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经济与产业集群

2022-10-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规模经济与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规模与集群效应的关联性分析

(1.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哈尔滨150001;2.哈尔滨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哈尔滨150040)

摘要:在分析集群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基础上,从产业集群网络要素和结构关系的角度探讨了集群效应有限性的主要原因;分析集群规模与集群效应的关联性,提出在集群规模和集群效应之间存在着极限约束。在没有达到极限约束之前,扩大集群规模可以不断增强集群效应;如果超越了极限约束,集群效应将大幅度地递减。进一步阐明了产业集群规模与集群效应的相关性对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产业集群;集群效应;集群规模;关联性;极限约束

迈克尔·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相互关联的企业及其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的竞争优势的现象[1]。产业集群是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典型现象,美国的硅谷、印度班加罗尔的软件业、意大利的瓷砖业等都是比较著名的例子。在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广东省和浙江省,也出现了具有一定规模、对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的产业集群;北京、上海、天津等市以及福建、山东、河北、辽宁、河南等省都出现了产业集群的雏形。产业集群也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焦点和热点问题。

国内外理论界对产业集群的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集群的发展机制及其对区域乃至国家经济发展产生举足轻重的正外部性作用方面,而对产业集群负外部性所产生的风险及其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等“负面”角度研究的理论成果还不多见,研究成果也不成熟,对产业集群积极作用的片面和过分强调容易让人形成一种错误的看法,只要建立起集群,地方乃至国家的经济就会蓬勃发展,这显然有违各国经济发展的现实[2]。世界上有很多原来十分发达的产业集群,如今已经或正在走向衰退,如西欧的很多钢铁、煤炭、造船、纺织等著名区域性产业。如何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正外部性,控制负外部性的产生,促进产业集群的良性发展以提高区域竞争力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对于产业集群负外部性所产生的风险,奥地利区域经济学家Tichy [3]从集群的产品生命周期引发的结构性风险的角度进行探讨,Fritz [4]等在Tichy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周期性风险对产业集群的冲击,文献[5]提出当产业集群发展到成熟阶段以后,可能会形成某种特定意义上的“超稳定结构”,从而抑制产业集群的学习效率和创新效率,致使产业集群走向衰退。文献[6]从生态学的角度,采用生物学类比方法,分析了集群的内在风险及其危害,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本文从产业集群效应的有限性分析出发,基于产业集群规模角度来探讨集群效应。

1 产业集群效应的有限性分析

1.1 集群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

产业集群是现代经济构成的单元结构,能产生巨大的集群效应[7]。集群效应主要体现为经济效应与社会效应两个方面。

1)集群的经济效应分析。马歇尔从集群所带来的外部经济进行分析;韦伯从集聚因素带来的经济性——“一般经济开支成本”的降低来研究;波特从组织变革、价值链、经济效率和柔性方面分析了产业集群所具有的竞争优势。一般认为产业集群的经济效应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①外部经济效应,包括外部规模和外部范围经济。产业集群的外部规模经济表现在集群内企业实行高度专业化的分工协作,每个企业承担产业链中某一环节的活动,生产效率极高,使无法获得内部规模经济的单个中小企业通过外部合作获得规模经济,所以企业既能享有规模经济带来的好处又不必过分扩大企业规模,使企业实现了“柔性”与规模的统一。产业集群的外部范围经济是指企业集聚特别是相关产业的企业集聚时,可通过垂直联系及时获得与供应商、客户之间的业务联系,通过水平联系可以借助分包商的生产能力、控制分包商的产品质量,也就是说企业可以调动更大范围内的资源,实现资源的更优配置。总之,在集群内企业可以在不牺牲“柔性”的条件下获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比单个企业有更高的经济效率[8]。②交易成本的节约,集群内企业大部分交易在群内进行,集群内企业交往频繁,协作关系较稳定,容易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这有利于减少谈判环节,提高谈判效率,增进协作关系从而降低谈判成本,提高合同执行的效率。③群体效应。集群内企业通过联合可以形成实力强大的集合体,其集合效应远远超过单个企业的简单叠加,具有“1+1>2”的效应,具体表现为:a.同行业的企业利用地理接近性,通过合资、合作或建立联盟等方式共同进行生产、销售等价值活动,可以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益;b.集群内企业便于采用和推广相同技术标准,提高该标准的认可程度,并且集群对新标准的制定有较大的影响力,有时甚至可参与国家标准的制定;c.集群的知名度能吸引更多供应商和销售商,扩大企业的交易范围,争取更有利的交易条件,提高企业的获利水平。④学习与创新效应,产业的空间集聚可以促进知识、制度和技术的创新和扩散,促进产业和产品的更新换代,以及新产业组织的形成。产业的空间集聚,使集群企业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市场交易逐步形成网络化组织结构,平等合作下的网络协同模式使企业能够集中资源专攻价值链中的某些环节,提高专业化水平,促进产业和产品的不断创新和新产业组织的形成。同时,地理位置接近和频繁交流,使集群内企业的创新成果扩散更快,更容易为其他企业所学习和吸收,从而促进整个群体创新能力的提高。

2)集群的社会效应分析。集群的社会效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有利于形成地区核心竞争力。产业集群所具有的竞争优势有利于形成地区产业优势,并进一步形成区域的核心竞争力,表现为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就是大量相关企业空间集聚所形成的本地化的产业氛围和产业综合竞争力,这是其他区域最难模仿的,这些产业集群往往成为地区经济强劲持续增长的源泉。②对经济的贡献具有乘数效应。产业集群具有的竞争优势能够吸引更多企业加入,为区域带来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促进集群的良性发展,不仅可以把某些产业做大,而且这些产业的兴旺带动其上游产业的发展,促进其下游销售、运输业的发达,并且从横向上带动相关产业以及文化、教育、金融、信息、服务等行业的发展,这会使地区经济成倍增长。事实也证明了产业集群密集的地区,其工业、商业、文化教育、运输、金融、服务等行业都取得了迅猛的发展。所以一个地区可以通过对产业集群的培育实现地区经济的腾飞。

1.2 集群效应的有限性分析

成功产业集群的示范效应使得产业集群正成为许多地区制定经济政策的战略工具。但是集群的正效应并不是无限扩大的。产业集群能给企业带来很多好处,但也正是这种聚集,往往会导致一种内闭号隋性。产业集群的精细分工,使得整体结构较为稳定,企业作为其中的一环,形成一种依赖,转变往往较为困难和痛苦,这种转变在产业集群和企业

层面往往呈现一种周期性的低迷;产业集群长期所形成的组织制度、文化,一方面聚集企业,形成活力,另一方面又形成一种惰性,妨碍企业的升级,加速产业集群的退化(参见图1)。

Saxenian [9]研究了地理位置接近、技术相似的硅谷和128公路地区高科技产业群,认为硅谷地区日趋繁荣,而128公路地区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是社会文化、制度、工业体系差异等因素之间的非协调性抑制了“集群”效应,并产生负外部性。Amin&Thrift[10]从网络组织的角度对产业集群的效应进行了研究,认为集群企业之间面对面地联系和隐性知识的依赖使产业网络易于被锁定,并且是不断增强的自我保护型锁定,最终产生区域僵化。Low & Abrahamson [11]则从文化影响的角度出发,认为产业集群相互依赖的网络在最初阶段是力量源泉,但由于环境动荡可能成为产业集群僵化、失去弹性的源泉,继而使集群中企业对外界动荡的反应能力变得缓慢。Hakansson & Snehota[12]从网络系统观出发,提出了影响网络组织结构的基本变量(活动、行为主体和资源)以及所构成的网络关系,指出网络变量——行为主体、资源和活动是彼此依存的(参见图2)。

Hakansson等认为,企业间这种网络关系,承担了企业创新活动的组织功能。产业集群内网络根植在共同的文化氛围(macroculture)中,在集群形成阶段是促进创新的要素,但随着各种网络因素的变化,也可能导致“区域锁定”,阻碍集群的持续发展[13]。Belussi & Arcangeli[14]认为,不完全契约、道德风险、机会主义和“搭便车”都会引起网络成本的增加,从而削弱网络的优势。笔者认为导致集群效应有限性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1)网络组织制约机制的弱化导致网络结构成本的增加和协同性的弱化,导致产业集群效应的递减,在集群演进过程中,如果不能形成较强的协同关系制约机制,一些机会主义者追求短期效益,“赚一票”就撤,将给集群整体利益带来威胁[15]。集群内部知识与技能的高度外溢性和创新的高风险性,使得集群内一些企业不愿进行R&D的投入,而是“搭便车”,对市场上新产品模仿创新,甚至只模仿不创新。结果本地企业产品雷同现象严重,本地企业低水平价格竞争最终难以避免。更为严重的是“搭便车”行为使集群企业中滋生出“创新”的惰性,削弱了集群对外部环境的应变能力,同时由此而产生创新收益的非均衡分配,进一步导致“集群”创新投入的衰退,结果必然阻碍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

2)随着集群迅速成长和规模的扩大,集群企业之间形成的程序化协同模式,将产生不断自我增强和自我保护的锁定,最终将产生负的集群效应而导致产业集群的僵化。集群是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网络组织,在同一网络内的长期合作中,集群内个体之间的交易,基本上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并逐步在集群内部相互关联的网络化结构中形成程序化协同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企业间交易的顺利进行,降低了交易成本。但是,当集群内企业习惯基于“信任”的网络化交易之后,他们逐渐不想或是不敢与集群外企业或机构进行相关交易活动,进而,集群内企业的国际化正规经营运作能力不断减弱,反过来使其更加不愿意参与集群外部的经营活动。久而久之,区域集群便成为一个自我保护锁定系统,除了少数直接面对市场的企业外,大多数企业完全在这个锁定的系统中运作,使整个集群对于外部知识、技术的获取能力以及对于外部环境应变能力不断减弱。最终将导致产业集群僵化,阻碍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

2 集群规模与集群效应的关联模型分析

要控制集群效应有限性所产生的风险,应加强集群网络组织的治理,强化网络的制约机制和网络组织间的协同性;控制集群成员的投机性,降低或负强化“搭便车”行为效应。同时要不断更新变革集群内部的程序化协同模式,防止自我保护锁定所导致的产业集群僵化,保持集群的动态灵活性。

笔者认为保证产业集群规模的有效性将是发挥产业集群效应,控制集群风险的有效方式。因为集群效用有限性的制约因素,是在产业集群不断动态演变的过程中,随着集群不断发展,规模不断扩大,逐渐形成和被放大的。集群规模对集群效用存在一个极值点,当集群规模超越极值点时集群效应将迅速递减,这个极值点是集群规模对集群效应的效应极限约束。本文引人集群规模与集群效应关系模型加以证实(见图3)①。模型建立在以下理论假设之上。

假设1 集群的规模主要取决于集群内成员企业的个数与集群内可共享的资源。

根据规模经济的特点,这一假设可以成立。

假设2 集群效应主要取决于集群企业对集群资源的贡献量和集群资源共享机制等因素,可通过集群成员企业分享的集群利益测度集群效应性。因此,资源分配的公平性,是决定集群效应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简化分析,这一假设可以成立。

假设3 集群的利益分配机制受政府政策、集群学习机制、集群文化、地方政府行为偏好、网络组织制约机制等因素影响。

假设4 成员企业在集群内游说活动、寻租等,会使集群内部信息歪曲。信息不对称性导致集群利益分配的公平程度与成员企业数量成反向变化关系。

假设5 集群内资源分布、各成员企业贡献均等,利益分配实行平均主义。由于资源分布均等,因此,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平均主义更能以较低的甄别成本反映企业在聚集区域中的贡献。

产业集群规模,是产业集群能有效控制和利用的资源总量状况,反映集群利用资源的协同效应的广度,具体分为成员数量和市场占有量及生产规模等方面[16]。这只是一般意义上的集群规模,本文研究产业集群的最合适规模,主要从企业成员数量的角度来探讨产业集群规模。

假定集群内成员企业数目为n,R(n)为集群内成员资源集聚后产生的集群内可共享的资源;成员企业i对集群内总资源的贡献量为Ci,则R(n)可表示为

成员企业可分享的集群利益Wi取决于成员企业可分享的集群资源份额hi和集群可共享资源总额R(n),成员企业可分享的集群利益Wi为

其中,成员企业i获取的资源份额hi取决于成员企业i对集群内总资源的贡献量Ci和集群利益分配的公平程度e,即hi=h(Ci,e)

i=1,2,…,n

Ci取决于该企业所拥有的资源禀赋Wi和成员企业的努力程度。根据激励效应理论的社会公平原理,成员努力程度主要由集群内利益分配公平程度e决定,则Ci可表示为

Ci=C(wi,e)

i=1,2,…,n

设集群内总资源禀赋为TW,则

wi=w(TW,n)

i=1,2,…,n.

