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观光园设计

2022-12-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生态农业观光园设计

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研究

摘要通过搜集大量文献材料,综述了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的概念以及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内涵、特征等基本信息,分析了国内外生态农业观光园的现状,运用生态农业观光园的理论与原则知识,提出了生态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研究思路,并展望了其应用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园

生态农业观光园是一种新型产业,它将农业产业未来的发展与生态休闲旅游结合起来。生态农业观光园区景观的生态设计,提供了参与玩赏、休闲娱乐、度假等游憩类功能,不但提升了园区自身的景观效果,满足了市民迫切希望回归自然生态环境的心理需要,同时还净化了环境状况,充当生态庇护的屏障,对维系自然生态平衡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1生态农业观光园的概念

随着农业产业化高速发展,其生产性功能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也在发展,要求把发展粮食与第二、三产业相结合,进行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科学技术研究成果与乡土农业文化,其渠道是人工生态设计工程,将经济的迅速发展、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能源资源的有效合理运用之间的矛盾进行调和,形成有利于经济与生态关系之间的良性循环,最终达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相统一。

观光农业的本质理论是指在完全发掘具有旅游价值意义的农业资源和当地乡土农产品的基础上,把科学技术原理、农业产业生产、艺术手法加工综合运用并使游客参与且融于其内的一种观光旅游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新型农业旅游活动。

生态环保意识为农业生态观光园的核心理论,其建设无论从景观规划、农业资源还是农产品开发等任一角度入手,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生态环保意识均为其首要前提。

由丰富的生态学理论、景观生态理论与农业发展生态原理所组成的生态性是农业生态观光园迄今为止最大的特征。果林园蔬、动物植物所赖以生存的方寸土地、水域均与其共同维护着区域内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持续性,生态环境的保护防护意识被贯穿于园区内的游客们的观光旅行的始终,这也为实现生态农业观光园景观多样性、动植物的丰富多样性打下了坚固的基础,最终形成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系统。

农业观光园为达到景观多样性,必须将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相结合,以满足其本质要求。置身于农业观光园中,游客不仅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游憩活动,更可以亲自置身于农业劳作活动中,比如品尝自主采摘的新鲜水果,与农业劳作者进行农业技术交流,还可以于旅行途中欣赏乡土文化、体验风俗民情等。

2国内外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应用研究

2.1国外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应用研究 发展农业观光功能最早的区域是欧洲,如家庭农作园、休闲度假农场、农业生态参观园等多种类型。国外对观光农业的旅游研究探讨中主要有以下2种看法:一是认为观光农业产业归根结底就是属于乡土村落旅游的一个奇特分支,认为其本质为附属于乡土村落旅游的;二是认为观光农业产业就等同于乡土村落旅游产业一。然而大多数群众与学者较为认同第一类观点,所以乡村产业研究领域及大部分涵盖了观光农业旅游产业的研究。

2.2国内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应用研究 生态农业观光园主要是以自主开发性为主导,在市场先行、管理落后的國情状态下,农业生态观光产业整体规划建设依然以经济利益为主导,即在一定程度上以牺牲部分资源环境、生态物种多样性来达到既定目标的经济效益。并且由于对生态环境、资源利用与物种保护所下达的文件缺乏科学指导且没有按照规划效益下落到具体实处,所以多数农业观光产业依然为农民在没有整体科学规划与合理地管理、制约与指导的状态下所进行自主随意开发。由此可得,生态资源破坏严重、农村地域文化特色流失、科学规划和理性缺失以及景观规划形式严重不合理等有待解决的问题仍然存在于我国多数农业生态观光产业中。

3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理论与原则

3.1生态规划的理论

3.1.1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主要研究的是景观的格局、功能作用和动态特性以及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的综合性学科。其主要结构包括廊道和机制以及在不同尺度上这些机构结构组成部分的不同分配,如数量、空间、大小、边缘带及版块以表达其各式各样的结构体系特质。

3.1.2可持续发展理论。以深入保护、综合开发、高效利用为前提,以提高农业园中对于生态观光的各行各业生态系统稳定性,通过降低成本中维护设施费用部分且对于园区环境进行整体提升来带动其生态效益与生产效益为目的,且实现农业园中的生态可持续增长政策为生态观光农业园的最终本质。

3.2生态规划的原则

3.2.1突出地域性原则。大力开发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模式,对创新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并充分发扬其地域特色文化以对游客造成巨大吸引力,从而延长游客游览兴趣与驻足观赏时间,是生态农业观光产业形成开放包容且与时俱进同力发展的旅游模式。

3.2.2景观多元化原则。园区自身为游客提供亲自感受劳作快乐的娱乐项目,对远道而来的城市游客提供设施,满足城市游客放松身心的精神需求,是大众旅游和游乐园娱乐的两大不同之处。同时生态农业园内拥有丰富的四季景观,景观与体验活动也富有不同的主题和变化,发展应时时蔬花果产业以满足生产、示范、观光等多种多样的农业生态产业园的功能设施建设。

3.2.3保护生物多样性原则。维持维续生态物种的多样性成为其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稳定前提。如采取高低错落种植植被、选用四季植物、采用轮作方法对园区内农业作物进行耕种,以及运用防护林来确保景色丰富、四季常青、拓宽生态农业观光产业园旅游资源的丰富性。

4生态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研究

4.1生态农业观光园植物设计的研究

4.1.1植物种类的选择。通过整体结合景观园区内景观设计生态设施的要求,调查植物种类、种植情况以及生长发展等趋势,确定需长期种植保留的植物,运用生态学研究方法方式,对农业生态农业园景观规划中植物规划进行适当调整、设计与改造,因地制宜,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并出台严格景观规划设计条例,以最大程度地维护植物周边环境的整体性。

4.1.2植物的生态设计研究。水生植物的种类选择列为首要解决问题,例如应强烈避免水葫芦这类水生植物的形成与繁衍,虽其具有强大去污作用,但其繁殖能力巨大,极易导致水面封闭,水体含氧量急剧下降,从而衍生生态失衡这种重大棘手问题。而位于沿街道路两侧的植物,在对其景观设计上应以绿色生态功能设计与丰富观赏效果两者相结合的设计为主。并且为了构成合理适当的植物种植景观结构,在创造良好丰富的景观规划设计的同时,满足游客强烈的视觉享受,因此,在植物种植种类选择中应首先考虑具有较强耐破坏、耐践踏、韧性较高且适宜粗放管理的草种植物种类。

4.2生态农业观光园地形设计的研究

4.2.1对原有地形的合理利用。尊重原場地自然历史发展轨迹,对原有地形地貌进行充分资源利用与保护,使其与人为设计相结合,从而创造出最合理、科学、具有规划意义的整体和谐的生态农业产业园园区的自然风貌。

4.2.2地形的景观生态设计研究。应注意地形对导游与游客游览路线与交通速度所带来的具体影响,因此在对地形地貌进行合理设计的同时,应充分结合原有地形地势对旅行线路进行合理规划,整合一级道路、二级道路、三级道路和园区小汀步的和谐与合理度,并针对不同类型游客的游览需求,进行更为人性化的道路设计,在满足游客视觉享受的同时,使游客行驶过程更为顺畅,给游客带来强烈的归属感受与亲切感。

同时,对地形地势的创造还应利用不同的结构方式与规划线外的合理空间。例如,缓面地形设计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为游客带来强烈的认同感与舒适度,陡而险峭的地形则可以为游客带来强劲的刺激感,以增加景观环境游览中所带来的丰富娱乐性。通过对地形地势进行合理有效的改造,最大程度地还原大自然所应带给游客的娱乐性。

4.3生态农业观光园道路设计的研究

4.3.1合理的道路体系。在最大限度上,尊重市民游客,尊重绿色自然,进行最为人性化、规划合理的道路景观设计,最大程度服务于人民群众。

4.3.2生态道路的设计研究。

4.3.2.1透水性混凝土路面。透水性的混凝土是一种新型的绿色、生态的铺装原料,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它具有透气、透水、抗压能力强等特点,不仅有利于降雨之后水资源的下渗,而且可以增加地表的透水透气性,对于调节都市地表的温度和湿度也具有一定的效果,既可以满足人们对于生态、环保的高质量园林需求,又具有可回收、再利用的条件。

4.3.2.2铺鹅卵石/碎石路面。一般公园小路多铺设鹅卵石和碎石,其透气性较强,不生长杂乱的野草,比较适宜使用在人行道边很难绿化的裸露地面、房屋周边等,这种鹅卵石碎石路面能让人们感受到天然朴实的村落气息,非常适合农业生态观光园区的景观气氛。

4.4生态农业观光园水体设计的研究

4.4.1景观水体的生态设计研究。在园区的景观水体设计中,硬式驳岸是最普遍的样式,然而这种硬式驳岸透气透水性不够好,它硬生生地分开了水中的植物和岸上的环境,不利于植物的生长,景观效果也没有发挥出作用。与此相反,由于具有高强度的通透性,以绿色环保原料为基础的生态驳岸不仅具有丰富的产业形势,同时具备打造水体景观的前提条件,以实现水陆合一的生态要求。

4.4.2农业用水的生态研究。目前,国内农业产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的浇灌方式主要是漫灌。高效生态的浇灌技术是节水灌溉技术,浇灌用水可以得到有效合理的运用,并能充分地节约水资源和生产成本,对生态、经济起到推动作用。农业生态观光园区中泥土的营养元素的缺失不仅致使泥土的肥力下降,更可能引发地下用水的破坏与污染,还可能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

5展望

绿色生态农业观光园是一项综合了第一与第三产业的生态发展样式,具有广阔的前景,且生态农业观光园研究领域综合了生态、农业产业、景观、观光等多个学科范围。总体来讲,生态观光农业前景十分广阔,随着社会以及新理论的不断发展,生态农业园作为农业产业发展的承载,许多方面有待深入探讨。随着绿色农业生态产业园在我国的强势发展,其势必带动我国与生态农业研究领域的深入探索,形成更为丰富完善的理论体系,从而大力推动我国经济生产力及生态效益的全面发展。

作者:王胜永 李彤彤 吴晗 张天颖

第2篇:农业生态观光园规划设计研究

摘 要:该文在深入分析江西武宁县新光生态农业观光园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农业生态观光园规划设计的内容与过程,以期为生态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生态观光园;规划设计

