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2022-12-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陕西就业现状及趋势分析

【摘要】“就业问题”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失业既会造成人力资源浪费,又涉及民生和社会稳定。因次研究和解决就业问题显得非常必要。本文以陕西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和查阅文献资料,对陕西就业现状和趋势进行分析,并提出促进就业的对策。

【关键词】陕西 就业 趋势 对策

“充分就业”是三大宏观经济发展目标之一。而目前我国就业矛盾突出,解决就业问题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当务之急。失业产生的原因很多,解决方法应当对症下药。所以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和查阅文献资料,对陕西就业现状和趋势进行分析,并提出促进就业的对策。

一、陕西省就业现状

(一)劳动力资源状况

1.劳动力资源总量特征。统计数据表明,从1981至今,陕西省人口数最低增长数为42.2万人,劳动力比例基本维持在65%左右,劳动力数最低增长数为55.4。也就是说由于人口增长,陕西省每年需要新增加至少55万的就业岗位。

2.劳动力资源结构。截至2012年底,全省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156万人(其中高级职称12.3万人),占全省人口总量的4.21%;技能人才总量268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71.7万人),占全省人口总量的7.24%。全省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83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78人;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97人,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059人,陕西省重点领域顶尖人才107名,“新世纪三五人才工程”第一层次96人,第二层次595人,第三层次6000余人。全省共建成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34个(不含驻陕部队21个),列西部省份第一位;博士后科研工作站66个(不含驻陕部队3个),列西部省份第二位,博士后设站总数列全国第七位。累计培养博士后3020人,目前在站的博士后956人,出站的博士后2064人,留在陕西工作的有1101人,占出站总数的53%。引进外国专家1500人次,其中高层次外国专家30人次。共执行出国(境)培训项目39项,选派716人赴国(境)外培训。

3.人才培养方面。截至2012年底,全省建立国家级继续教育基地1个,省级继续教育基地38个。全年18万专业技术人员接受了知识更新工程培训。全年共组织各类考试70余次,考试人数达674679人次。全省共有技工学校222所,在校学生206414人。全年技工学校面向社会开展培训162591人次。全省共有职业技能鉴定机构285个,职业技能鉴定考评人员5275人。全年共有46.6万人参加了职业技能鉴定,40万人取得不同等级职业资格证书,其中取得技师职业资格的有4448人,取得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有748人。推荐选拔全国11届中华技能大奖候选人,我省4人获全国技术能手,2个单位、3名个人分别获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举办省级职工技能竞赛26次,参赛职工31.5万人次,选拔出86名技术状元,253名技术能手,促进了全省企业职工技能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就业状况

1.小微企业需求活跃。经调查,交流会进场的招聘单位中,员工数量在300人以下的小微企业3348家次,占招聘单位比重达到63%。其中持有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的1116家次。小微企业具有数量多、岗位少的特征,因此与前期相比,交流会单位数较多,职位数总量有所减少。

2.大中型单位招聘较少。交流会进场招聘的单位中,员工数量在300人以上的仅占总量的37%,说明大中型单位招聘人员较少。通过对陕西大中型企业2012年企业用人需求情况专项调研,发现只有不足一半企业对人员需求有所增加。在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低迷的情形下,减少用工数量,降低用工成本成为大中型企业的生存之道。

3.职位供需结构差异较大。位列需求量前三名的依次是批发零售业、制造业和住宿餐饮业,占到需求总量的51.25%。批发零售业和金融业需求量增幅较大,同比分别增加了88.54%和112.99%。制造业和住宿、餐饮业同比稳中有增,分别增长13.2%和4.75%。建筑、房地产业受到行业政策的影响,需求依然比较低迷,同比均有所下降。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需求大幅下降。用人单位需求职位数最多的是市场营销,占到需求量的19.44%,接着依次是证券银行保险、人力资源行政文职、百货连锁零售服务和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分别占到6.11%、5.68%、4.88%和4.06%。个人求职最多的职位是市场营销,与单位需求一致,但是仅占总量的13%。其他则依次为财务审计和税务、人力资源行政文职、通信电子电气和机械设计制造,分别占到13%、10%、7%和6%。职位供需主体不仅在职位类别上存在不匹配,在职位数量上也有较大差异。

4.企业支付薪酬与求职者期望之间的差距拉大。从有关数据看,当前用人单位提供的平均薪酬为2025元/月,提供薪酬在2500元/月以下的单位占到70%,并且用人单位提供薪酬有下降趋势。与此相对,个人期望薪酬则明显提高。相关数据显示,个人期望薪酬为2607元/月,要求薪酬低于2500元的仅占51%。这与市场上求职的在业人员增多、生活成本上升、谨慎择业有密切关联。

二、陕西经济发展及劳动力需求研究

(一)陕西经济发展状况

1.国民生产总值高速增长。“十一五”期间,陕西经济发展状况良好。2010年实现生产总值10021.53亿元,为2005年的2.5倍,实现了翻番,GDP在全国的位次由20位提升到2010年的17位。 2008年陕西省财政总收入1104.36亿元,突破千亿元大关,2010年实现1800.85亿元,相当于“十五”时期财政总收入的102.9%,“十一五”五年增加1271.83亿元,相当于“十五”时期财政总收入的72.7%,为陕西历史上增量增加最多的时期。“十一五”时期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7.8%,比“十五”时期加快4.7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突破4000美元。尤其是在受金融危机影响最艰难的2009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1688元。“十一五”时期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5%,比“十五”时期高3.2个百分点。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陕西省人均生产总值从相当于全国74.7%提升到84%以上,为历史最好水平。“十一五”时期,陕西省经济增速始终保持在13%以上,年均增长14.8%。

2.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十一五”时期,工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增加。全省形成了以新型能源化工、先进装备制造、食品、医药、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等为主体的新型工业体系,形成了陕汽、延长、煤业、电子信息集团、省医药控股集团等一批大企业、大集团,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工业企业从4家增加到14家,其中延长集团突破千亿元大关。工业主导地位进一步提升。

(二)陕西劳动力需求状况

目前人才就业市场供需矛盾突出,一方面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而求职者却因为找不到合适工作,尤其是高校毕业生表现尤为明显。一边是“民工荒”,一边是大学生就业难。人才地域分布不均衡。呈现人才向关中地区集聚,陕南陕北人才缺乏。产业多集中于传统的制造业、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建筑、采矿等行业,而新兴产业及批发零售等服务业从业人员较少。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陕西省的就业结构存在结构性矛盾,需调整以容纳更多的就业人员。