基于以上分析,集群内企业成员数与集群效应之间的关联性,主要取决于dw/dn的变化。

根据假设5,集群内各成员企业所拥有的资源wi=TW/n,为了简化分析,将函数关系设定为

ci=wei;

e=1/nλ,0<1<λ因此,wi可以表示为

(6)式中,随着λ增加,d2wi/dndλ显著地趋向大于0.分析(4)~(6)式,可以得出相关结论:①如果λ=0,则(4)式意味着在集群资源一定的情况下,集群内成员企业的个数对成员所得为反向影响(这里没有考虑TW与n是否同步变化的情况);②由(4)和(6)式可见,随着λ增加,n对集群成员企业所得的负效应越大;③由(5)和(6)式可见,随着n的增加,dwi/dn与d2wi/dn2wi/dn2均递减,如果集群规模超过了一定数量,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将大幅度地递减;④集群效应和集群规模存在一个极值约束,令dwi/dn=0,此时d2wi/dn2<0,则可求出集群内成员企业分享的集群利益最大时集群所包容的成员企业的最大个数。

3 结论和启示

产业集群其竞争优势来源于集群所拥有的资源禀赋及其资源整合能力。其中集群成员所拥有的资源和集群的结构方式影响了集群的竞争优势,即集群的竞争力取决于集群网络结构中形成的资源整合的协同效应。但是,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是有限的,受产业集群的资源禀赋、集群网络组织制约机制、集群的文化、政府政策及当地政府行为偏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产业集群的有效集聚存在一个集群规模问题,即集群所包含的成员企业个数的极限约束,在没有达到极限约束之前,增加集群成员企业个数可以不断增强企业的集聚效应,但如果超出了这个极限的约束数目,产业集群的集聚有效性将大幅度地递减,因为产业集群规模过大,可能会造成集群内部恶性竞争,或者超过环境与经济承载力及市场负荷,则集聚效应反而会减少,如,由于资源短缺,发展空间受限,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中经济发达城市的工业用地已近乎枯竭,土地价格暴涨;水、电、煤等基础生产资料供应紧张,无法保证企业的正常生产,制约了现有传统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仅浙江一省,三年间因土地涨价、电力紧张、劳动力短缺等因素的影响,被迫转移到外省、市投资的企业达500多家,转移资金达4 000多亿元;又如,宁波市象山县爵溪街号称“中国针织名城”,在2平方公里多的区域上聚集了400余家针织企业,“彪马”、“小脚板”、“华伦天奴”、“阿迪达斯”、“耐克”、“圣罗兰”等近30个世界名牌都在此加工,2003年全街道的工业总产值为65亿元,但是严重的缺水已使爵溪的许多企业陷入了生存困境。

产业集群规模与集群效应的相关性对我国产业集群发展有以下的启示。

(1)建立有效的“竞合”机制.目前我国许多省市纷纷实施“产业集群的做大做强”战略,试图以大规模吸引更多的高“禀赋”的企业,来增强集群效应。然而在实际运作中,很多企业只是停留在地理上的扎堆状态,在产业价值链上相关企业没有组织成有序的系统,企业之间也没有建立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交易)关系,企业也没有通过共享专用信息和在技术、市场营销、培训、设计等项目上进行合作而获得外部经济,因而不具有较强的“集体效率(collective efficiency)”,无法发挥相应的集群效应。在这样的产业集群里,同质的成品企业之间相互竞争,同质的配套企业间也相互竞争,这样在产业链构成及不断延伸过程中,同类企业的恶性竞争难以避免,相互压价、低价竞争必然愈演愈烈。而一旦低价优势成为主要或唯一的竞争武器,它在市场上能够冲锋陷阵一段时间的同时,必然遭遇两大阻力:①外部市场,低价竞争对外部市场来说,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不公平竞争,于是引发反倾销,如欧美对中国纺织品采取“特保”、“设限”措施,其表面原因就在这里;②集群内部逐渐滋生的阻力,集群内部低价竞争,企业的利润空间肯定越来越小,甚至没有利润,企业为求生存,有的就降低质量,产生“柠檬市场[17],甚至出现假冒伪劣,结果砸了自己的牌子,使“集群”难以为继。曾经红火的温州灯具业就这样几近消亡。要处理这样的集群危机,根本出路是调整产业结构,在调整中压缩产业规模,建立起较强的“竞合”机制。为防止盲目扩大集群规模,保证集群的有效性,建立起有效的“竞合”机制是非常必要的。因为集群效应主要体现在集群企业间既竞争又协作的关系的均衡上,只有通过“竞合”机制的淘汰功效的发挥,自然地控制集群的有效规模,才能保证产业集群动态持续发展的活力。

(2)增强集群企业的异质性,提高集群企业的产业关联度。集群企业的产业关联度是集群规模有限性的重要影响因素,集群规模的有限性是建立在同质企业的假设基础上的,所以加强集群企业的异质性,提高产业之间的关联度,可以相对延伸集群规模的极限点,扩大集群规模的有效区间和产业集群的规模效益。产业之间关联度的增强能够改善集群企业的分工地位,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模式,增强产业竞争力。所以,实施产业集群战略不应以扩大规模、扩展土地为目标,而应根据区域现有的资源禀赋,以增强集群企业的异质性,提高集群企业的产业关联度为基础,实施相应的产业集群战略。

(3)对大企业进入集群区域所引起的集群结构变化应给予关注。应注意防止大企业在集群内形成垄断支配地位,而将关联企业作为其附属,破坏集群内天然的“竞合”关系。企业集群相互依赖的网络在最初阶段是力量源泉,但由于环境动荡,在同一网络内的长期合作中,集群企业之间面对面地联系和隐性知识的依赖使产业网络易于被锁定,并且不断增强的自我保护型锁定,可能使产业集群僵化,对外界动荡的反应能力变得缓慢。久而久之,集群便成为一个自我保护锁定系统,除了少数直接面对市场的企业外,大多数企业完全在这个锁定的系统中运作,整个集群对于外部知识、技术的获取能力以及对于外部环境应变能力不断减弱。最终将导致企业集群僵化,阻碍企业集群的持续发展。为了保持集群的创新活力和持续发展,应根据集群发展的状况,适当地限制大企业入园的数量,防止技术垄断和产业控制,促使集群内天然的“竞合”关系的形成。

(4)地方政府应适当引导集群的规模,增强集群总体的生产能力和市场占有率,扩大集群的影响力。政府应是集群的催化剂、润滑剂或者桥梁,间接参与产业集群的创建过程,要让企业成为

集群的主导者。政府不要刻意创造产业集群,要避免创造产业集群导致的高成本、高风险和不同的地区追求相同的产业集群导致的重复建设。政府必须以现有的或者是新兴的集群为前提制定相应规划,规划重点应为企业提供尽可能完善的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快市场中介服务体系的建设,在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政府应引进产业内极具竞争力的企业或一些公共机构、智囊团体,改善集群的结构。集群政策的目标应该是遵循产业集群形成、演进、升级的规律,把握集群发展各阶段的特征、满足产业集群发展的外部环境要求,并有针对性地对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共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来促进产业集聚,通过对集聚产业的整合、调整从而延长产业链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收稿日期:2006-01-10;修改日期:2006-06-06。

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计划项目(2003DGQ2D048);黑龙江省教育厅项目(10542183);哈尔滨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2005AC9CT134)。

作者简介:李煜华(1970-),男,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胡运权(1937-),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孙凯(1975-),男,博士研究生,讲师。

①本模型是在参考刘怀德、胡汉辉在管理世界,2002(4)上发表的《合作、成员个数与企业集团的稳定性》一文中“集团内个数与利益分享”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构建的。

参考文献

[1]Poner M E.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11):77-90.

[2]王缉慈.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发展中的企业邻近于集聚辨析[J].中国软科学,2005(12):91-98.

[3]Tichy G.Clusters:Less dispensable and more risky than ever[A].In Steiner M(ed).Clusters andregional specialisation[C].London:Published by Pion Limited,1998.

[4]Fritz O M,Mahringer H,Valderrama M T.A risk-oriented analysis of regional clusters[A].In Stei-ner M(ed).Clusters and regional specialisation[C].London:Published by Pion Limited,1998.

[5]李庆华,汤薇,孙虹.产业集群的“超稳定结构”及其突破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34-39.

[6]陈金波.基于生态学的产业集群内在风险与对策研究[J].当代财经,2005(6):68-72.

[7]胡宇辰.产业集群效应的经济学分析[J].当代财经,2004(11):76-80.

[8]贺彩玲.产业集群的效应及其形成探讨[J].陕西工学院学报,2003(3):61-64.

[9]Saxenian A.Regional advantage:Culture and competition in Silicon Valley and Route 128[M].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4.

[10]Amin A,Thrift N J.Neo-marshallian nodes in global network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and Regional Research,1992,16(4):571-587.

[11]Low M B,Abrahamson E.Movements,bandwagons,and clones:Industry evolution and the entre-preneurial proces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7,12(6):435-457.

[12]Hakansson H,Snehota I.Developing relationships in business networks[M].Rutledge,London:International Thomson Business Press,1995.

[13]Gadde L E,Huemer L,Hakansson H.Strategizing in industrial networks[J].Industrial MarketingManagement,2003,32(5):357-364.

[14]Belussi F,Arcangeli F.A typology of networks:Flexible and evolutionary firms[J].Research Poli-cy,1998,27(4):415-428.

[15]蔡宁,杨闩柱,吴结兵.产业集群风险的研究:一个基于网络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3(4):59-64.

[16]赵瑞霞,刘友金,胡黎明.基于行为生态学的企业集群规模研究[J].求索,2005(2):29-31.

[17]雷如桥,陈继祥.企业集群的“柠檬市场”风险及其对策[J].当代财经,2004(3):79-81.