Key words:Agriculture;Ecology sightseeing garden;Planning and design

1 项目背景

随着经济水平不断的增长,我国的城市化率与城镇化的建设进程越来越快,城市的发展规模日益扩大,城市人口也呈现高度化增长。但是城市化发展在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城市的无序发展,城市人口高密度,生态绿地率减少等一系列问题。另外,城市的生活压力大,节奏很快,生活水平与质量也就随之下降 [1]。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渴望一个优美的环境,缓解日常的各种压力。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就会对精神生活的有所追求,希望通过一种方式来满足自己的休闲游憩、旅游观光,尤其是对远离喧闹城市、原生态的旅游景点的需求不断提高[2],人们的旅游活动形式向着生态化、多元化和特色化的方向发展[3]。在这种形势下,许多远离城市的原生态旅游悄然诞生,由此带动了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开发建设。

生态农业观光园是以农业产品、农业科普等农业相关主题为载体,以各种农业活动为基础,结合城市旅游、休憩、科普、研究等多种功能,近年来在我国各个地区不断发展的新型旅游规划形势[4-7]。发展与建设生态农业观光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的“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同时又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个风光优美的大自然环境,为体验农村生活提供了栖息地。但目前国内对于农业观光园这个领域的专业研究还比较薄弱,如农业观光园的生态性、产业性以及可持续性等,还缺乏较系统规范的规划设计理论和方法 [8]。

2 园区概况

园区位于江西省武宁县城湖滨北岸的宋溪境内。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全年平均气温为16.6℃,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春夏温湿炎热,秋冬干爽阴寒,地形地貌属丘陵山地。

3 园区现状分析与评价

3.1 生态格局现状 (1)基质:生态基质组成主要有园区内的特色生态农业植被、山地森林植被(包括果树经济林)等生态植物和生态水体。(2)斑块:园区的文化景点、山庄(旅游接待服务中心、园区管理站、宾馆等地块)和其他建设项目地块、果品加工、水域地块等。(3)廊道:道路系统及水域沿岸是园区的主要生态廊道。

3.2 生态格局现状评价

3.2.1 优势 园区内最大的生态优势就是森林植被的高覆盖率,森林资源具有生物多样性、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调节气候、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等生态功能。区域内的柘林湖水域在防洪排涝、农业灌溉、渔业养殖、净化水体等方面具有天然的生态作用。另外,建筑用地基本都是结合自然地形呈小型团块状离散分布,同时保留着 “造房植树”的传统观念,房前屋后都有较好的绿化。村庄镶嵌于农田或林地之间(表1)。

3.2.2 劣势 园区内各类生态基质包括丘陵、林地(包括耕地、苗圃等)、湿地等,类型多样复杂。但是生态资源保护程度和力度不足,人工干预较多,一定程度上势必会影响整个区域的生态平衡,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也存在不利因素。在微观层面上,虽然村庄具有良好的“林、房、水、田”的独特格局,但是,沟塘大部分为“死水”,水质差,缺乏良好的连通性。

4 规划设计目标及原则

4.1 规划目标 总体目标:建设具有农林产业特色和“山水”主题意境融合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科普宣传、农业生产体验旅游胜地目标分解:A促进旅游产业与城市生态功能协调发展;B维持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平衡;C有效利用区域自然和生态资源;D协调基地和周边地区的关系,共同组建休闲旅游的大格局;E优化结构,塑造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形象;F农业、旅游、就业、商业、娱乐和休闲需求提供合理的平衡用地;G清晰可感知的空间结构,创造鲜明的区域特征,人性化的绿化和公共开发空间,保证环境生态化;H针对自然生态条件的差异,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合理的建设,增加时序性对未来发展的适应性和弹性。

4.2 规划原则 总体规划上遵循“统筹结合,合理布局,综合配套,分区管理,因地制宜,科技为本”的原则,将园区规划成为一个集高科技农业生产、示范、培训、推广的新时代科技农业园。

4.2.1 功能结构优化原则 主要考虑农业科技园的开发、示范、科研、培训等环节与园区功能之间的均衡发展,为建设具有现代农业特色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园提供科学、适用的场地。

4.2.2 因地制宜原则 充分考虑不同地块的土质土壤条件适宜性,尽量追求农业科技园的开发建设与周边自然生态的环境与资源相协调。

4.2.3 生态环境保护原则 合理利用园区原有的资源,保持园区生态性。防止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对园区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全园实施资源再利用技术,确保园区环境优美。

4.2.4 创造农业生态景观原则 通过科学规划,打造新型的种植业景观、林下养殖业景观、森林生态及野生动物景观,人文历史景观,借景为主,造景为辅,规划内部网络型道路、水渠、农林斑块,以贯通各功能区之间的生态联系。

5 观光园总体规划

园区总体结构有三大生态板块和六大功能体系组成。三大生态板块为:森林体育休闲、科技展示服务和农业科技观光,3个板块组成生态核心。六大功能体系为:休闲度假别墅、综合服务中心、滨水商务会议中心、山水文化展示中心、水上运动管理中心和农家乐体验,分别体现了现代农业生产科技示范、绿色优质农产品水产品生产、现代乡村农家乐体验、山水文化休闲度假旅游等内容(图1)。

5.1 森林体育休闲板块 A以百树园为建设基础,打造园区森林生态核,生态林保护培育、绿肺效应;B森林体育健身带,登跑、徒步、吸收纯氧、娱乐、健身。

5.2 科技展示服务板块 A科普技术展览馆、生态农业科技示范项目、成果集中展示;B青少年科普基地,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

5.3 农业科技观光板块 A园艺休闲观光、林下农畜禽业结合示范、游客采摘果园。

6 观光园详细规划设计

6.1 交通组织规划设计 园区内道路系统规划为3种等级道路,分别为一级主干道、二级次干道和三级游步道(图2)。一级道路为主干道,不仅保持园区内部交通的连贯性还联系着外界的交通干道,主要功能是满足机动车的通行,道路宽度为6m,材质为混凝土路面。二级道路贯穿园区内的主要节点,呈环状型道路组织结构,主要功能为满足园区内游览车、作业车、自行车、电瓶车的通行,道路宽度为4m,材质为混凝土路面。三级道路为园区游步道,游人健步、游览的便道。道路宽度为1.5m,材质为卵石铺地、透水砖类(图2)。

6.2 重点区域规划设计 根据规划设计的总体目标及规划设计原则,结合场地的原有地形地貌,将新光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为生态果园示范区、水产生态养殖示范区、中草药种植示范区、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区、花卉产业化示范区、林下养殖示范区、特种禽鸟生态养殖示范区、现代农产品深加工示范区、农业科技科普培训区和农业生态观光示范区(图3)。

6.2.1 生态果园示范区 此区域位于园区的西北部,规划面积为667hm2,主要引进种植高档品优的水果新品种,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高产生态果园。规划种植26个品系的100多种优质水果,共计15万株,主要品种包括布朗黑琥珀、玫瑰皇后、意大利李、皇家宝石李、日本李王、朱砂李、韩国黄金梨、大果水晶梨、中华猕猴桃、金丝蜜桃、东魁杨梅、脐橙、湘妃樱桃、大五星枇杷、果桑、沙果、石榴等,主要进行优质水果的筛选和优良生态种植技术的研究。

6.2.2 水产生态养殖示范区 此区域充分利用柘林湖及科技园内的水资源,以推广水产健康养殖、病害防治和科学用药技术为主要内容,发挥武宁县特色水产的产业优势,开展无公害水产品养殖技术。其中银鱼、斑厥、鲈鱼等为主要渔业特色,养殖示范区面积大约1 333.33hm2,共分为5个养殖基地,通过举办生态养殖科技培训班、现场科技人员服务指导、培养养殖专业户等措施,推广和普及水产养殖技术,带动周边养鱼户转变养殖方式,提升健康养殖技术的能力,从而把该区域的产业链向规模化、资源节约化、成本降低化、品种优良化的方向转变。

6.2.3 中草药种植示范区 该区域规划于园区的南部,规划面积约333.33hm2,规划建设中草药良种繁育区6.67hm2、良种示范区33.33hm2;建设种子精选室100m2,处理室100m2,苗木繁育区1 400m2,种子晒场4 500m2,温室2座等。引进国内外优选中药材品种,以先进科学的栽培技术和加工技术,计划建设五大药用植物园、四大药用林带,年产优质中草药500万株,主要中草药品种有吴茱萸、枳壳、杜仲等,通过建立健全中药材生产、收购、加工、制药产业一体化经营体系,形成全县中药材交流、交易中心。

6.2.4 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区 该区域位于核心区的西侧,优质林木生产区的北侧,主要通过引进、示范国内外各种名优特新蔬菜新品种,建立无公害蔬菜基地333.33hm2,路面硬化,园田呈格子状,采用喷滴灌形式配套喷灌。蔬菜基地内基本采用机械化作业,建成一个规模化、具有现代科技化的蔬菜产业企业,形成一定规模的无公害蔬菜产销研的系统一体化中心。其中建设内容包括:野生蔬菜引种、驯化和推广区,占地面积13.33hm2。主要对野生优良蔬菜的生物学特性、生态特征、物候期、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和营养价值等方面进行研究。无公害蔬菜基地占地面积40hm2,全部采用节水灌溉方式,自动滴灌进行生产、示范。规划无公害瓜果反季节生产示范区面积13.33hm2,采用全自动智能化连栋日光温室大棚进行反季节栽培,全部为镀锌管大棚,2层保温幕。

6.2.5 花卉产业化示范区 此区域位于园区的西部,规划面积66.67hm2。采用组培快繁技术,引进繁育国内外名优花卉种苗,建成集盆花、盆景、园林绿化苗木、草皮草坪等四大系列苗林生产基地,使之成为集试验、示范、培训、生产、观光于一体的花卉产业化示范区,逐步形成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科技苗木花卉产业,带动武宁县该产业的发展。其中建设主要内容有单位面积为667m2的高效日光温室50座,喷灌设施0.33hm2,大田苗圃节水灌溉工程13.33hm2。

6.2.6 林下养殖示范区 充分发挥园内的山林资源优势,在果树区及林区发展林下养殖业,依托园内的林地,在林下养殖土鸡、肥猪等优良品种。通过“猪—渔—沼—果”的生态发展模式,利用林下空地及动物的粪便,进行复合式立体循环农业的发展,果园内种植各类水果、行间种百喜草。各个山头建猪栏和沼气池,树下养殖林下鸡,山下建渔池。猪的排泄物进入沼气池。沼气池里产沼气作为生活能源。沼液沼渣为优质有机肥施于果树,行间百喜草作为鱼饲料和猪青饲料,渔池淤泥肥果园。果树不施化肥、少用农药、不燃烧有机物和矿物能源,基本无污染。整个系统只从外界进猪饲料,即能驱动系统内物质与能量的合理流通,充分利用太阳能转化为人们可利用的物质,生产出绿色食品。这种猪、渔、沼、果复合型生态果园,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和运行能遵循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规律,成为生态上自我维持,经济上有生命力,无污染环境,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做到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又大大降低了养殖成本,计划年养殖林下鸡20 000羽,成品猪5 000头。

