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教学技能

2022-08-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语文课程教学技能

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走势浅议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理念对教师的技能要求提出了新的挑战。一个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只有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并由此形成和发展为完备的能力结构,才有可能有效地组织和实施语文教学活动,完成特定的语文教学任务。

一、教学口语表达技能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思绪不清,则语言不明,表达上的不贴切和含糊只能说明思想混乱。教学口语是教师用于课堂教学的工作用语,准确地使用教学语言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功。教师优美的教学语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师口语水平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到教师教学任务完成好坏,更重要的是能影响到学生思维能力,口语能力,审美能力的发展。

教学口语的重要性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首先要提高自身的修养。 “古人云:“言为心声”,“惠于心而秀于言”。贫乏的口语只能是贫乏的思想的反应。上课的过程中常常会为一个知识点想到很好的内容,把自己脑海中的内容变成语言的时候就变了样子,达不到自己想要的目的,反而让自己的意识走了样子,这就是让人常常感觉遗憾的“词不达意”。教师要想提高教学口语艺术水平就应该切实提高自身的修养。其次,还要使自己的教学口语做到规范,做到语音正确,用词恰当,说话符合逻辑,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生动活泼。教学口语要使学生愿听,爱听,掌握口语的表达技巧,使自己的语言具有磁石一样的吸引力。

二、教学目标设计技能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说:“目标是预期的教学结果”。教学目标是对教学后学生将能够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是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十分繁复,因此科学的设计教学目标有利于语文学科教学任务的完成。⑴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全面。要求立足于小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不仅重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适度掌握,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不仅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注重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⑵目标的设计应具有可测量性。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学生学习结果有明确的界定,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⑶目标的设计要有一定的层次。即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学习水平、动机意志等的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有效的语文教学,决不能搞“一刀切”,让全体学生接受同一水平的教育。⑷目标的设计一定要体现发展性。教学的关键是要通过教学使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得到发展。因此,老师在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时一定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确定通过教学,发展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只有在确定了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我们再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媒体、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结构,才能最终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此所谓“射箭首先就要瞄准靶子”。

三、教学流程设计技能

上好一堂课,有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是前提。语文教学设计是实施教学之前的一种规划和安排,它是否具有合理性影响着语文教学活动能否顺利进行,语文教学任务能否圆满完成。合理的设计教学程序可以把语文的各项教学内容有机融合的整体。可以有计划按部就班的进行语文教学活动,保证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任务的完成,同时也可以体现语文教师组织教学能力和教学上的个性特色。在设计上,要了解教学的一般过程要求,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注意与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课型相适应;环节要确定,步骤要清晰,安排要合理,规划要具体;具有创新意识,努力求得创新。

在教学设计中课前的温习、内容的切入以及教学形式转换,均要牢牢地把握内容与形式如漆似胶,互为依存的这条线。这样无论侧重哪点,都会让你的教学设计略胜一筹。值得注意的是:以为教师只要在教学设计时挖深挖透,语言品足品够,过于追求自己教得深刻、教得顺畅、教得轻松,即为“教”而设计的教学设计是行不通的。更多的去关注内容,关注语言,教出自己的个性,不忘给学生上实实在在的语文课。这样,任何的教学设计都是一个好设计。

四、现代电化教育技能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必然要求。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具备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电化教育成为必然的选择。“电化教育就是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活动,以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电化教育的开展使的教育教学质量、效率都获得显著提高,在很多方面取得了最优化的效果。以图像符号为主呈现教育信息的多媒体课件,不仅比语言、文字形象生动,便于准确理解与加强记忆,而且在单位时间内所传递的信息要比语言、文字大得多。电化教育是实现教育最优化的重要途径。多媒体电化教育可以极大地丰富教学手段,充分的提高教学效果。时代要求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熟练的掌握和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更加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媒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五、科学有效评价技能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语文教师的教学评价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主动的学习,帮助他们掌握学习内容和积极进行知识迁移。新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具体到课堂教学的细节中,既有针对学习内容的评价,也有针对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和合作学习等方面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首先要正确引导,激励评价。小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情绪不稳,表现易变,教师应适当地采用能够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采取鼓励他们不断的上进的评价方式,合理地运用鼓励性评价,以增强学生的信心。其次、教师要动态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应抛弃传统教育的那种以学生一时一事的表现,轻率地断定学生终身发展的评价方式。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评价时要充分意识到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展过程之中,切忌以僵化的一成不变的眼光去看待他们,应坚信学生的学习潜力,注意发现学生学习的每点进步,并及时地加以肯定和表扬,以激发他们的动力。

新课改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师的基本职业技能关系到教改的成败得失,努力学习、挖掘潜力,掌握较高水平的职业技能是小学语文教师面临的新挑战,同时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培养自己更高水准的道德养成,用爱心、耐心、责任心去“托起明天的太阳”更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第2篇:在古代文学课程中培养师范生语文教学技能

摘要:在分析培养师范生语文教学技能意义的基础上,剖析师范生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主要内容,进而阐述培养师范生语文教学技能的主要措施:加强师范生阅读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强化师范生写作和写字训练;深化古代文学课程改革;细化师范生语文教学技能考核。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课程;高师;师范生;语文;教学;技能;培养

为了提升高等师范院校(简称高师)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助推了高师在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系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目的是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从师任教的职业能力,对于学生毕业后胜任教师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高师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学生(简称师范生)未来将从事中学语文教师工作,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各科教师都要关注师范生的从教能力培养。而传统古代文学课程主要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演变的基本轮廓,掌握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家、经典作品,以及文学的风格流派、文学思潮和文学形式的演变特征。很多教师都重视古代文学知识的教学,忽视教学过程中对师范生语文教学技能的训练,使师范生毕业后很难适应中学的语文教学。可见,在古代文学课程中培养师范生语文教学技能势在必行。

一、培养师范生语文教学技能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推进高师古代文学课程的改革。教学技能是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对于未来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师范生来说,只有掌握了基本的教学技能,才能适应将来的教学工作,才能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可见,在古代文学课程中加强师范生的语文教学技能训练,是高师古代文学课程改革的需要。二是有利于加强师范生的教师专业化建设。在教师的专业化建设过程中,要求教师的技能过硬,这是世界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只有师范生的从教技能达到教师专业化标准,才能使师范生成为合格的教师,这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三是有利于培养未来的优秀中学语文教师。实践证明,优秀中学语文教师的成长一般要经历模仿、自觉和创造等三个阶段。在师范生从教能力训练阶段,主要是教师职业技能模仿训练,这是师范生的必修课。如果不模仿,就不可能实现能力的自觉,更无法实现创造,也就不能成为优秀的教师。四是有利于增强高师服务于中学的意识。教育部副部长王湛在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广工作会议上指出:“高师院校及师资培训部门要密切配合,把新课程教师培训纳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记人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确保真正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要积极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培训方式,师范院校和中小学校的骨干人员开展研修活动,形成负责本省新课程培训的核心队伍。”因此,高师古代文学课程必须服务于中学教育,这是高师教学改革的落脚点。五是有利于提升师范生的竞争能力。近年来,师范生的数量有所增长,而师范生就业比较艰难。可见,关注师范生从教技能的培养,有利于提升师范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师范生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主要内容