作者:李煜华 胡运权 孙 凯

第2篇:产业集群规模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摘要:分析了自然资源、社会资源、政府支持程度、市场容量和外部投资等外部因素对集群规模的影响,以及资金水平、员工努力水平和风险偏好等内部因素对集群规模的影响。并对元胞自动机(Cellular Automata)的基本模型进行了扩展,结合Matlab软件设计了8个模拟试验,分别测度不同影响因素对集群规模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自然资源、企业风险偏好、资金水平、员工的努力程度对集群规模的影响较为显著,社会资源、市场容量、外部投资和政府支持程度对集群规模的影响不明显。在不同因素的影响下,产业集群存在一个最佳的集聚规模,整个产业集群的发展呈现出一个先升后降的倒U型趋势。

关键词:产业集群;集群规模;元胞自动机

DOI:10.3969/j.issn.1005-6378.2016.02.016

“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这一概念最早由波特(Poter)提出[1],随着研究的深入,不同的学者也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解读,比如Henderson、梁琦、王缉慈等。总的来说,这些概念强调了集群在地理上的相互接近、在经营活动中的相互依存[24]。在本文中,产业集群被看做是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的相互联系、具有协同效应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体。产业集群规模效应以增大产业集群的规模为前提,但集群规模大到一定程度时,集群规模效应会下降、甚至会出现规模负效应[5]。因此,识别影响集群规模的因素,以及找到区域产业集群规模效应最大点,成为Homes、Jean、Li以及陆毅等国内外学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69]。

由于产业集群结构较为复杂,本文借助元胞自动机(Cellular Automata)的理论对集群规模进行分析。元胞自动机模型通过简单的构造可以对产业集群的发展变化进行有效地描述,而且该模型离散性可以很容易转换成计算机模型进行模拟,比单纯的微分方程或者动力学模型更具优势。本文分析了影响产业集群规模效应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通过建立适当的决策规则来模拟产业集群的发展,从而得出影响产业集群规模效应的关键因素,并分析了集群的合理规模。

一、影响产业集群规模的主要因素

(一)产业集群规模外部影响因素

本文在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归纳出产业集群规模的外部影响因素包括自然资源、社会资源、政府支持程度、市场容量和外部投资,下面分别进行分析。

自然资源的优劣对产业集群存在及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更容易吸引企业的集聚,从而形成规模效应,但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如果过多的企业进入集群,拥挤效应就开始出现。这一点在煤炭、钢铁、冶金等资源型产业集群中体现的较为明显,改革开放初期,这些曾经是地方经济支柱的产业集群由于过度开采而逐渐变成了资源枯竭、经济萧条的落后地带[10]。

社会资源,包括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所有非自然资源,主要包括人力资源、技术水平、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机构。集群内企业的密切联系可以带来人员的流动从而降低企业的人力资源使用成本,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但是不均衡的人力资源分布也会制约集群的发展,如果人才培养或者引进速度较慢,那么产业集群的发展将会受到限制。当集群的环境、薪资水平无法达到员工预期,或者新兴产业集群可以提供更有吸引力的政策时,原有集群内的人力资源将会快速流失[11]。技术是集群发展的助推器,技术水平高的产业集群可以掌握最先进的生产工艺,优化的生产流程,更有机会研发出行业内领先的新产品。这一点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体现的较为明显[12]。相反的,技术水平较低的产业集群由于工艺简单,进入门槛低,很容易被竞争对手超越[13]。公共基础设施完善的区域可以降低企業的运营成本,更容易吸引企业的进入,从而促进集群规模的发展[14]。基础设施随着集群的发展要进行相应的改进,否则会制约集群规模的扩大。

政府制定的产业规划可以引导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由政府主导建设的产业园区提供了相对完备的基础设施,可以降低企业进入集群的成本。为了吸引企业的入驻,政府往往会制定出相应的优惠政策,比如税收减免、重点项目扶持、投融资支持等。由政府主导的沟通平台可以加速信息的流通,降低集群内部的交易成本和投资风险。但是产业集群是一个市场化的行为,如果政府过度干预,将会导致集群内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出现,从而限制了产业集群的发展。而且政策的制定与落实往往具有滞后性,无法及时满足集群能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

市场容量是指外界对集群内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的需求量。市场容量高的集群可以形成品牌效应,可以得到成本更低的资源,吸引优秀的专业人才,以较低的成本开拓出新的市场,从而形成良性的循环[15]。外部投资也是集群规模的一个重要外部影响因素。资本的流动性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一个地区的产业聚集。在某产业尚未引进的地区,当外资流入并开创该地区该产业的第一个企业后,将逐渐带动本地区企业的形成与发展,从而形成产业聚集。如果没有资本的流入,相关产业的聚集则难以形成。

(二)产业集群规模内部影响因素

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本文得到了产业集群规模效应的内部因素主要包括资金水平、员工努力水平及风险偏好的结论,下文将对各因素进行分别说明。

资金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集群发展的一个首要因素。所谓资金由两个部分构成,分别是企业自有的资金和融资所得的资金。在实际操作中,资金充裕会使企业有能力优化经营策略以进入集群,通过扩大生产来提高集群的整体规模,而资金匮乏将使企业很难在集群中维持下去。因此,资金水平将会影响集群中企业的决策。

员工的努力水平会影响企业的发展,从而影响整个产业集群规模。企业采取有效的绩效体系、工作环境、晋升制度等可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员工的潜能,提高工作效率。企业或者集群的这种良好的激励政策也会形成竞争优势,吸引更多集群外高端人才进入集群内的企业工作。如果没有良好的激励政策,企业的竞争力就会下降,有能力的技术员工或者管理人员将会流向更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企业或者集群中去,没有离开的员工也会消极怠工,严重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以及集群的发展。

产业集群想要获得规模经济性和企业的决策密不可分。由于市场的竞争程度、需求关系以及单位资金的产出率和利润率等因素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故通常由企业中的决策者依照自身经验和偏好来进行主观的判断。这样一来,企业在选择投资策略时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决策者自身风险偏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乐观的企业家追加企业投资的几率更大,而保守和悲观的企业家则更倾向于不追加或减少投资,极端情况有可能退出集群。

综上所述,产业集群规模效应是一个各种因素和条件同时作用的动态过程,始终按照集群发展的生命周期规律进行着。其中包含着横向与纵向的发展,即质与量的变化。纵观集群的整个生命周期,其规模效应也经历着从变强到稳固转而削弱的过程。

二、产业集群演化模型

元胞自动机(Cellular Automata),简称CA,20世纪 50 年代由冯·诺依曼(Yon Neumann)为了模拟生物学中细胞修复过程而提出[16]。这个模型中的元胞,取值为0或者1,它们均匀分布在一个长方形平面上,以网格的形式存在。每个元胞按照既定的规则来进行变动,这个演化过程用网格中的空与实来描述。元胞自动机模型具有离散性、同质性、并行性、局部性及高纬度的特点[17]。该技术可以通过对单元规则的定义来模拟复杂现象,因此在社会、经济、军事以及社会研究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管理领域,该理论被用来分析寡头垄断行为、交通管理及工程运输、城市发展、市场营销、股票投资、企业战略等[18]。

(一)模型设计

元胞自动机由4个最基本的结构组成,分别是Cell(元胞)、Neighbor(邻域)、State(元胞状态)和Rule(状态更新规则)[16]。但这些因素用来描述产业集群是不够的,为了更好地对产业集群规模进行描述,本文对元胞机模型进行了拓展,建立了如下产业集群规模演化的模型:St+1=f(Ω,St,(N),E,a1,a2,a3,R)(1)其中,Ω代表元胞空间;这里Ω={(i,j),i,j=1,2,…n},指整个产业集群中所有企业;St和St+1分别表示某个体企业在产业集群中t时刻及t+1时刻的状态,在该模型里采用资产存量度量。在模型中,集群中企业的资产存量通常是正整数,因为该模型规定企业在进行增减资时,单位时间里增减幅度都是1,这是一个固定的值,而退出或尚未进入集群的企业资产存量是0;元胞个体间互相作用的相邻域记为(N)。在这里指的是产业集群中的关联企业,本文选取Moore型邻域;E代表外部因素对产业集群规模效应的影响系数,它主要由以下因素决定:自然资源(E1)、社会资源(E2)、政府支持程度(E3)、市场容量(E4)以及外部投资(E5)。在本文中每个影响因素均在[0,1]内取值,外部环境因素的大小为各独立变量的乘积。a1、a2、a3分别代表资金水平、员工工作努力水平、企业风险偏好。R代表随机变量。本文假设员工努力和企业资金水平二者都服从正态分布,且μ的值与上述二者呈正相关。本文将产业集群中企业的风险偏好分为乐观型、中立型和悲观型三类。其中乐观型的企业乐于创新与尝试,技术领先、资金充足的情况下便会增加投资;悲观型企业无论条件是否具备,都拒绝增加投资;中立性的企业会参考邻近企业是否增加投资的决策来决定自己的行为。该模型里,乐观型企业在决定增加投资与否的问题时,不会参考邻域元胞的状态,而中立型企业则会考虑半数或者超半数的邻域元胞状态,而悲观型企业则不论邻域元胞为何种状态都不会增加投资。

产业集群类似一个生态系统,有着与其相似的生长轨迹,也就是初期生长速度较慢之后高速生长,在晚期生长速度较慢,整个曲线如同S一样,因此也被称为逻辑斯蒂(Logistic Regression)S形曲线[14]。本文借用该模型来表示集群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情况,如下述公式所示:y=11+100*e-x(2)公式中,y是函数的输出变量,取值范围是[0,1],各影响因素的数学表达式(表1)。表1影响因素公示要素名称公式自然资源E1E1=11+100×e-cap社会资源E2E2=11+100×e-socv*t政府支持程度E3E3=11+100×e-gov*4*(t/time)*(1-t/time)市场容量E4E4=11+100×e-marv*t外部投资E5E5=11+100×e-roi*4*(t/time)*(1-t/time)

(二)状态更新规则

元胞机模型的核心内容是对于状态更新规则的设定,本文将相应的规则定义列出(表2-4)。

研究中把资产存量在单位时间里的增减值设置为1,这是由于企业在做出增减资决定时,很大程度上会考虑企业资金情况等因素,故不会在某一时刻大量地增减资本存量。受风险因素制约,企业通常会缓慢增加投資额,避免短时大额投入,同时由于退出水平的存在,企业通常会选择调整战略、优化结构,而不会选择突然完全退出集群。综上,本研究假设企业在单位时间内投资额变化量为1个单位或不发生变化。

(三)仿真过程

根据系统输入并通过调整控制变量,开展各项模拟试验,以分析产业集群规模受不同因素变化下的影响程度为目标,由此确定主要的影响因素。在试验过程中,相关参数的设定都遵循相对性原则。元胞空间是20×20矩阵,而模拟次数t为2 000次。单位资产的要素消耗率(capv) 、社会资源改善率(socv)、市场容量的增加速率(marv)以及投资回报率(roi)均预设为0.06;政府政策支持增加率(gov)设为random(.norm,6,0.2,n,n);资金水平以及员工努力水平呈现正态分布,其初始值分别为(0.6,0.25)及(0.6,0.2);企业风险偏好(a3)乐观型企业40%,中立型企业30%,悲观型企业30%。