6.2.7 禽鸟生态养殖示范区 在科技园的东部建立面积约33.33hm2的特种禽鸟生态养殖,其中包括种苗抚育区6.67hm2。养殖的主要品种包括鸵鸟、孔雀、肉鸽、鹌鹑、鹧鸪、大雁、山鸡、火鸡、斑鸠等,生态养殖的过程中逐步探索高效养殖技术及特种禽鸟疫病防治综合技术。

6.2.8 农产品加工示范区 为水果、蔬菜、水产养殖、林下养殖的配套区域,位于园区的东部,南临特种禽鸟生态养殖示范区,规划面积53.33hm2,主要用于培育3家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用于提高肉类、蔬菜、瓜果、花卉盆景加工及鲜切花等农产品的深精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创出省内乃至全国著名的品牌。计划实现农产品加工增值率达到200%。

6.2.9 农业科技科普培训区 科研科普培训基地位于农业科技园的核心位置,规划有综合办公楼2 000m2;信息中心楼800m2;培训楼1 800m2;科研楼1 600m2;综合服务中心1 800m2;中心广场20 000m2;其它为绿化道路用地。科普教育中心可以满足各类农林专业培训,召开各种会议、展览、接待访问等功能的场所,场所内设置大小会议室、展览厅、报告厅以及接待室,为参观游览、访问、学习的人员介绍整个园区的发展状况,并详细讲解现代农业科普知识和生态环境科普知识。

6.2.10 农业生态观光示范区 该区域主要集中在园区的西北部,示范区规划面积约20hm2,辐射区域设计整个园区,规划手法上运用融入自然、亲近自然、拥抱自然的理念,充分发挥大自然山水的优势,实现人与自然共存共生的梦想。此区域共分为5个区域,休闲活动区、田园养生区、综合服务区、健身运动区、特色种植区。休闲活动区配备农家乐客房、快乐菜园、青少年教育基地、各色传统农用生产工具展示及小型古文化展示。田园养生区配备树屋、林中四合院、林间茶坊、特色农家小屋等,以及水面养殖等。综合服务区配备标准客房、农家乐餐饮、足浴SPA、会议、KTV、乒乓球以及各色演出等。健身运动区有拓展训练基地、水上乐园、迷你高尔夫、射击场、攀岩等。特色种植区包括林木区以香樟、木兰、樱花、桂花等100多个品种的苗木和花卉;蔬菜区以多种有机蔬菜为主,无公害无污染;果林有李子、枇杷、杏、桃、杨梅、樱桃、石榴、梨、柿子等10余个品种。

7 结语

农业生态观光园的开发建设,是现代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必然选择和现实需要,也是观光农业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的纽带。目前,我国的农业生态观光园的规划还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指导,仅仅是依靠建设的实践经验来进行探索。本文所研究的武宁县新光农业生态观光园具备完善的农业产业的特征,运用功能优化、因地制宜、环境保护等规划原则为生态型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提供了思路、方法和经验,不仅对南方现代农业的走向有指导意义,而且对我国农业生态观光园的规划设计也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萌.基于文化创意视角的上海文化旅游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1.

[2]徐晓莉.休闲农业开发的理论与实证:文化资源的挖掘与表达[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6.

[3]肖静.我国观光农业发展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火学,2006.

[4]林宇皓.宁波市观光农业发展研究[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0.

[5]陈道庆.农业观光园中景观空间设计探析——以舟山中欧锦绣田闶现代农业园为例[D].杭州:浙江大学,2011.

[6]刘忠良.生态旅游的标准和特征基本概念的分析[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9,26(2):71-74.

[7]Richard,Forman TT,Michel Godron.Landscape Ecology [M].New York:John Willey,1988.

[8]张俊国,张铁峰,王彪.景观生态学研究进展与展望[J].林业勘察设计,2008(2):26-28. (责编:张宏民)

作者:季巍 文野 朱仔伟

第3篇:生态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探讨

摘 要 近年来,高速增长的社会经济给我国城镇化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动力,城市人口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然而,相应的基础设施和绿色建设却没有跟上高速增长的步伐,人们的生活质量受到较大的影响。因此,人们希望在城市生活之外需求一种原生态的农家生活来调整情绪、旅游及观光休闲等。随后,原生态的生态农业观光园得以迅速发展,但要想在全国旅游建设的浪潮中脱颖而出还需要投入更多的力量。结合生态农业观光园建设和规划的原则、主题方向及定位进行详细讨论,希望可以有所助力。

关键词 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原则

农业观光作为以农业为基础的旅游型交叉产业,虽然在我国发展时间虽然较短,却仍旧拥有相当火爆的市场行情。最初其发源于我国的“休闲农业游”,在中国灿烂农耕文明的沃土中繁衍出了新的生命心态。当然,这离不开城市居民日益增前的回归田园意愿。然而,农业观光园并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城市公园,因此其规划设计也存在不少的独特性。目前,我国在农业观光园的规划研究和实践还不够多。在规划设计方面,仍处于摸索阶段的生态农业观光园需要更加谨慎和细致,从景观、产业及休闲等多个方面切入,把握因地制宜和环境保护等多项原则,充分挖掘整个生态观光园区的价值。

1 生态型农业观光园区的规划设计原则

1.1 因地制宜原则

由于农业发展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地域性和周期性特点,因此,生态农业观光园在规划和设计时就需要把握因地制宜的原则来进行综合性规划。首先,将该地区现有的原生农业资源利用起来,就地取材,创造出区域性特色的服务和产品[1]。其次,要通过技术和资金投入到受限于技术和机械的农产品当中,进一步丰富园区作物的内容,创造出更多的项目。最后,集中力量建设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基础设施,保障良好的交通、水电及食宿等,开发极具地方性、品牌性及文化性的旅游精品项目。不仅使农民收益提升,也要发挥服务社会的作用。

1.2 绿色、环保以及可持续原则

生态农业观光园作为紧密联系自然环境的一项产业,不仅要以服务和产品来吸引客户,更需要来自于自然环境的支持。因为良好的风俗地貌、文化氛围及自然景观更能够吸引到旅客。因此,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建设需要严格把握绿色、环保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建立良性发展的生态经济模式。首先,需要禁止滥砍乱伐,减少大兴土木对园区环境和自然生态的影响。其次,需要尽量减少化工、化肥及生活垃圾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合理的规划,建立持续经营的管理模式。最后,对整体收益进行合理利用,不仅要为当地农业从事者创收,也要为社会和环境做出贡献。

2 生态农业观光园的设计定位

事实上,生态农业观光园的经营目标是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缓解压力、回归农耕以及融入大自然的服务,这也体现生态农业观光园和城市景观在设计定位上的差异性。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更加偏重于城市个性、历史及文化等特点的突显,而生态农业观光园的规划重点是提供短暂休憩和娱乐[2]。因此,生态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定位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阐述。

2.1 观光园主题设计定位

生态农业观光园大体上可以分为观光、农园及教育三个部分,为了满足不同的客户需求,可以让生态农业观光园具有更加丰富的营业空间。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农园主要是通过让客户参与到农业产品的生产、收获及进一步加工等环节,并可以在此间进行欣赏、品尝及购买,以此实现收益。而观光服务只要集中体现在农业特产销售、团体休闲及园林观光等;同时,这类园区往往也会提供度假、餐饮、食宿及会议接待等方面的功能性服务之,旨在体现人文、自然和经济等多方面资源的综合利用,具有服务集成化的特点。而教育农园的开放则要更多考虑到教育实践和科技普及的方面,一来可以选将农场植物的发展、演变及研究等,也可以让更多领略到农业发展给社会带来的进步。因此,管理人员在确定整体园区的规划方案时,需要结合当地的地理、人文、农产品季候及气候环境等要素进行综合分析,最后决定具体的功能与主题。

2.2 观光园生态景观设计定位

至于生态农业观光园内的生态景观建设,则需要更多限度保留当地的自然景观,对原始生态自然进行真实的还原,维系原有的生态系统平衡。

3 生态农业观光园的综合服务体系和景观设计分析

农业生态观光园作为一项农业和旅游业的交叉产业,在服务体系上具有丰富的内容,不仅包括了一般的餐饮、休闲、娱乐及观光,更将农业中的农副产品收获、采集及精加工融入到娱乐部分,帮助生态观光园与其他产业的服务设施建设明显的区分开来,具体工作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3.1 整体设施设计体现农业观光园的主题

整体设施在设计需要突显出生态农业观光园在农业这一基本主体中的作用,不仅是整体建筑风格和道路规划,也需要在一些细致的部位上突显农业元素,如公共座椅、垃圾回收设施以及道路指引牌等[3]。此外,在艺术品建设方面也需要尽量突出农耕文化,不仅仅可以利用农业机具和农产品原型等要素进行创作,也可以通过对农耕时代的人文和神话进行设计,给游人以生态农业和农耕文明的艺术感染。

3.2 建筑景观设计体现生态农业特点

农业观光园的建筑景观规划设计表现为农业观光园区的大背景塑造,以建筑体现生态环境,美化和亮化农业园区。生态农业观光园建筑景观设计体现农业特色必须做到三个融合:一是建筑景观与园区的自然景观相融合;二是建筑景观要与园区的人工生态景观相融合;三是与生态园区的人文环境相融合。

3.3 经济价值主导的服务项目设计

农业观光园在服务项目的设计上要遵循科学规律,在把握合理原则的基础上对功能进行配置和规划,科学地设计生态农业区、观光区域、休闲区域、食宿区域及自然景观保护区域等。同时,需要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进行相应的设置,作为产业化的设计,最主要的便是突出经济效益的产出,将农业生产和旅游观光进行良好的结合,充分挖掘每个园区潜在的经济价值。此外,需要注意在经济价值挖掘外对整个园区的环境、人文和生态等方面引起重视,综合设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观光园经济。

4 结语

生态农业观光园是目前发展势头最猛的新型农林旅游产业,但其在经济模式还缺乏足够的完善,对设计主题和原则缺乏精准的把握,难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园区内的商业价值。因此,本文针对这类问题分别从设计主体、规划原则及服务价值体现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希望可以因地制宜地对经济效益进行挖掘,以鲜明的主题来打入市场,但也要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争取早日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徐宝辉.农业生态观光园规划设计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6):29-30.