三、陕西省十二五期间就业趋势及促进就业对策

(一)陕西省就业趋势

1.每年劳动者人数增加造成的就业压力将会缓解。在十一五期间,由于人口增长,新增劳动者需要就业,造成就业压力加大。但是据统计,我国2012年新增劳动者人数下降,并且以后每年新增劳动者数量会逐年下降,这将大大缓解就业压力大的问题。

2.我省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当前我省交通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区域经济发展重点明确,优势产业逐渐形成,企业竞争力增强。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省经济实力会越来越强。

3.每年大学毕业生数多,就业能力不足,就业压力大。随着大学扩招,每年大学毕业生数大幅增加。但是首先,大学扩招后,大学办学能力并不能随之增加(大学科研、教学水平的提高需要时间积累),生源质量下降,使得相当大一部分大学生培养质量较差。其次,受传统就业观念影响,大学毕业生找工作的多,创业的少。

(二)陕西省十二五期间促进就业对策

1.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机制。市场经济条件下,健全的就业服务机制可以促进就业。目前我省就业中介机构数量多、规模小、服务质量不高,甚至存在欺诈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才顺利就业。所以政府应当加强对就业服务中介机构的管理,规范其就业服务业务,保护求职者正当权益,根据其业绩进行奖惩。

2.出台相关鼓励创业的政策和措施。失业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现有企业吸纳劳动力饱和。要增加就业,就必须通过创业,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所以为了促进就业,政府应当从资金、创业培训、优惠政策等方面鼓励、扶持创业。

参考文献

[1]任颖洁.校企合作推动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以物流专业为例[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1,19.

[2]陈保红.浅谈提升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的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09,7.

基金项目:本文受陕西省教育厅项目(11jk0125)与科技厅项目(2011KRM22)资助。

作者:丁建国

第2篇:我国理财产品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摘要]本文从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历史谈起,通过简述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发展过程、发展现状,并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营销模式与营销策略发表了看法,指出我国商行个人理财系列产品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金融创新以及营销策略的创新发展来推动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发展的举措。

[关键词]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金融创新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5064

1前言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几何级数增长,中国居民的经济收入飞速增长,个人财富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我国的财富结构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包括银行理财在内的非储蓄个人金融资产增速惊人。在这种环境下,中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也呈现出爆炸式增长。个人理财产品凭借市场容量大、风险低、业务范围广、收入稳定的特性,早已成为外国商业银行的主导产品和重要的收益来源以及利润的新的增长点。在这种外资银行理财产品的刺激下,我国商业银行也争先恐后地推出一系列理财产品。现今,个人理财产品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重要的利润增长点,个人理财市场发展空间日益增加。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发展时间较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且正面临着日益增长的竞争压力。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推动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发展与创新,营销模式的改进是迫在眉睫的大事。现代商业银行如果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努力提高个人理财业务的综合竞争力,在个人理财业务上有所建树。

2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概论

21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含义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指的是商业银行开展的一种面向广大的储户,与财务分析、理财规划以及个人资产管理有很大的关联性的专业化业务。基金、债券和保险是理财产品主要的具体表现形式。商业银行个人业务根据运作方式的差别能够大致分为理财顾问服务和综合理财服务两类。其中,银行向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与规划、投资建议个人投资产品推介等专业化服务就是理财顾问服务。在综合理财服务活动中,客户授予银行代表客户按照合同约定的投资方向和方式进行投资的权利,进行投资和资产管理。目前国际上比较成熟的理财方式主要是:商业银行利用掌握的客户信息,在通过了客户的真实需求之后,帮助客户制定一系列的财务管理目标和计划,以及帮助客户选择较为正确的金融产品等一系列金融服务过程。

22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特点

在较长时间的探索和创新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已经得到了一些初步的发展。在和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进行比较之后我们不难发现,个人理财业务有下列几点特点:①分层性: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通过对不同的客户群体进行划分,将客户合理分层,针对不同层次和需求的客户群体提供不同层次水平的理财产品,真正地实现了所谓的“私人定制”。②产品的组合性:商业银行将客户资产进行合理的组合,实现不同风险、种类、类别的理财产品的最优化,真正实现所谓的理财产品“立体化”。③互联网化:商业银行将实体理财产品与日益发展的互联网电子结合在一起,从而通过这些方便快捷的互联网产品,推广银行的理财产品,进而也为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23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历史

个人理财业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最初的个人理财业务是由从事保险营销的人员提供的。个人理财业务得到较大的发展则是在20世纪70年代左右,但是伴随着全球银行金融创新的时代浪潮,个人理财业务也得到了极大地发展。放眼全球,目前个人理财业务在西方国家其实是很普遍的,个人理财业务的收入已经基本上占到了商业银行总收入的30%左右。我国银行个人理财服务的开始点可以认为是从我国银监会正式批准商业银行进行理财业务服务开始。当然如果我们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就会很容易得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仍处于起步阶段的结论。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风险揭示不足,粗放发展的问题仍普遍存在。

3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31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需求现状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社会总需求量还是很小的,笔者认为有如下的几个原因。①较高的服务门槛。多数个人理财项目定位于为少数的高端优质客户提供服务,这种定位就会造成客源稀少。但是就中国目前来说高收入客户比例比较低,中低收入客户群体比较大。从个人理财的现有品牌看,能够满足门槛条件的客户还是占少数的。这种现象恰恰印证了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正处于起步阶段这一事实,个人理财业务还不能真正的满足居民对于个人理财产品的需求,合理地确定门槛条件是十分有必要的。②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刚刚起步,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宣传不到位,所以人民大众对理财产品的认知存在误区。

(1)很多普通居民认为,理财是有钱人的专利,只有收入高的家庭才有理财的资格。普通老百姓没有意识到,不论钱的多少只要能够合理的规划打理,都可以让钱生钱、利生利。

(2)很多老百姓认为等有钱了才能理财,但事实却恰恰相反,正确的投资理财观念应该是:充分的利用货币的时间价值和复利的作用,进而创造更大的财富。这种观点是严重缺乏投资理财知识的体现。

(3)很多老百姓喜欢把理财等同于储蓄。觉得理财和储蓄没有什么不同,将完全不同的两种概念混淆。这反映了很多人关于金融知识的匮乏,也从侧面反映出了我国商业银行对客户知识的普及做得并不到位。

