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研究生论文

2022-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土木工程研究生论文(精选5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针对当前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有限单元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文章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探索。

第一篇:土木工程研究生论文

土木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摘要:文章以后勤工程学院为例,针对土木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普遍存在的“重论文研究,轻课程学习”的倾向,提出以未来岗位需求为牵引,以创新能力提高为主导,以人才培养为目标,改革传统层次化课程体系,采用模块化课程设计,形成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拓展课程模块、研究课程模块等四大模块课程结构,加大教学内容创新力度,使模块化课程的教学内容凸显前沿性、动态性、实践性三种特性。同时探索“硬规定、活模块”的模块化课程教学实施模式,以及任课教师授课质量和博士研究生学习成绩两方面模块化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为创建科学合理的土木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模块化课程体系打下基础。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教育;模块化;课程体系

一、土木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最高层次博士研究生培养的首要目标是科研能力及创新意识的培养,而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前提和保证,正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何谈高水平的论文、高质量的人才。而要获取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的构建。

目前,笔者所在的后勤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普遍“重论文研究,轻课程学习”,对课程学习的热情不高,有些甚至仅为得到学分而应付了事,出现这种现象与当前研究生培养模式有关。毕业论文作为学位的最终考核指标,决定着研究生能否获得相应学位,培养单位及研究生本人对此都极为关注。相比之下,课程的学习则显得无关紧要,因此,培养单位对博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构建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课程设置方案的研究也不愿投入时间和精力。课程体系多年一成不变,内容陈旧落后,体系混乱松散,课程的设置缺乏方向性和引导性。同大多数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一样,后勤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完全采用与本科课程体系类似的模式,只是在教学内容上加深难度。该体系一直沿用源于前苏联的层次化课程体系,层次化课程体系以培养专门人才为目的,以专业知识为主线,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三部分构成,强调“系统知识的学习”,忽视对知识的应用以及技能的训练,忽视对学习者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1]。

为此,学院明确提出,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整体创新能力,推进土木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合理优化教学资源,构建科学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具体做法是改革传统的层次化课程体系,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增强土木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的特殊性和灵活性。现有课程在优化革新的基础上,根据学科的研究方向,细化为不同的课程模块,模块中的课程设置更具针对性。研究生在课程学习阶段,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研究方向或薄弱环节等从课程体系中选修相应课程模块。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不同专业方向可根据自身的优势提出相应课程模块,而后由部系或院校对课程模块进行统一归类整合,适时更新模块。如土木工程专业岩土工程方向根据学科优势设置“隧道结构模块”,结构工程方向设置“地震理论模块”。如果博士研究生的研究课题是“隧道结构的地震响应问题”,在课程学习阶段就可以根据具体的研究方向选择上述两个模块进行学习。这种课程体系的构建使课程设置的目的更为明确,也更有利于教学资源的利用以及学科的交叉。

土木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的关键在于课程模块中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取舍以及教学模式的确定。这不仅仅是课程结构的变化, 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内容的筛选、组织来构建课程模块,以体现土木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课程特有的教育理念, 并带动教法、学法、考法的变革[2]。

二、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土木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模块化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要将土木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作为最终目的,即课程体系设计的关键是明确每一门模塊课程对于促进土木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的作用[1],由此形成的课程体系才能实现土木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

(一)土木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模块化课程体系结构的设计

基于模块化理论与课程结构设计原则[3], 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对土木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的要求,将课程体系构建为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拓展课程模块、研究课程模块等四大模块,如图1所示。

1-基础课程模块

该模块主要包括土木工程学科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课程,为博士研究生后续模块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基础课程模块主要涵盖土木工程学科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适合于土木工程学科内不同专业、不同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选修。基础课程模块中的知识主要包括土木工程专业人才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例如:数学类系列课程等基础学科及基础理论知识、力学类系列课程等专业基础知识和其他高级工程基础知识。通过基础课程模块的学习,使土木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2-专业课程模块

专业课程模块主要涵盖根据土木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所开设的系列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课程。该课程模块要求博士研究生掌握系统的土木工程专业理论与专业知识,了解土木工程发展前沿信息和趋势。专业课程模块由学院组织协调,各专业教研室具体设置,涉及各专业研究方向的专业课程子模块,如结构设计理论模块、岩土本构关系和地下工程稳定性模块、特殊土与工程地基处理模块、结构工程检测与加固模块、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模块、地震理论及结构抗震模块等。通过专业课程模块的学习,逐步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具备在实践中继续学习的素质。

3-拓展课程模块

该模块主要包括土木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获得跨学科与跨专业知识的课程。该模块课程可以通过课程内容的整合和优化来设立。拓展课程模块的特点是突破学科与专业的限制,充分体现博士研究生课程的综合性、交叉性、前沿性特点。拓展课程的学习,能使土木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获得跨学科与跨专业的综合知识背景。如通过开设高级英语视听说、英语科技论文写作、国际学术交流英语等英语类课程构建外语水平拓展课程模块。通过开设学科前沿性课程、专业交叉性课程、科技方法性课程,以及高水平专题和研讨讲座式的拓展课程,突出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前沿性、前瞻性,拓展土木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学科知识的宽广度和纵深度。

拓展课程模块的课程瞄准学科发展前沿及工程应用的最新需求,体现高度的探究性、开放性和灵活性。因此,可聘请国内外高水平教授来开设,也允许博士生选修其他学校相关的一流博士课程。选修外校课程,只需博士生个人提出申请,导师同意,所在部系审核后报学校备案即可;在修完课程并经考核合格后,由开课学校研究生管理部门出具成绩有效证明,并附试卷原件,经学校审查合格后即可记入个人成绩,并获得相应学分。

4-研究课程模块

该模块是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中培养创新能力最突出的部分。主要是依托承担的国家、军队及地方项目,在项目研究人员的支持下,以“开展科研项目”为引导,将相关科研项目调整、整合成模块课程,并做好教学设计。构建研究课程模块,选择适合课程的项目至关重要。项目的选题和确定需要经验丰富的科研专家参与完成。项目应具备适中的难度和复合性,应便于构建成课程形式,并适合土木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的学习与实践。在课程模块设计时,项目的学习目标应紧贴课程目标,并充分体现以“用”导“学”。模块课程的设计应贯穿整个项目始终,从项目立项、项目试验研究、理论分析直至项目结题。研究生应通过课程参与科研立项的前期分析、关键技术攻关、综合测试等具体创新实践活动,在创新环境和创新实践中培养专业学习热情,启迪思维,激发灵感,提高创新能力。

与传统的层次化课程体系相比,模块化课程体系以未来岗位需求为牵引,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为目的,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导,着力构建不同功能的课程体系模块,实现灵活的模块课程体系的设计宗旨。课程体系整合重组的根本原则是有效实现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中的基本作用,因此要构建真正意义上的模块化土木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必须突破原有层次化课程体系对课程和体系结构的限制,突破各学科和专业领域的壁垒,开展创新的重新组织、整体优化和有机融合,将原有的“重知识传授”的层次化课程体系转变为“强能力培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二)土木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模块化课程教学内容

模块课程即教学内容以模块为组织形式的课程[2],土木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模块化课程的核心是教学内容。按照构建土木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模块化课程的基本思路,应进一步加大教学内容创新的力度,使土木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模块化课程的教学内容凸显前沿性、动态性、实践性三大重要特性。

1.教学内容应体现先进前沿

构建土木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模块化课程,必须明确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内容取舍的原则,即必须遵循以实际需求为牵引,在重视专业基础理论的基础上,紧跟学科发展前沿,充分体现先进性。教学内容应广泛吸收国内外最新科研成果理论,注重反映土木工程学科和工程技术的前沿动态及最新进展。同时应本着有利于土木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提高其专业实践能力和岗位任职能力的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设计与整体优化。