[2]夏锦,李蔚青.现代农业生态观光园规划设计浅议[J].现代园艺,2013(21):56-58.

[3]徐海源.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探索[J].山西建筑,2013,39(34):39-40.

(责任编辑:刘昀)

作者:李伟

第4篇:农业观光规划设计,休闲观光农业策划

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 产业化是市场经济条件和wTo等国际背景下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我国农业产业化水平尚不高的情形下,尽早实现中国生态农业产业化不仅是推进我国生态农业实质性发展的科学选择,也是推进我国农业产业化朝着健康高效方向发展的重要举措和基本内容。因此,本研究将中国生态农业产业化作为中国生态农业创新发展的核心战略。

产业化现状与问题 20余年来,我国农业产业化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己经得到长足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一体化服务为手段,实行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初步实现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 中国生态农业产业化与常规农业产业化有着直接的联系。

常规农业产业化是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基础,但生态农业产业化与通常所讲的农业产业化又有很大不同。我国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虽然一定程度地晚于常规农业产业化,但在从中借鉴到许多宝贵经营之道的同时,更加注重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结合,更加凸显农产品生产中的环境安全与产品安全。我国近年的绿色食品生产获得了快速发展,世纪末有机食品商场也如火如茶,国家以及国内出台了A级和AA级绿色食品生产标准,逐渐对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进行了标准化、规范化。

与此同时,生态农业模式也不断向着提高产业化水平的方向发展,在我国主要农业区域己经取得了一批成功模式,如江浙等东南沿海地区的“专业市场+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农业专业协会、合作组织+ 农户”和“农工商一体化”等,西北地区的草地生态农牧业产业化模式,西南山地的山区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东北、华北平原的平原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等,这些模式产生了良好的生态、经济与社会效果,极大地推进了我国生态农业产业化进步。 然而,就全国整体发展水平看,中国生态农业产业化整体上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目前,中国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很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生态农业产业化理论基础尚不完善。前面的章节己经讨论了生态农业相关理论问题,表明生态农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受多种自然与社会科学的共同支撑,单一学科研究己经远远不能满足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特别是在多种要素之间

的祸合规律、生态农业结构优化、生态农业标准化、生态农业评价等领域,相关研究还相当薄弱。

农业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制约了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快速而健康的发展,由于农业污染不仅导致农产品产地和农产品污染,同时导致江河湖泊的富营养化等大范围环境问题,对农业自身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极不利的影响。生态农业科技支撑还较为薄弱,还未形成体系,特别是产业化工程化配套体系远未形成,这极大地制约着产业化的进程。

生态农业产业化政策薄弱,经营与管理水平落后,土地流转机制不畅,推广体系很不健全,农业信息与市场体系薄弱等,不利于中国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我国小农户大市场的局面己经持续了20多年,上世纪80年代,小农户生产模式曾极大地刺激了农业的发展,但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其弱点逐渐暴露出来了,农户既不能很好的应对市场的变化,又常常无法顾及生态环境问题,在经济大潮中往往招致较大的损失,同时造成较大的环境负担。

第5篇:观光农业发展规划,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趋势,休闲观光农业规划设计,现代旅游观光农业

生态农业主体模式剖析 经过20余年的生态农业实践,中国生态农业己经逐渐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模式群,形成了若干有价值的成功模式,为我国生态农业实践和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这也为本研究的模式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中国生态农业类型多种多样,从不同视角可以形成不同的分类结果。

本研究从全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整体出发,依据模式所应用的生态学原理、核心技术内涵和模式的普遍性等,同时参照前人研究成果,将我国生态农业模式归纳为以下几种主要模式: 生态位立体开发利用模式 该模式利用生态系统中不同海拔地带、不同空间环境组分的差异和不同生物种群适应性的特点,在空间立体结构上进行合理布局,发挥生态系统整合效应。 立体种植、立体养殖或立体种养是在半人工或人工环境下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原理进行生产的方式。

它巧妙地组成农业生态系统的时空结构,建立立体种植和养殖业的格局,组成各种生物

间共生互利的关系,合理利用空间资源,并采用物质和能量多层次转化手段.促使物质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充分利用,同时进行生物综合防治,少用农药,避免重金属污染物或有害物质进入生态系统。

“桑基鱼塘”模式是我国劳动人民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代表性杰作。它集种植、养殖于一体,将生态环境整治与利用、生态位拓展、废弃物循环利用等生态学与传统农艺学技术结合在一起,既达到了改造和利用自然的目的,又取得了生产与生态双丰收,值得在今后模式创新中借鉴。

四川省的“山顶松柏戴帽,山间果竹缠腰,山下水稻鱼跃,田埂种桑放哨”,广东省的“山顶种树种草,山腰种茶种药,山下养鱼放牧”等模式,都是很好的山坡地综合利用生态农业模式。

中国传统的青鱼、草鱼、鲍鱼和蟾鱼混合放养模式,则是利用不同鱼生活在不同水层的习性进行分层放养的水体立体利用模式。 农田中高矮作物、耐阴与喜阳作物的间套复种,以及在高秆作物下养殖鹅鸭、培植食用菌等,就是充分利用立体空间,合理搭配,使不同组分各得其所、地尽其利的生态农业模式。

农林(草)复合系统也可以看作是这类模式的一个例子,果粮间作、林草间作、枣粮间作、桐粮间作等都是根据系统中不同生态位的多样化和互补互利的原理建立的立体开发利用模式。农业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模式 我国不少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己经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如黄土高原和华南的水土流失问题,黄淮海平原及西北灌溉农区的盐碱化问题,西北的干旱与沙漠化问题等。

在这些地区,发展生态农业必须首先从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开始。在生态环境建设实践当中,逐渐形成了适合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模式,如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环保净化型模式、生态恢复与治理工程模式等。 黄土高原劳动人民在长期的与大自然的抗争中,总结出了一系列防治水土流失的宝贵经验,他们利用梯田、沿沟筑坝蓄水、等高种植、鱼鳞坑、集雨窖、作物覆盖等技术,较好地控制了水土流失,对天然降水进行了很好的利用,在非常严酷的条件下,获得了生存和发展,不少地区还取得了生产、生态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双赢”结果。

广东省五华县在治理花岗岩红壤低丘的严重水土流失时,在坡面开水平梯田、开竹节沟拦截表面径流,在山坳建拦沙坝截留流失的水土,植被则采用乔灌草结合,模拟自然顶级群落,取得了良好的农业生态系统保育的效果。

物质、能量多级利用的食物链组装模式 该模式是按照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规律而设计的一种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该模式中,生物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同时并存着多种生物,它们通过一条条食物链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按照食物链的构成和维系规律,合理组织生产,最大限度地发掘资源潜力,节省资源且减少环境污染。食物链模式设计可采用“依源设模,以模定环,以环促流,以流增效”方法,通过链环的衔接,使系统内的能流、物流、价值流和信息流畅通,从而提高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

第6篇:山东生态观光农业规划设计

中国青岛西麓国际生态农业公园是一个以生态保护为基础,以悠久的历史文化为背景,以发展湿地休闲农业为重点,打造集生态体验、农业休闲、文化养生等功能为一体的国际生态农业主题公园。项目投资方是一家地产开发公司,通过对相似项目的实地考察后,最终投资方邀请规划设计院帮助其完成该项目的规划设计工作。

项目投资方对该项目并没有清晰的想法,只是想通过大棚种植发展项目,通过实地考察和综合研究后,规划设计院的规划设计专家们对该项目提出了详细的规划思路,为该项目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项目背景

中国青岛西麓国际生态农业公园项目地位于青岛市城阳区东部,规划面积为3000亩。地块北面为崂山水库,城市道路将山地与水体分割。地块地形以山地为主,植被条件一般,内部存在若干大小水面。项目地块内有部分房屋,是华阴北村村民用房,老华阴村村址在今崂山水库中部库底,由于居华楼山之阴,故名华阴。现在由于项目地所在的板块被规划为崂山西麓生态农业板块,华阴北村现已迁出。项目地背山面水,地势高低起伏,自身拥有得天独厚的良好生态环境,十分适合生态旅游、农业休闲、康体养生,具备打造生态农业公园的条件。但是,由于近几年开山采石、农家院不合理的建设等原因,山体、植被、水体景观等受到了一定的破坏,生态环境亟待保护。

本次规划是在对项目地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根据《青岛市城阳区发展规划》,以保护和治理项目地的生态环境为前提,以项目地的历史文化为背景,以发展休闲农业为重点,打造的国际化生态农业公园。中国青岛西麓国际生态农业公园的建设不仅是顺应青岛市城阳区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为城阳、乃至青岛未来城市发展提供的生态涵养走廊。

二、生态建设及发展策略

通过实地考察和综合分析,规划设计院对该项目的生态建设及发展策略进行了详细研究,总结出以下六大体系。

1、生态体系

本项目位于崂山水库的北岸,背山面水,生态环境良好。项目地在《青岛市城阳区发展规划》的"一带、两心、三轴、七区、多节点"的空间布局结构中,规划为崂山西麓生态农业板块。崂山水库是重要水源地,所以规划设计院认为,对于项目地的规划,一定要将项目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作为整个项目发展的重要基础和第一战略步骤。

2、农业体系

项目地作为崂山西麓生态农业板块,生态型农业是项目地的重点发展方向,也是整个项目建设发展的重要景观优化、生态配套板块,银河路以南,水库北岸,是发展生态农业的绝佳板块,通过有机循环农业的打造,既能解决农业产业结构优化问题,同时也能够涵养和净化水源,改善目前环境遭到污染破坏的状况。

3、景观体系

项目地背山面水,生态景观良好。但现在由于采石、农家院建设杂乱等原因,山体、植被、水体景观等受到了一定的破坏,亟待保护。通过本次规划,规划设计院对于项目地的景观体系进行必要的治理措施,从生态景观环境的角度来营造一个崂山西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景观优美的生态公园。

4、文化体系

项目地历史悠久,古迹荟萃,有慧炬院、黄石洞、玉皇洞、张良洞等历史古迹,历史上的华阴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世代劳作,生生不息,为我们留下了非常有价值的人文景观和一笔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项目地兼具生态文化、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为项目打造文化养生休闲版块提供了文化背景。规划设计院经过梳理形成一整套的文化体系,成为整个项目建设发展的又一重要补充。

