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在化论文

2022-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农业现在化论文(精选5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传统农业和近代农业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上都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但也都随着生产力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其发展的局限性和弊端暴露无遗,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初露端倪和迅猛发展,建立在知识经济基础之上有机、环保、循环、丰产、高质的再农业化,也就成为了历史的必然。

第一篇:农业现在化论文

农业园区化,发展都市农业的有效模式

都市农业的兴起和繁荣,为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都市农业是一种与城市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农业现象,是都市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时,农村与城市、农业与非农产业等进一步融合过程中的一种发达的现代农业。那么,究竟都市农业的涵义是什么?功能有哪些?适宜我国国情的发展模式又是什么?本期“特别企划”特邀国内都市农业研究领域的专家,介绍都市农业的多功能性,探讨我国农业园区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专家的观点能给广大的读者朋友,尤其是致力于农业园区建设和发展的朋友们一点启发。

基于都市农业多功能性 推进农业园区化发展  蔡建明 韩 非 张菲菲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和逐步步入城市社会,都市农业在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必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立足国情,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必须走农业园区化道路,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农业园区作为都市农业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已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形态。农业园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都市农业的空间组织单元,已经成为我国都市农业发展的一种重要载体和有效模式。

都市农业的概念

“都市农业”作为一个明确的概念大体始于20世纪30年代,由日本学者青鹿四郎首次提出。这一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成为城市时代新型农业发展的一个崭新理念。当前国际上普遍认为都市农业是指位于城市化和半城市化地区的一种综合农业经济行为,包括从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到食品安全监管和休闲体验的整个经济过程。它具有比乡村农业更强的多功能性,体现在生产(多元和高效经济并存)、生活(弱势群体参与和和谐社会构建)、生态(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优美环境重建)和生情(自然景观教育和健康文化创造)等诸多方面,县城市社会经济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良好切入点和城市地区建设新农村的重要载体,因此需要被有效地纳入到城市发展战略和城市规划中来。由都市农业的概念可以看出,它与乡村农业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其区位、经济系统和多功能性三个方面。其中都市农业的多功能性,使其具备了发展从一产到二产到三产乃至四产的广阔前景。

都市农业的多功能性

都市农业的多功能性可从复杂的图1中得到体现。从图1可以看出,它几乎影响到整个自然和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具体说来,它的主要功能体现在如下几大方面:

1、生产功能:提供农副产品,促进食品安全

由于紧邻城市,可以充分利用其雄厚的技术、资本和市场信息,都市农业的生产功能通常更具有现代化和孵化示范的特征,主要体现在通过合理布局生产保障型产业,在城市周边生产特种粮食、蔬菜、肉禽蛋奶等常规农副产品和开发名特优、鲜活嫩农副产品;调整并优化种植业结构和养殖业结构;提供新鲜、卫生、安全的蔬菜、水果、花卉来满足中心城市人们不同层次的物质需求。除此之外,都市农业还可通过与其他产业的结合,生产加工出诸如清洁能源、医用农业疫苗、转基因动植物等高新产品和在严格监管下的更安全健康的食品。

2、社会保障功能:拉动就业,增加收入

都市农业能够通过延伸产业链为城市增加就业机会,优化城郊的产业结构,实现农业增值和农民增收。在发展中国家,都市农业还能为城市贫民提供基本的生存保障或通过补贴家用,提高他们的营养供给。同时随着都市农业经营主体的多元化及城乡互动,它已经成为一项“永不过时的夕阳产业”,或称为“都市朝阳产业”,为城市周边的农村地区吸引了大量的就业和投资。

3、生态保障功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都市农业是城市区域的当然生态保障,其功能主要体现在:

(1)增加绿地。充分发挥都市农业洁、净、美、绿的特色,在都市开辟城市森林,创建公用绿地,充当都市的绿化隔离带;

(2)维持生态平衡。合理利用都市农业资源,可增加物种的多样性,营造优美宜人的绿色景观、改善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3)防御灾害。除防止城市环境污染以保持清新、宁静的生活环境外,都市中预留的农田还可在灾害发生时(如地震、SARS等),成为市民的避难空间,减轻受灾程度;

(4)预留空间。可在防止城市空间过度蔓延的前提下,为未来城市扩展预留弹性空间,实现城市合理有序的空间发展。

4、旅游健康功能:建设田园城市,为都市居民提供新的休闲、娱乐方式

除一二产业功能外,都市农业还可以在充分利用现有农业生产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乡村人文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把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产品加工、乡村空间出让及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发展第三和第四产业,即发展传统服务业和以体验为主的休闲业。也就是说,它不仅可为都市居民提供接触自然、从事农业旅游等活动,还可以为居民提供新型休闲的场所与机会,通过参与和体验农业生产活动,减轻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使其达到舒畅身心和强健体魄的目的,提高生活品质。