(一)文学专业能力

中学语文教师文学专业能力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听、说、读、写等多个方面。所以,师范生必须做到善听、能说、爱读、会写。

1 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师的基本能力,教师的教学主要通过语言来实现,教师的语言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反映着教师的教学艺术。尤其是在诗歌和散文的教学中,教师只有语言规范、清晰流畅、逻辑严密且形象感人,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所以,师范生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是其教学技能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

2 阅读鉴赏能力。中学语文教师应是一个热爱阅读鉴赏的人,这是由于语文教学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宽泛,如果没有语文教师的大量阅读,教师知识视野狭窄,课堂中无法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就无法向学生展示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也就阻碍了学生的想象,封闭了学生的人文视野。如果语文教师不爱阅读,鉴赏水平也无法提高,文学佳作的经典之处就无从感知,文章的主题也无从把握,这样的语文教师只能照本宣科,其课堂质量也就无法提高。可见,只有师范生必须博览群书,才能为自己将来的工作奠定基础。

3 文学写作能力。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写作的比重很大,加上写作难度较大,所以,写作是中学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中学语文教师必须会写,必须加强自身写作能力的训练,要多练笔、勤写作,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优秀的语文教师。如果语文教师能经常与学生交流写作心得,谈谈自己的写作体验,就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所以,师范生写作能力训练是其教学技能训练的必要环节。

(二)基本教学能力

中学语文教师基本教学能力也是多方面的,这是由教师的职业特点所决定的,所以,师范生在加强其专业能力训练的基础上,必须重视其从教能力的训练。

1 听课、备课、讲课、说课以及评课能力。听课是师范生从教能力训练的基础,听课过程可以学习教师的讲课经验。师范生听课的初期往往只记教师的板书,不能掌握听课的技巧,不会记录讲课环节和主要优点,所以,对师范生进行听课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备课是讲课的基础,没有精心的备课,就不可能实现高质量课堂教学。师范生备课主要关注课堂教学设计,要写详细的教案;说课是教师备课的思路,师范生的说课尽量要详细,一般要说教材(重点和难点等)、说教法、说学法、说程序、说板书和说改革等;评课是评价课堂效果的一种有效方式,能使师范生学会如何评价课堂教学。因此,要加强师范生的听课、备课、讲课、说课以及评课等“五课”能力训练,努力掌握“五课一体”的基本教学常规。

2 使用现代教学设备的能力。现代教学设备主要指运用计算机、投影仪等进行教学活动的仪器设备。目前,中学语文教学已经步入新课程时代,新课程强调语文的学习要由封闭走向开放,强调开发多种课题资源,提倡网络、电视等进入课堂。加上语文教师的文档书写、课件制作、幻灯片制作与播放、多媒体教室的应用都比较普遍。所以,作为一名网络信息时代下的中学语文教师,要学会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并要学会合理利用电视和网络等现代媒介上的信息与知识。要多上网,学会搜索功能,搜索收藏一些优秀的语文教学网站,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方法、过程等,使自己的教育教学与时俱进;网络信息化也是师范生学习的有效途径之一,这是由于高师的现代教学设备大都好于中学,师范生参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机会比较多。所以,要训练师范生自己动手制作课件的能力,还要提高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等多种能力。

3 设计与书写板书的能力。当前,虽然电脑、打字机、复印使教师对手写汉字开始淡化,但教师的三笔字(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不能忽视。作为教师,一手漂亮的粉笔字与钢笔字是一名教师的显性技能;学生评价教师首先评价教师的字。作为语文教师,如果写得一手漂亮的粉笔字,学生就会倍加崇拜,听课的效率也会提高。如果能在学生的作文本上留下漂亮的评语,教师的点评也就具有了更高的说服力。另外,高师教师良好的书法也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师范生,更多师范生能写出漂亮的汉字,会激发他们从教工作的兴趣。师范生的书写能力还包括掌握汉字的笔画、笔顺与结构,掌握规范汉字,掌握查检汉字的方法等。

三、培养师范生语文教学技能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师范生阅读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

教师要利用多种形式训练师范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使他们能够准确、流畅、形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训练形式如下:一是课前叙述。就是利用每节课讲授新知识之前的时间,安排一名或几名师范生进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兴趣和自信心。教师要提前布置叙述提纲,使叙述的问题不宜过多,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影响正常授课。叙述的类别可以是试讲、口头作文、课文续写改编、讲故事等多种形式的语言活动。要利用网络或图书馆。查找关于作家简介及作品,请师范生介绍相关信息。叙述者要在讲台上面向全班学生叙述,有利于培养师范生和谐自然的教态。‘二是课中阐述。就是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断提问,让师范生阐述本节课程中的相关古代文学内容。当学生阐述后,教师除了肯定成绩纠正不足,还要强调重点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三是课后互讲。这是利用课余时间引导学生互相讲授古代文学内容的讲授练习方法。“课后互讲”的主要方式有同桌间互相讲解,同学问互相研究问题等。可以使更多的学生有讲解古代文学知识的机会,但不便于教师的检查和指导。“课后互讲”是培养学生讲述能力的主要途径,可以启发学生自觉地锻炼。为了推动“课后互讲”的开展,教师适当留些练习题并抽查,还可以让班级干部加强检查,强化学生的课后互讲。四是专题讲课。这是利用自习课、总结课或实习准备课等时间安排学生专题讲课,专题讲课的内容可以是习题解答、专题演讲或微格教学。教师可以培训一批骨干师范生,利用课余时间辅导他们备课和写教案。让学生讲授教材中难度小的内容,如作业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教师在办公室向一位学生讲解,让这位学生利用自习课向全班同学讲解,既锻炼了学生,又为授课赢得了时间。“专题讲课”的次数随年级的上升而增加,特别是在学生见习或实习期间,要增加专题讲课次数。还要组织学生开展评课活动,这对总结经验、发现不足、推动讲课活动的深人开展都有益处。师范生古代文学的阅读鉴赏能力训练要从阅读能力训练开始,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加强课堂阅读指导。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文学鉴赏能力是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别和欣赏的能力,鉴赏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其中,知觉能力、想象能力、领悟能力和回味能力是关键。

(二)强化师范生写作和写字训练

提高师范生的写作能力,必须从积累材料、积累语言和积累情感开始。教师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引导学生:一是善于观察细节,探寻事物的本质。例如,初中语文第三册阿累写的《一面》这篇文章,作者在描写鲁迅外貌时,五次写了他的“瘦”。其中有三次是从远到近,比较清楚和细致地写出鲁迅外貌特征。这是作者善于观察细节,由细节表达出作者内心独特的感受。二是积累素材,学以致用。素材可以从作品中索取,要启发学生多读古代名著。杜甫曾经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篇,其义自见。”只有博览群书,才能古为今甩,洋为中用。三是勤说多写,说写结合。说是写作的基础,写是写作的目的,一定要说写结合。每当教师讲授一篇古代文学作品时,可以布置与作品相关的小作文训练题,增加学生写作的次数。四是多写日记,不断积累。要引导学生多写日记,及时把自己所见所闻表达出来,这对提高写作水平大有益处。也可以写景物描写或人物描写的片断,写作素材丰富了,写作水平也就可能明显提高了。师范生的写作还可以写教案、写评语、写随笔和写论文等。师范生书写技能的训练,主要是进一步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以提高硬笔楷书的书写技能为主,兼顾行书,提倡写好毛笔字。要给学生提供书法学习的练习资料和有关音像资料,举办多种多样的书法课外活动,如观摩、展览、比赛等。

