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闻传播学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课程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的核心要素。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高校新闻传播学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校新闻传播学论文 篇1:

新文科建设中地方高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优化

摘要:近年来,建设特色专业、培养卓越人才、打造一流专业等举措,为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的优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校的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在传统专业的改造、特设专业的壮大、交叉专业的互融、落后专业的淘汰等方面面临诸多难题。必须督促专业教师更新知识提升能力,打造培养规格统一又各有特色的专业,实现跨学科交叉专业的重组融合,建立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关键词:新文科;地方高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优化

近几年,教育部反复强调专业优化。2019年9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提出,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引领带动高校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内涵提升,做强主干专业,打造特色优势专业,升级改造传统专业,坚决淘汰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变化的专业。2020年11月,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主办的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强调要把握专业优化、课程提质、模式创新“三大重要抓手”。2021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颁布《关于推荐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的通知》,在其《项目指南》中为“新文科专业优化研究与实践”列出四个选题方向。遵照教育部的部署,地方高校在新文科建设中应以专业优化为抓手,推进新闻传播学类专业高质量发展。

一、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建设的既有基础

优化,就是对现有事物加以改进使之优良,优化某一事物的前提是摸清该事物的现有状况。在新文科建设中,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的优化是在既有专业设置和建设基础上进行的,专业优化的起始点是掌握专业设置和建设的既有基础。

(一)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设置现状

资料显示,截至2019年11月底,全国共计721所高校开设了1352个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点[1]。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下共设置9个专业: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传播学、编辑出版学、网络与新媒体、数字出版、时尚传播、国际新闻与传播。其中,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传播学、编辑出版学属于传统专业,网络与新媒体、数字出版、时尚传播、国际新闻与传播属于特设新兴专业。此外,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下还有一个交叉专业——会展,属于文学与管理学学科交叉的专业。

(二)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建设进展

第一,特色专业的建设。2007—2011年,教育部先后公布7批全国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名单。据笔者粗略统计,大约有37个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建设点进入全国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名单,其中包括26所高校的新闻学专业,5所高校的广告学专业,3所高校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两所高校的传播学专业,一所高校的编辑出版学专业。列入全国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名单的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都是传统专业。

第二,卓越人才的培养。2013年教育部与中宣部联合颁布了《关于加强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首批选定110所地方高校、45所部属高校的新闻院系作为重点加以推动[2],该计划的实施旨在通过重点推动、以点带面,促进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

第三,一流本科专业的打造。2019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了2019年度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其中有新闻传播学类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共110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9个,包括中央部门所属高校31个,地方高校28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1个,包括中央部门所属高校13个,地方高校38个[3]。

以上专业建设举措,使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一轮接一轮的专业建设举措带动了学科和建设进阶升级,近年来的学科及专业建设成就为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的优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无论是特色专业的建设、卓越人才的培养,还是一流本科专业的打造,处于绝对优势的是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的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而地方高校的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在优势专业建设中总是处于落后状态。对于条件较差、基础薄弱、处境艰难的地方高校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来说,借力新文科建设优化专业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二、新文科建设中地方高校优化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难点

(一)传统专业难以升级改造

如今,传统媒体日渐式微与新兴媒体异军突起已是大势所趋,在此背景下,地方高校新闻传播学类传统专业的升级改造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一是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渐行漸近的背景下,新闻传播学类传统专业对增加媒体融合教学内容苦无良策。二是在传统媒体广告收入断崖式下滑、经营运行举步维艰、从业人员纷纷逃离的严酷环境下,如何为学生开辟新的就业领域、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内生动力,让新闻传播学类传统专业教师一筹莫展。

(二)特设专业难以成长壮大

为适应近年来传媒变革的特殊需求,地方高校纷纷增设新闻传播学类特设专业。但办学条件欠佳的地方高校增设特设专业普遍面临以下难题:在青年教师占比较大、专任教师无法胜任部分专业课的情况下,难以提高专任教师教学水平,优化师资结构;在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严重匮乏的情况下,难以充实教学内容,完善课程与教材体系;在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验实训设备不足、专业实习场所有限的情况下,难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

