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翻译评价论文

2022-04-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小说家菲兹杰拉德的代表作,其在中国的传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本文从该作品的传播基础、传播媒介、引发的共鸣三个方面梳理了该作品在中国传播成功的原因,希望为中国文学作品“走出去”提供一些启示。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外国文学翻译评价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外国文学翻译评价论文 篇1:

文坛巨匠周瘦鹃及其他

王敏玲的博士论文即将出版,她研究周瘦鹃的外国文学翻译。

被统称”鸳鸯蝴蝶派”的那批江南文人,早在1920年代就被新文化人批得声名狼藉,新中国成立后他们成为需改造的”旧社会过来的旧文人”。周瘦鹃、范烟桥、程小青退居苏州,封箱搁笔。1950年代苏州的环境是宽松的,隐居紫兰小筑的周瘦鹃经周恩来、陈毅、管文蔚(江苏省副省长)一再鼓励,毛泽东接见,写了很多花木盆景苏州风景散文,在香港《大公报》以“姑苏书简”专栏发表。这位当年沪上文坛“哀情巨子”笔下赞颂新中国、毛泽东,完全出自真心感激之情。随后风暴刮来,三个70多岁老人最先被揪上市中心察院场高台,与苏州反革命“三家村”周良、钱璎、顾笃璜一起被批斗。先前,我在街头、园林也偶见周范二老,他们都戴墨镜,显得很神秘。他们从1940年代就戴墨镜,据说可以护眼,称养目镜(周瘦鹃的女婿是眼科医师,应有一定道理)。随即看到周范程三人成为苏州头号“牛鬼蛇神”被挂牌批斗。1968年,周瘦鹃再次遭到冲击打压抄家,皆因他熟知1930年代上海文坛,被“四人帮”点名,派爪牙到苏州搜查逼供。周瘦鹃不愿再受辱,投下爱莲堂前水井自尽,了其清洁。

四十多年前,我也曾多次走过甫桥西街(今名凤凰街)东的王长河头,紫兰小筑就藏在这条小巷里,乱砖砌成的矮矮的土胚墙就是周家花园的围墙。当初我以为这家修不起白粉墙,现在明白园主人要营造陶渊明归田园居的风格。他名其园“紫兰小筑”,书房“紫罗兰盦”,这是他一生心系所爱,额其厅“爱莲堂”。园中植古木名花,藏古今书画。他培植奇花奇草,爬远山登枯岭,挖掘枯树桩。他自称“一年无事为花忙”,晨耕晚灌,剪叶裁枝,施肥除病,二十多年伺候那数百盆景,其毅力与劳累可想而知。他妆点花木山水盆景有五六百盆,煞费苦心,奇思妙想构成异景妙境。“自出心裁的创作”成功之秘,在于周瘦鹃本人的文人心趣。他仿范宽、倪云林、张大千、齐白石画意,取吴门画派沈石田、文征明、唐伯虎绘画理趣,将那野山老树桩与曲曲娇花相配合,配以古瓶,点缀各类文创小件。他的园中有五人墓畔五百年義士梅,怡园顾鹤逸老先生相赠的百龄绿萼老梅,清代潘祖荫遗物紫杜鹃花与大盆。他以宣德紫瓷椭圆盆养水仙,以干隆白建窑浅水盆插一支朱砂梅,以雍正黄窑大胆瓶插莲花,以陈曼生旧砂壶插一支黄菊花,现今听来不免啧啧赞叹。紫兰小筑的花木盆景园艺吸引了中外宾客,周恩来、朱德、叶剑英、陈毅、李先念等先后访问,田汉赠诗,上海科教电影厂将他的盆景艺术拍摄成纪录片。

去年春我再度造访紫兰小筑。周瘦鹃故居已被列为保护单位,他的女儿,“花布小鞋上北京”的周全在精心维护。爱莲堂、紫兰台、梅丘、弄月池尚在,凤来仪室西窗外也有素心寒梅挺立,红白紫薇依然绽花,玩月池畔的大红石榴如火,紫兰台上还是那株绿梅,紫罗兰年年开花。只是那堵土墙已改为白粉墙,周围是车水马龙,热闹非凡,难觅的是已故园主那颗逝去的心。

周瘦鹃曾写下一百多篇花木盆景散文,有《花前琐记》《花花草草》《花前续记》《行云集》四集出版。1981年金陵书画社选编为《花木丛中》,上海文化出版社合四集为《拈花集》。周瘦鹃文笔优雅灵动,因为是他心中所爱,亲历亲为,读来亲切有味。文中常常夹以古来文坛轶事,诗文流转为辅,颇富情趣与知识。我选《夏天的瓶供》一篇入国家级教材《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意在希望今天的大学生懂得一点文人情趣。