建设高水平的教材体系是模块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的关键。一方面,应积极引进国外一流大学高水平英文原版教材,优先使用教育部“十一五”重点规划和推荐的研究生教材,不断提升模块课程建设的先进性;另一方面鼓励自编高质量教材,及时将最新科研成果编入教材,完善讲义,让科研为课程教学不断注入新的内容,做到知识“新”,方法“实”,内容“活”,从而使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先进前沿的特点。比如土木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模块化课程岩土塑性力学选用的教材,一直是郑颖人院士编著的岩土塑性力学系列权威著作《广义塑性理论——岩土塑性力学原理》(郑颖人等编著,自编教材,1998年)、《广义塑性理论基础——岩土塑性力学原理》(郑颖人等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與《岩土塑性力学》(郑颖人等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这些教材是最新科研、教改和工程实践成果的集成与创新,是国内相关专业研究生教学的经典教材或重要参考书。

2.教学内容注意动态更新

以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的探索精神及创新能力为目的,构建模块化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其教学内容要始终具有先进前沿的特点,就必须加大对教学内容的更新。土木工程技术发展为教学内容改革创新提供了不竭源泉。由于土木工程专业系列课程内容普遍具有多学科知识交叉与渗透,课程教学内容发展快,国家及军队规范、标准修订多,教材更新周期短,需要扎实基础知识支撑,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联系紧密等特点,因此,在土木工程模块课程教学中,应紧贴工程实际和装备技术的发展,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模式,应注意把体现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特征的、多学科知识交叉与渗透的趋势和动向反映到教学内容中来,适时、适量地补充土木工程学科涉及的新原理、新技术、新方法等,充分体现教学内容的适应性和时效性。

3.教学内容突出实践特色

土木工程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定位是,要求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能够立足土木工程学科前沿开展创新研究的高级研究人才。而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是培养新型高素质土木工程高级研究人才、设计人才、建设人才、管理人才的重要载体,因此土木工程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模块化课程内容,既要注意吸收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等课程的经典理论,又要紧贴工程实践,反映当前工程建设急需解决的关键理论和技术问题,体现工程领域的新发展,在课程教学内容方面努力突出实践特色。

(三)土木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模块化课程体系教学实施模式

土木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模块化课程教学实施模式主要包含模块课程的选定、课程体系结构、模块课程设置、各模块课程间的相互关系、模块课程开设顺序、授课学时、课程的学分分配、以及学分配置所涉及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还包含

教学方法教学实施的协调安排、教学管理等环节。这需要研究生管理部门、院系、各专业课程负责教研室、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生协同配合,并经过理论—实施—讨论—修改等多次循环反复,共同完成模块课程的实施。

模块化课程具体实施模式是“硬规定、活模块”。“硬规定”是指强制规定选修模块课程必须达到的总学分,对必选课程模块和任选课程模块进行分类,并对每门课程的学时、学分分别作出具体规定。“活模块”是指模块课程教学要充分体现“选”的灵活性,打通学科之间、专业之间、院系之间的壁垒,让学生充分拥有课程选修自主权[4],博士研究生能够根据个人学术背景和发展需求,在导师的指导下,在满足培养方案基本要求和模块课程选修基本规定的基础上,依据个性化培养理念,兼顾研究方向和未来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制定符合学员个人特点的模块课程选修计划。

土木工程博士研究生模块化课程教学模式,既尊重博士研究生教育的普遍规律,也体现了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和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

三、基于培养创新能力的土木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模块化课程的评价体系

模块化课程教学效果的评判应通过课程评价来实现。通过课程评价也可发现模块化课程构建、实施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达到以评促建、提高模块化课程教学质量的目的[5]。

土木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模块化课程的评价体系包括两个相对应的方面:一是博士研究生课程任课教师的授课水平和授课质量评价;二是博士研究生的学习成绩评价。

对博士研究生课程教师的授课质量评价包含多级评估体系,即任课教师自评、教学督导专家评价、同行评价、研究生评价四个方面。任课教师自评主要通过填写自评报告对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改构想、研究生学习情况、考试情况分析、教学分析等内容进行自我评估[6]。教学督导专家评价主要由学院教学督导专家组派出的教学督导专家执行,通过教学督导专家随机到任课教师课堂听课的方式,对任课教师的教学实施计划、教案等进行综合评估;同行评价是学科同行专家对研究生课程任课教师撰写的课程标准及授课质量的评价;研究生评价主要是指研究生在课程学习结束后,对所选课程的授课教师进行评教。通过一系列认真评估与分析,可以充分了解每门模块课程设置是否合理、课程内容是否需要更新、任课教师授课的具体情况等。教师也可通过评价过程及时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从而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对博士研究生的学习成绩评价重点在规范研究生考核方式,严格规范闭卷考试、开卷考核、答辩、撰写论文及其他方式的考核程序。同时,研究生管理部门应制定严格的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及考试制度,加大教学秩序检查力度,加强学风考风建设,使课程考核能真实反映研究生课程学习情况,确保培养质量。

四、结语

以未来岗位需求为牵引,以创新能力提高为主导,以博士研究生的全面发展为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基于模块化理论与课程结构设计原则,构建土木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模块化课程体系。

土木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模块化课程的构建,进一步加大了教学内容创新的力度,使土木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模块化课程的教学内容凸显前沿性、动态性、实践性三种重要特性。

通过“硬规定、活模块”的模块化课程教学实施模式,将博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模块课程选修基本规定与课程模块组合的灵活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通过博士研究生课程任课教师授课水平和授课质量评价与博士研究生学习成绩评价,构建土木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模块化课程评价体系,完成土木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模块化课程实施效果的评判。

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是一项长期的发展的建设过程,灵活弹性的课程结构、先进前沿的课程内容、多样个性的课程实施、客观公正的课程评价构成了科学合理的土木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模块化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 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1-9.

[2] 蒋乃平.模块课程及其在课程改革中的应用[J]. 职业技术教育,2007,28(34):51-53.

[3] 杨幽红.能力导向的工科院校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 5):101-103.

[4] 邹彤,王樵砚,吴萍.研究生课程的立体构架与质量保障[J].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9(增刊):290-292.

[5] 王青霞.加强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J]. 中国电力教育,2009(145):43-44.

[6] 乔琳,李向军.试论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建設与改革[J]. 教学研究,2008,31(4):312-314.

(编辑 王 宣)

作者:陈进 刘元雪 曾祥蓉 王仲刚 张力 张蕾 孙涛 周凌

第二篇: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建设研究

摘要:高等学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生思政教育,构建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以黑龙江大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为契机,以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课程为例,建立协同育人的研究生课程体系。通过提出具体目标、提炼课程思政元素、开展课程体系建设、增强导师思政意识、建立教学评价体系五个方面,提出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建设具体的教学和改革措施,为建立协同育人的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体系提供基本思路。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建设;研究

0 引言

坚持把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目的是为了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2020年教育部提出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育人大格局,把思政工作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2]。黑龙江大学目前在本科教育阶段,针对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全部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研究生相关的“课程思政”工作探讨相对较少,如何全面推进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政教育工作贯穿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迫在眉睫。黑龙江大学研究生“课程思政”具有本科“课程思政”的一般特点,但由于研究生培养环节的差异而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对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建设进行改革和探索势在必行。

1 存在的问题

以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以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依托,全国各高校都在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目前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3]。

1.1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

一些高校没有将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相结合,没有将思政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的各个环节,把“课程思政”片面理解为直接穿插思政教育元素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或者简单增加几门思政课程,直白地灌输给学生,没有在专业课讲授过程中浸润德育教育,不能润物细无声地传递给学生。

