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方法

2022-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德育方法

转变德育观念 改进德育方法 构建德育特色

【摘要】学校德育的创新与发展应从经验思维提升到理性思维,在注重方法手段研究的同时注重德育内涵的研究与开发,真正认识并确立学校德育的核心价值目标。

【关键词】转变观念尊重需要构建模式

社会是否和谐,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社会群体素质的提高。群体素质的基础在于学生时期的培养。学校根据自己的文化积淀和教育特色,在对学生进行教育中,应该始终把德育作为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最基础的教育,从实效性出发,在探索德育规律与创新发展过程中,逐步确立学校德育的核心价值理念,逐步完善学校德育的价值目标。因此,在共同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的今天,学校作为承担基础教育的重要领域,对学校德育核心价值理念的认识和实现这个价值目标的实践与研究显得更为迫切。

在德育实践中,我校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为核心,以立志成才教育为主线,以养成教育为重点,以系列德育活动为特色,实行系列活动与常规管理相结合,做人教育和成才教育相结合,思想工作和心理辅导相结合的德育模式。学校的育人目标是:为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全面打好素质基础,“重德育才,要成才先成人”,培养具有个性特长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职中生,为学生的未来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素质基础。

一、构建学校德育新体系

1.转变德育观念

长期以来,学校比较多的是依靠经验开展德育工作,各自由经验产生的方法创新虽然有它的作用,但以德育规律的研究视角来看,尚未形成具有普遍意义的、长效的、学生渴望接受的、和谐发展的德育课程、系统和方法手段。

学校德育的创新与发展应从经验思维提升到理性思维,在注重方法手段研究的同时注重德育内涵的研究与开发,真正认识并确立学校德育的核心价值目标。按照我国政治制度的要求,学校德育承担起思想、政治、心理、道德等更为广泛的教育内容。因此,必须担负起指导和帮助学生懂得人生规律、科学把握人生、感悟人生真谛、树立理想信念、完善人生发展的作用。简而言之,德育对成长中的学生来说,不仅是社会伦理道德学问,还是一门健康生存与正确发展学问,从中能够获得优化健康生存方式的知识和科学发展的新认识。它客观上已形成人类生存与发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学说体系,是学会做人,优化、完善社会关系,使社会得以和谐发展的一门基础科学。学校德育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生命价值的丰富化”,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德育的核心价值应该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理念基础上,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教育人、引导人、关心人、帮助人的价值的集中体现;德育应该与人的幸福、自由、尊严、价值是紧密联系的,体现的是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注重发展个性,注重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确立;学校德育应该是使学生学会做人的科学导航基础性课程,它的生命力在于能够成为帮助学生顺利融入社会,在积极适应和参与社会进步与社会建设中实现个人价值。

2.尊重和满足“两个需要”

改进学校德育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学校德育规律,并且明确学校德育的核心价值目标——从指导和帮助学生获得人生的成功与发展出发,激发学生内在动力,使学生掌握如何从人生意义上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思维能力和行为能力,从而使自己发展得更好。我们认为,学校德育工作要坚持尊重和满足“两个需要”。

(1)学校德育要满足社会发展对未来人才的需要

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以德育专职队伍与全体教职工达成共识为实施德育的思想基础,形成团队合力。德育虽然有政治工作的要求成份,但不完全等同于政治工作,它必须服务于经济,服务于社会发展。它既有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教育,又有对学生进行最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教育不能仅仅作为对学生的目标要求,应该从学生的生活需要出发,与社会理想、职业理想、个人的生活理想紧密地、有机地结合起来,大胆正视理想转化为现实的主客观条件,增强自主发展的动力;养成教育也不仅仅是为了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在提出行为规范要求的同时,应该向学生传授行为技巧,传授行为科学,引导行为智慧,优化行为表现,提升行为能力和层次。也就是在对学生提出该怎么做的同时,引导他们思考并通过实践去体验,进一步认识为什么要这样做,对自己的发展有什么好处,以及怎么才能做得更好。因此,不同的学习阶段应该实施符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教育内容,使学生愿意接受,成为自己的需要。这是一项基础性的、有规律可循的教育活动。

(2)学校德育要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学生的需要是由认识支配的,并随着认识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是德育的重要功能和职责。德育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使学生成长发展得更好。这个价值目标,能坚定学生的追求,成为行动的指南,起到名至实归的效果。我们从事德育工作,既不能把它看成是一项任务,更不能把它作为管理学生的一种手段,关键是落实教书育人。

3.发挥灵活机制

学校德育在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中的价值不言而喻,而德育在实施过程中的难度却同样不言而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颁布,使我们不仅看到德育在国家领导人眼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看到基层德育工作者对改革德育工作的迫切要求,焦点在如何充分发挥德育的功效,体现德育的实效性问题。因此,我们在进行德育高级目标(如理想信念等)的教育中,如何使其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把理想信念教育的规定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在学生逐步认识、提升当今学习生活的意义上,使他们逐步达到领悟点。通过“远”与“近”的联系,找到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需要的最佳结合点,这就是德育应起的作用。比如,我们向学生提出,如何才能使自己成为符合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中职生这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同时组织学生联系自己,联系现实社会,引导生涯设计,进行社会考察,相互交流,老师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帮助他们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根据不同的情况列举生动的案例。同样,在道德规范的养成性教育中,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伦理道德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联系起来,授予行为技巧、正确的行为方式、指导了解有智慧的行为特征等。因此,我校开设文明礼仪课,开展“团员之家”、感恩教育等活动,建立系统化的校本德育课程包,以多样化的教育方式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服务。从而有效地发挥德育的功能并体现德育的生命力。

4.实现“三个和谐”

让和谐意蕴充盈学校德育工作的全过程,为职中生成就和谐人生打下良好的思想和道德基础,为构建和谐社会造就一大批建设主力军,成为学校德育工作光荣而艰巨的时代使命。要履行好这个使命,和谐德育必须成为学校德育工作不懈的创新目标与追求。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学校德育工作应该是充满生机性、体现时代感、富于创造力的一项条理、融洽、透射出和谐美的育人实践活动,其本质是实践的,其运作是和谐的。

(1)人际和谐:实现德育目标的首要前提

社会和谐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人的主体意识的自我觉醒,学校德育恰恰是突出了对“人”的教育,承担着唤醒学生主体意识、责任意识、自我完善意识的任务。完成这个过程,师生人际关系状况对德育接受效果有着决定影响,必须调整好教育者对待受教育者的态度,使二者关系处于和谐状态。一是德育工作者要研究学生心理需求,客观地分析职中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生存状态,做到“知己知彼”;二是要深入到学生中间去,由高高在上转为平等相处,消除隔膜,使学生产生“自己人”的感觉;三是要学会把德育内容“活化”,从解决学生生活、学习、择业等实际问题入手,促进教育对象的社会化;四是引导学生自觉修德,大胆放手,指导学生自发开展有利于其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充分发挥的育德活动。

(2)管理和谐:德育成效的切实保证

学校管理系统的和谐与否决定着学校的社会形象和市场竞争力,而德育管理的和谐一定程度上也在制约着学校整体管理的质量。管理与和谐是相互促进的一对范畴,没有管理,和谐就缺乏基础,没有和谐,管理就缺乏方向,学校德育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形成一个全员德育的工作局面。一是要更新德育观念,通过引导、教育,使学校教师摒弃思想上德育是德育工作者的“专利”的思维局限,秉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优良传统,主动促进教育教学管理、校园文化建设、教职工队伍建设、实习实训与就业指导等各项工作与德育工作间的联系、渗透和融合;二是健全管理机制,保证落实好德育工作的校长负责制,加强学校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和德育投入;三是在管理过程中要体现“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使德育运行在和谐状态下进行。

(3)环境和谐:学生德行成长的肥沃土壤

职中生的道德形成、发展离不开社会、学校、家庭这些有机情境。让学生学会判断并吸纳这些情境中“情”的有益养分,使其在品德发展过程中得到不断完善,是学校德育工作的职责。必须努力营造和谐的德育环境,为学生提供肥沃的成长土壤。首先,校外环境与校内环境要和谐。积极争取社会各行各业和广大家长的支持,塑造适应和谐社会建设需要的高质量人才,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其次,校园内部诸子环境要和谐。校园文化环境、专业建设环境、师生人际环境等子环境构成学校的校园生态环境,这些子环境中德育氛围形成与否、程度深浅及子环境间德育目标与方式的整体协调性,在促进学生加强道德认识、形成道德信念、养成道德习惯和对其本身和谐、全面发展的深入理解上至关重要。

