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教育的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教育实践表明,出走、撒谎、逃学、厌学、校园暴力等行为,直接反映出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这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对留守儿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其健康成长,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全新课题。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留守儿童教育的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留守儿童教育的论文 篇1:

农村贫困地区留守儿童教育的困惑与对策

摘 要: 本文针对农村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出现的道德素养下滑、心理问题严重、学习成绩不佳、安全事故频发等问题提出了社会教育是前提、家庭关爱是关键、学校教育是核心、政府协调是保障等措施,旨在加强留守儿童的教育,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关键词: 农村贫困地区 留守儿童 教育困惑 解决对策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的各个角落,经济随之飞速发展,城乡二元结构及农村产业结构日益调整,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农村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其子女大多留在农村,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有的群落——农村留守子女,我们把这些孩子称为农村“留守儿童”。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而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受农村整体经济、文化及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等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教育出现许多困惑,笔者就此提出相应的策略,以达到抛砖引玉的功效。

一、农村贫困地区留守儿童教育的困惑

(一)社会影响不良,道德素养下滑。

马克思将人的本质精辟地归结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充分表明生命个体的成长离不开社会,而社会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留守儿童教育是否能够成功。近年来,由于经济飞速发展,城乡二元结构及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大量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导致大批留守儿童的产生。而处在身心发育发育阶段的留守儿童,自控能力差,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强,缺乏父母的管教,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有的受社会不法分子的影响,逐步沾染赌博、看黄色录像、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恶习,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此外,由于一部分人道德水平下降,导致社会风气不良,整个社会缺乏爱心和责任良知,某些人借机伤害留守儿童,被拐卖、性侵的恶性事件频频发生。这些严重削弱了社会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应该发挥的作用,更严重的是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理想”教育功能化为乌有,直接导致留守儿童道德素养的下滑。

(二)家庭关爱不足,心理问题严重。

家庭关爱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力量和源泉,对孩子性格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留守儿童正处于生理发育、心理逐渐成熟的关键时期,外出务工的父母及代理监护人无暇顾及孩子的这些变化,加上留守儿童缺少与家人交流的机会,这样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不利影响,直接导致心理问题的发生,如内向、孤僻、自卑、任性、冲动、多疑、自私等。而父母因无法照顾好子女存在负疚感,往往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对子女进行补偿,使留守儿童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支配的自由度提高,无形中形成了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形成了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等陋习。由于家庭监管的严重缺位,在调查中,孩子长期想念父母而又见不到父母,严重缺少亲情沟通,久而久之这种思念便转变成怨恨或性格扭曲。据464名初中阶段留守儿童的问卷调查显示:42.2%的孩子出现不同程度的顽皮任性;23.2%的孩子因父母不在身边,性格变内向;16.4%的孩子不愿与人交往。由此可见,家庭关爱在留守儿童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学校教育不够,学习成绩不佳。

家庭生活的不完整,导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育上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并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关系的缺失。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在农村学校中还没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很少组织对学生的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等。另外,特别受现有的考试制度的影响,有些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在教育上重智轻德,致使一些成绩不佳的留守儿童往往被老师忽视教育与管理,这样无疑会导致留守学生误入歧途甚至失学、辍学。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力度不够,家庭教育又缺失,社会教育也跟不上,直接导致留守儿童学习滞后、成绩不佳的现状。

(四)政府协调不周,安全事故频发。

政府的协调与监管在留守儿童的管理与教育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这是因为父母外出打工后,托管的长辈或亲朋只管孩子的吃住,忽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2010年4月的一天,陇西某小学的学生魏某周末和同伴相约玩水而丧生,其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据当地群众反映这些事件发生后某些机构互相推卸责任不愿承担应有的责任,这些儿童因缺乏监管机构,一旦父母外出,他们除了有饭吃有衣穿外管理基本上处于盲区。即便有些社区留守儿童有监管机构,也不能很好地协调依托青少年的社会组织,如协调妇联、工会等部门,不能很好地联合各级各类学校,建立农村未成年人社会化教育与监护体系,甚至由于力度不够,详细责任不明,监管协调不到位,即使安全事故发生也得不到及时的救治和整顿,这就导致管理的混乱和脱节,而有些地方专门扶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社会组织更是空白。这样政府不能很好地协调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直接导致许多留守儿童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

