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本科论文

2022-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新闻本科论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在北京体育大学确立了为北京奥运会服务的办学任务和成为“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国内外新闻传播教育面临深刻转型、中国体育传媒正在发生变革的背景下,北京体育大学的新闻学本科专业建设必须理性地应对当前的形势,提出科学的办学思路。

第一篇:新闻本科论文

新建本科院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摘 要 新闻专业实践教学是新闻理论教学模式的深化,是培养符合时代要求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当前新建本科院校高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属于薄弱环节,存在课程安排不合理、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媒体资金及设备短缺、专业实习匮乏等相关问题。只有改变原有的教学思路,培养实践型师资队伍,加大实践教学资金的投入,拓展新闻实践基地,才能扎实推进新建本科院校高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发展。

关键词 新建 本科 新闻 实践

New Undergraduate College Journalism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Research

LIN Jia, JIN Yangchun

(College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 Sanming University, Sanming, Fujian 365004)

Key words newly-built; undergraduate; news; practice

1 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的问题

1.1 课程安排不合理

在专业课程设置上,美国大学一般一、二年级时不分专业,学生要完成占学分总数1/3的公共课的学习,一般到了大三学生才决定自己的专业。①中国新闻教育在不断学习美国式的培养方式,通识教育开始成为教育界的共识,然而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三明学院新闻专业主要课程中,文学系列、语言系列、写作系列等课程占到总课程50%以上,基本课程与其他中文专业差别不大,而在其新闻专业课上,专业课程安排不突出,专业课上课时间偏迟,导致专业课教学缩水,专业课程紧凑,学生学习压力大等情况,不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

1.2 教师实践经验不足

一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新闻专业的教师,有些在课堂上已进行了多年的理论教育,而他们真正参加过新闻媒体行业实践的几乎没有。并且有些新闻专业的教师可能不是新闻专业毕业的,对于新闻理论的研究亦不是很全面,而且这些教师一般也是身兼数门学科的教学,对于他们来说,新闻实践更是无从谈起。而新闻专业毕业的教师,也是从学校到学校,还没到社会历练过,对新闻实践也是懵懵懂懂,教授新闻实践也会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成了实践教学的一大障碍。

1.3 媒体资金及设备短缺

美国学者沃克温1989年对86所大学的研究表明,与高校质量、水平和成功程度联系最紧密的是政府提供经费的多少和学校规模的大小。这说明,学校各方面工作的开展是需要资金支持的。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离不开媒体设备,但由于教育经费不足,一些必要的实践教学场所设施建设不全,尤其是需要大量经费投入的报纸编辑实验室等,更是难以在短时间内拥有。

1.4 专业实习基地匮乏

据统计,1994年以前,全国新闻学类专业点共66个,到2005年底,新闻类专业点已发展到661个,其中2004年一年就增加了202个专业点。据专家推测,2007年中国的新闻学专业点已经超过了770个。③各院校新闻专业的学生都会寻找媒体单位实习,但媒体行业规模基本稳定下来,发展需求速度减缓,提供的岗位供不应求,往往会出现一批在办公室倒茶打扫的实习学生,实习效果可想而知。

2 改善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的措施

2.1 转变教学思路

我国新闻实践教学已开展多年,理应形成一套相对完善的教学模式,但学者李飞强经过调查发现,近几年对实践教学的总结很少提到具体的实践教学模式。④这导致刚刚开始实行实践教学的新建本科院校无例可循,无疑限制了其实践教学的开展。现在大部分教师教学的基本思路是“理论-事例-理论”的模式,先系统的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再通过相应的例子来分析其理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这些理论,缺乏必要的实践性。新闻专业的教学相比其他专业更讲究实践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对新闻传播的实践方法和技巧有所掌握以及对理论的体会,而不单单是停留在对理论知识的学习。⑤因此“实践-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才是当今高校所应提倡并实施的,也是新建本科院校应当采用的教学方法。这样就能把实践真正融入新闻专业的教学中。同时针对专业课程安排不合理的情况,应该适时调整教学课程安排,将新闻专业课程提前教学,与其他基本课程交叉教学,改变原来大一大二没有专业课程教学的传统。也可以通过加开选修课,来弥补专业课上课时间不足的问题,教学时间分开,更利于学生课后对知识的吸收和应用。

2.2 培养实践型师资队伍

实践型师资队伍是指教师在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的同时,还应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与相对应专业的工作经验。培养实践型师资队伍一方面可以派遣原有教师到媒体单位去实习外,还可以从相关媒体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士来进行教学。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使教学由单纯的理论知识学习,转化为对实践经验的理解,能更好地进行实践教学。调查显示,在美国大学的新闻学院里,只有17%的教授没有当过记者,37%的人认为新闻教育工作者需要有博士学位,大部分教授认为,新闻从业经验 更是聘任新闻教育工作者的先决条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只有18%的教授或教员拥有博士学位,纽约州立大学新闻学院的老师更是以有经验的新闻记者为主。⑥国外新闻专业的教师需要的是经验,而不是学位,可见教师实践经验在新闻专业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应当依据自身情况,吸收国外先进经验,不断提高新闻教学的质量。

2.3 加大教学资金投入

正如前文所述,新闻专业实践教学需要媒体设备的支持,面对媒体设备不足情况,教师想要开展实践教学很难,一些新建本科院校新闻专业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多人共用一台设备,要是使用时间没把握好,部分同学可能都没机会接触设备,这种客观情况导致的教学困难是最不应该出现的。为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应该在保证其他方面经费充足的情况下,拨给新闻专业更多经费,让其能够添置必要的设备。同时还可以通过与媒体企业建立输送桥梁,为企业提供其需要的人才,企业则可为学校提供资金设备的支持,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有实践的地方,又能填补实践教学中的不足。

2.4 拓展新闻实践基地

新闻专业教育存在经费不足,媒体设备短缺,媒体资源匮乏等困难,新闻实践基地的建设,能很好地缓解以上的问题。首先,与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以学习为依托,与媒体单位“合作共建”。媒体单位能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环境、设备以及岗位,这样学生就能在校内学习的同时,可接受新闻单位的培训,这也解决学校与媒体需求脱节的问题。因此,新闻实践基地的建设是学生进行新闻实践的良好平台。其次,也要重视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将校内刊物、广播台、电视台、校内网等媒体资源整合起来,为学生创造短期的实践机会。分散的资源很难对实践教学产生帮助,因为资源的分散性而失去了更大的作用。

3 新闻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的现实意义

3.1 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在大部分教学中,学生一般处于被动吸收的地位,而实践教学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实践教学促使学生主动掌握知识、发展实践能力,可以使他们在观念上逐渐树立起主体意识,学会自觉学习、自我约束、自主发展、自立创造、自强奋斗,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和实践主体。实践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再是以适应、顺从为特征的被动生存的人,而是能独立思考、自主选择、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主动生存的人。⑦

3.2 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长期以来,大多数高校新闻专业对理论的传授比重大于对实践方法的传授,这就导致了毕业生进入媒体单位后,对于一些实践性的工作感到陌生,还需要媒体单位对其进行业务培训。这样的教学方式造成媒体单位在一定程度上排斥刚刚毕业的大学生,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面对这一局面,实践教学所培养出来的就是符合媒体单位需求的人才——应用型人才。新闻媒体单位不仅要求员工要学历高、基础知识扎实,更需要一个能马上投入工作岗位的新人。所以,新闻专业开展实践教学就能使学生做到进入工作后迅速上手,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

3.3 提高新闻专业教学质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弥补了原有教学体系中实践不足的情况,改变单一的理论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转变。同时,实践教学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由“学”到“好学”到“乐学”的转变。⑧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感到乏味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

4 结语

当今社会更注重的是应用型人才,需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的同时,还需要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新闻专业长期以来偏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因为种种原因难以开展。因此,新建本科院校新闻专业要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重视实践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改变教学思路、拓展新闻实践基地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学会思考,在社会实践中积累经验,在社会实践中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基金项目:三明学院2012年校级教改项目

注释

①③杨雨丹.新闻教育的背离与回归[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7).

