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总结的职场规则

2022-05-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叹岁月流逝太快,转眼间便到了年底,一年的辛苦工作中,我们留下了太多的难忘时刻,也在不断的工作积累中,成长为更好的自己。为了记录这一年的工作成长,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80后总结的职场规则》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1篇:80后总结的职场规则

80后总结的职场规则

1 正确的评估自己,千万别再作白日梦

2 别都看着别人好,因为别人还看着你好呢

3 兴趣不等于事业,不要轻易的跨圈子,跳槽

4 聊天多聊别人,不聊自己,聊别人也是点到即止

5 只能相信自己,职场不是过家家,没有你的亲人

6 刚进公司一定低调,切不可成为众人“焦点”

7 别轻易的抱怨,说出话来就要达到目的,你的一句抱怨恰恰成了别人的把柄 8 不要羡慕“背景”牛的人,一定要跟他们搞好关系,即使你心里再不屑 9 领导就是领导,再亲热也不代表能“称兄道弟”

10 30岁之前要明白“我未来想干什么”“积攒实力挣30以后的钱”

11 30之前该花的钱要花,攒不下来

12 当官不打送礼的

13 别想背靠好几个大树,那就等于一个都没靠

14 找一个“他吃肉能给你喝汤”的大树靠上

15 没有领导能当一辈子,所以不要不把别的领导放在眼里,这样猜留有余地 16 没有一个傻子,你别觉得自己能“阴”谁一把,大多数的时候都是别人“懒的搭理”你

17 对领导只能说好话,要你提意见,8分褒2分疑,千万别觉得领导给你提意见的机会,不然你可能不会有再提意见的机会

18 宁可让人把你当傻子,别让人把你当“人精”

19 什么位置就干什么位置的事,千万别想当然的做主

20 永远要多请示领导,即使他都让你请示烦了或者骂你怎么这么笨,你的笨才显出它的不笨

21 适时清领导吃吃饭,即使他不去证明你想着这回事

22 送礼一定要私下联系,直接打手机,它不收说明你还没有“价值”,但至少证明你心里有他,总比领导都不知道你这个人好

23 要相信人不可能一辈子干一个工作,所以也不可能一辈子都要看谁的脸色 24 有本事当爷,没本事当个称职的孙子

25 真正“钻研”一门手艺,自己的才能别人投不走

26 靠拢这个势必得罪那个,没有办法,但至少表明是“形势如此”,不是“恶意为知”

27 领导永远没有错,都是我没有领会领导意思

28 同事都是对手,即使他一再表示他如何如何佩服你

29 有机会多充电,别一下班就上网聊天打游戏,您别跟“家庭妇女”似的,不能报班就多读读书,至少在饭桌上多个话题聊

30 敬酒是必需的,喝酒是有讲究的,别上来就敬,得等领导之间寒暄完了才轮到你。

31 千万别觉得领导夸你两句就是重用你,领导夸你的同样也跨过别人,说明这是个会当领导的领导

32 风水轮流转,不可能你永远“受宠”或“不受宠”,所以不要把事情做绝了

我的建议只适合“老百姓”家的孩子,天生叼着金汤勺的我在这有理了,您只当是笑话看看就好。

其实我是上了大学三年级就在外面实习了,经验也是一点点总结的,一开始我也是很“犟”的一个人,吃了不少亏,但是我告诉自己,错误不能犯第二遍,所以之后的工作看来要略微顺流一些。

真的很希望大家能先实习再工作,毕竟人都是需要“经历”过才能发自肺腑的

“得到教训”,光看别人的文章,你是不会感到“切身之痛”,也就不会“深刻体会”的

职场之人,我首先建议的就是略知一二“厚黑学”

“厚黑学”说白了,四个字总结“脸厚心黑”

不是我心里太阴暗,真的,慢慢的所有人都会令叫什么叫“人性的丑恶”。你可以自身设想一下你自己,看着别人好了,你会不嫉妒?

看着别人“受宠”你就能那么心平气和?

自己都没办法管住自己,又何能让别人当“不计得失的活雷锋”?所以,首先进入职场,

我们先要做好第一个思想建设“没有人是朋友,所有的话都是有目的的”在这种思想灌输下,别人的挖苦讽刺,勾心斗角慢慢的我们就也能心安理得的理解了,换作是我,我也一样,这样我也就不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话,气得吹胡子瞪眼,最后换来的不但问题得不到解决,而且落下个“跟孩子一样”的可笑称谓。其次,我们进入职场,要做好的第二个思想建设“这件事要么痛痛快快不做,要做就别一脸不高兴”

一开始我也犯过这个毛病,新来的人么,老员工总要多支使支使,心里小有不快,一边干还一边抱怨,到了,活你给干了,还落不下个好印象,成了“废话太多”的典型。

所以,以后再遇见这种事情,要么痛痛快快干了,嘴里还要说着:“应该的,您别动,我来就行”,要么,一开始就彻底别干,找个借口忙别的去。省得最后两头都不占。

再次,我们进入职场要做的第三个心里建设是“我在这里究竟要干多久,这里能给我带来什么?”这个东西是最重要的,是要边干边嘬么的,有时候,嘬么2,3年也不是不可能。

像现在我在的单位,刚一开始,由于这个单位是正规的“中”字头企业,所以一开始的打算是干一辈子,但是之后由于“事业型单位”的特点,“讲资历,磨死人”也就是说,没个10年,别想出头,再加上公司少的不得了,所以有过“骑驴找马”的念头,直到今年,我才能比较理智的观察这个工作,“中”字头的企业,至少能给我带来“名誉”,也就是说“图不了利但我能图名”,利用这个平台,我可以开展我个人的工作(事业谈不上)……

所以说首先要明确,我打算在这里呆多久,打算带一辈子,没办法,前十年你就要夹着尾巴,如果只是想利用这里储备能力,以后自己创业,那么掌握技术,包括管理都成了你的重中之重。

当然我还是建议,毕竟一个工作都要干上几年,这几年不能真的到时候全都抛之脑后,从零开始,所以边干边嘬么,这样你才觉得是给自己干,不是给别人干,这样你才能有动力~~~~