正是因为上述各种原因的存在,我国商行个人理财产品的需求量并不大,但是如果我们从积极的角度去看就会发现,如果商行能努力解决上述问题,那么我国的个人理财业务将得到一个较大的发展。

32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供给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需求,商行在探索理财产品服务的道路上从未停止过。不管是国内银行还是国外银行,都纷纷推出各自的理财产品,誓要在理财产品市场分得一杯羹。

平心而论,我们应该意识到现在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发展还是较为迅速的,商业银行积极进行创新,虽然目前仍存在客户个性化分层不足、客户服务不周到、管理人员个人理财知识水平较低、理财产品同质性高、理财产品营销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但是随着个人理财产品的市场需求量不断加大,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发展会越来越好,产品的供给会越来越趋于丰富、个性,出现的各种问题也会在将来得到完美的解决。

4推动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发展的举措

41个人理财产品的种类的创新

推动种类创新,推动产品细分,产品的合理组合。理财产品品种的多样化为客户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

42积极拓宽个人理财产品营销模式

首先,树立全员营销的观念是十分必要的,只有树立了全员营销的观念,才能实现员工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大提升。当今的时代大背景是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我国商业银行可以适当的借鉴国外商行关于个人理财产品的某些营销战略,同时也要分析好我国商行个人理财业务目前的特点,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到一起,进而制定出能使自己牢牢占领市场份额的营销策略。

43加强对个人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制度的建设

加强信息披露,完善信息制度建设,把最新鲜的理财信息及时地传递给客户,方便客户做出理财投资的计划。

44推动客户群分类,实行差异化营销

不同的客户群体对于个人理财产品的需求是完全不同的,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在进行个人理财产品的市场定位时有必要实行差异化的市场定位策略。面对不同的客户,他们自身的资产以及对于风险的偏爱程度不同,不仅仅表现在对理财产品的种类上,还表现在对于利率和销售方案的个性需求上。目前商业银行提供的理财产品种类多如繁星,但是商行如果不能找准自己的定位,推出有特色、市场适应性更好的理财产品,那就不能将自己与其他的商业银行区分开来。这就要求商行基于自身的定位,向特定的目标客户提供特定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运用特定的管理和营销策略,更大程度地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45加强相关理财产品从业人员教育

目前我国理财产品从业人员的质素影响到了我国商行理财产品的发展,所以加强对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质素的建设是十分有必要的。要想提高理财产品从业人员的质素,笔者认为有两个方向。一是理财产品从业人员自身要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自觉通过学习接受再教育,主动提高自己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二是商业银行要有意识地加强专业化的服务和培养,提高对理财业务从事人员的选拔标准,争取能够建立起一支高素质、业务熟练、营销和沟通水平较高的理财业务从业队伍。

5结论

我们坚信,在改革开放、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居民对于理财产品的需求飞速增长,商业银行对理财业务的不断创新,国家政策的推动和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会发展的越来越好,个人理财业务在国民金融中的地位会越来越高,全民理财不再是梦想。

参考文献:

[1]孟超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创新及其风险防范[M].北京:机械出版社,2010:6-7

[2]王佳燕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现状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6-28

[3]郭赛君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策略探讨[J].海南金融,2011(4):77-79

[4]彭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问题及对策[J].生产力研究,2010(2):145-147

[5]邢晓红浅谈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及其创新[N].内蒙古经济日报,2010(12):28-30

[6]夏天浅谈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0

[7]孙涛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

[8]孙倩国内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模式构建[J].财税统计,2011(1):85-86

作者:宋扬 陈晓荣 吴艳飞

第3篇:我国冷链物流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摘 要:近年来冷链物流发展迅猛,规模快速增长,行业迈进高速发展期。简要介绍了冷链物流的内涵,深入分析了我国冷链物流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着重探讨了我国冷链物流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冷链物流;现状;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与之相应地便是居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人们的消费也随之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其中就包括了对冷链产品的需求快速增长,未来我国冷链物流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1 冷链物流的内涵

冷链物流是指易腐食品从产地收购之后,在其加工、贮藏、运输、分销、零售直到消费者手中的整个过程中,每个环节货物始终保持一定温度的一种运输方式。

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主要有冷库、冷藏车、保温盒、超市的冷藏陈列柜等,涵盖了仓储、运输、配送、零售等各个环节,这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冷链设施的缺失(即“断链”情况),都会让产品品质有所折扣。而冷链企业要实现不断链,必须有强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方面的支撑,形成从原产地到宅配的无缝连接,这样才能保证可以在任何一个环节有效控制生鲜产品品质,而这也是其在冷链市场中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壁垒。

2 我国冷链物流的现状

19世纪上半叶,国外冷藏运输兴起,经过150多年的发展,时至今日,日益发达。相比之下,我国的冷链物流发展时间非常短,在冷藏率、管理水平等许多方面都比较落后,尤其是“断链”问题较为严重。具体来说,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的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冷链基础设施落后

我国冷链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现代运输设备供给不足。目前我国冷库保有量为9300万立方米,总量与美国相近,但人均冷库拥有量较低,仅为美国的20%左右。而且冷库结构也不合理,冷冻库较多、冷藏库较少,储存型冷库较多、流通加工型冷库较少。除此之外,我国仅有9.3万辆冷藏车,该数量仅相当于美国或者欧洲一年的增长量,且人均冷藏车也较少,仅为日本的10%左右。

2.2 冷链物流资源分散

我国冷链物流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而且分散度较高,在整个冷链市场中百强冷链物流企业仅占10%左右。当前冷链市场中需求比较分散,供给也呈现碎片化的态势,这些都使得冷链物流企业的运营成本很高,效率非常低下。

2.3 冷链信息技术水平低

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冷链物流企业规模大都比较小,多数冷链物流企业信息技术水平低下,有些企业甚至还没有建立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更别提与上下游企业之间实现信息共享。未来,随着冷链物流的迅猛发展,企业亟需加快信息化、智能化建设。

2.4 冷链人才短缺

由于冷链物流在我国起步较晚,当前国内只有极少数大专院校开设了冷链物流专业,且冷链行业需要的人才是复合型的,即冷链行业所需人才不仅要具备制冷方面的知识,还需具备食品、保温、物流及供应链等多方面的知识,这些因素共同造成了当前我国冷链人才极度短缺,企业只能自己来培养所需的冷链人才。

