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区农业经济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目的]研究河套农业经济区玉米产区生态地球化学特征。[方法]通过采集河套农业经济区玉米根系土及玉米各部位样品,分析了不同土壤类型根系土及玉米各部位的微量元素含量。[结果]灌淤土中大部分元素含量相对较高;大多数元素在玉米的茎叶中相对富集;F、Mn、Co元素在根中相对富集;N元素在子实中强烈富集,Zn、F在子实中相对较富集。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经济区农业经济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经济区农业经济论文 篇1:

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实施

摘要:本文结合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农业经济发展过程的作用和实施为例,论述了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在建立特色农业数据库、搭建情报信息共享平台、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实现远程快速服务等方面为促进区域特色农业经济发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并对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在服务区域特色农业经济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中原经济区;农业经济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等为核心内容。2012年11月,《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出台。《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等,为河南未来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经济快速发展使得城市、农村经济结构、就业结构等发生重大转变,技术人才,尤其是高级技术人才短缺,教育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结合2010年河南省出台的《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2008-2020年)》和《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的实施意见》,特别强调了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科技创新机制、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粮食流通机制、保障粮食品质与环境安全的环境保护机制,而高等农业院校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农业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如何将这种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关键是将农业科技信息及时传递到科研人员和基层粮食生产者手中,而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即是农业科研工作的起点和阶梯,又是农业科研工作交流和传递的渠道[1],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在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显著成绩。

一、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意义和促进国家生产核心区建设中农业经济发展的意义

建设中原经济区,促进河南振兴,推动中部崛起,是新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曾经贫穷落后的中原地区人民的共同期盼。《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的印发,寓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已提升为国家战略,标志着河南将迎来一个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也意味着河南这一全国人口大省、农业大省、教育大省致力打造“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全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战略构想和宏伟蓝图已变为国家发展现实需要和河南人民的历史重任。这必将形成强大合力,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使之尽快成为带动中部地区崛起的核心地带,成为引领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成为支撑全国发展的重要区域。同时,随着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实施,强调了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科技创新机制、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粮食流通机制、保障粮食品质与环境安全的环境保护机制。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在调研中,就中原经济区建设,多次提到:作为全国第一农业大省、第一粮食生产大省的河南,应该肩负起责任和使命,真正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为代价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之路[2]。中原经济区建设要走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之路,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要实现到2020年在保护全省0.07亿hm2基本农田的基础上,粮食生产核心区粮食生产用地稳定在500万hm2,粮食生产能力达到650亿kg的建设目标,就必须尽可能保持现有的可耕地面积,提高粮食单产;要提高粮食单产,就要依靠农业科技,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在粮食稳产、增产中的作用。而这个中原经济区农业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需要有力的农业科技人才和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来支撑,需要强大的高等农业教育体系作保证,需要高等农业院校紧紧围绕中原经济区农业经济建设深入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有效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建设。

可见,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提升为国家战略,作为承担培养创新人才、推动科技创新、服务社会发展、传承创新文化神圣使命的高等院校,迎来了加快自身发展的机遇,特别是河南省等省份被确定为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战略的决定,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农业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将关系到中原经济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3]。21世纪是一个迅速发展的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时代,农业高校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集散地,将直接为中原经济区农业经济建设服务,不仅是社会的客观需要,也符合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自身发展的特点。

二、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实施成效

积极服务区域、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是河南农业大学的优良传统。作为河南省重点支持建设的综合性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在兴办百年农业高等农业教育历程中,始终坚持传承大学精神,切实履行农业大学使命,充分发挥农科积累深厚、学科门类齐全的学科优势。迄今为止,已为国家培养了以玉米育种专家奠基人胡廷积,小麦育种专家陈伟程等为代表的20万名高级创新人才;建设了河南省唯一国家重点学科作物学团队;以及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烟草生理生化研究基地等19个国家、河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特别是近年来边连续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一批重大科研奖励。目前,学校下设20个学院,84个本科专业(方向)。拥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9个一级学科省部级重点学科,34个二级学科省部级重点学科,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了农、工、理、经、管、法、文、医、教、艺10大学科门类。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在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农业经济发展中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了实施。