② 黄录良.广播电视新闻学实践教学存在问题的研究[J].网络财富,2010(7).

④ 李飞强.我国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D].江西:南昌大学人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系,2010(5).

⑤ 张明新.新闻传播学专业案例教学的理念与实践[J].东南传播,2009(8).

⑥ 李希光.是新闻记者的摇篮还是传播学者的温室——21世纪新闻学教育思考[J].新闻记者,2001(1).

⑦ 王卫.论实践教学的地位和作用[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05(9).

⑧ 刘玉新.浅谈实践教学的目的与方法[D].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

作者:林加 靳阳春

第二篇:实践导向下新闻专业本科毕业考核模式创新

摘要:畢业考核是本科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检验大学本科教育成果的重要标准。对于实践性很强的新闻专业而言,毕业考核旨在考查学生的文字、表达、编辑、交流等综合能力。本文从地方院校新闻专业本科毕业考核的弊端入手,提出以实践为导向的“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考核模式,以期为全媒体时代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创新思路。

关键词:新闻专业 实践导向 毕业考核 毕业设计

新闻专业是典型的实务类课程,对实操能力要求较高。毕业考核是新闻专业学生踏入社会之前的必要考查,是对学生业务及综合能力的检验。随着媒介市场需求的变化,媒介融合时代对新闻工作者的高要求愈发凸显了传统论文考核方式的不适应性。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首次提出“四全媒体”的概念,即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四全媒体”突破了媒体传播时空、形式、主体以及功能的尺度,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媒体人才需求也对新闻传播研究以及新闻传播教育提出了挑战。当前,地方高校新闻传播教育课程体系老旧、脱离实际的纯理论教学倾向严重,与之相伴的就是考核方式的缺陷,新闻专业毕业考核模式亟待寻求新的突破,以实践为导向的教育考核方式更能适应当前全媒体人才培养的市场需求。

一、瓶颈:毕业论文考核模式存在的问题

地方高校新闻专业本科毕业考核形式以学术论文为主,学生完成一篇约一万字的论文并通过答辩即可顺利毕业。然而,学生的论文多是对陈旧问题的浅显分析,质量参差不齐。有研究者指出,本科毕业论文仍存在指导不力、过程不严以及质量泡沫等问题,正经受着废除与续存的煎熬。一篇合格的毕业论文需要建立在扎实研究的基础上,应结合自身专业就选题深入分析,提出思考和验证后的观点。然而现实情况是,大多数地方院校新闻专业的本科教学中并没有论文写作的相关课程,因此学生对于论文的基本要求模糊,基础较差,问题意识薄弱,写出来的论文大都无关痛痒,缺乏创新,质量不高。此外,学生对于论文重视程度不够。大四正是迷茫并忙碌的关键期,考研、实习、面试等抢占着学生的时间,论文这类文字性的作品容易被学生误解为一个长篇作业,不乏有完成任务、敷衍了事的心态。对于基础较差、态度不端的学生而言,老师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指导上也只能流于形式。加之,在整个论文指导的过程中,也没有业界专家参与,双边交流机会少。因此,对于不擅科学研究的学生而言,论文写作耗费时间长且收获甚微,并未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

二、突破:实践导向下毕业考核模式的优化策略

诚然,当前本科新闻专业毕业论文存在问题,但并不能因此排斥这一考核方式。毕业论文是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初级阶段,各地方院校中也不乏见解独到、对学术研究有浓厚兴趣并且想进一步深造的同学,适合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检验自身,从中收获科学研究方法。然而,毕业论文的考核形式可以一定程度检验学生的理论研究水平,但并不能真正检验出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实践为导向,在实践中检验知识,锻炼实操能力才能助力新闻学子们毕业后更快适应工作岗位。

1.“齐头并进”优化考核方式。新闻专业本科毕业考核模式优化的重要原则就是多元化,即打破传统毕业论文的单一考核模式,加入毕业设计的考核形式。实践导向下的毕业考核模式是让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齐头并进(具体比例可根据各地方院校情况而定),以学生兴趣与特长为基本出发点,结合学生自身发展意愿,选择最合适的考核方式,从而收获完满的毕业成果。

目前深圳大学的毕业设计已成为全国性的标杆,笔者所在的榆林学院充分借鉴深圳大学毕业考核改革的经验,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改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当前社会的某一现象或热点深入调查分析,每位学生就本小组的话题方向,完成新闻报道作品,最后制作小组毕业作品成果册一本(内容包括每位小组成员的作品、新闻图片、后记等内容)。这样,考核内容就包含了多个层面和维度——小组项目文本包含选题缘起及意义、项目实施计划、小组成员作品及附录等,呈现项目陈述、分工明细、选题资料、采访思路、写作构思、录音文件等资料,是该小组对选题的整体介绍,考查小组选题的实施过程及成果;个人项目文本包含学生个人完成作品的过程,展现文献综述、采访手记等内容,考查学生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个人参与度;小组海报与花絮视频制作考查学生的设计能力;最后的公开答辩则考查学生成果展示、口才与表达、临场应变等综合能力。

2.“千锤百炼”考查综合能力。毕业设计项目以深度报道为主,具体可分为以下四种形式:大型特稿或通讯(含专题报道和深度报道)、电视新闻专题、纪录片(禁止剧情片)、研究报告:针对新闻行业现实问题所做的调查研究报告、创办媒体,包括杂志、报纸、网站、网络电子期刊、移动客户端等。以上项目可以各种体裁、载体形式呈现,如电视、报刊、网络视频、电子新闻杂志等,但不允许虚构类的内容。经过全方位的“千锤百炼”,考查学生的媒体传播综合能力。

首先,选题应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选题应尽量选择贴近现实生活的热点话题,突出本土化、区域化。选题不宜过大,避免泛化,更不宜过窄,要保证足够的子方向供每位学生深入调研。好的选题是成功的一半,以学生自报选题为主,指导老师根据自身知识积累与经验协助学生进行选题调研,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与自主性,尽量避免跳过省略思考阶段主动为学生提供选题,以免后期遇到困难时学生出现消极情绪。学生应充分开展前期调研,反复论证选题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指导老师参与调研过程,协助学生不断排除可行性差的选题,确定最合适的选题,以保证毕业设计后期的顺利进行。

其次,采用多样方式实现有效采访。扎实的采访是新闻报道能否成功的重要基础,直接决定作品的深度与广度。毕业设计的选题通常会走出校园,面对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让身在象牙塔中的学生直面社会,考验学生的交流与应变能力。面对突发状况,如疫情等不可控因素,学生还应熟练掌握电话、微信等线上采访技巧,保证选题的顺利实施。除了与人交流,还要学会使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抽样调查、内容分析等,从而使报道内容更充实,更具有说服力。

再次,业界专业人员参与公开答辩考核。毕业设计答辩之前利用海报、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充分宣传,将答辩场地从传统的教室中跳脱出来,移至学术报告厅等更大的平台,充分公开化,除了各级新闻专业学生参与,还要吸引校内其他学院的学生前来观看。高校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与业界需求紧密联系,答辩现场邀请业界专家评审,邀请重要采访对象前来观看交流,在公开答辩环节,学生要接受评委老师以及新闻业界人士的提问,充分考查其语言组织、临场应变、现场展示等综合能力。

最后,多媒体传播考查学生综合能力。新闻专业毕业设计考核内容不仅仅是一篇简单的报道或一个视频作品,还要考查学生的媒体策划和传播能力。以文字报道的毕业作品为例,作品成果册考查学生的文字功底和编辑排版能力,在公开答辩之前的一系列宣传动作考查学生的多媒体运作能力,宣传海报和花絮视频的制作考查学生视频编辑能力。此外,答辩时展示的毕业设计宣传片、成果PPT等环节多角度、多侧面地反映每个小组的调研成果,每个环节都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