2.5 行业标准亟待完善与落实

当前,冷链行业标准亟待完善,尤其是标准的落实问题,成了我国冷链行业大力发展的拦路虎。我国虽然有一定数量的冷链物流企业,但大多规模较小,缺乏资质。为了降低冷链物流成本,这些小型企业置行业标准于不顾,有些甚至难以做到全程冷链,由此带来的问题就是他们提供的冷链物流产品品质低、价格便宜。但与之相对应的是正规企业严格执行国家标准,且全程冷链,故其冷链物流产品品质较高,但价格与小企业相比也较高。对于消费者来说,他们从冷链物流产品的表面上分辨不出孰优孰劣,同时,他们往往比较关注产品价格的高低。这样一来,全程冷链的规范企业在竞争中就处于不利的地位,而这明显是不公平的,大大影响了规范企业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得行业发展困难重重。在这种情况下,冷链行业亟待完善与落实行业标准,促进冷链物流规范发展。

2.6 冷链物流知识及理念缺乏

我国冷链物流由于发展时间短,消费者对冷链物流的认识非常有限,更别提具有现代化的冷链物流理念了。这就使得消费者在购买生鲜产品时还是只注重外表、品牌等因素,很少会考虑在产品流通的整个环节是否有发生过断链的情况。他们不会想到无论多好的产品,如果在冷链物流的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尤其是发生了断链,则该产品的品质将会受到严重影响,新鲜度大打折扣。生鲜食品的装卸、储存、运输、配送等环节都需要控制温度,这样才能使食品安全得到保障,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冷链物流要求高,投入多,风险也较一般的常温物流大。对众多的消费者而言,其对冷链物流知识知之甚少,冷链物流理念也严重缺乏,当面对外观相同的产品时,大都会选择价格更低的产品。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没有很好地宣传和普及冷链知识,致使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知。故此,宣传和普及冷链物流知识和理念对于促进冷链物流的发展至关重要。

3 我国冷链物流的发展趋势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大力推进,生活消费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越发关注食品安全和生命健康问题,从而也就推动冷链物流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国冷链物流在政策环境、基础设施、市场规模等方面有很大改善,除此之外,还出现了以下一些新变化。

3.1 互联网带来新的冷链商机,冷链产业链前后延伸

伴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产业逐步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冷鏈产业也不例外,互联网为冷链产业带来新的商机。与此同时,冷链产业链也在不断向前后延伸,“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这两个市场蕴藏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应给予高度关注,重点开发。

3.2 更多企业跨界进入冷链市场,冷链市场趋于整合和爆发

由于冷链市场具有十分诱人的发展前景,新常态下传统行业的企业必将会纷纷跨界进入冷链市场,这些富有一定优势和资源的企业势必会成为现有冷链企业强大的竞争对手,对现有冷链企业造成强烈地冲击。近年来,冷链行业的购并日益多发,冷链市场的集中度越来越高,当前冷链“群雄割据”的局面将有望改观,全国性、综合性的冷链龙头企业将逐步形成并引领众多冷链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3.3 冷链运输方式日趋多样化,冷链物流新技术不断涌现

随着冷链产品全球化、多元化、定制化的需求发展,冷链运输方式日趋多样化,公路运输、铁路运输、船运、航空冷链以及多式联运齐头并进,共同谱写冷链运输新篇章。与此同时,冷链物流新技术不断涌现,冷链物流企业先后引进了国际先进的HACCP认证、GMP、WMS、虚拟仓储等技术,大大促进了我国冷链物流的发展。

未来,随着冷链物流技术水平的提升,我国冷链物流有望呈现出网络化、标准化、规模化、集团化的发展态势,大力发展生鲜食品配送,进一步完善冷链物流体系。

3.4 第三方冷链物流发展迅速

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虽然我国第三方物流在整个物流市场的占比不足25 %,但第三方冷链物流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生产商选择专业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来负责他们的冷链物流业务,以期在降低成本的同时获得专业化的服务。

3.5 冷链物流标准不断完善

毋庸置疑,冷链物流对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越来越重要,近年来国家对冷链物流的发展高度重视,在陆续出台的中央1号文件中大力倡导要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的建设,促进农产品流通。据最新2016-2021年冷链物流市场行业深度分析及“十三五”发展规划指导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已经发布的冷链物流国家标准有9项。另有冷链运输车辆应用选型技术规范、冷链物流企业服务条件评估等6项国家新标准正在申报中。

4 结论

近年来,大到国家的宏观经济环境,小到冷链物流的行业发展环境,其变化都是深刻的、可观的。对我们而言,要发展冷链物流,就必须在遵循市场及行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找准自身定位,努力增强实力,抓住发展契机,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唯有如此,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建春等.农产品冷链物流[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

[2]沈艳.电商时代下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J].中外企业家,2014,(30).

[3]丁东升.冷链物流业发展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5,(18).

[4]趙文合.对我国农产品物流现状的分析[J].经济师,2015,(9).

作者:杨丽伟

第4篇:卫星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复制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后果自负!)

“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巨大成就,产业结构升级加快,人民生活不断改善,2010年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总体上说,“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条件和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不会发生根本改变。

2010年10月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其中明确提出“做大做强航空产业,积极推进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卫星及其应用产业发展”。

工信部、科技部、财政部等多个部门参与了该规划的制订。为鼓励中国卫星导航产业的发展,主管部门计划加大扶持力度。以融资为例,一方面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引导和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另一方面科技部、财政部将会提供重大专项资金、支持资金支持相关企业。

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在2010-2020年间,随着我国卫星发射提速,卫星产业链将整体获益,其中卫星制造和发射行业受益最为直接。此外,卫星制造关键部件的厂商也将分享我国卫星发射量的增长,卫星导航芯片和模块、卫星导航模拟器、时间同步系统的需求也将迎来新一轮增长。

受益于良好的外部环境,卫星产业将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有望带动产业链上、下游等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在资源、技术、企业、配套设施等方面具备优势的地区应抢抓机遇,积极培育市场,出台优惠政策招商引资,成为卫星应用市场的主力军,使卫星应用产业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又一重要力量。

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卫星应用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依托庞大的调研体系,结合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卫星应用行业的发展环境、现状、区域市场、优势企业、产业园区、发展趋势、政策法规、发展规划等方面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帮助客户全面把握卫星产业的总体发展状况。此报告是您跟踪卫星产业最新发展动态、编写产业规划、编制产业政策、制定招商策略的重要参考工具。

资料来源: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卫星应用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百度报告名称可看报告详细内容。