5、服务体系

服务体系是项目建设发展和运营的重要配套、保障体系,也是项目直接产生效益的重要来源,本项目作为一个独立发展运营的项目,在规划中,要求有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为项目地打造国际生态农业公园提供服务保障。

6、效益体系

在本项目中效益体系包括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综合效益。作为青岛市的后花园、城阳区的生态绿肺,项目地一定要将环境效益、生态效益提到首位,在生态环境得到保障的前提下,为村民、为社会谋求可持续的综合效益。

由上图可以看出,项目地的生态体系相对完整,但是有一定的破坏,这些破坏会对后期环境产生持续的不良影响,生态环境须及时的保护和治理。

项目地,目前农业零星分布,欠缺集约化管理,发展并不理想,项目地的资源也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由于开山采石、伐木等人为破坏山体、水体、植被等景观,造成项目地的景观体系严重被破坏。项目由于缺少科学的规划和管理,故尚未得到合理的保护、开发和利用,项目地也缺乏配套的服务设施。

通过对生态体系、农业体系、景观体系、文化体系及服务体系的研究评价,项目地因为缺少发展基础和驱动体系,效益体系也就无从谈起,也不可能形成生态、农业、景观、文化、服务、效益几大要素体系的良性循环,只有通过对前五大体系的合理保护和治理,最终才能够达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才能达到项目地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共同提高。

三、项目名称解读

项目名称:中国青岛西麓国际生态农业公园

解读:

西麓:指出了项目地的地理位置,是位于青岛市城阳区崂山西麓。

所谓生态农业公园,是指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生态环境场所、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的一种现代观光农业经营方式。

通过生态农业公园的建设,将区域内的生态资源、农业资源最大化,将生态保护、现代农业与旅游休闲融为一体,其核心是区域的生态平衡性,通过土地利用集约化方式,将现代农业与第三产业密切结合,使得项目地的生态环境得到根本上的保证,形成规范化经营的综合现代生态农业公园。

四、项目定位

(一)总体定位

以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为基础,以悠久的历史文化为背景,以发展湿地休闲农业为重点,打造集生态体验、农业休闲、文化养生等功能于一体的国际生态农业主题公园。

(二)主题定位

净山净水,青出于蓝

净山净水:体现了项目地在城市发展规划中的生态功能,也体现了项目地纯净、干净的生态环境,同时,也集中体现了项目地的宗教文化。

青出于蓝:体现了项目地山青水蓝的优美景观,同时也表达了项目地未来打造国际化生态农业公园的目标和展望。

(三)功能定位

生态保护治理

文化休闲旅游

休闲农业观光

康体养生度假

(四)目标定位

国际农林旅游示范园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山东省农业科普实验基地

国家级创意农业产业园

零碳零排的国家级生态循环有机农业示范园

五、项目规划

(一)空间保护布局

根据项目地生态保护的现状,规划设计院对于项目地的保护布局规划为三大区域:严格保护区、缓冲区、实验区。

1、严格保护区:

位置:项目地的北部山体及水库的北岸。

措施:通过合理化、规范化的保护及管理,进行对保护区的严格保护。

2、缓冲区:

位置:位于保护区及实验区的中间区域。

措施:以保护为主,可以有少量的生态建设和活动。

3、实验区:

位置:位于项目地银河路以北。

措施:在生态环境得到保护的基础上,可以进行适度的开发和运营。

(二)功能分区

在空间保护布局的基础上,规划设计院将该项目进行功能分区,规划建设"一轴、一带、四区"。

一轴:生态景观休闲轴

以银河路为主要观光轴线,路两边进行景观美化,依托路北的山地森林景观,路南的滨水农业景观,打造一条生态景观休闲轴。

一带:滨水农业示范带

该区是项目的重要板块,是一个水域和陆域的过渡地带,发展成景观较好的观光农业景区,具有良好的俯视效果。通过有机农业的种植,营造良好的有机循环体系,在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的同时,有效的净化和治理水库生态环境。

四区:管理服务区、文化养生休闲区、历史古迹游览区、森林生态运动区

管理服务区:位于项目地西侧第一个山谷,配置有停车场、休息厅、咨询台、卫生间等设施,是整个公园生态管理中心和游客集散中心,具有生态管理、环境监测和咨询服务等功能。

文化养生休闲区:是项目地另一个重点打造板块,依托项目地的宗教文化和生态环境,打造禅修、生态养生休闲区。

历史古迹游览区:是项目地历史古迹集中的区域,以历史古迹观光、文化休闲为主。

森林生态运动区:位于地块的东北部,通过山体的高低起伏,植物的精心营造、游览设施的合理布置打造成以森林养生、休闲、运动为主要特色的生态自然的活动区。

六、特色产品设计

(一)公益试验田

通过种植有机农田,达到水土保持,稳固河滩、净化水体的功能。

(二)有机大棚

有机大棚规划设计在滨水农业示范带,种植有机果蔬,是项目地健康食品的供应板块,同时具有四季采摘的功能。

(三)水岸农庄

临近公路,依托水库的生态环境,设置具有特色的生态木屋,属于农业种植、养殖项目的配套项目,为游客提供具有乡村田园感觉的生态休闲度假设施。

(四)百年寺院

慧炬院位于崂山水库北岸,原名石竹庵,建于东晋。据《崂山地名志》记载,该寺院于1966年被拆除,慧炬院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具有很大的历史文化价值。百年寺院是在慧炬院原址上进行复建,以保护佛教经典文物和弘扬历史文化为原则,重现寺院风貌。

(五)企业养生庄园

企业养生庄园是面向企业市场,提供的度假养生项目。

(六)西麓洞天十景

对位于项目地后山的十大历史古迹进行保护及适度的开放游览,结合静修悟道节点、小品、古迹观光--打包成为"西麓洞天"、"文化福地",具有登山观景、静心悟道、探访古迹等功能。

西麓洞天十景包括:黄石洞、练丹洞、老子洞、玉液泉、清虚庵、佛爷洞、沌泉、玉皇洞、张良洞、老君堂。

(七)森林氧吧

以高含量的对人体健康极为有益的森林空气负氧离子和植物精气等生态因子为特色,辅以各类简约、朴素且与环境格调相一致的游憩设施。追求"原汁原味、返璞归真"的理念,将运动健身、休闲旅游与自然山水巧妙融合,使游客走进森林,就会感到整个身心的净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对生态环境、旅游资源的保护。

七、项目寄语

如今,该项目的规划设计方案已经获得项目投资方的高度认同,规划设计院希望该项目早日落地运营,为青岛创造一片生态休闲农业旅游的新天地!

第7篇:观光农业园设计准则(大全)

1972年,“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得以提出,成为世界发展的共识。1993年,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发表了“环境与发展宣言”,提出了“可持续景观”的概念。正是基于对可持续景观的思考,生态观光农业园规划设计的思考才得以展开。

近年来,观光农业以其现有自然环境为依托,得到了众多旅游爱好者的青睐,很好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民收入的增加。但是,观光农业的迅速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严重阻碍了观光农业园的发展。 笔者查阅了大量生态观光农业园理论研究,针对其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规划、产业规划、农村政策等方面,而生态观光农业园规划设计的研究也大多停留在规划层面,缺乏良好的具体设计方法研究。

在对欧洲、美国、日本、台湾等地的生态观光农业园规划设计、经营管理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借鉴可持续景观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生态观光农业园规划理论等,提出了针对生态观光农业园可持续规划设计的系统整体、功能最优、生物多样性保护、遵循场地自然过程、设计结合自然和文化、能源消耗最低化、局部补偿、生态空间布局结构合理、大众参与等八条基本原则,并划分出一般生态观光农业园所应具备的核心区、中心区、服务区、防护区等四个基本功能结构。

并在总体分析的基础上,借助伊恩·麦克哈格教授的“千层饼”模式,将生态观光农业园拆分为水体、地形、道路、建筑、非生产性植物、农业生产系统等六个层面,通过对每个层面的可持续规划设计方法的深入研究,从而总结出具体的生态观光农业园可持续规划设计方法。 从18世纪欧洲工业革命开始,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全球城市化进程显著加快,越来越多的人们聚集到城市中进行生产、生活。19世纪,大型城市、超大型城市开始涌现出来。

到了20世纪,随着这些大城市的发展,其自身的运转结构体系缺陷凸显,能源产出也越来越不能满足自身的发展。城市发展规划者们便开始向自然环境索取资源,用以维持这些庞大复杂的城市系统正常(或非正常)运转。人与自然之间的天平开始严重失衡,由此带来的水资源危机、大气污染、沙漠化扩张、气候恶化等环境问题也越演越烈。有人称21世纪成为人类发展史上最为关键的时期,要么成功捍卫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要么在大自然的报复中一败涂地。

在对环境危机有了清醒的认识以后,人类开始重视起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开始以生态利益为社会发展准绳,而中国正全速向提高经济效益前进。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我们并没有以发达国家为戒,走了它们以环境为发展代价的老路,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中国因环境问题而下调的GDP估计,清理2004年所产生的环境污染就需要840亿美元,相当于当年GDP的3%。

但是,更现实的估计认为,环境损失占中国每年GDP增长的 8%-13%。这就意味着,由于环境污染,中国几乎失去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一切经济成就。 当人类意识到环境危机己经威胁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保护的声音成为21世纪的主旋律,可持续发展也成为全世界的共识。在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概念被正式讨论。1992 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迈向21世纪的共同发展战略,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由概念和理论落实为全球的行动。

中国也在大会之后不久着手编制《中国21世纪议程》,积极加入到应对环境危机的行列中来。1994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这是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制定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的指导性文件,同时也是我国政府认真履行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行动纲领,表明了我国在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上的决心和信心。 这十几年来,可持续发展理论在中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它的理论被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致力于改善环境的准则。在城市,人们提出可持续的城市发展;在乡村,我国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也正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标准的。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提出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约占总人口的57%,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对我国的快速、稳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与城市的快速发展相比还较为落后。然而,这落后恰恰保全了它的自然生态资源完整性与稳定性。这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要求,不能再走“先破坏,后治理”的老路,要开辟一条以自然环境为依托,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新发展道路。

