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鸟阅读感悟

2022-05-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根鸟阅读感悟

激励、感悟、阅读

从目前技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的语文底子较薄,对学习语文的兴趣普通不高,所以很多教师都觉得日常教学难以有效完成。结合实际教学的一些经验,笔者认为,可以在语文教学中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些尝试。

一、激励为主,建立信心

有人说过,教师要有一把扇子,善于把学生的求知欲“扇”起来。那技校的语文教师该用一把怎样的扇子,才能“扇”起这些基础差的学生的求知欲呢?笔者认为,首先应是“激励”。因为技校的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大都是不受老师欢迎的对象,即所谓的后进生,平时受到的批评多于表扬,久而久之,如同“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对教师的批评也就无动于衷了,甚至会激起其逆反的心理,一听到语文课就烦,一看到语文教师就逃,从此放弃了语文学科。其实,教师只要换一种方式,用激励的语言替代批评,就会取得更为满意的效果。因为激励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催化剂”,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心态,建立强烈的自信心,从而开掘出其自身的语文潜能,获取不断的进步。因此,作为技校的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切不可吝啬自己的赞美和激励。例如,笔者班上有个学生,语文底子很薄,一直以来都很怕上语文课,上课时从来不发言,注意力不集中。在一次私下的谈话中,我对他说:“你的脑瓜很聪明,不会比班里的xxx(一个优生)笨,但是他比你认真、积极,上课会积极思考发言。如果你也认真去学,我相信你能够学得很好,希望你能够积极学习。”慢慢地,这个学生上课时便有了明显的变化,开始认真听讲、积极动脑。可见,这就是激励所发挥的效力。当然,在激励的同时也不要忘了告诉学生,希望不等于成功,关键是要脚踏实地地努力。

二、感悟为主,增强兴趣

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语文教学的首要目标是加强学生敏捷的、准确的“感悟”能力。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学文字语言训练,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即强调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会感悟作者在文中的情感,在精神上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达到移情启智的目的。结合技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技校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要适当减少语法内容的分析,降低阅读教学中的分析要求,对于文章的教学应重在整体上的感知、感悟和熏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强化“语感”,只要“语感”训练到位,学生自然能在学习中感知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得到语意的正误,在形象、情感等诸方面感受种种妙不可言的意味,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形成语文教学的良性循环。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呢?主要手段和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朗读。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朗读多了,才会有理解力的质的飞跃,语感也才能得到培养。其次,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只有设置新颖独创的情境,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亲历亲受,自感自悟,融情于境,于乐学中认知、感悟以至创新,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

三、阅读为主,增长乐趣

教育学家的研究表明,阅读是学习之母,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训练思维、提高能力、开展审美教育的最重要途径。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多阅读,增加课内外的阅读量,引导学生广泛涉猎、博览群书,在阅读中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塑造人格,训练思维。以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教学为例。笔者曾经对同时教学的两个班级的学生作过调查,大部分学生害怕写作文,学生作文每次在三申五令后交上来,也总是干巴巴的。多次写作指导训练后,效果也不明显,多数学生的作文仍然是“有了骨架却缺了血肉”。究其原因,是学生的平时阅读量太少了。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管教师在课堂上的训练如何到位,无奈学生“脑空如洗”,又如何能写出好文章呢?俗话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如果能多阅读,扩大自己的知识面,那么又何愁文章不会写呢?所以,笔者认为,技校的语文写作教学中要让学生会写作,首先要让学生多阅读。阅读积累达到一定的量,写作的质量也就会随之提升。实际上,不仅在写作教学中要强调多阅读、少训练,在语文其他方面的教学中也应如此。

总而言之,如果在语文教学中能做到以上这些内容,笔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技校学生的语文水平一定会在老师乐教、学生乐学的氛围中不断得以提高。

作者:刘枢钧

第2篇:感悟阅读初探

【摘要】感悟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意识活动,是学习者对语文材料的积极反应,联想、想象和理解得以展开、跃进,情感体验得以加深,才性得以发挥,人格得以升华。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心”去体验、感悟,灵活运用多种阅读形式去感悟,设置阅读情境,唤起阅读感悟,避免空泛阅读与严格预设。

【关键词】感悟 阅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中“感悟”(或“感受”“领悟”)是关键词。阅读教学中的感悟,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意识活动,是学习者对语文材料的积极反应,联想、想象和理解得以展开、跃进,情感体验得以加深,才性得以发挥,人格得以升华。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什么样的呢?笔者认为,培养学生具有体验感悟学习的能力是语文新课堂教学的重点之一。语文体验感悟学习指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充分调动自己已有的感知经验,激发自己的情感和想象,通过体味、领悟等方式,最终把握事物的本质,提高自我的一种学习方式。

一、感悟阅读的含意

1.感悟是认知与情感相融合。感悟教学既要重视训练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要重视增强和培养学生的情感、情趣,也就是说在发展智商的同时又发展情商。新大纲强调:“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新课标也说:“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

2.感悟是求知学习与人生体验相一致的心理意识活动。感悟具有一定的伸缩性,因此,我们可以从微观的和宏观的两个层面来考察它的积极进取意义。微观层面即是求知、得技和益智;宏观层面即是识妙理、体人情、完善人格、培养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并增进对人类文化尤其是本民族文化的热爱情感。从这意义上说,感悟教学一方面讲求狭义语文的成效,即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感受力、悟性和灵气;另一方面又追求广义语文的成效,即本着树人、育人的精神,培养学生全部的智慧、全副的心灵和全面的素质。而第二方面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二、感悟阅读的误区

1.空泛阅读。在教阅读学中,经常出现缺乏指导的泛读。教师只追求课堂气氛,害怕阅读教学环节冷场,而忽视了感悟是一个由感而悟的过程。特别是在一些示范课和观摩课中,过分重视教学环节的紧凑和教学内容的丰富,而出现为阅读而阅读的阅读教学。

2.严格预设。与空泛阅读相反,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担心“失控”,往往在阅读之前给学生预设特别严格的要求,设法引导学生得出特定的结论。当然,这也是“由感而悟”,但往往真课也给人假的感觉,更何况这种“预设”既扼杀了学生的灵性,也扼杀了阅读的真谛。

三、感悟阅读策略

阅读教学中有效实施感悟阅读,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引导学生用“心”去体验、感悟。阅读教学中,面对文本,教师应重在引导学生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时须沉下心来,静静地阅读,独立地思考,细细地品味,用心地感悟。“过心”比“过身”更为重要。教师切不可满足于课堂上研讨的七嘴八舌、轰轰烈烈(实则喧闹浮泛),忽视学生自我的感悟和冷静的思考;也不可只顾自己发表“我们应该学习他们什么精神”之类的空洞说教。

2.设置阅读情境,唤起阅读感悟。通过设置唤起学生生活体验的教学情境或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去感悟语言,感悟生活,感悟作品的内涵。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时,可用《春天在哪里》这首人们广为传唱的歌曲来营造氛围,创设情境,把学生从歌曲中的“山林”“红花”“绿草”以及“会唱歌的小黄鹂”,引入课文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五幅富有特征的春景画面中,让学生充分领悟春天的美。还可特别重视“春天就在小朋友的眼睛里”这一句,抓住美丽的春天跟小朋友的感受融为一体这个重要特点,引导学生切实感受到人在春里,情在景中,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文本,进而体会到作者与其说是在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春天,倒不如说是在用自己的感觉和春天约会。

参考文献:

[1]李桂燕.语文感悟学习的若干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3(10).

[2]贾荣固.语感的三个层次及培养方法[J].语文教学通讯.2004(10).

(作者单位:宿迁市宿豫顺河初级中学)

编辑/张华利

作者:张宏

第3篇:品析散文之美,感悟阅读魅力

摘 要:散文是一种能说话、会传情的文学体裁。形散而神不散,是其最鲜明的特色;言尽而意无穷,是其最突出的魅力。高中散文教学对于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高中散文教学却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基于此,立足于教学实践,并结合高中散文教学规律,从三个方面进行切入,就如何提升高中散文教学有效性进行分析,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散文;情境教学;反复朗读;思维导图

随着新课改之风吹遍大江南北,各个学校对教师在教学中提升散文教学的有效性给予了充分关注。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散文进行阅读的时候,应当引入全新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在散文的世界里欣赏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之美景,经历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之体验,進而使学生感受散文意境美、探究散文语言美、体悟散文构思美。基于此,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提升高中散文教学的有效性提出如下几点看法。

一、创设如诗似画的情境,让学生感受散文意境美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以情境为核心,以图画、音乐、表演等形式为载体的教学方法。它与教学活动的交相辉映,不仅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从字里行间尽情地感受作者的真情实感,还可以与教学内容共同营造一种深远的意境。有鉴于此,高中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散文的时候,就可以创设如诗似画的情境,让学生感受散文意境美。

譬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荷塘月色》这篇散文的时候,就可以这样做。首先,教师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听过凤凰传奇所唱的《荷塘月色》这首歌曲吗?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来一起倾听这首歌曲。”如此一来,学生在倾听歌曲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进入一种清新美好的情境之中。其次,教师利用电子白板技术向学生播放荷花的图片,并让学生说一说联想到的古诗词。有的学生说:“映日荷花别样红。”还有的学生说:“出淤泥而不染。”再次,教师引导学生对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篇课文进行赏读,并在引导学生感受这篇散文的意境美的时候,为学生播放关于《荷塘月色》的视频,从而使学生在一种诗情画意的情境之中,充分感受《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清新隽永、静谧祥和的意境。

二、采用反复朗读的方法,让学生探究散文语言美

散文不仅能够体现深远的意境,还能展现语言的魅力,它是语言的舞蹈,语言的狂欢。那一个恰到好处、精雕细琢的字就足以蕴含无穷无尽的情思,那一句生动形象、引人入胜的句子就足以让人回味无穷,余音绕梁。不论是字字珠玑,丝丝入扣,还是句句煽情,娓娓道来,都尽显散文语言之美。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在散文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的方式,让学生探究散文语言之美。