1.建立小麦、玉米专题数据库,使农业科研人员快速准确地获取有效的农业科技信息。21世纪是信息时代,科技人员要在短时间内找到十分适合自己真正需要的情报信息,就需要信息量大、分类合理、查找方便的专题特色数据库。而中原经济区建设在发展工业现代化同时,农业经济的发展将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核心,特别是河南省利用有限的土壤资源生产了全国近10%的粮食,其中小麦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4左右,玉米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因此,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建设小麦、玉米特色专题数据库是中原经济区建设农业经济发展的必要需求。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经过长期的建设和发展,具有涵盖农作物、畜牧家禽、农村能源等方面较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形成了以农业、生物文献为主体的馆藏体系。图书馆充分发挥文献资源、科技人才等优势,围绕河南省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任务、根据中原经济区发展需求,先后建起了小麦、玉米等专题特色数据库。特色数据库促进了农业科研人员水平与能力的提高,使学校科研水平不断步入新台阶。小麦、玉米专题特色数据库分别以建在学校的“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郑州国家玉米改良分中心”等科研单位、国家级重点学科、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为依托,以图书馆丰富的专业文献信息资源为基础,以网上资源为重要补充,重点收集国内外出版的图书、期刊、会议论文等文献中有关方面的情报信息,建立了书目、期刊题录数据库,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新品种、优异种数据库,科研机构、科研成果、知名专家数据库,市场信息、统计数据数据库。

小麦、玉米专题特色数据库可为用户提供特定学科范围或某一主题的网上信息资源集合,便于农业科技人员快捷、方便地进行信息交流和利用。农业科技人员可以随时点击咨询,与咨询员进行交流,并可以在工作时间以外留言咨询。数据库的信息营销服务,通过对信息产品与服务进行分析、调研等过程,实现了与信息用户的价值交换,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业科技人员的信息需要;通过主动服务,能够挖掘农业科技人员潜在的信息需求,不仅使农业科技人员的需求得到极大的满足,同时为特色数据库的信息补充提供了条件。专题特色数据库,为小麦、玉米的科研、生产提供全方位、深层次的文献信息服务,改变了小麦和玉米研究、生产中各种文献信息利用难的现状,为农业科技人员的科研立项、成果查新,以及贸易人员及时了解市场信息等方面提供方便,成为从事小麦和玉米等农业科技人员获取文献信息资源的主渠道。同时,小麦、玉米专题特色数据库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全世界的研究、生产现状,为农业科技人员正确把握其研究发展趋势提供便利。小麦文献信息数据库因其特色突出、信息量大、使用方便,获得CALIS管理中心二等奖。小麦、玉米专题特色数据库为学校科研项目《冬小麦根穗发育及产量品质协同提高关键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黄淮区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丰产高效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及时提供了大量信息服务,起到了较好的作用[4],为河南省粮食总产连续10年夺得丰收,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证。