(三)深化古代文学课程改革

高师古代文学课程大都注重课本知识的讲授,忽视学生从教能力的训练。所以,加强高师古代文学课程建设迫在眉睫。一是要优化古代文学的课程结构,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从中搭建师范生从教技能训练的课程平台,将技能训练纳入古代文学的课程体系。二是要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师范生的从教能力训练仅靠校内实训是不够的,在课程设置上还要为师范生校外实习提供锻炼的平台,增加学生自我实践训练的机会。校内实训主要是对师范生进行中学教学场景模拟实训,如针对中学古代文学的教学,进行师范生的专业技能实训。校外实践主要面向中学的教学实际,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如组织师范生到偏远山区为留守儿童进行义务支教。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家教,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的教学实践中。要适当增加教育实践的课时,使师范生的实践活动贯穿整个学程。在师范生的从教能力训练过程中,要使师范生的听课、备课、讲课、说课以及评课等五种能力训练相结合。三是要创造条件,有利于培养师范生使用现代教学设备的能力。

(四)细化师范生语文教学技能考核

通过考核来评价、检验师范生技能训练,这是督促师范生不断提高从教能力的外在动力。一是在考核制度上,要建立健全考评体系。要遵循技能训练规律,制订技能训练计划,完善训练措施。要遵循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二是在评价方式上,把学生的自我评价与教师的多元评价相结合。学科专业技能考核以古代文学教师考核为主,从教能力考核由教法教师与古代文学教师相结合,要构建全体任课教师齐抓共管的体制。同时,还要形成学生自我评价的机制,尤其是关注同学之间的评价,激励学生自觉地提高从教能力。三是在考核项目上,要刚性科目与弹性科目相结合。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期,安排不同训练项目。考核项目分为必考项目和选考项目,必考科目是必修课程,要全部考核,选考科目是选修课程,学生可以任意从中选择几项。要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学有所长,并为他们提供相应的训练帮助,使师范生从教能力的训练有内容、有指导、有检查、有验收。

作者:姜丽华

第3篇: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提问技能探讨

摘 要:伴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革的双向发展,学生们在课堂之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渐渐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一般会通过提问的方式来让学生们得到更好的教学。但是就目前情况而言,小学教师们提出的问题都只是停留在形式的阶段,并且提出的问题都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无法让学生们进行独立思考。基于此,本文对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提问技能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问技能

在小学学生们的学习过程中,他们的年龄小,表达能力普遍较低。因此阅读教学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小学生培养理解和认知的能力,对于他们的社交表达能力也会有很大程度的提升。因此许多教师会把教学重心放在阅读教学上面,而提问则是验证学生们关于阅读的学习情况的最好工具,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学生来了解到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同时,在上课时有些学生会走神,无法集中注意力听教师讲课。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对课堂充满兴趣。

一、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提问现状及问题

1.提问频繁

在课堂中,许多语文教师会频繁的向学生们进行提问,这样做的话就违背了提问的初衷,只是在做表面功夫,形式主义,不能真正地达到提问的目的。提问更加看重的是质量,而不是数量。而且如果频繁的向学生们提问,不仅会让学生们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还不能保障课堂上学习的效率,得不偿失。因此,教师在向学生进行提问时,不能为了提问而去提问,而是要有针对性地提问,让学生们通过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得到进步。

2.答案太过死板

我国的教学模式是应试教育,因此教师们更加看重的是怎么帮学生提高成绩,考上一个更好的学校。这样做的话教师就会不由自主的向学生们灌输“回答什么问题都要有标准答案”的思想,如此便会让学生们的思想受到禁锢,过度地去追寻标准答案,而迷失了自己,把自己的主观思维丢掉。语文这个科目和数学、物理这些科目是不同的,学生们对于阅读的理解程度不同,表达方式不同,不可能写出完全一样的答案。所以教师在让学生们进行问题解答的时候一定要鼓励学生思考,发散他们的思维,让他们通过自己多理解的内容与自己习惯的表达方式来解答问题。

二、设计有层次的包容性问题

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提问过程中,应该从学生们的学习进度出发,并且结合学生们的学习能力,进行有层次的、有包容性的问题的设计。将问题覆盖到整个班级,让每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这样,每个学生都去思考问题如何解决,有利于开阔学生们的视野,发散他们的思维。因为小学生年龄较小,所以即使他们的认知能力还不够,却也依然具有非常强的想象能力。教师向学生提出包容性的问题,不要求他们说出的是标准答案,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良好的思维品格。

例如:在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们提出一个基础一点的问题,如:在划亮火柴以后,小女孩看到了什么?在提出这个问题以后,让学生们找出答案,提高他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在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以后,再向学生们提问一个比较具有包容性的问题:作者在描述小女孩死去的场景时,小女孩为什么是面带笑容的死去了呢?这时,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思考,找出自己心中的那个答案。因为他们对于文章的理解不同,所以会说出许多个不相同的答案。在这个时候,教师要对他们的答案进行一一点评,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被认可的快乐,从而让他们的思维更加开阔。

三、把握提问时机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们一定要注意把握提问的时机,过早或者过晚都不太好。在学生们刚刚接触到新的课文时,一定会对他们所掌握的旧知识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在设计提问的环节时,一定要注意合理性,让学生们可以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文章的含义,避免学生以为问题的影响而发生思维混乱。

例如:在学习《伯牙绝弦》这篇文章之前,学生们对于“知音”这两个字的理解就是好朋友的意思。所以教师要让学生们在阅读完这篇文章之后,仔细思考并体会“知音”和“朋友”的区别,通过体会俞伯牙摔琴时的心境,来了解“知音”更加侧重的是了解自己的人。如果在学生们了解“知音”这个词之前进行提问,那么就会让学生的思维发生混乱。而在学生们了解之后进行提问,就可以让学生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知音的定义。通过询问合适的问题深化文章主题,让学生们畅所欲言,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

结束语:

总而言之,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的提问环节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想要让语文课堂充满乐趣,学习效率变得更高,教师们就一定要努力去解决这些问题,让提问环节变得更加有针对性、包容性和开放性,要让学生们全身心投入到语文课堂之中。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们对学习语文更加的具有积极性,调动起学生们的思维,让学生们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将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提升一个档次。

参考文獻:

[1]康飞.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提问技能探讨[J].花炮科技与市场,2020(03):235.

[2]李芳.有效把握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技巧的探析[J].科普童话,2019(14):121.

