的重要举措。民族地区发展信息化面临信息意识薄弱、人才缺乏、资金不足等困难。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卫生信息化建设总体上存在规模小、地域分布不均衡、信息资源缺乏多样性、现代信息技术还没有得到广泛应用等问题。侯岩司长衷心祝愿中国民族卫生协会信息化专业委员会在今后的工作中和各有关部门紧密合作,扎实做好自身特色工作,为民族地区卫生信息化发展做出贡献。

信息化专业委员会工作重点

大会选举产生首届专委会领导机构,南俊华当选主任委员,毛保峰当选常务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甘华平等多位专家当选副主任委员。

侯岩司长对专委会寄托了很大的希望,并对工作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她要求,一是积极开展相关的探索和研究。从顶层设计抓起,按照横到边、纵到底,互联互通,全方位、高质量,重服务、强管理、提升治理的基本原则要求,加快建设。民族地区要了解并促进国家标准落地,抓试点示范。发达地区有很好的软件开发和系统集成经验,不要再从头摸索。要充分把发达地区好的项目、好的技术引入民族地区,促进民族地区卫生信息化的发展。二是突出应用,开展大数据惠民服务。加强大数据信息标准建设,逐步建立统一高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透明公开、使用安全便捷的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信息网络,从而提升民族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改善人民群众就医感受。民族病、地方病防治要紧跟互联网时代步伐,利用大数据新技术促进预防、治疗、康复一体化研究,着力构建完整、高效、集成的民族卫生信息服务体系。利用互联网思维推进民族传统疗法(即祖传疗法、秘方)的发掘、整理、传承与推广。促进民族卫生健康大数据集成应用,为人民提供优质、高效、安全、便捷和经济的民族特色医疗服务。还可以为在“一带一路”大战略中医疗卫生信息资源互联共享做出贡献。三是注重信息安全,健康医疗涉及居民隐私和国家安全,必须高度重视信息安全。注重系统安全和数据安全,切实提高安全防护能力、隐患发现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

专委会主任委员南俊华在大会上对专委会今后的工作提出五点希望:一是要加强专委会的组织机构建设,积极发展会员、完善专家队伍;二是要充分发挥专家技术团队作用,结合社会力量,研究和指导民族地区信息化建设;三是要加强民族地区卫生信息化顶层设计,整合信息资源,实现互联、互通;四是要开展卫生信息惠民,为民族地区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五是要组织参与国际、国内卫生信息化交流与合作,开展卫生信息化学术交流和专业技术与知识的咨询服务工作,开展民族地区卫生信息化理论研究。

“民族地区卫生信息化扶助工程”正式启动

为深入贯彻医疗体制改革,配合卫生部“十二五”规划的实施,依据国务院《关于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意见》通知精神,全面落实《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关于卫生信息化资源配置规划的要求,中国民族卫生协会信息化专业委员会联系各界人士和行业企业,开展“民族地区卫生信息化扶助工程”,支持与推动民族地区卫生信息化建设。

工程的宗旨是加快推动民族地区卫生信息化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区域内医疗卫生数据共享,提升卫生管理和医疗服务水平;加强民族地区信息化人才培训,提高卫生信息化服务能力。工程扶助对象是面向民族地区各市、区、县卫生局和各级医疗机构。

为推进民族地区卫生信息化建设,专委会在大会上正式启动“民族地区卫生信息化扶助工程”,该工程将联合各方企业,面向民族地区医疗机构提供各种形式的捐助和扶持。专委会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和相关企业踊跃捐助,为民族地区卫生信息化建设增添力量。

会上,上海融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向民族地区卫生信息化事业捐赠价值3000万元的软件。

到会的有关领导还有: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原常委郝富秘书长、国家卫生计生委规划与信息司信息处肖辉处长、国家卫生计生委监督中心信息处曹丽萍处长、中国民族卫生协会常务副秘书长许应林、中国民族卫生协会副秘书长刘绍卿、中国民族卫生协会副秘书长毛保峰、北京大学医学信息中心雷健波教授。

第3篇:发挥特色优势 坚持利民惠民

以有力措施推动基层文化繁荣发展

新华社石家庄5月13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近日在河北调研时强调,基层是事业发展的根基所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离不开基层文化的发展。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必须注重基层基础、坚持利民惠民,突出地方特色、发挥资源优势,加快推进基层文化改革发展步伐,努力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刘云山深入张家口市一些社区、村镇和宣传文化单位进行考察,听取基层干部群众对文化建设的意见建议,对河北经济社会发展和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这些年,中央高度重视基层文化建设,采取一系列举措推动基层文化建设取得长足进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需要我们坚持统筹兼顾、重心下移,增强动力、激发活力,推动基层文化建设实现更大发展。 刘云山强调,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必须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成果惠及人民、文化建设依靠人民。要推动更多的文化资源投向基层、更多的文化服务延伸到基层,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抓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的巩固、提升、完善,努力做到广覆盖、高水平、重实效,不断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要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富有自身特色的地方文化优势,充分挖掘充满乡土气息的民间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群众文化,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知名文化品牌,培育一批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实现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发展优势的转化。要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大力推动内容创新、技艺创新、业态创新,把传统元素与时尚元素结合起来,把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使文化产品更好地体现民族特色、地方特点,更好地符合群众需求。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开辟渠道、搭建平台,吸引群众广泛参与,让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上一篇:生产作业计划的编制下一篇:课程设计职工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