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教育论文

2022-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农业教育论文(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农业职业教育发展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两者相互依赖、互相支撑,是一种协同关系。本文在客观分析湖南省农业产业现状的基础上,通过梳理农业产业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在强化行业指导办学、完善政策措施、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与推进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湖南省农业职业教育与农业产业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一篇:农业教育论文

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摘要:职业教育要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职业学校作为培养有一技之长劳动者的教育机构,理应承担农业职业教育的重任,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培养有文化、有技术、有创新能力的新型农民。

关键词:农业职业教育;新型农民;现代农业建设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问题是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性稳定,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的现代化。要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必须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当前在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发展现代农业是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实现农业产业化。要求农业增长方式由传统的粗放型向现代的集约型转变,是农业的增长由依靠土地、资本、劳力等要素的投入为主转变为依靠科技进步、以促进全部生产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为主,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质的飞跃。农业产业化,关键在人才,人才那里来,关键在教育。职业教育有着自身的特点,及起点低,周期短,见效快。农业职业教育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发展农业产业化培养出大量的农业技术人才和经营人才,为提高农民素质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培养掌握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与操作技能,能运用新型农业机械从事农业生产,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农业生产者

在发达国家,许多高新技术被成功运用到农业生产当中,大型联合收割机、自动化温室大棚、无土栽培技术、规模化养殖等都成为现代农业的有力支撑。可是由于我们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得不到推广应用,现代化的农业基本无法普及,农业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极大限制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二、培养能研究、引进、开发和推广应用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新技术,能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环节的技术与推广者

我国农业生产基本上以家庭为主生产经营生产单位,规模小,缺乏对新技术的研究、引进、开发和应用能力,这就要求有一部分农业技术人员为他们提供技术服务,把新品种、新技术运用到生产中去。农业职业教育就要从培养技术服务人员入手,以点带而逐步推广,全面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逐步走上发展现代农业之路。

三、培养具有现代经营与管理知识,市场意识强,有开拓精神,懂经营、会管理的农业的经营者与管理者

现代农业要求产、加、销一条龙生产,才能保证农产品利益的最大化,提高效益。现在出现了一些专业合作社和农民经纪人,他们有意无意的做了些经营管理工作,但由于知识上的缺失,起到的效果不是很明显。如果能对这些人进行现代经营与管理知识的专门培训,把他们培养成懂经营、会管理的农业产业的经营者与管理者,对现代农业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培养能不断开发和应用农产品贮藏、保险、加工与包装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农产品加工者

发展现代化农业,要使农业产业由目前低效益、弱质产业向着高效蔬产业转变,需要不断延长农业产业的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以适应市场需求,这就需要进一步对农业初级产品进行保鲜、贮藏、加工和包装,这些都需要农业职业教育为其培养大量的专门人才去完成。

搞好职业教育,适应现代农业需要,这是摆在职业技术教育面前很重要的课题。过去职业技术教育主要是为上一级学校输送人才,为工厂定点培训技术工人,为劳务输出培养技能,唯独没有针对农民职业技能的培训。事实证明,只有发展现代农业,走农业产业化道路,才能尽快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才能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才能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

作者:林美英

第二篇:农业信息化与高等农业教育

摘要:中国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中求得发展,就必须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高等农业教育为农业信息化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撑是其义不容辞的重任和历史使命。要大力进行学科调整以适应农业信息化发展;要发挥高校学科优势,为农业信息化服务;要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打造农业信息化支撑平台,并加快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教学改革;创新

当今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世界经济发展主流正从工业经济转向信息经济,从工业社会转向信息社会。信息与能源、材料构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三大战略资源。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与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中国要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中求得发展,就必须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使农业早日乘上信息化快车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农业信息化迫切需要一批既懂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又擅长经营现代信息产业的高级专业人才。主动适应农业信息化发展形势,探讨人才培养的新方法,为农业信息化提供人力支撑是高等农业教育的重大责任和历史使命。

一、农业信息化的基本内涵

多数学者认为,农业信息化就是农业全过程的信息化,即在农业领域全面地发展和应用农业信息技术,使之渗透到农业生产、市场、消费以及农村社会、经济、技术等各个具体环节,加速传统农业改造,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的过程。其基本含义包括七个方面的内容:1.农业资源和环境信息化;2.农业生产和农业管理信息化;3.农业生产资料及农产品市场信息化;4.农村社会、经济信息化;5.农业科技信息化;6.农业科技教育信息化;7. 农业政策法规信息化。总之,农业信息化是一个内涵深刻、外延广泛的概念,应该是包括农业生产技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通讯技术、光电技术和3s技术IRS、GIS、GPS)等多项信息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应用的全过程。