(一)社会影响是前提。

“良好的环境可以造就优秀的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力量很难彻底解决,这就要求社会各方面统一认识,为留守儿童创建一个文明和谐、温馨健康的良好社会环境,每个人、每个群体、每个机构都能承担并配合对他们的教育。相关部门应在城市民工集中地开展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宣传教育,提高他们对子女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引导他们妥善处理好提高经济收入、改善生活条件与子女教育之间轻重缓急的利弊关系,树立家庭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同时在农村地区应积极开展对留守儿童家长的教育培训,帮助他们树立家庭教育的正确观念,了解家庭教育的基本常识,与子女之间保持有效沟通,关心孩子的全面成长。当前必须坚持城乡平等和城乡统筹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现行的法律和制度,消除对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的歧视,建立城乡一体和公平的义务教育体制,为千千万万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创造条件,增加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数量并改善其住宿条件,充分协调和发动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为留守儿童创造温馨和谐的环境氛围和健康成长的平台。

(二)家庭关爱是关键。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一个孩子没有家庭的关爱就如同把孩子抛向茫茫黑暗的宇宙。连起码的关爱都没有,谈何教育和成长?孩子不仅是家庭的一员,还是活脱脱的需要爱和温馨的有七情六欲的成长个体,尤其是处于青春叛逆期的留守儿童更需要爱和呵护,所以家长要树立正确的观念,时刻谨记:挣钱是为了家和孩子。因为家长的观念会直接影响子女的成长、个性,更影响子女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因此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应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并将其付诸行动,平时除了加强对儿童日常生活行为的管理外,还要经常注意与儿童谈心交流,千万不要吝啬自己对孩子的夸奖和鼓励,哪怕一个温馨的眼神在孩子看来也非同小可。当孩子出现问题时要多给他们包容和接纳,因为家长们都曾经年轻过,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相信有了爱和关注,孩子有了心灵的依靠,有了温馨的港湾,他们将会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这样才能以良好的心态做人和学习。

(三)学校教育是核心。

学校教育在留守儿童的教育中起着核心作用,这个环节也是整个教育环节的枢纽,所以学校在注重对留守儿童的行为管理的同时,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更应坚持“以人为本,以爱为纲”的原则,从孩子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尽量克服以成绩取人的倾向,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以全面反映留守儿童各方面的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性格特征、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学习动机与态度等。对于留守儿童的情绪波动和行为变化要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措施。除此之外,学校还要动员班主任进行对留守儿童专访、做好记录和排查,这个记录和排查的涵盖面要广、力度要大。如生活上的困难,心理上的困惑,学习上的困境等。学校还可以实行老师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这样可以责任到人,做到细心、尽心、周到,这样让留守儿童感到虽然没有父母的监管,但有老师和学校的监管与重视,这起码在心理上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慰安。

(四)政府协调是保障。

当今社会,只要政府加大力度重视协调和监管,我们的制度才能得到更好的保障和实施。目前有许多进城务工人员都希望把孩子留在身边,但城镇学校高额的择校费使他们望而却步,把孩子留在农村就成了绝大多数家庭无奈的选择。为此,建议政府和教育部门针对留守儿童在城市入学难问题制定优惠政策,如劳务输入城市的中小学,按父母打工所在地就近入学的原则,分片区选择相应学校,向进城务工子女开放,由少收费逐步过渡到不收费,这样可以较大程度地减少留守儿童。加强对农村中小学的建设,提供制度上保障不断增加财政投入,教育部门可根据留守儿童家庭实际情况,适当减免贫困留守儿童的学杂费、书本费;民政部门还可针对留守儿童制定专门的政策,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可通过开展“手拉手”互助行动、“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等活动,为农村留守儿童送温暖,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立、自强、自信、自尊”的意识。可以聘请“五老”作为志愿辅导员,对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教育方法进行专门研讨,并采取定点帮扶的形式,对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中面临的实际困难进行帮扶,只有政府加强力度协调,才能为留守儿童的教育提供得力的保障。

总之,我国是一个农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农民进城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必然产物,而且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关爱留守儿童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件大事,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团结,关系到公民整体素质的提高,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与支持,需要各相关部门及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参与。相信:只要我们携起爱的双手,为留守儿童创建一片温馨的天地,就能为明天留守儿童的教育奠定基础,从而更好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马红.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与学校教育对策.