侦探小说家程小青的“茧庐”在望星桥下塘。那一带是旧式殡仪所,一排排房子都是停放死者,入殓开吊做道场,女人披麻戴孝哭声哀哀,鬼气森森,整天阴森森。侦探小说家就把家宅安在那里。到程家还需走过一条又长又窄的小弄,两边是枯藤斑驳的高墙,小巷深处一扇紧闭的小木门内是程家独宅,重击数下才开门,真有点进入侦探小说中的险惊感觉。从1917年始,他的大多数霍桑探案小说诞生于此地。

程小青自学成才,成为中国侦探小说巨擘,被称为“中国的柯南道尔”。为了创作侦探小说,他作为函授生,参加美国大学函授科,进修犯罪心理学与侦探学,学习西欧侦探理论。他结合中国社会实际,创作了《江南燕》《珠项圈》《黄浦江中》《八十四》《轮下血》《裹棉刀》《恐怖的话剧》《雨夜枪声》《白衣怪》《催命符》《索命钱》《新婚劫》《活尸》《逃犯》《血手印》《黑地牢》《无头案》等30余部侦探小说,一看书名就感受到侦探味十足。程小青的儿子与儿媳,是我高中时的化学、生物老师。程育德老师留学英国,斯文灵秀,戴一副金丝边眼镜,穿一身浅色中山装,骑一辆轻便跑车,行动敏捷,思维灵活,应如其父。邓媛老师出身名门名校,服饰淡雅讲究,轻声细语。两人都是谦谦君子,礼貌随和,一心追随时代,程老师讲话总是跟随时代,滴水不漏,抓不到任何岔子,而且诚恳。“文革”开始,他就率先自己贴自己大字报,检讨程小青与家庭问题。有人举报有一位班上同学的妈妈在程家帮佣,要她妈揭发程家问题,班上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这位程家帮佣说先生师母(指程小青夫妇)为人很好,从不克扣工钱,对底下人很和气照顾。

1950年代程小青隐居家中,只是挂一个江苏作家协会会员的空名,外面的事情一概推却。有一次,苏高中学生请他作讲座,他立马拒绝:“实在没啥好说。侦探小说是旧社会的产物,写的人混口饭吃;看的人戒戒厌气。不入流品,难登大雅之堂,算不上文学作品。你们中学生应该多读毛主席的书,鲁迅先生的书,老区作家的书,如赵树理、丁玲、周立波、马烽、西戎,还有苏联作家高尔基、法捷耶夫、肖洛霍夫、奥斯特洛夫斯基,好书勿勿少,千万不要看我程小青那些胡编乱造的劳什子。误人子弟,罪孽深重啊!”再三推不掉,他脑筋一转,说:“哎哟哟,我牙疼!我给医生约好,今天要去拔牙,满口牙都要拔光,一个也不留。”“没有了牙齿,可成了无耻(齿)之徒,哪能出门见人呢!”“装好了牙齿,我一定到你们学校去。当然,要半年以后啦!”侦探小说家有其敏感性。1962年,《人民文学》副主编陈白尘莅苏登门约稿,程小青终于写了一篇《赖债庙》,记叙虎丘后山一座旧庙,为苦难百姓说话。1966年他终于逃不掉清算,铁拳抓住了他的圆滑,《赖债庙》成了罪证。

程小青女儿程育真是美籍华文作家,在纽约办华文报。程育真早年在上海的东吴大学读书时就写小说,与张爱玲、苏青同时代。她与汤雪华、施济美等几位东吴大学女生出身家庭小康,信仰基督教,被称为“上帝的女儿”。她们的创作传承冰心风格,温文尔雅,思考人生的小不幸,最早被谭正璧编入《当代女作家小说选》,200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出版《小姐集》。

1976年程小青去世,我曾陪同范伯群先生到程宅悼唁。

苏州三老的另一位范烟桥,他家就在我老家东头的温家岸,那是临顿路河下塘(苏州称河的东与南侧岸为上塘,西与北侧岸为下塘),1962年电影《早春二月》陶岚(谢芳)河边送别萧涧秋(孙道临)的场景就在那里拍摄,30秒的成片拍了三天,我班初中生看了三天。我初中三年上学,每天往返四次都要经过范宅门口,墙门上方砖雕门额上书“邻雅旧宅”。这里是元代顾阿瑛的雅园一角,苏州人称这地块“雅园里”,假山、池塘、小桥、古树、花草都有,范烟桥有诗称:“一角雅园风物旧,海红花发艳于庭。”范烟桥到观前文化局上班,都要经过我家门前,他与周瘦鹃一样戴墨镜,满脸疙瘩(其实是他喝酒过度,皮肤严重过敏)。直到1966年夏天,范家媳妇走过我家门前,悄悄告诉我祖父,她公公整天闷声不吭,一个人躲在假山里烧书。不久范烟桥胃出血,抑郁而终。

