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指标建筑节能论文

2022-04-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建筑节能法律体系已经基本架构成型,但由于上位法与下位法“失衡”,配套标准体系不科学,大量行政规范性文件承担着法律规范应起的作用,而致建筑节能法律体系未能发挥其应尽的作用。如何在“可持续发展”和“依法治国”理念的指导之下,完善建筑节能法律体系,让其发挥出应有的功能,是我们关注的焦点所在。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评价指标建筑节能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评价指标建筑节能论文 篇1:

基于项目评价指标的建筑节能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摘 要】目前,我国能源短缺,节能势在必行。建筑耗能最为严重,建筑节能必将是节能的重中之重。调查发现,节能建筑的初始成本高于普通住宅,但其增幅有限,而且长远来说节能建筑比传统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成本更低。尽管如此,大多数消费者由于經济、节能意识不强等原因,不会选择节能建筑。

【关键词】能源;建筑节能; 工程造价;政策建议

1 引言

2008年国务院令公布的《民用建筑节能条例》中指出在保障民用建筑发挥有利作用和室内健康环境满足标准情况的条件下, 减少其作用流程中的能耗[1],也就是说建筑节能不仅是建筑结构能源使用效果的提升,而且在满足人类对资源需求量越来越多的同时, 在建筑消耗能源降低的方面来减少对环境污染程度的不利因素, 用尽可能小的能源为代价,获得最大的社会经济利益。

2 采取建筑节能措施会提升建筑造价

采用建筑节能措施是会带来建造成本的增加,但是其增加幅度是有限的,反而会带来显著的节能和环保等方面的效果。根据有关专家分析,新建节能建筑的建造成本要比同等条件的传统建筑成本高10%左右,也就是说房屋每平方米造价增加200~300元。如果有政策优惠的话,那么节能建筑的增加成本会更小一点。更重要的是,增加的费用能够在建筑物使用的5~8年中由节省能源费用中省出,按照一般建筑物使用年限为50年计算,消费者会在40多年的时间受益,所以有些人认为节能建筑造价会比传统建筑造价高是一种错误的认识,经过测算对比分析我们得出的结论是“节能又节钱”,而不是“节能不节钱”[2]。

3 沈阳市基准住宅与节能住宅实例分析

本文所提到的基准住宅是指沈阳市近年来采用普遍构造做法的非节能住宅。该工程建筑面积为29800m2,地上25层,地下2层,总建筑高度为85m,具体数据见表1。下面,将以以上建筑为例,粗略计算一下采用节能措施每平方米建筑增加的费用,以及节能建筑的投资回收期和财务净现值。

由此可知,该节能建筑每平方米增加的造价为70.19+54.26+79.36=203.81元。

以下是具体计算采取节能措施导致的每部分的增加费用:①对外墙采用节能措施增加的费用11000×70.19=772090元;②对屋面采用节能措施增加的费用1200×54.26=65112元;③对外窗采用节能措施增加的费用9800×79.36=777728元。

节能投资在这三个部分总增加费用772090+65112+777728=1614930元

以上节能建筑初始增加成本1614930元,按节煤12(kg/m2·年)、标准煤价格按2017年均值的0.45元/kg计,年折现率按7%计算,

虽然近些年我国煤炭行业不景气,导致煤炭价格相比以前降低了不少,但是每年光节约煤所带来的效益仍然为0.45×29800×12=160920元。在夏季空调使用方面也会带来效益,经专家分析,在同等条件下,节能建筑比传统建筑的室内温度低2℃,经数据显示,每提高一度室内温度可节约用电5%~10%左右,那么计算可知,一个夏季能节约的费用支出多达12万元。

综上分析,采用建筑节能措施(主要包括墙体、门窗、屋面的保温隔热材料的采用及其他节能措施)是会带来建造成本的增加,但是其增加幅度是有限的。本例中,每平方米增加的成本为203.81元,动态投资回收期为7.64年,也就是说该节能建筑在使用到7.64年的时候就和基准住宅的所有花费是相同的,但是在接下来的时间节能建筑每年的费用要比基准住宅少,所以对住户来说,随着时间的延长,节能建筑的经济价值会慢慢体现出来,在使用到50年的时候,该节能住宅要比相同条件下的基准住宅节省200多万元,所以节能住宅是“节能又节钱”的。不仅房屋建造者一方能获得更好的效益,而且对房屋使用者来说使用节能建筑不仅提高了住房者的舒适度,而且还大大降低了房屋使用费用[3]。

总而言之,虽然建筑节能在环境、生态、社会、健康等多方面具有效益,但是在市场经济情况下,首先必须使人们认识到建筑节能经济回报性,并且有政府对生产控制的经济激励与政策引导消费的双向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建筑节能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锐,王兆.民用建筑节能技术应用探讨[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1):7-11.

