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体育健康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大学生体育健康论文(精选5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增强体质是健康体育最直接的功能,并能最终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逐步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第一篇:大学生体育健康论文

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体育与健康意识

摘 要 培养学生健康的体育与健康意识要做到:鼓励学生多方面提高自己的体能;培养学生拥有一种或数种体育爱好;促使学生理解体育与健康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体育文化。

关键词 体育与健康;体育爱好;体育文化

高中阶段是学生生理、心理由青涩到成熟的过渡期,是奠定明天成功基石的重要时期,是形成学生健康体魄和顽强意志的关键期。这一时期的“体育与健康”意识会对学生一生的健康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是,这个时期的学生升学压力大、学校安排的体育课程不尽合理,外加上学生饮食的不科学与部分女生盲目的爱美理念,导致学生运动量达不到课程标准的要求、体能下降,营养结构不合理,影响身体的健康与发育。新课改后的体育课程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体育学习,包括“体育”与“健康”两部分,既要向学生传授运动技巧和技能,又要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生理、心理发育特征,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促使学生生理、心理都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为学生将来拥有高质量的生活提供身体保障。因此,体育教师应多渠道、多方面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体育与健康”意识,让体育课程为学生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1 鼓励学生多方面提高自己的体能

体能下降是近年来高中生存在的最普遍的问题。每年入学新生军训第一天,都会出现大批学生晕倒的现象。部分学生在并没有进行剧烈运动的情况下就出现体能不支,表现为脸色苍白、恶心眩晕、四肢无力,不得不被搀扶者到一边休息。这种身体状况,即使学生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又有什么用呢?没有一个强健的身体作为支撑,这些知识才能如何发挥它应有的效能呢?健康的体能是运动的基础,也是学生美好人生的基石。体能包括心肺功能、肌肉力量、良好的柔韧性、合理的身体成分。任何一方面体能的不足,都会影响人的健康和健美。正如“木桶原理”,任何一块“木板”的短缺,都是限制木桶乘水量的致命因素。因此,各种体能必须均衡发展。教师要鼓励学生从事多项体育运动,多方面训练自己的体能:通过步行、慢跑、有氧操、游泳、球类、跳绳、骑自行车、登山等运动形式,提高自己的心肺耐力;通过举杠铃、练投掷、扔飞碟、耐久跑、限时仰卧起坐、做俯卧撑等方式提高肌肉力量;通过练习体操、健美操、舞蹈、武术等运动,增加身体的柔韧性;身体肥胖或者不匀称的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运动的类型,如较长时间的慢跑和游泳有助于降低身体内的脂肪,这是肥胖者很好的运动方式。

当然,仅靠教师的理论讲解和鼓励难以支撑学生长时间坚持运动。教师可以建议学生根据爱好和自身对运动的需要,结成“体育兴趣小组”,组员互相提醒、鼓励、监督,一方面保证体育运动的持久性,另一方面也增加体育运动的群体性与娱乐性,促使学生的运动能够在高中3年一直坚持,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和运动意识。

2 培养学生拥有一种或数种体育爱好

爱好,是支持人从事某项活动而不感到劳累的最好动力。经常会见到某些中年人甚至老年人仍会热衷并陶醉于某项运动之中,他们是在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因此,培养学生拥有一项或数项体育运动爱好,比教师不断向学生传授各种各样的运动技巧更重要。普通高中的学生将来基本是将运动作为强身健体、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并不是要掌握各种运动技能和规则。因此,高中体育教师要适当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向,不必照本宣科地照搬课本学习内容安排,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运动爱好。

高中男生喜欢的运动一般都具有群体性、竞争性,如篮球、足球、乒乓球、游泳、登山等;女生喜欢的运动具有娱乐性与健美倾向,如跳绳、踢毽子、健美操、舞蹈、乒乓球、羽毛球等。但是,学校的条件设施并不能满足学生的所有运动需求,比如,大部分学校不能满足学生的游泳爱好;登山更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舞蹈不是每个体育教师都擅长的。这些学校不能进行的体育运动,即使学生有强烈的兴趣,也难以进行。因此,教师要尽可能选择在学校能够进行的项目来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否则会影响学生运动的需求和运动兴趣的发展。