2005年9月,建设部发出的《关于村庄整治工作的指导意见》文件中,提出了 “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改善农村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要充分利用已有条件,整合各方资源”。 2005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 “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由此也看出,国家对于农村的开发、建设也蕴含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引发的思考 为了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观光农业园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点发展方向。据2006年统计,全国乡村旅游景区(点)接待游客超过3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五一”、“十一”和春节三个旅游黄金周,全国城市居民出游选择观光农业旅游的约占70,每

个黄金周形成大约6000万人次规模的观光农业旅游市场。由于其以现有自然环境资源为依托,以观光农业体验为主要内容,市场巨大,能够很好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成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 观光农业园的快速发展,一方面顺应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但另一方面也凸显出一些问题。例如游客人数激增,而必要的生活、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超过了农村环境承载力,造成水资源减少、污染严重、垃圾处理能力不足、原生植被破坏严重、生态系统失衡等,使一部分观光农业园己经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偏离,甚至背道而驰。

为了解决观光农业园发展中的问题,许多专家学者从观光农业经济效益研究、农村旅游的策划分析、观光农业园政策与土地流转机制、观光农业园农业系统的管理、农业生态等层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调查,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为观光农业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决途径和方法。但由于观光农业园涉及学科多样性,且较城市园林景观环境复杂,对于生态观光农业园规划设计层面的研究尚未形成体系。而生态观光农业园的规划设计对于其经营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所以基于设计层面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也是十分迫切的。

笔者近期参与了有关生态观光农业园设计项目,在阅读了相关资料和文献后,发现目前生态观光农业园设计层面的研究或者偏向旅游角度,以旅游项目策划为主要研究对象;或者基于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方法,而缺乏对农村背景的考量。而近期笔者也一直在关注可持续景观,在阅读到有关可持续景观的一些资料后,发现“可持续发展” 不再是口号,而是能够实实在在落到实地的方法和技术,并有了相应的评价体系。所以,笔者在本文中试图将可持续景观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应用到生态观光农业园的园林景观设计中,探索一种更科学、更可持续的设计方法。

以景观生态学、生态观光农业园理论、可持续理论为研究基础,运用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教授的“千层饼”模式(麦克哈格,1971),将研究对象分为水体、地形、道路、建筑、非生产性植物、农业生产系统等层面,将景观生态学、生态观光农业园规划设计理论、可持续景观的研究结果运用到以上六个层面的规划设计中,探讨生态观光农业园可持续的规划设计方法。近年来,由于生态观光农业的快速发展,其理论研究和实践方法已经有较多可以查询、参考的文献。

其中包括了产业、经济、农业、旅游、景观各个角度的研究和探讨。国内有关可持续理论的文献主要集中在经济、产业以及环境领域,而可持续发展在园林景观的应用的研究则较少,但国外已有较多可持续景观的研究,可参考借鉴。而景观生态学理论也有较多运用到园林景观的实例,对于本文有较大指导意义。

第8篇:观光农业生态园的规划设计

作者: 王国莉,骆海峰,陈鸣春,李丘民,洪冰冰 来源:《生态环境》2005年第3期

摘要:发展观光农业是“绿色经济”大背景下的一种自然选择。许多观光农业生态园因为缺乏科学的规划设计和经营管理,造成旅游形象定位模糊,观光性、生态示范作用以及科普教育和农业科技示范性不强。文章提出观光农业生态园规划时应遵循因地制宜、培植精品、效益兼顾的原则,结合实例探讨了具体规划方案,将生态园建成一个“生态农业示范园”、“观光农业旅游园”、“绿色食品生产园”及“科普教育和农业科技示范园”,最终实现生态园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观光农业;生态园;生态农业;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S1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2175(2005)03-0439-0

4在“绿色”和“生态”概念日渐普及、农业和旅游业产业地位不断提升的今天,走观光农业发展的道路已经成为“绿色经济”大背景下的一种自然选择。观光农业是传统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产物,是具有休闲、娱乐和求知功能的生态、文化旅游[1]。进入21世纪,观光农业将是重要的娱乐产业,农业观光园作为观光农业的主体必将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园就是采用生态园模式进行观光园内农业的布局和生产,将农事活动、自然风光、科技示范、休闲娱乐、环境保护等融为一体,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2]。但是在一些地区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许多项目由于盲目开发或规划不当而惨淡经营。本文就如何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观光农业生态园进行规划和设计方面的探讨,以期对观光农业生态园的设计和建设提供方法上的参考。

1 观光农业生态园规划及发展存在问题

1.1 缺乏科学的规划设计和经营管理

观光农业生态园建园主要目标是进行生态示范,进一步拓展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的功能。但一些生态园的设计并没有结合其建园主要目标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充分发掘现代生态园丰富的资源内涵,因而造成园内功能分区不明确、旅游路线设计不合理、产品结构单一,不能多角度利用资源。另外,以旅游度假为主题的观光农业生态园受本身规划设计影响,客源渠道比较单一,很难吸引到较远城市的外地游客。再者,园区提倡采用自然生态平衡的管理模式,但园内管理人员文化素质低,生态知识贫乏,致使服务质量较差,管理比较混乱。

1.2 旅游形象定位模糊,观光性不强

生态园开发既以观光农业为核心,就需要整体定位和科学思考,需要加大旅游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使农业和旅游开发齐头并进、相辅相成。现在一些观光农业生态园中只是凭籍温暖的气候及特色风情,大建别墅和娱乐场所,开发大规模度假村而偏离生态农业旅游主题。如一些观光农业生态园中农业生产和布局单一,没有突出兼具多种功能的“生态农业旅游”特色和“绿色产业”优势,导致观光性不强;在开发旅游产品时只盲目追求“大而全”,没有“培植精品”的观念,缺乏拳头产品和特色产品。所以整个生态园形象不明显,品牌不突出,没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新”。最终导致旅游项目单调,缺乏吸引力,难以深度开发。因此,在制定规划和投入资金时应突出主题、把握方向,避免偏离“农业旅游”的主题,失去现代生态农业观光园的特色和优势。

1.3 生态示范作用不强

观光农业生态园是采用生态园模式进行园内农业的布局和生产,以生态农业作为农业观光的基础,体现“整体、循环、协调、再生”原则和“生态文化”内涵。有些生态园开发只

以观光农业为幌子,单纯追求营利,没有采用生态农业的模式来设计和生产,生产的无公害产品也是以高投入换来高产出,没有完全遵循有机农业的生产模式。这种缺乏文化内涵的生态园经济,其投资价值和发展潜力将大大降低。所以,也就很难起到相应的生态农业示范作用,同时也不具备通过有机农业来进行绿色食品生产的能力,很难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三者的统一。

1.4 科普教育和农业科技示范性不强

生态旅游,不仅仅是一种自然观光旅游,它更是一种注重保护自然的高层次旅游活动和教育活动。观光农业作为传统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产物,其实质是具有休闲、娱乐和求知功能的生态、文化科普旅游[3]。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普存在很大的市场空白,这一空白与我们现代农业发展新方向——观光农业形成了完美的互补,旅游科普就理所当然成了观光农业和农业科普发展的新方向。大多数生态园都没有设立专门的科普教育中心和环保教育宣传基地,无法为当地大中专院校提供课外实习基地和小学环保教育基地。再加上导游素质较低,所以生态园很难发挥相应的教育功能,对周边地区推广和示范现代农业技术的效用性不强,无法为我国农业和科普事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2 观光农业生态园规划原则和总体思路

2.1 规划原则和指导思想

2.1.1 因地制宜,综合规划设计

生态园规划应充分考虑原有农业生产的资源基础,因地制宜,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水电、食宿及娱乐场和度假村的进一步建设等[4]。另外,生态园规划必须结合生态园所处地区的文化与人文景观,开发出具有当地农业和文化特色的农副产品和旅游精品,服务社会。

2.1.2 培植精品,营造主题形象

基于观光农业生态园缺乏拳头产品,难以深度开发的现状,生态园规划应以生态农业模式作为园区农业生产的整体布局方式,培植具有生命力的生态旅游型观光农业精品。另外,要发挥生态园已有的生产优势,采用有机农业栽培和种植模式进行无公害蔬菜的生产,体现农业高科技的应用前景,形成产品特色,营造“绿色、安全、生态”的主题形象。

2.1.3 效益兼顾,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园的规划设计以生态学理论作指导思想,采用生态学原理、环境技术、生物技术、和现代管理机制,使整个园区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经过科学规划的生态园主要是以生态农业的设计实现其生态效益;以现代有机农业栽培模式与高科技生产技术的应用实现生态园的经济效益;以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实现它的社会效益。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三者相统一,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光农业生态园。

2.2 观光农业生态园规划目标

通过科学规划设计,现代化的观光农业生态园应该是一个具备多种功能的生态农业示范园、观光农业旅游园、有机农业绿色园以及科普教育和农业科技示范园,从而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的统一。

2.2.1 生态农业示范园

观光农业生态园设计采用多种生态农业模式进行布局,目的是通过生态学原理,在全园建立起一个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稳定和持续高效的农业生态系统,提高农业生产力,获得更多的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实现可持续的生态农业,并对边缘地区的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进行示范,体现生态旅游特色。

2.2.2 观光农业旅游园

观光农业生态园规划将紧紧围绕农业生产,充分利用田园景观、当地的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在体现自然生态美的基础上,运用美学和园艺核心技术,开发具有特色的农副产品及

旅游产品,以供游客进行观光、游览、品尝、购物、参与农作、休闲、度假等多项活动,形成具有特色的“观光农业旅游园”。

2.2.3 绿色食品生产园

在“绿色消费”已成为世界总体消费的大趋势下,生态园的规划应进一步加强有机绿色农产品生产区的规划,以有机栽培模式采用洁净生产方式生产有机农产品,并注意将有机农产品向有机食品转化,形成品牌。

2.2.4 科普教育和农业科技示范园

通过在园区内建设农业博物馆、展示厅等,对广大游客和中小学生开展环保教育和科普教育。同时应当前中国农业发展及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把园区规划成农业技术交流中心和培训基地以及大专院校学生实习基地,体现观光农业生态园的旅游科普功能,进一步营造旅游产品的精品形象。

3 生态园整体规划方案

3.1 生态园功能分区规划

依据资源属性、景观特征性及其现存环境,在考虑保持原有的自然地形和原生态园的完整性的基础上,结合未来发展和客观需要,规划中应采取适当的设计实现园内的功能分区,以惠东永记生态园为例,设计中就可以因地制宜设置生态农业示范区、观光农业旅游区和科普教育功能区。

