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行为论文

2022-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消费行为论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文章从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出发,通过问卷调查高校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获得大学生在消费领域的有关真实资料。以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为主题,分析大学生的消费特点,探究影响大学生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引导大学生合理消费、适度消费。并就高校教育和管理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消费责任意识,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第一篇:消费行为论文

永川高校学生消费结构与消费行为分析

【摘 要】本文以永川高校学生为例,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其消费结构与消费行为的分析,总结出高校学生消费动机、消费偏好及消费行为在消费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合理而可行的消费建议和措施,积极引导高校学生科学合理的消费,减少高校学生盲目消费和过度消费,并根据其消费趋势,找出合适的学习和旅游消费结构模式,旨在为我国高校学生消费结构与消费行为提供参考。

【关键词】永川;高校学生;消费结构;消费行为;建议

一、永川高校基本情况概述

重庆永川位于重庆市西部地带,是重庆市政府公布的职教名城,拥有重庆文理学院、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重庆科创职业学院、重庆财经职业学院、重庆城市职业学院重庆等十余所高校,高校学生覆盖率占全区的三分之一以上。

二、永川高校学生消费特点

为了更好地了解高校学生消费结构与消费行为,本文特别对永川各高校学生的消费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本次问卷共发放1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为97份,回收率为97%。经过分析,呈现出许多的特点:

1.生活费区间分析

生活费是指“以月均消费支出为计量单位的大学生在求学期间为满足生活需要而支付的货币总量”,不包括学费、住宿费、往返家乡与学校间的交通费方面。目前大学生月消费在500元及以下的学生的比例为22%;月消费在500~1000元的比例为43%;月消费在1000元以上的比例为35%。可见,大学生月均消费支出水平呈上升态势,且以相对中等的500~1000元这一区间最为普遍,表现出两头低、中间高的状况。

2.对生活必需品的消费观。生活必需品是我们每个人生存的必要条件。根据对永川高校学生的调查了解,高校学生对生活必需品的消费观认识还不够,他们对生活必需品的认识仅仅表现在:只要自己有吃有住就行,而盲目的最求享乐主义。把对生活必需品的需要转移到享乐上,比如说恋爱、旅游、购物等等方面。他们认为精神消费才是最重要的,物质消费是次要的。可见,大学生对生活必需品的消费观呈现出一种认识缺陷的现象。

3.对品牌消费的意识度。21世纪的大学生思想活跃,善于且乐于接受新鲜事物,趋于对潮流、时尚和品牌的向往。在调查中,有56%的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喜欢品牌商品,44%热衷于与其他人一起讨论自己感兴趣的品牌。与追求时尚消费产生的就是攀比消费,有些大学生虚荣心较强,同处在一个屋檐下的同学都不想自己“矮人一等”。但是由于家庭间经济实力不同,追求时尚和盲目攀比的消费理念使得有些大学生过度的高消费与实际经济现状矛盾深化,导致部分大学生的自卑心理,形成了不良的消费风气。

4.业余时间分配对消费观念的影响。作为高校学生的我们,业余时间是相当多的。不少的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去消费、购物,以此来打发自己的业余时间。据问卷统计资料来看,大学生的业余时间分配是不合理的,表现在:盲目利用业余时间去消费、购物、旅游等方面。他们的盲目消费导致每月他们的生活费都超出基本的开支,这使得许多的家长认为大学生活没有真正的体现其价值意义。可见,大学生业余时间分配对消费观念呈现出趋向于盲目的认识。

三、永川高校学生消费构成

从该表中可以看出,人际交往和购物费用呈现出一种上升趋势,住宿和餐饮消费比较趋于稳定。大学生的日常休闲娱乐名目繁多,如上网、唱歌、看电影、茶楼休闲等。据统计,在每月消费的主要项目调查中有48.5%的学生选的是娱乐。知识拓展费用、旅游成为大学生消费的新增长点。首先,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趋向于考证或者考研,报名费、资料费、培训费等月均支出为300元以上的学生占了54.6%。其次,旅游似乎成了当前大学生开阔视野、增加阅历、修养身心的必修课,调查中发现每学期中进行旅游的大学生高达58%。

四、永川高校学生消费行为分析

据问卷统计资料可以看出高校学生的消费动机大部分是出自于对生理需求的消费,占总消费的65%,相对生理需求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所占比重大。这说明高校学生的消费行为还是出自于对生理需求的满足,既吃、住、行、游、购、娱。但是作为高校大学生的我们也不能忽视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的消费,我们应该将精神消费与物质消费紧密联系起来,真正从当代大学生的各方面消费动机考虑,提出科学合理的消费模式。

五、合理平衡和规划大学生消费结构的建议

高校学生的消费结构和消费行为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现象,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校消费教育理念的缺位。因此应该把消费教育理念列入不同级别高校的教学计划,从幼儿教育一直延伸到高等教育。本文以永川高校学生消费结构消费与消费行为为例展开研究,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合乎平衡和规划大学生消费结构与消费行为的建议:(1)在各高校发放合理消费指南,寻找一些适合学生的工作,让学生周末参加社会实践、做兼职或在校勤工俭学,体验挣钱之艰辛,从而降低过度消费和盲目消费。(2)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有关高校健康消费的活动专题。(3)各校建立理财咨询服务,邀请高校知名教授讲授理财和消费意见。(4)高校举办各项体育运动比赛,既利于学生康体健身,还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学习。(5)组织学生参加政府举办各种文化交流活动、考研交流活动以丰富学生文化知识,增加其学习热情,促进学习消费。(6)各景区实行永川景区通票制,开发适合学生消费水平的旅游产品和纪念品,刺激学生旅游消费需求。(7)各校及景区内可增加适当的休闲娱乐功能缓解学生学习压力,从而减少学生对网络和购物需求。(8)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尽量减少学生的不合理消费。

总之,高校学生消费结构与消费行为是高校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也是广大人民群众讨论的一个话题。各高校的学生构成各不相同,其消费观念也有差异,但呈现出的特点却大致相同,即盲目消费、过度消费。因此,我们应从实际出发,认识到高校学生消费结构与消费行为的误区,致力于改变不合理消费趋势,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建议,为我国高校学生消费结构与消费行为提供参考。

参 考 文 献

[1]郭鲁芳.休闲经济学——休闲消费的经济分析[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胡娟.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3,2:297~300

[3]刘鑫.大学生不良消费行为分析及对策研究[J].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论文.2007

[4]赵祥禄.学生不良消费行为的现状、原因和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报.2004

[5]屠如冀,叶伯平.现代旅游心理学[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4(4)

[6]李巍.当代大学生消费结构与消费行为探析[J].重庆社会科学.2006(1)

项目基金:本文为重庆文理学院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永川高校学生消费结构与消费行为分析》成果(项目编号:201118)。

作者:漆明月 王进

第二篇:当审美行为成为消费行为

[摘要]日常生活和审美在当代社会的相互渗透,受消费主义思潮影响,审美的传统内涵发生转变,呈现出批判转向、自律性的匮乏、功利性倾向、多文化混杂的特征。

[关键词]日常生活审美;批判;自律;功利性

[

[文献标识码]A

[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起,随着网络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审美和日常生活在各个领域、各个层面产生了广泛的联系,审美和生活互相渗透。在中国当代社会,尤其在大都市里呈现出西方后现代社会那样的日常生活审美景观,一批新富人群涌现出来,他们有足够的经济能力通过消费实现自己的审美化生活。这种带有浓厚大都会气息的审美化与消费主义大潮相结合,正在从中国的大都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向中小城市渗透,再由中小城市向周边乡村辐射。尽管不是人人都具有高的消费能力,但是这一审美化中的审美消费意识,已经深入地影响到人们行为方式。全球性消费主义的影响,及中国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政策,都使得今天的审美文化越来越多的受控于消费意识形态。感性的释放受到消费的刺激和诱惑,审美很大程度上升为一种欲望的满足。与西方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运动具有的反现代性弊端不同,中国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表现出在现代性的呼唤与反叛中彷徨。这使得中国日常生活里的审美行为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对此,有必要对审美特质作一简要回顾。

一、审美的传统特质

尽管在中西方美学思想史上,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的美学思想家关于美有不同的界定,但他们的思想中表达了对审美特质的某种共识,那就是在感性与理性交互作用下产生的美感。具体而言,审美表现出如下特质:

第一、审美具有超越性和共通感。从古希腊美学到中世纪神学美学,在本体论美学对美的本原的探求中,都存在着对“美之所以为美的根据”的追求,这个根据可以看作是美所具有的共同性。康德区分了美感和快感,同为情感的二者,其不同就在于美感具有一般的、普遍的感情,而快感则只与个别情感有关。黑格尔关于“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论断,“理念”也表明了美作为感性行为的超越性特征。人本主义美学的非理性取向,其最终目的是通过区分艺术等精神活动与科学活动的不同,来确立审美艺术作为真理的独特性,美和艺术最终通向的也是具有共同认识的真理。传统美学探讨的美,具有共同性、普遍性特征。无论是以理性为指导,还是感性的显现,它所表达的,都是某种“类本质”,因此,传统美学研究的美,具有超越性内涵,有对人的“类本质”的提升作用,它表达的是对人的“类性”诉求,传统美学中的审美表达了精神性内涵。