3.“内外兼修”实现考核价值。从外部影响来看,新闻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考核方式建立了理论与实践、学校与业界的沟通桥梁。毕业设计的选题大都着眼社会现实,学生走出校园,观察社会,反映现实,真正实现了学校与外界的沟通,促进校企合作,同时也可以成为学校的宣传名片,助力提升学校影响力。从内部价值来看,毕业设计的宗旨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毕业设计的选题从小切口入手,关注特殊群体、重视社会问题,实施的过程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沟通能力有充分的锻炼,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生带着人文关怀接触社会现实,彰显社会责任,成为有温度的新闻人。此外,在实施毕业设计的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形成“共同进步体”,能够督促老师不断提升业务技能,达到双赢。

三、思考:因地制宜的毕业考核改革路径

合理的考核制度能够反作用于人才培养机制,促进人才培养改革。以笔者所在榆林学院文学院新闻学专业为例,毕业设计的过程反映出学生整体基础较差,应在平时的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在学生低年级期间设立采写编评一体化课程,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办报,从选题、内容到版式全方位辅导,夯实学生采写编的基础,为日后毕业设计以及参与社会工作助力。借鑒深圳大学毕业设计路径的同时,地方院校不同于国家一流大学,无论是生源、资源还是能力相对欠缺,因此完全照搬模式是不可取的,应根据自身院校情况适当调整。如深圳大学毕业设计选题涉及全国范围,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更高,而对于毕业设计考核方式刚起步的地方院校来说放眼全国并不具有可操作性,因此选题应着眼于地方,立足本土,实践性和贴近性也更强。同时小组人数也应有所考究,深圳大学以5~6人为一组,这对于全国范围内的选题而言是合理的,而地方选题普遍偏小,研究题目有限,久而久之会出现选题枯竭的情况,因此可考虑减少小组人数。

新时代的全媒体记者需要实现从宣传向传播的角色转化,克服技术恐惧心理,及时学习、掌握融媒体制作技术,不断适应传媒产业深度调整的市场需求。新闻专业人才培养单位必须注重综合培养。地方院校本科新闻专业考核应以实践导向为主,尊重学生兴趣,立足本土,从而为社会输送综合能力更强的全方位人才。

作者单位 榆林学院文学院

本文系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媒介融合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新闻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能力研究”(项目编号:SGH18H4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时伟.大学本科论文的弃与存[J].中国高等教育,2010(07).

[2]刘劲松.综合毕业设计:实践导向下的新闻专业本科毕业考核模式创新[J].教育传媒研究,2019(07).

[3]张西静.新闻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多元化改革及其效果——以西京学院为例[J].西部学刊,2018(05).

作者:杨程茜

第三篇:北京体育大学新闻学本科专业建设研究

摘 要:在北京体育大学确立了为北京奥运会服务的办学任务和成为“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国内外新闻传播教育面临深刻转型、中国体育传媒正在发生变革的背景下,北京体育大学的新闻学本科专业建设必须理性地应对当前的形势,提出科学的办学思路。“大体育、专新闻、泛传播、全媒体”是当前北京体育大学新闻学学科、专业、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关键词:新闻学;体育新闻;泛传播;融合媒介

北京体育大学自2000年招收新闻学专业(体育新闻方向)本科生以来,历经6年的建设,初步形成了结合自身特点、适应当前形势、满足实践需求、接轨国际潮流的学科和专业建设思路。自2005年2月从原管理学院分离出来成立独立的体育传媒系以来,在管理学院进行第三次创业的同时,体育传媒系也开始了新的办学指导思想、学科和专业建设思路、办学特色的思考与尝试。

1 面临的主要形势

1.1 北京体育大学办学目标 北京体育大学在“十五”期间确立了建成综合性、高水平、有特色的教育、训练、科研三结合基地的奋斗目标。在2005年9月被批准为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以后,学校提出了为北京奥运会竞技备战提供保障和服务,并且力争取得标志性成果的任务。作为北京体育大学一个新设的教学单位,体育传媒系不仅承担着新闻学学科和专业建设的任务,还应该为北京体育大学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1.2 全国新闻传播学教育的现状 新闻传播学教育在最近10几年来发展迅速,根据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2004年3月在中央党校三项学习教育的讲话提供的资料,目前在教育部注册备案的新闻传播专业点有198个,而据不完全统计,那些从别的专业衍生出来的相关专业方向也超过200个。最新的材料表明,全国已经有661个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或专业方向。近10年中,北京地区的大量单科院校也陆续开设新闻传播类专业,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工商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农业大学、首都体育学院等都在最近10年开设了新闻传播类专业,专业传播人才的培养成为新闻传播教育的一个新亮点,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3 北京2008年奥运会影响下的体育传媒 随着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临近,各类传媒机构对于体育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据报道,北京奥林匹克转播有限公司和届时前来北京报道奥运会的NBC需要千名以上体育专项摄像师、各类形态媒介对于奥运和体育报道的重视催生了对体育记者、编辑的需求,大量介入奥运传播的赞助企业及文化、传播、公关、中介公司等对体育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虽然这期间有体育媒体的消亡,但总体趋势是奥运传播掀起了传媒人才需求的热潮。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当前近3万名体育编辑记者中,接受过体育、新闻或体育新闻专业教育的人所占比例不足1/4,这更加为体育传媒人才的培养提出了紧迫的要求。

1.4 国际体育新闻教育的态势 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一些院校设有体育新闻传播专业,美国4000余所大学有20所左右设置了体育新闻、体育传播、体育信息等专业或专业方向,并且成为美国职业体育、高校竞技体育相关岗位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比如美国俄亥俄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就开始了贯穿一个学期的体育写作(Sportswriting)、体育转播(Sportscasting)课程。其他一些国家虽然很少有体育新闻专业,但在新闻传播类专业内开设体育新闻传播类课程已经成为一种潮流。

2 学科与专业定位

2.1 新闻学的学科归属及其与专业的关系 在国家的学位管理体系中,新闻传播学归属于文学门类。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管理序列中,新闻传播学是一级学科,下设新闻学和传播学。在国家教育部的本科专业管理系列中,新闻学与传播学、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等归属于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作为新闻学专业(体育新闻方向)的教学管理单位,体育传媒系承担着发展学科和专业建设的双重任务,通过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三大职能来完成人才培养、学科创新、服务传媒的基本任务。

高等学校的专业是针对社会就业方向而言,是关于人才培养规格的专门规定,是对社会需要的专门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一种设计,专业的设置及其规模受社会劳动市场的供需规律支配。体育新闻与体育传播专业方向就是顺应当前迅速发展的对于体育新闻传播类人才的需求而产生和发展的。

2.2 “体大姓体”不代表学科建设不需要理论 关于北京体育大学突出自身办学特色,“体大姓体”是一个比较形象的说法。其基本含义是北京体育大学要突出体育特色,立足体育本位。对于这种说法,笔者的观点是,体育大学当然应该以为体育服务和围绕体育发展作为学校事业的重要方针。但是,更为根本的问题是,体育大学一定要注意学科建设,一定不能忽视理论的价值,这是保证各种运动技术进入精深领域和纳入传授范畴的根本保证。

因此,“体大姓体”中的“体”其实是一种本体论意义上的“体”,而体育学科则是认识论意义上的“体”,而最终需要达成的是实践论层面上的“体”。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北京体育大学的新闻学应该立足于服务体育,挖掘体育新闻自身特有的规律,研究体育新闻的重要问题,以构建体育新闻的知识和理论体系。总之,体育新闻学要服从母系学科的规范,要为整个体育人文社会学科体系的完善做出贡献。北京体育大学的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运动人体科学都面临着需要新闻报道和专业传播的问题,而体育社会学、奥林匹克研究等领域更存在着大量可以与新闻传播学结合的课题。

具体来说,体育新闻学的学科性质属于新闻学的分支学科和体育学的应用学科,它可以说是最专业的分支新闻学,承担着运动赛事、规则、明星与体育事务、体育科学、体育文化传播的任务;同时也可以说是最庞杂的应用体育学,担负着通过策划、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摄像等新闻技能进行体育新闻报道的职能。