本文设定了8个模拟实验,分别考察集群规模受各因素的影响程度。模拟实验方案如下。

方案1:在其他因素的值与此前设置的参数参考值相同的假定条件下,分析产业集群合理规模变化模拟结果在capv分别取0.04、0.06、0.08时的差异性,考察不同的自然资源变化对产业集群合理规模的影响。

方案2:在其他因素的值与此前设置的参数参考值相同的假定条件下,分析产业集群合理规模变化模拟结果在socv分别取0.04、0.06、0.08时的差异性,考察社会资源对产业集群合理规模的影响。

方案3:在其他因素的值与此前设置的参数参考值相同的假定条件下,分析产业集群规模变化模拟结果在gov分别取4、6、8时的差异性,即政府支持程度对产业集群合理规模的影响。

方案4:在其他因素的值与此前设置的参数参考值相同的假定条件下,分析产业集群规模变化模拟结果在marv分别取0.04、0.06、0.08时的差异性,即产业集群合理规模演化受市场容量变化的影响。

方案5:在其他因素的值与此前设置的参数参考值相同的假定条件下,分析产业集群规模变化模拟结果在roi分别取4、6、8时的差异性,即产业集群合理规模演化受外部投资变化的影响。

方案6:在其他因素的值与此前设置的参数参考值相同的假定条件下,分析产业集群规模演化模拟结果在a1分别取0.04、0.06、0.08时的差异性,即产业集群合理规模化受资金水平变化的影响。

方案7:在其他因素的值与此前设置的参数参考值相同的假定条件下,分析产业集群规模演化模拟结果在a2分别取0.4、0.6、0.8时的差异性,即产业集群规模演化受努力水平差异化的影响。

方案8:在其他因素的值与此前设置的参数参考值相同的假定条件下,分析产业集群规模演化结果在a3的值变化时的差异性,即产业集群规模受不同类型风险偏好的影响情况。分别考虑以下三种情况:一是当a3=0.2时,即乐观型为20%、中立型为40%、悲观型为40%;二是a3=0.4时,即乐观型为40%、中立型为30%、悲观型为30%;三是a3=0.6时,即乐观型为60%、中立型为20%、悲观型为20%。

(四)结果分析

仿真结果表明自然资源、资金水平、员工努力程度、风险偏好对集群规模的影响显著,对于不同的变量取值,都存在一个时刻t,使得集群资产达到峰值,整个集群资产总量呈现出一个先快速上升,之后缓慢下降的趋势。单位资产要素占有率越大,集群规模所能达到的峰值越小;反之,则越大。此外,集群的生命周期与集群内企业的平均资金情况、员工努力程度这两个因素成正相关。但是风险偏好对于集群生命周期的影响并不明显。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社会资源、政府因素、市场容量、外部投资这几个因素对集群规模的影响不是十分明显。集群生命周期受政府支持力度的影响比较明显,二者成负相关关系。

可见,产业集群规模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是不同的。左右集群规模的因素在程度上自上而下分别是:企业风险偏好、资金水平、员工努力水平、市场容量、自然资源、外部投资、社会资源和政府支持程度。企业风险偏好是对集群规模影响最深的因素,企业对其的态度直接关系着自身进入或退出集群的决策方向,左右着集群规模的程度。集群中平均资金的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集群的发展规模。员工努力水平也对集群规模有较大的影响,集群内企业员工工作越努力,群内企业所获效益便越好,集群可能达到的规模越大。市场容量,自然资源对集群资产总额的影响稍弱,而政府政策及外部投资对其总量的影响相对较小。

三、结论与建议

本文分析了能够对产业集群产生影响的内外部因素,并利用扩展的元胞自动机模型,结合Matlab软件,对上述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自然资源、企业风险偏好、资金水平、员工的努力程度对集群规模的影响较为显著,社会资源、市场容量、外部投资和政府支持程度对集群规模的影响不明显。在不同因素的影响下,产业集群存在一个最佳的集聚规模,整个产业集群的发展呈现出一个先升后降的倒U型趋势。

实证结果显示企业风险偏好、资金水平、员工努力程度对集群规模影响显著,这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以及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企业的领导者是企业的灵魂,他们能够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集群中的企业决策虽然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但是企业本身的风险偏好才是决定企业乃至集群整体发展的核心要素。资金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有了充裕的资金做保障,企业才能提高技术水平、培养高素质的员工、提高新产品研发速度、扩展新的市场,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带动整个集群规模的扩大。劳动力是企业以及整个产业集群的运营基础,企业的发展、集群规模的扩大离不开这些高素质员工的努力。仿真结果显示,政府支持程度对集群规模的影响较小,经验主义往往认为政府应该在集群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但集群的发展主要由内部影响因素决定,政府的扶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产业集群的良性发展,但若政府对其干预力度过大,反而将对集群的正常发展不利,嚴重时会导致集群的快速灭亡。

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认为,为了实现集群规模的良性发展,集群中企业应积极拓展融资渠道,应加强与银行、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等融资机构的互动,及时了解最新的融资政策,根据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获得最合适的资金支持。集群内企业应通过构建有效的员工激励机制、全面的薪酬管理体系以及考核机制,充分激发员工的潜能与工作积极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此外还需要对员工进行定期职工技能培训,提高员工的知识储备以及技术水平,同时激发他们对企业的热爱以及工作积极性,为企业发展、集群规模的扩大做出贡献。政府应适当将工作的重心向为集群内企业提供宽松的发展环境、完善的政策法规这个方向转移。政府应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减少对产业集群发展方向、升级方式等的过度干预,激发集群内企业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 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100-115.

[2]HENDERSON J V. Efficiency of Resource Usage and City Size [J].Urban Economics,1986(19):47-70. doi:10.1016/0094-1190(86)90030-6.

[3]梁琦.产业集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0-28.

[4]王缉慈.关于地方产业集群研究的几点建议[J].经济经纬,2004(2):60-64. doi:10.3969/j.issn.1006-1096.2004.02.016.

[5]馬歇尔.经济学原理[M]. 廉运杰,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70-81.

[6]JEANMARC CALLOIS. The Two Sides of Proximity in Industrial Clusters, The Tradeoff between Process and Product Innovation[J]. Urban Economics, 2007(1):1-17. doi: 10.1016/j.jue.2007.01.002.

[7]LI B,Y LU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and Vertical Disintegration: Evidence from China[J].Urban Economics,2009 (65) :167-180.

[8]陆毅,李冬娅,方琦璐,等.产业集聚与企业规模-来自中国的证据[J].管理世界,2010(8):84-101.

[9]HOLEMS T,J J STEVENS.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and Establishment Scale[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02 (84): 682-690.

[10]李瑞丽,陈志华.资源型产业集群的退化-基于组织生态学的分析[J].科技导报,2005(6):13-16. doi:10.3321/j.issn:1000-7857.2005.06.005.

[11]周琴.基于元胞自动机的产业集群效应研究[D].福州:福州大学管理学院,2010:15-22.

[12]李海超,齐中英.美国硅谷发展现状分析及启示[J].特区经济,2009(6):82-83.

[13]向永胜.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模式、现状与问题:一个全国范围的样本调查[J].科技管理研究,2012(10):176-192.

[14]边云,马力,王燕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对策[J]. 科技与管理,2009(4):33-39. doi:10.3969/j.issn.1008-7133.2009.04.010.

[15]富岩.义务小商品市场与产业集群建设的互动发展[J].轻工标准与质量,2010(5):30-33.

[16]陈荣,顾斌,余亮.元胞自动机在经验型连带外部效应市场模拟中的应用[J].科研管理,2001(11):128-134.

[17]应尚军,魏一鸣,蔡嗣经.元胞自动机及其在经济学中的应用[J].中国管理科学,2000(8):272-278.

[18]杨晶照,杨海军.企业集群与生物群落的比较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5(12):140-142. doi:10.3969/j.issn.1002-6487.2005.12.058.

[19]解学梅,马国鑫,戴智华.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创新集群演化驱动力模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7):50-54.

[20]周岩.基于元胞自动机的产业集群创新扩散仿真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0(17):78-80.

[21]姚翠友,王鹏,马啸原,等.基于元胞自动机模型的背景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演化研究[J].特区经济,2013(12):31-34.

【责任编辑郭玲】

作者:王璐 张东生

第3篇:产业集群与经济发展研究

摘要:产业集群可以降低成本,实现规模经济,促进技术交流和创新。在我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也就是产业集群发展快的地区,目前大约一半以上的经济是产业集群做出的贡献。充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加速以中小企业集聚为特征的产业集群进程,对于我国又好又快地发展经济,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产业集群;经济发展

文献标识码:A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马晓红

第4篇:服务经济与产业集群

师心舟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入世和过渡期的结束,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发展及其影响,已渐次近距离、实质性进入我们经济活动可感知的各个层面和领域,尤其伴随世界通讯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更加快加深了国与国之间从资金、技术、管理模式到市场等的经济交融。笔者认为,21世纪人类正全面进入服务经济时代。因此,尽管国家或区域间经济发展的阶段和水平不同,但在共同面临的时代背景下,却必须作出各自与之相应的战略选择。

服务业的兴旺发达正是现代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发展服务经济是城市的第一要务,而现代服务业是城市发展的新动力。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并提出了“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的战略任务,这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服务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进入新世纪,发展现代服务业既是城市发展面临的新课题,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2003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就业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第三产业就业弹性大。劳动密集、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并存,在吸纳劳动力方面有独特优势,应作为今后扩大就业的主攻方向”,“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放宽市场准入,优化市场环境,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尽快扭转其长期滞后的局面,充分挖掘和发挥其吸纳劳动力的潜力。”

一、服务业内涵日趋丰富

在服务业的研究中,理论界有不少诸如“第三产业”、“服务业”和“服务经济”的概念,哪一种提法更符合现实的要求,目前尚未明确和统一的认识。本文综合了主导性的概念和提法,基于这样的理解:服务业有传统服务业(狭义)和现代服务业(广义)的区别(无特别指明,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概念同)。传统服务业的概念基本等同于产业分类法中的第三产业,而现代服务业的概念其内涵比传统服务业覆盖领域广,包括发达国家产业分类法中的所谓第四产业,如设计和生产电子、计算机软件的部门,应用微电脑、光导纤维、激光、遗传工程等新技术部门,以及高度电子化和自动化的产业部门等。主要指从农业、工业等产业部门的直接生产中不断分离出专门从事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加工制造、设备维修、辅助服务、过程控制、程序编制等许多独立的行业;从流通过程中不断分离出专门从事产品包装、保管、运送、推销、广告、批发、零售和售后服务等许多独立的行业;从消费过程中逐渐分离出的为政府、社会与居民生活提供的多样化服务行业。

我国早先第三产业具体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第二个层次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业、保险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咨询信息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第三个层次是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科研事业,生活福利事业等;第四个层次是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四个层次之间的界限已不很清晰。新的划分规定以2002年修订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标准为基础,行业分类的划分层次非常明确,继续划分四个层次必要性不大,因而2003年起不再对第三产业划分层次,并根据经济活动性质,对三次产业划分的范围作了一些调整,具体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

