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系建设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体系建设论文(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诚信体系是市场经济体制中的重要制度安排。工程建设领域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腐败高发多发领域。在工程建设领域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可以防范和惩治失信行为,从根本上杜绝工程建设领域违纪违法行为发生。最近几年,笔者在一些地方调研了解到,由于多种因素的干扰,诚信体系建设工作进展缓慢,存在的问题较多,需要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

第一篇:体系建设论文

论中部商贸流通体系与市场体系建设

[摘要]在中部崛起的重大战略中,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对中部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和战略地位。随着商品流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明显,中部地区商贸流通业自身及相关的行业也得到快速发展,流通业已成为第三产业的主体,并且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率也在不断加深。为促进中部商贸流通体系与市场体系建设。必须以建设大市场,发展大贸易,搞活大流通为方向,从扩大商贸市场规模、优化商业网点布局入手,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齐备、制度完善、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商品流通体系;加快商品流通和资金周转速度,发挥流通对生产的服务和引导作用,促进国民经济向低成本、低能耗、高质量、高效率的方向转变,构建多元化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和市场体系,形成大开放、大市场、大流通的商务发展新格局。

[关键词]中部经济;商贸流通;市场体系

[

中部地区加快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也是全国区域经济分工的必然要求。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和制造业基地,重要的物资和产品集散交换中心和交通枢纽,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中部崛起的重大战略中,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对中部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和战略地位。

1 中部地区商贸流通体系与市场体系建设的战略地位

中部崛起迫切需要借助流通业的发展,以加快经济节奏、加快资本周转和商品流通速度为核心、促进中部经济向动态化、快节奏、低成本、高效率转变,突出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优势。加快中部地区流通业发展,必须更新流通观念、调整流通布局,整合中部流通资源,提高中部地区商贸流通的现代化水平,构建物流网和大市场发展战略,整顿和规范流通市场秩序,深化流通改革和对外开放,建设流通发展促进机制,建立中部地区商贸流通体系和统一、开放、协调、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促进中部早日崛起。

商贸流通业在促进中部经济发展中具有先导作用。通过提升完善中部地区商贸流通体系和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商贸流通业在拉动生产和消费需求、调整经济结构中的积极作用,促进中部崛起;充分发挥商贸流通业的引领作用并开拓市场;发挥劳动力密集优势,提供就业机会;实施人本化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和层次;创造先导基础条件,促进对外开放。中部通则全国通。通过提升完善中部地区商贸流通体系和市场体系,实现中部地区的市场共享、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发挥集合效应,打造国际、国内经贸大通道,共同营造区域商贸业对外开放新格局,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2 中部地区商贸流通体系与市场体系的现状

随着商品流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明显,中部地区商贸流通业自身及相关的行业也得到快速发展,流通业已成为第三产业的主体,并且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率也在不断加深。1990年到2005年,中部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498.2亿元增长到13184.62亿元,平均每年增长730.4亿元,而且流通产业贡献率从1995年的13.53%增长到2004年的15.89%,流通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第三产业增加值中名列各行业之首。

2.1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商业业态发展迅速

流通方式的现代化是流通现代化的重要体现,根据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的测算,中部地区第一次现代化水平指数已经从2000年的73.875上升到2001年的75.625,且该指数还在不断上升。与此同步的是,中部地区的各种新型业态都已具备。经过短短十几年的发展,中部地区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现代化的流通方式,超级市场、仓储式商场、便利店等新型业态都已出现。商业由单一的百货店发展成为以百货店为主,专业店、专卖店、便利店、超市、购物中心、仓储店、折扣店等多种业态相继崛起的流通格局。2004年中国连锁百强中,中部企业榜上有名的共有12个,其中湖南5个,湖北2个,安徽3个,河南2个。2005年中部各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3184.62亿元,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1068.28亿元,餐饮业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728.89亿元,其他行业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87.45亿元。

2.2产业组织化和产业集中度大幅提高

中部地区的商品批发、零售市场体系已初步形成,成为重要的商品流通渠道。2004年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的数量为563个,摊位数为351093个,营业面积为1521.98万平方米,成交额为2953.1亿元,其中批发业2207.8亿元,零售业745.3亿元。中部地区已形成一批规模较大、辐射功能和带动作用较强的重点骨干市场。此外,随着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特许经营等新型流通方式和超市、大卖场、便利店、购物中心等新型业态的发展,流通领域各项改革逐步深化,部分流通主体及流通企业正在向市场化、大型化、集团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竞争实力逐年提高。目前中部地区各类商贸集团大量涌现,出现了一些大型商业企业集团和股份公司,如武商集团、友谊阿波罗集团等。这些集团成为带动中部地区流通产业发展的骨干和龙头。但是,从全国的区域比较来看,中部地区流通产业的发展和东部地区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中部地区人口占全国28.1%,但每万人拥有的零售网点和就业人数,中部地区比东部地区低34%。

2.3中部地区资本市场发展相对滞后

股票市场在资本市场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但中部地区无论是上市公司数量,还是筹资总额,都在全国范围内处于弱势。截至2003年8月,全国共有上市公司1268家,其中东部地区有739家,占总数的58.3%;中部只有271家,占总数的21.4%。2006年境内上市公司数量河南仅有33家,安徽47家,湖北65家,湖南42家,而相邻的东部省份江苏有100家。由此可见中部股票市场需要加快发展。债券市场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东部地区的发行量平均占到全国的一半以上;而中部则只有全国的1/4。中部债券市场发展仍显得不足。中部地区期货业发展具有优势和潜力,郑州商品交易所(以下简称“郑商所”)成立于1990年10月,是我国第一家期货市场试点单位,也是中部和西部地区唯一的一家期货市场。郑州商品交易所作为中国的三家期货交易所之一,对全国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 中部地区商贸流通体系与市场体系建设的战略思路

3.1中部商贸流通体系建设的战略思路

以建设大市场,发展大贸易,搞活大流通为方向,从扩大商贸市场规模、优化商业网点布局入手,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齐备、制度完善、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商品流通体系;加快商品

流通和资金周转速度,发挥流通对生产的服务和引导作用,促进国民经济向低成本、低能耗、高质量、高效率的方向转变,构建多元化现代商贸流通市场体系,形成大开放、大市场、大流通的商务发展新格局。