5、教育功能:认知体验农事劳动,了解传统的农耕文化

都市农业可以让城市居民,特别是青少年就近接触农业、体验农事劳动和农耕文化,在回归大自然的过程中受到了教育,了解农业的生产过程,体会农家生活的乐趣和艰辛,使其更加珍惜和热爱生活。除此之外,它还可以与学校和社区进行合作,打造青少年教育基地,培养其热爱劳动的思想观念。

6、示范辐射功能:推广农业科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都市农业还可通过会展、基地示范和培训等手段对周边区域产生示范辐射功能。它至少能在农业科技和思想观念两个方面对周边区域产生辐射带动作用。一方面,都市农业依托城市的经济实力、农业基础和技术优势,在农业科技开发和推广方面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另一方面,都市农业的经营理念和管理制度将对周边农民和相关企业起到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创新能力的作用。

世界农业园区化趋势及我国农业园区化发展现状

通过从历史背景、组织形式、生产特点、营销与物流、功能作用和扶持政策等方面,对美国、荷兰、法国、德国、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发达国家都市农业发展的比较研究,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世界农业发展越来越趋于园区化,即乡村地区的大中型农场化和半城市化地区的园区化。园区化有利于应用工业化的技术和管理成果,实现农业生产的专门化和规模化,同时开发都市农业的多功能性。

我国在都市农业发展中,也出现了大量众多类型的农业园区,仅各类农业科技园区就多达4 000多个,其中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开发

区1个,科技部认定的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36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综合开发高新科技示范区等600余个。当前我国农业园区发展中主要面临如下问题:

1、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可持续发展理念不突出

目前我国部分园区受上级政府的干预过多,运作效率低,未建立现代化企业组织模式,农业产业化水平很低,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差。

2、建设资金不足、缺少相关政策扶持

与国外相比,我国农业投入的补贴远远不足。据有关资料显示,日本对农业投入补贴大于70%,美国大于55%,荷兰等欧洲国家介于30%~40%之间,而我国农业投入补贴大大低于30%。由于农业基础投入过小,园区投资效益偏低,示范带动作用有限,后续发展能力受较大影响。

3、园区科技转化丰低,市场推广能力不强

据测算,我国技术进步对衣业增长的贡献率为39%,而一些发达国家已达到70%~80%,农业生物技术基础研究和产业化进程也相差5~10年。

4、缺乏科学规划,功能定位不强

我国农业园区在建设初期,由于缺乏科学、务实的规划作指导,导致园区功能定位不准确、发展目标含糊,“盆景效应”、“形象工程”等重政绩轻实效的不良现象频繁出现。

5、经营主体不明确,管理机制不完善

由于部分园区经营管理机制和管理体制并非完备,存在产权不明晰、机制不规范、债务不清和资产约、束力不强等问题,从而出现了“只进不出”、“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没有经济效益。非但起不到示范带动作用,反而成为当地的负担。

我国农业园区化发展对策

1、做好科学规划和园区功能定位

在建设农业园区之前,要根据园区的区位条件、资源条件及其所处区域的社会经济条件来对园区进行科学的规划,并依据其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进行功能定位,明确其未来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从一开始就将都市农业的多功能性纳入到园区的战略和空间规划中来。这是奠定农业园区总体格局的核心。

2、进一步完善农业园区的管理体制

通过借鉴国外农场农园管理中的多利益群体参与模式,建立起“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指导委员会+协会促进+项目企业化运作+经营服务市场化”的组织运作模式。这是保证农业园区高效运行的关键。

3、引入多种经营组织模式

农业园区的经营模式可以包括以下组织形式:“公司+农户”、“园区+企业”、“园区+企业+农户”、“园区+企业+协会”等。各地的农业园区需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择适合自身的特色经营之路。这是农业园区能力建设的保证。

4、拓展农业园区的多元功能

最为重要的,农业园区的发展要依托城市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市场资源和政策等优势,根据市场需求大力开拓其多功能性,使其成为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形态,更好地服务于城市。这是确保农业园区可持续盈利的根本。

结论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和逐步步入城市社会,都市农业在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必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纵观世界农业发展的大势,园区化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发展模式,因为它不仅有利于专门化生产,提高效率,还有利于通过基础设施等资源共享,实行规模化生产,发挥产业聚集效应,节约资源,降低成本,提高农业的整体竞争力。立足国情,我国都市农业发展也亟须走园区化道路。为此要基于都市农业多功能性,大力推进农业园区的建设和健康发展。

嘉宾背景链接:

蔡建明,男,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理系城市规划/经济地理专业,1988年于荷兰ITC获特优研究生毕业证书,1996年10月前往香港大学地理系攻读博士学位,2000年获博士学位证书,并回中国科学院工作。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际都市农业基金会中国区域中心协调人,世界银行项目咨询专家、城市规划学会区域与城市专业委员会委员、地理学会城市专业委员会委员等。

目前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40多篇,主编《现代地理科学》专著一本,译校专著《增长的城市、增长的食物——都市农业之政策议题》,参加其他专著编写16本。曾先后获科学院和民政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各一次。

作者:蔡建明 韩 非 张菲菲

第二篇:大力发展四川农业大学远程教育,推进四川农业现在化建设

【摘要】本文分析了四川农业现状,提出大力发展远程教育,促进四川农业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并对四川农业大学远程教育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发展四川农业大学远程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四川 远程教育 农业大学

现代远程教育是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的新型教育形态,它打破了传统的学校教育理念,是一种跨越时空的限制教学组织形式。人们不用进校门也能享受到学校的教学资源。为不同区域,不同职业,不同需求的人提供多元化,高层次的学习条件,既解决了在职人员工学时间矛盾的突出问题,又节约了教育资源[1]。农业远程教育应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基础条件,建设现代远程网络教育技术平台,开发网络教学课件,开展网上教学。同时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扩大远程网络教育的覆盖范围,为各级农业人才和农民提供网上学习的机会。

1 四川地区需要大力发展农业远程教育

四川是一个农业大省,地理环境优越,自然条件好,早在3000年前,传统农业就已经比较发达,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全省现有耕地5875万亩,居全国第5位,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但是,四川的农业基本上仍然采用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严重缺乏技术、资金、制度支持,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很低,产品结构变化也不大,已经落后于社会的发展,存在不少问题。农业的落后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和自然条件因素,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人口素质差、人才的匮乏、科技力量的薄弱。因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及时为农业经济发展补充“人才”。考虑到普通高等教育高昂的学习费用以及毕业生极少回归农村,远程教育具有访问方式灵活、知识更新快、传播迅速、资源共享等特点,学员可以不离乡、不离岗学习,做到就地培养,就地使用,大大弥补了传统教学存在的不足[2]。大力发展农业远程教育,对于提高四川农村人口素质,为农村发展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专门人才,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 四川农业大学远程教育现状与问题

四川农业大学作为支援西部地区农业建设的重点农业高校,是一所特色优势鲜明,农、理、工、经、管、医、文、教、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同时也是四川地区经教育部批准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唯一一所农业高校。在四川省农业教育和农村经济发展中起着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

2.1 四川农业大学网络教育的现状

学校自2002年开展远程教育以来,共开设了高中起点专科31个专业,专科起点本科 24 个专业,高中起点本科9个专业。远程教育学院师资力量方面,博士研究生22人、硕士研究生43人,占总人数的65%以上;具有正高、副高职称的教师51人,占总人数的50%以上。目前已经培养了本科毕业生 16961 人,专科毕业生 15446 人。截止2009年,已在全省 26个城市设立了32个学习中心,覆盖面较广。在过去的工作中,各个学习中心认真组织教学,为当地培养了许多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为农业产业化发展颇具代表性的地区培养了大量的农业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

2.2 四川省农业大学远程教育存在的问题

2.2.1 社会对远程教育的不信任态度

对于远程教育这个新生事物,传统的认知认为和固有的教育存在很大差异,对远程教育方式心存疑惑,用人单位对远程学员能力持怀疑态度。同时教育主管部门之间协调不够,持观望态度,个别部门明显支持消极;普通高校和教师以及管理人员对远程教育教学模式极不适应,掌握不了学习方法和技能[3]。这些都加重了社会的不信任情绪,使得多数人人抱怀疑、观望、拒绝的态度,为发展远程教育工作带来阻力。

2.2.2 教材和网络资源对学员的负面影响

远程教学是开放式的,无论是文字教材还是网上视频,都对学员学习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缺乏专门为成人远程自学编辑的教材,不利于学员学习后巩固消化;缺乏与教材配套的学习辅导书,特别是理科课程教学后多做辅导习题是非常必要的;缺乏必要的课后练习,不利于巩固所学习的知识点;课件动态性、趣味性不够,不讲求课件的交互性和人性化,也影响了学员学习[4]。