(三)交叉专业难以跨科互融

地方高校创办交叉专业往往面临以下难题:开设两个学科互相融合的专业课程难以找到学科间的契合点,两个学科嫁接的专业课程往往存在“两张皮”现象,两个学科交织融合的课程体系难以构建。此外,在交叉专业运行的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如交叉专业归属学院的选择、教师的调配、课程的分派、实验设备的使用等,以上都是很难处理但又必须处理好的难题。

(四)落后专业难以淘汰出局

专业优化是一个革故鼎新的过程,如果没有淘汰落后专业这一环节,就很难实现真正的专业优化。通常情况下,地方高校面对某个落后专业往往难以作出撤销的决定。因为撤销某个专业会引发原有教师的安置、原有教学设备的闲置等一系列棘手问题。正是由于不愿进行专业“减肥瘦身”,许多地方高校的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只增不减,于是就出现了专业数量持续增长、劣质专业“野蛮生长”的现象。

三、新文科建设中地方高校优化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着力点

(一)督促专业教师更新知识提升能力

地方高校督促专业教师更新知识提升能力可采取三大措施。一是督促专业教师学位、经历双达标。2018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规定“新闻传播学类各专业的专任教师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专业业务类课程教师必须具有在相应媒体工作、挂职半年以上的经历”[4]。就多数地方高校而言,落实专业教师学位、经历双达标还存在一定的难度。落实专业教师学位、经历双达标是促使专业教师更新知识提升能力最有效的措施,学校和院系要优化教师职业成长环境,为教师学位、经历双达标提供便利条件。二是建立完善专业教师业务学习和培训制度。加强院系与业界的业务联系,经常开展业务交流活动,促使专业教师掌握业界发展现状和变化趋势;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开拓学术视野;委派担任业务类课程的教师参加传媒技术培训,促使教师掌握现代传媒主流技术应用技能。三是实现跨学科专业教师队伍的最佳组合。郭金录认为:“要应对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新文科建设必须更注重社会变革过程中存在的新情况与新问题,更关注问题导向的研究范式,利用科技运用、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研究,解决当前的社会问题。”[5]就地方高校新闻传播学类各专业的优化而言,要解决各专业领域出现的新情况与新问题,当务之急是建设一支有能力开展跨学科项目研究、跨学科专业课程教学的新型专业师资队伍。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师资队伍的学缘结构、学科背景搭配应当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吻合,新闻传播学类各专业教研室的教师不应都是新闻传播学科出身,应当根据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科学合理地配置相关学科背景的专业教师。武汉大学的编辑出版学专业之所以在全国遥遥领先,是因为该校的编辑出版学专业隶属于信息管理学院,教师队伍由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组成。

(二)打造培养规格统一又各有特色的专业

就一所地方高校新闻传播学类各专业的整体优化而言,应当从根本上确保各专业学生的培养在素质、能力和知识要求诸方面执行统一的标准。新闻传播学类各专业培养规格的统一性可通过两方面体现出来。其一,为新闻传播学类各专业开设统一的通识课程。在大一、大二阶段通过构建各专业通识课程,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人文素质、科学与艺术素质的培养,为各专业学生后续的专业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其二,面向各专业学生开放统一的各专业核心技能实训课程。明确各专业学生的核心技能架构,在大三大四阶段引导学生全面掌握新闻传播学各专业核心技能,可将新闻学专业的摄影、编辑出版学专业的排版、广播电视学专业的音视频剪辑、广告学专业的平面广告设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网页设计等技能列为新闻传播学所有专业学生的必备技能,为培养“一精多会、一专多能”的新闻传播人才奠定基础。同时,还要将传媒业界广泛使用的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4K和8K超高清、虚拟现实、无人机等技术融入专业教学之中。要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设计制作课程作品、参加各种技能大赛、完成承揽项目等途径学技能、长本领,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适应性和胜任力。

各专业之特色可通过三大方面体现出来。第一,在选修辅修课程的开设上体现特色。增加选修教学环节的课程种类与数量,完善辅修专业制,各专业学生根据自己的志趣选修辅修课程,构建有特色的知识体系。第二,在实践教学中体现特色。坚持以生为本,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与学生志趣和能力相契合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在作品设计与制作环节上,更加注重因材施教、培养学生专业特长。第三,在专业方向设置上体现特色。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显示,新闻学专业设置了数据新闻报道方向,传播学专业设置了媒体市场调查与分析方向,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设置了媒体创意方向,广播电视学专业设置了国际新闻传播方向、电视摄影方向,编辑出版学专业设置了新媒体方向。显而易见,在各专业开设向某个领域延伸拓展的专业方向,有助于培养有特色、有专长的人才。