例如,教师在教学《故都的秋》的时候,就可以这样做。首先,教师对学生说:“《故都的秋》是一曲悲凉的颂歌,也是作者内心深处的孤独告白。所以,故都的秋天是清的、静的、悲凉的。下面,请同学们通过反复朗读的方式,对课文的语言进行赏析,并从这些生动形象的语言中观秋色,听秋声,品秋味。”其次,学生一边朗读3~11自然段,一边在朗读的过程中圈出表现秋天色彩的词语,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名。最后,教师引导学生从语言的角度对课文中的五幅秋景图进行赏析。一言以蔽之,这样的方法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故都的秋》的语言美。

三、妙用思维导图的方法,让学生体悟散文构思美

散文教学中融入思维导图,不仅能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对散文的行文思路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与理解。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散文的时候,应当充分发挥思维导图的优势。

譬如,教师在教学《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散文的时候,就可以这样做。首先,教师对学生说:“请同学自主阅读这篇散文,而后利用思维导图对《烛之武退秦师》的结构以及行文思路进行梳理。”其次,学生一边对《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散文进行阅读,一边利用思维导图进行结构以及行文思路的梳理。再次,教师让几个学生把自己的绘制成果展示出来。有的学生以“行文结构”为关键词,向四周延伸出“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军、迫晋撤军”等分支;还有的学生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中心词,画出了“示弱、离间、利诱、瓦解”等分支;还有的学生……最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烛之武退秦师》的结构图解。总之,这样的方法不仅使学生体会到烛之武的三寸巧舌,一番善辩,还使学生体悟散文的构思美。

综上所述,散文不仅有诗歌的韵律、词赋的铺陈、戏剧的精妙,小说的情节,还具有流水般的语言、鲜花般的容貌、彩虹般的色彩、建筑般的结构。可以说,散文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教师在高中散文教学中应当注重散文的教育价值,充分发挥散文的教育功能,充分挖掘蕴含在散文中的美,并通过创设如诗似画的情境、设计小组讨论的活动、妙用思维导图的方法等方式,对散文教学进行创新,从而使学生充分体悟到散文的魅力与韵味。

参考文献:

[1]邬龙光.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的思考[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8(8):130.

[2]赵顺莲.高中语文散文教学的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8):131.

作者:张宏

第4篇:关于阅读感悟的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而实现“有创意的阅读”。阅读过程是一个有生命的过程,如果说理解性阅读是给生命提供养料的话,那么阅读的感悟则是对生命高度的提升。悟,是在整体把握文章的理解、评价、读写结合的拓展、思想认识的同构等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综合、联想等思维活动,发现新问题、开拓新思路、产生新认识。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应该巧辟蹊径,指导学生通过读中“悟”、“悟”中读,引导学生提升阅读质量,领略生命之巅的秀丽风光。那么,我们如何在阅读的过程中实施有效的“悟”读策略呢?

一、入题时引导悟

阅读课入题时,教师应用满面春风的语态,带有浓郁情味的话语,饱含激情的语气来引发学生的情感潜势,产生一种情感共鸣的语境,使学生为之所感,为之所悟,让他们自己去读、去悟,去以大观小、由小窥大,从而转化为良好的学习动机,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进而掌握“文章”精髓,领略“文章”的美妙。

1.设疑入手。在阅读教学导入时应教会学生质疑,在质疑中不断拓宽思维。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我引导学生根据课文质疑:谁草船借箭?他为什么要借箭?怎么借?结果又怎样?学生通过看、听、读、思、议,学得积极主动,不但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提出不同见解,展开激烈讨论,思维异常活跃。这样引导学生围绕题目进行悟,可以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如教学《咏柳》这首诗时,先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插图,展开想象: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面对这样的景色,你想到了什么?学生由柳树联想到春天来了,人们趁着这美好的春光乘着马车到郊外尽情地游玩„„在教学中不断激活学生的想象,无疑是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插上腾飞的翅膀。

2.情景入手。就是在开课时“导入”过程中创设情境,营造成一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氛围,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采用情境教学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千方百计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威尼斯的小艇》一文时,我就运用录像或多媒体电脑展现威尼斯这座水上城市特有的迷人风光,运用音乐、图片、动画、影视等手段强化感知,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启发他们想象威尼斯人和小艇的密切联系。学生的思路激活了,他们说工人们乘着小艇去上班,邮递员划着小艇穿街走巷去送信送报„„这样的“情景导入”让学生充分体验参与的快乐、思维的兴趣、创造的愉悦。

3.质疑课题。所谓质疑课题,就是让学生从研读课题入手进行悟,从题目中知其内蕴、窥其文义,得其意趣。如我在教《田忌赛马》这课时,让学生读题后质疑:田忌跟谁赛马?是怎样赛马的?结果怎样?然后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深读课文,学生从阅读实践中不仅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而且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价。有的说,田忌做事没有信心;有的说,齐威王第二场失败的原因在于骄傲自大、轻敌;有的说,孙膑是个观察仔细、分析认真、胸有成竹、肯帮助弱者的人„„这一悟的阅读理解过程,学生不仅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分析、揣摩,体察他们的境遇,还读出许多个性化的感悟,探究的活力充盈着整个课堂。

二、导读时点拨悟

导读时点拨悟,就是要抓住教材的特点引导学生展开“对话”,在教学中建立起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把学生当作“知识源”,把课堂构建成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营造开放性的课堂教学环境,师生相互质疑,通过多角度、多侧面的立体探究,促进学生思维,不断产生共鸣,从而发展学生智力,教会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1.由小处悟到大处。所谓由小处悟到大处,就是指导学生在读书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使教材成为“读进”和“悟出”的桥梁。比如《大瀑布的葬礼》一文用对比的手法具体地描述了巴拉那河上塞特凯思达大瀑布的景象,关于瀑布的描写是全文的重点。为突破这一重点,我创设一个旅游情景,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由小处悟到大处,进行研读感悟,体验大瀑布:

(1)假设20年后的今天,我们这个旅游团又来参观塞特凯思达大瀑布,会看到什么景象?如果你是旅游团的一员,你会向导游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如果你就是那位导游,你会面对游客作出怎样的解释? (2)假设20年后的今天,如果在我们这个旅游团里,就有“巴西总统”,此时此刻,你这个“巴西总统”会有何感慨?你将会发表什么样演讲?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阅读“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这样的设计,指导学生在课文中“潇洒地走一回”。就能激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研究者。“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学生就从小处探究到大处,学生的多角度求答,海阔天空,拓开了学生的思路,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2.由正面悟到反面。所谓从正面悟到反面,就是启发学生用逆向思维来感悟课文的空白之处意思,以激起学生的“头脑风暴”。悟的巧妙,有的能够刺激学生对课文信息重组的兴趣;有的能够引发丰富的联想;有的能够引导学生作多向的推理;有的能够挑起不同意见的争辩;有的能够鼓励学生有创意的发现„„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我在指导学生理解“纹丝不动”词语之后,进一步启发学生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来悟邱少云“纹丝不动”中所蕴含的“动”来:同学们,邱少云此时此刻,身体是纹丝不动的,请您想一想,邱少云的什么在动呢?学生思考片刻,很快说出邱少云的牙在动,眼在动,手在动,脑在动„„我又进一步引导:请您说一说邱少云是怎样动的?这一悟的环节,引导学生由正面悟到反面,由纹丝不动悟到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动。这样的悟,让学生从邱少云的“动”中创造性地理解他的“纹丝不动”,从有字读出无字,从而读出无字的书来。学生都能从课文中捕捉相关的信息,然后加进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这样悟的教学片断,充满了感性,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积累,调动了学生的直觉、感受、想象、情感,使学生在感性化的学习中领悟课文,完善人格,关注生命方式,得到和谐的发展。

3.由静态悟到动态。文章的思想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之中,让学生真正理解,系统领悟,真正感受出其真、其妙、其美是我们的教学目的。悟,并不仅仅是静态的思维,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在文字中求形象,在有静态中求动态,珍惜每位学生独到的见解和富有个性的发现。如在教学《赤壁之战》一课,讲到黄盖火攻曹营这一计策的巧妙周密时,我在学生充分阅读课文后创设情境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让学生扮演黄盖,我扮演黄盖的部下,在火攻曹营的路上,“部下”有意地向“黄盖”请教一些“问题”。由于学生是黄盖这一重要角色,自然不愿被“部下”问住,便相互补充,争相回答问题,从而完全弄懂了这个计策的周密之处。这样的悟,由静态悟到动态,创造了和谐、民主、宽松、平等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思维活跃、敏于发现,创新的见解、独到的思绪也就在悟的探究活动中潺潺而出了。

4.由点悟到面。语感点是一篇文章的精华,是文中最能表情达意的词、句、段。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因此,引导学生展开悟,就是要紧紧抓住语感点。如人教版8册教材第3课《鸬鹚》中的“悠然”一词,它可以牵挂起全篇内容。教学中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的基础上,我从这一点出发引导学生去悟:您你能从课文中的那些地方看到渔人的悠然?学生读读想想:看上文,风景如画,渔人如在画中,因而悠然;看下文,鸬鹚本领高强,渔人成竹在胸,因此悠然;看末尾,渔人日日丰收而归,生活无虑,当然悠然。它可以提示文章基调,捕鱼前是静而悠然。捕鱼中是忙而悠然:鸬鹚训练有素;渔人动作有序、有效;人鸟配合默契,相处和谐。捕鱼后更是恬而悠然。景悠然,人悠然,鸟悠然,渲染出一幅江南水乡悠然生活的小画卷。再如在教捕鱼一段时,抓住“一抹”这个重点词语进行不同层次的悟读。首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读出“一抹”这个词的意思,学生经过细读,不难回答:“擦、敲、打、碰„„”然后比较哪一个动词最合适。接着,我追问,为什么要用“一抹”?“抹出”了什么?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一步研读课文,然后划出有关的词句在小组里讨论、交流,最后以小组形式汇报。有的说:这一抹,抹出了湖面的不平静;有的说,抹出了一只只鸬鹚下水捕鱼;有的说,抹出了渔人不断地挤,鸬鹚不断地跳下水;也有的说,抹出了渔人丰收的喜悦„„这样的读中感悟,情景交融。精彩的语言出自学生之口,思想的火花他们自己点燃。抓住一点,带动全篇,真正做到了读中感悟,情景交融。