2.3 “以体为本”不说明专业建设不需要学科 新闻学专业作为一个归属于新闻传播学类之下的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摄像等技能的养成无一不需要在反复的实践中磨练。尤其对于本科专业来说,培养社会需要的新闻传播类人才更是不容回避的重要使命。但是,北京体育大学毕竟不同于其他的综合性大学,也不能简单与其他单科性大学类比。因此,“以体为本”作为学校的发展目标彰显的是体、理、文、管相结合的专业发展思路。作为新闻学专业的发展方针,其应该体现的原则是在整个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中凸显体育新闻的特色,始终立足为体育新闻服务的原则来构建课程体系。

有研究成果表明,美国目前设立了体育新闻、传播、信息类专业的院校虽然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很“重视

宽厚的人文基础,宽泛的知识结构,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设置了很多史论类课程,如媒介史、新闻事业史、20世纪摄影史、体育心理学、生物力学、运动机能学。此外,美国的不少新闻传播院系也开始创办媒介融合(Convergence emphasis ofsequence)专业,培养具有媒体融合技能的新闻人才,当前美国新闻传播界最时髦的两个词是:“融合媒介”(convergence me-dia)和“融合新闻”(convergence journalism)。

因此,北京体育大学的新闻学专业建设应该注意把握好专业新闻传播的定位,吸取多学科的营养来补益自身,同时处理好“体用”的关系,利用人文社会学科、体育学科的理论体系来丰富和充实体育新闻学专业严密和独特的“体”,指导体育新闻传播全面和融合的“用”。

在专业建设方面,应确立复合、灵活、宽广的目标,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能适应各种媒介和各种岗位的要求,不能忽视非体育新闻业务、非新闻业务能力培养。

3 学科与专业建设思路

学科、专业、课程分别对应知识体系内在规律性、人才成长规律性、学生能力递进规律。一般说来,科学需求与学科布局、社会发展与专业建设、能力结构与课程体系是相互对应的。体育新闻学科、专业、课程的建设需要考虑体育新闻知识体系的内在规律、社会发展对于体育新闻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体育新闻从业人员能力的递进规律。

3.1 体育新闻知识体系的特点与新闻学科建设的思路 体育新闻是一个包含着众多复杂的辩证关系的领域,是一个看上去风光无限实则艰苦异常的领域。比如,新闻的即时判断与历史的长期积累统一于体育新闻中;工作中节奏的高度紧张与能力的自我完善对于体育新闻记者提出了高要求;体育的特殊属性与报道的专门技能对于体育新闻工作者的能力要求颇高。再比如,体育新闻中还充斥着遗憾的艺术与完美的追求的矛盾、理想的职业与艰苦的磨砺的考验。从这个意义上说,体育新闻的学科特点其实需要深刻的哲学思维和宏观视野才能把握。

以北京2008年奥运会为例,我们还不难发现体育新闻的综合性与专业化特色。北京奥运会的交通、通讯、邮票、媒介服务、景观与形象、建筑、特许经营、医疗卫生、安全保卫、环境保护、项目管理、纪念币、财务管理、人力资源、品牌保护等无一不牵涉到多方面的学科理论,无一不需要全面的哲学思维才能审视清楚。

而从目前新闻学自身的学科成长情况看,对于新闻的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伦理学、文化学等维度的审视构成了一系列新闻分支学科,如新闻心理学、新闻文化学等;这些学科对应于不同媒介形态,又生发出了另外一些新闻学科,比如报纸经济学、电视文化学等;新闻自身的业务领域的升华则推动着另外一些学科的不断成熟,比如报纸编辑学、新闻采访学、新闻评论学等。

目前,体育新闻学是少见的依据新闻报道对象而产生的新闻学新学科,经济新闻、法制新闻等虽然基本自成比较独立的报道系列,但还没有上升到足够的称之为新闻学科的层面上。这一方面为体育新闻学学科属性的确立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可能预示着体育新闻学的建设不应该急于自立山头,而应较多地注意在对母学科依属的前提下,发挥自身的专业特点。

从国内部分院校新闻传播学类单位的名称可一窥综合和专业传播结合的特色日益鲜明。

从表2可以看出,艺术、文化、文学等已经与新闻、传播、电视、传媒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些院校学科发展的目标也大体可以从单位名称上看出来。具有广泛意义的甚至高高在上的艺术、文化、文学等与新闻、传播、电视、传媒结合的倾向正体现了立足扎实的人文社会学基础来进行新闻传播研究的思路,体现出综合性与专业性的统一。

因此,在确立体育新闻学学科发展的思路时,应该有宽容、开放、动态的思维方式,坚持与相关学科的紧密联系(图1)。

3.2 体育新闻社会需求的特点与体育新闻专业建设的思路

3.2.1 体育新闻报道对象的延伸与报道深度的拓展 体育事务类报道的增加是近年来体育新闻报道的显著特点。如中央电视台2005年7月21、22日播发的体育新闻中,体育事务类新闻分别为48%、33.3%,即使在大型赛事期间的体育报道,也有越来越多的体育新闻报道不将镜头和视野局限在项目中、赛场内和赛事上,而是从赛场外挖掘新闻选题,在社会经济和文化等领域内寻求体育事件的意义,等等。

体育报道的综合性增强也是近年来体育新闻发展的一个难以回避的特点。对于这个奥运会重要的工作的报道,必须掌握足够的相关基础知识才行。对于这些事务的报道仅仅具备一方面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具备这些领域应用于(北京)奥运会特殊的场域和情境之中的专门知识,才能做好相关的报道,才能避免出现低级错误。

3.2.2 体育新闻与社会的联系日益紧密 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上,体育新闻教育机构始终不能脱离与社会的联系(图2)。

3.2.3 体育新闻专业建设不应将目标局限在新闻界 为了思考和回答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新闻专业的人才培养思路,了解本专业已经毕业的3届110名学生的就业去向是十分重要的。

从表3可以看出,从事体育新闻、出国与读研的毕业生比例分别为30%、28.2%,一般新闻岗位的毕业生比例为18.2%,其余的毕业生流向则比例很低,均不足10%。而总体上看,新闻传播界外的学生比例为51.8%,这说明超过半数毕业生的就业范围脱离了新闻传播界。

同时,新闻媒体在招收人员时也不拘泥于新闻传播学专业背景。南方部分媒体招聘工作人员的资格要求,体现出十分宽泛的“专业不限”的倾向。

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重的,原因之一是体育界外和新闻传播界外有对于体育新闻传播类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许与体育界、新闻传播界人才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有关。而可能更为重要的原因是,新闻传播业务所需要的能力越来越趋向于综合能力和专业能力,并且是综合和专业相结合。这也是“媒介成为人”、“人成为信息的一部分”等泛传播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需求的显著特点。

3.3 体育新闻专业能力的构成要素与体育新闻课程的设置原则

3.3.1 体育新闻专业能力的构成要素

3.3.1.1 体育和新闻历史知识与体育新闻选择 新闻虽然是新近发生的事实,但对于它的评价乃至报道往往需要历史知识的积累。比如要对一个运动员创造的成绩做出评价,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溯及以往才能在“时间序列”中找到新闻事件的位置,从而得出准确的新闻价值判断,做出精当的新闻选择。由于任何一个新闻事件的发生都有历史原因,因此只有立足体育史和新闻史,才能准确判断体育事件的属性,而体育和新闻历史理念的掌握则有利于理解体育新闻实践。

3.3.1.2 运动锻炼体验和新闻技能练习与体育新闻采访

体育新闻采访往往是对专业人士进行的专业采访,要求采访者具有比较好的专业感觉,这样才能较好地把握选题,做出精彩的采访报道。可以说,对于体育新闻而言,运动体验是接近报道对象的有力武器,是获得和拓展关系网络的基础,是理解报道对象和事件的条件。很多体育记者新闻采访的成果就来源于他们儿时和日常的体育锻炼经历。而与此同时,对于新闻技能的亲身体验,如校园新闻人物的采访等都是日后形成专业新闻采访能力的基础。