第二、审美具有反思和批判的能力。审美以理性和感性结合的方式活动,或者说,审美是以感性的方式,表达着理性的诉求。这里的理『生不是科学理性,不是工具理性,而是指精神理性,或者说哲学理l生。美是理性的,还是感性的?这是一直纠缠于美学史中的两个问题。不能简单的说美是理性的,或者美是感性的。在对美的探究中,理性和感性的内涵一直发生着变化。至黑格尔为止的古典美学,具有浓厚的理性主义色彩。这种理性,一方面指形而上的思辨方式,对美的研究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方式,这种美丧失了生动形象具体的特点,而表现为冷峻宏大;另一方面,前人不能恰当解释“理性”来自何处,只能解释为客观和人之外的神秘力量,这恰恰是不符合科学理性的。人本主义美学反对外在理性对人的控制,而举起主体性的大旗,从真实的人出发,寻找人本身的自由。审美的自我认识和反思,实际上是具有哲学性的理性行为。但是,与哲学不同的是,审美活动更多通过体验等感性行为来进行反思,所以,审美活动是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活动。纯粹理性行为的审美,丧失生动活泼性,与哲学和科学无异。纯粹感性行为的审美,其情感体验与生活体验无异,美等同于感觉,审美活动同日常生活活动无异。

第三、审美具有无功利的特性,这强调了审美作为精神活动的特质。康德说:“鉴赏是通过不带任何利害的愉悦或不悦而对一个对象或一个表象方式作评判的能力”。“无利害”就是无功利性,这被康德作为他对审美性质规定的第一个要点,得到近代到现代以来诸多美学家的认同。无功利性是传统美学观念中的重要特征,它与人的欲望有关,如果对对象没有欲望,就没有功利性可言。如果愉快的感觉掺入了功利性,那就不能被称为审美感觉,而只能作为感官的快感,康德称之为“快适”。有无功利性是美感区别于快感的重要因素。

第四、审美具有自由性。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用“游戏冲动”表明审美艺术的特性,“游戏冲动在时间中扬弃时间,使演变与绝对存在,使变与不变合而为一。……游戏冲动力争要这样来感受,就像自己创造一样,力争要这样来创造,就像感官感受一样。……游戏冲动同时从精神方面和物质方面强制人心,……把形式送入物质之中,把实在送入形式之中。”席勒把审美看作“游戏”,是人摆脱了物质需求的束缚和理性的压制后,达到的外在和内在统一的自由自在的状态。席勒认为,审美具有自由特性。审美具有自由特性是因为审美活动是无功利性的活动,当人摆脱了现实的功利束缚之后,审美为人在现实世界中开辟了自由的空间。

第五、审美具有独特性和创新性。审美是个体的活动,作者根据自己对世界的独特体验,创作艺术作品,“表现不同的”是艺术创作中最为重要的因素。观赏者在面对艺术作品时,产生的是独特的审美体验,不同于作者,也不同于其他接受者。审美艺术活动中,艺术作品不重复生活,艺术家不重复过去,接受者不重复别人。马尔库塞说,“艺术作品从其内在的逻辑结论中,产生出另一种理性、另一种感性,这些理性和感性公开对抗那些滋生在统治的社会制度中的理性和感性。”

第六、审美具有开放和对话性。审美具有开放性和可对话性。审美从来不追求唯一,而是追寻多样,多样的世界才是美。多样在时间和空间上构成无限。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指出,艺术作品的存在取决于解释者与文本的相遇,在与作品攀谈中构成新的作品整体。艺术在时间距离中产生对作品新的理解和意义。

但是,当日常生活进入艺术,审美大量的进入日常生活以后,在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下,日常生活审美化里的审美内涵已经发生了极大的转变。

二、从批判到谋划

对近些年兴起的日常生活审美现象,学者们进行了广泛而长久的争论。争论的一个焦点在于,日常生活进入审美,审美进入日常生活,日常生活和审美的界限逐渐模糊,那么审美还是审美吗?笔者认为,对于日常生活广泛出现的审美化现象,既不能不加分析的反感,也不能不加批判的接受。审美和日常生活的互相渗透,带来的是审美内涵的新变化,既包含着对传统审美的变革,也表现出了商品社会对审美艺术产生的异化作用。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大潮中,审美最显著的变化是审美理性的缺失,从而导致了审美批判转

向了审美谋划。

传统意义上的审美,担当着对现代精神困境批判和救赎的功能,这源于美学思想史上理性审美主义和感性审美主义两种传统。理性审美主义认为,审美虽然以感性的方式获得,但其更重要的特征在于它的类意识这一属人特质,这个特质使人既不同于只具感官的动物,又不同于冷酷的技术理性。审美的理性特质,对于建构个体真实生活中的精神世界、在纷繁的社会生活中保持自我的个性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感性审美主义认为,要摈除虚假理性权威对人性的遮蔽,当理性成为少数人指定的法则之时,我们不得不怀疑这种理性的合法性,他人指定的规范并不能代表体现人类性的普遍理性。也许正是两种传统的同时并存,存在互相纠偏的作用,才让审美保持着相对客观的批判姿态。

然而,社会现实从来都不是按思想家们的理想状态来发展的。当社会的物质文明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发展时,当国家、个人都要以经济实力来确定自己的社会地位时,物质文明、制度文明、技术理性对人的控制不仅没有减弱,反而越发强大起来。当审美广泛的进入日常生活,审美的批判作用在减弱,享乐的色彩在增强。这其中主要原因是传统审美中的理性内涵让位于感性。

理性审美主义的缺陷,并不在于理性的强大导致的感性缺失,而是缺少指导现实生活的具体法则。可惜的是,这种理性审美的理想和目标,在反理性思潮中,与技术理性、总体性叙事等一并遭到反抗和消解。因此,理性的因素在审美中逐渐被破坏,感性日渐成为审美的全部。这在短期内可以造成艺术上的“陌生化”效果,为审美领域增添新的面孔。但长远来看,缺乏理性的审美,在堕落中越来越偏离美的真意。在日常生活审美化兴起的大潮中,审美的理性主义传统被反抗和消解,感性审美主义占据上风表现得尤为明显。但是,失去理性指导的感性、自我直接生命体验真的真实可靠吗?

审美艺术和日常生活界限的消失,在某种意义上具有颠覆传统艺术观、丰富艺术内涵的革命性;但同时,这种现象的大量出现也消解了艺术作为精神性崇高的一面,或者说,日常生活泛化的是审美艺术的形式,审美艺术的精神作用被深受市场理性控制的日常生活抛弃了。生活的现实性和物质性侵蚀着审美艺术的精神性和深刻性,传统艺术观被颠覆的同时,商品经济和市场规则形成了对艺术更强大的控制力量,这使得哲学家、美学家理想中的审美理性和感性遭到破坏。商品经济和消费主义促进了审美泛化的形成,但也对审美产生了破坏作用,审美丧失了自律性内涵。用鲍德里亚的消费理论来解释,在消费时代,“审美”行为是通过消费活动完成的,审美的体验被消费的快感取代,审美丧失原本具有的精神性意义,市场理性成为人们精神的主导力量。

失去审美理性,日常生活审美化面临着双重危险。一方面,在消费社会的市场理性之下,当审美活动与消费行为紧密相联时,审美这种感性活动,很难达到纯粹意义上的自我决定。另一方面,失去审美理性制约的感性,在市场理性的诱惑之下,堕落成物欲的感官,狂欢过后的审美主义,留下的只是虚假的幻象,技术理性以感性释放的名义,进一步控制了个人。以感性去反抗技术理性,反而使感性堕入了技术理性的漩涡。审美不能只是单纯的感性行为,它需要审美理性的参与,这种具有人文色彩的理性,可以扭转感性向感官的偏颇。

在审美理性缺位的情况下,审美对世界的感性把握,必然会产生偏颇。审美感性所追求的对个体生命真实具体的感觉的把握,在日常生活的审美谋划中,审美形式的装扮作用,以及对休闲娱乐的享受追求,大大超过对精神深度的追求。尤其是在商业利润的控制下,休闲、旅游、娱乐等活动作为产业形成以后,对感觉的追求愈发容易偏离审美,对感官刺激的追逐取代了对自由感觉的追求。人们自觉的感觉追求变成了商家刺激下被无限扩大的感官享乐和欲望。

正是在此意义上,“审美化”遭到质疑。中国学者周宪指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是否深刻地改变了日常生活的刻板、机械与重复的特性?美学所倡导的那些自由精神、独立意识、完善人性的观念,是否真正进入了日常生活的核心?”当美无处不在时,可能产生的“审美麻痹化”现象,不仅不能承担起审美救赎的重任,而且让人们对美熟视无睹。当今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存在着工艺化、人工化现象,日常生活的美趋向于装饰性和标准化,这其中隐含的视觉暴力,使得审美远离自然质朴。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审美在日常生活中,既具有反思和批判的作用,又存在被生活异化的危险。当“美”变成日常生活的工具,审美的精神性、超越性力量消失。当然,对于日常生活的审美现象,既不能简单的褒扬,也不能简单的贬斥。在对日常生活审美的思想和现实进行分析之后,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审美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如何进行精神建构的问题。既不能离开物质现实去建构虚无的精神世界,更不能因为物质的强大力量去抛弃精神世界。如何承继审美批判的传统,立足现实的日常生活世界构筑审美理想,是日常生活审美研究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要真正实现日常生活的审美,就是要在现实生活中,在真实的个体感觉之上,实现精神的升华和超越。