爱好的形成和发展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如果班级内有几个学生非常喜欢某项运动,并表现得非常出色,就会有一批人员被其吸引而自觉加入这项运动中去。一个班级内总会有喜欢并擅长各种运动的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培养不同运动的带头人,形成不同爱好的群体,如乒乓球运动团体、篮球运动团体、羽毛球运动团体、长跑运动团体等。学生被吸引并团结在这些团体中,一起从事某项运动,既可以不断提高运动的技能,也会潜移默化地掌握这些运动的细则,并养成良好的运动爱好和运动习惯。这种运动爱好逐渐会成为一种自觉的运动意识,伴随学生整个高中阶段,并会影响学生一生的运动习惯。

3 促使学生理解体育与健康的关系

体育对人身体的影响有目共睹:热爱体育运动的人身体强健。这也是大部分人对体育运动认可的原因。但是,仅仅将体育运动对人的影响停留在身体阶段,显然是肤浅的理解。体育锻炼不但可以促进人的身体健康,增强人的体能,还能促进人的智力不断提升、心理健康发展,帮助人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培养人坚强的意志和优秀的品质。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认识体育与健康之间的关系,让学生通过有针对性的运动方式辅助自己智力的全面发展,消除学习带来的疲劳,调节学习带来的神经紧张,保持思维顺畅、快捷,心情愉悦轻松;让学生通过参加挑战自我的运动形式,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让学生在运动中不断提高做事的目的性、独立性、效果性、坚韧性与自制性。让学生在运动过程中不断体验失败与挫折的痛苦、成功与顺利的喜悦,让学生体验克服困难、战胜自我的成就感,从而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坚忍不拔的精神和不达到目的誓不罢休的韧性。

让学生明白参加运动的过程也是与人交往、交友的过程。群体性运动(篮球、足球、排球等)需要人和人之间的合作,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会帮助人逐渐树立合作意识、团队意识。这种意识的形成会促使学生去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同时也会赢得他人的理解与尊重,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即使像长跑、游泳这样相对独立、自我的运动方式,也会在运动过程中结识一些志趣相投的朋友,在运动中互相切磋技术、交流运动感受,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与愉悦感,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学生明白了体育对身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意義,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体育意识。

4 引导学生关注体育文化

体育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文学、美术、音乐、舞蹈等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体育事业和体育文化得到长足发展,成为影响人们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的重要社会内容。如今的高中生思想意识先进、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对西方的体育机制感兴趣,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和课本关于体育文化学习内容的安排,引导学生关注体育文化,从中汲取先进的社会、人生理念,比如,奥林匹克运动中的“人类和平”“进步”“理想”,从奥运会中感受世界的多元文化;从人们对运动的热爱中体会人们对生命和生活的热爱;从人们对奥运精神的追求,体会人们对和平与平等的追求;从体育竞赛中发现人们对自身极限的挑战;从运动员对待胜负的淡定态度中,理解人们对运动本身的热爱,让体育文化引导学生形成更健康的体育意识。

总之,培养学生健康的“体育与健康”意识是一个复杂的教学过程,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时期和过程。但是,只要教师认真研究课标的要求、教材的特点、学生的运动需要,并辅助以正确的方法,学生的“体育与健康”意识就会不断朝着良性方向发展,会成为终身健康生活的思想指导。

作者:王剑奇

第二篇:培养体育专业大学生健康体育心理的途径研究

摘要:体育专业学生拥有健康体育心理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本文探讨了培养体育专业大学生健康体育心理的途径,主要包括合理确定体育专业学生的教育目标、创设优质的教学环境、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学生和及时评价,及时心理心理调控。

