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健康体育教育论文

2022-04-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高校体育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学科,也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实践。文章主要从增强大学生的躯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论述了体育教育对于大学生健康的影响和作用,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工作提供理论参考。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大学生健康体育教育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学生健康体育教育论文 篇1:

大学生心理健康体育教育方略

摘 要: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概念又作了新的补充,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心理不健康会导致身体异常、患病,甚至影响一生。因此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育、心理辅导,保证学生能全面地得到健康发展。本文试图运用现代新的健康概念,心理学理论,体育教育理论对心理健康的概念,心理健康的标准,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等加以阐述。以使大学生在校期间:身体和精神共处,身体健康与精神健康和谐。

关键词:心理健康 体育教育 身体活动 体育运动

一、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据调查,我国大学生中约有30%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人民日报》1989年8月15日报道杭州市大学生心理卫生的调查结果,2961名大学生中。16.79%的存在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有增多趋势。1999年天津市调查,该市5万名大学生中,约有16%患有恐怖症、焦虑症、疑病症、强迫症、抑郁症和情感危险。当前,心理健康不良成为大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据北京市16所大学的调查,因心理学疾病休学、退学人数分别占因病休学、退学人数的37.9%和64.4%。

二、 心理健康的概念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积极发展的心理状况,在这种状况下主体能作出良好适应,能充分发挥身心潜能,而不仅仅是没有心理疾病。心理健康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心理健康是以促进人们自我心理调节,发挥更大的心理效能为目标。心理健康的人能够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更有效地为社会和人类作出贡献。狭义的心理健康其主要目的在于预防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和行为障碍。

总之,心理健康是指一种合乎某种社会水准的行为,一方面个体的行为能被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个体本身带来心理上的自我完善和积极的发展。

三、对体育教育本质的正确理解

(一)体育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组成部分,它具有教育性、教养性、发展性、相统一的多质性。

马克思主义教育观,一贯把体育看成是全面发展教育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历史观认为:“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是他们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指身体全面发展,而且指“身心并完”。

体育教育以学生身体活动为根本特征,区别于学校中的德育过程和智育过程,它主要以身体教育或透过身体教育的角度来实现马克思历史观念中的人的全面发展。由于体育具有多质性,在围绕运动进行的体育教育会产生多种“运动效益”。在学习一项运动技术时,既有教育作用,也有文化传递作用,还会产生发展智能效益;进行运动练习时,会产生和获得发展身体、愉悦心情,促进个体社会化,提高自我意识等多种效益。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通过身体活动这个媒介,使学生获得身体发展、心理发展、社会发展,获得知识技能技巧以及培养良好道德意志品质诸多方面的效益。

(二)体育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影响和制约,并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服务。

(三)以多维的体育观和方法论研究体育教育的本质、功能和作用。

现代社会发展要求学校在体育教育中,培养身体强健,能适应现代化生产、现代化生活方式、具有现代意识和素质的一代新人。

四、 健康的标准及常见的不健康心理表现

(一)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中外学者,专家提出众多观点,至今尚无完全一致的标准

综观各种标准,应考虑三个主要依据。第一,依据心理健康的内涵,突出其积极的,富于建设性的一面;第二,根据个体的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第三,依据心理活动的系统性特点,尽可能从心理活动的各主要方面来考查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现提出以下标准。智力发展正常,情绪、情感稳定乐观,意志坚定能够自制,人际关系协调,具有适度的反应力,自我悦纳,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二)心理不健康层次的划分及其表现

根据心理不健康的程度,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轻微的心理失调,属于此层次的人能从事正常活动,只是有些轻微的心理不健康倾向,如自卑、焦虑、抑郁、嫉妒等。第二层次为轻度的心理疾病,主要包括各种神经官能症,属于此层次的人,常患有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等。第三层次为严重的心理疾病,主要包括各种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精神错乱等。常见的不健康心理表现为:1.抑郁2.多疑3.情绪波动4.激惹5.自卑6.孤独7.依赖8.焦虑9.自我中心10.忌妒。