三、审美自律性的匮乏

当代日常生活审美的兴起,在反抗政治意识形态话语,保持审美的独立性上,无疑具备一定的革命性意义,这种革命性,对长期受政治话语控制的中国审美文化尤其如此。在上世纪80年初改革开放以前,中国人在经济上处于为温饱奋斗的阶段,政治话语主导着民众的生活。在精神方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指导方向,使得人们的精神需求极度匮乏,文学艺术都以政治路线为标准,在这种政治高压下,无法对人性进行深层的思考,更谈不上审美自由的人生追求。单一的文化艺术产品造成人们在压抑中的精神饥渴,所以在八十年代以后,随着国门打开,政治对文化的控制减弱,从国外传来的审美文化艺术拓展了国人的精神空间。这时候,中国的知识分子获得了一个较为宽松和自由的空间,他们不断地在文学艺术作品里,表达对人性的反思,在中国掀起了一股文学和艺术的热潮。

如果说,知识分子是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反抗政治一元话语、在精神层面上表达了对审美自由的追求的话,普通民众则通过改变日常生活方式,在日常生活审美的享受中,表达个体的意识。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期,政治不仅统领着人的精神生活,也统领了人的日常生活。那时候,人们的衣食住行都表现出某种一致性,穿着单调,听的是革命歌曲,看的是样板戏,连说话的口吻,也带有浓厚的革命腔。人们自我的日常生活,被压缩到了极点,一切都以国家、集体为重,个人利益被排到最末。八十年代以后,随着国门打开,港台文化和西方生活方式传人中国,政治也不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巨大空间。这时,人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苏醒,对个人生活注重起来。首先,在个人衣着上,不再是一种模式,人们开始大胆进行自我装扮,从式样到色彩,都多元化了。牛仔裤、喇叭裤、迷你裙、烫发、墨镜等等这些以往只能在电影中看到的事物,成

为中国年轻人的流行时尚。港台的歌曲、电影、电视逐渐传人大陆,歌曲不再仅仅表达崇高的革命理想,它传递着真实的个人生活,甚至是以前从来不敢提的个人情感。电视、电影也不全部是说教式的革命电影,而包括金庸的武侠、琼瑶的爱情。民众们在禁锢之后,充分的释放着对自由和多元生活的渴望,他们在对自我生活的选择和营造中,表达了对政治一元的反叛。

进入八十年代以后,随着市场为主导的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的国门进一步打开,人们的生活选择更加自由,生活样态也更加多样。经济为中心的国家和个人奋斗目标,首先是繁荣了审美文化,丰富了人们的审美生活。政治不再像以往那样严格控制着人们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经济的自由性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人们选择生活的自由。相较于政治权力,经济权力似乎更具有平等性,它可以通过个人奋斗而实现。经济的发展,使个人的审美生活成为可能,因为在基本生存满足之后,人们才有可能去寻找精神上的满足。市场为满足人们的需求,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既装扮生活又充实生活。可以说,市场提供给人们审美生活的需求,并通过消费手段实现。市场将人们的审美需求变成产业,以工业产品的形式提供给人们。如美容业、健身业、家居业等的发达,在生活审美的渴求与市场刺激的互动中,人们通过经济活动完成审美生活。不仅如此,市场为主导的经济模式促进了审美文化的发展,这表现在逐渐兴起的文化产业上,比如出版业的发达,给文学创作提供了发展空间,它增加了将作品变成书籍的机率,扩大了作品的传播。作家不再是一贫如洗的底层人,而可能成为“先富起来的”人群之一。文化产业不仅激活了原有的文化活动,而且拓展了新的审美文化空间。如影视业的发达,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文化娱乐产品。市场灵敏的嗅觉,使得审美的文化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一些被人遗忘的艺术种类,由于进入市场的循环,而重新焕发了活力。

虽然,商业和经济带来了日常生活审美的繁荣,使得审美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政治一元话语;但是,商业和消费文化又对审美形成了新的控制,在此影响下,审美的自律性依然缺失。当经济成为国家和个人的发展中心时,利润是人们追求的首要目标,从而造成对价值和意义的忽略。这带来的结果是人们将物质的发展摆在首位,而忽略精神方面的发展。因此,在生活中,赚钱的渴求远远超过自我塑造的愿望,对物质的欲望大于对精神的渴望,甚至会为物质生活摈弃精神生活,从而造成物质相对丰裕之后,物质享乐超过对精神愉悦的需求。因此,尽管人们生活上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审美状态,但这种审美是浅层次的装扮和享乐,并没有扩大到深层的精神审美层面。电影、电视更多的是人们放松和娱乐的手段,并未在深层上起到建构个人精神意义世界的作用。文化产业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审美文化的繁荣发展;但是,作为产业的艺术和审美,所遵循的是商业标准,而不是艺术标准,市场决定着作品的发展方向,这对审美艺术的创造是一种限制。就如鲍德里亚所言,审美艺术被纳入市场体系,变成产品,“并进入那一批、一堆普通公民赖以确定自己‘社会文化’地位的附件的行列。”例如文学类书籍排行榜上,最畅销的书不一定是真正最有艺术价值的书。包装、宣传、炒作等等因素都影响到书籍的好卖与否,而能否畅销,成为如今人们评判作品的标准,也成为作家自身的写作追求。作品的价值不再是通过艺术标准来衡量,而以市场为标尺。这使得一些真正有价值的作品由于市场的冷淡而失去了存在的空间,一些写作者为了取悦于市场的决定者——大众,纷纷放弃深层的艺术追求。

市场主导的文化艺术产业,不仅挤占优秀艺术作品的生存空间,而且会使文化艺术出现单一化的局面。那么,经济为什么能主导审美艺术的发展方向?仅仅是因为大众的选择主导了市场的发展么?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是艺术的创造者和评判者将主导的权力交予了大众,或者说,作为审美精神传继者精英知识分子、艺术创作者们,在经济时代丧失了审美自律的自觉,他们将艺术置放于市场之中,并不能持守自律的审美艺术,在资本的魔力下,对人性和艺术的深层挖掘屈从于市场看不见的手,用大众趣味塑造自己的审美趣味,而非用自觉的审美趣味去影响和提升大众。就像陶东风所言,中国已经形成了以电视、报纸、广告等为职业的新媒介人,他们异于传统知识分子,也不同于文化水平较低的普通大众,他们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倡导者和执行者。美自律性的缺失表现得又尤为明显。经过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西方社会,在政治上建立起了尊重个人人权的一套完整的政治体系。在这个政治文化体系之中,不仅个人具有独立自主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各门类也确立起了独立运作的体系和制度保障,这种独立自主性自然也辐射到了审美艺术。启蒙运动树立起的理性原则不仅指科学理性,而且表明事物应该持守自有的尺度,自主运行。经过启蒙的西方文化艺术,能够坚持艺术的自律性,按照艺术自身的规律创造传播,而较少受他者的干预。当然,自律性的艺术并不是指完全封闭的艺术,与政治、经济等没有任何联系,而是指艺术能够持守自身的准则,以艺术为标准创作和评判艺术作品。

与现代性充分发育的西方社会相比,中国的日常生活审美呈现中,缺乏的正是对自律性审美的承继,既缺少具有独立意识的艺术家和知识分子,又缺少具有自觉审美意识的大众。审美艺术的不自律,表征着精神世界的不独立。在政治一元向经济一元的转变中,文化艺术的创造者们被迫地屈服于政治控制,或者在经济诱惑下的主动放弃都导致了审美不自律的发生。当今的审美化生活呈现出的正是受控于经济利润的浅层审美化,缺少具有深度的真正的精神上的审美。审美泛化只是时尚、流行之后的盲目跟风,并不是生活和精神世界中自我意识的自由表达。在消费刺激下呈现出的审美化生活并不能让人十分乐观,浮躁的精神面貌,单调的精神生活,正是因为纯粹自律的审美艺术缺失的表现,通过消费行为实现的审美行为,不能产生提升社会精神的作用。

四、审美的功利化倾向

“无功利性”是传统审美理念里的重要特质,但日常生活审美广泛出现之后,功利性成为这一现象的显著特征。具体而言,表现为审美文化的产业化兴起和对技术的过度崇拜。

日常生活审美的出现,与文化产业的兴起有着极大关系。比如,旅游业的发展,让旅游变得更为便利,人们很容易通过旅行社实现自己的旅行梦想,在名胜古迹中获取审美的愉悦。又如发达的出版业,使阅读变得不再困难,人们可以随意在书店挑选自己想看的书籍。飞速发展的影视业,制造出成百上千的音像产品,填补人们茶余饭后的精神空间。且在服饰的装扮上,服装制造的工业化也为人们提供了多姿多彩的选择。可以说,正是文化的产业化,使日常生活里的审美活动变得更普遍,产业化将审美行为变成可以通过购买而获得的商业行为,文化产业化,是对审美文化进行的功利性开发。从产业的角度而言,其本身无可

厚非。但从其对文化的影响而言,必须要警惕文化产业化对审美产生的两个负面影响:一是市场机制并不成熟所导致的国家、政府的干预作用;二是对审美文化的过度开发,丧失其应该具备的审美色彩。