第5篇:我国车险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车险费率改革篇

作者:杨国县

随着保险市场监管力度不断加强,车险市场发生了深刻变化,市场竞争逐步走向规范有序,财产保险业基本扭转了多年来持续亏损的局面,进入以管理升级为内涵的转型关键期。为进一步满足市场需要,合理维护投保人、被保险人合法权益,商业车险条款费率管理制度改革被正式提上日程,并将引导车险市场向着依法合规、公平合理、内控健全、产品服务不断创新的良性轨道上发展。

我国车险市场现状

(一)车险保费收入增速下降,但新渠道业务发展迅速

2012年,全行业累计实现车险保费收入4005.17亿元,同比增长14.28%,增速较去年年底下降2.38个百分点,为自2003年以来的增速最低点。车险占产险公司总保费的比例约为72%,较去年底下降近两个百分点,为自2008年以来的最低点。(见图

1、2)自2007年车险电销专用产品推出以来,国内保险新渠道业务发展迅猛,连续数年实现高速增长,截至目前已有19家财险公司经营车险电销业务。2011年,全行业实现车险电销保费收入超过440亿元,同比增长130%,占车险总保费的12.5%左右;与此同时,网销业务也开始逐渐发力,2011年网销保费收入已达50亿元左右,增速之高更甚于电销。预计2012年全行业电网销保费规模将超750亿元,占车险市场份额18%以上。新渠道业务已经成为国内车险近几年来最具成长性的营销渠道。

相对于传统渠道,电话、网络销售具有成本低、效率高、易管控和地域覆盖广等优势,被视为保险行业近几年来最具成长性的营销渠道。但其背后更具竞争力的是其低于传统渠道15%的价格水平。因此,价格仍是当前车险竞争的主要手段之一,电销产品的出现恰好是顺应了目前的市场需求,同时也充分说明,费率改革的走向也将直接决定车险市场竞争的方向。

(二)经营主体不断增加,市场集中度稳中趋降

截至2011 年底,国内共有48 家财险公司开展车险业务,较2010 年多出7 家。其中,车险保费规模超过1000 亿元的财险公司只有中国人保财险一家;车险保费规模在500 亿元(含)到1000 亿元(不含)之间的公司有平安财险,车险规模在100 亿元(含)到500 亿元(不含)之间的有太保财险、中华联合、国寿财险、大地财险、阳光财险等5 家;其他公司均在100亿元以下。

2011年以来,国内大型财险公司快速发展的势头受到遏制。车险市场集中度(CR3)未能持续2008 年以来的快速上升势头。截至2012年9月,我国车险市场集中度(CR3)为68.06%,较2011 年底下降0.58个百分点。(见图3)

(三)交强险承保面不断扩大,亏损局面进一步加剧

截至2011年底,全行业共有36家公司经营交强险业务,2011年交强险共承保机动车1.14亿辆次,同比增加12.41%。自交强险实施以来,投保率逐年上升,从2007 年的38.61%增长到2011年的50.67%,较2010 年提高1.68 个百分点。2011年,交强险经营亏损92亿元,同比增加27.78%,严重入不敷出。(见图4)

我国车险市场发展环境分析

(一)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新目标将为车险发展带来战略新机遇

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一方面将带动建筑业、运输业的复苏,使车险业务有望在工程车辆和营运车辆上进一步发挥优势;另一方面,城镇化将对汽车消费形成带动作用,亦将给车险带来新的增长点。如何将国家加快城镇化建设与车险业务建设有效结合,将是考验我们能否把握机遇,提升产能的关键。

(二)汽车市场的新变化将可能影响车险发展格局,并进一步压缩盈利空间

各区域新车增长将呈现更加不平衡的趋势。2013年,预计汽车市场增长将与GDP增速基本同步,保持个位数增长速度,但由于基数较大新车销量将首次突破2000万辆。从区域格局上看,

一、二线城市整体汽车销售不会出现大幅增加,但中高端车辆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而“高销量、低保有量”的

三、四线城市将可能成为车险业务新的增长区域,也意味着三四线城市的新车竞争将更加激烈。

新车业务对整体车险保费的贡献度进一步下滑,存量市场竞争加剧。随着汽车保有量增速持续下降,存量市场竞争不可避免的进一步加剧,主要行业主体在更加积极巩固自身续保率的同时,对转入业务的争夺也将进一步加剧。

盈利空间面临被进一步压缩。近年来,受新车购置价下降、新兴渠道优惠等因素的影响,车均保费持续下降。与此同时,大汽车生产厂家和经销商为了维持其经营和利润,不断上调配件与工时费价格:仅2012年当年,累计上涨在1000种配件以上的品牌有40家,上涨幅度在10%以内的零配件占上涨配件总量的67.57%,上涨幅度在10%-30%间的占总量的18.32%,而上涨幅度在30%-50%的占总量的8.25%,车险盈利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三)中介监管新政频出,将直接加大车险经营成本

保险监管机构持续加强产险市场秩序整治和中介市场监管,推进中介专业化和规模化。2012年7月份之前,尚无汽车保险销售公司被批准设立,7月份之后监管机构集中批复了8家汽车保险中介,参与发起的汽车相关企业达到48家。预计未来由汽车厂商、销售商等保险产业上游企业或同业组建的大型中介将成为中介市场的主流,这将在改善市场竞争秩序的同时,也将进一步提升中介的议价能力。部分规模较大的中介机构凭借自身巨大的资源优势,迫使保险业支付高额手续费,直接加大车险费用成本。

(四)商业车险改革正式启动,未来走向尚未明确

2012年3月8日和3月14日,分别正式向社会公布了《关于加强机动车辆商业保险条款费率管理的通知》(下称《通知》)、《商业车险行业示范条款》(下称《协会条款》)。同时,车险代位求偿实务的调整已经基本定稿,并进行程序的测试,该项调整与车损险产品修订直接相关。

总体来讲,《通知》旨在按照审慎放开的原则,稳步推进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商业车险条款费率管理制度改革。同时确定,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应当至少每两年测算一次商业车险行业参考纯损失率,供保险公司参考、使用,因费率方面的修订尚未公布,由此对车险市场的影响尚不确定。

车险费率改革的影响

综上分析,未来车险发展形势复杂,各种因素变化多端,难以对未来车险市场发展做出非常准确的判断,在此重点就车险费率改革对车险市场发展的影响,分短期与长期两种情况进行着重分析探讨:

(一)短期看,此次车险费率改革对车险市场规模影响有限

首先,随着车险承保面的不断提升,车险已逐渐成为广大车主的“生活必需品”,需求相对稳定,因此车险费率改革对投保车辆数量的影响有限;其次,《协会条款》取消“按责赔付”,实施“代位追偿”,以及其他保险责任的扩展,免赔事项的减少,在提高车险保障能力的同时,也将相应提升纯风险损失率水平,但是受各公司间车险管理水平差异的影响,费用率尚未确定,因此,与现行产品相比,最终费率水平升降与否尚难以确定。第三,此次改革拟在建立起以纯风险损失率为基础,市场化为导向的商业车险条款费率形成机制;保证保费充足的前提下,对费率采取“限高不限低”的监管思路,规定保险公司拟订商业车险费率,原则上预定附加费用率不得超过35%。因此,费率水平大幅上调的可能性较小,加之承保数量基本呈现稳中有增的态势,此次改革车险市场整体规模的影响将十分有限。

(二)长期看,此次车险费率改革将大大增加行业赔付成本

首先,为有效应对“高保低赔”的社会质疑,车损险保险金额修订为按照实际价值确定,赔付时,部分损失按实际修理费用计算,不再有不足额保险的约定,也相应取消了现行条款中比例赔偿,全部损失完全按照保险金额进行赔偿的约定,不再按照事故发生时

的实际价值,将直接增加车损险的赔付支出;其次,为有效应对“无责不赔”带来的社会质疑,取消“按责赔付”,实行“代位求偿”,此举在短期内对保险公司的影响有限,但是长期看,代位求偿制度的实施,车辆损失的先行赔付,必然会产生部分无法追回或难以追回的车损险赔款,导致车损险赔付成本的上升。第三,费率厘定是否采用车型定价,也将会对车险赔付成本造成直接影响。近年来,各大汽车生产厂家和经销商为了维持其经营利润,不断上调配件与工时费价格:仅2012年,东部沿海地区的零配件、工时费价格涨幅普遍达到10%以上,部分地区更是达到了20%;中西部地区的涨幅也在5%—10%之间,以零配件累加计算的车辆价格已远远超过市场上的整车新车购置价,通过保险理赔可以获取高额利润已成为汽车销售行业的共同认识。如果车险行业不能通过车型定价来有效应对零配件及工时费不断上涨的压力,车险盈利空间将会被进一步蚕食。第四,受“同命同价”、伤残赔偿标准逐年上升以及诉讼案件大幅增长影响,人伤案件赔付居高不下,交强险亏损面不断加大,如果不通过商业车险费率改革尽快扭转,车险市场将极有可能再一次陷入全行业亏损局面。

(三)车险费率改革给监管和保险公司提出了更高要求

首先,此次车险费率改革向保险公司提出了更高要求。根据《通知》精神,本次改革强化保险公司在条款费率拟订、执行中的主体作用和责任,要求保险公司在拟订商业车险费率应当遵循充足、公平原则,能够补偿风险转移的成本,不得危及公司财务稳健和偿付能力,同时有效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尽管竞争的外在手段仍体现为价格,但内部将集中于精细化管理水平、产品服务创新能力以及资源整合能力的竞争,只有练好内功,才能在此次改革中有的放矢。

其次,此次车险费率改革也向保险监管机构提出更高要求。保险监管机构旨在稳步推进以市场化为导向的车险条款费率管理制度改革,其核心设立差别化的车险产品开发机制,建立车险代位求偿机制,但是目前上述机制尚未制定最终时间表、步骤和详细计划。各公司上报产品之间的价格差异幅度、车险代位求偿中纠纷的处理机制等均尚未建立。与前次相比,此次车险费率改革面临的环境更为复杂,来自保险公司、中介以及消费者的诉求也更加个性化和多样化,因此,如何在下一步改革中把握稳中求进、进中求好的工作基调,仍需进一步完善监管制度,防范系统性风险,营造良好改革发展环境。

(作者系中国人保财险青岛市分公司车辆保险部总经理)

第6篇:我国社区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摘要

“社区”一词源于拉丁语,意思是共同的东西和亲密的伙伴关系。社区也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综合基础的群众基础机构。社区发展指社区居民在政府机构的指导和支持下,依靠本社区的力量,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通过深入了解我国社区发展过程中所从在的一系列问题和现状,特别是针对社区发展过程中所从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能使我们对整个我国的社区发展现状和趋势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本文将对社区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以及趋势进行一个探讨。

关键词:社区社区发展趋势

一、我国社区发展现状

(一) 我国农村社区发展的现状

农村社区是居民绝大多数以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结构简单、人口密度较低的社区。解放后, 我国农村走农业合作化道路, 实行了人民公社

制, 但最终由于超越了历史阶段而失败了。又因为中国实行

了农村农业支持城市工业的工业化优先发展战略和严格限制

自由流动的户籍制度, 从而形成了目前一直存在的城乡二元

社会结构自20

世纪80 年代初我国提出/ 控制大城市规模, 合理发展中等城

市, 积极发展小城镇0 的城市化方针以来, 小城镇建设和乡镇

企业的发展尽管实现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增

加了部分农民的收入,

(二) 我国城市社区发展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城市住房结构发生了重大改变,单位住宅开始实行货币化分配方式,使单位制住宅瓦解,物业型住宅小区大量出现。住房类型的多样化,带来了社区成员之间关系的陌生化。同时由于市场竞争的越发激烈,闲暇时间减少,业缘关系的地位远远强于地缘关系,加之社区的文化宣传活动不到位,致使居民游离于社区互动之外。随着我国人居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居住条件,这就决定了城市的规划要把社区规划作为一个重点来抓,我们通过对当前我国社区规划的研究不难发现现在我国的社区规划大致分为:城市扩展过程中的新区开发和对原有社区进行旧区改造。

(三) 我国城镇社区发展的现状

城镇刚一开始就与商品经济息息相关,是顺应经济的需要而自然萌发的,作为城镇前身的集市,在春秋时期已有一定规模,经秦汉的发展集市更趋于繁荣。班子不健全,人口素质低。有的社区党支部和居委会只有1-2人导致无人做事,工作一盘沙。这些社区的经济比较落后,它们大多是村改居来的,居民的生活水平不高。特别是失地居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它们大多年龄偏大谋生手段少生存陷入贫困,成为新弱势群体,二是社区集体经济无支柱产业应办经济已名存实亡居民再就业困难。三是经济来源少,工作经费难保障。