[2]杨兴玺.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的困惑与对策.

[3]蔡玲玲.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教育策略.

十二五规划课题论文

作者:史列琴

留守儿童教育的论文 篇2:

开展留守儿童教育的新思考

摘 要:教育实践表明,出走、撒谎、逃学、厌学、校园暴力等行为,直接反映出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这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对留守儿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其健康成长,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全新课题。本文以教师的立场,从案例情况、案例分析、教育方法、教育反思四个方面对开展留守儿童教育进行全新的思考,试图探索出一种科学、高效、具有推广意义的留守儿童教育模式。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新思考

一、案例情况

周建文,男,小学三年级学生,是一名留守学生。他的父母兄长在深圳工作,平时很少回茂名。周建文便寄宿在舅舅家。之所以在这里读书,一是户籍所在,二是其父有意锻炼他独立生活的能力,希望把他培养成一名真正的男子汉。可是该生上课不听课、不爱劳动、爱说脏话、道德观念薄弱。当他违反纪律,老师对他稍加批评时,他对老师的意见便非常大,抵触情绪也非常大,对老师非常不屑。

二、案例分析

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一个社会性问题,其心理问题的产生更是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综合起来,需要从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自身四个方面考虑。像周建文这样,因得不到正常的家庭关爱,在面对心理问题、情绪困惑时,缺乏正确而必要的自我调节和疏导的能力,因而产生“自我放任主流”或“自我极度压抑”的心理倾向。前者喜欢在社会交往中寻求补偿,容易误入歧途;而后者不是在压抑中崩溃或自杀,就是在压抑中爆发,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

三、教育方法

造成他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还是缺乏家庭温暖,得不到来自家庭的关爱和正确引导。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直接关系着个人的成长。因此,开展心理教育,既是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结合教育实践,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相应的尝试。

1. 进行“电访”

由于周建文的父母常年在外工作,笔者只有选择通过电话与他父母进行沟通。笔者先询问了他的父母对他的评价,然后把周建文的具体情况向他的父母交代清楚,并把周建文在周记中所写的希望得到父母关爱的情况如数向其父母反映。同时建议他的父母能多抽空与孩子见面、谈心,就算平常工作再忙也应多打电话与孩子聊聊天,尽到做父母亲的责任。他的父母听完之后才感到事情的严重性,并表示以后会多与孩子沟通,使孩子感到父母亲是关心他的。

在教育该生的过程中,笔者始终与他的家人保持密切联系,把他的进步与烦恼通过电话、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等方式传达给他的家人,让他们安心工作,同时也让他们更理解和支持笔者的工作。这学期开学前,他的父亲还专程从深圳赶来向笔者表示谢意。能得到家长的肯定与赞扬,这是对笔者最大的褒奖。

2. 积极与学生沟通

在知晓这些情况后,笔者与该生进行了一次详谈,了解到他并不是心甘情愿地寄宿在舅舅家,对于父亲的“锻炼考查”也只是迫于父权的威严勉强接受。面对新的学习环境,他有很多困惑与不适。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并没有急于求成,而是多次与他进行朋友式的谈话,对他提出的困惑做出建议性的解答,并充分利用现代通信工具——手机,以短信、电话、网聊等形式关心他的日常生活,给他提示或指导。平时进入班级都会与他闲聊几句,稍作提醒。每逢周末笔者都会打电话或发信息提醒他按时起床,并把一周的知识做小结,有时还亲自去他家给他指导帮助。大概一个多月的时间他已经能适应这种独立的生活了。在后来的学习生活中,他更加信任笔者,愿意主动将一些烦恼与笔者倾诉,笔者都及时地给予解决。

3. 利用周记进行“谈心”

笔者规定班级里的每一位学生都必须每周写一篇周记,于是周记就成了笔者了解学生,与学生沟通的一种重要的途径,而且周记交流起来比较方便,尤其是一些不方便面对面说的话都可以写在周记上。笔者就是在周记里以朋友的身份里与周建文交流,从而拉近笔者与周建文的心灵距离,使周建文能主动讲出他内心的想法和渴求。笔者通过周记向周建文分析了他的现状以及他父母的情况,让他明白天下无不关心子女的父母,他的父母只是因为忙于工作忽略了对他的了解而已,使他感到父母还是关心他的,家还是那个可以给予他温暖的避风港。