1.2 重形式而轻实质

开展“课程思政”的难易程度根据专业課性质的不同,具有一定的差别,有些课程重形式而轻实质,没有将思政的内容和要求与专业课程的大纲、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有机结合起来,生搬硬套,学生获得感差,形式主义现象严重。

1.3导师思政意识不强

研究生导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不够,意识不强,忽视对研究生道德品格的培养,忽视对研究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没能很好地发挥学术道德的引导作用。

1.4评价体系不完善

一些高校缺乏健全有效的评价体系,健全有效的评价体系尤为重要,主要包括质量评价和激励机制两个方面。质量评价主要从导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对导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式等进行教学质量评定,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态度等进行学习效果评定;激励机制有助于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改进教学效果。

2具体的改革措施

本文从明确具体目标、提炼课程思政元素、开展课程体系建设、增强导师思政意识、建立教学评价体系五个方面,提出思政建设具体的改革措施[4]。

2.1明确具体目标

以德育为目标,以课程为载体,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将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类课程的德育功能,实现土木工程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

2.2提炼课程思政元素

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学业教育的主渠道,深度挖掘和提炼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将专业课程与思政意识形态教育相融合。对于黑龙江大学,我们可以深入挖掘黑龙江爱国主义文化资源,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铁人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等龙江精神的内涵,提炼上述思政元素,梳理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连接点,找到合理的切入点,将思政元素分散到各类课程中,在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的教育教学全过程中贯穿思想政治教育。

2.3开展课程体系建设

建立协同育人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将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明确教学设计、育人元素、融入载体、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完善教学大纲,更新教学内容,将课程思政落实到大纲修订、内容设计、课件制作等各方面,贯穿于课堂讲授、实验实训和考试考核等各环节。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是包含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类课程[5]。

(1)公共基础课。把马克思主义观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科学精神在研究生课程教育中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勇攀科学高峰、追求真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思想品德修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2)专业课。包括学位基础课和学位方向课,深度挖掘和提炼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怀和爱国情怀等思政元素,根据土木工程专业学科的特点和优势,将国内外土木工程专业科研前沿和技术发展情况,将社会责任和文化自信等价值观念嵌入课堂教学中,比如,“港珠澳大桥”“上海中心大厦”“中国天眼”“四纵四横”高速铁路网的基本形成等等。使价值引领融于土木工程专业知识讲授过程中,最终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融合,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培养学生求真务实探索未知的科学精神,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实践类课程。通过让学生参与土木工程实践,认识土木工程在行业中的社会地位及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使命担当,增强学生追求真理探索未知的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增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实践能力。用典型爱国敬业的事例激励学生深层次理解胸怀祖国及坚毅执着的科学精神,“时代楷模”南仁东,燃尽生命,只为天眼;“时代楷模”黄大年,积劳成疾,为祖国奉献了自己的一生。通过这些典型人物事例,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爱国主义精神、乐观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精神,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学生全面成才。

2.4 增强导师思政意识

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以及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导师是第一责任人的作用,明确导师在课程思政主体协作模式中的角色。导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光要注重知识传授,还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同时在生活和学习中更要注重学生道德品格的培养,明确导师立德树人的本体职责,增强导师的思政意识。

2.5建立教学评价体系

健全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将课程思政纳入导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定期对导师课程思政的建设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形成动态化、常态化和滚动式评价模式。评价主体包括学生和导师,对于学生,应对他们的价值观和情感等方面进行调查;对于导师,通过导师间相互听课观摩,相互评价,督导听课等多角度进行指标化的评价,得到系统综合的评价结论。最后,导师根据反馈结果,对课程进行反思,改进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增强“课程思政”建设的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效果[6]。

3 结语

总之,高等学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生思政教育,构建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使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如何增强导师思政意识,以及如何评价德育渗透的教学成效,这些改革都需要结合学校的自身发展和实际情况进行探索。黑龙江大学目前正在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迫切需要提出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建设的教学改革措施,将思政教育工作贯穿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协同育人的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梅瑞斌,包立,王晓强,等.“课程思政”建设体系与价值典范研究[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 21(1):84-89.

[2]于博.基于协同育人的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探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16(35):164-165+168.

[3]王茜.“課程思政”融入研究生课程体系初探[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9(4):64-68+75.

[4]常显波.“课程思政”融入研究生课程体系的现状及对策[J].现代教育,2019(12):44-45.

[5]蔡小春,刘英翠,顾希垚,等.工科研究生培养中“课程思政”教学路径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9(10):7-13.

[6]罗娇.研究生导师在课程思政工作体系中的作用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9,6(11):152-154.

(责编:杨梅)

作者:孙静 赵文军 刘洪波 王福彤 李方慧

第三篇: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有限单元法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摘要:针对当前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有限单元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文章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探索。在强化有限元基本理论和程序基本框架教学的基础上,优化整合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按“理论讲解—程序设计—案例分析”的环节组织各类单元形式的教学,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感和学习兴趣。上述措施可有效改善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有限单元法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研究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有限单元法;教学改革;研究生教育

一、引言

作为最具代表性的数值模拟方法之一,有限单元法以其强大的适应性和通用性在多个学科得到应用,其计算精度和计算效率可靠,以其为理论基础的大型商业软件(如ABAQUS、ANSYS、ADINA等)为广大工程技术人员所接受。随着国家工程建设的飞速发展,有限单元法已经成为土木工程领域分析复杂工程问题的重要工具,运用有限单元法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和进行科学研究已经成为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1]。因此,有限单元法相关课程在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有限单元法及程序设计”为土木工程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学科基础课,同时为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

有限单元法及其程序设计的理论基础涉及了数学、力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分支,其实践运用对象囊括了建筑、交通、岩土、地质灾害等各类具体问题。该课程的学习可进一步锤炼研究生的数学力学功底,同时培养研究生针对具体工程问题进行模型提炼和分析研究的能力。然而,当前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有限单元法课程的教学效果不甚理想[2,3]。本文结合笔者所在高校开展的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有限单元法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工作,对如何优化有限单元法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如何变革教学方法进行探讨,以期促进教学水平和学习效果的提升。

二、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有限单元法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预备知识不足导致教师实施教学困难。有限单元法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需要多学科预备知识的前期积累和熟练运用,然而在课程教学中发现,相当比例研究生的预备知识与有限单元法学习的要求不能匹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课程体系中预修课程设置不合理。一般来说,数值分析、弹塑性力学、编程语言等为学习有限单元法的基本预备知识,如果学生缺乏相关知识储备,则会造成学习困难,然而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中数学、力学类课程要求相对较低,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中“数理统计”和“数值分析”均为学位课,学生只需选择其中一门课程学习即可。其次,学生对预备知识的运用熟练程度不足。有限单元法学习所需的部分预备知识可追溯至本科开始阶段,如“编程语言”,其在土木工程本科阶段后续课程学习和实践实习中使用频率不高,大部分学生对相关内容早已生疏。

2.不断缩减的课程教学学时与不断丰富的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专业课课程教学学时压缩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4],有限单元法课程的教学学时也未能例外,笔者所在高校由以前的64学时压缩至48学时。虽然有限单元法的经典理论部分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但随着基础理论研究的不断进步和工程应用对象的日益丰富,一些新的有限元技术如广义协调元、扩展有限元、比例边界有限元等已经形成且在实际应用中得到推广[5],有限元解决的工程问题也愈加复杂,如多场耦合问题、断裂接触分析、结构动力响应等[6]。在课程教学学时不断压缩的条件下如何有效融入有限单元法的最新理论进展,引导研究生追踪科学研究前沿,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3.研究生学习需求的多样化。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对于有限单元法课程的学习需求,主要取决于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和学习目的。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研究方向的分布与其自身特色和优势学科密切相关,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其涉及了房屋建筑、道路桥梁、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等多个类别的方向。一般而言,房建、道桥等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对基于结构力学的有限元更感兴趣,而岩土、地灾等研究方向的学生则觉得基于弹性力学的有限元更为实用,基于不同力学的有限元其对应的主流商业软件也不一样。根据近年来该课程教学反馈情况,研究生的学习目的存在三个层次的区别。第一个层次为希望可以更好地使用商业有限元软件并对计算结果给予正确的分析,这类学生希望可以获得更多商业软件应用方面的知识。第二个层次为希望实现创新性成果(如通过实验建立的新的本构关系等)的有限元程序实现或在商业软件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这类学生希望对程序设计方面进行更多的实际操作练习。第三个层次为希望由有限元方法起步熟悉计算力学,为进行数值计算方法研究或攻读博士学位奠定基础,这类学生则希望教师加强对相关数学力学基础的补充,并对相关公式细节进行仔细的讲解。研究生学习需求的多样化,导致教师在组织教学材料上很难同时满足所有需求。