【2】陈群华.基于建筑节能理念下的工程造价控制[J].广东建材,2011,27(2):108-110.

【3】贾长麟.基于节能视角的工程造价管理思路探讨[J].建筑经济,2007(4):82-84.

作者:王宝令 冯鑫

评价指标建筑节能论文 篇2:

刍议建筑节能法律体系之完善

摘要: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建筑节能法律体系已经基本架构成型,但由于上位法与下位法“失衡”,配套标准体系不科学,大量行政规范性文件承担着法律规范应起的作用,而致建筑节能法律体系未能发挥其应尽的作用。如何在“可持续发展”和“依法治国”理念的指导之下,完善建筑节能法律体系,让其发挥出应有的功能,是我们关注的焦点所在。

关键词:建筑节能 法律体系 行政规范性文件

我国的经济发展已面临“能源瓶颈”,建筑业更是公认的三大高能耗行业之一。我国的建筑总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1/3,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更是比发达国家高1—2倍。要突破发展“能源瓶颈”,“建筑节能”势在必行。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建筑节能的发展轨迹为:绿色建筑补贴阶段→强制性标准阶段→法律责任阶段。完善的法律法规是建筑节能工作顺利推进的前提。发达国家均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建筑节能法律体系,我国的建筑节能法律体系已经基本架构成型,但在许多方面还亟待完善。

一、我国现行建筑节能法律体系的基本架构

我国本着循序渐进、兼收并蓄的原则,结合我国实际,陆续制定和颁布了建筑节能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目前已基本形成了“法律 + 行政法规 + 部门规章 + 规范性文件 +标准 +地方性规定”的建筑节能政策法规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

(一)法律

在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并无《建筑节能法》的存在,因此,我国建筑节能领域的上位法为《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和《清洁生产促进法》。在《可再生能源法》和《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并无针对“建筑节能”的专门性规定,仅有部分法律条文涉及到“建筑节能”,如《可再生能源法》第17条和《清洁生产促进法》第24条。《节约能源法》则以专节的形式,概括性地对“建筑节能”进行了规定,涉及建筑节能主要内容、主管部门以及各方责任等诸多问题。

(二)法规

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模式,是以各级人民政府及其下属的各级建设主管部门为主导,从上至下层层推进的模式。这也就决定了建筑节能法律体系的架构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即,法规是其核心和主体。通常,法律作为仅次于宪法的上位法,其规定往往比较原则和抽象,而在建筑节能法律体系之中,这一点表现的尤为明显。从立法模式上而言,在法律之下,制定各专门法规,是将法律具体化和可执行化的主要途径之一。法规包含着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而我国现行的建筑节能法规,是以行政法规为统帅,以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为主体。在行政法规层面,从2008年10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民用建筑节能条例》(下称《条例》)总领着我国现行的建筑节能法规。《条例》不仅确立了建筑节能的总体指导方针,而且从新建建筑节能、既有建筑节能和建筑用能系统运行节能等不同方面出发,对建筑节能进行了细化规定,明确了不同主体违反建筑节能相关规定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条例》让“高高在上”的建筑节能上位法落到了实处,体现了一定的可操作性。

我国幅员辽阔,气候条件多样,不同气候区的建筑能耗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再加之不同地域之间迥异的经济文化、宗教信仰等因素决定了我国建筑风格较为多样,诸多原因导致我国不同地区的建筑围护结构形状、位置和用材均有着较大差异。而这些因素均会对建筑能耗产生较大影响。建筑节能法律法规必须契合实际,方能真正落到实处。这也正是我国现行建筑节能法规以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为主的重要原因。截至2015年9月,各地方人大常委会颁行了19部建筑节能相关条例,国务院各部委制定了10部建筑节能相关部门规章,各地方人民政府制定了70余部建筑节能相关地方政府规章。