二、我国农业信息化的现状与问题

(一)农业信息化突飞猛进,但与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

发达国家利用信息技术在农业经济效益、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美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农业计算机网络系统,该网络覆盖了美国国内46个州、加拿大的6个省和美国以外的7个国家,收录了60多万种植物样本资源。美国国会要求美国农业部,每个月对世界农产品的供求形势进行一次预测。德国的农业信息工作已进入应用计算机网络时期,已与欧洲、北美、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通信网络连通。德国农林生物研究中心开发建设的植保数据库系统、农药残留数据库、病虫害管理数据库等以德国计算中心的大型计算机为主机,凡与主机联网的计算机用户都可随时获得作物生长情况、病虫害预防和防治技术以及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信息等。在日本,计算机已广泛应用于耕作、作物育种、农作物与森林保护、蚕业与昆虫利用、农业气象、农业经营、农产品加工等方面。日本“农产品中央批发市场联合会”主办的市场销售信息服务系统,已实现了国内82个农产品中央批发市场和564个地区批发市场的销售数量,以及海关每天各种农产品的进出口通关量的联网发布。借助该系统提供的精确的市场信息,每一个农户都可对国内外市场每种产品的数量、价格了如指掌。法国、韩国等农业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都在飞速提高。国外在数字农业、农业信息化和3S技术方面走到我们前面,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我国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在农业、畜牧业、渔业、农机、农业科技教育、农产品市场等领域,建立了一批政府、科研机构、农业院校、企业、学术和社会团体的网站,农业信息网络已有了一定规模和数量。农业信息资源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利用,建立和完善了各种农业信息数据库,并正在实现网络化,研制了不少具有—.定技术水平的农业信息化的技术产品,如各种数据库系统、农业模拟系统、农业专家系统、作物病虫害防治系统、农业地理信息系统等。面向社会和农民的农业信息服务取得一定进展,信息服务已逐步走向规范化。国家对计算机农业应用研究工作不断加大支持力度。国家863计划“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通过协作研究和示范区的模式,把可用的农业信息技术推向农业生产第一线。精准农业、3S一体化、远程农业服务等紧迫国际农业信息技术前沿的研究正在开展。但从总体来看,我国的农业信息化程度还很低,与发达国家有着很大差距。

(二)对农业信息化重视不够,意识淡薄,投入不足

尽管信息化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但各级领导对农业信息化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尽管有些领导已具备农业信息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的观念,但对具体的实施方案及所需要的支撑体系缺乏了解。有些人认为所谓信息化就是电脑、打字、计算机上网、简单页面。甚至有人认为现在实施农业信息化还为时过早。对广大农民而言,他们对农业信息化知之甚少,更看不到信息技术对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政策、资金、人力投人明显不足,致使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即使建起了农业信息网站或网页,维护和更新也得不到资金保障,不能充分发挥现有设备的作用;由于资金不足,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不能顺利开展,即使开发出农业信息产品,也不能及时推广,难以起到示范作用。

(三)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缺乏统筹规划

农业信息网缺乏政府强有力的宏观控制和协调,网站及信息资源重复建设,网络优势未充分发挥。各网站之间缺乏统一、规范的服务标准和资源合理配置计划,网站之间资源共享程度低,尚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因而造成各网站信息量小、信息时效性差、硬件资源浪费、软件资源不足等现象。网络还没有延伸到最需要信息的基层乡镇,对生产的指导作用还很弱小,还没有真正发挥出网络的优势。

(四)农业信息技术产品实用性不强

农业信息网络还停留在为农业教学与科研提供数据、为管理层提供决策信息的阶段,建设者与使用者存在断层,利用率低。有些农业网站专业水平低,与市场结合不紧密;有的不重视农业信息的更新,信息总量不足,质量不高。有的农业信息技术软件远离实际生产,与专家知识结合不够,限于科普知识的介绍,对农业生产不具有预测性指导作用,基层农业人员很难使用,不易普及推广。农业信息产品应该由“研究型”转向“实用型”。

(五)农业信息化专门人才奇缺

农业信息化建设需要一大批不仅精通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而且熟悉农业经济运作的专门人才。而目前的国情是,从事农业信息技术研究的人员很少,农业信息技术人才严重缺乏,以河南省为例,全省农业信息系统专、兼职信息人员仅

有8000多人,有大专文化水平的3000多人(多为兼职);河南农业大学和河南省农科院从事农业信息技术研究的人员不过十几人;许多市、县没有懂农业信息技术的专门人才;在广大农村,农业信息人才更是奇缺。农业生产与管理部门人员、涉农企业人员、种养大户急需信息技术的培训。

三、农业信息化对信息人才的要求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出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而又以高度综合为主的整体化趋势。总体来说,信息化社会农业信息人才需要“通才”与“专才”相结合的创造型、复合型人才,其知识结构是多元化的。因此,农业信息人才应符合如下几方面的要求:

(一)具备强烈的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具体包括4个方面:(1)对于信息技术对人类的深远意义要有深刻的认识;(2)要有使用信息技术的强烈愿望;(3)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中,要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4)在信息时代,要有强烈的再学习的意识。农业信息人才须具备信息意识,才能使农业信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在信息时代,静态的知识已经不具有情报信息价值。没有鲜明而强烈的信息意识,面对浩渺无际的知识海洋,只能一筹莫展、望洋兴叹,难于把知识转化为社会生产力。

(二)具备丰富的农业科学知识

农业信息人才的工作主要是对农业信息的获取、分析、储存,并加工成农业信息产品,为农业生产服务。而农业的生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农业种植业(含水果、蚕业)的种子繁育、良种推广、作物栽培、土壤改良、肥料施用、病虫害防治、环境保护、生产资料,选配和农副土特产品的贮藏、保鲜、加工等技术。只有具备了丰富的农业科学知识,才能明确工作对象和目标,面对各种各样鱼龙混杂、真伪难辨的信息,才能去伪存真,准确有效地搜集、处理、利用。

(三)具备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的技能

信息技术已在农业中广泛应用,并得到了迅速发展: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主要集中在计算机房,由专人操作使用;70年代,计算机进入农场;80年代开始出现联机服务;90年代进入Internet网络化时代。农业信息技术研究和开发已涉及农业生产、科研、教育、管理的各个领域:以人工智能和3s技术为依托的虚拟农业、精准农业已现端倪,多种信息网络系统、数据库系统、作物生长模拟模型、动植物生产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过程控制系统、数字图像处理系统、神经网络系统等迅速发展。农业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引导农业生产、科研、教育、管理进一步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