五、 在体育教育中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

心理健康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归纳起来包括:生物因素,环境因素和主观因素。对青年心理健康影响较大的环境因素是学校。不正确教育措施,如某些经济制裁手段扭曲了学生心灵。教师的教育方法,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十分显著的。在体育教育中,体育教师的教育方式、作风理念、思想对学生的心理影响也不同,这必然影响学生心理健康。

(一)充分挖掘体育教育的教育功能

体育教育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具有特殊的德育作用。体育活动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紧张对抗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品格和拼搏进取精神。通过了解我国优秀运动员在世界大赛上,奥运赛场上,为我国赢得荣誉的动人事迹,激发大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体育教育是向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手段。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应该加强体育教育的思想品德工作,这对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一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二)充分重视体育教育的特殊功能

锻炼学生的身体,增强学生的体质,是体育教育的主要功能,也是体育教育的特殊功能。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健康发展的身体为物质基础。马克思主义原理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人脑的机能。通过体育活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体育教育有助于协调人际关系,促进青少年社会化的进程

体育教育不仅具有丰富多样和生动活泼的内容,而且,青少年参与体育教育一系列的组织活动,大多在集体之中,作为集体中的一员,要承担一定角色,在体育教育活动中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并为达到集体的共同目标拼搏进取,协同奋斗,因而在活动中,可以沟通情感,加深友谊,促进人际关系的协调,培养集体主义精神,促进学生形成集体的力量、智慧、集体尊严的价值观念,进而有效地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进程。

(四)体育教育有助于完善人的个性,培养优良的品德和心理素质

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学生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愉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这些心理活动和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和战胜对手而进行的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慢慢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健康的发展。实践证明,体育教育可以有效地改善青少年的不良心理素质,完善其个性。

(五)体育教育中,体育教师应做一名心理卫生工作者

体育教师一方面要知道学生健康地生活,克服种种心理失常或心理障碍,如把学生从过度的焦虑、孤僻、羞怯、嫉妒、猜疑、自卑、冲动、执拗、抑郁、亢奋中解放出来,以发展正常心理,防止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另一方面,学生在遭受心理挫折后,教师又要设法创造一种谅解和宽容的气氛,减轻受挫折的痛苦,并及时提供帮助、咨询和诊断,治疗学生的心理创伤,以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六、 针对学生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体育教育措施

(一)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我国千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把每天锻炼一小时,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二)加强体育课和丰富各种课外文娱活动,使学生既有健康的身体,又有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精神状态。(三)高校开展心理咨询,举办心理健康讲座。营造适宜环境。(四)在体育教育中,加强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教育,从根本上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学校体育》2004年第6期《体育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刘清黎

2.《现代心理咨询》上海人民出版社(美)理查得·格里格等

作者:杜耀卿

大学生健康体育教育论文 篇2:

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健康的影响

【摘要】高校体育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学科,也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实践。文章主要从增强大学生的躯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论述了体育教育对于大学生健康的影响和作用,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体育教育;健康;道德;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是人类社会在长期的发展和实践中,随着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不断提高而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它受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也为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服务。大学生处于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中,高校开展体育教育的目标和意义就是在于正确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四有”人才。因此,大力加强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和教学工作,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是新世纪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之一。

1.体育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实践

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和其他高校一样,都必须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所谓健康,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给予健康的定义是:一个人只有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健全,才是健康的人。因此,健康不仅是一个生物医学概念,同时也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和社会学概念。也就是说,健康是四维的,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还要在身体,心理、道德和社会各方面都保持完美的状态。

体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就是在于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提高体育能力,并在躯体健康的基础上,自觉养成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人。正如李鹏所言:体育活动不但能使学生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能,而且还是发展智力、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增强组织性、纪律性的重要途径。一般来说,高校的体育教育都能够按照国家素质教育的要求来开设课程,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开发校内资源,发挥了课程资源的优势,激发全体学生学习锻炼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体育教育是塑造大学生躯体健康的一种实践,也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实践。

2.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健康的“四维”影响

体育教育通过一种具有组织性、系统性、感染力的方式进行身体改造和教育活动,以不断增强体质,又对学生进行“耳濡目染”的教育进行精神和道德的熏陶,用这种教育形式向学生输送思维、知识、行为和评价模式,最终融入集体行动和产生集体行为,也就具备了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对学生的躯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产生了影响和作用。