西方文化(尤其是英美)的市场化过程,带有自发性和自由性,它以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和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民众为基础,这使得他们的文化产业在比较成熟的社会机制上运行。作为产业,首先遵循的是市场规律,市场自身具有一定的择优汰劣的功能,既然是关于文化的产业,其商业的选择也要执行文化的标准。再加上西方的现代化历程培育了具有相对独立审美判断能力的大众,他们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不盲从,因而显示出对文化和审美追求的多元色彩。而中国的文化产业,是在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轨的历史阶段发展起来的。多年的计划经济体制,不可能在短短的几年迅速去除;即使是市场经济体制,也是政府行为的一部分,而非西方式的自发发展。这使得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显现出一定的独特性:经济与政治、市场与国家并未截然分离。相较于过去计划体制时代,政府对文化的管理干预减少了很多;但是,原有的行政体制与国家的权力结构仍在延续,文化的市场化之路仍然受制于政府权力。因而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并未形成完全独立的市场机制。中国的现阶段的文化产业处于“文化一国家一市场”的三元格局中,在这个格局中,文化的市场自主性并未确立。因此,国家对文化资本的绝对垄断,使得文化市场的竞争机制无法发挥有效作用。从成熟市场机制的另一方面来看,中国并不存在西方那样相对完善的民间社会,没有西方那样独立自主的民间文化组织,也不存在独立的文化人艺术家阶层。尽管相较于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自主性加强了,还出现了自由撰稿人、文化经纪人、书商等“新文化人”阶层。但是,正如上一点分析过,他们并未秉持审美文化的自律性,而在国家和市场的夹缝中生存。他们既屈服于政府“权力”,也屈服于市场,只是游刃于“权力”和“市场”中,获取先富起来的机会。民间文化组织阶层的缺乏,使得文化产业的组织者在文化中缺乏抗衡权力的勇气。

对于利润的过渡追逐,放大了审美在日常生活中的功利色彩。作为一个产业,追逐利润本来无可厚非,但是产业化的利润诱惑,使得在文化艺术发展中,存在将文化艺术事业一并产业化的趋向,这丧失了更好的传播文化价值,让更多受众获得精神提升的机会。如果参照西方的文化制度,也许会有所启发。比如法国巴黎拥有很多世界上著名的旅游景点,但当地政府并不以这些景点为牟取利益的手段,对其过度开发,而是将其作为人类共同的文化财产和城市的骄傲加以妥善的保护。他们更看中这些人文景观的教育功能和社会效应,因此普遍压低门票价格以便让所有人都拥有受教育和受熏陶的机会。意大利作为文化遗产的聚集地,国家政府也以较低廉的门票价格,让更多的人享有参观文化古迹的机会。门票价格相对于当地人的平均收入,微乎其微。反而是这种对文化遗产保护和宣扬的措施,吸引了更多的外地游客前往参观,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法国巴黎和意大利对旅游文化的做法,体现了文化价值和利润的良性互动。在中国,文化产业是刚刚兴起的行业,它的产生,被更多的寄予了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角色,而往往忽略了其进行文化传播的功能。因此,在利润最大化原则下,导致过度开发,从而造成对文化价值的破坏。作为产业的文化,文化价值才是产业中的经济增长点,文化产业化之路不应以破坏文化意义为代价,这样发展起来的文化产业仅能获一时之利,并不能长远发展。

文化产业里存在的审美功利性色彩,影响到日常生活中审美的独立自主性,它使得审美生活在国家和市场利益双重控制之下不能自由发展,受此影响,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审美,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对精神世界的建构,混淆物质生活享受和精神审美生活的区别。

对技术的过度依赖,是日常生活中审美功利性的另一个表现。与西方的日常生活的诉求源于对工具理性反抗的文化背景不同,中国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在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发生和兴起的,中国的日常生活审美来自于富足后的人们对自我享受的追求,及商业利润趋势下的审美扩张。

西方在充分发展完整的社会体系的同时,也饱受现代技术对人性的侵蚀,他们的审美之途意图拒斥工具理性、回归人性世界。但中国在追求发展、迈向现代化的征程中,对技术表现出强烈的渴望和依赖,甚至是盲目崇拜。比如西方在生活审美方式上越来越追求自然的、田园的、原生态的美,中国却以城市为审美生活的模板,以高楼大厦、购物中心、大型广场等以现代技术聚集构成之所为荣耀。当西方的人们争相将住所移至郊区,享受自然风光之时,中国人却从乡村蜂拥至城市,从城市边缘向城市中心聚集。较之相对偏远市郊的宽敞大屋,中国人更愿意拥挤在闹市中的水泥盒子里,在电梯的升降中享受现代化的便利。如果说,西方的日常生活审美是在工业化充分发展之后,对工业现代化生活的反叛;那么,中国的日常生活审美则是流连于工业技术的便利之中。崇拜技术导致的审美观是新的、人工的才是美,旧的、自然的不美。例如,在旧城改造的城市化进程中,中国的很多地方只注重林立高楼大厦,而忽视对历史文化场所的保护,如北京的四合院、老胡同等被破坏,人们不了解它们的身上沉淀的历史记忆才是真正的美感,它们同样的构成我们今天审美生活的一部分。又如,人们对技术制造的漂亮音乐喷泉发出赞叹,却污染自然存在着的河流和小溪。

关于新技术带来的新的美学原则,不少学者有过争论。学者王德胜认为,新技术的广泛运用已经成为客观现实,要研究新技术变革影响下的新的美学原则。“尽管技术力量及其运用有着种种非人性的‘负面’,但它却是当代生活、文化的客观;技术存在、技术力量虽然‘并不全是那么美妙、善意’的,但它却实实在在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包括人的审美活动、审美立场和美学原则。”当然不能忽视新技术带来的对美学原则的影响,但更要警惕技术影响下审美精神超越性与批判性的丧失。技术改变了传统审美艺术中对深度的追求,而出现了平面化的特征。在一切都发展迅速的今天,深度恰恰是时代精神里最为缺失的。审美艺术里深度的消失,使得审美艺术难以担当起构建社会精神的重担,而有沦为浅层的享乐主义的风险。

中国的现代化历程并没有完成,在发展经济、国家走向富强的历史阶段中,科技对于国家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发达的科技,为人们享受审美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和时间。笔者并不反对技术,但必须认清技术和人的关系,技术是人们发展国家和自身的手段,但不是最终目的。依赖于技术的审美生活会导致生活中的物质主义、感官化倾向,而忽略技术掩盖下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审美现象。例如,越来越注重技术进步带来的音响效果,但是,对音乐表达的深层意蕴却越来越迟钝,人们更趋向于陶醉在ipod放送的电子音乐里,对大自然的风声和鸟鸣无动于衷。又比如,

手机、互联网使得人们的联络更加方便,但却减弱了人与人见面情感沟通,从广义上而言,这原本也是审美生活的一部分。概括地说,技术使得人们越来越依赖于物质,或者说依赖于通过消费而获得的物质,而逐渐远离原本存在着的、不用通过消费就获得的生活愉悦。

对技术的崇拜,使得中国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带有很强的物质色彩,它不全然的具有西方式的文化反抗意义,而是在物质生活富裕后的满足性炫耀,中国式的日常生活审美更多的表现为对物质的享受,而不是精神自由的追求。在技术化和物质性的审美活动中,异化对人性的吞噬往往被忽视了。

五、城乡混杂的审美现实

中国学者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中国有没有出现后现代主义?中国是否进入了消费社会?以陶东风为代表的一批学者认为,在中国的大都市中,已经出现了西方那样的后现代主义现象,消费主义在年轻一代中盛行,他们选择越来越精致化的审美生活,尽管目前并未进入全面消费主义的社会现实,但是城市的消费主义文化正在向农村渗透。而在童庆炳等学者看来,个别城市出现的后现代现象并不能掩盖中国广大农村生活贫困的现实,在他们温饱都没有解决的情况下,大谈消费主义,大谈日常生活审美化,不仅是不合现实的,而且是不合理的。

争论的发生,表明了日常生活审美发生的复杂社会背景和文化语境: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文化的混杂,城乡差异的审美现实。几年过去,和当时的社会情形一样,城乡差别的生活水平依然存在,甚至在高房价、高物价的现实压力下,都市人群的基本生存也面临着新的困难,但这并不能改变日常生活审美化一直存在的事实。这也是中国日常生活审美呈现不同于西方的一面,应当以差别的方式分层面看待存在的日常生活审美现象,

与中国比起来,西方发达国家的日常生活审美现实要相对均衡。200多年的工业化历程,使其生成了庞大的中间阶层,呈现出“纺锤形”的社会结构。这表现为最富裕的阶层和最贫穷的阶层比例相对比较小,广泛存在的是“中产阶层”。他们有较好的收入,子女都可以享受良好的教育,虽然不是最富裕的人群,但已摆脱了为生计奔波的生活状态,可以比较自主的选择自己的生活模式。他们大多居住在城镇里,但也有一部分人眷恋乡村田园式生活。西方发达国家的“纺锤形”社会结构,使得他们的城乡发展相对比较平衡。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只是表现出城市和乡村的不同,它们按照自己的规律各有特色的发展着。因为经过了工业化的发展过程,西方社会尤其是欧洲反而注重保护农业文明,这包括自然环境和传统建筑。对他们而言,农村的自然资源和地域文化都是“社会资本”,它在提高农村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着资金所没有的作用。因此,在欧洲,往往乡村住宅要比城里单元楼贵,老乡村住宅要比新别墅式乡村住宅贵。