5.由现在悟到过去。“读中感悟”是师生平等合作、教学相长的过程,这其中既包含学生读中感悟的主体活动,也包含教师读中指、引、诱、辅,领其悟的主导活动。我们只要深入钻研教材,语言文字中闪现的语感火花一点也不贫乏。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如教学《给颜黎民的信》第一节,我这样设问:是什么事使鲁迅放了心?先前他为什么不放心呢?这说明了什么问题?根据这些问题引导学生阅读下文,并认真理解:那时白色恐怖严重,国民党反动派千方百计禁止进步书籍的出版和传阅,但鲁迅还是冒着风险给颜黎民寄书,并且一直为之担心,这足以说明他始终把青年放在心上,并对他们的成长十分关怀。学习了这篇课文之后,我进一步引导学生由现在悟到过去:想一想,颜黎民以前为什么会给鲁迅先生写信?信上说了什么?你能以颜黎民的口气写一封信吗?这样的悟,由现在悟到过去,有标度、有力度,达到了理解语言,引发思维的目的。 6.由远处悟到近处。语文课本有些历史题材课文的内容,离我们的生活现实比较遥远,在导读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由远处悟到近处,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比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不敢朝他那儿看,不忍眼巴巴地看着我的战友被活活地烧死。但是我忍不住不看,我盼望出现什么奇迹──火突然间熄灭。我的心像刀绞一般,泪水迷糊了我的眼睛。”一个特级教师在教学中就设计了“如果你在战斗现场„„你的心情怎样”这一个悟的环节:

师:请同学们反复诵读这段文字,想象一下,如果你在战斗现场,亲眼目睹战友邱少云在烈火中活活忍受煎熬,你的心情怎样? 生:我的心如刀绞一般。

师:请细细体味这一“绞”字,会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生:痛

生:刀刺进胸膛,再来回搅和几下的那种戳心的、无法忍受的痛。 师:有刀吗?文中指什么像刀绞一般“绞”我的心?

生:眼睁睁地看着与自己生死与共的战友活活地被火烧而不能救他,这种心情如刀绞一般“绞”我的心。

生:看到战友烈火烧身,想象到他一定痛苦得如“刀绞一般”,所以我的心里也如“刀绞一般”。

生:我既无法忍受战友被大火活活折磨着,又担心战斗会受影响,这矛盾的心情如刀绞一般折磨着我。

生:我有一种说不出的难过,我好想哭,我的心碎了,这样的战友不能死„„

师:是的,这样伟大的战友不能死,他怎会离我们而去?他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让我们来练习读这一小节,读出感情来。

在这个悟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先让学生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反复诵读课文,然后从“绞”字入手感悟,由过去悟到现在,由远处悟到近处,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学生在联系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对“绞”作了感性化的理解后,又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课文内容,逐步感受“我的心像刀绞一般”,体味这生离死别、刻骨铭心的人间真情。最后学生的感情已完全沉浸于课文之中了。所以,当教师要求学生读出感情的时候,有的学生流下了眼泪,这是真情的流露。

7.由有限悟到无限。鲜活的思维是悟的核心。所谓由有限悟到无限,就是引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自觉地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解决同类型的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在教学操作中,教师在引导悟时,注重发挥学科的思维功能,十分注重鼓励学生的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直觉思维、想象思维的并用,并力求求异求新。如上《林海》一课,在直接进入课题时我问学生:本文我们到底学“林”还是学“海”?大部分的学生一时没了主意,可少数学生马上意会到了因为大兴安岭的林很多,像海一样,故称林海,因而,今天要学的应该是“林”。至此,我又紧追着问:日常我们还把什么比作海?“云海、人海、花海、草海、麦海、歌声的海洋、笑声的海洋、欢乐的海洋。”这样的悟,创新思维的种子一下子发散,由有限悟到无限,既训练了语言文字,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8.由实处悟到虚处。语文教学重在提高学生实践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教师若能在阅读教学中把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学生还能获得很好的锻炼机会。如在教《神笔马良》这课时,笔者提出研读专题:马良用神笔帮助穷人做了哪些好事?假如你有一支神笔,你会用它画什么?把你的想法写下来。学生在实际练习中这样写道:假如我有一支神笔,会画出许许多多双明亮的眼睛,送给盲童,让他们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有的说,假如我有一支神笔,我会画出各种各样的书,献给希望工程,让希望工程把这些书捐给失学儿童,让他们重新感到读书的快乐;有的说,假如我有一支神笔,我会描绘美丽的地球姥姥,让她的脸不再那么脏,那么黑了,让她穿上公主般的衣服,让和蔼可亲的地球姥姥回到她年轻时候的美丽。我仿佛看到地球姥姥笑了,笑得多么甜呀!„„这一句句、一段段血肉丰满的语言跃然纸上,令人爱不释手。引导学生由实处悟到虚处,就是注重实践,超越自我。这样的感悟虽然是让学生写下来,但学生必须在研读文本、感悟内涵的基础上加以探究,发挥想象。当学生有了充分的空间展示自我时,就会不断地超越自己原有的认知水平和想象能力,就会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促进自身的悟感、想象、思维的发展,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也真正做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交融。

9.由空白处悟到生活处。有些课文,留下一定的艺术空白,这就为创造“悟”提供了有利的契机,我们就可以抓住这些艺术空白,引导学生驰骋想象,创造“悟”的广阔空间。在教学时,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已有知识水平和可接受能力,鼓励学生展开大胆而又合理的想象,予以补充。《小英雄雨来》记叙了这样的情境:雨来被鬼子拉走后,人们听到几声枪响,以为雨来再也回不来了。可是,过了一段时间,他却从水中冒了出来。雨来是怎么脱险的?课文只作了简单的交待:雨来趁鬼子不防备,一头扎进河里游到远处去了。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张开悟的翅膀:鬼子为什么会“不防备”?是怎样“不防备”的?雨来跳水后是怎样躲过敌人射击的?他又是怎样避开敌人搜索的?引导学生把这些情节、细节设想出来,写一个精彩片段。小学生有描述了雨来的心理活动,有的再现了当时的场景。这样的悟,既可使雨来机智勇敢的形象更为丰满,又能有效地活跃思维,提高创造想象的能力。

三、结尾时升华悟。

阅读课的结尾,教师的教不只是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升华感悟,探究结论,帮助学生在升华悟的过程中学到方法,找出规律。要分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创新性的培养。给学生多点拨、多直观、多启发、多鼓励;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动口。老师应少废话、少替代、少包揽、少埋怨,引导学生创新学习,鼓励他们的批判精神,允许他们标新立异。

1.升华情感创新悟。如教完《詹天佑》课文最后一节时,我设计了请学生“从课文里找依据,给‘京张铁路’重新起名字”这样一个教学环节。有人说这是中国第一条铁路,故起名为“中国第一路”;有的说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达到了当时国际一流水平,故起名为“创新路”;有人为纪念后天佑,故起名“天佑路”;有人因这条路为中国人民争了一口气,故起名“争气路”;有人说京张铁路修筑之成功,是因为詹天佑爱国,故起名“爱国路”;有人根据这是中国人设计修筑的第一条铁路的事实,起名为“中国路”;有人说这条铁路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力量,故起名“智慧路”;各种各样,不一而足。这一教学环节,使学生既加深了对课文主题的认识,升华了学生的思想境界,又进一步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2.引导想象发散悟。想象发散“感悟”的目的在与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感悟”的特点不是单向的,而是多向的;不是死板的,而是灵活的;不是固定的,而是变化的。在教学中我们应以问题作为发散点,在文章的领域里去探索更大的空间,从而获取新的知识,培养思维能力。使教材成为“读进”和“悟出”的桥梁。例如在教学《凡卡》的结尾之处,寄出出“没贴邮票的信”之后,把无尽的思索和回味留给了读者,我在此引导同学探究“感悟”:凡卡后来的生活可能会怎样呢?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而多方求答,结论更是多姿多彩:有的说她疯了,住进了疯人院;有人说继续在店里当学徒,遭受更加悲惨的生活;有的说爷爷把凡卡带回到乡下,又送给了另一家学徒店;有的说凡卡而被迫离店出走„„

3.联系全文总结悟。一个特级教师上《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文章学到结尾一段,学生突然提问:既然课题是“威尼斯的小艇”,结尾为什么要写威尼斯的夜景?王老师因势利导:让我们自由地读课文最后一段,想一想原因。通过读感悟,很快学生便明白了“威尼斯离不开小艇,正是这小艇才组成了威尼斯这神奇迷人的夜景”。老师接着又要求学生用上“因为──所以──”或“只有──才──”说说理由,学生说得兴趣盎然。无疑,这样的教学引导,是真正在帮助、指导学生自己克服矛盾,获得知识和能力,而老师娴熟的教育机智,也充分展示了教师的灵活引导给语文课堂带来的生机与活力。 4.一言心得抒情悟。就是在文章的结尾或课堂的结尾选择恰当的触发点,激发学生从各个角度求答的创造性热情,通过联想、补充、借意发挥,以求掌握作品的广度和深度。如在《丰碑》一文的教学结尾处,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请你结合自己的感受,给军需处长写一条碑文,来赞美他的高尚品质。学生们跃跃欲试,写的多姿多彩:“舍己为人红军魂,精神丰碑育后人”;“全心全意为人民,军需处长永远活在我的心”;“立此丰碑留军魂,处长精神泣鬼神”„„这样的“感悟”,就把教学引入了一个柳暗花明的新境界,学生的“感悟”对话,各种各样,不一而足。这一教学环节,使教学再次推向了高潮,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主题的认识,升华了学生的思想境界,又进一步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5篇:亲子阅读感悟

女儿今年放寒假,寒假作业中有一项关于亲子阅读的作业,因此在此期间陪女儿一起读了几本书,通过此次阅读,作为家长,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亲子阅读有助于与孩子的沟通,增加亲密度;在阅读过程中,和孩子一道感受书中人物世界的喜怒哀乐,自然界的阴晴冷暖,不时和孩子交流一下对书中描写的各种内容的看法和意见,,通过这种交流对话,了解孩子的思维方式和价值感悟,有利于和小孩寻求共同语言,增进与孩子的亲密度。

二:亲子阅读是家长和孩子一起成长,共同进步的过程;经过这次阅读,女儿学到了一些知识,也懂得了更多的道理(如通过阅读和聆听《夏洛的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友谊),我也重新感受了一番童年时代,重新审视了成人世界所失去的孩童时代的纯真。

三:通过亲子阅读,可以让孩子更多一点时间阅读,减少接触电子产品尤其是手游的时间,进一步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感受浓墨书香的味道。

XXX家长

第6篇:亲子阅读感悟

做好亲子共读

营造书香家庭

----新建小学六五班学生常可馨家长 常 云

尊敬的高老师、各位家长朋友们:

大家好!