建立中部六省合作机制,加强商业主管部门之间、商业企业之间、行业协会之间、科研院校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建立健全与中部六省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流通体制、产业政策、商业法制环境,营造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引资、投资、创业和发展氛围,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商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努力构建跨省服务平台,促进商品、服务、人才、设施等商业资源和要素的合理流动,改善投资贸易环境,降低综合商务成本,提高商业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建设层次清晰、协调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商业合作网络,加速推进互惠互利、多方共赢、资源共享的统一大市场、大流通、大商业的形成,提高中部地区商业经济的整体竞争实力。

3.1.1顺应全球化发展方向拓展市场

一方面,积极吸引境外企业在中部设总经销、总代理、直销点,使专业市场成为境外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窗口和展销中心;同时,积极吸引外商、境外贸易机构到中部市场采购商品,使专业市场成为中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集散中心和配送中心;另一方面,要发挥敢闯天下的精神,大胆向外拓展,到境外开办分市场、中国商品交易中心和贸易机构,把中部市场的脉络延伸到国际市场,构建国际市场营销网络,抢占国际市场。大型专业市场还可以组建进出口公司,发展贸易代理等,拓展国际业务。

3.1.2根据区域产业特色发展市场

要以特色产业和产业升级为中心,去规划商品市场、发展商品市场、提升商品市场。商品市场不仅要为当地产品的销售与流通服务,而且更要为当地产业的提升、规模的扩大、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服务。促进商品市场建设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紧密结合,实现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联动发展。

3.1.3按照现代物流方式组织市场

将仓储、运输、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方面进行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通过健全物流服务体系,使商品市场演化成一种崭新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产业。重点推动传统专业市场向现代流通业态转型,把市场改造成企业连接现代流通网络的一座桥梁,在完善市场交易中心的基础上,拓展市场的信息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加工中心、外商采购中心、物流配送中心,成为集销售、加工、包装、配送为一体的市场型现代物流中心。

3.1.4利用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市场

要充分利用现代流通技术改造传统商品市场的各个环节,并随技术进步不断提升市场,逐步实现商品条码化、标准化,交易网络化,结算电子化,配送社会化,以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要建立市场内部局域网,建设交易秩序管理、营业用房管理、物业管理、日常办公、档案管理等计算机管理系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和加强市场经营管理,提高管理效能,促进管理现代化。要加快市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市场信息化水平,促进信息传输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大型专业批发市场要建立网上信息平台,充分发挥信息流的功能,带动商流、物流的电子化;要为经营户建立网上商铺,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开展网上交易,实现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的优势互动。一般性的市场,要强化信息化的意识,利用市场专业网站收集和发布信息。

3.1.5为实现“中部崛起”的目标创建市场

在充分发挥中部现有各级各类市场优势与潜力的基础上,努力营造适应中部自身发展需要的期货市场、证券市场,甚至率先在中部成立创业板市场,以及在全国甚至全世界创建有影响的钢材大市场、农产品大市场、汽车交易大市场等。

3.1.6整合优势资源规划发展市场

以中部五省11个主要的全国性市场为重点,结合地方特色专业性市场,扩大地区交流与合作,推动行业联合与发展。开拓市场、搭建平台,体现出大流通、大市场、大商贸的气魄,对于拉动中部乃至全国市场都有积极意义。

3.2中部资本市场建设战略思路

建立区域性金融中心,成立中部地区金融协调机构,健全与资本市场配套的相关金融体系。建立健全多元化、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中部目前的资本市场体系很不完善,直接融资渠道单一,为改变这种情况,可争取在武汉、郑州等城市建二级证券交易市场,更好地发挥证券市场对中部崛起的推动作用。大力发展中部产权交易市场,为企业的兼并、融资、引资提供产权平台。完善银行信贷市场,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稳步发展期货市场,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金融系统风险控制和防范水平。培育优质的资本市场主体,拓展资本市场融资机制,加强金融市场软件建设,优化资本市场环境。构建金融信用网络、金融通信网络、资本市场监管网络,实现中部资本市场的现代化,降低资本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强化金融服务意识,开展企业、个人征信体系建设,健全企业征信评估机构。加强金融宏观调控,完善相关金融市场法律法规,强化监控手段,规范市场行为,切实防范金融市场风险,保障资本市场有序运转。

作者:宫银峰

第二篇:贯彻落实《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做好工程建设企业的信用体系建设

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专门召开会议,部署落实《规划纲要》,并将启动“中国工程建设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平台”,这对于推动工程建设领域信用体系建设,促进形成有利于企业健康发展的信用环境,具有积极深远的意义,也为其他行业做出了示范和表率。

今年6月,国务院正式印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这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首部国家级规划,是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历程中一个重要里程碑。

一、怎么认识《规划纲要》的作用和意义

《规划纲要》出台后,各方面给予广泛关注和好评,把它看作是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规划纲要》体现了国家意志、承载着社会期盼、顺应了时代要求,其作用和意义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需要。党中央一系列重要会议,包括十六大、十七大、十七届六中全会、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都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2013年,《国务院关于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方案》的任务分工共提出72项任务,其中有9项任务直接涉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占八分之一。如何使这些重大部署更好地落实落地,需要有社会信用体系规划这样一个载体来整合,形成合力,加以推进。

第二,加强顶层设计,指导全国各地各部门实践的需要。多年来,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面,各地各部门进行了积极探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制定了一些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但在全国总体上应该如何布局、如何谋划,还有所欠缺。因此,亟需出台一个规划,从全局的高度进行更加周密的设计,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同时给各地各部门以更好的指导。

第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既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无论是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还是创新社会治理方式、促进社会和谐,都需要社会信用体系发挥基础支撑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使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发挥好这两个作用,就需要建立具有良好信用环境的市场,需要打造具有公信力的政府。

第四,解决当前经济社会生活中诚信缺失问题的需要。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来看,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当前,商业欺诈、制假售假、偷逃骗税、虚报冒领、学术不端等现象屡禁不止,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食品药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人民群众反映强烈。据有关方面统计,每年我国企业因为诚信缺失,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6000亿元。同时,诚信缺失问题也有损我国的国际形象。针对这些问题,《规划纲要》提出了加强信用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和重点工作任务以及相应的政策措施,切中时弊,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怎么把握《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

《规划纲要》内容非常丰富。概括起来,就是四大领域、三大基础性措施。

四大领域,即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之所以划分为四个领域,主要有三点考虑:一是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四大任务。二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主要涉及四类主体,包括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各类市场主体、各类社会成员,正好对应于四大领域。三是当前诚信缺失问题也集中体现在这四个领域。

在这四个领域中,政务诚信是关键,商务诚信是重点,社会诚信是基础,司法公信是底线和保障。在每个领域内,《规划纲要》都提出了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密切相关的具体任务,一共是34个方面。