范烟桥多才多艺,小说、电影、诗、小品文、猜谜、弹词无不通谙,还善书法绘画,是红极一时的“江南才子”。他一生著述颇丰,有《孤掌惊鸣记》《烟丝》《中国小说史》《范烟桥说集》《吴江县乡土志》《唐伯虎的故事》《鸱夷室杂缀》《林氏之杰》《明星实录》《离鸾记》《苏州景物事辑》等。创作与改编电影剧本《乱世英雄》《西厢记》《秦淮世家》《三笑》《长相思》《解语花》等。他撰写的《西厢记》插曲《拷红》《月圆花好》,由周璇演唱红遍江南。他助舅父严宝礼《文汇报》编文艺副刊。还为评话演员唐耿良编写评话本。1932年、1946年,范烟桥数度受聘东吴大学讲授小说课程,撰写讲义《中国旧派小说史》十万字。他把小说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旧派小说,包括鸳鸯蝴蝶派、武侠小说,代表人物周瘦鹃等;一类是新派小说,即是政治小说、平民小说,代表人物鲁迅等。他任职苏州文化局长,主持创建苏州博物馆。晚年,他正整理毕生诗文创作与稿件。一场熊熊烈焰,付诸雅园假山一缕青烟。

从晚清徐枕亚《玉梨魂》到民国包天笑、周瘦鹃、程小青、范烟桥,以苏州作家为中心,在沪上掀起一个近代市民通俗文学潮流。近40年来,在范伯群先生主持下,苏州大学现代文学学科主攻近现代通俗文学研究,曾经被贬抑的“鸳鸯蝴蝶派”获得了恰当的学术评价。2011年王敏玲考入苏州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考虑到她外语专业出身,主教英语,我建议她研究周瘦鹃的外国文学翻译。

早在民国初年周瘦鹃就开始翻译介绍西方小说。1916年翻译、1917年集印的《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刊》三册,介绍了包括高尔基《叛徒的母亲》在内的欧美二十多位作家的作品,被当时任职教育部社会教育司主管其事的鲁迅先生发现。鲁迅与周作人曾于1909年出版《域外小说集》,售出41本,遂告失败。鲁迅看到同样是介绍了欧洲弱小民族文学的《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刊》,于是赞扬其为“昏夜之微光,鸡群之鸣鹤”,并亲笔给中华书局签发嘉奖证书。1950年周作人(笔名鹤生)在上海《亦报》发表《鲁迅对周瘦鹃译作的表扬》说:“后来周君不再见有译作出来了。”显系不确。此后,周瘦鹃仍不断有翻译作品问世,1936年大东书局出版《世界名家短篇小说全集》四册八十篇,包括前苏联、波兰、捷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作品。

周瘦鹃对翻译本选择具备前瞻性的时代目光,他很早就对弱小民族国家的作品积极介绍和推广,以符合大众审美品位的小说题材为主,如言情小说、伦理小说、爱国小说、侦探小说以及秘史轶事类小说,他还介绍美国电影与电影知识。在后期的译作选择中,他紧跟新文学的步伐,翻译了很多优秀作家如莫泊桑、巴比塞、契诃夫以及弱小民族国家的作品,同时还翻译戏剧,诸如易卜生、安德烈耶夫的剧本。周瘦鹃译作将目光关注普通民众的疾苦,展示了现代人道主义关怀,托尔斯泰的博爱思想、安德烈耶夫的反思思想、高尔基的无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以及巴比塞、莫泊桑和契诃夫的人道主义思想,都在他的笔下熠熠生辉。

他的译笔,无论选材、叙述及其表达的翻译思想,都展示出20世纪初期翻译界的时代特色。他始终引领文坛潮流所具有的前瞻性的目光,呈现了传统走向现代的历史轨迹。

周瘦鹃译作之多及其翻译生涯之久,即使在同时代新文学家中也不多见。鲁迅、郭沫若、巴金、李劼人的翻译与创作相伴随,但绝大多数新文学作家不懂外语。大量的翻译使周瘦鹃掌握了外国小说的写作技巧,在叙事角度、叙事时间、叙事结构方面借鉴了外国小说的特点,得以选择应用到自己的小说创作中。翻译,对周瘦鹃文学创作和影视评论显然都会产生深远影响。这难道还不值得研究?

王敏玲以自身的英语专长细读与比较周瘦鹃译作及英文原作,有的还取他人同名中译本对比(如潘家洵的易卜生同名译本),寻绎辨证其高下。2015年她提交了博士学位论文《周瘦鹃翻译研究新阐释》。由于对周瘦鹃的翻译成就一向没人下功夫,只是不断重复鲁迅对他的那句评语,就可看出此番王敏玲下力之勤。她对研究对象作出了细致深入的分析与阐释,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例如,她阐释周瘦鹃前后期译作之不同成就与特点。周氏译笔以忠實通达为原则,力求传达出原文的神韵。后期翻译策略则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语言上完全使用白话进行翻译,体现在新词语的引入和欧化语体的使用;文化维上通过使用文外补偿和硬译的方法再现源语文化;交际维根据原文运用多维视角和读者进行沟通,实现了原文作者的交际目的。在翻译戏剧方面,周瘦鹃能够根据戏剧本身的特点适当调整翻译,与潘家洵的翻译本比较而言,在语言上更加精炼,接近生活,富有节奏性,体现动作性,能够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王敏玲博士论文终于对周瘦鹃的翻译成就与价值做出了深入恰当的评价:

周瘦鹃对民初及五四时期的翻译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译作较早地拥有了“现代性”的标识,同时使中国翻译、编辑及出版标准进入了新的里程碑。就翻译家而言,他处于承前继后的特殊地位,初期跻身于第一代传统文学翻译家(以梁启超、林纾为代表)的行列,传承了他们的翻译风格,后期则紧随第二代现代文学翻译家(以周氏兄弟、胡适等翻译家为代表)的足迹,作为文学翻译的先驱,开创了中国现代翻译文学的新局面。

她的结论:“周瘦鹃是20世纪早期具有开拓精神和影响力的短篇小说翻译巨匠。周瘦鹃不仅是著名的通俗文学家,创作了海量小说,影响广泛,还创作剧本,是最早的现代剧作家之一。1910年他就写了五幕话剧本《爱之花》(后被改编为电影《美人关》),这早于胡适1919年独幕剧《终身大事》。周瘦鹃是个名编辑,历任中华书局、《申报》、《新闻报》等编辑和撰稿人,独力主编《礼拜六》周刊、《紫罗兰》,张爱玲最早将《沉香屑,第一炉香》投稿《紫罗兰》,可见《紫罗兰》之被文界看重,而周瘦鹃成为最早发现张爱玲的伯乐。他编写电影剧本,最早介绍好莱坞与电影理论,是我国最早的影评人。他还是我国早期著名的文学翻译家。”

周瘦鹃,焉得不称现代文坛巨匠。

(本文系王敏玲《周瘦鹃翻译文学研究》一书的序言。)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刘小波

作者:朱栋霖

外国文学翻译评价论文 篇2:

文学翻译作品在我国传播成功的原因探析

摘要:《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小说家菲兹杰拉德的代表作,其在中国的传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本文从该作品的传播基础、传播媒介、引发的共鸣三个方面梳理了该作品在中国传播成功的原因,希望为中国文学作品“走出去”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了不起的盖茨比》;传播基础;传播媒介;受众

随着我国的文化产业进一步与世界融合,越来越多的外国文学翻译作品在我国获得了引介和传播。与此同时,中国也在不断增强本国的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外国文学作品在中国的传播经验有助于反思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路径和方法,对我国文化产业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了不起的盖茨比》(The Great Gatsby)是由美国作家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于1925年发表的一部小说作品。本文以该文学作品在我国的出版为例,探究了国外文学翻译作品在我国传播成功的原因,为我国的优秀文学作品更好的“走出去”提供建议,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一、伟大的作家作品:传播成功的基础

(一)菲茨杰拉德——既是时代的经历者,又是时代的观察者

菲茨杰拉德作为美国现代小说巨匠之一,他的一生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色彩,而他的作品又与他的人生经历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他经历生活,又以冷眼旁观的态度记录生活,特殊的视角让作品描绘的景象更加真实,更加有说服力。

“爵士时代”是指一战后、经济大萧条之前的约十年的时间。菲兹杰拉德参与、沉浸在“爵士时代”,他的生活经历饱含着时代特色。菲茨杰拉德从小热爱写作,一战时爱上了南方富家少女泽尔达·赛尔,后来通过写作获得财富,功成名就。菲兹杰拉德又冷静地站在局外,描写这个时代。他充满戏剧性的一生,正是《了不起的盖茨比》故事的原型。菲兹杰拉德的人生经历诠释了《了不起的盖茨比》,而作品又为他的人生做出了注解,这两者的相互印证加深了读者对于那个时代的理解。作家这种“超然于外”的气质使人们对《了不起的盖茨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巨大的文学价值使作品长久不衰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菲茨杰拉德写作生涯的巅峰之作,奠定了菲茨杰拉德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巨大的文学价值促使人们不断重读《了不起的盖茨比》。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对美国梦的一种反思,而这种反思有助于人们研究与追溯那个特定的“爵士时代”。所谓的“美国梦”,代表的是每个人的机会均等,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奋斗走向成功。在小说中,伴随着金钱和享乐掩盖下的精神堕落,“美国梦”最终破灭了,美国梦的魅力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化为一种巨大的讽刺。这之间作者对真实世界的还原,对“美国梦”的思考,是这本小说的经典所在。

《了不起的盖茨比》还运用了许多高超的写作技巧。以爱情为切入点,围绕着盖茨比的“爱情梦”,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得以体现,脉络清楚;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尼克既是整个故事的叙述者,又是参与者,在小说的情节中与盖茨比这一人物相互配合,感情和思想的层次性得到了充分体现;小说还大量运用了象征手法,例如:黛茜家码头边的那盏“绿灯”、灰烬山谷、飞蛾、艾克堡医生的眼睛等。通过运用象征手法,理想与现实相互渗透,增加了作品的浪漫色彩,而且每个读者对于形象里所蕴含的象征意义各有理解,增加了作品的可读性。