(三)实现跨学科交叉专业的重组融合

新文科建设提倡文科与相关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鼓励创办交叉专业。地方高校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实现跨学科交叉专业的重组融合可采取两种方式。

第一,开办第二学位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新闻传播学类各专业应精心设计第二学位教学方案,优化第二学位课程体系,吸引本校其他学院的学生到新闻传播学院选择专业修读第二学位,同时鼓励本学院学有余力的学生修读其他学院开设的第二学位。

第二,采取新闻传播学学科或其专业与外学科或其专业重组融合的方式,培养跨学科、跨专业人才。例如,新闻学专业可与经济学专业重组,培养财经新闻采编播人才;可与法学专业重组,培养政法新闻采编播人才;可与医学专业重组,培养公众健康新闻采编播人才;可与农学重组,培养“三农”新闻采编播人才。同理,编辑出版学可与教育学重组,为教育出版单位培养编辑;可与艺术学学科下的美术学专业重组,为美术出版单位培养编辑等等。由此可见,采用新闻传播学学科或其专业与外学科或其专业重组融合的方式,可以培养从事某个專业领域内容生产的专才。对于地方高校来说,新闻传播学学科或其专业与外学科或其专业的重组融合,一方面要考虑学校自身的优势学科和教育资源,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当地传媒机构设置及其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考虑学生的就业创业意愿。

(四)建立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传媒业界的变动不居及其对后备人才素质能力要求的不断变化,使新闻传播学教育界不得不适应业界的变革,建立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果断地将不宜继续办下去的专业淘汰出局。近两年,有两所顶尖级高校在主动撤销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方面为其他高校树立了榜样,清华大学的新闻学专业2020年停招本科生,中国人民大学的编辑出版学本科专业2021年不再招生。

地方高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建立健全专业动态自我调整优化机制,应严把专业入口、畅通专业出口。首先,严把专业入口,建立健全专业准入机制。增设新闻传播学类新专业前,应对传媒业界人才需求状况进行深入调查和全面分析,撰写该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确认业界对新增专业人才有相对稳定的需求;应以新闻传播学学科为依托或体现交叉学科的融合,确保该专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应具备开办专业所需的基本条件,包括一定数量的专职教师和教辅人员、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实习基地等。其次,畅通专业出口,建立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要开展专业质量自我检测,使招生计划、就业情况与专业发展三挂钩。若出现以下情况,应将该专业列入撤销名单:师资力量薄弱,教研室考核长期处于末位;录取新生时,第一志愿报考率极低,大类分流时选择本专业的学生极少;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率极低,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极低。总之,应以严把专业入口、畅通专业出口为着力点,完善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动态自我调整优化机制,进而达到整体上优化专业结构之目的。

四、结语

新文科建设中的专业优化是建立在以往的专业建设活动基础之上的,而地方高校的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在前几轮的优势专业建设中总是处于落后状态,因此更应当借力新文科建设加快专业优化步伐。尽管地方高校的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在新文科建设中面临诸多难题,但只要找准着力方向,采取有力措施,地方高校的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就能得到明显的优化。由于篇幅所限,本文未对地方高校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结构优化更深层的问题进行探讨,开展专业结构优化的研究需要对当地新闻传播人才需求进行调研,探究区域人才需求预测预警机制和新闻传播类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进而提出面向新文科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引导性建议。期待有识之士对地方高校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结构优化的问题作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宏邦.新文科背景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J].青年记者(上),2020(12):63-66.

[2] 钱双,刘柳.西华师大入选全国新闻人才培养基地[N].华西都市报,2013-09-06(4).

[3] 王文锋,孟令坤.示范与引领:2019年新闻传播学类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报告[J].教育传媒研究,2020(6):33-37.

[4]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99-100.

[5] 郭金录.新文科背景下经管类教材建设的探索与展望[J].新闻研究导刊,2020(17):208-210.