我是常可馨的家长,非常高兴有机会在这里发言,与大家共同关注和交流关于亲子共读的问题。其实,在座的各位中,亲子共读做得好的,大有人在。今天,占用大家的宝贵时间,谈谈我的一些个人体会,与大家共同探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一谈我的观点和做法:

一、我对阅读重要性的一些认识

我选取从不同渠道了解到的一些观点来表达自己的认识:

1、阅读对孩子们最大的作用不是对写作文、考试有莫大的好处,远远不是,而是给孩子们的一生打底色,打基础,受益终身,提高全面素质,收获幸福人生。(阅读让孩子了解到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人生是非常美好的,从而热爱生活,热爱人生,进而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

2、伟人、成功人士普遍都是爱阅读的。

读书是毛泽东一生最大的爱好。他常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

1 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又说,“一天不读报是缺点,三天不读报是错误。”毛泽东不仅是个伟人,而且是个奇人。就读书而言,很难有人与他相比拟,据党史专家不完全统计,他一生读书在9万册以上。他,不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思想家、史学家,而且还是个语言大师、演说大师、大诗人、大书法家。如果说毛泽东的一生是一部英雄豪迈的乐章,那么,刻苦读书与大智大慧在其一生中交相回响。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领袖,也是一位成功的读书人。(推荐阅读《毛泽东的读书生活》,邓小平题写书名)

2013年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习近平说:“我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

最直观、也是大家更关心的例子是:大家可以百度搜索“学霸的爱好和特长”或者“高考状元的特长和爱好”,会很有启发,阅读和运动基本上是这些人最普遍的共同爱好。

3、父母是原件,家庭是复印机,孩子是复印件,家长素质有限,孩子发展就会受限制。但是,阅读可以突破这个限制。因为孩子这个复印件的原件发生了变化,有很多圣贤和成功人士进去了。

4、《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在该书中写道:小学,甚至初中,没有真正的学业落后,也不存在绝对的成绩优秀,一切都是可逆转的。使情况发生逆转的神奇力量就是:课外阅读。

二、我的一些做法

1、家长方面 (1)积极选购书籍

首先,保障选购书目的权威性。相对于咱们学校推荐的书目,我倾向于我认可的下面这个书目,这就是“中国人阅读书目”系列。目前已经研制出版了《中国人阅读书目

(一)--中国幼儿基础阅读书目.导赏手册》、《中国人阅读书目

(二)--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导赏手册》、《中国人阅读书目

(三)--中国初中生基础阅读书目.导赏手册》、《中国人阅读书目

(四)--中国高中生基础阅读书目.导赏手册》、《中国人阅读书目

(六)--中国中小学教师基础阅读书目.导赏手册》、《中国人阅读书目

(七)--中国父母基础阅读书目.导赏手册》和《中国人阅读书目

(九)--中国企业家基础阅读书目.导赏手册》,《中国人阅读书目

(五)--中国大学生基础阅读书目.导赏手册》和《中国人阅读书目

(八)--中国公务员基础阅读书目.导赏手册》正在研制阶段。这个书目系列应该是目前我国最权威的系列书目。(网上可以搜到书中的简要目录)

首先,主编的权威性。如,小学部分的主编:朱永新(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国家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2015年4.23国际阅读日上焦点访谈>、新阅读研究所名誉所长),王林(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我们目前语文课本的编者,现在打开我们的语文课本就可以看到他的名字)。

3 再如,初中部分的主编:一是上面提到的朱永新教授,二是执行主编李希贵(国家督学、北京十一学校校长)。

顾问团的权威性:十几人的顾问团中,有路甬祥(中国科学院原院长),南怀瑾(文化学者、国学专家),王蒙(作家、文化部原部长),杨乐(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家),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农学家)等。

咨询专家团的权威性:三十几人的咨询专家团中,有曹文轩(北大中文系教授,儿童文学作家、《草房子》的作者、中国首位安徒生奖获得者,也是目前唯一的一位获得者,高考语文新教材编者。他说,这个系列的推荐书目是他发现的最权威的书目。),董奇(北京师范大学校长),温儒敏(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召集人,教育部聘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主编,教育部授予国家级高校教学名师。这是个重量级人物,最近提出要让高考语文卷使部分学生做不完)。

其次,保障选购书的数量。我目前已购买以《中国人阅读书目

(二)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导赏手册》为主要书目的小学生书籍600余册,以《中国人阅读书目

(三)--中国初中生基础阅读书目.导赏手册》为主要书目的初中生书籍近100册,以《中国人阅读书目

(七)中国父母基础阅读书目.导赏手册》为主要书目的家教书籍近100册,购买其它书籍100余册。我的初衷是购买100本书,孩子只要能够读其中的30本就可以了。

4 通过给孩子选购各种书籍,我在书籍选购方面的经验不断丰富,对选购书籍的了解不断深入,进而与孩子在谈论相关书籍时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多,从而推动了孩子的阅读。

(2)积极进行诱导和引导

一是从小就经常带孩子去新华书店,加加图书城,到后来的今美超市等有书的地方,那里总会有她喜欢看的书,首先培养孩子了对书的深厚感情,当时的行动是无意识无目的的,主要是因为我比较喜欢看书。二是到她三年级的时候,在我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时,就开始有意识的引导孩子看书:如,先引导孩子看文字少的桥梁书,经典漫画书,然后逐步过渡到纯文字书;又如,讲“曹操坐飞机”的笑话,由此牵出儿子曹冲称象、曹植《七步诗》、曹丕称帝等文学历史知识,进而引导她对三国等历史知识的兴趣;讲西游记电视剧里的太白金星就是李白,太上老君就是老子,四木星君是木星的四个卫星,引导她对西游记等知识的兴趣。三是阅读环境方面,购买敞开式书架,大量购买权威推荐书籍,家里基本上随处都是书。

2、孩子方面 (1)取得的效果:

一是阅读习惯已经形成(只要有空,手里总要拿一本书去

5 看);二是阅读速度快(60万字的《林汉达历史故事集》上学期间抽空一周时间读完,《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共八本书上学期间抽空八天读完,一本近30万字);三是阅读总量基本达到合格标准。

三、

四、

五、六年级三年半时间,小学推荐的100种(600余册)书籍,还有21种没有读,初中推荐书读了一部分(《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牛奶可乐经济学》、《地图的发现》等)。(大家可能觉得常可馨阅读能力出众,其实不然。凡是读了《哈利.波特》的孩子阅读能力都是非常不错的,据我了解,很多孩子都读了,而且还读完了全套7本,常可馨只读到了第四本。)

通过阅读,孩子的认知面不断拓宽,对各方面知识的了解、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和对人生的看法不断丰富,人生底色不断充盈,自己的很多不足得到不断修正。

(2)存在的问题:

一是阅读面有点偏(科学类、人文类不足,偏文学类);二是阅读的深度没有达到理想效果(博而不深);三是因为阅读减少了其它活动,如运动、室外活动、做家务等,导致相对的片面发展。

三、我的一些体会

1、关于读书的几个注意事项

(1)孩子喜欢是第一位的:在选书方面以孩子喜欢为原则,否则,书再好,孩子不喜欢,没有实际意义;特别是在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出事阶段更应该这样。

6 (2)不要给孩子下任何阅读任务:只有让孩子轻松阅读,才能够真正喜欢上阅读,只要孩子喜欢上阅读,关于阅读的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3)要有针对性的引导:不能任由孩子随意读书,毕竟孩子的时间是有限的,必须读经典,这与上面的第一点不冲突。所以,我们家长要有针对性的加以引导。“中国人阅读书目”系列在选书的时候有一个原则就是孩子们必须喜欢,基本上所有的推荐书籍都经过了网络海选(如,《十万个为什么》很经典,但孩子们的喜好程度不高,没有入选,我买了全套,孩子看的很少)。

(4)阅读的效果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5)充分利用电子读书软件。(推荐“微信读书”这个免费阅读软件,家长可以作为自己选书读书<如关于教育父母的书籍>的途径,孩子也可以适当参考<不提倡孩子看电子书籍,可以作为选书参考,或者偶尔使用>。展示崔宇的微信读书单。)

(6)充分利用电影网站,推进阅读。(推荐www.80s.tw这个网站,孩子在看完有关书籍以后,家长可以下载相关电影让孩子观看,会促进阅读理解,如《夏洛的网》、《小王子》等)

(7)阅读习惯的养成什么时候都不迟,当然,越早越好。

(8)阅读习惯只是孩子众多习惯的一种,阅读习惯

7 的养成可以为孩子今后的人生旅程雪中送炭或锦上添花;很多孩子拥有意志坚强,能吃苦,大方,懂礼貌,善解人意,交际能力强,会交朋友等等各种优良品质,这里的随意一种品质都足以让孩子们在今后的人生旅程中走的更远,飞得更高。所以,请我们的家长始终用欣赏的眼光来发现我们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你会发现,你的孩子有着非常多的优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关于买书

(1)书目选择要权威:推荐《中国人阅读书目》推荐的各个阶段的书目。

(2)经典书籍建议购买,因为值得反复读。当然,考虑家庭经济因素,有的书可以租或者到书店看,但是经典还是建议给孩子买下,以便孩子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年龄段重复阅读,体会所得必然不同。

(3)正版的重要性:健康影响(铅、汞),视力影响,权威版本内容更有益、孩子更喜欢看(特别是翻译书籍更强调权威翻译);《中国人阅读书目》确定权威版本,当当等权威网店确保正版。

(4)购书渠道不同,价格差距非常大。选择当当、天猫(博库图书专营店<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当当网官方旗舰店、新华文轩网络书店)等权威网店,搞活动<提前加入购物车>时可以半价甚至3折、4折购买。)

8 最后,与大家共同分享朱永新教授的阅读观:改变,从阅读开始。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都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才能成为美丽的精神家园。

谢谢大家!