4. 为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

在上学期的朗诵比赛中,笔者鼓励他代表我班参加。他果然不负众望,以一首《念奴娇》赢得了台下师生的一片喝彩。接着,笔者安排他做语文科的科代表。他对这份工作很负责,小测、领读、批改等任务都完成得很好,得到了任课老师的好评,他个人的成绩也稳中有升,先后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十佳小记者”。

四、教育反思

1. 正视留守儿童产生的根源,是开展留守儿童教育的前提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项不容忽视的问题,更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范围在不断变化,许多人因工作求学等原因离开家乡到异地打拼。这些人中有一部分在外地买房婚育定居下来,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因某种原因暂时无法将家人接去同住,這样,就产生了“留守学生”或“留守儿童”。因此,教师作为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应该正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采取科学高效的教育策略来开展留守儿童教育。

2. 教师改变教育角度,是开展留守儿童教育的关键

教师对于“留守学生”的责任不单是传授书本知识,更多时候要充当家长的角色,给这些学生以生活上的帮助,心灵上的关怀,成长上的引导,毕竟他们的父母“远水解不了近渴”、“鞭长莫及”。在这个关键时期,学生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而是得到简单的、粗暴的批评,就可能出现不良后果。

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不但自尊心很强,而且很敏感。所以教师对待他们的时候不能总是高高在上,在谈心的时候要尽量把他们当作朋友,让学生觉得老师像朋友一样关心他们。这样,学生就会喜欢和老师沟通了。教师应该把自己从高高在上的“严师”圣坛上降下来,融入学生的活动中,用尊重和关爱叩开他们的心扉,用笔谈、倾听、讨论、角色转换等方法,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3. 实施爱的教育,是开展留守儿童教育的核心

教育实践证明,爱是一股巨大的教育力量,只要班主任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后进生,多关注留守儿童的闪光点,以爱心、热心、耐心感化他们,让每一个留守儿童都看到光明和希望。相信留守儿童经过教育,自身意识的提高,必定会朝着自主发展的方向前进,弱小的学生有强大的一天,再难教的学生也终有可塑之时。

适当的表扬也是很有必要的。对于成绩比较差的学生,要善于发现和发掘他们的闪光点,然后表扬他们。这样就会使学生感觉自己受到老师的重视,也能在其他方面体现自己的价值。案例中的周建文,笔者就是充分挖掘其闪光点,肯定他的点滴进步,并给予鼓励表扬,激励他进步。只要他交作业了,书写有进步了,上课不讲话了,笔者都及时在班上提出表扬,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和同学们的认可,进一步增强了他的自信心,在学习上也慢慢有起色了。

4. 让留守儿童如花绽放,是开展留守儿童教育的目标

在笔者与家长一年的共同努力下,周建文的“问题”得到明显的好转,基本上能克制自己的不良情绪,性格开朗了,同学关系也处理得较好,和父母之间的交流也增多了,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学习成绩也不断进步,不仅成为班上的语文课代表,还加入了学校的小记者站。

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教师应该从教育者的角度出发,总结留守儿童不良心理问题的现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探索科学有效的教育策略,让留守儿童在家乡的学校里不仅学到知识文化,在学校这片沃土上健康地成长、幸福地绽放,更在这里成长、成人、成才进而成功,从而做一名“文化成绩优秀、心理素质过硬”的新时代学生。

参考文献:

[1]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杜越.城市流动人口的基础教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陈桂梅

留守儿童教育的论文 篇3:

浅谈农村小学班主任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有效策略 ??

摘 要: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对儿童的教育决定了国家未来的发展。因此,对儿童进行良好的教育,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当研究的重要课题。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的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加。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已经成为乡村学校面临的重要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关爱留守儿童,势必会使他们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甚至会走上违法的道路。因此,农村小学班主任应当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以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留守儿童;教育策略

引言

近年来,留守儿童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班主任作为与留守儿童接触最多的教师,应当认真分析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了解留守儿童的身心状况以及心理特点,以关爱学生为工作的基本出发点,注重引导教育,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以更好地促进留守儿童的发展。