无论从思想上还是从艺术表现手法上看,《了不起的盖茨比》都是一部经典著作。可以说巨大的文学价值是《了不起的盖茨比》在中国传播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二、丰富的传播媒介:传播成功的关键

(一)众多的翻译版本——跨文化传播的桥梁

中文译本在外国文学作品的传播过程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对一部外国文学作品的传播,其中文译本必不可少。《了不起的盖茨比》在中国的传播起步于港台地区,而中国大陆最早的译本为上海译文出版社于1983年出版的巫宁坤版本。其后,各种版本不断增多,到现在达到翻译出版的顶峰。

根据孙毅泓(2010)的统计情况,2009年之前,《了不起的盖茨比》在中国的译本大约有32个,并且同一位译者只统计了其最初译本。除此之外,在2009年后出版的还有其他近20种译本。其中包括2009年的颜湘如、紀飞、王宁、张瑜译本,2010年的范文美、贾文浩、石建华译本,2011年的王勋译本,2012年的田堃、徐之野、李佳純、邓若虚、王圣芬译本,2013年的张思婷、周彦译本,2015年的吴建国、苏福忠译本,以及2016年的徐之野译本。在这之间,多个版本获得再版,如:具有代表性的巫宁坤版本于1983年、1996年、1997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11年、2013年、2016年多次获得再版。随着读者英文水平的提高,以及对英文版的需要,还有多种版本的中英对照及英文原版书得以出版。

由此可见,《了不起的盖茨比》在中国有着丰富的译本,这为其传播成功提供了条件。众多译本满足了中国读者的阅读要求,也利于读者对原著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使跨文化传播得以实现。

(二)借助新兴媒体实现文学经典的大众化

在当今这个大众消费时代,同时也是网络传播时代,《了不起的盖茨比》借助新兴媒体实现了文学经典的大众化,提高了知名度和关注度,促进了作品传播。

首先是《了不起的盖茨比》同名电影的上映,成功实现了文学经典与影视艺术在传播层面的相互促进。《了不起的盖茨比》于1925年出版后,分别于1926年、1949年、1974年、2000年、2013年被改编后搬上荧幕,形成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尤其是2013年8月30日同名电影在中国内地的上映,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影响和读者效应。应用百度指数工具我们可以得到关键词“了不起的盖茨比”在百度的搜索指数,指数越大,搜索数量越大。下图为该搜索指数在2011年1月1日 至 2016年12月15日之间的变化趋势图。(见图1)

其中,C点显示了2013年9月1日到2013年9月7日这一周关于“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搜索指数,达到了最高值90,219,而且与其他时间段的搜索指数相差极大。并且搜索指数在达到峰值之后,虽然有所回落,却仍然高于之前的平均水平。通过上图可以直观地看出,8月30日上映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改编电影使接触文学著作的方式更为丰富,传播速度更加迅速,效果也愈加明显。

而在网络文化发达的今天,《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传播也借助网络实现了文学经典与大众的良性互动。在百度使用关键词“了不起的盖茨比”进行搜索,共找到相关网页3,060,000个,在豆瓣、百度贴吧、知乎等网络互动社区中,关于“了不起的盖茨比”相关主题的分享、问答、讨论等非常多,其涉及《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译本比较、书评,同名电影影评等各方面,虚拟社区为读者提供了交流平台。借助网络这个新兴的平台,能充分发挥其渗透作用,有效地促进作品的传播。

三、引发受众共鸣:传播成功的重要因素

(一)作品内涵与当今中国社会相对照引发读者共鸣

当今的中国社会,跟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社会类似,都处于刚刚开始进入社会财富大量聚集的浮躁时代。《了不起的盖茨比》对20年代美国社会的描绘,对盖茨比的刻画,都引发了中国读者的强烈共鸣,促进了作品的传播。

盖茨比通过自己的奋斗积累了巨大的财富,妄想融入上层社会,但事实是,暴富的盖茨比处处受到上层社会的鄙夷和猜疑,理想中的“美国梦”与现实格格不入,个人奋斗在固化的阶级面前失去意义。小说中还描绘了繁荣的美国社会中拜金主义的盛行,盖茨比的巨大信心来源于积累的巨额财富,黛茜也为了金钱而泯灭良知等等,这些都反映了拜金主义下价值观的扭曲。而当今的中国社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各种相类似的社会问题频发。两相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作品和当今现实之间巨大的相似性。而在道德沦丧的社会中,盖茨比持有的真诚与良知,也契合了中国广大青年奋斗阶层的心理。所以,这部在当今社会有着一定警示和启示作用的作品,引发了中国人越来越多的研读、追捧。