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等。

现代服务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服务业中非常重要的“亚产业”集群,其概念的提出最早是基于布朗宁和辛格曼在1975年对服务业的功能性分类。现代服务业的内涵凸现了新经济的特征,即伴随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主要指为生产、商务活动和政府管理而直接提供的服务,如工业化后期大规模发展的移动通信、网络、传媒等信息服务业,金融业、保险业、房地产业、咨询业、商务业、会展业、物流业,以及科技开发、教育培训等新兴行业,突出表现为以新理念、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方式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为社会提供高层次、高附加值、高人文关怀的现代化服务,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发达国家现代服务业的增长速度超出服务业的平均水平,如1970~1986年,美国现代服务业的产值与就业分别增长了173.3%和200.8%,远远高于同期服务业91.0%和85.3%的增长速度,也远远高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增长速度,优化了服务业的内部结构。作为高增长性和最具潜力的产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结构调整和城市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际化大都市服务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服务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1948~2000年间,美国的GDP增长和新增劳动力的就业主要是由第三产业来推动的。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重心开始转向服务业。当前,国际化大都市服务业发展呈以下基本特征:

经济总量规模化。从产业基础看,经济总量跨入人均GDP5000美元的国际化大都市一般都拥有发达的服务业,其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都接近和超过70%,占绝对比重。

发展主体功能化。国际化大都市服务业发展的主体逐步转向金融保险、服务贸易、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功能性产业。同时,商贸服务、商务服务、科技教育、中介服务等一批功能性行业也迅速崛起,发展主体功能化趋势明显,成为支撑国际大都市经济发展和功能提升的核心力量。

内部结构高度化。主要表现在三次产业结构变化中,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和比例大幅提高;同时,第三产业由传统转向专业化、信息化和知识化,智力因素在第三产业中的含量增高,生产型服务业也快速发展。

服务对象国际化。国际化大都市服务业具有综合性较强的积聚和辐射功能,服务对象国际化特征明显。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服务贸易的增长快于实物贸易的增长。据世贸组织预测,未来10年世界服务贸易将年均增长10%,到2010年,世界服务贸易额将达5.1万亿美元,约占世界贸易总额的30%。全球经济竞争正在从产品领域向服务领域转移。

功能布局集群化。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化大都市出现了金融和生产型服务业向中央商务区集中的趋势,如纽约90%以上的金融、保险、房地产公司和85%的商务服务业集中在曼哈顿地区,形成了专门的金融、贸易和服务区。

三、新形势下现代服务业与新型工业化的耦合

产业融合。伴随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现代服务业与新型工业化之间出现了“耦合”现象,二者相互提供支撑,也日益交织,使得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产业结构日趋高度化。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实现二者的协调健康发展。产业融合更多地表现为第三产业向第二产业的渗透,特别是与生产过程相关的现代服务业直接作用于第二产业的生产流程。世界许多企业的经济活动甚至由以制造中心为主转向以服务为中心。例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其服务业收入已经达到总收入的2/3。

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当今世界上最为显著的经济现象之一,世界经济版图由众多产业集群构成色彩斑斓、块状明显的“经济马赛克”,指在特定的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集中,

具有相同、相近与相关性的企业和相关生产商、供应商、服务商,以及相关机构如大学、标准化制定机构、行业协会等共同构成的群体。如美国硅谷和128公路的电子业群、德国索林根的刀具业群等。目前,长三角、珠三角和其他一些地区已出现产业集群现象,我国也进入产业集群与产业竞争力密切关联的阶段。

竞争力集群。为了整体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有发达国家如法国推出的竞争力集群的政策值得我们借鉴,其联合某一地区若干个不同产业的有竞争力优势的产业,整合它们的资源优势,以协同生产的方式提高企业竞争力。这样,既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也可以强化功能区域协调发展。

服务经济取代工业经济是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20世纪80年代后世界发达国家就基本上完成了从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升级转变。我国目前也已经进入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初步具备了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条件。2007 年4 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 号)进一步明确指出,“十一五”时期要大力优化服务业结构,要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这意味着随着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加快,现代服务业将迎来一轮空前的发展机遇。国家在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2010年要提高4个百分点。远期目标到2020 年,基本实现经济结构从以工业经济为主向以服务经济为主的转变,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

第5篇: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

一、产业集群是拉动区域经济增长、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的战略方式

以产业集群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催生了新一轮的区域经济发展浪潮,在此期间长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发展成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和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先进产业制造基地,有力的支撑着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产业集群能够产生高效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形成更好的供应、销售市场和渠道。企业更容易获得熟练劳动力、技术人才、设备和原材料。由于学习效应和竞争效应的存在,产业集群能够使原来基于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发展为基于区域创新能力的竞争优势,大大加快企业的创新步伐。同时,产业集群有利于形成专业市场,建立区域性品牌,使企业获得区域营销优势。产业集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载体,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例如:浙江产业集群现有82个县形成了产业集群,全省年产值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达601个,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约为64%,吸纳就业人数800万人;襄阳以东风汽车公司为主的汽车产业集群,2010实现产值1570亿元,力争到2015年,襄阳汽车产业集群工业产值突破2500亿元;2010年签约的中国教育装备产业新城(专业教育装备产业集群),项目运营5年后,将形成超过200亿的年销售生产总值,创利税24.5亿,财税收入5亿。实现超万人的就业,间接带动的就业机会超过5万人。

二、产业集群转型机制

产业集群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竞争日益激烈的条件下发展和壮大的,集群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何保持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成功实现产业集群升级,对区域经济的长期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创新、竞争与协作。产业集群必须保持集群持续的竞争优势。持续的创新使得集群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与活力,从而获得持续的竞争力。促进创新实现的机制是竞争与协作,竞争为创新提供压力与动力,协作为创新提供有效的实现形式。实践证明,产业集群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因为,产业集群有助于形成外部规模经济、降低交易成本、促进知识和经济的创新与扩展,有效地结合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的优势,产生集群效应,即在产业集群区域内,形成高度的既竞争又合作的产业氛围,使分工更专业、更精细,使成本降得更低、技术创新节奏更快,形成高效率的生产组织方式,有效地提升区域内产业的竞争力。

三、如何实现产业集群持续发展

1、完善投融资机制

产业集群要发展,集群内的企业必然要进行投融资。政府应积极制定政策,改善投融资机制。首先,要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尽量减少行政审批程序。其次,应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设立集群的产业发展基金,由担保公司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支持。再次,应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工具为企业服务,加强金融机构同企业之间的沟通。最后,积极鼓励民间资金投入集群内的各种项目建设,推进各类风险投资机构的发展,建立完善风脸投资服务体系和投资机制。

2、塑造学习型产业集群

面对愈发激烈的竞争,一个企业组织要想生存,必须具备不断寻求新的战略对策以及迅速变革和创新的能力。地方政府可以运用舆论的力量,大力宣传、引导集群形成学习型的文

化氛围,构建一个自由、开放、便于信息交流和知识传播的系统,使集群内的企业不断地吸收和创造最新的知识,从而企业得到不断的改进和提高。进而集群也成为一个大型的学习型组织,这也就是推动集群不断发展的核心动力。

3、发挥行业协会对产业集群的促进作用

协会是集群内企业与政府沟通的桥梁,产业集群内的协会对实现集群内企业与政府的高效沟通起到巨大推动作用。协会是产业集群内外企业价值链联结的纽带,通过协会向集群外的企业介绍集群内企业现有情况,集群内企业的优势资源,集群的软硬环境以及集群内企业 未来的发展战略。协会促进产业集群内部资源共享,协会就如同一个资源共享的平台,表现为协会为其内部的企业制定统一的行业规则,信息沟通机制,项目研发机制,为集群内的企业产品提供着共享的营销资源。

4、协调企业战略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一个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3个方面,分别是经济效率、独特的企业战略和企业所在产业集群为其生产力和创新能力提供的便利条件,而这3个方面彼此是互相联系、相互促进的。一个企业的战略就是企业对自身未来发展的市场定位。在一个产业集群中包含有主导性产业 与支持性产业,所谓主导性产业是指产业集群中的基础性产业,在产业集群的价值链中联结上、下游产业的中间环节,是产业集群中最为重要的产业群。支持性产业是指为主导产业提供原料、中间配套产品以及物流、销售等产业部门。在产业集群中,主导产业中的企业与支 持性产业中的企业的发展战略是不同的,两者只有形成互补才能使集群内企业的合作与分工更有成效。

5、进行区域营销,创建区域品牌,帮助集群开拓市场

地方政府可以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努力为企业疏通市场渠道,扩大集群在国际和全国的知名度,引导和帮助集群开拓市场。政府可以建立专业化的产品交易市场,牵头举办产品博览会贸易洽谈会、招商引资会,加强对产业集群的宣传,邀请各路媒体对集群进行报道,知名人士为产业集群担任顾问等。

6、坚持产学研结合之路,加强创新力量

集群可持续健康发展需要产品升级与多样化。就需要有过硬的技术支撑做后盾,即要求有较强的创新能力。除了便于创新的集群效应之外,地方产业集群本身应该在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平台基础上,主动地与各个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不断在产品开发、技术改进、降低成本等方面有所突破。现在有些企业开始将自己的研究部建立到省会城市,可以就近与高校、科研单位合作,但这种做法要考虑产品特性。当集群发展到一定规模和程度,知识的溢出效应,技术外部性会影响企业开发新产品的积极性,根据外部经济性理论,需要给开发出新产品的企业一定的补助来弥补外部性。

7、培育骨干龙头企业并形成以价值链为基础的分工

一个健康的产业生态系统,需要大小企业相互补充。在竞争中融合发展。要努力形成以价值链为基础的分工协作网络,增强产业竞争力。为此,首先产业集群要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开发、建设行业性研发中心、质检中心、博士后流动站,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政府可在技改贴息、科技创新补助、项目融资、股票上市等方面对龙头企业给予重点支持。其次要搞好集群内产业协作与分工,形成产前、产中、产后,及中间品生产、成品生产和服务企业的分工协作体系,形成以少数大企业为主导、大量中小企业配套协作、产业链专业分工为基础的分工组织网络,在此基础上要不断延长产业链条,发展终端产品,促进产业优化和升级,增强产业竞争力。

8、以工业园区为依托,着力培育产业集群孵化器

孵化器的本质是为创业者提供资金、人才、设备和场所等所有相关服务,使创业者只要带来创意就可梦想成真。产业集群是最好的孵化器,它可以使创意到梦想成真的成本降至最

低。在发展产业集群的过程中,工业园区的构建者首要任务就是要尽力去创造一个支撑生产率提升的良好环境,即培育孵化器。为此,前期要完善硬环境。产业集群的设施和公共产品很难由单个企业自主提供,政府应弥补“市场失灵”,在提供良好行政服务的同时,增加公共产品的供给。应大力加强交通、通讯、能源等产业发展基本载体建设,重点建设对产业发展拉动力强、辐射面广、具有决定性影响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完善产业发展支撑体系。还需要完善软环境建设,即集群内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包括金融服务、技术服务、法律服务、信用担保、信息收集、经营管理、市场调查、国际贸易、职工培训、质量检查等。这些服务机构既是企业的帮手,也能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6篇:浅谈产业集群与经济发展

浅谈产业集群与经济发展 摘要:产业集群日益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它具有显著的特点,我国现有的产业集群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缺陷需要解决,以期更好地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关键字:产业集群;经济发展;创新能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竞争的日趋激烈,产业发展为了适应这种新形势,应对新的国际竞争压力,提出了一种行之有效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产业集群。美国的硅谷、好莱坞,中国北京的中关村,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卓有成效的实例。