(四)具备与农业信息相关的知识

首先要具有市场营销与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信息的利用和开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职人员对信息的获取分析能力。农业生产的产业化,要求必须加强市场信息工作,要面对市场,了解市场,研究市场,开拓市场,按照市场要求收集、分析和发布信息,进行农产品需求预测,促进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交流,以达到沟通产销、引导物流,实现农产品产销两旺、供求基本平衡的目的。这就需要熟悉农业经济运行规律并能进行科学管理的农业信息人才。

其次要掌握一门以上外语,尤其是英语。在信息时代,农业信息人员必须密切注视和跟踪世界最新的农业科技信息,及时翻译报道,使其为我所用。而外语正是农业信息人员及时、准确,全面获取全球各种农业信息的有力武器。农业信息人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对外语的学习。

四、高等农业教育的责任与使命

农业信息化已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没有农业信息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高等农业教育承担着培养农业高质量人才的重任,应针对农业信息化发展形势,探讨人才培养的新方法,发展新兴学科,实现学科建设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为农业信息化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撑。这是高等农业教育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一)大力进行学科调整以适应农业信息化发展

1.更新教育观念,增强信息化意识。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结构战略调整的迫切要求,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要求。高等农业院校要提高信息化意识,更新教育观念,扩大视野。高等农业院校是农业生产领域的科研基地与思想库,更应是农业信息化领域创新源。

2.调整学科结构,适应信息化需求。多数高等农业院校都已经发展成以农业为优势、以生命科学为特色,理、工、经、管、文、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多学科性大学,但以发展高新技术应用型专业为主的宽口径专业甚少。高等农业院校应紧跟当代农业发展的趋势,瞄准“三农”问题实际需求,优化和重新组合教学、科研资源,凝炼学科方向,调整专业布局,充实和改造传统学科,发展新兴交叉学科。比如设立“农业信息科学”等专业,以培养农业信息化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3.改革教学内容,满足信息化需求。在课程设置方面,增设体现农业现代化技术和信息技术内容的课程,课程性质应具备实用性和探索性,课程特点以实验为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发挥高校学科优势,为农业信息化服务

1.构建农业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高等农业院校是实现农业信息化的主力军,在农业信息化的浪潮中,高等农业院校应率先开发出农业生产技术模拟专家系统、智能农业专家系统、农业资源环境系统、农业监测预测和报警等信息网络系统,构建一个有较高技术含量和统一技术标准的农业信息平台,使农业信息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2.加强与地方各级政府合作,构造农业信息化支撑平台,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目的主要是帮助领导决策、引导农民生产经营、增加农民收入。农业信息化建设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高等农业院校应加强与政府的合作,提高政府对农业信息化的认识,实现政府资助、高校出智、农民受益的“三赢”互动。

3.加快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推进农业信息化,人才是根本。人才已经成为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瓶颈”。高等农业院校要增设农业信息化方面的专业,调整课程设置,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结构提出的新要求。要注意提高现有人才的从业能力,要加强对农业部门领导干部的培训,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途径,在较短时间内培养和造就一支适应市场经济和信息时代需要的农业信息人才队伍。

责任编辑 韩成军

作者:梁保松 陈 振 温 建

第三篇:湖南农业产业与农业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研究

摘要:农业职业教育发展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两者相互依赖、互相支撑,是一种协同关系。本文在客观分析湖南省农业产业现状的基础上,通过梳理农业产业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在强化行业指导办学、完善政策措施、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与推进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湖南省农业职业教育与农业产业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产业 现代农业 农业职业教育 协同发展

《湖南省“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提出湖南省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与重点产业发展布局的战略规划,对以培养农业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根本任务的农业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湖南农业职业教育如何对接当地的重点产业与优势产业,既是实现湖南省涉农高职院校特色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湖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需要。因此,客观分析湖南产业结构现状,探讨湖南农业产业与农业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农业产业与职业教育的协同关系

国内外多数研究认为职业教育与产业是一种“互动关系”,所以职业教育与农业产业之间表现为一种协同关系。

(一)农业职业教育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支持和动力

教育不仅具有人才培养的基本属性,同时兼具科技创新职能。具有人才特征的“新型职业农民”是农业产业升级的动力,是现代农业生产的决定性因素。农业职业教育作为与农业区域经济发展最紧密、服务最贴切的教育,通过对接农业产业,培养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所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现代农业提供长久的技术人才支持服务。区域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能够直接研发和创造新的科技成果,农业职业教育院校通过加强与区域农业企业合作,针对企业的技术难题重点攻关,可以为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二)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为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支撑与引导

农业产业结构是农业职业教育依托产业办学的基础,涉农专业设置与调整是应对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做出的积极反应。一方面,农业产业转型升级造成劳动力市场人才需求变化,从而通过影响人们选择专业来实现农业专业的动态调整;另一方面,农业产业的水平高低引发的人才数量、类型、水平需求变化影响农业职业教育的办学思路、定位和规模。同时,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着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支持能力和有效需求,一方面影响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另一方面影响政府、行业与企业支持农业职业教育的力度。