3.3.1.3 文学艺术修养与体育新闻写作 新闻之所以被列入文学门类,一个最为基本的原因是新闻与文学的天然联系,新闻报道本身就需要用文学方式来表达。可以说,文学艺术作品是新闻写作的基本素材,文学艺术素养是新闻写作的基本条件,文学艺术理论是新闻写作的重要前提。在体育新闻中,文学艺术修养的作用也极其鲜明和突出,多数知名的体育记者都具有相当强的文学基本功。

3.3.1.4 体育和新闻理论素养与体育新闻策划 体育新闻终究是对于专业性很强的体育的报道,它需要基本的体育和新闻理论素养来支撑,尤其对于体育文化意味鲜明的体育新闻报道,体育理论知识和素养就更加重要。可以说,体育和新闻理论是酝酿体育新闻策划的思想源泉,保证体育新闻策划专业性的重要条件,也是体育新闻策划走向深入的必要条件。比如对于奥运会报道的策划考验的是极强的把握奥运会特质的体育和新闻理论素养。

3.3.2 体育新闻课程设置应该突出的原则

3.3.2.1 厚基础与宽口径 从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专业3届毕业生的去向看,在体育部门和体育新闻部门、攻读体育研究生的学生比例为69.1%,不足70%。这说明有近1/3毕业生的就业范围脱离了体育圈。

另一方面,从体育媒体在招聘工作人员时对于专业背景的要求看,也呈现出并不追求专业领域,而逐步泛化专业的趋向。如《百名中国体育记者自述》中97个知名体育记者的专业背景(背景描述涉及多项者有重复计算)中,出身体育界的不足1/5。

根据目前体育新闻专业领域人才招聘和已有就业情况看,已经体现出“专新闻”和“泛传播”的理念,这对学生能力提出了具有专业的新闻理念和技能及广泛的传播能力的要求。因此,北京体育大学在2006年重新调整专业教学计划时适度扩大了课程涉及的领域,如增加视听语言、运动项目概要等,并且继续保持原有的体育广告学、媒介经济学、运动人体科学概论等课程,力求在有限的课程时数中保证学生知识结构的全面与专精。

3.3.2.2 活计划与多方向 相对于一般的新闻传播类专业的课程建设,体育新闻最大的困难在于,它要培养学生一般的新闻传播理论与技能,还要辟出比较多的课时用于体育理论与知识、运动体验,并且应该有一定的课时用于体育与新闻结合的课程,在学时数量有限的情况下,这势必增加编排课程的紧张程度。

目前,国内的20多个体育新闻专业点除个别院校外只有一个专业,采用大而全的课程编排,一般以设置课程模块来细分课程。比如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新闻系采取“四、三、二、一”的体育新闻教育模式,其四个课程模块为新闻传媒、体育新闻传媒、文学、体育。武汉体育学院课程体系的设计原则为“夯实基础、突出体育特色、注重实践,面向全媒体”。这些课程设计原则体现的均是在整体教育目标下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的思维。根据与其他一般新闻院校的课程比较可以看出,体育新闻专业的新闻传播类理论与实践课程时数明显偏少。

在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专业召集学生(含毕业生)进行的3次座谈会中,学生均反映一般新闻理论与实践的课程时数少于其他新闻院系,造成在就业和考研等方面的被动。

虽然体育新闻专业无法做到在新闻传播类课程时数上与其他一般新闻传播院校相同,但是如果通过灵活安排教学计划,当可以减少这种差距。北京体育大学在2006年修订教学计划时,在限制性选修课中设计了5个拉通排课的课程模块,每个模块8学分,要求学生至少整选其中两个模块,其余可零选。这五个模块是媒介管理(传播心理学、体育报道、媒介管理、体育广告学)、平面媒体(体育摄影、体育报道、大型赛事媒体战略、体育平面媒体实务专题)、体育理论(体育社会学、体育文化学、体育美学、体育法学、体育管理与经济学专题讲座)、广播电视(体育摄像、电视节目形态、电视节目策划、非线性编辑、电视画面剪辑)、播音主持(播音基础、节目主持人、出镜记者、体育解说)。体育摄影这些限制性选修课是在一一对应于必修课的前提下设置的,比如体育理论模块建立在体育史和体育学概论课程的基础上,广播电视模块建立在摄影摄像基础知识课程的基础上。

这种设计减少了以往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不精”的局面,使得学生可以针对自己就业的方向和兴趣去选择课程。由于限制性选修课拉通排课,学生可以全部选修,因此也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至于当前盛行的媒体融合和跨媒体能力,目前在中国还很难一步到位地体现在课程中,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学生自己在实践中积累。

总之,课程设计的上述原则具有应对当前学科和专业建设形势的特点。“厚基础”可以为学生提供转向前提,比如北体有学生考取社会学、历史学、体育社会学研究生的;“宽口径”可以开发学生的多向潜力,比如有学生毕业后进入公司从事媒介公关工作、进入体育行政部门从事文秘工作的;“活计划”是一种鼓励学生灵活选择的做法,可以避免以往课程多而不精以及缺乏体系的弊端;“多方向”追求的是突显体育特色和传媒发展形势,比如播音主持模块课程可以培养学生体育解说与评论的能力。

此外,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专业的课程设置还坚持理论和实践结合(新闻传播理论与新闻实践、体育理论与体育实践、文学与写作)、媒介形态结合(平面、电子和网络)、体育与新闻结合(体育为对象、新闻为技术、新闻和体育理论为指导、运动体验和新闻技能为基础)等基本原则,力求构建一个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

4 小 结

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传媒系的办学总体思路可以概括为“大体育、专新闻、泛传播、全媒体”,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突出体育特色。在体育学科理论和运动体验两方面设置较全面课程,使学生学习到体育人文社会学、民族传统体育学、运动人体科学、运动训练与竞赛等体育学科知识,并且有条件得到6个以上运动项目的体验,增强学生在新闻专业领域中体育特色的分量和比例。

2)培养新闻素养。在追求客观、公正、平衡等新闻专业主义素养的基础上突出培养学生新闻采、写、编、评、摄等新闻技能。培养具有扎实的新闻传播与体育理论基础、熟悉体育和新闻业态的新闻传播人才。

3)跳出新闻局限。立足广泛的需要新闻传播人才的社会领域,不局限于为新闻传播、宣传等部门培养人才,而是将视野放到广大的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团体中,有意识地为培养新闻发言人、媒体公关经理等各类人才提供出口。

4)强化复合能力。每年举办新闻专业技能展示与评比活动,结合实业界对于人才的需求进行跨媒体能力培养,为融合多媒体能力的人才提供发展空间。在2008年奥运会的需求背景下,突出新闻和体育专业英语能力培养,强化学生的体育摄影和摄像等标志性技能。

5)注重学风建设。定期举行学生读书会和早读,确立“据于德,依于察、敏于行”的系训,从新闻职业道德、专业能力、行业规范等角度全面要求学生。

投稿日期:2006-05-08

作者简介:易剑东(1969-),男,江西丰城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体历史与文化、体育新闻传播等。

注:“本文中所涉及的注解、表格、格式等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易剑东 蔡文菊

第四篇:地方本科高校新闻学双语学习模式的要素分析

摘要:在新闻学双语学习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应选择适当的学习模式,分析好其中各要素,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习效果达到最大化。本文从学生的角度分析新闻学双语学习模式的各种要素。

关键词:新闻学;双语学习;师生互动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湘南学院2018年度第二批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立项项目成果

在媒介迅速发展的今天,国际舆论压力不断增大,新闻行业的国际化发展迫在眉睫。自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扩散以来,我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国内外媒体报道不一,西方媒体混淆事实,这更加印证了新闻行业走向国际化是大势所趋。而培养后继人才的高校,更应当尽早将培养国际新闻人才提上日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当今国际上的竞争已逐步演变成国际网络舆论方面的竞争,新闻工作者的双语能力亟须提升,向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