4.程序设计教学环节薄弱。有限单元法的程序设计教学是该门课程教学不可割裂的部分,通过编程练习可让研究生加深对有限元理论公式的理解,建立起有限元从理论到具体应用的理性认识。然而,目前有限单元法课程在程序设计教学环节做得不甚理想。(1)程序设计教学受到多方面教学条件的制约,如教学学时不足、学生机房资源不足、有限元教学程序缺乏通用權威等。(2)通常某个专题的程序设计教学在理论知识教学完全结束之后才正式进行,两者之间的衔接不到位导致学生难以将代码和理论之间对应联系。(3)程序代码的编写和调试乏味无趣,学生易产生畏难情绪。(4)目前有限元课程结业很少考查学生程序设计的水平能力,导致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如何加强程序设计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索。

三、有限单元法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

有限元方法课程系统讲解了有限单元法的基本原理、程序设计和如何应用有限元去解决实际问题,其内容囊括了有限元方法的数学力学基础、程序设计的一般框架和基本技巧、各类单元的特性、方程推导和程序实现、不同工程问题的有限元方法解决、常见商业软件的应用等。在课程教学学时压缩的背景下,有限单元法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势在必行。

1.举纲张目,强化对基本原理和程序基本框架的教学。与力学类专业研究生相比,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的数学、力学基础总体相对薄弱,因此其有限元方法课程教学通常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具体工程问题出发,介绍不同类型单元的特性及其应用,对有限元方法基本原理的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对有限单元法的本质缺乏了解,导致在学习过程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往往陷入各种有限单元的细节公式推导,感觉没有原则可以遵循,浪费大量时间的同时教学效果不佳。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必须从微分方程求解的角度出发引入有限单元法,理解有限元方法是如何离散被研究对象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建立整体与局部的概念,明确单元位移模式构造的一般准则。学生掌握好有限单元法的基本原理,各种具体的有限元单元则是实现的特例而已,教师可以更多地启发学生关注这些单元的使用目的和局限等。虽然有限元单元形式多样,但其程序框架是基本一致的,因此进行第一种具体有限元单元的程序教学后,强化学生对有限元程序的基本框架和功能模块的认识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清楚认识有限元程序的基本框架,当需要修改程序实现特定功能时,可迅速定位到对应的功能模块,对于后续其他类型单元程序的阅读、编写、调试大有裨益。强化这些纲领性知识的教学是事半功倍的,一方面学生对有限元方法本质和思想的掌握水平得到提升,另一方面教师在后续具体有限元单元的教学中可紧扣主干,从细枝末节中解脱出来,从而节省教学时间。

2.内容整合,补充拓展内容满足多样化的学生需求。在强化有限元纲领性知识教学的基础上,根据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和有限单元法课程的内容体系,对教学材料进行充分整合,进行核心内容和拓展内容的区分。教师在课堂上集中进行课程核心内容的讲解,指导学生在课外自学相应的拓展内容。经过整合,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有限元课程包含了四大模块:(1)数学力学基础。(2)基于弹性力学的有限元。(3)基于结构力学的有限元。(4)复杂工程案例的商业软件分析。大量预备知识如大型稀疏矩阵的求解方法、拉格朗日插值、高斯积分的数学来源等内容被放入专门建设的拓展内容库中,这些知识严格来说不属于有限元课程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理解这些都只是有限元方法在进行实现时使用到的数学工具,更有利于学生把握有限元方法的主线。拓展内容库中对于预备知识的编排,一般根据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进行,起到配合核心内容教学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要在拓展内容库中分门别类地补充大量的经典文献、名家综述和前沿研究动态,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拓展内容库中建设有“常用的其他数值计算方法”“重心坐标的概念和使用”“超参元和次参元”“广义协调有限元”等多个不同的专题。学生根据自身需求和兴趣了解这些知识,可加深对于有限元方法本质的理解,同时可以感受到有限元方法的蓬勃生机。

四、有限单元法课程教学方式的变革

长期以来,有限单元法课程的教学多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其理论内容与实用软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明确,程序代码的阅读、编写和调试枯燥无味,导致研究生学习兴趣不足。为此,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根据其教学目的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是很有必要的。总体上,为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在各种具体的有限元单元教学过程中,以“理论讲解—程序设计—案例分析”的教学环节组织教学,在各个教学环节采用启发式、任务式、设计式、研究式、探索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1.理论讲解,启发式和任务式教学方法相结合。理论讲解部分多运用启发式、任务式的教学方法,提高研究生对有限元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的认识,推动研究生尝试理论创新。有限元方法其理论部分涉及大量的细节,如单元位移模式的设计、形状函数的构造和推导、刚度矩阵的组装等,学生在学习时容易淹没在繁杂的细节推导中,顾此失彼。学生在掌握有限元方法的基本理论并通过平面三角形三结点单元的学习之后,对有限元方法的常见术语和方程建立一般过程已有一定的了解,那么教师在进行后续其他类型有限元单元的教学时,可以通过“为什么需要这种单元”“现有的结点数目条件下怎么去表达单元位移”等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各类单元的使用目的和位移模式表达。在完成位移模式构建后,采用任务式教学方式指导学生自主完成“方程推导→刚度矩阵计算和集成→各类边界条件处理”的过程,强化学生的理论认知,然后通过“这种单元的计算精度如何”“是否完备协调”“使用是否受限制”等问题启发学生总结各类单元的局限,介绍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对这些局限的改进。

2.程序设计,采用设计式、研究式教学方法,与理论讲解并行推进。程序设计是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之一,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7],但经过教学内容的優化,程序设计不再作为单独的教学模块。教师通过平面三角形三结点单元有限元程序的示范,让学生了解有限元程序的基本流程,引导学生总结好有限元程序的基本框架和功能模块。在后续其他类型有限元单元的学习中,程序设计教学与理论讲解并行推进,教师以辅助性教学程序为基础布置简单的设计性任务,如将总体刚度矩阵存储方式由“上三角”改为“下三角”,将“平面应力单元”改为“平面应变单元”,将高斯积分点由“四个”改为“九个”等,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根据自己的理解完成这些任务,程序设计与理论知识之间的衔接得以加强。另外,鼓励研究生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在辅助性教学程序引入新的本构关系、荷载效应和边界条件,使这些程序可以直接为研究生的课题研究所用,调动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兴趣,且有助于培养研究生基于有限元程序进行创新研究的能力。

3.案例分析。在案例分析环节,教师带领研究生使用教学程序解决简单的数值算例,让研究生对有限元方法的运用建立更深的理性认识,使研究生了解教学程序与大型商业软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通过具体案例的示范,使研究生清楚“节点和单元编号”“应力磨平”等有限元前后处理工作的内容并认识到其重要性,对“平面问题和空间问题求解时位移边界条件的数量”“有限元网格的布置原则”等知识点有进一步的直观认识。采用简单数值算例进行示范时,教师可引导研究生思考总结如何将实际工程问题抽象为有限元计算模型,如何解释和评价有限元计算结果等,为后续运用大型商业软件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奠定初步的基础。