关键词:体育专业;大学生;健康;体育心理;途径

一、导入

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体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关乎学生身心是否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并深刻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所以,学生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成为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发展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体育工作者和体育教师们,始终把提高学生体育教学质量摆在最主要的位置,使学生真正地在体育教学中获得全面发展。正确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加强体育专业学生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能够使学生建立起积极的自我意识,并且锻炼了学生的意志,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使其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

二、培养体育专业大学生健康体育心理的途径

1、合理确定体育专业学生的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是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有效心理动因。针对学生学习体育的心理行为特征确立体育教育目标,就能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在确定教育目标时,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确定实现不了的目标,以免挫伤学生积极的学习心理。要向学生阐述学习体育的意义,把近期学习需要同将来从事工作的需要目标联系起来,把课堂体育教学同社会体育实践联系起来。进行目标教育要充满竞争活力,多用正误对比,经验交流等形式,鼓励学生追求革命事业的意向,以此帮助他们形成持久的正确学习体育动机。

2、创设优质的教学环境

体育教学的过程不单单是体育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技能,带领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简单过程,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友好和谐的关系,并使学生能够在这种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正确地认知自己,从而树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在体育专业学生健康体育心理教育背景下,体育教师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发现学生在接受体育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或是课程结束后所反馈的信息,及时归纳总结,制订出更为合理、更具特色的教学内容。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运用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来为学生创设一种舒适宽松的教学环境,只有在自身感觉安心与自由的前提下,学生的创造力才能够被最大化地挖掘出来,从而在体育教学中能够运用自己的智慧创新体育活动,将看似枯燥的体育运用发展为具有趣味的身心的锻炼,这对于教师的教学,对于学生在体育教育中的学习都是极为有益的;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以多开展团体性活动为益,以多开展具有挑战性的活动为益,以多开展安全性较高的活动为益,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拔河运动来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或可以通过开展篮球比赛来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锻炼学生的身心;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策划一些趣味性、益智性的游戏竞赛来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在活动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与探索能力。

3、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现代的体育教学不仅是体育知识、技能的传递过程,而且也是一种情感的交流过程。课堂知识、技能和情感在师生之间的双向流动,可以导致师生双方思想的共鸣。教师要抓住体育教学过程的这个特点,在选择教学内容和教法时,要用爱护他们的情感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利用各种手段来端正和强化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从兴趣和爱好方面培养他们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倾向。选择体育教学内容和教法,既要考虑学生的心理要求,又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更重要的是要突出一个“新”字,因为新异事物可以引起学生的探究反射,便于学生对体育知识、技能产生更高水平的定向。如果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枯燥乏味,长时间的单一刺激,易使学生引起超限抑制,会让学生产生逆反情绪,降低学习兴趣。只有采用新颖、实用、丰富的体育教学内容,生动、多样、活泼的教法,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不断的获得新的体育知识、技能。因此,这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不断的更新知识,了解本学科发展的前沿,争取把最新体育知识、技能带进课堂,运用体育知识、技能教学的言语之趣,技术动作之趣,游戏和竞赛之趣味来启发学生练习、思考、探索,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4、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学生

体育教育的根本是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方面的发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差异,学生所表现出的问题可能各有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在心理层面上的问题,对于一些面对体育运动表现消极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充分的鼓励,使其能够在正确的引导下顺利地进行体育运动,当然,这并不是体育教育的目的,教师要充分了解表现消极的学生的心理,明确学生在运动中所遭遇的问题,从而对其进行认真的解答,帮助学生了解体育,并通过科学的指导使其能够掌握体育技能,在体育运动中发现乐趣,从而增强了自信心;对于表现积极的学生,教师要制订更具有挑战性的运动项目以激发学生的斗志,并且在学生运动过程中,要给予帮助和鼓励,使其能够不放弃,坚持完成所制订的运动指标,这样,学生不仅在意志力的培养上有长足的进步,还能够运用自身的优势带动整个团体积极地投入运动中来。