二、构建走向主体实践的学校德育新模式

学校德育的主要对象是未成年人,他们处于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从而达到领悟点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中,重要的是必须为他们打下扎实的认知和认识基础。德育的作用最终应该充分体现在学生的道德行为方面。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根据学校的特点作出比较明确的安排,保证主题德育与学科类教学活动有一定比例的时间与空间,重在基础性、养成性、系统性、联系性、激励性,重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两个层面的教育中,有针对性地架梯登高、以情景感染,使学生道德行为规范的养成更富有理性的思考和积极的行为动力。

我校从以下途径入手构建学校德育新模式

1.学校根据学生特点制定指导性的分段德育目标

根据各年级学生个性特点、素质教育的要求、学生自我发展的欲望,制定分段德育目标。

2.增加学生课外活动及研究活动的比重

把学生社团、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纳入学校常规管理;鼓励学生以研究小组的方式进行小型的科研活动;某些学科有目的的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共探的合作学习。

3.探索符合我校特点的德育管理模式

真正推进素质教育,既要鼓励学生发展个性,又要考虑其全面发展;进一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管理的积极性、自主性,激励学生发展自己的才能与创造潜力;在运作过程中一定要体现出科学、民主的特点,使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自身行为的主人,自主教育的主体。

4.教师用宽容理念营造和谐自由的教育环境

(1)科学认识宽容理念

正确认识与处理宽容理念与日常教育的关系;研究正宽容、临界宽容、负宽容的区别;研究其操作方法等。

(2)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建立起学生与教师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仅能在学科教学及学科教学以外的授课时间,而且能在学校生活的各个领域主动关心并悦纳每一个学生,激发学生自发地产生学习兴趣;真正实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营造教师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学生做楷模。

(3)营造良好的生生关系

根据时代要求,结合实际情况,为学生自身发展营造一个有效的自主教育环境。

根据时代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对五自精神(自尊、自爱、自信、自主、自立)分阶段提出细化性的达成目标,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尊重独立的人格和个性。通过不同的途径,提升学生的自我意识,真正认识自己的心理及行为特点,并不断完善自己的心理素质状况。

5.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参与现代竞争与合作的重要保障。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目前还是我校的一个薄弱环节,只限于做心理测试和分析还是远远不够的,在深入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方面还有待加强,我们将分步完成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工作,使我校学生的心理素质有较大的提高,为最终实现自我教育创造理论条件。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育健康人格,而健康人格必然以一系列优良素质为基础。因此,作为基层学校,应对学校德育的一般理论和具体实施策略做进一步的理论总结和实践研究,探索青少年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原理、方法和途径;进一步丰富关于学校德育的理论和青少年道德发展和形成的理论研究,为实施以德治国的重大方略架起新的支点;为学校德育以及家庭教育提供新观念和新思想,为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发展提供相应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

参考文献:

[1]《自我教育新论》 蒋自立著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年出版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问题》

[3]《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4]《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纲要》

作者:吴秀文

第2篇:研究传统德育方法 深化现代德育理论

德育,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杠杆之一,自人类摆脱野蛮、进入文明之日起,就有了德育这一具有普遍性的社会现象,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德育历史尤其悠久。据史书记载,早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轩辕黄帝时代,就有了“修德振兵”(《史记·五帝本纪》)之举,表明从那时起,就已出现德育现象。后来到了尧舜时期,已有了孝父母、友兄弟的道德观念,并且舜曾“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旨在改变“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滕文公上》)的结局。这说明在舜时,道德教育已成为社会管理者的自觉行为。此后,薪火相传,代代相继,不断将具有我们民族特色的德育理论推向前进,使中华民族成为富有道德内涵的伟大民族,早在古代就被外民族誉为“礼义之邦”,留下了无比丰厚的德育遗产。发掘、总结、提炼、继承这批遗产,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是当代德育理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正是在这一历史使命的激励下,近年来许多学人,特别是一些生气勃勃的青年学者,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德育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新成果。崔华前同志这部《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研究》书稿,就是其中之一。我有幸最早读到这部书稿,感受良多。

书稿把“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作为研究对象,这个任务是很艰巨的。先秦诸子是在春秋战国之际百家争鸣的熔炉中锻炼出来的。百家争鸣是我国学术史上的黄金时代。当时,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各家学者,出于不同的政治需要,在学术上展开论辩,彼此交锋,是此而非彼,竞相提出不同的学术见解,表现出“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对立倾向。在德育理论和方法方面,各家各派也都有自己的理论创造。他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各种不同的德育学说交相辉映,构成了春秋战国时期德育学术盛况的壮丽图景。面对这种纷繁复杂的学术背景,要对先秦诸子德育方法作开创性的、系统性的总结,其难度确实非同寻常。令人高兴的是,作者没有向困难低头。他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运用比较研究法和历史文献考察法等现代科研方法,在深入揭示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形成的社会条件和理论基础之后,对先秦诸子的德育方法学说,从宏观到微观、从历史到现实,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理论探索。书稿所展示的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体系,其概念之清晰,内容之宏富,脉络之分明,观点之新颖,都显示出自己的特有优势,给人以许多智慧的启迪,读后令人耳目一新。

一、概念清晰

例如,关于“德育方法”的概念,作者先把“德育”释为“思想道德教育”,然后进一步指出:“德育方法,就是关于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具体说来,就是指教育者在对受教育者实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教育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手段或方式,是沟通德育主客体的中介或桥梁。”这个概括,内容完整而清晰,它不仅厘清了现代意义上的“德育”概念,而且把“德育方法”概括为“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并对其具体内涵作了完整归纳,给人以概念清晰之感。

长期以来,一些人从广义的角度,把“德育”解释为“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合成体。这是值得推敲的。“德育”一语,确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狭义上说,德育即指品德教育或道德教育;从广义上说,“德育”指的是关于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若从广义角度把“德育”概括为“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合成体,则必然导致概念上的重叠或出现“屋上架屋”的弊病。我们知道,“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等,都各有特定内涵,简单地将之相加,必然造成不必要的混乱。我们所说的“思想教育”,指的是关于思想观念方面的教育。“思想观念”所涉内涵很宽,它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等一系列关于思想方面的观念。因此,所谓“思想教育”,指的是以上述一系列观念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我们所常说的“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以及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等,都含纳于思想教育之中,或者说都是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思想政治教育”,指的是以政治为核心内容的思想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则指的是以道德为核心内容的思想教育,等等。思想教育同“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等相比,属于高一层次的概念,绝不可与后二者平列看待。若把“思想教育”看作与“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平列的东西,并简单将它们相加起来构成“德育”概念,其结果必然使人产生这样的误解:似乎“思想教育”中,没有“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而“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似乎又不属于思想教育。这显然不符合客观实际,其失误的根源,在于概念不清。本书将“德育”定位于“思想道德教育”,无疑是正确的作法,值得大加肯定。

二、内容宏富

本书旨在揭示我国先秦时期儒、墨、道、法四大学派中的著名思想家的德育方法思想,具体说来就是对儒家学派中的孔丘、孟轲、荀况,墨家学派中的墨翟及其后学,道家学派中的老聃、庄周及稷下道家学者,法家学派中的商鞅、韩非及齐法家学者等人的德育方法思想,进行系统论述。其所涉学者之众、内容层面之宽,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思想提炼方面,书稿既有宏观的概括,更有微观的剖析。例如,它在分析先秦诸子关于“身教示范方法”的思想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分别论析了孔子的“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思想、孟子的“教者必以正”的思想、荀子的“师以身为正仪”的思想、墨子的“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的身体力行思想、老庄的“行不言之教思想”、商鞅的“官无邪则民不敖”的思想、韩非的“不以言谈教”思想,以及齐法家的“明正以治国”思想,等等。这些论析,既说明先秦诸子对“身教示范”德育方法的普遍关注,又说明他们从不同视角对“身教示范”德育方法,进行了各具特色的理论创造。一部专著,把问题的研究置于如此广博的层面,并将之引向微观作深入的探讨,这不仅反映了作者扎实的专业功底,更反映了作者不懈追求的理论勇气。它使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生动而具体,细腻而周密,给读者以内容宏富的深切感受。