作者简介:刘玉清(1959—),男,河北元氏人,碩士,教授,研究方向:传媒教育、媒介融合、媒体转型。

古雯业(1988—),女,河北石家庄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传媒教育。

作者:刘玉清 古雯业

高校新闻传播学论文 篇2:

基于OBE理念的高校新闻传播学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

[摘要]课程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的核心要素。文章基于OBE理念,探讨如何培养高校新闻传播学实践创新型人才,以品牌学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为研究内容,利用成果导向创新教学模式,将课程思政融入OBE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改革多元的课程评价体系,从而取得能力与素质相结合,互动化与探索化、挑战度与阶梯化得到认知的教学改革成效。

[关键词]OBE理念;线上线下混合式;品牌学课程;教学改革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上提出,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教育的微观问题,解决的却是战略大问题[1]。课程是“立德树人成效”这一人才培养根本标准的具体化、操作化和目标化。他提出高校要打造“金课”,淘汰“水课”。

高校新闻传播学为什么要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这不只是教育技术的创新和改革,更是在内容上、理念上深度的革新,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石。当下,除了传统课堂,学生还有了更多获取信息的手段,线上的学习资源也越来越丰富。在传统课堂上,教师怎样能够让学生燃起热情,主动参与课堂,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是高等教育改革需要迫切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传统的学习情境是教师主导,教师难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情,难以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学习成果反馈滞后。混合式的学习情境是由学生主导,教师引入新的教学技术,并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线上线下的教学,教师以获取相关的数据来了解学情和学生的到课率、正确率和预习率等。教师通过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改革的方法来与学生进行深度沟通,能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基于OBE教学理念,利用成果导向创新教学模式

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成果导向,又被称为“能力导向教育”“目标导向教育”或“需求导向教育”[2]。OBE理念由William G.spady等提出,很快受到教学学者的认可和推崇,并在发达国家教育改革中得到广泛应用,在我国的人才培养中也逐渐被重视。OBE理念强调教学的投入、过程和产出,教师必须在每一个教学环节将OBE理念融入其中,教师需要重视教学过程的输出和个性化教学,将成绩聚焦在成果上。成果导向是从满足需求开始的,由需求决定培养目标,再决定课程设置和课程改革,反向支撑毕业目标。

OBE能够为新闻传播学教育带来什么改变?新闻传播学是要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人才,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在实战中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将OBE的理念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依托实训基地提供的实战课题,进行实战项目对接,将企业的真实项目直接运用到新媒体平台,与课堂教学相结合,通过广告和新闻赛事拓展学生的实战能力,并指导学生参加国内外创新创业比赛以及广告新闻赛事。

品牌学课程具有实践性强、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紧密结合的特点,与企业和市场联系紧密。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够缩短与市场的磨合期,与大学生就业进行无缝链接。因此,在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工协作的能力、沟通表达的能力等职业能力,达到企业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

二、课程思政建设融入OBE教学理念

课程思政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教师应该用好课堂建设这个渠道,肩负好立德树人的使命。教师要将课程思政与课程教学紧密结合,为学生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过程,让课堂充满活力,学生充满热情。课堂能够给学生带来的收获是丰富的,同时课堂也能够给他们带来有意义、持续的内在变化,教师要让学生找到学习的价值,让学生所学的知识具有生活价值和社会价值。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3]。品牌学课程对国家形象的推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形象的海外传播需要品牌学理论的指导,中国品牌的海外推广也需要品牌学的理论知识,国家民族和企业的繁荣都离不开品牌建设和品牌传播,所以,新闻传播学人才肩负着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教师在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中要时刻将课程思政贯穿教学中,培养出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高校要通过课程思政教育提高中国品牌传播水平,培养新闻传播学实践创新人才,打造具有东方特色的知名品牌,让中国品牌走向世界。

三、基于OBE的線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创新教学改革

(一)教学方法创新——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课堂教学方法

课程可运用混合式教学,将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相结合。高校要以跨校修读学分为契机,探索与其他校合作教学的模式,并深入研究网络教学、慕课教学等在传统教学当中的应用模式和应用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使品牌学课程的实践在设计服务中得到更好的拓展与延伸。教师在线上可通过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等学习平台推出课程视频,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如“雨课堂”等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将多种翻转课堂教学方法运用到课堂教学,包括讨论教学法、项目实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创意团队教学法、关联教学法、情景—角色扮演法、辩论赛法、头脑风暴法和问题研讨法等。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得到了更多训练,学习热情就会大大提高,参与意识也会大大增强,从而提高自身的实战能力。