2.2.3 专业设置不尽合理

远程教育专业大多开设应用类热门专业,如计算机、经济管理、法学、英语、电子商务、金融类专业。以四川农业大学为例,高中起点专科招生人数前三名的专业是经济信息管理、行政管理、工业与民用建筑,现代农业技术与管理居第十位。而我校的王牌特色专业农学、遗传育种、动物营养却专业无人问津。各大高校同时开设热门雷同专业,其后果必然是相互间的恶性竞争、教学资源的重复建设,以及热门专业毕业的人才供大于求。这对四川经济的整个协调发展也会带来不利影响。其他个别学校还不顾远程教育教学规律,开出了不适应于远程教育学习的专业,结果是纠纷不断,苦了学生,害了自己,失去了信誉[5]。

3 发展四川农业大学远程教育的对策

3.1 加大宣传力度

有步骤有针对性的进行宣传,让社会各界人士认识到远程教育具有访问方式灵活、知识更新快、传播迅速、资源共享等特点。它已成为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的简便、有效的途径,大大弥补了传统教学存在的不足,是当今教学的重要工具。

3.2 将为学生全方位服务意识贯穿始终

应提高整个过程中为学生全方位服务的意识。比如可以在部分学习中心尝试推出“全天候咨询一站式服务”——集咨询、体验、报名、缴费、教材为一体,每周末全天进行,以方便在职人员利用周末休息时间报名。同时通过细化各种细节性服务环节,提高学生对于学校的认知和归属感。如可在组织课程考试的时候,把下一学期的教材准备好,考试的时候就可以领下学期的教材;另外在考场设咨询台,解决学生平时积存在心里的问题;也可以完善和延长电话咨询的流程和时间,充分解答学生对于远程教育特别是网络招生的各种疑问。

3.3 提高专业设置的计划性和针对性

每所大学都有其专业特色,农业大学远程教育要根据所在区域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来设置远程教育专业,并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要深入到农业基层和农业产业化企业等部门,了解远程教育潜在生源真实的学习需求和学历状况、技能水平,根据了解的情况作认真分析和研究,最后制定有针对性的设置专业计划。目前,创造性地提出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就是一种不错的远程教育培养模式。

3.4 加强校外学习中心建设和管理

为加强对我校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的建设与管理,规范办学行为,保证教育质量,促进远程教育健康有序地发展。做好校本部和校外学习中心之间的经常性交流,关心他们的动态,了解他们的困难,支持他们的工作,在思想、组织、机制、制度、物质、服务能力等多方面给予支持,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力争形成良性的互助和互利的工作形态。

4 结语

我们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先发展农业远程教育,将四川地区农业和农村的人口压力转化为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加速四川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构建。

参考文献

[1] 胡瑞琴.我国网络高等教育模式架构初探.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12).

[2] 陈明铿.国外远程教育模式的特点及启示.教育评论.2007(6).

[3] 黄璐,孙祯祥,王满华.国外无障碍网络课程研究及启示.比较教育研究.2007(10).

[4] 吴庚生,李海霞.网络教育的成本分析与比较[J].中国远程教育,2005,(1):23-26.

[5] 李光先.远程开放教育的成本分析[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6):23-26.

[6] 白静.远程教育绩效评价指标及其体系构建的思考.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3).

[7] 赵彦灵,邓碧敏,王战蓉.四川网络教育现状之解析.

[8] 徐影.INTERNET媒体与网络教育.

作者:李玲 刘德春

第三篇:刍议“再农业化”必然性及其发展理念

摘要:传统农业和近代农业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上都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但也都随着生产力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其发展的局限性和弊端暴露无遗,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初露端倪和迅猛发展,建立在知识经济基础之上有机、环保、循环、丰产、高质的再农业化,也就成为了历史的必然。

关键词:再农业化;必然性;发展理念

一、再农业化的历史必然性

1.古代东方传统农业长足发展和局限

古代传统农业发展中,东方埃及、巴比伦、中国、印度农业发展成就突出,因此率先进入古代文明。它们传统农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表现在开垦了大量农田,形成了精耕细作的耕作技术和生产经验,较高的粮食生产养活了庞大的人口,并以此为基础,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且使之延续和发展。传统农业也有其局限性。首先是传统农业带有极强的保守性;生产单位分散、生产规模狭小、生产技术墨守成现,而且脆弱的小农经济需要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来保护它们,小农经济构成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经济基础。其次,传统农业的自然经济,限制了人口流动,加之中央集权制和户籍制度的束缚,致使大多数农民安土重迁。这样,新的阶级很难产生。再次,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主要依靠投入大量劳动力来取得较高的收获量,这使得许多未成年人过早地投入农业劳动而失去受教育机会,同时也刺激强化了农民早婚早育多育的观念,造成古代人口的阶段性高速增长。