三、脉络分明

书稿所要集中阐释的,是先秦诸子关于德育方法的系统思想。这是一个涉及面宽、包容量大、需要回答很多问题的研究课题。如何才能抓住要领、突出重点呢?作者别出心裁,将先秦诸子的德育方法思想,分为三大类:一为关于教育者施教的方法思想,二为关于受教育者自我教育方法的思想,三为关于实施德育评估的方法思想,等等。全书关于先秦诸子德育方法的思想体系,正是由这三个方面扩展开去,并最终建构起来的。例如,围绕“关于教育者施教的方法思想”,书稿揭示了“因材施教法”、“身教示范法”、“教学相长法”、“平等育人法”、“情感交流法”、“循序渐进法”、“启示引导法”、“环境陶冶法”等八种关于教育者施教的方法思想;围绕“受教育者自我教育方法的思想”,书稿又揭示了“知荣明耻法”、“自我反省法”、“克己慎独法”、“忠恕一贯法”、“改过迁善法”、“防微杜渐法”、“躬行践履法”、“益志养气法”等八种关于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方法思想。此外,围绕“关于实施德育评估方法的思想”,书稿也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方法论指导意义的基本方法、原则。这样,全书沿着以上三条粗线深入下去,层层剖析,步步发掘,揭示了先秦诸子关于德育方法的思想共达150余种之多。这么多方法,用三条线索将之串连起来,可谓脉络分明,条理谨严,既突出了重点,又照应了全面,确有裁剪得体之功效。

四、思想新颖

一部专著的成功,不仅取决于它有明晰的概念、丰富的内容、严谨的逻辑,更取决于它有创新的理论思维。创新是一切理论研究的灵魂,是一部专著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本书稿的可贵之处,就是作者在探讨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的过程中,勇于阐发自己的独得之见。例如,书稿在探讨《先秦诸子德育方法的理论基础》这一节中,抓往三个基本理论问题(即天人观、人性论、发展观),进行自己的理论思考,认为先秦诸子关于德育方法的思想,都是与他们对这三个基本问题的看法相关联。这无疑是很有见地的认识。“天人观、人性论、发展观”(以下简称“三观”),均属于世界观范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正是基于这一见解,书稿具体回答了先秦诸子所持的“三观”如何决定了他们相应的方法论。以“人性论”为例,书稿把先秦诸子的人性理论,分为“性习论”、“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无恶论”、“性有善有恶论”、“性自然论”、“性利己论”等七种形态,在此基础上,再进而说明这些人性之论如何决定了相应的方法论,如:孔子的“性习论”,决定了他重视后天学习、提倡“择友择处”、突出养成教育的德育方法;孟子的“性善论”,决定了他在德育方法方面,重视“反省内求”、“存心养性”、“平等育人”等方法;荀子的“性恶论”,决定了他重视“积善成德”、“环境育人”以及“待师法而正”的德育方法等等。这就从本质上阐明了先秦诸子德育方法各具特色的思想的缘由。其所论,均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既达到了相当的理论深度,又阐发了自己的独到认识,给人以勇于探索和观念新颖的深切感受。

本书的创新特色,不仅在于作者在书中阐发了自己的独得之见,更在于它从总体上对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作了系统性总结,这是一项披荆斩棘、开拓荒野的具有探索意义的学术研究活动。长期以来,由于“左”的思维方式的束缚,人们害怕被载上“钻故纸堆”、“拾封建余唾”的帽子,以致不敢接触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德育遗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传统文化的价值特别是传统道德的价值,已逐渐为人们所认同。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伟大战略任务。正是在改革开放的适宜条件下,对于传统德育遗产的发掘与研究,日益引起学界重视。近年来,先后有一系列研究传统道德或传统德育的新著问世,如,罗国杰主编的《中国传统道德》(含多传本与单行本两种本子)、陈谷嘉主编的《中国传统德育思想研究》、江万秀等著《中国德育思想史》、罗炽主编的《中国德育思想史纲》以及拙著《儒家德育学说论纲》等等,都是研究传统德育理论的新著。然而,这些著作多偏于德育理论方面的探讨,而对于传统德育方法则涉及较为有限。摆在书案上的这部《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研究》,可以说是当代中国第一部研究传统德育方法的新著,尽管它所涉及的历史仅限于先秦时期的春秋战国阶段,但它的问世,却打破了过去关于传统德育方法的专门研究长期处于“0”的状况。这无疑是一项具有填空补白意义的难能可贵的探索!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了“一”的起点,我相信随着传统德育研究的深入,我国学界以后将会有更新、更多、更高水平的传统德育方法研究新成果涌现出来!这正是“长江后浪推前浪”这一社会发展规律所使然,余将乐观其成!

毋庸讳言,作为一部拓荒性的著作,本书稿不可能十全十美,它不可避免地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例如,本书以《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研究》为题,但在《导论》中,却对先秦诸子所处的百家争鸣历史环境、诸子所依各家各派的基本学术宗旨,以及诸子中各位学者的生平传记,均未能作出较为详尽的交待。这就给不熟悉先秦文化史的读者带来了诸多不便。虽存在这一缺陷,但瑕不掩瑜,它不妨碍本书仍是一本好书,而且其存在的问题,也是不难改正的。如同初生的小天鹅难免有其“丑”的一面,但终会最后完善自我、飞向天空一样。

崔华前同志的硕士阶段,专攻中国哲学史专业;考取博士生后,又把中国传统道德与当代中国思想道德建设,作为自己的专业方向,努力拼搏,不懈追求。他的博士论文曾得到校内外同行专家的一致好评。这部书稿,就是在他的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加工而成。在送出版社之前,他邀我为之作“序”。作为他的导师,我欣然应允,并为他在学术上的成就感到由衷欣慰。希望华前同志再接再厉,在学术探求的道路上永不自满,并立志为当代中国的德育理论建设不断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是为序。

[责任编辑:杨淑珍]

作者:黄 钊

第3篇:探究德育方法,让德育之花盛开

【摘要】在初中阶段,老师要让学生们了解德育的深层含义,这样对于帮助学生们的学习来说有一定的意义。能够让德育之花在学生们时期盛开,学生们会学到更多关于道德教育的相关内容,有利于让学生们的思想品德更加的优秀,走出学校后,能够代表学校彰显更加优秀的品质。能够让学生们的教育道德品质之花盛开,这是学校非常希望看到的现象,并且也会鼓励老师在课堂当中,要让学生们自己去探究德育的学习方法,这样他们学习效率会更高。

【关键词】探究 德育方法 教学模式

【正文】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很多学校都改变了之前的教学方法,在上思想品德课时,能够让学生们对于德育学习更加的有兴趣,让德育之花盛开。学习德育课时,只学习课本当中仅有的知识,会让学生们感到非常的枯燥,这样是不利于学生们对于德育学习进步的。所以德育老师也在课堂当中努力的创造更加活跃的课堂氛围,这样能够使学生们感到德育课是非常新颖的,教学内容也是丰富多样的。但是根据最新的社会调查报告显示,部分初中老师在对于德育方法教育方面当中,并不能够引起很大的重视,这样会不利于学生们思想得到进步的,更不利于学生们能够养成良好的德育品质。

一、初中德育教育方法在国内的现状

很多初中老师在教育学生们德育方面的知识时,内容都是非常的枯燥单一,这让学生们学起来是非常无味的,渐渐地会让学生们失去对于学习等于教育的兴趣。但是在新课改之后,德育老师彻底改变了之前的教学模式,采用了更加吸引灵活的教学方法,这样在课堂当中学生们的注意力就会非常的集中,与老师之间的互动越来越多,学生们上课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涨,老师的教学效率也在慢慢的提升,这是学校和老师都是希望看到的现象。但是也有部分初中老师对于德育的教育方法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这样是不利于学生们跟上时代步伐的进步。为了解决这些现状,学校也正在创建更加有风气的教学课堂。

二、促进初中德育教育方法,使德育之花盛开的措施

2.1改变教学模式,使教学内容更加新颖

很多初中生都是非常喜欢有趣并且新颖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够吸引他们在课堂当中的学习兴趣。老师要根据学生们的年龄要求,随时的调整教学模式。因为初中生这个年龄正处于青春叛逆时期,在课堂当中会不认真的听讲,甚至在课桌下搞一些小动作,这是课堂当中绝对不允许出现的现象。例如思想品德老师可以给学生们上一节人生哲理课,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们感悟人生,这样他们就能明白当前的学习是有多么的重要。让学生们阐述自己对于德育观点,这样老师就能够从学生的角度了解现在对于德育学习的现状。

例如:在课本《丰富的社会生活》这一节内容当中,主要是要求学生们能够根据丰富的社会生活让自己的德育品质变得更加优秀,吾出更多的德育深层含义。其中“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我们的知识不断丰富,能力不断提高,规则意识不断增强,价值观念日渐养成。”老师可以给学生们出几道关于这方面的题型,让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答辩,在答辩的过程当中就能够体现学生们在德育品质方面的养成如何。在课堂当中,老师也要鼓励学生们积极的回答这方面的相关问题,有利于学生们健康的成长。