(二)教学模式创新——成果导向的“2+5+10”教学模式

教师要将OBE理念运用到教学模式创新中,以成果产出为导向,通过建立“两个轨道、五个结合、十个模式”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使课堂教学与实践内容相融合,而不是传统的先进行理论学习再实践,要让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从学生角色到社会职业角色的转变。“两个轨道”是指问题破解运行轨道和项目助力运行轨道。“五个结合”是指线上—线下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理论—实践相结合、实战—就业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十个模式”是指教学理念创新模式、校际资源共享模式、师生角色转换模式、线上线下互动模式、理论创新实战验证模式、品牌项目组模式、借力教学基地模式、广告新闻赛事实战模式、项目实战交流模式以及创业素质导入模式。

通过实践教学基地的实战项目对接,依托专业实践基地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课程内容与企业实践项目相结合,提高学生迅速融入职场的能力。让学生组成课题组,从调研、创意到制作广告作品,自主完成企业项目。在校外,高校要与广告公司、媒体传播部门等确立长远的合作关系,建立固定的实习基地,开展产、学、研合作,实现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双向互动。

高校要积极推进国家创新创业政策,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应用型人才,帮助提升新闻传播学科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促进个人自身的发展。基于OBE理念的成果导向教育可以提升学生主动学习、获取发现问题的能力。高校要从线上—线下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理论—实践相结合、实战—就业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全方位对学生进行培养,提升其对未来职业发展规划的能力,减轻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帮助其更好地就业和创业。

(三)教学理念创新——师生角色的重新定位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承担讲授任务,角色比较单一。而OBE教学理念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很高,需要教师重新定位与学生的角色。因此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进行角色转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基于OBE,以成果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可以实现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进步。

(四)教学内容创新——即时交互性和网络化

基于MOOC的教学探索将改变低效率的课堂教学模式,深度融合线上线下的教学内容,使不同难度的内容对应不同的教学方法。高校可以使用优质在线平台的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选择最先进的教学内容,对线下教学做有机补充。MOOC的教学具有即时交互性和网络化特点,有了线上平台的辅助,教师能够更加专注于课堂互动和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MOOC的开放性运行模式为传统高校新闻传播学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个性化学习的实现提供了新的思路。

四、实时学情分析反馈,多元的课程评价体系

传统的教学评价方法比较单一,大多以考试成绩为考核的主要标准,这不利于新闻传播学专业人才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可以通過课程改革,改革课程评价体系,制定多元的课程评价指标,使学生能够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统一。

(一)教学前的诊断性评价

为了使教学适应于学生的需求,在教学过程开始之前,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认知、情感和技能等方面的评估。通过在线课程平台和其他教学工具的辅助,教师可以在课前推送资料和习题,发布作业,统计学生预习情况;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观看线上学习视频,在线上完成作业和互评,然后教师再在后台查询每个学生的观看时长和作业完成情况,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材施教,分类管理。

(二)教学进行中的形成性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学情,通过翻转课堂,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通过“雨课堂”,教师可以进行学情的分析,随堂限时测试;学生可以投稿,发弹幕,增加了学习兴趣,学习效果远远高于传统的授课方法。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知识单元的难度进行教学设计,使教学方法与知识相匹配,通过课前测试、案例导入、重难点讲授、小组汇报和教师布置品牌案例,让学生进行品牌诊断、讨论以及随机发言等。这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性,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和培养目标的达成。

(三)教学结束后的总结性评价

课后,让学生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教师收集效果评价的数据。学生的参与情况可以通过“雨课堂”或其他技术平台数据查看, 这样,老师就可以掌握每个学生的反应速度以及答题情况,从而识别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教师通过对教学数据的分析能够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还可以通过作业、问卷、访谈和师生座谈等方法去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课后设置的作业要具有难度,可让学生进行线上视频的基础知识学习以及小组课后讨论,共同商讨方案,确定品牌受众,进行消费者洞察和分析,从而进行品牌管理和成果产出。课程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培养目标和毕业目标,以让学生实现学校与社会的顺利接轨。