(二)知名作家的喜欢和推荐

《了不起的盖茨比》作为一部伟大的作品,也引发了文学界众多作家的共鸣,获得诸多赞誉和肯定。而这些赞誉和肯定既能为普通读者提供参考,又使《了不起的盖茨比》借助这些作家走向了更多的读者。

著名诗人兼评论家艾略特贊叹它是自“亨利·詹姆斯以来美国小说迈出的第一步”。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称赞这部小说“绝对是一部一流水准的作品”。2013年一份由152名作家选出的“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十部小说”榜单中,《了不起的盖茨比》名列第四。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对菲兹杰拉德和《了不起的盖茨比》也大加赞扬。

众多作家的肯定也促进了《了不起的盖茨比》在中国的传播。村上春树是日本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在中国有着庞大的读者群体。村上春树则对菲兹杰拉德大加赞扬,他称赞菲兹杰拉德为“我的老师,我的大学,我的文学同事”。在作品《挪威的森林》中,村上春树多次提到了《了不起的盖茨比》,“而且《了不起的盖茨比》对我始终是绝好的作品……没有一页使人兴味索然,何等妙不可言的杰作。”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众多作家对《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关注和高度评价,促进了其成功传播。

除了上述所总结的,出版社对《了不起的盖茨比》不断出版这种市场化行为,中美文化交往日趋频繁的大趋势,中国越来越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等,都对小说的成功传播起到了促进作用。

四、总结

通过对《了不起的盖茨比》在中国传播的过程和成功原因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其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对中国优秀的文学作品“走出去”提供了一些启示:从作品本身来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传播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其巨大的文学价值,所以我们的文学作品传播也要坚持以内容为导向,具有传播价值的文学作品才能经得起市场和读者的检验。从传播媒介来说,文学作品传播要加强外宣能力,培养翻译人才,同时充分利用网络工具,利用新媒体时代的各种渠道进行宣传。从受众群体来说,要挖掘文学作品与受众之间的契合点,注重知名作家对于舆论的引导。

在当今消费社会,文化受众群体在不断变化,媒介内容和传播手段也在不断变化,虽然《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传播所取得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但是对这一方面的研究仍然具有极大的价值。中国不乏优秀的作家和文学作品,唯有经过有效的传播才能走向世界,获得世界的认可。

参考文献:

[1]吴建国.菲茨杰拉德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周显信. “美国梦”的特色及其对“中国梦”的启示[J].探索,2013,02.

[3] 刘士川. 《了不起的盖茨比》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 [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 汉文综合版),2008.2R.

[4]孙毅泓.对《了不起的盖茨比》多次重译的评析[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04.

[5]李珂.差异视角下《了不起的盖茨比》多译本的对比分析[J].文学界,2012,10.

[6] 林少华,译 . 挪威的森林[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7]张忠喜.《了不起的盖茨比》: 从文学到电影的嬗变[J].电影评介.2016,12.

[8]程锡麟.菲兹杰拉德学术史研究[M].译林出版社,2014.

[9]豆瓣读书.《了不起的盖茨比》全部版本(125)[EB/OL].https://book.douban.com/works/1034299,2016-12-26.2016-12-24.

[10]百度指数.“了不起的盖茨比”指数趋势[EB/OL].https://index.baidu.com/?tpl=trend&word=%C1%CB%B2%BB%C6%F0%B5%C4%B8%C7%B4%C4%B1%C8.2016-12-24.

[11]百度一下.“了不起的盖茨比”搜索结果[EB/OL].https://www.baidu.com/s?ie=utf-8&f=8&rsv_bp=1&rsv_idx=2&tn=baiduhome

[12]THE TOP TEN.Top Ten Books of All Time[EB/OL].http://www.toptenbooks.net/top-ten-books-all-time.2016-12-24.

作者简介:姜博文(1996-),男,汉族,辽宁大连人,宁波大学理学院精算科学与风险管理专业在读,美国中田纳西州立大学(MTSU)精算科学在读。研究方向:精算科学,翻译学;周涛(1992-),男,山东泰安人,大连外国语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翻译学。

作者:姜博文 周涛

外国文学翻译评价论文 篇3:

从“目的论”角度谈非文学翻译之策略

摘 要:与文学翻译相比,非文学翻译具有专业性、客观性、匿名性、目的性和时效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非文学翻译过程的复杂性。由于缺乏目的意识,译者通常只会机械的照搬原文,不会动态的分析原文,因此译文在功能和实用性上出现失误。“目的论”是非常重要的翻译理论之一,对非文学翻译的策略研究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目的论 非文学翻译 翻译策略