二、湖南省农业产业现状分析

(一)加快湖南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任务仍然艰巨

“十一五”以来,湖南省的农业产业结构有了较大的改变,从第一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来看,除2007年略有回升外,一直是呈下降趋势,从2007年到2012年下降了3.6个百分点。但是与全国同期相比,2012年仍高于2.5个百分点。其下降的趋势(0.48%/年)远远大于全国平均水平(0.17%/年)。一方面表明湖南的产业结构不协调矛盾仍然相当突出;另一方面也表明湖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仍将处在深度转型时期,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农民和整个农村社会正处于裂变重组过程中,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任务仍然艰巨。

表1. 2006-2012年湖南省与全国第一产业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城乡人口结构对比

湖南省 全国

年份 第一产业占 第一产业就业 乡村人口 第一产业占 第一产业就业 乡村人

GDP比重% 人员比重% 比重% GDP比重% 人员比重% 口比重%

2006 16.5 46.6 61.29 11.1 42.6 55.66

2007 17.2 44.9 59.55 10.8 40.8 54.11

2008 16.4 44.0 57.85 10.7 39.6 53.01

2009 15.1 43.0 56.80 10.3 38.1 51.66

2010 14.5 42.4 56.70 10.1 36.7 50.05

2011 14.1 41.9 54.90 10.0 34.8 48.73

2012 13.6 41.4 53.35 10.1 33.6 47.43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3)。

(二)农业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较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任务还十分繁重

从表1可知,2006-2012年湖南省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虽然下降了5.2%,但全国同期下降9%,仍然与全国平均水平有7.8%的差距;2012年湖南省乡村人口比重仍高出全国平均5.92%,而且第一產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3.6%,第一产业就业人员为41.4%,两者相差27.8%。这些数据首先表明了湖南的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存在严重偏差,农业产业的劳动力就业比重过大导致了劳动生产率较低;其次表明了湖南产业的非农化并没有创造更多的非农就业机会,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非农业化转移作用有限,所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任务还十分繁重。从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上看,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化速率应该大致接近,这是地区经济稳定协调发展的前提条件。如果不能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就不可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将严重制约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与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三)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农产品加工拉动作用不够

湖南省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4万多家,其中包括国家级龙头企业47家,省级龙头企业382家,但是平均资产仅20多万元,规模普遍偏小,技术水平落后。从表2可知,2011年湖南省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768.03亿元,比湖北省多198.73亿元,居中部第2位;但规模以上农副食品加工企业的产值却比湖北省少330.26亿元。数据表明了湖南省农业产业化链条中各环节耦合乏力,尤其是农产品加工拉动作用不够。在发达国家,农业初级产品与加工品产值比例已达1:5左右,我国这一比例为1:1,我省仅为1:0.92。

表2.2011年湖南省与湖北省农业产业化比较

2011年 第一产业 规模以上 规模以上

增加值 农副食品加工 农副食品加工

(亿元) 企业单位数(个) 产销总值(亿元)

湖南省 2768.03 984 2019.33

湖北省 2569.30 1215 2349.59

资料来源:2012年湖南统计年鉴和2012年湖北统计年鉴。

三、湖南省农业产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要求

(一)农业专业设置与农业产业结构与布局相配套

2011年湖南省大、中、专在校生137.2万,毕业生34.5万,农林牧渔类专业分别是6.3万、1.2万,分别占总量的4.6%与3.5%。而2011年湖南省第一产业占GDP14.1%。表明了湖南省农林牧渔类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结构比例存在严重的失衡,反映出涉农类专业设置与农业产业结构与布局的不协调,印证了农业人才紧缺的现实。

(二)人才培养规格与农业产业发展要求相适应

一方面,从表3可知,2011年湖南省农技推广队伍缺编1596个,缺编率4.0%,缺岗2148人,缺岗率5.3%。表明湖南省的农技推广力量不够。根据《湖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湖南省乡镇农技推广技术人员需要达到32000人,总量增加9700人,年均需增加1200人,技术技能型人才紧缺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

另一方面,每年培养的1.2万名农林牧渔类专业毕业生进入农技推广队伍就业的不足2%,进入农业企业的约在60%,大学生“下不去”的现象相当突出。从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看,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将日益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农业职业教育必须调整专业培养定位,培养“用得上、留得住、能发展、会带动”的21世纪新型“大学生农民”既是大学生就业的需要,也是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

表3. 湖南省农技推广队伍情况

年度 机构数 编制数 从业人员 在岗职工

2011 数量 缺编 数量 缺岗

年末 5974 40654 39058 4.0% 38506 5.3%

资料来源:2012年《湖南农业统计资料》

(三)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要反映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要求

从现代农业的生产载体来看,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具有三次产业集成的特点。在传统农业中主要是种养业,而现代农业则是三次产业的集成,种养业是基础、转化在加工、增值在流通,三次产业的元素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农业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不能仅仅局限在“技术”层面,不能把学生培养成纯技术型人才,应该培养成“懂经营、会管理、能操作”的具有创业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课程教学内容不仅要反映现代农业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的基本要求,同时要包括成本效益、环境生态、人本至上等现代管理理念的教育。

(四)拓展职业教育服务功能

现代农业的发展目标是实现农业的优质、高效、安全生产。而制约当前湖南省农业生产效率的主要因素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困难,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非农业化转移作用不强,导致了大量的乡村人口被动地留在农业行业。因此,湖南农业的产业化对农业职业教育社会服务功能的要求正在日益提高。随着传统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新农村技术人才、经营人才等“新型职业农民”培养,都要求农业职业院校面向企业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社会培训。同时也要求农业职业院校更多元化地参与区域经济活动,为其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服务,以及人才流通等服务。