“1000个人里最多只有1个老总和1个弱智,很不幸大多数人都是剩下998个普通人中的一员”

别觉得自己很成熟,或者比同龄人成熟,有这个想法通常就是“不成熟”的表现,真的没有什么人是傻子,是任凭你玩弄于鼓掌之间还浑然不知的弱智,“精英”少吧,同样“真傻子”也很少,我们很多人都在追求“精英”的同时,忽略掉了“我们都是普通人”这个概念。

我很愿意读“成功人士”写的书,但只要看到“勤奋+努力你就能成功”这样的话时,我就绝对不会购买了,因为我知道,这本书真的只适合那些“踌躇满志”“志比

天高”的“孩子”阅读的,让他们读完以后,10分钟之内充满了“我能行”的意志强心剂罢了,而副作用就是,等残酷的事实一次又一次轰掉他“勤奋+努力你就能成功”的愿望时,他迷茫无助,掉落谷底。

有一个人的话我很同意“成功可以借鉴但不可以复制”,真的有人很相信按照某一个“精英”的职场轨迹寻走,他最终也会赢得成功……,甚至别人大学退学,他也觉得“这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说了这么多,就是希望大家尽快进入到“普通人”这一角色中来,这才是你应该扮演的角色,你天生不比谁精,所以不出意外,你当不了“年薪百万的大精英”,同样你也不必谁傻,别摆出一副“人家背景比我好”“人家天生经济条件足”这些借口来为你的堕落买单。你跟998/1000的人一样,都没含着金汤勺,也没郭着臭摸布降生,即使有些许的差距,也绝对不会造成你一辈子不如别人或者你一辈子都比别人强的状况。

也就是说,大体,我们都在一个起跑线,在这个基础上“努力+运气”才是你能在这些人中脱颖而出的法宝,由于我在国企,这里的“身世背景”由为强大,很多“空降部队”一****的来,什么好机会都是人家的,什么好福利都先进着人家,一开始我职感觉到“绝望”,但是我仔细想了想,你究竟有多牛呢?

什么就真牛,那1000个人中的我一辈子也赶不上的精英级人物是不可能来公司上班的,是不可能看比我们多拿500块工资就心中暗笑的,是不可能跟我们这种老百姓坐同一个办公室的,所以说白了,你比我牛,但是也不是真的让我害怕的牛,我凭自己还是可以赢过你的,在你上网的时候我多看看书,在你放假的时候我多充充电,在你跟领导套近乎多要来1000块奖金的时候,我去坐坐市场考察打算包个小门脸房,你们说,我输了么?

总接下来,出入职场的同学门,记住,我们和千分之九百九十八的人在同一个起跑点,精英咱根本别跟人家比,弱智咱只当没看见,剩下的998人通过我的努力我都可以超越,1000个人里我排在正数第二还有什么不知足?

五 “永远记住知足常乐,给你是你捡到了便宜而不是本来就应该给你的”可能大家还不太理解我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那好,我就详细的解释一下,你们就明白了,而明白这点真的是太重要了。

直接举个例子,你一直很努力的工作,很想出人头地,有一天,你的领导跟你谈话,希望你可以参加一个很重要的公司项目,当然,新人么,不会是领导阶级,但是能参加已经是荣幸,于是你感觉自己终于被认可了,于是乎,仔仔细细认认真真地干好每一件事,一转眼已经1年了,大家合作得很愉快,但是这时,你的领导又把一个新人掉到了这个项目里,当然跟你差不多,算个助力,你做何感想呢?

我估计大多数人要是真地经历了这件事一定是千八百个不高兴,认为自己“失宠了”,认为自己的“危机”到了,平时看你很不顺眼,妒忌你“机会”太好的人这回可以“心里偷着乐了”……等等等等的抵触情绪就出现了,对么?为什么这样呢?

我来给你分析分析,首先,你也是个自私的人,希望自己一直独秀,希望自己独领风****,希望自己技压群雄,然后升迁指日可待;其次,你认为有可能领导不再重视你了,在寻找自己的替代品,自己的前途不行了;再次,你认为没有面子了,平常“羡慕”你的人这回可以舒心了,你处在了上面没人照,下面全偷笑的境地。

看出问题了么?为啥如此?一句话:“您把您自己想的太重要了”

当初让你干的确是给你机会,但是处于领导它只是觉得你会很认真,很努力,他可没有说你干完了你就“出头”了,它让你干就是培养你了,所以都是你自己想当然的认为。再有,你认为你不能一枝独秀了,呵呵,我要告诉你,什么叫

“一枝独秀”,就是这个项目“少了你就没法干”,少了你这个项目能干么?我估计看到着的人反思一下98%的人都是少了你也能干,所以即使你继续干,你也不叫一枝独秀,当初只是让你干,也许是因为你够努力,但是没说只能让你干,因为你能干的别人也能干,对么?那你有什么不乐意的?有本事你就能做到“真正的非你不可”,不然你能怪谁?你不服气,你认为你被排挤?还是你太把自己当回事了,那个鸡毛当令箭,认为领导叫你干就是要“培养你”,可笑,您真的是想当然了,记住领导要培养你自然也可以培养别人,你已经比那些没被“培养”的人幸运多了,您老人家知足吧,因为您并不比别人真地强到了哪里,您只是幸运一次罢了,您还能总是幸运?