五、多种手段并用,激发研究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感

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都是影响其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在学习有限单元法时,容易因为数学力学基础相对薄弱而在理论学习时对部分知识点消化困难,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讲授式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感不强导致学习热情降低。在有限元课程教学中如果不注意解决好这些问题,教学效果必然难以达到预期。

1.采取不同策略处理理论教学中的知识难点。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的有限元课程教学,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尽量考虑学生的预备知识掌握水平,不能因为知识难点的存在而导致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对于知识难点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理论教学的核心在于引导学生把握有限元方法的整体结构,在不影响这一核心的前提下对于部分知识难点可以适当避开,例如有限元方程的建立,在实际授课中引导学生从Galerkin加权余量法和力学虚位移原理出发进行推导即可,对于涉及泛函变分等知识的Ritz變分法则作为拓展知识供学生自主学习。对于无法避开的难点内容,应让学生清楚地掌握其概念内涵和公式建立的过程,如等参单元整体坐标导数积分运算向局部坐标的转换等,可由教师采取黑板板书引导学生一起进行,学生会发现使用高等数学多元函数的求导法即可完成这一过程,可建立起学生的学习信心。

2.让学生成为教学资源构建的主体。让学生成为课程的积极参与者,对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可产生巨大的提升作用。在有限元课程教学的教学内容整合过程中,课程的核心内容由主讲教师制订,拓展内容库的建设充分强调研究生的参与。拓展内容库中的预备知识部分根据研究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情况不断地完善拓展,鼓励研究生将自己收集到的科研文献进行评述后上传至拓展内容库。在程序设计教学中,鼓励研究生将自己基于辅助性教学程序进行的创新性研究成果进行课堂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研究生参与教学资源构建的更重要方面在于丰富课程的实际工程案例。以前,笔者所承担的有限元课程“复杂工程案例的商业软件分析”教学模块案例库仅涉及了库岸边坡、地下洞室、结构抗震等问题,介绍的商业软件数量也偏少,远不能适应现有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数量。通过让研究生以优秀工程案例投稿、软件使用经验分享、软件二次开发技巧展示等形式参与案例库的建设,工程案例库的建设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教师选择优秀工程案例让学生在课堂上讲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总结,促进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交流,学生在获得参与感的同时可以更多地了解土木工程专业有限元商业软件的全貌。

3.变革考核方式。有限单元法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单纯地依赖闭卷考试来评价研究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是不合理的。目前笔者所在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有限元课程期末考试为开卷考试,考试成绩占最后总成绩的60%。为更好地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促进研究生进行创新性学习,将研究生参与教学资源构建、对辅助性教学程序进行创新的情况等纳入考核标准,占最后总成绩的20%。其余20%涵盖了研究生完成公式推演、程序设计等课程任务的表现情况。通过考核方式的变革,学生参与有限元课程的主动积极性明显提升,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六、结语

长期以来,有限单元法的课程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未能充分考虑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实际需求,从而导致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学习效果难以达到预期,针对该问题本文总结了笔者所在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有限单元法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工作取得的经验:有限单元法课程应强化基本理论和程序基本框架的教学,并对教学内容紧扣主线进行优化;各类有限元单元的教学按“理论讲解—程序设计—案例分析”的环节组织教学并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教学过程中应采用适当处理理论难点、鼓励学生参与资源构建、形成综合全面的考核方式等多种手段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参与意识。这些措施有利于激发研究生的学习热情,加深研究生对有限元方法的一般本质的理解,提升研究生有限元程序的编制水平,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满足多样化的学生需求。

参考文献:

[1]王勖成,邵敏.有限单元法基本原理和数值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2]苗雨,郑俊杰.土木工程专业有限元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C].第四届全国土力学教学研讨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2014:77-79.

[3]张大英.面向软件应用的有限元课程教学改革与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5):91-94.

[4]于玉真,李伟亮,李励,王飞.《弹性力学与有限元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45):102-103.

[5]白冰,蒋青青,唐礼忠.工科专业“有限单元法及程序设计”课程改革新思路[J].理工高教研究,2009,(05):136-140.

[6]吉逸,陈国庆,曹玖新.研究生创新型学习的教学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1,33(A1):5-8.

[7]李世彬,苏继红.在研究生教育中培养创新精神的基本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1):68-69.

Research on Teaching Reform of Finite Element Method for the Postgraduate Majoring in Civil Engineering

JIANG Wei,LIU Zhang-jun,WU Bo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Yichang,Hubei 443002,China)

Key words:civil engineering;finite element method;teaching reform;graduate education

作者:江巍,刘章军,吴勃

第四篇: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摘 要 本文主要针对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及学科特点,结合建筑类高校现有研究生规模和课程教学现状,以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专业硕士所需的知识结构、能力要求和素质要求为依据,对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课程教学改革的相关内容进行探讨,提出有利于完善本领域培养机制、完善专业学位制度、推进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关键词 专业学位研究生 全日制工程硕士 课程教学

Discussion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Postgraduate Degree Programs

in the Field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ZHANG Jintao

(Graduate School of Tianjin Chengjian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4)

Key words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 full-time engineering masters; curriculum instruction

研究生教育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水平人才的主要途径。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其多样化的需求。为了解决这一现象,我国提出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学术型学位研究生的补充与转型,其目的在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而这其中涉及面最广、招生人数最多的专业学位类型便是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现有建筑类高校大多从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涵盖建筑与土木工程、项目管理和环境工程等领域,目前人数已超过学术型研究生,占全日制研究生总数的50%以上,其中建筑与土木工程作为招生的主要领域拥有全日制研究生人数占工程硕士研究生总数的一半以上。

为完善现有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机制,完善专业学位制度,推进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更好发展,本文针对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及学科特点,提出本领域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相关建议。

1 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与条件

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课程教学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与本科生不同的是,研究生课程教学不仅要掌握广泛的基础理论知识,更要在此基础上加深与巩固,培养研究生自主学习和科学研究的能力。对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更要学会将基础理论运用于工程实际从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是解决工程实际和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础,而知识又以课程的形式传递,因此课程教学在研究生培养中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也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也在不断地更新,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也成为了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关键之一。

近几年,建筑类高校相继提出了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建筑类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新目标,对研究生教育教学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目前许多高校正以课程建设为契机全面推动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程教学作为研究生培养的关键性环节,自然也要符合相应的专业特点。

现有全日制在校硕士研究生基本为招生学科的相同专业或相近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生源质量较好。建筑类高校课程设置不仅总体上符合研究生课程体系要求,能较好地体现研究生教育的特点,而且有明显的工科特点和建筑类学科的优势。目前建筑类高校研究生开设课程中学位课的深度和广度有利于学生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选修课覆盖各专业门类并具有城建类高校的特色。另外为跨专业与同等学力人员开设的补修课能够体现学科专业发展的前沿,有利于学科课程体系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以及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任课教师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较高,全部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

2 现有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从2009年开始实施,时间相对较短,和学术型研究生相比,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课程教学体系。目前,一些高校仍不能正确区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不能准确定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类型与特征。然而课程教学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又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正确认识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对于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至关重要。其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2.1 教学方式仍停留在本科阶段

教学方式对教学效果有很大影响,目前很多高校教师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还沿用本科生的教学模式,不能正确认识研究生和本科生在知识培养与技能实践上的差异。针对不同的课程形式与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大多数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缺少师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忽视了研究生在课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其和本科时期一样在学习上处于被动接受之中,这难免会对研究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所影响。只重视知识的传授,不能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也就无法实现对于研究生课程教学的目的。