作者:潘艳华

第4篇: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科教学

——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

第二个问题:实验能力的培养

实验是指科学研究中为检验某种理论假设而进行某种操作或从事某种活动。而实验能力是利用科学仪器、设备,在人为控制条件下去研究自然现象的能力。实验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包括确定实验目的的能力,使用和操作仪器的能力,设计实验方法的能力,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并得出结果的能力,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和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科学结论的能力。

小学科学课中的实验教学,虽然没有科学家所做的科学实验那样复杂规范,其目的也正是让学生向科学家那样,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去探索,认识自然界的事物和规律,从而能动地改造自然。

一、培养实验能力的意义

1、培养学生自主实验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主体意识 让学生根据问题自己确定实验目的,设计实验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活动,学习热情高,课上积极举手发言。自己确定实验目的,自己设计实验方法的意识大大提高。

2、培养学生自主实验能力可以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学生在自主实验活动中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会有所提高。学生不再依赖老师,迷信书本,他们开动脑筋自己想办法。学生设计出来的实验方法,就是他们创造性思维的体现。

3、培养学生自主实验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实验能力就要增加学生独立操作实验的机会,学生有了实验的材料,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明确实验目的和方法的基础上,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实验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在实验设计、操作、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

二、我们先来了解科学实验的种类

1、验证性实验

为了验证某一种假设,采用实验的方法,通过实验及实验的分析,证实假设成立。如学习《斜面》《铁钉生锈了》一课

2、模拟实验

为了更好探究某一自然现象的成因,模仿这一现象而进行的实验,如风、霜、露、雾、雨的模拟实验、卵石的形成,地层的形成的模拟实验。

3、探究性实验

提出一种假想,但不知道这种假设是否正确,可以采取探究性的方法进行实验。如探究音乐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等,在强调创造能力培养的今天应该大力提倡探究性实验。

三、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步骤

指导学生在理解课题、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根据所要研究的问题确定实验目的。培根说:“如果目标本身没有摆对,就不可能把路跑对。”明确实验目的是做好实验的关键。以往教学中,教师只注重教给学生实验方法,对明确实验目的重视不够,很少有机会让学生自己确定实验目的。要培养学生确定实验目的的能力,首先要帮助学生在理解课题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明确学习目标。实验目的总是与所研究的问题相联系的,学生只有在理解课题、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才能根据所要研究的问题确定实验目的。

1、帮助学生理解课题

理解课题就是让学生明确所研究的内容。可以不同类型的课采取不同的措施帮助学生理解课题。有下列几种情况:第一,学生能从字面上直接了解所学内容的课题,可以让学生直接提问、确定学习目标。如:《蜗牛》《雨和雪》。第二,学生能从字面上明白题意,但在提问时过于分散的课题。如:《空气》《水》等。在理解课题时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发散的思维集中在所要研究的内容上。第三,从字面上学生不太理解所学内容的课题。如:《溶解》《电磁铁》《它是什么》等。这类课题不适应在上课一开始出现,可以先出现所要观察的物体或现象,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明确所学内容。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就是让学生提出要了解的内容,选择可实施的内容,确定实施方向。科学研究的过程就是提出问题一做出假设一实验验证一得出结论的过程,学生认知的过程也要遵循这一规律。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过程,而提出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要让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因为在科学课中,学生在学习前人的知识经验时,只有从疑开始、以疑引思,才有可能在解疑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教师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学生在提问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情况,教师要针对不同情况加以解决。

第一,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所教内容有关,又比较重要,教师可以将问题教给学生思考或讨论,以求得问题的解决。同时,教师自己也要考虑如何组织教学来恰当解决这些问题。

第二,学生所提问题和所教内容关系不大,如果所提问题在以后学习中得到解决,教师可首先肯定问题提得好,然后作为一个悬念问题请大家先考虑,待到学习与之相关的教材时再解决。如果所提问题与所教内容和以后的学习关系都不大,教师可以将学生提的问题留在课后帮助解决。

第三,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有可能是学生对课题不够理解,不知从哪方面提,或从未有过提问的机会不敢提问。那么,教师就要创设情境,提供机会,鼓励学生提问,帮助学生将所学内容进行分解,引导学生从问题的各个层面提问。

3、在理解课题提出间透的基础上确定实验目的

在理解课题、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学生明确了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就可以根据所要研究的问题做出假设确定实验目的。一个问题相关的因素有很多,假设也可以有几种,实验目的也可以多样,教学中没必要规定一种实验目的和方法,要给学生自己确定实验目的和方法的机会。讨论筛选出有必要性和可行性的方案。

如:学习《斜面》一课时,首先举例说明什么是斜面,确定研究的问题是:斜面有什么作用?书上实验1的方法是:①锯一段圆木,用铁丝做轴,使圆木能绕轴转动。②通过测力计将圆木提起,用多少力?③在桌面立一木块,从桌面到木块斜搭一块光滑的木板。通过测力计沿斜面上拉,用多少力?实验说明:斜面有省力的作用。

实验2的方法是:①换一块长木板,仍然搭在实验1用的那个木块上。观察斜面有什么变化?②沿这个斜面将圆木向上拉,用多少力?实验说明:斜面越平缓越省力。

教学中,我不是把书上的实验演示一遍,让学生照着去做,也不是让学生按照书上的要求去做,以完成书上实验为目的,而是指导学生探究斜面的作用。

我把“斜面有什么作用?”作为一个研究的问题,教给学生讨论。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假设斜面有省力的作用。设计实验证明斜面有省力的作用。学生能设计出对比实验,把竖直提起的物体用的力与沿斜面拉起物体用的力进行比较,说明用斜面省力。

由于每一小组物体的重量相同,斜面的坡度不同,学生发现省力的多少不同。什么样的斜面,能省多少力?学生提出不同的假设,有的学生提出:利用斜面提重物省力多少和与提升的高度有关系。有的学生提出:与斜面的长度有关系。有的学生说:与斜面的坡度大小有关系。什么是斜面的坡度呢?斜面的坡度指斜面和水平地面的夹角。同学们根据假设确定不同的实验目的和方法。通过实验学生认识到:斜面的长度相

同,高度不同,高度越低,越省力;斜面的高度相同,长度不同,长度越长越省力。学生还发现:斜面的高度和长度决定了斜面的坡度,坡度越缓越省力。这样的实验,学生根据所研究的问题,分析相关因素,做出假设,确定实验目的和方法。学生自主意识增强,积极参与到探索科学规律的活动中来,经历了探究的过程,学习了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了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4、指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自主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设计,是指正式进行实验之前,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运用有关的数学原理,对研究方法和步骤的预先制定。实验设计的意义在于能够用比较经济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获得科学的结果。科学课上指导学生搞实验设计,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实验目标,掌握实验步骤和方法,提高实验效果。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学会一种科学的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地设计实验方案,小组合作、全班讨论完善了自己的看法,又有了新的认识和提高,在今后的学习中就能独立地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科学课中安排的实验内容有两类:

一类是让学生通过做实验观察一种现象,这样的实验一般是学生平时很少接触到的,所以不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如:凸透镜使窗外的景物在纸屏上成像的实验,目的是使学生观察凸透镜成像的现象。实验前老师教给学生实验方法;实验中要求学生按照实验方法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实验后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另一类实验属于研究性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所研究的问题,提出假设,自主确定实验目的和方案。设计方案内容包括:选择材料、确定实验步骤、确定实验方法、预想实验结果、设计报告、讨论实验注意事项等等。可采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个人研究等不同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设计方案。如:探索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各种物体反光能力的实验。