然而,我说的这时你有可能受到“嫉妒”你的人的“冷嘲热讽”,我只能说,您把自己身价摆太高了,自己不知道几斤几两,站得高,还是虚高,自然就是摔得越狠。

我可以拿我自己举个例子:一开始我也是很幸运的被分到了一个“重点项目组”当助理,这个时候有一些“老员工”就开始“不服气”,表面上不说,但心里肯定100个不乐意,我能首先明确“当的只是助力而不是经理”,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先别把自己看得高人一等,其次,越是这个时候,你越不能“指高气昂”,不光是领导交待的事情要做,就连那些不服气的老员工交待的事情,我也作,而且都是认真地做,他们一开始还有一种“真会装”的表情,但是后来,当你每次都认真完成的时候,他们不得不从心底里知道,你能跟上这个组不是因为“纯关系”而是你真地“很努力”,这是气氛就融洽多了。然后这时,你切不可时不常地透露出:“我眼看就要腾飞了”,“我能进这个组就预示着我比别人更有机会了”,因为即使真地如此,但是很难保证“你不会被取代”,因为接下来的路还长着呢。果不其然,最近,公司总领导的关系,一下再调来个新人,刚出校园,直接进组,干起了跟我一样地工作,甚至比我干的还要重要。我这时是什么心态呢?你要说一点不气,不嫉妒,不可能,但是很快的我就可以调整心态,首先那些老员工,没有一个“等着看好戏”,有的甚至还“鼓励”我两句,在新人面前还真中的介绍为我(当然,没有啥实际作用,但总比挖苦你好),然后领导一开始还以为我会有抵触情绪,可没想到我还是每天乐呵呵的干活,主动地抢着干活,领导估计是吃惊不小,也许现阶段他不能怎样,但我相信一名合格的领导还是会记住你这个“知足常乐的员工”的,而我自身,此时正准备继续“深造”,而且在外面的“私事”也越来越多,根本无暇天天考虑公司里的“人事关系”,所以心情根本没啥变化。我相信这已经是“失宠后”最好的状态了。

记住没有人能永远“得宠”,更何况给你个好脸那根本就不叫“得宠”,你说我说的对么?

总结一下就是“别把自己太当回事了,这次赏你不代表就应该次次赏你,你真正应该努力的是真正的“无可替代”才行,虚的东西撑不了一辈子”

别上赶着给自己找不痛快

举个例子,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什么叫“嚼舌头根子”,就是说别人闲话,“谁谁背景强大啦”“谁谁跟领导走得紧啦”“谁谁看不上谁啦”,说真的,每个办公室都有这些“大喇叭”。也许你会好奇,也许你会很想从中知道现实的形式,但通常你知道后不但不能解决什么,反而平添一堆烦恼。

一般别人再说的时候,除非是直接关系到我,不然我都是“不刻意的回避”,为啥呢,还是怕“自己嫉妒”,人家背景厚,你知道了人家就背景变薄了?人家受领导重用,你就有本事有胆量给他“穿小鞋”,估计你们最多也就是“感叹世道不公罢了”,越是这样你就越觉得这个工作“没干劲”,你就越消极,你就越不受领导代见,你就越要完蛋。

所以说,别扭都是自己找的,通常在听到诸如此类的流言蜚语,我的第一反应:“要跟这些“高手”成为朋友,不能成为朋友也不能成为敌人”,这时这些话唯一有价值的地方,然后就需要你把精力投入到你自己能掌控的地方去,低头干事,私下猛“充电”,越是那些“爱嚼舌头根子”的“良家妇男妇女”就越是没有出息,他就是想把他的“嫉妒”分享给你,这样你也“嫉妒”了,然后你们两个就可以一起“嚼舌头根子了”,然后就没别的了,然后外一被发现,你也沾包了……

“赶紧算一算,现在就算,在办公室里你有几个无话不说的贴心朋友”算出来了么?几个?

10个?

5个?

3个?

切,我才没那么傻呢?我只有一个!

呵呵,正确的答案应该是一个都没有!

有些人一定会不信我说的话,还会跟我说,楼主你是什么样的人呀?你的性格才决定你没有朋友,我的无私,我的奉献就决定了我会有“真朋友”!倒成了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我也不会否认“真朋友”的存在,但是在职场中都能拥有真朋友~~~~原因只有两个,一个是你想当然了,第二个就是你有伟人一样的强大人格魅力~~~~~你看你属于哪一种?

还是用类比法你就会明白了,你跟你最要好的“姐妹”“兄弟”一起领了工资,大家都是3000块,你们当然回一起吃喝玩乐,一起骂骂老板,但是如果你发现它比你这个月多了500快的时候,而且又是发现他势比拟多了一项“任务”,所以多了500的时候,你还能谈笑风生么?再比如,当有一次领导开会,领导当中表扬了你的朋友,拍了拍他的肩膀,你做何感受呢?此时你无非是两种情况,一种,很别扭的继续带着妒忌跟他“称兄道弟”,但是心理扔想抓住新的机会超越他,另一种就是渐渐疏远,这种最危险,谁都不是傻子,你跟他不是朋友了,那就是敌人,因为你知道了他太多的秘密。

同理可证,当你被“宠爱”的时候,别人的心里也是这个样子的。

说白了这就是“能共苦不能同甘”“我们能一块当臭****,但是必须一块当”就是这么简单。

再说明白点,我们上班工作就是为了利益而来的,这就是根本,你现在年轻不在乎小钱,那也是因为你瞄准了“长远的利益”而已,我们可不是为了“交朋友”而来的。

有人一定会感叹,靠,找你说的,一进办公室,就得全副武装,应对各种“假面孔”,没错!你说对了,人无远虑必有近悠,现在整天跟“好姐妹”门嘻嘻哈哈谈笑风生,以后都成了一根根的小辫子,成了以后你不敢跟他翻脸的重要武器。具个例子,真的是一件小事,我的一个高中同学,前不久上QQ聊天,跟我说他被“阴了”,我一听很是奇怪,细一打听,跌破眼镜,我真想送他两个字“活该”,但是哎于情面,只能给他吃宽心丸。

事情是这样的,他们的老领导要退休了,但是老领导口碑很不好,给他找了很多的麻烦,于是乎,在开欢送会的时候,我的朋友就跟他们同时抱怨了一下,“可走了”,殊不知这句话就被传到了老领导了耳朵里,就这样本来这次凭****员很有希望得他被生生的着了个借口给“罢了”,然而他说这句话的时候,在他周围就两个同事,都是之前他跟我说的“最要好的,一块K歌,毫无心迹”的铁伴儿~~~~我当初就跟他说过,别太把同事当“兄弟”,不说别的,到时候工作都不好意思展开,况且人心搁肚皮,他那是跟我说的就是“我们单位不一样,都是年轻人,老