2.1体育教育培养健康意识,增进学生的躯体健康

“德智皆寄予体”,没有强健的体魄,没有良好的健康意识,大学生就很难胜任繁重的学习任务和生活和工作的要求。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课程,其开设的最基本的目的就是要锻炼大学生的强健体魄,培养其健康的意识。通过体育教育的系统化训练和教育活动,使得大学生能够建立现代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引导学生采取适合发展身体的不同形式和方法有针对性进行锻炼,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有机体的生命力,增进躯体健康。

2.2体育教育重视情感体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是将心智和躯体统一起来的最有效、最容易调控的教育方法,其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保持和增进心理健康。[1]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这不仅对人的知识能力提出了要求,也对人的心理素质提出了要求。有关资料表明,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抑郁、焦虑、厌学、自杀倾向等现象严重,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行为异常、心理承受力障碍等更是常见的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教学活动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各项体育活动的实践体验,有针对性地纠正心理缺陷,充分发挥体育修心养性的作用,并在课程中渗透以认知、心理、情绪、情感体验为主的教育,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指导与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2.3体育教育注重道德培养,增进学生的道德健康

当前,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实际上也是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共同为培养学生成才成长而努力。与其他文化课相比,体育教育不仅在理论上教会学生如何尊重自己、理解他人、关心团队、培养合作精神等,更是在体育教学的实践中,在教学的每一个科目、每一个环节都渗透着对于学生道德的培养和人性的养成。体育教育中的篮球、排球、足球等课程的开设,可以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体育教学中开展的各种球类的比赛,也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人单凭拥有的技能还不足以赢得胜利,获胜需要团队的协作与配合;体育教学中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用于拼搏的意志品质和不断进取的竞争精神;甚至,体育教师的道德品质、健美的身姿、优雅的气质、文明的语言都会深刻地影响学生,让其养成文明的举止和习惯。[2]体育教育与学生的培养紧密结合,在教学的每个细节中都十分注重对于学生的道德培养,不断增进学生的道德健康。

2.4体育教育强调教育实践,增进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维果茨基认为,“在运动技能(对作为行动核心的身体的把握)与语言句法的掌握之间有着紧密关系。以身体为基础的对基本概念的领悟,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获得的意义,对个体进一步理解社会经验、社会结构、扮演社会角色奠定了基础。”[3]这就表明体育教育中的身体问题,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对身体的塑形和对技术的追求,而是通过体育教育这一介质和基础,加强体育教育与社会无缝衔接的纽带和桥梁的功能。无论是对大学生的躯体健康,还是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道德健康的作用,体育教育都是为学生将来走出社会打下基础。体育教育在这一过程中便扮演了媒介的作用,通过在体育教育课堂强调教育实践的作用和意义,帮助大学生确立理性的社会意识和正确的思想观念,建立互助、友好、合作、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减少人际冲突,提高社会化的心理品质,同时对学生进行合作意识、参与意识、公正意识、团体意识、法制意识等的教育,促进学生社会化的健康发展,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3.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体育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其重要意义也得到了凸显。正如陈毅所说:“体育可以使劳动艺术化,活泼人们的脑筋,使人身心愉快。”因此,要从教育意义的视角去理解体育教育,它是一种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教育实践,对于学生的躯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和极为重要的作用。这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就应该不断的创造机会,开设好体育教育这一课程,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硬件基础;对于大学生来说,更应该树立锻炼意识,“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谋生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4]在体育运动中加强心理知识和道德文化知识的学习,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科]

【参考文献】

[1]王晓辉.对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5(2).

[2]卢绍群.浅谈体育教育在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2):192.

[3]列维·谢苗诺维奇·维果茨基,李维译思维与语言[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38-40.