2.2老师灵活运用多媒体与德育课堂相融合

因为现在正处于互联网大时代当中,多媒体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应用也是非常的广泛。所以德育老师在初中课堂当中,要灵活的运用多媒体与德育课堂相结合,这样老师的教学效率会非常的显著,学生们在课堂当中的表现情况也是非常优秀的。例如老师可以用多媒体给学生们几个关于德育的案例,对于这种案例的行为有什么样的看法。当自己处于这种情境时,自己应该怎么处理这种事情,这些都是体现出学生们德育品质的最佳阶段。让学生们进行组队或者是个人发言,表述自己的观点。学校领导也是非常重视德育老师的教学方案,并且在每周会不定时的到课堂当中进行听讲,对老师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合理性的建议,这样也能够使老师的教学取得明显的进步。因为学生们的德育品质与学校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帮助学生自身养成优秀的综合素养来說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学生们在这个年龄阶段当中,能够让德育之花盛开,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并且在学校每周也会举行关于德育的教育活动,让学校的几位代表学生进行演讲。

例如:在课本《社会生活讲道德》这一节内容当中,主要是让学生们能够学会尊重他人,诚实守信,这些都是学生们德育教育当中的学习内容。其中“积极关注、重视他人。尊重他人,希望我们考虑他人的感受,认真对待他人,给予他人应有的、适当的关注,而不冷落、忽视他人。”老师要利用多媒体给学生们展示几个关于道德生活的案例,然后让学生们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情况讲述一下关于这方面的问题,对于学生们德育的培养来说,有一定的帮助。

【结束语】

让初中学生们学习德育课程,能够培养学生们的道德教育品质,培养学生们综合自身的素养,并且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老师也会灵活的与学生们进行互动,并且利用多媒体与课堂相融合,这样才能够使教学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学生们也会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本报记者 田雁. 铸魂提素质 立德育新人[N]. 大同日报,2021-09-10(002).

[2]记者 王鹏 施雨岑 孙少龙. 铸魂立德育新人[N]. 新华每日电讯,2021-09-09(009).

作者:黄荣贵

第4篇:探究德育方法,让德育之花盛开

【内容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与发展,提高了学生德育方面的重视程度,尤其是中小学阶段是学生培养德育的最佳时期,国家教育部门对于学校德育工作越来越重视,对教师德育工作的关注度也逐步增加,为了提高学生优秀的品德素质,加强学校德育的教育工作,需要不断地创新德育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如何提高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期望为德育教学工作提供一些有力保障。

【关键词】德育教学课程改革综合素质

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接受德育教育的主要是通过学校教学活动进行的,要想提高德育教学的高效性,首先需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内在品格是德育工作的最终目的。以探索德育教育方法作为研究课题,结合当前初中德育教育的实际工作情况,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良好品德,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一、初中德育教育的意义

这里说的德育教育主要是针对思想、政治、品德这三个方面进行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首先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促进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的形成;其次政治方面,培养学生具有爱国精神,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以及改革创新的时代理念;再次,站在品德的角度来说,培养学生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团结协作的思想品格。学校德育教学工作是整个教育体系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初中德育教学,在整个教学工作中處于承上启下的阶段,只有充分发挥这一时期的德育教学工作,才能起到良好的衔接作用。初中阶段是良好思想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明确了德育教学的目标,相较于高中德育教学工作来说,更加柔和与适宜。由于当前社会发展越来越快,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综合素质水平高的人才能适应社会的竞争与发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德育工作是培养学生品格与素质最为重要的方法,让学生从根本上去学习,培养自身的素质,通过不断地实践与努力,实现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

二、初中德育教育工作情况

虽然新课标改革已经全面地开展起来,但是当前人才的选择还是以分数为主,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整个教育环境还是侧重于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通过分数进行评价,而德育在整个考试体系中没有分数地位,进而导致德育课往往设置较少,或者出现被占用的现象,整个初中阶段出现重文化课,轻德育的现状。其次,当前德育教育的教学方法传统、陈旧,教师对德育的重视度不高,自身素质水平也有待提升,导致在大部分德育课仅仅是在课堂进行简单的说教,也没有结合当前的热点以及生活,整个德育教学较为枯燥、抽象,学生在课堂中经常出小差,教学效果差,没有起到德育教学的目的。同时,一部分教师认为教德育工作是教学工作的一部分,与知识教学之间并没有多大的联系,整个教学工作只是空谈、说教,教学缺少生动性,学生兴趣不高,感受不到德育的内涵,缺乏感染力。因此,初中德育教育工作受各种因素影响,教学效果不理想。

三、初中开展德育教育的方法

1.情感教育法

这里说的情感教育法指的是在进行德育教学时,首先要做的是培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缓解学生对教师的抵触心理,才能更好地实施德育教育工作,让学生乐于学习,愿意听讲,进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但是在德育教学工作实践中,教师通常采用说教的方法进行德育知识的传播,认为只要经常进行教育,学生就能感知德育教学中所蕴含的道理,起到德育教育的目的。但是很多教师表示,由于初中阶段的孩子正处于叛逆期,德育教育所起到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要创新教育的方式、方法,首先要做的就是关爱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采用情感教育的方法,建立师生之间的感情,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进而为德育教学工作的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当前很多初中生对于学习的兴趣不高,在课堂中经常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犯困、乏力、走神、交头接耳的现象,还有很多孩子出现逃课的情况,对学习缺乏兴趣,这种状态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学生大把的时间都浪费和耽误了,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教师的正确的引导,传播德育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但是当前教师的引导与说教所起的效果并不明显,这时就可以采用情感教育的方法,首先与学生构建良好的情感桥梁,除了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重视德育工作的教学,在课下关心学生,经常与学生在一起交流与沟通,发现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并且及时地给予帮助,同时充分地尊重学生,教师要将自己与学生放在平等的地位,与学生以朋友的方式相处,学生会更加的尊重并且信任教师,这对德育工作的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助于德育教学工作的进行。通过与学生交流与沟通,寻找能够刺激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并且进行激励与引导,进而取得良好德育教学效果。

2.德育渗透法

当前,大部分教师认为教学工作,要各司其职,不同学科之间所承担的责任各不相同,初中阶段的德育教育工作理所应当是思想品德教师应该负责的教学。初中的教学工作,通常是围绕自己所负责的学科展开的,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涉及德育教育工作,由此可见当前的教学观念,并不利于德育教育的开展。同时德育工作缺乏实际性,很少与学生的学习以及生活相结合,进而导致德育教育效果不良。在现实生活中,每个学科中或多或少地都会与德育有一定的关联,只靠思想品德教师进行德育教学工作并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将德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中,更有利于德育的教育工作,对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才能起到一定效果,进而实现德育教育的高效性。

例如:语文学科,为学生的德育教育提供了一个实践的平台,语文教师要意识到语文带来的德育教育机遇,结合语文素材中所传达的情感、精神以及思想认识等对学生进行引导与启发,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对自己有清楚的认识,不断的净化自己的观念,提高自己的思想认知,实现育人的德育教学目的,同时也更利于语文知识的学习,让德育在语文教学中将情感与道理进行结合,使德育工作能够有效地实施,塑造良好的思想品德。再如:数学学科,从本质上属于自然学科,数学是经过历史的长河,前人经过不懈的研究与探索,才将知识流传下来的,数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方面体现数学家的拼搏、探索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有利于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另一方面,从无数实践中总结出数学规律,再将其有效地运用到学社会生活中,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将德育与各个学科进行融合与渗透,不但有利于学生各学科的学习,同时德育教育也更加的全面有效,有利于学生自我反思与认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水平。

3.网络引导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对我国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果人们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就很容易受到网络带来的消极影响,沉迷到网络中。尤其中小学生阶段,年龄较小,心理还不成熟,而網络已经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不可避免的接触环境,因此如何利用网络进行德育教育,是教师以及教育部门需要面临与解决的重要问题。一方面网络为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平台,结合网络的开放性以及多元化,了解更多的社会热点与时事,丰富了德育教学内容,同时贴合现实,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另一方面,网络德育教育增加了教师教学的难度,网络游戏、社交软件等对学生带来了更多的信息,对学校的教育产生一定程度的弱化。同时由于初中生的心理还不成熟,容易受网络的吸引进而沉迷于网络中,因此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需要结合网络灵活地进行教育活动,发挥网络的积极引导作用,进而实现网络德育教学工作。

例如:充分利用网络渠道进行德育教育,学生对于网络的好奇心与兴趣,需要进行正确的引导。通过信息技术课以及网络竞赛活动,来丰富上网学习活动,减少学生对网络的猎奇心,发挥网络的积极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正确认识了网络,有效地减少了网络带来的不利影响。此外,利用网络建立师生交流网站,通过Emile、微信等平台进行师生之间的交流,一方面缓解当面沟通的尴尬,有些问题通过网络更易表达与交流,尤其是一些心里话,还有这一阶段学生存在的敏感问题,就可以通过的网上与教师进行交流,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不但增加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同时起到德育教育的效果。