2.搭建农业情报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农业科技人员的跨库检索。尽管农业科技信息琳琅满目,但使用起来常常不尽人意。既有商业数据库的壁垒,更有各建设单位“防火墙”的阻隔。因此,必须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构建互动、互联、互助、符合农业发展需要、适应市场竞争的农业科研创新平台,包括成果转化平台、试验仪器共建共享平台、学术交流平台和信息资源共享平台[5]。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积极参与多家信息情报单位联合建设的“河南省科技文献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为该平台提供了21000万条小麦、玉米科技情报信息,10.6万余条烟草科技情报,960多条科研成果、知名专家等科技信息[6]。不仅为河南省相关科研院所的有关人员提供了及时、必要的帮助,更重要的是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3.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实现农业科技信息远程快速服务。随着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网络化教育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流趋势。远程化服务模式改写了传统的传输方式,多媒体网络可对各种科技情报资源进行设计、处理、检索和传递,为超越时空和地域的限制创造了条件,为需求者提供了最直接、最直观的信息传递和咨询。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积极适应这一形势的发展要求,与学校、地方合作处等职能部门结合,建设了集互联网、电信网、广播网、电视网和报刊网于一体的“五网合一”的立体化农业科教信息服务平台“惠农科教信息港”。“惠农科教信息港”开通了“965558”惠农科技服务热线电话,开设了“中原惠农网”、“专家远程视频诊断系统”和“农业专家面对面”等栏目。“惠农科教信息港”在河南省选择100个农业大县、50个农业科教园区、500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0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殖大户,实施农业科教信息服务对接。农民通过“专家远程视频诊断系统”可以与专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惠农科教信息港”创新了农业科技情报信息的服务手段,架起了农业科技情报直通农业、农村、农民的桥梁,为中原经济区、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农业科技情报信息服务,对推进农村信息化、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立农民增收致富的长效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4.以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为信息载体,为农民提供直接服务。高校农业院校的科技人员、教师、学生是农业科技情报信息的最佳载体。他们掌握的农业科技情报信息量大、更新及时,可以根据需要随时随地满足农户需求。每逢抗击自然灾害、医治农业病虫害等农民最需要指导的关键时期,农业情报部门就要及时地把相关农业科技情报送到农业科技人员手中,通过他们给广大农民朋友以指导,使农业科技情报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与校团委、学生工作部共同构建了大学生“五个一”农业科技情报服务体系,即“一送”(暑期大学生送科技、文化、信息“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一挂”(选派优秀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到郊县乡镇挂职)、“一台”(农业科技情报信息点播台)、“一线”(农业科技情报信息“110”热线)、“一网”(大学生青年志愿科技情报服务网站)。建立与地方合作机制,联手开展“科教富民行动”,选派专业对口的应届毕业生带着农业科技情报信息到乡镇工作,选派素质高、业务强、懂管理的优秀教师担任当地的科技副县长、科技副乡(镇)长,初步建立了教育、科技、推广“三位一体”的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新体系。与学校农业信息化研究中心合作,利用人才技术设备优势,先后全省各地建立“河南农业大学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培训基地”等科技信息网站。

5.搜集与分析农业科技情报信息,提高领导决策能力。科技进步的过程中,领导决策是事业成败、经济兴衰的关键。加强农业科技情报的搜集与分析是农业科技情报工作的重要环节。各级决策者只有以足够可靠、高质量情报为基础,才能做出科学的决策。这就要求情报工作者从搜集到的海量科技情报信息中找到领导决策最需要的东西,就要求情报工作者清楚地了解国家的战略决策、地方经济建设的重点,以敏锐的视觉捕捉情报、挖掘深层信息,持续跟踪,长期积累,提供多层次的情报分析研究服务和领导战略决策咨询[7]。2010-2012年,温家宝和回良玉同志先后来到河南,就河南的粮食生产进行调研。农业部小麦专家组副组长、河南农业大学郭天财教授不仅每次陪同,而且回答了小麦生产特点、各时期麦田管理措施、预计收成、小麦市场形势等方面的提问。在谈到获得“科技服务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奖”时,郭天财教授对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为其及时提供的农业科技情报信息服务给予了高度评价。

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工作人员在做好常规工作的同时,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以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为基础,以相关专家网络为依托,以现代分析方法和技术平台为支撑,建立了一种长期积累、反应敏捷、分析深入、保障可靠的情报研究服务系统,搜集整理、分析挖掘相关情报信息,编辑《高教参考》,为领导决策提供了及时必要的服务。2008年,学校提出建设“一流农业大学”的目标,图书馆及时搜集整理、分析挖掘相关情报信息并编辑“一流大学”专辑,不仅使师生知晓一流大学的内涵,还为学校制定“一流农业大学五年专项行动计划”提供了参考。

三、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农业经济发展中作用展望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已经出台,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建设提升为国家战略,而中原经济区是国家粮食核心区建设的中心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需求,因此,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需要有力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来支撑,需要强大的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提供确实可行的农业科技技术,指导农业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深入开展,有效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建设。