第7篇:亲子阅读陪读感悟

夏敏是七年级三班的一名学生,作为孩子的母亲,很高兴孩子能够在这里接受良好的教育,得到老师的的精心培养;同时我也望子成龙的期盼孩子在学习、生活中不断进取,竭力配合学校做好家庭教育。古语说得好 “书非借不能读也”,一放假,我就把推荐数目发给亲朋好友,与他们进行资源“共享”,收获不小:有《简爱》、《骆驼祥子》、《朝花夕拾》……。我和孩子一起,从中认真地筛选出了一本书——《朝花夕拾》作为我们寒假的阅读书目。与孩子一起阅读,感悟颇多,禁不住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亲子阅读贵在坚持。在阅读前,我们也做了一个简单的计划:每天阅读一篇,每天晚上8:00-9:00为阅读时间,阅读后要进行简单的分析或说出读后感。开始时,我和孩子都特别的积极,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随着节日的临近,人也越来越松懈了,生活也越来越没有规律了:购年货、吃团年饭、走亲访友,稍不留神,都会忘记阅读;平时因工作、学习耽误的电视剧、娱乐节目也具有了超强的吸引力。作为家长,如果不静下心来反思、不坚持,就会给孩子树立了一个坏的榜样,言教不如身教。发现这个苗头,我和孩子共同商量出了一个办法:设置了一个“读书闹钟”,不管多忙、不管电视有多精彩、不管去到哪里(走亲访友也带着《朝花夕拾》),都得完成我们的阅读计划。开始是强迫性的,慢慢的也就变成了一种习惯。很庆幸我的坚持,在假期中我们不仅看完了《朝花夕拾》,还看了《简爱》。

亲子阅读,能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增进亲情。一直以来,我都把维捷当成一个随时需要呵护,事事需要提醒的小孩子,平时总免不了唠叨唠叨,他也学会了对我使性子。亲子阅读中,我才发现是我过度的关心,限制了他的“自由”,低估了孩子的“能力”:《朝花夕拾》有一篇散文《阿金》,阅读后,我害怕他不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无法理解鲁迅写作目的,让他再读一遍。可他说理解了,我怀疑着非让他再读一遍。他大声的说不读,并说出了自己对这篇散文的理解。我当时惊呆了,平静了自己的情绪,和他进行了沟通,才知道我的担心是多余的:看过古装剧和抗战片,孩子已经慢慢的领悟了当时的社会背景。这以后,我慢慢改掉了命令的语气,把孩子当朋友,孩子也愿意和我一起学习了。

阅读能够给孩子带来成功的喜悦,能够扩大孩子的视野,丰富孩子的心灵。我发现每阅读完一本书、一张报纸、一份杂志,孩子都能有一定的收获:认识几个生字、懂得一个道理、学到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电子游戏盛行的今天,作为家长,我们还应不断思考,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

第8篇:阅读经典 感悟人生

阅读经典 品味人生

—— 在阅读中行走 南山学校 宋金玲

时光匆匆,岁月流逝,有很多东西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但庆幸的是还有很多东西可以通过某种方法积淀于我们的心灵。

小时候,曾经梦想着长大以后成为一名作家,所以在不断地为自己的梦想努力着,每天都在阅读中充实着自己,让自己在别人的著作里不断地成长,期冀着有一天别人也能看到自己的著作;长大后,发现自己离作家梦越来越远,但是那份为了充实自己而阅读的习惯却没有变,那份向梦想迈进的热忱也没有停歇。不断地阅读,不断地进步,让我深知:人生一直在路上,阅读自然没有尽头。无论什么年代,什么年龄阶层,都会于读书中受益。年少时的裘马轻狂,会被洗去,于不知不觉之间,显示出敦厚与稳重。

读书赋予我梦想,给我的生活添加许许多多的现实中的精彩和浪漫。“读书就是与作者谈话”。漫步于书海中体味名人的高尚情操,领略哲人的风采,于圣人交流心声,提高自我素养。

阅读,让我忘记世俗繁华,进入一个忘我境界,舒展身心,体会古人的那份无奈与坚强。“花飞花谢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让我体会到了黛玉那份无奈,那份不甘;“斜风细雨乍秋寒”“无奈把梦共雨天”则让我看到了那梳长辫子女子不再独行与蒙蒙细雨中,不再双眼迷离的痛吟诗歌,勇敢面对挫折的决心„„ 阅读,让我神游中华大地,感受祖国山川的壮丽秀美。虽没去过庐山,却从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中感受到了庐山瀑布倾泻而下的壮阔;虽没有到过泰山,却从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中感受到泰山的雄浑高大;虽没去过云南,却从沈从文中的《边城》中感悟到汇溪小城的妩媚动人。

阅读,让我感悟古人的思虑情思。“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咏这优美的诗句,谁不为祖国山川的多姿多彩而赞叹;“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咏读这优伤的诗句,哪一个浪迹天涯的游子不滋生出绵绵的思乡之情;“僵卧弧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吟诵这铿锵的诗句,谁不萌生出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

阅读,不仅仅是享受景物的阿娜多姿,其实也是在扣问一扇扇古人的心扉。屈原的精忠报国,司马迁的忍辱负重,唐太宗的阔达心胸,明正德的荒谬无稽,岳飞的铁胆忠心„„

阅读,让我读懂了居里夫人的淡泊名利,独居寂静之居;我读懂了《采葛》中“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内心的无奈与伤感:我读懂了智过三秋,中军帐里出谋划策,五丈原前求多时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衷心。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有句名言:“认识你自己”。而阅读是一个可以很好地认识自己的途径。当我们内心浮躁时,拿出一本冰心的散文集,让她那玲珑剔透的文字来熨帖你那泛有波澜的内心,这个时候,我们会觉得原来自己可以如此平静,原来文字可以如此美丽。当我们内心失落彷徨时,可以拿出一本鲁迅的杂文选,让他那激情澎湃的句子来震撼你的心灵,此时此刻,整个人都属于正义,整个人的内心都充满坚定。而就是这样一个过程,我们感悟到了作者的悲悯之心,也感悟到了人生的坎坷与精彩。

虽然生命如流水,随即而逝,但我们可以通过阅读穿越时光,感叹沧海桑田的变迁,感悟国盛人兴的辉煌。古人们将情寄于笔下,用笔墨为我们留下了壮丽的景色,我们只需要用心去把它们复原,就可以把愿景呈现在眼前。

阅读,让我了解了古代中国的兴亡盛衰,让我感受到了西方爱情的伟大凄美。文学,向世人展现了憧憬与追求,任何人都无法拒绝这样的憧憬与追求。享受读书的乐趣,驾驭着心灵,去穿越时空,感悟自然,神游中西方。

读书使人明智,读史使人乐观,读诗使人灵敏,读哲学使人悟人生之道。一本书,就是一个智者的灵魂,一本书,就是一种文化的沉积。读者通过读书可以了解历史,洞悉人生,吸取前人的成果,思考人生的哲理,感悟人生的真谛,确立人生的坐标。

读书之美,美在感悟;读书之美,美在积累;读书之美,美在量变促质变;读书之美,美在温故知新。

回首读书的日子,我仍忍不住怦然心动,一路走来,山高水远,我对书始终保持着一种绵绵不尽的情感,夜阑人静,一书在手思绪万千。拜读古今中外灿烂的文学长卷,卷卷都缀满一个深深的情字,翻阅人世千般气象,万种风情的纸页,触摸书中所诉故事的经脉,展读书中人物的笑颜,捧书中文章的内涵,那行云如水的语句,花雨缤纷的意境,真挚动人的情感,倾刻间唤醒了我沉睡的心灵像花瓣绽放在春阳中一般。

有书的日子,充实,快乐,振奋,青春的本色在书香的温润中闪光,炫彩,歌唱;与阅读相伴的日子,人生在经典中行走,前进,跨越。行走于阅读中,徜徉在阅读中,升华在阅读中,我的人生会更经常,我的境界会更高尚,我的胸襟会更豁达!

第9篇:阅读经典,感悟成长

于丹 阅读经典,感悟成长(1)

谢谢今天来到这里的各位朋友。这个周末的下午,我们大家聚集到这个地方来探讨关于成长、关于感悟的话题。我想这不是我要向大家讲什么内容,而是我们大家一起轻松愉悦地,像喝下午茶一样来完成自己心灵里的一个发现。

其实,周末到底有什么意义呢?就在于我们的心可以宁静下来,可以听听自己心里真正的愿望,看见自己心里面那些最柔软的、最芬芳的、最美丽的想法。在工作的时间里,我们匆匆忙忙,节奏紧张,可以去建功立业,安身立命,可以在这个社会上去实现自己的许多成就。但是,我们自己心里真正的心愿在哪里呢?在这样一个周末的下午,我们打开心灵,完成这种发现,让自己的心可以感受一份宁静,这是一件美丽的事情。

觉悟就是见我心

今天这个时代,相对我们过去的任何一个时候,都显得更丰富。在这样一个时代里,科技无限发达,物质极大繁盛,但是我们的心一定比过去更幸福了吗?更安宁了吗?我们拥有的,一定比过去更多吗?世界繁荣了,不意味着人心的灿烂;世界的选择多元了,不意味着人心的稳定。我们可以想一想,就在几十年前,我们的物质条件相对贫瘠,但是,大家彼此没有多少可以攀比的,生活没有多大的差别,因此彼此平静,彼此和谐。而今天,我们的选择多了,却不意味着我们的心灵更快乐,反而充满了浮躁与不安,找不到当初那种平静的感觉了。

正是因为今天这个时代的巨大变化,心理的失衡,我们才如此需要对经典的阅读、对成长的感悟。今天我们每一个人所面临的是心灵的安顿。自己的心到底想要什么呢?