(三)标准体系

建筑节能要真正落到实处,除了必须构建和完善建筑节能法律法规之外,还必须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健全建筑节能相关标准体系。因为,没有相应的建筑节能标准,就无从评判某一栋建筑到底节能与否。《节约能源法》第14条规定,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组织制定建筑节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标准化法》则规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地方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制定地方标准(在本行政区域内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标准,强制执行;推荐性标准,自愿执行。基于此,建筑节能相关强制性标准,同样属于建筑节能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从2008年颁布第一部建筑节能标准至今,在建筑节能领域,不同部门颁布的相关标准共计126部,包括:国家标准3部(含2部强制性标准和1部推荐性标准);行业标准13部(含10部强制性标准和3部推荐性标准);地方标准109部(含78部强制性标准和31部推荐性标准);其他标准1部。

(四)行政规范性文件

根据我国《立法法》的规定,法律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法律仅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制定的法律;而广义的法律除了狭义的法律以外,还包括: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军事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因此,我国建筑节能法律法规的外延,不应囊括行政规范性文件,即俗称的“红头文件”。但是,基于我国基本国情、法律制度的架构方式以及政府特有的工作模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行政规范性文件在我国的法律体系演进过程中,往往发挥着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建筑节能法律体系的架构过程中,我国采用的是“自上而下,行政强力推进”的工作模式,因此,行政规范性文件在其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则更是突显。在建筑节能领域,各地根据具体的情况,制定了大量的“通知”、“决定”、“函”等行政规范性文件,推动着建筑节能工作的良性运行。

二、我国现行建筑节能法律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不同位阶法律规范失衡,法律效力体系不合理

目前我国尚无《建筑节能法》这样一部规范性法律文件,且在我国建筑领域的统帅之法——《建筑法》中,并无建筑节能的直接规定。现有建筑节能法律条文散见于3部法律之中,且仅有十余条,寥寥无几的法律条文很难起到立法者预期的立法效果。因此,我国现行的建筑节能法律体系不得不面对上位法缺失这样一种尴尬的现状。当某一法律体系中上位法缺位、难以给下位法提供立法支撑之时,诸多的下位法难免就会出现种种问题,比如立法精神不统一、法律概念表述不规范,甚至法律条文之间发生冲突也是可能的。而在我国建筑节能法律体系中,上位法缺失带来的最为突出的弊端则表现为“立法精神不统一”。

譬如,在我国现有的3部建筑节能上位法中, 无一例外地对建筑节能均持“鼓励”的态度,如《节约能源法》第40条的规定。随着能源形势的日益严峻以及对节能重视程度的不断加强,不少地方政府却对建筑节能采取了“强制推行”的态度。如《宁波市民用建筑节能管理办法》第19条规定:“民用建筑工程……未进行建筑节能分部工程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进行单位工程竣工验收,不得投入使用”。

如前所述,在我国现行建筑节能法律体系中,独挑大梁的是大量的规章,这虽然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法律与实际的契合,但在我国法律位阶之中,“规章”处于最末阶,其法律效力有限。同时,规章通过为建筑节能法律关系主体设定若干建筑节能法律义务,来达到规范其行为目的。若建筑节能法律关系主体不履行相关法律义务之时,就会带来法律责任的承担问题。由于建筑节能领域的法律法规以规章为主,这也就意味着:在建筑节能领域,主体不履行相关法律义务,承担的法律责任以行政法律责任为主,其涉及面虽广,但是往往处罚力度都不太大。

(二)现有标准体系不合理、不科学

在我国现行的建筑节能标准体系中,囊括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但是,不同层级的标准数量分布极其不合理,国家标准仅3部,行业标准13部,地方标准则多达109部;在这125部标准之中,90部为强制性标准,35部为推荐性标准。根据我国《标准化法》的相关规定,不同的标准之间也是有效力位阶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强制性标准强制执行,其他标准推荐执行。而在我国现行建筑节能标准体系之中,国家标准少,地方标准多,这也就意味着,统一的标准较少,区域性的标准较多。