因此,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必须抓住中原经济区建设这一历史性机遇,强化“以发展提升服务,以服务促进发展”的理念,以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为己任,以创建高水平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农业情报信息报务水平,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全面发展。

1.在农业科技信息资源与利用方面,收集、维护和方便地提供各种高质量的农业科技资源,为农业科技人员提供最大可能限度的农业科技信息。

2.建立、加强和维护现代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可通过网络随时随地向图书馆的用户提供便利。

3.在农业科技人员服务方面,使农业科技人员成为工作的核心,使高质量的服务成为图书馆使命的核心。

4.保持与农业科技技术发展的同步,及时科学地把最新的技术应用于现代图书馆,提升图书馆的服务层次和深度。

5.加强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理论研究,要在传统图书馆学理论的基础上,对现代图书馆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综合研究,建立新的理论体系,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科技。

参考文献:

[1]杨淑晶.高校图书馆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探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2,22(15):20-22.

[2]李英珍.高校图书馆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方式探索[J].前沿,2012,(12):104-105.

[3]杨志永.中原经济区内市级公共图书馆特色馆藏共建共享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2,22(16):49-50.

[4]吴海峰.农业专题特色数据库建设及其应用[J].河南农业科学,2011,(5):30-32.

[5]马万杰.创新管理机制整合科技资源推进河南省农业科研系统科学发展[J].河南农业科学,2009,(9):5-10.

[6]肖瑞兰.河南科技情报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河南农业科学,2009,(10):11-13.

[7]冯彦平.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述评[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1,29(5):93-96.

作者:李静

经济区农业经济论文 篇2:

内蒙古河套农业经济区玉米产区生态地球化学特征

摘要[目的]研究河套农业经济区玉米产区生态地球化学特征。[方法]通过采集河套农业经济区玉米根系土及玉米各部位样品,分析了不同土壤类型根系土及玉米各部位的微量元素含量。[结果]灌淤土中大部分元素含量相对较高;大多数元素在玉米的茎叶中相对富集;F、Mn、Co元素在根中相对富集;N元素在子实中强烈富集,Zn、F在子实中相对较富集。[结论]建议河套地区玉米种植区在今后生产中应该合理施肥,控制化肥中有害元素的施入。

关键词玉米;根系土;地球化学特征;微量元量

Key wordsCorn; Root soil;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Trace element

重金屬元素在土壤中具有隐蔽性、长期性、不易降解性和不可逆性的特点,被环境学界喻为“化学定时炸弹”[1-2],因此,研究作物根系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及其变化对了解土壤-植物系统中重金属的环境行为有重要意义[3]。研究表明,作物中的重金属元素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4-7]。内蒙古自治区玉米产区主要分布于中部河套平原区,东起蛮汗山西麓,西止于狼山山脉、乌兰布和沙漠以东,南临库布齐沙漠、鄂尔多斯高原,北靠阴山山脉,涉及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4市23个旗(县、区)。笔者通过采集内蒙古河套农业经济区玉米产区玉米根系土及玉米各部位样品,分析了根系土和玉米各部位地球化学特征,以期为研究玉米产区生态地球化学特征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样品采集选取4~5处的玉米植株,采集玉米样品155份,按不同部位(根、茎、叶、子粒)分开,混匀后用四分法缩分至所需的量(干样约100 g)。将子粒脱粒后,混匀铺平,用方格法和四分法缩分,取250 g样品(颗粒大的子实可取500 g左右)。玉米采集相同点位,采集根系土样品,重量大于1 kg。

1.2样品分解 ①称适量样品于高压罐中,加入一定量的硝酸浸泡4 h,再加入过氧化氢,于120 ℃分解4 h。采用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As、Hg、Se、Ge、Sb等元素的含量。②550 ℃灰化,再以王水分解。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等离子光源全谱法测定Pb、Cd、Cu、Fe、Mn、K、Na、Ca、Mg、Zn等元素的含量。③ 550 ℃灰化,加入KOH,于马福炉内650 ℃熔融。采用极谱法、分光光度法、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Si、Al、F、Mo等元素的含量。