我们大概从小就听到一个词,说要做一个有觉悟的人。那什么是“觉悟”啊?“觉”字下面是一个“看见”的“见”,悟是“忄”旁边一个“吾”。“觉悟”两个字什么意思呢?最根本的含义就是“见我心”,也就是说真正的觉悟是你看见了自己内心真正的愿望。

我们今天的科技很发达,大家要是想查一个什么词,你去用google查,马上几十万条搜索结果都在你的眼前。但是我们永远都没有一个心灵搜索引擎,能够轻易地查到自己心里现在是什么愿望。“见我心”这件事情,能够依靠别人、依靠科技去完成吗?不能。而我们的心到底有多大多小呢?我们自己不知 1 道。人的心,有时游于万仞,独立于天地万物,无比辽阔;有时候又心思狭隘,钻到牛角尖里,觉得今天的日子都过不去了。然而,人心真的有这样的区别吗?

曾经有一个徒弟在寺院里面修行,他问他的师父:“师父啊,我们看起来身材都差不多,想###有很大的区别吗?真的有人心特别大,有人心特别小吗?”师父就对他说:“你现在闭上眼睛,在你心里边建一座城堡。”于是徒弟就闭上眼睛,在心里建城堡,里边有多少根柱子,有什么样的房间,他建啊建啊,建了一座很大的城堡,睁开眼睛对师父说:“我建好了。”师父说:“你再闭上眼睛,在心里造一根毫毛。”徒弟闭上眼睛想啊想啊,一根小毫毛,想好了,他睁开眼睛说:“我造好了。”师父问他:“你造那么大一座城堡,是用你的心造的吗?”他说:“是啊,我自己想出来里面的格局。”师父又问他:“那你造一根小毫毛,是不是也用的是整个心呢?”他说:“对啊,我想小毫毛的时候,整颗心都在那根小毫毛上,也想不了其他东西。”师父说:“对啊,人心可以造城堡,也可以造毫毛,这就是心力的大与小。”其实,人这一生,有多大的眼界就有多大的世界。有些人抱负远大,就像故事里说的那样,在心里建造一座城堡,因此他学知识,他有梦想,他为社会担责任,他使命在肩,情怀在胸,把心里的城堡扩大到自己生活的世界,就能够安顿他人,安顿自己。也有些人,可能为了一个职称,为了两口子拌一句嘴,为邻居对你一个脸色不好看,心就绊在一根毫毛上,怎么都过不去,一个星期甚至半个月都不开心,这就是人心的大与小。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如果想真正得到个人的幸福与安宁,需要有一个生命的起点,那就是“见我心”——真正看看我心何在,这是我们真正的觉悟。

于丹 阅读经典,感悟成长(2) 君子不忧不惧

为什么我们要阅读经典呢?经典能告诉我们什么呢?今年是孔子2558年诞辰。这么多年前的一位古人,他写出来的东西不可能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不可能说的每一句话在今天都是金玉良言。我们能够从中学到的无非是一种态度,一种最朴素的、最基本的,从当下出发的、推己及人发现内心的一种态度。《论语》里最常见的一个词是“君子”。孔子总是在说“君子”,那么何为“君子”呢?学生就问孔子,“君子”应该是什么样的人?孔子就说了四个字:“不忧不惧。”

一个人,没有太多的忧虑,没有太多的恐惧,就是君子了。学生一听,不以为然,觉得太简单了。年轻学生都心高气盛,觉得君子应该是胸怀宏大志向,建立丰功伟业,怎么会如此简单呢,不免心里有点犯嘀咕。于是孔子又说了一句

2 话:“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什么叫“内省不疚”?就是说,一个人叩问内心,反躬自省,了无愧疚。我们无论工作学习生活,一天下来,想一想上级交代的任务是否认真完成了,朋友托付的事是否负责地做了,对家人我做没做到尽心尽力,每天晚上躺在床上,觉得一切都做到了,心思坦然地睡着,这就叫“内省不疚”。上无愧于苍天,下无愧于儿女,所以孔子会说,一个人能够做到这些,还有什么值得忧虑恐惧的呢?

今天这个时代,神经衰弱的人越来越多。实际上我们自己想想,“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如果心里总是嘀嘀咕咕,放不下什么事,觉得这个事我没做到位,那个事别人对不起我,夜里怎么睡得好觉呢?所以,每个人要做到反躬自省,每件事内心都没有愧疚的标准并不容易。一个君子就是从自己的内心去反省自己,对得起自己的心灵,就不会被外界的繁杂纷扰所迷惑。 吾日三省吾身

怎样从内心去反省自己呢?《论语》还提出君子应“日三省乎己”。这里“三”不是具体数字,是多次、反复的意思。换句话说,就是要一遍一遍地问问自己,有哪些事我还没做到。

“为人谋而不忠乎”,我给别人做事,给社会做事,我忠于职守了吗?中心为“忠”。也许有人会说,今天又不是封建社会,不用再提“忠”这个字了。我们来看看“忠”字的写法——“中”、“心”为“忠”。真正的忠诚不是忠于一个外在标准,一个社会准则,或者只忠诚于一个领导,这些只是最浅层的表现;真正的忠诚只有一个标准,就是内心的良知。“忠”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能够对自己的良心有所交代,就是最大的忠诚。也许今天,我们为了生活,不得不做很多违心的事情,但是一定要问问自己的良心,不能违背了对生命的忠诚。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意思是和朋友在一起,你守信誉了吗?说大话的人很多,拍着胸脯,夸海口,好听的话谁都会说,但谁能保证,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最后能够真正做到呢?信守承诺,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也是需要我们时常反问自己的。

“传不习乎”,意思是说,老师教授的知识,你认真学习了吗?今天21世纪,互联网、电视、广播、报纸,铺天盖地的信息包围着我们。这些都是知识,我们能够轻易地从各个渠道获得知识,但是这一定意味着我们就会有所长进吗?知识的学习,知识的获得,难道就像有些老师批评学生说的那样,“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吗?对于知识,我们需要把它融进自己的生命里,这个过程才叫“习”。学习之后要复习,学习之前要预习,温故而知新,学习学习,其实不光是孩子的事,也是我们每个人生命中的大事。21世纪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把知识的学习真正融入生命,时时记得反问自己,我们才可以说,我们真正有所长进了。

于丹 阅读经典,感悟成长(3)

3 这三件事——对任务的忠诚、对朋友的信用、对知识的学习,用它们叩问自己的内心,其实就叩问了自己的三重生命角色。第一重是职业角色,第二重是社交角色,第三重是生命角色。阅读经典,感悟成长,在温习复习中,我们自己的生命也会不断进步。一个人“日三省乎己”,让生命的境界得到不断提升。能够做到这些,人生中又有什么忧虑和恐惧呢? 孔子的人格理想

经典是什么?其实,经典就是告诉我们一种非常简单的生活道理。每个人可能都有很多恢弘伟大的理想,然而,我们缺少的,常常不是理想本身,而是脚下到达理想的道路。理想很大很远,而我们通往理想的路,必须脚踏实地。《论语》里也说过,“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就是说,一个人要弘扬自己的理想,以仁而天下为自己的责任,需要用一生的努力,死而后已。

这当然是一种最伟大的理想,然而孔子也提倡更为温暖细小的生活道理。有一次,他的学生们在一起高谈阔论,谈理想谈志向,目标远大,大家都说完了,孔子没说一句话。学生们就问:“老师,你的人格理想是什么?”孔子,这位万世师表的至圣先师,他的理想是什么样呢?孔子就淡淡地说了三句话:“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三句话的意思是说,由于我的存在,让我的老人们可以安顿;由于我的存在,让朋友们都可以托付信任;由于我的存在,孩子们可以有个榜样去缅怀。这就是孔子的理想。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可以没有名分,没有社会地位,但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能摆脱跟这三种人的关系。人人都有生我养我的父母长辈,人人都有一辈子相随相伴的朋友,人人也都有自己的儿女晚辈。我们想没想过,当我们对社会做出承诺,对历史做出担当,当我们有过梦想之后,我们身边这三种人,有没有因为我的存在而更多快乐和幸福了呢?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问问自己的。

“老者安之”,什么叫“安”?让自己的老人外在可以安身,内在可以安心。什么叫安身呢?儿女孝顺,让父母老有所养,生活环境挺好。什么叫安心呢?儿女善良正直,有出息,给社会做事,父母骄傲而满足。看似简单,实际上,我们问问自己,这些能够轻易说自己做到了吗?《论语》里,学生问老师:“什么叫孝?”老师回答两个字——“无违”,就是你别违背自己的老人。民间有个说法,“孝顺孝顺,顺者为孝”,可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父母真正做得到“顺”吗?我们现在有时候,嫌父母老套,或者嫌父母唠叨,为一点点小事也和父母争执,内心深处,我们难道不爱自己的父母吗?我们爱他们,却往往无法发自内心地去理解他们,这也许是引起争执的原因。因此,顺着父母的意思,这种“孝顺”,难能可贵。《论语》里面关于孝顺,还有两个字:“色难”。就是说在孝敬这件事里,千难万难难不过给父母一个好脸色。无论给父母多少钱,多少礼品,都不如多陪陪父母,营造更多家庭的温馨。让我们老人那颗心真正能够安定下来,这就是经典教给我们的道理。

“朋友信之”,让朋友感到信任。每个人这辈子,或多或少都有朋友。有些朋友功勋显赫,有些朋友热情洋溢,但是终其一生你能记得几个朋友?你会记住少少的几个朋友,这些人从来不在你得意的时候在你的眼前喧嚣,但是他永远都会默默地在你背后支持帮助着你。这些人也从来不给你锦上添花,但只要你需

4 要他,他会为你雪中送炭。这些人对你的温度,从来都不是滚烫火热的,但是他温暖恒久,一生相伴。如果你生命里有这样的朋友,那你会用什么字来评价他——你也许只会用最简单的话说,“信”得过!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孔子说,我也不希望我的朋友给我一个多辉煌的评价,无非一个“信”就够了。 于丹 阅读经典,感悟成长(4)

“少者怀之”,让后辈孩子们尊敬缅怀。每位长辈都愿意用自己的人生经验教育孩子。怎样的长辈才会让孩子们真正有所成长呢?有的长辈一生很有成就,让人觉得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但这样的人,或许多少让人感到距离。晚辈所喜欢的长者类型,往往没有代沟,跟孩子能够温暖地融成一体,风格朴素光明快乐,让年轻的孩子们觉得,他的今天就是我的明天,说不定我的明天比他做得还好。这样的人才会被后辈追忆缅怀,这就是“少者怀之”,是后辈的人格榜样。 孔子说,我的人格理想,就是这三句话:“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是一个圣贤的人格理想,但是并不宏大也并不遥远,如果我们自己做到了,自然会少一份忧伤,多一份快乐。 君子之道