同时,现有标准体系中的评价指标不够科学。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已经分气候区及建筑类型编制了多部建筑节能相关标准,而在这些标准中,均是以围护结构的性能指标、以围护结构的做法与传热系数作为节能与否的评判标准,评价指标较为单一。如今,以单一性能指标作为节能技术指导的节能标准体系,和我国目前以提高建筑性能和设备效率为主的建筑节能主流思想已经不够契合了。

(三)行政命令多于法律规范

在我国现行的建筑节能法律体系之中,行政规范性文件撑起了“大半壁江山”。行政规范性文件确有法律规范不具备的众多优势,如制定程序简易、内容具体明确等,但其较之于法律规范,弊端也非常明显:其一,行政规范性文件虽然兼具灵活性与高效性,但是稳定性较差,政府政令往往易于“朝令夕改”,频繁变动的政令容易使人们无所适从,进而影响到人们对政令的信赖程度和政令的推行。其二,从内容上而言,行政规范性文件虽然更为具体、明确,更具可操作性,但越权制定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情况较为严重 。行政规范性文件不仅“纵向越权”(上下级行政机关之间的越权),而且“横向越权”(同级行政机关之间的越权);更有甚者,部分文件制定者从局部利益出发,制定出与法律法规以及上级文件不一致的行政规范性文件。

三、对我国现行建筑节能法律体系的完善建议

(一)完善不同位阶法律规范,架构合理法律规范效力体系

法律位阶可明确不同类型法律规范间在调整事项上的权限范围,从而实现法律体系内部的协调统一。我国是单一制的国家,具体到建筑节能法律体系而言,立法模式采用的是“传送带模式”。所谓“传送带模式”也就是通过相关的中介,传递立法者的意志,使其在社会生活中能得以具体实施。具体到法律规范上,“传送”表现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传送带模式”下所传递的理念、价值应该是一致的,这才能保证整个法律体系的统一性。若法律体系之内不同位阶的法律规范“失衡”,法律、行政法规等上位法缺位,即便有着大量的规章存在,“传送带模式”中没有足够的一致理念、价值向下传送,体系内部的和谐与统一则很难实现。在笔者看来,规范、高效、科学的法律体系,一定是实现了上位法与下位法“科学配比”的法律体系。

(二)构建科学、完备的标准体系

建筑节能标准是建筑节能的基础,标准体系也是建筑节能法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其重要性自不待言。纵观国外建筑节能标准发展历程,有如下的启示值得我们借鉴:其一,标准需要不断地“与时俱进”。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能耗要求的不同,建筑节能相关标准也是不同的。国外的建筑节能标准从颁布至今,往往经历了多次变革,反观我国的相关标准,特别是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却显得有些“陈旧”,如《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2010年前后,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再一次更新了本国的建筑节能标准,纷纷制定越来越严格的标准,以应对能源短缺和环境恶化带来的压力。

其二,国家统一推行必备的能效标准和有针对性的强制措施。建筑节能领域必备的标准应以强制性法律、法规的形式颁布,各地建筑必须达到这些标准方可入市。当然,各地根据本区域具体情况的不同,可以制定高于这些标准的区域标准。建筑节能的必备标准和最低标准必须具备法律强制执行力,同时,对于政府机构及军队等公共设施也应当实行强制性的建筑节能措施。任何人一旦不遵守这些强制性的标准和措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政府所确定的建筑能耗目标能够顺利实现。

(三)依法限制行政规范性文件

国家要实现行政管理,行政规范性文件是必不可少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可以促进行政机关处理事务的效率,还可以提升行政管理中的秩序性。再有,以往我国的政府是“经济建设型”政府,“以统治为中心”,政府的工作模式是“文件治国”。再加上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和适用上的便利性,因此,我国许多领域内的行政规范性文件涉及范围越来越广,“越权”严重。

20世纪末至今,我国政府注重强调建设“服务型”地方政府,强调“从以统治为中心向以管理为中心的转变”,进而“从以管理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的转变” ,政府的工作模式转为“依法治国”。“依法治国”则必然要求“依法行政”,要依法将行政规范性文件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即制定程序合法、制定权限合法、制定内容合法等。但若行政规范性文件不受审查,所谓的“限制”就是一句空话。所幸,据2015年5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法关于适用<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1条规定,法院在审查具体行政行为时可以对规章以下的规范性文件进行附带审查。因此,只有将建筑节能行政规范性文件纳入到法律审查的范畴之中,厘清建筑节能行政规范性文件与建筑节能法律规范的边界,方能构筑科学的、完备的建筑节能法律体系。