翻译分为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奈达说,文学翻译在全部翻译中所占比例不超过5%,而纽马克推测,诗歌的翻译仅占全部翻译的0.5%,根据Scarpa,文学翻译仅占世界翻译总量的1%。[1]由此可见,非文学翻译在翻译领域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然而,从翻译发展史的记载来看,对“非文学翻译”的研究几乎还处于空白状态。一些著名的翻译词典并未收录“非文学翻译”一词。这使得非文学翻译的地位与其在翻译实践中所占的比率极不相符。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社会对非文学翻译的需求逐渐增多,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做好非文学翻译,保证翻译质量成为翻译从业人员一直不斷思考的问题,本文根据非文学翻译的特点,从功能学派“目的论”的角度出发,分析并探讨非文学翻译的策略问题。

1 非文学翻译及其特点

非文学翻译也可称作文件翻译、实用型翻译或应用型翻译。[2]除了文学翻译之外的翻译都算作非文学翻译。因此,非文学翻译包含范围非常广泛,如科技、市政、经济、法律、新闻、旅游、医药、广告、信函等。这些文本都从各自的交际环境中产生,又为各自的领域服务。尽管它们在文本类型和文体规范上各不相同,但在非文学翻译领域却有着共同特点。

1.1 专业性

专业性强是非文学翻译的一大本质特征,它体现在非文学翻译的各个领域。霍恩比将经济、法律、医疗、科技文本纳入特殊语言翻译(special language translation),但事实上被归入普通语言翻译(general language translation)的新闻翻译、旅游翻译甚至是广告翻译中同样也有相当专业的词语出现。例如,中国有很多出名的旅游景区,只凭自己的想象很难将各个景区的名称翻译准确,译者需要参考旅游业的专有名词,这就是旅游翻译的专业性。从语言特点来看,非文学文本对翻译人员有较高的词汇要求,每一领域涉及的都是特殊用途词汇。与词汇相比,文本的语言特点往往被弱化掉。因此,对于不了解文本方向的译者来说,过多的专业术语成为翻译过程中最大的障碍。

1.2 客观性

客观性是非文学翻译与文学翻译最显著的区别。李长栓教授总结说:“非文学作品采取了‘对世界科学的掌握方式’,而文学作品则采取了‘对世界艺术的掌握方式’。”文学文本来自于作者的灵感,语言优美华丽,寓意深刻,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而非文学文本以科学为依据,反映真实存在的事实,语言朴实,说明性较强,注重实用功能评价,具有相对明显的客观性。

1.3 匿名性

纽马克说“匿名文本”(anonymous text)是指“作者名字与地位不重要的文本”。[3]文学翻译之所以受到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每年很多出版社都在不断出版各种语言文字版本的世界名著。同一本著作由于译者不同会有不同版本。随着不同版本的译著受到广泛的研究和讨论,译者的地位会不断提高。因此,文学翻译界出现了很多著名的翻译家。而非文学翻译,由于其应用性极强,大多数文本不需要作者署名。即使署名,译者本身的翻译特点也会被文本的专业性及规范性掩盖。因为读者只期待从文本中获得实用信息而不是心灵的共鸣。

1.4 目的性

非文学翻译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经济、科技、新闻文本以传递信息为目的,法律、医疗、学术文本以教育为目的,旅游、广告文本以宣传为目的。文本的目的性并不是始终如一保持不变的。出于环境的转换或委托人的特殊要求,文本的目的有时也随之改变。以宣传为目的的旅游文本,被放入教科书之后就具有了一定的教育目的。当然,目的性不同的同一种文本在翻译时的规范和要求也会不同。

1.5 时效性

非文学翻译一般会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而且它的“保鲜期”较短。它不像文学翻译,一次译作可“流芳百世”。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经济的迅速发展及国际政治格局的转变,非文学翻译文本也会不断更换。例如,在政治文本的翻译中,目前用“before/after 1949”替代之前的“before/after liberation”表示“解放前/后”;[4]用“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替代“a well-off society”表示“小康社会”。[5]对旅游翻译和新闻翻译来说,文本的有效期甚至只有一季或几分钟那么短。

由此可见,非文学翻译有其共同特征,这些特征是遵循普遍规律存在的。这就为非文学翻译策略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2 “目的论”与非文学翻译的关系

2.1 “目的论”(Skopostheorie)简介

“目的论”是功能派翻译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创始人是汉斯·弗米尔(Hans J.Vermeer)。弗米尔以行为理论(theory of action)为基础,创立了翻译的目的论。[6]他认为,作为有意图和有目的人类行为之一,翻译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发生的。目的论以交际理论、行为学、文本语言学、文本理论以及接受理论的成果为基础。它的三个重要概念是翻译行为、委托人和委托,将翻译的目的或功能摆在了翻译研究的中心地位。

目的论包括三个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目的原则是指翻译要使译作或文本能在译语语境中发挥某种功能,能在使用它的人身上发挥应有的功效。连贯原则是指译本在目的语读者看来必须是连贯的、可读的、可以接受的。忠实原则是指翻译和原语文本之间的语际连贯,即忠实于原文。目的原则是最重要的原则,决定着翻译的过程,忠诚原则的重要性次于连贯原则,两者同时服从于目的原则。目的论的主要贡献是将“充分”而不是“对等”作为翻译的标准,摆脱了等值翻译的局限性,培养了译者的目的意识并提高了译者的地位。