学生在设计各种颜色物体反光能力的实验中强调,反光的物体要对着阳光,光线越强,物体反光效果越好。各种颜色物体反射的光要投在—个白色的背光的物体上,观察物体反光的效果。学生在室内选择了光线较暗的白墙作为反射光线投射的屏幕,效果很好。这说明学生已经不是被动的听老师安排,而是在明确实验目的的基础上自主的设计、操作实验了。

5、为学生准备充足的实验材料,供学生自主选择 充足的实验材料是自主操作实验的必要条件。过去,由于对学生自主实验能力的培养没有足够的认识,加之有的学校分组实验的实验材料过少,影响了学生自主实验能力的发展。

6、给予充足的时间空间,让学生进行自主实验,体验科学

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实验的时间和空间是培养学生自主实验能力的必要条件。学生在充分的自主实验活动中,才能体验科学,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如:《光的反射和折射》一课,我用两课时来讲。第一课时我主要让学生设计各种物体反光情况的实验;第二课时带着学生到室外有阳光的地方实验,学生发现把反射光投射到楼道的墙壁上效果更好。不同颜色的物体反射的光不仅颜色不同,强度也不同。

将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观察自然现象。以前讲《蚂蚁》一课时,老师把捉到的蚂蚁放进昆虫盒里让学生观察,学生不了解蚂蚁的生活环境。后来老师带学生到校园里亲自捉蚂蚁,学生观察到蚂蚁生活在有土有草的树林里,他们用树叶、羽毛把蚂蚁放到昆虫盒里,还担心的问老师:“蚂蚁怎么呼吸呢?”学生还观察到蚂蚁搬运食物,传递信息,打架的现象。学生在观察中获得了丰富的知识,提高了动手能力,丰富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第5篇: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科教学

《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科教学》读后感

我认真阅读了《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科教学》,对本人的课堂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

书中分析了后进生的成因,指出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非智力因素,包括情感、性格、情绪、学习习惯及学习兴趣等等。二是智力因素,包括记忆力、分析理解能力及注意力等等。随后书中指出了预防学困生出现的措施,包括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精心设计作业、争取家长支持等等。

那么怎样在新课程背景下使小学科学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不断提高?什么是课堂?什么是课堂教学技能?

现在我将阅读心得整理如下:

一、 发学习课文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入门的向导。”作为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培养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每堂课应讲究“导入新课”,使每课都能吸引学生,如“直观演示”、“开拓想象”、“展现意境”、“讨论答辩”一下子把学生的心“揪住”。在讲课时,要讲究“声情并茂”、“抑扬顿挫”、“语水流淌”使学生如临其境,感同身受,学生精神易振奋,读起来有兴趣。

二、 课文教学要简明、连贯、得体。

简明,即简单明了,通俗易懂;连贯:即语言通畅流利;得体:即适合学生的水平和教学的需要。这六个字每节课都应有所讲究。

有些教师上课有个习惯,总要用不少时间进行思想纪律教育,这种做法不是都没必要,但要讲究个“度”。有些教师总是要重复说些口头禅,学生听久了会腻。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对同一内容无意义的重复,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促使他们精神的松弛和注意力的分散。因此,在讲课中,除了一些重点难点需要重复外,应十分注意语言的严谨和简明,让学生沿着思维的规律记取下去。当然一个教师上一节课无意地停顿十数次,或句子表达不完整,或课文分析不连贯,只会破坏学生的思绪,学生是很容易疲倦的。

三、 创设课文教学的“空白”情境。

中国画往往留有一定的空白,让欣赏者去幻想、去猜测,填补没有沟画出来的部分。如“深山藏古寺”,这种画令人联想翩翩,思绪万千,达到了很好的艺术审美效果,在课文教学中,可借用这种“空白”,让学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从而改变满堂灌,学生机械记忆的昏昏沉沉状态。从心理学和美学角度看,“空白”易使人产生一种急于“填补”“充实”,并使匀称、完美、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探究并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以上是课堂教学基本技能,教学基本技能师每一个教师必须掌握的,通过阅读感觉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着积极的作用,不会教死书,死教书,不会愧对于我们的孩子。

第6篇:探析新课程中教师教学技能的变化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舞台上,教师面对新教材、新的课程标准,将扮演一个新的角色。为了适应角色的需要,教师需要重新建构自己的能力结构,掌握一些新的教学技能。

关键词:教师 教学 新课程 技能

教师对学生成长所担负的责任,更多的体现是促进。因此,教师必须补充下列“促进学生发展”的技能。

1 学习指导技能

新的学习方式强调,要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但这并不表示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无所作为。在处理教学中的“教”与学生的“学”这两者关系时,新的教学理念固然重要,但“指导”的技能也是致关重要的。比如,在以知识传递为主的时候,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主要围绕听课、记忆、迁移、背诵、演练等接受活动进行;新课程强调了学习的探究性,教师对学生需要进行课题发现的指导、问题解决的指导、个别指导、小组指导、体验学习指导、探究学习指导、信息收集指导等。在指导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平等、自由、安全、快乐的课堂环境,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提供空间。

2 教育科研技能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科研兴教(校)”已形成共识,教师教育科研意识逐步增强。新课程中要求教师掌握教育科研的技能,其目的在于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的理论水平和教科研能力。从课例收集、撰写、分析到总结反思,形成课题。围绕通过实践形成的课题进行行动研究、撰写研究报告、推广研究成果。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去学习、去思考、去研究,而其过程就是教师不断提升自己教科研能力和业务素质的过程。同时,通过课例(题)研究这个切入点,可以牵动教研、科研、培训、管理工作的开展,激括学校的整体工作。

掌握教育科研技能还存在另外一个至关重要的目的指向,即通过科研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行为,汇总教师的教学经验,积累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将教师从繁重的机械工作状态中解放出来,让教师真正成为教育智慧的创造者。3 合作技能

新课程的综合化、社会化、民主化的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

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的合作,如师生之间、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教师与教育管理者之间的合作等。师生之间的合作就是教师把自己融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像学生的一员一样,参与提问题,想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理解、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一种全新的、高效的教学情境,就会在师生的合作中形成。其次,教师之间的合作。课程的综合化趋势特别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要相互配合,齐心协力地培养学生。每个教师不仅要教好自己的学科,还要主动关心和积极配合其他教师的教学,从而使各学科、各年级的教学有机融合、相互促进。教师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团结互助,不仅具有教学的意义,而且还具有教育的功能。第三,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合作。由于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还必须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第四,教师与教育管理者的合作。在新课程中,教学活动许多方面的变化,将使教师的教学活动更加复杂并逐渐走向开放。对教师而言,无论是正常教学,还是实施教学改革,都将涉及许多方面,需要多方支持与帮助,并接受多方的监督与指导。这其中来自教育管理者的监督、指导和帮助,是最为直接的,也是经常的。与教育管理者合作,求得教育管理者的理解、支持和帮助是新课程中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条件之一。