领导是我们都烦的,我是他们的大哥”,听了这个话,我除了一头汗就再也没别的想法了,自然也懒得跟他多废话,现在除了这个情况,一个劲的跟我讨教“职场生存之道”,我也只能实话实说“我比你明白得多是因为我比你亏吃得多,仅此而已”。真的,不经历过你对我说的话是不会有感触的,只有经历过,你看了我写的东西,才会频频点头。

那好,下面我就来说说什么样的人大家要小心

1 永远只听你说,他不发表意见的人

也就是我这种类型,这种人其实没有什么坏心眼,他只是懂得保护自己罢了,这种人不愿意裹进纷繁复杂的人事纠纷当中,对这种人,当你发现他总是会发表自己的意见的时候,你最好赶紧转移话题,谈谈吃喝玩乐,你说了半天人家根本就不跟你互动,人家也不敢兴趣,人家心里的话就是“有本事你跳槽,不然那么多废话管蛋用?”

2 主动勾起你牢****的人,他开个小头,之后就听你侃侃而谈

这种人危害性就比较大了,每回先开一个小头,让你感觉到你们两个算是“同一阵营”,勾你发表意见,然后自己就光听你说,时不时的发出“嗯”“是”“对”“同情”等中****叹词,这种人就是办公室的传话筒,通常自己混的不咋样,也想把别人拉下水的危险分子。这种人通常很会察言观色,比如一个很麻烦的事情丢给了你,你肯定会对丢给你的人心生不满,好了,这是他就会见缝插针,跟你说“看吧,早说了这个人很麻烦,慢慢你就习惯了”,之后开始听你“心里的话”……对待这种人你一定不要最软,上来就一句“随便啦”就解决战斗,不然……

3 背景厚硬的公子和公主

跟这种人的处世原则就三个子“不得罪”,真的,别想跟人家称兄道弟成哥们,精明的公子门早知道你的伎俩,人家根本不会把你“放在眼里”,上头有人,还搭理你么?然而这种公子还好对付,怕就怕射世未深的公子门,这才真的叫头疼,你的献媚人家根本不懂这叫“谄媚”,献了白献,而且这种公子通常说话超直接,人家根本就不把“领导”放在眼里,人家有话就直说,领导拿他没辙可未必那你没辙,举个例子,公子跟我一个哥们一起被安排搬东西,两个人嘀嘀咕咕飞了半天话,后来把东西搬到令到办公室的时候,公子直接说:“我们来不是搬东西的,我们事来创作的”,结果从此以后公子真的开始创作了,然而我那哥门最近牢****满腹,具体原因大家也都能才出来……

4 领导的心腹

如果你发掘“领导的心腹”跟你走得很近,形同姐妹,你的警惕性就一刻不能松懈,因为你跟他再近也不可能有领导跟她近,你明白的道理他会不明白?看看,各种各样的办公室同事我都给你分析了,你看看有哪种人能跟你成为“朋友”?职场的特征永远是“竞争”,“合作”只是说给领导听的,闭起你的嘴巴,低头****的事情。

第2篇:80后职场规则

80后应知的职场规则

同是一批从学校毕业初入职场的大学生,为什么只有少数部分能够快速获得老板的赏识并加薪晋级,而大部分要么被埋没最终落个庸碌无为,要么总是四处碰壁找工作。

让我们借用围棋段位来分级,看看同是人力资源为啥收入差距就那么大呢?

就拿招聘这一项业务来说,都是HR经理,结果不同,价值不同,获得的报酬也将不同,他们的人生也会不同。

一段HR:“发信息,等消息”。

一段HR经理做的事情是“发信息,等消息”。把招聘信息发出去,然后等待应聘的简历或消息,发布的渠道也许是网站、也许是人才市场,也许是猎头公司,反正是发出去了,把发出去当成结果,那么,这样的HR经理一个月你给多少钱?1000元差不多了。所以,发出信息不是结果,有效简历或消息的回复才是结果。

二段HR :“紧跟踪,做分析”。

二段HR经理发出信息,还要“紧跟踪,做分析”。每天搜索网上应聘的简历,注意收集来的招聘信息数量多少,质量高不高,以判断招聘渠道的有效性,如果投递简历的很少,质量不高,就应当立即采取措施,立即做出调整。同时,要主动出击,亲自到人才市场调查,与人力资源专家、同行了解人才招聘的特定渠道,直到找适合本公司、本岗位的快速渠道,最大程度地获得高质量的应聘信息;对公司重要人才的招聘,要到这些人才聚集的地方或通过与猎头公司合作,亲自去招聘,二段HR经理将高质量的应聘量作为自己的结果。所以,回复不是结果,高质量、有速度的回复才是结果。二段HR经理给多少月薪呢?3000元可以了。

三段HR :“凭经验,做判断”。

三段HR经理“凭经验,做判断”。没有标准、没有方案、没有流程,大致有个面试提纲或领导的要求,然后就去面试应聘者,与应聘者随心所欲地聊天、谈话,然后凭借自己丰富的经验,做出是否可以推荐的结论。面试过程本身成了结果,面试的质量却无法保证,面试的方法也不可能传承。所以,面试本身不是结果,保证质量并且质量稳定才是结果。三段HR经理给多少月薪呢?5000元不少了。

四段HR :“做标准,严考核”。

四段HR经理“做标准,严考核”。根据岗位要求,与用人部门共同制定岗位应试标准、招聘方法和流程,提出资格、文化与业务考核操作方案,当有一定数据积累时,组织开发出本公司人才招聘信息化系统,做招聘的工业化。但是,这样做的结果是用人部门见到的只是一张看上去很合格的报告,而对应聘者了解并不深刻。所以,提交报告不是结果,让下一道程序的考核人了解应聘者才是结果。四段HR经理月薪8000元蛮可以的。

五段HR :“做交底、给推荐”

五段HR经理“做交底、给推荐”。对于通过面试的应聘者,特别是特殊人才或重点人物,HR经理在提交面试报告之后,要向用人部门领导做面对面“招聘交底”,对记载的事实与数据,做一个细致的讲解,结果是让部门领导对要参加复试的人员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提高下一步招聘考核的质量。对于特别重要的应聘者,HR经理应当参加部门经理或公司领导主持的复试,并在复试后结合初试结果提出参考意见。但是,新员工入职不是结果,新员工成为公司需要的人才,通过试用期才结果。五段HR经理月薪12000元相当可以了。

第3篇:80后职场新人的通病

80 后职场新人的通病

谁来拯救求职无助的研究生?