一是政务诚信建设。政务诚信建设在四大领域诚信建设中占有比较特殊的地位。一方面,国家机关、政府部门是履行公共管理职能、提供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秩序的关键行为主体,其诚信水平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对其他社会主体诚信建设发挥着重要的表率和导向作用。另一方面,各级政府作为现阶段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推动者,良好的政务诚信水平是履行好信用建设职责的前提保障。为加快推进政务诚信建设,《规划纲要》提出坚持依法行政、发挥政府诚信建设示范作用、加快政府守信践诺机制建设、加强公务员诚信管理和教育等四方面任务。通过把政务履约和守诺服务纳入政府绩效评价体系,完善政务诚信约束和问责机制,建立公务员诚信档案,提升政务行为主体的诚信水平,强化政府公信力。

二是商务诚信建设。商务诚信是社会成员之间商务关系得以维护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是经济活动得以有序高效开展的基础条件,是维护良好市场秩序的基本规范和道德底线。为深入推进商务诚信建设,《规划纲要》提出了14个方面的任务,覆盖商务诚信建设的各个领域、重要环节和重点对象。商务诚信建设突出强调了对相关市场主体的信用管理,通过加强相关市场主体信用建设,切实改善商务信用环境。

三是社会诚信建设。社会成员之间只有以诚相待、示人以真,才能促进社会和谐,有利社会发展。为全面推进社会诚信,《规划纲要》提出了10个方面的任务。通过建立信用制度,健全奖罚机制,加强重点人群信用建设,切实规范社会各领域从业人员的信用行为,加快促进形成诚信和谐的社会氛围。

四是司法公信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只有以司法公信为保障,才能确保公平正义。为大力推进司法公信建设,《规划纲要》提出法院、检察、公共安全领域、司法行政系统公信建设以及司法执法和从业人员信用建设、健全促进司法公信的制度基础等6个方面的任务。通过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完善监督制约机制,促进司法公平、公正、公信。

三大基础性措施主要是:

一是加强诚信教育与诚信文化建设。这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灵魂工程,是引领社会成员诚信自律、提升社会成员道德素养的重要途径。主要通过弘扬诚信文化、树立诚信典型、开展诚信主题活动和重点行业领域诚信问题专项治理,在全社会形成“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风尚。

二是加快推进信用信息体系建设和应用。这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形成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的前提。主要通过制定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采集和分类管理标准,建立实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建设信用信息系统,完善信用记录,推进行业间信用信息互联互通和地区内信用信息整合应用,形成全国范围内的信用信息交换共享机制。按照国务院要求,到2017年,要基本建成集合金融、工商登记、税收缴纳、社保缴费、交通违章等信用信息、覆盖全部信用主体的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

三是完善以奖惩制度为重点的社会信用体系运行机制。这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工程,是保障社会信用体系各系统协调运行的制度基础。其中,又以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最为关键。一方面在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中对守信主体实行优先办理、简化程序、“绿色通道”等激励政策;另一方面完善失信信息披露制度,建立失信行为责任人行业禁入制度,推动形成涵盖行政监管、市场、行业和社会四方面的约束和惩戒,跨部门跨地区的综合性惩戒体系,使守信者处处受益、失信者寸步难行。

下一步,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以推动信用信息共建共享、建立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开展诚信宣传教育等为重点,以专项工程、创新示范、政策支持、督促考核等为支撑,抓好《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全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三、怎么做好工程建设企业的信用体系建设

工程建设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新农村建设、重大水利设施建设、高速铁路建设等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凝聚了广大工程建设企业的智慧和汗水,为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等“走出去”战略的大力推进,工程建设还有巨大的空间。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工程建设领域,诚信建设的任务还很重,要靠大家一起努力。这里,我提四点建议。

一是要强化质量意识。质量就是工程的生命,高质量的工程就是工程建设企业最大的信用。全社会怎么看待一个工程建设企业、怎么看待整个行业,最关键的就是工程质量。因此,不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施工企业都要紧紧绷住质量这根弦,多做“良心工程”,争做“精品工程”。

二是要提高管理能力。工程建设企业项目分布广、业务流程长、分支机构多,如何保证自己在生产经营中做到遵纪守法、遵守合同、兑现承诺,不失信于社会、不失信于人?除了强化诚信意识以外,关键在于提高管理能力。要持续加强员工教育和培训,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信息系统,并切实提高执行力。靠严密的制度和完善的信息系统来管人、管事、管项目,才能不留死角、不留漏洞。

三是要保持良好信用。信用对工程建设企业而言是生命线,是黄金资产,也是在市场上的通行证。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机制在工程建设领域正在不断形成和完善。比如江苏、浙江、辽宁等地,在工程项目招投标中,引入了“信用分”或信用报告制度。“今天的行为,决定了明天的市场”。如果一个企业信用状况好,招投标就加分,市场机会就多,竞争优势会越来越大。相反,如果信用状况差,则会陷入恶性循环,甚至被市场所驱逐、所淘汰。

四是要防控信用风险。除了保持自身信用以外,工程建设企业也会面临来自外部失信问题,特别是业内拖欠工程款的现象比较普遍。因此,企业还要关注合作伙伴的信用状况,防范外界的信用风险。在招标投标、投资决策、市场交易等过程中,可以利用政府的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或者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查询客户、供应商的信用记录,防范信用风险,要有化解处置的机制和工具,尽量减少损失。

同时,希望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继续发挥组织引领作用,在现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行业信息平台,健全行业信用记录,探索诚信自律机制,开展试点示范活动,努力推动全行业形成“崇尚诚信、践行诚信”,不愿失信、不能失信、不敢失信的良好氛围。

〔摘自作者在全国工程建设行业贯彻落实国务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动员会上的讲话〕

作者:田锦尘

第三篇:完善工程建设领域诚信体系建设对策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诚信体系是市场经济体制中的重要制度安排。工程建设领域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腐败高发多发领域。在工程建设领域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可以防范和惩治失信行为,从根本上杜绝工程建设领域违纪违法行为发生。最近几年,笔者在一些地方调研了解到,由于多种因素的干扰,诚信体系建设工作进展缓慢,存在的问题较多,需要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