4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技能

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课程即教科书”的传统观念教材是教学的一种重要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师生获得课堂资源的方式基本上只有一种,那就是书本。这种单一化的课程资源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新课程中老师必须走出书本,走进资源丰富的现代课程,将自己的角色由书本传授者转变为课程资源的综合开发者、利用者。人类积累的文化财富浩如烟海,教科书中的知识信息不过是沧海一粟。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都是人生的教科书。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既立足于课堂,又不局限于课堂,努力向课外拓展,向社会和家庭开放;既立足于教材,又不局限教材,努力促进多种教学资源的利用。

5 课堂组织管理技能

课堂管理的涵义不再仅仅是应对混乱、维持秩序以及教师对学生错误行为的

管教,更重要的是建设并形成良好的教室气氛。美籍教授威廉姆士博士在考察中国教育之后,写下了一封有针对性的信,他认为“教师不应自称为握有‘真理’,倒不如说真理是在教师和学生面前另外的某个地方,而且探求真理是他们的共同任务。”课堂管理应是师生的共同行为,其主旨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课堂控制。因此,新课堂的管理应是师生共同进行的,课堂应是充满温暖,师生之间彼此熟悉、相互接纳、安全轻松的学习场所。因此,教师课堂的管理应变成引导、对话与活动。教师对学生的行为首先应该是理解和尊重的,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一切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6 学习评价技能

以往的学习评价注重的是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状况,新课程中的学习评价则注重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表征与结构的变化。评价不再是选拔的手段,评价是促进学生成长的“催化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因此,教师要明确课程评价是服务于学生发展的,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最终目的。

总之,在新课程体系中,教师的教学技能不再仅仅是牵引学生思想的绳索,它也应是促进学生主动思考、探索的推进器。教师既需要对传统教学技能进行更新,又要不断实践,以获得新的适合新课程需要的教学技能。

第7篇: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数控技能课程教学总结 (2)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数控技能课程

教学计划

我所带的是数控技术应用2012级(

3、4)班,这个学期实训重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明确实训的目的

安排数控实训的基本目的,在于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地掌握数控车床或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的基本手工编程方法、典型零件、常规工序的数控机床加工操作方法,初步掌握数控机床精度检验和维护技能,并能达到中级或中级以上的水平。

二、精心组织,认真做好实习教学

⒈实训教材的选择

自己针对现有设备编写适应学生学习的《实训计划书》。⒉高起点设计训练目标

这学期实训用塑料棒和木块加工,实训一段时间有好的学生让他们用钢加工,让学生感受加工金属的区别。训练题目难度按中级工设计,每次实训课我都会要求他们完成工作任务,基本上每人每次课都能交上自己加工的产品,这样他们就会有收获感,就会自觉的学习,努力完成任务。

3.材料的选择

为节省实训教学成本,先用大的材料,工序从简单到复杂,材料逐步减小,也就是利用上节课完成的工件还可以学习这节课的内容,从而节省了成本。

三、实训教学取得的效果

实训是职业教育中最重要的教学环节,动手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在实训课之后,学生普遍感到不仅实际动手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绝大多数学生基本掌握数控机床的基本操作。更重要的是通过具体的实践,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同学对专业知识的兴趣,并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今后自身的就业及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四、存在的问题

在这学期结束后,我做了认真的总结和反馈。大部分学生对我们安排的实训表示了满意。对实验教师也给予了很好的评价,但学生普遍也反映出一些不足。根据我们现有的情况,目前我们存在的有:

1、实训教师工作任务问题

职业学校的办学理念应该是突出职业性和技术性,所以实训环节是职业教学环节当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校领导也对实训教学环节给予了很大的重视,对我科的实训教学的顺利进行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实训教师作为实训教学环节的具体执行者和参与者,起着很大作用。而且,实训教学的工作量也大,根据设备的实际情况,数控机床以10人左右为宜。这样可以较好的保证教学效果。

2、多组织教师外出培训

职业院校即是专业教师为主的学校,教师如果去培训就是提升一个档次,升华。像数控机床维修,机床运转一定时间必须维护,这些知识很多老师都不具备,利用假期组织学习培训,也不耽误教学。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和采取的措施

本学期实训教学给我积累了很多的经验,为下学期工作提供了很好的财富,同时使学生在实训前便具备相应的专业基础知识。今后,我的实训教学

的组织工作会更加周密细致,自己的专业知识会进一步积累,使自己教学更一步发展。

个人方面我也一直坚持不断学习的理念,也让自己能够更好的胜任自己的工作。

张云

2014年1月

第8篇:新课程改革下如何提高教师教学基本技能

教学技能指教师在课堂中依据教学理论,运用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等,使学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并受到思想教育等所采用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教师的教学基本技能包括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作业批改和课后辅导、教学评价、教学研究等五个方面。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欣喜地看到,新理念正在教师中传播和践行。但是教学不但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一堂好的课,不管什么内容,如果只仅仅满足于教给学生知识,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那还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语言的流畅、简练、准确、优美、幽默,教师手势、体态语言、面部表情的丰富多彩,教师个人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生活经验,教师对学生的知识结构的把握,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熟悉与了解,对课堂上学生的组织与管理,教学方法等都是影响教师教学技艺的重要方面。在当代,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知识日新月异,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此时的教师应具有扎实的人文素养,具有搜集数据,分析和处理数据,在课堂中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能力。那么,在新技术条件下,面对新课程改革,怎样才能提高教师教学技能?从学校的层面上思考,教师教学基本技能的提高,学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思考:

一、提高教师教学设计的技能

教学设计也是一般意义上的备课,它强调的是采用系统设计教学的原理来备课。我国著名学者何克杭在综合多种教学设计定义的基础上提出:“教学设计主要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和程序;而创设教学系统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启发思考问题达到矫治行为的目的。”教学设计实际上是对课堂教学行为的一种事先策划,是对学生达到目标、表现学业进步的条件和情境做出精心安排。

(一)把握教学内容,做到因材施教。 1.分析学情,了解情况。 2.深度解读,研究教材。 3.确定目标,落实计划。

(二) 策划教学活动,拟定实施方案。

在经过前期的学习需求分析之后,教师对于课程内容与教学任务、学生的的基本状况与已有准备应遵循着什么线路展开,可以说大体了然于胸。下一步自然也就进入具体的系统策划阶段了,这一阶段的工作大致有以下一些。 1.创建学习环境。由于学习产生于学习者与环境互动情况下的积极构建,因此为学生提供一个有效的学习环境,就成为教学设计必须解决的问题。教学设计正是规划一个教与学相互配合的程序,安排好各种教学的“事件”、“情景”与“刺激”,以唤起、维护并推动学

习者进行有效学习的这样一种教学实践活动。发挥情景作用,提供学习支架,促进师生的交往,尽量创造和谐、民主的人际环境,创造出这样的学习环境即充分的交往互动、平等的对话沟通、活跃的相互作用、和谐的心理气氛、共同的合作参与。