一、创建友爱健康的学校环境,保障学生的学习生活

留守儿童大部分时间都在课堂接受学习,甚至部分留守儿童寄宿在学校,这种情况下学校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有重要影响。所以想要给予留守儿童正确的教育,需要对现有的学校环境进行改善优化。第一,完善学校基本设施,如在洗手间配备洗手液,在教室内配备医药箱,在校园内增加一些锻炼器材和一些教育板报栏。第二,提高宿舍的舒适度和安全性能,使用质量好的建筑材料,配备舒适安全的床及相关生活用品。第三,积极开展相关校园活动。如文化节、运动会、主题班会等,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同时更主动地融入到学校大家庭中,在参与活動过程中与同学和教师进行互动交流,建立深厚的感情,更容易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获得更多的幸福感。第四,定期进行安全活动与安全检查。开展安全活动,能够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安全知识和自救应急能力,便于在发生紧急事件中更好地争取时间以及帮助他人脱离危险。定期开展安全检查,能够及时解决校园潜在的安全隐患,保障校园的安全,同时也能够提高教师及学生的安全防护意识。

二、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健全管理机制

班主任在接手班级时,首先应当考虑留守儿童的问题,以班级为中心建立留守儿童的个人档案,做好实地家访,尽可能地把握每一位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在家访的过程中,班主任要和监护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身心状况等。班主任在了解了留守儿童的状况后,应当给监护人提供家庭教育的参考意见,着力于建设家校共育的有效引导模式。

在对班级内的留守儿童状况有所了解的情况下,班主任应当注意了解留守儿童在个性上发展的差异,针对这些差异因材施教,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每一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在实际的班级管理工作中,针对留守儿童表现出来的问题,班主任应当做到全面管理,不仅要关注留守儿童的个性发展,还要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及心理问题,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在个性发展上,教师可以加强沟通引导,借助榜样的力量让留守儿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以及情感态度,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向榜样看齐。班主任也应当提升自身的素养,在一言一行上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形成乐观积极的个性,以此促进其健康发展。

在学习上,班主任应当动员班级中优秀的学生,积极地帮助留守儿童学习;班主任要和各科教师进行有效沟通,让各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留意关注留守儿童的情况,激发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将更多的注意力和精力放到学习上,以此促进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有效提升。

在人际交往上,班主任应当为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沟通环境,为留守儿童灌输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班级的温暖。

在心理问题上,班主任首先要及时地疏导,定期和留守儿童进行沟通,了解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状况;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注重关注留守儿童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将其错误思想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渗透德育,构建良好的法治观念

向留守儿童进行德育是乡村小学班主任的一项任务,只有留守儿童在道德情感和行为习惯上保持高度的自律,才能构建起和谐、温馨的班集体,才可以培养全体小学生正确的法治观念,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课后,班主任都要留心观察留守儿童的一举一动,懂得与他们成为朋友,深入留守儿童的群体中,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体会到自己的良苦用心。乡村小学班主任可以通过多媒体大屏幕为学生播放法治宣传片和儿童违法犯罪的教育片,让留守儿童在观看以后产生情感共鸣,自觉摒弃错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重新振作起精神,使自己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都获得提高。乡村小学班主任要选取身边的案例教育留守儿童,给他们讲述节约、孝顺、勤劳的生活实例,通过生活化的方式感动留守儿童,让他们知道要用自己的学习成绩来回报外出打工的父母,将思念化作书信,表达对父母的想念之情。

四、定期家访,推动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教师应通过定期家访的方式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及在家学习的状态,以更好地针对留守儿童的情况制定对应的教育方案。比如针对家庭条件不好的留守儿童,教师可向学校反映,为留守儿童争取补助资金,以保障留守儿童的生活;针对能力较差的留守儿童,教师在课余时间为留守儿童进行学习辅导,为留守儿童提供更适合的学习方法;针对性格态度不好的留守儿童,教师可多与留守儿童的家人进行沟通,并到其家中进行一对一教育疏导,引导留守儿童形成健康性格。

结语

在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是班级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班主任在工作中应当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关爱。在班主任工作中,班主任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便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弥补留守儿童家庭角色的缺失和家庭教育的缺失,让留守儿童也能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成长为社会建设真正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蒋红斌,王冬京.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教育再思考——以湖南省涟源市S小学为例[J].中国德育,2019(08):34-38.

[2]李亦菲,张海燕.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情绪状态调查[J].中国德育,2016(01):15-20.

作者:魏文文

上一篇:销售人员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一年的工作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