一、工程建设领域诚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内容不完整,难以有效防范违纪违法风险

从一些地方实践来看,工程建设领域诚信体系信息内容一般包括五大类:一是项目审批公开信息,如项目审批、核准信息等;二是项目建设管理公开信息,如项目基本信息、招标投标信息、征地拆迁信息、重大设计变更信息、施工管理信息、合同履约信息、质量安全检查信息、资金管理信息、交竣工验收信息等;三是土地使用权审批和出让信息,如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信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信息、建设用地审批信息等;四是矿业权审批和出让信息,如探矿权审批信息、探矿权出让信息、采矿权审批信息、采矿权出让信息等;五是从业单位公开信息,如良好行为记录信息、不良行为记录信息等;六是从业人员公开信息,如良好行为记录信息、不良行为记录信息等。这些信息比较全面涵盖了工程建设整个流程,但对于与工程建设单位和个人密切相关的一些重要信息,如银行信贷、纳税、环保、产品质量、判决执行、重大合同履行、水电煤气通讯等公共服务费用缴纳、违法犯罪等信息比较缺乏,已有的信息难以将不守信用的企业和个人排除在市场之外,或者对其交易行为进行限制和约束。

(二)责任主体缺乏,以协调为主的运作方式存在很大局限性

我国诚信体系建设主体尚无法律明确规定。从中央到地方,我国工程建设领域诚信体系建设组织架构方式是:由一个部门牵头,组织协调其他相关部门参与。我国诚信体系建设的牵头单位往往有多个,国家法律并未赋予牵头单位建立诚信体系建设职责和职权。因此,在牵头单位之间,以及牵头单位与参与单位之间职责划分并不明确,既出现多个部门“争着管”而产生的冲突和矛盾,也存在因为所有部门都不理的“管理盲区”和“权力真空地带”。例如,根据《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在国家级层面,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牵头推进工程建设领域诚信体系建设,中宣部、人民银行、国家发改委等13个部门参加。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由国务院办公厅牵头建立国务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指导推进有关工作。2008年国务院“三定方案”赋予人民银行“管理征信业,推动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职能。《关于在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中推进市场诚信体系建设的意见》规定,市场诚信体系建设由各级治理商业贿赂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组织协调,行业主管监管)部门、执纪执法部门、司法机关和宣传部门相互支持和配合。诚信体系建设缺乏一个专门机构重点推动,多部门联合用力,往往相互掣肘和扯皮。近年来,一些省市开始探索统一建设诚信体系的新路子,将诚信体系建设交由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协调小组办公室等机构专门负责,但该机构也仅仅是专门负责协调,并不具有太多的实质权力。该类机构有的有人员编制和经费保障,但工作开展主要依托其他政府部门;有的是临时性安排,负责人由其他部门领导兼任,人员从其他部门抽调,工作保障机制不健全。由于权力少,责任轻,诚信体系推动快慢、好坏与协调机构利益关系并大,在对诚信体系建设效果目标考核缺乏的情况下,诚信体系建设推动力不强。

(三)法律体系不完善,推动进程缓慢收效低

我国诚信体系建设的主要依据是政策规定。首先是党的文件提出要求,如十六大报告提出“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2004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并要求“加快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建设,规范社会征信机构业务经营和征信市场管理。”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要求“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2008年,中共中央印发《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要求“完善行业信用记录,健全失信惩戒制度和守信激励制度,整合有关部门和行业信用信息资源,建立综合性数据库,逐步形成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关于在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中推进市场诚信体系建设的意见》、《推进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工作指导意见》对诚信体系建设进行了专门部署。其次是政府的文件进行安排,如“十一五”规划提出“以完善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的信用记录为重点,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2007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2011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范发展信用评级机构”。很多省级政府发布建立诚信体系的综合性指导文件,有的政府部门下发文件在本系统建立诚信体系建设,有的行业协会制定了一些类似诚信体系的规范性意见。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无诚信体系建设的法律,政策依据虽然具有灵活性,由于设计论证不够严密,相互交叉和冲突的地方较多,可操作性不强,诚信体系信息收集、整理、使用、储存、分析等工作分散在各个部门而缺乏有效的共享机制,投入成本高,统筹规划和系统性不强,工作推进缓慢,实际收效很小,成本收益不成比例。

(四)数据源缺乏统一标准,诚信体系建设质量不高

诚信体系信息共享推进缓慢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数据源标准不统一。目前全国没有数据源的统一标准和规范。诚信体系建设由各级政府、多个部门分别建设,建设单位各自对数据采集标准进行界定,数据源的定义不完全一致。如从业单位和从业人员诚信体系评价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模式:对企业名称的定义,在工商部门为“企业名称”,在金融机构称“借款人名称或单位名称”,在组织机构代码库则是“组织机构名称”;对“最高学位”,现有国家标准并没有将双学位、博士等纳入最高学位的值域。另外,工程建设项目信息中的施工管理信息(项目进度计划、完成情况)、合同履约信息、资金管理信息是一个复杂动态过程,信息量大并经常调整和变化,数据源要完全标准化存在一定的客观困难,给信用记录信息在线填报以及部门和行业信用信息的共享交换造成重大的技术障碍,从而使得诚信体系整体建设工作进展较慢。有的部门和单位诚信体系建设平台技术不完善,相关的软件比较落后,有的信息搜集、整理甚至还处于用笔头记录阶段,数字化、网络化水平低,无法通过网络搜索引擎快速搜索进入,不能保证信息及时更新、迅速查询和检索,诚信体系建设平台利用质量不高。

(五)服务意识薄弱,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倾向比较明显

目前我国信用信息多数分散在政府有关部门、行业协会等机构手中,且存在明显的部门割据和低效使用的问题,制约了我国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政府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在内的信用信息拥有者一般没有积极性主动向公共信用数据库提供其所掌握的信息。有的地方将诚信体系建设作为管制个人和企业或其他组织的工具,在诚信体系中只强调和建立企业和个人(仅限于从业人员)的信息系统,缺乏政府及其部门和人员的信用信息,导致诚信体系建设系统不完整。政府及其部门游离于诚信体系建设之外,以管理者角色身份高高居上。不少地方政府建立工程建设领域诚信体系的目的单纯为了治理,遏制企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而没有强调服务,以创造更好的诚信环境,培育诚信意识和氛围。建立健全诚信体系是完善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的重要手段,能够大幅降低交易成本。但有的政府部门将诚信体系建设作为扩大权力范围和盈利增收方式的手段,有的政府垄断诚信体系建设,由政府部门或者政府成立的公共机构垄断生产和提供,私人和私营组织缺乏参与诚信产品供给的机会。有的政府部门利用信息资源垄断地位和优势,向企业和个人收取费用,制造新的产业链条和营利渠道。有的利用诚信体系,排除外地企业和本系统所属企业,限制竞争,地方和行业保护主义现象比较明显。因为各个地方、部门和单位将诚信体系建设作为扩权增利的项目,本位主义和部门利益不但导致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而且固化了系统各自封闭相互分割的格局,加剧了建成统一高效、信息联通共享的诚信体系的难度。