柯老师:你好! 我是 2007 年毕业的外地普通高校的研究生,今年 7 月来到北京一家民营企业工作,时至半 年,心中有很多困惑。 困惑之一:北京是祖国的心脏,来北京工作是我的心愿,但是现实迫使我考虑现实。我虽然 是研究生毕业,但是来京工作无法解决户口,女友是同校的师妹,赶上今年的奥运会,北京 市严格控制双外生,户口肯定没戏。我们若打算长久在北京生活,将来孩子上学,尤其是高 考等一系列矛盾无法调和。女友说:牺牲了自己的生活质量给下一代创造条件,这么做值得 吗? 困惑之二:女友的情况更特殊一些,她读的是委培研究生,原工作单位在青海,毕业后若不 回原单位工作,要赔偿违约金。我喜欢北京,自然不愿

种心情很好理解,但生活就是如此。理想的路往往是从不理想开始的,很少有人能在一出 校门就找到完全符合自己心意的工作。我在《曲别针的一万种用途》中专门讲了“目的的误 区” ,这是人生最大的误区之一。一件事情没有做成,人们常常愿意审查自己的方法,而不 考察目的设计得对不对。 对于小唐来说, 他需要做的是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个客观评价, 同时对所处环境和机会也做出 客观的评价。接下来要看看以自己的能力,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更容易得到发展,而怎样的发 展才能一步步更接近理想的目标。 留在北京的人不一定事业都能很理想, 去了外地的人也可能会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不管留 在北京还是去外地,都应当是理性认识的结果,而不是“牺牲了自己的生活质量给下一代创 造条件” 。 选择,既意味着获取,但在很多时候,更意味着放弃。 放弃应当放弃的,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才能被你抓在手中。 你才能成为真正的强者。

欲望·目的·事业 ——选自《曲别针的一万种用途》

目的的误区

人在世界上活着,每天都充满了欲望、目的、计划、打算、事业、追求、图谋、目标等等相 类似的范畴。短小一点的叫打算,大一点的叫计划,再大一点就叫事业。事业就是人生相对 长一点的计划。 现代人常常在对自己目的的设计中陷入误区。 人每天都有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的目的; 人生的每个阶段也都有各种各样的目的。 这些数不清 的目的、计划、打算,总在非常有力地支配着一个人的思想、心理与活动。当人们非常执著 地被自己的目的、计划、打算驱使的时候,就会焦灼、急躁、烦恼、痛苦、紧张、不安。这 时候,就陷入了“目的的误区” 。 人生最大的误区之一,就是“目的的误区” 。 如果你的目的是指事业,就是“事业的误区” 。 今天你有个小小的打算,就成了你一个小小的目的;这一阶段你有什么打算,就是这一阶段 的目的;人生有什么打算,就是你人生的大目的。 如果这些目的不正确,就会陷入误区。 人的痛苦、焦灼常常因为陷入了目的的误区,还不是方法的误区。 一件事情没有做成,人们常常审查自己的方法,看其为什么不能达到目的。其实不明白,这 常常更是目的的误区。人们常常愿意审查自己的方法,而不愿意审查自己的目的,他不去怀 疑自己的目的对不对。事情做不成就苦恼,不考察目的设计得对不对。 目的不对,找方法有什么用? 所以,人生一方面不能没有目的,从大到小;另一方面,又不能执著于各种目的。 目的要正确。 目的错了要及时调整。 目的要不断随情况变化而变化。 目的

的要有生命,要有发展。 目的要不断重新设计。

好目的与好状态

那么,什么样的目的是好的呢? 目的的设计应该使人积极、自信、微笑、乐观,轻松又兴奋,努力又从容。能够最大程度地 成功而又健康怡悦。 具备好的道德感。对自己长远有利, 对人类有利。事半功倍,游刃有余。 目的应该设计成这样。 目的是人类的一大存在,每个人都在目的中生活,每天都会有打算。你一辈子没有错误的打 算,就很了不起,你得到的就是成功的全部。 什么是目的好呢?就是能使你进入这种好状态: 既充分发挥你的力量, 又没有力不从心之累。 如果一个人特别无聊,没有事情干, 肯定不好。 可是你努力,但是非常累, 这种状态也不好。 好的目的要达到好状态。 不是好状态,目的肯定有问题。 衡量目的好坏的标准就是好状态。 那种快乐玩耍的儿童状态。 人之所以做不到这一点,有一个原因就是目的没有设计好。目的不是保守就是冒进,不是偏 左就是偏右,不是选错了就是选歪了。 目的体系设计得好,就能使人状态好。 状态好的结果,使得人做事更多更好。 因为人在好的状态中才有功能。

一念代万念

好的目的要达到好的状态,可是好的目的要在好的状态中产生。 什么是好的状态呢? 用古人的话讲,好的状态就是不贪不废,不勤不忘。 一种状态。 有可能这段时间状态不好,事情做得又少又吃力;但也可能这段时间你状态好,事情做得又 多又省力。