五、基于OBE理念的教学改革成效

(一)能力和素质相结合:解决了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创新能力相脱节的问题

基于OBE理念的教学改革课程能够将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进行有机结合,以成果产出为导向,真题真做,将课程学习与企业项目结合,使学生组成课题组,从调研、创意到制作实战作品,能自主地完成企业项目。通过课堂教学,学生掌握了品牌原理和品牌建构与管理方法,锻炼了整体规划部署能力;通过实证调研、大数据挖掘和分析,学生也进行了科学的品牌诊断分析和准确定位。基于OBE理念的教学改革还能提高学生分工协作、沟通表达等职业能力,达到企业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要求,增强就业竞争力,提高学生迅速融入职场的能力。

(二)互动化和探索性:解决了教学形式陈旧和学习过程被动的问题

在大数据、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研究品牌学的发展,可以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品牌进行调研、数据分析以及策划智能品牌推广方案。教学形式呈现现代性和互动性,学习成果是探索性和个性化的。教师可以在课程中将现代化教学技术引入课堂,通过“雨课堂”等教学平台和互动式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中,通过翻转课堂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参与式学习。

(三)挑战度和阶梯性认知:解决了课程目标与教学方法不完全匹配的问题

布鲁姆认为教育目标有六个层次: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4]。基于OBE理念的教学改革能提升挑战度和科学性,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紧密结合。学生在线上进行学习,教师在线下加大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课程内容上选择有挑战性的问题,最终实现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教师需要认真设计好每一节课程的教学环节,将课程内容进行深入分析,不同难易程度的理论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符合学生认知和记忆的规律,从而实现对学生阶梯性认知的培养,最终实现教育目标层次的升级。

品牌学课程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改革研究,为新闻传播学培养实践创新型人才提供了路径,改革具有成效,有较强的适应性和覆盖面,为高校新闻传播学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教学理念和方法上的指导。本研究深入探讨了OBE理念融入学科建设的课程教学改革,以期为培养新闻传播学实践创新型人才,为高校新闻传播学教学改革实践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吴岩.中国“金课”要具备高阶性、创新性与挑战度[EB/OL].(2018-11-29)[2020-11-20].http://www.moe.gov.cn/s78/A08/moe_745/201811/t20181129_361868.html.

[2]李志义.解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成果导向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14(17):7-10.

[3]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5-28)[2020-11-20].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作者:傅琳雅 尚菲菲

高校新闻传播学论文 篇3:

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教育的反思

我国新闻传播类专业每年向就业市场输送超过十万全日制本科毕业生,近几年就业率稳步提高。但数据背后是对口就业率不高、人才培养模式落后于市场需求和融媒体发展的现状。高校面对就业市场压力,应根据就业市场发展规律,革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机制,重新确立新闻传播学教育中学术分科的地位,在人文关怀的理念下指导学生规划人生,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就业市场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根据麦可思研究院独家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数据,2012届就业率较高的主要本科专业前50名中,新闻学专业排第30位,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93.8%。2012届本科毕业生社会需求量较大的职业前50位中,编辑排第27位,就业比例为0.8%。而在此前的调查中2009年新闻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为87%,在就业总体排名中是88位,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以88%的就业率,排在第75位。以上数据可见,新闻专业毕业生的实际就业率总体维持在比较高的水平。

但在新闻专业就业率提高的背后,隐现的是真正从事新闻采编工作的毕业生数量逐年下降。部分省级、地市级以上的新闻媒体招聘门槛逐年提高,从本科学历到全日制本科学历,目前已经发展到非“211”“985”本科院校全日制学生不考虑。一方面是由于新闻媒体的一般采编人员饱和,另一方面是新闻媒体招聘人才早已不局限于新闻专业毕业生。同时,近年来新闻行业内部以及与其他行业之间的人才流动加剧也日趋明显。