中国社会则是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并存、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混杂的局面。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并没有完成,虽然在一些大都市已经出现了后工业社会的特征,但对占有人口大多数的农村社会而言,现代化才刚刚起步。中国太急于摆脱农业社会步入工业社会了,所以,无论是从经济上还是从文化上,都是城市模式主导和影响着农村社会的发展。就审美文化而言,也呈现出城市向乡村辐射的局面。城市里层出不穷的物质化生活给农村人造成巨大的审美幻象,他们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而不能自足于已有的乡村生活,因而纷纷涌人城市,也希望过上城里人的美好生活。在城乡日常生活的差别中,所谓审美的生活显然被标示为城市化的生活方式,它指可以出入大型购物中心、城市广场、酒吧、高档餐厅等等,似乎享有这种生活,才拥有审美的生活。但对农村不发达的经济状况而言,农村人并不能实现和城市人一样的审美消费。城乡经济的差距不仅使农村不能普遍拥有城市化的审美生活;而且,现代化进程中的工业文明正破坏着乡村生活审美的传统,这包括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对传统文化习俗的遗弃。对自然环境的污染,破坏了乡村田园生活的美感,人与自然并非和谐存在,而是人对自然的侵蚀。在传统文化方面,由于农村大量人口外出务工,以及电视、电影、网络等现代文化艺术媒体的普及,农村里原来具有的地方性艺术正濒临失传的危险。比如很多具有地方色彩的戏曲和手艺,由于年轻人更向往城市文化,对乡村民俗没有传承和保护的意识,这对悠久而多样的乡村审美文化是一个损失。

因此,中国的日常生活审美研究有必要区分城乡的差别,这包括城市文化对农村传统审美文化生存空间的挤压,及经济落后对农村审美消费的阻碍。当然,现代化进程并不会因为要兼顾乡村的审美生活而停滞,反而是乡村的审美生活实现有赖于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在这场生活审美化运动中,我们要注意的并不是审美的城市特征,而是在城市化进程中表现出的审美生活的物质性倾向。也许,只有将审美生活提高到精神层面,通过审美表达对生活的反思和对自我的升华,这样才能缩小城乡审美表现出的物质性差别,从而尽可能保持城市和乡村自身的特色。而审美对生活的提升,也是构筑现代人自我意识的重要方面,它作为文化现代化的一个方面,帮助中国完成政治、经济现代化历程。

纵观日常生活审美现象里审美的新变化,消费主义影响下的审美行为正在改变着传统的审美内涵,无论是批判的转向,自律性的匮乏,还是功利性的倾向,都表现出经济发展对审美文化的深刻影响。广大乡村科技理性的不发达和工业化对工具理性的盲目推崇,现代化过程中对传统价值的断裂以及人文理性在当代严重失落,追随西方文化的自卑感与维护民族文化的自尊感同时存在于当代中国的审美文化价值取向中。日常生活里的审美呈现,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中国社会的矛盾状态:发展的渴求与精神失落的焦虑同时并存。从审美文化的角度而言,从传统审美文化里保持审美的精神内涵,摈除日常生活的物质性、享乐性对审美的浅层化影响,以审美的自律性、独立性、无功利性特征对日常生活进行精神的升华,也许能够缓解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矛盾焦虑。

[参考文献]

[1]康德.判断力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

[2]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冯至、范大灿译.北京:北京大学

出版社.1985.

[3]赫伯特·马尔库塞.审美之维[M].李小兵译.桂林:广西

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M].E京:商务印书馆,2005.

[5]让·波德里亚著.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6]陶东风.日常生活审美化:一个讨论—兼及当前文艺

学的变革与出路[J].文艺争鸣.2003,(6).

[7]王德胜.为“新的美学原则”辩护——答鲁枢元教授[J].文

艺争鸣.2004,(5).

责任编辑 马胜利

作者:祁艳

第三篇:西部大学生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分析

[摘要]文章从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出发,通过问卷调查高校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获得大学生在消费领域的有关真实资料。以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为主题,分析大学生的消费特点,探究影响大学生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引导大学生合理消费、适度消费。并就高校教育和管理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消费责任意识,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心理;消费行为;对策和建议

[作者简介]牟艳娟,桂林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副教授,广西 桂林 541004

[

[文献标识码]A

[

大学生的消费是社会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现代社会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流行时尚的影响下,消费心理和行为往往产生彼此间的相互影响,形成特有的群体消费心理特征。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特征,以期引导在校大学生客观、冷静、正确地审视自己的消费现状,树立积极、健康的消费观念。促使学校实行与之相适应的消费教育,以便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人生观。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根据整群抽样的原则,我们选取了广西部分高校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问卷)。本次调查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10份,有效率为82.00%,总计男生266人,女生144人。调查时间为2007年10月。

2.研究方法。本次调查采用自编《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在校大学生的家庭基本状况、生活消费状况、消费行为以及对消费的态度等主要内容,力图通过该问卷比较客观、全面、科学地了解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状况,以便为进一步的分析、研究打下基础。

二、研究内容

1.调查样本的家庭背景资料。在本次调查的大学生中,农村大学生占53.40%。因此,农村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引起了我们极大的重视。在“你的家庭经济状况”的选项中,贫困大学生所占比例达到32.60%,而家庭优越的大学生所占比例仅有4.50%。但是,在相应的“您认为您上学的开支对家庭造成的负担”的选项中,60.50%的大学生认为“上大学”是家庭的一大开销,属于“高消费”,只有不到一成的大学生认为“上大学”不会对家庭造成任何的经济压力。由此说明,大学生的经济活动、消费行为对家庭以及社会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2.生活消费行为调查。在本次调查的大学生消费项目中,排名前几位的分别是伙食费、通讯费、学习费用、娱乐消费以及日用品消费。在伙食费方面:19.80%的同学伙食消费每月在200元以下;58.50%的同学在200~500元之间;16.30%的同学在500~800元之间;5.40%的同学在800元以上。而且绝大多数的同学使用饭卡消费。在通讯费用方面:51.20%的同学每月的通讯费用在50元以下;32.40%的同学在50~100元之间;11.50%的同学在100~200元之间;也有4.90%的同学每月花费在通讯方面的费用超过了200元。在学习方面:58.30%的同学每月花费为20元以下;30.50%的同学在20~50元之间;7.30%的同学在50~80元之间;3.90%的同学在80元以上。在娱乐消费方面(包括看电影、唱KTV等):有52.90%的同学每月花费在20元以下;27.60%的同学在20~50元之间;11.70%的同学在50~100元之间;7.80%的同学在100元以上。

在日用品方面:有45.90%的同学每月花费在20元以下;35.40%的同学在20~60元之间;12.70%的同学在60~100元之间;7.00%的同学在100元以上。

3.关于消费心理及消费态度的调查。在“您心中合理的消费状况?”的选项中,30.20%的同学选择“超前消费,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50.20%的同学选择“每个月有剩余,可供支配”;19.60%的同学选择“每个月刚刚够用”。在“购买东西时,您首先考虑的是什么?”的选择中,有18.00%的同学选择了“名牌,不考虑价格”;45.40%的同学选择了“非名牌,价格中等”;21.50%的同学选择了“价格便宜”;15.10%的同学选择了“其他”。在“你的金钱观”的选项中,有12.40%的同学选择“金钱至上”;41.00%的同学选择“够用就行”;6.80%的同学选择“视金钱如粪土”;39.80%的同学选择“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在选择“花钱时,你首先想到的是”的调查选项中,45.10%的同学选择了“钱来之不易,能省则省”;28.30%的同学选择了“人是最重要的,钱该花就花”;6.10%的同学选择了“钱是身外之物,不花白不花”;20.50%的同学在花钱之前没有任何的考虑。在“大学生对自己现在的消费状况是否满意”的选项中,15.60%的同学选择了“很满意”;19.30%的同学选择“没考虑过,无所谓”;45.10%的同学选择了“一般,过得去”;20.00%的同学觉得“不满意,花钱没计划”。

三、大学生的消费特点

通过调查,我们获得了大学生消费方面的基本资料,通过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分析和讨论,我们总结了大学生的消费有如下特点。

1.理性消费占主导。调查表明:讲究实用和理性消费仍是被调查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质量好,价格合理,性价比高”是多数大学生在消费时首先考虑的因素。而且多数的大学生月消费都控制在300~700元之间,每个月的消费数额比较稳定。在问及“生活费来源”时,75.90%的同学选择“来自父母”。13.90%的同学选择“勤工俭学”,5.80%的同学选择“贷款”,4.40%的同学选择“奖学金和助学金”。为了实现消费的“最大价值化”,他们往往选择物美价廉的商品。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尝试或者选择在校内校外兼职打小零工,来满足大学的生活消费,这部分同学达到了13.90%。而且政府开设的“贷款绿色通道”以及“奖学金助学金”也给10.20%的贫困生解决了上大学的困难。当调查“如果有机会,您是否愿意通过勤工助学、打工挣点钱,养活自己时?”,有83.90%的同学愿意或者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赚钱从而减轻家庭的负担,在这部分同学中已经有近两成的同学实现了“自己赚钱,养活自己”的目标。

2.消费的不平衡性。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理区域和拥有不同的家庭背景,而不同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生活水平的不相同,都直接导致大学生消费的不平衡,而且在大学四年的不同阶段,大学生心理以及行为的发展所呈现出的特点,最终表现出大学生消费行为习惯和消费心理的极大差异性。如在对“如果有机会,您是否愿意通过勤工

助学、打工挣点钱养活自己?”这一选项中,选择“不愿意”的有67.00%为“大一”的学生。

3.消费观念的多样化。一是消费项目多样化。总体来说,大学生的“生活消费支出”占据每月消费的大部分,但是,越来越多的消费项目(娱乐消费、交际消费、情感消费、旅游消费)占据每月消费的比例逐步提高。大学生的消费项目呈现了多样化的特点,如在“您个人拥有的物品(多选项)”一栏中,24.30%的同学拥有电脑,14.90%的同学拥有数码照相机,拥有手机、MP3的同学分别达到53.70%和34.10%,还有23.70%的同学选择了“其他”,而且这些数据还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二是消费方式多样化。全球经济市场化和日益完善的信息网络技术给大学生带来了更多的消费方式。大学生越来越热衷于持卡消费、分期消费、网络电子消费。这些消费方式不仅给他们带来了便捷,同时也节约了消费成本。