1.3测定项目与方法测定不同类型土壤(潮土、灌淤土、栗褐土和盐土等)玉米根际土的As、Hg、Ni、Cu、Zn、Pb、F、B、Co、Cr、Fe、Cl、K、S、U、P等微量元素含量(X),计算浓集系数(C),C=玉米根系土微量元素含量/河套地区土壤背景值。测定玉米不同部位的微量元素含量以及不同土壤类型玉米不同部位的微量元素含量。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土壤类型玉米根系土的地球化学特征由表1可知,灌淤土中As、Hg、Ni、Cu、Zn、Pb、F、B、Co、Cr、Fe、Cl、K、S、U、P等微量元素含量相对较高,主要原因是:①由于黄河水的灌溉,带入大量黏土物质和泥沙;②黏土对微量元素有较强的吸附能力;③该地段人为耕作活动较为频繁,化肥、农药的施用也使这些元素的含量增加。盐土中Ca、Mg等含量相对较高,这主要与盐碱化有关。潮土中Hg、Mo、Na、Ce、La、N含量相对较高,这与该地段长期施用磷酸氢胺等化肥有关。

潮土的玉米根系土相对富集Hg、Mn、Mo、Mg、N,S相对贫化。灌淤土富集Mn、Mo、Cd、Mg、Ce、La、N、P等,S相对贫化。栗褐土中富集Mn、Mo、Mg、N、S、P,其余元素含量与河套地区土壤背景值相当。盐土富集Se、Mn、Mo、Ca、Mg、N、P,Na、S相对贫化,其他元素含量与河套背景值相当,无明显的富集贫化现象。

2.2玉米各部位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由表2可知,大多数元素0.81.5的元素是N、Mo、Hg,这3种元素在根系土中发生富集与可能施肥有关。

由表3可知,根土中的微量元素含量最高,在子实中含量最低;Se、Hg、Mo、B、K、Pb、Cd、Mn、Cu、Cr、Zn等在玉米的莖叶中相对富集,只有Ni、F、As在根中相对富集;元素在子实中强烈富集,这与子实的营养成分以蛋白质为主相符。Zn在子实中相对较富集,Mn在子实中含量所占百分比相对高于其他元素,也是相对富集元素。

3结论与讨论

(1)该研究结果表明,灌淤土中玉米根系土中大部分元素含量相对较高;盐土中Ca、Mg等元素含量相对较高;潮土中Hg、Mo、Ce、La、N、P元素含量相对较高。大多数元素在玉米的茎叶中相对富集;Mn、F、Co元素在根中相对富集;N元素在子实中强烈富集,Zn、F、F在子实中相对较富集。灌淤土中,玉米根系土中大部分元素含量相对较高,其中,F、Mn含量较高,因此,在河套地区要采用低F、Mn化肥。无论是从富集系数还是从在玉米各部位所占百分比分析,N都是玉米子实中丰富的元素,也是玉米生长的必需元素。

(2)河套地区玉米种植中使用的化肥种类较多,在复合硫酸钾中Hg、Cd等元素含量很高,长期施用不利于玉米的生长。因此,应当对化肥中有害元素进行控制。

(3)该研究玉米取样点主要分布于玉米集中生产区,取样数量有限,建议今后开展类似研究时,针对不同地貌单元和不同气候区,加大、加密取样数量,使研究成果更具代表性和科学性。

44卷10期马挨荣内蒙古河套农业经济区玉米产区生态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参考文献

[1] 杨忠芳,白铁.现代环境地球化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1:22-28.

[2] 吴燕玉,王新,梁仁禄,等.重金属复合污染对土壤-植物系统的生态效应[J].应用生态学报,1997,8(5):545-552.

[3] 陈有鬣,黄艺,曹军,等.玉米根系土壤中不同重金属的形态变化规律[J].土壤学报,2003(5):367-373.

[4] 刘红樱.成都地区土壤环境质量初步评价[J].环境科学学报,2004,24(2):302.