四、促进湖南省农业职业教育与农业产业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农业职业教育行业指导,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类型

2012年湖南省农业厅牵头成立了“湖南省农业职业院校办学指导委员会”,先后出台《关于推进农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指导意见》(湘农业发〔2013〕17号)等一系列的政策性文件,虽然体现了政府、行业对湖南农业职业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但是“行指委”的工作机制尚未完善。在人才需求预测、专业调整、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调整等方面的政策建议和决策参考不够。

目前,湖南省涉农高职院校中只有“园林技术”“畜牧兽医”2个涉农专业普遍保留,其他专业均在萎缩,新专业少之又少,近几年仅开发了“休闲农业”专业,专业类型没有实现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同步优化升级,不能适应农业产业转型的需要。因此,需要强化农业职业教育行业的指导作用,通过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建立形成与我省现代农业产业结构和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种、养、加、机、贸”专业体系,才能使学校专业建设跟上产业升级的步伐。

(二)完善政策措施,促进农业职业教育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

农业职业教育是一项公共性、基础性和社会性事业,必须要制定相应政策措施才能推动其大力发展。因为承担大量产业人口的转移就业培训,需要促进中职与高职、高职与应用本科的人才衔接培养体系的建立;要吸纳毕业生到艰苦的农业一线就业,就有必要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崗计划,严格执行农技推广人员进岗准入制度;要解决涉农专业招生困难问题,就需要放宽涉农专业的招生条件限制。只有不断完善支持农业职业教育的政策体系,推动农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机制的建立,才能实现专业链、人才链与农业产业链的有效衔接,农业职业教育与农业产业协同发展。

(三)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为推动农业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农业行业部门、农业企业和涉农院校要大胆解放思想、创新办学体制机制,积极探索建立校企合作办学的新模式。农业行业、企业要通过参与农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制定,参与专业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等,全面参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推动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创新。政府、行业、企业和院校要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在资源共享、学生顶岗实习、教师实践、人员交流互聘、联合技术攻关与协同创新等方面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努力提升专业建设水平与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

(四)积极推进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打造农业职业教育的特色与品牌

2008年由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的“湖南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自成立以来,为推进湖南省农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促进农业职业教育与农业产业有效对接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集团运行机制、集团化办学政策环境、集团内职业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与完善。

集团必须明确“依托农业行业、服务农业产业、实现校企共赢”的建设理念,全省各级农业部门、农业企事业单位要积极支持和参与集团的工作,充分利用职教集团这个平台,推动校企合作深入发展,以特色专业群为基础,以校企合作平台建设为纽带,积极吸收农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集团成员携手培养农业行业急需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打造湖南省农业职业教育的特色与品牌,提升湖南农业产业化水平。

参考文献:

[1]湖南省农业厅.湖南省“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J].湘政办发[2012]27号.

[2]湖南省人民政府.湖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J].湖南日报,2010.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3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4]栗劲松.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互动理论研究[J].新西部,2012.

[5]张晓刚.北京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研究[J].职教论坛,2013(2).

[6]陈凤,唐天伟.湖南省产业结构及其调整分析[J].金融教育研究,2012(25).

基金项目:本研究是湖南农职院校特色办学研究团队(13TD04)、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湖南农业职业教育与农业特色产业协同发展研究”(项目编号:XJK013BZJ013)、湖南省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课题“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研究”(项目编号:ZJA2012018)的阶段性成果,并得到湖南省教育科学农职院校特色办学研究基地的资助。

作者简介:罗迈钦(1965—),男,湖南攸县人,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管理学硕士,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研究。

(责编 金 东)

作者:罗迈钦 刘鹤翔 佘俭敏 梁勇 单武雄

第四篇:农业职业教育服务农业产业化的路径研究

[摘 要] 在国家政策与各种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持下,近年来我国农业现代化、产业化进程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推进,但由于农民综合素质提升并不明显,因此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未来农业产业化的推进仍然面临着不小的困难,加强农业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基于此,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农业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一些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最后以服务农业产业化为目的,围绕农业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路径展开了探讨,希望能够对农业职业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 键 词] 农业职业教育;农业产业化;农民

[

农业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在农业领域的延伸,其不仅能够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农业人才,同时还能面向农民群体展开广泛的专业技能培训与专业知识教学,帮助其逐渐从身份农民逐渐转变为职业农民,适应新时期农业发展的全新特征与趋势,对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发展有着很大的帮助,而从现代农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如何根据农业产业化需求,对农业职业教育措施加以完善,则成为当前农业职业教育所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农业职业教育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实现专业化生产

农业产业化不仅意味着农业增长方式需要向集约型的方向转变,同时还需要以专业化农业生产为基础,但由于当前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相对较低,很难满足农业生产升级的相关要求,因此专业化农业生产的实现难度是比较高的。而在农业职业教育的支持下,农民综合素质能够在接受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得到稳步提升,无论是对各种先进机械设备应用技能的掌握,还是对各种农业生产相关知识的积累,都能够为专业化农业生产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而在农业生產逐渐趋于专业化的情况下,农业产业化进程自然也会随之得到极大推进[1]。

(二)满足专业人才需求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农产品加工、销售,抑或是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对专业人才都有很大的需求,但由于农村地区的各领域专业人才相对较少,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人才需求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也比较小,因此如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相关工作岗位,仍然存在着专业性不足的问题。通过农业职业教育,则能够以农业产业化为导向,针对当前农业发展的实际人才需求来制订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体系,同时开展相应的职业教育教学工作,以培养出大批多专业领域的农业人才,为农业产业化的推进提供人力资源支持。