2.现代科技革命与新型现代农业

21世纪是农业发展的重要阶段,生命科学和其它最新科学技术相结合,将使世界农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生物基因库的建成,遗传工程的崛起,克隆技术和生物固氮技术的广泛应用,农业的面貌将为之一新。在新科学技术革命中,产生了一批新的技术群,如生物工程技术、新能源技术、微电子技术、原子能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等。这些科学技术成果正不同程度地在农业中得到应用,为解决工业化农业带来的环境、能源和生态问题,呈现了光明的前景。

正是由于传统农业局限和近代农业工业化导致农业的异化,现代新型农业则要求在深刻尊重自然规律,顺应知识经济的发展趋势,各国政府都有必要对“再农业化”进行深刻的思考。立足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市场需求、以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的农业科技革命,进行“再农业化”,将近代农业工业化推进到现代农业生态化。

二、再农业化发展理念及特点

从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趋势角度分析来看,再农业化具有明显的时代内涵,主要概括为:①现代农业是高效益多功能的产业。再农业化突破了传统农业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供给和原料生产的局限性,而具有原料供给等多功能,不断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拓展,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高度组织化、规模化生产,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生产率都比传统农业大幅度提高。②现代农业是高度科技依存型的产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科学技术进步对农业生产力的贡献度超过了资源依存度,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科技贡献度一般在70%以上。现代农业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高技术为引领,以常规技术升级的效率革命为支撑,用现代科技及装备改造传统农业,用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③现代农业是生态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现代农业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将现代农业建立在资源环境可持续性的基础之上。现代农业通过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科学技术的应用,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原则下,减少了化学(化肥、农药、除草剂等)的使用量,实现对农业生产的全过程控制,避免或减少了生态环境污染,是生态环境友好型的绿色产业。④现代农业是高投入、高保护的产业。现代农业注重集约投入生产要素,通过增加资本投入、应用现代科技和装备、强化组织管理,改变了农业粗放经营状况,提高了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同时,现代农业是国家高度保护的产业,发达国家现代农业发展历程证明了农业教育科研投入、农业科技推广、补贴、农业保险、法律法规建设等方面的高保护政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从技术特征来看,常规意义上的现代农业技术特点一般包括化学化、水利化、机械化、电气化等。当今发展现代农业,除了还要注重上述技术特点外,要更加关注到现代技术的新特征:生物化、信息化、安全化、环保化、循环化、标准化等特点。

总之,伴随着我国工业的长足发展,我国已经步入工业文明中期发展水平,农业生产总值已经低于工业和第三产业,目前,在农村的发展中存在着“去农业化”倾向,并已经对农业生产的长远发展造成一定的危害,顺应党的十八大精神,应该在构建生态文明背景下,积极倡导“再农业化”理念, 旨在发展健康、生态的绿色农业经济。

作者:吴秋颖 隋丽莉

第四篇:新时期农业水利人才—体化培养体系构建

摘要:针对新时期水利改革发展与现代农业的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本硕博农业水利人才培养平台,不断开展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和课堂教学方法创新、实践性教学环节强化,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和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将最新的水利改革与发展理念和农业现代化思想融入到专业综合改革工作中,构建农业水利人才一体化培养体系,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综合改革;一体化培养体系;新时期

水利部2011年发布的《“十二五”水利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中提出要注重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使人才规模、专业结构逐步与水利发展要求相适应。教育部2012年颁发的《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要体现以教学为中心,着力解决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2011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要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这就对农业水利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才培养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是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已经具有完整的本硕博农业水利人才培养平台,如何结合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全方位、系统化构建农业水利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是一项需要急迫开展的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工程,也是提升学科内涵、加强专业实力的重要途径。

一、研究内容

针对新时期水利改革发展与现代农業的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经过广泛调研、深入研究和大胆实践,从当前农业水利工作的实际需求出发,开展适应现代水利改革发展和农业现代化需要的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构建农业水利人才一体化培养体系,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新时期农业水利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在分析当前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基础上,笔者从专业结构、人才能力和人才培养方法和路径入手全面分析了新时期农业水利专业人才培养需求。

对专业结构的需求:水利院校要以现代农业水利的内涵、特点和人才需求为目标,努力为培养造就适应水利发展需要的数量充足、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素质优秀的党政领导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现代管理人才、实用技能人才队伍。

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当重点关注和着力培养的现代农业水利人才主要有以下几类:适应需水管理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学科知识融合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具有现代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厚基础重实践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熟练掌握实用技术的技能型人才。

现代农业水利人才培养的方法和路径:加强供需分析研究,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转变思想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面向水利建设管理,强化实践教学训练;瞄准水利发展需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结合生产建设实际,推进产学研合作;强化素质教育,提高综合能力和素养;明确办学特色优势,突出人才培养重点。