状态的差别。 好的目的要在好的状态中产生,好的状态包括对待目的的态度。 好的状态是:不执著于眼前的目的,看到整体目的;不执著于目的,省视整个利益;不执著 于目的,和整个过程结合起来考虑;不执著于目的,还要考虑方法;不执著于自己的操作, 还要考虑周边的情况。 这叫“不偏执” 。 很多误区都是目的偏执的误区。 偏执于眼前目的,忘了长远目的,是一种偏执。 偏执于目的,忘记了过程,是一种偏执。 偏执于过程,忘记了操作,是一种偏执。 偏执于操作,忘记了操作过程中的所有情况,也是一种偏执。 注意了目的,又死死地注意,还是一种偏执。 所以,对待目的的正确态度不仅对身心健康有好处,就是从做事的角度来讲,也必须有正确 的目的观。古人讲,喜怒哀乐未发之际谓之中。 好状态在人生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从某种意义上讲,始终处在最好的状态,是人生成功的 要素,也应该成为人生最大的目的。 入世,又出世;在世俗中,又超脱;这是个好状态。 不为世俗所累,把一切都当做锻炼自己的素材,这是个好状态。 好状态的提高、纯化、升华、保持

,是人生最根本的目的。 生命的目的系统中,确定这样一个根本的、惟一的目的,才是最合理的结构与位置。如果说 一念代万念,那么,一生中始终把“使自己处在好状态”当做“一念” ,就有很大的合理性。 这里涉及到生命的奥秘,这种感觉就是最彻底的奥秘。

第4篇:80后的32条职场潜规则

1、正确的评估自己,千万别再做白日梦,

2、别都看着别人过得好,因为别人还看着你好呢,

3、兴趣不等于事业,不要轻易跨圈子,跳槽,

4、聊天多了别人,不聊自己,聊别人也是点到即止,

5、只能相信自己,职场不是过家家,没有你的亲人,

6、刚进公司一定要低调,切不可成为众人焦点,

7、别轻易地抱怨,说出话来就要达到目的,你的一句抱怨可能会成为别人的把柄,

8、不要羡慕背景“牛”的人,一定要跟他们搞好关系,即使你心里很不屑,

9、领导就是领导,在熟络也不代表能称兄道弟,

10、30岁之前要明白“我未来想干什么,”“积攒实力挣30以后的钱",

11、30岁之前该花的钱要花,攒不下来,

12、当官不打送礼的,

13、别想背靠好几棵大树,那就等于一棵都没靠,

14、找一个”他吃肉能给你汤喝“的大树靠上,

15、没有领导能当一辈子,所以不要不把别的领导放在眼里,这样才留有余地,

16、没有一个傻子,你别觉得自己能”阴“谁一把,大多数的时候都是别人懒得搭理你,

17、对领导只能说好话,要你提意见,八分褒两分疑,千万别挥霍领导给你提意见的机会,不然你可能不会再有提意见的机会,

18、宁可让人把你当傻子,别让人把你当人精,

19、在什么位置就干什么位置的事,千万别想当然地做主,

20、永远要多请示领导,即使他都让你请示烦了或者骂你怎么这么笨,你的笨才显示出他的不笨,

21、适时请领导吃饭,即使他不去,但说明你想着这回事,

22、送礼一定要私下联系,直接打手机,他不收说明你还没有”价值“,但至少证明你心里有他,总比领导都不知道你这人好,

23、要相信人不可能一辈子干一个工作,所以也不能一辈子都要看谁的脸色,

24、有本事当爷,没本事当个称职的孙子,

25、正真”钻研“一门手艺,自己的才能别人都不走,

26、靠拢这个势必得罪那个,没有办法,但至少表明是”形势如此“,不是”恶意为之“。

27、领导永远没有错,是你没有领会领导意思,

28、同事都是对手,即使他一再表示他如何如何佩服你,

29、有机会多充电,别一下班就上网聊天打游戏,别跟”家庭妇女“似的,不能报班就多读读书,至少在饭桌上多个话题,

30、敬酒是必须的,喝酒是有讲究的,别上来就敬,得等领导之间寒暄完了才轮到你,

31、千万别觉得领导夸你两句就是重用你,领导同样也夸过别人,说明这是个会当领导的领导,

32、风水轮流转,你不能永远”受宠“或”不受宠“,所以不要把事情做绝了,

第5篇:80后职场生态调查

"80后"职场生态调查:财富新生代身后的辛酸无奈

如果以《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为准,在1980年到1989年之间出生的人约为2.04亿,就意味着我国约有2亿人口已经涌入或者正在涌入社会,成为新一轮的职场生力军,这支浩荡大军被统称为“80后”。 徐静蕾说,“80后”已从底层开始往上混了。事实上,17岁到26岁的他们已经开始或准备开始在职场舞台上扮演各自的角色,平凡或是伟大、顺利或是坎坷、快乐或是痛苦,各种人生滋味,他们开始在切实的体验中慢慢感悟、消化,一如他们的前辈。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生活诚然需要回望过去和展望未来,但认清现在的自己恐怕是最为重要的。我们试图通过记录正发生在他们生活中的点滴变化,因为偶尔打量自己可能有助于继续前行。

换工作像换衣服一样快

职业名片

杨卓妮 女 24岁 北京人 大学本科

北京某公关广告公司见习员工 工作时间:1年半

杨卓妮长得像个洋娃娃,黑黑的眼影,乌黑卷翘的睫毛,一身很“哈韩”的衣服。在与她接触的近3个小时中,包括坐地铁和电梯,有两样东西从没离开过她——MP3和手机,似乎短信从来不会中断。

杨卓妮毕业于北京一所走读大学,到目前为止她几乎一直保持着每3个月换一次工作的频率。小杨回忆,大学毕业后她去了一家IT公司的市场部,当时公司给了她3个月的试用时间。这期间的月薪是1000元。当时公司里的工作非常忙,杨卓妮基本上没有时间去逛街和与朋友聚会。有一次本已跟朋友约好了下班看刚上映的电影,而上司要她留下来加班。她跟主管说自己另有要事,而且她不希望工作或者加班影响自己的个人生活。上司很生气,命令她必须把文件处理完才可以走。在几次这样的事情以后,杨卓妮也觉得上司总对自己爱搭不理,还没到试用期结束便跳槽了。

由于各种矛盾和自己的个性,杨卓妮至今没能找到让自己满意的工作,虽然现在过着“月光族”的生活,有时想买件衣服还得跟家里要钱,但她并不感到压力重重:“我没什么理想和追求,希望能找到个不错的老公,吃穿不愁就好了,至于自己的事业,至少现在还没什么设想。”