学生问孔子:“怎么做个真君子?”孔子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言。”哪三“道”呢?“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也就是说,一个仁爱的人,心里就不会忧伤,一个智慧的人,心中就不迷惑,一个勇敢的人,心里就不会畏惧。这三句话能够指引我们一生成长。

面对世间那么多压力,我们能做到“仁者不忧”吗?仁爱是我们跟社会打交道的原则。“仁”这个字,在两万多字的《论语》中共提到了一百零九次,“二”“人”成“仁”,仁爱就是与别人在一起时表现出来的态度。孔子谈到什么是仁爱的时候,用了两个字:“爱人”。学生问:“如果一个人权力大,钱财多,他兼济天下,让每个人都得到他的恩泽,这应该就是大仁人了吧?”孔子不以为然,回答说:“人何必非得圣贤,你说的那个境界太难了,尧舜也做不到。”那孔子认为什么是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矣”——这才是孔子认为的“仁”。“己欲立而立人”,我们每个人都想在这个世界上安身立命,你自己想立,也要有心帮别人立起来。“己欲达而达人”,你想要有所发展,也要一同让别人也能得到发展。“能近取譬”,能对离你最近的人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在家跟老婆孩子将心比心,在单位跟同事下属将心比心,在外边跟朋友邻居将心比心。站在别人的位置,帮别人想一想。这些就是仁义的方法。 仁义无非就是推己及人,自己喜欢的事也去帮帮别人。而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就是《论语》里面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义说起来简单,有几个人能做得到?2007年,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的推荐材料里,有一位叫林秀珍的河北妇女,从她嫁到村子里开始,就义务赡养村里的所有孤寡老人。她走到刘奶奶家门口,就对刘奶奶说,我家也不富裕,我们家吃窝头,你也就跟着吃窝头,我家喝稀饭,你就喝稀饭,但我保证每天都来,顿顿都有。从那天开始,林秀珍每天都去刘奶奶家做饭,做到第八年,刘奶奶从自己家破炕席上拿出一

5 个烂纸包说:“妮儿,这纸包里头是安眠药,这是我跟你刘爷爷预备的,如果哪一天我们实在走不动了,这就是我们老两口的下场。我看你八年间一天都不耽误地为我们做饭,到现在我觉得,这辈子可能是用不上这东西了。”她在这村里见到一个这样的老人就养一个,见到一家就养一家。她前前后后养了六个这样的老人,一养就养到养老送终。这么多年中,她的四个儿女陆续出生,儿女们就陪妈妈去照顾老人们,给这家剪剪指甲,帮那家买买菜,日子就这么走过来,这就是她全部的事迹。她只是个目不识丁的农村妇女,她也没读过多少经典,如果不是剧组找到她,她可能这辈子都走不出村庄。在为她写《感动中国》推荐材料的时候,我写了一句话:如果是富人做了这样的事,他是慈善;而穷人做这样的事,他就是圣贤。 于丹 阅读经典,感悟成长(5)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人对自己的老人和孩子是什么心,用这样的心对别人和社会就好了。林秀珍最终入选了2007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推荐委员最后的评语是:“三十年间善良流过村庄,她用自己的人心温暖了世道。”我们今天物质这么繁盛,但是人与人之间却多了冷漠,少了温暖。什么叫“仁者不忧”呢?就是你帮别人的时候,带来的收获更多。 “智者不惑”,那智慧是什么?就是我们生活中真正的效率,人生的分寸。学生曾问孔子说:“如果我能做到以德报怨,这样好吗?”但是孔子反问他一句话:“以德报怨,何以报德?”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对你不好,你还要对他好,那如果遇上真正对你好的人,那你该用什么去回报呢?孔子就给了八个字的答案:“以直抱怨,以德报德”。我们行走在这个世界上,都会有一些猝不及防的伤害,当这些辜负和伤害来临的时候,我们要用正直坦荡去面对;但是生命中那些最温暖、最热情、最善良、最慈悲的东西,我们也要用美好与热情来回报,这就是人生的分寸。生活中也会遇到很多人际交往,遇到工作团队,这时有分寸的智慧就更加重要。

学生子路问孔子:“如果您今天带兵打仗,您一定选择我这么勇敢的人吧。”但是孔子说:“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我绝不会选择和他同行。”意思是说,赤手空拳就去打老虎,任何准备都不做就去游泳渡河的人,我绝不会选择这种人一起共事。那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能成大事的呢?孔子说:“临事而惧,好谋而成。”在初接到一个任务时,多少有些惶恐畏惧的心理,这样才能让自己把工作重视起来;而临到做事时,一定周密思考,全面谋划,最终完成。这不是生活的大智慧吗?不是单纯的勇敢,不是匹夫之勇,而是你能够找到可行的方案。法国曾在报纸上出过一个智力测试题:假如我们的凡尔赛宫不幸失火,你只能抢救一幅名画,你将抢救哪幅呢?绝大多数人的答案都是“蒙娜丽莎”,都觉得要抢最有价值的画。但是,他们都没有得到测试题的奖金。最后获奖的是法国作家凡尔纳,她说我抢救离安全窗口最近的那幅画。因为这个答案是最有可行性的,这才是真正经过缜密思考后的答案。

孔子有一句名言:“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那个时代,四十不惑,而今天四十岁的人却正是大迷惑的时候。究竟是什么造成了我们今天的迷惑呢?今天的生活有多少选择:大到孩

6 子挑个专业,一家人买房子,小到上超市买牙膏,有多少品牌供你选择,我们无所适从,不知所措。

“惑”,下面一个心字底,一颗心在下面,上面一个“或”字,意味着无穷无尽的选择,这就是我们产生迷惑的原因。如果我们对这个世界能够用智慧对待,选择虽多,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这就是不惑。迷惑与不惑,就是外在的诸多事物,与一颗心大小的较量。智者不惑,就是我们真正了解自己的生命何去何从。

第三条叫“勇者不惧”。真正的勇敢表现为一种镇定从容,而不是一句话不合,就老拳相向,那不是勇敢。孔子曾经在一次游学中,被一帮人包围了,这些人拿着兵器围了数重。他弦歌不辍,唱歌弹琴头也不抬。这时,大徒弟子路一推门就进来了,问老师:“何夫子之娱?”意思是你老人家还乐什么,外面那么多人围着。孔子说,子路啊,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种不同的勇敢:在水中穿行不避蛟龙者,那是渔夫的勇敢;在陆地行走,不怕犀牛猛兽者,那是猎人的勇敢;白刃交于前,而大义凛然者,那是烈士的勇敢。当然,还有一种勇敢就是处变不惊。每临大事,都能用自己的智慧,安安静静渡过是非,镇定从容去迎接一个光明的结局。这种勇敢,叫做君子的勇敢。孔子说,你在一边少安毋躁,我自己命运什么样,我自然知道,我又没得罪谁,凭什么这么多人攻伐我。话音刚落,包围的人敲门进来,做个揖说,对不起,我们的仇人是阳虎,我们认错人了,现在就撤。

于丹 阅读经典,感悟成长(6)

人真正走到知天命之年,就要把握世界和生命的密码,不要再去逞匹夫之勇,要让心思辽阔。 “仁爱”说易行难

怎样才能够在生活中实现仁爱呢?孔子说:“有五者行于天下。”哪五者呢?“恭、宽、信、礼、惠”。

第一点,“恭则不侮”,你对别人毕恭毕敬,你的生命就不会遭到侮辱。我们每个人都有尊严,我们都需要受到尊重。怎样才能最受尊重呢?这个世界上,别人的表情就是你自己的镜子:你对人笑语春风,别人就对你和颜悦色;你对别人怒目相向,别人就对你怨气冲冲。所以你能在生活中做一个客客气气的人,就会受到尊重,这叫不自取其辱。

第二点是“宽则得众”,一个人心胸越宽阔越能得到大众的拥戴。其实,人生的质量,在于你能在有限的光阴里有多少美好的日子。人世间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取决于我们的眼光,人有什么样的眼光就有什么样的生活。有句谚语:山坡上开满了鲜花,但在牛羊的眼里那只是饲料。我们想要人生过得宽广,首先需要我们自己有一颗宽广的心灵去对待这个世界。世界就像摆在我们面前的半瓶葡萄酒,人生不可能倒霉到只是空瓶子,也不可能完美到都是满瓶子。然而,面对这半瓶酒,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有人会欢天喜地地说还有半瓶酒,还

7 有人会说这么好的酒只剩半瓶了。其实,后者看到的酒不比前者看到的少,但是他的眼睛永远看在空的半瓶上,但那个欢天喜地的人看见的却是满的半瓶,这就是态度,态度会决定我们的生活。佛家有句诗:“眼内有尘三界窄,心头无事益常宽。”高兴的人获得的是一种美好的态度,而挑剔的人心中永远只有遗憾。心胸宽广的人,就能得到大众拥戴,这就是“宽则得众”。

第三点是,“信则人任焉”,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谁有信用,谁的职业生涯才会宽广。在一个公民社会里,信誉是人生的基石。我们生活中,有些成绩好的孩子,毕业了到社会上却不一定比那些成绩稍差的孩子发展得更好,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往往就是因为成绩好的孩子一直有优越感,总觉得自己了不起,于是东不满意,西不满意,隔三差五地跳槽换单位,让别人觉得不能长期信任。而那些踏踏实实做工作的人,却能够赢得上级的欣赏,因为他们尊重工作,有信誉,有责任感。

第四点,“敏则有功”,除了要踏踏实实地做工作,还必须要有效率。这个世界上太多的事情是需要大智慧去提升的,没有智慧做的事是没有价值含量的。“君子欲敏于行,讷于言”,就是说,口头上迟钝一点没有关系,但是在行动上,却一定要有效率,有智慧。

最后一点,“惠则足以使人”。能够得到大家拥护,愿意效劳的人,必定懂得将恩惠带给大家,在精神上表扬自己的下属,在物质利益上和大家一起分享,这样的人才足以有力量使用别人。