参考文献:

[1]周庆九. 建筑节能政策法规体系分析及实施效果实证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2):32—34

[2]胡玉鸿. 试论法律位阶的划分标准[J].中国法学,2004(3):22—32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项目“建筑节能相关法律制度研究”(项目编号:10sd1006)研究成果〕

(余麟,1979年生,四川绵阳人,西南科技大学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作者:余麟

评价指标建筑节能论文 篇3:

基于TOPSIS法的多方案决策模型构造过程

【摘 要】针对建筑节能设计中出现的多方案评选问题,本文基于TOPSIS逼近理想解原理,通过比较各方案与理想方案的贴近程度,选择最合适的建筑节能设计方案,本文主要研究方案比选模型构成思路,为后续实证分析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TOPSIS法 建筑节能 方案比選

建筑业作为我国三大耗能产业之一,建筑业中的绿色建筑将是未来发展的新趋势。而有关建筑节能设计,不再局限于节能标准,同时在节能建材中也给与了明确的说明。大力发展绿色节能建筑,有利于落实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同时对于调整产业结构、改善需求结构、转变建筑业的发展模式等方面有着良好的效果[1]。在进行节能建筑设计方面,节能方案的选择是建筑企业面临的常见工作,如何在众多方案中选择节能效果良好、且造价合理的方案,是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1 建筑节能评价指标的选取

有关建筑节能的评价指标来源本文主要借鉴国家和地区颁布的各种规范性文件,例如《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节能建筑评价标准》(GB/T 50668-2011)、《绿色建材评价标识管理办法》、《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10)等[2-3]。一般地,规范中对指标重要性有大致的划分,分为控制项、一般项、优选项等,根据指标筛选过程中遵循的科学性、可操作性、适用性原则,研究中以居住建筑为例,所筛选的指标可构成居住建筑节能评价结构图,如图1所示:

图1 居住建筑节能评价结构图

2 基于TOPSIS法的方案比选模型

姜新佩等[4]在研究建筑节能标准中构造了节能评价模型,研究对象为公共建筑,该模型对指标的重要性进行了等级划分,由于借鉴了AHP法中的判断标准,因此在求解指标权重时需改进。本文结合TOPSIS的基本原理构造多组方案比选的评判模型:

(1)建立判断矩阵并归一化处理

针对m个评价方案,n个评价指标,可构成判断矩阵

归一化后得到的是标准矩阵B:

, i=1,2,3…m;j=1,2,3…n,0≤≤1。

(2)利用信息熵原理计算指标权重

(3)TOPSIS法原理

TOPSIS法是一种逼近理想解的排序法,在方案比选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原理是通过检测评价对象与最优解和最劣解之间的距离判断评价对象与最优方案的贴近程度。确定指标权重后,对于m个方案,根据指标权重和标准矩阵B,可得到加权评价值矩阵V,其中:

(4)方案排列

通过上述构成的构成理想集合和不理想集合,通过比较评价对象与正负理想解之间的距离,可评判方案与理想方案的接近程度。

其中,越大,代表方案i与最优解贴近程度越高,即选定第i方案为最优方案。

3 结束语

本文主要探究了有关建筑节能方案的评选过程,通过从国家标准中筛选建筑的节能评价标准,以居住建筑为例,构造了建筑节能设计方案的评价指标结构图,同时,针对不同方案中的指标数值不同,为评选出最优方案,研究中基于TOPSIS法基本原理,结合信息熵理论,构造了整个方案比选的评价模型,为后续实证研究提供了参照思路。

参考文献:

[1] 郭雯.基于可拓方法的民用建筑节能评价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2] GB50176-93,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S].

[3] GB/T 50668-2011,节能建筑评价标准[S].

[4]姜新佩,郭肖娟,孟祥东.公共建筑节能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3,34(2):78-82.

[5]石 磊,杨必裕,李建章等.基于先排序再比较计算元素权重的层次分析法[J]. 红河学院学报,2011,10(6):85-87.

作者简介:

毛松平(1990-),男,湖北仙桃人,硕士研究生。

作者:毛松平

上一篇:村镇住宅建筑节能论文下一篇:何为孝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