拒绝30万年薪的创业狂人

职业名片

戴志康 男 25岁 黑龙江大庆人 大学本科

北京康盛世纪公司CEO 创业时间:5年

抽中南海香烟、吃大食堂、穿件高中时代的运动服,也许只有看到他坐上那辆银灰色的宝马,在办公室里用老板的眼光打量下属,或者跟其他IT精英对坐谈判的时候,你才发现戴志康不是个郁闷的小青年。从2003年收入几万元,到2004年几十万元,再到2005年的几百万元。现在,戴志康的正式身份是北京康盛世纪公司CEO,身价已经过亿元。

戴志康对电脑编程出奇着迷,但不喜欢上学,大学4年他受到3次纪律处分,15门功课不及格,戴志康的看法是:“我是真正把时间花在我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上面。”一个偶然的机会,戴志康发现了社区软件的市场价值,便决定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软件的开发。后来某公司提出30万元年薪邀请他加入,戴志康选择了拒绝,揣着读大学时赚的50万元,来到北京开办自己的公司。

在“80后”新人里,他是第一个买宝马车的。对于财富,戴志康认为:“财富只是用来解决生活必需的问题的,除此之外,就仅仅是个数字了。我现在每个月花费大概三四千元,我从未买过1000元以上的衣服,据我所知,同是80后,身价两亿的李想他们也差不多,都没有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

戴志康表示,“同龄人中,无论择业还是创业,在某一方面做得好我认为都很值得钦佩。但多一些自知之明,别把自己太当回事,也别把自己太不当回事,我觉得这点很重要。”“要懂得规划自己的人生”

职业名片

Linc 男 24岁 北京人 大学本科

通用中国公司软件研发工程师、著名求职培训师 工作时间:4年

约好在国贸星巴克见,Linc晚到了5分钟——他需要给他的速腾找个停车位。聊起他的经历,感觉Linc从刚上大学起就清晰地为自己勾勒出了未来。

Linc说,他的大学生活是在北京一所不起眼的二类本科度过的。从入学起他就意识到,想要靠在这样的学校里做个好学生讨份好工作几乎是不可能的了——那里不是清华北大。他用了大一一年时间成为各种基础办公软件的内行,大二时,Linc开始在华尔街英语培训机构实习,熟练地电脑操作使其成为同事中的佼佼者,他的沟通能力、英语交际以及培训技巧都在那里获得了很大提高,大三时,Linc得到了在一家小公司做软件测试的实习机会。而这些经验的总合最终帮助他在毕业时进入了通用。从软件测试的实习生开始,到现在的软件研发,Linc超越了自己身边很多一流高校的毕业生。

现在Linc同时为一家国际教育咨询机构在大学里做求职培训,主要讲述面试时常见的37个问题。他从来不讲案例,只提供给学生方向,因为案例往往给人误导,比如有学生想进“苹果”,那如果把“苹果”历年所有的面试题给他背过的话,即便他进入了这家公司,

但如果能力不行还是会被淘汰。关于自己的成功过程,Linc也强调,每个人的成功路径都有一定的不可复制性,但有些经验可以借鉴,如果从20岁开始懂得规划自己的人生,肯定比到30岁时再去总结失败的教训有意义。

“为了梦想而北漂”

职业名片

张志鹏 男 25岁 山东人 大学本科

北京某四星级饭店大堂经理 工作时间:2年

在酒店大堂里见到张志鹏,是他的上班时间,一身体面的黑色西装,端坐在办公桌前,有外宾问询时,他能用英语从容地解答顾客遇到的难题。举止谈吐间的风度和高雅与他下班后的生活截然不同。

张志鹏住在酒店提供的地下室宿舍里,除了工作用的西装外,他自己的衣服很少。两年前他在山东一所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后来到北京,在经历过一次工作变动后他便一直供职于这家酒店。

谈起那次换工作,张志鹏一脸辛酸。他在北京的工作是从酒店的行李员开始的,刚到那家酒店不到两个月,在一次意外中,张志鹏被从摞得高高的行李车上滑落的箱子砸中,造成脚骨骨裂,接下来的两个月里张志鹏无法继续工作。但酒店方面却以他还在见习期,非酒店正式员工为由,拒绝提供医疗费用和其养伤期间的生活费。

在脚伤养好以后,张志鹏离开了那家酒店,在一个新的环境里重新开始了自己追逐梦想的步伐。一年多的时间里,张志鹏做到了现在的大堂经理。张志鹏坦言,以他现在3000多元的收入,要想在北京买房买车,还是天方夜谭。但自己一直在点点滴滴中积累,总有一天他可以在北京实现自己的梦想。

“硕士毕业让我烦恼更多”

职业名片

赵琳 女 26岁 山西人 硕士研究生

北京某广告公司营销助理 工作时间:半年

赵琳给人的感觉不像媒体所描述的典型“80后”一代。她内敛的谈吐和较为传统的装扮更像是上世纪70年代后期出生的人。

她今年刚刚拿到四川某大学传播专业的硕士学位。据赵琳自述,她从小便是老师和家长眼中聪明好学的好孩子。上重点高中是保送,大学和研究生考试也都顺利通过。按照赵琳原来的计划,本想毕业后回到自己的大学母校当老师。可等研究生毕业时她发现,已经很少有

高校接收硕士学历的教师了。她又确实已经厌倦了多年来的求学生活。无奈之下赵琳来到北京就业。

在投出若干简历后,赵琳进入了一家广告公司。可赵琳发现,原来所学的理论知识很难得到应用,本科学历的同龄同事却已经手握3年的工作经验,积累了大量的人脉和业务资源,除了底薪比同事高了200元外,自己的高学历对于眼前的工作而言几乎百无一用。这让赵琳着实困惑不已,她琢磨不透,自己苦学了那么多年在重视能力和实践的现实下真的落伍了吗?