(二)新时期农业水利人才一体化培养体系构建

一体化培养体系构成要素分析: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运用系统理论方法对现有的专业体系、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科研体系、校园环境等进行优化匹配,构成包含动力目标子系统、驱动子系统、教学服务支持子系统、绩效评价(反馈)子系统四部分的复合式教学体系。

一体化培养体系的构建原则:遵循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有机统一的原则、系统有序与科学建构有机统一原则、创新教育与科学研究有机统一原则。

一体化培养复合式教学体系的特点:考虑农业水利专业学科特色,在保留教学体系目的性、知识性、稳定性特点的同时,具备开放性、实用性、综合性、创新性的特点。

(三)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

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立足于学科特点和学校优势,积极探索面向21世纪的节水农业灌溉,改革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第一,深化办学理念,明确专业定位,继续加强“面向三北,服务河南”的专业特色。第二,积极推行“订单式”培养,形成“弹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尽可能地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第三,封闭式教学转向开放式教学,加大学生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第四,培养目标的专业化与多元化相结合,缩短与社会的适应距离。

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在课程体系中增设相近或相关专业的课程,增强学生的就业适应性。调整整合课程体系,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一方面,强化现有课程实习方案的制定、加大指导和考核的力度;另一方面,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扩大学生校外实习的范围;此外,加大低年级实习的比重并扩展实习内容,并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假期社会实践,鼓励学生自主走向社会,亲身体验专业价值,锻炼专业实践能力,促进教学团队的发展与水平提升。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综合改革与建设,继续优化、完善教学队伍的年龄、职称、学历结构、不断提高团队的学术水平、丰富师资的教学经验,强化团队的教学效果,形成教学与科研结合型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加强教材等教学资源建设: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教材应是系列化的优秀教材。鼓励建设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重点抓好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的建设;加强国内外优秀教材的编写和使用,编写全国统编教材,在教材建设中起示范作用;进一步实现现代化教学。

加强农业高效用水实验室(实验场)建设,大力提升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和实际应用效果:加快农水实验室和实验场的建设,形成开放实验室的管理运行机制,加强实验室设备管理、定期检查或抽查实验设备完好情况,定期维护实验设备和实验场所。实现实验室建设与教学的有机结合,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努力营造有利创新的环境与氛围,充分发挥实验室的作用。鼓励创新性实验优先开展研究,在实验场地的使用以及设备的安排上优先支持。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采取让学生参与研究型的教学实践活动、搞综合实验开发和进行实验教学研究等积极措施。专门与生产建设单位的相关部门协商,在多地组建了实习基地。在日常教学中,根据专业特色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与国内外相关院校进行交流,使学生树立放眼世界的胸怀,推进人才培养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建立学生到企业、工地、社会等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实践实习的长效机制。

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采取切实措施鼓励教授上讲台和承担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改革,鼓励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积极参加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综合改革和建设。要通过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综合改革和建设,建立健全农业水利工程专业评价体系,建立学生评教和同行专家评教制度,改革学生成绩评定的方式方法,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学生成绩评定制度,促进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建设不断发展。

建全教学管理体系:包括健全教学管理机构、严格教学过程管理、创新学生管理模式。

二、实施效果

通过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建设取得了卓越的效果,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和一致赞赏。

(一)教学团队建设:发挥平台引领作用,全面提升团队教学科研能力

通过打造“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引领平台”,提升团队教学能力,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职称和学历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在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开发、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方面成效显著。近年,有多位教师参加全国水利学科青年教师讲课竞赛,获得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

通过打造“学科交叉研究与创新引领平台”,增强教师科研水平。自2000年以来,完成包括国家级、省级各类纵横向科研课题及规划设计项目70余项,年均科研经费180余万元。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农业节水一等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发表核心期刊以上学术论文200余篇,被三大索引收录文章2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20余部,学术成果斐然。

通过打造“产学研推进与创新引领平台”,强化服务社会能力。结合学校实际、学科专业特点,不断开辟和拓展产学研合作的空间与内容。鼓励校内專任教师到相关企业和行业一线学习交流,从2012年起,先后有4位青年教师到国家水利建设一线参加科技挂职服务。建立教师培训、交流和深造的常规机制,形成一支了解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二)课堂教学改革:以复合应用型知识结构培养为目标,推进教学方法与理念的创新

在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探索建立起一套成熟的人才培养的理念、模式、理论、课程体系和管理制度,在教学内容、课程模块、教学方法、考试方式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将农水学科的新成果、新技术充实到专业课程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国内外的最新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扩大学生基础知识面,邀请一线工程技术专家给学生介绍相关行业管理特点及技术发展动态。