(三)推广先进技术方法

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必须要通过对各种先进科学技术、管理方法的应用来实现,但由于当前我国大多数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并不高,对于各种先进技术、方法的接受能力也比较差,因此即便近年来很多先进技术都已经在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等领域有了应用,也同样很难实现大范围的推广,这对于农业产业化发展显然是非常不利的。而随着农业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农民对于先进科学技术、管理方法的接触机会越来越多,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也会得到进一步提升,即便无法在短期内掌握先进的技术方法,却能使各种科学技术方法的推广难度大大降低,同时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二、当前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资源过于分散

在职业教育发展的带动下,近几年国内各类农业职业教育机构逐渐兴起,且面向农民群体开展了一系列知识技能培训活动,但由于大多数农业职业教育机构都是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目前也分散于教育、农业、科技等各个部门,很难进行统一管理或协调沟通,因此即便政府部门给予了较多的支持,但农民真正能够享受到的教育资源仍然比较有限[2]。例如在农业科技教育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分属由教育、科技部门负责的情况下,这种行政性分离现象会使农技推广与农业职业教育间的沟通变得异常困难,如果在同一地区,农机推广内容与农业职业教育内容重复,那么教育资源就会遭到极大的浪费。

(二)办学条件相对较差

当前我国政府部门虽然对农业职业教育比较重视,但由于农业职业教育的覆盖范围较广,办学规模普遍较大,因此在教育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其办学条件往往会比较差。首先在资金投入方面,如果农业职业教育以政府拨款为主要经费来源,那么在地方政府财政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农业职业教育就很容易面临资金缺口较大、经费不足的情况,有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甚至还会出现财政投入仅能够保障教职工工资的情况,这显然是不利于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如果依靠学费收入来弥补教育经费的不足,则会出现收费标准过高的情况,并使农民接受农业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受到打击[3]。其次,在师资力量方面,由于农业职业教育长期存在人事冻结的问题,专业教师严重不足,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因此一些学校只能安排非专业教师来跨专业代课,负责大部分教学工作,有些农业职业学校甚至还会直接安排毫无经验的青年教师直接到校任教,而农业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也因此受到了较大的影响。最后,在农业职业教育投入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农业职业学校还常常会因教学设备长期得不到更新而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尤其是在实践教学中,如果缺乏实训基地及实践教学的相关辅助设备,那么很多教学活动都是无法开展的。

(三)生源问题日益凸显

由于农业职业教育直接面向农民群体,而当前一些农民对于农业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比较低,常常会受到安于现状的小农思想束缚,有些农民甚至还存在“接受农业职业教育完全是浪费时间”的错误观念,因此农业职业学校经常会出现生源不足的问题,如果生源长期得不到补充,那么农业职业学校自然就很难继续生存下去。另外,农业职业学校的生源问题还体现在生源结构单一、质量不高的情况。在生源结构方面,现阶段的农业职业教育往往更类似于中职、高职教育,学校虽然会开设各种涉农专业,但教育对象基本都是农村适龄青年,如成年农民、乡村女子、基层村干部等群体,并未被纳入农业职业教育中来,对农业产业化的帮助十分有限[4]。而在生源质量方面,由于不少农村居民对于农业职业教育存在一定的偏见,不愿让孩子、家人前往农业职业学校进行学习,因此农业职业学校的生源获取范围十分局限,基本都是学习成绩不理想、升学困难的学生,这无疑给农业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增添了一些困难。

三、农业产业化背景下农业职业教育的有效发展路径

(一)整合农业职业教育资源

农业产业化对于职业农民及各领域专业人才的需求非常之大,当前政府部门虽然在农业职业教育方面投入了较多的教育资源,但在教育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农业职业教育在职业农民、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所能发挥出的作用十分有限。面对这一情况,未来各地方政府还需尽快面向教育、科技、农业等各部门展开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工作,建立专门的农业职业教育管理协调机构,直接负责对农技推广、农业科研、技能培训活动组织、教育基地建设、教材编制等农业职业教育工作进行管理,同时负责与各政府部门进行沟通,协调应用各类教育资源,使现有农业职业教育资源能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并实现农业职业教育管理效率的有效提升。

(二)加快学校办学模式创新

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角度来看,未来农业职业教育必须要从职业学校建设方面入手,尽快推动各农业职业学校实现办学模式的创新,这样才能够不断优化学校办学条件,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满足农业产业化的相关人才需求。例如在资金投入方面,为解决农业职业学校经费不足的情况,需要国家及地方政府加大农业职业教育投入,设立相关专项教育基金,为农业職业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教学设备引进等提供支持[5]。同时,在政府财政拨款短期内无法弥补资金缺口的情况下,也可以由职业学校主动与农产品加工等相关企业进行合作,根据其实际人才需求来制订专项人才培养计划,以吸引更多企业为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等工作提供资金支持。而在师资力量方面,则需要农业职业学校树立大职业教育观,面向全社会引进专职与兼职教师,邀请农业企业技术骨干、农业技术科研人员等到校任职,负责涉农专业课教学或教师培训工作,以壮大农业职业学校的教师队伍,提高各专业课教师的专业性。同时,也可以积极引入各高等院校涉农专业的毕业生,并组织短期的青年教师岗前安排培训活动,或是安排教师前往合作企业进行实训,以帮助新入职教师积累教学经验与专业实践经验,实现教学能力与专业素养的稳步提升。