管理欠规模,民心难稳定。办工条件差,服务功能少。居委会有的办公面积小,有的房子破乱差,有的借屋躲雨无产权,特别是有的流动办公,成为提厄居委会。

5 文体活动缺,精神生活缺

(四)我国其他社区的发展现状及小结

除了上述几种社区外,我国还存在其他的许多社区形式,比如网络社区和城乡联合体等。从我国的现实看,我国的网络社区,城乡联合体等其他社区都处于起步的萌芽阶段,网上社区与现实社区一样,也包含了一定的场所、一定的人群、相应的组织、社区成员参与和一些相

同的兴趣、文化等特质。 当前,网络社区已成为人们信息发布、观点交流、权益维护、舆论监督的重要平台,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渐显。研究网络社区的成因、现状及相关问题,对促进其健康发展和推进社会和谐具有现实意义。

社区的许多功能不够完善,有的正在淡化,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 首先,社区的经济功能减弱,社区已不再是居民就业及谋生的主要场所。人口流动,在一个社区居住,到另一社区工作,使社区居民在经济上对社区的依赖减弱。

其次,居民的异质性增强,政治管理功能难以实现。城市社区居民的血缘异质性、职业异质性、教育水平的异质性都大大增强,尤其是在一些住宅区,这一点更为明显。

第三,社区的社会功能淡化。社区缺乏公共集体活动,社区成员的互助很少,人际关系趋于淡化。单元或住宅减少了邻里往来,人的个性发展、私人生活逐步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新的生活方式。

第四,社区的福利功能微乎其微。社区缺乏资金来源,也缺乏居民的参与,对社区中的弱者、不幸者的照顾基本上依赖社区以外的资源。

第五,社区意识淡薄。社区居民普遍缺乏对社区的认知、依赖感、参与感和归属感。社区没有自己的文化,缺少内在凝聚力。

二、社区的发展趋势

(一) 短期发展趋势

从短期来看,我国的社区发展趋势是继续向着转型期继续发展,我国的社区建设较之欧美地区起步较晚呢,发展较慢,故目前处于转型阶段,其主要表现在:

1.社区发展模式个性化和社区边界模糊化。

不同地区风土人情不同,社区的形态也各有不同,不同的社区阶层,群体向各自特定的地域集中,便使社区之间产生差异,社区各具有其特点。

2.社区发展产业化趋势明显。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提高,社区讲形成产业化的生产链,使得社区发展最大化,最快话

3.社区管理主体职业化与专业化。社区管理主体职业化和专业化将极大地改善社区工作队伍素质转变,社区工作事倍功半,效率低的局面。

4.社区管理手段法制化和德治化相辅相成。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略。我国有相当数量的法律法规直接和间接涉及社区问题,还有专门针对社区工作制定的文件和有关规定,这些规范性文件是社区工作的法律依据。

(二)长期发展趋势

从长期来看,我国社区最终的发展形势必将向着成熟化、功能完备话的趋势发展,最终也将会形成欧美发达国家的成熟的社区,其具体表现在:

1. 由社区主导、居民主动参与、自下而上实施的社区发展模式。通过还权于民实现社区居

民自治,激活并充分利用社区资源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进步,并重建社会生活共同体。努力推进社区居民的参与和自治

2. 社区发展模式向多样化发展。在今后的社区发展中,不同的城市以及不同城市分区之间

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将越来越明显。不同的城区功能和特点,决定了在社区建设方面应该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走出各具特色的路子。

3. 社区工作人员更加专业化和职业化。随着社区的发展社区的工作人员也会随之变得更加

的专业化,各自拥有自己的专业擅长的领域,共同为社区的发展努力。

结语

社区的发展是一个长久的过程,正如一句古语所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国的社区发展于欧美发达国家的社区发展相比,虽然起步晚,发展落后,但我们也正逐渐迎头赶上。从全文分析来看,我国的社区发展也不能完全照搬欧美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只有结合我国

的国情和实际特点,走自己特色社区的发展道路,才能将我国的社区发展的更好!作为一名川外的学子,我也深知身上肩负的责任与义务,我也必将利用专业条件,用实际行动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为我国的社区发展献出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阎明复.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建立健全城市社会福利服务体系,民政部社会福利司,1994,p78-81.[2] 关信平、张耽.论我国社区服务的福利性及资源调动途径[J]中国社会工作,1997,p64-69.

[3] 奚从清.社区研究——社区建设与社区发展[M],华夏出版社,1996,p160.[4] 方明、王颖.观察社会的视角——社区引论[M],知识出版社,1991,p214.

[5] 夏学銮.社区照顾的理论政策与实践[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p112-115.[6] 宋陈宝莲.中英社区服务之比较[J]国外社会学,1995,(1),p95-98.

[7] 吴铎.社区问题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内地与香港社会福利发展第四次研讨会观点综述[J]中国社会工作,1997,p42-45.

[8] 刘伟能.社区服务的理念功能和特色:为社区服务发展十年而做[J]中国社会工作,1997,p52-55.

[9] 芮寅生、常建东:福利性——社区服务的本质和方向[J]中国社会工作,1998,p62-66.

宁波市海曙区政协调研组:社区服务-发展趋势与对策[N]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8,p78-81.[10] 陈俊.城市社区服务发展的几点思考[J]学海,1999,p110-114.

[11] 费孝通.当前城市社区建设的一些思考[J],群言,2000, p25-28.

1、徐永祥:社区工作[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贾秀兰:社区工作在我国的发展[J] 西南名族大学学报2004年9月第9期

3、詹火生等:台湾社区工作:从“福利小区化”迈向“永续小区 [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

4、武新:中国社区工作实践透视[J]社会科学辑刊2001年第4期

5、黄建宏等:论深圳社区工作人才队伍建设[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8月第4期

6、王雪晶:社区社会工作专业化:问题与对策[J]社会研究2010年第6期

第7篇:电线电缆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慧典市场研究报告网

电线电缆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慧典市场研究报告网讯,电线电缆制造业在电工电器行业20多个细分行业中是产值最大的行业,占据四分之一的产值规模。

2012年中国经济将会呈现二大特点:一是经济结构调整之年,增长率是逐步下降的,高速增长期可能就此结束;二是由于2011年为了控制通货膨胀而实行的货币政策收紧,带来了资金的紧张,2012年将呈现趋于宽松的货币政策。

某线缆行业大佬认为,危机是危险和机会并存。GDP增速放缓,经济结构不平衡,市场竞争混乱这些都是危险。然而这样的时期预示着“强者恒强”的时代已 经来临。过去发展迅猛,需求量庞大,行业集中度低,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行业产业结构存在较大缺陷,“高端缺位,低端混战”现象突出。