4.生活教育法

当前初中实施的德育教育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教育效果并不理想。教师的教学活动侧重于学科知识的学习,学生德育效果是远远不够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转变思想,重视生活教育的重要性,任何教学工作都离不开丰富多彩的生活,生活化德育教学法,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施起来更利于德育教育活动的开展,促进学生思想道德以及内在素质的培养,为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例如:结合当前社会热点新闻开展德育教育工作,“老人外出倒地后,人们是否应该扶”等这些极具争议的话题,进行激烈的讨论,也可以组织辩论会,进而探究出最为正确的方法。这些案例贴合人们的生活实际,与学生有着切实的关联,学生的积极性以及热情也更为高涨,有利于学生价值观的梳理以及养成,为学生能够健康的成长提供有力保障。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短视频,包括生活中遇见的一些德育小故事或者反面教材,引导学生养成乐于助人、爱国以及民族精神等良好的品质,形成正确的观念,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改革,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接触社会的渠道越来越多,但是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因此很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进而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叛逆、消极等不良的品德问题,整个价值观念错误,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就需要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初中生的学情以及个性,创新德育的教育方法,开展德育教学活动,最大程度地发挥和挖掘出德育作用,进而将初中生培养成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姚锦爱.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中激励策略的实施[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5).

[2]刘永雄.“互联网+”时代下初中德育实践探讨[J].教育观察,2019,8(17).

(作者单位:1.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第七中学;2.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第三中学)

作者:张晶芮 邢卫梅

第5篇:杜威德育方法对我国中学德育的启示

摘要:杜威主张通过学校生活、教材、教法三位一体的德育方法。在德育理论中提倡探究式讨论提高法、活动式训练教学法以及社会式学校育人法。当前,我国中学德育工作的总体效果良好,但仍然存在很多薄弱环节和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从我国中学目前的实际出发,寻找解决办法;另一方面,更需要借鉴国外道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

关键词:杜威;德育方法;中学德育;启示

中学德育是按照社会需要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素质的教育活动。通过对杜威德育方法论的分析与研究,找出其中可供我们借鉴之处,这对我国中学德育实践的改革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一、杜威的德育方法

杜威主张通过学校生活、教材、教法三位一体的德育方法。在德育理论中提倡探究式讨论提高法、活动式训练教学法以及社会式学校育人法。

(一)学校生活、教材、教法三位一体的德育方法

杜威认为,学校的道德教育应当是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而不是教授“关于道德的观念”。“道德观念”与“关于道德的观念”这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指指导行为、具有方向作用的观念,可以说它是性格的一部分的观念,与行为者的人格是同义的,它可能在行为者的意识指导下付诸实际行动。而后者只是有关道德的知识和信息。行为者尽管认识,甚至掌握它,也未必付出真正的实践活动。所以,杜威指出在学校通过直接的道德教育,向儿童传授关于道德的知识和信息,他们是可以获得很多关于道德的知识,但是不付诸道德实践是毫无意义的。因此,杜威认为,必须要采用以学校的全学科和全部教育活动为媒介的间接性道德教育方式,提出了学校生活、教材和教法三位一体的德育方法。

杜威把这种方法称之为“学校道德的三位一体”。第一,“要通过学校生活进行道德教育。”[]杜威认为,在学校中要引进公民的生活,并让儿童去适应、参与这种生活,以培养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参与能力和改造能力;第二,“要通过全学科教材进行道德教育。”[]杜威认为,要按照社会标准来改造教材,增强各教材内容的社会性,保证各个学科具有丰富的道德内容,发挥各种教材的德育效应;第三,“要通过教育方法进行道德教育。”[]杜威认为,学校要发挥道德教育的作用,在教育方法方面,必须应用诉诸于儿童的构筑本能和表现本能的教育方法。既不能采用注入式的教育方法和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也不能简单采用激发外部动机的方法,而是要发挥内在动机的作用。

(二)德育理论中的具体方法

杜威认为道德教育应遵循儿童自身德行发展的规律,结合各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进行。杜威主张的德育方法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探究式讨论提高法。这种方法要求教师将现实生活中的道德两难问题提供给学生,或者设计出一些道德两难的问题,以激发学生对道德问题的好奇心与思考,引起学生对道德问题的探究式讨论。这样的方法不仅可以避免传统教育的强制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民主”与“合作”的精神,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因。

其次,活动式训练教学法。杜威认为,从别人那里听来的或者从课程中学来的知识是没有什么道德价值的,只有在经验中获得并检验的知识才具有道德意义,道德教育更应该重视道德行为的训练。为此,他主张学校教育应以一种“主动作业”活动的方式代替让学生“静听”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道德行为的训练是学生获得道德真知的关键举措。

再次,社会式学校育人法。杜威认为社会生活具有明显的教育作用,突出的表现在人们语言能力的获得、道德习惯的养成等方面。他主张学校生活要与社会生活相接轨,要与儿童的生活相接轨,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等主张,使学校生活成为社会生活和儿童生活的契合点。另外,杜威还强调学校要组织学生直接参加社会活动,认为道德训练如果不参与社会实际活动,就像学游泳不下水,只是反复训练游泳动作一样不可取。他指出参与社会实际活动,不仅是儿童道德品质培养的有效途径,也是检验道德教育效果的途径。

杜威主张把社会生活融入到学校生活中来,通过学校生活来进行德育。“教育既生长”、“教育既生活”的思想杜威德育思想的核心。杜威一向反对灌输教育法,主张通过多种途径与方法实现对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与提高。当前,我国的中学德育与过去相比,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通过分析研究杜威的德育思想,找出我国中学德育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并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这是加强与改进我国中学德育工作的有效举措。

二、当前我国中学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的中学德育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灌输”式教育。另外,德育方法也比较单一,忽视了其他因素的渗透作用。

(一)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目前,我国的中学德育在方法上仍然侧重课堂灌输法,教师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然而真正活跃有效的课堂是需要教师与学生的相互配合的,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只会使课堂陷入一潭死水,奏不出悦耳动听的音乐。德育是做人的工作,影响和改造的是受教育者的主观世界,因而更需要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在现代学校教育中,儿童的人格被分裂为两个互不接觸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这正符合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忽视学生主体性而造成部分学生人格分裂的现状。

(二)没有充分发挥其他因素的渗透作用

目前我国的中学德育过分依赖相关德育教材的教学,通过德育教材向学生传达德育的内容与精神,思想政治课承担着中学生德育工作的重任。然而,思想政治教师更多的也只是把相关道德规范、法律要求、品德约束等直接灌输给学生们。虽然,很多中学生了解并理解了很多有关德育的知识和信息,但是他们其中很多都没有付诸实践,始终没有摆脱纸上谈兵的困境。中学德育不仅仅只能依靠德育教材的教授、思想政治教师以及辅导员的教诲,还应该充分挖掘其他资源开展德育工作。这些其他因素包括:各学科的教学、校内外的硬环境和软环境、社会各界力量等等。

(三)中学德育的方法过于单一

目前,在我国的德育过程中,更多的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标准的灌输,对课本上的硬性规定进行照本宣科。教师在德育过程中仍然是主角,德育的气氛仍被教师主导着。虽然学生也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但他们的心中还是有所顾忌,很少敢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然而,在没有教师的情况下,学生们敢于畅所欲言,敢于表达他们对当前社会各种道德与非道德现象的心声,这恰恰反映了课堂教学的弊端。

在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过程中,作为承担中学生德育主要工作的班主任,往往也只是在出现了一些问题之后才意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然后通过开班会的方式进行说教,让学生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禁止做什么。思想道德教育要从这种灌输的教育方式中走出来,关注学生的自身实践和情境体验,让学生真正理解道德、实践道德、发展道德。

3 A杜威的德育方法对我国中学德育的启示

尽管杜威的德育方法是在美国实施,并且针对的对象是儿童,但主体性对象都是人,这不影响我们从中汲取精华和养分,从而推动我国中学德育工作的进步与发展。德育始终是做人的思想工作,改变的是人的主观世界,影响的是人的精神与意识。杜威的德育方法论强调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要遵循学生内在道德成长的规律,注重结合实践,通过实际训练来获得“道德观念”等对我国大中学德育实践的改革创新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一)更新德育理念,丰富德育方法