[5] 廖自基.环境中微量金属元素的污染危害与迁移转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26-28.

[6] 裘凌沧.矿质微量元素与食物链[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出版社,1994:21-23.

[7] 盛蒂,朱兰保,王丹.蚌埠市售水果重金属污染及健康风险预警评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6):837-842.

[8] 张青,黄增芳,王喜宽,等.内蒙古河套农业经济区玉米产区农业生态环境地球化学评价报告[R].2009.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 Sci.2016,44(10):122-123,129

责任编辑陈红红

作者:马挨荣

经济区农业经济论文 篇3:

就业创业人才培养视角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职业教育必须深化校企合作,深化教学改革,构建并完善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通过优化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建设一支高水平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多角度多层面实施实践教学,注重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提升职业教育就业创业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就业创业;实践教学体系;综合素质;职业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要“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在职业教育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时代背景下,为了进一步促进国家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出台了“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建设规划,对职业教育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任务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随着我国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社会各行业既需要能吃苦、会动手的一般技术型人才,也需要大批会研发、会管理、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如何以就业创业人才培养为主线,深化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提高就业创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吸引力,是职业教育战线面临的共同责任和艰巨任务。因此,职业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并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提升高素质技能型就业创业人才培养质量。

一、构建并完善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

校企合作共同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各个环节,笔者将其描述为“一制度、两环节、三平台、四阶段、五模块”,即一个专业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共包括一套管理制度,两个教育教学环节,三个能力提升平台,四个实践教育教学阶段,五个实践教学模块。

(一)一制度

针对实践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需要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对实践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加强管理,以确保实践教学的效果。如,对实验实训设备、耗材、档案材料实施管理的制度,对实验实训实习教学工作的考核办法,对实践教学安全工作、环保工作进行管理的条例等。例如,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则根据种子检验检测实验室、植物遗传育种实验室等不同类型实验实训室的实际情况建立岗位责任制,制定各项规章制度、管理条例,通过管理提升效率。例如,在学生参加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之前,根据所制订的实践教学安全工作制度,对其进行安全教育,然后与其签定安全教育责任书,以此来提醒学生注意安全,最大限度避免事故的发生。

(二)两环节

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课堂内和课堂外两个实践教育教学环节。

课堂内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基础课实践环节、专业课实践环节和综合实践环节。以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为例,该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课实践环节包括大学语文、大学英语、形势与政策等公共课环节,以及计算机、植物学、植物生理与生物化学等专业基础课环节。专业课实践环节主要指作物栽培、种子加工与贮藏、种子生产技术、种子检验技术、种子经营与管理学等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综合实践环节主要包括课程设计、实验实训报告、职业生涯规划、生产实习、毕业设计、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环节。

课堂外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与专业密切相关的专业技能竞赛实践,如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的种子质量检测项目技能竞赛等;与专业相关的课外实践活动,如专业技能培训、专业岗位证书培训等;能够提升综合素质与能力的课外实践活动,如演讲比赛、朗诵比赛、征文比赛、歌舞比赛、各类社团活动等;军事训练与理论教育及社会调研、社会体验等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等。

(三)三平台

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三个能力提升平台:实验实训实践动手能力提升平台、顶岗实习专业技能提升平台、就业创业综合素质能力提升平台。实验实训实践动手能力提升平台主要包括:校内实验室、实训室、实训中心等设校内实习实验实训场所;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训型生产基地、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顶岗实习专业技能提升平台主要是指由行业企业提供的能够进行顶岗实习的岗位平台。就业创业综合素质能力提升平台则是专指通过实践,能够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及综合素质能力的实践岗位场所。

(四)四階段

四阶段具体指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面向职业岗位所实施的工学结合“四段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专业认知技能培养、专业职业技能培养、职业顶岗实训和毕业前专业实习共四个实践教学阶段。四个阶段之间循序渐进,既体现了专业实践教学过程的顺序性,又体现了整个专业实践教学过程的职业性、开放性与实践性。这四个实践教学阶段从单元实践教学到学科实践教学,从校内实践教学到校外实践教学,从单一任务的实践教学到综合任务的实践教学,均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学生通过专业认知技能培养、专业知识的实验、专业技能的实训、专业技能与职业能力的实习实践,最终完成了知识技能的认知学习与就业创业入口的零距离对接。