在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上,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结合互动式教学、参与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的精神,充分调动师生因素,开展包括实务技能型作业设计、能力型过程化考核等内容的“教练型教学”模式探索。

在教材建设和课程群的资源建设上,积极推进纸质资源、网络资源、师资资源的一体化体系建设,及时更新、充实了包括教材、多媒体课件、教学示范作品、学生优秀作业、教学录像、案例库、试题库等教学资源。

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核心课程《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获得河南省精品课程立项建设,《中国农业水资源与农村经济》《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获得校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立项建设。精品课程和示范课程的立项建设,带动了其他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

(三)实践教学改革:坚持“打破围墙办大学”的理念,推进校企多元双向合作办学机制的完善与创新

在专业综合改革项目的建设过程中,践行“打破围墙办大学”的理念,推进社会参与办学的沟通与合作机制,打造“校企联合互动平台”,逐步拓展和深化与各实习基地、企业、国外优资教育的合作与交流。2012年,由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共同建设的河南省节水农业重点实验室获得河南省科技厅批准立项;同年,河南省农业节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得河南省立项建设,为学校农业水利工程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教育理论的学习,转变教育观念,把校企合作的思想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设立了“系列专题讲座”的特色课程,积极引进企事业单位的高级管理者、一线业务人员到学校讲授某些实务课程章节,或以专题讲座等方式,提高学生对不同行业职业特点的认识,为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打下良好的前期基础。同时开辟各种途径,吸收用人单位参与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或专业调整方案设计,把校外优势资源“引进来”,打造“专家品牌课程”。2014年,农业水利工程专业获得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立项建设,对培养复合应用型农业水利工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人才培养质量社会反馈机制建设:注重“用人单位需求与评价调查”和“毕业生跟踪与反馈调查”

通过对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跟踪调查,搜集社会对毕业生的评价信息及要求,详细调查毕业生对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及管理等方面的感受及建议,为制定和调整专业培养方案提供依据。

三、成果特色与创新

(一)成果特色

经过近几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己具备如下特色:

加强专业教学科研团队申报,几年来成功申报3个国家特色专业及项目,2个省级教学、科研创新专业团队,参与河南省协同创新项目,90%专业教师都是教学、科研双能型教师。

聘请校外高水平科研人员为学生讲授专业实践课,拉近了书本知识与社会实际的距离;加强专业外语教学,为学生扩大就业到国外工作创造条件。

专业的实践教学达到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对实践学时的要求,大多数学生利用寒暑假参加具有专业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大量学生参与了国家的水利普查、专业教师的生产项目。

鼓励高年级优秀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提高科研水平,学生毕业设计题目全部来源于实际生产、科研项目。

(二)创新点

利用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本硕博农业水利人才培养平台,探索建设新时期农业水利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根据新的治水理念和现代农业思想,探讨课程内容的更新;利用先进的组合式教学方法,探索创新型、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针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探讨了专业实践教学的新方法和新做法。

四、小结

笔者在资料分析和调研的基础上,运用教育学基本理论,结合现代水管理理念和现代农业思想,分析农业水利行业发展的趋势及其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通过调查目前农业水利专业教育与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行业发展需求以及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教学体系的构成要素,从培养创新型农业水利人才的角度,论证实施专业综合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对专业课程教学特点和教学方法的论证,探讨新形势下专业教学体系的构建策略;利用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本硕博农业水利人才培养平台,通过开展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和课堂教学方法创新、实践性教学环节强化等诸多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与建设;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和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等方面的改革和完善,将最新的水利改革与发展理念和农业现代化思想融入到专业综合改革工作中,构建农业水利人才一体化培养体系,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参考。

作者:张修宇 徐建新 张巍巍

第五篇:论农业创意化经营与农民增收

摘要:农业创意化经营能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从维护国家经济、农业发展体系出发,以创意农业及农民增收为基本研究对象,阐述创意农业的基本内涵,主要深入分析了农业创意化经营促使农民增收的湖南长沙地区的个案,进而论述创意农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中国创意农业发展对策提供若干建议。

关键词:创意农业;创意化经营;农民增收

一、创意农业的基本内涵及研究价值

目前国内学术界有关创意农业的概念有多种不同的论述,概括而言有两种认识:一种是从农业生产的研究视角,把创意农业界定为与农业生产过程相关的各类创意活动及其载体;另一种是从创意产业的视角来认识创意农业,认为创意农业应该不仅仅是指生产若干创意农副产品,而是要创新农业发展模式。