二、完善工程建设领域诚信体系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1.将工程建设领域诚信体系建设纳入国家诚信体系建设统筹规划。由中央政府主导建立全国诚信体系信用数据库,以组织机构代码和身份证号码为基础,将分散在各部门和机构的信贷、纳税、外?[、产品质量、国土资源、犯罪记录、行政处罚、水电煤气电信欠费、工程建设领域信誉评价、项目考核、合同履约、“黑名单”等市场信用记录信息全部纳入数据库,由专门机构对数据库进行研究、管理和维护,统一出台规范性文件,统一提供信息检索等公共服务,由专门的政府网站公布相关信用信息。省一级政府和中央部委根据业务管理需要,可以建立自己的诚信体系平台,但平台的所有信息都得进入国家统一数据库,以保障全国信用信息统一性,使部门的孤岛信息成为社会共有的公共信息,避免部门割据和低效使用,亦防止重复建设和浪费。在财政困难地区,采用补贴换信息办法,对相关部门和机构信用信息搜集、整理、填报等活动及其设备购买等提供财政专项补贴,以保证全国诚信体系建设进度基本保持均衡。

2.加快诚信体系建设立法,完善诚信法律规范体系。把诚信立法纳入法律体系建设,制定“诚信体系建设法”、“公平使用信息法”等基本法律,把政府、企业、个人的诚信行为纳入法制的轨道。加强诚信规范与法律法规之间的衔接,制定与诚信体系基本法律相配套的法规制度,确定诚信体系建设的专门机构,明确相关部门的协助职责范围;规定必须开放的数据源、监督机构的责任;合理界定保密范围,政府部门、企业等机构和公民必须依法提供的数据种类,提供不真实数据的法律责任:根据不同用途和不同对象分别规定信用体系查询申请程序、途径方法、收费标准等,扩大诚信体系在公共管理和市场交易中的使用范围;规定个人隐私、商业秘密和信用权的保护,规范信用信息采集、整理、储存、使用等行为,防止非法侵犯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建立合理的奖励和惩罚制度,采取“黑名单”、不良信息记录等措施,构建失信行为联合惩戒机制,提高失信成本和代价,使失信者“一处失信,寸步难行”;鼓励和支持守信行为,在政府采购、纳税、银行信贷、公共服务等活动中优先使用信用良好企业的产品,给守信者提供便利和优惠条件,让守信者切实享受守信的实惠和好处。

3.提高信用数据库建设质量,积极推进诚信信息共享。要加快信用信息国家标准化建设,由国家质检总局统一负责,制定诚信体系数据源国家标准,将人民银行、工商、税务、海关、商务、质检、公安、法院、财政等部门以及金融机构、公共服务机构掌握的企业和个人信用数据规范化,并逐步将其纳入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形成完整、科学的信用标准体系。采用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方式大力支持软件企业从事信用数据库技术的开发和研究,形成大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据库产品,减少对国外数据库技术的依赖,尽量不使用国外企业的关键技术和产品,以保障国家信息安全。加大信息共享网络建设和研究,提高数据库关联查询性能。由国家诚信体系专门机构协调人民银行、工商、税务、海关、商务、质检、公安、法院、财政等部门以及金融机构、公共服务机构建立信用信息协商交流与对比分析机制,以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为重点,推动信用信息的相互查询、校验、补充和更新,积极推进跨部门跨地区市场诚信记录信息共享。

4.加快诚信政府建设,规范政府在工程建设领域的行为。政府在工程建设领域诚信体系建设中发挥着核心作用。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将全能政府切实转变为有限政府,明确政府投资的范围,更多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实现“小政府、大服务”目标,不断提高政府服务质量和水平。要努力提高工程建设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水平,多征询群众和专家的意见,克服决策的随意性、盲目性,减少和避免投资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要牢固树立法治理念,严格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带头做执行法律的典范,不能以破坏法律制度规定为代价弄虚作假要资金、争项目、抢进度。强化工程建设领域政务公开,在不违反保密法律法规的情况下,着重抓好权力运行关键部门、关键部位和关键环节的政务公开。拓宽公众监督渠道,不断扩大群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政府各部门要经常运用诚信体系建设成果防范和治理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不断推进监管体制改革和创新,提高工作效率和监管水平。要加强监督检查力度,促使各级各部门言必行、行必果,加大对不讲诚信、为政失德的干部责任追究力度,严肃处理违法违纪失信干部。

作者:蒋来用

第四篇:浅谈建设水利信息安全体系建设规则

摘要:如何做到信息化与信息安全协调发展成为水利信息化进一步发展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从我省信息化和信息安全的形势出发,分析了水利信息化与信息安全状况,指出了水利信息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设水利信息安全体系建设规则的措施.

关键词:水利信息化 信息安全 规则

随着信息化在各个领域的深入发展,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也与日俱增。当前我国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面临的形势相当严峻,网站被篡改、网络仿冒、网页恶意代码、计算机被植入木马等事件频频发生。根据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简称CNCERT/CC)的统计,2012年我国大陆地区被篡改网站的数量为16388个,其中政府网站被篡改的数量为1802个,这严重威胁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公共利益和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和安排,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一批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相关法规、政策文件和标准相继出台,为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的建设提供了依据。

1.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现状

近年来,水利部党组准确把握水利工作的新形势和新需求,在充分总结治水实践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治水思路,明确了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伴随着水利事业的发展和改革,水利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逐渐成为现代水事活动的重要支撑,成为水利现代化的重要带动力量。依托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山洪灾害预警系统、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和大型灌区信息化试点等信息化重点工程的顺利实施,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对业务应用的支撑能力显著提高。防汛抗旱、山洪灾害预警系统、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管理信息系统等业务应用逐步建成并投入应用。在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业务应用快速发展的同时,作为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之一的安全体系逐步建立和发展。

2.技术体系总体框架

水利行业信息安全技术体系框架应该结合等级保护的思路和标准,从多个层面进行建设,通过建立健全统一的信息安全技术支撑层、安全管理支撑层和安全服务支撑层,在水利行业形成有效的安全防护能力、安全监管能力和安全运维能力,为水利行业IT系统的的运行提供安全的网络运行环境和应用安全支撑。