集群本意为相同或相似的事物在某地集中出现,早在20世纪70年代或更早的时间,就有国外学者将集群引入到经济学,提出了产业集群的概念。1990年美国波特教授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重新提出产业集群的概念,并用产业集群的方法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争优势。从此,产业集群的概念得到学者的普遍接受并风靡一时。

产业集群是由与某一产业领域相关的相互之间具有密切联系的企业及其他相应机构组成的有机整体,它至少应包括如下几个因素:

首先,与某一产业领域相关。一般来说,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和其它机构往往都与某一产业领域相关,这是产业集群形成基础。中国纺织集群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三角洲这三大经济圈最为集中,全国规模以上纺织工业中,76.38%的纺织企业,60.97%的从业人员,86.04%的出口交货值都聚集在这里。西安高新区以大唐电信、海天天线、华为、中兴、西电捷通、宇龙等企业为代表,3G技术为支撑的通讯产业集群,2005年营业收入突破15亿元;以德国英飞凌、美国爱尔、美光、应用材料、西岳电子等40多家企业为代表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2005年产值超过35亿元。

其次,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及其它机构之间具有密切联系。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及相关机构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整个联系网络中的一个个节点,这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关键。

第三,产业集群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产业集群内部不仅包括企业,而且还包括还包括上下游、互补产品的生产商以及提供专业化基础结构和提供技术支持的其他机构,如大学、科研机构、金融机构、职业培训机构、技术标准机构、技术咨询机构等,很多产业集聚群还包括商会和涵盖产业群成员的其他集体组织,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这是产业集群的实体构成。

产业集群的重要作用:

第一,外部经济效应。集群区域内企业数量众多,单个企业并不大,但集群区内的企业彼此实行高度的分工协作,生产效率极高,产品向区域外的市场扩散,从而使整个产业集群获得一种外部规模经济,促进了集群同类企业之间实现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的共享,节约了资金成本。

第二,空间交易成本的节约。空间交易成本包括运输成本、信息成本、寻找成本以及和约的谈判成本与执行成本。产业集群区内企业地理位置邻近,容易建立信用机制和相互信赖关系,从而大大减少机会主义行为。集群区内企业之间保持着一种充满活力的非正式关系。在一个环境快速变化的动态环境里,这种垂直一体化安排和远距离的企业联盟安排,更加具有效率。 第三,学习与创新效应。产业集群是培育企业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温床,企业彼此接近,激烈竞争的压力,不甘人后的自尊需要,当地高级顾客的需求,迫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一家企业的知识创新很容易外溢至区内的其他企业,这种创新的外部效应是产业集群获得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产业集群也刺激了企业家才能的培育和新企业的不断诞生。

但随着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其中的一些问题也日益凸现出来:

第一,集群整体意识的淡薄。“聚而不群”现象普遍存在,在我国的产业集群内部,企业无论大小,基本都是“五脏俱全”,即各自独立完成产品开发、原料采购、产品加工和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

第二,开发设计能力弱、技工和人才严重短缺、质量提高缓慢、创新能力弱、产品雷同与企业同质化现象突出、同业无序竞争和内耗严重、缺乏品牌意识、管理水平落后、融资环境差、支撑服务体系欠缺、环境污染加剧等等问题在目前多个产业集群试点中普遍存在。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http://

如目前全国的摩托车产业普遍没有跳出仿制的窠臼。技术创新和自主开发仍然是整个产业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车型虽然不少,但同质化问题突出,仿制车型多,创新产品更少,总体上尚未完全形成自主开发的体系和能力。

第三,价值链整合度不够,产品结构单一,产业关联度低。企业集群是价值链整合的产物,但在形成企业集群过程中,有些同类企业不是自发集聚形成的,而是各地政府在某种程度上替代了市场主体、金融市场的投资行为,靠政府行政命令聚集在一起,但实际企业之间并不存在高度关联性,不是价值链自然衍生而成的企业集群,企业间难以形成依靠各自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关键环节相链接起来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导致企业产品单

一、缺乏协同效应。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化,要想提升产业竞争力,一定要改变产业集群的现状,提升产业集群的水平。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政府制定适当的产业指导规划,使现有或新建的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建立相辅相成的专业化分工协作关系。对已有中小企业集群要重视相关产业的网络体系建立,对新建中小企业集群内的产业布局要坚持以分工协作形成集群来安排项目,鼓励中小企业加入大企业的配套体系中,使之改变独立生产最终产品的生产方式,多生产中间产品,并在同大企业合作过程中享有技术外溢效应,提高其生产工艺及产品质量。

二是转变集群集中于制造环节的现象,实现产业服务化,将集群提升与产业链完善结合起来。加快企业集群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优化企业集群生存环境,要大力培育各种规范的中介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融资服务,技术服务、法律服务和人才培训。在企业集群发展中要选择关联度高,存在价值链整合效应的产业进行优先扶持。注重原材料、零部件及各种包装储运方面的整体配合的一贯性,从而提高企业集群的竞争力。

三是加强产学研的互动和一体化,提升集群的创新能力。深圳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深圳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以及香港科技大学等合作建立研究院和研究生院,与俄罗斯国家科学院、法国里昂中央理工大学等国内外40多所著名大学合作建立虚拟大学园,近50所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在深圳成立产学研基地,设立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近80所、博士后工作站39个,孵化科技企业2200多家。企业与高校建立互惠互利的协作关系,通过成果转让、委托开发、联合开发、共建技术开发机构和科技型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产学研一体化由初期的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点对点分散式合作,逐步扩展到政府、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全方位合作,标志着产学研合作网已具相当规模和较高水平。由此可见,产学研一体化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

第7篇:产业集群地区经济发展

目录

1 产业集群的效应 ………………………………………………………1 2 民族地区产业集群发展概况 …………………………………………2

2.1民族地区产业集群的分布现状…………………………………………2

2.2民族地区产业集群的特点………………………………………………2 3立足民族地区的区域特色,树立产业集群发展战略…………………3

3.1产业集群发展需要政府发挥重要作用…………………………………3

3.2发展产业集群要突出区域特色 …………………………………………3

3.3注重培育集群社会文化环境 ……………………………………………3 4 推进民族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对策 ………………………………4

4.1加强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划指导,构建良好的协作环境,扶持产业集群的发展4

4.2培育特色产业集群的后发优势,激发产业集群的发展活力 ………………4

4.3加快专业市场建设,支撑地方产业发展 …………………………………4

4.4强化产业集群的创新体系,推动产业集群升级……………………………4 参考文献 ..……………………………………………………………..……

5摘要:产业集群作为现代经济布局的一种重要形式,不仅支撑了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起飞,更成为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对民族地区产业集群的特点和现状进行考察,提出实施产业集群战略,促进产业集群的培育、发展和壮大,对

提升民族地区产业竞争力,加快民族地区整体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产业集群民族经济产业结构竞争力

产业集群作为现代经济布局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实践中,始终扮演着经济增长助推器的角色。随着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集群的兴起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促进作用,集群经济战略已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发展途径。在当前的“十一五”规划制定中,发展产业集群、促进城镇化建设也成为各地政府首要关注的问题。对于经济较落后的民族地区来说,其经济发展完全有可能借助产业集群模式,通过政府的扶持、市场的培育和企业的创新增强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从而实现跨越式发展。

1.产业集群的效应

产业集群用来定义在某一特定领域(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主)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组织形式。通过发展产业集群,可以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专业化分工,提高企业和区域的劳动生产率,为区域经济创造更多的市场机会;企业间的分工协作和互补性,可形成协同效应;产业集群的集散效应可汇集区域经济发展的技术、资本和劳动等要素,提高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发展完善的产业集群可以促使集群内企业拥有稳定的学习、交流、创新和进步的共生机制,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创新效应;产业集群还可发挥区位群体效应,形成区域品牌优势。更主要的是,集群制造不同于大规模制造,集群制造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避免以往工业化道路上的弊端,具有与新型工业化道路良性互动的特征,也必然大大推进城镇化进程。

可见,产业集群不仅是一种强竞争力的经济组织形式,也是一种可扩展的跨越式发展模式。产业集群所具有的群体竞争优势和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是其他形式无法比拟的,其发展能够提升整个区域的竞争力,为实现区域经济的高起点、跨越式发展增加新的动力。

2.民族地区产业集群发展概况

2.1民族地区产业集群的分布现状

近几年,民族地区经济无论是在空间布局上,还是在产业配套上,集群化趋势皆初显成效,形成了一批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

2.1.1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民族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资源禀赋不同,形成了各具特点的农业产业集群。农业产业集群极大地带动了周围农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培育了地区龙头企业,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

2.1.2畜产品加工业产业集群。民族地区畜产品资源优势充裕,在肉类加工工业、乳类加工工业、蛋类工业和皮革毛绒工业等各类加工工业中表现突出。

2.1.3能源、化学工业产业集群。近年来,各区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充分发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优势,逐步形成以煤、电、石油、天然气为主的能源工业,以煤化工、石油天然气化工为主的化学工业。

2.1.4金属冶炼制造业集群。民族地区资源富集,许多资源不但储量大而且开发条件好,具有发展特色产业的比较优势。

2.1.6旅游业产业集群。民族地区集中了颇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其中新疆、广西近年来发展较快,初步具有一定的规模。

2.2民族地区产业集群的特点

2.2.1丰富的资源禀赋成为产业集群发展的强大基础。资源优势有利于培育构建以此为支撑的产业集群。

2.2.2重点工程、重大项目拉动产业集聚。民族地区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行,依托“西电东送”、“西气东输”项目及其他国家重点工程,促进了生产要素集聚,加快了产业群、产业链和产业基地建设的步伐,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瓶颈。

2.2.3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一批有影响、有潜力的龙头企业及企业集团开拓了市场,创出了品牌,不断带动基地建设,引领其他相关配套企业的成长、壮大。

2.2.4特色产业多集中于初级产品市场。民族地区的特色产品产量大,质量高,但对整体经济的发展促进作用却有限。

2.2.5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较少。在产业分布上,民族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从规模到数量都十分有限,主要集中在几个高科技园区。

总体来讲,民族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基本上处于启始阶段,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产业集群相对较少,大部分产业集群仍处在产业集聚阶段,有的还仅仅是个雏形。

3.立足民族地区的区域特色,树立产业集群发展战略

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具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规定了民族经济发展中的区域特色。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最为明显之处在于鲜明的民族性。其二,民族地区具有各具特色的传统文化、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对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其三,在各民族地区,由于区位条件、历史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程度存在差异,发展产业的形式与结构各不相同,发展的速度也不尽相同,使得各区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多层次性,经济结构与生产方式也相应呈现出差异性。当前,对于民族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研究、决策和规划都应充分认识这些特点,由此树立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3.1产业集群发展需要政府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民族地区缺少沿海经济起飞时好的商业环境(沿海区位优势、发达的农业经济基础、国内经济短缺、国际产业大量转移等),因此在发展产业集群的过程中,民族地区政府要专注于消除妨碍生产力成长的障碍,抓好基础设施和政策环境的建设,促进本地区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3.2发展产业集群要突出区域特色

应充分依托本地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形成“区位品牌”,不仅要使物质资源成为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还要使特有的历史文化资源也被整合到产业集群的体系之中去,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逐步形成本地化的产业氛围和产业综合竞争力。