2.制定教学策略。教学过程一般划分为引导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引导他们了解知识、引导和组织他们进行实践作业、检查和巩固知识四个阶段。实际上教学过程既可以由具体到抽象,又可以由抽象到具体;既可以由认识到实践,又可以由实践到认识。综合课的结构模式是建立在将教学过程划分为感知、理解、巩固、运用、检查等阶段理论基础上的,五个环节顺序是教学过程顺序的具体体现。教师的教学模式有讲授式、讨论式、发现式、范例式和自学式等,它们都有不同的教学侧重点、内容难易以及条件差异。教学方法多种多样,要注意发挥教学方法的整体功能,坚持启发式教学思想,坚持灵活性、渗透教育机制,运用现代教学媒体,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3、拟定实施方案。教师在教学设计的后期,应当在“厚积”的基础上“薄发”,在“发散”的前提下“聚焦”,要有一个清晰的操作思路,克服游离不定和枝蔓丛生的弊病,形成主线,抓住关键,适当调整,适度弹性,写好教学计划,抓住教材中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思维,做到成竹在胸,不慌乱,不糊涂,有常有变。

二、提高教师调控课堂教学活动的技能

上课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是教师通过具体的操作,引导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活动。上课实际上是教学设计付诸实施的过程,备课的意图要在上课中贯彻实施,同时根据上课中的实际情况加以灵活调整。教师上好一堂课,需要多方面的素质,要在正确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遵循教学活动的规律,把握教学内容的特点,有效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习;教师要善于对复杂多变的课堂情景和开放灵活的教学过程进行科学的调控,要运用恰当的教学行为方式和教学艺术去促进学生行为矫治,课堂教学集中反映了教师的教学素养。

(一)激发动机的技能。教师激发学生学习的技能,是教师用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其在课堂学习中始终保持学习的活跃状态的各种教学行为方式,其目的在于唤起内在需求,明确学习目的,激励主动参与,开发学习潜能,增强学习信心,促进人格发展,提高学习效率,保证学习质量。教师激发动机的方式有设置刺激情景、运用目标激励、激起内发需要、发挥成功效应、引导学生参与。

(二)导入新课的技能。导入新课的技能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唤起学习动机、明确学习方向和建立知识联系的一类教学行为方式。课堂教学的导入如乐曲的引子,戏剧的序幕,有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任务。导入的要素包括语言、信息、活动。导入新课的方式有做好新知识学习准备、采用始前教学策略、建立新旧知识联系、接示矛盾引发悬念、开展尝试学习活动。

(三)呈现教材的技能。教师呈现教材的技能是指教师在教学大纲情景中,将课程内容展示在学员的面前,组织学员有效地掌握教材内容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并能联系社会生活,发展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呈现教材的方式主要有联系师生的经验、引入先行组织者、设置一定的问题、组织相关的素材、采用标志的技术等。

(四)活动变化的技能。变化技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信息传递、师生相互作用以及教学媒体运用等活动方式的改变和转换,以引起学生兴趣,它的意义在于提高教学效率,维持学习动机,稳定注意力,缓解学习疲劳。教师活动变化的方式有多姿多彩的教态变化、声情并茂的语言变化、相互配合的媒体变化、活泼有趣的活动变化等。

(五)反馈调节的技能。反馈调节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教育目标为尺度,以促进学习为目的,要讲科学性,重视自我调节。通过观察式、谈话式、作业式捕捉反馈信息,通过言语式、符号式、动作式、活动式选择强化方式,及时校正差错。

(六)结束授课的技能。好的课堂教学结束,应当从教材实际和教学目的出发,不但对该课有加深主旨的作用,而且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做人也具有发微烛远的好处,要做到随机、承接、诱导。在结束一个课题的时候,大体经过简单回忆、提示要点、巩固应用、拓展延伸四个阶段。结束授课的方式进行概况总结,理清知识脉络,提示课后事件,做好衔接过渡,重视激情励志,鼓励探索创新。

三、提高教师培养指导学生学习的技能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互动过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就成为了对话关系、 合作关系,教师就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本质上是一种指导学生学习的行为。

(一)讲授。讲授是教师以语言为载体,向学生传输知识信息、表达思想感情、启迪心智、指导学习、调控课堂行为的一类教学行为。言语讲授的基本要求是组织学生的表象,联系他们的经验,推动参与,多种方法的互补,精妙生动的表达。讲授技能是一种最基本、最常用的课堂教学技能,几乎没有那一种教学活动可以离开它。讲授的方式主要有简洁生动的叙述、清晰明确的解释、有理有据的论证、动静结合的传输等。

(二)提问。提问包括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提问。课堂教学离不开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而这种交流互动最主要、最常用的行为方式就是师生之间的问答,这种问答大致表现为三种情形:一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二是教师激疑致问,师生共同解答;三是学生自发地提问。通过教师的示范、指导,逐渐从教师善问到学生会问、从教师激疑到学员问难、从教师操控到师生对话,通过教师提问的示范、指引和潜移默化作用,让学生学会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讨论。作为一种对话行为,课堂中的讨论有其自身的优势和特点,讨论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全发方位多向互动,是导致“意义构建”的一种“社会协商”,是合作学习的一种常用方法。讨论的组织模式有小组分散式、班级集中式和课堂议论式三种。讨论一般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学生提出自学中发现的疑难问题,教师相机引导、归纳或补充,把若干问题集中为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一个或几个问题,然后组织小组或全班讨论,教师要认真选择讨论题目,精心设计讨论过程,对讨论的结论和进行的情况,教师要做好总结并作出适当的检验与评论。

(四)学习指导。学习指导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具体学法、练习与作业等进行指导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通过启发、促进、引领、指导和帮助,使他们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有效地掌握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学习方式的指导有自主学习的指导、探究学习的指导、合作学习的指导。具体学法的指导主要有直接型指导、渗透型指导、个别型指导和自悟型指导。

四、提高教师要具有教学反思能力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师要努力成为反思型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行为,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自我评价,记录自己的教学效果和行为。教师及时进行教学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前反思,可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教中反思,能使教学顺利进行;教后反思,则是有批判、有总结地进行教学反思,能修恶改良,使教学经验上升为理论。反思有助于教师理解与学习教学、课改和评价的动态过程,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师成长,最终成为优秀教师。

五、提高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

教师要积极参与到校本课程的开发当中。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不仅会“教”书,还要会“编”书,为教师提供一个创造性发挥教育智慧的空间。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师生资料来源广,知识视野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不仅如此,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还会学到不少在课堂上无法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如引导学生从网上下载并打印相关资料;根据自己的学习目的,去图书馆查阅、检索资料;根据自身学习需要,到书店购买相关书籍等,这些都能表现为一种学习能力,它比纯粹的学科知识更为重要。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要做社会生活的有心人,随时发现可供利用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共同开发,让资源的开发过程成为师生互动、共建的过程,增加师生学习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成长,能力便在成长中生成。

六、提高教师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

在与学生产交往中,教师要学会主动与学生交朋友,放下教师的架子,更多地了解和接纳学生,积极地关怀学生,恰当而开放地进行师生对话,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亲切、友善的良好形象。为学生创建一个理解、关怀的环境,养成学生自觉的学习行为,与教师一同参与到新课程改革的各项教与学的活动中。

七、提高教师要现代化信息技术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与学科的不断整合,加速了教育信息化的步伐,置身于这样的一个高速发展的环境,广大教师正经历着现代教育环境下,人才培养观念、模式、方法的变化、整合与创新。要把提高教师学科素养与信息技术应用结合起来。教师必须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能力,并把它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每一位教师必须从细微处入手,思考在信息化条件下如何教与学,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掌握信息工具的使用,并学会在自己的教案设计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八、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