5、及时评价、及时心理调控

对学生学习体育情况及时反馈,教师看到学生进步就给予肯定,有缺点也要当即批评,指出改正的办法。这样做能激励学生的上进心,起到强化学习的作用,对于稳定和发展学生的兴趣与爱好至关重要。评价学生学习体育的成效要力争做到公正、及时,要有严格的科学评价依据和标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在心理上可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作为教师,要对其进行适当的心理调控,通过一些常用的心理调节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自我心理暗示的作用下增强自信心,或者使学生运用宣泄法通过运动来发泄心理上所承受的压力,教师也可以通过策划相关活动来让学生对心理上的变化有一个切身体验的过程,并在活动过程中启发学生正确地运用心理调节方法来调节自己的情绪,如此长期的训练,可以使学生轻松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增强了学生的意志力,使学生的体育心理得以健康的发展。

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自我认识能力的提高,他们学习体育实践活动时,已初步形成了自己本身具有的丰富的、复杂的、多变的心理行为特征。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伴随动作和学习内容的难易度,他们经常会出现不良的体育心理健康行为,教师要积极、主动去掌握和利用大学生心理和生理活动规律进行正确的引导,积极科学的教育,严格管理,就能有效地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培养体育专业学生健康的体育心理行为。

参考文献:

[1]龙芬.大学生体育心理浅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27(1):271

[2]黎伟.对高校学生体育心理的分析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4).

[3]祝捷,陈彦端.高校学生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当代体育科技,2014(08).

作者:任秀红

第三篇:浅议健康体育与大学体育教学改革

【摘 要】增强体质是健康体育最直接的功能,并能最终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逐步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大学体育教学改革,要坚持“强身育人”的指导思想,建设新的课程体系,激发运动兴趣,贯彻“健康体育”的目标,采用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实现体育教学的育人功能;增强体质,愉悦身心,形成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在闲暇时把锻炼身体参加体育活动作为重要内容。

【关键词】健康体育 大学体育教学改革 终身体育健康是生命存在的常态,是人们共同追求的目标。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健康的概念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可见,现代社会的健康概念包括三层内涵:一是以生理机能为特征的身体健康,二是以精神情感为特征的心理健康,三是以社会实践为特征的行为健康。正是在社会高速发展,全民健康意识增强的大背景下,大学体育也从过去主要关注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转变为对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培养。体育教学不仅要引导大学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而且强调促进大学生掌握体育的技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以达到更好地适应社会的目的;健康体育、快乐体育、终身体育逐渐地渗透到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之中,健康体育既是体育锻炼,也是大学生精神生活追求的一部分。“健康体育”思想的确立,指导着大学体育教育的变革,也促使大学体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进一步明确和清晰化。

健康体育的概念和高校体育的发展趋势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重新定义,突破了传统的“健康”概念,把身体的健康与心理及社会适应紧密结合,注重关注个体在社会中的存在状态或生存质量。健康体育就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体育教育活动,促使形成健康的行为习惯,降低生存风险,减少发病率,提高生存质量。大学体育是提升大学生良好身体素质的主渠道,也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完善大学生个性的重要阵地,因此,要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不能不提到健康体育,健康体育是大学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创新型的人才,而人的健康是实现创新和创造的基本前提,也是人服务于社会的基本保证。随着科技的高度发展,劳动者的脑力劳动时间大大延长,体力劳动、身体活动的机会逐步减少,尤其是大学生,从事脑力劳动的时间更多更长,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和身心素质显得尤为重要。纵观国内外现代体育教学,尤其注重以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全面发展学生身心素质作为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以增强学生体质,提升健康水平,掌握健康体育知识和方法,养成终生健身意识、能力和习惯为内容,最终实现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目标。

健康体育的目标和功能

1.增强体质,促进健康

健康体育首要的目标就是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大学体育教学应以强身健体为出发点,才能达成体育教学的长远目的,体育教学实施的过程,就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形式,进行体育锻炼、体育竞赛与体育训练,对身体系统施以定量的运动负荷,促进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运动素质等发生系列积极的适应性反应,达成身体的健康与体质的增强,为生存与竞争奠定坚实的健康基础。