2.2 课程体系尚不完善

全日制工程硕士与传统工学硕士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其紧跟工程实践,具有很强的应用性。而目前很多高校对于全日制工程硕士设置的课程体系都不能符合这一学位类型的特点和目标,存在着诸多的不合理性。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与教学设计上不能做到与本科较好地衔接,经常会出现课程设置重复,或知识点衔接不上等问题。另一方面,许多高校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大多照搬原有工学硕士的课程设计与课程内容。工学硕士与全日制工程硕士相比,课程体系相对局限于特定的学科范围之内,课程内容也相对单调,大部分课程以理论的阐述为主,这就忽视了全日制工程硕士应用性较强的专业特色和工程的实践应用特性,不利于培养全日制工程硕士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2.3 缺少对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采取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相结合的培养方式也是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一培养目标,这其中企业导师对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更为关键性的作用。但在实际中,许多高校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并未发挥出双导师制度的优势,实践教学环节也并未落到实处。目前双导师制度在高校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中已基本建立,但由于企业导师几乎很少将时间和精力用于指导研究生上,使得学生大多数情况下都有校内导师指导,这就使得双导师制度过于形式化,失去了企业导师对研究生培养应有的价值。即便企业需要高校所提供的技术人才,学校与企业之前缺乏必要的沟通与交流,仍然会使得全日制工程硕士失去许多工程实践的机会,也很难达到对其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2.4 教师素质有待进一步衡量

教师仍然是研究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实践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的理论素养与工程实践经验对实现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都起着很大作用。与工学硕士相比,教师在向全日制工程硕士阐述基本理论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工程实际,将理论转化为工程应用的方法。目前,高校对于研究生任课教师的选择条件很高,要求全部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然而也正是这样的高标准使得研究生任课教师大多脱离企业,长期从事理论研究,因此在教学工程中自然更加注重理论的阐述,而忽略了其在工程实践中的具体应用。这一现象与高校对教师的评定标准也是分不开的,高校对教师的评定重视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而对其工程实践经验相对忽视,难免导致教师在两者选择上有所偏向。

2.5 课程考核制度有待明确

课程考核是检验研究生课程学习后知识结构掌握和能力素质提升情况的一种有效途径。研究生课程考核以能全面反映研究生學习情况为目标,重视过程考核,达到通过考核促进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的目的。而目前现有的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导致课程考核方式过于单一,考核内容和深度也一般过于随意,对课程考核及评价缺乏统一、完整、科学的机制。许多高校还存在着课程体系设置良好,课程实施和课程考核等环节过于随意的现象,有些重要的专业课程考核形式过于局限,难度也过于简单。除采用考试、论文等形式的考核方式,很少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专业特点及对人才培养的目标确定能更加反映工程实践及应用的考核形式。①

3 课程教学改革方案探讨

通过课程教学改革保证课程教学质量,对更好实现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根据上面所提到现有研究生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主要针对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提出以下关于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3.1 改进教学方式,优化课程体系

土木工程的全寿命周期可分为设计、建造和使用三个阶段,根据社会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这三个阶段的特点,确定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的人才培养目标,即能够主持大型复杂结构的分析、计算与设计工作的工程设计师;能够解决重大工程施工关键技术问题、具有施工组织管理能力的工程建造师;能够开展大型土木工程检测与评估及工程事故分析处理的工程检测评估师。②

为达到培养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创新性、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的目标,应该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发掘提升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尝试采取互动开放模式、课堂论坛模式、探索式学习模式、虚拟现实教学等,提升课程学习中的教学互动。注重研究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鼓励研究生参与教学设计、教学改革和教学评价等环节。加强课程建设与学科发展相结合。根据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对学科建设提出的要求,不断改进、完善课程教学内容。要更加注重加强研究生对前沿理论和科研成果的认识,使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成为一个不断发展与深化的过程。

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课程体系的设置,既应符合社会对于研究生思想、理论及专业创新等方面的要求,又要因人而异,根据每个人的培养方向来制定。对于学科基础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既要体现其基础性、宽广性和系统性,又要注意把握课程的深度和广度。对于专业选修课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开设与培养方向相适应的课程,工程设计类应开设关于结构设计软件、结构设计规范及结构建模方法的相关课程;工程建造类应开设有关施工组织与施工技术、工程建造管理等相关课程;工程检测评估类应开设结构检测鉴定、工程事故分析处理、既有结构可靠性评定等相关课程。对于专业创新实践既应体现其先进性和前沿性,又要有利于激发研究生自主学习兴趣,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发展。

3.2 明确培养模式,重视实践创新

在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基础理论知识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起着很大作用,只有具有扎实的数学、力学基础,才能胜任工程设计、施工、检测等高级技术工作。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科交叉性也越来越有所体现,各种新兴学科在工程领域有着越来越多的应用,因此更应该将现代科学技术融入到传统土木工程中,通过不断实践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型人才。③

专业学位研究生一般是双导师制,即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相结合,因此其培养模式也与学术型研究生有所不同,课程也从课堂到企业随着主体的改变发生变化。学校课堂在研究生基础构建阶段起着非重要的作用,通过开设哲学、职业道德与素养、土木工程基础理论等课程解决研究生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素养的培养问题;校内导师在研究生专业实践阶段起着很大作用,通过开设专业前沿课程、直接参加工程实践等解决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而企业导师主要负责研究生的创新与实践,通过面向工程进行工程设计、新技术研发等解决研究生创新能力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问题。

对于专业技能的培训,应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根据培养目标共同为研究生选择实习基地。工程设计类研究生选择大型设计院进行相关技能的培训,熟悉掌握设计方案制定、大型分析软件的使用、复杂结构计算分析、设计规范应用及工程表达;工程建造类研究生选择大型施工企业进行相关技能培训,学习施工方案制定、施工疑难问题处理、关键技术研发和施工过程的安全控制;工程检测类研究生选择大型工矿企业进行相关技能培训,学习检测方案制定、计算分析与评估、检测技术开发和病害分析与处理。

鼓励教师自编特色教材,开发多媒体和网络教学课件,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积极进行网络课程和网上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鼓励和发展外语或双语教学,积极引进和使用国内外高水平优秀教材、原版教材。充分利用学校各学科的教学服务平台和实验设备,提高研究生的独立研究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邀请企业导师、外聘导师指导实践性教学,利用共建产学研实践基地及行业资源丰富实践性教学内容。

3.3 提升教师能力,完善管理机制

研究生课程教学不同于本科生,教师在讲解课程基本理论与实际中,更应注重对研究生知识获取能力、独立研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因此要明确研究生课程任课教师的聘任条件及方法,研究生任课教师一般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博士学位,并且授课水平较高、实践经验丰富,熟悉本学科的前沿动态,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支持教师合作开发、开设课程,鼓励国际和跨学科合作。建设教学交流和教学技能培训平台,有计划地开展经验交流与培训活动。④

加大对教师参与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激励与支持,加大对教师承担研究生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项目的资助力度,对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教师予以表彰。提高研究生课程建设和教学工作在教师绩效工资分配中的比重,将承担研究生课程建设和教学工作的成果、工作量以及质量评价结果列入相关系列教师考评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

课程考核是检验研究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和掌握程度的有效手段。然而,课程属性和学科特点的不同,导致考核方式不尽相同,考试和提交专题报告相结合。多样、有效、可操作的考核形式对于加强研究生基础知识、创新性思维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查尤为重要。通过课程考核也可以促使研究生积极主动学习和教师课程教学的改进。除了相关课程考核,还要探索建立课程学习综合考核制度,结合研究生中期考核,对研究生经过课程学习后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等是否达到规定要求进行综合考核,针对考核结果分流或淘汰一部分学生。

健全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机制,教学管理文件要对研究生教学环节全覆盖。建立以教学督导为主、研究生评教为辅的研究生课程教学评价监督机制,对研究生教学活动全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监督。建立严格规范的课程审查与淘汰机制,对已开设的研究生课程的开课情况和教学效果进行定期审查,并根据审查结果对课程及时进行调整。⑤

4 结语

作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新生产物,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陪养在我国才刚刚起步,所面临的关键性问题是要保证其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课程教学作为研究生培养的首要环节,仍然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全面深入的课程教学改革是有必要的。在改革过程中,我们要结合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重点把握教学方式的改进、课程体系的设置、实践创新的培养以及管理机制的完善,与此同时借鉴其他高校在本领域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所取得的成功经验。通过不断地探索与改革,我们一定能够实现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注释

① 朱丽华,史庆轩,任瑞,张维华.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4):112-115.