一、新闻学双语学习的特点与优势

双语学习从定义上来说,就是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来学习某类知识,目的是充分平衡地掌握这门课程。双语学习由于具有丰富多样的内容与不同的形式、视角而深受学生的欢迎,但是普及率很低,尤其是在高校中,诸多因素限制了双语学习的广泛应用,但随着科学技术及高水平人才的发展、钻研、改善,双语学习会逐渐步入大众视野。

(一)新闻学双语学习的特点

新闻报道的时效性、新鲜性与及时性决定了新闻专业人才自身能力的综合性。新闻学双语学习对素质要求相对较高,学习内容的专业性强,前沿性与效果非常可观。新闻学双语学习可以将相对单一的新闻专业课程与两种语言的学习结合起来,使学习过程更有趣味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多方面共赢。另外,双语学习的学习渠道多,学生的学习思路更广阔,思维模式、视角多样化,心胸和眼光也可以更加开阔、长远,大脑思维借助语言,双语学习能结合双语中各自的优势形成学生自己的优势思维。大部分外文原版教材的内容性、权威性较强,学生通过新闻学双语学习可以较为完善地发展自身,具有独特的优势。

(二)新闻学双语学习的优势

不同于普通单一的母语课程学习,双语学习在培养学生阅读英文文献的习惯和能力的同时,可以使学生了解世界新闻最新进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1]。同時,新闻学双语学习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精通多语言的国际新闻人才,对利用假新闻抹黑我国国家形象的国外不良媒体有一定的遏制作用。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在校内的学习大多是只关注本专业知识内容的学习,而在实际情况中,媒体报道广泛涉及各个领域,专业性强,对学习单一的新闻类专业知识的学生有极大的限制,双语学习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广泛狩猎,培养各个领域都优秀的综合性人才。此外,双语学习过程中实践活动多,对新闻学的理论知识有更多的实际运用机会,能有效锻炼学生新闻采编方面的能力。如今,国际化进程加快,对外语掌握的要求逐渐提高,学好双语,无疑是今后从业的加分项。

二、新闻学双语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利用新媒体,优化课程学习方式

在新媒体时代,各种网络平台为新闻学双语学习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例如雨课堂、钉钉、慕课等众多网络学习平台,不但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帮助,而且为老师的课程教学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网络资源丰富,渠道多样,内容呈现形式有趣而富有吸引力,操作灵活,适应性强。

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学生都可以根据自身水平,灵活地学习新闻学双语,合理利用网络资源选择适合自己的进度与内容。刚接触时,部分学生会出现一头雾水的情况,而网络平台教学课程支持直播回放,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学生可以在网络上自行查找、解决双语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或直接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寻求老师的帮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与兴趣选择不同的学习模式,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不受时空限制地开展自主学习。在传统的课堂学习结束后,学生可以通过在公众号、B站等线上知识分享平台上观看视频讲解或者文章、在线答疑等方式吸收与理解理论知识。学生可以在网络上借鉴学习中西方教材,了解中西方新闻采编的差异性与文化的差异,扩大国际视野,了解国际格局。可以使用各种软件自行记笔记、便签,利用多种记忆方式加深学习印象。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其广阔的知识共享平台,方式灵活多样,新闻学双语自主学习能力能够逐步提高,学习效果也会更加显著。

(二)在新闻实践活动中培养自身能力素养

在新闻学学习生涯中,学校里提供的多是理论方面的知识,想要切实掌握采编写技巧,新闻实践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在假期或者课余时间可以去相关的社团、部门、机构实习。班级内可以开展关于新闻学双语学习的讨论活动、双语理论分享会等。小组之间、个人之间进行模拟对话与知识分享答疑,加入团队协作,也可以向老师寻求帮助。虽然各人接受能力不同,但是学生基本上都可以在实践活动交流中慢慢适应、熟练。学生在活动结束后要总结自身存在的不足,后期自主进行学习与针对性强化,更好地提高新闻理论双语学习水平。

实践活动也可以在线上开展,在论坛或者社交分享网站上进行双语学习互动。例如学习外刊,了解外刊时文的表达方式,对其中的内容有一定的判断了解,解读许多国内外媒体发行的电子英文版杂志报纸,利用手机电脑自己写影评等。在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前提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开放性地借鉴与吸收理解国外新闻知识理论。此外,提高外语水平也是不可忽视的,学生要多说多练,坚持笔记,反复锻炼,方式途径千百种,坚持下去,双语学习就会更轻松愉快。当然,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恒心与毅力也是值得培养与坚持的。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主安排好学习时间,提高自身的双语学习能力。学生一味地背诵、进行课程学习可能会出现疲倦期,遗忘知识。在新闻双语的实践活动中运用此类知识,多加表达,可以使大脑的印象记忆更深刻,再加以理解吸收,基本上知识就不再那么难记。新闻专业学生要多练多用,学习双语,培养逻辑能力与处理问题能力,为新闻的国际化趋势作准备。

三、新闻学双语学习中学生与教师的互动

(一)课堂上学生为主,教师为辅

在中小学的课堂中,教师永远是课堂的主体,因为这个年龄段学生发育不够成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意识还很薄弱。而各大高校的课堂里,学生已经有足够的能力去自主学习一些不太困难的知识体系,自主学习就成了提高学生能力的关键。在新闻学双语学习的课堂中,教师作为听众,学生则成为讲师,分小组或者个人在台上为班内所有同学讲解某个知识点。

教师在课前筛选出一部分不是很困难、比较容易理解的知识,分配给各个学生,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为大家讲解这个部分新闻学双语模块的理论,怎么讲、如何讲都由学生自己决定,教师可以适当提供帮助,给予学生适当的准备时间,最后由学生进行展示并讲解,教师作补充点评和总结。这种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课堂模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作为辅助,让学生在准备与实际讲解的过程中加深和提高对双语知识学习的印象与理解层次,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自主预习、自主学习、双语表达等各方面的能力。这类以学生课堂为主的情况,在适合的双语学习理论知识、课程時间充足的前提下,也可以尝试困难的部分,但仍以教师讲解为主。此外,课堂提问、角色扮演、辩论赛等互动环节也是非常不错的教学活动,通过这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其学习双语的积极性,使课堂不再单调传统,更加活跃,更能吸引学生,培养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与广泛思考能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双语的活力、热情。

(二)课后教师带动学生共赢

课后,教师可以布置双语学习部分课程的作业,作业不在多而在精。教师提供新颖的议题,让学生课后观察与跟进,双方可以在线上平台论坛上互动讨论学习,教师发挥引导的作用,学生根据兴趣爱好主动去查找学习。教师带动学生去看双语新闻的采访等,用双语进行互动,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

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使用教学大纲、习题集、病例讨论、专家论坛、素材库、自我测试等网络工具,对学生进行元认知策略的训练,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安排学习任务,运用网络测试功能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监控、调节、激励和强化,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2]。

课后利用阶段性小测试了解学生对某些理论双语学习的掌握程度与基本情况,定期复习与讲解。教师可以分享有趣的双语阅读书籍、影视剧作品等,引导学生主动查找观赏相关内容。组织一些双语打卡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学习。借助校内外现有的资源设备,比如实验室、同声传译房、电视台、广播台等,带领学生参观学习,使用设备采播录节目,做双语新闻节目、采访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其主动参与双语学习。另外,也可以尝试让学生到校外合作基地学习。

四、结语

在新闻学双语自主学习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难题,例如适宜教材的编写与筛选、网络课程的编选、课程时间设置、部分学习平台内容短缺、学生自身外语水平能力不同等。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还有一定的挑战,毕竟新闻学双语学习还意味着对另一门学科的精通与掌握,需要学校、教师与学生等花费大量的精力、时间。

方法总比困难多,这只是开端。在以后的新闻学双语学习中,学生一定能收获更多的知识,这对培养复合型新闻人才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邢伟宏.双语教学对学生探究式学习能力的培养[J].广州化工,2018,46(19):145-147.