2.促进心智发展,调节情绪

体育教学,是大学生身体直接参与的活动,在运动、训练与竞赛中协调自己的身体,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刺激,作准确的感知、分析和判断,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认知能力,锻炼其敏感性和耐受性,从而调节情绪,改善其心情状态。在体育活动中,运动能使脑刺激强度得到变换,起到改善、调节脑功能的重要作用;而且运动中身体内分泌 “腓肽”的一种激素,被称为“快乐因子”,能缓解压力,让人保持平和的心态。当运动达到一定量时,身体产生的腓肽效应能愉悦神经,甚至可以把压力和不愉快带走。

3.增强规范意识,提高人际适应能力

现代社会是人际交往频繁的社会,任何时候都需要与他人建立关系,而人际冲突却是大学生心理适应中常见的问题。大学生离不开交往、交流、竞争和合作,这是现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与此类似的是在体育训练与竞赛中,人际间的互动十分频繁,既有冲突和竞争,也有合作和协商,还有体育竞赛的平等、公平原则等规范的落实,这些都是健康体育的重要功能。在运动和竞赛中,大学生学会了人际交往技能,学会了遵守规范和处理冲突, 逐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实现心理保健,获得支持的力量,同时满足大学生的归属感、安全感、自尊、自信等多种心理需要。

4.提高学生应对挫折的耐受性

竞争失败后能以一种健康的心态,适度调节自己情绪的能力,就是承受挫折的能力,是健全人格的基本要素。具有应对挫折的耐受能力,就会应对各种挫折环境,宣泄消极情绪,减轻精神压力,预防心理失调。竞争是体育的显著特点,体育竞赛的结果有优劣和胜负,自然有胜利后的愉快和欢乐,也有失败后的沮丧和痛苦,在体育运动和竞赛中经受的强与弱、胜与负客观结果和情绪上的跌宕起伏,以及所承受的生理负荷与心理负担,就是对大学生的磨炼与考验,需要极大的意志努力,学生的果断、忍耐、坚持的意志品质在其中得到培养,极大地提高他们应对未来挫折的适应能力。

健康体育在体育教学改革中的贯彻和落实

1.变革指导思想,建设全新课程体系

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要由运动技术技能教学为主向健全人的身心为目标的强身育人教育转变;健康体育是大学体育落实“强身育人”指导思想的主要途径。大学体育教学要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其心理健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需要改革原来的课程体系,建设具有较强实用性、较高锻炼价值的课程体系。应选择难度适中, 实用性、娱乐性强,易开展并且增强体质效果显著的体育活动,如体操、球类、有氧健美操、韵律操与舞蹈、传统养生运动、民间体育等。注重培养学生健康体育意识,健康体育能力,全面提高大学生身心素质是体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方向。

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健康体育意识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的学习行为,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直接动力;大学生能否增强身体素质,学会锻炼技能,形成锻炼习惯,促进心理健康,兴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健康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培养运动兴趣并形成锻炼习惯,是大学生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学生的运动和锻炼兴趣,能让学生爱上体育课,乐上体育课,把健康体育和自己的生活、学习、将来的工作联系起来,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身体的习惯和方法,终身受益,最终实现健康体育和终身体育的目的。

3.寓技术教学于娱乐健身体育之中

大学体育教学从掌握技术为主向娱乐健身为主转变,是大学体育教学的发展方向,重视娱乐健身教学并不是忽视学习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而是寓技术教学于娱乐健身体育活动中,把体育知识、技能教学和丰富趣味、娱乐健身的体育游戏相结合,是体现大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实践民主型的教学模式,享受运动乐趣,轻松把握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新型教学方法。有利于大学生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学会自我学习、自我设计、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价, 大学生进入社会后能够自觉地投身于全民健身的行列中去。