3.3注重培育集群社会文化环境

民族地区各地文化特色明显,地方政府在制定产业创新政策时,要充分考虑本地区的文化特色,对于那些还没有形成地方优势的产业集群的区域,重要的是营造产业创新氛围和制度文化氛围;对于已经形成地方优势的产业集群区域,也要重视制度文化的创新,以发挥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4.推进民族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对策

4.1加强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划指导,构建良好的协作环境,扶持产业集群的发展

民族地区大多处于待开发阶段,自我发展能力不足,要跨入现代工业化的门槛,就必须把外部资金、人才、技术输入等和区内条件结合起来。为此,应坚持科学规划,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如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协调产业政策;逐步对产业集聚的发展进行金融支持;营造产业载体,吸引企业聚集;加大对内对外开放的力度,采取优惠政策积极引入沿海东部企业和外资企业弥补本区集群内部的产业缺口。

4.2培育特色产业集群的后发优势,激发产业集群的发展活力

民族地区在特色农业、畜产品、能源开发、旅游业、边境贸易等方面都有极大的潜力可挖。不断发展特色产业集群,要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增强特色产品和资源的深加工能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强产业竞争力。现有产业集群要以现有的主导产品为基础,做强做大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加强主导产品的内部分工协作,加速上游和中下游产品的开发,填补产业链条上的空白点,逐步完善产业的整体功能。

4.3加快专业市场建设,支撑地方产业发展

专业市场与地方产业发展有着内在的共生关系,国内许多地区产业集群都得益于各类专业市场的有效发展。民族地区应利用地理等优势大力发展专业市场,强化专业市场与产业配套,依靠各类专业市场带动地方特色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通过市场建设加快产业的集中,同时为产业发展提供稳定的市场空间。

4.4强化产业集群的创新体系,推动产业集群升级

当前,绝大部分民族地区的产业集群从事的是加工业。这些产业集群凭着资源禀赋、廉价劳动力、规模经济等优势有了一定的发展和影响。但是,这些资源禀赋、廉价劳动力等并不能保证产业集群的持久优势;强化内生性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不断开发和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才是产业集群进一步提升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因此,民族地区应在充分利用产业集群优势的基础上,推出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促进企业间的合作,大力培育以大学科技园为核心的集群模式,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加速集群产品产业化。对企业而言,要充分利用当地研究机构和企业研发力量,发挥当地专业性人力资本的优势,加强自主创新。如此,民族地区才能把产业集群不仅建成产品加工基地,更积极建成产品创新基地。

参考文献:

[1]廖佳敏.建立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经济与管理.2006,(3)

[2]徐承红.论西部地区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企业活力.2005,(10)

[3]陈柳钦.产业集聚与产业竞争力.南京社会科学.2005,(5)

[4]隋映辉.产业集群成长、竞争与战略.青岛出版社.2005

[5]盖文启.创新网络—区域经济发展新思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7]李靖靖.发展壮大内蒙古产业集群研究.内蒙古社科规划一般项目.2006

[8]陈德峰.新疆优势资源转换战略重大的历史性突破.中国创新网.2006-9-8

第8篇:产业集群引领工业经济加速崛起

---来自监利县医药产业集群的调查

肖基阶

医药产业关系到国民健康,涉及众多精端技术领域,具有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世界公认的最具发展前景的三高(高技术、高投入、高效益)朝阳产业。近年来,监利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医药产业的发展,把加快产业聚集、培育产业集群作为实施“工业兴县、开放强县”战略的重要举措,取得了明显成效。医药产业已成为继轻工食品、纺织服装之后的第三大支柱产业,在工业经济产业集群中,医药产业已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格局,为县域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近日,我们对监利医药产业集群进行了调研。

一、十年磨一剑:监利医药产业异军突起

医药化工产业是监利县工业经济发展的新型产业。自滨湖药业1996年进驻监利以来,全县医药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奠定了全县发展医药化工产业的基础。2006年来,我县又先后引进了一半天药业、瑞恣生物、仁悦药业、博瑞生物、外婆家药业等5家规模以上医药企业。近年来,全县医药企业达到21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有6家。2008年全口径医药行业总产值7.2亿元,实现利润2100万元,实现税金2000万元,分别占全县工业的11%,16%,20%,财政贡献率达10%。

1、产业效益明显提高。全县医药企业产值由过去的不到1亿元发展为产值潜力在10亿元以上,主营业务收入由过去的8000万元发展到现在的3亿元以上,利税由过去的1000万元发展到现在的4000万元。截至2008年底,滨湖制药累计生产玻瓶输液累计生产输液

9.56亿瓶,实现销售收入近10个亿,实现税收达7000多万元。博瑞生物2008处理中药材等植物2000多吨,全年产值达2800多万元,利税400万元。监利县外婆家于2008年开始试生产,当年产量达到270吨,实现销售额220万元,而且产品80%实现外销。今年元至5月产量290吨,监利外婆家完成药品销售量270吨,其中国外销售240吨,国内销售40吨,销售额486万元,企业生产快速走入正轨。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全县医药产业由过去单纯的输液发展到现在的多个高端品种,由过去的单纯生产模式发展到现在生产加基地生产模式。我县双鹤药业、一半天药业、外婆家药业、仁悦药业、武汉生物制剂、瑞恣生物、博瑞生物等一批新兴医药企业,不断加强自主研发力度,并形成了一定产业规模。企业主导品种有冻干粉针剂、大输液、口服液、乳膏剂、单采血浆、中药提取物等。在发展药品生产的同时,还形成了紫锥菊、红车轴草、博落回、贯叶连翘省级中药材GAP基地,GAP种植(养殖)基地的种源基地面积达5000亩。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监利药品生产、中药饮片加工能力和技术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为医药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产业品牌正在形成。我县医药行业技术创新力度加大,由过去的规模化经营发展到现在的培育特色产业和知名品牌。双鹤药业有限公司 “双鹤”牌商标被认定为中国名牌,并成为上市公司。目前双鹤输液的销售已遍布全国,在中国大输液版图上占据了大半壁江山,并以15%的市场占有率成为输液行业知名度最高的品牌。一半天药业有限公司“一半天”商标,外婆家药业公司的“外婆家”商标均被评为湖北省名牌商标。日前,广东中珠集团与外婆家药业并购重组已进入实质阶段,重组后的外婆家药业即将成为与潜江制药平起平坐的药业公司。

4、产业辐射日趋明显。医药产业由过去的单打独干、闭门生产发展到现在的优势互补、联动发展。一是对工业经济的辐射增强。以双鹤药业、一半天药业为龙头的医药企业,对集群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带动作用。特别是一半天生产的冻干粉针剂、氨基酸、大输液,外婆家生产的牛磺酸等一批产品,科技含量高,有较高的附加值,对医药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

用。二是对三产业的辐射增强。医药企业的发展壮大,带动了企业周边团结、前锋、国庆等村餐饮、运输、建筑、装卸的等三产业的发展,有的村还组建了运输车队和装卸队伍。三是对就业的辐射增强。目前,我县6家规模以上医药企业共吸纳县内人员就业2600多人,很好的解决了工业园区被征地农民就业问题。

二、五大机遇:助推医药产业发展提档升级

随着国家对医药产业政策的扶持不断加大,发展医药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1、利好政策不断出台。今年4月21日和5月13日,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两项有利于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今年国家新的医改政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也即将出台。新医改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建立健全药品生产供应保障体系,主要内容就是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医药产业,提高药品生产流通企业集中度,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通过政府有效监管,确保人民群众安全、方便、廉价用药。随着基本药物目录的确立,大量基层医院的建设和普通门诊的下移,群众总体用药水平将明显增长。

2、市场需求强劲增长。医药产品是国际交换量最大的15类商品之一,2008年全球药品市场销售达到7730亿美元。以牛磺酸为例,全球牛磺酸需求量在10万吨以上,且每年以5—15%的速度增长,国内饮料市场牛磺酸需求量达4万吨,药品市场牛磺酸需求量也在万吨以上,而我国牛磺酸总体供应量只有6万吨。作为国内牛磺酸生产排名第二的监利外婆家药业设计最高产能也只有7000-8000吨。目前,监利外婆家生产的牛磺酸远销德国、芬兰、波兰、瑞士、印度尼西亚等国家,产品供不应求。由于药品消费与国民收入呈现较强的相关性,药品生产有着巨大的增长空间。

3、成本优势明显凸现。监利是农业大县,更是资源大县。我县临江介湖,境内又有长江黄金水道,水资源丰富;加上三峡电力辐射,我省还接受四川水电和北方火电,水电资源十分充裕。全县煤、气、油等能源储备丰富,市场稳定,供应充足,原料及劳动力综合成本比周边城市要低。企业物质水路、陆路外运通畅快捷,可大大减少企业运行成本,在监利投资药企有其他大中城市无可比拟成本优势。

4、人脉资源潜力巨大。监利具有特定的人文优势,多年来一批优秀的外出务工经商者,经过顽强的竞争和打拼,不少人已经完成原始积累,日益成为行业的佼佼者。目前,监利县在外务工经营人员达30多万,他们中有不少从事医药生产、经营的各类成功人才,通过他们的回乡创业,或引进外资、兴办医药企业,促进了我县医药化工产业的发展。

5、区位条件逐步改善。监利地处岳阳、荆州、宜昌、武汉等多个大中城市的中央,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捷。以县城为中心,往南90公里抵岳阳,可接107国道、京珠高速和京广铁路;往西98公里抵荆州,可连207国道;往北58公里接沪蓉高速和318国道直达宜昌和武汉。随着随岳高速公路、荆岳长江公路大桥和监利港口的相继建成,加之高起点建设的城东工业园的配套完善,我县基础设施和产业集聚基础提档升级,使我县快速融入位于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城市圈之间(监利抵达岳阳、荆州、宜昌、武汉周边大中城市的时间将在2小时左右),大大缩短了监利与外界的距离,可以大幅降低医药运输成本,优越的区位条件还将吸引更多的医药企业在监利投资落户。

三、五大瓶颈:制约医药产业快速前进

近年来,监利县医药产业取得了较大突破,产业集群也有了一定规模,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1、产业规模不大。从企业数量上看,我县有医药企业21家,规模以上企业仅有6家,规模以上医药企业占荆州市规模以上医药企业总数的30%不到,仅占湖北省规模以上医药企业总数的2.7%。从企业效益来看,全县6家规模以上医药企业2008年完成总产值2.9亿

元,仅占荆州市规模以上医药企业生产总值的15%,占湖北省规模以上医药企业生产总的

3.6%,全县工业产值总量不大,占省、市医药产业的份额过低,发展速度不快。

2、产业链条不畅。从目前全县医药企业关联度来看,医药企业明显存在链条不长、开发不够的问题,还没有构筑起产学研相结合、科工贸一体化,集医药种植、生产、加工、仓储、配送和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发展链。大多数建成企业的拉动作用不显著,医药产业联系偏松,集群发展仍处于初始阶段。滨湖制药、一半天制药负责人均反映,他们一直为本地没有专业的物流而苦恼。县外物资很难直接送达企业,企业外运成本也非常高。地方运输价格高于市场价格,物流没有走向市场化,造成了企业的成本增加。