(三)构建农业职业教育体系

对于农业职业学校来说,要想解决现阶段的一系列生源问题,还需尽快将完善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起来,推动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使农业职业学校的招生范围能够得到进一步拓展。例如在生源数量方面,可面向农民群体展开长期的系统化培训活动,并将培训活动与学历教育联系起来,为参与系统化培训活动并通过相关考核的学生授予相关学历证书,以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使其能够积极参与到农业职业教育中来。而在生源结构方面,则可以根据当前农民群体的构成情况及其实际学习需求来对农业职业教育体系进行细化分解,面向留守农民、返乡农民工、退伍军人等不同群体制订针对性的人才培养计划,并开设相关涉农专业,以吸引不同群体主动接受农业职业教育[6]。另外,对于生源质量问题,则可以将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分解为多个层级,根据农民受教育程度、年龄等为其提供不同层级的受教育机会,使农民素质能够与不同层级的农业职业教育要求相契合,同时保证各层级教育体系人才培养目标的合理性。

总而言之,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下,农业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虽然从目前来看,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正面临着教学资源分散、办学条件较差、生源质量差等一系列问题,但只要能够发挥出政府主导作用,对农业职业教育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同时由农业职业学校在办学模式创新与教育体系构建等方面采取合适的应对策略,农业职业教育就必然能够在未来得到更好的发展,并为农业产业化的持续推进提供重要支持。

参考文献:

[1]张晓峰.甘肃省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0(2):66-67,71.

[2]刘振芳.农业产业化发展与新型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培养[J].科技经济导刊,2017(7):260-262.

[3]徐龙胜.农村职业教育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促进作用[J].贵州教育,2016(20):7-8.

[4]石玉洁.城乡统筹背景下吉林省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研究[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6,25(3):25-26,56.

[5]张翠翠.论河南农业职业教育体系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关系[J].河南农业,2015(16):4-6.

[6]高伟.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以阜阳为例浅谈农业职业教育发展[J].安徽农学通报,2014,20(14):18-20.

编辑 鲁翠红

作者:张超琳

第五篇:高等农业教育促进农业发展的分析与思考

摘 要:高等农业教育对促进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高等农业院校应积极参与农业与农村发展活动,开发农业教育项目和课程,提高高等农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在全国农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中发挥主导作用,开展农业研究并对研究人员进行培训,加强高等农业院校之间的协作。

关键词:高等农业教育;农业发展;分析与思考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同时还提出要“深化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和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包括高等农业教育在内的农业教育责无旁贷。当前我国的高等农业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未能很好地发挥其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促进作用。高等农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包括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发展规划人员、管理人员、农业教育和培训人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农民等在内的主体,缺乏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要使农业发展的相关主体掌握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形成良好态度,就必须使这些人员接受应有的教育。因此,高等农业院校承担着培养合格农业人才的重任。

一、高等农业院校应积极参与农业与农村发展活动

农业发展规划是国家发展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农业院校作为全国农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机构,应在农业发展规划制定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积极参与国家农业发展政策的研究、分析和討论,促成政策的形成。农业发展政策应成为农业教育的政策基础。为了很好地在农业发展政策制定中起作用,高等农业院校的教职工应深入到农村,与农民生活、工作在一起,了解农民的需求和愿望。高等农业院校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为当地服务。

高等农业教育要将农村视为一个整体,考虑到包括农业、林业和渔业资源在内的所有自然资源,以及这些资源对农村发展的作用。在我国,林业和渔业也是农民的谋生手段。通过保持土壤和水基、减少水土流失、恢复土壤肥力和为家畜提供部分饲料等,森林在确保农作物产量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林业教育通常由林业教育机构提供,要重视林业教育和农业教育之间的协作。对于小规模的渔民而言,海岸和内陆渔业是其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村发展项目和活动也应该考虑这一人群。

高等农业院校的学生今后可能成为农村和农业发展的规划者、决策者、管理者、监督者。他们的主要工作在于回应农民的需求。因此,他们必须拥有社会、经济和技术方面的知识,理解农民的困境,这需要农业院校的学生对农村生活和农民有积极的态度,因为农民构成了农村人口的主体。高等农业院校的学生应通过与农民一起生活和工作来获得必需的农业知识和技能。

高等农业院校参与农业和农村发展活动的重要方式是与农业技术推广活动进行合作。有效的和持续性的农业技术推广活动是农民、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农业研究人员密切合作的结果。在我国,高等农业院校也从事研究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通过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活动,农业研究人员能够了解农民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理解农民的真实需要。高等农业院校的研究者应该通过合适的教育和培训项目去帮助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高等农业院校应使教职工明确自己在农业教育中的职责,并提供必要的教育教学设备,使教职工能够履行这一职责。同时,高等农业院校应该建立相应的标准,对参与农业和农村发展活动的教职工进行评价,并给予支持和奖励。

二、开发满足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农业教育项目和课程

高等农业教育活动有助于促进农业和农村地区的发展。高等农业院校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形成良好的态度,使学生能够对农业教育项目和活动做出规划并加以执行。在教育活动和课程设计上,高等农业院校应该着力于向农业人员传授知识和技能,满足他们的发展需要,并解决他们面临的技术、社会和经济问题。