(五)五模块

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通用素质能力实践培养模块、专业基础知识技能实践培养模块、专业知识技能实验实训模块、综合展示应用实践模块、就业创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块五个实践教学模块。这五个实践教学模块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各有侧重。

二、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策略分析

(一)优化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笔者所在学校以建设国家高职优质校、“三全育人”示范校为契机,作为河南省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牵头单位,进一步加强职教集团建设,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创新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体制、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及管理体制,加强校校联合、校企合作体制下专业(群)建设。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建立并实施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委员会制度,校企双方共同研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建设方案、实践教学实施方案;制订或修订、完善专业实践教学工作相关制度、条例、办法;结合专业实际,校企合作制定实践教学大纲;建立健全各类实践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相关规章制度,健全、完善校企合作运行体制机制,在整个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资源共享、相互合作,实现共赢。

(二)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技能师资队伍

1、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师资培训工作。实践教学中教师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实践教学中各环节的管理教师、实验实习实训课程的指导教师等。通过入职培训、“导师制”传帮带培养、外出到其他高校或科研院所等参加培训、下企业一线锻炼培训或进行社会服务、聘请行业企业人员到校对实践教育教学教师进行专项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专业教学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建设高素质高技能实践教育教学师资队伍。

2、校企共建专兼职结合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对校内实践教学教师进行培训的同时,还要鼓励教师在寒暑假期间走出去,到合作企业进行专业技能的实习与锻炼,提高实践能力。在实习教学过程中,随学生一起到企业对实习学生进行指导。教师通过与企业零距离接触,熟悉企业文化,提升专业技能,实现教学内容与生产需要的零距离结合。在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聘请行业企业领域的专家、技术能手、专业技术骨干、能工巧匠到学校接受专业理论知识和教学艺术培训之后,从事实践教学工作,从而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高水平实践教学师资队伍。通过互派互聘、双向交流活动,提高专任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成为校企双方的共同优质人力资源,实现校企人才资源共享。

3、建设高素质高技能实践教学师资培训基地,改革创新培训形式与内容。根据教师专业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培训需要,校企合作建设高素质高技能实践教学师资培训基地,并不断改革创新培训内容。将教师上岗制度、新教师入职培训制度、“导师制”传帮带制度、下企业锻炼制度、继续教育制度、轮训制度等内容均纳入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内容。根据教师实际情况不定期组织参加国培和省培等各层次的学习培训,选派技术骨干到国(境)外进行研修与学习。与此同时,还要加强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现代化教学水平。逐步形成一支初、中、高级职称结构合理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三)加强实习基地等实训条件建设

1、加强校内实习实验实训条件建设。通过更新教学设施和教学仪器设备,增加模拟仿真实训,加强实验室、实训室等校内实习实训条件建设。如笔者所在学校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建成具有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技术开发与服务于一体的种子检验检测实验室、种子加工实验室、种子生理实验室、作物栽培实训室、人工智能气候室、种子发芽室和低温种子贮藏室等。建立了农作物新品种展示中心、种子贮藏实训场、种子营销实训场等专业实训场。学校不断加大对校内实验(训)室的投入,添置、更新了大量设备,可以满足该专业全部实践教学要求,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提供了稳定的场所。校内实训基地集专业教学、实训、职业培训、技能鉴定为一体。

2、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通过校企深度融合,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训型生产基地、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例如,笔者所在学校的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所建的44个校外实习、实训、顶岗实习基地运行状态良好。同时,在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通过校企联合进行人才培养、产品开发、技术攻关,探索与企业紧密合作的运行机制,深入探讨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运行管理机制、互动机制、激励机制和监控机制,实现校企双方的深度融合。