四、对策与建议

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不仅仅与大学生群体自身有关,而且与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以及大众媒介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能否充分发挥这些方面的作用,对于处理和解决大学生在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上出现的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正确引导大学生合理消费和保持健康的消费心理,特提出以下一些对策与建议。

1.大学生自身应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

(1)消费适度。大学生作为一个经济上未能完全独立的消费群体,在消费上应该确定合理的消费期望,应根据生活、学习和文化娱乐的实际情况明确消费标准,关键要把握一个“度”,量力而行,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不脱离家庭收入状况和父母的经济承受力。

(2)消费有计划。大学生应当制定一个近期、中期、长期的消费计划,这些计划都必须符合自己的实际经济能力,要细化消费的项目,做到“消费有数,消费有目”。与此同时,要合理控制自己的消费欲望,避免出现奢华消费和过度消费。

(3)消费健康积极。大学生消费应该倡导文明消费、节约消费以及健康消费。应以智力投资和学习消费为主导,生活消费为基本保障,文化娱乐以及其他的消费作为生活的一种补充,不应该本末倒置。生活消费过大会形成奢侈消费,文化娱乐消费过大会形成玩物丧志。大学生应发扬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树立正确的消费道德观和消费价值观,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家长应教育和引导子女合理、节约型消费。家长应该培养子女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念,让子女知道金钱是父母辛勤劳动的报酬,来之不易,子女的不良消费就是对父母劳动的不尊重,进而对父母的不尊重,从而培养他们养成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正确对待子女的物质索求,不能千依百顺,家长不应用“金钱奖励法”作为对子女教育的手段,这种做法容易使大学生养成每做一件事就讲条件要报酬的不良习惯,更严重的是淡化了子女的责任感。适当合理的精神和物质奖励相结合更能对子女起到触动作用。父母应该作好模范带头的作用,从自身做起,做到健康节约消费,引导子女养成合理消费的习惯,不要向他们灌输“金钱论”和“权利论”,从而误导子女。

3.学校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将大学生消费观教育落实到工作中

(1)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决定着未来中国的前途。因而培养大学生养成健康文明的消费生活方式,对社会发展进步具有向导作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重视和加强对在校大学生消费观的正确引导,根据大学生消费状况的新变化和出现的新问题,做好大学生的消费文化引导工作,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人修养和价值观,从思想意识上提高科学的消费意识和观念。

(2)加强对大学生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的调查研究。大学生良好消费风气是良好校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该加大对大学生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工作的投入,鼓励相关的课题研究,引进相应的专家作为指导,或者担任学生工作的顾问,充分做好理论和实践的前提工作。而学生辅导老师,更应该与学生紧密联系和交流,不仅要关心大学生的学习,还要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消费水平,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部分。关注学生的消费问题,比较和分析不同学生群体、个体在消费行为中的不同情况,收集个案,分类指导。一方面真正解决学生在消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健康的消费。另一方面,为研究准备充分、全面的第一手资料,使学校对大学生消费问题调查研究和指导学生进行消费形成互动,最终实现良性循环。

(3)将大学生消费观教育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学生工作部门应该把大学生的消费问题纳入到工作范畴中,把学生消费问题当成学风建设长期抓。在勤工助学方面,应该贯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鱼”的原则,教导学生要自立,要通过自己的劳动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满足自身的消费需求,顺利完成学业,引导学生培育正确的消费观念,而不仅仅是在经济上予以资助。同时,也应该设立更多的校内勤工助学岗位,积极拓展和寻求校外勤工助学岗位,让更多的学生自食其力。在校风和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应该弘扬正确的消费观念,营造积极的消费氛围,从意识形态上起到宣传带动作用,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专题讲座等形式促进学生健康消费,以良好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促进良好生活作风的形成,进而促进良好学风、校风的巩固与发展。在助学贷款和奖学金、助学金评定方面,应当做好宣传和监督工作,保证学生的助学贷款、奖学金、助学金主要用于完成学业、减轻家庭经济负担,而不是其他消费项目,更不是用于挥霍浪费、吃喝玩乐。

[责任编辑:荷 叶]

作者:牟艳娟

第四篇:绿色农产品消费意愿、消费行为归因分析

摘要:食品安全事关居民生活质量,绿色农产品生产是我国农产品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基于归因理论,对消费者绿色食品消费意愿及行为的影响因素展开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健康属性和绿色农产品生产的环保作用的认知、企业的营销努力对消费者绿色农产品消费意愿影响显著,消费意愿、购买方便性、政府对绿色农产品的监管对绿色农产品消费行为影响显著。绿色农产品生产企业应强化并大力宣传绿色农产品对增进消费者身体健康的积极作用、绿色农产品生产对环境的保护作用,以强化消费者绿色农产品消费意愿。此外,还应精心布局销售网点以方便顾客购买。政府应强化对绿色农产品生产与销售的监管,为绿色农产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关键词:绿色农产品;消费意愿;消费行为;影响因素;贵阳市实证分析;科学决策参考

收稿日期:2017-10-17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编号:SWU1409314);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工商管理培育学科基金(编号:RCQG207001)。

作者简介:姚 文(1973—),男,四川巴中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管理。E-mail:y605@163.com。

绝育黄瓜、爆炸西瓜、染色馒头等食品安全事件不时出现,引起消费者严重不安,催生了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和环保意识。同时,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的消费需求升级,由吃饱转向吃好、吃出健康。由于生产过程中在化肥、农药投入方面受到严格限制,绿色食品被认为比常规食品更安全、更健康。这在客观上要求现代化进程中的我国农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但对广大的消费者而言,绿色农产品尚属新生事物,消費者对它从了解到认同再到接受有一个过程。研究绿色农产品消费意愿、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以便迅速缩短这一过程,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提供市场支撑,推动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对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1 文献回顾

人类对食物的选择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Abdul的研究表明,当消费者有较高购买力和食品消费选择权时,更多的人需要健康、安全、卫生、环保、高质量的食物[1]。Stobbelaar等的研究表明,味道、气味、质地特色等感官因素以及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认知,物理环境,社会因素等非食品因素将影响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消费[2-4]。另外,da Pao等认为,性别、收入、受教育程度、年龄等人口统计学特征也可能对绿色食品的消费意愿和行为产生影响[5-7]。尽管学者们对绿色食品的消费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欧美等绿色消费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对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展开绿色食品消费研究是非常必要的。靳明等从消费者环保意识、对政府的信任程度等角度对消费者支付认证农产品的意愿和行为的影响展开了研究[8-9]。王锋等从质量信息传递和溯源机制的角度研究了消费行为[10]。张小霞等基于上海市的调查数据分析了消费者的年龄、学历、收入以及对绿色食品的认知对绿色食品购买行为的影响[11]。唐学玉等根据调查数据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了安全农产品消费动机与消费意愿[12]。宋亚非等基于大连市的调查数据研究了消费者特征、绿色食品认知程度对消费者绿色食品购买行为的影响[13]。傅丽芳等研究了消费者自然与社会属性、消费行为与习惯、消费动机及认知与信任度对绿色农产品消费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14]。Zhu等以计划行为理论为指导,基于辽宁省瓦房店市、湖南省岳阳市和河南省焦作市的调查数据和分层回归模型分析了我国消费者绿色消费意愿、行为及其影响因素[15]。

从研究的角度来看,国内绿色食品消费意愿及行为研究大多集中在消费者人口统计学特征、消费动机、绿色农产品认知、信任等方面,鲜有从消费者人格特质、心理特征、行为规范等角度进行研究的文献。从研究对象的地理分布来看,大多集中在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中部地区,鲜有以西部地区消费者绿色食品消费意愿及行为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同时, 由于我国农村居民食品消费自给程度较高,城市居民、尤其是大城市居民是商品化绿色食品消费的主体,但迄今为止尚未见到专门研究大城市居民绿色食品消费的文献。归因理论是人们解释事件发生的原因以及这种解释信息如何影响他们的情绪、动机和行为的心理学理论。个人、群体和组织拥有内在的需要去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通过分析原因来影响未来的消费行为。本研究将在广泛借鉴现有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归因理论为指导,以贵阳市的消费者为样本,对消费者绿色食品消费意愿及其行为的影响因素展开实证研究,以期为政府引导绿色消费行为、企业开拓绿色消费市场提供决策参考。

2 研究假说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凡事有果必有因,原因又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是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外因是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外在原因,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本研究以归因理论为指导,以归因-情感反应-行为为研究框架,研究绿色农产品消费意愿及行为的影响因素。

2.1 内部因素对消费者绿色农产品消费意愿的影响

内部因素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食品的要求不再局限于吃饱,更要求吃得健康、安全,食品的安全性是指食品不存在潜在的风险,即合成农药、环境污染物、硝酸盐含量等,绿色食品是使用有机肥、少施甚至不施农药,其中包含减少有害的添加剂。因此,消费者认为绿色食品比传统食品更安全,生长期更长,营养更丰富、更全面,口味更好。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认知代表着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主观评价,它在一定程度决定着消费者是否愿意购买绿色食品。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说,假说1: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健康属性的认知将影响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消费意愿;假说2:绿色农产品对消费者的感官刺激将影响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消费意愿。

另外,Tanner等对瑞士消费者绿色食品消费行为的研究发现,消费者所持的环境价值观及信仰影响着消费者的绿色食品消费意愿及行为[16]。Van de Velde等对比利时消费者绿色食品消费行为的研究发现,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已成为影响绿色食品持续购买行为的主要因素[17]。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提出假说3: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环保作用的认知将影响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消费意愿。