4.注重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的灵活多样

贯彻健康体育理念,实现体育教学的目标,教师不仅要加强教法研究,还要加强学法的指导,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上,可根据自愿和兴趣的原则,组成学习小组,将课内学习和课外锻炼结合,来满足兴趣和促进技能水平的提高,由小组决定互动的形式和内容,教师指导和协调,以改变依靠纪律约束,分步教学的陈旧教学组织形式,形成以诱导启发学生积极性为主要方法的新组织形式。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激发了自身体育健身的兴趣,课内体育健身教学能自然延续到课外体育活动中去,有利于学生在多样化、游戏化、趣味化的教学组织形式中得到体验、熏陶和成长。

参考文献:

[1]杨晓春.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健康[J].体育科学研究,2002,10(3).

[2]王献军.浅论高校健康体育课程改革[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08(3).

[3]贾钧,吴歌.健康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2(02).

作者单位:渭南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渭南

作者:王增良

第四篇:体育与健康教学的学生心理健康评价分析

近年来,体育课程改革正引导着体育教学思想向以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中心转移,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个人进步度、情感态度。这些转变使体育教学实施的整个过程都产生了深刻变化。其中,学生体育学习评价也正向新的体育教学思想转移,强调过程性评价,淡化一般标准评价,重视个人进步度和情感态度评价,评价内容、方法、手段、工具也日趋多样化。然而,受传统教学经验的影响,这种转向关注学生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多方面综合素质发展的“健康第一”评价是艰难的,特别是对情感态度等学生体育活动过程中心理健康的评价,由于缺乏相应的评价工具、标准,且评价指标不易测定、量化,使评价的科学性、公正性以致《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心理健康的评价很难具体和准确地实施。本文对如何进行心理健康评价以及评价的方式提出个人的见解,以便能够更好地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中反馈教学目标落实的达成度。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学生心理健康评价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文献法

通过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检索和搜集以“体育”和“评价方法”为关键词的相关文献资料,为论文选题和文献综述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材料。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心理健康的内涵

心理健康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的概念,由于研究者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研究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不同,因此不同学者对心理健康有着不同的看法。

我国学者对“心理健康”的内涵也给予了不同的见解。如果将人格中的许多生活习惯归因于认知,则人格维度可与认知维度合并成为三个维度,即:认知、情绪和社会适应。我国学者韩文星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体的一种积极的、持续的内部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充分发挥各种潜能并以积极的心态应付各种问题和环境的变化。我国学者张厚架认为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三方面:心理活动与外部环境具有同一性;心理过程具有完整性和协调性;个性心理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张春兴关于心理健康的界定:心理健康是一种生活适应良好的状态。大体而言,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多能符合下列若干条件:(1)情绪较稳定,无长期焦虑,少心理冲突。(2)乐于工作,能在工作中表现出自己的能力。(3)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而且乐于和他人交往。(4)对于自己有适当的了解,并且有自我悦纳的态度。(5)对于生活的环境有适切的认识,能切实有效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问题。

2.课程标准中心理健康的释义

包括两层含义:“一种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处于契合和谐的状态;另一种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体育活动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作为学习领域的心理健康,要求学生学会通过体育活动调节情绪状态,增强自尊和自信,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

3.心理健康学习领域目标与心理健康评价的关系

(1)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的关系

教学评价是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运用科学可行的评价方法,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为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可靠的信息和科学依据。

教学评价是按照教学目标进行的,明确教学目标是搞好教学评价的前提。教学目标总是带有某些程度的原则性、抽象性和笼统性。为了教学评价顺利进行,必须把教学目标分解为教学指标,建立教学指标体系。

(2)心理健康的学习领域目标

在课程标准里心理健康教学培养的领域目标如下:

①了解體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

该领域目标的水平目标:体验体育活动中的心理感受;体验身体健康状况变化时的心理感受;了解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的意义;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