农业人才需求测评是开展恰当的高等农业教育活动和进行课程设置的前提条件。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人才需求是国家性的还是地区性的依赖于诸多因素,包括农业发展政策、农业制度类型、主要农作物的种类、自然资源、土壤、水和气候条件等。农业人才需求的认定决定了高等农业教育课程和教育内容的类别以及人才培养的数量。换句话说,高等农业教育规划应该避免毕业生的过剩问题,这种现象在我国已经存在着。

我国已经建立了包括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等不同层次的高等农业教育体系。然而,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社会、经济因素未能受到高等农业院校应有的重视。这些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农民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生活条件、期望、抱负、农村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以及这些因素对农业新技术运用的影响等。高等农业院校应该重视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农业教育活动和进行课程设置。

三、提高高等农业教育的教学质量

高等农业院校应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朝着提高教育和培训质量的方向努力,即使这有可能意味着培训人数的减少。这一问题可从两方面解决:一是加强高等农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设备、教室和实验室建设,提高实验和田野作业活动的质量;二是改进教学资料、教学程序和教学技术。此外,加强对教师的绩效评估也应成为教学质量提升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等农业院校应重视实训,尤其是当很大一部分农学专业学生来自城镇时。农业专业学生走出校园到田间参加实训,是其理解农民工作和困境的基本要求。受到有限的资金和人员的制约,高等农业院校尚无法为数量庞大的农学专业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训教学,甚至高等农业院校的实习农场都无法提供足够的实训机会。这对高等农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提升造成了不利影响。

四、高等农业院校应在农业教育和培训中起带头作用

高等农业教育、中等农业教育和非正规农业培训(如职业培训中心)的主要目的是为农业和农村培养人才。为了使所有类型与层次的农业教育和培训机构都能完成这一任务,就需要创设一种合作机制,促进农业教育机构之间的交流,加强其在课程设置、教学、研究和农业技术推广活动等方面的协作。在国家农业发展政策的形成和农业教育目标的确定方面,高等农业院校应该起到积极作用,并成为全国农业教育体系的中心。高等农业院校应形成积极态度,并开展活动:第一,帮助中等农业教育机构的教职工,基于农民的实际需求,制定农业教育计划;第二,对中等农业教育机构的教职工进行培训;第三,为公众提供专业咨询服务,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活动;第四,建立全国农业教育机构的协作网络,并使这一协作网络成为高等农业院校跨地区合作的中心。

五、高等农业院校应积极开展农业研究并对研究人员进行培训

高等农业院校应将研究视为一项基本工作,其研究工作应该与全国相关农业研究机构进行合作,以确保研究的原创性,避免重复研究。高等农业院校要培训一些人员,使其成为农学研究者。

第一,研究结果的实地应用。不管是高等农业院校的教职工,还是农业研究机构人员,在推进研究结果的实地应用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在我国,大多数农民能否正确应用研究结果,仍然是一个主要问题。虽然在图书和期刊上能够看到大量研究成果,但这些研究成果在改善广大农民的生活、生产方面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农业研究人员应该与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学科专家和田野作业人员协作,培训农民应用农业新技术。高等农业院校应该开展相应的培训,设置相应的课程,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获得专业知识,更好地对农民进行培训。

第二,研究结果的应用成本。能否增加粮食产量、提高品质已成为衡量研究结果是否得到有效应用的一个重要标准。在这方面一个主要问题就是运用新技术或新研究成果的高成本问题,尤其对于小规模的农户和贫困农民而言。新技术的应用应该考虑到这些特殊人群的经济状况和知识水平。我们认为,对传统农业技术和生产工具进行改良是一个更为合适的做法,至少可以作为过渡阶段。这一方法的优点很多,如成本小; 改进程度不大,农民熟悉其基本技术; 适合当地的生产环境等。因此,研究人员需要在改良方法方面受到具體培训。

第三,研究影响的测评。对研究影响的测评不能仅仅根据采用新技术所带来的产量增长,应该采用新的评价标准对研究结果进行测评,如农民的知识习得、态度的转变和工作习惯的转变,以及这些转变对农民经济条件的改善所起到的作用。因此,高等农业院校的研究人员要清晰地界定和理解这些测评标准。

六、加强高等农业院校之间的协作

农业教育机构的建立,尤其是高等教育机构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高成本的过程。为了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应该大力加强跨地区或地区内的高等农业院校之间的协作。一是要加强学生、教师和留学生之间的交流,二是要在主要的农业领域,建立教育和培训中心的网络化体系。

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关乎整个国家的发展,它是一个长期的、持续性的过程。受到良好培训的农业发展的政策制定者、决策者、规划者、专业人员、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等主体应该积极参与这一发展过程。高等农业院校应在全国农业教育体系中起到带头作用,并积极对农业人才进行培训,深度参与农业和农村发展。为了满足农村人口的发展需要,尤其是小规模农户和处境不利农民的需要,高等农业院校应该重新定位其教育计划和课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素质、教学活动和教学设施设备的质量,应该得到很大提升。

参考文献:

[1]袁家明.中国高等农业教育变迁的制度主义分析[J].中国农业教育,2017(12).

[2]巩其亮.新常态下高等农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高等农业教育,2017(2).

[3]谈应权.重新认识高等农业院校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定位和作用[J].农业科技管理,2018(2).

基金项目:信阳师范学院2017年度校级重大预研项目,项目编号:67。

作者简介:余中根(1976-),男,江西黎川人,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责任编辑 冯会利)

作者:余中根

上一篇:美术本科毕业论文下一篇:内部控制审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