在上述报告中还有几个数据值得关注,如2012届本科毕业生从事的前50位高薪职业及其对应专业排名中,第36位高薪职业是公共关系专家,新闻学竟是其主要对应专业,可预见未来新闻专业人才流向情况。而在2009届本科毕业生三年内转换行业中被转入最多的行业里,媒体行业排第二,大量非新闻专业人才涌入这个行业可见一斑。虽然新闻专业毕业生就业尴尬,不排除2012年时逢中国大学毕业生“史上最难就业年”因素的影响,但教育工作者更应思考目前高校新闻学专业教育理念、教育机制如何与就业市场接轨的问题。

一、根据市场需求,确立新闻学教育体系中“学”与“术”的比重和地位

根据职友集(某职位搜索引擎)数据,截至到2013年11月22日,30天内为新闻学专业应届毕业生的提供岗位的招聘单位有1172个,其中民营企有720个,占61.4%,所提供的职位中,网络编辑最多,约占五成,其次是广告文案与公关营销,约占四成,此外还有行政管理等。事业单位只有6个,占0.5%,其中仅有两家新闻媒体,而且只提供实习生岗位。也就是说,而民营、私营网络公司、广告公司、房地产公司等已经代替了传统大众传媒成为新闻专业毕业生主要的就业方向。

反观我国高校新闻专业传统的人才培养理念和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之距离在逐步拉大。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二章第十六条对本科学历教育学业标准描述明确:“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而我国最早开设新闻传播学专业的高校多以人文社会学科历史悠久,积淀深厚著称,重视学科知识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对术科技能的训练多针对纸质媒介的需求。当时全国新闻学专业毕业生数量少,国家分配工作,人才走向多为政府机关、传统新闻媒体,且供不应求。

上世纪末,我国新闻学专业课程设置已经形成了新闻理论、业务、历史三足鼎立的格局。理论部分一般包括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等,业务部分包括新闻采、写、编、评、摄等基本技能环节;历史部分包括中外新闻史、外国新闻事业等。后续开设新闻传播学专业的高校大多复制上述课程体系,辅以语言文学类基础课程,形成重学轻术的专业教育体系。此后,由于我国的传媒体制改革,刺激了传媒经营研究,传媒管理与经营也成为新闻专业的必修课程。新世纪,随着广播电视媒介的普及和网络的发展,社会对新闻人才的媒介技术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多数院校逐步设置了音频、视频采集和编辑课程、网络编辑课程等。一些理工科院校也陆续开设了新闻传播专业,依托技术优势,将培养学生的术科能力放在首要位置。目前,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又催生了几所高校相关专业的建立。

但总体来说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传统课程设置区分度不高,教材内容同质化明显;新兴课程理论积淀不足,某些技术课教材甚至是各种软件操作教程。人才培养重学轻术的院校,毕业生往往有“上手慢,后劲较足”的特点。但企业考虑到人才使用成本和继续培养成本,而对招聘这类新闻人才有所顾虑,尤其是非“211”“985”高校毕业生,就更难获得企业青睐。而人才培养重术轻学的院校,毕业生操作能力强,但往往“上手快,后劲不足”,企业考虑到用人成本低,一般会给予较多就业机会,但这类人才后续发展空间有限,流动性强,企业也会为人才流失而忧虑。因此,在市场导向之下,无论是重学轻术的人才培养倾向还是重术轻学的人才培养倾向,都会阻碍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因此,我国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应在市场导向之下,慎重确立“学”“术”定位,不仅要从学生个性、天赋、爱好、成长空间等角度考虑,还要从学校现有师资、“学”“术”水平、硬件条件等方面考虑,同时还应高瞻远瞩,对就业市场准确预测,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又适应学生职业发展规律的人才。

二、在遵循就业市场发展规律和尊重个性基础上,开展人生规划指导

目前,美国是世界上信息技术最发达的国家,部分知名学府的新闻及传媒类专业排名世界前列。其新闻传播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五大方向是营销广告类传媒、新闻类传媒、创作表演类职业、媒体发布类职业和公关营销类职业。从我国社会和媒介技术发展规律来看,上述五大就业方向也是我国新闻传播专业毕业生现在和将来一段时间的主要就业目标。