② 景静姝,王玉琨,刘鉴汶.高等院校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问题探讨[J].理论导刊,2007(5):97-99.

③ 陈伟,张季如,万晶.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与分析[J].高等建筑教育,2013.22(1):61-65.

④ 鐘春玲.土建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方案探讨——以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为例[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4.31(1):101-103.

⑤ 张丽霞,罗尧成.全日制工程硕士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改革思考[J].第三届国际教学管理与课程建设年度会议,2012.

作者:张津涛

第五篇:新形势下军校土木工程研究生实战化能力培养探索

摘 要:新形势下,为建成一支“能打仗,打胜仗”的人民军队,我军大力开展实战化训练,为打赢信息化局部战争做准备。军校研究生教育作为部队高层次人才的主要培养途径,有力地支撑着军队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向前发展。文章分析了新形势下军校土木工程研究生实战化能力培养的需求,指出了当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并从授课内容、教学模式、课题设置、考核机制四个方面提出了改进措施。

关键词:新形势;土木工程;研究生教育;实战化能力

習主席强调,要把“能打仗、打胜仗”作为强军之要,大力提高军事训练实战化水平。实战化训练是以作战任务为牵引,以实战环境为背景,以提高战斗力为根本而进行贴近实战的训练。军事院校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就是培养适应信息化战争要求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未来战争在客观上要求军事人才不但要有全面的基础知识和军事专业知识作支撑,更重要的是有能力把这些知识运用到战争中去,指导和实践战争行动[1]。部队训练和院校教育的目标是统一的,因此在部队开展实战化训练之际,院校也应开展实战化教学。

军校研究生作为部队高层次人才,担负着建设现代化国防的重任,是部队信息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是未来军队建设的骨干和核心力量。军校研究生教育作为部队高层次人才的主要培养途径,有力地支撑着军队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向前发展,因此,军校研究生教育的实战化教学至关重要。本文结合作者多年教学经验,以军事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为例,分析了新形势下军校研究生实战化能力培养的需求,指出了现有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措施,为新形势下军校研究生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一、新形势下军校研究生实战化能力培养的需求

(一)第一岗位任职能力

硕士博士,都是战士,军校研究生培养的根本目的,始终是服务部队。过去的研究生教育过分重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成果,轻视了研究生培养教育与部队实际需求之间的紧密联系,导致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在毕业奔赴部队任职时出现水土不服,适应部队工作与环境的速度缓慢,耽误部队工作开展和个人前程。为此,研究生培养教育必须紧贴部队实际,满足部队实际需求,加大研究生第一岗位任职能力培养力度。

随着改革逐渐深化,部队大力推行编制体制调整改革,旧单位合并重组,诞生了许多新的单位,同时,军校学员的第一任职岗位也发生了变化。以军事土木工程专业为例,由多个施工保障单位合并组成的保障大队等将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接纳大量的毕业学员。新的岗位对学员能力培养提出了新的需求,需要学员在院校学习期间,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如施工技术和施工方法等,并积累一定的施工和管理经验,了解设计、预算、监理、检测等相关知识。

(二)博弈、对抗的思维模式

与指挥类学员不同,大多数研究生学员作为技术类干部,在部队运行过程中主要负责技术保障和科学技术研制工作,但在这类工作中,也有很多运筹与博弈的学问。对军事土木工程中的防护工程而言,现代防护是建立在了解敌人的攻击手段和武器性能的基础上的,只有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护措施,才能将防护效果最大化。因此在进行防护工程的设计与施工中,要根据外军的武器装备性能,确定防护工程的防护等级,并以此标准选择建筑材料,设计建筑结构;在作战时,机场作为敌军优先攻击的高价值目标,容易遭受敌空军的轰炸,在遭受轰炸后,场务人员要对机场跑道进行抢修,在最短时间使机场跑道可使用长度达到飞机起降最低滑行长度。在维修机场跑道时,应运用运筹的思想,选择部分弹坑优先抢修,尽快恢复战机起降能力。因此学员在院校学习期间,应当适当了解装备性能特点及参数,对装备能力与防护手段形成基本的了解,以方便日后部队工作中使用。

(三)全面过硬的综合素质

除了较强的专业素养,学员的综合素质也极其重要。综合素质包括表达能力、协调能力、自学能力等。表达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较强的表达能力能够帮助表达者准确、完整地传递个人的思想、情感、想法和意图,对土木工程专业学员而言,绘图是一项重要的表达方式,他们需要通过图画、文件和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设计和思想;协调能力也十分重要,部队是一个大集体,只有具备较强的协调能力,才能使整个集体高效运行;自学能力包括自觉地学习愿望和求知欲,有一定的学习方法,初步形成学习习惯,能找到相关的工具书和资料。每一名军校研究生学员,都是经过层层考验筛选出来的,都拥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在研究生学习阶段,他们需要进一步改进学习方法,锻炼学习研究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在毕业后的岗位任职中,能够依靠自学,较快适应新的岗位,快速提升业务水平,干好本职工作,取得优异成绩。

二、军校研究生实战化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供给侧结构改革仍需加强,人才培养目标需更加明确

在学位授予类型上应进一步优化。从招生结构来看,目前军校培养的研究生中,学术学位研究生较多,专业学位研究生较少;从培养模式来看,学术学位研究生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差别较小,学员在理论研究投入较多,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培养不足,存在部分学员学习期间学术成果较多但毕业后岗位任职能力较差的情况;在考核机制方面,学术学位研究生以学术成果为毕业条件,专业学位研究生以专利成果、科技奖项等为毕业条件,虽然突出了实践性,但专利申请和科研奖项申请周期较长,研究生难以在两年半的培养周期内参与课题的全过程,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毕业条件设置欠合理。在近几年的部队编制体制改革过程中,军队院校也进行了较大力度的调整改革,学术学位授权点的数量被大幅度压缩,相应增加了专业学位授权点,生源结构也有巨大的调整,招收的军校应届本科毕业学员数量大幅减少,部队在职研究生数量增多,但在研究生培养模式上,仍需加强对学术学位研究生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区分,进行考核机制的健全与改革,做到学有所用,培养能够满足部队需求的高科技高素质人才。

(二)教学师资队伍缺乏部队实战经历

目前,院校教员由于教学科研任务繁重,很大一部分人缺少基层经验,具备长期基层部队工作的实践经验的更是稀少。虽然院校中每年都安排教员到基层部队交流代职,也从部队选调了部分优秀干部来院校任教,但是部队遂行任务日益增多,基层部队面临的环境也是繁杂多变,短期的工作并不能很大程度上增强教员的实战经验,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环节的需求[4]。随着部队改革逐渐深化,部队编制体制、武器装备、作战样式、保障模式发生变化,更需要教员不定时、不定期的到部队去调研,了解基层部队的实际工作和训练情况,以便于在教学中多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实践教学能力,在贴近实战的情景创设下,讲解复杂难懂的理论知识,使学员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除此之外,队伍结构不合理,从年龄分布来看,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型”结构,老教员和年轻教员数量较多,而中间骨干力量较少,青年教师在整个教师队伍中占比巨大。大多青年教师一毕業就走上了讲台,他们没有参加过工程实践,缺乏工程经验,没有任何从教经历,缺乏教学技巧和教学方法,把自身所学转换成教育知识存在困难也是情理之中的事,直接体现就是教学能力偏弱。且部分教员进取意识不强,视野不开阔,对未来实战认识不到位,习惯于“闷头搞教学”,认为“只要教案知识点熟练,就能上好课”。这些因素,都限制了军校研究生实战化能力培养的水平。