德育理念是道德教育最基本的指导原则,更新德育理念是道德教育改革和发

展的客观要求,是道德教育改革的最高层次任务。当前我国的中学德育理念仍然比较落后,没有真正地做到坚持以学生为本。在道德教育中,杜威一直强调以人为本、以儿童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他指出:“一切行为都最终地、主要地产生于个体的内部需要”[],如果忽视个体的内部需要,道德行为就会变成模仿和盲从。因此,道德教育要走向人性化,体现人文关怀。

德育方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德育效果的理想程度,目前我国的中学德育方法仍然以灌输为主,缺乏实践教育。杜威一贯反对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方法。他指出:“有人把感官视为一种神秘的筒子,以为我们能使知识经过这筒子,由外界把知识输入心里去……以为只要使眼睛常常望着书本,使儿童常常听着教师的话,就是求得完善知识的秘诀。”他完全反对这种看法,他认为灌输式的教育方法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我国的中学德育课堂也要积极摆脱枯燥无味的灌输,多加尝试采用探究式、研究式的学习方法。另外,中学要积极组织学生直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加强道德行为的训练。

(二)深挖德育资源,注重隐性渗透

杜威认为,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不仅仅只包含在专门的道德教育课中,还包含在各学科得教学之中,学生在学校的生活以及在学习各学科的内容过程中,都包含了十分丰富的道德教育内容。美国学校一直遵循这一原则,将道德教育寓于其它学科的教学中,注重各学科的道德渗透作用。实践表明,美国的这种做法是非常有效的。我国的中学德育,也决不能仅仅局限于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还要充分发挥各学科的德育渗透作用。事实上,单纯的课堂教学是不存在的,關键在于怎样挖掘其中的德育内容,这就要求各学科课教师要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和具备超高的道德人格素养。另外,教育过程不仅仅发生在学校和课堂,还发生在众多不同的环境中。无论是校园、宿舍、食堂、运动场等有形硬环境,还是校风、学风、班风、学校的优良传统等无形软环境无不渗透着中学德育教学的内容。比如有些历史悠久的大学,很注意将其传统相传下去,以此来感化和熏陶学生。哈佛大学1636年建校时所用的校徽上面的拉丁文样“VERITAS”(真理),拉丁文校训“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沿用至今,依然未变。因此,我国一些历史悠久的中学完全可以利用其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来发挥其德育功能。事实上,不管学生是否是真正乐意地接受正规的、显性的德育课程的教育与影响,他们始终都在接受着前述硬环境和软环境的影响,接受着各类隐性的或者潜在的“课程”的感染与熏陶。这些隐性德育课程对于学生的影响无疑是客观的、深远持久的。同时,它对于学生言行举止的影响和控制又是悄无声息的。因此,中学的德育教育,不仅应该注重思想政治课、班会课、法制教育课等显性课程的建设,还应该注重校内外各种隐性课程的建设,做到联合社会各界力量,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设施,整合一切教育资源,形成最大的德育合力。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体现学生自我教育的价值

自我教育是德育的最高境界,因为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归根到底都是靠自我教育来完成的。教育者只有巧妙地把对学生的教育转化成学生内在的自我教育,德育的最终目的才能实现,否则,一切都是空谈,毫无实际意义。正如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只有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总之,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单纯地依靠教育者的“教化”与“改造”是不可能完成的。人是高级的动物,有自己的思想,如果受教育者内心接受不了教育者的教育方法与内容,他就不可能内化教育者所传授的东西,那么外化就无从谈起了。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离不开受教育者自身心理内部的矛盾与冲突,在这种矛盾和冲突中,教育者要找到突破口,激发受教育者自身的需要,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通过其自身内部的思想矛盾斗争,最终实现道德信念,情感的内化与道德行为的外化。因此,中学思想品德教育必须要改变传统的灌输方法,要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自身作用,积极引导受教者进行自我教育,体现自我教育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杜威.哲学的改造[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2]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王玄武.比较德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4]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5]骆郁廷.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6]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7]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作者:唐艳文

第6篇:优选德育教育方法,做好初中德育工作

摘 要:当前,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越加被重视,道德素质培养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环。为不断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美德,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开展需要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初中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最易奠定基础,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影响深远。本文即致力于初中德育教育方式的探讨。

关键词:初中德育 教育方法

素质教育的全面贯彻落实,推动了当前各阶段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一个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学生的思想和认知等都会发生较大改变。青春期以及叛逆期的到来,严重影响着初中生的思想认知,一旦缺乏教师的正确引导和有效教育,会对学生未来成长发展等造成不利影响。德育教育的充分融入,切实体现了当前教育思想中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在注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个性特征等基础上,对相应有效教学进行积极开展,进而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为学生成长发展指明正确道路。这里,教师采取何种德育教育措施保障德育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是现阶段初中德育教育开展过程中,相关教育人员面临的一大问题。

一、初中德育工作现状

从现阶段中学德育教育工作实际情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在以中学德育大纲为主要依据开展教育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困难较多。从教师角度来说,并未充分全面认知德育内容,往往是从道德层面进行单方面教学。德育内容不仅包含道德层面的,同时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以及爱国主义和人生价值观、思想等方面教育都是德育所涉及的重要内容;德育教育开展过程中的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学校并未对一些大型教育活动进行积极组织开展,过于形式化以及纸上谈兵阶段的德育教育工作,难以保障学生切身体验德育教育,因而德育工作开展受到制约;此外,学生往往会受家庭成长环境影响,在家长并未重视到家庭教育重要性的情况下,也必然会阻碍学生道德素质的提升。面对这种种问题都使得德育教育方法的更新优化尤为迫切。

二、初中德育教育方式优选对策

1.积极树立良好的德育观念

德育工作,良好德育观念的树立是其关键。社会的不断发展,也逐步改进了德育观念,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德育教育应做相应调整。在此背景下,一旦初中教师开展德育教育时仍然抱有落后的观念,不可避免的就会因过度把控,给学生个性化发展造成一定阻碍或约束,因而使得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养成过于依赖的习惯,在学生不具备独立能力的情况下,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必然会受到一些不良影响。为确保这一问题有效解决,教师就应该注重良好德育观念的树立,通过与相关领域专家以及学生的互动交流力度不断加强,促使教师能够对自身德育观念及时更新转变,保障教师在德育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能够以时代发展角度为参考依据。基于教师德育观念更新,教师还应注意对自身多种角色的良好扮演,进而对德育教育工作进行积极创新,促进德育教育效果的优化。

2.顺应时代改进德育教育形式

德育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环节就是应用科学合理的教育形式。在国家针对德育教育形式进行逐步调整的背景下,学校也应对这一号召进行积极响应,为德育教育工作得以更好的完成给予保障。第一,应将以往传授知识的教育向培养学生能力方面进行转变,确保在面对一些事情时学生能够运用自身的能力进行解决;第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为学生做到关爱自我以及关爱他人提供帮助;第三,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进行积极培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风险意识,并不断强化,确保学生在面临困难挫折时,做到自立自强,能积极勇敢地面对,具有坚强的意志力和决心。第四,跟随时代发展步伐,对学生竞争以及合作意识进行积极培养。

德育教育开展过程中,教师应对德育教育形式进行积极调整和不断创新,在规划教育形式过程中,对学生年龄以及身心特征和实际知识能力等进行充分考虑,进而对教育形式进行积极优化和调整,确保教育形式的运用能够与初中生实际情况相匹配,在此基础上以学校具体德育工作内容为主要依据,合理规划教育形式,确保学校德育教育需求得以充分满足。

3.建立与家长之间的良好沟通

由学校组织的德育教育工作,学校和教师应积极邀请家长参与,从学生未来发展方向和规划,对适合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环境进行共同营造。例如:学校可以通过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家长会的形式,建立与家长之间互动沟通的桥梁;此外,定期或不定期家访等形式的开展也是一种促进学校和家长沟通的行之有效措施。在这一过程中,尤为重要的是学校和教师应对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中、家长自身榜样作用发挥的重要性进行充分明确,进而确保以学校为主、家长为辅的家校合力教育形式得以有效形成,对德育教育工作进行共同探讨。

4.基于实际情况实施针对性教育

德育教育工作应确保具有灵活性,灵活性不仅体现在形式多样方面,同时内容的丰富和不同氛围等也尤为关键,在具体开展过程中应将相应的基础侧重于社会热点话题方面,进而确保针对性教学的有效开展。教师应注意在传授知识过程中,也需要对学生的培养加以重点关注,从德育工作方面进行加强,确保更具针对性的德育教育开展。这不仅是教师的职责所在,同时也充分体现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当前社会发展进程不断加快,我们必须要对德育教育加以重视,借此促进全民综合文化素质的全面提升,对此,也必须要加快、加强初中德育教育工作,确保为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奠定良好基础。