②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

该领域目标的水平目标:在体育活动中具有展示自我的愿望和行为;正确对待生长发育和运动能力弱可能带来的心理问题;通过体育活动树立自尊和自信;在体育活动中努力获得成功感。

③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

该领域目标的水平目标:说出自己在体育活动中的情绪表现;观察并说出同伴在体育活动中的情绪表现;知道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节情绪;学会其他调节情绪的方法;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调控情绪的意愿与行为。

④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

该领域目标的水平目标:在体育活动中适应陌生的环境;在一定的困难条件下进行体育活动;敢于进行难度较大的体育活动;根据自己的运动能力设置体育学习目标;在具有挑战性的运动情景中,体验战胜困难带来的喜悦。

(3)有关体育学习的心理健康评价指标研究现状

张旺认为:评价中注重学生坚强意志品质的形成和提高学生的自信水平。意志品质是指一个人的果断性、坚忍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等精神。新课程心理健康领域对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提出了具体现象并给予评价,还将评价记入学生的成长卡中,作为学期结束学生体育成绩总体评价的一部分。体育活动是增强学生自信心的一个重要因素,体育教师在课堂上多给学生创造一些成功的机会,多给他们一些及时的评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水平。

(4)有关体育学习的心理健康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体育对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已越来越凸显,心理健康目标也被列为体育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并且把对学生的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知、情、意的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价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纵观教育学各学科,唯有体育教育,以其独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以其对培养形式良好的心理状态、塑造学生心理健康环境的显著功能,成为承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优载体。体育课程教学心理健康目标的设定对体育课程改革起到关键性作用。

(5)学习领域目标与心理健康评价的关系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确定心理健康目标是确定心理健康评价指标的前提,只有通过心理健康目标才能确定出评价指标,而学习评价是针对于目标而言的,目标实施的如何只有通过评价才能得出结论。所以说,目标和评价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密切联系,只有通过评价才能看出课程的实施情况。

(6)学习评价的分析

学习评价作为课程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更直观地体现教学活动的成效。学习评价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表现,以及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判断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培养与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能力。在学习成绩评价建议1~2年级采用评语制,3年级至高中三年级采用等级评定制,也可以将等级评定与评语式评定结合使用。学生体育学习成绩的评定还应重视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学生成长记录袋可以收录学生在体能和运动技能方面的发展、学生学习态度和行为的变化等方面的有关资料。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通过对心理健康内涵和课程标准中心理健康的释义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定义都是比较抽象和泛化地介绍心理健康,没有对心理健康得出一个可行性概念,这就使教师在认识心理健康的学习领域目标上模糊不清,难以实施,更无从谈起准确的评价。课程标准中的心理健康的内涵偏于简单而仅仅侧重于一般心理过程的把握,缺乏体现心理健康本身的简练、可操作的准确界定。

(2)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收集文献中各学者对心理健康评价指标和课程标准中心理健康评价的指标是基本一致的,这说明学者在对心理健康评价指标上的研究和课程标准中是高度匹配的。

(3)通过查找参考文献,发现学者对课程标准中心理健康评价方面的研究文章很少,这可能是由于现在这方面体育课程的实施还不是很好,再就是实施过程中不是很好把握。

2.建议

(1)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据评价的不同需要,选择不同的指标。

(2)评价主体要多元化。

(3)提倡评价方法多元化。

参考文献:

[1]吉红.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调适[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5).

[2]袁存柱.海南省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体育教育干预方案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硕士论文,2004(11).