[2] 唐俐,李昱.网络双语教学模式的要素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5):988-990.

作者简介:耿甜甜(1999—),女,江苏宿迁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新闻。

作者:耿甜甜

第五篇:哈萨克斯坦高校 新闻传播学本科教育研究

【内容摘要】本文以哈萨克斯坦两所知名高校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其新闻传播学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及专业体系,以期总结出哈萨克斯坦高校新闻传播学本科教育的特点,并通过中、哈比较,进一步探索中哈高校新闻传播学教育体系建设的共性与个性,以促进中、哈两国高校在新闻传播学本科教育上的合作与发展,响应并推进“一带一路”的建设。

【关键词】哈萨克斯坦;新闻传播学;本科教育;课程设置;一带一路

一、选题缘起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向全世界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以期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治互信、经济交流以及文化传播。近年来中、哈高等教育合作在不断增强,新闻传播教育及人才培养与城市文化传播、中国故事的宣讲息息相关,优秀的新闻传播人才,对于加深哈萨克斯坦与中国之间的文化传播、新闻传播交流至关重要,学界应对哈萨克斯坦的新闻传播学教育投以更多的关注。

当前,国内学者因语言障碍,对哈萨克斯坦各高校新闻专业的了解较少,所以对此类选题的研究甚少。

二、哈萨克斯坦高校新闻传播学教育体系研究

哈萨克斯坦传统的高校新闻教育形成于前苏联时期,①直至20世纪90年代下半叶,哈萨克斯坦高校中才第一次出现了《大众传媒管理》《大众传媒营销》《大众传媒心理学》等阅读科目,②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开启,全球信息交流的加速,基于国家教育发展以及内外沟通交流形势的需要,新闻传播学越来越受到哈萨克斯坦政府的重视。由此,新闻传播学亦成为哈萨克斯坦最受欢迎的学科,在2017年哈萨克斯坦高考制度未改革时,新闻学院的录取分数在118-119分,满分为125分,这意味着在哈萨克斯坦,只有最优秀的学生才有机会学习新闻学。由于选拔要求很高,哈萨克斯坦设立了110项助学金用于激励期望学习该专业的学生,其中87项是哈萨克语助学金,23项是俄语助学金。③在当下,哈萨克斯坦国内新闻教育分为两种形式:全日制的高校新闻教育和专业性的新闻培训课程。

哈萨克斯坦共有144所高等教育院校,其中仅有哈萨克斯坦国立大学与欧亚大学这两所高校设有专门的新闻学系,其他高等教育院校的新闻学则是设置在教研室下的分支。英国高等教育调查公司(QS)于2019年9月18日公布了2020年世界大学排行榜,此次上榜的共计1001所大学,有10所哈萨克斯坦高校上榜,排名最前的是哈萨克斯坦国立大学,排名第207位,继而是欧亚大学,排名第418位。笔者以这两所学校的官网资料为蓝本,结合相关的哈萨克文研究资料,对哈萨克斯坦国家新闻传播学本科教育体系建设的基本现状和主要特点进行调查分析,寻找中、哈新闻传播高等教育的共性与特性,在此基础上,为拓宽与“一带一路”重要国家——哈萨克斯坦的合作空间建言獻策。

(一)哈萨克斯坦国立大学新闻传播学本科教育体系

哈萨克斯坦国立大学(Al-Farabi Kazakh National University)又名哈萨克斯坦阿里-法拉比大学,成立于1934年,是该国的最高学府,也是哈萨克斯坦最大的综合性大学,在学生素质、师资力量、学术流动性、毕业生竞争力和科研活动等方面都占据全国榜首,共开设包括新闻系在内的14个系,其新闻系由国际记者与社会媒体教研室、出版与电子媒介教研室、出版编辑与设计教研室三个教研室组成,实际上是三个教学研究方向,自设立以来,很多毕业生也在逐渐成为哈萨克斯坦新闻传播系统的中流砥柱。④第一个方向“国际记者与社会媒体”专业旨在培养具备社会责任感和公共精神,通晓各领域媒介融合规律、知识和技能,能够满足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机构需求,以及时、真实、有效、客观、公正的态度为大众传播消息的新闻人才。⑤哈萨克斯坦国立大学不仅注重新闻学教育,同时注重培养新闻记者的人文素质,学生既要关心国家政治大事,也需要关注处于底层的弱势群体,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的工作有时政评论员、军事记者、体育记者、电视广播记者等。

第二个方向“出版与电子媒介”专业旨在培养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宽口径人才,具备广泛的文化与科学知识,具有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现场及镜头前采访报道能力,能在互联网机构从事信息组织与发布,了解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各领域的基本知识,系统性掌握一门外语和现代信息技术。具体培养方向为记者、外国新闻媒介记者、新闻商务、媒介经营人员、经济记者、制作人、广告人等。

第三个方向“出版编辑与设计”专业偏向于培养能够在印刷中心和印刷公司工作的人才,从事印刷编辑、设计编辑、文学编辑、技术编辑、书籍编辑等工作,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能够利用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在课程设置上以实践课为主,例如写作、校对、策划、市场调研,编辑实践、出版印刷实习、文案写作、图书市场调研等,“专业学习+实践+专业实习”是较为常见的培养模式,在专业学习实践的过程中能够为学生明确未来的就业方向提供帮助。截至2017年年底,哈萨克斯坦有超过1500家注册出版社和出版机构,其中,在阿拉木图的出版机构有255家。哈萨克斯坦国立大学可以很好地为这些出版社输送出版人才。

(二)欧亚大学新闻传播学本科教育体系

欧亚大学(L.N. Gumilyov Eurasian National University)是一所根据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总统法令,以欧亚联盟为核心理念,期待在欧亚学术领域具有重要地位的大学,⑥聚焦到其新闻传播学教育体系建设上,因欧亚大学注重关注对大学生进行民族文化,社会道德和爱国主义方面的教育,所以以培养具有高尚的公民道德原则、爱国主义和社会责任感的青年为前提,新闻与政治学系开设了戏剧工作室、舞蹈、声乐、摄影等专业,配备广播和电视演播室供学生使用,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制作各类广播电视节目,学生可以在名为“欧亚-媒介”的大学网站参与工作,每周参与“欧亚电视”和 “欧亚调频” 在线电台节目的内容制作。该专业方向在校学生音乐协会帮助下设立了剧场工作室、歌舞社团、影像队、电视和电台演播室。⑦

欧亚大学的新闻与政治学系包括三个专业方向:电视广播与公共关系、印刷和出版、政治学。⑧其中,电视广播与公共关系专业方向成立于2009年2月26日,主要培养电视与广播节目主持人、新闻记者、媒体经理、广告代理商、公共关系专家等人才;印刷和出版专业方向成立于1998年,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国家奖获得者阿克塞留为该专业方向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帮助。该专业主要培养新闻记者、文学媒体工作者、媒体编辑、技术编辑、广告策划人员等;政治学专业方向成立于1999年,旨在实施政治学教育计划,拥有该学位的学生将来有机会成为政治家、时政观察员等。

另外,在欧亚大学就读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前需要在学校认可的相关学术会议和论坛上发表论文,并且必须参加新闻类的创意竞赛才会被授以毕业资格。鉴于此,为了便于该专业相关的学生能够更好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如今在阿拉木图市出现了不少有关新闻学的培训机构,例如国际新闻类培训机构,主持人培训机构,电视之星机构等,机构培训的时间均为三个月。⑨

三、哈萨克斯坦高校新闻传播学本科教育的主要特点

哈萨克国立大学及欧亚大学作为哈萨克斯坦的著名高校,其新闻传播学的本科教育体系发展现状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该国新闻传播学科高等教育的整体状态及主要特点。笔者认为,哈萨克斯坦高校新闻传播学的本科教育体系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重视民族语言教学