3.1.1 生态农业示范区

生态农业示范区是生态园设计的核心部分,它是生态园最主要的效益来源和示范区域,是生态园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态农业示范区的规划设计应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遵循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园区设计所采用的生态农业类型中既包含有生产者,消费者,也要有分解者。

例如在永记生态园的新规划中,稻田生态区“动植物共生系统”式的生态农业类型,采用稻鱼鸭萍种养共生模式[5,6];果园生态区采用“立体种植业”式的生态农业类型,采用果园结合养殖的模式[7];鱼塘生态区设计采用“食物链、加工链式生态农业”类型——猪鸭鱼草相结合的种养模式[8]。这些生态农业类型都充分利用了多种生物的共生关系,将各生态元素以食物链串在一起,相互转化,充分利用能量和物质,由此形成良性物质能量的生态循环,体现较高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另外,为了提高生态园的经济效益,生态园中蔬菜栽培区采用大规模产业化的生产模式。不仅有生产效益高、产业带动性强和集中性统一的优点,还能对其他农业产业化企业起到示范性和参考性的作用。花卉栽培区主要生产各种食用和观赏性花卉,供游人品尝、欣赏和购买消费。食用菌中心在生态园规划中既是生产者,又是分解者,体现了废物充分利用的功能。经过科学规划后的生态园,将会以生态农业作为生态园主要的“生态旅游”核心内容,体现“绿色、生态、示范”多种功能,可以成为观光农业生态园的旅游精品和主导产品。

3.1.2 观光旅游区域

进入21世纪,伴随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及乡村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深入,农业已从传统的生产形式逐步转向景观、生态、健康、医疗、教育、观光、休闲、度假等方向,所以生态热、回归热、休闲热已成为市民的追求与渴望。生态园新设计着重把农业、生态和旅游业结合起来,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农村生态环境和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习作、农事体验、健身、科学考察、环保教育、度假、购物等。突破固定的客源渠道,以贴近自然的特色旅游项目吸引周边城市游客在周末及节假日作短期停留,以最大限度利用资源,增加旅游收益。

生态园规划以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为前提,以绿色、健康、休闲为主题,在园内建设花艺馆、野火乐园、绿色餐厅、绿色礼品店、农家乐活动园、

渔乐区、农业作坊、露天茶座、生态公园、天然鸟林等休闲娱乐场所,让游客在完美的生态环境中尽情享受田园风光。

3.1.3 科普教育功能区

观光农业和农业科普的发展是相统一的,旅游科普是观光农业和农业科普的统一产物。旅游科普是以现代企业经营机制,开发农业资源,利用农业资源的新兴科普类型[1]。它的引入将解决目前困扰我国现代观光农业和科普事业发展的诸多瓶颈问题,缓解我国农业科普客体过多的沉重压力,为我国农业和科普事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旅游科普规划时应遵循知识性原则[9]、科技性原则、趣味性原则,例如可以通过在生态园中设立农业科普馆和现代农业科技博览区等科普教育中心,向游人介绍农业历史、农业发展现状,普及农业知识和加强环保教育。还可在现代农业科技博览区设立现代农业科技研究中心,采用生物工程方法培植各种农作物,形成特色农业。这样生态园一方面可以为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科普教育提供基地,为大中院校和中小学生的科普教育提供场所,同时也为各种展览和大型农业技术交流、学术会议和农技培训提供场所。

3.2 生态园中其他规划

3.2.1 园路规划

依照园林规划设计思路,从园林的使用功能出发,根据生态园地形、地貌、功能区域和风景点的分布,并结合园务管理活动需要,综合考虑,统一规划。园路布局既不会影响园内农业生态系统的运作环境,也不会影响园内景区风景的和谐和美观。园路布局主要采用自然式的园林布局,使生态园内景观美化自然而不显庄重,突出生态园农业与自然相结合的特点。园林主干道宽约5 m,用于电车通道和游人集散;次干道连接到各建筑区域和景点;专用道为园务管理使用;游步道和山地单车道主要围绕生态公园而建,宽1.2~2 m。

3.2.2 给水排灌工程规划

生态园以生产有机农产品为主,园内农业生产需要有完善的灌溉系统,同时考虑到环保及游人、园工的饮用需水,所以进行给水排水系统的规划。规划中主要利用地势起伏的自然坡度和暗沟,将雨水排入附近的水体;一切人工给水排水系统,均以埋设暗管为宜,避免破坏生态环境和园林景观;农产品加工厂和生活污水排放管道接入城市活水系统,不得排入园内地表或池塘中,以避免污染环境。

3.2.3 园区绿化设计

生态园内的绿化规划,均以不影响园内生态农业运作和园内区域功能需求出发来考虑,结合植物造景、游人活动、全园景观布局等要求进行合理规划。全园内建筑周围平地及山坡(农业种植区域除外)绿化均采用多年生花卉和草坪;主要干道和生态公园等辅助性场所(餐厅、科普馆等等)周围绿化则采用观花、观叶树为主,全园内常绿树占总绿化树木的70%~80%,落叶树占20%~30%,保证园内四季常青。总之,全园内植物布局目的,既达到各景区农业作物与绿化植物的协调统一,又要避免产生消极影响(如绿化植物与农作物争夺外界自然条件等)。

4 小结

“农业生态示范园”以生态学原理作指导,在全园建立起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系统,使农林牧渔各业科学组合,各种模式物尽其用。最终达到充分利用太阳能,充分利用和保护土壤、水源和生物等农业资源的目标,为生态园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将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绿色食品生产园”建设采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有机农业栽培方式,主要进行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可作为生态园的拳头产品,突破国际“绿色壁垒”,打开广阔的国际市场进行出口创汇,将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观光农业旅游园”和“科普教育和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建设用美学和园艺核心技术,开设各种旅游配套设施,大力发展旅游科普,必将产生前所未有的社会效益。三个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生态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

动力,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迈进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探讨方向[10]。

随着农业技术进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这种兼顾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观光农业生态园模式将具有广阔的市场。它坚持多产业一体化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将第

一、三产业有机结合使现有农业发挥多种功能;同时园区有机农业的生产模式也为生态农业走上产业化,即实现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约化进行了模式上的探讨;最后,这一生态园的构建模式也会对周边地区生态农业的建设提供示范作用,为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同升, 马庆斌. 观光农业景观结构与功能研究:以西安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区为例

[J]. 生态学杂志, 2002, 21(2): 77-80.

LI T S, MA Q B. Research on agri-tourism with landscape theory: case study in the Xi’an modern agricultur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zone[J].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2002, 21(2): 77-80.

[2] 叶滢, 刘杰. 城郊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初探: 以南昌市郊扬子洲乡为例[J]. 江西社会科学, 2001, 12: 214-217.

YE Y, LIU J. The preliminary study of leisure agri-tourism development in outskirts of city: case study in the Yangzizhou countryside of Nanchang city skirts[J]. Jiangxi Social Science, 2001, 12: 214-217.

[3] 保印. 21世纪的生态农业模式农业观光园[J].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 30(3): 68-70.

LI B Y. Agriculture and tourism garden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 the 21st century[J]. Journal of Henan Vocation-Technical teachers college, 2002, 30(3):68-70.

[4] 华, 马晓燕, 冷平生. 浅析观光农业类型和规划要点[J].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02, 17(2): 23-27.

GUO C H, MA X Y, LENG P S. The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classification and planning of tour agriculture[J]. Journal of Beijing Agricultural College, 2002, 17(2): 23-27.

[5] 章家恩,陆敬雄,张光辉, 等. 鸭稻共作生态农业模式的功能与效益分析[J]. 生态科学,2002, 21(1): 6-10.

ZHANG J E, LU J X, ZHANG G H et al.. Study on the function and benefit of rice-duck agroecosystem[J]. Ecologic Science, 2002, 21(1): 6-10.

[6] 王作喜, 阂祥亭. 稻作区生态农业模式探讨[J]. 农业环境保护, 1994, 13(2): 93-96.WANG Z X, HE X T. Discussion of agroecosystem mode in rice area[J]. Agro-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1994, 13(2): 93-96.

[7] 孙振友, 宗成顺, 王卫东, 等. “四位一体”高产高效农业技术的试验[J]. 中国沼气, 2000, 18(2): 37-39.

SUN Z Y, ZONG C S, WANG W D et al.. Examination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on “four focus in one”high production and high efficiency[J]. China Biogas, 2000,18(2):37-39.

[8] 冯慧来.“五位一体”无公害生态农业模式的研究及应用[J].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3, 31(3): 17-20.

FENG H L. The research and implication of the harmless ecological agriculture Model[J]. Journal of Henan Vocation-Technical Teachers College, 2003, 31(3): 17-20.

[9] 郑业鲁,廖森泰. 广东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思路和项目规划原则探讨[J]. 软科学, 2002, 16(5): 34-38.

ZHENG Y L, LIAO S T. The exploration of development thought of Guangdong tourism

agriculture and the principles of project Planning[J]. Soft Science, 2002, 16(5): 34-38.

[10] 韩丽, 段致辉. 观光农业及其可持续发展[J]. 现代化农业, 2000(9): 2-3.

HAN L, DUAN Z H. Agri-tourism and i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rn Agriculture, 2000(9): 2-3.

第9篇:观光休闲农业规划模式、设计规范及问题

目录

一、 观光休闲农业规划有哪些主要模式

二、 乡村旅游开发的主要模式

三、 观光农业总体规划设计内容与休闲农业总体规划设计内容有何不同

四、 观光农业生态园规划,特色休闲农业,规划原则有哪些

五、 休闲农业旅游小镇规划设计 “大园小镇”的模式

六、 观光农业生态园规划中存在哪些问题

一、观光休闲农业规划有哪些主要模式?