(作者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包头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作者:王化冰

第五篇:新时期体育与大学生身体健康

【摘 要】健康是伴随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体育与人类健康的关系正日益受到体育学术界和全民的关注。而且近期发生的大学生猝死马拉松事件,更突出了安全教育的重要性。探讨体育与健康课程和安全教育的融合,并通过实践加以应用,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生存的健康人才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关键词】体育;安全;健康

现代社会加速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节奏,脑力劳动的比例不断增加,而体力劳动的成分逐渐下降,往往造成大肌群的血流量不足,出现“生理性”“肌肉饥饿”,表现为肌力减弱,体质下降,工作的耐久能力差,疲惫感增加,致使人群整体的体格和精神面貌受到影响。近期发生的广州大学生陈杰跑马拉松猝死的事件也暴露出我国体育教育中安全教育的缺失。新时代环境下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融入生命安全教育成为必须。而且要力求将生命安全教育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最大限度地融合。生命安全教育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结合紧扣当今社会自然生态恶化和不稳定因素增多的大环境背景、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亟待完善的现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紧迫性。

教育部体艺卫司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教育的实际情况,正式将原来的体育课改名为“体育与健康”课,突出“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目前各国的体育课程内容设置也都在随着社会、教育和个体发展需求的日益提高,不断探索发展,试图寻求相对符合本国国情的体育课程思想及内容,以达到该课程教育之预期目的。我国的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与设置经历了100多年的风雨历程。我国近期体质健康监测表明,青少年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指标持续下降,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城市超重和肥胖青少年的比重明显增加,部分农村青少年营养状况亟待改善。在此背景下,我国体育基础课程改革适时展开,并且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但是我们同时应该清醒的认识到造成学生体质状况下降的根本原因并不是体育课程本身有什么大的问题,而是在社会、学校、家庭诸多合力的促使下造成的。

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普遍重视增强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出台了各种适合本国国情的体育健康政策。据近期美国对大学体育课内容的调查,体育课的主要目的按顺序为:1.培养终身体育;2.增强体质促进健康;3.从参与体育运动获得乐趣;4.获得良好的自我感觉;5.发展运动技能……共12条,对于终身体育和促进健康放在首位。在瑞典对青少年健身活动的鼓励是世界上独树一帜,政府每年补助1.82亿克朗支援地方开展群体活动,对青少年的规定是只要有5人在一起参加体育活动达1小时,就每人补助17克朗。在法国,政府对青少年的体育与健康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学校体育从小学到大学都是一门份量很重的课程,小学有1/3用于体育教学,每周有8-9小时体育活动;中学生每周5小时体育活动。初中体育课每周3小时,高中2小时,另外还有课外活动站用以接待中、小学生课外体育活動。学校开设游泳课,每个学生须有5平方米水面,最少不少于4平方米。

通过体育锻炼能增强人的体质,是因为人体机能的适应也有其规律,人体在进行运动时,体内产生一系列的变化,机体对这些变化,有一定的反应与适应过程,它是有一定规律的,当人体开始运动时,身体承受运动负荷,体内异化作用加强,体内能量储备逐点下降,这一期间,称为“工作阶段”;经过间歇和调整,可以使体内的能量储备逐渐恢复并接近或达到运动前的水平,这是“相对恢复阶段”;再经过合理的休息和能量补偿,机体恢复功能可以超过原来的水平,称为“超量恢复阶段”。根据这一规律,为了使学生体质得以增强,就必然使学生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这样才能使学生身体机能水平得以提高。目前在国内武汉、西安等地高校陆续以“安全原因”取消了长跑,这将使体育课陷入越怕越保守,越保守学生体质越差,风险反而越来越大的怪圈。只有加强体育安全教育才是根本手段。

总之,在体育健康课程中切实加强生命安全教育是当前体育工作者所要重视的新课题,不仅要在理论上向学生传输防灾和自护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实际演练操作中加强学生的自救互助能力,只有两者的结合才能最好地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生命安全健康意义。关注和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应成为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目标,尤其是青少年本身更要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以及自己的爱好、兴趣,选修一、二项运动作为自己的特长,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锻炼,使自己终生受用。

参考文献:

[1]杨军,李金.新时期体育与健康课程设置探析[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8-10(5).

[2]曹湘.生命安全教育和体育与健康课程结合的思考[J].运动,2010- 11(15).

作者:张楠 刘军 张胜衿

上一篇: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下一篇:道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