3、专业人才难求。通过对企业走访调查发现,全县医药企业最缺两类人才,一是专业技术人才,二是企业专业管理人才。两类人才的缺乏,对于大力发展我县医药产业是一大制约因素。由于监利医药工业起步较晚且生产品种单一,本土药品生产技术人员和生产一线熟练员工储备不足,加上很多企业又是新开工的企业,很难吸引和留住外地人才。如一半天药业,产品优势明显并具有比较广阔的市场前景,但因刚涉足药品生产,从技术、管理到生产一线熟练员工都严重缺乏,这都给企业今后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4、企业融资困难。我们对6家规模以上医药企业资金状况逐一进行了调查,除滨湖药业资金没有问题外,其他企业普遍反映企业融资困难。监利外婆家药业总经理邹岳恩说,外婆家正常运转需要流动资金至少2000万元人民币,目前企业流动资金较少。由于时间要求很紧,企业在监利银行没有贷款,全靠董事长刘运发在外融资。湖北博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文忠反映,该公司属植物提取行业,7-10月份属于原材料收购旺季,需要部分流动资金用于原辅料采购;同时植提行业科技含量较高,需投入大量的研发资金开发新产品,由于银行贷款有一定周期性,目前公司大部分精力用在争取银行贷款上,影响了企业的生产。

5、社会服务滞后。由于监利医药工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医药产业开放开发程度还不够高,社会服务功能紧紧依附于医药产业,得不到较大发展,自我发展能力较弱。目前,全县服务于产业集群发展的中介机构、研发机构、培训机构、展会机构等中间组织相对缺乏,产业集群对这些发展要素的需求将随着集群的逐步升级而不断增加。

四、创新出困局:加快医药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医药产业是监利三大优势产业之一,也是全省重点扶持的重点产业之一,虽然刚刚起步,但机遇良多,前景光明,只有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将资源优势、产品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和规模优势才能不断加快医药产业发展壮大。

1、强化产业招商。当前,沿海发达城市在实现产业升级的过程中,迫于环境、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的压力,医药工业向内地城市转移的格局势不可挡。充分发挥监利在外从事医药行业人多面广的优势,以围绕园区引龙头,围绕龙头促集聚为目标,有主题、有计划的开展产业招商,引进人才、引进技术、引进项目、引进资本入驻我县投资医药产业。在产业定位上,突出“双鹤医药特色园区”和 “监利中药产业基地”两条主线,抓好药业生产经营和GAP中药基地建设,形成“中药GAP基地—中药材饮片加工—中成药生产—销售服务体系”的产业链条。在招商形式上,实施产业集群招商,发挥大企业的带动作用,实现“招来一客商,引来一大帮”的“磁场效应”。双鹤药业、一半天药业等全国知名企业对产业集群的发展有极强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政府部门要积极支持企业实施关联产业招商。在招商目标上,立足提高现有医药经济科技含量,扩充制药工业经济总量,重点引进增加值过千万的大企业和获得中国名牌荣誉的大企业,把监利建设成为全省制药支柱产业的重要集中区。

2、合理规划布局。规划是园区产业发展的龙头,在具体规划布局中,一是要规划产业目标。引导医药行业战略性重组,努力实现规模经营。选择一批有实力的骨干龙头企业进行战略性重组,组建一批有实力、有活力、有竞争力的大型药业公司和药业集团。二是要规划产

业配套。及早规划与产业相关的配套设施,使园区水、电、原材料等资源得到高效使用,上下游企业实现资源共享,园区三废得到综合处理。三是要规划项目格局。抓好工业园入园企业可研、立项、用地、环评、筹资、设计规划,让相关联的企业加快集聚,做到优势互补、抱团发展。

3、提高准入门槛。严格准入标准,是规范医药产业发展,使广大群众用上安全药、价廉药、放心药的关键。一是要把好产业政策关。积极鼓励和扶持具有品牌、品种齐全、以生产普药为主的大型企业和原料药企业,重点支持有重大技术、规模的生产企业,加快培育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通过政策设限,让监利的优质医药企业发展壮大。二是要把好环保要求关。严把招商引资、新上项目的环保关,对不符合环境规划,污染物排放超标的医药项目,环保部门不予批准环评文件。要完善环保准入的联动机制,对环评文件未获批准的建设项目,发改部门不予立项,规划部门不发规划许可证,建设部门不予批准施工建设。三是要把好投资额度关。医药工业园区今后新进医药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起点必须在1000万元以上,坚决杜绝小规模重复建设,做到以高投入保证高效益。

4、出台优惠政策。要做大做强我县医药产业,必须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倾斜与扶持。一是税费减免政策。通过放水养鱼,涵养税源,让医药企业轻装上阵。对医药产业的发展,部门非税收入不得突破前三年平均水平,超出的部分一律划转为财政预算收入。企业交纳残疾人保障基金、排污费、水资源费,按国家规定的政策下限标准的50%核定。二是技改奖励政策。主要是鼓励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推动医药产业产品结构升级。对医药企业投入300万元以上的技术改造项目,投产后按照企业实际投资额,实行投资奖励,由财政从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一次性给予奖励。三是项目支持政策。在经营规模上与项目申报上,积极向省里争取进入全省重点产业集群,争取国家政策扶持与资金支持。

5、延伸产业链条。完整的产业链是医药企业成本最低化、效益最大化、产业规模化的重要保障。一是要把握产业导向。重点打造“双鹤”“一半天”品牌,引进物流业、等关联产业。二是要完善产业链条。根据医药产业发展现状,着力培植包装业、物流业等关联产业。三是弥补缺失环节。根据园区企业上下游配套需求,实施补位招商,做到缺什么就补什么。围绕产业链组织招商,提高龙头企业的产业配套率。四是发展外包服务。对专业性强、实力不够的企业还可实施医药产业外包服务,可以提高企业的利润水平,弥补生产、研发、销售能力的不足。

6、优化发展环境。培育一个产业非常不易,而培育像医药这样的高科技型特色产业更是难上加难。因此,要不断优化发展环境,使医药产业做大做强。优化发展环境,关键做到三点:一是办好一个中心(行政审批中心)。大力推行“一站式” 服务,减少企业行政审批环节,提高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使企业引得来,留得住,为医药产业发展营造外部环境。二是完善两个机制(引导机制、服务机制)。引导各种生产要素向医药产业集群倾斜、聚集,对于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亲临现场,及时地解决问题。优化服务环境,实行“一家企业一份协议”、“ 一个项目一套专班”,最大限度的满足不同类型投资者的要求。三是搭建三个平台(投融资平台、人才技术平台、创新合作平台)。充分争取政府资助、银行贷款、融资上市等方面支持,为企业建好投融资互动平台。畅通医药人才培养通道,加快医药产品的研发,为企业之间建好人才技术资源共享平台。鼓励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姻,围绕医药产业实施技术创新,为企业建好创新合作战略平台。通过三个平台的建设,使政府部门的服务深入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从根本上解决企业融资难、用人难、创新难的问题,促进医药产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通讯地址:湖北省监利县委办公室

第9篇: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发展(上) 试卷

1-15中,错误的已用红色标注。

1、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初步形成了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

正确

错误

2、“十二五”规划提出,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正确

错误

3、中国西北干旱区土地面积约为全国的35%,水资源占全国总量的4.6% ,造成严重的植被生态退化、土地荒漠化、沙尘暴灾害等。

正确

错误

4、中国的重化工业经历了轻工业化阶段——重化工业化阶段——后工业化阶段的发展。正确

错误

5、城市群的发展规划是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正确

错误

6、十七大进一步明确了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方针。

正确

错误

7、未来10年,都市圈、城市群覆盖地区以外的1千余个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吸纳新增城镇人口3000多万,约占全国城镇总人口的39%。

正确

错误

8、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包括水电、核电、风电和其它新能源。

正确

错误

9、《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2》2020年我国城镇人口将超过8亿,未来10年累计需转移农村人口1亿人以上。

正确

错误

10、华东平原地下水超采达1200亿立方米,相当于200个白洋淀的水量。

错误

11、十六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了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正确

错误

12、“十二五”规划提出,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正确

错误

13、中国水资源短缺且分布不均,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7%。正确

错误

14、“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正确

错误

15、国正在形成23个城市群,呈现为()的空间结构格局。

正确

错误

16、我国()城市群已跻身于国际公认的6大世界级城市群。

珠江江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

黄河三角洲

湄公河三角洲

17、我国耕地质量较差,中低产田比重超过()。

三分之二

二分之一

五分之三

八分之七

18、按照经济学原理来讲,粮食的价格需求弹性()。也就是说如果在粮食能够获得的情况下,公众不会因粮食的涨价而对粮食需求量出现大幅度波动。

不变

稳定

非常低

19、2011年国土资源部下达全国城市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只有600万亩,而各地上报国务院的计划高达国土资源部下达的()倍。

1.5

2.5

3.5

4.

520、世界最大漏斗区在()。

关中平原

华中平原

华北平原

华东平原

21、在做好生态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重点推进()大型水电站建设,因地制宜开发中小河流水能资源,科学规划建设抽水蓄能电站。

东北地区

西北地区

华南地区

西南地区

22、1990年()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首先提出用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一词对集群现象的分析。

李察•基尔

迈克•波特

亚当•斯密

卡尔•马克思

23、2011年国土资源部下达全国城市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只有600万亩,而各地上报国务院的计划高达()万亩。

1000

1250

1500

1750

24、近年来,国务院先后批复了大量区域发展规划,不属于2011年的是()。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

《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

25、从产业组织的角度看,产业群实际上是在一定区域内某个企业或大公司、大企业集团的()发展。

综合

纵向一体化

横向一体化

26、产业集群的核心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产业的()。

链条化

同质性

高集中度

一体化

27、中国的重化工业化阶段将至少持续到()年左右。

2030

2020

2018

201

528、海洋经济体系应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

海洋发展

统筹兼顾

和平发展

产业集群

29、我国批准建立12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不包括()。

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

天津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

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30、1998至2010年,全国耕地面积从19.45亿亩减少到18.26亿亩,已逼近()亿亩耕地红线。

18

19

20

2131、“十一五”规划提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几类主体功能区。

优化开发

重点开发

限制开发

禁止开发

32、人口资源环境的约束性作用急剧增强,引发了()等问题。

耕地问题

粮食安全问题

水资源问题

矿产资源问题

33、“十二五”规划提出,构建以()以及大江大河重要水系为骨架,以其他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重要支撑,以点状分布的国家禁止开发区域为重要组成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青藏高原生态屏障

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

东北森林带

北方防沙带

南方丘陵山地带

34、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

电子信息行业

高端装备制造

新能源汽车

节能环保

35、“十二五”规划提出,构建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为三条纵轴,以轴线上若干城市群为依托、其他城市化地区和城市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化战略格局。沿海

京哈京广

京藏京哈

包昆通道

36、影响通货膨胀的两大因素是()。

粮食

物价下调

物价上涨

石油价格

37、两大战略下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特征是()。

人口资源环境的约束性作用急剧增强

城市群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地位大大提高

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成为未来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

传统工业化与现代产业体系相互叠加且加速发展

38、狭义现代产业体系包括()。

先进制造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

文化产业

海洋经济体系

39、“十二五”规划提出,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构筑()的区域发展格局,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区域经济优势互补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主体功能定位清晰

国土空间高效利用

40、《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1》指出,未来10年,环()三大都市圈将吸纳新增城镇人口4000多万,城镇总人口约约占全国城镇总人口的25%。

渤海

长江

珠三角

长三角

上一篇:最新控烟制度下一篇:2013圣诞英国女皇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