2.2 外部因素对绿色食品消费意愿的影响

Oosterveer等认为,外部因素会持续地影响人们的食品消费[18]。首先,企业通过各种媒体宣传自己的产品,让顾客了解自己的产品,激起顾客对自己产品的兴趣进而产生消费欲望。企业还可以采用口碑营销的方式,通过舆论领袖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提出假说4:企业营销努力将影响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消费意愿。

其次,政府对绿色食品生产的监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绿色食品生产与消费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增强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信任,进而采取消费绿色农产品的行动。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提出假说5:政府对绿色农产品的监管将影响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消费行为。

再次,消费者愿意消费绿色农产品,这种主观意愿能否转变真正的消费行为还受到购买能力、购买是否方便、购物环境以及购物心情等背景因素的影响。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提出假说6:背景因素将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2.3 消费意愿对绿色农产品消费行为的影响

消费意愿影响消费行为,在消费者主权时代,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消费意愿。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提出假说7:消费者绿色农产品的消费意愿将影响其消费行为。

2.4 消费者个人特征对绿色食品消费行为的影响

如前所述,一些文献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年龄、性别、经济状况不同的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消费意愿和行为也有所不同,为了便于绿色食品生产者有效识别目标顾客,本研究也将上述因素纳入绿色食品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范畴,并提出如下假说,假说8:受教育程度、年龄、性别、经济状况等消费者个人特征将影响绿色食品消费意愿;假说9:受教育程度、年龄、性别、经济状况等消费者个人特征将影响绿色食品消费行为。

3 研究方法

3.1 数据搜集与样本

为了获取研究贵州省贵阳市消费者绿色食品消费意愿及行为影响因素的第一手数据,笔者所在课题组组织专门的调研团队,深入贵阳市大型食品超市、农贸市场、食品便利店等对不同性别、年龄的食品消费者进行随机调查。调查团队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问卷386份,问卷回收率达96.50%,剔除填写不完整、存在逻辑错误的无效问卷22份,最终获得364份有效问卷,问卷有效率为94.30%。样本消费者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3.2 条目开发与描述

基于上述文献,结合贵阳市绿色食品消费的实际情况,开发相应的测量条目,就这些条目咨询了消费者行为学、消费心理学领域的专家,然后在120名不同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和经济状况的消费者中进行预调查,并根据调查所反馈的信息对相应的条目进行必要的调整,以确保有关条目能提取到本研究所需要的信息,同时使被调查者能正确、无歧义地理解条目所涉及的内容。对这些条目采用李克特五分量表法进行测量:1表示对有关说法强烈反对,2表示对有关说法比较反对,3表示对有关说法不确定,4表示对有关说法比较赞同,5表示对有关说法非常赞同。

3.2.1 绿色农产品消费行为 测量绿色食品消费行为的条目有6个,条目的具体内容及文献来源如表2所示。

3.2.2 绿色食品消费意愿 绿色食品消费意愿是指消费者主观上是否愿意消费绿色食品及其程度,测量绿色食品消费态度的条目有5个,条目的具体内容、描述性统计及文献来源如表3所示。

3.2.3 绿色农产品健康属性认知 绿色农产品健康属性认知是指消费者对消费绿色农产品有利于身体健康功能的认知,测量绿色农产品健康属性的条目有4个,条目的具体内容、描述性统计及文献来源如表4所示。

3.2.4 绿色农产品感官刺激认知 绿色农产品感官刺激是指消费者通过感官获得的对于绿色农产品的印象,测量绿色农产品健康属性的条目有3个,条目的具体内容、描述性统计及文献来源如表5所示。

3.2.5 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环保作用的认知 测量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环保作用认知的条目有3个,条目的具体内容、描述性统计及文献来源如表6所示。

3.2.6 企业营销努力 測量企业营销努力的条目有3个,条目的具体内容、描述性统计及文献来源如表7所示。

3.2.7 政府监管 测量政府对绿色农产品监管的条目有2个,条目的具体内容、描述性统计及文献来源如表8所示。

3.2.8 背景因素 测量绿色农产品消费背景因素的条目有5个,条目的具体内容、描述性统计及文献来源如表9所示。

4 实证分析与主要结果

4.1 样本的科学性检验

4.1.1 信度检验 信度是指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稳定性和可靠性。本研究对信度的检验采用克朗巴哈系数作为测量指标。贵阳市绿色农产品消费行为、消费意愿、绿色农产品健康属性认知、绿色农产品感官刺激、绿色农产品环保作用认知、企业营销努力、政府对绿色农产品的监管、消费者消费绿色农产品的背景因素等变量的克朗巴哈系数分别为0.861、0.805、0.757、0.616、0.870、0.705、0.933、0.819。一般来说,社会科学研究中潜变量的信度系数最好大于0.7,大于 0.6 也可以接受。因此,整体而言,对上述变量的测量都具有较好的信度水平。

4.1.2 效度检验 效度是指测量工具或手段能够准确地测出所须测量事物的程度。一般可以从内容效度和建构效度2个方面检验问卷的效度。本次问卷调查所设计的潜变量维度和题项设定建立在文献综述、相关理论和预调查的基础上,基本上保证了问卷的维度和题设能够包含上述变量的主要认知因素,并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从而保证了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问卷的建构效度是指测量工具能够测量理论的概念或特质的程度。在讨论理论建构时必须考虑问卷的收敛效度和区分效度,前者要求对原理论建构有充分的了解,后者要求不同潜变量的观察变量之间低度相关或存在显著差异。考虑到本研究采用李克特五分量表法测量消费者对上述潜变量的认知,本研究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来检验问卷的建构效度,检验结果如表10所示。因子载荷量值越大,表示指标变量越能被构念解释的变异越大,指标变量就越能有效反映其要测得的构念特质。通常情况下,因子载荷的值不应低于0.32,最好能在0.55以上[26]。由表10可知,本研究采用的问卷具有良好的建构效度。

4.2 回归分析结果及解释

为了检验假说1至假说5和假说8,本研究建立了以购买意愿为因变量,以健康属性认知、感官刺激认知、环保作用认知、企业营销努力为自变量的多元回归模型。为了检验假说6、假说7和假说9,本研究建立了以购买行为为因变量,以购买意愿、政府监管、背景因素为自变量的多元回归模型。由表11可知,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健康属性的认知、感官刺激认知、环保作用认知、企业营销努力对消费者绿色农产品消费意愿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符合理论预期。相对而言,女性、高受教育程度者、高收入者有更高的意愿消费绿色农产品。假说1至假说4得到支持。与理论预期一致,绿色农产品消费意愿、政府监管、背景因素对消费者绿色农产品消费行为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假说5至假说7得到支持。与绿色农产品消费意愿不同的是,除了经济状况外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对消费者绿色农产品消费行为的影响均不显著,假说9得到部分支持。

5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研究以归因理论为指导,基于贵阳市的调查数据对绿色农产品消费意愿、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健康属性、感官刺激、生产绿色农产品的环保作用的认知越正面,消费者的绿色农产品消费意愿越积极,企业可以通过营销努力强化消费者的绿色农产品消费意愿;绿色农产品消费意愿越强烈、政府监管越到位,消费者越有可能消费绿色农产品;特定的消费情景能够促进绿色农产品的消费;经济因素是制约绿色农产品消费的重要因素,高收入者更能把绿色农产品消费意愿付诸行动。

为了进一步打开绿色农产品消费市场,绿色农产品生产者应该严格按照国家绿色农产品生产标准生产真正的绿色农产品,在产品定位时要突出绿色、健康、环保。同时,要注意产品的卖相,突出口味、外观和时尚。在促销时,要媒体宣传与人际传播并重,尤其要重视参照群体对消费者的影响作用。在目标市场选择上除了要锁定文化程度高的高收入人群外,还应注意开发礼品市场、宴请市场。在销售网点布局上,要考虑顾客购买的便利性,在店堂设计和购物环境的营造上,要注重营造让顾客赏心悦目的消费氛围。另外,政府要严格按照“三品一标”的标准对绿色农产品的生产进行严格监督管理,坚决打击绿色农产品生产、销售领域的假冒伪劣行为,为绿色农产品的消费提供一个健康的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1]Abdul R H. Consumers intention and factors affecting green food consumption[D]. Kuala Lumpur:Universiti Putra Malaysia,2009.

[2]Stobbelaar D J,Casimir G,Borghuis J,et al. Adolescents attitudes towards organic food:a survey of 15-to 16-year old school childre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sumer Studies,2007,31(4):349-356.

[3]Kihlberg I,Risvik E. Consumers of organic foods - value segments and liking of bread[J]. Food Quality and Preference,2007,18(3):471-481.

[4]Eertmans A,Baeyens F,van den Bergh O. Food likes and their relative importance in human eating behavior:review and preliminary suggestions for health promotion[J]. Health Education Research,2001,16(4):443-456.

[5]do Pao A M F,Raposo M. “Green” segmentation:an application to the Portuguese consumer market[J]. Marketing Intelligence & Planning,2009,27(3):364-379.

[6]DSouza C,Taghian M,lamb P,et al. Green decision:demographics and consumer understanding of environmental label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sumer Studies,2007,31(4):371-376.

[7]Mohamed M. Gender different in Egyptian consumers green purchasing behaviour:the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knowledge,concern and attitud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sumer Studies,2007,31(3):220-229.

[8]靳 明,趙 昶. 绿色农产品消费意愿的经济学分析[J]. 财经论丛,2007(6):85-91.