3、加强校内外实验实习实训内涵建设。在建设实验实习实训条件的同时,还要加强内涵建设,以确保实验实习实训等实践教育教学的效果。首先是加强制度建设,如,《实验实训室管理制度》《实验实训考核实施办法》《实训技能考评方案》《实训操作规程》《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实习指导教师考核管理办法》等实训实习相关制度。其次是改革实验实训教学体制,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创新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运行、管理新机制,搭建开放型实验实训资源服务平台。全面开展学生实验、实习和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等实训项目。如,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在加强实验(训)基地硬件设施的同时,注重加强实验(训)教学人员的技术培训,每年都进行年轻教师的技能竞赛,提高实验(训)人员的业务素质。各实验(训)基地均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实验室实行主任负责制,主要设备和项目均指定有专人负责,建立良好的维修、运行、保养机制。实验、实训人员职责分明,通过加强实验(训)教学的过程管理,建立健全以岗位制为核心的各项规章制度,大大提高了实验(训)教学人员的教学积极性。

(四)多角度多层面实施实践教育教学

1、强化专业实践教学,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通过开展专业技能竞赛、专业实习实训、专业技术社会实践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教学,强化对学生专业技能、专业综合素养的培养与培训。例如,通过积极开展科技下乡服务“三农”等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团队协助精神,提高实践能力、社交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

在职业教育过程中,积极组织开展专业技能竞赛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能力,更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和职业认同感,提升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笔者所在学校每年选派骨干教师,一对一指导学生熟练掌握竞赛所要求实验、实训技能,最终选出最优秀的学生参加竞赛。在准备参加竞赛的过程中,同学们得到了专业技能的强化训练,整体技能得以提升。在近年来的涉农类专业技能竞赛中,笔者所在学校囊括了几乎所有的省级一等奖奖项,并多次获得了国家级技能竞赛奖项。

2、强化素质能力培养,全面提升就业竞争力。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抓手,开展文化素质实践教育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能力。利用学校学生社团、校史馆、图书馆等,发挥学校历史沿革、专业发展历程、杰出人物事迹、系列社团活动的文化育人作用。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充分发挥学生党支部、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的作用,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实践育人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积极推进优秀产业、企业文化,职业文化进课堂、进校园,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理念和职业精神;举办劳模、技术能手、优秀毕业生专题讲座或报告会,讲授职业文化;每年安排假期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企业开展实习实训,感受职业文化;安排三年级学生顶岗实习,学习职业文化;学校、分院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引进企业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

3、强化就业创业教育。依托行业整合校企资源,将就业创业教育课程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之中,一年至少两次集中举办就业创业师资专项培训,建立就业创业师资队伍;面向全校开设就业创业教育必修课程,实现就业创业实践活动与专业实践教学的有效衔接。建立就业创业教育中心,开展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专题培训实训;校企深度融合,依托校内外实验实训实习基地设立创新创业项目,校企联合实施就业创业教育,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综合素质能力,鼓励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创业活动;充分利用学校的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区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等创业教育实践平台,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经营策划等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其就业创业能力。

笔者所在学校近年来成立有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从技术上、资金上支持、鼓励学生进行创业。学校结合实际情况,为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各二级学院结合自身专业建设情况,积极开设职业生涯设计课程;校企共建现代学徒制专业,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在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同时,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积极组织开展创新创业培训,多渠道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更好开展。举行创新创业大赛,能够有效激发高职生创业热情,营造出良好的校园创新创业氛围,引导青年学生树立创新创业理想,多形式为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学生提供实践平台。

多年以来,笔者所在学校一直都非常重视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并结合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状况及专业发展實际,与时俱进,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引企人校,深化校企合作,强化产教融合,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推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与产业对接。校企共同实施学徒制试点专业建设,以培育大批具有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深化改革,注重实践教学内容,实验实训实习内容、方法的改革与创新,通过实验实训实习、技能竞赛、社团活动、社会服务等实践教育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强化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全面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更好地服务中原经济区农业经济的发展,为中原经济区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

作者:门保全

上一篇:工作个人自我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支部工作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