例如:教师可以在新学期开学阶段组织德育班会,要求学生在班会中从自我介绍为出发点,对自身兴趣爱好进行畅所欲言,同时教师还应定期组织学生间的娱乐活动,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和合作等方式实现学生综合素質能力的有效培养,拉近师生、生生间的距离,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初中阶段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尤为重要,其不仅在学生健全人格形成方面具有一定帮助,同时也能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将更多成长机会提供给学生。而为确保上述目标有效实现,针对德育教育方法的创新和优化十分关键,通过对行之有效教学方式的积极探索,才能保障教学效果的全面深化,为高素质人才培养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 徐丽丽《初中德育工作的现状与对策研究》,《成才之路》2020年第3期。

[2] 何鸣《爱心、责任心、细心—谈初中德育教育中的“三心”教育》,《课程教育研究》2020年第4期。

(付延军,1969年生,男,山东省济南市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德育教育)

作者:付延军

第7篇:德育方法浅谈-德育

德育方法浅谈

(一)

以往我们惯用的德育方法就是说教法,即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明辨是非、善恶,提高思想品德,而当今的中学生个性鲜明,思想活跃,此法不免让学生感觉枯燥、甚至厌烦,往往收效有限,难能深入其内心。在以往的工作实践中,我深有感触,在此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记得有一年的三五学雷锋月,我把学生带到了“元平特殊学校”,在那儿,我们受到了热情的接待,我们首先参观了校园和教室,接着和那里孩子们进行了联谊,我们把事先准备好的全校团员的签名、祝福横幅,贺卡和小礼物送到他们手中,元平的孩子们异常地兴奋,手舞足蹈,大方地与同学们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歌声并不动听,舞姿也并不好看,智障孩子独特的外形缺陷因而更加明显,可他们是那么的开心和投入,让人忘记了他们的“特殊”,觉得他们脸上的表情是世界上最美丽动人的。

参与活动的大多是智障、自闭症的孩子,中间夹杂着几个聋哑孩子。前者的特征十分明显,脸部表情和情绪反应异于常人,而后者则外表上与常人无异,甚至看起来更加健康和阳光。其中有一个穿着同样的中学运动服,高大帅气的男生,一直主动地和大家交流,用手比划或者在本子上写下自己要说的话,然后拿着自己的联络簿,一个个记下同学们的QQ和手机号码,那帅气的脸庞,纯净真诚的目光,令人不禁感慨万分。

整个活动过程中,我们的同学们始终带着一种怜恤的、惊讶的表情,他们怎么都没想到,这些不幸的残缺的孩子,竟然能如此的无忧无虑地生活,没有一丝的卑怯,也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毫不保留的绽放着他们的笑容和热情。他们外表和生理上的缺陷与他们乐观纯真的心灵形成的巨大反差强烈地撞击着学生们的内心,由此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超出原有情感体验的感动:自己比起这些孩子幸福多了,而在此之前自己还总是抱怨生活的不顺和不公,缺少幸福感,没有自由,没有目标……很多孩子在回去之后都写了感想交给我,表达了今后要积极认真地面对生活的决心,以及将来有能力的时候一定要帮助那些在困难中的人们的想法。这比我们教育者在讲台上不厌其烦的告诉他们要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珍视我们的生命,关爱弱势群体,教育的效果不言而喻。

德育方法浅谈

(二)

另外,我还想谈一谈在团委工作中深有感触的“同辈引领”“榜样激励”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一直以来,我十分相信学生之间的正面的积极的相互影响并在团委工作中不断地摸索和实践,并从中获益。

例如:每学年的新团学干部的选拔和培训,我让学生唱主角,我只在旁边默默地注视,适时地引导和提醒,掌握大方向和原则,招新笔试、面试、实践考核及职务培训等都由学生干部自主策划和实施,以老带新,一方面给了老团学干部自我发挥的空间,而这种权力的赋予也极大的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有利于他们对以往干部工作的总结和反思;另一方面,从选拔到培训的过程中建立的感情使前后两届学生的干部之间产生一种奇妙的化学作用,使学生对于团学精神的传承具备了更多的感情因素,这种相互支持,相互关注的状态使团学工作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又如:每一年的换届增补大会,我都会邀请已经毕业现就读于各大重点院校的历届团学优秀干部参加,发表演讲和感想,和学弟学妹分享自己的学生干部心得和经验,他们贴近现实的经验和超凡的领袖气质就是最有效的精神催化剂,总是令在场的学生干部为之倾倒,并以之为榜样和奋斗目标。另外我还组织了学生干部在“红五月”赴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取经,并邀请深圳大学“十佳优秀干部”来校与我们的学生干部面对面交流,开展五四青年论坛,这些已经具有一定管理学理论基础的大学生们与他们的年龄差距不大,但侃侃而谈的风度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演讲内容使我们的孩子受益匪浅,这么近距离的榜样极大地激励了他们的进取心和工作热情,这样的教育难道不比我们老师苦口婆心、用心良苦地规劝和缺乏实质的“激励”有意义的多吗?

由此可见,“同辈引领”在青少年中的影响日趋重要,同辈群体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尤其是在青少年时期,同辈群体的影响甚至有可能超过父母和教师的影响。首先,同辈群体间相互的理解与支持、关心与尊重,可满足青少年交往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及尊重的需要,从而避免了这些正常需要得不到满足而带来的消极不良的情感,从而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

其次,同辈群体也可促进青少年的学习和兴趣爱好的发展。同辈群体的成员不仅在生活上、感情上相互支持,学习上也互相帮助、互相启发,有时彼此间还开展竞赛,这都有利于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在兴趣爱好上,共同的兴趣爱好不仅使他们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同时在一起的切磋和探讨也进一步促进了他们兴趣爱好的发展。

第三,同辈群体是青少年获得生活经验和社会信息的主要来源。与师生间的交往相比,同辈群体成员间的交往更直接、更经常、更亲切,他们无话不谈,彼此从对方获得大量的生活知识经验和社会信息,而这种信息获得的渠道要比从书本上获得来得更直接、随意,留下的印象也更深。因此,从同辈群体中获得的信息成为学校教育、书本知识的重要补充。

因此,对于承载着社会主流文化的学生群体,应鼓励积极,并创造条件发挥其“同辈教育”、“榜样激励”的作用和优势,促进青少年的成长。

第8篇: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是指用来学生思想认识、培养他们的品德的方法。

1.说服

说服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要求学生遵守道德规范、养成道德行为,首先要提高认识、启发自觉、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就需要运用说服的方法来讲清道理,使学生明白,认识,只有学生的认识提高了,认识到道德的必要性,才能自觉去履行,我们学校是社会主义的学校,要反学生培养成为自觉的建设者,尤其要注重说服。说服的应用很广,无论运用哪种德育方法,都离不开提高学生的认识,都需要结合运用说服的方法,但是仅仅强调或运用说服的方法是不行的。

说服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

运用说服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1)明确目的性;(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3)注意时机;(4)以诚待人。

2. 榜样

榜样: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榜样包括:典范、示范、评优。

运用榜样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①选好学习的榜样。②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③引导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3. 锻炼

锻炼: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

锻炼包括:练习、制度、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

运用锻炼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①坚持严格要求②调动学生的主动性③注意检查和坚持

4. 修养

修养: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经过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行为调节,使自身品德不断完善的一种重要方法。

学生品德的提高是一个能动的发展过程,它的成效同学生个人能否自觉主动进行道德修养紧密相关,学生的年龄愈大,他们个人进行的道德修养在自身品德发展中的作用也愈大,所以德育不得不重视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提高他们的修养能力,如果没有道德的修养,个人的进步就是不可能的。

修养包括:学习、座右铭、立志、自我批评、慎独等。

指导修养时要注意:①培养学生自我修养的兴趣与自觉性。②指导学生掌握修养的标准。③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5.陶冶

陶冶: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运用陶冶时要注意:(1)创设良好的情境;(2)与启发说服相结合;(3)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6.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德育的各种方法各有特点与作用,每一种方法都是进行德育所不可缺少的,但又不是万能的,它们之间相互补充、配合,构成了德育方法的完整系统。青少年学生品德的培养,不可能通过个别方法来实现,必定是科学地综合运用全部德育方法的结果。所以教师要熟悉全部德育方法,善于创造性地运用 育方法,是为进行德育思想品德教育而采取的各种方式的总和。在现代德育工作中应着重运用以下几种方法:

1、榜样示范法

一般最有影响力的人物有以下几种:

(1)革命领袖和英雄模范人物,是学生最敬仰、热爱的榜样,对学生具有强烈的影响作用。

(2)家长和教师,是学生最直接的榜样,对学生处处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3)同学中的好人好事,优秀典型,是教育学生最有感召力、说服力的榜样。