(1)中心机房安全建设

中心机房物理环境安全策略的目的是保护网络中计算机网络通信有一个良好的电磁兼容工作环境,并防止非法用户进入计算机控制室和各种偷窃、破坏活动的发生。

(2)网络安全

根据国家等级保护的基本要求,水利行业网络层的安全需求主要包括:结构安全、访问控制、安全审计、边界完整性检查、入侵防范、恶意代码防范、网络设备防护等方面。

安全域是指同一环境内有相同的安全保护需求、相互信任、并具有相同的安全访问控制和边界控制策略的网络或系统。安全域的划分可以使安全部署更加清晰、效率更高、更有针对性。为了对水利行业的系统和设施进行有效的安全防护,需要重点对水利行业总部信息网络进行安全域的划分。

网络结构需要具备一定的冗余性,避免单点故障带来的系统瘫痪,同时各部分网络设备的带宽也要能够满足业务高峰时期数据交换需求。

安全域明确定义之后,要在实际的信息系统环境中进行划分并实施相应保护措施,各个安全域边界之间的保护将通过不同的安全技术和安全设备,满足等级保护对于边界防护的要求。

防火墙是设置在不同网络安全域之间的一系列部件的组合。它是不同网络安全域之间信息的唯一出入口,能根据安全策略控制(允许、拒绝、监测)出入网络的信息流,且本身具有较强的抗攻击能力。它是提供信息安全服务,实现网络和信息安全的基础设施。可以实现以下目标:

防火墙能极大地提高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并通过过滤不安全的服务而降低风险。由于只有经过精心选择的应用协议才能通过防火墙,所以服务器区域和内网变得更安全。如防火墙可以禁止诸如众所周知的不安全的NFS协议进出受保护区域,这样外部的攻击者就不可能利用这些脆弱的协议来攻击内部服务器。防火墙同时可以保护网络免受基于路由的攻击,如IP选项中的源路由攻击和ICMP重定向中的重定向路径。

如果所有对服务器的访问都经过防火墙,那么,防火墙就能记录下这些访问并作出日志记录,同时也能提供网络使用情况的统计数据。当发生可疑动作时,防火墙能进行适当的报警,并提供服务器区域是否受到监测和攻击的详细信息。

通过利用防火墙对内部网络的划分,可实现内部网重点网段的隔离,从而限制了局部重点或敏感网络安全问题对全局网络造成的影响。再者,隐私是内部网络非常关心的问题,一个安区域中不引人注意的细节可能包含了有关安全的线索而引起外部攻击者的兴趣,甚至因此而曝露了服务器区域的某些安全漏洞。使用防火墙就可以隐蔽这些安全漏洞。

根据信息安全保护的要求,水利行业网络边界处需要具备监控端口扫描、强力攻击、木马后门攻击、拒绝服务攻击、缓冲区溢出攻击、IP碎片攻击和网络蠕虫攻击等行为的能力。建议采用入侵防护技术和抗DOS攻击设备保护水利行业集团网络边界的安全。

根据等级保护的要求,需要在网络边界处对恶意代码进行检测和清除,并维护恶意代码库的升级和检索更新。由于内网办公用户有着访问互联网的需求,因此,更易遭受恶意代码的威胁,建议部署防病毒网关在网络边界处对恶意代码进行检测和阻断。

在网络安全设计方面,根据等级保护要求需要对网络系统中的网络设备运行状况、网络流量、用户行为等进行日志记录,审计记录要求包括:事件的日期和时间、用户、事件类型、事件是否成功及其他与审计相关的信息并能够根据记录数据进行分析,并生成审计报表;对审计记录进行保护,避免受到未预期的删除、修改或覆盖等。

终端安全管理系统同时也可以监测内部网中发生的外来主机非法接入、篡改 IP 地址、盗用 IP 地址等不法行为,由监测控制台进行告警。运用用户信息和主机信息匹配方式实时发现接入主机的合法性,及时阻止 IP 地址的篡改和盗用行为,共同保证水利行业网络的边界完整性。

3.主机安全建设

基于主机面临的身份认证的风险和访问控制的需求,需要对登录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的用户进行身份标识和鉴别,要求配置用户名/口令;采用3种以上字符、长度不少于8位的口令。

一方面要通过安全加固措施制定严格用户权限策略,保证账号、口令等符合安全策略。另一方面通过建立统一的身份鉴别和权限认证网关,实现用户对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登陆的身份认证和权限管理。

部署主机审计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对主机的控制、监控、审计和系统管理。

控制功能包括计算机硬件资源控制、软件资源控制、移动存储设备使用控制、IP与MAC地址绑定等。

监控功能包括服务监控、进程监控、硬件操作监控、文件系统监控、打印机监控、非法外联监控、计算机用户账号监控等。

相对于终端管理审计,主机上网行为审计侧重于对内网主机系统的网络行为的审计,这其中包括水利行业内网员工访问网站、页面的审计,外发信息的审计,包括在互联网论坛的留言、通过邮件和MSN等即时通讯软件发送的文件和聊天内容的审计,通过这些行为的审计可以避免企业员工外泄企业机密,同时避免企业员工通过互联网发表的非法、反动言论为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在第一时间可以定位到发出非法、反动言论的员工。

根据等级保护对于入侵防范的要求,要能够检测到对重要服务器进行入侵的行为,能够记录入侵的源IP、攻击的类型、攻击的目的、攻击的时间,并在发生严重入侵事件时提供报警;此外需要能够对重要程序的完整性进行检测,并在检测到完整性受到破坏后具有恢复的措施。

建议将入侵检测系统部署在水利行业网络中的核心,监视并记录网络中的所有访问行为和操作,有效防止非法操作和恶意攻击。同时,网络入侵检测系统还可以形象地重现操作的过程,可帮助安全管理员发现网络安全的隐患。

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其防护的对象是网络中的应用服务器,或者是网络中异常重要的单机PC。通过对主机配置(运行配置、安全配置、应用配置)、主机资源(服务资源、数据资源等)、主机安全事件等进行监控、防护,保证主机处在一个正常的运行和服务状态,并能够保证存储于主机的信息、数据不被非法的占有、破坏和利用。

等级保护中对服务器的服务质量和系统性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主要包括:应对重要服务器进行监视,包括监视服务器的CPU、硬盘、内存、网络等资源的使用情况;限制单个用户对系统资源的最大或最小使用限度。

恶意代码防范

通过在主机终端安装防病毒软件的方式实现对主机系统的恶意代码防护,目前水利行业安装了网络版的杀毒软件,已具备终端的恶意代码防护能力。

4.应用安全

建立应用安全体系的总体思路是:根据系统的统一规划,建立CA认证中心,作为整个网络体系的基础信任设施,以实现数字证书的受理、发放、更新与废止;同时,建立直接服务于各个应用系统的统一认证及授权管理系统,实现基于数字证书的各项安全应用功能,为各个应用系统直接提供可信认证、完整性保护、访问控制、单点登录、权限管理等基本安全服务,进行实现各类应用系统的安全互联互通、安全信息共享、安全应用整合。