在弗米尔理论的基础上,诺德提出了“忠诚加功能”的原则。忠诚是指译者、翻译发起人、源文本作者和目的文本的接收者之间的关系。功能是指译文应该具有使文本在目的语境中按预期方式发生作用的因素。

2.2 “目的论”指导非文学翻译的可行性

目的论的诞生打破了奈达的“翻译对等”原则,为翻译界带来全新的空气。它被译成各种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地,为翻译理论的发展开辟了另一篇领域。然而,目的论在改变翻译方法的同时,也引起了人们的质疑。有些研究者认为,目的论过于强调目的原则,忽视了语境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纽马克还指出目的论弱化源文本、面向译语文化的做法是不对的。

不论人们对目的论的争执多么激烈,没有人否认目的论对非文学翻译的适用性。非文学翻译具有专业性、客观性、匿名性、目的性和时效性的特点。对非文学文本的翻译不能简单的追求原文,一味的将翻译看作是文字的转换。在翻译之前,译者应该比较原文与疑问的功能,比较文本作者与文本读者的文化背景差异,还要考虑翻譯委托人的特殊要求,根据翻译目的和文本类型调整翻译方法,以确定原文中哪些需要保留,哪些需要更改,哪些需要删除。这种翻译模式正符合目的论的要求。因此,不论目的论多不完美,它对非文学翻译都有积极的实践指导作用。

3 非文学翻译策略

非文学翻译涉及范围之广决定了其翻译目的的多样性。非文学翻译的目的由多种因素决定。除了受文本类型、文化差异、作者、读者的限定外,译者还要尊重翻译委托人的意见。例如,委托人可能要求译者将产品说明书译成以商业推销为目的的广告文本。这种情况下,译者要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目的论提出“由任务决定目的”的理念主张译者不必拘泥于直译,只要能够准确传达信息,译者可以根据翻译目的自由决定文本的忠实程度,这样就增加了翻译策略的多元选择。综合非文学翻译的各种文本类型,主要有以下三种翻译策略可供选择。

3.1 简洁策略

简洁策略包含语言简洁和内容简洁两方面,适用于非文学翻译的各种文本。因为非文学翻译文本一般比较客观,信息内容比较直观,在翻译时避免使用较为华丽的修饰语,语言最好简洁易懂,逻辑清楚。对于比较复杂的、专业性较强的源文本来说,如果它的翻译目的只是让非专业人员了解源文本信息,那么译者可以选择将原文本中专业性强的部分删去,保持译文内容的简洁易懂。对于一些外宣文本,应该特别注意目的性原则,语言要精练直接,符合目的语国家的思维方式,一边用最快的速度达到对外宣传的目的。

3.2 改译策略

以原文为基础的“改译”是对直译、意译等方法的有效补充,适用于新闻、电影类的翻译。不同层次的新闻题材在写作手法和表现重心上各不相同,富有感染力的社会新闻和科普文章被翻译时,通常不会逐句翻译,只会根据版面或时间要求被另一种语言“转述”出来。此外,电影片名的翻译最常采用“改译”策略。电影片名的设立有许多目的,例如渲染气氛,表现主题、吸引观众等。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译者一般要采用此策略。例如,张艺谋导演的电影“金陵十三钗”被译成英文后就变成了“Flowers of the War”。外国人不了解“金陵十三钗”的寓意,译者只能按影片的内容将片名改译为“战争之花”,以便电影更容易被接受。当然,“改译”必须遵守“目的原则”,才能收到最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3.3 文采策略

很多人认为非文学翻译只是简单的传递信息,不需要文采。但大量的翻译实践表明,某些非文学文本的翻译,尤其是英译汉的翻译,还是有必要保持“文采”的。尤其,随着阐释美学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深入探讨,非文学翻译中的“雅”也成为评判译文好坏的重要标准。在翻译广告、商标时,为了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翻译就要考虑美学效果。例如,麦氏咖啡的广告词“Good to the last drop.”被译为“滴滴香浓,意犹未尽。”优美恰当的词语可以帮助译者实现翻译目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结语

非文学翻译文本的多样性决定了其翻译过程的复杂性。由于缺乏目的意识,译者通常只会机械的照搬原文,不会动态的分析原文,因此译文在功能和实用性上出现失误。这也是大家经常抱怨非文学翻译质量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目的论对非文学翻译的指导作用毋庸置疑。注意沟通,遵循“目的原则”,讲究策略转换是完成非文学翻译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 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2] 李长栓.非文学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3] Newmark, P.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M]. Oxford:Pergamon Press,1981.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4] 张基珮.非文学翻译文本类型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2009(11):182-184.

[5] 王玉芬,麦新转.对非文学文本翻译的探讨[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8(4):96-100.

[6] 谢天振.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陈嵩

上一篇:新医改方案聚焦下一篇:乡镇党校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