如今GDP增速放缓,调整产业结构的情况下,市场需求的变化,商业模式的创新,行业标准的完善,成本效率的角逐,主要原材料铜价的波动,都将推动优胜劣汰,造就行业整合的契机,使得真正优秀的线缆企业有机会通过收购,兼并重组,把过剩的产能企业整合起来。

全球电缆行业发展现状

从世界电缆行业技术发展的趋势来看,目前的发展方向是:大容量、超高压、无油化、抗短路、高可靠、免维护。目前各电压等级交联电缆已逐渐取代传统充油 纸绝缘电力电缆,高压及超高压交联电缆的应用日趋广泛。欧美及日本目前对所使用的电缆要求越来越高,已严禁使用或进口非环保型电缆,并随着欧盟RoHS指 令的颁布,生态环保电线电缆的大规模采用已经成为全球趋势。近年来,由于亚洲新兴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世界电线电缆的生产中心向亚洲转移,带动了中国、印 度、越南、菲律宾和中东地区的埃及等国家电线电缆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中东欧地区由于欧洲统

一、制造成本相对低廉,电线电缆行业增长也相当迅速。

我国我国电线电缆行业发展水平与电线电缆产业的重要地位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各部位指出我国电线电缆产品质量总体水平不高,偷工减料、制假售假等质量失信和违法现象比较突出,质量问题对安全、环保和健康带来较大隐患。

同时,我国电线电缆总体产能严重过剩,普通电线电缆生产装备利用率普遍不足40%。而且,我国电线电缆产业集中度不高,中低端产品的同质化竞争严重,因此,提升电线电缆质量成为工作重点。

010-84983602

第8篇:直销业发展现状及前景趋势分析

资料来源:前瞻网:中国直销行业经营模式与投资风险分析报告前瞻,百度报告名称可看报告详细内容。

直销行业发展现状:

现代直销模式在20世纪40年代起源于美国,短短数十年时间从无到有,已经发展成为美国零售商业的主流模式之一。直销在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进入欧洲后,众多直销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从20世纪90年代初雅芳第一个登上中国大陆开始,在这种新型的销售模式和高额利润的刺激下,各种规范的直销企业、不规范的非法传销组织纷纷出现。1998年4月21日,国务院颁布了全面停止任何形式传销活动的命令,对整个传销业全面封杀。此后不久,国务院发出了要求原有传销企业全部转型为传统批发、零售销售方式,从而实现一个过渡性的转制工作。由此,中国传销业开始步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低谷时期。

2005年9月1日,《直销管理条例》和《禁止传销条例》同时出台,政府对直销业开始实施严格的监管。面对新的政策法规,获牌后各直销企业积极配合政府规范直销市场的发展,直销业进入了调整期,之后一直处于上升反弹趋势。

在逐渐明朗的政策和逐步规范的市场环境下,主流直销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中国直销行业持续快速增长。2010年中国直销行业的市场总业绩约为1200亿元,我国已经获得直销经营许可证并完成服务网点核查备案的直销企业为26户。2011年,中国直销行业继续气势如虹,在增加了天狮、爱茉莉、金日、炎帝和安然等5家拿牌企业的情况下,拿牌企业境内直销整体业绩达到774.66亿元,同比增长30.61%。

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有直销企业32家,分支机构229家,直销产品2571种,直销员234万人。2012年,除1家直销企业的直销销售为0外,其余31家直销企业共实现直销销售额199.37亿元(以下简称销售额),直销业共计缴税51.70亿元,其中直销企业缴税49.99亿元,直销员缴税1.71亿元。

直销行业前景趋势分析:

中国政府对待直销业的态度从最初的开放,到后来的紧缩政策,直至完全禁止,再逐步放开,以外资直销企业为平台开辟一条有效的疏导途径,并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直销经营模式。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直销业务区域经营的逐步放宽,未来我国直销行业的总体增长速度将有所提升,发展前景乐观。

前瞻网:中国直销行业经营模式与投资风险分析报告前瞻,共十章。首先介绍了直销的定义、特征及优势等,接着深入分析了国际国内直销业的立法情况和行业发展概况,然后具体介绍了美容化妆品直销和保健品直销。随后,报告对直销业做了经营模式分析和国内外重点直销企业运营状况分析,最后分析了直销业的投资风险和未来前景。

(复制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后果自负!)

第9篇:化肥市场发展现状及前景趋势分析

资料来源: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化肥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百度报告名称可查看报告详细内容。

化肥工业作为发展农业的必备行业,是国民经济基础性行业。新中国成立时,我国化肥工业仅有氮肥,磷肥、钾肥等还是空白,1949年化肥年产量累计只有0.6万吨(折纯量),接近于零。而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我国化肥行业步入了飞速发展时期。

化肥市场行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粮食、农产品价格的快速上升,刺激了我国的化肥需求。2011年,化肥行业实现产值7274.21亿元,实现利润444亿元。其中氮肥实现利润136亿元,磷肥实现利润45亿元,行业销售利润率提高到5.7%。化肥行业全年完成投资1253亿元,施工项目1833个,新开工项目1284个。

2012年全行业生产化肥7432万吨(折纯),同比增长10.9%。其中,氮肥在国家各项惠农政策刺激下用肥需求旺盛,行业开工率有所提高,全年产量4947万吨,同比增长11.3%。2012年,化肥行业实现产值8047亿元,同比增长19.1%,高于石化产业平均增速约6个百分点。

化肥市场行业前景趋势分析:

“十二五”期间,我国化肥工业的发展目标是要满足农业、工业需求,保持产能自给有余,其中,氮肥磷肥主要自给、少量出口,钾肥保证率达到60%以上,基本满足科学施肥的需要。“十二五”期间化肥需求总量是6580万吨,其中氮肥4350万吨,磷肥1460万吨,钾肥770万吨。总体来说,我国化肥工业仍将不断发展。

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化肥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共十六章。首先介绍了化肥的定义及作用,接着具体阐述了国内化肥行业的总体运行情况,然后对化肥制造行业的财务数据进行详实分析。随后,报告介绍了氮肥、磷肥、钾肥、生物肥料、尿素的发展状况,并详细分析了化肥行业的区域发展状况、上市公司运营状况及市场竞争格局。最后,报告对化肥行业的投资潜力和发展前景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预测,并详细列明并解析了与化肥市场密切相关的政策和法规。

(复制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后果自负!)

上一篇:浅谈课堂板书的重要性下一篇:项目部报告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