通过在水利行业管理服务器区部署漏洞扫描和评估系统可以针对各种网络设备、防火墙设备、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和桌面机进行扫描和分析。可以检测出:各种安全漏洞、是否有补丁包、各种已知安全漏洞、后门和木马程序。

漏洞扫描系统可以用形象的图表或报告的方式表示出在一个网络中的安全薄弱环节,并可以提供非常有用的补救建议,如上所述:安装补丁包、升级服务程序、停止不必要的服务、禁止某些用户帐号或加强某些帐号密码强度等,有效地协助网络管理人员改善网络安全状况。

根据等级保护的要求,应用系统应能够对一个时间段内可能的并发会话连接数进行限制;对一个访问帐户或一个请求进程占用的资源分配最大限额和最小限额;对系统服务水平降低到预先规定的最小值进行检测和报警等。

5.数据安全建设方案

数据完整性检查主要体现在数据在传输过程和存储过程中检测到完整性错误时采取必要的恢复措施。

该部分的建设需要应用系统自身采用数据校验技术对数据进行完整性检查,数据受到破坏后通过备份策略进行数据恢复;同时在数据传输过程中采用VPN技术保障数据传输过程中的数据完整性。对于存储过程中的完整性检查将主要通过配置存储系统对系统管理数据、鉴别信息和重要业务数据存储过程中的完整性进行检测与恢复。

备份与恢复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首先是指数据备份与恢复,另外一方面是关键网络设备、线路以及服务器等硬件设备的冗余。

目前大多数省份水利行业已经形成了备份体系,本地备份主要通过备份服务器同时结合磁带库的方式进行数据的备份和恢复。建议未来通过专线方式实现异地的数据备份。

6.安全保障建设

安全服务内容主要包含: 定期的风险评估、安全加固服务、应急响应、安全监控、安全信息通告等服务。

漏洞扫描服务主要是根据已有的安全漏洞知识库,检测网络设备及服务器等各种信息资产所存在的安全隐患和漏洞。

漏洞扫描主要依靠带有安全漏洞知识库的安全扫描工具对信息资产进行基于网络层面安全扫描,其特点是能对被评估目标进行覆盖面广泛的安全漏洞查找,能真实地反映主机系统、网络设备、应用系统所存在的安全问题。

安全加固主要包括“网络设备及网络架构的加固”、“UNIX操作系统的加固” 和“Windows操作系统的加固”等:

包括:设备监控、系统监控、应用监控、日志监控、安全设备监控、安全信息通告、漏洞信息、安全产品评测信息、病毒信息、安全预警

安全服务厂商会根据业界的安全动态分析可能对网络或系统造成严重影响的安全漏洞和重大病毒,会根据行业的情况及时做好安全预警工作,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我国网站被篡改情况月度报告[R].2012-02.

[2]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限[M].北京: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2003.

[3]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中国水利信息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R].北京: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2007.

[4]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全国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R].北京: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2010.

[5]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建设规范.2010.

[6]浅谈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J].水利信息化,2010.

作者:蒋毛席

第五篇:美国信用体系对中国信用体系建设的启示

一、美国信用体系简介

经过多年的发展,美国信用体系具备了较为充分的内涵,既有比较完善、有效的信用管理体系,也有完全市场化运作的信用服务企业主体,还有对信用产品有强烈需求的信用产品使用者。

(一)完善的法律体系和健全的信用管理体系

美国有比较完备的涉及信用管理各方面的法律体系,将信用产品加工、生产、销售、使用的全过程纳入法律范畴。美国对信用管理的立法主要集中在20世纪60—80年代,目前已经形成信用管理的法律框架。这些法律主要有公平信用报告法、公平信用机会法、公平债务催收作业法、公平信用结账法等共15部。

美国政府对信用管理法案的主要监督和执法机构分两类:一类是银行系统的机构,包括财政部货币监理办公室、联邦储备系统和联邦储蓄保险公司;一类是非银行系统的机构,包括联邦贸易委员会、国家信用联盟办公室和储蓄监督局。这些政府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对失信者的惩处、教育,对信用服务公司的监督和违规处罚等。

对失信者的惩戒,则主要靠各类信用服务公司生产的信用产品大量销售,从而对失信者产生的强大约束力和威慑力;靠整个社会对失信者的道德谴责,和人们与之交易时的有限信任;靠对失信者信用产品负面信息的传播和一定期限内的行为限制,使失信者必须付出昂贵的失信成本。

(二)市场化运作的各类信用服务公司

美国信用服务行业经过100多年的市场竞争,现已形成了少数几个市场化运作主体。目前从事信用服务的企业高度集中,主要有三大类:

1、资本市场上的信用评估机构,即对国家、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债券及上市大企业的信用进行评级的公司。目前美国只剩下三个这类公司,即穆迪、标准普尔和菲奇公司,这三个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信用评级公司。而美国约20种以上金融法规的制定,都要听取信用评级公司的意见。世界上所有国家和企业若要到国际资本市场融资,必须经两家以上的评级机构评定信用级别,信用等级的高低决定了融资成本和融资数量。

2、商业市场上的信用评估机构,即对各类大中小企业进行信用调查评级的公司。目前,邓白氏集团公司是美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全球性征信机构,也是目前美国唯一的这类评级公司。邓白氏集团公司进行信用评估业务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在企业之间进行交易时对企业所做的信用评级,一种是企业向银行贷款时对企业所做的信用评级。

3、对消费者信用评估的机构,在美国叫信用局,或叫消费信用报告机构。目前美国有三家大的信用局,分别是美国人控股的全联公司(TransUnion)、Equifax公司和英国人控股的益百利公司(Experian)。所谓信用局,是向需求者提供消费者个人信用调查报告的供应商。信用局的基本工作是收集消费者个人的信用记录,合法地制作消费者个人信用调查报告,并向法律规定的合格使用者有偿传播信用报告。

在美国,几乎每个成年人都离不开信用消费,要申请信用卡、分期付款、抵押贷款等,都需要对消费者的信用资格、信用状态和信用能力进行评价,这种评价集中表现为信用报告。全联等消费信用报告机构提供的信用产品,就是向授信机构提供消费者个人的信用调查报告,或向雇主提供求职者的报告。报告提供如下信息:(1)消费者信用交易的记录;(2)公共信息记录;(3)就业信息记录;(4)人口统计信息记录;(5)信用局查询记录。