(三)培养过程与部队联系不紧密

一是对部队了解较少。在研究生阶段,院校不再利用寒暑假统一组织学员前往部队实习,学员前往部队调研的机会较少,院校与部队联系不紧密,没有利用训练基地资源优势开展实战化教学,对部队的认识整体较浅。二是习惯实验室条件,任职实践能力不足。实验室条件相比基层部队和战场环境的条件要更好,更安逸。另外,实验室的学习和研究工作由学员在导师指导下自行安排,自由度大,氛围轻松,部队任务多,安排紧,对实践能力、施工管理能力、组织安排能力要求高,许多学员毕业奔赴部队后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三是部分研究课题与基金项目有科研创新意义和价值,但脱离部队实际需求,研究成果较难转化为战斗力,学员积累的研究经验难以用到日后的工作上。

三、军校研究生实战化能力培养措施

(一)加强军校师资团队建设,提高实战化教学水平

加强军校师资团队建设,从根本上提高实战化教学水平,是加强军校研究生实战化能力培养的一项重要措施。一是拓宽教员选拔渠道,从部队吸纳高素质人才,传统的教员从毕业的硕士博士中择优留校任教,这类教员缺乏工程实践经历,对部队认识不足,实战化教学水平不高,目前院校正逐渐改变教员选拔方式,直接从部队吸纳拥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人承担短期或长期教学任务,由他们向学员传授部队工作经验,在学院培养过程中对学员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二是注重青年教师培养,建立“双师多能型”青年教师培养机制,将青年教师培养成既是工程师,又是教师,既能胜任教学工作,又拥有丰富实践经历的高素质人才,优化教员队伍结构;三是加强教员实践,让教员在“干中学、学中干”,把提升教员队伍的实战化教学能力落到实处,加强院校与基层部队、基地之间的联系交流,定期选派教员去部队任职锻炼和交流学习。

(二)更新紧贴战场环境的教学内容,打牢实战化理论基础

军队研究生培养除设置高技术专业技术教学内容外,更要结合战场建设,突出实战化,更新紧贴战场环境的教学内容,打牢实战化理论基础。为适应现代高技术战争发展要求,突出实战化牵引的目标,以实战化军事土木工程人才培养需求和解决当前不足为切入点,在军事土木工程授课内容方面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军事设施建设内容。随着我军军事战略转型发展及现代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发展,迫切需要优化军事设施的设计方法和增加军事设施工程的建设。因此,在授课内容中应增加“地下防护工程设计”、“地下防护工程施工与管理”等课程;二是抢修抢建内容。军事设施在遭受打击破坏之后,如何尽快抢修以期恢复其使用功能以提高战时生存能力,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为紧贴实战需求,适应战场建设的发展需要,应及时开设工程抢修抢等课程;三是空防工程内容。为满足部队空防阵地工程建设急需,应增设“阵地工程建设”等课程。

(三)建设模拟实际战场环境的高技术试验平台,提高实战化应用水平

试验作为研究的重要步骤,既是对前期研究成果的检验,也是下一步研究的指导依据。建设模拟实际战场环境的高技术试验平台,有助于真正验证技术装备等研究成果在实际作战使用中的实战化能力,帮助发现问题,进行改进,避免出现技术装备在实验室条件下测试时具有良好效果,而在战场环境中哑火的情况。

军校土木工程研究生在进行学习和科研时,必须对武器装备性能及其对建筑物毁伤效果有足够的了解,并需要建设模拟实际战场环境的高技术试验平台验证材料与结构抗毁伤能力。以土木工程中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方向为例,一是考虑多种毁伤效应,建设“防护工程战场毁伤效应综合检测实验平台”,对防护工程同时经受多重武器打击的情境进行模拟;二是考虑武器多向打击作用,建设“防护材料真三轴综合加载实验平台”,可对防护工程同时经受多方向打击的情境以及地下防护工程所处的高地应力环境进行模拟,并可模拟地下防护结构实际工作中围岩应力条件对工程结构的影响;三是考虑武器打击衍生破坏作用,建设“防护材料高温加载实验平台”,对武器打击衍生的高温效应进行模拟。通过这些高技术试验平台,可以切实掌握实战化能力的影响因素与影响规律,从而提高实战化能力。

(四)设置紧贴实战的研究课题,强化实战化科研能力

划拨一笔专款作为实战化课题基金,用来资助军队院校进行高水平的贴近战场建设的研究,鼓励军队院校申请该课题基金,进行相关研究。建立研究生培养经费动态增资机制,参照国家部属高校研究生人均培养经费拨款标准,结合军队研究生教育实际,适当提高军队研究生培养经费标准[5]。在学员毕业论文选题时,引导学员选择有实战背景和实战意义的课题,真正做到研、学、用有机结合,使科研成果高效转化为战斗力。

以军事土木工程为例,近年来智能混凝土研究飞速发展,专家学者对混凝土的多功能化和智能化技术与应用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该技术在军用领域具备非常可观的运用前景,可用于军用基础设施的无损检测,电磁屏蔽等多个方面,但该技术在军事工程维护与建设中的应用还较少,因此可设置相关基金,鼓励科研团队对该项技术进行持续的跟进研究,争取早日在该项技术研究上取得成果,提高部队基础建设技术水平。

(五)建立完善适应部队岗位任职的考核机制,培养实战化综合素质

通过设定实战场景的方式设置考核课目,检验实战化教学效果和学员实战化能力素质。对学术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以不同标准,不同形式,分别考核。一是分层量化考评标准。实战化的课程考核应侧重过程性、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考核内容包括学员日常综合素质,理论知识掌握和实践动手能力等多个方面,形式为笔试和面试,最终评定成绩由多个项目成绩进行加权综合,并加大实践动手能力对应的权重,具体考核方式如图1所示。二是从严确定考评条件。结合课程的不同特点,围绕考核最大程度接近实战化,坚持基础课程笔试室内考、试验操作室外操场考,实践技能实际场地考,着力解决课程考核条件单一化、程式化;三是科学设定考评情境。坚持根据课程特点设置不同考核场景,通过抢修抢建施工模拟实验室、防护工程爆炸冲击试验场地等考评情境,科学全面地考察学员在实战化下综合技能水平。

四、结束语

军校土木工程研究生培养要贴近部队、贴近一线、贴近实战,要以“紧贴战场需求,突出实战化牵引”为核心,強化授课内容实战化,促进教学模式实战化,设置科研课题实战化,突出考核机制实战化,使军校研究生在理论学习、实践能力及实战化水平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提高,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实战化军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为我军面临新时期,新形势,新挑战提供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薛谋社,史永杰.军队任职教育课堂教学方法创新探讨[J].继续教育,2012(12):10-11.

[2]徐国友.新媒体时代院校任职教育教学研究[J].学理论,2013(17):353-354.

[3]曾璞,欧英立.院校实战化教学训练创新[J].国防科技,2014,35(05):15-18.

[4]屈金梅,张淑英.军队院校任职教育向实战化靠拢的几点思考[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6,06:230.

[5]房京,李程,胡杰.“双一流”背景下军队研究生教育创新发展[J]. 军事交通学院学报,2016,18(12):71-75.

作者:许金余 白二雷 杨宁

上一篇:土木工程施工技术论文下一篇:网络本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