(4)伟大的历史人物和文艺典型形象。

2、品德评价法

这是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给予的激励或抑制,从而控制其品德发展的方向,提高道德的形成、发展的方法。品德评价法有四种主要方式:(1)表扬与奖励(2)批评与惩罚(3)评比(4)操作评定。运用品德评价法的要求:(1)要使学生不仅成为评价的对象而且成为评价的主体。(2)品德评价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3)要贯彻奖励为主,批评惩罚为辅的正面教育方法。

3.情感陶冶法

情感陶冶法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熏陶三种方式。

4.实践锻炼法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发生深刻的变化;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社会适应能力,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更具主动性。

一、模仿启蒙法。

初入学儿童,特别是没有条件接受正规幼儿教育的农村孩子,是非、真假、美丑、善恶观念十分模糊,而这个阶段,他们的模仿力很强,客观因素容易在先入为主的心理作用下,对他们步入人生的思想品德乃至一生的思想观念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作为学生心目中偶像的老师,从接受学生的第一天起,就应在他们面前树立起一个良好的形象,把衣服穿得大大方方的,让他们看看老师怎样“打扮”的;用白线把黑板分成几等份,板书时留足天头地角,字写得横平竖直,使他们学会怎样在作业本上书写:有时下课,故意把教具丢在教室里,让学生帮着去拿,然后说声“谢谢”,使他们学会礼貌用语:有的学生迟到了,就对着全班同学问一声,老师迟到过吗?久而久之,学生更加敬重老师,在他们眼里,老师就是自己的榜样,千方百计学着老师的样子做人。这样产生了很好的模仿效应,为培养唯美是学、唯先是学的品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赶星追月法。

孩子对影视中的英雄和自己身边的“英雄”都饶有兴趣,视其为“王”,极力效法。而这些“王子”的影响,有的是正面的,有的是负面的。老师的责任在于正确引导。因此,我抓住孩子们心理上的这个特点,在班内开展了“小明星”活动,在教室的墙壁上开辟了明星专栏,哪一个同学在某个方面做得好,就分别誉其为遵纪星、卫生星、好学星、助人星、新风星„„„把他的照片贴在星座上,标上名字,号召大家学习他,并且实行动态管理,今天是星座上的星,明天不是了,就暂时换下来;在几个方面做得好,就可以拥有几个星。

这样,全班开展了赶星追月的活动,正面效应越来越大。

三、氛围陶冶法。

环境移人,对孩子尤显重要。于是,我在教室、宿舍、公共场所都努力造成一种生动活泼的氛围,贴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标语、小学生守则、作息时间表。在教室设置痰盂、废纸篓、果皮箱。让少先队员戴上红领巾,教导他们进老师宿舍喊报告,课堂上有事先举手,中午休息时做眼保健操,课间唱歌,放学回家站队,举办小画片、小制作展览,开展捐小人书大家读活动。还和家长联系,控制孩子看电视时间,帮其选择收看内容,使他们目力所至,听力所闻都是健康向上的东西,使其在自自然然无意识状态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四、活动升华法。

随着孩子感性知识的增多,沿着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个体到群体的规律,通过各种活动把思想品德教育逐步引向深入。

我们在班内成立领读小组、帮带小组,鼓励大家结对子,找朋友;开展“今天我值日”、“抬水浇花”、“捏泥娃娃”活动,培养他们独立做事、合作共事、从小学科学的情趣;实行班干部轮换制开展人人做小先生活动,让每个孩子都有锻炼机会。这些活动由互相检查作业,结伴登山到以“五爱”、“五自”为中心的校内外实践活动,逐步提高思想品德教育层次,使每个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形成都经历一个逐步升华的过程,由量变到质变,由感性到理性,产生渐变到突变的飞跃。

五、制度规范法。

制度是一个相对系统的轨迹,对自我意识很差的八九岁儿童,过早地用制度约束,不仅收效甚微,还会扼杀孩子烂漫的个性,不利于培养既有统一意志又有独立人格的思想道德,只有通过无数个在成人看来十分幼稚的个体教育活动,使他们育了一定的生活积累,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识之后,自我意识再行之以律,方能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因此,十多年来,我总是在一年级的第二学期或升入二年级后,才逐步制定各种规章制度,也就是在完成了扶着走、引着走的过程后再施之以导着走的方略,把思想品德教育引入系统化、规范化,进入行为习惯的养成阶段。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中,一是定好制度的“度”,既不偏严,又不偏宽,顺势而行,乘风扬帆;二是抓好落实,加强检查督促,加大表扬、批评以至奖励、处罚的力度。

一、引入情境,生发情感。这是情感教育内化的初步阶段,主要是孕育直觉的情绪体验。一幅挂图,一段录音,一件实物,一个感人的场面,一种富有感召力的行为举止都可能成为点燃学生直觉情绪体验的火种。在教学中常采用把教材静态文学内容编成生动、形象的故事,变为生动的画面、学生可学的人物形象去感染学生;或选用与课文有关系的歌曲、游戏等引入新课。如上《友爱同学》,教师一上课就让学生边唱边做《找朋友》的歌曲和游戏引入新课,让学生在歌声和游戏中体会到大家一起学习游戏的愉快情绪。又如上《爱惜学习用品》,先用猜谜语的形式引入新课,使学生在愉快的猜谜语活动中认识学习用品铅笔、笔擦等;然后用幻灯演示铅笔的制造过程,让学生直接体验学习用品来之不易的情感。

在此基础上把书中的四幅图的内容编成红红爱惜学习用品的故事,边看图边听老师生动的讲述,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二、理解形象,深化体验。主要是孕育与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感体验,它能进一步促进情感的内化,通过调动学生的种种感官,对课文、插图和练习的学习,全面地感知道德形象,掌握主人公正确的行为动机和目的。在此基础上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联想和心理换位的思考,使道德形象变得鲜活、具体而又丰富。如上《妈妈的好帮手》,教学时先指导学生读课文,初步了解毕红为什么主动当妈妈小帮手?她是怎样当妈妈的小帮手的?在学文过程逐步引出四 幅插图,利用彩图直观作用使学生知道毕红帮妈妈做了哪些事?再看图学文,加深爱妈妈的情感体验,明白爸爸妈妈工作辛苦,懂得作为小学生在校要好好学习,回家要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使自己从小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又如上《按时上学》,可设计下列问题:①小英九就整理好书包上床睡觉了,她为什么要这样做?第二天上学小英会迟到吗?②小强九点半了还在干什么?他早上上学会迟到吗?我们应该向谁学习?要是你看见小强迟到了,你能帮助小强找到迟到的原因,使他也养成按时上学的好习惯吗?通过比较分析和心理换位的思考,学生头脑中孕育了与道德形象相联系的道德情感,理解了道德形象,进一步加强了情感的体验。

三、挖掘内涵,提高认识。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后,孕育出丰富的情感,建立了正确的道德形象。在此基础上教师应抓住时机,挖掘教材的内涵,帮助学生提高道德认识,为促进道德认识的内化打下坚实的基矗如教学《今天的功课今天做》,由于一年级学生不留课外书面作业,口头作业往往被误认为没有作业;以为书面作业做完了,就完成功课了;根本不考虑作业前有无复习功课,作业后是否认真检查。针对这些认识上的错误,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在引导学生观察第

二、三幅图时,设计如下问题:当小亮来找小春打球时,小春是怎么说的? 读课文是作业吗?没有读课文小亮就想去打球对吗?小春做完作业了又怎样做?

他做得对吗?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对比认识到:按时完成作业不但是完成书面作业,还应完成口头作业;作业前要先复习,作业后要检查。

四、辩析导行,促进内化。思想品德课不仅要让学生提高道德认识,而且要转化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在教学时应重视运用观点辨析导行这一教学环节,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已掌握的观点分析问题,指导自己的行为。常用的方法有引导学生辨析、?评价道德行为,?联系实际指导学生进行行为训练。如上《上课专心听讲》?,我设计了这样的辨析题:(1)小红认为上课专心听讲就行了,?不一定要动脑思考,举手发言。(2)小明认为上课专心听讲就是认真听教师讲解,同学的发言,可以不听。小红和小明的想法对吗?为什么?让学生对小红和小明的想法进行讨论,在辨析中明辨是非,懂得上课专心听讲应该做到:积极动脑思考,大胆举手发言,认真听老师讲解,听同学发言。当学生形成完整的道德认识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本班和个人的实际,让学生自我评价,使他们对学文明理中所形成的认识得到验证、巩固和运用。

上一篇:低密度脂蛋白下一篇:犯罪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