(三)市场对信用产品的巨大需求

对信用产品经久不竭的需求,是支撑信用公司生产加工和销售信用产品的原动力,是巩固发展现代信用体系的深厚市场基础,也是信用产品不断创新的原因。目前,全球有30万亿美元的负债按照规定要进行评级,全球100%在国际市场融资的国家要进行评级,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基金组织和上市的大企业都需要进行信用等级的评定。仅穆迪公司就已经对全球110个国家、1200家银行、5000多家大企业进行了评级。信用产品最大的作用是为投资者的投资取向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对大部分企业来说,花钱买自己的信用等级,花钱买交易方的信用等级,也成为企业在交易中必要的前提。而消费者个人的信用报告,授权制作者则大部分是银行和商家。如果由于信用报告发生被拒绝贷款或被拒绝购买时分期付款,那么消费者有权无偿获得自己的信用报告,并查明负面信息的来源,除此情况,消费者也需花钱购买自己的信用报告。

二、我国信用缺损现状及产生的负面效应

我国经过二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已经初步建立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框架。但是,与之相适应的信用制度却没有及时建立起来。信用的缺损对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经带来十分不利的负面影响,并且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我国已经加入WTO,真正融入国际开放经济潮流,必须严格按照WTO的规则参与国际竞争,信用制度也必须尽快实现与国际接轨。但是从我国当前的信用状况来看,确实不容乐观:企业逃废银行债务,假冒伪劣产品盛行,“三角债”困扰着整个信用体系,产生了较强的负面效应:

1、信用缺损使企业资金运行受阻,生产和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企业之间不讲信用,相互形成资金拖欠;一些企业为了生产和生存,必然想方设法借入新的运行资金。这样不仅增加了企业资金筹集成本,降低了企业资金运行效率,而且一旦债务链某个环节断裂,就会导致一批企业破产倒闭。

2、信用缺损使银行不良贷款大量增加,金融风险愈益突出。信贷是信用的基本方式,信贷的运行状况是衡量社会信用的一个标尺。近年来,由于社会信用环境较差,企业拖欠行为相当普遍,致使我国银行不良贷款增加,恶意骗取贷款,故意拖延还贷现象比比皆是,甚至出现了各种名目的逃废银行债务行为。逃废债行为不仅使经营特殊商品的银行经营风险突出,而且使银企关系趋于紧张,银企资金链出现断层。

3、信用缺损使市场交易风险加大,经济诈骗案件乘虚而入。信用的缺损使市场交易秩序混乱,金融风险加大,经济案件显著增加,严重影响了市场效率。与失信行为相对的是,守信企业深受其害。为了保障交易安全,一些企业的交易甚至倒退到“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原始状态,市场效率受到严重影响。

4、信用缺损导致社会风气日下,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信用秩序的混乱,不仅在金融、经济和社会安全稳定上产生不良影响,在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有不良影响,逃废债务、不守信用的违法行为不受制裁,必然危害诚实守信、公平合理的社会交往原则,从而扭曲人们的价值观念,败坏社会风气,影响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产品质量的失信,影响了市场秩序,破坏了社会风气。

三、建立健全信用体系的建议

(一)加强市场主体——企业的信用建设

1、大力培养企业经营者的信用素质。为此,除对企业经营者加强培训和建立企业征信体系外,税务部门要加强企业守法纳税的监督检查,中央银行要引导各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建立新型的银企信用关系,工商部门要积极开展“重合同守信用”企业的认证工作,质检部门要加强产品质量检查和假冒伪劣产品的检查及信息发布工作,工商联和各行业协会要建立和完善行业信用规范等等。

2、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数据库是加强企业信用建设的重要环节。企业资信数据库可分为企业基本信息数据库、坏账(黑名单)信息库、依法缴税信息库、产品质量信息库、合同履约信息库、环境保护数据库等等;建立这些数据库的功能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是对守信用企业的激励作用,即增大这些企业的无形资产和商业机会,二是对不守法企业的惩罚作用。

3、建立健全企业信用制度。要在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和规范做法,尽快研究制定企业信用建设基本制度。主要包括:界定和规范企业信用行为和企业信用活动,制定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的业务范围和经营规则,制定企业信用风险的防范、监督管理和责任追究的相关政策措施,制定各类金融企业信用风险的防范和责任追究的相关措施等等。

(二)建立健全个人信用体系

1、首先是要对全民进行诚实守信教育。要认真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形成全社会的诚信意识和诚信文化氛围,使讲信用和遵纪守法成为每个人的行为准则和自觉行动。

2、要依据国家法律逐步建立健全个人信用征信体系。由于个人信用信息的收集牵扯到个人隐私权的保护问题,而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又特别需要建立健全个人信用信息体系。因此,国家要制定个人信用服务中介机构发展的相关政策和规范,各级政府要依法大力支持个人信用信息的采集和汇总,特别是那些在市场经济秩序的形成和发展中有重大影响的个人信用信息的采集。

3、找准加强个人信用体系建设与发展民营经济、提高人民利益的结合点,使广大人民群众尝到提高个人信用等级对发展经济的甜头。例如我国一些地区实行的农村信用社对评为“信用村”的“信用户”实行贷款优先、利率优惠、小额农贷无需担保的措施,大大促进了这些地区的个人信用体系建设。

(三)健全各类中介机构的信用体系

1、在大力清理整顿中介机构的过程中严厉打击非法中介机构和违法违规的中介活动,建立完善的法规规章,规范中介机构的行为。对所有从事中介服务的经纪人,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资格认定,做到持证上岗。

2、加强对中介机构的内部监督,充分发挥各中介机构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建立各类中介机构的自我约束机构。

(四)强化政府信用的导向作用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仅是立法者,而且还应是经济活动的裁判员。在我国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政府作为“裁判员”,一方面要依法对信用中介机构进行有效的监管,以充分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全面性,另一方面还要加大对欺诈、制假等违法行为和违约者的打击力度,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总之,以完善的立法、严格的执法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是政府有关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一要提高行政和司法公信力;二要提高政府行为的透明度,建立健全行政决策的社会咨询机制。继续完善政府的信息发布、公开承诺、市长电话、价格听证和政府采购的政务公开制度,拓宽政府听取人民群众意见的渠道;三要进一步加强行政监察部门、全社会、企业和广大人民群众对行政部门和司法机关的监督检查力度。

作者:李银富

上一篇:评职称论文下一篇:人物形象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