恭和宽是做人的修养,信和敏是做事的原则,惠是做领导的心态,恭宽信敏惠,不就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几件事需要的态度吗?所以说,经典其实离我们不远,经典的道理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悟是一个长长的过程

《论语》里有句话说得好,人的成长最终要达到这样一个状态,叫做“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四句话什么意思呢?第一句叫“志于道”,就是我们的心灵有志于天地大道,也就是说在世界上要有志向。第二句叫“据于德”,要有自己的道德体系作为根据。第三句叫“依于仁”,我们真在社会做事的时候,要以仁爱为依据准则。还有第四句话叫“游于艺”,就是最后要找到一种艺术的审美的方式,自己去爱好去欣赏,完成心游万仞。这也就是说,人进入这个社会去做事不是终点,人还要从社会中穿越,让自己的心灵欣欣向荣。就像这么多朋友所说,面对古往今来的文化,我们要很通透地把所有有用的东西,吸收到自己的生命里。最终的目标其实只有一个,就是能够成长为自己。 于丹 阅读经典,感悟成长(7)

人成长一天,就有一天的感悟,我今天的感悟和昨天不同,明天的感悟又和今天不同。在这种感悟中,我们穿越的世界可以一直在改变着,但是我们内心会有一种态度逐渐明朗起来。我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烈日炎炎下有一个人路过一个巨大的石料厂,看到很多人在那儿汗流浃背地搬砖。他过去问第一个人,

8 你在干吗呢?那个人特没好气,怒气冲冲地说,你看不见啊,我就是服苦役的。他又问第二个人,你干什么呢?那个人就安静了很多,他把砖砌好,他说我在砌一堵墙。他又过去问第三个人,那个人脸上有一种很温暖的光彩,他擦把汗,放下砖很骄傲地说,我在盖一座教堂啊!

这三个人手中搬的是一模一样的砖,干的是一模一样的活。一样的辛苦,却有不一样的答案。为什么?这是三种不同的人生态度!感悟到最后,是要落实到态度上的。人的心态会决定状态,思维会决定行为。第一种态度是悲观主义者。我们做再体面、再风光的职业,都要付出,都有辛苦,也都要受委屈。所以人完全有理由认为,生活就是一场苦役,抱怨是有理由的,但是终其一生,悲观的人就只能一直抱怨着在消极中过苦恼的生活。第二种人,可以称为职业主义者。一个人上班,他有他的工作,每天忙忙碌碌,但是他没有快乐,一生就好像在一堵一堵地砌墙,他砌得都挺好,但是没有在其中提升自己的生命,没有满足感。第三种人,可以称为理想主义者。这种人,不管做再卑微的活,他都会觉得终其一生,每一块砖不是在为别人工作,而是完成他心中的一座教堂。 当人心中有一个生命的大格局,阅读经典的那种感悟就在我们的每一天中。每一位朋友都要相信,人生流光几十年,你不是学习某个榜样,不是复制他人的成功,最大的成功只有一点,就是成为最好的自己! ●成长贴士

◆每个人可能都有很多恢弘伟大的理想,然而,我们缺少的,常常不是理想本身,而是脚下到达理想的道路。 ?于丹语录?

1. 中国一直以和谐为美,而真正的和谐是什么?就是在坚持不同声音、不同观点的前提下,对于他人的一种宽容,一种融入。其实这就是君子之道。 2. 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遗憾。

3. 现在中国文化需要上课的人,比需要下课的人多。

4. 寓言也是对生活的一种诠释,它告诉我们,生活中真正的快乐是心灵的快乐,它有时跟外在的物质生活不见得有紧密的联系。孔子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物质极其贫匮的时代,在那个时代真正快乐的力量,也就来自心灵的富足,来自一种教养,来自对理想的憧憬,也来自同良朋益友间的切磋交流。 5. 增强把握幸福的能力,正是学习的终极目的。

6. 当一个不幸降临了,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它尽快过去,这样你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你才会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

9 7. 安贫乐道,在现代人眼中颇有些不思进取的味道。在如此激烈的竞争面前,每个人都在努力发展着自己的事业,收入多少、职位高低,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

8. 勇敢是每临大事从容不迫,找到自己的出路。

9. 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的强大。 于丹 阅读经典,感悟成长(8)

10. 我们永远也不要忘记天地给予我们的力量。什么叫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谐。 ●成长胜经

◆成长,就是寻找人生的坐标,要在成长的过程中,树立坚强的意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一步一个脚印,走向未来,谱写人生最美丽的篇章。

◆生命是不断地发现、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创造、不断地完成积累的。在这个过程中,你可有最高的理想,但不能只有唯一的目的;你可以没有最辉煌的结束,但不能没有闪耀的过程。 于丹告诉我们的成长指南 ?别让你的双脚蹈空? 有人说,于丹是靠《论语》“发家”的。这话虽然说得有些掉渣,或者说不靠谱,但是于丹对《论语》的深入研究而有所得倒是事实。《论语》是儒家经典,是两千多年封建统治者依奉的纲常理据。可以说华夏民族的血脉因子,早已浸染了《论语》的基本色调。但随着封建制度的解体和崩溃,《论语》“乾纲独断”的地位受到了强烈的冲击,特别是在那个“文化革命”的年代,《论语》更是备遭批判和罢黜。《论语》被放逐的厄运,直接导致了我们民族失去了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滋养与培植。就个人来说,也因为这种文化传承上的断裂与失怙而显得根基不牢,就连起码的做人的准则,也在那些貌似神圣实则虚无缥缈的道德说教下双脚蹈空,沦为一个没有精神家园的“弃儿”与莽汉。

所以,与其说于丹走红靠的是对《论语》解说和百家讲坛的推助,倒不如说是国人对做人理性回归的诉求成全了于丹。如果逐一考察于丹演讲的话语语源与出处,我们大致可以推演出一个基本的话语图式,那就是将《论语》的基本要义通俗地还原为生活的本色经验。撇开《论语》的政治内涵不谈,单就其对人的精神和行为的规范与成全来看,它强调一个人应该遵从安身立命的基本准则,并且一再坚持,一个人只有遵守与坚持这些最基本的做人准则,牢牢守着这条底线,他才有可能将自己的事业做大做强。否则,无论他具有多么高深的学问和超拔的技术,他也只能成为一夜暴富的投机家,风云或气候一变,他构筑的

10 财富神话难逃昙花一现的厄运。因为他的双脚就像站在松软的泥沙上,水势一动,他就立脚不稳,一个不注意,就有被水流冲走的可能。

所以于丹演讲或“心得”的象征意义在于,我们每个人无论何种出身和背景,无论心智与机巧多么高迈,都必须扎根在做人的厚实土层中。做人的学问和道理在于,你必须遵守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国家之间最基本的纲常伦理。以于丹“仁爱易说难行”的观点为例,孔子说“仁者爱人”,实际上这是一个最朴实与通俗的做人伦常与操守。说它是伦常,是基于一个人的存在必须奉守的基本准则。在家庭,你要爱你的亲人;在学校,你要爱你的同学和老师;在社会,你要爱你的朋友和熟人。说它是操守,是基于一个人对待他人和社会的基本价值倾向和情感态度。一个人可能在他熟悉的圈子里落实或体现爱,但是一旦走出这个圈子,我们往往就显得与爱背道而驰或离心离德了。比如对一个陌生的问路人,不少人往往轻描淡写地含糊指示一下了事,甚至有的很不耐烦只是用嘴努一下而已,意思是,“呶,就在那里。自己找去。”这样的场景我们见得多了,大家也就习以为常了。实际上,我们不耐烦或不屑的做法,就是把事情“悬”在半空的行为。之所以不能把事情落实到位或做得彻底,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对他人爱的缺失。

当一个人缺乏基本的做人纲常和伦理的时候,他追逐的只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他在乎的是自己利益的得与失,他考量的是如何从他人那里多拿或多占。一旦这种以个人的利益为权重的做人观念达成时,爱,对他来说,就是爱他自己。他是这个世界的价值中心。他拒绝或排斥一切“为他”的行为。久而久之,他就开始对周围的他人冷漠或拒斥,仿佛周围的人都是他的敌人。他开始对他人充满敌意或戒备起来。呵呵,问路吗?我正忙着哩,自己去找吧。这种心态和行为的可怕后果是,每一个个体逐渐变得孤立起来,成了孤家寡人。生活在一个到处是“孤家寡人”的社会里,人情冷漠也就在所难免了。所以有人形象地概括中国人喜欢打麻将的习惯,是各自为阵,彼此互斗,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一个缺乏团结与协作的社会机制就这样慢慢形成了。

在这个全球化日速快捷和竞争日渐强化的时代,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社会化的人。你想脱离他人,只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来玩拼,可能能把事业做成。但是这样的成功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一个人是不能靠偶然与侥幸的成功来博取持久的成功的。因为偶然和侥幸是建立在虚空之上的。就像一个人一心想靠买彩票发家致富一样可笑,一个人如果只是一味地依仗自己的个人小聪明或独当一面的小才能,就想把自己的事业做大做强,那就好比把房屋起在沙堆上一样不可靠。 古人曾形象地把人分为四等。一等是德才兼备之人;一等是有德无才之人;一等是无德无才之人;一等是无德有才之人。四等人都有一个通俗的名号,他们依次顺序是:圣人,君子,蠢人,小人。说这话的人又谆谆告诫治人者说,圣人五百年才出现一个,难求;君子风范,是为栋梁,亦稀罕;当蠢人与小人相并时,宁用蠢人而不用小人。此话虽有些偏激,但却蕴涵一个朴实的道理,人要“以德服人”。这在《论语》中也有明确的出处:“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可见,“德”才是立人的根基。虽然孔子说的是治理国家的大道理,但是对每一个“少年心事当拿云”者来说,修身养性,培养自己起码的诸如诚信、爱心等做人的基本伦理纲常,是让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得以实现的不可

11 或缺的重要条件;否则,只是依仗自己过人的才气,而忽略了“德”的培植与呵护,即便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或者是手按地球仪狂嚣要吞并地球的希特勒,最终只能或以悲剧告终,或沦为历史的罪人。

上一篇:厨艺达人比赛策划方案下一篇:最低工资标准由谁制定