[9]靳 明,赵 昶. 绿色农产品消费意愿和消费行为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2008(5):44-55.

[10]王 锋,张小栓,穆维松,等. 消费者对可追溯农产品的认知和支付意愿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2009(3):68-74.

[11]张小霞,于 冷. 绿色食品的消费者行为研究——基于上海市消费者的实证分析[J]. 农业技术经济,2006(6):30-35.

[12]唐学玉,张海鹏,李世平. 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的经济价值——基于安全农产品生产户视角的支付意愿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2012(3):53-67.

[13]宋亚非,于倩楠. 消费者特征和绿色食品认知程度对购买行为的影响[J]. 财经问题研究,2012(12):11-17.

[14]傅丽芳,邓华玲,魏 薇,等. 基于Probit回归的绿色农产品消费影响因素及购买行为分析[J]. 生态经济,2014,30(7):60-64.

[15]Zhu Q H,Li Y,Geng Y,et al. Green food consumption intention,behavior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among Chinese consumers[J]. Food Quality and Preference,2013,28(1):279-286.

[16]Tanner C,Kast S W. Promotine sustainable consumption:determinants of green purchases by Swiss consumers[J]. Psychology & Marketing,2003,20(10):883-902.

[17]van de Velde L,Verbeke W,Popp M,et al. Perceived importance of fuel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match with consumer beliefs about biofuels in Belgium[J]. Energy Policy,2009,37(8),3183-3193.

[18]Oosterveer P,Spaargaren G. Organising consumer involvement in the greening of global food flows:the role of environmental NGOs in the case of Marine fish[J]. Environmental Politics,2011,20(1):97-114.

[19]Grankvist G,Biel A. The importance of beliefs and purchase criteria in the choice of eco-labeled food product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01,21(4):405-410.

[20]Wandel M,Bugge A. Environmental concerns in consumer evaluation of food quality[J]. Food Quality and Preferences,1997,8(1):19-26.

[21]Zhu Q,Li Y,Geng Y,et al. Green food consumption intention,behavior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among Chinese consumers[J]. Food Quality and Preference,2013,28(1):279-286.

[22]Chen M F. Consumer attitudes and purchase intentions in relation to organic foods in Taiwan:moderating effects of food-related personality traits[J]. Food Quality and Preference,2007,18(7):1008-1021.

[23]Magnusson M K,Arvola A,Koivisto Hursti,et al. Attitudes towards organic foods among Swedish consumers[J]. British Food Journal,2001,103(3):209-227.

[24]Williams P R D,Hammitt J K. Perceived risks of conventional and organic produce:pesticides,pathogens,and natural toxins[J]. Risk analysis:an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Society for Risk Analysis,2001,21(2):319-330.

[25]Ma S J,Wang T,Chen X Y . Green food - to buy or not to buy?:A study of beliefs influence on green food consumption of Chinese urban residents[J/OL]. https://www.mysciencework. com/publication/show/green-food-buy-buy-study-belief-s-influence-green-food-consumption-chinese-urban-residents-b5dd2db5,2013.

[26]簡小珠. 第八讲 心理问卷编制的验证性因素分析[Z/OL]. [2017-09-05]. https://wenku. baidu.com/view/5019c79c80 eb6294dd886c5f.html.李忠武,汪小英. 小麦生产技术效率主要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2019,47(5):301-306.

作者:姚文

第五篇:大学生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调查分析

【摘要】为了解大学生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探讨如何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合理、健康的消费观念,文章以问卷形式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并分析其中的调查数据和调查结果,给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 消费行为 消费心理

大学生群体是社会群体的重要部分,大学生消费是社会消费的主体之一,大学生群体的消费状况会影响着当下社会消费状况,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消费方式。为规范大学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社会消费和谐发展,文章试图以问卷形式开展调查,以广西金融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如何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合理、健康的消费观念。

一、调查说明

(一)调查问卷题目说明

問卷题目设计涉及大学生消费来源、月消费数额、消费行为方式、消费观念等,多方面、多维度调查大学生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

(二)调查问卷调查说明

此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方式,对广西金融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1份,其中有效问卷为270份,有效问卷占总发放问卷的90%。

二、调查数据分析

(一)大学生消费来源和月消费数额调查分析

第一,据大学生消费来源调查数据显示,84.44%的学生日常消费主要来源于家庭给予,10%的学生日常消费主要来源于勤工俭学或者自主创业所得,5.56%的学生日常消费主要来源通过其他方式,如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等。大学生的日常消费来源虽有多种途径,但超过八成的学生的消费主要来源于家庭。

第二,据大学生月消费数额数据显示,12.22%的学生为500元以下,51.11%的学生为500~1000元,24.44%的学生为1000~1500元,12.22%的学生为1500元以上。大学生不同的消费水平反应出不同的消费主体情况,一是生源结构,有的学生来自农村,农村学生消费水平总体较低,有的学生来自城镇,城镇学生消费水平相对较高;二是家庭经济情况,家境相对贫困的学生消费水平总体较低,反之,家境相对宽裕的学生消费水平较高。从调查数据得知,大部分学生月消费数额在500~1500元之间。

第三,据大学生月消费结余数据显示,60%的学生月消费有结余,22.22%的学生月消费没有结余,17.78%的学生月消费不一定有结余。月消费有结余与否有多方面因素,一是学生消费来源数额的多少,若月消费来源数额比较大,则结余的可能性较大,反之亦然;二是学生个人消费行为,若有消费计划、勤俭节约行为的学生,月消费有结余的几率较大,若消费无计划、不节俭的学生月消费结余的几率较小。

(二)大学生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调查分析

第一,由大学生消费记账行为调查数据得知,11.11%的学生对所有消费支出基本有记账习惯,36.67%的学生对一些比较大额的消费支出有记账习惯,38.89%的学生很少有消费记账习惯,13.33%的学生从来没有消费记账的习惯。有将近一半的学生有消费(所有消费、大额消费)记账的习惯,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少有或没有消费记账的习惯。

第二,由大学生消费观念调查数据得知,11.11%的学生表示崇尚节俭的消费行为观念,35.56%的学生表示比较节俭,45.56%的学生表示既不节俭也不浪费的,7.78%的学生表示消费大手大脚。大学生消费观念各不一样,大部分学生拥有较好的消费行为观念。

第三,由大学生最常去的消费场所调查数据得知,14.44%的學生最常去的消费场所是大型商场、大型超市,7.78%的学生最常去的消费场所是专卖店、特色店,31.11%的学生最常去的消费场所是网店,即网络购物,46.67%的学生没有特定常去的消费场所。大学生消费场所不一,但网店已经成为部分学生经常光顾的地方。

第四,由大学生消费商品时的注重点调查数据得知,52.22%的学生注重商品的基本属性,即质量和功能,5.56%的学生注重商品品牌,注重商品外观和商品价格的学生均为21.11%。超过一半的学生消费商品时注重的是商品的实用性,注重功能属性。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从消费来源结构分析大学生经济来源途径

大多数学生的消费来源来自家庭,少部分学生的消费来源来自其他途径,这是因为学业是学生的第一要务,学生以学业为主,一方面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之上,另一方面是学生通过自身获取经济来源的途径少,通过自身获取经济来源的能力不强,也有部分学生通过勤工俭学、社会兼职、奖助学金、助学贷款等方式得到生活主要消费。

(二)从月消费水平及消费是否有结余看大学生消费观念

根据当下消费价格水平和校园物价水平,以及学生开支所需,大部分学生月消费数额在500—1500元之间,总体合理,六成以上的学生月消费有结余,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拥有较好的消费观念,没有出现入不敷出情况。

(三)从消费记账行为和消费观念看大学生理财意识

有一半左右的学生有记账习惯,做消费记录和消费计划,持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凸显理智的消费理念和理财意识,但仍有一部分学生缺乏理财智慧。

(四)从消费场所和消费商品注重点看大学生消费特征

首先,由于科技迅速发展和电商飞速前进,网络购物给人们带来了诸多便捷,多个消费场所对比之下,网络消费已然成为学生青睐的消费领域。其次,学生虽然是时代潮流的代表,但是由于受实际生活条件的影响,并未一味追求品牌、特性、不在乎价格,消费商品时多数学生依然更加注重商品的基本属性和功能。

四、对大学生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状况的思考和建议

通过上文调查数据及相关分析,为构建大学生科学、健康、合理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文章做出如下思考和建议:

(一)增强自我独立意识,崇尚勤俭节约作风

大学是学生步入社会的过渡阶段,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要消费群体,应增强独立意识,尝试参与社会实践,尝试参加社会兼职,获得酬劳,一来可以减轻单一的家庭给予的经济压力,二来可以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另外,发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减少无谓的消费和不必要的开支。

(二)培养科学的消费行为,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消费行为习惯是学生生活作风、生活习惯的重要部分,而学生良好的消费习惯的形成需要家庭的合理引导,学校的有效教育,社会健康的消费环境影响,以及学生自身的良好修为。

(三)学习理财知识,掌握理财方法

学校可开设理财选修课程供学生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财方法和理财知识,从日常生活开始,着手个人理财。

参考文献

[1]徐妍,庄轩.在校大学生消费行为及消费观念的调查分析——以新疆高校为例[J].新疆社科论坛,2017(1).

[2]姚贝.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透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

[3]易菊香,肖海鸥.大学生消费心理调查研究——以吉首大学学生消费为例[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4]杨帅帅,王水娥.浅析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J].中国市场,2016(44).

作者:黄开展

上一篇:小学生数学论文下一篇:戏剧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