教师要注意把教学实践与教育科研融为一体,使它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持续发展与教研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教育教学研究要立足学校实际,立足教学课堂,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要多反思,对教学进行经常性诊断与评价、研究与分析、研讨与交流。经过反复的探索和实践,把新的教育理念真正变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最终促进教师自我学习、自我反思,从而促进教师主动参与教育科研活动,学会教学研究。

九、提高教师教学创新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特别是教学活动,教师语言若富于激情,便会时刻撞击学生的情感,师生间便于充分展开思想的碰撞,心灵的接纳,情感的交融,从而创造出一种情感撞击后心灵的开阔,让学生学习激情始终都保持在兴奋点上,课堂活跃而适度,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心灵成长的愉悦。这样真正创造出一种师生互动,心灵倾听的分享方式,实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理念。 以上几点依赖于学校常规活动的开展如:说课活动、集体备课、基本技能比赛、导学案使用、各种竟教比赛、培训学习、、教师的专业水平的学习、课堂教学技能的考核等,为教师教学基本技能的提高提供广阔的平台。

总之,当代教育要求教师不但具有超前意识,而且应具有丰富的人文素养,以及采集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能力。具有人本主义精神,能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能把握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并能够利用教育心理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不断开拓创新,只有如此,才有可能在课改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艺。

第9篇:语文教学技能总结

语文,一门被很多人认为教与学都很简单的学科,但真正的语文教学却并非如此。在学校的教法课上早就学过,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将语文教学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些与语文教学相关的教学论在学校已经学过了,但怎样应用到具体的教学中,还是一头雾水。在XX二中实习的四个多月,我一直担任初一年级的语文老师,通过具体的实践,我对于这些知识又有了新的理解,看来也只有在实践中,所学的知识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

语文教学要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不仅要注意每节课整体目标的达成,而且还要在课程中注意培养学生个体的特长和个性的发展,充分发挥他们的现实能力,同时不断挖掘其潜在能力。另外,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的学科还要注意语文与自然、社会等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和沟通,让学生在实际的应用中能够真正发挥语文的工具性作用。同时,语文还是一门具有美育功能的学科,在语文课堂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关注他们情感的丰富和发展,帮助他们塑造一颗健康的心灵。语文课程的资源是相当丰富的,我们要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开发和利用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锻炼他们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其深广度,促进其思维的开发和发展。再有就是要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密切相连,通过各种语文实践活动,为他们提供多方向的发展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体,发挥其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通过实习生活,我感受自己的教学技能的提高,也感受到作为教师的自己在成长。关于语文学科的教学技能的提升,我在具体的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课前的准备:

、在这学期的顶岗开始之前我就将《语文课程标准》认真学习了一下,来到实习学校拿到教材后,我在培训期间就把教材通读了一遍,并且尝试着思考如何通过本学期的教学达成课程标准上的目标。我还通过向培训老师和指导老师打听了学生们的语文学习情况、水平以及他们的综合素质,以便为自己本学期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相应的依据,从而明确整体的教学目标;

2、要认真备课。不仅要把教材备好,明确总体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以及每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而且还要做好相应的备学生的工作。充分了解学生的素质和水平,选择最适合也最能够吸引学生兴趣的方式来组织课堂教学,以便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同时,还要根据自己的教学设想写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这次的录课,我就充分考虑到了学生们的实际水平,用他们喜闻乐见的课本剧表演的形式进行的。这不仅使那些好学的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连平时上课不听课的学生都积极参与进来,包括制作道具、监督排练等等,学生们的积极参与也使我这堂课成为了一堂成功的课。

3、要多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由于我在教学经验方面的经验很少,所以,每次备课之后,我都会找自己的指导教师以及学校语文组的其他老师,特别是名师许老师给我的教学设计提出意见和建议,毕竟,他们对这里学生的情况再熟悉不过了。同时我还积极参加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参与听评课,从中汲取对自己上课有益的知识和方法。

二、课堂的教学

、实施教学目标。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学目标所具有的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

2、优化教学过程: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作用,通过各种方式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法中的演示法,组织学生表演课本剧之类的,这样不仅能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资源的作用;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点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比如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们进行小组之间的讨论,不仅可以让他们更好地学到知识,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以及合作探究的能力,让他们敢于发现问题并且大胆解决问题。同时还要抓住课堂上的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达成教学设计之初的三维目标。这些方面我都会在课堂上注意涉及,尽量多地发挥学生们的作用。

3、写作方面的训练。初一的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还有所欠缺,很多学生在作文中甚至无法说出一句通顺的话,而且错别字很多,这就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对他们加强写作训练。本学期我不仅组织了教材上的几次写作训练,而且还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及时训练学生,让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小的写作片段的练习,如写写熟悉的动植物、刻画人物形象,或者进行简单一些的仿句练习,及时予以他们肯定和表扬,让他们有写作的动力,在一点一滴中提升自己。

4、良好的教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一视同仁,面向全体学生;要以亲切、和善的态度与学生交流,及时给予学生鼓励;语言要准确、清晰、流畅,同时要富于激情,不能把生活中的性格带进课堂,这一点我的感受比较深。之前我在课堂上语言平淡,表情平淡,对于学生的感染作用基本为零,后来很多老师都给我提出了这方面的建议,让我在课堂上放开自己,用自己的言语与情感去感染学生,慢慢地,我在这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尽管生活中的我还是偏内向一些,但是在课堂上,我有找到了另一个自己。另外面部表情包括肢体动作都可以用来帮助教学,教态一定要优雅,特别是作为一位女老师,要给学生以美的感受,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课后的活动

、要给学生安排适量的作业。根据每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我会让学生在课下进行相应的训练,并且及时检查、落实,来督促学生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从而达到训练目的。作业的量不是很大,而且我尽可能增加作业的趣味性,让学生们乐于去完成。

2、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课余活动,为学生开辟第二课堂。除了组织好学生每周一次的阅读课和做好相应的读书笔记之外,我还在课外活动或者自习课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趣味知识竞赛,比如成语接龙、古诗词对句、成语之最、文学常识竞赛等等,同时还配以演讲比赛、故事会等多种形式,学生们对这些活动充满热情。一方面这些活动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另一方面,也培养了他们善于挑战的精神。另外,还有几个学生有文学方面的特长,他们喜欢自己写写小剧本,我对这件事大力支持,不仅帮助他们修改完善,而且还组织学生进行表演,这不仅是对他们的肯定,还大大激发了其他同学对于文学的热情。

3、积极参加校本教研活动,并且写好教学反思,及时总结自己教学中的得与失,从而不断提升、完善自己。

四个月的实习结束了,而我也见到了一个全新的自己,无论是课前的准备、进课堂教学的实施还是课后活动的组织,我都在实践中收获了很多,也让自己站在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得到了指导老师的肯定和认可。当然,语文教学是一个需要不断摸索和钻研的过程,而教学技能也会随着经验的积累而不断丰富。我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希望自己能在语文教学的路上越走越远,做出一些属于自己的成绩,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上一篇:卡通人物编故事下一篇: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