观光休闲农业主要有一下三大模式:

1、田园农业旅游模式

即以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和特色农产品为旅游吸引物,开发农业游、林果游、花卉游、渔业游、牧业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旅游活动,满足游客体验农业、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在远景设计研究院归纳后的主要类型有:

1)田园农业游。以大田农业为重点,开发欣赏田园风光、观看农业生产活动、品尝和购置绿色食品、学习农业技术知识等旅游活动,以达到了解和体验农业的目的。

2)园林观光游。以果林和园林为重点,开发采摘、观景、赏花、踏青、购置果品等旅游活动,让游客观看绿色景观,亲近美好自然。

3)农业科技游。以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为重点,开发观看园区高新农业技术和品种、温室大棚内设施农业和生态农业,使游客增长现代农业知识。如北京小汤山现代农业科技园。 4)务农体验游。通过参加农业生产活动,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让游客接触实际的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和特殊的乡土气息。

2、民俗风情旅游模式

即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旅游吸引物,充分突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开发农耕展示、民间技艺、时令民俗、节庆活动、民间歌舞等旅游活动,增加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 主要类型有:

1)农耕文化游。利用农耕技艺、农耕用具、农耕节气、农产品加工活动等,开展农业文化旅游。

2)民俗文化游。利用居住民俗、服饰民俗、饮食民俗、礼仪民俗、节令民俗、游艺民俗等,开展民俗文化游。

3)乡土文化游。利用民俗歌舞、民间技艺、民间戏剧、民间表演等,开展乡土文化游。 4)民族文化游。利用民族风俗、民族习惯、民族村落、民族歌舞、民族节日、民族宗教等,开展民族文化游。

3、农家乐旅游模式

即指农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及周围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游客前来吃、住、玩、游、娱、购等旅游活动。 主要类型有:

1)农业观光农家乐。利用田园农业生产及农家生活等,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和体验。 2)民俗文化农家乐。利用当地民俗文化,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娱乐、休闲。 3)民居型农家乐。利用当地古村落和民居住宅,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4)休闲娱乐农家乐。以优美的环境、齐全的设施,舒适的服务,为游客提供吃、住、玩等旅游活动。

5)食宿接待农家乐。以舒适、卫生、安全的居住环境和可口的特色食品,吸引游客前来休闲旅游。

6)农事参与农家乐。以农业生产活动和农业工艺技术,吸引游客前来休闲旅游。

二、乡村旅游开发的主要模式 目前,我国各地开展的乡村旅游均在朝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然而,由于地理条件的差异,兴起原因的不同,各地乡村旅游的内容各有侧重。比较分析我国各地乡村旅游的形成过程,对其成因及特征形成影响较大的因素是区位。如何构建乡村旅游布局模式,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作用重大。我国乡村旅游根据其资源特点及所开展的旅游活动的内容可分为如下一些模式:

1. 森林公园模式

对于那些区位条件好,地形多边,山峦起伏,溪流交错,森林茂密,景色秀丽,环境优良,气候舒适,面积较大的森林地段可开发为森林公署使之成为人们回归自然,休闲、度假、野营、避暑、科考和惊醒森林浴的理想场所。

2. 度假区(村)模式

是指在自然风景优美、气候舒适宜人、生态环境优良的景观地带建成的,以满足旅游者度假、休闲为主要目的场所。

3. 野营地模式

野营是一种户外游憩活动,是暂时性离开都市或人口密集的地方,利用帐篷、高架帐篷床、睡袋、汽车旅馆、小木屋等在郊外过夜、享受大自然的野趣生态环境提供的保健功能,欣赏优美的自然风光并参与其它休闲娱乐活动的一项旅游活动项目。森林野营地要求离城市30-160㏎左右,交通比较方便,但必须离开公路干线,具有良好的森林环境,气候好,空气洁净,环境比较幽静,有水源,避风,面积较森林公园小,但应大于公顷。在靠近水源的地方选择地势较平坦或有一些小起伏的地方建设野营地。也有人将野营地建在农荒地、草原、甚至沙漠边缘。

4. 观光购物农园模式 开放成熟的果园、菜园、花圃、茶园等,让游客入内采果、拔菜、赏花、享受田园乐趣。这也是国外农业旅游最普遍的一种开发。

5、租赁农园模式

是指农民将土地出租给市民种植粮食、花草、瓜、果、蔬菜、等的园地。其主要目的是让市民体验农业生产过程,享受耕作乐趣,以休闲体验为主,而不是以生产经营为目标。多数租用者只能利用节假日到农园作业,平时则由农地提供者代管。租赁农园所生产的农产品一般只供租赁者自己享用或分赠亲朋好友。

6. 休闲农场模式

是一种供游客观光、度假、游憩、娱乐、采果、农作、垂钓、烧烤、食宿、体验农民生活、了解乡土风情的综合性农业区。近年来,台湾的许多会议都移到休闲农场举行。

7. 农业公园模式

按照公署规划建设和经营管理思想,将农田区划为服务区、景观区、农业生产区、农产品消费区、旅游休闲娱乐区等部分,开成一个公园式的农业庄园。

8. 教育农园模式

这是将农业生产和科学教育想结合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形式。农园中栽植的作物、饲养的动物、配备的家具设备及所采用的生产工艺和耕作技术等都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教育农园可设置简单的农业“博物馆”陈列反映当地种养殖业生产历史与现状的农畜产品或图片、农具、介绍农业生产工艺技术的资料等,并可在农园内建立演示区,再现农业生产历史。这样可以增加游客对当地农业生产历史的了解,激发他们爱农、兴农、投身与我国农业建设的热情。较具代表性的教育农园有法国的教育农场、日本的学童农园及我国台湾省的自然生态教室等。

9. 农村留学模式 只指城镇居民将子女送到农村就读小学和中学,或在假期把孩子送到农村亲属家去寄宿,并参加农场作业、农村社区活动等,此即所谓的“农村留学”。这主要是为了培养青少年坚韧、朴实、健康、正直的人格。

10. 民俗文化村模式

农村某些地方具有特定的民俗风情、文学艺术、园林建设、文物古迹,如衣着、饮食、节庆、礼仪、婚恋、丧葬、喜好、禁忌、歌舞、戏剧、音乐、绘画、雕塑、工艺、寺庙、教堂、陵墓、园林等,这些都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对城镇居民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可在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建设民俗文化村,举行多种多样的民俗文化活动,以招徕游客观光、度假和休闲。

11. 乡村俱乐部模式

如在原来知青集中的乡村建立“知青俱乐部”;开展“知青回‘家’游”;利用水库、湖泊、鱼塘、河段建立“垂钓俱乐部”;选择适宜的地方建设“乡村高尔球俱乐部”或“乡村高尔夫球练习场俱乐部”等形式多样的乡村俱乐部。

二、观光农业总体规划设计内容与休闲农业总体规划设计内容有何不同?

农业产业为发展重点,以观光为主导还是以参与休闲为主导,其经营管理模式、项目选择落位、对接城乡发展定位等方面是重要的区别(来源:中国农大富通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专家观点)。一般在县域范围内要统筹考虑规划的分区定位,产业发展重点。

三、观光农业生态园规划,特色休闲农业,规划原则有哪些?

观光农业生态园规划,观光农业规划,休闲农业专家,国内休闲农业规划权威机构,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山合水易在对观光农业生态园进行规划时始终遵循:

因地制宜,综合规划设计原则; 生态园规划应充分考虑原有农业生产的资源基础,因地制宜,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水电、食宿及娱乐场和度假村的进一步建设等;

培植精品,营造主题形象原则; 基于观光农业生态园缺乏拳头产品,难以深度开发的现状,生态园规划应以生态农业模式作为园区农业生产的整体布局方式,培植具有生命力的生态旅游型观光农业精品;

效益兼顾,实现可持续发展原则;

生态园的规划设计以生态学理论作指导思想,采用生态学原理、环境技术、生物技术、和现代管理机制,使整个园区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

四、休闲农业旅游小镇规划设计 “大园小镇”的模式

所谓“大园”,就是指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大型农业园区,而“小镇”则是符合园区整体风格或用以突出园区特色的重点项目。

“小镇” 可以是对已有资源的改造,也可以是重新规划建造的,它兼具服务与集散功能,与整个园区有机结合、相互配套。

以海南三亚亚龙湾玫瑰谷项目为例,是根据玫瑰庄园的特色,以优化环境、有效利用土地为原则,以开发亚龙湾国际玫瑰谷综合服务区为目的,以带动农民致富,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为己任,对当地资源进行整合,打造出一个与亚龙湾国际玫瑰谷互补的国际玫瑰风情小镇。小镇为玫瑰谷的服务保障,玫瑰谷则可成为小镇的后花园。

五、观光农业生态园规划中存在哪些的问题?

在现代的观光生态农业园规划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⑴ 缺乏科学的规划设计和经营管理

观光农业生态园建园主要目标是尽享生态示范,进一步拓展生态示范,进一步拓宽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的功能。一些生态园的设计并没有结合其建园主要目标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充分发掘现代生态园丰富的资源内涵,因而造成园内工恩能够分区不明确、旅游路线设计不合理、产品结构单一,不能多角度利用资源。另外,以旅游度假为主体的观光农业生态园受本身规划设计影响,客源渠道比较单一,很难吸引到教员城市外的游客。再者,园区提倡采用自然生态平衡的管理模式,但园内管理人员文化素质低,生态知识贫乏,服务质量较差,管理比较混乱。

⑵ 旅游形象定位模糊,观光型较弱

生态园开发即以观光农业为核心,就需要整体定位和科学思考,需要加大旅游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使农业和旅游开发齐头并进、相辅相成。现在一些观光农业生态园中只是凭借温暖的气候及特色风景,大建别墅洱海娱乐场所,开发大规模度假村而偏离生态农业旅游主题。如一些观光农业生态园中农业生产和布局单一,没有突出兼具多种功能的“生态农业旅游”特色和“绿色产出”优势,导致观光性不强,在开发旅游产品时之盲目追求“大而全”,没有“培植精品”的观念,缺乏特色产品和优质产品。所以整个生态园形象不明显,品牌不突出,最终导致旅游项目单调,缺乏吸引力,难以深度开发。因此,在制定规划和投入资金时应突出主题、把握方向,避免偏离“农业旅游”的主题,逝去现代生态农业观光园的特色和优势。

⑶ 生态示范作用不强

观光农业生态园是采用生态园模式进行园内农业的布局和生产,以生态农业作为农业观光的基础,体现“整体、循环、协调、再生”原则和“生态文化”内涵。有些农业主单纯追求盈利,没有采用生态农业的模式来设计和生产,就很难实现经济、社会与圣体效益三者的统一。

⑷ 科普教育和农业科技融合不强

生态旅游不仅仅是一种自然观光旅游,它更是一种注重保护自然的高层次旅游活动和教育活动。观光农业作为传统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产物,其实质是具有休闲、娱乐和求知功能的生态、文化科普旅游。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普存在很大的市场空白,这一空白与农业科普发展新方向形成互补,大部分生态园都没有设立专门的科普教育中心和环保教育宣传基地。无法为我国农业和科普事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上一篇:高三英语教学反思下一篇:劳动竞赛获奖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