她告诉记者,自己仍在考虑是否回学校攻读博士,一个非常矛盾的想法在她心里挣扎:在真正的实践中,自己已经落后于打拼多年的同龄人。这个世界瞬息万变,等自己博士毕业,岂不是被落的更远?万一政策有变,自己将如何立足?即便没有改变,自己如愿当了大学教师,教给学生一大堆理论,学生到了社会上不还是一样无法立足?

农村是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职业名片

魏秀娟 女 25岁 甘肃人 大学本科

重庆开县某乡村中学支教教师 工作时间:1年

“学校距离县城有几十里山路,学生大多数来自偏远农村。”魏秀娟告诉记者,开县本是国家级贫困县,学校的教学环境非常差,“我去的时候,学校惟一的图书室只有十几本书,而且都已经破旧不堪。”

学会计的魏秀娟在这所学校里教英语。“去支教前,我也考虑到了当地的艰苦环境,不过刚到时还是很不适应。”魏秀娟告诉记者,在当地,一年四季都有蚊子,而且个头特别大。“买几块肥皂,就要坐半个多小时的黄包车,跑到县城去;在我住的房间里,每天晚上备课时,都有几只老鼠蹿来蹿去的,一开始还有点害怕,最后也习惯了。”

关于选择支教,魏秀娟没有那些常见的表决心的话。“开始时,主要是因为省里推出了鼓励应届大学生赴农村支教的‘3+1+1’免试读研政策,即支教3年,第四年回学校读教育学硕士,最后一年边工作边通过远程教育等方式完成课程学习,通过答辩获得硕士学位后自行择业,且学费全免。我觉得对自己而言,这是条不错的出路。而一年以后我对现在的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我觉得农村是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这里山好水好,有很多资源可以开发。并且目前自己的生存状态并不比城市里每天在压力下打拼的同学差,这里有大把的机会,并具备创富的潜质。现在我发现,创新可以创造新的市场,而中国最广阔的潜在市场,就是农村。”

记者手记:游走在职场的“80后”

这是一项关于“80后”一代职场生态的调查,更关注他们的生存方式和灵魂现状。

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记者调查走访了上百位游走在职场的“80后”一代。他们有来自IBM、微软、通用、英特尔、可口可乐、高盛、花旗银行、UPS、北京现代、搜狐等知名公司的白领新贵,有来自煤炭、钢铁、电力等传统垄断行业的基层职员,有电视台、报纸、杂志、网络、广告公司等传媒产业的新生代,也有支教人员、选调生等新一代“上山下乡”的学子,甚至还有已经走进铁窗的职场新人。这一过程中,面对偌大一个群体,他们的生活点滴可能无法用有限的版面和文字一一描述,但有些数据、有些印象注定让人无法释怀。不论是传统行业,还是新经济市场,当许多人还认为是“60后”或“70后”人的天下时,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已在不知不觉中浮出水面,并试图用自己的实力证明新一代的崛起。这个人群中包括25岁的MySee公司CEO邓迪,24岁的163888翻唱网CEO郑立、23岁的MaJoy总裁茅侃侃,还有同样25岁身家过亿的李想、戴志康等等。当这样一批20多岁的精英集中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时,不由让人惊呼,“80后”财富新生代正在崛起。但这的确不是全部。事实上我们在对“80后”一代的调查中,68.3%的人对目前的工作状态并不满意,22.6%的人觉得还凑合,仅有10.1%的人比较满意。大多数人不满现状的理由主要集中在薪酬低、压力大、人际关系繁琐、上升空间小等几项。现实中很多人觉得无可依靠,只有自己的奋斗是真实的。他们对自己没有信心,觉得很多困难无法克服;他们焦虑,因为担忧而做噩梦、失眠。中国人力资源网近期一项相关调查显示,31.7%的年轻上班族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上海波引特企业管理咨询公司资深人力资源顾问邱俊介告诉记者,人生中4个时段最可能产生职业危机:择业和就业初期时的定位危机、工作5年左右的晋升危机、40岁时的方向危机、50岁以后的饭碗危机。这其中的两个正在等待“80后”一代面对。他指出,“80后”的职场新人,他们所面对的社会空间和竞争压力是他们的前辈所无法比拟的,但因为成长环境相对顺利,没有经历过他们前辈所经历的那些磨难,抗压力能力相对较弱,也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80后”一代是中国社会转型中的一代,是注定要承受付出转型代价的一代。正如他们强烈感觉到在中学和大学里接受的教育与职场通行游戏规则的矛盾与冲突,在转型期社会的大舞台,个人在扮演自己角色的过程中遭遇了不同的矛盾和斗争,许多人对自己的处境,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不满意,因而心理不平衡,甚至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在这里,我们能说的也许只有4个字——面对现实。

第6篇:“80后”青年职场状况调查报告发布

“眼高手低”成为通病

据《京华时报》2008年12月26日报道,近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和北京市新英才学校联合发布《“80后”青年的职场状况调查报告》。这项在北京10个区县的2590名“80后”青年、500家用人单位中进行的调查显示,逐渐成为社会主力的“80后”青年已表现出鲜明的职场特征,欠缺吃苦耐劳精神、频繁跳槽、工作中“眼高手低”等问题成为这一代人的“通病”。

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用人单位“80后”青年占了50%以上。近七成用人单位部门主管认为 “80后”随意跳槽的现象比较普遍。在接受调查的“80后”中,近四成人表示曾经“跳过槽”。对于跳槽行为,有超过八成的人不认可“跳槽”是衡量对单位是否忠诚的标准。

调查显示,“80后”青年的“情商”状况已成为他们工作中的短板。超过半数的“80后”青年认为,他们在职场中最欠缺的是“吃苦耐劳”,其次是“心理素质”、“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和“服从意识”。对于这一自我评价,与用人单位的判断基本一致,只是相比“心理素质”而言,用人单位认为“80后”青年更欠缺的是“纪律观念”。

有超过七成的单位部门主管认为“80后”青年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对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对自己的社会角色定位不准确,对自身认识不清,学校教育中实践能力培养不够,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家庭溺爱等。

上一篇:小学信息技术考核方案下一篇:晚风男女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