哈萨克斯坦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哈萨克人占全国人口的66%,第二大民族为俄罗斯族,多民族、多语言的国情亦对其高校的新闻传播学科设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哈萨克斯坦高校新闻教育以哈萨克语及俄语作为基本教学语言,这体现了历史传统与“主体民族化”政策对教育体系的影响。以国立哈萨克大学为例,其新闻学院致力于引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示范课程,并将其“本土化”,以提升以本国语言编写的教育资源数量;而欧亚大学在全日制学习模式下,其新闻学院会使用哈萨克语和俄语对本科生和研究生层次进行专业培训,但两门语言的教学质量仍存在一定差异,近年来,尽管政府在哈语教育上的投入是俄语教育的两倍,但哈语新闻教育的质量总体上还是落后于俄语新闻教育。⑩

(二)与政治学联系密切

大众传播媒介与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在哈萨克斯坦,由于其市场经济不是很发达,媒体对政府的依赖较深,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政府对于媒体的影响,这特别体现在高校新闻传播学教育上。哈萨克斯坦的新闻传播学教育体系建设强调与政治环境紧密相连,不断加强与政治学的融合,新闻学与政治学呈现出一种相辅相成的互动及融合关系。譬如,哈萨克国立大学与欧亚大学在新闻传播学教育上都注重培养政治领域需要的优秀人才,而欧亚大学更是将新闻学与政治学聚拢到一起,成立新闻与政治学系。

(三)强调职业能力导向

不同于其他科目高度专业性及理论性的特点,为更好地满足哈萨克斯坦新闻传播领域人才市场的需要,哈萨克斯坦的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模式更为职业化。以国立哈萨克大学新闻学院为例,“专业学习+实践+专业实习”是较为常见的培养模式,在专业实践的过程中能够为学生明确未来的就业方向提供帮助,欧亚大学亦是如此,其新闻学院鼓励学生体验制作各类广播电视节目,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呈现出独特的职业化导向。

(四)立足国际化的目标

2010年,努尔苏丹·纳扎尔巴耶夫总统批准了《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教育发展国家规划纲要》,提出要积极推进国际化进程,由此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哈萨克斯坦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教育政策,政府不仅增加了对学生和研究的资助项目,还鼓励各高校加强国际间的学习交流与项目合作,各高校亦积极响应。譬如,国立哈萨克大学新闻学院就设有海外暑期实习的项目,以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其跨文化学习能力,而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哈萨克斯坦高校加强了与中国高校的交流与合作,但對于新闻传播学科,中、哈的交流与合作仍显不足。

(五)数字融合建设滞后

在信息化时代,新媒体技术催生了新的媒介形态,为信息的传播带来了新的应用场景,推动着传播学的新发展,传统的新闻传播学教育面临着挑战,然而,哈萨克斯坦高校的新闻传播学教育尚未建立起媒体融合专业教育模式。以哈萨克国立大学与欧亚大学两所大学为例,其专业方向设置更多地偏向传统的新闻出版领域,如电视广播与公共关系、印刷与出版、出版编辑与设计、国际记者与社会媒体等,大数据及数字传播技术等新媒体并未体现在专业体系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中。

四、加强中、哈高校新闻传播学科交流合作的建议

(一)共建“一带一路”特色课程

在课程设置上,哈萨克斯坦新闻传播学专业可以加强跨学科、跨院校合作,增设技术类的课程,如数据新闻基础、融媒体报道出镜主持、融媒体视听表达、编程语言、程序设计类等类似课程。同时可以关注其他学校国际前沿课程,购买其在线资源。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哈也可以加强“一带一路”特色课程项目共同的建设,推进课程资源共享、教师资源的整合。2018年春季,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与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合作招收“一带一路”全球新闻传播英语硕士,主要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学术素养、跨文化沟通能力,实行全英文教学,设置课堂教学环节和报道实践、调研参访等课外实践环节。哈萨克斯坦高校可以与其合作共建该项目,实现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

(二)推动人才培养国际合作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哈萨克斯坦新闻传播本科以四年全日制和专业培训课程模式为主导。与哈萨克斯坦一样,中国高校本科课程也是四年制,但其模式更加多元化。其中以“1+3”型(1年综合培养+3年专业培养)、“2+2”型(2年综合培养+2年专业培养)为其主导模式,满足了新媒介趋势下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另外,中国高校还采用本校交叉培养(本院与其他院系合作培养)方式,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与法学院合作,从本科一年级学生中选拔,单独编班,联合培养,按独立培养方案授课,毕业获文学学士和法学学士(副修)双学位。哈萨克斯坦可以联合孔子学院加入汉语、英语课程的学习,同时也可以跨校合作,派送留学生、实行学分互换,让两国学生加深对“一带一路”国家文化的理解。

(三)加强双边学术合作交流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哈萨克斯坦高校加强了与中国高校的交流与合作,在2018年7月的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上,双方亦共同探讨了“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哈高等教育合作的机遇与未来发展,探索中、哈两国间学生流动机制与方式。会上,中方10所高校亦与哈方9所高校共同签署了24份合作协议,为中、哈两国进一步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共同促进更深入的合作奠定了基础。目前,哈萨克斯坦在中国建立了4所哈萨克斯坦中心,中国一些高校也开设了哈萨克语专业。但聚焦到新闻传播学院的交流合作还是不够深化。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双方的学术交流,定期召开学术会议,交流的方式灵活化,可以是中方派出师资也可以是哈方派送学生过来交流;进行师资互换,促进双方专业知识及语言的学习;同时也可以加强国际课题的合作,联合成立研究机构或协会,保证合作交流的常态化与可持续性,推动交流不断向前发展。

聚焦到新闻传播学,新闻传播学院作为国际传播人才的摇篮,其课程设置和专业体系更是承接着培养目标、关乎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的好坏。哈萨克斯坦的新闻传播学的教育体系建设注重多民族融合、以国际化为目标、以职业化为导向、推动信息化赋能,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更为其新闻传播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注入了新的内涵,从宏观上看,中哈的新闻传播课程设置既有共性,亦有各自的特色,双方应进一步推进新闻传播学学科教育间的互动与交流,连接跨文化记忆,促进课程及专业的对接,加快推进新闻传播学人才联合培养计划,共同推进两国新闻传播学教育的发展,深化合作传播,为“一带一路”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注释:

①⑩赵永华、邓耀敏: 《来自中亚国家的传媒转型经验:哈萨克斯坦媒介生态观察》, 《国际新闻界》2012年第5期。

②Laila A . Media Education in Kazakhstan: Work Experience. Univers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2016, 4(8):1753-1756.

③《哈萨克斯坦新闻系概况》,http://presscenter.kz/fakultety-zhurnalistiki-kazahstana/?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哈萨克斯坦新闻网》,2018年10月18日。

④《哈萨克斯坦国立大学简介 》,https://www.kaznu.kz/en/ ,哈萨克斯坦国立大學官方网站2019年09月17日。

⑤﹝哈﹞Amina Jalilova:《如何成为一名记者?》,https://edumart.kz/ru/article/kak-stat-zhurnalistom-sekrety-professii?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EVDmart,2018年5月12日。

⑥⑧《欧亚大学简介》,http://www.enu.kz,欧亚大学官方网站2019年9月17日。

⑦《哈萨克斯坦国际教育研究评估报告》(2012年),第7-8 页。

⑨《哈萨克斯坦欧亚大学教师手册》(2012年),第 3-4页。

夏秋月:《哈萨克斯坦媒体现状及新闻出版制度》,《青年记者》2016年第6期。

﹝哈﹞Bekbauova D 、 Iddrisu I、 Suleiman A S 、 et al:《哈萨克斯坦高等教育国际化》,《社会科学研究》2017年第4期。

学校新闻中心:《构建“教育共同体”中国—哈萨克斯坦大学校长合作对话在贵州举行》,搜狐网,http://m.sohu.com/a/243906255_99993997,2018-07-28/2019-09-14,2019年9月14日。

(作者米热·吐尔汗巴依系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研究生;黄靖系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研究生)

【特约编辑:吴婧;责任编辑:陈小希】

作者:米热·吐尔汗巴依?黄靖

上一篇:研究生金融论文下一篇:新型建筑材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