在对长沙望城县的长期调研中,我们所理解的创意农业是指在品种选择、产品的生产、产品销售等农业经营环节中运用与众不同的方法或模式。

近年来,我国各地立足地区资源比较优势,抓住新阶段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机遇,从市场需求出发,积极探索农民增收的新路子,鼓励农业创意化经营,拓宽了农民增收领域。通过整理国内外创意农业和农民增收的相关文献,发现研究中比较缺乏具体的农业创意化经营的实例,尤其湖南省的农业创意经营的优秀个案不足,故我们希望能在湖南省农业创意的个案深入研究,重点把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县作为个案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当地的农业创意化经营模式和农民增收的关系,从而得出一些创意农业发展的建议,希望对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有所帮助。

二、长沙市望城县农业创意化经营促使农民增收的情况

在进行“农业创意化经营促使农民增收”主题的长期调研中,有针对地选取了长沙市望城县乌山镇、靖港镇、格塘乡三个调研地点,深入农村实地考研当地农户的农业经营情况。

在调研中我们团队发现长沙望城县乌山镇的农民合作社办得热火朝天,典型的创意农户也都是合作社的创始人,下面是我们重点走访的两个个案:

1 周铁刚:原为普通农民,现为隆平乌山贡米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创始人,他发展的创意农业在于成立贡米合作社,较之其他企业运作环节最精,成本最轻,故凸显价格优势。另外,由于贡米富含微量元素硒,价格比一般大米高出4倍,所以农民收入也倍增。

2 周正良:团山湖村正良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创始人,他的创意农产品首推绿壳蛋鸡,由于绿壳蛋鸡产量低而绿壳鸡蛋营养价值颇高,因此正良合作社绿壳鸡蛋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状态,这促使正良合作社的社员平均都能增收五六百。类似增收情况的还有合作社的水果红薯,保守估计收入也超过普通红薯的3倍;翘嘴鱼,销售价格每公斤达到110元,是普通鱼类价格的7、8倍;迷你南瓜新品种“日本桔瓜”,观赏、食用兼用型,市场价格一般为2元/200克,同样增加了合作社农户的收入。

上述个案都是创意农业在品种和销售环节的创新,在长沙市港靖镇我们还能发现生产模式上的个案,将农业创意发展与农村旅游观光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发展的道路。该镇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农业创意基地都是最初由普通农户开创出来的创意漠式,其灌注到农业上的蓬勃活力以及对农业发展的创意思维给予农村致富发展深刻的思考。都邀农业生态创意园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绿色种植业,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之路,创绿色生态品牌,打破传统种养理念,实现产品市场价值的最大化,实现了农民增收。另一个典型个案是长辉生态农庄,园区内的会所区将生态餐饮、休闲度假、商务会议等功能合为一体,打破封闭的室内环境。待香瓜满地,葡萄满架,西瓜满园,自然能吸引不少市民前来参观,这样不仅能在一般瓜果类收获E取得收入,还能在文化价值为创意园带来丰厚利润,参与园艺种植的农民收入自然会比一般种植农户收入高。

三、长沙市望城县创意农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国内许多专家学者都在探讨创意农业的发展价值和其存在的问题,

提出的相应解决对策也多种多样。对此可归纳为以下几点:生产规模小、产品总量小;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不够;农业生产效率低;农产品价格竞争力不强;龙头企业少;创意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许多企业过分依赖他人的品牌,品牌意识薄弱;创意农产品品牌运作方面的高层次专业人才紧缺;特色农产品生产水平比较低。但是我们认为以上出现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地区的情况,结合其优劣势才能谈它们存在的问题,像所提及的“生产规模小”问题就不能一概而论,据初步调研,长沙望城县就有许多乡镇采取“一村一品”的做法,其生产规模是足够大的,其存在的问题是市场宣传而不是生产规模。另外,实际上长沙市望城县的创意农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出现的问题较偏向重复建设、互相模仿和拷贝、创意不足等问题。

在解决长沙望城县农业创意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方面,我们认为发展创意农业首先不能跟风,不要盲目“拷贝”别人的经验,不要盲目拷贝国外的一些所谓成功的例子,而是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发挥自己的创意,找到地区的特色,打响农业创意的特色品牌,把农业产品做强做大,即产品要有真正的特色,结合时尚性,才能吸引消费者去购买。再者,我们可以通过创意把文化艺术活动、农业技术、农副产品和农耕活动以及市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良性互动的产业价值体系,并实现产业价值的最大化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品种、品质结构,逐步减少不具备资源优势、缺乏竞争力的农产品生产,为有优势的特色种植业产品生产腾出空间。而做到这一点需要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提高他们的科技水平,政府要在这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同时为农民开拓销售市场,做好相关宣传,大力支持创意农业的发展。如此一来,农民的收入也就随着创意化经营而增加了,城乡差距也会相对减少,这对中国农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作者:唐蕾

上一篇:农村法律论文下一篇:美术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