我国高校在学生毕业前会进行就业指导,介绍就业政策和程序,讲解基本应聘技巧。但这种就业指导课程和讲座只是对毕业生的一般就业培训,缺乏专业针对性,更多的是站在学校立场,指导学生包装自己,像推销商品一样,将学生投入就业市场中。而且在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新闻传播学专业类下设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传播学、编辑出版学五种专业,每种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都有区别。因此,毕业生的认知结构、专业技能、能力水平等存在差异。在此专业类别中进行无差异的就业培训,效果可想而知。此外,学生的个性因素也应在就业指导过程中被充分尊重,学生的性格、天赋、爱好等心理和生理因素,以及个人专业水平在择业和求职中往往起到关键作用。因此,学生就业既是一项宏观系统工程,又要从细微处着眼,针对专业、针对个人。

高校应在学生入学教育之后,就公开人才培养方案,介绍专业教学计划,同时引导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思考未来,进行自我人生规划。此外,让学生认识自我,自愿参与人格测验,可以避免盲目性,辅助学生有效展开人生规划。

高校新生在认识自我,了解专业,掌握就业形式之后,才能从职业发展的角度规划自己的专业学习和生活,也能迅速适应大学环境,开始目标明确、充满热情地投入学习中去。毕业时,学生应已经从思想政治修养、专业素养、心理生理素质等各方面完成了就业准备,而且能够以作品、证书的形式将其各种就业优势表现出来,打动目标招聘单位。高校让学生入学伊始就接触严峻的就业形势,思考人生,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未雨绸缪,抓紧在校时间和学习锻炼机会,选择最适合自己发展方向的课程、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尽可能发展自身优势,弥补不足,充分做好就业准备;另一方面,高校可以有效降低教学和管理成本,减少学校、师、生间矛盾和摩擦,将更多资源用在教学改革和管理创新上,进而实现一种良性循环,实现学生和校方双赢的局面。

三、适应新媒介和融媒体要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新媒介是指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而言的新型媒介形式,包括互联网络、手机、平板电脑、图文电视等。而融媒体是指是充分使用媒介平台,将传统媒介如广播、电视、报纸等与新媒介,在人力资源、信息内容等方面优势互补,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据CNNIC发布的《2013年第32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手机网民达4.64亿,超过使用台式机上网人数,新媒介的规模和发展速度令人惊叹。其实,在传播学视阈下,互联网络可以看做是多媒体交互平台。换而言之,即网络为其他媒介形式提供了传播的载体,而手机和平板电脑可以看做是基于互联网络的便携式即时通信终端。因此,互联网本身就是一种融媒体形式。仅从网络和手机使用的规模,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融媒体时代已经到来。

目前,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同时采集、传输,实时整合编辑、输出,同时向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提供报道和服务,适应融媒体时代需要的采编设备和系统已经生产并投入使用。先进的技术设备使信息采编更加方便快捷,大大缩短了新闻制作周期,并有效减少了人力、物力成本,其广泛使用必然是未来新闻传媒发展的趋势。一方面,先进技术和设备整合五种传播类型,为传统媒介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也使媒介使用者实现了“媒介即讯息”和“媒介即人的延伸”;另一方面,融媒体时代也为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除了原有的思想政治修养、专业素养、个性心理素质、驾驭更新中的采编设备的能力,还需要至少精通一种其他专业,具有迅速搜集、判断、编辑、整合尽可能多的原始信息能力。因此,快速阅读与快速记忆也应成为融媒体从业者的基本技术,而对信息的把关能力也必须提高。

当前,我国设置新闻传播类专业的高校有上千所,各所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虽然有差异,但绝大多数不能适应融媒体时代对新闻传播类人才的新要求,也就是说还不能培养出满足未来就业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因此,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使其适应融媒体时代的社会要求成为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和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还应先处理好我国高校教育中的几对矛盾。如课时总量限制与急需增补大量新媒介和融媒体相关课程之间的矛盾,校教学管理规范和有限实验实践设备与新兴课程需要更灵活的教学手段和更丰富的实验实训环境的矛盾。还有,多数高校现有师资结构和水平也不能满足新媒介和融媒体时代的需求。

此外,我国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建设还应结合国情,学习欧美国家经验,进一步改进教育教学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比如加强学科交叉、重视教学主体人格特点、尊重师生选择权力、明确人才培养层次、强调结合社会实践、适应市场需求以及普及化媒介素养教育等。

作者:孙玉

上一篇:建筑实习个人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行政主管试用期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