[4]田正平,李孝贤,黄炎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作者:陈进立

大学生健康体育教育论文 篇3: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教育的关联性和结合对策研究

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教育理念盛行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寻求各种方法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育就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本文以心理健康教育和体育教育的关联性为出发点,对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对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之间的关联性

1.1都为了促进人身心合一和谐发展

通过明确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和大学体育教育的目标,我们发现两者的最终目的都是通过某种形式使大学生健全个体、适应社会、开发各种潜能。而将心理健康教育和体育教育相结合将更好的促进大学身心合一和谐发展。

1.2都为了促进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件事上,外力是起不到主要作用的,关键还是看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促进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这件事上每一位优秀的心理健康教师和体育教师都在努力的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它会成为做每一件事的基本方向,这种正确的价值观会由内而外的影响一切,让大学勇敢的面对人生的挑战,在遇到困难时可以做到即果敢又理性的分析利弊。

1.3都为了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

体育教育通过集体项目训练确立个体在团队中的位置,了解自己擅长的方向,学会互相配合,从而确立自我概念。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理论学习,分析心理状态了解自身的心理状态,再通过心理调节直面自己的心理问题,从未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从以上两种帮助确立自我概念的方式上来看,是有逻辑共同点的。

1.4都可以改善情绪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可以明确自己是否有心理问题,在发现心理问题后可以通过咨询心理健康咨询老师或者使用学到的心理学知识来帮助缓解心理压力,从而走出困境,改善自己的情绪状态。而体育运动带给我们的好处,更多是一种惊喜。很多专家学者通过对体育运动的研究发现在体育运动时大脑会释放“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内啡肽”的物质,这两种物质就像兴奋剂一样,让我们在运动完之后也会觉得心情放松,变得开心,所以长期运动会让我们每天都有良好的心理状态。由此可见,两种心理教育和体育都可以改善人的情绪状态。

1.5都可以增强心理素质

心理教育和体育教育都可以使大学生增强心理素质,前者是通过心理训练和心理调节达到增强心理素质的能力,心理素质提高的效果并不能立竿见影的体现,只能通过日后遇到困难后的心理状态来评估心理素质是否过关。后者是通过体育运动达成,在体育运动全过程中人的身心都承受着不同程度的挑战,来自天气的考验、来自运动后身体的酸痛、来自体育竞技中的失误等,这些都是不断磨砺自己心理素质重要部分,学生通过克服这些困难,逐渐形成不惧困难、热爱挑战的精神状态。

2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相结合的方法

2.1根据大学生四年的心理阶段,开展不同的体育课程

根据大学生大学四年的情况,可以归纳出三个心理阶段。大一至大二阶段为适应阶段,在大一至大二学年的体育教育应开展“同场对抗型”体育项目的课程,如:足球、篮球、排球等。用集体项目的团结协作精神改善心理不良心理状态,更加快速地进入到大学集体生活中。大二至大三阶段为舒适阶段,此在此阶段中,大学体育教育应当倾向于开展“隔网对抗”项目,如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等,通过体育竞技的方式引导学生跳出“舒适区”,用竞技的方式刺激学生产出对“赢”的渴望,感受目标的重要性。同时通过个人项目的体育锻炼可以更加明确对自身的认识,从而更深刻的了解自己。大三至大四阶段为迷茫阶段,在此阶段中,大学体育教育应侧重于“耐力型”体育项目,如:体能训练课程、长跑、竞走、游泳等。通过长时间的个人锻炼,可以产生心理上的“自我效能感”,静下来思考更多的问题,缓解压力带来的焦虑。

2.2将体育精神作为体育教育中的重点内容

在开展大学体育教育课程中,不应该只局限于学习体育技能、进行体育锻炼、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还应当在体育教育课程中加入对“体育精神”的学习和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体验不同体育项目产生的不同的体育精神。如在“同场对抗型”体育项目的授课中,应着重讲授集体主义的力量和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主動地提出“同场对抗型”体育项目的体育精神是什么,而不是觉得学生可以自己领悟到,即便可以自己领悟,领悟的程度也有很大差距。所以,我们应当把体育精神作为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让体育精神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助力器”。

2.3在体育课中体现思政教育

要把握“全方位育人”的宗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不仅需要提升辅导员的心理辅导能力,更应该让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为每位教师教学中的重点,形成全员育人的“大思政环境”。我们应当在体育课中体现出思政教育,利用体育运动产生的体育精神进行育人工作,从而实现人的全方面发展,解决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心理预防和引导不够的问题。

综上所述,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的关联性很强,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起到的积极的影响是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我们要充分认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只有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人才是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是高校为党和国家培养出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天津体育学院

作者:杨奕娇

上一篇:安监站工作计划范文下一篇:医疗卫生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